红色教育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9 10:12:02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 百色学院 红色经典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46

Abstract Red classics art education is the carrier of red classics literature and art works, through the way of art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Baise University in constructing the red classical arts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as an opportunity, dig local red resources, red classic art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 the from the get rid of limitations of the department,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positive exchange of experiences, etc.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red classic art education.

Key words Baise University; red classic; art education

1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

要研究如何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首先要对其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一个接连修饰限定的复合词,如把它细分,对每个词进行术语考证,都将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艰巨工程,且很多词语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界定。而为了搞清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又必须找到一个通识性的共识。为此,我们采用如下方法:第一,把“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拆分成“红色经典”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先把这两部分的内涵理清;第二,不寻求全面、统一的定义,只求在多种定义的基础上,凝结出共识性的认识,从而概括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

“红色经典”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其后被引用到影视、音乐、戏剧、摄影等领域。“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展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中国重大革命以及人民生活图景的十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如《平原枪声》……等结集成“红色经典”丛书出版发行,自此,“红色经典”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词汇吸引了国人的眼球。”①

另一种说法认为最早出现在流行歌曲领域。 “‘红色经典’这一词最初出现于新时期的流行歌曲界。一些制作人把一些政治上已经过时、但确曾一度广泛传唱的“革命歌曲”,用带有流行歌曲特点的伴奏和唱法重新“翻唱”,然后制成唱片或磁带出售, 所选的曲目涵盖了多种类型的“革命歌曲”,最后整体上冠以“红色经典”的名字。”②

关于“红色经典”一词的来源,结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以为,应是先在民间的流行歌曲商业领域最早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后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使用,而上升成为一个引发国内文学艺术界关注的词汇。而对于“红色经典”涵义的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各有侧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从文学审美、历史社会、商业文化等几个角度,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其都有一个共同点――“红色经典”指的是一类文艺作品。这类文艺作品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主要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有较大影响的文艺作品,因此,本文给予“红色经典”的界定是: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以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且影响较大的文艺作品。

“艺术教育”涵盖“艺术”和“教育”两大领域,最后落脚点在“教育”,即通过艺术这一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注重人的全面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

通过以上对“红色经典”和“艺术教育”的解析,可看到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红色经典作品具有思想教育功能,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因此,对受众思想品德的教育正是两者的契合点,于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便顺理成章了。综上所述,本文界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为以具有较大影响的革命文艺作品为载体,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完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 进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因此,这是教育部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出发点。“各基地要充分认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不断提高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而作为示范基地,教育部还有以这些基地为榜样推而广之的期许蕴含其中。

3 百色学院进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探索

3.1 成功做法与成绩

(1)红色教育的亮点――“六个一”工程。即一个百色起义信息平台、一台红色经典文艺演出、一批红色教育微型课程、一个红城学术沙龙、一个红城大讲台以及一系列红色研究成果。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在学风、校园文明等多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等荣誉。从学校整体部署来看,“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学校整个红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重头戏是“一台红色经典文艺演出”。按照学校惯例,每年举办两场晚会――元旦迎新晚会和七一晚会。七一晚会是红色经典文艺演出的主要平台,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多次举办红色文艺演出,这些演出取材本地红色资源,综合运用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手段,融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2)开设一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微型课程。这些微型课程主要有红色歌曲、名著、影视赏析,红歌演唱,百色起义主题绘画、景观赏析等选修课,尊重学生兴趣与选择,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3)开展了一系列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结合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了“红歌比赛”“红色短剧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唤起学生们的“红色记忆”,提高学生们的“红色热情”效果较好,教育成效明显,对学校安全文明建设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3.2 不足之处

(1)多数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以学校层面为主导,学生热情和参与度不够,呈现出“一头热”的态势。纵观学校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都是在学校主导下完成,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热情不够。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校热情很高,动作频频,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学生没有大面积参与,并且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热情不高,形成了“一头热”的态势。

(2)活动范围偏小,尚未形成全校联动机制。在学校开展的各种红色教育活动中,只有政法、艺术等几个相关系部动作较多,其他系部热情不高,似乎那是政法系与艺术系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自已也是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者。很多时候学校布置相关工作后,许多系部也只是为完成任务,各自为政地组织活动,没有形成全校联动机制。这正是造成全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的原因之一。

(3)“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个“红色教育”中的占比较小,而“艺术”成分在其中更显不足。其一,在“六个一”工程中,红色经典文艺演出占总体的六分之一,而红色艺术微型课程占红色微型课程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总起来看,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全校红色教育活动中的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比重偏小。其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是载体,艺术教育是途径。尽管红色演出和红色艺术微型课程对艺术教育这一途径有所涉及,但就全校活动而言,“艺术”甚至说“文艺”成分明显不足。

4 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思考

(1)破除思维局限,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形成全校联动机制。破除思维局限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地的红色资源,应有更开阔的视野。二是应认识到,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是全校性工作,可以某些系部为主,但一定要破除部门藩篱,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形成联动机制。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站在全校的高度,统筹调配全校资源,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学校主导但更重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热情,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首先,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利用网络、宣传栏等一切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联动机制,使各项活动开展得丰富而有序。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激发他们的热情。组织者需进行充分的调研,认真思考活动内容及形式等。根据积累的经验,大多数学生对艺术活动都很喜爱。正可以此为契机,加强艺术在教育活动中的比重。最后,在各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互相支持,协调统一。学校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组织、指导等方面段,许多工作可以放手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应体现在学校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去开展活动。

(3)“走出去,看一看”,积极与其他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交流建设经验。2010年12月,教育部确定延安大学等五所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4月,又增设百色学院等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其他兄弟院校都有各自的亮点和成绩,对于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百色学院完全可以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予以创新。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与其他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进行相互交流,不仅开阔视野,也可展示百色学院自己的成果和风采,宣传自身。在综合了各种经验教训和信息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益求精,从而把基地建设得更好。

总之,百色学院近几年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已有成绩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扬长补短,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不仅能按时保质地完成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更重要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

注释

① 信莉丽.中国“红色经典”:从电影到电视剧的转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3.

② 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2(4):15-16.

③ 王丰.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 “红色旋律”影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61-04

0 引言

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主题,中国教育也随着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由知识论转向了主体论。对于人的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流派和学说无不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可以说,人们普遍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即“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人”[1]。

“红色旋律”系列活动是燕山大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推出的特色教学活动,它用创新性的思想、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意识的成长,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目前已经构建起一个以“红色旋律”讲坛为主体,包括“讲坛”、“读书会”、“影苑”、网络平台、报刊、参加社会公益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红色旋律”影苑是“红色旋律”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教育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2011年3月18日举办第1期开始,“红色旋律”影苑已经连续两年半(五个学期)成功举办了27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成长,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功能、取得效用。

1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模式探索历程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燕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利用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吸引学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进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两年半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活动模式,并根据实践效果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

1.1 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2月)

这一阶段共有4个学期,先后举办了23期“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在每学期开始时会确定一个本学期的总主题,如2011年上学期的主题为 “纪念建党90周年”,放映了与此相关的优秀影片,如《大浪淘沙》、《惊沙》、《太行山上》、《建党伟业》等。每两周举行一期,每期放映时配有一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进行本期电影主题点评,如电影《太行山上》的点评主题是“感中华抗争史,悟民族自强魂”。《太行山上》主要讲述的是刚刚改编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在八路军总司令的率领下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该影片通过高超的技巧,以饱满的热情真实再现了1937年至1940年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奋勇作战的壮举,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太行山上》影片放映前,点评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了电影的拍摄背景及相关战役情况,放映结束后教师又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高度评价了八路军战士的爱国豪情。“红色旋律”影苑举办之初即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师生们普遍认为,这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寓教于辩,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效果。

“红色旋律”影苑在燕山大学东西校区轮流举行,根据具体需要有时会加映场次。“红色旋律”影苑开始举办时,主办老师会根据主题及自己的研究选择一系列影片挂在网站上,在每一期影苑中选取其中的一部来进行放映并配有一名教师进行精彩点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在网上观影还是在现场参与观影,观影后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讨论。整个活动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在此初步培养学生树立起自己是整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的意识。

1.2 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在经过初步的摸索之后,“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2013年寒假期间,负责“红色旋律”影苑的老师及学生们进行了多次座谈,讨论了“红色旋律”影苑的下一步计划。

在针对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意识方面进行讨论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探讨师生交流场地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限制。第一阶段学生互动讨论时,还是在放映影片的大教室,且观影人数较多,受到场所的限制,交流时往往不能畅所欲言,预期效果受到影响。总体来说,学生在其中还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无论是选片还是在现场均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没有太强的主动性与互动性,主体性意识的建立受到一定限制;(2)探讨原有“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中各影片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局限性。第一阶段放映的影片基本都是孤立的,各影片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主题性表现的不明显,学生在放映时基本只是就某一个影片进行观看和思考,不能把问题意识深化;(3)探讨如何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即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如何调动学生观影及讨论的积极性方面下功夫,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整个活动中的主体并成为主体。

2013年开学伊始,负责“红色旋律”影苑的老师及学生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四个一”工程总结报告(“四个一”工程总结报告是指学校要求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时,要利用课外时间至少参加一次“红色旋律”讲坛、阅读一部红色题材书籍、观赏一部红色经典影片、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并对这四项活动进行总结并提交报告,从而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红色旋律”活动紧密结合)及“红色旋律”QQ群掌握学生对“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了解情况及评价,如征集其对“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形式的建议,并让学生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影片等。通过对调查材料及反馈和建议进行汇总,经分析研究后选出当前关注度极高且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影片作为放映重点,并选择了合适的方案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2013年春季学期采取的形式为:每4周为一期,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本学期共进行了4期,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与奥斯卡”、“种族与文明”、“日常生活中的阶级”、“动画里的人类未来”,每一期的前3周在大教室放映与此主题相关的3部影片,第4周采取小群体茶话会的形式进行集中讨论,茶话会由3名老师作为点评教师,每一位老师就此主题对其中的一部影片进行点评,每位老师的点评时间为15分钟,剩下的时间由学生和老师进行集中交流和互动。

交流场地由第一阶段的大教室改为小会议室后,更便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交流想法,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主持与引导的作用,与学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说教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的大学生的伪在场现象。同时,改变了以前只有一个教师点评的形式,增加教师数量,以活泼轻松的方式讨论甚至辩论一些问题,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红色旋律”影苑充分利用搭建起的“红色旋律”网络平台,采取网络交流形式,大家畅所欲言,对影片的精彩点评与观后感,并与“红色旋律”报纸结合,一些优秀影评文章已经被选送发表在“红色旋律”报上。

2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创新之处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已获普及,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尤其是用来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时代旋律吻合,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与其它手段相比,电影似乎已经过时,但如恰当运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是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的,尤其是红色经典作品,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艺术,又能够形象生动地影响学生思想。

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多种教育途径的探索之一。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影放映活动,“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1)“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做法,不同于传统的爱国电影的简单放映,也不同于普通类型的电影赏析,而是选取红色经典电影进行放映与点评。通过这些优秀的经典影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时代精神。

2)“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将教学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利用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老师和学生通过这个特殊的平台实现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在光与影的流动中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3)“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将理论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根据当前中国国情,关注社会热点,选取适合的经典影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功能、取得效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价值实现的主体。

3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 意识培养的意义

通过两年半的探索与创新,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将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通过采取独具特色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的热情让老师们深受鼓舞与感动:因为活动是轮流在东校区或西校区举行,所以每次举行活动时经常会有同学跨越半个校区来参加讨论;活动举行的时间一般为周五的晚七点半开始,预定时间是两小时,但经常讨论到晚上11点多,一直到值班人员来清场还意犹未尽。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也充分体现了“红色旋律”影苑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意义。

3.1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让大学生不仅成为认 识的主体,而且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形式。“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影、评析电影以及对电影内容的深入思考与交流等,会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得内在的精神升华,促使其实现内在的自我寻找、自我成长与完善,而这种内在的成长会有利于他们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形成,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必要性,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才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而且能进一步促使其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红色旋律”影苑活动不只是单一的观影和讨论活动,而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围绕《雨水危机》、《家园》、《云图》等影片的播放与讨论,激励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刻思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学生反观现实,思考地球的未来,树立起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和谐的关系,并在生活中去具体实践。

3.2 “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激励学生成为价值实 现的主体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性有5种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马斯洛认为,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最高层次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全部潜能都发展出来的需要。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大学生在前4个层次上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在最高层次的需要上,却相对缺乏主动性认识,或对个人的主体性的建立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是被动地前进,甚至很多学生是沿着家长设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往往认识不到这是“我的”人生,不是别人的人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对于自己的价值如何实现充满着迷茫与困惑。“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更多地是满足学生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一些经典影片的播放与讨论,思考影片中主人公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命运与抉择,再反观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促成学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反思,去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红色旋律”影苑活动所促成的主体性意识的建立对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自我、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人的主体性意识的成长并不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红色旋律”影苑中采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方法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培养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红色旋律”影苑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性作用,同时给大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推动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虽然“红色旋律”影苑在大学阶段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只是其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阶段,但此阶段的成长与完善对于其一生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做法,这两年半的时间还只是“红色旋律”影苑活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红色旋律”影苑活动自身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接下来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如何在此活动中更加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充分交流、共同成长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等方面。总体来说,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发挥社会功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3

[摘要]上海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挖掘上海红色资源科学内涵,探讨其对高校党校党性教育的价值,探索其在党校党性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对于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上海红色资源;高校党校;党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42 ― 02

一、红色资源概念界定及上海的主要红色资源

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斐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红色资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学界一致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但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的表述可谓见仁见智,并不统一,主要表现为“广义与狭义”说和“物质与精神”说。对红色资源进行“广义与侠义”划分有谭冬发、吴小斌,徐艳萍,李实等学者,如徐艳萍认为:“广义的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任务资源四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迹、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①将红色资源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有李美秀、夏仕、黄群,张颢,伍慧玲,何小明等,如张颢认为:红色资源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红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二是物质层面的内容,包括静态的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等。②但这两种表述侧重点在分类与内容归纳,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不是很清楚,笔者比较赞同南昌大学胡松教授的定义:“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③这个定义界定了红色资源的创造主体、创造时间、创造内容和创造价值。

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上海,拥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根据《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总体安排,将培育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第一个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2005-2010年上海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上海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统筹规划,按照2003年中国旅游资源分类方法,上海的主要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见下表。

二、上海红色资源在党校党性教育中的价值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与优势,作为党性锻炼的熔炉的党校始终将党性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上海红色资源是高校党校进行大学生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和党员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蕴涵着丰富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一) 上海红色资源是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政治局势风云激荡,让很多人高呼“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到来;世界经济形势阴晴不定,各类经济危机如幽灵徘徊;社会急剧转型,我们党要面对种种新情况:社会流动、利益交锋、观念碰撞……到2010年底,党员总数达到了8026.9万,基层组织总数为389.2万个。④在目前新形势下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面前确有一些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动摇、退化变质。如何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党性教育,是高校党校无法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①上海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件事件背后都折射出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用上海红色资源来对大学生特别是党员同学进行党性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上海红色资源丰富了党校党性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正如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红色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民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这些资源为党校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上海是与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并列的中国革命五大圣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近60处红色旅游景点。②要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对党校学习的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将这些红色资源融进教学内容中去,因为红色资源的背后大多都有刻骨铭心的故事,会给人心灵的震撼,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提高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三、上海红色资源在党校党性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一)将上海红色资源纳入高校党校的教育教学计划

高校党校作为全国党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强化党性教育在高校党校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宣传等部门挖掘、开发上海红色资源,不断拓宽和丰富党校党性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大学生党性修养。充分利用上海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把上海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积极推动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红色资源教育作为党校必修课程列人教学计划,邀请上海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来党校开设专题讲座,给大学生宣讲中国革命斗争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性修养。

(二)利用上海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上海红色资源蕴涵着实事求是、敢为天下先闯新路的创新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奉献精神,坚定信念、敢于胜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给党校党性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内容,为党校党性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 验阵地,为实践体验式教育方法提供有利条件,有效弥补了当前党校党性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党校要与上海各个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党校党性教育建立多个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调研革命史实,体验先烈生活、重温红色历史,党校通过把红色教育资源融入党性教育主题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党校在实际的日常培训中,要注重选择“一大会议”、“二大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伟人诞辰或逝世周年等重要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入党宣誓、升国旗、唱国歌、红歌会、红色演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党员切身体验革命先辈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经受精神洗礼,使理想信念不断得到升华。

(三)把上海红色资源链接到高校网上党校,扩宽红色资源的传播平台

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③党校必须重视网络这一平台对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作用,必须实现上海红色资源与党校网络的无缝对接,建设上海红色资源网站。在网站上开设红色论坛BBS、播放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曲;建立红色博客、微博,使红色精神在网上党校广泛传播。其次,加强高校党校工作人员是网络技术水平,善于链接外部红色资源与党校网络,使广大大学生能够足不出户接触到丰富的上海红色资源。

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高校党校进行党性教育的宝贵教育教学资源。高校党校在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包括上海红色资源在内的全国各地红色资源蕴含的科学内涵、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深人挖掘这些红色资源与党校党性教育的结合点,切实增强党校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水芬,刘斌.论井冈山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10).

〔2〕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3〕李秀美,夏仕,黄群.“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7,(04).

〔4〕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5).

〔5〕张颢.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J〕.前沿,2007,(07).

〔6〕何小明.贵州红色资源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4

一、皖西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价值

皖西特指安徽省六安市,是红军的摇篮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皖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优良革命传统及其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安徽省广大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加速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安徽文化软实力的宝贵文化资源。皖西红色文化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别是与皖西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相结合,包含着一系列的革命期刊文献、文物遗址、规章制度以及凝结于其中的革命精神等。形成于皖西苏区的皖西红色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内容丰富。皖西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物”“事”“魂”四个方面,红色人物繁多,仅开国将军就达108位(安徽全省130位);红色文物丰富,如楹联、标语、宣传画、像章等文化载体丰富;红色事件较多,红色故事、传说广为流传;皖西红色文化之“魂”即为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深刻。第二,具有连续性。皖西苏区所在的大別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唯一一处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坚持斗争的地方,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第三,革命旧址分布广泛。皖西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达549处,其中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22个,市级8个,县级34个[2]。数量和种类之多、等级之高,位居安徽省前列,分布在皖西各地。既有重要革命机构旧址、会议会址,也有党史事件旧址、英雄人物活动遗址、革命先烈故居、陵墓和纪念设施等。第四,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皖西地区在革命年代所产生的歌曲、歌谣、曲艺、诗歌、画报等文化艺术作品较多,充分体现了皖西红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反映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2018年3月至6月, 为深入分析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 课题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线下随机访谈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一项专题调查, 其中网络问卷调查不限制地区, 线下访谈采集选取皖南、合肥和皖北地区的4所大中专院校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650人参与。高中生占0.91%、本科生占92.3%、研究生占6.79%,男性占61.6%、女性占38.4%,理工类专业占65.8%、文科艺术类占34.2%,皖西地区青少年占27.5%、安徽其他地区青少年占70.1%、省外青少年占2.4%。

(二)调查内容

1.青少年对皖西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对象对较为突出的15处皖西红色文化遗址(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许继慎故居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红28军军部及重建旧址、斑竹园朱家祠、立夏节起义旧址、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鄂豫皖苏维埃政权旧址群、霍山烈士陵园、西镇暴动纪念馆、诸佛庵兵变旧址、舒传贤故居)基本上全了解的占13.3%,了解部分的占80.39%,一点不了解的占6.31%。其中,了解或部分了解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72.6%,了解或部分了解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93.6%。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皖西文化较为熟悉,但是女生和外省学生对皖西红色文化明显了解较少。而对于是否知晓“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遗迹数量、等级位居安徽省各市之首”这一问题上,只有5%的调查者表示知晓,且全部是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其余95%的调查者表示不知晓。

2.青少年参加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情况。青少年是各种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满意度是研学旅行开展效果的直观反映。调查发现,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仅占4.91%,大多数学校并未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这一方面与安徽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重视不够、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不积极有关。在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中,只有32.3%的青少年参加过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研学活动,其余67.7%的青少年从未接触过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参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这说明新时代的青少年能够意识到加强红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3.青少年宣传皖西红色文化的行为愿意。值得欣喜的是,有96.3%的学生表示应该通过课堂学习皖西红色文化并愿意宣传,87.2%的青少年表示实地体验后愿意对皖西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仅有5%的学生不愿意了解、也不愿意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于是否愿意通过书籍、网络、影像等资源学习皖西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品质,99.1%的青少年表示非常想,不想学习的仅占0.9%。在是否愿意通过个人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去宣传和展示皖西红色文化这一问题上,30.9%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宣传,3.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宣传,65.6%的人表示没实地体验过、可能说不清楚。遗憾的是,72.8%的青少年沒有参与过学校或班级对皖西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75.6%的青少年表示,学校很少通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皖西红色文化。

(三)结果分析

首先,无论是哪个阶段的青少年,都有意学习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皖西红色文化普遍认同并且有实地体验的愿望。其次,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少注重红色文化元素,往往以自然风光观赏、农耕田园体验为主,普遍存在着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等问题[3]13。最后,虽然国家正积极致力于开发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当地政府在宣传上还拘泥于传统模式,大多只见于报纸新闻报道,而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没有积极宣传,在开发模式上也只限于旅游企业自发参与、零散组织的模式上,政府、学校、企业没有真正形成联动,极大地限制了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的历史和精神作用的发挥。

三、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研学旅行,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学体验教育活动。然而,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204个青少年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安徽省的3处入选地都不在皖西地区,第一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也不在皖西地区。皖西地区现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5个,与皖西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仅有金寨红军广场景区、独山革命旧址群、“两园一院”研学旅行基地(红军纪念园、金寨革命烈士陵园和安徽金寨干部学院)3处。当前利用皖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基地和营地建设仍然不足,难以将其独特优势充分发挥。

皖西红色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感染力强,其中的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事件、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首红色歌谣都鲜活的再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无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我们就地取材采用不同方式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方式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因此,针对皖西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红色文化宣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课题组建议:

(一)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加大皖西红色文化推介力度

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4]。各级各类学校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比重,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完全融入到革命年代,用心去体会那个时期所形成的各种民族精神[5]31。旅游、教育、宣传、共青团等多部门应联合开展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宣传活动。可以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邀请一些皖西名人、专家、学者和红军后代讲述皖西革命历程和代表人物,要求青少年通过 PPT、视频、调查报告、漫画、诗歌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分享感受,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网络投票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学生报名参选“皖西红色文化推广大使”,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国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主题皖西红色文化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熟悉度和影响力。可以面向青少年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努力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到文艺创作、娱乐休闲、网络服务、影视出版等行业之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喜闻乐见的皖西红色文化宣传产品。同时,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自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扩大皖西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润物无声地浸透到青少年的QQ空间、朋友圈和日常生活中。

(二)设计互动参与项目,增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感体验

只有契合青少年成长需求、体验愿望的差异性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和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才能掀起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热潮。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要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构建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项目,既要有对革命遗址、遗迹和人物故居的参观体验,还要有各种能亲身参与历史感受历史的教育活动项目;要重视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特别是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红色研学教育基地、营地要不断发展壮大,持续优化体验模式和体验设计,使之成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例如:井冈山大学连续多年组织师生赴十多个县市存在的红色艺术资源进行考察采风,编创音乐情景剧《十送红军》《长征》《井冈山,我们来了》3个节目,凭借这些学生能够设计参与,充满情感、直觉、灵性体验的实践教育活动项目,让其在轻松互动的娱乐中得到教育,体会到理想信念价值、爱国主义价值、艰苦奋斗价值、集体主义价值[6]。皖西地区六安籍的108位将军都有着不同的传奇经历和感人故事,可以让青少年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选取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故事,以更为丰富的视听特效来展示,借助高科技的动态影像技术对当年的革命活动进行情景再现,使其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

(三)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助推皖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皖西地区来说,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才能切实提高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红色精神的传播。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整合,形成助推皖西紅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对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的整体,在兼顾红色主题的同时,将其与皖西地区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等资源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全国青少年喜爱的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创建成多元、个性、独特的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各地各类学校、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也要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增强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的美誉度,逐步弱化传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娱乐性,凸显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性,最终形成政、企、校联合共建、共同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项目为载体,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提升为目标、以研学旅行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四)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研学实践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5

根据×市委教育工委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将×年×月×日-×年×月×日确定为××学校“党性党史”主题教育周,以××教育为重点开展党性党史主题教育。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领导高度重视,在接到上级通知后,学校党支部首先成立了以××书记任组长,以××同志为副组长,××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了铺垫。

其次,本次活动以”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学习“四史”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作为本次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记心间,推动××××学校教育实现创新发展。

第三,通过本次“四史”学习教育,使师生深刻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纯洁的政治品质,以史为镜,进一步检视了自己的问题,党员教师做到永葆坚定信念,永葆奋斗精神,永葆为民情怀,广大学生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发展史,学习奋斗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做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四,开展的主要活动:

1.全体党员在××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入党宣誓,时刻不忘自己的入党宣言,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2.结合集中学习,××书记讲了一次主题党课。

3.对全体党员进行了一次红色历史教育,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洗礼,感受红色力量。

4.组织学生开展“××”故事大赛,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6

一、建设红色文化,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1 团县委将每年的4月份定为爱国主义教育月,借清明节时机,组织全县各中小学少先队、基层团组织到县竹沟革命纪念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进献花圈开展祭奠活动,并结合少先队员八队,入团及成人宣誓等纪念活动,向少先队员、广大团员青年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团县委围绕“让红色之光永远辉煌确山”主题,依托红色资源优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弘扬红色文化。广泛开展“唱红歌”活动,举办了文艺作品有奖征集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确山县政府网等县内媒体开辟红色文化宣传专栏,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设“红色之光”德育教育课,加强对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

3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月”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今年7月份团县委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县广电局联合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月”活动。在县城设立3个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点,每天晚上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同时也利用确山县电视台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营造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以后,爱国主义电影放映月活动将形成固定模式持续开展,使爱国主义深入人心。

4 创办确山县靖宇少年军校。利用确山驻军多的优势,与部队联合创办确山县靖宇少年军校,自1988年创办以来。深受青少年喜爱、家长欢迎的校外课堂和品牌活动,多次受到上级首长和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被团中央、总政治部、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表彰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

5 拓宽教育渠道。在新形势下,团县委在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上。既经常性地调整,又保留了简洁明了的说教形式,每年定期邀请革命老战士、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老同志为广大青少年讲述自己的革命历史和人生经历,灌输革命主义、人生价值、理想等观念,缅怀传统,弘扬精神。

二、建设墨色文化,大力抓好传统文化教育

1 读书活动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相结合。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营造“人人都是学习之人,处处都是学习之所”的良好氛围,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2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近年来,我们每年在“六一”期间举行千人书画艺术节。来自各学校近千名小学生,在靖宇广场以精彩的表演向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展示了他们的书画才能。

3 结合兴趣活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各中小学校本着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原则,成立书法、合唱、舞蹈、科技、绘画、体育、车模、轮滑活动小组,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个性才艺也得到更好的发展。兴趣小组活动,使校园内充满着生机和向上的氛围。

三、建设绿色文化,大力抓好热爱家乡教育

1 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春建功新确山”、“弘扬‘五四’精神,争做发展先锋”、“科学发展,畅想青春”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英雄祖国”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唱响青春、共建和谐”文艺演出、“歌唱祖国庆六一”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

2 抓奥运契机,展爱国情怀。在喜迎奥运的日子里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小学生中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奥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等形式多样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营造喜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共享奥运的浓厚氛围。

3 围绕“爱祖国、爱家乡”主题活动,先后开展了“家乡变化大家谈”、“我与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读书征文活动,“为祖国祝福”广场文艺演出等,让广大青少年成为主角。用自己的语言畅谈个人成长、社会变迁,用自己的歌声尽情抒发爱国之情,赞美如今的幸福生活。围绕创建部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活动,深入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青年志愿者洁城行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节能减排知识竞赛,树立了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7

红色旅游热,反映的是人们对高层次、高品位思想文化的自觉追求,折射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里,从嘉兴南湖到北京天安门,从井冈山到延安,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纪念时间节点的日益临近,各种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红色旅游线路正在进一步升温。红色旅游热,反映的是人们对高层次、高品位思想文化的自觉追求,折射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红色旅游对于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凝聚建设发展力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红色旅游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优良传统教育、受到先进思想熏陶的旅游活动。同一般旅游相比,红色旅游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1.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宝,始终是激励我们创新发展、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牺牲奉献为主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2.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展红色旅游,就是要在保护好这些革命遗址的同时,充分发挥这笔宝贵遗产的教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红色旅游,通过重温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泼澜壮阔的革命史、感天动地的奉献史,有利于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加深刻地了解现在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从实际情况看,现在红色旅游越来越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爱戴和信赖,反映了人们富而思源、乐不忘本的精神追求。

3.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据新华社报道,经过近年的发展,红色旅游市场活跃,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体现出其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的综合带动作用,预计到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将突破8亿人次,年均增长15%,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比重提高到四分之一;综合收入有望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00万人。

二、发展红色旅游要在尊重史实的同时谋求创新

红色旅游是新型的主题旅游产品,既具有传统旅游产品的特点,又具有新型产品的特质,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既要尊重史实,更要谋求创新。

一是必须结合国家整体规划,确立宏观发展思路。《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产业化方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坚持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切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上,既要搞好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开发,又要注重搞好交通、环境、生态等相关建设,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必须坚持红色旅游和传统旅游结合起来,确立科学发展格局。坚持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为此,要突出抓好两个重点。一方面,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整体化、系列化,打破条块上各自为政的局面,从重点红色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的角度出发,把有价值的革命遗址整合串连推出,配制交通旅游图和导游员讲解词,使革命遗址产生整体效应和主题效应,红色之旅的列车才能真正启动。另一方面,采取区域联动整合策略,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其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红色旅游项目为主的多功能旅游区域,把红色主题以生活化的形态逐步展示并渗透开来,从而由点成面成为各地旅游发展新亮点。

三是必须把继承传统和推动发展结合起来,确立顺应时代需求的旅游主题。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形成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坚信事业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不断发扬这些优良革命传统,把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机融入到红色旅游中,不断光大红色旅游的传统基因,丰富红色旅游的时代内涵,使红色旅游常游常新,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要多措并举,利用好红色资源这本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珍贵历史资源,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精神和品格,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更是进行审美观、幸福观和政绩观教育的鲜活教材。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红色资源,使其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平台,传播优良传统的重要阵地,凝聚发展力量的重要源泉。

一要拓展红色资源教育载体。红色资源的载体具有多样性特征。要根据不同载体特点拓展教育内容,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如制作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影像、课件;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珍贵文物;演示情景交融的感人细节;模拟激人奋进的历史片断等。让教育者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讲授与体验并重的原则出发,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融入红色旅游教育,并体现出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历史转化为课程、史料转化为教材、现场转化为课堂,较好地实现知、信、行相统一。

二要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方式。红色资源多样的载体特征不仅可以坚持和完善课堂讲授式教学,还可以让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与其相互配合,使旅游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革命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将情景模式、实物展示、现场体验、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语言文字、音乐影像、实物实景等作为教学媒介,突出旅游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参与体验和现场感悟的优势,把“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他们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使旅游者多层次、全方位地受到感染和冲击,从而构建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模式。

三要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红色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传统,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到形势政策教育中,运用到大型革命历史展览中,运用到全国各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耳闻目染中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红色教育活动总结篇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和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形式。它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波澜壮阔伟大斗争历史的展现,不同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战争年代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共同迎来胜利,和平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都体现了红色文化是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中国革命历史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道德传统和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历史交给今天与未来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保持着敬畏生命、寻求真理、发现快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是极好的人生启迪,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人生辉煌。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精神教育价值、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推动广大民众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爱国热忱、培育民族精神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实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的方法、手段,传播的社会大环境,传播者的素质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要能够得到受众的接收与认可,产生积极效应,需要传播主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传播观,把握社会发展的节奏,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并且结合传统方式,多管齐下。红色文化具有的公益性和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传播主体应紧密结合红色文化的要义与精髓,在传播中培养受众崇高的思想境界,传递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二、施教主体的素质涵义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主体,最早出现在哲学的研究中,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家对该词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马克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把主体在本质上进行界定:“实践存在物”———人,指出主体是“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从以上理论出发,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施教主体既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教育者,也包括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而狭义的施教主体仅仅指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对“素质”也有各自不同版本的理解,其中费萍同志对于“素质”所下的定义:“素质是指人在禀赋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是一个比较为大众接受的观点。在此理论基础上延伸解释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应该是指,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在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先天基础上,受到环境、教育水平等后天影响,以自我提升和社会实践方式完成训练培养,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长期发挥作用的素养。目前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由于受到施教主体本身素质良莠不齐、观念更新不及时、工作方法落后等因素影响,大大降低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为此笔者在下文将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及素质培养进行论述。

三、施教主体素质的内容

(一)政治素质是统帅

任何国家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活动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紧紧围绕特定的政治目标展开,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国家对教育的政治指向性:一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定;二是由施教主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和贯彻。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与实效,成为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灵魂与统帅。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纪律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多个方面。为确保红色文化传播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引导红色文化传播中受众的思想、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为自觉以主体身份开展传播工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应培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形成强烈推动力量促成主体其他潜在能力素质外化为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现实能力表现,强化责任意识;为保证红色文化施教主体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政治的大局意识和高度意识,分析评价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客观现实面临的重大问题,剖析解决人们存在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矛盾与模糊认识,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备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深入细致完成红色文化传播任务并确保红色文化传播的长远效果。

(二)人格素质是基础

红色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的好坏与传播主体情感投入和言传身教的力度密切相关。也可以理解为传播主体作为健全人格的个体对受众产生的人格影响。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两个方面。施教主体的人格素质关系到教育的亲和性与影响力,是施教主体诸多素质中的基础。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是通过主体进行的教育活动向受众传递蕴含一定思想观念的信息、资讯,进而影响受众思想、行为,塑造其品德。品德塑造所获得的实际效果依赖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人性化设计,也依赖于教育主体本身的人格魅力对教育内容的印证效应。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良好品德和人格魅力成为现阶段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必需,施教主体的人格力量、德行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得更为重要。红色文化传播主体以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方式感化、感染受众,达到养成受众完美品格的目标。为此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一方面源于传播内容的真实可靠。红色文化资源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较强的精神教育价值彰显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源于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的行为示范。施教主体带头实践红色文化资源所倡导的正确观念,言行一致,起到了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利于受众塑造灵魂和保持人格的和谐与完整。为保证施教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施教主体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着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力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既是一种心理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由积极的、自信的、有为的动态心理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它所倡导的积极心理以尊重人、尊重价值、着力开发人的积极心理潜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关怀为引领和关心客体成长、尊重个体尊严、肯定个人价值的教育实践高度契合。心理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施教主体对其进行的传播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既爱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有情有义。凭借对红色文化的真情实感,在自我信服的前提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令传播受众心悦诚服。

(三)理论素质是核心

红色文化传播是否具有说服力、生命力,与红色文化传播中涉及的理论的科学性关系密切。施教主体为有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不至于因为欠缺理论基础,使红色文化传播成为空洞乏味的说教,惹人生厌。施教主体具备的理论素质关系到教育的深入性,是施教主体素质中的核心。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完善的理论储备是施教者从事本职工作,高效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专业基础。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需要具备:第一,广博的知识面;第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第三,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上三点互为支撑,共同发力。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它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相交叉,体现的是综合性的特点。红色文化传播活动需要解决受众思想的深层次问题,牵涉到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使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确立相应的思想观念并进而将之转化为实际的行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就要通过对相关思想观念的宣讲、通过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解释来进行思想观念的传递,就要有丰厚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极强时代特征的理论,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唯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扎实掌握相关理论并将之转化为武装人们头脑的知识体系,也才能实现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安危的目标。从这一层面理解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施教主体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四)能力素质是保障

红色文化传播能否为受众接受,接受程度如何,考验的是传播主体能否运用各种要素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本领和能力。也就是将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储备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传播实践中,顺利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关系到教育的生动性、延展性,是红色文化传播施教主体调动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实效的保障。从教育实践看施教主体的教育能力包括的内容相当宽泛。涵盖理解教育内容的能力、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选择教育方法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运用新科技手段的能力等。表达能力指红色文化施教主体表达自己思想、认识、情感和思维方法的能力,将相关知识系统全面传递给受教主体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写作能力以及讲话的艺术和技巧。较强的表达能力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育实践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把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而恰当的表达方式需要借助施教主体讲话的艺术和技巧予以表现。科研能力就是施教主体做学问的能力。好的施教者不应该只是一个传声筒,停留在教学中重复他人观点的情形,而应是一个善于从教育中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分析、概括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有心人。教育主体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把握学科精髓,与受众分享学科发展最新动向,指导受众发掘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处理新问题,进而培养锻炼受众综合创新能力。掌握运用新科技手段是时代科技发展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提出的新要求。网络信息化时代必然使得人际关系与网络联接更为密切,于是对施教主体的网络运用能力即提高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和网络知识,掌握网络基本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共同搭建,在网站、微博、微信中加入红色文化内容,确保网络媒体中红色文化的传播更迅捷、通畅。这样会使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直观、效果更佳。

四、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

(一)从环境上进行优化

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因刺激,积极发挥施教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为保障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培养工作的良性开展,通过大力宣传,努力营造氛围重视红色文化传播,形成对加大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一致认识。以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构建正确的评价体系,肯定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劳动价值。通过纯净外部环境激发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对素质培养的内在需要是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最好归宿。

(二)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和落实

随着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的深入开展,将施教主体素质的培养纳入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必然。第一,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应着力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把相关人员培养成红色文化传播的专家、权威,可鼓励更多的人报考硕士、博士,以提升队伍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化程度。第二,岗位培训制度。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需求结合从业人员的特点有效提升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培训方式。岗位培训一方面提高了施教主体的素质,有利于工作实践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人数不足的难题。第三,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制度。红色文化传播是一项持续性发展的工作,专业建设经费能够保障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源源不断以及红色文化传播队伍的稳定。第四,总结反思制度。通过对施教主体培养效果的及时总结、归纳经验教训,为今后制定和修改施教主体素质培养制度提供解决方案。

(三)从途径上进行拓宽

推进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培训工作,可在培养途径上寻求突破,采取社会培养和自我培养的方式。所谓社会培养就是由社会或社会的某级组织,运用教育、培训等手段,大力提高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素质。采取的方式包括有步骤有计划举行各种形式的专门培训、外出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社会培养模式具有人才门类齐全、规模大、覆盖面广、人员易集中等优势,使其成为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首要方式。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的自我培养,指主体加强学习完成自我教育,加强自律完成自我改造,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打造完美形象以符合红色文化传播需要。自我培养模式具有灵活机动、适时调整、全面优化的优势,是施教主体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通过社会培养和自我培养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面对工作实践中的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构成了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的基本内容。红色文化传播中施教主体素质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新形势下,施教主体更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以满足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要求。

上一篇:五一活动销售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团联谊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