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治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36

气象灾害防治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汛前;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s one of important signs. Improving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level,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need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o well the preparation work before the flood season presented working target, and on this important preparation 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to enhanc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before the flood seas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引言

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做好汛期前气象服务准备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建设气象事业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气象工作人员对气象服务工作应当准备充分,充分并及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气象灾害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后果。

一、做好汛前各项业务检查和准备工作

(一)组织准备

成立局汛期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值、带班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的值、守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及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应急值班工作制度;落实汛期气象服务各岗位的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要求全体员工确保电话24小时畅通,坚决杜绝各类责任性事故发生。

(二)人员准备

一是业务骨干人员全部在汛期气象服务第一线上。二是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解除一线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上来。三是遇重大过程,全体人员将全力以赴地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去。

(三)物质准备

对宽带网、电话、计算机网络、区域自动站、电子显示屏等进行检测、维护,确保了信息传输畅通无阻;各种仪器、备份仪器、器材完备无缺,对超检仪器进行了清理;为了确保安全渡汛,照明电路得到了安全可靠地落实,各种后勤供给也已落到实处。

(四)技术准备

1、预报服务。针对重大性、转折性、突发性天气形势的特点进行交流学习,并对气候状况、产生降水的环流特点及影响系统进行查阅和收集,对汛期所用的业务系统、预报方法、技术指标等进行学习、演练,做到牢记气象灾害天气发生的背景和分布状况;为汛期决策服务打好基础。

2、监测。认真检查所有仪器的安装、性能、储备、鉴定情况,尤其是自动站采集器和区域站设备不能有带病现象存在,并把自动站设备巡视、区域站网页监视作为每个值班员常规工作内容固定下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迅速解决,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强化提高测报人员对业务规范和汛期业务制度的掌握以及观测员对自动化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和在应急情况下人工补测和发报的能力;

3.防雷检测。汛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精力对全市易燃易爆场所、企事业单位的防雷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排查。建立健全防雷检测排查的长效机制,有力的保障安全渡过汛期万无一失。

二、汛期重点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高度负责,把决策服务放在首位

对防汛防旱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水库、河道、地质灾害易发区、城市、旅游景区、海上运输等做为防汛工程的重点,因此,气象部门要安排周密,准备充分,能参善谋,做好及时主动向领导提供领导想要知道的天气问题。并将保障人民财产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做为汛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二)遵章守纪,做好天气监测工作

汛期间,测报的发报种类和发报数量将明显增加,工作任务加重。因此,为切实做好汛期测报工作,首先要做好技术准备到位,测报人员要做好重要天气报、地面天气报、即使天气报的编发,充分掌握本地天气变化的特征现象,提高应变能力。

要切实加强自动站场地、仪器设备的维护、故障处理和在应急情况下人工补测和编发报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要严守工作岗位,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保证记录的真实、有效,确保测报准确无误,坚决杜绝责任性错情和事故。

(三)加强气象信息传播和灾情收集上报工作

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全体气象助理员和气象信息员的积极性,做好气象预报预警的传播和收集,工作人员要严格按气象局和市局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灾情和气象情报的收集上报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增强情报信息收集的敏锐性,凡观测到灾害性天气或雷达监测到所辖区域出现强回波,或其它任何信息反映有可能出现灾情,均应立即联想到灾情收集;二是要将观测和收集到的气象灾情、气象情报通过灾情直报系统、电话、传真、网络等渠道上报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分析。

(四)加强网络维护,确保信息畅通

实时对网络设备、各自动气象站、电视会商等系统设备及软件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业务人员能迅速接收上级台站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上传数据、灾情,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工作决策提供保障。

(五)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是汛期气象服务中一项重要工作,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水利、农业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汛期水情、旱情,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科学地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和防雹作业。

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人影工作制度,熟练掌握工作程序和作业方法;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确保人影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三、增强气象服务,防治气象灾害

(一)、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制定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三)、 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编制《防御规划》的重大意义

我县属于气象灾害多发区。近年来,由于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干旱、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编制《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编制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

气象灾害普查是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前提。只有摸清本地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才能制定科学的防御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涉及各行各业,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气象灾害的普查由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财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交通、统计、电力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乡镇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

1、普查时间:普查工作从年9月21日开始,至9月30日完成,相关普查资料应于9月30日前报送县气象局。

2、普查种类:台风、暴雨、冰雹、大风、洪涝、雷电、低温冻害、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含衍生灾害)。

3、普查方式:普查以乡镇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各乡镇要根据本乡镇所辖行政村及所辖企业历史记载发生的气象灾害,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出现时间、灾害损失等,认真填写上报《气象灾害报灾登记表》。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对本行业造成的影响、掌握的灾害记录、灾害的设防条件等向县气象局提供有关资料。气象局在查阅有关气象灾害记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深入实地进行调查,以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和风险性评估

在做好气象灾害普查的基础上,县气象局要认真总结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区域、影响行业、损失情况、发生原因等情况,做好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具体分析各类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的不同影响。

四、普查工作职责及分工

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组织、指导,灾害收集、资料汇总整理、录入建档、规划编制等;认真编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以防御规划为依据,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服务工作。

统计局:负责提供各乡镇人口及经济数据。

民政局:负责提供本局收集掌握的分类气象灾种的灾害资料。

农业局:负责提供历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灾情数据(主要是农业病虫害灾情数据);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地理位置分布;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属性数据(包括致使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受灾的气象条件);对台风、旱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林业局:负责提供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历年发生的灾情数据及森林火灾的防御措施;油茶种植的主要致灾气象条件以及主要防御措施。

规划建设局:负责提供城乡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市政规划、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对气象条件(抗风、防雷)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提供城区气象灾害等资料。

水利局:负责提供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对气象条件的设防标准及暴雨洪涝、山洪、干旱防御措施,县现有洪涝易发区、山洪易发区图;历年气象灾害记录等资料。

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图以及划分依据、地质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点居民环境和滑坡的土方量等灾情资料。

交通局:负责提供道路交通对气象条件(道路结冰、雾霾、暴雨)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历年气象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灾情资料。

供电局:负责提供县35千伏架空输电线对气象条件(抗冰冻、风、雪能力)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气象灾害对电力的影响灾情数据(台风、覆冰、高温)。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巩留县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247-02

一、伊犁巩留县预警管理基本情况

(一)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情况

巩留县加大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1.巩留县气象观测台站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巩留县加大气象观测台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已建成气候观测站、地面天气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气象资料获取平台,初步实现了气象部门对当地气候状况的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获取。巩留县还出台了保护气象观测台站观测环境的若干规定,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

气象观测站:是一个自动化的气象站,普遍采取干电池或太阳能供电,功耗较低,能够通过GPRS无线远传,便于对偏远山区进行气象观测。目前,巩留县建立了基准气候站、基本气候站、一般气候站。

地面天气观测站:主要是通过气压表、温度计和雨量表等被动式传感器对大气压力、气温、空气湿度、风速、风向、雨量能见度等气象要素进行测量,获取相关资料。地面天气观测站担负着定时地面天气观测并向气象部门进行实时发报的任务,提供给天气分析预报使用。

农业气象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气象监测的任务,主要承担收集大气压力、雨量、太阳辐射、土壤湿度和空气中CO2 含量的测定等任务,主要由农业气象试验站、基本农业气象站和一般农业气象站组成。

2.气象应急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

互联网:巩留县依托伊犁州气象局专用气象网络,及时上传气象监测、预报相关信息,公众通过浏览网页便能准确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依据气象部门的提醒建议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手机短信:手机短信具有简单、直接、快捷的特点,巩留县气象部门建立了气象信息短信平台,一旦遇到突发气象灾害,该平台便会及时向手机用户发送手机短信。巩留县近年来手机短信平台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具有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速的特点,巩留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在县领导、气象部门的指导下,巩留县广播电视网络制作了气象信息宣传节目,每天定时进行气象播报,基本实现了全县16万人的覆盖。

(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运行情况

作为县域范围内气象信息观测、收集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的主体,近年来,巩留县气象局不断健全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灾后服务机制。巩留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突发气象灾害发生后,基层气象信息员立即向县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办公室汇报相关气象灾害情况,县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办公室按照国家气象灾害应急办公室和伊犁州气象灾害防灾救灾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灾救灾工作。巩留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立即做出灾情监测和气象灾害预警的工作安排,并对获取的气象灾害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于达到气象灾害预警启动等级的,责令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预警,并上报伊犁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委员会。气象灾害预警分为4个等级,即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分别由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代表预警信号级别,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为最高等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本部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和救灾准备工作。县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办公室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严格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执行救灾工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灾害发生后,巩留县气象局将气象灾害情况上报伊犁州气象部门,再上报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主管部门,由自治区气象主管部门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并向国家气象局汇报气象灾害相关信息。同时,巩留县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设置灾民临时安置点,并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物资的接收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县卫生部门开始灾害发生地区的消毒防疫工作,防止灾区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县统计局及时调查灾情,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对灾区受灾程度进行客观评估,并将统计结果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公布。抗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县气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对气象灾害的成因、整个救灾过程进行总结,为以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二、伊犁巩留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对策建议

(一)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建设

加快巩留县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洪水等衍生、次生灾害的监测准确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巩留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突发灾害的监测能力,建立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预报、预警机制,构建相关部门互通协作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平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准确、高效监测,为巩留县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更加精确的预报信息。加强巩留县冰雹、暴雨、大风等多发气象灾害的监测,着重加强10—100km范围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建立健全巩留县气象应急服务体系,为政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气象灾害预报。

(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巩留县频发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冰雹、霜冻灾害等,县政府应当制定对应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不断完善高效、快速反应的气象灾害预警组织体系,参照国家气象部门灾害预警等级的设定标准,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相关气象灾害的预警等级。综合气象卫星、雷达、气象观测台站收集的相关气象信息,对潜在气象灾害信息的整合、分析和风险评估,按照气象灾害预警启动标准,由政府部门启动相关气象灾害预警。同时,积极开展与广电网络、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合作,拓宽信息途径,确保预警信息渠道的畅通。除此之外,强化气象部门与农业局、林业局、电力局、水利局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机制,为气象灾害的防治提供组织保障。广泛开展部门间的气象灾害观测预报相关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全县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三)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科学、完整的应急预案能为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照依据。不断完善巩留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巩留县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针对当前气象灾害频发、气象灾害容易衍生次生灾害的特点,巩留县政府应该在《巩留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单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对多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给予界定,对多灾种并发的重大气象灾害防治提供指导。巩留县政府还应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配套制度,同时,还应加大预案执行中的检查力度和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演练。

(四)强化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部门间协作

建立健全以巩留县政府部门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协作机制,有助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更加高效地进行气象灾害防治工作。巩留县政府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对灾害的防治过程进行监督,并做好工作总结;建立相关部门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部门间交流互动,不断完善气象局、水利局、电力局等部门协同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和救助机制,不断增强多部门协同抵御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五)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现行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建议我国政府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律约束和指导,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行为。待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立法后,巩留县政府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防范气象灾害的总体和专项条例及实施细则,着力构建多部门协作的灾害防治体制。

(六)加强社会公众的防灾自救能力培训

广大社会公众是气象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巩留县人民群众的危机意识相对淡薄。

1.建立培训制度:对巩留县中小学学生进行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由巩留县气象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防治知识手册,每个月均开设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班,对县域范围内的居民进行气象灾害防灾救灾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全县公民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加大气象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应面向社会,普及气象灾害防治知识。

3.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宣传气象灾害防治知识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种方法相对简单,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

参考文献:

[1] 刘洋,陈安.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应激机理研究[J].应急管理汇刊,2008,3(1):93-96.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渔业;气象灾害;渔业生产;防治

所谓渔业气象灾害主要是指由于不利的气候因素给渔业带来的严重影响。常见的渔业气象灾害包括高温热害、低温冻害、旱灾、暴雨灾害及风害等,这些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方面,主要是指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到渔场养殖的生物的具体活动,另外一个则是间接方面,是指气象灾害通过对养殖环境造成影响,进而危害生物的正常养殖。

1 常见的渔业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

1.1 高温灾害

渔业的范围主要包括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这些水生动、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保障。若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高温气象灾害,则会导致原本适应于水生动植物生存的水温升高,超过其所能承载的温度,致使一些原本在稳定温度环境下能够生活较长时间的动物由于温度的上升而造成死亡,对于水生植物来说也同样如此。

夏季,在我国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养殖区域地表的温度很容易超过正常稳定的水温,对于育珠蚌的养殖来说,由于夏季地表水温过高,会致使一些威胁到育珠蚌生长的水生细菌迅速增加,同时对于育珠蚌自身来说,温度上升会给其带来昏迷现象。若是高温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水生细菌繁衍过多,育珠蚌昏迷时间过长,则会对育珠蚌内部生产的珍珠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1.2 低温冻害

气象灾害中低温冻害给水生动、植物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低温冻害主要是指由于气象原因导致水产温度在零度以下,致使作为水产养殖的重要媒介水塘出现大面积结冰,从而给渔业生产造成影响的灾害。低温灾害发生后,不仅会对淡水鱼虾的正常养殖带来影响,同时还会对海水鱼及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威胁。一年的四季均可能会发生低温冻害现象的产生,我们必须严加防范。

2 防范渔业气象灾害的措施

2.1 高温灾害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高温气象灾害给水产养殖业造成的严重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在预防方面,需要密切关注一些气象灾害的高温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其次,需要确保养殖用水的有效循环,既需要保障养殖用水量,同时需要确保水量补充的及时,排除被污染的水源。然后,在养殖户方面,需要加强对养殖生产的管理,不能为了缩减养殖成本而大量增加养殖的密度,要保障水产养殖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改善水质方面,需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水,适时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同时需要定期、按时巡查鱼塘,科学使用渔药。

2.2 低温冻害的防治

针对低温冻害的防治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建设渔场的保暖措施,然后,是对于一年四季都有的病虫害的防治,其次,严格养殖户的生产管理措施,再次,更新养殖设备,最后则是渔场安全措施的建设。养殖户需要在各渔场预备技术工作人员,对结冰的河塘开展破冰工作,为水生植物的健康生长提供必要的氧气,减少低温冻害给渔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将会给我国渔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为了减少其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对应的措施,对各种气象灾害进行防范,较少常见气象灾害给渔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殷爱成.防灾保障渔区稳定减灾维护渔民利益――浙江省加强渔业防灾减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产,2010(11)

[2] 郝向举.农业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全国渔业安全生产暨文明渔港创建工作会议[J].中国水产,2013(03)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御

数据调查显示,若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了气象灾害的影响,那么这部分农作物的产量较正常气象环境下的农作物产量将降低10%~20%。现阶段,为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现代化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概述

1.1农业气象灾害主要特点

通过对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气象灾害信息分析可知,气象灾害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一定的区域性,且大部分气象灾害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具体来说,一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常见的气象灾害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部分气象变化情况与当地的地形地貌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使得气象灾害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三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部分气象灾害的出现并不是单独的,某些气象灾害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1]。

1.2工作意义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阶段,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改造利用自然的现代化农业正在逐渐取代顺应天时的传统农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的推进过程中,为实现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降低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自然气象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成为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

1.3工作流程

1)明确工作内容。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应当将农业生产作为工作核心,借助卫星系统监控气象信息,并利用合适的技术设备分析气象信息变化情况,然后以分析结果为依据,为气象服务后续工作规划的制定提供参照。同时,为保证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能够切实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在构建气象服务体系时,要调查分析当地的农业生产及发展状况,以便为后续气象灾害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2)明确服务举措。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为实现气象信息与种植户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也就是说,可以将气象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指出一段时间内当地气象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观测结果,为当地种植户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恰当的意见,以便达到提升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可靠性的目的。

2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点

2.1气象为农服务的重点

1)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气象部门方面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为种植户提供气象为农服务,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为种植户的种植、收获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以我国的秋收气象服务专报为例,自2018年以来,气象部门正式启动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在为专报的连年提供信息支持的基础上,保证各地种植户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年的气候变化情况,更为清楚地了解到后续种植、收获活动的具体时机,为农业生产活动效益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2)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提升对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气象部门应不断提升对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度,并且通过及时向当地种植户提供气象信息的方式,在满足当地农业健康发展工作需要的同时,为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举例来说,2018年7月,重庆市某村镇24h内的降雨量超过了150mm,在这种强降雨环境下,不仅无法正常进行农作物抢收工作,若当地居民无法顺利转移,其人身财产安全也会遭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气象部门迅速启动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在将时间信息公布到预警平台上的基础上,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挨家挨户电话联系的方式,保证全体居民都能及时接到转移通知,为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4]。3)提高气象服务的辅助能力。气象部门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资源环境,并且通过对当地日照强度、风速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分析的方式,在为农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的同时,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帮助。气象部门在辅助当地农作物种植活动时,可以将气候资源、农业资源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即通过在当地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区的方式,在满足当地农业种植活动需要的同时,优化当地经济结构,为当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5]。

2.2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点

1)建立长效应对机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为切实提升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部门需要在明确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查询、现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气候灾害应对机制,在保证当地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为当地整体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比方说,某地区水资源有限,长期处于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的情况下,那么当地气象部门在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需要将抗旱、防蝗灾当作工作的重点,通过引导当地种植户建立引水渠、种植抗旱品种、提升对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度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6]。2)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在当前气象灾害预防体系构建过程中,气象部门不仅需要明确当地较为常见的气象灾害,通过提升气象灾害预测准确性的方式,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明确各类突发性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预案的方式,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避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遭受严重的损失。举例来说,某地区为避免农作物在种植过程受强降雨情况的影响,导致作物产量的降低,通过外设塑料大棚的方式,隔绝降雨,但受气温突然降低的影响,强降雨期间伴随着冰雹,这些冰雹不仅会导致大棚受损,还可能会导致作物冻伤、大棚内积水等问题。现阶段,为降低上述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一方面,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当地气候环境的监控,在发现可能出现冰雹问题时,及时通知当地种植户对其进行预防;另一方面,气象部门通过对冰雹大小、持续时间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方式,预估冰雹导致农作物的损伤情况,并通过指导当地种植户对冰雹肆虐后农田处理的方式,尽量降低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7]。3)帮助恢复农业生产。尽管当前社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微调气候,但相对于自然的威力,人们的能力相对微小,比如面对极端干旱、强降雨等情况,科技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效益的下降成为必然。现阶段,为了避免对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打击,气象部门方面可以预估当地气候灾害情况,制定可靠的补偿措施,以便在气象灾害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帮助种植户解决问题,恢复生产,为当地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3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例

3.1区域概况

A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为1345.6mm左右,年均气温约为17.2℃,日照时长1368.4h,无霜期约272天。近年来,A区政府为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方式,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受当地气候、植被、地势等情况的影响,A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干旱、洪涝、雷电、冰雹、山体滑坡等灾害及衍生灾害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并且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与群众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严重[8]。

3.2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法

A区域气象部门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筹兼顾、科学防治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增加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资金投入、健全当地信息队伍并且加大气象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宣传力度等方式,加深当地群众对气象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以期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在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当地社会发展等方面造成的破坏[9]。1)强化政府主导。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保证气象灾害防治工作的效果能够达到人们的预期目标,气象部门在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保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当地社会、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A地区气象部门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并且由政府部门下发相应文件,主动参与到气象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方式,使得当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2)加大资金投入。尽管当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会主动增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资金投入,但对资金投入情况调查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气象资金投入为一次性投入,气象部门气象建设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工作缺乏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渠道,这使得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质量无法切实满足人们的预期需要。现阶段,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A地区的气象部门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后,由当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将气象防御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公共财务管理体系当中。气象部门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通过在其中添加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模块、乡镇气象站升级改造模块、气象信息智能化观测模块等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模块的方式,为当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效的支持[10]。3)健全信息队伍。在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健全气象信息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保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顺利推进的重点内容之一。A区域气象站为扩大当地气象信息管理工作的覆盖范围,为后续防灾抗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气象服务网络体系,并且通过保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气象信息人员,在将当地气象信息及时上传的同时,为后续抗灾救灾、气象灾害信息传递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4)加大宣传力度。为切实提升当地种植户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A地区气象部门在通过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及时借助网络系统向当地群众传递气象灾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网站、手机软件、宣传栏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活动,加深当地群众对气象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自身安全的有效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4结论

总而言之,植物的生长状况与自然环境、天气变化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为切实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升对气象环境变化情况的关注度,强化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任长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11):136.

[2]张艳艳.浅析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J].南方农业,2021,15(15):188-189.

[3]靳巧芝,董晨洁,张庆广.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16):188.

[4]曹任重.张家界市永定区气象灾害防御与为农服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16):191-193.

[5]于宛男,张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村百事通,2021(24):178-179.

[6]陈小燕.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128-129.

[7]梁丽珍.浅析大同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气象服务措施[J].南方农机,2020,51(5):227.

[8]田野.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J].河北农机,2021(12):153-155.

[9]杨如勇,张子明.五峰气象科普为农服务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17):101-102.

[10]兰永轩.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村百事通,2021(3):166.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6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明显增多。我市地处秦巴山区,属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尤其以干旱、局地强降水、冰雹等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因此,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终端系统、卫星接收站网、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网和区域生态监测站网建设;加快乡镇、重要江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全市建设1-2套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重要部位的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监测工作。基本形成地面、高空、太空相结合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市县(市)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分类预报预警平台;加强对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等重大天气过程的会商分析,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预测时效。重点加强洪涝、干旱等灾害及暴雨(雪)、局地强降水、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短期精细化预警预报,建立和完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气象衍生灾害预报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组织有关单位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内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根据分布、区域、致灾因子,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进行分析评估。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重点领域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各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评估,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二)抓紧制订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及时实施河道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区,要科学制订防治方案,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气象部门要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定期检测的组织与管理。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水利、民政、交通、卫生等部门,按照《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到位。

(二)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建立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体系。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并根据气象变化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学校、医院、商场、车站、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利用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地人民政府要加快组织农村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切实解决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各地乡村要逐步设立气象义务信息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气象部门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分析其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并视具体情况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上报工作。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五)切实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特点,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及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作业,努力减轻灾害损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要根据应急需要,组织开展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五、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建设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责任制。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体系和机制。

(二)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各地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投入。

(三)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要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等部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构建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互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灾情监测和评估信息,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气象;辽宁地区;思考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12-02

1 庀笤趾Χ远北旅游业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灾害是与旅游直接相关联的灾害,其中包括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和生物灾害,其中旅游气象灾害定义为由气象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危害到旅游的灾害,即因为气象要素(温、压、湿、风、降水等)的变化对旅游业产生影响或给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的现象。旅游景点受到人为和自然力两方面的破坏,这种破坏有的发生的很突然,比如突如其来的洪涝、暴雪、大风等灾害,也有的破坏发生的很缓慢,比如风化、侵蚀等,所以气象灾害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

1.1 气象灾害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无论是沈阳的故宫,还是本溪的水洞,亦或是大连的滨海风光都无法避免气象灾害的破坏。大雾天气除了影响能见度之外,还会影响观赏景色的效果和气氛,如日出日落之类的景观,也会影响出行安全,给自驾游的游客增加安全隐患。冰雹天气一般都伴随雷雨大风,对游客安全和旅游景观的破坏很大。还有最近成为热门话题的霾,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一是影响游客的视觉体验,二是对游客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暴雨则会带来洪灾,东北地区虽然暴雨发生的频率和降雨量都要少于东南沿海地区,但造成的破坏和产生的损失也是东北旅游行业所不愿意承受的。

2.2 气象灾害对人文景观的影响

一些历史古迹、革命纪念场馆和博物馆等人文类型的景观,因其不可再生的特性,当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和破坏后,经常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尤其是现在很多稀有珍贵的人文资源,一旦受到破坏很难修复,而如冰雹、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都可能对其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所以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保护好这些珍贵资源。

2 气象灾害影响旅游活动

气象条件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的基本要素,对旅游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影响,适宜的气象条件能为旅游活动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可能性,而恶劣的气象环境会使旅游活动困难重重。最近几年,气候变化频繁,极端性气象灾害呈显著增多的趋势,这无疑给景区的运营和游客的体验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1 气象灾害影响旅游交通

旅游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交通的便利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旅游景点可玩性的重要指标,而气象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十分显著。尤其辽宁地区冬季的下雪天气,夏季的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2.2 气象灾害对地区旅游品牌形象的影响

频繁发作的气象灾害将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构成沉重的打击。尤其一些大众旅游项目会比小众的探险项目会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

2.3 气象灾害对游客出游决策的影响

每个人要出游之前都会收集备选目的地的天气状况(气温、湿度)以及一个时间段内的天气预报。如果一个地方经常发生气象灾害,游客的旅游体验就会变差,甚至会取消计划。

2.4 气象灾害对旅游产业链的不利影响

旅游行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复合型产业,旅游收入不仅仅与餐饮、交通、景点等部门有着直接的关联,还能起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作用。

2.5 气象灾害对旅游旺季有一定影响

一个地方的旅游旺季在时空分布上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很多,气象灾害是其中的基础要素之一,且旅游的淡旺季的规律性与气候变化的规律紧密相关。

3 辽宁地区主要的旅游气象灾害

不同旅游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不同, 辽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有蛇岛等自然保护区、水洞自然保护区,冰雪资源(滑雪、滑冰、冰雕等)同样十分丰富。降水丰富, 降水变率可达18% ~ 22%, 秋季变率可达30% ~ 40%, 辽河区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辽宁地区冬季降雪较多,是我国降雪最多的地区, 由于降雪量大, 季节性冻土现象普遍存在。此外, 在次生气象灾害方面, 森林火灾也不容忽视。

4 防灾减灾的对策

4.1 建立旅游气象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建立一整套预警监测体系,争取在旅游气象灾害发生前准确的预测其动向,为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争取时间。各个地方应当根据灾害风险的大小、种类,对重点灾害进行监控,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加强气象灾害分析

将省内几个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按类别划分,调查其主要的旅游气象灾害,包括其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风险系数,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系统,把旅游气象灾害调查纳入气象灾害调查之中,通过细致全面的分析,制定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法。

5 结语

气象灾害不但破坏旅游资源,又妨碍游人正常开展旅游活动,甚至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所以,研究气象灾害对我省旅游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影响,简要分析辽宁地区旅游气象灾害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对策。但是,这些对策和思考还比较浅显,关于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对我省旅游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提升应对旅游气象灾害的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尚英.关于旅游气象学的几个问题[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24~28.

[2]刘清春, 王 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 .资源科学,2007(1):133~141.

[3]吴章文.旅游气候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96~125.

[4]陆亚龙, 肖功建.气象灾害及其防御[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53~58.

[5]王晓铃.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构成与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信息,2013(21).

[6]李培军.旅游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9(20).

[7]何巧华,郑向敏.岛屿旅游安全管理系统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

[8]王若禹,张战军,冯开禹.旅游灾害防控整体性系统研究--以承德磬锤峰景区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4).

[9]蔡善柱,陆 林.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10]吴 昊.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灾害管理研究[J].北方经贸,2013(8).

[11] 李 芳,张爱国.山岳型旅游灾害研究--以泰山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12] 张 达.我国旅游灾害的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2).

[13] 王占华,罗 伟.可控制性旅游灾害的影响分析及防治策略探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4).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时序特征;粮食生产;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4002-04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Its Effect on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ZHANG Jing-jing,YU Li-l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 Planning,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Henan,China)

Abstract: Th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its effect on grain production in two dimensions of disaster-affected and disaster-formative in Henan province since 1978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quence in various type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s drought, floods, hail and frost disaster according to the hazard rank. The main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drought and floods,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0% in Henan province. All kinds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howed the regularity of variation, which showed that the feasibility of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periodically. Disaster-affected and disaster-informative showed a certain cyclical fluctuations, and in the corresponding year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by disaster affected (inform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disaster damage and the total yields of grain was negative. The results were in accord with the fact in Henan province, and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grain product; Henan province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常有“十年九旱”及成灾面积必然小于受灾面积等基本判断,但是具体到特定区域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其也是一个灾害频繁的省份,旱、涝、风、雹、震、雷、雪等时有发生,其中旱灾频发性最高,对农业生产危害尤为严重[1]。因而,有必要对河南省的农业气象灾害时序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粮食生产安全防范和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分别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但专门从干旱灾害视角探讨粮食安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气象资料和粮食产量对农业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与粮食安全进行综合研究的文献不多。我国学者对农业气象灾害从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风险评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4];对于农业旱灾时空特征分析的研究主要开展了甘肃省、广东省、安徽省、内蒙古等层面的研究[5-8],而近年来对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尚鲜有报道。所以,对河南省自1978年以来的农业旱灾时序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进而探讨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性,为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规律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信息,并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河南省农业气象概况及主要灾害类型

1.1 农业气象概况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9篇

一、 梳理高频考查内容,确立备考重点

高效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地确立备考的重点,以较少的复习量换取较好的复习效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排查、梳理高频考查内容,并据此推测今后可能的考查内容。具体梳理时,可参见下表所示的形式。

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近六年的高考考题,除2012年的考题涉及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中的部分知识外,其余各年考题涉及的知识全部集中在气象灾害这一种类型上,对灾害类型的考查较为单一。这种命题选择极为罕见,个中缘由我们难以猜测,却足以说明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六年来对气象灾害的考查一直都在进行,但对具体灾害的考查,

每年并不相同,旱灾―涝渍―火灾―台风―寒潮―洪灾,依次进行,逐年变换。除2009年的“火灾”变相考查“旱灾”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不重复。

从具体的问题来看,高考试题对具体知识的考查也非常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其中,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的考查频率最高,除2009年外,其他五年皆作为重点考查。而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直接危害等内容考查的很少。

二、 合理预测考查方向,追求精准备考

针对上述的知识考查特征,在备考时可进行合理预测,适当删减、整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力求精准备考,提高复习质量。

1. 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复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类型中,气象灾害无疑是高考考查的最主要的类型,备考时应把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对待。复习时,可根据其具体的灾害形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

等若干小专题。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尽管一直很少考查,但该种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普遍

且巨大,《考试说明》重点强调了这部分内容,全国新课标卷也对其常有考查。因此对该种灾害,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视,尤其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具体灾害类型要格外关注,不抱侥幸心理,谨防万一。对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则可以

做一般性复习。

2. 合理推测可能再考查的具体气象灾害形式。对具体气象灾害的选择上,命题老师

有着一个综合的考虑――尽量避免对某一单一知识的重复考查,所以在具体灾害的考查上体现出依次进行、逐年变换的特点。对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命题老师继续考查气象灾害

知识,其可能性有两种,一是选择“沙尘暴”“暴雨”等尚未考查过的气象灾害进行命题,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新一轮的考查。因此,“沙尘暴”“暴雨”等气象灾害应作为下一步备考的重点,而对已考过的各种气象灾害,则应关注其尚未考查过的角度。

3. 突出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等高频考查内容的复习。针对考题的具体设问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备考时,我们对每一种灾害类型的复习都要突出这几个方面。在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时,尤其要注重对每一种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成因总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归纳和缜密推理

的思维能力。在进行针对性训练时,则要重视对此类题目答题方法的指导,适当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

如在回答2008年的“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一问时,应先了解涝渍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在读图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时,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先从大范围区域上宏观地了解涝渍灾害的主要分布状况(我国东部),而后再进一步观察涝渍最严重的小范围“极值区(河流中下游沿岸)”;在具体分析原因时,则要注意从影响涝渍灾害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等)两大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其与灾情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答题模板的建立只是提供答题的一般思路,具体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具体区域的特征和图示信息

进行,不可简单套用。

策略性地复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优秀成绩的取得更需要

气象灾害防治范文第10篇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诱发气候灾害的发生,导致气候灾害在空间范围和发生时间上的变化,使气候灾害变得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灾害程度更严重。气候变化与气候灾害间的密切关联,有着理论和实证的依据。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气候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加快,大气中水汽增加,水循环加快。大气环流特征和要素的改变,引发复杂的大气——海洋——陆面相互作用。由于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使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雨、雪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可能增加,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会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5]中国科学家认为,北极浮冰融化导致海水稀释,会影响到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循环。其后果便是高纬度地区越来越冷,低纬度地区越来越热,地球将不得不依靠更强的大气波动来平衡热量。这意味着在中纬度地区会有更多的风暴天气。国外科学家认为,西北太平洋全年台风释放的能量与海洋表层温度正相反,据估计,全球变暖会使台风的速度提高6%,台风带来的降雨量会增加18%。[6]近年来气候灾害频发的事实也说明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灾害的影响,气候灾害频发、并发构成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表现。据联合国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场自然灾害,现在由于气候变化,全球自然灾害已增至每年500场左右,受灾人数也增加了68%。[7]2010年7月,巴基斯坦遭遇“历史上最严重洪灾”,全国近1800人在洪水中死亡,2000多万人受灾,1/5国土变成泽国。2010年夏,俄罗斯温度一度逼近40摄氏度,创造了该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连续不断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了森林大火。2010年8月,中国甘肃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2010年12月几十年不遇的暴雪横扫纽约,同期,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也遭遇暴雪,牧业、设施农业、交通都大受影响。2009年9月~2010年3月中旬,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农业生产受灾严重、江河湖库水位明显下降、人畜饮水困难。[8]2012年初,云南再次发生严重干旱,因灾造成全省需救助人口231.38万人。[9]同时期在不同半球、不同纬度、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接连发生了严重气候灾害,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的重要实证。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早在1963年就指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需要重视气候变化与气候灾害之间的关系,加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的积极法律防治。

中国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灾害种类繁多,且多发、并发,是世界上受气候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每年受台风、暴雨、冰雹、寒潮、大风、暴风雪、沙尘暴、雷雨、浓雾、干旱、洪涝、高温等气象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病虫害等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2000多亿元,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10]而气候灾害可占到气象灾害(包括气候和天气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70%一80%。[11]气候灾害的时空性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多样,气候系统复杂。由于各地环境条件不同,气候系统脆弱性不一,气候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形式和强度各不相同。气候灾害呈现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各种气候灾害出现的频率随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江淮以南以及华南沿海地区,其中江南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出现最多。中国干旱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严重的干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浙、赣南部与两广北部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和滇中地区。台风在中国5-12月均有登陆,但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且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沿海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沿海次之。冰冻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云、贵、川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广西也有出现。冰冻灾害主要出现在严冬和初春季节。中国冰雹分布的特征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多于高低纬度。[12]

中国防治气候灾害的政策与法律

(一)现状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防治,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0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修订后2005年7月15日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4月1日起施行)、《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0年9月1日起施行)、《人工影响天气条例》(2002年5月1日起施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年4月1日起施行)等30多部防灾减灾或与防灾减灾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实现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制化。此外,中国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2007年8月5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2011年11月26日)、《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10年03月08日)等一些防灾减灾的国家规划和国家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气候灾害防治法律的缺乏目前中国的灾害防治立法还停留在主要针对地震、洪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常规的自然灾害实施“一灾一法”的阶段。缺乏综合性的灾害防治立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规定的突发事件包括了自然灾害,但是它主要是应对突发性特征事件的法律,突发性只是自然灾害一个方面的特点,无法反映出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各个方面的特性和规律性,因而一部突发事件应对法不能承载自然灾害防治综合性法律应有的统帅功能。而且现行的“一灾一法”也缺乏专门应对气候灾害的单行法律,与气候灾害防治相关的《气象防御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在立法层次上过低,规范效力有限。虽然包括气候灾害在内的气象灾害不能完全防止,但是在法规名称上使用“防御”而非“防治”,也凸显其立法的保守性。防御侧重于灾害的预防阶段,不能概括规范在灾害管理、救助、恢复等阶段的特殊要求。《气象防御条例》在预防性规范的内容上也没有体现气候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内在关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频发的新情况无法做出有效的因应。

2.缺乏有效的地方行动由于“环境的自然区域本性体现在人文上就是环境的地方性,即环境最终是地方或‘本土’的环境,”[13]而且我国气候灾害发生的局地性和区域性,各地方是不同类型气候灾害的直接受害者,地方政府处在气候灾害发生的最前沿,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救助、重建等具体行动都需要地方政府的操作和落实,因而气候灾害的防治客观上应着眼于灾害发生地的具体情况,加强地方气候灾害防治的行动。当前,中国地方性防灾减灾的立法明显滞后于国家立法,很多地方缺乏地方性的实施条例和办法,已有的地方性立法也是对国家相应立法的简单重复,没能体现出地方灾害应对的特点和实际。对一些新型的地方性气候灾害缺乏有效的规范,更缺乏系统的能力建设和长远的规划安排,气候灾害发生后,各地大都只能被动因应。

气候变化背景下加强气候灾害防治的法律对策

(一)气候灾害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

气候灾害的频发与气候变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气候灾害防治立法需要把对气候灾害的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一方面,把防治气候灾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制定气候灾害防治的政策规划和开展法律行动时,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因素考虑进去,跳出为防治而防治的槽臼;另一方面,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防治气候灾害的战略行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减缓气候变化与气候灾害防治的结合是切实开展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适应气候变化与气候灾害防治的结合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气候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抵御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以及降低气候灾害向次生、衍生灾害转化的几率;增进对气候灾害风险的认识,提高防治气候灾害、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实施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气候灾害防治的能力建设,加强对气候灾害防治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气候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发并共享气候和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技术、实践和经验教训;将减轻气候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体化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加大对减轻气候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一体化项目的资金投入。

(二)完善气候灾害防治法律规范体系

气候变化背景下,新型灾害、复合型灾害、次生和衍生灾害频繁发生,针对常规自然灾害制定单行法的“一灾一法”现状已无法有效应对。亟需制定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法或自然灾害防治法加以统帅,然后再对还没有制定单行法的气候灾害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根据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的特点,从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风险管理、救济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等方面做出具体规范,并在防灾减灾的各个环节提出与应对气候变化一体化的要求。考虑到气候灾害的时空性特点,特别需要加强地方性气候灾害防治立法,一方面对上位法的具体实施制定细则和办法,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地根据地方的气候条件和易发生的气候灾害类型开展制度创新。

(三)加强地方气候灾害防治的行动

1.制定气候灾害防治地方性预案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结合地方实际,及时制订、修订地方性气候灾害防治的专项应急预案,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各单位进行各种灾害情景的演练。

2.制定地方性气候灾害防治规划,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地方气候灾害防治的规划不应是国家专项规划的简单重复,而应充分考虑地方的生态及气候资源条件,以及可能的灾害形态进行针对性地规划,并注意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有效对接,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提高应对气候灾害的效率。此外,将气候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等具体规划中体现防治气候灾害的要求。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实施以控制不适当的人类活动而引起气候变化,通过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避免和减少气候灾害。

3.完善地方气候灾害防治管理体制,确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气象灾害防御条例,5条规定:“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该条例确立的气象灾害管理体制是由气象部门主管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管理。气候灾害的发生往往出现多种灾害复合、次生和衍生灾害并发、造成的损害后果严重,防灾减灾的难度大,由气象部门主管的体制层次级别太低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需要确立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气候灾害防治管理体制。在各级政府设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人任主任的防灾减灾委员会或者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综合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根据灾害发生及影响的气候区域性特征,形成同一气候区域多个地方政府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协调建立防灾减灾的区域气候监测预警系统,实施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联动等措施。

4.强制执行防灾减灾措施和工程设施开展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时应当考虑到气候灾害的影响,强制执行防灾减灾措施和工程设施。对已有的基础设施则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测,改进和提高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的建设标准,从而提升其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实施气候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沿海地区、水资源和农业以及易于受到沙漠化、旱灾和洪水影响的地区的保护和恢复,提高气候适应性。如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防洪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对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保护管理。

5.开展气候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加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重视农村、边远地区、气候脆弱区域的监测网络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气候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基层气候灾害防治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加强气候风险行政管理、救灾抢险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结合气候灾害的特点,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加大对气候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气候灾害防灾减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有关气候灾害的知识和防治意识,提高他们在面对气候灾害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6.气候灾害救助机制建立有效的气候灾害救助机制是应对气候灾害的重要环节。由于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害后果严重,需要建立气候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通过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机制实现气候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如小额保险、再保险、政策保险等以及专门建立的气候变化适应基金。风险分担机制应与灾区重建、资金援助、产业恢复、减小脆弱性等减灾和适应手段相结合。地方气候灾害风险分担机制还可从灾害的补偿、救助功能,拓展到对那些依赖气候条件的行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建立保险体系,增加气候防护投资。此外,需要探索社会化捐赠救助,充分发挥公益慈善机构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拓宽救助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作用,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

上一篇:畜牧行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智慧运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