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13 08:45:22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1篇

理念先进,与时俱进。我校选择“电影赏析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念:电影课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开发电影课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电影课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电影贴近学生生活,寓教于乐,意义深远,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只要发挥电影的特有优势,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把学科德育和德育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意识,改进和提高德育实效。如何使学生学会鉴赏电影文化,以积极健康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正是在新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课程新颖,目标明确。我校开设“电影赏析课程”,初衷就是要把电影课塑造成综合课程,集语文、阅读、写作、美术、音乐、思品为一体的讨论研究型课程。电影课以导看赏析为途径,以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以提高鉴赏水平和激发健康情感为目标。优秀电影综合了戏剧、音乐、绘画、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其超文本、鲜明、形象、生动的特点让人赏心悦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和老师共同研究、讨论、鉴赏、分析,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还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通过观看影片,学生还能了解社会、感悟心灵、理解人性,而影视作品独有的可视、可听、可感的生动形象性,让学生能够最简单方便地享受高雅艺术。

优化办学条件,营造电影文化。学校给每个班配备了一台42寸液晶电视和一台手提电脑,并在每个班安装可移动电视架,方便操作。为了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还制作了十八幅精美的“爱国影片”海报张贴在各班走廊,渲染了学校电影课程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学生观看爱国电影的兴趣。

合理选用内容,精心设计教材。电影课内容的设置注意教育性、知识性、针对性的有机结合;注重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电影文化知识充实电影课教育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年级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要求的教育活动。另外,针对班级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赏析不同的影片。比如说三年级学生的电影课有《红色娘子军》、《鸡毛信》等经典的红色影片,也有像《长江7号》、《功夫熊猫》这些学生都喜欢的动画片; 一年级学生的电影课有《少年英雄王二》、《闪闪的红星(动画版)》 、《小兵张嘎(动画版)》等大家喜闻乐见的爱国影片。

电影编入课表,分步实施推进。电影课按照学生的心理年龄,编排成课程式的看电影计划,安排在每双周四下午最后两节课,这样算下来,一个学期能观看16部电影,从学前班到小学毕业可以看200多部电影。电影课分三步实施:第一步,“电影赏析课”与德育相结合,重点观看爱国经典红色影片,培育民族精神;第二步,“电影赏析课”与艺术教育课有机结合,重点观看经典歌舞剧、话剧、经典影片,培养学生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欣赏水平;第三步,学科电影“课对课”,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地方教科书,进行课文和电影“课对课”的整理,对语文、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门学科进行了学科电影整合,开发出电影资源。

采用“启发引导―观看影片―抒发感想―欣赏分析―总结收获―指导实践”的六步教学法。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观影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观影后,让学生谈一谈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可以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来展开讨论。如《闪闪的红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最喜欢其中的谁?为什么?影片中最令你难忘的镜头是哪一幕?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让学生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为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要求学生每看完一部影片写一篇观后感,将优秀习作张贴在各班的“作文园地”,政教处每学期末将举办一次观后感征文评比活动,并对获奖学生进行奖励。我们不仅培养学生鉴赏,而且创作;不仅从电影作品中体会“美”,还要自己去创造“美”、宣传“美”。

对这一系列的活动,很多学生都深有感悟:“电影让我们拥有人文精神,电影提高艺术欣赏力,电影能感化我们的心灵,电影能陶冶我们的情操,电影能为我们减压。”是的,把赏析电影作为科目排入学生的课程表,使学生得到高雅的艺术熏陶,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2篇

以建国60周年国庆节为契机,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以少先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小岗位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对全体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爱国从爱家、爱校、爱父母做起,全面提升队员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活动主题:祖国发展我成长

三、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安排

1、宣传学习阶段

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板报橱窗,营造氛围,进行宣传。

2.行动实施阶段,各班结合学校方案,开展有关活动。

(1)开展“革命故事”读书活动

各班利用阅读课,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革命故事”读书活动,忆苦思甜,各班亦可再此基础上开展讲“革命故事”,结合雏鹰争章,对表现出色的同学颁发“故事章”或“演讲章”。

活动要求:

三、四年级的同学每班上交3份读后感。

(2)开展“红色影片”观看活动

各班利用班会课至少开展一次“红色影片”的观看活动,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争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

活动要求:

五、六年级的同学每班上交3份影片观后感。

(3)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

各班在班主任的组织下,以小记者团等形式走访老一辈革命家的住处,通过采访,交流等渠道去感受和发现家庭、社

、家乡的变化,并抒发自己的感情,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或者找自己的祖父等上一辈进行建国后国家变化采访,本活动意在真实,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认识自我,勇敢前进。

活动要求:三至六年级各班上交一份寻访日记,并附注三张寻访照片。

(4)开展“歌唱祖国”大合唱比赛

比赛时间:初定10月13日下午

比赛地点:校门口

比赛要求:

1.参赛各队曲目自选。曲目内容应健康向上,以歌唱家乡、赞美祖国的歌曲为主题,反映当代中小学生精神风貌,格调高雅,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2、比赛对象:全班参与;

2.每首曲目总时长不得超过7分钟(包括上下场时间);

3.各班在比赛前把伴奏放到指定文件夹中;

4.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

比赛评分:

评分原则:

1.歌曲主题内容健康,演唱不超时。

2.合唱人数符合规定,队员排位整齐有序,进、退场秩序良好;

3.演出服装整齐,充分展现当代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队员演唱时精神饱满、积极乐观、保持良好台风。面部表情自然大方,充分显示当代学生的朝气和热情。

5.演唱时,声音宏亮协调,音准节奏准确,声情并茂,吐词清晰,主次声部没有走音现象,强弱对比得当。

6.合唱歌曲有一定难度,能体现一定合唱艺术性,有感染力。(如有分声部可适当加分)

7.指挥手势准确,节奏准,姿势优美。

奖项设置:

大赛将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其余为优秀奖,并评出最佳精神文明奖和最佳组织奖等。

(5)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队会观摩活动

A.各班利用班会活动课组织一次“祖国伴我成长”主题班会活动。

B.五年级开展校“祖国伴我成长主题队会观摩活动”

时间:10月29日下午第四节课

地点:四楼音乐教室

安排:五年级各班加强协调,准备主题活动,各班班主任及学生代表届时参与观摩活动。

活动要求:各班上交一份中队主题队会方案。

本学期,我们将根据活动方案,努力把活动开展得隆重、热烈,有创意。通过丰富的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一次少先队光荣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回顾在星星火炬下的成长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力争服务祖国、报效祖国。

....小学

2009年9月8日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3篇

为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全力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经研究决定,从2011年12月起在全县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这一主题,广泛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落实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舆论支持、文化条件和精神动力。

二、活动内容

(一)广泛宣传,提高对苏区精神的知晓度

着眼苏区精神人人关注、人人知晓这一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动苏区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不断提高苏区精神的知晓度。

1.开设专题宣传。县电视台、《桃江源》、《手机报》和党务公开网开设“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红色故事”等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活动动态,推介活动典型。设置大型宣传牌、悬挂横幅标语、刊出宣传专栏(苏区精神宣传标语见附件),着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组织宣讲活动。组织“三送”干部和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开展苏区精神宣讲活动,在全县兴起学习宣传热潮。

3.开展文艺演出。编排以反映苏区精神为主题的节目,组织开展广场专题文艺演出和春节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4.举办书画展览。面向全县征集、创作反映苏区精神、展示发展成就的诗歌(散文、小说)、美术、书法、摄影等精品力作,在春节期间展出。同时组织书法家在春节前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

(二)深入教育,提高对苏区精神的认同感

着眼推动人民群众深入理解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一重点,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苏区精神的认同感。

1.品读一批红色经典。广泛开展以“读红色经典,学革命历史,树崇高信念”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县电视台继续开设《品读经典尚德崇文》专题,通过品读红色经典,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红色历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革命信念,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

2.观看一批红。在影视频道展播优秀红,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受红色经典魅力,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红色影片,强化党员干部对革命历史的记忆,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3.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为扩大学习教育效果,全县党员干部要结合所观看的红或品读的红色经典撰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评选出优秀观后感或读后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将苏区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4.开展一次红歌传唱活动。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为内容,在县电视台继续开设《学红歌唱红歌》专题,并将选编的100首红色经典歌曲编发给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组织开展红歌传唱活动,唱响和谐盛世新气象。

(三)积极引导,提高对苏区精神的践行力

着眼使苏区精神成为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的内在动力,积极创设载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和干部群众对苏区精神的践行力。

1.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春节前夕,组织县领导和有关单位对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同志、老党员,革命烈士遗属、伤残军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被中央、省、市授予其他荣誉称号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走访慰问。

2.开展“三走进三倾听”活动。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结合“三送”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倾听想法、倾听需求、倾听呼声,具体做到“五问”:问村、组生产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问帮扶困难家庭困难情况,问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工和创业情况,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情况,问村、社区基层组织和党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开展“学传统、找差距”活动。结合“一述双评三争创”考核机制,进行“三对照三查摆”(对照苏区优良传统,查摆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年初各项目标任务,查摆工作成效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纪政纪和廉政准则规定,查摆廉洁守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4.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围绕“弘扬苏区精神,着力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这一主题,在全县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并择优在《社科》予以刊登。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各乡(镇、场、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建立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广泛参与、全力保障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宣传教育的各项活动。

2.精心组织。活动牵头单位要及时与各责任单位协商,认真研究制定详细的活动子方案。各乡(镇、场、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向县属新闻媒体报送工作信息和典型经验,县属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并积极向上级新闻媒体报送,让“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氛围。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4篇

一、 红色影片的内涵解析

我国的红色影片群英叠现,如《上甘岭》《英雄儿女》《我的战争》等一系列以抗美援朝为题材,全景式的表达了中华英雄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影片作品。这些影片都被划入红色影片的范畴。虽然学界对红色影片的界定众说纷纭,尚未取得统一的概念。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红色是内蕴革命,为革命的象征。红色影视即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国家解放,国家富强而顽强拼搏的影视作品。[1]红色影片具有三个表征:一是民族性与科学性。它展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为了三座大山,取得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与奋斗史。这个过程既有民族的属性,也有追求真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性。二是时代性与先进性。脍炙人口、经典十足的红色影视再现了革命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它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与世代传承的载体。其时代性与先进互融通,成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粮食。三是大众性与娱乐性。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为大众服务的,红色影片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递的载体之一,也必然向大众传递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的各种信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恪守传统美德。当然,红色影片并不只有教化的功能,其娱乐功能也巧妙的渗透其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英雄人物高大上形象、对美好爱情的高扬,都能够满足与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与心理需求。因而,红色影片一上映就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它极大的满足了大众爱国的精神需求,激发了大众保家卫国、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 红色影片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重要价值

(一)丰盈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红色影片所展现的主要内容为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正面的政治思想,它可以为青年大学生创造厚重的艺术情境,促成他们与主流意识形态开展对话、沟通并进行交流,同时为当今整个社会构建一个浓重的文化认同氛围。如红色影片《我的战争》,讲述了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百业待兴之际,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国家安全,我国不得不义无反顾地参加到一场新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影片重点展示了一支钢铁之师――九连,历经大桥遭遇战、五里亭争夺战、小镇突围战及537高地拉锯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影片可以引领青年大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学习英雄中找准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与政治取向。这种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丰盈与充实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红色影片以“潜移默化”的范式引领大学生积极践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它“春风化雨”,在无声无息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政治信念。其表达方式既可以通过革命领袖、革命先辈等“历史大人物”的革命光辉经历及事迹,也可以是“革命小人物”的感人事迹。如影片《我的战争》中展现了英雄儿女重返战场时,将连长孙北川与孟三夏的爱情、孙北川与张洛东的兄弟情、李顺良与张洛东的父子情内嵌其中,不但使战魂萦绕,而且也使情义感天动地,以爱情、亲情、友情,讴歌和平,呼吁和平,反对战争,展现了志愿军的爱国情怀与英雄主义。青年大学生观看红色影片时,影片中英雄人物的伟大、感人事迹被活灵活现的展现在银幕之上,他们就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自身行动影响与带动更多的人,向社会传递精神方面的正能量。

(三)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红色影片是再现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丰硕史书,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向前的战斗史。诚如影片《我的战争》重现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展现了如不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加深了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同时影片全面的展示了战场实况,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孟三夏与孙北川的爱情深植其中,血色浪漫直击人心,以“进入式”描写爱情与战争,使大学生深刻体悟了战争中人性之光,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普通人心里也有国家,有大政治,亦有小情趣。大学生通过观看与赏析红色影片,可以对历史进行了深度梳理与缕析,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文化知识得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得以不断提升。

(四)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是国家与民族的主要建设者之一,他们十分喜爱红色影片。如影片《我的战争》,其自身有着深刻思想与文化内涵。譬如影片主角孙北川所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事,以后有没有人知道。”革命先烈提出这样的疑问,放置在影片之中,更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去反思:大学生应缅怀这场战争中的英烈,安抚他们的灵魂,这才是对的最好的回击。以《我的战争》为片名折射出这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战争,更是中华民族的战争,不论是具象的,亦或是象征的,都是给予青年大学生励志教育,时代在演进,爱国主义永不过时,血性的家国情怀时刻不能忘。红色影片之美与内容之美交相辉映,对大学生的理性与信念培育内化于心,对祖国与人民的爱愈发浓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三、 运用红色影片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理路

(一)氛围创设:整合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然要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环境的影响。塑造优良环境对强化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巨大。红色影片虽内容丰厚,但主题各异,时代性较强,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运用红色影片进行教育,创设氛围时,对资源的整合显得十分必要。思政工作者要善于突破固有模式的藩篱,探索大学生自身需要向契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叙述文本与叙述语言,展现中国特色的电影语言与电影美学,培育大学生对不良影视文化的辨析能力,形塑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大学生观赏影片《我的战争》时,及时培育与弘扬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以健全与完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为价值旨归,精准聚焦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要以现实为基,通盘规制,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可以《我的战争》类优秀红色影片为媒介把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让优秀的传统与时代精神交融起来,实现国家与人民对大学生的期望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长耦合融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其里,成为其内核,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全新环境,使环境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二)人才支撑: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红色影片队伍

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之基,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与源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多元文化交汇激荡,各种价值观鱼龙混杂,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缺失及放弃对自我道德的提升。红色影片的创作者必须有所为,有所担当。

一是价值观担当。这是电影创作者创作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最大的公约数。红色影片创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物,在影视创作中自觉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的、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最高的遵循。

二是创新担当。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动力,也是红色影片长盛不衰的重大法宝。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红色影片的要求愈来愈高: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娱乐性。红色影片创作者要把握互联网思维的实质,也要有“文以载道”的情怀,以工匠精神对质量与制作水平孜孜以求,就一定把精彩的中国故事搬上银幕,获得大学生观众的认同。《我的战争》的创作者刘恒就是以工匠精神,既关注国家,有聚焦小人物,对人物的心理与艺术把握十分到位,是表达中国精神的精品,这与创作者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三)内容转换:建立红色影片的独有的话语体系

提升大学生对红色影片的认同度,必须实现红色影片内容的时代转换,打造自身独有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3]以前红色影片中的人物有高大全的模式,使大学生感觉到有一种高不可攀的鸿沟。影片《我的战争》则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宏大的战争场面,李顺良与张洛东在战争紧张之际的间隙,还在谈论战争结束后,回家如何娶媳妇,既表达了“最可爱的人”的英勇无畏,也透露出浓浓的温馨亲情。僵化的、单一的话题表达体系转向了,让大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爱,接地气,为大学生所喜爱,所接受,所认同。

(四)方法创新:构建红色影片教育的多方协同机制

红色影片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仅需要相关教育主体与影片创作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

一是强化家庭的对大学生开展红色影片的教育作用。家庭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教育场地之一。父母对孩子教育影响久远。家长可以和大学生一起观看红色影片,一起讨论、交流,如观看《我的战争》时,可以一起探讨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共同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红色影片的教育积极接受。

二是学校开展多种红色影片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开展组织观看红色影片活动,在观看影片可以邀请著名的专家教授对影片进行评述与解读,邀请老战士与老红军讲述历史,并指导大学生写出观后感,对优秀的作品展示交流。

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交互作用。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愈来愈强。学校、大学生社团、大学生可以推出红色影片微信公众号、红色影片QQ信息交流群、红色影片虚拟社区,推介优秀经典红色影片,交流心得体会;引导红色影片的制作者、演员与大学生展开互动,促进正向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实现无缝的传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昕.谈红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J].电影评介,2015(8):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爱国主义;影视;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社会进入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大背景出现了巨大变化。利益冲突增多,社会竞争加剧,各阶层分化加剧,消费观念不协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膨胀,特别是社会上存在的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腐蚀了大学生思想。学生之间关系淡漠化,心态浮躁、厌学取巧,重利益轻道德,重视自我轻视集体及他人,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学校扩招和发展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为广大好学上进的各层次人群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学生年龄分段出现层次化,素质状况呈现多样性;大多数属“90后”,独生子女居多,在“视听文化”与“商业文化”喂养下对外来视觉文化缺乏理性的认识,产生盲目的认同心理,拒绝甚至完全排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主流政治倾向的正常发展。

从国际看,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中发生动摇。西方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产生着强烈的冲击,造成学生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的迷茫和失落,价值判断趋向实用化、功利化。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对滞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等方面不够,教与学出现片面化、单向性,教学缺乏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合理利用红色影视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

(一)利用影视文化提供情境式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影视文化使信息突破文本的束缚,借声、光、色以及图像、声音和文字,从视觉、听觉方面触及人的认知系统,克服了文本教学情景化不强、与学生生活状态脱节的弊病,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实现教学情境的动态化、生活化、社会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学习中得到启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如在讲到“”时必然讲到“巴黎和会”。影片《我的1919》以沉重的笔锋,拨开历史尘封,重现了1919年风云激荡的“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所谓的和会上不仅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更荒诞的是和会完全无视公理,居然把战败国德国此前攫取的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中国的变成了列强相互交易的砝码,赠送的礼物。腐败的北洋政府居然要求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签字。消息传回国内,国内立刻燃烧起熊熊烈火,于是就有了“”。“”中,中国先进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也由此开端。正是由于国内以学生为先导,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和海外广大华侨的强烈反对,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代表团成员凭着爱国良知和外交智慧,顶住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向列强说:“不!”《我的1919》,既是屈辱的,更是振奋人心的1919,因为中国人自此走上了救亡图存道路的第一步。两年后,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孕育而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由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了解了历史,且灵魂深处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上教师围绕影片,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咨询、讨论等形式交流观后感,教师还可就影片的相关内容向课外延伸。红色影视文化教育这种方式摆脱了纯文字语言符号“黑板加书本”的强制性灌输式教学,使教学变得更加形象、更加有趣、更加富有效率。学生跟随其中的故事情节,在思想上不知不觉产生变化,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种教育。

(二)利用视觉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红色影视文化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资源,展现了红色影视文化的魅力,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我的1919》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影片中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不仅仅有顾维钧――“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学识、阅历和视野使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得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既坚持正义立场,又不失外交风度。影片中最精彩的情节莫过于他在那场辩论会上的慷慨陈词。面对日本代表所提出的“中国在战争中未出‘一兵一卒’的谬论,他从容不迫,拿出了一战中外国记者拍摄的在法国的华工墓地照片,一座座坟墓就是一件件不可改变的铁定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付出;顾维钧阐述的中国关于山东问题的立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掷地有声,不仅包含着一个弱国外交官的个人抗争,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中华民族愤怒的爆发。不仅使当时的与会代表掌声雷动,也使今天的我们为之全场热血沸腾。法国姑娘让娜替顾维钧解围时说的“他和你们同样爱国!”这是出自一位外国友人的客观评价。顾维钧的这次即席演说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经典的发言载入中国外交史册”。而他顶住列强的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则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画下最光辉的句号”。影片主人公身上每一次的外交活动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国情。

影片中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有当时国内千千万万愤怒呼号的中国群众;在巴黎和警察搏斗的中国工人、华侨和留学生……因剧情需要,影片虽淡化了他们的形象个性,却弘扬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共性。影片既反映了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普通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谛,这样就使历史鲜活了、人物丰满了起来。教师要利用这些红色影视文化,深刻挖掘这些红色影视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并且把它融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中去: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永远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阐述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屡经劫难而不败的根本原因。

(三)利用视觉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属“90后”,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已基本上是新世纪。他们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传统文化中所固有的道德感、审美意识、忧患意识、人文关怀、理想信念和大气开放等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踪影,取而代之的是 “快餐文学”“影视手机文化”等。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私、忧郁、焦虑、敌意、人格偏执等性格缺陷。如不加以改变,他们恐怕难以担当历史重任。因此,为培养合格的时代接班人,务必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优秀的红色影视文化作品,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演,还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影片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而且还有很强的艺术性。观看这些影片,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升华人格,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拓展心灵,积淀人文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辩论会上甩出来铿锵有力的一句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句话不仅承认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及西方基督文明,更道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这是大国度宽胸襟之人站在大历史的视角下才能说出来的话。这些掷地有声的字字句句不仅砸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也砸在每个与会者的心上。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大气开放的气质是发不出如此精妙之语的。

肖克俭,在小爱面前选择了祖国之大爱,把自己完全献给了祖国。他牺牲之前甚至没能见上远涉重洋来和他团聚的妻子一面,在留给自己妻子的字条中没有儿女情长,没有缠绵悱恻,有的只是国家大事的殷殷嘱托,“梅,回祖国去吧,那里正在燃烧!”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责任感!怎样的一种价值取向!有谁能说肖克俭的自焚毫无价值呢?虽然他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了千千万万的“肖克俭”,中华民族才能摆脱被压迫和被侵略的地位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价值取向是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借助视觉文化的直观效果和广泛传播,让学生感受大爱无疆及知耻而后勇的道德心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观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主动参与中受到熏陶,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道德认知有所升华,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同时能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思想困惑有所启发。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找来相关的经典作品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而且还向课外延伸,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担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借助红色影视文化作品,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高质量实施,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思想政治教材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峰.历史与现实:红色影视文化的德育功能漫谈――以《建国大业》为例[J].电影文学,2010(01).

[2] 刘云兰.论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0(11).

[3] 毛攀云,吴象枢.红色影视价值表征的现代性审视[J].新闻界,2008(06).

[4] 茹秀华.论大学生电影欣赏对传统道德价值的建构与回┕椋J].电影文学,2007(20).

[5] 柳礼泉,张红明.“红色影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

[6] 张葳,崔晋明.浅谈校园视觉文化的教育取向[J].文化纵横,2010(04).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6篇

Abstract:The red resources are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pital stock. Advances the red resources positively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in th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practice teaching utilization, develops take the patriotism as the core “five one” the series activity, is develop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effective platform, is also strengthens with the improvement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ive important way.

关键词: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实效性

key word:Red resources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ive

一、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红色资源所蕴涵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创新意志,决定了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

一方面,红色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具有天然的相似性。用这样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红色资源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本质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红色资源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以红色资源为载体, 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2]这一切充分表明,红色资源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更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天然途径和“活”教材。

二、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科学利用和开发以革命历史纪念馆、伟人故居、烈士陵园等为载体的红色资源,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个一”系列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彰显红色资源教育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

(一) 阅读一本红色典籍

红色典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的红色经典作品,如《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铭记历史,重温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阅读中缅怀先辈们的光辉业绩,领悟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二)观看一部红色影片

红色影片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先烈事迹的经典影视作品,如《开国大典》、《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焦裕禄》等。这些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通过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将先辈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从而达到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寻访一处革命遗址

革命遗址是中共党史重大事件旧址、战斗遗址、革命领导人故居、革命烈士墓、重要战役纪念地,如故居、刘少奇故居、湘南暴动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受降旧址、红军墙、新民学会旧址等。每处革命遗址都记录着一段峥嵘的岁月和革命历史故事。寻访这些革命遗址,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革命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们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情怀和理想追求。

(四)参加一次感恩活动

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和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如利用学雷锋活动纪念日组织开展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利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纪念碑进行祭扫、献花,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和感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和增强广大青年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五)撰写一篇经典论文

结合学生阅读红色典籍、欣赏红色影视、寻访革命遗址与参加感恩活动的实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征文可以是观后感或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的调查研究;组织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系列活动,采取专题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红色诗词朗诵、红色故事演讲等方式,促使学生由感知上升到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激发学生兴趣,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又有利于克服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72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7篇

一开始,电影的节奏不是很快,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拖沓,让我有些着急。虎子参加红军队伍,大家都把他当成一个亲人一样来对待他,让他感觉到了温暖和快乐。可是虎子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理想和信仰,他不过是跟着队伍前进的一个闲杂人员而已,他没有什么纪律性,吃人家的红薯,喝了人家的酒,甚至赌气离开了红军队伍,继续流浪。可是他心里还是惦记着红军队伍里那些待他如亲人般的红军战士,因此他听到与红军有关的坏消息时,会急着去找红军队伍。他终于历尽艰难找到了他熟悉的红军队伍,找到了他的组织,重新接受组织的关心,也重新接受一个组织的温暖,这确实是很让人开心的一件事情。虎子之前是一个没有人关心他生死的流浪儿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红军战士救起,并在这个队伍中看到连长、张大个等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理想冲锋在前而不惜牺牲生命,他自然也被感动了,最后融入了这个集体当中,为红军队伍而吹响了救命的冲锋号。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确实也感动了很多次:当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只有十三根铁索的泸定桥时;当红军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行进时;当连长为保护虎子和诗诗两个小红军战士而冻成冰雕时;当红军战士为一个孕妇生孩子与敌人战斗时……

我承认我是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很多年没看过这样让我感动的片子了。尤其是当连长顶着雪崩为两个孩子赢得一点生存的空间而冻成冰雕时,大家都哭了,我的眼泪也流了出来。我承认我找到了久违的那种感动和激情。在那个艰难的时代,这些共产党员就靠着这么一种理想和信仰在坚持。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奋斗,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和成功。

其实这部电影很少说教,也很少以前红色影片中那种伟大的英雄语言,影片试图通过一些令人感动的情节来感动观众。我确实也被感动了。当一个孕妇在草地上生孩子时,一个连的红军战士为保护帐篷里的孕妇,牺牲了很多人。我也在想为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否值得牺牲这么多生命,连长的话让我找到了一个男人的担当,也让我感动。而这些战士的拼命阻挡敌人炮弹的英勇精神也让我肃然起敬。他们正是因为怀着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还有对新生命的敬畏,才不惜牺牲自己,为下一代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也许在这个娱乐片当红的年代,这种宣传理想和信仰的片子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也许当我和别人谈理想和信仰的时候,别人会笑话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可是扪心自问,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理想和信仰了吗?一个人没有理想时,就会觉得空虚、无聊。也许有人认为我们还在为了生存而拼搏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去谈什么空虚的理想和信仰。可是一个人没有理想和信仰,会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很无力。而当一个人在满足温饱之后,其实更需要有一些精神层面的理想和信仰来充实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要继续为某种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和拼搏!

我记得我读小学时写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是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能继续升学;读高中时的理想是要考上大学,到打城市去工作和生活;我考上大学到北京读书之后,我的理想是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在做不喜欢的工作多年之后,历经艰难坎坷才实现了我做编辑记者的理想工作。现在,我工作了近二十年,已经是人到中年了,我常常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我现在的理想是为培养下一代而努力奋斗了,当然我现在不只想为培养自己的孩子而努力,而是结合我自己正在做的一本幼教杂志的编辑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理想的教育而努力奋斗了!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在枪林弹雨中去冲锋陷阵,也不需要为了理想而牺牲生命,但是依然需要有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和拼搏的精神,这大概是我看完这部片子后最大的收获吧!

冲锋号观后感800字(二)

伴着冷冷的秋风,单位组织我们来到东大街,观看抗战题材动画电影《冲锋号》,下午3点,影片准时播放!

还别说,从小都看动画片,什么葫芦娃、黑猫警长、白雪公主之类的,或欢乐、或励志、或惊险、或温情,而像这种战争题材的动画片,我还是很少看到,颇有几分新鲜感。

影片从小主角--虎娃的角度,以主人翁自述的方式,以红军和军队斗智斗勇为主线,描述了从一个流浪娃到合格红军吹号手的经历,更加生动的是,虎娃身边还有一个"小朋友",一条可爱机灵的狗,无疑增加了影片的可观赏性。

影片故事情节中,分别展现了红军险渡大渡河、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经典场景,一面是反围剿失败的红军、一面是凶残的军队,在处处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处处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有几个场景令人十分动容:只有一支医学专用药的时候,红军"大个子"需要手术,而"小流浪者"虎娃也正昏迷,这时候,"大个子"果断滴要求把麻药给虎娃用,自己咬着烟筒杆、几经挣扎中做完了手术……影片中的小卫生院"诗诗姐"忍不住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还有一个场景:诗诗的药箱滑落了,虎娃和她一起去捡,而此时遇到了雪崩,连长为了保护虎娃和诗诗不受冻害,将他们带带一个天然的石洞,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积雪……最终,诗诗和虎娃得救了,而连长最终以坚毅的雄姿冻成了一座冰雕……集体敬礼默哀……

还有一个场景:为了保住女战士顺利生产,面对敌军追兵,红军战士奋勇杀敌,一战队、二战队轮番上阵,死伤无数,最终,在虎娃的巧妙迷惑下,敌军溃败,一个暂新生命的啼哭声响彻了草原……其中,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连长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我们浴血奋战,不就是为了下一代吗?……

无数个场景,令虎娃感动,也令我们观众感动,每一个场景无不告诉我们,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迎来了我们的新生活……而在危险面前,共产党员永远冲在最前面;对人民,共产党更是小心呵护,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处处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处处想着为人民服好务!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

影片最终以红军胜利会师结束,有欢乐、有泪水、有仇恨、有感动……内容饱满、主题鲜明,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红;大学生;爱国主义

电影是一门融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与高科技于一体的产物,优秀的电影以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运用优秀红色影片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吸取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进校园的现状

近日,笔者对大学生观看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某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为600名,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00名大学生中,有60%的大学生坦言没有观看过红,有30%的学生在无意间看过一两部红,只有10%大学生认真观看过几部红,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们的电影欣赏水平普遍处于“看”的低层次,远未达到“欣赏”的高度。

二、红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

1 红对象的优势

作为审美欣赏对象,电影艺术运用声音、色彩、画面、蒙太奇等表现手段,通过视觉造型将艺术还原为真实,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极强的视听性和逼真性。这样的艺术形式对青年学生来说独具魅力,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教育,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感,因此电影艺术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种好形式。

2 红娱乐功能的优势

电影欣赏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享受,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情感色彩,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情感的宣泄与交流。在这一点上,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易受到大众的青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沉重压力,更需要像电影艺术这种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提供情感宣泄的空间。大学生是电影最具影响力的观众层,大学生电影节的巨大影响足以证明这一点。正因为电影艺术受到大学生如此的热爱与欢迎,所以它就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电影课程的优势

作为新兴的人文学科课程,电影课突出了对电影作品进行欣赏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欣赏的主体,教师结合欣赏理论与具体作品对学生的加以积极引导,使其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能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这一实践过程也能让学生加深审美感性认识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随着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他们判断选择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自觉地选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影片,并且在欣赏中不断提高审美欣赏水平。

三、红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教育是适应时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必将担负起国家未来的发展重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他们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电影是多种艺术门类与高科技结合的产物,在帮助大学生改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性格和审美趣味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素质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1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优秀电影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赋予思想品德教育以生动形象的内容与形式,使大学生在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培养善良友爱、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同的时代、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生活面貌、性格特征、社会关系等,都可以从电影艺术作品中得到认识。通过电影艺术欣赏活动,大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并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电影艺术欣赏在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欣赏主体透过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从视听信息中进一步解读作品更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信息之间的联系,乃至象征和隐喻的理解,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主动参与和理性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也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电影艺术兼具艺术性和娱乐性。因此,电影艺术欣赏活动也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走出情感困惑、回归正常心境的良好渠道。由于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再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精神,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近几年在我国部分高校发生的恶性案件、自杀事件以及其他的不道德行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使大学生在电影的音画世界里受到良好的启发与教育,保持健康的心理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4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在我国现阶段,很多大学生是家里的独子。独生子女具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也带来了家庭对孩子的娇惯和放纵,从而形成性格上的普遍共性,如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少关爱,团结协作能力差等。在电影《上甘岭》中,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水,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集体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突变的生活境遇顽强适应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同学与老师,怎样对待逆境、怎样学习,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理念来教育学生。

5 有助于德育水平的提高

影片《上甘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非凡的战斗才能,再现了志愿军的顽强战斗与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范,让人民重温了革命年代激情澎湃的岁月。校园再次掀起了“志愿军热”。观看影片《上 甘岭》,深深激励着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决心。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志愿军的牺牲与坚韧、崇高的品行和情感天地,他们的人格和风范,令人深思,催人向上。

6 有助于政治思想的升华

《上甘岭》选取英雄八连的视点去表现上甘岭这场战争史上重要的战役。在本片中,战争场面处理上对视觉奇观的营造带给了观众全新的感觉,这部影片先后动用了11万人参加拍摄。单场最多达到了4000人次。大规模的军队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场面效果,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也冲击着观众的视觉感官。这部影片突出表现了死亡随时来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八连在最后只剩下了8个人,这种死亡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既让观众感受到他们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的高尚品格,也深化了剧情的紧张感,让观众在观影时始终存在着紧扣心弦的担心和继续观看的潜在心理渴求。以平视的眼光去观察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去表现他们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体、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艰难又坚毅的抉择。这种叙事方法缩短了观众与英雄八连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感染力也是更为强烈和质朴的。

四、红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运用

1 开展主题课例研究

“主题课例”是以一部电影为中心,围绕该部电影的背景、人物、制作、主题思想和相关内容等方面专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可以开展导看、赏析、主题会等活动,同学们可以从以上活动的实施中、从影片本身中悟出了“爱国主义”的可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开展《我的祖国》演唱比赛、电影知识竞赛、电影经典对白表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活动,评出班级“五大员”:电影故事演讲员、片题介绍员、电影歌曲演唱员、观后感评论员、学英雄树典型先进事迹报道员。并使他们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2 组织好影评视评活动

影评视评是深化影视放映效果的一条根本途径,是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学生观看电影后,可以有组织地进行影评视评活动。主要采取召开影视评论研讨会,搞好影视知识智力竞赛,开办电影影视评论园地,组织撰写影视评论文章和观后感等,要选择好的影评文章进行评比。这样一来,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具体,艺术性更为增强,学生受到了平时难以接受到的思想教育。

3 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要注意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针对一些传统的德育教育,如爱国主义、感恩、尊师等教育,我们可以把电影画面做成宣传画悬挂在校园内,还定期搞一些主题性展板,把师生的作品在校园内展示。

4 成立红色社团

成立红色社团,使他们更了解我党的光荣历史,更深刻地懂得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党的优秀理论成果的精髓。事实证明,学校红色社团结合重特大节日、社会热点等所举行的诸多主题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红色社团的“红”这一特色,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打上了鲜明的“红色”烙印,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红色影视文化;大学生;思想传承

红色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价值实体,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彰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中所积淀形成的伟大精神,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使传承与发展党的政治文化产生巨大的政治价值得以进一步巩固。红色影视文化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可以激发大学生对自身的存在和社会生存状况进行深入思考,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价值变迁中,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思想传承价值。近些年诞生的一些比较优秀的红色影视,电影作品如《红高粱》《紫日》《我的长征》《集结号》《建国大业》等,电视作品如《亮剑》《潜伏》《激情燃烧的岁月》《雪豹》等,这些都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和认可。

一、红色影视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凸显民族性

红色影视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包含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激情、英雄主义气概等,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精髓,所以它具有一种特定的民族区域特征。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红色影视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属性,带有明显的中国人民面对强势不屈不挠、敢于抗争、最终夺取胜利的革命性;具有明显的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剥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独立的斗争性;还具有明显的中国人民对新生活无比向往、对祖国对党无比热爱以及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尚忠诚性。

(二)张扬时代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思想、人格,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红色影视是中国时代的缩影,闪耀着旧中国人民艰苦探索、浴血奋战、顽强拼搏的光芒。它不会因为历史的变迁而失去生命和意义,而是在通过现代语境理性而批判地吸收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遗产,适当融入现代价值理念,使其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一部脍炙人口、昂扬着时代气韵且能催人向上的红色影视作品,张扬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反映的是它与其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体现的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意义和作用。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塑造的是旧中国学生的青年一代青春、阳光、朝气蓬勃的青春形象,它所呈现的红色奋斗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传承与发展。

(三)商业大众性

作为大众文化之一的影视文化同样蕴含着大众文化的象征。红色影视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其不仅仅要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更承载着宣扬革命优良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红色影视必然通过现代商业语境以求迎合大众文化的市场特征,它的潜在价值就是既具有广泛的大众感召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它所发挥的巨大商业市场潜力,有效地迎合了大众心理。例如,2005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启用港台明星梁家辉饰演独臂将军贺炳炎,梁家辉英雄气概十足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去年热映的《建国大业》更是出动100多位明星,以4亿票房傲视群雄,从而重新唤起人们对红色影视的热情。

二、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的思想传承价值的体现

红色影视文化为大学生注入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然能够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疏导功能,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导向功能

目前,我国高校处在改革时期,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正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革和转型。这种转型和变革,往往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明显增强,价值观也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使得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越发繁重,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力、抵抗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红色影视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提高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其中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对当代大学生端正学习风气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二)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激励功能

红色影视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描绘的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成长历程为大学生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激励大学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更坚定了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力的崇高信念。如:电视剧《八路军》、电影《太行山上》等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党领导人民为赢得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彰显了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电影《闪闪的红星》《青春之歌》、电视剧《潜伏》等描述了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平凡的生活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这些红色影视无论是反映英雄、领袖等“大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还是通过“小人物”的平凡故事而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都对当今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使他们在灵魂深处受到思想陶冶,产生与革命先烈一致的、正确的现代价值观。

(三)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疏导功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政治体制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上,随着西方思想的广泛引入,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心理问题应运而生。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消极的东西的传入,使得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呈现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冲撞、相互交汇、相互激荡,新生的、进步的东西不断地涌动、催生;而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也会沉渣泛起。红色影视所讲述的故事意境深远、积极向上,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困苦生活和艰难创业直观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既达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又有效地调节了大学生的不良心理。

三、如何发挥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的思想传承价值

(一)理解红色影视文化的内涵,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新内容

红色是共产主义革命精神的象征。“红色影视”主要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它通过影视传媒,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情怀、政治思想、价值理念和道德诉求,它所传导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有较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利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或者仅仅停留在观看影片、心得交流、写观后感等层面。要把这些红色影视中的红色精神,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阐释,深刻挖掘红色影视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并且把它融入新时期高校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中去,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新内容。

(二)深刻挖掘红色影视文化中思想政治资源,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

红色影视文化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行为和感情倾向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因此要深刻挖掘红色影视中的思想政治资源,突破旧有教育模式的限制,注意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寻求红色精神与现代思潮的对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与大学生个人成才愿望结合起来。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高校利用红色影视文化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1)大学生在欣赏红色影视作品时,自觉地感受自己是在与影片主人公进行对话,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2)一部红色影视作品,会塑造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正面人物形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一个或者多个作为自己的“偶像”,使其在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思维中获得人格的锤炼;(3)红色影视的独特魅力强烈地感染着大学生,大学生会自觉地将情感融入其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通过反省和调控来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同时消除不良的人格特点。

(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开创红色影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文化的日益渗透,寻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着许多难题,特别是素质教育提出以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思想丰富、思维活跃、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的大学生的要求。加上我国高校的红色影视文化起步较晚,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相对其他学科薄弱,因此利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例如《恰同学少年》以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储能、关心国家大事,最终找到自己的追求目标为主线,再现了、蔡和森等一批无产阶级领袖早年的革命生活。该情节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有着许多相似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该剧中得到启示,更是为多元、功利的大学生找回精神的寄寓所。另外,利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贴近实际。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多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方面的选修课;开设一些影视讲座;成立红色影视文化研究讨论会;利用节日、纪念日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纪念活动;把红色影视引进大学课程,使之成为与试验课程并列的第三类课程等,从而弥补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现状,发挥红色影视文化独特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郝英杰,赵治,王集令.谈红色影视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2] 黄一洪,魏远彬.浅析新时期如何发挥红色影视的教育引导功能[J].黑河学刊,2010(07).

[3] 吴象枢,吴青峰,毛攀云.红色影视的思想教育探析[J].大众文艺,2009(01).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第10篇

而时下的假期作业却难让学生牵挂――有的过度敷衍,教师不顾假期实际“随口布置”,学生则“随手应对”,效果自然无人“牵挂”;有的布置时大讲特讲作业量“因人而异”、辅导“有求必应”,可教师在假期中无法掌握具体完成情况,在假期后也无暇检查和讲评,过程自然难觅“牵挂”;有的被视为负担,动辄动员家长全程督促,或者安排同学定期监督,有的甚至在假期前就要学生写下保证书,假期自然被搅得没了味道,更别提什么学习兴趣……

如此无法让学生“牵挂”,假期作业自然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职能。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假期生活的内在需求,让形式更契合假期特征,让内容更适合假期生活,让安排更符合假期节奏,让讲评更饱含假期色彩,假期作业才会成为学生心中一份“美丽的牵挂”,成为假期生活的一种向往。

还原假期生活的“休闲本色”,提升假期作业的“愉悦指数”,唤醒学生心中那份“美丽的牵挂”。一是贴近假期生活的休闲状态,让假期作业滋生值得牵挂的“味道”。明确假期对于学生的放松本色,自觉创新假期作业形式,让其尽可能轻松、简单、有趣,可以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假期生活的情趣内容,又可以发挥出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的目的和作用。二是配合假期生活的实践节奏,让假期作业拥有值得牵挂的“旋律”。遵循假期实践的自身特征,主动丰富假期作业的实践方式,尽可能与不同的假期生活环境、娱乐内容、情趣爱好进行有效结合,尽可能利用好每一个社区的积极资源,让学生乐于参与,并可以在完成作业中获得快乐。三是拓宽假期生活的愉悦舞台,让假期作业焕发值得牵挂的“精彩”。积极构建开心作业体系,积极规范和创新主题活动、家校联谊、定期家访、定期返校等假期交流活动,将一部分作业内容、检查过程、评讲方式、反馈过程巧妙地融合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在无压力、肯参与、爱表现的情形下完成作业。

尊重假期主人的“天真本色”,优化假期作业的“魅力指数”,激活学生心中那份“美丽的牵挂”。一是让假期作业多些学生“愿意牵挂”的“活泼色彩”。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围绕温习目标注意相机变换作业形式,借助“看电视记广告词”、“写红色影片观后感”、“逛商场找错别字”等方式为假期作业沾满丰富多彩的“假期色彩”,以此消除抵触情绪,培养他们参与的兴趣,让他们陶醉其中。二是让假期作业多些学生“盼着牵挂”的“特长情结”,以社团兴趣活动代替假期作业,将一些交流活动的地点转移到附近的社区里,可以稳定社团活动频率,方便社区辅导员就地取材,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

关注假期实践的“家庭本色”,丰富假期作业的“感染指数”,明晰学生心中那份“美丽的牵挂”。一是作业设计多些“家庭牵挂”的民主色彩,通过有学生家长参与的学科内外、年级内外的主题研讨会,细致分析、反复探讨假期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建议,全面顾及不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二是作业指导多些“家长牵挂”的亲近方式,除了教师利用定期家访、短信、网络等不同平台进行随机指导外,还应发挥家长近距离辅导的优势,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面对、一起解决作业中的疑难。

上一篇:名人传读书笔记范文 下一篇:远大前程读后感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