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生活范文

时间:2023-09-27 09:47:25

初中新生活

初中新生活篇1

刚进入新的初中生活,我又欣喜,又担忧。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校,新课本,新知识,都多么富有挑战性!

又一次我洗漱完,我的床在上铺,我上去拿东西,床下的木板断了,在我下铺的郝梦颖像个泼妇一样来骂我,说道:“王晓宇,你贱啊!断了,会压到我的!!!”我哭了,跑到了一个没有人去的地方,有的人替我担忧,说:“晓宇怎么还没回来?”背地里说:“郝梦颖她真贱!净会骂人!人家王晓宇怎么惹她了!”第2天,她们告老师了,老师把梦影颖骂了一顿,还通知了家长,我的心这时才安静下来。

初中就是这样,有欢乐,也有痛苦,过去就好,真希望我可以坚强起来,不在受委屈!!

山东烟台北沟一中初一:爱过怕过

初中新生活篇2

一 树立合理的短期目标

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初一新生对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端正,人际交往方面也缺乏勇气和能力。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新的环境、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新的目标。所有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问到刚入校的学生,他们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答案,那就是考上重点高中。当问到他们的短期目标是什么时,却有很多人没有答案,因为他们从未想过要建立短期目标。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初一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点,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初一年级教师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学生刚脱离小学环境,有很多学生感到自己突然失去了方向,虽然感觉到新鲜、神秘,但初入初中校园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而这里所指的短期目标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制定的在较短时间内(例如一个月)使自己某些方面得到提升的方案和计划。学生应该在大概了解新环境的情况下针对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和人际交往状况制定目标,内容可以包括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如何安排课后的预习和复习、第一次测试要达到什么成绩、是否要竞选班干部、和同学老师如何交往等,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有了短期目标,学生心里有了底,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才能不断地发现和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建立自信心,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顺利打好从小学到中学过渡的基础。

二 利用“问题解决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要求学习

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入学后在学习方面会遇到困难,经常有困难的达到15%,而所学知识当天能消化的只达到39.1%,上课听课效果很好的只达到28.3%,可以看出这是学生学习方式未从小学转变过来的结果,仍保留被动的学习状态。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学生遇到问题,家长就能帮忙解决,学生和家长也没有感到很大的压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而初中与小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程多,作业多,难度大,就连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也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如果还以被动的方式学习,势必会走下坡路。经过短时间的实验与分析,我们总结出解决这一问题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学生“问题解决表”,该表的内容横向是时间(周一~周五),纵向是科目,学生每问个有价值的问题,该课任课教师就签一次名。实验初期班主任要求学生必须每周提几个问题,根据数量纳入班级小组考核中。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竟然把“问题解决”看做是班规的一项,很自觉地去执行,在老师不做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也会主动地动脑筋、提问题、想办法。这样真正地做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会使刚入校的初一新生感到知识的升华和自我能力的提高,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对初一新生建立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三 增强“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比较乐观,但有的学生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较少,调查数据表明入学前三个月从未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占17.5%,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他人的也占19.1%。由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较强的个人意识,而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自私自利、虚荣心强,铺张浪费、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绝大多数学生会把在小学养成的好的或不好的习惯统统带到初中,当他们面对初中崭新的环境时往往会把不好的习惯暂时隐藏起来,但过段时间他们的问题就会“崭露头角”,引起同学和老师们的注意。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孩子会逐渐成为班里的“问题学生”。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发扬自身优点,树立“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主人翁意识。可通过新生入校的第一个班、团队会对学生进行入校教育,让学生铭记校训,并发动全体同学制定班风、学风。此外,选拔和任用班干部也十分重要,由于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因此有些学生会在落选之后开始变得消极,直接影响到他后续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班内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制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增加班里各科课代表的人数,让班中每个学生都担任职务,并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是个可行的办法。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是班级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这样的班集体才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初中新生活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106―01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放羊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导致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创新“生活化写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新时期初中英语写作“生活化”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便是教育,教、学、做要合一”,也就是说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趣味性的增强,准确把握语言、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现课堂魅力,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属于跨文化语言教学,要将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不断挖掘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以便更好地展开写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已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所提供的图片、提示、参照范例等写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可以写简单的英语便条、书信,也可以借助提示自己独立起草或者修改小作文,这些都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结合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新构建他们的生活世界,促使英语写作能够真正意义上回归到生活,和生活有机融合。借助生活化写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能够不断地“探索、发现、分析、解决”英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提高自身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二、初中英语写作“生活化”教学创新途径

1. 优化利用学校资源。学校是初中生学习、生活的核心阵地,其中包含着很多英语生活化写作素材。在英语写作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学校资源,促使英语写作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I want to be an actor. ”为例,在该单元写作中,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写招聘或者求职类型的广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之前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相关经验,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这一写作话题,即“如何给学校内的广播站写一封应聘信,应聘相关岗位”,使其对这一写作话题留下初步印象,要多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构建写作框架,掌握信的正确格式,清楚应聘信不同于一般的信件,比较正式,不能使用口头语,要正确使用语体,要围绕学校广播站招聘具体要求,充分展现自身各方面优势。比如,在书信结尾处,应该写成“Sincerely Yours”或者“Yours faithfully”,这样才会使应聘信显得更加正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英语写作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请假的机会,让他们用英语写假条,从而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优化利用社会资源与家庭资源。在初中英语写作“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社会资源,提高其利用率,进行针对性地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关于“用电话联系朋友看电影”的对话练习,猜想可能遇到的情况,将所掌握的电话用语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进行相关的写作,学会写电话留言等。此外,教师还要优化利用家庭资源,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写作素材,比如,描写家人的外貌、才艺、生活与饮食习惯,介绍自己的房间和喜欢的宠物,促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素材随处可见,将语言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英语写作素材,发现英语写作的乐趣,逐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结语

初中新生活篇4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推进,初中数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面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倡,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总结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在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措施

初中数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阶段,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同时还需要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能力。然而,因为初中生在阅历、年龄以及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其本身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还有所欠缺。而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不仅有效契合了新课程改革要求,同时能够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好的认知数学、学习数学,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一、利用生活实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多年,初中数学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然而在“中考”的重压之下,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学也仅仅是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比如利用数学工具、整合多媒体技术等,但教学内容仍旧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要内容仍旧是依靠“题海战术”与“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产生怀疑,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单调。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对数学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更为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才可以真正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初中生往往对生活实例的兴趣较高,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生活当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比如,在进行“圆”的导入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亦或是播放体育教师在操场中画圆的视频,以此来引导学生总结圆的相关定义。又比如,在进行“坐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模拟买电影票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将现实中熟悉的例子带入到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同时通过生活实例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挖掘教材生活化内容

要想打造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的联系,必须要深入观察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深入挖掘初中数学教材蕴藏的生活化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数学生活化课堂真正贴近学生生活。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生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来融入数学教学过程,在进行有关统计、概率类教学的时候,生活当中有许多相关的例子,譬如降水概率、抽奖概率、股票投资以及分期付款等相关内容都是学生所了解的,然后安排学生模式相关数据的收集,接着再实施整理、分析以及阐述,进行系统的研究,最后教师再进行系统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当中所涵盖的数学知识[2]。总而言之,现实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内容与生活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并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教材中蕴藏的生活化内容及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真正让生活化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得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系统的知识学习不但包含理解并吸收知识,同时还包含内化并运用知识,即通过内化运用进一步加强巩固练习。传统的初中数学巩固练习基本上都是采用试题模式,然而改种模式无论是从形式上来看,亦或是从内容层面上来看,其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活作为知识学习的重要源泉与落脚点,利用生活实践进行巩固知识,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实践应用可以有效加深知识的印象。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在教学完“相似三角形”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测量操场旗杆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去感受、运用以及验证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仅能够获取直接的生活实践经验,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强知识记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利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创造知识、发现知识、自主探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技能应用于问题的解决[3]。如此,才能够真正打造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形成一套系统的生活化教学,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漫长的过程,仅仅是某个方面实现生活化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高度重视生活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生活实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教材生活化内容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使得数学能够与生活进行高度的整合,真正发挥初中数学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王岳峰 单位: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韦荪飞.如何避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误区[J].广西教育,2015,17:112-113.

[2]刘素梅.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2015,31:211.

初中新生活篇5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概况

1.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项交流工具的作用日益突显。没有掌握好英语,犹如缺乏了一种敏锐的生活态度和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时代的进步要求英语学科教学更加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淡化语法、文法等方面的理论分析。这种思想,具体表现为英语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多将生活融入课堂,即要多尝试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2.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

实施英语的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消除传统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弊端,改变其教学形式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而且能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语言教学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从而打破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屏障,建立起“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连通桥梁,更多地将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机结合。

二、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已渐渐深入教师心中。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将经验、技能和英语知识融合于生活的能力。但目前,在我国中小城镇地区的初中,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英语学科的实际教学中,还明显存在着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普遍的思想误区。

1.英语教学生活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方法总是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紧密联系。纵观新课标,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中心思想尤为明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评价形式,新课标更注重实践能力,与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吻合;而学生也会因新的教育方式而变得更具积极性。因此,该方法不但不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还会激发他们巨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2.英语教学生活化只是纯粹的教学方法问题

英语教学生活化确实是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但绝不纯粹是教学方法问题。换句话说,其研究范围相对而言更为宽泛,也更具包容性。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都靠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单词、句型和语法等各种理论知识的强化,反复机械地进行应试技能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强化知识积累,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整体关怀。最终,学生们会表现出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的状态。

三、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对策思考

通过解读新课标,不难发现,教师不仅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还要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使他们能描述喜欢的事物,说感兴趣的话题,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交流源于生活的信息,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运用上,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里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活化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1.转变英语教育观念,让课堂设计更具生活气息

英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课堂也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可以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资源,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通,应是现代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需要设计出新颖高效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英语。

比如在字母教学阶段,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事物(如食物名称、电台名称、国家名称等)的英语字母缩写记下来,开展小组竞赛交流,达到记忆目的。另外,学生自身的生活信息,如姓名、年龄、家乡和爱好等也是教学的生动例子。教师可先结合上述要点,并联系教材内容,带头用简单的口语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以此鼓励学生将各自的生活信息开口表达出来,学会基本的英语表达方式。如“My name is Zhang Fang. I’m fifteen years old. I’m from Shaoxing. I like reading and singing.”等等。再如,家庭成员的称呼、职业等也是学生熟悉而又急于了解并用英语表达的教学内容。在教授相关内容之前,可让学生准备好家人的相片、职业信息等,然后在Group Work环节相互介绍家庭人物情况:“This is my sister. She is a nurse. She works in People’s Hospital.”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把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融入课堂,将最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潜在兴趣,从本质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呆板局面。

2.用事件激发学生兴趣,使生活情景再现英语课堂

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有趣事件与英语课堂联系起来,从而使英语教学在生活情景真实再现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让英语教学更具实践性和交际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语言体验,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在进行节日教学(如New Year’s Day, Christmas Day, Teachers’ Day, Children’s Day)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收集跟这些节日有关的英文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等信息,使学生在感受中国习俗的同时,也了解西方文化。又如,在进行生日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模仿英美人开Birthday Party的形式,为学生指定好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活动的具体经过等,告诉学生怎么当主人,怎么当客人,送什么礼,注意什么礼节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趣事,通过将此类事件以简约的形式再现课堂,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真实的生活情感,也较好地提高了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的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积极性。

3.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生动的生活化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图文并茂地构建生动的生活化课堂氛围。多媒体教学以其多姿多彩的表现力,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打破一贯以来教师唱主角的课堂局面,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例如,教授七年级下册“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机械的问题变得充满乐趣。首先,教师可使用一些动物图片,将其制作成能局部呈现的填空形式,并配有Flas情景。此时,学生就会对各种动物产生好奇。教师则可因势利导地问道:“What animal is it? Do you like it? Why do you like it? Where does it live?”学生接着思考这些浅易的问题,并联想到以往去动物园游玩的感受以及日常生活中许多描述动物的单词,如“ugly, friendly, small, shy, clever, beautiful, cute, scary...”互动的课堂气氛和动画中播放的正确答案,会使90%的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他们不仅参与了课堂活动,感知了生活,而且还为自己创造了大量说英语的机会。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地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而且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准备,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听、说、看、演,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培养了语言的交际能力。

4.加强学科间多元联系,充实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可以加强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多元联系,充实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做到让学生触类旁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有关颜色的词汇时,我们除了可教给学生新单词“red, yellow, blue, white, black, orange, purple, pink, green, gray...”还可联系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调色知识,如“red + yellow = orange, red + blue = purple, red + white = pink, yellow + blue = green, white + black = gray”等。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关于颜色的新单词,还能因学科联系而平添几许乐趣,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又如,在教授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可教学生“My favorite sport is swimming/running/skating...”之外,还可补充一些与英语课堂有联系的体育知识,如一些奥运项目的名称:“handball(手球), canoe(皮划艇), boxing(拳击), sailing(帆船)”等。再如,在教授“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一单元时,英语科目又与音乐科目发生了关联,“drum, piano, trumpet, violin”等乐器名词都可以成为多元联系的对象。学科间的自然衔接、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能令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倍增,从而产生出色的教学效果。

四、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1.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广大的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在安排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也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语言与生活存在天然联系,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授课要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有感性认识。同时,生活气息浓厚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减轻学生学习前的焦虑情绪,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习得相关知识。

2.要了解学生个性的需求

不同学生对教学效果会有不同需求,因此要因材施教。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多方兼顾,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们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出发,帮助学生学习,使其在生活的各种情景中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感受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缩短,让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联系得更为紧密,更能满足和促进学生的个性需求。

3.要引领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渗透了思想情感教育和大量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教材在以往的基础上已做了较大的更新,这就要求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之匹配。尝试生活化教学就是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有益形式,它的创新性能丰富英语教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让英语教学在生活的孕育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初中新生活篇6

一、八年级数学教材的安排更具人性化,人情味

新教材每节内容的安排都是以“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形式展开。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来说更符合知识规律性,即认识发生、发展、成熟系统化的规律,实际上任何知识都是在“试一试”中发现,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而成熟,借“议一议”而完善,所以这样的安排刚好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体现出的是对学生生活的重视,折射出来的是人性化人情味,这一点不像过去的老教材,整个知识内容的安排都是以非常系统的现成的形式、呆板的形式来呈现,简直是一副教训人的冷面孔,缺乏对学生的人性、生活关怀。

二、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这一理论在数学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八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问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四、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七年级数学教材P198教学《可能还是确定》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人,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还是确定”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八年级数学教材P40教学“一次函数”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社会条件好了、生活好了,人们过年都给孩子一定的压岁钱”。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花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有50元。从现在起每月节存款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果我们设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为x,小张的存款为y元,同学们会列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12x+50,在八年级数学教材P53“实践与探索”中,我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张的同学小王以前没有存过零花钱,听到小张在存零用钱,表示从小张存款的当月起每个月存款18元,争取超过小张。请同学们在同坐标系中分别作出小张和小王存款和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并在图上找一找半年以后小王的存款是多少?能否超过小张?至少几个月后小王的存款能超过小张?”同学们会分别列出一次函数y=12x+50和正比例函数y=18x。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六、根据学生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在七年级数学教材P123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中,随时随地见到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有的物体,像石头、植物等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奇形怪状;同时也有许多物体具有较为规则的形状,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橙子、苹果、西瓜等;另外还有人类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钟楼、埃及金字塔、易拉罐、蛋筒冰淇淋等。让同学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分门别类地一件一件地选好。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用数学形式展现在课堂上了。

七、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

特别是初中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八、数学知识更应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九、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这就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与收获。我的想法和做法是: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的在于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与学习。使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初中新生活篇7

物理 科学探究能力 兴趣

探究是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究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究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它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也具有上述探究的特征,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用亲身经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打下伏笔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1.抓住“学生对未知的渴求”心理,培养其创新兴趣。在教学中设计恰如其分的问题,出示的时机要恰到好处,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会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质疑,主动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创新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若在学习中次次失败,会对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甚至厌学。因此,应因人而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解决,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图形设计比赛,讲与物理有关的笑话等,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找到生活与物理的结合点,体会物理给他们的带来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利用物理中的科学家、历史人物有趣的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趣闻趣事,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些历史上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了解物理的历史。

二、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要创建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充满爱和尊重的“教学情境”,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偶尔故意出现知识性问题,一旦发现后不要立即向学生声明,要让学生看看有没有问题,期待学生发现错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向教师、书本、权威提出挑战。对于学生粗心造成的错误,不替代学生改正;对经过讨论而一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不作裁判;对能通过自己探索、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不包办代替;对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落后学生,多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多加以呵护,让他们在充满鼓励的氛围中充分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实施探究,解决问题。

2.在教学问题的创设过程中,要让更多的问题提出是来自于学生而不是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而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应该走“问题来源于学生——学生来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新问题”的道路。不是教师要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例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一节中,先创设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将不同规格的两个小灯泡连接起来,通过观察现象,让学生首先质疑,为什么两灯亮度不同?引导学生就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并找到提出猜想的依据,从而想办法解决。

3.在教学中的探索过程中,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性设计,还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例如,《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激光笔、牛奶、玻璃砖,学生自带果冻等,通过小组讨论,设计试验探究光的传播。

4.最后总结的时候,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难免要出现各种错误,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者不管不问,而要抓住矛盾,深入分析,寻找错误原因,研究正确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合理的得出结论。

三、更新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首先,在进一步推进课改的过程中,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确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要创设“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最后,我们应反思传统的教学评价,做好教学评价改革。教师要结合学习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等方法,分解评价权重,将评价手段细化,努力做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工作,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实现评价的多样性,落实评价的多主体性。

四、实验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严密的创新思维习惯。

如在做“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筒内易燃物(蘸了乙醚的酒精)的燃烧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筒内要放入易燃物?为什么要迅速下压活塞?这一系列重要问题,在棉花燃烧过后学生脑子中仍不清晰、不明朗。若教学中改变教材上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在实验时,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是否增加。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自然引出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情景: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实验教学过程,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积极开展拓展活动,进一步加强

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中有拓展活动的内容。其特点是所设置的问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所涉及的探究过程具有趣味性和应用性,学生对拓展活动的研究,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物理实验9年级上册中有一拓展活动探究液态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后,我要求学生课外进行研究探索。为了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器材,适时进行指导。有的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液态导体的电阻与浓度有关。有的发现和温度有关,还有的发现与种类有关。有的同学还进一步研究了液态导体的电阻与浓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设计实验报告、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根据现象研究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思路。

初中新生活篇8

关键词:生物学;科学探究;对比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7

一、前言

从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可以看到,探究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等再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生物界的认识。笔者认为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具有贴近生活、启发性强、步骤科学合理、拓展延伸空间大等特点,较好地适应了现代教育要求,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

初中生物学的探究活动是比较浅显的、基础性的探究,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出一种比较严谨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通过实地探究和过程学习加深对相关动植物等生物的多样性、规律性印象,并培养基本的探究能力。尽管初中阶段生物探究不够深入,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整体探究流程依然是全面的,是一种由浅入深的、过渡性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得出一种契合课本的结论就足够了。

1. 创设探究活动情境

教材通过对知识点的介绍,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1单元――“生物的繁殖与发育”,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引入学生对繁殖的思考。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初,引导学生对要探究的目标进行初步认识。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开展实践的能力有限,因此出现的探究活动是最基础性的,不像科学研究那么严谨。这里创设一种情境,就是让学生能处于一个发现繁殖与发育的环境,自然而然就可引入到下一个提出问题的环节。

2. 提出问题和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什么是繁殖,联想到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便是繁殖,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呢?是不是存在其他的繁殖方式。于是便做出假设,假设存在一种繁殖方式,不是有性繁殖。因为学生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人,而且由于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一些学生可能对于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所了解,所以这些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通过一定的资料收集,学生便可做出一些假设。

3. 设计计划并开展活动

既然假设还有一种繁殖方式,那么一定要有事实依据,这时候就要制定可行的验证计划。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逐步引导学生寻找可行的探究方法。根据教学条件,教师可以提出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的生长情况。但是具体如何设计活动计划,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沟通讨论,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可行性上进行有效的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实验。通过分成几人一组,开展相关实验活动。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指导,但是同时也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

4. 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最后,学生会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酵母出芽生殖的情况,这个现象说明了有些生物的繁殖是不需要与卵子结合就能进行的,从而验证了假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真实的观察,探究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因为人们往往眼见为实,对自己看到的确信无疑。学生通过探究并验证,知道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有很多事实依据来佐证的,更加认识到在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很多规律。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在迈入社会后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较弱的现象,他们都学习过探究活动,也参加了不少实践活动,竟也这般,所以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学探究活动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通过对新编教材的研究分析,认为其探究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实验条件与生活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文中提到的观察酵母出芽生殖,从实验条件来看是非常适合教学的,因为酵母的生长周期短,能够在显微镜中看到不同生长期的形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很低的教学成本下,满足教学要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酵母是什么,酵母作为一种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一些家庭对酵母的应用也很少,在一定程度上,该实验条件与生活环境仍有一定差异。能不能找到更广为人知的教学实例来放到实验课上呢?笔者认为霉菌更具有普遍性,因为大家都知道东西放久了会生霉。很明显,这种繁殖方式不是有性生殖,而且肉眼可见。但是从教学角度上讲,霉菌具有污染环境、影响学生健康等缺点。对此,笔者认为,酵母作为出芽生殖的实例是最优化选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酵母实验延伸到更贴近生活的实例。

2. 很多动植物生长周期长,短期的探究活动效果有限

真正的实验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比如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以年为一个阶段。但是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初中生物探究活动往往是一两节课的时间,尽管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但往往深感时间不够,而离开课堂又没有条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课本上提出让学生课后去观察一些动植物、查阅资料等,但是由于一些实际条件的约束,加上时间有限,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四、结语

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深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 宇.浅谈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科学素质教育[J].西北职教,2011(5).

[2] 李自奇.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几个基本观点[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3).

上一篇:音乐喷泉作文范文 下一篇:推广普通话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