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活范文

时间:2023-10-11 21:33:07

科技与生活

科技与生活篇1

以前发愁晚上没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以前想尝尝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现在鱼肉虾肉都是家常便饭;以往总觉得家信难传,而今天涯若比邻……是的,科学带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好处是不容忽视的!

唐朝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但是新鲜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骑着快马千里迢迢从远在千里以外的地方运输过来,为了保证新鲜,累死了多少匹快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鲜荔枝在市场随处可见,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饭。可见,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离乡的游子由于长期在外生活、工作,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写一封家信,寄出以后,家人却迟迟没有回信……为什么呢?因为那封信可能没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丢在半路上了;还有可能是寄出非常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个信,在外的游子可能要一两个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给远方的亲人说一句话都很困难。

现在好了,可以给在远方的家人发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钟对方就可以知道你想说什么,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视频聊天,这样,就随时可以与在远方的亲人聊天了,也可以看见在远方亲人的模样了,要是在以前,可以与远方的亲人见一面,那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一件事啊!人民没法解决的东西,科学技术一定能帮你解决,比如,学习遇到困难,只要打开电脑,打打字,正确的说法就会显示在电脑的显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学,再大的困难都不用愁了。

但是,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问题。大规模地把废水排放在河里,使人们吃不到放心的海鲜,大规模地浪费宝贵资源,却从来不想后果是多么地严重。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它给我们带来方便,带来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忽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哦。

科技与生活篇2

【正文】近现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近现代社会具有“生活-科学-技术-生活”这样一个巨大的双向动态循环结构。这一结构承继着近代科学的诞生而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近现代的社会运转中日益凸显并逐步取得规范社会发展走向的支配地位。在这一开放的循环圈中,生活既是科学与技术的发源地,又是其归宿。这一循环保持动态平衡已成为近现代社会良性运行所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这一循环的内部失衡往往导致近现代社会特有的危机:科学危机、技术危机和生活世界危机。在千年交替之际,人类社会再次步入大变革时代,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塑着社会结构。反思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迫的意义。

1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概念最先由胡塞尔提出。胡塞尔设置了三条通往其先验现象学的道路,分别是心理学的道路,笛卡尔的道路和经由生活世界的道路。可以说,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是其先验哲学体系自身完善的需要,即以生活世界为起点最终走向先验的绝对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生活世界学说的提出也是他出于浓烈的现实关怀而作出的对当时欧洲科学危机的回应。他企图通过返回生活世界而找回科学的意义基础,以此来解救欧洲的科学危机、文化危机和人性危机。

胡塞尔未曾给出过“生活世界”的确切定义,为此我们只能通过考察他对这一概念在各处的运用来把握其内涵。在这方面,张庆熊先生和倪梁康先生各自作出了有益的归纳。

张庆熊先生认为胡塞尔是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概念的。(1)“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它指日常的、知觉给予的世界”。(2)“作为特殊的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的地平圈是人们各自特殊的生活世界”。(3)“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生活世界统一各个特殊的世界”。[1]

倪梁康先生对“生活世界”的定义是,“在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他归纳出生活世界的四个特征:(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我们把它的存在“看作是一个不言而明的前提,不把它当作课题来探讨。”(2)它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客观科学的态度”和“哲学的反思态度”都奠基于“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之中。(3)“它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4)“它是一个直观的世界”。[2]

下面我们将借助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为着我们的目的对人们的日常存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在此,我们尝试把生活世界定义为日常生活世界。众所周知,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过着一种社会生活。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条件是其进行社会生活的生物性基础;同时,人的自然存在、自然需求及其满足都被打上了社会的和文化的烙印。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日常生活中区分出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日常生活的自然层面是指人作为一个进行着感知的生物性个体的存在和活动;而日常生活的社会层面则是指人作为一个感受着和实践着的社会成员的存在和活动。日常生活的自然层面构成社会层面的地基,并对后者发挥着潜在的制约作用;社会层面位于自然层面之上,并将后者融入自身之中。不言而喻,我们在这里所作的区分是人为的,下文将证明这种区分对于我们的分析和讨论而言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从自然层面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知觉给予的、直观的世界,是一个依存于我们的五官感觉的、具有形、色、声的世界。这个物体世界在空间上是三维的,在时间上是一维的。正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物体相类似的自然存在物,把我们的心灵和意识视为这个世界内部的一个领域。虽然这个世界内的事物对我们显示为流变的,但我们仍能够断定它是一个内部由因果性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无限的整体。胡塞尔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态度称为自然态度,把这种图景称为自然主义世界图景。[3]

若我们转换视角,从社会层面看日常生活,即把日常生活从其自然世界的背景中取出而置入其社会的和文化的大背景中,则日常生活将呈现出一番迥然不同的面貌。我们将会看到,知觉给予的世界被社会化的内容所充实。日常生活总是在知觉直观的世界中由社会化了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为日常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而文化条件(包括传统、习俗、道德、观念)则为日常生活提供了行为规范;历史的、具体的日常生活正是在由社会基础和文化规范所结成的背景框架中进行的。

顺着上述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下去,我们将发现,无论是生活世界的自然层面还是其社会层面都指示着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融贯的整体所具有的两个鲜明的特征。即(1)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的世界;(2)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性化了的世界。下面我们对生活世界的这两种特征依次进行讨论。

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的世界,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首先从自然层面来看,个人作为一个心物统一体,是其知觉世界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本身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我们的人的身体的存有方式是与这个世界相适应的”。[4]随着身体的活动和移动,知觉世界内物体的外观将随之改变,知觉世界的内容也将发生改变。从社会层面来看,个人作为意志主体、情感主体和理性主体,在生活中追求着需求的满足和理想的实现。随着个人生活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的改变,随着其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人生活世界的面貌将发生变化,其生活世界的“地平圈”(horizion)也将得以拓展。日常生活构成个人关注的直接对象和首要对象,我们对更大范围的世界的兴趣和了解是以我们的个人生活世界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性化了的世界。在自然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把自然界仅仅看作一个冷冰冰的物体世界,而是以一种人格化的态度将其视为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在其间进行的亲切的“周围世界”。这个“周围世界”虽然具有一定的流变性,但从整体上来讲,它仍然是一个稳定的、可靠的和有效的世界。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以人格化的态度同他人交往,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被我们时时体验到的社会环境也提供了我们安居乐业所需的稳定性,构成为我们日常栖居的场所。总之,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我们将我们的人格外化于对象之中,使一切事物都笼上了一种人性化色彩,使它们笼罩在人性的氛围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主体性征和人性化特征乃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考虑到生活世界与人之存在的密切关联,可以说这个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如若生活世界的这两个特征遭到削弱和破坏,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人自身的存在。

2 科学世界

科学是从前科学的生活世界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对生活世界进行抽象的过程。胡塞尔认为,它“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的物所附有的文化特征,使物成为纯粹的物体。”[5]我们认为科学世界由科学活动、科学理论和科学所描画的世界图景构成。在胡塞尔看来,科学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世界图景:真正的世界是数学化和理念化的自然,是一个自在的物体世界。它受严格的因果规律支配,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来规定它和说明它。

科学最初从生活世界中产生,最终达到一种科学的世界图景,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变化。通过考察胡塞尔关于对科学所作的散乱论述,笔者将这些变化归纳为主要的三种。

首先是生活世界的直观自然向数学化自然的转变。胡塞尔认为对自然进行数学化的始作俑者是伽利略,他把传统的欧几里德几何学运用于物理现象,首先对自然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化和直接的数学化,继而通过物体的性质与形状之间的联系,对自然物的物理性质进行间接的数学化。这样伽利略便得到了一个数学化的自然。“整个自然被当作一个具体的因果世界,并成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数学的对象”,[6]成为一个可以通过公式来把握和解释的对象。

其次是生活世界的不精确性向科学世界的精确性的转变。生活世界(就其自然层面而言)的基元是自然物(感知物),而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物理物。自然物是知觉对象,物理物(如刚体、电子)是理智对象。物理物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抽象和更加精确的规定,是寻求以因果方式来说明自然的科学的基础。

胡塞尔认为在生活世界中我们就已经直觉到世界是一个由因果性样式联系的整体。我们作出预言并对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和支配,但这个世界还仅仅是一个“大致有规律的和充满着无穷偶然事件的系统”。[7]而在科学世界中,世界是一个“始终由绝对严格的法则制约的自然”。[8]科学思维取代了盲目思维。我们通过把握严格的因果性法则预见现象,“预先算计到周围事物的可能的反应并以自然的方式来支配它们。”[9]

再次,可感知的、离主体近的生活世界转向不可感知的、离主体远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中可直观的事物是科学的出发点,而科学概念作为一种理论构造,它的对应物不能直接进入知觉领域。物理学家的经验是我们关于物的常规经验的深化,物理世界超出了一般的感性领域,而达到了一个比知觉水平更深的层次并构成着一个更加深层的统一体。

经验的生活世界本质地具有主观相对性,因此,胡塞尔认为对于科学而言即使在现实中作为事实被直观地给予的东西,也还缺乏“客观性”。只有通过一义性的规定可感知感性的周围世界,才能克服主观解释的相对性,实现主体实际意义上的“客观性”。然而,当人们谈论“客观性”的时候,往往“不考虑经验这种客观性,认识这种客观性和实际地、具体地造就这种客观性的主观性”。[11]因此,我们认为对生活世界进行客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对生活世界进行非人性化处理的过程。

必须承认,胡塞尔对科学的认识是深刻的和富有创见的。但是至少在一个问题上我们与他是有分歧的,这就是科学的客观性问题。在他看来,科学的客观性就是主体际体,即科学在诸多主体间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我们认为,虽然就科学作为人类的一项集体事业而言,科学的客观性的确立必然是一种主体际性的活动的结果,科学的客观性必然以主体际性为前提和中介,但是科学的客观性的含义并不仅在于此。我们承认科学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它内含着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因素,但我们同时认为科学真理透过其人化的表达形式,反映着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在事物。

3 科学危机

我们认为从科学诞生之日起(甚至早在科学从生活世界中产生的过程中),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活跃的互动关系。生活世界作为科学世界的诞生地和原初动机,始终对科学世界发挥着规范和制约作用;而科学世界一旦诞生,就立即像一切获得了自身独立性的事物一样,对其“母体”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深刻地改变着生活世界。科学危机的实质乃在于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危机。

一切理论的兴趣都来源于实践的兴趣。生活活动的需要导致和引导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几何学就是在土地测量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是充满意义的活动,然而在对生活世界中的直观事物进行几何化和数学化的过程中,实际的意义被掩盖起来。科学方法与程序的技艺化(技术化)“是一个完全合理的、必然的过程”,但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在技术思想中的迷失,导致了科学符号操作的表面意义与本来意义的分离,使科学活动沦为一种与棋类活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游戏活动,使科学方法变成一种“通过计算的技艺去获得结果的单纯技艺”,[12]胡塞尔因此称伽利略“即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13]他发现了数学的自然和物理学的自然,却掩盖了我们在生活世界中感性直观的自然,掩盖了“理论的本来的、原始——真正的意义”。[14]毋庸置疑,这种科学世界在生活世界中意义基础的失落将导致科学的意义危机。

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原初明证性的王国”,它作为科学世界的“证明的源泉在起作用”[15]。生活世界中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相对性,但它们仍然“是一切客观知识的基础”。这是因为科学理论归根到底起源于最初在生活世界中所获得的质朴的和直接的观察。我们在构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不能把直观事物予以排除,因为感觉世界是科学的起点,我们一旦排除它,就等于排除了科学世界所赖以依存的基础。“原则上不可知觉的”、“不可经验到其存在的”科学世界最终要返回到经验的生活世界中接受主体的检验和证实。因此,如果把直观的生活世界视为完全主观的,进而贬低生活世界和日常经验的地位,贬低“科学以外的涉及日常存有的真理的意义”,[16]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科学世界自身。这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引发了科学的基础危机。

对于胡塞尔而言,科学危机的又一种表现是科学的价值危机。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世界,而科学世界则是一个力图放弃评价以保持价值中立的世界。经验自然科学寻求的只是事实,“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17]尽管实证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大大促进了我们对自然的控制以及社会的繁荣,“但是就我们的深层需要来说,这种科学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18]生活世界的价值需求与科学世界的价值无涉之间构成了一种对立紧张关系,这促使我们去怀疑、去反思科学的价值问题。

我们已经把胡塞尔所谓的科学危机归纳和细分为三种危机,即科学的意义危机、基础危机和价值危机。面对危机,胡塞尔采取了一条经由生活世界走向先验现象学的道路。在生活世界中,胡塞尔发现科学的意义是由生活主体的实践赋予的,而科学的基础则是由主体的实践经验提供的。于是,通过把“本身包括一切实际生活的(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和作为源泉滋养技术意义形成的,前于科学的和外于科学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19]他就解决了科学的意义问题和基础问题。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既把自身设定为一种“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20]同时又自许为“第一哲学”。这种哲学把理性地认识普遍的存有,把认识包括人生和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通过诉诸对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在先验意识中的地位进行恰当的说明,以及通过诉诸哲学理性来回答生活的意义问题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指引,胡塞认为我们最终能够克服科学的价值危机。

显然,胡塞尔并非从正面入手解决科学的价值危机,即并非使科学本身承担起回答生活价值问题的任务,而是把自然科学视为一种普遍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普遍科学(即“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将为一切价值问题提供理性的答案[21]。可见,他解决科学危机的途径乃是用理性哲学来弥补科学在价值问题上的无能。

通过考察胡塞尔对科学危机的解决,我们接触到了他的一个富有启示的思想,这就是要抬高生活世界的地位,将其视为我们所拥有的“唯一实在的世界”,视为一切意义的源泉和一切活动得以产生的母体。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突出人和人的日常存在,重视人的比较全面的需要。

4 技术危机与生活世界危机

科学危机,尽管是就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而言,仍然属于科学一方,与此相对的、属于生活世界一方的是生活世界危机。生活世界危机必然是科学——经由技术的物质力量——对生活世界施加现实反作用的结果。从科学到生活世界,中间经过了技术的中介;同样,从科学危机到生活世界危机,其间也必然经历了一场技术危机。就笔者的见闻所及,胡塞尔未曾谈论过技术危机和生活世界危机。若比附于科学危机的话,技术危机或许应该包括技术的意义危机、基础危机和价值危机。但技术危机作为一个被广为谈论的话题,它在当代具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认为技术危机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而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一系列困境与难题。胡塞尔很少谈论技术危机,这恐怕是由于在他那个时代技术应用的弊端尚未充分暴露的缘故。近数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科技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与此同时,技术应用的恶劣的负面效应也是触目惊心的。这使得今天的人类已经不得不郑重地反思来自技术的危机。

我们把技术应用造成的问题粗略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整体发展所带来的难题。众所周知,这一类问题包括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就是人们为认识和解决这一类问题所进行的努力。第二类问题是指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内部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构成生活世界危机。本文所要着重分析和讨论的正是这种危机。

技术应用(或社会的技术化)造成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就其积极方面而言,人在通过技术手段拓展周围世界的同时,扩展了自身的主体性,增强了控制世界的能力和驾驭自己命运的力量,在物化世界中实现了自身。就社会本身而言,技术改变着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分工与经济结构,并将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从文化方面来讲,技术应用必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改变人们的既有观念,重塑社会价值系统并促动社会行为规范的转换。技术在大尺度范围内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虽然是持久的,但毕竟是间接的,它的最直接和最引人注目的影响表现在小尺度的生活世界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技术对生活世界的作用全是消极的,必然细致分析技术在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和在什么程度上对生活世界造成了损害。我们认为生活世界危机的实质在于社会的技术化破坏了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即损害了生活世界作为主体世界的人性化世界所拥有的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技术具有某种非主体化与非人性化色彩。这表现在技术设计偏重于追求效率与功能,不惜把人纳入技术系统自身之中,使其成为系统运转的一个环节(如生产流水线),从而把人置于从属地位。即便是作为现代技术之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比如它只能允许用户在预先设定的有限的功能菜单中进行选择,从而使人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在机器面前的被动地位。技术应用削弱人之主体性地位的另一种表现在于,随着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被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然而与此同时,人却没有相应地越变越“大”。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万象纷纭的世界,更多的人感到像是处身于一部已发动起来的庞大的世界机器中,而自己越活越“小”。技术化同样消解着生活世界的人性化特征。以通讯技术为例,它虽然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空间,但这种以技术为媒介的方式增加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间接交流,人所直接面对的只是技术器具,面对面的、生动的和全方位的交流本是生活世界人性化的一项基本要求,现在却被生活的技术化所抹煞。

既然生活世界的危机源自技术化对它的损伤,那么危机的解救之道自然存在于对生活世界的重塑与维护之中。要维护生活世界,首先就要辨识出生活世界的核心部分,正是这些部分构成了生活世界主体化和人性化的根源,构成了任何技术化都既不能替代又不能抹煞的永恒之物。我们认为这种永恒之物就是人的生命存在。

人既是一种身体的存在,又是一种心理的存在。人的身体存在规定着人的存在和生活。比如,技术能改变人之衣、食、住、行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却不能改变衣、食、住、行这种需要本身,并且技术本身也产生于这种需要。人的身体存在于构成一切活动的基础,它作为活动的承担者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技术应以人的身体存在为中心,接受身体存在对于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以及对技术应用的限制作用。从心理层面来看,人又是一个以自我身体认同为基点的独立的社会心理主体。他的意识生活的中心是其个人存在。自我注视与自我关注是他与人交往和在其环境中开展活动的起点,并使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主体性要求。这包括要求有一个稳定、有序和人性化的环境,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技术环境。而在当今技术的现实应用中普遍存在的却是技术对人的强制现象,这导致了对人身心正常需求的压制和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异化并引发了生活世界的危机。

技术应用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纠正和解决,但这种发展不是放任技术漫无目的地发展,而是必须将其置于严格的价值规范下。如果说为了消除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必须发展节能技术(或新能源技术)、绿色技术(环保技术)和生态技术,那么若要解决生活技术化造成的主体性和人性的丧失问题,就必须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技术,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以人为中心是指在设计和应用技术时要顾及到人的身心双重需要,力求使技术适合人的身体存在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从而避免强迫人去适应技术,避免技术变成一种对人的专制力量。

在这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传统的信息处理环境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是人围着计算机转的,人不得不去‘凑合’当时的计算机所能提供的条件”。[22]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使计算机的功能更接近人的思维规律,更缩小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隔阂。灵境(virtual reality VR技术(或译为模拟现实技术)将促进从“机器是主体”向“人是主体”和“机器围着人转”的转变。它将“使原来只善长于处理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的计算机也善于处理适人化的多维信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人机环境,人不仅能从外部去观察信息处理的结果,而且能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形体、手势或口令,参与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中去,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23]。钱学森同志认为“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憾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件大事。”[24]另一方面,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不仅具有支持人机交互的能力,还能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它将把计算机引入到群体协同工作的环境中,以计算机为中介来帮助人与人的协作。高效的人与人交互界面将是一个多媒体的界面,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借助文字、语音和图象等媒介进行比较全面的交流。[25]

我们相信,随着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人必将寻回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恢复先前弥漫于生活世界的人性氛围。技术时代的问题“归根到底涉及人在与人和非人的周围世界的相处中能否自由地自我决定的问题,涉及人能否自由地在他的众多可能性中理性地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围世界的问题”。[26]我们应该认识到日常生活世界是我们拥有的唯一实在和真实的世界,是一切意义的源泉,是一切工具性活动的最终价值指向。一切技术都应维护和强化生活世界的主体性和人性化特征,从而维护我们生命栖居的永恒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P119-120。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1994年,P131-132。

3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380。

4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0。

5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71。

6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44。

7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8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9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216。

10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411-P415。

11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116。

12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57。

13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3。

14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3。

15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1994年,P135。

16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64。

17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5。

18李河译,(荷)泰奥多德布尔著,《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P494。

19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P70。

20E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和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P63。

21E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和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P106。

22汪成为:《灵境技术与人机和谐仿真环境》,《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一期。

23汪成为:《灵境技术与人机和谐仿真环境》,《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一期。

24王寿云、汪成为等著,《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P191。

25马先林等:《协同工作的人与人交互界面》,《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第九期。

科技与生活篇3

 

科技的作文(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走出了以前茹毛饮血的时代,来到了科技发达的年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前发愁晚上没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以前想尝尝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现在鱼肉虾肉都是家常便饭;以往总觉得家信难传,而今天涯若比邻……是的,科学带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好处是不容忽视的!

唐朝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但是新鲜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骑着快马千里迢迢从远在千里以外的地方运输过来,为了保证新鲜,累死了多少匹快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鲜荔枝在市场随处可见,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饭。可见,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离乡的游子由于长期在外生活、工作,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写一封家信,寄出以后,家人却迟迟没有回信……为什么呢?因为那封信可能没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丢在半路上了;还有可能是寄出非常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个信,在外的游子可能要一两个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给远方的亲人说一句话都很困难。

现在好了,可以给在远方的家人发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钟对方就可以知道你想说什么,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视频聊天,这样,就随时可以与在远方的亲人聊天了,也可以看见在远方亲人的模样了,要是在以前,可以与远方的亲人见一面,那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一件事啊!人民没法解决的东西,科学技术一定能帮你解决,比如,学习遇到困难,只要打开电脑,打打字,正确的说法就会显示在电脑的显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学,再大的困难都不用愁了。

但是,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问题。大规模地把废水排放在河里,使人们吃不到放心的海鲜,大规模地浪费宝贵资源,却从来不想后果是多么地严重。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它给我们带来方便,带来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忽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哦。

科技的作文(2)

随着全球的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丰富。地铁、高铁、飞机、电话、手机、自动电梯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磁悬浮列车不是紧贴钢轨行驶,而是以悬浮形式,行驶在轨面上。原来,它利用了电磁感应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使列车的车身浮起来,再由太阳能、风力或水力等发动的电力来推动列车前进。这种列车不会有噪音,安全平稳,不会污染生态环境。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磁铁和线圈感应的磁场力量,使车身悬浮。英国伯明翰的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磁和轨道之间的磁场力量来悬浮列车。

水泥搅拌车是来运泥的,而工地要用分散的泥块。为了不让泥水结成硬块,于是就边走边滚动。有一种大型的运动输车也是圆厢,它是用来运输液体的车。液罐车的圆形设计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以同样面的材料,以圆形围成的体积最大;再是圆形的没有边角,不容易破损。圆形的罐体承受压力也比较均匀。

人造卫星是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建筑,每过几年全球必须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由星体、转发器及接收与发射天线、太阳能电源系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系统等组成。我们看到千里以外的电视节目是由卫星发射天线到各个地区的接收战,还会分别提供一些辅助器。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电视节目了。

高层建筑在城市常有,是因为地价昂贵,所出只好采用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方柱形、圆形、棱形等。常见的有一字形的建筑,像一个长方形的积木,抗风能力较差。圆柱形建筑抗风能力较好,采用圆柱形著名建筑有美国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饭店,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锥形旅馆。锥形建筑的抗风能力最好,而且抗震的能力比较强大。

科技在改变我们生活,科技正把我们领进一个全新的社会。只要我们热爱科学,研究科学,观察科学,就能创造出完美的境界!

科技的作文(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走出了以前茹毛饮血的时代,来到了科技发达的年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前发愁晚上没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以前想尝尝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现在鱼肉虾肉都是家常便饭;以往总觉得家信难传,而今天涯若比邻……是的,科学带给我们的一系列的好处是不容忽视的!

唐朝杨贵妃想吃新鲜的荔枝,但是新鲜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骑着快马千里迢迢从远在千里以外的地方运输过来,为了保证新鲜,累死了多少匹快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鲜荔枝在市场随处可见,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饭。可见,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离乡的游子由于长期在外生活、工作,非常想念家乡的亲人,写一封家信,寄出以后,家人却迟迟没有回信……为什么呢?因为那封信可能没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丢在半路上了;还有可能是寄出非常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个信,在外的游子可能要一两个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给远方的亲人说一句话都很困难。

现在好了,可以给在远方的家人发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钟对方就可以知道你想说什么,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视频聊天,这样,就随时可以与在远方的亲人聊天了,也可以看见在远方亲人的模样了,要是在以前,可以与远方的亲人见一面,那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一件事啊!人民没法解决的东西,科学技术一定能帮你解决,比如,学习遇到困难,只要打开电脑,打打字,正确的说法就会显示在电脑的显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学,再大的困难都不用愁了。

但是,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的问题。大规模地把废水排放在河里,使人们吃不到放心的海鲜,大规模地浪费宝贵资源,却从来不想后果是多么地严重。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科技与生活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革;情景

笔者每次外出观摩或自己出去上课,课余闲暇,除了互赞上课的精彩、教学效果的显著外,更多的是感叹之前准备工作的充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独特的生活性、社会性,注定它要延伸、拓展得比较多,资料的收集也就会更多而且杂。都说“课上一分钟,课前一月功”,为了比赛或是展示课都这么辛苦,而这一节两节课又怎能达到整个品德课程的目标呢?

21世纪信息技术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所谓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过程,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现代教学媒体在各学科中的优势和应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学科整合在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具有显著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从一般的文字资料到难度很大的特效展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轻而易举地获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将枯燥变为生动,将抽象化为具体。

如:在《从一滴水说起》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水的知识了解很少,尤其是对水在人体内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例了解更少。因此,我利用课件录音把水的性质、特点在各种场所的作用和水在人体中所占的比例融合到课件中,利用有声形式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水的作用。再如《春天里的自然》一课时,由于城市里的学生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感受,所以,在讲这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动画的课件,将相关的自然景物、小动物整合到课件中,有动有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欲望。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的优化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原来呆板的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具体场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以《从一滴水说起》为例,在让学生感知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时,为了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我先展示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一些大海、河流、湖泊、水井、自来水等以及水在生活中用途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水是人类和地球生存的根本。再用一块圆形统计图来代表地球上水的总量,红色部分代表可饮用的淡水,它占2.5%,黄色部分代表可直接饮用的水,它只占总水量的0.26%,学生对水的宝贵性认识,一下子被唤起。“哎呀!可喝的淡水太少了,我们真不应该浪费、污染这些珍贵的水资源!”学生的保护意识被唤醒,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有必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切入点,通过把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可能。

如:以《从一滴水说起》为例,在探讨循环使用水的高招时,首先,我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两个水的循环利用的例子,通过媒体展示,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激发了表达的欲望,于是,这时我让学生小组交流用水方法,再指名个别汇报,好的方法发给节水标志或红五星给予奖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以《从一滴水说起》为例,我在教育网站上,查找了污水处理的录像资料,介绍了污水处理厂进行水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形成视觉享受,在感受污水处理厂的神奇本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保护珍贵淡水资源的愿望。

总之,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优化整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师能够成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科技与生活篇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活动;课程设计;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311-01

1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各所高校的重点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由于目前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

(2)学生参与热情高,但主要以短期的科技活动为主,长期研究坚持下去的少;

(3)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就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开看,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知识。在大学四年中,大一学习数理外等基础课,大二英语过级,大三主要专业课程,大四成绩好的忙于考研,其他的大多为找工作而忙碌。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考虑就业问题比较多;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专业基础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因而学生难有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另外,课时多,学习任务重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综上,大学生一方面在认识上崇尚科学,态度积极,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体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

2大学生科技活动融入课程设计的意义

2.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过程,其涵义为是建立在分析与设计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订,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设计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际应用系统。以此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主要在是工科类专业开设,目前课程设计教学是工科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组织实施好课程设计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的培养计划中都是以一些考试课程为主,学生也主要重视这些课程。而作为一种教学辅环节的课程设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课程设计环节中却出现这样的情况:

(1)目前,国内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重视不够,课程设计多为考查课。各工科由于多为考查课,学生认为“不出意外,都能通过”,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部分学生不太重视或有畏难情绪,互相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像许多课程设计是纯纸上谈兵的类型,教师布置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都等待一些勤快的同学做出来之后抄袭,一个班的版本也就是一两个。出现这种现象,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彻底归于失败。

(2)课程设计的时间短,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一般是1到2周,这样的时间,对于完成一个对学生有所帮助的课程设计是不够的。并且课程设计的时间往往是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期的最后一到两周,学生急于放假回家,对课程设计就是本着及格就好的态度。

2.2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1)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使课程设计成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科技活动由“课外”变为“课内”,可以有效解决科技活动参与率的问题。

(2)学生科技活动以“课余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规模和资金等受到限制。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学生科技活动从第二课堂引入到第一课堂,把专业知识学习与科技活动融为一体,互为补充,教师指导到位,同时也使科技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等得到保障,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问题和科技活动受师资、场地、设备等限制的问题。

(3)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奖励机制,对完成课程设计的同学即给予学分又有科技竞赛奖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把实践课程与大学生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参加了科技活动,同时,科技活动的引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

科技与生活篇6

 

智能科技和热裂解碳化是第三代生活垃圾处理的核心技术,可以预见,我国的第三代垃圾处理技术具有智能化、环保、低耗、促进经济循环等显著优势,有着广泛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并有望形成新型产业的市场前景。

 

 

一代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多年的实践证明,现代垃圾处理方式经历的第一代填埋方法,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产生渗透液,对土壤、±也下水造成破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宁波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量持续増长,处置压力也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垃圾日均处理量为3700多吨,到2017年预计突破日均5600吨。2012年4月16日《东南商报》记者采访报道,鄭州因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加,原设计使用寿命18年的垃圾填埋场熬不过1〇年。为此,2014年8月27日,鄞州区政府批准在洞桥宣裴村投资12.42亿元建造一座日处理垃圾2250吨的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

 

(二)二代垃圾处理方式仍有污染严重问题

 

以生活垃圾燃烧发电技术为标志的第二代垃圾处理技术,在近几年的实践推广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其负作用是“二恶英”的生成与排放,包括垃圾焚烧后的炉灰中也积存着“二恶英”。大气环境中的“二恶英”90%来源于城市工业污染和垃圾焚烧,其中医用废弃物、化工废弃物、农药废弃物、聚氯乙烯塑料、纸张、氯化衍生物品等废弃物是垃圾焚烧时产生“二恶英”的主要源头,而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焚烧设备和技术都无法彻底控制“二恶英”的生成和污染排放。“二恶英”除了具有致癌毒性以外’还具有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直接危害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活。欧盟对垃圾发电二恶英的控制标准是0.1ng-TEQ/Nm3,而我国的控制标准是1.0ng-TNQ/Nm3,比欧盟宽松10倍。早在2010年,国家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二恶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要求每年年底前各省级环保部门依法公布应当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二恶英”重点排放源企业名单,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厂名列前茅。2015年6月14日,象山发生的警民冲突事件就源自于当地村民对在东陈乡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造成环境污染的担忧。201禅在宁海百岍投资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时,村綱口村民不的原因也是惧怕垃圾焚烧发电的污染危害。

 

(三)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可实现零污染

 

生活垃圾在350度以下进行中温分子热裂解,可避开“二恶英”生成的敏感温度;在密封无氧裂解炉内进行有机物的分子裂变,减少了“二恶英”生成的化学反应条件;通过智能化的机械分拣、红外传感分拣和光学反射传感分拣,阻断了医用废弃物、化工废弃物、农药废弃物、聚氯乙烯塑料、纸张、氯化衍生物品废弃物等有可能产生二恶英的垃圾原料进入裂解炉的路径;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异味等通过智能采集、智能监测、数据分析、工艺和流程的智能控制等技术措施进行严格的环保处理;可回收再生利用的金属、建材、塑料以及可制作的低标号建材的石子、砖块瓦砾等也都经过环保技术处理,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被誉为“终极”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零污染环保技术。

 

二、"必然"的智能科技换代的

 

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是治本之术二代垃圾焚烧处理的方式,虽然可以较充分地回收垃圾中的热能,是垃圾减量化的体现。但从本质上看,二代垃圾处理技术是治标,三代垃圾处理技术才是治本。三代处理技术从根源上杜绝产生“二恶英”,不仅把无害化放在了首位,而且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者合一。在奉化溪口第三代智能垃圾处理试验基地现场,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新闻媒体切身体验到了三代技术对有害气体处理的有效作用。据专业人士介绍:裂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热量综合利用后,排气采用先进的烟气处理技术,排放指标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高于国标,达到欧盟2000标准。

 

(二)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可实现低投高产

 

二代垃圾焚烧发电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已为人们所共知。且我国的生活垃圾含水率髙、热值低,焚烧热能利用效率低,经营效益差,基本依赖政府的高额补贴,通常一个二代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需要上亿元。如2015年计划在象山县东陈乡水桶岙建设一座日处理垃圾600吨的垃圾焚烧厂,占地25.77亩,总投资2.76亿元,财政补贴价81.5元/吨,还不包括垃圾发电上网的电价补贴;2013年在北仑郭巨投资建成的垃圾发电投资5.6亿元,占地75亩。政府财政对垃圾发电的补贴标准是基于垃圾发电厂的总投资折旧分摊、发电上网收入和营运管理成本等综合测算的。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増加,政府的财政补贴压力将越来越大。据专家测算,在奉化溪口垃圾中转站建成日处理100吨的第三代垃圾处理智能工厂,如按总投资1500万元15年分摊折旧,每天的折旧分摊2777.8元,每吨垃圾承担的折旧费用只有27.78元。同比核算出象山东陈乡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的折旧分摊51111.1元,每吨垃圾承担的折旧费用85.19元,远远高于第三代垃圾处理折旧费用。因此,象山财政通过市场竞标的方式按81.5元/吨的价格补贴标准也在情理之中,而鄞州规划投资12.42亿元的洞桥垃圾焚烧发电未来若财政补贴102.2元/吨也是相对合理的。随着第三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每吨生活垃圾的绿色煤炭生成量、热量指标和垃圾分拣精度以及设备的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控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政府的财政补贴有望大幅度减少。

 

(三)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选址简便可行

 

每一项新技术革命不仅会带来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还会带来社会民众利益影响的疑虑,尤其是涉及到垃圾处理空气保质的环保型项目,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而建设一个日处理500吨的三代垃圾处理智能工厂,占地面积只需几百平方米,通常在现有的垃圾中转站设立一套设备就可运行,无需重征土地扩张建设,也不会牵涉更多的社会民众利益。因此,只要科学宣传,就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三、"极大"的新型智能产juaeie需求

 

把握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带来的新契机

 

一代生活垃圾处理虽已走到终点,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无经济实力做到全国城乡垃圾全部采用二代焚烧发电方式处理,在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目前还只能采取有限的无害化处理进行填埋,而在东部沿海地区二代垃圾焚烧处理目前已经是主力军。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中明确“国土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优先采用焚烧技术”。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到2015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宁波市2014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导意见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美丽宁波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加大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已建成的北仑枫林、郭巨、镇海、慈溪、余姚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基础上,分别又在象山、宁海、鄭州区规划投资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但仍无法实现城乡垃圾100%全部焚烧发电处理。在第二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时期,政府把减量化摆在首位,但在无害化方面,面对专家和公众对垃圾焚烧发电二恶英及其有害气体污染的问责和担忧,政府尚不能做到底气十足。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不仅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方面优于二代,而且在投资、运营成本、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实用性等方面的优势都超过二代。但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毕竟是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被政府、社会和公众认知和适应的过程,其本身也需要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未来,我国完全可以自主研发,发展垃圾处理新兴产业和市场,若迟缓观望,很有可能会重蹈二代垃圾处理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覆辙。

 

(二)垃圾处理智能科技转型升级将出现"新硬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垃圾处理在原有的生态上转型升级,将会有更高的附加值。三代生活垃圾处理的环保技术优势和资源化利用优势可以迅速转换成市场优势,同时第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对在原有已经封场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林业和农业耕地的复垦,有着特别的优势和实用价值。2015年5月的最新咨询通过新媒体告诉我们,当中国还在“互联网+”时,美国已是新硬件时代。该咨询提醒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家们应在“互联网”的狂热中冷静一下。放眼2-3年后的未来,有一个“新硬件时代”正悄悄来临。随着全球“工业4.0”和我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迅猛推进,智能科技必将出现日新月异的新高潮。德国柏林和中国奉化溪口智能垃圾处理工厂的建成,必将有力推进全球生活垃圾处理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垃圾处理”,也是“工业4.0”时代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的智能热裂解炉、智能机器手、家用智能垃圾箱、社区的智能垃圾中转运输箱以及与之配套的智能垃圾运输车辆及其下游的智能设备、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将形成第三代垃圾处理智能科技新兴的巨大产业链。

 

(三)三代垃圾处理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唱主角

 

我国拥有对三代垃圾处理技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三代垃圾处理市场也不会有太多的大鳄和巨头,高度的智能化将使智能垃圾处理工厂在我国城乡各垃圾中转站星罗密布,使整个市场化整为零。日处理100吨到500吨的智能垃圾工厂投资只需1000万元到2000多万元,因不涉及高温焚烧和发电,市场不会被垄断经营,是一个充分竞争行业和市场,市场主体必然是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唱主角。2015年5月在宁波创投论坛上,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000多家投资机构和投资个体,约有200多亿元民间资金在宁波寻找投资项目和机会。2015年7月1日,宁波市政府邀请65家宁波境内夕卜上市公司董事长座谈会,纖上市公司加大转型和重组力度,并给予政策支持。据悉,雅戈尔201#计划投资10{乙元到科技类新项目,理工测投资17亿元。进军环保行业。技术、市场、资本为中小企业进军三代垃圾处理市场开辟了道路,夯实了地基。

 

(四)三代垃圾处理市场宁波人的智慧布局

 

科技与生活篇7

关键词: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11-03

小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阵地,是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文的研究旨在增强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会学习、会合作、会交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社会合格公民。

一、基本概述

(一)基本概念

1.科技活动。

小学生科技活动是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部分,青少年科技活动这个概念最早由中国科协在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后正式提出,特指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由教师或相关人员指导(或辅导)青少年开展的与科学技术的传播学习、研究探索和实践创造等相关的活动。

本文研究的小学生科技活动的概念采用中国科协的定义,即: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的科技实践。它包括校内课外科技活动,也包括校外科技活动,但不包括课堂教学中的科技活动。

2.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

本文中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是指2014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18所小学(含2所民族小学)的小学生。

(二)研究对象

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的小学生。选取5所小学为样本。选取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对5所学校的样本班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分别进行调查和访谈,收回有效问卷1706份。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论文、期刊、网络资料查阅关于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概念、特点、意义、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对此进行分析与研究、归纳与梳理,总结经验与不足。

2.调查法。

编制问卷对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样本学校的小学生、教师和家长分别进行调查,了解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

3.访谈法。

列出访谈提纲,运用访谈法与一些小学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城市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数理统计法。

问卷的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和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二、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科技活动现状

通过对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五所学校的小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调查,对小学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的科技活动。

(一)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校内科技活动现状

1.临河城区小学生、教师对校内科技活动的态度。

(1)临河城区小学生对科技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对比情况。

临河城区小学生经常参加各项活动的百分比分别是:文娱体育活动51.58%,文艺活动32.76%,学科活动7.76%,科技活动5.66%,社会活动2.63%。

临河城区小学生喜欢参加的各项活动的百分比分别是:文娱体育活动54.66%,文艺活动28.13%,科技活动9.48%,学科活动7.73%,社会活动0%。

小学生希望开展的活动百分比分别是:文娱体育活动40.04%、文艺活动28.08%、科技活动15.4%和社会活动11.41%,学科活动5.07%。

五种课外活动中,科技活动是小学生最不经常参加、最不喜欢、最不太希望学校多开展的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是小学生经常参与、最喜欢、最希望学校开展的活动。较之学科活动和社会活动,科技活动是小学生喜欢和希望开展的活动。

(2)临河城区小学教师对科技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对比情况。

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希望开展四种课外活动,其中希望开展社会活动48%,文艺活动24%,文娱体育活动18%,科技活动10%,希望开展科技活动比例最低。

2.临河城区小学生、教师希望开展校内科技活动情况。

调查发现:临河城区小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形式有手工制作、动植物科技活动、航模制作、七巧板比赛、科技作品展、各类科技比赛、科普剧等。小学生、教师希望开展的科技活动如下:

(1)临河城区小学生希望开展的科技活动。

临河城区小学生希望开展的科技类活动频次由高到低的比例分别是:手工制作42.08%,小发明21.43%,参观科技馆11.78%,参加科技比赛11.58%,参加科技知识竞赛6.95%,小学生最希望开展的科技活动是手工制作。

(2)临河城区小学教师希望开展的科技活动。

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希望开展的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是:手工制作37%,动植物科技活动37%,七巧板比赛11%,拼装活动11%,参观科技馆4%,小学教师最希望开展的活动也是手工制作。

3.临河城区小学生喜欢科技活动的影响因素。

小学生喜欢科技活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小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学校均影响小学生科技活动的选择。也就是说小学生的男女性别、所在年级和不同的学校均与小学生科技活动有明显相关。

(1)从性别看小学生喜欢校内科技活动情况。

由表1可知,X2=7.331P

表1 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男女小学生喜欢的校内科技活动

性别 项目 合计

手工制作 种植植物 乐高机器人

男 % 50.0% 36.3% 13.7% 100.0%

女 % 58.6% 25.5% 15.9% 100.0%

合计 % 54.9% 30.2% 14.9% 100.0%

X2=7.331 P

(2)从年级看小学生喜欢校内科技活动情况。

由表2可知,X2=12.123 P

表2 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低中高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校内科技活动

年级 项目 合计

手工制作 种植植物 乐高机器人

低年级 % 49.4% 43.7% 6.9% 100.0%

中年级 % 65.0% 31.5% 3.5% 100.0%

高年级 % 51.9% 37.4% 10.7% 100.0%

合计 % 55.2% 36.8% 8.0% 100.0%

X2=12.123P

(3)从学校看小学生喜欢校内科技活动情况。

由表3可知,X2=24.691P

表3 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五所学校小学生喜欢的校内科技活动

学校 项目 合计

手工制作 种植植物 乐高机器人

临河区第一小学 % 68.5% 31.5% 100.0%

临河区第九小学 % 53.0% 39.4% 7.6% 100.0%

巴市实验小学 % 61.3% 30.1% 8.6% 100.0%

巴市蒙古族小学 % 78.0% 22.0% 100.0%

曙光小学 % 61.9% 38.1% 100.0%

合计 % 60.3% 35.0% 4.7% 100.0%

X2=24.691P

(二)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校外科技活动现状

1.临河城区小学生家长对校外科技活动的态度。

(1)临河城区小学生家长对科技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对比情况

下图中,家长建议小学生参与15种课外活动,最希望小学生参与的是课外阅读,其次是参加各类兴趣班,再次是参加体育活动,参加科技活动排名第5位。

(2)临河城区小学生家长对科技活动的态度。

调查发现,小学生家长认为科技活动非常重要的占31%,重要的占58%,一般的占10%,不重要的占1%,非常不重要的没有,89%的家长认为重要,也就是说大部分认为重要。

2.影响临河城区小学生家长选择校外科技活动因素。

在研究家长的学历、工作单位性质、月收入和家长认为科技活动的重要程度的关系中发现,家长的学历、工作单位性质、月收入与家长认为科技活动的重要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即家长的学历、工作单位性质、月收入不影响家长选择科技活动重要程度。

3.临河城区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活动场所情况。

调查得知,小学生课外活动场所主要有八个地方,小学生经常去的由高到低分别是:书店57.98%,同学朋友家38.03%,商场超市37.61%,户外绿地34.77%,亲戚家33.19%,电影院19.54%,网吧18.17%,其他场所7.88%。小学生去的课外活动场所频率最高的是书店。

三、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科技活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家庭对科技活动重视不够,对科技活动价值理解不准确

首先,我国历来有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认同“学而优则仕”,并不是“学而优则科学家”。其次,我国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功利思想占据人们头脑。长期以来,提高升学率是学校评优、校长提升、教师晋级、家长追求的唯一目标,因此,语文、数学、外语是学校的主课,是学校的主业,而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科目是副课,相关活动是学校锦上添花的特色项目。最后,在这些副课活动中,科学活动相比文艺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是小学生不爱参加的活动,因为文艺、文娱体育项目比起科学活动更容易出成绩,同时,我国一段时间内,在升学政策上,对有文艺和体育特长的学生有倾斜,使学校和学生对科技活动不重视。

(二)学校尚未形成科学的科技活动体制

1.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缺乏系统性,种类较少。

开展科技活动应该是学校的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并达到一定的规模,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往往是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或是临时性的决定,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对此项工作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同时活动种类不丰富,学者陆晶晶和陈传锋认为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学科性科技活动、“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实验和小制作)科技活动、科技竞赛性活动和科技性活动基地。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开展的主要是手工制作、动植物科技活动、航模制作、七巧板比赛、科技作品展、各类科技比赛、科普剧等活动,主要集中在“五小”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性活动,较少涉及学科性科技活动和科技性活动基地。主要原因是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经费购买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科技馆、少年宫和科技指导站等校外科技活动场所的支持。大部分学校很难单独实现。

2.高素质的科技活动辅导员队伍尚未形成。

从访谈情况发现,小学科技活动的辅导员,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流动性较大。另外高等院校未设置科学教育专业,辅导员一部分是从其他课程中转入的,具有理科专业背景,靠后天的教学过程积累经验;另一部分是由音、体、美教师兼任,还有一部分是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由年龄较大的教师或行政人员充当。现有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要求相去甚远。

3.开展科技活动校内资源不足。

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校使用的科学教育教材是国家统一的教材,但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 ,不能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也未能开发出与教材有关的科学教育资源包,包括科学教育的教师用书、学生用书、科技活动的记录手册、光盘等等。只是照本宣科“教教材”,大部分学校没有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和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科技活动的资源明显较少。

另外,开展科技活动所需实验室仪器、设备较缺乏,有的很陈旧,有的很简陋,远远不能满足开展科技活动的需要。购买科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费用较大,大部分学校不能承受。

(三)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缺少,校外科技活动场所更少

受限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缺少,主要集中在书店、图书馆、同学朋友家、商场超市等。小学生校外科技活动场所更少,主要是巴彦淖尔市青少年科技馆。

四、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科技活动对策建议

(一)学校、家庭应高度重视小学生科技活动,全面理解科技活动的价值

科技活动对提升公民的素质和素养特别是科学素质和素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小学的科学教育包括课堂内的课程教育和课程外的科技活动。课堂内的科学教育是小学生形成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外的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对小学生形成科学素质十分重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二)学校应逐步形成科学的科技活动体制

学校应对小学生科技活动系统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首先,科技活动的开展实行校长负责制,组建由校长、分管副校长、科技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活动负责机构。其次,建立健全科技活动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制度。科技活动开展的优劣要与学校的评优、教师的晋级挂钩。最后,客观分析和利用学校优势资源,研究各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开展适合的科技活动,形成各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促进个性化的科学教育。

加强高素质科技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在科技活动中,科技辅导员的科技素养、策划组织能力直接决定着活动的成败。学校可以采取引进和培养、培养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组建科技辅导员队伍。鼓励教师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和中短期的培训提高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小学生的科技活动,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支援,社会教育是依托。

(三)政府牵头,筹建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

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新的未成年人综合性活动场所和提高现有校外场所的利用率。依据课题组的调研,临河城区的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缺乏,难以满足小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应由政府牵头,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新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可同时开展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同时要提高现有校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例如,市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应不断开展适合未成年人的课外活动,提高场馆利用率。

基金项目:本文系巴彦淖尔市科协项目“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课外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KX201402)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晶晶,陈传锋.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性学习活动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4,(9).

科技与生活篇8

关键词: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现状;措施;西南边疆地区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发展。它不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约束,具有灵活性;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设计和动手,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带动相关学科发展[1-2]。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材料,通过野外考察,观察大自然实物,并与课本知识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运用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能够更好地解释、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而也带动它们的发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主实验,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百折不挠的品质和坚强意志,铸造其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3-4]。

1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1.1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社会日益重视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就是一种有效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国家有关部门也积极组织了一些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和活动,如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生物科普夏令营、中学生环保夏令营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及学生也逐渐认识到了生物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力度,使生物课外活动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2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制约因素

1.2.1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西南边疆地区各方面的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经费的短缺。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保证教职工的基本工资福利外,还要投入基础建设,已经没有余力满足课外科技活动所需。由于经费短缺,科技活动所需的各项设备、设施也无法购置,使科技活动面临种种困难。

1.2.2学生缺乏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落后地区的学生大多来自山区,他们为生活所困,解决温饱是主要的,而学习甚至是次要的,更不用说课外科技活动。他们极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设施,对当今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了解甚少。

1.2.3领导对课外科技活动的认知需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的主要工作是为了职工福利、基础建设等到处奔波,对课外科技活动的关注不够。

2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措施

2.1通过实际行动争取领导重视

争取领导的关心支持不能仅靠写申请报告,要靠实际行动,用行动和成绩说话,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组织学生开展不需要多少经费的科技兴趣活动,积极参与各级部门主办的有关科技方面的比赛,取得成绩以后再向领导报喜,适时申请更多更大的支持。笔者从1998年开始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在得不到学校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发动学生自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回到家乡以后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参加青少年发明创造及科学讨论会比赛中,学生连获大奖,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自1997年起,学校一位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组成了学校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使学校的科技活动掀起了高潮。

2.2把科技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过程中

搞好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需要长期探索哪些科技活动既适合学生,还能较好地突出区域特色,另一方面,需要长期把科技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将各科知识相互交叉,或根据教材适当增加科技知识,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根本的转变,以求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做了一些改革,把科技教育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把深奥的课堂理论转化为平时的生活语言,透过平时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如《鱼纲》的教学,若按传统教法需要3课时,学生也只能在大脑中把课文重抄一边。笔者经过改革,将该节内容重新编排,从日常生活入手,采用提问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内容;同时,加以投影、挂图、录像、标本等手段进行教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到了各科知识,使学生在欢快气氛中完成了《鱼纲》的学习,共用1.5学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

2.3组织栽培兴趣小组,创办学校农场

为了使学生学到实用知识,将来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笔者创办了学校农场,建设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农场劳动,学生在果树栽培过程中,学会了育苗、嫁接、管理等技术,并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学生对植物生理部分内容理解不深,结合育苗、嫁接讲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以及水分的蒸腾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在果树定植密度问题上,让学生了解如何充分利用阳光才能使果树增产,促进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理解;在果树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昆虫进一步认识,巩固了动物学中昆虫纲的分类,并认识了常见的害虫和益虫。这样,通过果树的栽培,学生把理论和实践、动手和动脑密切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训练了基本技能,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2.4.1建立生物标本采集制作小组。虽然小学已经有相当多牵涉到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但不够系统化,还需要中学生进一步学习,以便为标本采集与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标本的采集中,首先让学生从名称、形态、生境及其价值等方面对本区域动植物有所了解,复习巩固课本知识;然后具体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在此过程中还应根据本民族地区特点,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民族药用植物的医药价值及用法,使学生对常见中草药防治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为扶贫做贡献。

2.4.2组织生态环境调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认识社会。组织学生对百色华银铝业周边地区进行生态调查,针对几个大型的纸厂、糖厂等排污情况及对水域中生物生活的影响,以及污染对右江两岸农作物造成的危害等都做详细的调查,并写出高水平的调查报告,且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此外,还组织学生到气象台、农科所、林科所、飞机场、生态农业试验园等参观学习,请教有关专家介绍情况,使学生了解到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发展现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4.3进行两栖动物调查。在郊区农田、河边、溪边、塘边及水库边等,常能看到学生的身影,从生境、习性、生殖等方面对沼蛙、泽蛙、虎纹蛙、蟾蜍、狭口蛙等进行认真细致观察,不但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理解,而且通过解剖观察等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爱好及方法,增强了责任心,使本校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进入一个空前高涨的阶段,也使校风、校纪得到了加强。

3结语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由于西南边疆地区受地域、历史及经济等方面影响,限制了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种类和形式。然而,从目前开展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来看,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基本上达到了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但还需要在有限条件下继续探索更好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形式,为社会和国家输送更高质量的新型人才。

4参考文献

[1] 李莹.开展生物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115-116.

[2] 杨孙琴.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探索[J].科学教育,2002(4):59-60.

[3] 张晶.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9(28):41.

上一篇:好词摘抄大全范文 下一篇:协议书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