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税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9 11:55:27

跨境税收管理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1篇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云南作为国家向东南亚开放战略中的前沿和窗口,税源国际化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结果。面对跨境税源数据信息缺乏、分散,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难以采集、监控、分析等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减少“税源盲区”,加大税源管理力度,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还需要维护外向型企业的经济利益,使外向型经济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税收外部环境。

关键词:

一带一路;外向型经济;税收管理

一、加强税源管理

(一)强化跨境税源的风险监控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贯穿跨境税源管理的全过程,根据风险类别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强跨境税源分析监控,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建立国际税收信息分析平台,加强各类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形成境外信息、国内信息、典型案例和征管系统互为补充的信息集中管理机制。加快数据仓库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步伐,提高涉税信息分析应用能力。在分析涉税信息后,及时将有效的风险加以分析、总结,形成案例,完善风险模型,并就发现的问题与外汇管理部门定期交换意见和信息反馈,强化跨境税源风险应对。外汇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定期交换信息,制定跨境税源风险的应对策略。

(二)建立非居民税源管理系统。管理税源需要采集非居民税源数据,建立非居民税源管理系统。将国税局、商务局、外汇局等第三方非居民税源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部门间的对接和共享。非居民税源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需要及时识别并控制税收风险。加强对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受益所有人身份的判定,落实税收协定中财产转让收益特别是股权转让所得相关规定,防范非居民滥用税收协定。

二、加强国际税收信息化建设

(一)深化国际税收征管协作交流机制。完善情报交换和征管协作制度,推动建立征管、进出口、稽查等部门与国际税收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协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税收合作,识别和打击各类跨境恶意避税行为,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认真履行协作义务,按照税收协定、情报交换协定规定的义务,认真落实纳税人各类日常登记、报告、备案制度。

(二)信息互联共享。计算机技术为国际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国税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加快国际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培养税务计算机、通信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综合规划人才,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应对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际税收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强化数据信息电子化分类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国际税收管理实现低成本的税后评估,为税务部门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直接依据。两地税务部门都应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分类管理,夯实信息交流基础。对数量不断增加的国际税收管理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存储、筛选、调取和分析,使税务部门有效掌握管理对象的业务情况,提高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跨境经营税务风险服务体系

我国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建立跨境经营税务风险服务体系来应对反避税和打击偷逃税,避免重复交税,维护企业的利益。

(一)积极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我们需要积极的与东南亚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同时规范一些关联交易行为。明确规定涉及海外投资的各项税收政策,确保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税收问题时有法可依。在最大限度的享受税收优惠,减缓税负的同时使我国的项目符合当地财税法规,努力做到利益最大,风险最小。

(二)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所管辖的纳税人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强化税收分析、风险分类应对、强化监督保障,避免国家税收流失,充分了解税务风险。

四、关注重点行业境外税收

(一)对进行外向型经济的行业进行分类管理将需要进行境外税收管理的企业分类,例如对外承包工程,对外直接投资等行业。按照企业对外投资筹划准备、投资运营、成长发展及利润分配等环节,系统梳理和归集存在的涉税问题,进行分类分重点监控、分析和管理。

(二)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跨境纳税服务。采取“点对点”工作模式,由专人全程协助重点企业办理税收服务。引导重点领域、特殊行业龙头企业正确纳税,考虑在符合一定前提下对需要扶持的特殊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

(三)构建两地电子商务税收管理体系。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两地税务部门应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合作,共同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理论、政策和原则,制定相应措施和工作方案,共同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打击利用电子商务的跨境偷税行为。两地税务部门可以签订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协议,明确管辖权、征税原则、常设机构等,广泛开展税收征管协调,两地税务部门可以对跨境电子商务纳税人进行登记及全程监控,防止利用避税地开设网站进行避税的行为。提高税收管理信息技术水平,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监控网络化,对跨境纳税人各项活动自动进行跟踪管理并及时相互通报。

五、跨境经营纳税便利化机制

(一)简化审批流程,切实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大力推进对现有审批权限的下放力度,实行纳税信息传递电子化。减少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办税环节、办税次数、办税时间。

(二)培养专业化税收管理人员。实行国际税收机专业化和国际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专业化、有经验的、业务水平高的、素质较高的国际税收管理队伍。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办税效率。开展云南省与“一带一路”辐射国税务局、税务人员业务交流与培训合作,增进对相互税制和征管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沟通平台。相互邀请对方的专家对税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举办税收业务特别是国际税收管理研讨会或交流会,定期互派税务人员挂职工作,为跨境经营纳税的便利化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斌.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与建议[J].全球化.2013(11).

[2]吴国才.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韩德麟等著.新疆开放与外向型经济发展[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居民 税收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频繁的全球跨国经济活动为我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非居民税源。如何依据税收管辖权对非居民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已成为目前国际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非居民税收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认识不足制约了非居民税收的有效征管。

非居民税源存在跨境管理、定性困难和税收管理要求高的特点,管理难度大、征管成本高,与国内税收相比,非居民税收的收入规模小。对于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少数地区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仅以税收收入规模来考量和看待非居民税收工作,认为非居民税收工作难度大,收入不多,成效不大,对非居民税收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跨境税源管理不到位,造成非居民税收的流失。

(二)有限的税源信息来源渠道弱化了非居民税收征管的主动性。

及时准确获得非居民企业在国内经济体的经济信息是非居民税收征管的前提和基础,但从目前非居民税收管理的现状来看,目前税务机关获得涉税信息的来源不多,主要是通过机构设立时审批登记部门发送的信息、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主动报送、售付汇出证审核发现等渠道发现,导致大量非居民税源在税收监控体系外流动。从内部来讲,目前,税政、税源、稽查等部门各管一块,信息沟通不足,缺乏有效互动。从外部来讲,非居民税源信息涉及商务、外管、发改委、公安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动机制,如果非居民缺乏自觉性,税务机关难以轻易地及时了解和跟踪非居民相关涉税事宜的发生和进度。

(三)单一的管理方法难以适应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高要求。

要求居民企业和个人向境外非居民支付时提供税务证明是目前税务机关对临时来华从事经营活动及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非居民企业实施税源监控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外汇管制的放松,非居民税源日益增多,过度依赖对外支付证明的弊病也日益凸显。一方面,三万美元以下对外支付项目监管难。按照规定,境内机构和个人向境外单笔支付低于3万美元以下(含3万美元)的,不需提交税务证明就可直接通过外汇银行对外支付。因此,对于小额对外支付情况,税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单笔金额较大的对外支付,支付人往往人为地化整为零,以逃避税务机关的监管。另一方面,对不需要出具税务证明的对外付汇项目难免失控。对外支付税务证明出具的范围只限于服务贸易和部分资本项目,并不包括货物贸易,这样,对于货物贸易下隐含的诸如分期付款利息、安装劳务所得等非居民企业税源,如果企业不主动备案或申报,税务机关就很难发现并依法征税。

(四)人才匮乏成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瓶颈。

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涉及大量的税收政策规定和税收协定的理解和执行,管理的政策性、时效性和专业性较强,税源的隐蔽性和流动性大,因此,对从事非居民税收管理的税务干部要求较高,需要熟知国内税法、国际税法以及国际惯例,并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当前,我国非居民税收专业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其中能够胜任非居民税收工作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非居民税收管理高专业要求与税务管理人员低素质的突出矛盾,成为制约非居民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的瓶颈。

二、深化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对策选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非居民税收工作是维护我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松非居民税收的管理不仅会导致税收流失,更重要的是将对国家税收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另一方面,非居民税收工作的各环节都要与涉外企业和外籍人员打交道,非居民税收管理在维护国家形象和权益的同时,也在展示着国家、政府和部门的形象。因此,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税务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进一步提高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职业敏感性,以“维护国家权益、服务对外开放”为己任,牢固树立国际税收“税少而意义重、量小而作为大”的理念,防范出现因非居民税收收入规模小而忽视甚至放任不管的现象,切实抓好非居民税收各项工作。

(二)加强信息管税,实现非居民税收管理的科学性。

掌握信息是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关键。没有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导航,非居民税收管理就找不到着力的方向。一是要整合内部资源,扩充信息量,充分运用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出口退税审核等系统中有关非居民税收管理的信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二是要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努力在外部信息获取上取得突破。针对非居民税收突发性强、流动性大、隐蔽性高的特点,指定专人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企业开工建设、进口大型设备安装、外籍人员办讲座、外教、外国演艺团体演出等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工商、商务、外汇、银行、公安、科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通过召开座谈会、宣传政策、听取介绍、实地了解等方式,探索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定期交换机制和信息联网,形成全方位、高效率的税源监控网络,为实施跨境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三)完善非居民税收管理机制,深化非居民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

首先,要健全非居民税收管理机构。非居民税收管理对象为外国居民,税源跨国流动、隐蔽性强,税收收入很容易流失境外且难以挽回,各国均将其列入税收高风险领域并配备专业人员实行专业化管理。各级税务机关应按总局要求设立非居民税收管理岗位,根据工作量大小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规范工作职责,确保非居民税收管理事项落实到岗、责任到人。

其次,应加强与居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管理协作。非居民税源绝大多数根植于居民纳税人之中,做好非居民税收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内部各相关部门横向与纵向的协作与配合。一方面,要主动把非居民税收融入到税收征管整体工作之中,善于从国内税收征管中获取非居民税源信息;另一方面,主动为国内税收管理提供有效信息,通过对外情报交换和国际税收征管协作手段,及时将有关税源信息提供给国内税收管理部门处理,防范国内税基受到侵蚀。

第三,实施分类和风险管理。一是把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分为常规纳税人(如分公司、代表处)和临时纳税人(如临时来华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纳税人)。对于常规纳税人,要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为重点,提高非居民企业汇算清缴面,抓好税基管理,尤其是准确归属其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对于临时纳税人,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做好登记备案等税源监控工作,重点防范非居民企业和个人虚构境外劳务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二是对未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分别就其取得的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租金和财产收益,分析潜在的税收风险点,采取相应的税源监控手段,加强源泉扣缴管理。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保障。为保证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非居民税收管理专业队伍。首先要把好入口关。从税务系统内外选拔懂业务、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配备充实到非居民税收管理岗位,有计划地建立非居民税收管理专业人才库。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案例研讨会、外出学习考察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分阶段、按层级,实施非居民税收政策与管理专业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素质。三要注重使用,动态管理。对非居民税收专业人才要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业务上重视他们的培养提高,激发和保护他们干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人才库要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年度考核,结合日常表现,确保人才库中的人员能进能出,优胜劣汰,为全面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付树林:非居民税收工作有关问题探讨,涉外税务, 2010(4)

[2] 李海燕、韦星:非居民企业所得税跨国税源监控的国际借鉴与完善措施,涉外税务, 2010(4)

[3] 窦伟 王坤:非居民税收问题应从政策和管理上加以解决,中国税务报,2011-06-01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3篇

与营改增、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联动,税收征管系统改革将成为2017年财税改革的一大主线。

在2016年末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要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研究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

此前,财政部在2016年两会建议提案答复中表示,实施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需要构建新的税收征管制度,建立与综合征税相配套的税收征管体制。

“也就是说,要想改个税,要先把税收征管制度改到位。”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雍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其实不仅是个税,包括营改增、房产税在内的直接税改革的前提,都涉及到税收征管体系的建设能否取得突破。”

在多位财税专家看来,随着2016年末“金税三期”工程收官,覆盖所有税种及税收工作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建成,目前我国已具备深度改革征管系统的条件。 配合企业与个人纳税信息系统的构建,税务部门可能也将酝酿一系列部门调整。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完善或将成为未来税收征管改革的一大看点,而配合企业与个人纳税信息系统的构建,税务部门可能也将酝酿一系列部门调整。

为个人编制“税号”

作为整个税收征管流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纳税人登记改革将首先发力,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制度正是这一改革的核心。

中国的核心税收征管流程包括登记、纳税服务、税务检查、欠税追缴、争议解决等环节。其中,纳税人登记是整个税收征管链条的基础。

“纳税人识别号以前主要是面向企业,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于纳税人识别号也要延伸到个人,这在正在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中也有体现,未来要做的是把税法中的规定划为具体的政策落实。”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政文表示。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未来纳税人识别号的改革可能将涵盖两个层次。

一是对企业,纳税人识别号将进一步完善。“现在的征管体系仍然是以省为中心的,是一个比较分散的体制。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跨省、跨境的业务,现在的征管体系已跟不上形势。”一位接近国税总局的人士说。

改革方向是让识别码收集更多的企业纳税信息,将企业历史的、跨区域的以及与其他纳税人相关的涉税信息关联。“所以,以纳税人识别码为基础,下一步要建立纳税人的主体文档。”上述人士说。

所谓纳税人“主体文档”是指为每一个纳税人建立一个数据库,其中包含了与税务有关的所有信息,例如如果纳税人是一家企业,那么它适用的税种、报税和缴税频率、所交税款和所欠税款、对额外税款、利息、罚金的评定等,都会包括在这个主体文档里。

第二个层面是针对个人,管理部门有可能建立个人纳税人登记中心,来推动个人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建立。

“个人所得税等改革要提上日程,而且中国还正考虑和其他经济体交换税务信息,所以改进个体纳税人的识别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上述接近国税总局的人说。

对于自然人纳入个人纳税人登记中心,上述人士透露下一步工作重点是高财富人群。这些高财富人群通常是大型企业的大股东或管理层,个人大量参与跨省、跨境交易,企业要建起来的“主体文档”制度,针对这些高财富人群也适用。

作为企业高层尤其是大股东,个人纳税和企业纳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企业很可能成为个人避税的工具,例如压低账面工资,或将个人支出计入企业经营成本。所以只有将企业和高财富人群的纳税信息联动,财税部门才能有效监管这一人群的偷税避税。

“先从高财富人群入手,建立个人纳税人的主体文档,随后逐步扩展至其他个人纳税人。”上述人士表示。

部门调整提速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为推动税收征管改革,一些部门调整措施可能也将提上日程。

“税收征管面临着一系列新老问题,都在倒逼总局和地方分局的格局调整。”上述接近国税总局的人士对记者说。

比如,营改增之后,总局规模较小的问题越发突出。随着营改增全面推开,过去地税系统主要征管的营业税,变为国税部门主要征管的增值税,国税部门工作量大大增加。此外,我国近几年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参与越来越深入,让国税总局的任务越来越多元化。也就是说,我国的税收体系正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全国属性和国际属性。

“这对收征管项目的设计、监测、支持以及协调实施都带来巨大挑战。”上述人士表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途径是逐步增加总部的员工数量,次优途径则是指定某些市成为“专业中心”,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监督下承担各种全国税收项目的政策设计及征管工作。

实际上,国税总局扩招之势从最近两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可见一斑。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聘总人数2.7万人,其中国税局全国招聘占比接近62%。

总局规模扩大的同时,是部分地方的基层税务部门可能面临整合。目前我国的基层税务部门有上万个,基层部门数量庞大,虽然有利于纳税人缴税,并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但也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效率,还会增加协调一致管理的难度,而且由于在基层有限的范围内纳税人和税务官员来往密切,还引发税收上的寻租风险。

因此,随着税收征管电子服务的能力逐步提升,国税总局酝酿将地方的小型税务机构整合归并。

除了数量规模上的调整,国税总局与各地分局的部门设计上,也将顺应改革,有所调整。

为了加强对两类重点纳税人的征收管理,即大型企业和高财富人群,国税总局在2008年就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并在各地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

上述接近国税总局的人士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职能,并可能予以“高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作为市一级税务局的内设机构,权限较小,这样这个部门就能以独立的税务机构身份来运行,针对大企业将拥有更多的征管和权限。

此外,增加总局及各省市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员工数量,可能也将成为部门扩充的一个重点方向。

针对高财富人群,国税总局还没有专职部门。目前,我国10%最富裕的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占我国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接近一半。富裕人群跨省跨境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但是税收征管工作仍由其收入来源所在地的地税局负责,这导致国家税务总局难以监督其跨省、跨境的税务活动。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标

综合治税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综合治税网络,依靠征管方式、征管手段、征管机制的创新,提高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建立健全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治税工作新机制,形成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相关职能部门协税护税、纳税人依法缴税、社会各界综合治税的良好局面,实现“政府主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税新格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指导原则

(一)依法治税原则。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社会综合治税活动中依法实施监督和协助管理,向税务部门提供涉税信息,必须依法办事,不得超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行使权力。

(二)客观公正原则。综合治税工作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增强执法管理的透明度,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优化税收环境,保证税收征收管理的正常运行。

(三)监督制约原则。综合治税工作必须在区综合治税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及税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

(四)积极稳妥原则。在各乡镇、各街道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建立健全区级、乡镇(街道)、村级(社区)三级综合治税网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五)综合治理原则。大力发挥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参与税收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税收制度法治化、税收管理社会化、税源监控多元化、社会监督国民化”的新型立体式、网络化的税源监控体系,共同促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为使综合治税工作开展更加有序、高效,成立区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区综合治税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全区综合治税工作组织网络,指导、督促综合治税各成员单位开展协税护税工作;定期召开综合治税联席会议,公布综合治税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负责对综合治税各成员单位的协税护税工作进行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由区长担任,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财政、国税、地税、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委、农林水委、监察、审计、教育、科技、民政、卫生、文广体旅、人社、商务、统计、公安、国土、工商等部门以及各乡镇、各街道行政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治税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由财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控管

(一)加强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加强对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地产或向购房者收取预收款时,须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有关税收。

(二)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对从事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的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要按项目管理的要求申报缴纳税费;外来承揽、中标的施工企业,要到税务部门办理报验登记手续。工程结束后,没有取得税务部门完税证明的,建设部门不予进行竣工决算。财政投资的工程项目,项目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支付工程款时,须出具各项目施工单位提供的当期发票和完税凭证。

(三)加强物流运输业税收管理。地税部门应加强与运管、交通、海事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运输车辆(船舶)营运证的换发、车队管理、货运市场运行等情况,全面获取各运输企业的车辆数目、车辆型号及车辆变动等真实信息。国税、地税部门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对企业抵扣增值税的情况进行交流核实。税务部门应对运输企业开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落实“警戒线”制度;定期实地到运输企业的经营场所、仓库等地方巡查,认真审阅运输企业与委托单位的合同,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坚决堵塞虚增运输收入、骗取增值税抵扣额的行为。

(四)加强服务业税收管理。税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娱乐业、洗浴、足疗、网吧、房屋出租等行业的税收监督检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要协助税务部门检查管理。对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税务登记的业户,主管税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的,经主管税务部门提请由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房屋中介机构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地税部门提供房屋出租信息,协助地税部门加强税收管理。

(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税收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统一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发票。卫生部门要加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认定管理。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收费取得收入的用途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税务部门。

(六)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税收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配合税务部门依照相关规定,将所有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税务管理,按规定统一使用税务发票,应税收入按期足额申报缴纳有关税款。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情况、收费标准的监督检查,定期向税务部门反馈信息。

(七)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应税收费项目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收费项目,要按规定进行税务登记和申报纳税,财政部门方可发放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应税项目应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

(八)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对各类科技、福利、劳服、外资、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民政、人社、科技、商务、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取消相应资格。

(九)加强对零散税源、异地缴纳税源的税收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协税护税体系,加快个体税收征管社会化进程。推进各街道个体税收协税护税组织建设,成立街道财税所,统一组织协调本辖区内个体税收、零散税收的源头控管和纳税服务。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对零散税源、异地缴纳税源的管理,本着有利于税收控管的原则,健全完善税务干部委派制度。

(十)加强跨国税源的税收管理。税务部门要加强对跨国税源的分析,规范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建立与发改委、商务局、住建委、公安局、文广体旅局等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互通互联制度,加大对企业跨境交易、投资、承包工程、提供劳务和跨境支付等业务活动的监控力度,切实维护国家经济。

(十一)加强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治理。公安机关要与财税部门密切协作,对税务机关移送的案件要积极侦查,严厉打击偷税、抗税、恶意欠税和发票违法犯罪等行为;财政、税务和审计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发票购买、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五、综合治税相关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一)事前税收行为审验。相关部门在办理纳税人特定事项时,要求其提供税务部门的纳税凭证(如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等)并审核验证,发现其存在应缴未缴、少缴税款等税收违法行为的,将信息反馈税务部门,待其补缴税款或纠正违法行为后方可予以办理。

(二)通力配合即时协作。根据税收征管工作需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和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履行职务,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三)定期提供涉税信息。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职责,定期向区综合治税办公室传递涉税信息。

(四)组织协税护税网络。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根据组织收入工作的需要,完善协税护税网络,积极发挥财政所(财税所)职能,宣传和发动社会中介机构、村(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等单位积极参与综合治税,定期向综合治税办公室提供相关涉税信息。

综合治税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信息传递内容见附件。

六、工作制度

(一)建立综合治税工作例会制度。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综合治税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全区税收收入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健全综合治税考核考评机制,制定社会综合治税考核办法,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中。每年底由综合治税领导小组按照考核办法的要求,对综合治税工作中各单位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在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导致税款流失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严肃查处。

(三)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制度。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做好本辖区、本系统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明确一名精通业务的信息员,负责信息传送,通过网络、书面或电子信息等形式,及时提供本部门、本单位的涉税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税收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各部门要把综合治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特别是成员单位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的协调工作,确保综合治税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各部门在综合治税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职责。涉及事前税收行为审验的部门,要严格执行,对纳税人未按规定纳税或有税收行为的,坚决不予办理;涉及即时协作的部门,应积极与税务部门建立协作制度,一经税务部门提请应当受理,不得借故拖延或变相拒绝;涉及提供涉税信息的部门,应定期及时准确的向综合治税办公室提供涉税信息。严级、乡镇、街道之间相互挖税、混库行为,一经发现,除调整财政收入外,并扣减等额财力;区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税收秩序规范有序。

(三)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要求,尽快建立起全区综合治税网络。税务机关与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5篇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财税收入持续平稳快速增长,财政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主体和经济行为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税务部门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大量涉税信息,造成部分税收流失。因此,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税收协助,强化税收征管保障,实行社会化综合管税,构建“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协税”的税收征管新机制,是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实现我县在北加速崛起的必然要求。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综合治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依法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努力保持财税经济优质高效科学发展。

二、加强部门配合,合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控管工作

综合治税的新格局是“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协税护税”,特别是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必须强化部门协作,综合管理。

(一)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

对从事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的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必须按项目管理的要求申报缴纳税费;外来承揽、中标的施工企业,在到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住建部门方可核发施工许可证。工程结束后,没有取得税务部门完税证明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竣工决算。

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在结算工程款时,必须开具建筑业发票;建设方支付工程款时,必须以税务发票为付款凭证,不得接受施工方提供的异地建筑业发票。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的,总承包人必须督促分包方开具建筑业发票,否则不予抵扣。产权交易部门不得为未取得建筑业发票的单位办理各类权证。

财政投资的工程项目,项目单位在向财政部门申请支付工程款时,须出具各项目施工单位提供的当期发票和完税凭证。凡有建设项目的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配合地税部门做好建筑业项目税收管理工作。

企业、单位和个人委托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受托方取得的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收入,应开具税务发票,并按规定缴纳有关税收。

(二)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

加强对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地产或向购房者收取预收款时,必须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销售不动产发票,并依法缴纳有关税收。

加强房地产使用及转让环节税收管理。在办理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权属登记时,凡不能按相关规定提供税务发票、完税或减免税凭证的,房产、国土等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并告知其及时到税务部门办理纳税手续。

(三)加强车船税和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所管理车船验(办)证和征收各项规费过程中,对完税情况进行控管,实行“先税后审”。对未足额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不能出示地税部门完(免)税证明的,不得办理,应督促其足额缴纳税款后再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四)加强服务业税收管理

加强对餐饮、歌舞厅、洗浴、足疗、网吧、房屋出租等行业的税收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税务登记的业主,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的,工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房屋中介机构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须及时向税务部门提供房屋出租信息,协助税务部门加强税收管理。

(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以及非专门从事生产经营而有应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收费项目,应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

对未列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省财税部门下达的不征收营业税名单的收费(基金)项目和超标准收费项目,一律依法申报纳税。

财政、物价、税务等部门要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应税收费登记工作。对不按规定进行认定登记和申报纳税的,财政部门停止发放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新增收费项目凡不办理应税认定登记的,物价部门不予办理收费许可证。财政、审计、物价、税务等部门每年要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联合年审。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检查力度,严格禁止不按规定索取合法发票作支出凭证的行为。

(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税收管理

对已经认定的医疗机构,卫生、财政等部门要定期进行核验,发现医疗机构认定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更正。物价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有关违反国家税收政策的问题及时通报给地税部门。

地税部门要依照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税务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专用发票,在参加医疗保险方面与财政部门监制的医疗收费专用收据具有同等效力。

(七)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税收管理

教育、人社部门要配合税务部门依照相关规定,将所有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税务管理,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应税收入须按期足额申报缴纳有关税款。财政、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情况、收费标准的监督检查,定期与税务部门通报信息。

(八)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的税收管理

对各类科技、福利、劳服、外资、下岗职工再就业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民政、人社、科技、商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取消相应资格。

(九)加强对异地缴纳税收的管理

税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跨境交易、投资、承包工程、提供劳务和跨境支付等业务活动的监控力度。加强异地缴纳税源的管理,本着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实行委托。对于应税劳务发生地在我县境内的工程项目,必须在我县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税款,开具发票,如在外地缴纳税款或开具发票,付款单位不得支付工程款。

(十)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

支付个人应税所得的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是个人所得税法法定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承包经营、劳务报酬、利息、股息、红利等所得时,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不履行代扣代缴义务造成税款流失的,依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罚。

我县范围内垂直管理企业和部门要做好个人所得税扣缴工作,无论会计核算地和工资发放地是否在我县,只要在我县任职或受雇,都应在我县就地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一)加强普通发票管理

发票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商事凭证和记录生产经营活动的书面证明,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每年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国税、地税、审计、物价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财务、税收大检查,时间不少于6个月。

(十二)实行委托代收,加强零散税征收征管

税务部门根据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并按规定解缴税款,具体要求按政发〔2012〕10号文件执行。

三、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管工作的领导,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综合管税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政府综合管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来,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按照市政府要求,县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治税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督评价,构建县、乡、村三级综合管税网络。

(二)健全工作机构。各部门必须指定专门机构,指定专人作为涉税信息联络员,负责本部门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报送、反馈等工作,信息联络员必须熟悉涉税信息处理流程及计算机操作、具有一定综合协调能力,能有效协助县管税办开展协税护税工作,同时接受县综合治税办公室的监督管理,共同做好全县综合治税工作。

(三)规范信息交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强涉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分析、应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涉税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现涉税信息的科学应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信息平台建设要求,定期做好涉税信息上传工作(具体内容见附件),确保涉税信息传递及时、完整、连续。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综合治税办公室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应当科学分析、综合利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

(四)严格征管秩序。各地要严格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管理,严禁混库、引税等行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财政、税务、公安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严厉打击偷税、抗税、恶意欠税等违法犯罪等行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发票购买、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金融机构在收到税务机关的查封、扣押存款账户通知书后,要及时予以配合办理。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6篇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桥头堡,深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融入国家大战略参与全球竞争,是深圳当下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和角色要求,对深圳现有的税收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鉴于当前形势,深圳税收的未来亟须从角色定位、税务环境、个税政策、税收服务以及征管体制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以适应国家大战略对于深圳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深圳;发展定位;税收

作为极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城市,深圳一直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挂牌不久的广东自贸试验区,目标瞄准于打造新型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试验区,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这标志着深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之一,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中央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深圳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工作都面临着创造性发展的可能与需要。认识和适应这样的新形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已经成为深圳税务人员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全新使命。

一、国家大战略与深圳参与全球竞争的角色定位

(一)打造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自贸区战略“双引擎”2015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1]此举意味着新一批的自贸区改革发展正式进入实操阶段。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深化泛珠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一方案的推出,一方面凸显了广东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和金融实力超强省份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将珠三角核心城市———深圳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城市,推上了环球竞争的大舞台。广东前海自贸区战略获批,使得深圳成为拥有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自贸区“双引擎”的唯一城市。深圳代表中国城市参与国际城市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圳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寄托着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梦想与未来。

(二)构建海上丝绸之路IT产业集群桥头堡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深圳是重要的支撑城市。目前深圳正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2]互联互通离不开信息化,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实现相关国家在信息数据服务、互联网业务和国际通信业务领域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除了物理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之外,“一带一路”战略迫切需要在虚拟的信息高速公路等方面加强互联互通。作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强市,深圳拥有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在全球具备一定领先优势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企业。发挥IT企业整舰出海的优势,组建信息化超强团队,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信息产业的互联互通,深圳可以助推中国信息产业的新腾飞:在为全球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信息化”和“电子化”平台支撑。这将大大提升“一带一路”战略的科技含金量,改善“中国制造”目前所呈现的低端格局,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

(三)通过“四化”建设建立深圳全球竞争力优势深圳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全球竞争,不可避免地需要适应全球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化、绿色化的新浪潮。其一,深圳社会与经济的“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互联网是2015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议题之一,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零售商的电子商务做出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改革措施,更好地促进了企业发展。传统纸媒介入“互联网+”变身新媒体,服务通信引入“互联网+”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器。深圳拥有完整的信息产业链条,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不仅在国内领跑,而且在国际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依靠创新驱动、自主研发,深圳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不仅领跑全国,[3]而且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迎来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其二,深圳改革视野的国际化。刚刚挂牌的广东自贸试验区,将立足于打造新型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试验区,在国际投资、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同时,自贸区将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从这个定位看,广东自贸区的总体方案需要比外界预期的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对深圳而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开放型经济发达,这已经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显著优势。为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深圳需要在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在政府、金融、商贸、专业、科技文化和社会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其三,深圳公共管理的社会化。通过改革传统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中来,可以推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将部分政府管理职能社会化,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目的是引入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不断推动公共管理的自我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这正是当前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近年来也在加快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脚步。2013年,仅福田区职能部门年内就实现两项以上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深圳还在职业教育、环境卫生、人力资源、文化司法等重点民生部门,将多重政府职能逐步转移给具有资质的社会组织。[4]公开招标的“阳光操作”,促进了决策程序的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弱化了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大决策由“家长”说了算的制度困境。其四,深圳产业与生产方式的绿色化。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绿色化”的概念。会议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就要改变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现状,全方位整合现有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深圳依靠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深圳万元GDP碳排放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中位居前列。[5]此外,深圳重点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继续建立面向人才、研发、产品、市场的绿色支撑体系,形成围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集聚、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的联动新体制,深圳才能让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成为持久的推动力。

二、新角色定位对于深圳税收制度的挑战

(一)落实大战略需要创新税收制度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家引导企业“走出去”,加大对沿线国家投资力度。深圳借助这一良好的发展环境,面临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目前,深圳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区域产业现代分工格局初现端倪。然而,应该清楚地看到,深圳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大规模的跨境投资不仅需要完善、便捷、高效的投资管理体系,同时也非常需要母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扶持与配合。从深圳自贸区的现有政策来看,目前缺少的正是一个适应跨境投资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财税体制,通常来讲,这个现代化的财税体制的特征应该是———税收优惠与征收管理相结合,以征收管理制度优化为主,税收优惠政策为辅。税收政策如何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深圳创新的一大焦点。如何积极运用税收政策,支持深圳加快产业布局落实,服务好“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自贸区税收政策如何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些都对深圳的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深圳应立足于参与全球竞争,制订完善深圳自贸区的相关财税政策,其中包括:完善适应跨境投资业务发展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支持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税收政策;完善针对特殊业态和交易形式的税收鼓励政策;尝试预先裁定制度创新税收监管等。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税收政策扶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党的十报告都明确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前海自贸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实验区,必须加强与港澳台及国际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深圳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前海、蛇口等自贸区园区为载体,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和对外辐射功能区,尽快形成以深圳为核心,以多基地为支撑,辐射全省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格局。做好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对接先进制造业工作,整合金融资源,着力建设深圳金融改革、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综合实验区。推动深圳成功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从传统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的转型,这些既需市场力量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和扶植。

(三)个人所得税存在亟待破解的掣肘因素以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和自贸区作为定位的前海,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而服务业正是香港的竞争力和优势所在,这就意味着在前海发展过程中,深圳和香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作为部级的高端服务实验区,前海很多新的产业领域和新型业态也是香港所没有的。为此,需要在前海打造一个适合于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之中,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为促进跨境人才流动,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前海需要吸引优秀的境内外机构和个人落户,而个人所得税政策优惠与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吸引高端人才,深圳市2012年出台了《前海深港人才特区建设行动计划(2012-2015年)》,对此,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参照香港标准,对其认定的跨境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补贴。但是同时规定,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应满足一些具体条件,包括具有外国国籍或为港澳台居民,或取得国外长期居留权的华侨和归国留学生,服务于在前海登记注册的企业或相关机构等。也就是说,只有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才可申请个人所得税补贴,标准较为严格,严重影响优惠政策的落实。与大陆个人所得税七级累进税制相比,香港的薪俸税适用2%到17%的四级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不会超过17%,[6]而在内地,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高达45%。此外,香港对个人收入征收的各个税项中,考虑纳税人为取得应税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及相关教育、住房、纳税人本身的家庭状况等生计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从个人所得税因素来说,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要远高于深圳,个人所得税成为掣肘前海人才引进的重要因素。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前海境外揽才仍然困难重重。

(四)税收国际化需要高效的风险应对建设国际化城市一直是深圳的城市发展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要求深圳“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一个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对深圳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深圳在中国城市群中的国际商务、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和制度整合等功能,强化国际税收治理,增强和抗风险能力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也对现行国际税收规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为深圳税收管理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如何给纳税人提供良好的确定性,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深圳税务部门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因此,利用国际化风险“倒逼机制”推动完善深圳税收征管也是深圳税收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关于深圳税收若干问题的展望

(一)税务机关执法者与服务者的新定位深圳按照国家战略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全球竞争,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对税务机关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好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两项基本职责提出了更高要求。正确认识税务机关执法与服务的双重职能,正确把握纳税人作为税务管理对象与纳税服务对象的双重身份,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也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税务治理的社会满意度,同时更加有利于推动深圳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税收执法的目标是贯彻落实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纠正税收违法行为,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促进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努力构建法治、公平、文明的税务环境;而纳税服务的目标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税收治理的社会满意度,致力营造法治、公平、文明、和谐的税收环境。

(二)打造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税收环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法律、规则等软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深圳在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投资和发展环境方面,虽然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扰因素。从根本上讲,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需要政府转变发展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建设责任有限、权力有限的现代服务型政府。从税收政策角度看,推进现代服务业,就需要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组合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利用税收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引导现代服务业担保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鼓励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发展;尤其需要放手放权,鼓励促进会计、法律、税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三)争取试点吸引人才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构建具有前瞻性、符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税收政策体系,特别是争取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税收政策在深圳前海先行先试,对于促进前海自贸区和深圳的成长至关重要。其中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以税收优惠推进实施前海人才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吸引投资者和顶级人才落户深圳,努力打造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区。借鉴国外经验,在前海试点个人所得税由分类课税模式向综合课税模式转变,并引入以家庭为征税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新模式;在费用扣除方面,考虑采用基础扣除和特别扣除相结合的扣除方法,将纳税人为取得应税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及相关教育、住房、纳税人本身的家庭状况等生计因素纳入扣除范围。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状态,包括纳税人的婚姻申报状态、本人和被赡养人免征额、抚养子女的税收抵免、劳动所得税收抵免、被赡养者抚养税收抵免等。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使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与家庭整体税负不高于全球竞争地区的同等水平。

(四)构建适应国际化挑战的税收治理体系对深圳的国际税收治理来说,一是要形成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建立起与开放型经济体相适应的税收服务和管理体系;三是要形成适应跨境税源复杂交易和海量数据管理的信息体系。从跨境税源管理角度看,“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税务治理要齐头并进。当前,参与跨境投资经营活动的企业和自然人都在迅速增加。深圳的国际税收管理的职能应该做出相应调整,未来要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税收管理并重,积极所得和消极所得管理并重,跨境企业纳税人和跨境自然人纳税人管理并重的方向转变。从税收风险管控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利用供应链重组转移利润越来越容易,恶意税收筹划正在威胁我国税基安全。随着深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深圳企业从简单加工厂向深度参与全产业链转化,企业利润和税收回报如何与价值贡献相匹配正成为国际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五)建立高效征管体制和探索推进税收社会化其一,要积极推进税收风险管理改革。深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全面参与现代国际经济竞争,对税务部门来说,必须提高有限征管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应对深圳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化、绿色化发展对税收征管的挑战。在现行征管机构体制下,实施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最佳路径。创新改革思维,以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为视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社会化税务治理为配套的特区现代税务治理体系,达到增强管理效益、提升税收质量的目的。把“精兵强将”投放在专业化管理的重点环节上,以实现“优势兵力”对“重要事项”。其二,要勇于探索发展“互联网+”税务。在移动互联深入影响人们生活的背景下,税务机关融入信息化时代,需要进行积极的尝试。首先是要办好掌上税务局,推动税收业务与移动互联技术全面融合,真正做到移动办税。其次是要运用移动互联网拓展税务治理的多样性。比如建立以微信群为纽带的“国际税收智库微信平台”、“服务业发展税收智库微信平台”、“纳税投诉微信平台”、“执法服务微信平台”等等,依靠互联网技术提升特区税务治理结构。其三,要充分利用税务等中介力量。在现有框架下,独善其身、单打独斗的税收管理很难有大的作为。特区税收管理要走出新路,必须要整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管理,向税收治理社会化要质量,要效益。具体措施是大力支持税务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端税务专家与税务领军人才,推动各级中介组织依照专业指南从事税务服务,借助现代信息挖掘和审计技术,对纳税人实施全方位、高质量、有弹性的有效治理,推动特区税收走出内外结合,统筹兼顾的现代治理新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方案[EB/OL].人民网,2015-3-24.

[2]吴德群.“一带一路”潜力巨大充满机遇[N].深圳特区报,2015-3-23.

[3]吴德群.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领跑全国[N].深圳特区报,2013-4-11.

[4]福田区加快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社会化[EB/OL].深圳政府在线,2013-3-14.

[5]陆云红.绿色经济指数深圳再居榜首[N].深圳商报,2014-12-21.

[6]中国香港生活小常识:个人所得税制度[EB/OL].新华网,2014-11-13.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完善;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企业整体规模、行业跨度、经营区域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层出不穷。企业组织架构日趋复杂,管理体系日趋严密,重大涉税事项日趋增多,税收筹划能力逐步增强,对税务机关的管理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传统的低层级、分散化属地管理已明显落后于大企业发展步伐,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几十年来,税收管理员管户的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没有本质改变。进入21世纪,伴随大企业税收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税务总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推进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1.设立专职机构,初步构建组织框架

2008年,税务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从2009年开始,多数省级税务局相继成立大企业管理处(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办公),部分市级税务局成立大企业科或大企业局。

2.明确管理对象,工作针对性提高

2009年,45家企业集团被税务总局确定为定点联系企业,其2013年实现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1%左右。各地大企业管理部门自行设定标准,选择大企业作为管理对象。

3.尝试新管理模式,专业化分工初步形成

目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有限职能模式,即在不改变日常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归属和入库级次的前提下,大企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风险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另一种是全职能模式,即大企业管理部门负责除税务稽查以外的全部税务管理事项。

4.开展个性化服务和税收风险管理,大企业税法遵从不断改善

大企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积极处理大企业涉税诉求;创新税收遵从协议、事先裁定等服务产品。从2009年开始,大企业管理部门对45家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税收风险进行评估。2012年―2013年,分别对石油石化、烟草、银行、电力行业的4户定点联系企业开展全流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成效明显,税务机关发现并及时消除了涉税风险,增加了税收收入,同时帮助企业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

5.致力制度建设,初步搭建业务框架

近年来,《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等制度陆续出台,使大企业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6年来,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逐步深入,但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制度建设、征管资源配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1.大企业税法遵从意识仍需强化,税法遵从水平参差不齐

从风险管理实践发现,有些大企业税法遵从认识存在偏差,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存在漏洞,需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能力。

2.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管理体系

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目前主要采取属地日常管理结合跨层级风险管理的模式,大量工作沉淀在基层。大企业管理机构未实现扁平化,仍然采取直线职能管理。税务总局对省级及以下大企业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没有明确规定,少数省(市)未成立大企业管理部门。大企业标准不统一,各省管理对象范围不一致。管理力量薄弱,缺乏税务审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工作开展难度大。部门职责不清晰,与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重叠。

3.业务建设亟待完善,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业务体系

一是个性化服务理念先进但制度欠缺,操作性不强,服务产品较少。二是缺乏系统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以固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税务审计等风险应对手段,缺少法律赋权,没有工作规程。三是没有建立全面的分行业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型和管理指南。

4.税法确定性和统一性未能满足大企业需求,个性化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税务机关对税法确定性重视不够,各地对税收政策理解和执行不统一,政策适用缺乏透明度和确定性。相同业务,不同区域的税务机关政策执行存在差异,使跨区经营的大企业陷于两难境地。

5.信息化建设亟待改进,尚未形成坚实的涉税信息支撑体系

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依然是制约税务管理的瓶颈。税务机关掌握信息类别单一,主要是企业申报数据和税务管理数据,第三方信息严重缺失。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受纳税人遵从意愿、遵从能力限制,数据质量受税务人员操作和维护水平影响有待提升。税务机关单一功能软件较多,重开发轻整合,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分析、应用不深入,缺乏智能化的技术工具。

三、完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路径

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系统工程,当前应从优化顶层设计入手,围绕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核心业务构建、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

1.健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

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规模重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1)统一大企业标准。综合考虑纳税规模、集团化管理、特殊行业、跨境投资经营等指标确定税收管理上的大企业。大企业管理部门每年公布大企业名单,对列明企业实施管理。

(2)缩短管理链条,实现机构扁平化。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在目前6个处室的基础上,增设大企业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全国大企业的数据。各省级税务局成立大企业管理局,内设若干行业管理科。市级及以下税务局可以不设专职大企业管理机构。

(3)确定管理模式,明确工作职责。笔者认为采取有限职能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和财政管理体制。各省大企业管理局实现税源管理实体化,承担列明企业的税源监控、风险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2.完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业务体系

当前,我国大企业管理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快业务建设。

一是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夯实制度基础。我国应修订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税务审计、纳税评估等风险管理手段。尽快制定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办法、税务审计工作规程和反避税工作规程,明确工作流程和方法。

二是分行业精细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整理各行业税收管理经验,建立行业税收管理模型,制定分行业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指南;归集行业税收风险点,建立行业税收风险特征库;深入分析税收风险特征和成因,设定行业税收风险识别指标。

3.构建大企业个性化服务体系

找准个性化服务定位,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服务内涵,做到服务措施具体化,服务流程标准化。创新服务产品,开展申报前协议、事先裁定等服务产品的试点工作,成熟后迅速在全国推行。科学设定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测试指标,开展内控调查测试,帮助企业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

4.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应建立包括企业数据管理平台、风险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税务审计软件等在内的信息管理体系。

(1)加强第三方信息采集与应用,构建有力信息支撑。全面获取大企业涉税信息,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有必要从法律上规定单位和个人负有提供纳税人涉税信息的义务。国务院组织建设企业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各相关单位定期上传企业信息,政府各部门依职责获取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开发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税务审计软件。在系统中灌装行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定期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评估。增强税务审计软件智能识别疑点的功能,提高审计效率。

(3)强化数据管理,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库和网络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强化软件操作培训和绩效考核,减少错误数据。完善综合税收征管软件和报税软件的审核、校验功能,提高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

首先,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各省大企业管理局编制可以定为30-50人,从全省遴选具有大企业税收管理、稽查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其次,在全系统建立分行业专业化管理团队,以专业团队应对企业集团。第三,加强税务审计、反避税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实践锻炼,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第四,探索能级管理,人员薪酬与能级挂钩,形成有效激励机制。第五,开展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时,适度借助中介机构资源,联合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奋力推进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税务,2013(9).

[2]高宏丽.深入推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国税务,2013(1).

[3]李林军.税源专业化管理与深入征管改革的思考.中国税务,2012(7).

[4]大连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税收征管模式的创新与完善.税务研究,2013(2).

[5]陈金方,吴蔚,张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与应用.中国税务,2014(4).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税收犯罪 国际贸易 反洗钱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政治、军事、经济职能的经济保障和贯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经济杠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纳税人群体越来越壮大,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采取逃税、骗税等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造成大量税款流失。税收犯罪与洗钱行为存在着紧密联系, 2012年2月,FATF了指导反洗钱工作的新40条建议,其中建议三建议各国将关注的领域扩展到税收欺诈、国际贸易等非传统领域。可见税收犯罪与洗钱的高度关联性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税收犯罪定义及税收犯罪特征概述

(一)税收犯罪的定义。

税收犯罪即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是指行为人故意违反国家税收的法律法规,侵害国家税收管理制度,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税收犯罪具体指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所列罪名。根据税收犯罪的直接侵害对象,可以将税收犯罪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涉及税款的犯罪,包括逃税犯罪、骗取出口退税犯罪、逃避追缴欠税犯罪及抗税犯罪;另一类是以发票为直接侵害对象的犯罪,包括虚开、非法制造、非法出售、非法购买、出售非法制造的专用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和普通发票犯罪。

(二)税收犯罪的特点。

1、税收犯罪行为普遍,但隐蔽性强,发案数量偏少。税务犯罪行为大量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与此相反,公安机关查处的税收犯罪案件在绝对数量上却明显偏少,所占经济犯罪案件总量的比例也明显偏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实际犯罪态势严重背离。

2、税收犯罪案件的犯罪主体成分复杂,反侦查能力较强。税务犯罪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法人,也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法人经济组织等各种经济主体,且多数案件属于结伙作案。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税收、会计、企业经营和成本核算等专业知识,因而犯罪分子本身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3、税收犯罪日趋智能化、有组织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外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取代传统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网上经营等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犯罪分子利用电子商务的密码技术隐瞒涉税信息,进行逃骗税。跨境贸易者则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税收政策的差别和漏洞实施犯罪。骗取出口退税犯罪,要涉及税务、海关、银行、贸易对手等多方主体,这类犯罪多为团伙作案,有组织犯罪特征突出。

4、税收犯罪是多种犯罪行为集合发生的行为。税收犯罪通常不是孤立存在的行为,为达到逃税目的,犯罪分子会采取购买、使用、制售真、假发票,或拉拢、收买税务管理人员,或出具不实证明文件,或成立空壳公司进行账面交易等行为,多种罪行集合产生。

二、税收犯罪与洗钱行为的紧密关系

(一)税收犯罪是洗钱行为的重要原因。

税收犯罪属经济犯罪的一种,往往涉案金额大,犯罪收益多,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所得的收益同其他犯罪收益一样,需要经过改头换面,以获得合法的外衣。据统计,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协助侦查机关破获的涉嫌洗钱案件中,以逃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税为代表的各种税收犯罪占所有案件数的9%,成为继地下钱庄和非法买卖外汇之后第三大引发洗钱行为的犯罪类型。我国税收犯罪案件之多,与洗钱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二)税收体系本身是犯罪分子用以洗钱的渠道之一。

税收体系也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来从事洗钱行为,例如,将非法所得混入正常营业所得中向税收管理部门报税,把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收入;也有利用退税进行洗钱,如故意向税收管理部门多交税款,再从税收管理部门获得退款,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将赃款洗白。

(三)部分税收犯罪与洗钱活动同生共存,不可分割。

由于税收行为的特殊性,许多犯罪分子在进行税收犯罪的同时也完成了非法收益的清洗,这类行为中税收犯罪行为和洗钱行为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国际贸易洗钱是借助对外贸易活动来实施洗钱的行为,通过贸易与资金互为依托、互相掩护,衍生出更为复杂隐蔽的贸易走私手段和跨境洗钱手段。

(四)反洗钱工作对打击税收犯罪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税收犯罪与洗钱行为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反洗钱工作体制对打击税收犯罪具有独特的作用。金融机构通过履行反洗钱义务,可以及时发现洗钱活动,从而追查出相应的上游犯罪,予以打击。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拥有一套完整的大额可疑交易数据接收和分析系统,可以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开立的账户和大额现金交易进行监测和分析,也能发现大量可疑线索,这些机构及其反洗钱工作对弥补我国税收管理部门监管资源有限,手段不足等缺陷,及时、有效打击税收犯罪,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三、典型的税收犯罪及洗钱手法分析

传统税收犯罪洗钱的手法与其他犯罪洗钱的手法基本相同,如利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洗钱;利用现金搬运和替代性汇款洗钱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利用国际贸易洗钱等新型洗钱手法。

(一)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及虚开发票逃税和洗钱。

如汤海军组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一案,汤某是湖南益阳市国税局党支部书记,熟悉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其控制的常德市德山怡和废旧金属物资经营有限公司和德山洞北福利金属品厂,在没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情况下,指使他人以洞北福利厂的名义先后为浙江科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3700多万元,被用于抵扣税款537万余元。怡和公司伪造虚假收购清单和销售凭证,为洞北福利厂虚开可抵扣税款废旧物资销售专用发票4260余万元。本案中采取的洗钱手段有:一是利用了行业的免税或减税优惠政策;二是利用空壳公司从事犯罪行为;三是采取了伪造单证和虚开发票的行为;四是大量利用网上银行进行资金转账;四是将公司账户的资金转入个人账户,再迅速提现。

(二)利用国际贸易行为洗钱。

国际贸易洗钱的实质是通过虚构交易事实来实现对所转移财产的合法占有,是非法洗钱与表面上正常、合法贸易的有机结合。比如一些外贸企业为逃税,通过低报出口,再将剩余货款以外汇现钞的形式携带入境;有的企业直接收取境外购货商的外汇现钞货款,通过黑市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后,在国内市场买卖商品出口;还有的纳税主体利用进口不付汇、出口不收汇、出口收汇差额核销等办法,逃避关税,再通过各种洗钱手段将资金转移至收款方。上述行为的实质,就是通过逃避海关监管以及贸易外汇收支管理,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同时也完成洗钱。

(三)骗取出口退税与洗钱。

犯罪分子的骗税手段主要有:采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方式骗取退税;虚报交易价格、数量和金额,再由境内境外勾结伪造相关单证骗取退税;对退关退货的产品不如实申报,骗取出口退税等。我国骗税案件洗钱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骗取的退税款以现金方式通过黑市购买外汇,通过个人账户或其他方式转移到境外,再以出口收汇的名义汇回,以骗取出口退税,开始新一轮的跨境洗钱循环;二是直接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组织将非法资金汇出或汇入;三是分散投资,化整为零,再与合法收益混合,完成资金清洗。

(四)利用离岸公司逃税和洗钱。

离岸公司是指投资人的公司注册在离岸管辖区,但投资人不用亲临当地,其业务运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开展的公司。离岸公司的股东资料、股权比例、收益状况等,均享有保密权利,可以不对外披露。离岸管辖区政府只向离岸公司征收年度管理费,此外不再征收任何税款。由于上述特点,离岸公司为逃税、资本外逃和洗钱犯罪创造了机会。利用离岸公司进行逃避税及洗钱犯罪的行为主要有:一是以离岸公司的名义在国内进行投资可以获得税收优惠,从而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二是通过在离岸金融中心注册一家或多家“壳”公司,将国内资产注入海外“壳”公司,或通过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或转移定价交易,将企业利润转入离岸公司,达到逃税目的;三是利用离岸公司恶意侵占公司利益或股东权益,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逃避税收。

四、应对税收犯罪的反洗钱的策略

(一)从法律上将税收犯罪列为洗钱的上游犯罪。

现行刑法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限定为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七类犯罪,这一限制,不仅不利于对其他犯罪活动的打击,也不利于对洗钱犯罪的打击。我国现阶段仍存在大量的逃骗税行为,但是由于税收犯罪的隐蔽性,很多犯罪行为不易被发现,反洗钱中采用的追踪“黑钱的尾巴”的手段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打击经济犯罪的方式。

(二)改进监测手段,提高资金监测水平。

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关联交易等洗钱易发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掌握企业的关联关系。密切关注关联企业和个人资金交易情况,发现关联企业和个人之间存在异常的大额资金收付时要重点分析和监测。在外汇资金的监测方面,金融机构可以综合利用账户管理系统和外汇管理局的非现场监测信息,对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交易进行统计监测,发现可疑情况后,及时会同外汇管理局进行后续跟踪监测,促进可疑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对账户和大额现金交易的管理。

我国目前的账户管理较为宽松,表现在现行账户管理办法对一般账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没有地域和数量上的限制,对开户人账户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等。应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及现金交易进行更严格的管理,一是严格开户时的身份审核,了解存款人的真实身份,建立与公安、工商、质监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遏制利用虚假身份信息开户的行为;二是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对账户的违规提现和违规转账等行为实行预警,对账户违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三是加强现金管理,减少现金交易。严格控制大额现金交易,提高现金交易成本,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交易主体选择非现金交易。

(四)加强国内相关部门的合作。

要切实加强税务和涉贸部门,要准确界定海关、税务、工商、商务、外管等涉税涉贸主管部门的反洗钱职责与目标,以及这些部门与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促成这些部门推动国家贸易信息透明建设、原始贸易数据和税收征管信息提供与分析、跨境贸易数据交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人民币与外汇监管合一等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防范遏制国际逃骗税行为和洗钱活动。

要在维护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辟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途径,依法交换有关洗钱、逃骗税的国际合作;加强与境外离岸金融中心和洗钱犯罪高发地区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要求符合避税地标准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反洗钱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既可防范跨境洗钱活动,又可防止产生有害的税收竞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程小白主编.经济犯罪侦查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9篇

一、在平潭经济先行区进行两岸税收协调的必要性

首先,为了使台资企业和纳税人在平潭获得的税收优惠能真正落到实处。由于海峡两岸间目前还没有签定有关税收饶让的协议,两岸间也没有任何类似于税收饶让的措施,这就使台商在平潭得到的税收优惠在汇回台湾时面临补税的危险,而一旦补税,台商由于税收优惠而获得的利润将损失一大部分。这必将使很多台商为了逃避这一负担而宁愿将利润留在内地,而不汇回台湾,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大陆在台湾的投资形象,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其次,随着台商在平潭经营往来的增多,由于两岸间对不同收入行使税收管辖权的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复征税问题,同时也会有更多人利用平潭的税收优惠空间进行避税操作,若不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两岸税收协调,税务部门就无法有效地针对重复征税问题进行税收抵免工作,同时也无法获得关联企业间的调查资料以进行有效地反避税,致使台商在平潭的经营所得,难免不受双重征税的困扰,而部分纳税人的不正当避税也难以防范,造成国家税收利益损失。

第三,平潭的开放必然带来两岸贸易的进一步活跃,由此而来的贸易摩擦也将不可避免地日益增多,而围绕贸易纠纷产生的反倾销、反补贴税等问题也会出现,必将会对两岸的贸易往来造成阻碍。此外,如果两岸间不进行相关的税收协调,一些在平潭经营的台商就无法享受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中的特殊税收优惠条款,这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税负不公平,不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也不利于平潭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在平潭构建两岸税收协调制度的可行性

首先,可以借平潭建设海西经济先行区的东风。平潭的开发开放工作刚刚开始,各项制度正在建设的过程中,趁此机会,进行两岸税收信息交流,构建两岸税收协调机制是最务实又稳妥的选择之一。平潭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两岸同宗同源,具有对台特有的“五缘”优势,以平潭的开发开放为切入点,利用现有的两岸经济整合机制和经贸合作基础,将平潭建设成为两岸税收协调愿景下的先行试点区域,将有利于进一步谋求两岸更大范围的税收交流与合作和经济整合。

其次,平潭的区域特点决定了平潭适合作为两岸税收协调的先行先试区域。平潭作为一座海岛,目前只有新落成的跨海大桥与福州市相联接,区域封闭性强、范围小且相对独立,在此建立两岸税收协调制度不易对其他地区造成大的幅射性影响,有利于积累试点经验,为两岸将来更大范围内的税收及经济合作奠定基础。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复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中,对平潭的经济发展给予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从境外进入平潭与生产有关的货物给予免税或保税;对平潭企业之间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对在平潭注册的企业从事部分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按内地与台湾个人所得税负差额对台湾居民给予补贴;支持平潭按现行有关规定设立口岸离境免税商店;参照现行大嶝对台小商品交易市场模式,支持在平潭设立一个台湾小商品交易市场;等等。在国家给予的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两岸税收协调的内容,建立两岸税收协调机制,将有利于平潭经济的进一步飞跃。

三、在平潭进行两岸税收协调的内容

(一)建立避免重复征税的税收协调机制重复征税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于两岸税收管辖权的交叉重复。税收管辖权有属人管辖权与属地管辖权之分,属人管辖权是以纳税人的国籍或住所等作为判定是否征税的标准;而属地管辖权则是以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地或经济活动地作为标准。由于跨境纳税人的经济活动会同时涉及到两地不同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范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复征税。当前理论界提倡的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措施之一就是全球实行统一的税收管辖权,但在各国家的不同利益考量下,这一提议很难得到实际执行,只有少数的避税地国家实行单一的税收管辖权。台湾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原来的属地管辖权基础上,增设了居民税收管辖原则,实行属地和属人同时实施的混合税收管辖原则,而大陆早已确立了属地和属人管辖权兼有的混合税收管辖原则,加上海峡两岸由于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而长期未曾缔结双边税收安排协议,使得跨境所得的双重征税问题凸显。此次,借平潭开发开放的东风,在平潭实行避免重复征税的两岸税收协调试点工作,将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利用税收抵免等措施建立单边的避免重复征税的税收协调措施

目前,国际通用的单边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有扣除法、减免法、免税法和抵免法。但是,由于扣除法和减免法只能部分消除重复征税,所以一般不作为主要的方法。而免税法相当于一个国家完全放弃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来源所得的征税权,虽然能够较为彻底地避免重复征税,但是由于牺牲了居民国的税收利益,也不易为国家所接受。当前国际最为推崇的是抵免法,它是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内外总所得汇总征税时,优先承认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允许将纳税人在国外已纳的税款从本国的应纳税总额中扣减,从而使其免除国外所得在本国的纳税义务。目前,我国与台湾税制中均已建立了所得税的限额抵免制度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但是,由于台湾在税收原则上一直将大陆视为境内所得来源地,所以对于台湾纳税人的大陆来源所得在税收抵免规定上并不十分全面,所以,需要通过协商,使台湾地区在未来进一步明确大陆来源所得的税法地位,并承认在平潭投资的台商所享有的特别税收优惠,以保证平潭地区税收协调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通过与台湾签定税收协议,建立双边的避免重复征税的税收协调措施

比如,通过交流协商,在两岸间建立互相给予税收饶让的机制。双边税收协定可以弥补单边的税收抵免规则在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时的不足,能够兼顾纳税人的居住地和收入来源地的税收利益,使双方在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偷避税等国际税收协调问题上加强合作。目前,两岸间税收饶让措施的缺乏对两岸经济往来十分不利。由于两岸没有签署双边税收协定,使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即使享受了税收减免优惠,也由于税收饶让原则并未确立而不能实质上获得这种减免优惠所得,这一结果必将导致当前平潭开发中的种种税收优惠安排大打折扣。而一些台商利用与大陆缔结了双边税收协定的第三方地区进行迂回避税,自行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又有可能面临滥用税收协定的指责。因此,应当考虑在平潭经济先行区率先建立两岸税收饶让机制。所谓税收饶让,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税优惠的那一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给予税收抵免待遇,不再按居住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税款。通过与台湾协商,签定有关税收饶让的协议,互相承认对方给予各自纳税人的税收优惠。这就避免了台湾投资者在平潭获得的利润遭遇汇回台湾时要补税的损失,使双方的经营投资者能够切实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为其带来的利益。

(二)建立两岸共同反避税机制

避税问题向来与重复征税问题一起被并列为两大国际征税难题。由于两岸间对于涉及双方经贸往来的税收事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解决避税问题的信息沟通,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偷税避税的空间。当前的两岸经贸往来主要以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单向流动为主,这其中除了一部分直接投资外,有很多台商选择利用低税的第三方地区进行避税操作,即先在低税的第三方地区设立公司然后再通过该公司到大陆投资,以期通过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来转移利润,这种避税形式不仅被大陆台商普遍采用,很多的台湾母公司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向第三地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由于两岸间没有共同的反避税安排,不仅造成大陆的税收损失,同时也制约了台湾地区的税收增长。在平潭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所给予的种种税收优惠待遇将不可避免地被有心人利用进行国际避税操作。纳税人除了利用转让定价的方法进行避税外,还可能通过改变税收居所等方式进行避税,一些不在平潭经营的企业会把总机构或管理机构设在平潭,以期利用平潭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同时,由于台资公司在当地发展需要不断筹资,利用资本弱化等方式进行避税的问题也将更加凸显。投资者的种种避税安排,不仅直接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和财政收入,同时也会导致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低效,使种种税收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作用,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声誉。因此,在避免双重征税和实行税收优惠的基础上,也要坚决进行两岸的反避税合作,对该收的税做到应收尽收。

1.引入实质征税原则,运用预约定价等方式对避税行为进行防范

随着平潭的开发与开放,两岸在贸易及投资等方面将展开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各种所得、财产及人员的跨境流动也将更加便利。对此,两岸应在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尽快地进行反避税立法,完善对避税行为的税务处理程序,引入实质征税原则,约束各种避税行为。实质征税原则又称实质课税法或经济观察法,是指对一项经济行为在判定是否征税时应依据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实质而非表面形式予以征税的准则,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各种避税行为。同时,两岸还可以借鉴国际惯例,扩大转让定价和资本弱化法规的调整对象,健全对无形资产、借贷资金、劳动力和服务等方面的转让定价法规。此外,实行预约定价制度被认为是当前解决两岸间转让定价避税和重复征税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有效办法。预约定价是税务机关和企业就其关联交易的价格和利润的确定方法、原则所达成的预先约定,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也可以提高相关税务机关对跨境企业的反避税效率。而且,由于预约定价需要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面对面的协商确认,也有利于双边的税务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各国预约定价的成功经验,使预约定价成为两岸税务机关调整转让定价行为的有效武器之一。

2.加强对台籍个人的税收监督,及时交换收入变动信息

台籍个人偷避税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台籍个人到大陆工作,只要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居住满一年就成为我国的居民纳税人,应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由于两岸间没有相关的税收协调机制,两岸税务部门之间无法就纳税人的收入情况进行信息交换,大陆税务部门无法及时获知台籍个人的台湾来源所得情况,台湾税务部门也同样很难获得其大陆来源所得的信息,致使很多台籍个人利用这种信息交流盲点少缴漏缴个人所得税,造成双方税源的大量流失。而我国针对平潭开发所做出的“按内地与台湾个人所得税负差额对台湾居民给予补贴”的税收优惠规定,又会使平潭地区的税收移民增多,而这种个人税收居民身份的识别工作由于工作量大且过于繁琐,往往又形成一个税收管理的真空,更增加了避税的空间。因此,两岸间通过及时交换跨境工作人员的收入信息,对其进行税收监督,不仅可以减少大陆的税收损失,同样也保证了台湾的税收利益。

3.加强反避税调查,加大对避税行为的处罚力度

及时了解避税的新内容和新动向,对各种台资企业分门别类地实行基础调查工作,针对其经营特点,研究其可能实施的避税方法和手段;及时收集分析台资企业的投资和成本费用分摊情况,必要时进行专门的企业普查,同时加大对避税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期对避税行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三)建立两岸税务信息交流与协调管理机制

不管是消除重复征税、建立双边税收饶让还是共同防范逃避税,这种两岸间的税收协调工作都是以两岸税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为基础的。因此,建立两岸税务信息交流与协调管理机制,是两岸税收协调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1.加强两岸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报交换

两岸税务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报交换是消除重复征税、签订税收协议、打击逃避税及正确行使税收管辖权的有效措施,对加强跨境税收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两岸共同的税收协调工作中,应积极引入双方的信息交换机制,由相关的人员进行税收情报和相关经济信息的收集与交换,为两岸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协调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及帮助,以利于双方根据相关的信息资料开展消除双重征税、防止逃避税等方面的税收协调工作,并制定相关的措施,促进两岸税收协作的顺利进行。

2.在平潭设立处理两岸税收问题的专门机构

两岸间的税收协调虽然是两岸共同的利益诉求,但这种利益的一致性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的趋同,两岸间不仅有合作,还有竞争,税收协调的目标是使双方在保持最大程度的税收权利的同时,使各自的税制差别对经济的扭曲最小化,这是一项长期、复杂且敏感的工作。靠短期的探讨与合作绝对无法完成,因此,最好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处理两岸间的税收问题。这一机构的人员将长期在两岸间从事税收信息收集、税收情报交换、税务执法协助、税收争端解决等工作,并对相关的税收协调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协商与修正,维护两岸纳税人的共同利益,促进两岸共同的经济增长和繁荣。而将这一机构设在平潭,是由平潭当前的特殊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平潭的区域位置和当前的开发进程,都使这一机构设在当地十分可行。将平潭作为两岸税收协调的试点区域,先行先试,能有效检验政策的执行效果,及时根据推行情况改进完善这一制度,为政策的全面推广获取有益经验,进而在全国逐步推广实施。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跨境电子商务 税收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分为企业对企业(即B2B)和企业对消费者(即B2C)的贸易模式。B2B模式下跨境电子商务本质上仍属传统贸易,这种贸易形式已经纳入海关一般贸易统计。B2C模式下,我国企业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物流方面主要采用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其报关主体是邮政或快递公司,目前大多未纳入海关登记。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这些尚未纳入海关登记的B2C跨境交易。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现状介绍

其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占比,从2008年的0.01339%-上升为2013年的0.288%,增长了21.5倍。

其二,税收流失现象严重。据统计,2012年电子商务税收流失额达990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与普通电子商务相比,具有税收管辖权不确定,关税增值税双重征收的特点,故作者认为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流失现象将更为严重。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法规落后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目前是严格按照《海关法》来实施征税的。《海关法》第53条规定:“准许进出口货物、进出境物品由海关依法征收关税。”但对跨境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贸易业态的税收征管问题并未涵盖,法律的滞后给税收征管带来诸多困难。以征税对象的界定为例,我国《海关法》虽然对货物与物品,货物与样品、广告品的征税方法做了相关规定。但是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跨境贸易有着本质区别,使得很多企业和个人利用我国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法规上的空白,逃避海关手续与相关税负。他们具体的做法是将货物化整为零,分割成单件物品,通过物流公司转交给客户,将货物变成物品或者将货物变成货样和广告品,利用货物与物品,货样,广告品的税负差别,最终实现逃避税款的目的。

(二)税收管辖权的界定困难

电子商务是基于虚拟的电脑空间展开的,丧失了传统交易方式下的地理因素,电子商务中的制造商容易隐匿其住所。这种远程交易的发展,给税收当局制造了许多困难。税收权力只能严格的在一国范围内实施,网络的这种特性为税务机关对超越一国的在线交易行使税收管辖权带来了困难。

(三)交易界定困难

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货物进出口为主,增值税是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税种,交易价格也就成了征税的重要依据。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联系,中间环节大大减少。交易主体往往在一瞬间完成货款支付,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留下任何书面依据。这使得税务机关难以监管商品真正的交易价格,给增值税的征收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征税手段难以确定

小额电子商务交易支付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到货物时,交易就算正式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主动去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也没有所谓的代扣代缴义务人。整个征收链条的不完整性导致难以确定合理的征税手段。

三、合理化建议

(一)完善纳税政策

(1)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税收对象的界定。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实体法。贸易活动一旦缺少了法律法规的监管,便容易出现投机走私等现象。我国应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制定专门的法规,明确地对税收要素进行规定,如纳税人,纳税对象等。现阶段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地区的经验。以英国为例,英国税法明确地提出了邮寄商品和邮寄礼品的概念,将关税和增值税征收分为B2B,B2C,C2C三种情况。法律法规的明确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逃税避税的现象。

(2)税收管辖权的界定。针对税收管辖权难以界定的情况,我国可采用的思路如下:1)要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海外设置常设机构。这主要是针对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企业。设置海外常设机构之后,我国便拥有了对该企业在海外购买行为的征税权力。2)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设置虚拟海外常设机构。中小型的电子商务企业不具备设置实体海外常设机构的能力,便可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电子手段来维持境外的交易,我国与对方国家进行虚拟海外常设机构官方认证,从而达到对海外进口税收的征管效果。3)预提税政策。税务机关以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上年的贸易额为基础再加上合理的推断,预测本年将发生的贸易额,在年初先预提税收,年末再结算。

(二)完善监管政策,实行票据电子化

上文提到的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界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界定交易的依据。作者看来,实行票据电子化政策首先是实现电子发票系统,每一单交易完成之后税务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发票,并向税务机关报备;其次是交易流程管理,将交易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后将自动生成交易明细单,并反馈到税收部门,以便于规范海外电子商务交易流程。出于对系统稳定性考虑,每笔交易的税收完成之后,税收部门的交易流程记录自动清零。

(三)实行税收机构改革,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转账越来越便捷的今天,跨境电子商务利用虚拟网络交易的特性可以方便逃避海关的税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税务机关应该在既有部门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电商税收管理部门,加强税收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应该考虑在发展集成个人信息的海关数据系统同时,积极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监管平台,鼓励企业及个人网购时通过电子支付方式直接完税行为。

(四)做好过渡期措施,逐步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的管控

跨境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发展,使得出口企业能够避开较为严峻的贸易摩擦。虽说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已经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高速的发展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一旦立即对跨境电子商务征税实现法律上的规范,势必造成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的缩水,并且会打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信心,跨境电子商务将进入不容乐观的处境。在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今天,政府应该借鉴“营改增”的做法,先推出试点地区,然后再逐步在全国大范围内展开,做好过渡期措施,逐步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的管控。

四、结论

跨境电子商务出现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海关领域的跨境电子商务征税管理制度尚不完整,学术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和学术研究是走向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合理合法化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为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滨,刘小军,陶章,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5(1):51-56.

[2] 谌楠,刘罡.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不同规模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4(8):55-62.

上一篇:医学教育学范文 下一篇:工作人员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