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05 12:02:55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1

新时期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心得体会一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的行为规范,是党最重要的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对于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至关重要。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严守政治纪律作为增强党性的一项基本要求,做严守政治纪律的表率。

加强学习,打牢严守政治纪律的思想根基。严守政治纪律,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加强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违反党的政治纪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不够,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导致思想认识模糊、党性观念淡雹政治信念动遥因此,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只有学习加强了、认识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把党的政治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人生准则,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保密工作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军队担负着保卫国家,生产和平的重任,保密工作对于部队的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尤为重要。作为国家的未来的军官在就要认识到保密的重要性,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习惯养成,同时我们也打牢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轻信他人的传言,做一名政治合格的国防生. 首先我们就要做到从我做起多学习多思考。对于保密工作我们接触得还较少,但对于政治敏感问题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听再说,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该说的说不该说得坚决不说,对于一些保密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执行办公室的安排,做好保密工作。同时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保证自己的政治安全,坚决的抵制传言和一些坏思想影响对我们的影响,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国防生。 目前,部分人对保密工作和政治敏感问题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例如:有的人在网上发布关于国防生。

新时期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心得体会二

学习了优秀党员的具体标准,让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党员,要结合教育工作的独特性,在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信而有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

1、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学生,还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当做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更新教育观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树立

正确的人才观,受教育者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社会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气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新时期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心得体会 2、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既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的载体了,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渠道。同时老师也要学习,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就会落后于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变德育课程为每时每刻全程育人。

3、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也是教育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所以作为教师,作为党员,就必须是教育教学的能手。为此要加强业务学习,增强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学生同时成长,走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党员教师群体应该成为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

4、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在政治信念和理论水平上保持领先,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时时处处都能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作用。

总之,作为党员.体现在较强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努力实践为学生、为每个家庭、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思想。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儿童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新时期党员思想行为规范心得体会三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思想上有了更高的认识:法相济才能标本兼治。如果说,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那么纪律的生命就在于遵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共计八条,前四条是针对所有党员廉洁自律规范,要求所有党员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俭戒奢、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后四条是针对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规范,要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准则》虽是党内的法规,但坚持的是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准则》虽然只有八条,但紧扣的是廉洁自律主题,围绕的是理想信念宗旨,重在立德。可以这样讲,《准则》作为党执政以来第一部面向全体党员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

廉洁自律准则是针对从政道德伦理提出的高标准要求,高度概括了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境界,要求公私分明、尚俭戒奢、甘于奉献等。并首次在党的规章中提出修身齐家要求: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廉洁自律准则比党纪的标准更高,高于纪律严于纪律。个别党员干部的行为即使没有违反党纪国法,达不到党纪处分的标准,但是有可能违背了廉洁自律准则,不符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要求。 xx同志说: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把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核心价值观作为高线,又要守住党的纪律这条底线。《准则》第一句就是: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这就是我们要坚持的高线。《准则》内容8条,又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这就是我们要守住的底线。

实际工作生活中,要进一步认识到党员自身的廉洁自律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要能顶得住歪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因为社会发展总有个过程,总要经过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先富起来,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地位所决定的。要抗得住诱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特别要慎重交友、慎重用权;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

一、要做到知与行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这部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性法规,首先必须抓好对《廉政准则》的宣传学习,要逐条逐条学,原原本本学,全面、透彻、深入地领会其精神实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仅是知道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不够,还必须将形成的理念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自觉践行,廉洁从政,真正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领导干部。

二、要做到自律与他律结合

《廉政准则》约束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规范的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廉政准则》执行力、约束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遵守,以自律作为基础。大量的资源和权力主要掌握在党员领导干部手中,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缺乏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单靠外界的监督和压力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在自律上下功夫。要做到自律,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政意识和自律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对《廉政准则》的学习,充分认识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的重要性,提高遵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对于少数不能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的党员领导干部,还需要加强监督检查,辅以他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干部群众信访举报等的监督作用,从而自觉遵守《廉政准则》。

三、要做到勤小物,治其微

能否正确对待小事,能否防微杜渐,是共产党员的基本修养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细节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廉政准则》的52条不准,从细微处,从小事情,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执政行为进行了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干部,要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注意,管好自己的癖好,管好身边人的要求。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2

一、师德的重要意义和六字衡量标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那些正在长身休、长知识、可塑性非常强的孩子们。教师的工作态度及道德观直接影响幼儿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这种影响又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甚至是长远而深刻的。对此,教育家胡昭广先生曾经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教师是一种精神。老师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对我们灵魂的塑造、品德的塑造,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思想,是深深扎在我们心中的。”

同时,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精神文明和校风建设,而且也影响着幼儿园的教学水平和幼儿的整体素质。许多优秀的师德传统,如爱国主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等。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幼儿园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意义深远。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教师的言行在幼儿心目中是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严于律己,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己”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己,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垂范。

二、“敬业”与“爱生”是师德的核心

一个教师是否敬业,是师德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一个教师是否爱孩子,是师德最集中的表现。教师在爱生方面主要表现为:从多方面去关心每一个幼儿,十分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尊重其人格;强调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严也是爱,做到严而有度。首先要爱幼儿,这是师德的核心。只要爱幼儿,才爱教育事业,才能做好教育事业,也只有爱幼儿,才能理解、尊重、信任幼儿。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而又始终贯穿在整个师生交流之中。其次,在管理方面,耐心和细致程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幼儿们年纪小、自理能力差、情绪波动快、对教师依赖心理强,这使得小班任课教师经常要忙于建立和保持幼儿就餐、上课、午睡等一日生活秩序,忙于稳定幼儿情绪、处理突发事件。这些工作对教师的耐心考验很大。我想,“严与爱”的尺度把握上,更要向身边的优秀教师们多多学习。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3

一、存在问题

1、党性修养不够

自己虽然平时比较注意了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按要求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但仍存在着自觉性不高,认识程度不到位、时紧时松问题,造成了对党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系统,理解不深。理论功底不厚、修养不够,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员的标准特别是与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相比都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不能时时处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够把自己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政治敏感性不强,政治鉴别力不高,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身工作实践的能力还很低。

2、党的宗旨意识不强

自己虽然为党和人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深知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习惯于上边部署啥就抓啥,让咋干就咋干,习惯于就工作抓工作,对于如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每一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自己所从事的每项具体工作都与实践党的宗旨紧密联系起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想的和做的都还很不够。

3、群众观点树立不牢

我们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都是直接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所以平时自己比较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但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缺乏深刻的认识,工作中眼光只局限于工作范围内所涉及的职工群众,有时对来访的群众缺乏耐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调整分工,自己不分管劳动工作之后,下企业基层与职工群众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及所需所盼的次数明显较少,不自觉地疏远了同群众的关系、群众观念有所淡化。

4、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对自己分管的工作,缺乏脚踏实地、一杆子扎到底的精神,往往靠召开会议,发个通知来推动工作。习惯于在机关坐着办公,没有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基层,企业排忧解难。

5、工作方法老化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有时工作头绪一多,有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平推的现象,缺乏创造性,没有新意。对于如何找准自己分管工作与我县经济建设的结合部和切入点,把本职工作融于发展迁西的经济建设之中,以“三个有利于”为评判标准,为企业基层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何做到一般工作有保证,重点工作有所突破研究的不多,做得不够。

6、廉洁自律尚有不足

在自身的廉政建设方面,按《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从政若干准则(施行)》的规定逐条对照衡量,虽然没有明显违反《准则》的问题,但在自己身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廉洁的思想和不廉洁的现象,如有碍于情面接受吃请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腐败现象识别能力还不高,有时竟把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为看成是有“本事”、“潇洒”、“气派”,与腐败现象做斗争的自觉性还不够高。

7、岗位职责没有完全履行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非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关心、过问的少;二是平时只注重抓业务工作,缺少对下属政治上的关心、生活上的帮助、工作上的指导;三是工作中指手划脚的时候多,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作用发挥的不够。

二、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讲学习不够,理论素质不高

一是自己没能从“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理论的重要意义,没有将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自己曾错误地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自己的基础差,底子薄,要系统地弄懂弄通是根本不可能、办不到的。二是横向比,认为本单位对政治学习抓的比较紧,有一种“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思想。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自己对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懂得只是一知半解,有时学一点也只是为了适应某种工作需要而临时“抱佛脚”,应付门面,更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用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2、“三观”改造不彻底

由于自己放松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理解的不深不透,没有能够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自己的思想激浊扬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好自己的主观世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正确思想和行为的基石,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皆源于此。能否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住各种考验,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牢固的精神支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义无反顾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才能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才能够消除滋生腐败的主观根源,才能真正当好“三个代表”、对“三个什么”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自己认识到在上述7个方面所存在问题,也恰恰是“三观”的改造得不彻底所致。

3、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的不够好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党在新时期服务于人民的伟大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将一事无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们的服务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务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由于自己在工作作风上仍存在着不深入、不扎实的问题,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得不够好,所以没有能够经常深入基层企业,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反映,知民所想、察民所虑、亲民爱民、为民所急的群众观点逐渐淡化。既疏远了与人民群众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的开展。

4、自我要求标准不高

由于自己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使得自己自我要求的标准不高。虽然没有明显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但自己与自己相比,现在和过去比,用党性、党的先进性来衡量,呈“滑坡”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在本局任副职时间已达12个年头,在如何对待名利地位上虽然能够保持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平衡心态,但同时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上进心和争先创优意识逐渐减弱,反映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满足于不给领导找麻烦,捅漏子就行,缺乏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精神。

三、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党性修养

牢记“没有革命理论,便没有革命行动”的教诲,充分认识学好政治理论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力求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工作。通过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认真实践党的宗旨,恪尽职守

要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意识,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忧民、安民、富民、乐民作为从政的基本要求。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回答好、实践好“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为党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3、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合理摆布各项工作,力求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变在机关坐等办公为主动上门服务,经常深入基层企业围绕“难点、热点”问题调查研究和广大职工群众交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自身职能出发为基层企业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在“勤奋、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坚持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力戒形式注意,时刻警惕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4、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切实改进工作方法

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精髓,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准则,以“三个有利于”为评判标准,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自己分管的工作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5、严格要求,拒变防腐

一是时刻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公生明,廉生威”相自警,彻底根除吃点、喝点无碍大局,“小节无害”的错误认识和麻痹思想。经常用胡长清、成克杰等腐败分子的反面典型案件警示自己。筑牢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防线,防微杜渐。二是经常用《准则》的各项规定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堂堂正正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做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

6、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4

当前,在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缺失;随意行使检察权、越权办案、滥监督;执法不规范,办案简单粗糙:执法不公,宽严失度;受利益驱动,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办案效率不高,执法效能差;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将严重制约着检察工作的长足发展,追其根源就是个别执法干警长期以来没有严格依照法律办事,执法不规范,办案简单粗糙,案件质量不高,经不起法律检验,经不起证据检验,最终造成错案,给检察机关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最终损害党的执政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检察机关的公信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支持度将会打折扣。对此我个人认为,开展此项专项整改活动,正是适应当前检察工作的迫切需要,是适合民心、民意的长久工程。

二、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整改活动是规范干警执法行为的有效途径。

最高检检察长贾春旺在“规范执行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整改活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专项整改的任务和目标。为此,我们要借专项整改活动的有力时机,进一步规范检察干警的执法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要真抓、实抓,达到开展专项整改活动的目的,切实提高全体检察干警的执法观念,增强依法办案,正确执法的自觉性。其次要从执法行为入手,紧紧围绕执法办案,认真查找执法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寻求根源,切实解决案件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提高干警对当前形势所面临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进一步澄清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守本职工作,真正履行好国家赋予我们的法律监督职责,切实解决身边存在突出问题。

三、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整改活动促进干警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提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自觉性。

一是要把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始终。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检察工作的主题和总体要求,明确执法方向,自觉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执法实践的始终,全面履行检察职责,维护公平正义。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使自己逐渐培养具有科学的执法观念,坚持用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领执法思想,指导执法行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思想上的内动力,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积极热情地做好涉检上访问题处理工作,切实解决侵犯人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要树立科学执法观念。把科学执法观的培养贯穿于专项整改活动的始终,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人权意识,使科学的执法观念成为检察干警的必备素质,为规范执法行为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和观念保证。

三是要强化干警自身素质的提高。素质不高、岗位技能不熟的干警无论如何也办不出高质量的案件。规范执法行为,首先就要在执法能力上抓提高,要充分利用这次专项整改活动作为提高素质、强化技能、重塑形象的重要载体,不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同适时机的教育培训相结合,要不断锻造成适应当前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5

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与履行职能和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主管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我们在履职尽责时,往往把职能划分为服务职能和舱管执法职能,而这二者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通过规范管理打造出来的“能谋善战”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有鉴于此,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虽然涵盖了工商事业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全过程,但就目前而言,重点应从服务发展、监管执法、内部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抓规范:

1 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主动自觉与依法办事相统一的服务体系,通过规范服务树立工商部门形象

根据“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自身职能出发,贴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尽心尽职尽责地提供服务,这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天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做好服务的规范化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要规范服务理念。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健全法制、加强法治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判断和确立我们的服务理念,要在摒弃与行政机关职能不相一致的“商业化服务”、“差别化服务”、“个别化服务”等理念的基础上,做到:一是要牢固树立工商行政管理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的理念,强化大局观念、发展观念和服务观念,尽职尽责促和谐,尽心尽力服务科学发展。要把工商行政管理的服务工作置于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大格局中去理性研究、科学规划和精密部署,从而体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鲜明价值取向。二是牢固树立依法服务的理念。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所有的行为包括为发展提供的服务行为都必须在法定的范围,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服务,搞好服务,规范服务。三是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行使的是公共行政职能,因而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满足于大众需求的具有公益性特征的公共服务,并努力在公共服务过程中为社会提供人所共享、惠及民生的公共产品。

其次要规范服务内容,当前,从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看,我们在规范服务内容时应抓好“两个窗口”。一是市场准入窗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市场准入的“守门员”,以登记注册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是工商部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的第一窗口,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和不断修改完善的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规范登记注册流程,明确不同层级、不同人员之间拥有的审批权、职责和对违法违规登记的罚则,对受理、审批、发照以及营业执照的印制、领发、使用、保管、结报、缴销等各个环节作严密细致的规定,以最大可能地增加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随意性。二是消费维权窗口 消费维权是工商部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最直接体现民生的窗口,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所以规范消费维权工作,让消费者有申斥投诉的渠道和途径,有解决问题的高效机制,给消费者以解决问题的希望,是工商部门树立民生意识、为民服务的有效体现,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消费维权工作的处置程序、工作流群、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进一步畅通申投诉渠道,保证每一起中投诉都能得到快速接办、有效回复。

再次要规范服务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服务行为时,要按照已有的规定,本着便利、快捷、高效的原则,努力做到用心、细心、耐心地服务。当前,规范服务行为的重点应放在做好政务、局务公开的规范化上,让服务对象对所接受的服务内容、流程、要求一目了然,让服务的提供者对照后加强自律、接受监督、规范实施,从而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取得良性互动,实现服务的“双赢”。

2 着眼维护市场秩序的大局,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管执法体系,通过规范执法确立工商部门的威信

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是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基础职能,通过围绕基础职能的有效履行来做好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裁判员”,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健康安全的放心消费环境、这是我们履职的“主业”,因而也是我们规范化建设的“重头戏”。

首先要规范执法主体,由于执法主体不规范而产生的违法行政在工商系统时有发生。因此,要界定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权限和范围,合理分工,权责一致,法定职权逐级分解到具体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明确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哪一级是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组织?哪一级是受委托执法的组织、还是行政执法的内设机构?明确怎样的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等行政行为必须以哪一级行政执法主体的名义实施、避免越权执法、越界执法等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所造成的监管执法不规范现象。

其次要规范执法程序。规范监管执法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执法程序的规范,程序规范就是要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先制定的轨迹运行。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管执法中不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领导个人意志影响甚至左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行的现象时常发生,以致在监管执法中出现不少的违规违法现象,严重的甚至触犯刑律。如果把有章可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视作是静态的概念,那么“程序”就是对静态的实体规制的运行和操作,是动态的概念,而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必须按照严格公正的程序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规范监管执法,就必须规范监管执法程序,既要不断完善和规范监管执法的原则、依据、立案与备案、调查与取证、复核与核审、决定与执行、告知与听证等作出详细的具体的规定,又要明确案件线索的处理、立案、案件核审、案件执行、案件催办督导、销案、案卷归档等工作流程,从而有效避免程序违法。

再次要规范执法行为。重点要防止利用执法权的“寻租”行为,杜绝权钱交易、。要把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放上突出位置。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限制行政执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规范自由裁量执行的呼声越来越高。自由裁量权过大一直是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议论的焦点,由于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而产生的不规范执法行为时常发生,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规范监管执法,就必须强化对易出现问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这也是建设法治工商,提升工商形象的重要载体。

3 针对内部管理工作的特点,构建运转协调、廉洁

高效的管理体制,通过规范的管理促进工商事业的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营造团结、和谐、有序、开拓、创新的氛围,凝心聚力,就能为服务职能、监管执法职能的履行及全而到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也是一个单位有无战斗力、事业能否持续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规范内部管理、特别是规范人财物的管理,是促进工商事业发展,建设效能工商、廉洁工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规范干部人事管理,权力的运用、政策的执行和工作的开展,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权力运行得是否规范?工作开展得好与坏?关键还是取决于执行人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因此,规范干部人事管理是规范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和基础,规范干部人事管理就是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定标准、定程序进行有序工作、规范操作:一是规范“选人”的“人口”,把那些思想素质高、道德修养好、义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遵纪守法、责任心强的同志选入工商队伍;二是规范“用人”的“楼梯口”,按照《党政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以有效带领十部职工不断开拓创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发展T商行政管理事业:三是规范“堵训人”的“瓶颈口”,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干部工作几年后必须脱产学、在职学、长短期培训提高,都要有规定和规范的操作,使干部的素质与时代的发展、工作的推进相通应;四是规范“淘汰人”的“出口”,做到能上能下、有出有进,渠道畅通。

其次要规范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承担着为各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的重任,规范财务管理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内部管理的重要力方面,要在“收钱、管钱、用钱”三个环节上制订健全的规范,完善应有的监督,并辅之以严格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财务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收支预算、决算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重大经费事项报批制度,严格执行审计制度,严禁设立“小金库”等规定和措施,确保“资金安全”,把钱用在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刀刃上。

再次要规范资产管理。资产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积极、有效、规范地资产管理,杜绝漏洞,防止违法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资产管理,重点要规范对同定资产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并严格责任追究;按权限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保管、处置实行报批;积极推行政府采购等好的做法,做到物品统一采购管理和统一使用。基本建设项目要严格实行立项审批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实行统一招标、工程监理和廉政监督制度,实行基本建设主管部门、资金管理部门、廉政监督部门各自的职责等,谨防“工程起来了,人倒下去了”的不良后果。

如果把规范服务、规范监管执法、规范内部管理视作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内容,那么以下四个方面就是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是用法律来规范。法律是人类行为规范的底线,是不可触犯的刚性规定。对行政管理部门来讲“法无授权即禁止”,即职权法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干部职工必须牢固确立职权法定意识,明确法律在授予你一定权力的同时,其实也限定了你行使行政权力的大小和范围。 行政职权只有在法律授权后,行政机关及其执行人才能为之,否则就不得为之。凡是法律授权给工商机关的职责就必须履行到位,有所作为,否则就不得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正确、有效和规范作为,避免缺位、错位、越位,才能规范工商部门的服务与监管执法,真正做到依法、全面、正确履行各项职能。

二是用制度来规范。制度以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有效补充。法律是宏观粗线条的纲领性规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制定许许多多相应的、具体的、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制度规章来完善、补充和实施。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开展好规范化建设,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切实规范服务、执法与内部管理,制定市场准入临督机制来规范“注册登记权”和市场准入服务体系,有效防范不规范登记;制定消费维权监督机制来规范消费维权服务连务体系,有效防范不规范维权:制定监管执法监督机制来规范监管执法执罚权和监管执法体系,有效防范不规范执法;制定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来规范选人用人权,有效防范不规范用人;制定好财物使用监督机制来规范财物使用,有效防范不规范使用财物;制定好工商干部行为准则,有效防范不规范行为等等。

三是用道德来规范。道德引导是人类行为规范的软件建设,也是第一要素。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道德之所以为道德,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个体内在的自觉自律,讲究的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和制约人的行为不同于用法律、制度来规范人,后者带有强制性,所规制的也都是一些特定的内容,范围较窄;而道德需要的是从内而外的认同,而不是从外而内的强制,道德引导的内容也更为广泛。“德防之于将然之前,而法禁之于已然之后”。“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内需个体改善,外靠机制导向(法律也是一种导向),大力倡导自律、自省、自励。事实上,社会如果离开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果没有职业道德的支撑,就会不依法行政;工商干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行为失范。因此,开展工商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离不开道德引导。工商部门在注重对照法律条文实施监管执法和按章办事的同时,注重运用道德来引导、来规范,将取得事半功倍、堵源截流之功效。

四是用责任来规范。有权就有责,权力必须与责任挂钩。这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法则之一。作为被社会视作的“有权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被“问责”的大部分实例,都是不规范执行法律法规及制度而招致的。正确履行职能、行使权力,对部门来讲,是有无法定的授权。对个人来讲,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人的责任(职责),特别是责任心;二是个人承担的责任,牢记出现职能行使失当、权力运用失范时,就会导致“问责”,因此,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度的设定,规范履职,以规范来避免失范,在规范实施服务、执法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以“责”(任)来避免(问)“责”,这是工商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设最直接,最现实的课题之一。

法律可以使人不敢不规范行事,制度可以使人不能不规范行事,道德可以使人不想不规范行事,责任可以使人不得不规范行事,四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紧紧依靠四者的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走上规范化之路,工商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法律路径;规范机制;激励机制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需要内外两种力量的支持,内在力量来自于主体自身,外在的力量则来自于制度性的规范。由此可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内在路径和外在路径。在外在路径中,法律规范因具有普遍约束力,为价值观主体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价值观实现方式。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控的两种手段,相互之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转化。当道德不足以发挥调控作用的时候,需要将相关的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进行转化;当社会成员能够做到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外在的强制性变得不再需要时,法律规范可以向道德规范进行转化。因此,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法律路径即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化。

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法律化的必要性

道德和法律是两种社会调控的手段,各有其优势。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两者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当前,从整体上而言,道德在全球化进程中作为社会调控手段的地位逐渐减弱,而法律则日趋强化。美国现代法理学家博登海默曾说过:“那些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当原则,在所有人的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的约束力的增强,当时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

道德法律化有其必要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法律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遍性约束的要求。道德和法律在适用主体的范围上存在较大差异。道德支配人们的内心生活和动机,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关系。道德关注的是个体的内在体验,仅适用于个体;而法律关注社会共同体的生活,适用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适用对象的普遍性是法律的基本特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非只是一个事关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观,而是需要全体革命军人遵守的共同道德,它关系到军队这一集体能否形成共同的道德准则,进而转化为坚强的战斗力。因此,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普遍适用于所有军人的要求。道德的内在局限性阻碍了道德实现普遍性约束,而法律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2.外在规范性的要求。使道德规范得以实现的并不是外部的物理性强制与威胁,而是人们对道德规范所固有的正当性的内在信念。人们对于道德的服从是一种自觉服从,从内心产生服从道德义务的愿望和动力。道德对于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只能谴责而不能制裁。人们对于法律的服从是一种被动服从,是由于惧怕受到法律的惩戒而形成的服从心理。法律要求人们绝对服从它的规则与命令,而不论特定的个人是否赞成这些规则和命令;法律重视威胁适用物理性的强制手段。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仅靠道德规范自身的内在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来自外部的力量,并且有一定的强制力作为支撑。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凡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就是不允许的”。法律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不着眼于帮教,而是着眼于处置。如此可以让军人由于惧怕惩戒而转变思想和态度。

3.加强道德建设的要求。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生活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转型期的利益冲突使一些传统的受道德调控的领域出现了新问题,已有的道德规范无法奏效,而短期内新的道德规范无法确立,社会短时期内在某些领域某些成员身上出现了道德真空。社会普遍的道德水平和军队所需要的道德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将官兵的多元化价值观引导至同一个方向,培养官兵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正是为了引领社会道德而提出的一种共同道德要求。它虽然是针对军人的道德要求,高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要求,但对社会成员而言有示范意义和标杆作用。

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法律化的操作方法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法律化的过程就是用法律规范对价值观进行规范和激励的过程。价值观的规范和激励是两个方面,它分别体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规则。因此,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必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义务性规则,实现法律对价值观的有效规范;其次,制定相应的授权性规则,实现法律对价值观的有效激励。这既使法律规范体系达到权利义务的统一,也能有效促进价值观的实现。

(一)义务性法律规则构成价值观的规范机制

道德规范是一种典型的义务性规范。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如果将句式补充完整将是“要(必须、应该、应当......)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是义务性规则的表达句式。道德规范法律化的最直接结果是义务性法律规范,且在道德法律化过程中一般都要将道德进行降格化和具体化的立法技术处理,否则它就会脱离实际而无法产生相应的法律效用。例如“忠诚于党”如果转化为义务性规则将是按照不做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的标准设定一系列法律义务,如果违反这些义务将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针对军人的相当数量的义务性法律规范。典型的如《刑法》,刑法中设有专门一章规定了“军人违反职责罪”,用惩戒性的法律规则对军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又如《兵役法》所规定的现役军人的各项义务。《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等同样是义务性规则,并且规定了违反相关法律义务时的罚则。但现有的义务性规则主要用于规范军人的一般行为,对于价值观所要求的行为的规范作用并不明显。在军人的一般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中间还存在差距,需要用合适的义务性规则进行弥补。外军非常重视法律对价值观的规范作用。美军先后颁布了《品格指导纲要》、《品格指导手册》、《行动指南》、《行为准则》等条令条例,对军人价值观的内容、塑造方式、运行机制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此举值得我军借鉴。

(二)授权性法律规则构成价值观的激励机制

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的统一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在法律中,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互为保障,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有利于形成主体对法律的信任,从而愿意遵守规范。如果只享受权利无需履行义务,主体将产生特权心理,丧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只履行义务不享受权利,主体将或者没有履行义务的客观条件,或者主观上怠于履行义务。

军人是穿着军装的公民,必然享有属于普通公民的权益。但同时,军人的特殊职业身份决定了军人还应当享有和履行职业义务相适应的职业权益。军人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国家对于军人的权益保障应当高于对普通公民的权益保障。国家对军人的权益保障既包括一般权益的保障,也包括特殊权益的保障;既包括精神性权益的保障,也包括物质性权益的保障。

外军非常重视从保障军人权益的角度来激励军人的价值观。外军认为,军人的个人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对他们的荣誉感、责任心、以致战斗精神就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美军在激励军人的职业荣誉感方面做得较好,其将个人发展与为国家奉献有机结合的做法对军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他们颁布实施了《军人地位法》、《军人及其家属保障法》等60多个法律规章,以保障军人价值观的养成。为了激发官兵的英雄主义精神,俄罗斯制定了《俄罗斯联邦纪念保卫祖国的烈士法》,对纪念的对象、纪念烈士的基本形式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性

为了解决高校德育中多年来所存在的学生知行脱节,德育缺少实效性的痼疾,当八十年代哲学界的“主体性”概念被引入教育界以后,教育界关于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遍地开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又出现了一种极端。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大谈特谈主体性的同时,德育的规范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甚至在有些学者那里,主体性成了解决德育所有问题的通灵宝玉。这种对主体性的无限推崇和对规范性的忽略甚至是贬斥难道真的就能解决传统德育的弊端进而发挥德育的实效性吗?

当代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所走过的道路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20世纪初所兴起的新道德教育正是以对传统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的批判为起点的,“对个体理性、自主性、个体自由的崇尚和倡导左右了嗣后大半个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流向”。在经历一个短时期的道德教育荒芜阶段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代西方道德教育进入了一个激进的个人主义教育时期,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层出不穷,但基本上都强调个人自由、个性的独立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道德说教和权威主义。但8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却进入了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浅层次的儿童青少年行为的放任和堕落,而且表现在深层次的个性与共性、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利己与利他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以社会、国家的责任、以传统文化价值取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并渐成潮流,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品格教育的复兴,更多强调传统的价值,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基础文化,个人必须服从于社会,个人必须承担国家的责任,教师必须把合理的价值观传输给学生。当代西方德育所走过的弯路说明,一味强调主体性而无视德育中的规范性要求容易助长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法培养出真正的道德主体。

一、重视德育中的规范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国社会大众的基本理念和信仰?《决定》中强调要把这一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中。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高端”,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便成为高校德育的必然要求。

二、强调德育规范性的理论依据

1.道德首先是一种社会规范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道德”一词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也同样认同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如皮亚杰在《发生的认识论》中提出“所有道德的实质都要在人所学会的那种对于规则的尊重中去求得”,并从探索儿童如何尊重规则开始,着手研究儿童道德的起源。

社会规范作为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它是具有价值本性,是具有约束功能的。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社会的价值标准是通过社会规范来体现的。任何社会规范都是特定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由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有着千差万别的价值观,为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就必须使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固定化,使之成为一种规范,作为稳定而持久地指导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准则。这就使规范融入了价值本质。而社会规范成为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个体的社会意义,并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从而实现了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性。

当我们说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时,我们就必须正视道德以及德育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功能和约束功能。

2.德育是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德育的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同构和耦合关系主要是由社会与个体的同构性所决定的。首先,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的,所以,德育的社会是个体之汇集,通过德育所形成的社会大多数个体的道德倾向、道德水平,标志着社会的道德倾向和水平。同样,德育的个体又总是反映着社会。因为促使个体遵从一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从而使每个个体得以在一定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这是任何德育的个体所必然包含的内容。其次,德育的个体与社会在功能发挥的机制方面又是互为前提的。社会的发挥要以个体功能的实现为前提。没有德育对个体的培养,任何德育的社会都会成为一句空话。社会实现的过程也是个体道德外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在德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通过各种社会性活动而对象化,由此形成的社会道德力量、社会道德关系才得以使德育的社会功能能够实现。反过来,德育的个体的发挥又以社会实现为其前提。社会整体的完善是个体完善的前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就难以使学校德育发挥其个体,个体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就会受阻。

三、德育中的规范性要求的表现

1.德育目标上要体现出规范性的要求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所要培养的人在思想品德上的质量和规格的规定,也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具体要求,因此德育目标不可避免地要体现社会的规范性要求,它必然要体现社会对所培养的人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受到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教育思想及教育传统的影响。在确定德育目标时,这种规范性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要考虑道德规范。也就是体现在当今社会基本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稳定的、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第二,要考虑社会规范。也就是维护和发展一定社会、生活秩序所必须的制度、规范、准则。第三,要考虑民族和国家的特点。要从本国本民族的特点和利益出发,提出对公民的要求,确定德育目标。第四,要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伦理道德要求。当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向某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如安乐死的问题、克隆人的问题等都需要伦理学给予回答,在确定德育目标时,这些要求都应有所体现。

2.德育内容上的阶级性和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规定了道德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和性质,它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任务的主要载体。离开了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纵观历史,可以看到,中外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确定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它总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成为各个阶级用以培养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德育内容的阶级性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为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那样“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必须承认,价值观的多样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允许多种价值观的存在。但做到“和”就要控制多种价值观的冲突,这就要求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一元性,在高校德育中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同时,笔者以为,在德育内容的确立上还应当改变以往“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是指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也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善良、正直、同情心……)等,它们是社会生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底线的要求,是德性培养的基础。

3.德育手段上要体现出一定的规范性,符合科学的规律

当我们强调主体性德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只有符合一定规律的规范性的手段才能实现这个目的。

就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正处于心理急剧发展的动荡时期,他们的认知、抽象思维能力处于最高峰,但情感发展却极不稳定,忽而高峰,忽而低谷,具有较大的两极性和可塑性。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面前,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在情感上缺乏控制能力,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在心理上缺乏调适能力,在行为上缺乏自主能力,这种不完善的心理素质,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识出现偏差,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缺乏应有的定向作用和调控能力,道德行为易变、无序。有学者指出:“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18岁以上)在关于人的自由和权利问题上,都还没有明确地属于自己的深刻认识和稳定观念,容易产生基于盲从基础上的非理性个人崇拜思潮和趋众冲动。在某种非理性社会思潮盛行的时候,就很容易成为某种社会思潮的工具”。主动性、创造性是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受动性、盲目性、依附性也同样是大学生个性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决不能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采取没有任何规范的完全自由放任的德育教学手段。

四、结语

德育的本质是造就道德主体,所以,主体性的培养应该是德育的最终追求。当前,德育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忽视主体性的弊端仍然非常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调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但矫枉不能过正,对主体性的弘扬决不能成为排斥德育的规范性的理由。道德的本质中规范性的特点、德育无法回避的社会都说明在强调主体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重德育的规范性问题,只有把主体性和规范性有机统一起来的高校德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主体。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596、6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14.

行为规范心得体会篇8

[论文关键词]中国;道德规范;建构;启示

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神

中国传统伦理源远流长,精微而博大,这对我国传统道德规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与建构原理。这种系统与原理是传统的道德规范特质不可缺少的要素。这里我们抛开些先验的理论模式,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本身的特质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总结。

1.家族本位

中国血缘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伦理精神以家族为本位,因此在道德规范中人们也以家族利益为核心。正如黄建巾先生所说:“巾土以农立国,国基于乡,民为聚族而居,不轻离其家而远其族,故道德以家族为本位。所谓五伦,届家者三,君臣视父子,朋友视兄弟,推为则四海同胞天下一家。”

这种家族本位主要表现在人伦关系中以家族血缘为原型,设计整个人际关系。血缘家族是传统伦理的根本,它在伦理生活,伦理精神中具有绝对意义。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出发点以及人的确立方式等都有着浓厚的家族本位思想,如孟子在“人伦”中把调节家族内部的核心关系——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列为首位: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腾文公上》)。《大学》提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表明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后来董仲舒制定的“三纲”中,“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内容,其中两纲属于家庭伦理。因此,家族精神既是人伦的原则与出发点,又是人伦的归宿;既是人格的出发点,又是人格的最高理想。家族的原理就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原理,家庭精神不仅是中国道德规范的根本精神,而且也是中国伦理精神的根本,这种家族精神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社会道德规范上,它使血缘关系成为整个社会的根基;在个体道德规范上,以考悌为核心;在思想上,以亲疏、亲尊为道德思维模式。其次,它确立了传统道德的核心一一维护血缘关系和等级统治的孝亲忠君,始终是封建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第三,以血缘为最高价值取向,“亲”成为价值的始点与标准,血缘宗法足社会结构的原理,形成一种家族式的集体主义。但这种家族的原理与精神,对家庭来说是比较满意的,而对国家则是灾难性的。第四,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伦理,也造就了中国的宗法家长制的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的社会。

2.重义轻利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是“重义轻利”,那么很显然在巾国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将“重义轻利”就作为一条指导行为的道德规范。所谓“义”,主要指道德伦理,后经董仲舒,朱熹将它哲学化和神化为“道”或“天理”。所谓“利”,指个人的私利、私欲,并不泛指国家、民族的普遍利益。在中国史上,体现“重义轻利”思想的例子数不尽数。如,孔子言:“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子罕言利”(《论语·子罕》)苟子主张以义制利。他说:“正义而为谓之行。”(《正名》)即认为符合义去做,就叫做德行。又说:“利少而义多,为之。”(《修身》)“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到了汉代的董仲舒那里,在义利关系上,仍是重义轻利。其言日:“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权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意者,虽富莫能自存。”(《身之养重于义》)明清之际王夫之也认为离义无利。《尚书引义·禹贡》说:“立人之道日义,生人之用日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人害,人用不生……”但中国的重义轻利思想实际上是被当时统治者利用,最后变成了被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应无条件服从统治者的利益,而且是绝对的服从,故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这种义利观更加突现了中国人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是以“重利轻义”为道德准则的。

3.个体至善

在中国伦理精神中,个体至善的传统也是表现的相当明显。因此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中国伦理强调道德修养,强调克己,提倡存理灭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这种追求个体至善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孟子提出的存心、养气、寡欲思想;孔子的“克己”、“修己”、“正身”的修身方法,等等,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人们个体至善的道德规范。根本旨趣是改变自己以适应或维持社会秩序。它以个人本性即善之人性为起点,强调个体的上心诚意与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实质上就是以“道德我”克服“欲望我”,达到道德上的超越。在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强调通过个体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这种价值取向,它不是以追求社会及社会规范的公正合理为目标,而是以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循即个体至善为条件,一是在政治生活中,就导致这样的现象:个体越修养,越至善,政治越专制,社会越不合理,也就是在造就“道德的人”的同时,维护着一个“不道德的社会”(封建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悲剧。

4.中庸和谐

中国伦理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的中庸境界,这种“极高明”的中庸境界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就是求和执中,无过无不及,这种中庸和谐的伦理精神也正是社会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严格按照孔子要求行动,求得个人伦理的贯通和谐,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达到人性的提升,由此也达到人伦建构与人性提升的和谐。中庸之道,就德性状态来说是执中,就价值取向来说是求和,就最高境界来说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和”包括个体德性的“和”与社会伦理的“和”,不论是个体德性的“和”还是与社会伦理的“和”,总的来说,就是要达到各种伦理关系之间的和谐,达到于天下一家的境界。这种“和”的境界,也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的五伦境界,亦即是孔子“礼”的境界。“礼”的核心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境界就是“和”的境界。总之,中庸和谐的精神是中国伦理的最高精神,而天人合一则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价值与最高精神指向,它是中国伦理的整体精神形态。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我们今天要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是与我国传统伦理中追求中庸和谐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5.人情主义

人情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突出特点,因此中国国民在道德规范中所体现的人情味是十足的,它用人情的法则建立起人们间的伦理政治关系,使人情成为宗法社会的深层的人际结构原理与社会结构原则。人情主义的本质是伦理政治,它是人们在主观精神形态上把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

具体来说人情作为一种社会主动机制,其表现为正己修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传统伦理中,“君之心为惠,臣之心为忠;父之心为慈,子之心为孝。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结果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人情主义使社会生活具有较浓的人情味与人性气息,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人情主义精神形态的最好表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那种人情味一直教导着人们要知恩图报。直到今天,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仍然比较注重人情,应该说是历史的人情种子留在了我们体内,不断的滋生着,约束着,也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二、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

以上从家族本位、重义轻利、个体至善、中庸和谐及人情主义论述了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有很多旧的规范已经僵化,并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规范都不合情合理。因此,中国伦理中的道德规范精神哪些仍需保留,哪些需要抛弃,在这里就形成了问题的关键。中国伦理中道德规范的重建是势在必行了。

根据时代精神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起新的、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这是近代以后的中国道德规范发展的大趋势。如果把中国道德规范的建构放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国际大潮中,新中国道德规范的建构就是由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精神与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科学、民主的精神来源于西方,但是我们不能将西方的东西全盘引进。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精神是有很多问题,有些道德规范可能既不尊重客观必然性,又无价值意义;有些道德规范可能尊重客观必然性但元价值意义或有价值意义但不尊重客观必然性,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只有在传统道德规范了注入西方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才能给原有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伦理和科学、民主的统一,既是中国文化的新模式,也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突破,具体问题如下:

1.“家”与中国道德规范

在前面,我们谈到“家族本位”是中国道德规范精神的根基,血缘关系构成中国伦理关系的范式,家族道德规范成为个体德性的源泉,“家”在中国伦理中具有绝对的地位。家族本位给中国伦理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人伦建构上,它形成了“血缘一宗法一等级”三位一体的关系。它的优点在于在个体德性上强调孝道,人伦情感,整体至上等,这恰恰是尊重了客观必然性。这些好的方面,我们仍要继承、保留并发扬光大,但是这种家族本位的道德规范中也有十分明显的缺陷。它使人的伦理精神意向局限于家族之中,用血缘关系厘定社会关系,从而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产生了不道德的社会(封建社会),应该说,中国人精神结构中法制观念、自主意识,自由意识的缺乏与这个缺陷是分不开的。这却有违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直到现在中国人在这三方面意识中仍然完全摆脱不了此困境,因此,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一方面要改变原有家族精神中的不足方面,保留并发扬其中具有优越性的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家族关系的变化改变伦理精神的原理和结构。概括地说,就是要改变家族本位的传统,由家族本位变为社会本位,使家族伦理变为社会伦理。同时要改变由家族权威而导致的尊卑等级的传统,形成民主、自由的伦理基础。中国伦理精神的家族本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精神对其加以改造,形成一种新的伦理精神格局。只有这种既能保持优点又能克服缺点的新的道德精神,充分体现出它的客观必然性和价值意义的道德规范,才能被我国公民内化并发扬光大。

2.“人”的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对“人”是及其重视的,甚至将人放在核心地位。因此它强调“个体至善”“重义轻利”,当然“个体至善”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强调义务、轻视权利。因此,塑造了极高的圣人人格。这种伟大的人格在中国史上随处可以体现,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困忧民形象都是如此。

在这种人格力量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培养出…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些理想人格表现出一个共同倾向,他们的主体性只是道德的主体性,即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性,他们不追求个人的地位、基本权利,而是处处追求着道德理想,处处体现着献身精神。没有把自己放在“人”这个主体的显赫位置,也不注意对自我的珍视,如与之相联系的俗语就深刻地表现出了这一点:逆来顺受、唾面白干、看人脸色行事、得饶人处且饶人,等等。人活着首先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甚至不知道自己首先是个人,几乎是在为别人活着,很看重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种价值取向,桎梏着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毫无个性和独立性,有的只是无条件的认同和追随,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也毫无民主意识。这样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严重相悖。因此,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必须倡导人们不仅要有道德的属性,更重要的是有政治的、经济的属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弘扬主体意识的同时,充分肯定个人的责任感意识,应充分重视人的权利,达到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而且要大力倡导民主,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情主义问题

中国人注重人情,直到现在可以说中国人仍然是比较有人情味的。这种人情主义道德观有它的可取之处,比如说,造就了知恩图报的人格,人与人之间宽容、互助的特征,以及就像在前厨说到的,在传统伦理中的那种“君之为惠,臣之心为忠”,“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优良传统美德。但是,演变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负面的影响,那就是愈演愈烈的人际结构原则和社会结构原则。这种人情精神的根基使得“亲亲”是出发点,亲属之间、朋友之间,任何事情都好办,无能也提拔,处处托关系,找门路。导致了我们今天颇于无奈的腐败现象。这一切不足我们想要的道德价值取向,因为愈演愈烈的腐败,只能阻碍社会的进步,社会最终元价值意义获取。如果国人将这种畸形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不可想象,甚至有被葬送的危险。因此,我国道德规范重建立,应该加大反腐力度,强化公平、公正原则,给每一个人创造一个合情、合理场所,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巾以科学的理念引领人,学习西方的那种科学的用人观念,才能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才能使我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需要强调指出的足西方社会倡导的许多先进的道德规范理念,我们是应该学习的。但是,在后现代化过程中,西方社会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如,性观念、责任感意识,所谓的“人权”意识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闳为,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在拿来西方的“优良产品”时,也混杂了一些“劣质产品”,甚至足“废品”,反而将我国很多传统的优良美德丢掉了。这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加以制止的。否则,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字路口上,可能因为国人的严重的道德失范及西方成功地和平演变而迷失方向。这将是很可怕的事情。

上一篇:商务礼仪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政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