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范文

时间:2023-02-26 01:37:04

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范文第1篇

著名作家,曾任山东作协副主席,现为山东作协顾问。自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作品近400万字,著作有《钓鱼台纪事》、《你无法真实》、《最后一个生产队》、《乡村温柔》、《玉堂闲话》等,并于2007年出版《刘玉堂文集》五卷本。

曾获山东泰山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大奖,齐鲁文学奖等奖项。

幸福是什么?就是自娱自乐。

往深里说,自娱自乐不仅是幸福之源,它还是我们生命的本质。自娱自乐不需要谁来认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过话说回来,玩还是要有个基本路数,讲个因合转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那些曾流传于民间却已成烟云的老游戏。

对于史志工作者李玉宝而言,这套《老游戏》于他是标准的不务正业之作。三百个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游戏集在一起,配上或有丰子恺神韵的小画,或是儿童笔下的涂鸦、黑白影像的模糊,开卷之下真有令人眼前一亮之感。

这套《老游戏》所以能让人眼前一亮,一方面是让我这个年龄段左右的人回到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想起了诸多类似的经历甚或青梅竹马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可以悲哀地理解为,我们对传统和民族的东西越来越陌生了。显然易见,这里面所提及的游戏形式,在今天的齐鲁乃至华夏,依然现实地存在着的,还有多少?

答案令人惋惜。

与这些渐已消失的游戏一样,它们所依存的时代同样为我们怀念。

估计这问题不能深究,不是说没工夫,实在是在这昂首阔步的世纪,忙不迭地和传统过去告别尚且不及,民间童年的尘埃根本就进不了公众的视野。只是每当停下来的时候,我们才会猛然发现,有些东西,还真的是一告别就再也没有了。

“跳房子”、“抓石子”、“摔泥巴”这些旧时的老游戏,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经过时间的过滤,渐渐沉积在我们的心海,在这个充斥电子产品、数码科技的时代中越来越让人思念。人们常说,所以恋旧,是因为时光不再、旧物不在,尽管一些旧物确确实实被我们的想象与思念美化了,我们仍然沉浸其间,享受那些时光的断简残篇,说到底还是为了抚慰我们日渐寂寞的魂魄。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玉宝的收集工作很让人温暖。这种收集的出发点是缅怀,动力是个人兴趣,目的是对民间文化的积累,并没有商业回报和政治觉悟上的考虑。由此而辑成的书除了民间的记忆,还记录下了文化。当我们的孙辈哪天突发奇想,搞点“不插电”而又有别于体育之外的活动时,有这样一本书,至少,他们能有个参考。

迷恋于游戏中的孩子,虽然外人难以理解,但当事者却乐在其中、不能自拔。不同的是,沉迷于“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的孩子个个食欲旺盛,双眼有神;而现在于虚拟世界里冲锋陷阵的孩子看上去却目光涣散、精神恍惚。两相比对,孰劣,孰优?

朴素的民间老游戏往往都是集体游戏,自由发挥性强,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还容易建立亲密团结的友情。与网上偷菜、PK不亦乐乎,关上电脑孤独一人的孩子相比,孰优,孰劣?

我并不是食古不化,排斥新生技术的隐士,有了火车飞机非得逼着人们牵头毛驴云游四方。可是,这些最古朴最充满童趣的游戏曾经多么美好!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怎么知道更别提愿意和它们亲近了,这些最古朴最充满童趣的游戏曾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却已经没落甚至只存于极有限的人的记忆中,所以暂时留存下来的老游戏,也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寂寞而深沉的怅然。

五柳先生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现在,田园已经荒芜,浸透了我们文化传统的东西荒在那里,连土生土长的游戏亦不存。我们的孙辈们,他们的文化之根又将在哪里?在缺乏文化传统滋润的都市中,他们的精神之树又该在哪里?

也许是想的多了,传统的流散其实不是哪个民族独有的问题,乃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黄金时代过去了,白银时代过去了,青铜时代也过去了,我们现在是黑铁时代,丢失在所难免。这样想,虽然稍有安慰,但心里难免怅然。

由此我还想到,民间文化的事情需要热心的收集,细心地整理及耐心地积累,真的是不能只讲产业、不讲事业,一产了之的。

奥维德曾言:吾诗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这些老游戏终会消散,所幸,玉宝的书已成……

民间游戏范文第2篇

一、民间游戏具有无可比拟的推广价值

1.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随意性

民间游戏的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用玉米秆、瓜子皮粘贴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可将饮料瓶制作成拉力器……甚至有些游戏本身不需要玩具,如“单腿蹦”“木偶人”“地雷爆炸”“贴烧饼”等,都是利用儿童的肢体徒手进行的。民间游戏可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将民间游戏贯穿在一日活动中,也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

2.幼儿民间游戏的玩法更具创造性

民间游戏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的简单,在于它的规则的不断创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愿意自由组合游戏,并且在游戏熟练以后,幼儿还会自己创造,拓宽游戏、发展游戏。如:粘桨糊,开始的时候,小朋友只会把相同部位粘住,熟练后,小朋友便想出许多不同的粘法,非常有趣。

3.幼儿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趣味是儿童的生命,民间游戏能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能使幼儿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女孩喜欢的跳皮筋,边念儿歌边跳,玩法上从一根到两根、三根,位置由低到高。边念边跳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也可以锻炼跳跃动作和增强节奏感,增加幼儿肺活量。另一类民间游戏儿歌的趣味则更具文化特点,儿歌的内容常常是诙谐逗趣的或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如我们苏州腊八节传统的儿歌: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类儿歌往往都能让孩子在其中边玩边唱,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二、合理开发民间游戏,使其成为适合幼儿的活动

民间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亲近生活,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事物和人物的行为,很容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民俗氛围,从而建立起最初的认同感。而合理地开发这些内涵丰富的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民间游戏,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1.利用组合运用法,开发民间游戏

所谓组合运用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两个不同的动作技能,通过组合或重组设计出一个新的游戏并加以运用。组合可以是任意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游戏都可以进行组合并运用。例如:不同的游戏材料可以进行组合;不同年龄的幼儿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动作技能可以组合;不同的游戏方法或步骤可以进行组合……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是简单的联合、结合或混合,也可以是综合或化合。

2.利用自主改编法,开发民间游戏

由于时代在前进,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些民间游戏并不十分适合当代幼儿。所以可以根据当代幼儿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大胆地进行自主改编。所谓自主改编法就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由、主动地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改编。通过重新改编赋予民间游戏新的含义,使其更符合当代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如《抬轿子》原游戏方法是:三个人一起游戏,两个人双手相互交叉(成为一顶轿子),另外一名小朋友坐在上面(乘轿)。考虑到游戏的安全性,我们做了以下改编:我们自制了一顶轿子(一只空的纸箱边上各扎一个小竹竿,当一顶轿子),乘的人站中间,前后分别有一人抬轿。改编后的优点:一是安全,二是更有趣味性,三是适合各年龄班开展。

3.利用拓展延伸法,开发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可以和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时代背景相互连接。因此,我们在幼儿娱乐的同时,把知识运用在游戏过程中,再配合相关的民间音乐和美术,让孩子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

如开展“丰收的季节”,讲述的是农民获得丰收时的生活片段,孩子们装扮成农民样,头戴草帽,“嗨哟嗨哟”干活劳动。秋天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黄豆成熟了,念儿歌:“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锻炼了幼儿两两协作翻跟斗的能力)。”青菜也成熟了,农民们吃不完就把青菜剁碎,腌起来做咸菜吃。幼儿边念儿歌:“剁呀剁呀剁青菜,剁碎青菜好腌菜呀。”一边把一只脚拎起,一只手做刀状。在剁完青菜后,再将“缸”洗清,用来腌菜,接着幼儿又玩了“背缸倒缸”的游戏。将三个游戏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活动,这样幼儿更喜欢,玩得更投入。

幼儿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有待于我们发现、保存和发展。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好“古为今用”的方针,让幼儿园的民间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体现更大的作用。

民间游戏范文第3篇

1 沙包类的创新游戏

传统的沙包小而且硬,缺乏安全性及趣味性。我把沙包的形状、质地进行改编,制作成特大的、立体的、各种各样形状的,不同的制作蕴含不同的教育意义。通过一物多玩的活动,充分发展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及动作的协调性和灵 。(如沙包照片1、照片2、照片3)

1.1 制成正方体、三角锥体、五角星状、葫芦状等等,里面装上软的材料,这样既安全又从视觉和触觉及玩法上增加了趣味性。幼儿可以创造性的玩:如,头顶沙包、抛接沙包、传递沙包、加沙包、背沙包等。

1.2 在立方体的沙包的每一个面上缝上扣子与花朵,幼儿在室内可以进行扣扣子精细动作的练习;还可以在沙包的角上缝上上毛线辫子,饭后、离园前,幼儿进行编辫子练习。

1.3 用大小一样的六块正方形沙包,对角缝,制作成犹如绣球一样的立体镂空沙包,幼儿再抛接,感受无与伦比的立体美感。

2 跳皮筋类游戏

传统的跳皮筋在幼儿园跳法难度大而且参与幼儿人数较少。我把跳皮筋的形式进行改编,十几根皮筋一头绑在一起拉成网,全班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幼儿可以拉着皮筋走一走、跑一跑,在网上跳一跳、往下钻一钻,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兴趣,创新了户外游戏的形式。(如跳皮筋照片1、照片2)

3 多米诺骨牌类游戏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集动手、动脑于一体的益智游戏,选择多米诺骨牌幼儿比较喜欢,并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我和孩子们一起用磁带盒自制多米诺骨牌,用手中自制的骨牌拼出各种图案用于教学及活动中。如:在“国庆”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拼出“五星红旗”的图案感受国旗的尊严与庄重;“推广普通话活动”中拼出“花朵“图案寓意让普通话之花开每个人的心里,在“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活动中拼出“2013字样及金蛇图案”迎接新年,从而彰显出班级特有的文化魅力。多米诺骨牌游戏,既考验了幼儿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让幼儿在惊叹声中感受到多米诺骨牌的魅力。(如多米诺照片1、照片2、照片3)

4 竹竿类游戏

把跳竹竿游戏引进幼儿园,考虑到:幼儿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三者有机融合,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加深幼儿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弹跳力和反应的灵敏性,更有利于提高幼儿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另外,跳竹竿的跳法多样,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调动幼儿积极思维,运用多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并充分体验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5 滚铁环类游戏

传统的铁环对于中小班幼儿来说技巧性强、不易掌握方法。我用奶粉桶做滚筒,在两头打上洞,安装上推柄,即成了中小班幼儿玩的铁环,为到大班学习滚铁环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滚筒照片1、照片2)

另外,踩高跷、跳绳、踢毽子、跳格子、翻花绳等游戏都可以让孩子们随时大胆去尝试。

民间游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游戏;民间游戏;幼儿园;幼儿

【中国分类号】G898

荷兰文化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nhan Huizinga)在其著作《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

一、什么是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种类型,顾名思义就是广泛开展于民间的一种活动。我国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民间游戏就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在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可见,民间游戏同样具有游戏本身的愉悦性感受,而其特点在于民间游戏是为一个较广阔空间内的人们,即广大人民所共同接受和喜爱的,且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其所进行的民间游戏各不相同,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北方冬天较为严寒,“挤油”的游戏不仅能为寒冬增添一份热情与乐趣,并能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民间游戏,幼儿踩高跷锻炼了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以及身体平衡能力。许多民间游戏至今仍为幼儿所喜爱,有些民间游戏则在时间的检验中进化更新成为现代民间游戏,这种广泛的地域性、流传性与推广性的特征成为民间游戏得以生存至今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存在意义

(一)幼儿园民间游戏有益于幼儿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民间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各个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幼儿园民间游戏与幼儿园其他游戏的区别在于,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幼儿模仿与想象反应各地区现实生活及劳动活动的游戏,相比其他游戏而言,民间游戏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幼儿所需要、所熟悉与感兴趣,这也是幼儿喜爱并易于接受民间游戏的原因之一。通过进行民间游戏,幼儿能够了解不同的民族习俗知识,体验多样的民族情感与生活,如包饺子、赛龙舟、元宵数花灯等反映民俗的游戏,挖地雷、织布机形象再现古代人们的生活的游戏等等。幼儿不断了解与熟悉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激发着幼儿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熏陶着幼儿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由于民间游戏源自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劳动活动中,因此,民间游戏多以身体活动类游戏、器械运动类游戏以及社会生活扮演类游戏居多。民间游戏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更是一种协调促进幼儿各种智能发展的活动,如幼儿思维能力、情绪情感、社会往能力等。民间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年龄与发展特点,民间游戏多为两人以上或者群体参与的游戏,这样的游戏环境也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三、幼儿园民间游戏指导策略

(一)创设丰富、有趣、独特的民间游戏环境

创设一个丰富、有趣的游戏环境,能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及游戏愿望,有助于幼儿主动、专注地投入游戏。丰富的民间游戏物质环境包括游戏开展的场域、游戏活动时间、游戏材料等。首先,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展的场域应根据民间游戏的内容而设置,静态或动态的民间游戏可以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可以是教室的某一个角落也可以是幼儿园的一个大操场。其次,民间游戏可以在幼儿园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等各类活动中展开,游戏时间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适宜调整,具有较大灵活性。再次,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游戏材料应具有丰富多样性、独特性与层次性,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独特的游戏材料体现着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文化,具有层次的游戏材料满足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此外,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开展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规则与自由并存的,能使幼儿感受到充分安全感的、轻松愉悦的环境。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交往对象是同伴,因此,建立积极、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就是安全心理环境的基础。

(二)发挥教师在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作用

尽管幼儿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游戏的开展能够离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于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观察者,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与情感变化,以更加了解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以及能力水平,由此作为教师提供支持及引导的依据。其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支持者,支持并不是在幼儿疑问的时候马上给予其答案,也不是在幼儿求助时立即告诉其解决方法。真正的支持是适宜性支持,通过增减游戏材料、变换游戏环境、更新游戏规则等手段,将教师的期望传递给幼儿,引导幼儿自主、积极的探索。再次,教师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参与者、合作者,民间游戏合作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幼儿应该成为彼此的游戏伙伴,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守望者与游戏者。

(三)充分运用家长、社区资源

针对游戏资源缺乏这一问题,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家长及社区资源,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大力挖掘与利用各种民间游戏资源。一方面,让家长们充分意识到民间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会等活动让家长们参与到幼儿园民间游戏中,唤起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怀念与激情,收集家长们会玩的民间游戏,由于家长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地区,这使得收集起来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与生动。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所需的道具,如高跷、沙包、竹竿、轮胎等,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共同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还可以在社区内寻找废弃、可利用的游戏材料进行加工再利用,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获得了人力,极大丰富了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

参考文献

[1]赫伊津哈,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7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M].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许洁,缪志红,王红梅.图说民间儿童游戏[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肖青.传统民间游戏与现代媒介游戏之比较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3:33

民间游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游戏;特点;效应

一、为何应用民间游戏

提起美好的童年,最难忘、记忆最深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斗鸡、踢毽子、扔沙包、滚铁环、丢手帕、跳房子等游戏。小伙伴们个个被太阳晒得脸儿黑里透红,被风儿吹得皮肤干裂,但大家的心情是愉快的,身体是健康的。

可如今的孩子,玩具应有尽有,有不少的孩子常常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玩各种各样的电动玩具,很少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心灵稚嫩易受伤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使幼儿“情绪安定、愉快”,“喜欢参加各项游戏”,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活性”。显然,幼儿教育的重心从发展动作,增强体质转向培养兴趣,形成习惯。

为此,我们挖掘出古朴有趣的民间游戏,充分开发民间游戏的自然教育功能,对它进行探索、应用,使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民间游戏的特点

民间游戏是由民间创编,并在民间代代相传的活动,它以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活动形式深深吸引着广大幼儿。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特点:①娱乐性。民间游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就是由于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内容生动、形象,形式活泼、轻松。②民间游戏具有健身、健心双重功能。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敞开心胸,丢开烦恼,尽情嬉戏、欢笑、蹦跳、喊叫。这种完全放松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③民间游戏具有文化传递和人格塑造作用。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如: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等,有助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④民间游戏的时空限制小,材料依存性低,开展民间游戏,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约束,不需要完整的时间,也不苛求场地的大小。只要有兴趣、愿意玩,幼儿就可以三五成群自由玩耍。材料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自然材料等。

三、民间游戏的应用效应

1. 民间游戏能增强幼儿体质,愉悦身心

民间游戏大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新鲜空气中有充足的氧和负离子,能促进新陈代谢,使孩子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功能得以提高,孩子感冒少了,免疫力增强了。阳光的照射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阳光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紫外线还能促使维生素D的正常吸收,促使骨和软骨的骨化和正常生长,起到预防佝偻病的作用。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进行锻炼,我们还积极做好了家长工作,得到家长的热烈响应。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到户外,在大自然中一起玩民间游戏。大人们找回了童年的乐趣,而大自然的美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促使了孩子机体健康发展。

2. 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运动机能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起着多方面的作用。例如:奔跑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脉搏输出量增加,促进孩子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抓沙包”、“弹球”、“跳格子”、“背月亮”等游戏,使孩子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踩影子”等游戏培养了孩子奔跑和躲闪的能力。“过独木桥”、“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使孩子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翻绳”、“夹弹子”等游戏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促使孩子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

3. 民间游戏能增强幼儿食欲

民间游戏的开展,消耗了孩子的体能,增加了孩子的食欲,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前,老师、家长常说,孩子食欲不好,很令大家烦恼。自从开展民间游戏后,孩子们的运动量加强了,消耗了孩子的体能,使肌体产生饥饿,孩子们吃饭也就有滋有味,再也不用老师家长催促了,孩子们吃得好,睡得好,身体越长越棒。

4. 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民间游戏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勇敢。在民间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边念儿歌边做游戏,从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促使他们热爱生活、憧憬生活。“拔河”、“二人三足走”、“背月亮”、“炒黄豆”、“拉大锯”等二人游戏,让孩子们学会了合作,共同交往、共同配合,增强了孩子的合作精神。“抢椅子”等游戏,让孩子们学会了竞争,培养了孩子们勇敢顽强的精神。跌倒了不哭,自己爬起来;碰撞了不会争吵,相互说声“对不起”;遇到困难不会叫老师了,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孩子们礼貌了、谦让了,有了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氛围。

民间游戏具有生理保健作用、动作技能促进作用和体质增强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幼儿在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充分享受着自由与快乐,保持着身心愉悦与和谐状态。

民间游戏――孩子的爱、孩子的宝,它既是增强孩子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更是培养孩子意志品质的摇篮,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民间游戏范文第6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而且易懂,易会。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我们宁阳县乡饮乡韦周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位于乡饮乡东部,民风醇厚,民间素有崇尚文体的风尚。我们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受长辈们的影响孩子们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同时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里,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如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自然的物品等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游戏课程,将其融入园本课程的实施中。

二、具体措施

(一)因地制宜,收集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材料开展民间游戏

由于幼儿民间游戏产生于民间,许多材料从花草树木、田间地头和平常生活中得来,因此,我们便因地制宜,巧用“农家物”:高粱秆、挂历纸做“风车”,碎布做沙包玩“炸碉堡”,小石子玩“抓子”、冰糕棍玩“挑游戏棒”,软瓶盖钻个洞玩“转陀螺”等,既节省了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大部分开支,又有利于教育幼儿废物利用,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二)归类整理

我们将收集整理的民间游戏分为四类:

民间益智游戏:包括九连环、七巧板、拼图、华容道、翻绳、跳棋、鲁班锁、挑小棒等。

民间美术游戏:民间美术包括剪纸、折纸、撕纸、泥塑、沙画、编织、皮影戏等。

民间体育游戏:民间体育游戏包括:跳房子、跳皮筋、跳绳、打元宝、投沙包、踩高跷、抖空竹、斗鸡等。

民间语言游戏:既有韵律和谐的童谣,又有诸如谜语、绕口令和填字游戏这种语言文字类的游戏。

(三)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1.民间游戏在一日零散间隙中开展

民间游戏的内容很丰富,其中蕴含一些很好的小型游戏,适合在那些短的、零散的时间中开展。如:剪刀石头布、金锁银琐、点豆豆、木头人、蚊子叮手等。这些游戏具有秩序性强、简单、无需太多游戏材料和游戏场地的特点。在玩的过程中也达到了对孩子的有序管理。

2.民间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开展

在区角活动中,尤其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区的创设中,我们注意创设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民间游戏的各种探索活动支持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把一些适合几个人进行的小型民间游戏搜集起来,然后在各区角投放相应的民间游戏材料。如,在益智区投放“翻绳”“七巧板”“东西南北”和各种民间游戏棋等。在科学区投放“转陀螺”“捻捻转”等游戏材料。在美工区投放“泥土”“细沙”“玉米皮”等,既可以方便幼儿认识民间游戏,又可以让幼儿随手可取,进行活动。

3.民间游戏在户外体育锻炼中渗透

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富有兴趣性,其中许多游戏能促进幼儿走、跑、跳、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的发展,如,“贴人”训练幼儿奔跑能力以及躲闪的能力;“跳皮筋”“跳房”“翻绳”“抓石子儿”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也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如:“马兰花”“两人三足”“舞龙”等游戏。幼儿渴望获得成功,也会为获得成功而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他们会得到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合作、坚强勇敢才能获得成功。

(四)在家园亲子活动中的大开展

亲子活动的组织是我园家园互动工作开展的另一种形式,把民间游戏融入亲子活动中,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喜爱,得到较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亲子民间游戏“贴背”“抬花轿”“丢沙包”“贴纸方”“翻花绳”等让幼儿和家长在快乐中一起游戏、一起成长,也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魅力。

这些活动把家长和孩子凑在一起,互教互动,通过游戏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在参加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游戏中,家长们追忆起了孩提时代的快乐,他们风趣地说:玩这些游戏使我们仿佛回到了开心的童年时代。孩子们也领略到了民间游戏的丰富多彩,玩出了兴趣、玩出了快乐、玩出了智慧。整个活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民间游戏范文第7篇

一、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开展的意义

幼儿园的每一次活动前,老师都会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以此导入教学内容,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数数前,我们通常会和孩子玩“指鼻子”的游戏,在锻炼幼儿手口一致、有节奏地数数的同时,培养了幼儿团结守纪,自我控制等品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传统游戏逐渐被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取代。在电子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家长会让孩子跟着平板电脑学数数、学儿歌,一玩就是一天,正因为如此,在幼儿园随处可见戴着眼镜的孩子。幼儿期是孩子们身体素质、智力因素和各种习惯品德培养的重要时期,由于民间传统游戏主要以小组形式开展,且多为户外游戏,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学会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民间传统游戏不断流传,幼儿园教师应大力开展民间传统游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幼儿一起进行民间传统游戏,开展亲子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以促进亲情交流。可以说,民间传统游戏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轻松有趣。

二、开展多样化的民间传统游戏

民间传统游戏的种类繁多,按照游戏性质,可将游戏分为动手类游戏、动脑类游戏;按照活动形式,可以分为合作游戏、竞赛游戏;按照活动场所又可以分为室外游戏、室内游戏。动手游戏如玩泥巴(或橡皮泥)、动脑游戏如看图猜词语、合作游戏如躲猫猫、竞赛游戏如跳绳;室内游戏如击鼓传花、室外游戏如老鹰捉小鸡等,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天气、教学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民间传统游戏。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教师当老鹰,幼儿当小鸡,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让幼儿意识到团结合作的意义。

民间传统游戏形式简单、便于操作,所用道具随处可寻,有的甚至可用废品进行游戏,如“滚铁圈”“穿大鞋”;很多道具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丢手绢”,只需要一块手绢就可进行游戏;也有一些游戏,不需要道具即可进行,如“老鹰抓小鸡”“贴膏药”等。老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间特色、民俗风情及当地文化等,自己编儿歌,组织孩子跳皮筋,一边跳一边唱儿歌,逐渐拉高皮筋高度,增加游戏难度,使游戏趣味性更强,从而锻炼幼儿的节奏感,增强幼儿体质。如果游戏人数不够,可以将皮筋绑在树上。我们还采用了联合游戏的形式,户外活动时你能看到相邻班的幼儿一起玩着“斗鸡”“三人套圈”“我们邀请一个人”等游戏。通过合作游戏的开展,发展了幼儿团结、合作的态度,做到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民间传统游戏

民间传统游戏可分为很多种,应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准,尽量选择符合幼儿发育特点的游戏。若幼儿的年纪较小,接受能力有限,则应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民间传统游戏,例如常见的“木头人”“喜怒哀乐”等,让幼儿听口号做出表情反应,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中班幼儿年龄稍大,动作发展较好,思维活跃,但控制力不强,团队意识较差。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可选择角色扮演作为游戏主题,如“赶马车”,让幼儿自己寻找游戏伙伴,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角色,一个扮演马车,一个扮演马夫,共同完成游戏,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参与欲,培养幼儿的组织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应让幼儿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道具,玩好玩的游戏,采用多样化的游戏方式,一个道具尝试多种玩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体会游戏的快乐。大班相对于小班和中班,幼儿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可大力开展户外活动,以合作性、竞赛性及规则性的游戏为主。大班的幼儿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参加户外游戏时,常常不听指挥,喜欢自由活动。在开展户外游戏时,应有针对性,以“捉迷藏”“抓包”等民间传统游戏为主,应选择宽敞的地方作为游戏地点,并且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以此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尽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让幼儿充分感受民间传统游戏带来的乐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民间游戏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间游戏;课间活动;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71-02

课间,虽短暂,但容纳着幼儿在园的诸多活动,体现出班级幼儿的发展。课间,虽自由,但自主中蕴含着有序与规则,体现出班级幼儿的常规。《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课间活动如何能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更好地开展呢?于是,我们进行了《优化大班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组织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尝试将民间游戏引入课间活动,有效地开展课间自主活动,让我们的民间游戏唱响课间活动的主旋律。

一、收集筛选、改良创新――引入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内容繁多,一味地拿来并不一定适合幼儿课间活动。于是,我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挖掘,筛选改良,把优质的民间游戏引入课间。

1.集体出动,收集筛选。课题实施初阶段,我们动员家长,通过调查表、家长会等形式和家长们一起回忆、收集素材,采用网上查询等方式整理出了许多民间游戏。如挑花线、挑小棒、挤囡囡、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抬花轿、丢手绢、斗鸡、石头剪刀布等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时的民间游戏。虽然收集到的游戏很多,但有些并不适合幼儿在课间开展。比如打瓦片,这种需要自然条件的游戏没办法在幼儿园开展,另外像老鹰捉小鸡等游戏,需要的空间和场地比较大,而我们班位于楼上,课间玩此类游戏,一来空间不够,二来势必会对楼层的其他班有影响,作为课间游戏,我们只能舍弃这些对空间和场地要求比较高的民间游戏。于是在收集到的游戏中,我们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筛选、取舍,力争做到既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又符合我班的实际情况,为孩子所喜欢和接受。

2.改良创新,适宜有效。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两两结伴玩的民间游戏,原本我们觉得还是比较适合课间进行的,但是幼儿在真正玩的时候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炒黄豆”这个游戏,幼儿很喜欢玩,但是在天冷的时候由于衣服穿得比较多,幼儿手拉手翻就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改良,让幼儿手抓“尾巴”,这样就增长了两手间的距离,让幼儿能更轻松地游戏。又如“斗鸡”,原本这个游戏比较强调冲撞搏击的,我们也进行了改良,取消了冲撞的内容,由原来的正面膝盖冲撞改为上下互碰,降低了危险性。

通过收集、筛选、改良,我们真正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的课间,用民间的传统游戏来丰富课间活动。

二、环境创设、规则伴随――渗入民间游戏

1.室内室外,动静搭配。我们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以及游戏运动量的大小,把民间游戏分成了室外运动类和室内益智类两大类。室外运动类有跳房子、扔沙包、斗鸡、编花篮、跳皮筋、挤囡囡、抬花轿等;室内益智类有挑花线、挑小棒、抓七子、摆五虎、石头剪刀布、点兵点将、金锁银锁等,这样的分类很自然地把课间活动的场地以及人员进行了分隔和分配,促使课间活动能有针对性地兼顾室内室外合理而有效地组织开展。

2.图文并茂,规则渗透。在环境创设中,我们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从材料的取放、规则的图示我们都和孩子们进行了商定。比如,在“挑花线”的游戏中,我们将花线藏于“娃娃”的口袋中,要进行活动的时候,从口袋中取出,游戏结束的时候将花线对折两次后藏于口袋中,有序而整齐。在“跳房子”的游戏中,我们在教室外走廊地面贴出了不同的“房子”,并在对应的窗户上贴出了不同的跳格子的方法,孩子们看着示意图,一个挨一个有序地进行。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将示意图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能正确区分游戏的输赢。在“挑小棒”的游戏中,我们将规则制定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石头剪子布,先后分清楚,一把一抓放,动静分得清,你我轮着来,一根又一根,比出挑棒小能手),这样就避免了幼儿游戏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在课间游戏的环境创设中,我们采用图示法、儿歌法等不同的方法将各种游戏规则、游戏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隐含在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之中,把教育的要求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幼儿自发的需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合理的环境创设不仅让民间游戏有效地渗入了课间活动中,更让规则与快乐渗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三、家长老师、共同指导――深入民间游戏

1.家长参与,唤醒生机。《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共同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课题实施初阶段,我们也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我们精心筛选的自认为适合幼儿开展的“挑花线”游戏,只有个别几个孩子课间拿出来玩,还有的花线全部是“摆设”。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好多孩子都不会玩。这种需要两两合作的游戏如果一方不会玩就进行不下去,而我们老师也难有三头六臂个个去帮助指导。我们课题组成员就这个问题商讨解决:何不让家长参与进来,让更多民间的人来唤醒民间游戏的生机与活力呢?于是我们尝试开展了一个“家长进课堂”的活动,把筛选出来的民间游戏内容列成一张“民间游戏课程计划表”共享给家长,邀请家长自己选择内容给孩子们进行“上课”。真有“家长老师”设计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民间游戏:挑花线》,通过观看视频和步骤图、讲解示范、两两练习等形式,确实让许多孩子学会了。接下来的课间活动中,我发现玩挑花线的孩子比以前明显多了,还有的向同伴、老师展示新学会的“降落伞”呢!我们每两周开展一次,并把游戏内容、玩法、活动照片等展示在家长园地中,这样的做法吸引了更多的家长关注与参与,更唤起了家长陪孩子玩的兴致。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孩子们比以前更会玩,也更爱玩了。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当家长全身心参与进来后,唤醒了我班课间民间游戏的生机与活力。

2.教师指导,自主公平。我们在课间自主游戏中的指导理念是:“多放手、少限制,多机会、少指定。”在游戏中,凡是幼儿自己能处理的事,如角色分配、规则使用、材料选择等,我们教师都放手让幼儿亲身体验、解决,让其充分感受游戏的自主和快乐。当然,这种放手并非“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游戏初期幼儿缺乏寻找游戏伙伴的能力时,可引导幼儿先参加人数少的两人游戏,再逐渐过渡到玩集体性的游戏。为使每个幼儿都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在如何确定角色的环节中,我们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方法,如“石头剪刀布”、“手心手背”、“点兵点将”等办法选出。这样,游戏对幼儿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指导,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民间游戏真正唤醒了课间活动的生机与活力,使得课间活动更加自主与深入。

四、同伴合作、妙趣横生――演绎民间游戏

通过一阶段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内容多样的民间游戏中,在快乐的同伴合作中,演绎着课间活动的精彩。

1.同伴合作,收获多多。民间游戏的开展方式决定了幼儿之间必须有一种合作交往意识。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争执打闹少了,游戏时总是三五成群,亲密无间,脸上时刻洋溢着快乐满足的笑容,这种收获弥足珍贵。

2.丰富多样,演绎精彩。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既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又培养了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的乐趣,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1)抛毽子。毽子的用途很大,可以用来抛、接、踢等,但是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踢毽子的难度较大,于是我们就和孩子们玩抛接毽子的游戏。我们用硬一点的纸做成了板纸,并在板纸上贴上了小手图案,让孩子在图案的提示下,能充分运用纸板将毽子轻松又有效地玩起来。在玩的同时还能进行你抛我数、你抛我接的合作性游戏。(2)丢沙包。丢沙包在我们的自主体育区里是现成的材料。只要准备好一个沙包,用黑白配的方法分好两队人马,游戏便可以由掷接、跳跃开始了。正确判断飞来的沙包使得孩子们成为了接沙包的高手。(3)陀螺。在我们的园本课程中,有一个活动是《好玩的变色陀螺》,我们“加工厂”里自制了彩色陀螺。不断飞转的陀螺让孩子们感受的不仅是色彩的变幻,同时让孩子们感知了陀螺就在地上的飞速转动。获胜的孩子能不断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如使用的力度、地面的光滑度等都是影响陀螺旋转的主要因素。

幼儿在同伴合作的民间游戏中,既锻炼了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团结精神,更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真正演绎出了民间游戏的精彩。

虽然民间游戏的材料是简陋、廉价的,但我们的教育是细致的、灵活的。民间游戏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了零散的课间时间,保证活动环节的自然过渡,减少了幼儿的等待,更优化了我们一日活动质量。在民间游戏引入课间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民间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课间生活,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些民间游戏自由、轻松的玩耍过程中,促进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让我们继续传承民间游戏,演绎课间精彩吧!

参考文献:

民间游戏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间游戏 儿童 幼儿 学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步伐加快,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的生产、居住和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与此同行的是村民的思想也正在趋近城市价值观取向。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在拥有、掌握、获得一些新东西的同时,势必会抛弃、丢失、遗忘一些现有的或古老的东西,这是城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整个社会来说,这是发展、进步的表现形式。但是,城市化绝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过去,尤其是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譬如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产生于某种特定场域下的农民群体中,是长期共同居住在某种自然条件下的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它的存在、延续对培养某一特定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民间传统游戏作为乡土文化资源的一种,如老鹰抓小鸡、跳皮筋、丢沙包、跳方格、瓷硫球、踢毽子、猜字、捉迷藏等,对幼儿及儿童身体、认知、人格、社会性及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幼儿,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幼儿的生命。但是,城市化正在使这些民间游戏资源无声无息地远离他们的生活,淡出他们的视线。

一、传统民间游戏的生存困境

1.自然游戏群体失落

传统民间游戏一般都是群体性游戏,没有甚至很少有个体性游戏,如老鹰抓小鸡、捉迷藏、丢沙包等,但是,这种在短时间内集中五六个游戏主体共同参与一场游戏的活动越来越难以实现。

(2)家庭子女减少,年龄差距拉大。首先,从家庭人口量上说,独生子女增多,必然导致游戏主体的自然减少。其次,从年龄层次上说,从过去子女间一两岁的年龄差距到现在的五六岁,年龄差距的拉大,对民间游戏的自然传承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成人不玩儿童的游戏或年长儿童不屑于年幼儿童的游戏,就是因为这种游戏已经丧失了不确定性,没有了对确定性的寻求过程,也就会因为没有刺激而变得乏味!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游戏才能进行下去”。[1] 再加之孩子数量减少,年龄小的孩子要想通过自然模仿学习属于其年龄范畴的游戏类型的难度加大,而年龄大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里,部分孩子甚至是在学校寄宿。想要年龄大的孩子刻意地将他们曾经玩过的游戏传授给年龄小的孩子的状况也在慢慢地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

(2)家长护犊心重,禁锢孩子外出的自由。过去,大部分家长和尚有劳动能力的祖辈都忙于生产和生活,无暇顾及孩子,因此,孩子就获得了不受家长束缚而随意外出玩耍的自由。放学后,将书包一放,随之溜出家外,与几个约好的伙伴聚到某处,开展一系列游戏活动;或是另一种场景,有些家长会让孩子适当分担一些家务,如放羊、挖野菜等,这部分孩子会因干农活而聚到一起,在田野里一边干活,一边玩。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耕作的普及,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这些空余时间就转加到了孩子身上。家长出于种种顾虑——安全、学习或避免结识不良少年,往往将孩子圈在家里,限制其外出活动,也限制其他的孩子来家里玩。

(3)城市化,引发随迁子女进城的浪潮。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工作、生活,随之将子女迁入城市,接受城市教育。从人口集散的角度说,城市越来越膨胀,农村却越来越萎缩,这一境况对民间传统游戏引发的问题是参与民间游戏的儿童及幼儿越来越少,留下的孩子往往因活动范围内游戏伙伴的失去而被迫放弃游戏,而进城的孩子一方面很难结识新伙伴,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差异,彼此间很难玩到一块儿。所以,许多民间传统游戏由于缺少参与者而被迫退出幼儿及儿童的生活舞台。

2.游戏材料商品化,致使自然材料无人问津

一般情况下,民间传统游戏材料或是就地取材,或是对自然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改造,或是自制。这些材料一般来源于自然或人工废弃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化玩具、网络游戏、电视越来越充斥着儿童的生活。商品化玩具以其美观的外形,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受到孩子的青睐,而且不少孩子以拥有玩具的数量多、体积大、外形美观、智能化程度高作为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从这一角度说,孩子在商品化玩具上获得的乐趣,不是来自于玩得好、玩得高兴,而是来自于玩具的数量、规模、智能化上的比较,从中获得优越感、满足感。也就是说,孩子的注意力从借助玩具发起的游戏过程转移到了自身之外物化的“实物”身上,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并非福音。正如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 童年的消逝 》一书中指出的:“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2] 不仅如此,幼儿教育专家韩映红说:“现在很多儿童不会玩、不会游戏,虽然有更多的玩具器械,但丢掉了传统游戏,孩子们就丢失了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3] “游戏中商业味道的加入,使人文因素逐步衰落,从而反衬出民间儿童游戏已逐步失去其本真价值。”

商品化玩具,尤其是电子或智能化玩具,结构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脆弱,不小心掉在地上一两次,可能就变为废品。此外,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孩子会拆卸刚买不久的玩具。但因其结构复杂,孩子很难探明究竟,要想将其复原,已不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会起到消极影响。如果受到家长的责备,更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自责心和挫败感。“商品玩具严重压制了儿童的好奇心,不利于儿童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4]

3.游戏场地被侵占,导致孩子无处可玩

民间传统游戏一般是群体性游戏,要求有适当空间的游戏场地。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原先的土路被硬化,变成水泥路;原先的瓦房被推倒,变成二层小楼,房子不仅在增高,面积也在增大,而原先比较宽敞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挤。孩子失去了游戏的场地,将孩子的游戏由室外驱赶到了室内,由群体游戏变成了个体游戏,由运动性游戏变成了动作性游戏,由对话游戏变成了沉默或独白游戏,由人对人的游戏变成了人对物的游戏……游戏场地的转变,将孩子孤立在家里,很少或很难与同龄孩子接触,这对孩子身体、情感、社会、语言、个性的发展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4.游戏时间缩短,致使孩子精神低靡

过去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玩耍,而且由于游戏自身的魅力会吸引众多其他同龄人加入,情绪、情感状态越来越高涨,很少有孩子因无趣而中途退出游戏,而且游戏无人干涉、无人阻拦,一直玩到太阳下山或父母喊吃饭为止。而现在父母越来越看重孩子的学习,并且将学习与“玩”完全对立起来——玩则意味着不学、误学、抛学、弃学,玩得越凶、越狠、越猛,则表明跟学习活动离得越远——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为此,孩子除了在学校学习,还要去各种培训班学习。孩子被安排的时间越来越多,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致孩子很难有时间走出家门。即使孩子偶尔有时间在外面玩,刚刚开始或开始不久的游戏,可能就会被紧随而来的家长的“命令”而打破。“作业与功课成了压倒一切、占据儿童课余生活第一位的事情,把‘玩’挤到了几近于无的程度。”[5]

游戏时间被剥夺、游戏时间被打断、游戏持续的时间被缩短、游戏请求被屡遭拒绝,孩子生活在无游戏的世界里,即让孩子生活在没有精神生命、没有精神家园的世界里,这样的世界是灰暗的、苦涩的。“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游戏是儿童的第二次生命。”[6] “剥夺幼儿的游戏,就是窒息了幼儿童年的快乐。”[7] 还有人指出:“游戏对婴幼儿来说,它的重要性仅次于母乳喂养和母爱,足见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8] 因此保证孩子的游戏,保证孩子游戏的时间,就是保护孩子的生命,保护孩子的精神家园。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生存思考

民间传统游戏的消退,具有社会的必然性,若按自然选择定律,民间传统游戏终将退出儿童的生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对幼儿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9] 作为文化创造者、享用者的成人,不能任其消逝,应该承担起保留、传播、继承、发展民间游戏的责任和使命。

1.彰显正确的民间传统游戏观

民间游戏从诞生起,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那时人们对游戏是很推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游戏的态度在发生转变,很多家长将游戏等同于低级的玩,玩对成人来说,是危险的信号——丧志、“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由于玩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使成人不能容忍和放纵孩子玩。玩被视为一种不雅、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活动,“对待儿童游戏,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认为其‘荒废学业’的想法,游戏仍然是作为附带教育的意义而存在”。[10]

“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曾提出:‘玩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会玩的人才会学习。”[11] 由此可见,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 游戏观,在评述游戏弊端的同时,应看到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看到游戏对孩子成长的不可或缺性,正如陈鹤琴所说:“游戏的直接用处,虽只是寻求快乐,然而间接的用处则甚大,因为它可以发展儿童的身心,敏捷儿童的感受,于儿童的生活有莫大功益。”[12] 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尊重、支持、帮助孩子游戏,让游戏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让游戏拉近母子或父子感情,拉近师生、同伴的关系;让游戏促进、帮助、辅导孩子的学习;让游戏充实孩子的时间,填补孩子的无聊、无趣。

2.把民间传统游戏纳入课程体系

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还要培养生活于现在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独立个体,这就要求教育既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当前其正在参与其中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安排、设置上,应该体现出民间传统游戏这一特色。

如今,国家在统一课程的基础上,提倡各地政府或学校根据当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社会生产生活特点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展示当地自然、文化特色,让儿童进一步感知、体验、领悟生活,加深对生活的体悟和印象。有些课程资源就来源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如民间传统游戏,这些课程资源更能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而且儿童可能将此处的学习热情、欲望迁移到其他课程上。从生活角度说,儿童将更加喜欢当前的生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这不正是人应该拥有的生活面貌,不也正是教育所应追求的价值吗?

3.把民间传统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活动

近年来,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阶段,教育者一般采用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在采用游戏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自己创编游戏,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以此辅助教学。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教师创编的游戏根本不感兴趣,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挥和安排,在游戏中也很少获得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很难调动起来。“因为人们常常忽视了游戏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幼儿们在游戏中的自主的和欢愉的情绪体验。”[13] 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被迫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14]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纳入游戏,有些情况是需要创编的,但绝大多数是可以就地取材的,很多民间传统游戏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游戏(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游戏稍加改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此外,除了将游戏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还可用于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传统游戏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广东 高州,525200)

参考文献:

[1]张新立.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新探——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晓梅.传统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14]巩玉娜.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构建[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宁,吴丹,李康甲,等.传统儿童游戏在现今家庭教育中缺失问题研究——以陕西省眉县为例[J].学理论,2011(20).

[7]彭翔,钟琦,黎明.传统民间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及需求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版,2010(1).

[8][13]张永胜.论游戏与幼儿发展[J].教育探索,2010(5).

[10]王晓芬.“捉迷藏”哪里去了——从社会学视角看民间儿童游戏的衰落[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6(9).

[11]庞桂美.论游戏及其教育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

民间游戏范文第10篇

然而据调查,在对学龄前儿童的双休日安排方面,64%的中国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而兴趣班以外的时间,孩子们的生活几乎大同小异,一部又一部、一集又一集、似乎永远都看不完的动画片;其次,还有层出不穷的网游电玩;再则还有各式各样大小的电动玩具……

这样状态的孩子们孤独吗?答案是肯定的。现代幼儿是多么渴望能在阳光下欢畅地奔跑,多么渴望能在绿草地上嬉戏玩耍,哪怕是在伙伴中一次次跌倒再爬起……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为了省事买些高档玩具让孩子独自玩耍,或让孩子看一集又一集的动画片。孩子们的美好童年成了快节奏都市、忙碌创业者的牺牲品。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但又不占用家长太多的时间呢?

让孩子找到玩伴,相对固定的几个玩伴,最好是同一小区的。给孩子们自由,让孩子们两两接对,三五成群地在小区草地上尽情游戏、玩耍。让民间游戏:跳皮筋、滚铁环、跳房子、过家家、老鹰抓小鸡、躲猫猫、捏黄泥巴等回归操场,回归幼儿的世界。

民间游戏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校园,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在民间游戏中可以强健孩子的体魄

如今的孩子,玩具应有尽有,有不少的孩子常常躲在家里,足不出户,很少在空气清鲜、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可现在的孩子恰恰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他们长大后面临的是更激烈的社会竞争,工作、学习、精神压力都很重,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怎么来融入社会、参与竞争呢?

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对孩子的身体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能促使他们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绿茵茵的草地,平整的户外活动场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游戏,如“跳竹竿”、“滚铁环”、“跳皮筋”、“玩转轮胎”、“踩高跷”等有跳跃奔跑的活动,可增强孩子各器官的生理机能。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使孩子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民间游戏中的各种动作发展,促使孩子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二、民间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

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在游戏的同时,使孩子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如:竹竿操的“捉泥鳅”中即有跳的花样又有好听的歌谣: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在这个游戏中不仅可让孩子们感受民谣的韵律,还能让他们感受跳竹竿的趣味性而百玩不厌。

三、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民间游戏可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因为民间游戏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如有一种是带有表演性质的“种瓜”游戏:请一位孩子来当种瓜人,一位孩子来当小偷,其他孩子牵成圆并蹲在那儿当“西瓜”,在游戏中通过种瓜人辛勤的浇水、施肥、拔草等步骤和扮瓜者的表演,了解了西瓜长大的过程,并通过游戏中“小偷偷瓜”和“打小偷”的表演过程,可以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发他们乐善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表演能力不仅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另外,孩子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因为每个民间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而它又是每个孩子必须遵守的。游戏的趣味性对孩子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他们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孩子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

四、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民间游戏是促进和改善亲子关系的载体,它架起了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交流的一座桥梁。由于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工作,很少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即使是有空了,也不知道陪孩子玩些什么游戏,当孩子们在家里要求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时,家长们会说:“爸爸妈妈不会做游戏,我们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自己去玩吧。”孩子们只能默默地独自玩耍。而当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会了玩民间游戏,并在家中游戏时,唤起了父母对儿时童年的回忆,他们兴奋地告诉孩子:“我们小时候也玩过这样的游戏。”“不信不信,老师又没教你,你怎么会做呢?”“不信?那爸爸玩给你看。”家长主动要求孩子一起玩。“爸爸和你一起玩好吗?”“好的!”孩子高兴得跳起来。父子俩人玩起了“石头、剪子、布”。“一、二、三”,爸爸出拳慢了一拍,“爸爸耍赖皮,我们两个应该同时出拳的,你赢的不算。”“好吧好吧,重新再来。”父子俩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大有不分胜负决不罢手的态势。此时,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自然而然地融入在游戏中,无形中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

游戏的过程是儿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手段。而引进传统,增大民间游戏的比重,恰恰能够和电玩、电脑游戏相互补充。儿童的游戏空间扩大了,游戏种类增加了,从游戏中获得的认知也比先前会更加多元与全面。相信,有了民间游戏陪伴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充满歌声和笑语的童年,是健康、茁壮成长的童年。

上一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下一篇:医学双语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