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12 17:27:24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1

关键词: 连锁经营 经济学基础 教学实践

《经济学基础》是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先行课程为经济数学,经济类各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高职锁经营管理这个专业,如何上好这门课,在实践中,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和践行的。

一、正确认识《经济学基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包括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等,还包括许多相关的图形、公式、推导、模型等内容;它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涉及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理论问题和相应经济规律和国家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与市场营销、消费心理与行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经济贸易等学科有一定联系;因此高职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觉得理论非常抽象,很难理解,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这就显得很正常了。

它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的很多原理来源于经济实践,同时与社会生活中许多经济现象密切相联,它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和工具能够对社会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并且从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解决正确认识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基于此,如何正确认识本门课程教学目的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实践

(一)整合教材内容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既然是学经济基础知识,因此对高职学生要求应该是较浅层次的,所以在内容和结构上可以大胆做相应的调整改革,以满足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因为经济学内容体系庞大、深奥,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政策各有不同,因此应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所以在内容调整上,结合目前多个版本的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教材,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思想,以“市场资源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贯穿始终,以均衡价格和供求理论为基础理论,把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微观经济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作为选讲内容,根据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而定,同时把与学生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失业、通胀和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几个专题了解把握。结构上主要突出微观经济部分。这样安排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效果看,高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又不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并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认识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基本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和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具体内容,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懂、有趣,会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非常重要。除了常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外,笔者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小组教学法

因为本课程主讲内容主要是微观经济学部分,而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公司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

2、岗位角色情景模拟法

所谓岗位角色模拟,即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岗位角色的不同,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参加工作提前进入角色打下一定的基础。

3、课外实践教学法

教育部有关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同时经济学又和社会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再者经济学课时少,基本上周课时两节左右。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功夫在课外。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设置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加强教学考核

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教学考核,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最终效果如何也需要对学生加强教学考核。而对学生的教学考核打破传统的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即常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况和平时学习参与表现情况的考评。多数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学生考前突击一下就过了,考试结果难以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还要考虑克服小组教学中能者多劳的现象,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地参与锻炼,教师同时也能密切掌握学生课外实践参与表现情况。因此,教学考核采用“三结合”即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重点分组分项目进行,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方法的应用相结合,教师对学生考核和学生之间相互考核相结合,方式可灵活多样选用,实践证明我这样的考核更科学更合理。

三、教学建议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首先在课程安排时间上建议应尽量靠后,一方面根据《经济学基础》课程特点,另一方面高职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的了解有限,这些都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的难度。其次就是建议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对于学习这门课程来讲,数学是必须的,经济学正是使用了数学这个工具才使它更简捷、更易懂也更有力量。使用数学不是把经济学搞复杂了,而恰恰相反,数学提高了经济学的表述效率,使人更少的产生歧义。正是有了数学的方法,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更清晰了和更准确了。当然里面的许多数学公式、模型、图形、推理对高职学生来说不能过于强化,有些主要是强调它的经济应用分析。第三,系部教学实践基地的配合使用。如前所述,《经济学基础》内容涉及范围广,又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因此配合经济相关专业校内外教学基地可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不应有畏难情绪。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找对了方法用足了劲,积极实践多总结经验,相信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晶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魅力中国 》2009年第8期

[2]刘志迎 程瑶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 [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

[3]于学军 加强和完善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初步设想 [J] 太原大学学报 2006~06

[4]扈立家 唐雪 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研究 [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05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2

关键词:MOOC;微课程;经济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编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03-04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个真正的颠覆性创新。[1]顾晓清(2013)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压力,从国际发展背景和中国本土化进程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MOOC本土化发展诉求及其对应策略。[2]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店、微网、微信等名词日益进入人们生活视野,微课程(Micro-lecture or Micro-course)也孕育而生。McGraw(1993)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是微课程的雏形,[3]David Penrose(2008)正式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并应用于在线教育。[4]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5]随后,微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张晓君[6]、刘名卓[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具体应用。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

1.庞大的理论体系与课时数不断缩减的冲突

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单个生产者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政府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收入,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经济增长等经济总量如何实现充分利用。整体而言,经济学基础课程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内含众多经济学流派(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然而,由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技术、技能的特点,因此很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压缩了经济学基础的课时数,由原来的72学时压缩到52学时,个别院校甚至压缩到34学时。课时数的不断减少与教学内容的庞杂,导致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断赶进度,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消化、吸收过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矛盾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大量的经济学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其中涵盖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推导。比如,微观经济学弹性分析中关于微积分的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数学分析,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等。高等数学是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经济学基础和高等数学基本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高等数学,从而导致教师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进而挤占本来就不多的课时,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感觉晦涩难懂,易产生厌学情绪。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的落差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典型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都认识到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讲授教学,同时辅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运用,试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课堂教学实效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优势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理念、个性化教育、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详见表1。

从教学理念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强调职业能力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和陪练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内在动力,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从个性化教育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从教学方式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移动设备,可以联网)、无限次地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对于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经济模型等),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加深理解,顺化和重构知识。

从教学实施方面看,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程,做笔记、看教材,课前记录没有看懂的知识点、关键词,通过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线上论文与其他同学、老师提问交流;课堂上通过生生、师生讨论释疑难点和重点知识;课后学生通过线下的协作式学习,完成相关作业,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知识。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 可以借鉴MOOC背景下微课程的理念和技术,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四、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1.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课程作为MOOC 环境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课前线上知识的学习效果、课堂互动研讨的活动设计以及课后线下团队协作完成作业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短小精干的影音视频构成。在设计微课程时,需要分析授课对象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利益诉求――即提高自身经济思维意识,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经贸类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就所处的学习环境而言,大多数的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有些学校规定大一的第一学期不允许学生携带电脑,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在总目标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核心概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每个微视频时长大约6-15分钟。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必须权衡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目标性及层次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是指虽然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众多微视频构成,每个视频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对经济学基础微课程进行内容切割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要让学生可以通过多个独立的有关联的微视频学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进而可以分析实现社会的经济现象与问题。教学内容的目标性是指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是指由于微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观看经济学基础的微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迎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一般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佳的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掌握,学习能力较强、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可以达到充分掌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实现个性化教学。

(3)MOOC教学环境设计

目前,Coursera、edX、Udacity提供了MOOC课程教学环境平台,能够帮助高校运行在线课程。但是,这些平台是为名校、名课、名师提供课程运行的平台,高职院校受制于本身师资水平,加入平台后的运行成本巨大,而潜在学生的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借助本校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资源库、优化版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微课程教学。MOOC数字化教学环境包括课程管理和微课程的制作,具体内容见图1。

(4)教学实施的设计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学习和课后线下协作式学习三个环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借助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联网登录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教学资源库或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观看相关视频,记下关键词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通过MOOC环境下的数字化平台,在线交流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建构。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生生讨论形成基本认识,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分享,教师点评、精讲难点和学生的疑点,进一步巩固和同化相关的知识点。课后的线下协作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布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济现象或问题,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或知识完成相关的经济现象或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具体见图2。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两头在外(即通过MOOC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中间在课堂(主要是生生、师生交互讨论学习),强调职业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理念。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而应凸显过程性评价,同时辅以多元化主体参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的时长、参与论坛讨论交流的次数、微视频学习过程中微练习的测试情况、经济现象或问题的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多元化学习评价是指学习效果的评定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由教师评价、小组成员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学习小组的评价四部分构成。

(6)内嵌式学习支持的设计

为了保证微课程教学的顺畅进行,内嵌式学习支持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根据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特点,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和学习效果评价的支持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主要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录制软件或录制工具,录制时长在6-15分钟的教学视频,并辅以相关的字幕信息,同时可以设计相关的提示性信息以及配备微练习,学生必须在每周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学生本次作业成绩为零分,进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主要是指在微视频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利用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可以通过线上交流讨论,同化或顺化经济学知识。学习效果评价支持主要是指MOOC环境下数字化平台应该设立相关的板块或系统跟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进行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2.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实现保障

(1)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基础

在国外,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建设,至少需要10人参与其中(包括主讲教师、教学助理、技术支持等)。在国内,以清华大学开设的《电路原理(一)》为例,其教学团队是由6名教师+3名助教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19名志愿者参与论坛答疑。[8]由此可以看出,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的基础。

作为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普遍存在师生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教学团队的高效配合、有效实施课程建设团队就更为重要。一般来说,至少需要4名教师和4名助教。在4名教师中,2名负责课程知识点拆分,1名负责视频录制和编辑,1名负责相关习题作业的设计。4名助教(大二学生担任)中,1名负责学习资料的上传,3名负责论坛讨论答疑。

(2)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

要想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有效实施,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由于经济学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媒体素材和教学案例,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首先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制作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PPT课件,然后利用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微视频。录制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打开要录制的PPT,然后打开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教师按照正常的语速进行讲解,录制完毕点击保存就可以。

(3)优质的MOOC数字化运行平台是保障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顺利运行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化平台保障。优质的MOOC数字化平台要求对所有学习者开放,而不是仅仅针对本校学生,想要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注册帐号完成身份的确认,进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平台上的相关数字化资源(包括微视频、微练习、微课件)都可以随时下载或在线播放,支持文件、视频格式的转化,能够支持实时聊天,具有未完成作业的提醒任务功能和自动测试评分功能等。

五、结束语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新宠。本文在分析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如何借鉴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C.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3.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 MOOCs 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5):3-11.

[3]McGraw L R 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 543-544.

[4]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6):1-3.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05-107.

[7]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3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 经济增长 拉动作用

经济增长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条件,决定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较良好的企业,不仅能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还能改善消费及投资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社会,合理的带动地区产业化结构经济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进而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几年来,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性在中国经济中日益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尤其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中国实施了积极政财的政策,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投资。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也得到大幅度的加强和发展。因此,基础设施投资成了宏观调控及微观投资双层面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还具有乘数效应,能带来多于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这种效应,可以将基础设施自身变成一个产业,利用自身的发展来带动经济及社会就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增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降低社会失业率。所以,为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政府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让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的供给效应

经济供给效应,就是经济增长受到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而产生的。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提高了企业各部门生产的能力及服务水平,带动了经济增长。如,近年来,中国在运输、供水、电信电力等设施方面的大力投入,使中国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不断的提升。

(二)降低经济活动成本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降低了缓慢的经济发展中高要求成本投入的标准,提高了劳动生产的效率。在交易活动的环节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了交易成功率及交易成本的费用。如,加大交通运输与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可减少生产和交易环节带来的沟通障碍,创造低成本的交易渠道让产品进行跨区交易。

(三)完善产品交易环境

在有关交通运输及通讯联络等方面,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改善交易环境,给贸易的发展及物流奠定了周转能力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还激发着地区间的产品贸易,让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使贸易变得更加专业化。

三、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展望

(一)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相关的经济学识的范围中,社会的生活及生产都与基础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律,再结合生活及生产的需求,开展科学规划及统一论证,并调整好各项资源间的关系,避免建设重复带来社会资源浪费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了规模划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水平,以达到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加大力度投资基础设施

现代经济的发展支持氛围是由基础设施形成的,是社会潜在的生产力。如,对高速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能方便地区间的经济往来。电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可创造足够的电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水利资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可生产足够的水资源提供给社会生活及生产。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让社会经济环境实行自行保护,降低环境的严重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效率及财富创造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动力。

(三)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城市、乡镇统一发展,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不管是公路设施还是电网改造工程的方面,城市和农村在相关建设方面都存在相对较大的差距,相对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所以,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的经济更快的走上发展轨道,就必需大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期运用农村的基础设施,改进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条件,调整城乡产业的整个结构。

(四)进行基础设施中融资体制的改革

没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建设权利应该由政府掌握,这样才能最大化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从正确的经营者角度,对基础设施的融资体制实行合理化改革,提高政府预算中基础设施的投资数额,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数量及质量供给。相关的政府须尽快的完善或者建设基础设施的融资机制。如,从基础设施的融资机制模式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将其先进模式借鉴过来。运用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来减轻政府在资金方面所存在的部分压力,从而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项目融资中,政府可以让基础设施建设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品,再运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经营中得到的盈利来偿还。从而让基本设施以市场经营化的角度进行经营,使基础设施创造社会经济财富的能力发挥出来,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树立信心。

四、结束语

总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推动了企业各部门生产的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发展。降低了大部分经济活动的成本,改善了一定程度上产品交易的环境,使产品贸易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同时,还为产业化的结构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因此,有关政府需要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投入的资金得以更高效的使用。并在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让其与改良后的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相配合,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更完善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文利.试论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2

[2]刘战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报,2014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4

论文摘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应认识到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思路;为此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是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是前提,科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保障,摸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是发展方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重点。

论文关键词:创新;高职;经济学基础;效果

培养“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得重点。《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法案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国内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改造,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高职与大学本科之间,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层次梯度不清晰,即各层次教学体系之间缺乏明确分工;(2)课时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少;(3)师资队伍科研工作薄弱,长期缺乏动态调整,不利于知识的更新;(4)很多学校单纯重视专业课,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5)教师国内外交流机会少,对世界前沿经济学教学发展水平和动态了解不够。为此经济学教学改革应体现我国的国情、充分论证当今时代的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学教学活动必须走出校院、跨越教材,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代与未来;必须面对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开拓、进行创新。

一、育人思路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动力

深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育人思路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承担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学要围绕国家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努力培育高尚人文精神、严谨经济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他们在人格、文化、技能等多方面的完整性追求,使他们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为此,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育人思路创新就必须首先认真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从“教”到“学”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要深入分析国家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育人思路创新应立足于经济学基础性人才与国际接轨、应用性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思路,推进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做到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热点,实施柔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二、课程体系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的难点

规划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开展分层教学,避免与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雷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中,要增加文献阅读、学术论文、专题报告等,激励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制定措施使教学内容、方法、技术与经济实践的要求相适应,加大应用内容的比重,增强时代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应将原有“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和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创造条件,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从中收到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创新、教材更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重点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吸收前沿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经济理论、方法、技术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要跟踪国际上最新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造,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现代内容,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一些经济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论、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当被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们注意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重新审视、组织和讲授,并且在教学要求上针对高职生降低深度,大大缩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周期。其次,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建立不同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就近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研究新领域,从而可优化基础课教学。第三,教材编写、课程标准的修订应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与调整过程中,教材编写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典型案例,反映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了经济学的学科价值。第四,在教学管理中,尽管学校和各系对教师十分放手、使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各系每隔一段时期都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四、师资队伍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改的基础

要办好高职学院最基本的是要建设一支强大、实力雄厚且具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对话与合作,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升级,稳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要鼓励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学者定期到学院做专题报告,并使之制度化,以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五、教育手段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条件

(一)积极开展CAI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和建设,改善经济学教学条件和环境。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外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课程预习,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处理,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利用网上的仿真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建设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对于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上网查找和分析相关问题的方式来开拓经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安排上机时间课程,利用网上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强化课后练习与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提高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设立了校内、校外动态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造经济学实验室、校内超市、学生餐厅,校外教学基地可以与一些商场、城市周边村、乡等,为使校外实践基地保持稳定可以协商签订实践教学协议书。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参考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

(四)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多方位、多触角、多层面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关键

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高职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目前的经济学基础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线,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在理论介绍时大都以假设为条件,高职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该课程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突破口

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我们只有始终把实践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开发新的项目,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增加感性认识,拓宽人的视野,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鼓励教师与政府、分析推理能力等。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效研究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创建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体系。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是造福于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自从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后,主要是从意义和途径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没有得到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而在创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时,必须要保证低碳经济具备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低碳经济在具备着理论基础后,也要对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进行有效研究,以此促进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经济学奠基。在早期许多经济学思想中,都相应的含有低碳经济思想,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GDP的产生,人们就已经走入一个误区,认为经济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GDP的增加。而在世界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并根据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不仅是关注一个国家的经济,也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发展进行研究。世界主义经济学是造福人类,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全球思想中的低碳经济理念,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相关学科比较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四种经济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是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研究。循环经济是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有效结合,构成有效的经济系统,是自然和经济和谐发展。按照生态经济,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指导。绿色经济的提出在20世纪英国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具备着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低碳经济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造福于人类。四种经济模式都体现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及高效率。生态经济是让人类需要服从生态规律,促进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对生态化进行循环。绿色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消耗量。这些与低碳经济相关学科都会让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以高碳的排放量。

3.站在气候经济学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在《气候经济学》中就说明了气候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且随着温室效应现象日益加重,全球经济的发展受到重要影响。低碳经济表明了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碳的排放量,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4.站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上看待低碳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让人类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世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保护了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对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影响,所产生的损失进行有效估算。并让破坏者明白自身的破坏行为是需要付出不同程度的经济代价。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有效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低碳经济是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上,将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二、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期构想

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研究。低碳经济会涉及到较广的范围,有着广泛、综合的视野。在研究低碳经济时,首先要将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将各类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并要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进行全面了解,并要充分了解针对碳排放量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其次在环境经济学基础上,要有效分析低碳经济所波及到范围,并对碳循环及成本进行分析。最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超标,大都是由少数国家在排放二氧化碳时,没有合理控制,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因此,在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时,可通过相关制度学对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三、 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分析

1.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可以有效改善“刺激消费”和“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通常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是经济消费的主要人群,使消费逐渐转化为享受消费。在现今世界,如果在促进经济发展时,依然是利用物质消费手段进行促进,那么就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消费方向向良性方向发展,能够使物质消费逐渐向精神消费转变和发展,让精神消费取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低碳经济丰富了经济学内容。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与低碳经济相关工具。比如碳交易、碳期货及碳货币等方面。而且这些概念都得到较为成熟的发展,而且还得到不断的丰富。并且相关的经济学科也对低碳经济相关工具进行重点研究,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经济学内容。

3.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并随着低碳经济衍生的相关理论,都是国际经济的主要部分,将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行有效拓宽。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济学之间有效相应关系,经济学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在对国际经济学进行研究时,可以利用相关理论,对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本国的国家收入和支出进行平衡,建立完善的贸易和金融体系,保证贸易金融体系能够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融合在国际经济学体系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4.低碳经济合理解决了环境问题。低碳经济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在交易环节中,为了减少交易中的各项支出,利用低碳经济理论通过界定产权的相关办法减少支出。在交易支出中,政府机制会受到限制,无法发挥处于更大作用。在处理各国之间的温室气体环境问题时,并且温室气体也无法界定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环境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低碳经济中的相关工具,比如碳交易、碳贸易及碳关税等工具,对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总结

在低碳经济研究中,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时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研究分析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保证低碳经济具备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分析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时,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丰富经济学内容。并可以完善国际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合作,解决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在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价值研究中,可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商丘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资源与环境,2011,36(07):556-559.

[2]丁斯奥.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探索[J].商业经济,2013,34(02):113-115.

[3]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3,37(15):109-112.

[4]郭珊珊.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理论探讨,2013,34(16):669-772.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6

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有了更高的认识,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性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其意义和性质等方面展开的,研究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对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深刻认识,没能掌握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本文将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经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低碳经济要想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做好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并逐步的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其经济学价值进行研究,是我国未来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处于空白的状态,这就需要我国能够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科研力度,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被提出来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当前许多人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并不全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科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国家的GDP。但是纵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不只是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更是对世界经济的分析和研究。那么同样的,低碳经济也不仅仅是对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的经济情况的研究,而是要放眼全球,对全球性的气候问题的探讨。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而对于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就是为了顺应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推动全人类的进步。

2、低碳经济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对比

生态经济是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学科,其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是保证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与经济稳定性的基础性科学。循环经济主要是对自然环境中的资源能量等进行循环再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将社会经济与生态平衡相结合的学科,循环经济极大的提升的经济在环境中的发展和进步,是当期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绿色经济最初是由英国的相关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由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及破坏,同时科学、合理的对自然环境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三种经济模式与本文所提到的低碳经济,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由高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以及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低资源投入、低能源消耗和低排放物污染的经济模式。这些新兴的经济模式共同促进了新时期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所提倡的发展思路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顺应环境的基本情况,一切社会活动的开展都要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问题,忽视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只有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体系更好更快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被大力提倡的经济形势,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实现资源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节约经济发展的成本,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经济则是主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减低对于能源的消耗从而有效的降低社会活动虽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在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时,构建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追求绿色无污染的发展道路。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促进国际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学体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际之间进行经济的合作,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剩余,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但从环境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不能形成一定的效益,反而会产生各种这样的生态问题。尤其是经济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其往往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能源技术,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些环境问题又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二氧化碳是当前危害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其就性质来看是可流动的,因此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温室效应,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本国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全世界的环境问题产生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低碳经济能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有效的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2、当前经济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理论基础

传统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活动的效率低,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自身能够对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调节,但随着当前工业水平的发展,各种生产活动变的更加的高效,由此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因此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严重,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相悖,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当前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的经济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应用,但其中都没有针对温室气体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必将成为未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温室效应是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需要世界各国能够共同努力,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低碳经济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就很难顺利的开展低碳经济,因此就需要世界各国能够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力度,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杨龙飞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超逸.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新经济,2014,11:20-21.

[2]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180-181.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7

(一)高校基础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对高等知识分子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高等学校数量、招生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规模和数量的扩大,造成了以前高校老校舍、校区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日常师生教学、学习、科研的需求,因此各地高校都开始以新校区建设为特色的基础建设。高校基础建设具有投资大、占地范围广、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其有别于一般市政项目基础建设。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除去民办高校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高等教育建设之外,这些公办高校自身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进行基础建设,因此庞大的新校区等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庞大的资金缺口致使高校不得不依靠银行贷款,从而造成高校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困扰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类型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高等学校种类繁多,涵盖不同学历层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加油站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摇篮。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高校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项目主要有以下功能:1. 教学功能。高校基础设施中教学楼、实验楼、实训楼为大学师生提供学习、科研场所,这是占高校基础建设较大比重。2. 生活园区功能。大学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食堂等设施主要是为生活在大学园区的教职员工提供生活服务,是大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科学合理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生活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促使其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更有效的投入精力,然后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3. 绿化道路设施。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力源泉,其在规划设计中十分注重绿化和道路规划,科学的绿化和道路设计能够使学生和老师在环境优美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创造,我国高校的校区绿化率比社会市政绿化率要高很多。不仅为社会优化环境做出贡献,亦为社会进行市政景观绿化做出榜样和表率。4.健身娱乐功能。大学生是社会潮流发展的潮头浪尖,这个群体思想意识超前,勇于创造,并处在青春年少时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大学里建设大量的球场、游泳馆、健身场所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大学里学生们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成立不同的社团进行课余生活的实践和活动,因此大学校区内有礼堂、广播等等设施。为同学们所学和爱好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二、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高校新校区选址存在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成倍增长,招生人数是以前的好几倍,突然增加的学生人数使陈旧的设施无法满足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需求,新校区建设迫在眉睫。再加上多数高校校址处在所在城市的中心城区,严重影响城市规模扩大,庞大的学生人数造成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学校和市民的需求,因此政府部门亦迫切需要高校搬离市中心,移至郊区进行办学。高校在进行新校区校址选择中较为被动,政府部门在进行城市功能板块划分时已经将大学所处位置做出规划,高校多数需要按照政府意志进行新校区的建设。而部分高校新老校区距离较远,为学校管理、师生学习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造成了高校内部分割,也造成学生与社会脱节严重,不能及时参与社会的实践和锻炼之中。另外大学选址的不科学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大,经济效益降低的现象。例如校址选在山峦附近,将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时需要特殊材料或工艺避免山坡滑坡和塌陷,这将大大增加施工成本。处于偏远郊区的校区还需要自身完善社会设施,构建生活社区,满足师生日常生活需要,这都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低下的现象。

(二)高校校区规划与需求有偏差

当前高校在进行基础建设规划时过于突出国际化、先进化的特点,在校园功能规划时依靠功能全面、板块分割、轴线对称等等理念,将学校校园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板块,造成了学校整体性不强,学生活动范围受限,不能很好的促进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师生的交流和学习,从而使思想碰撞和科研创造的机会较少。追求建筑规模大、设计理念超前的建设目标,造成学校在建设中投资规模较大,设施远远超出日常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较低。另外大学新校区校园面积都在千亩或数千亩,超大的面积需要增加更多的开支进行校园各方面的维护和修缮。亦成为高校的经济负担。

(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存在较多问题

当前我国反腐力度越来越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因为基础建设中受贿而被法律严惩,暴露出高校在进行基础建设时工程项目存在较多的问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较大,因此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业之便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偷工减料的施工项目也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这也造成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的低下。

三、有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济效益的探讨

(一)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功能,提高投资经济效益

我国高校数量较多,高校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和优势,涵盖不同的学科门类和学历层次。高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科学化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对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大局出发,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建设,降低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将有限的资金进行科学的分配和利用,最大限度的保证师生科研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保证学校可持续化发展,减少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严谨科学的规划能够保证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学校不断扩大自身的优势地位,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就读和就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极大的提高学校美誉度和吸引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健全监管体制,保证基础建设投资经济效益

在高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需要首先成立专门的工程项目监管机构。该机构需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工程论证和设计阶段。在进行工程论证时需要首先进行专家的科学化论证。从项目选址到设计方案都需要进行社会化、公开化、科学化的论证,通过充分的讨论对项目的性质、功能、投资规模、选址进行确立。然后进行公开招标确立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项目实施单位。科学化的论证和招标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项目资源浪费,降低项目所需投资总额,极大的提高高校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效益。2. 工程施工阶段。高校监管部门需要要求施工方严格按照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当工程需要进行设计方案修改或施工工艺变化时需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和规范流程操作,经过科学论证后进行修改,并记录存档,通过科学的监管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提高工程项目投资资金利用率,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3. 工程验收和后期维护阶段。工程施工完毕后需要由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科学、专业的验收,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对项目进行评估。从而形成文件,在工程验收结束后完全合格的项目需要确定后期在日常使用中的维护修缮部门和机构,学校监管机构仍需严格监督维护部门的日常作业,保证项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科研提供场所和设施,提高高校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效益。

(三)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提高设施投资经济效益

我国大多数高校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在校生人数均在万人以上,校园内基础设施众多,所需人才涵盖绿化、清洁、电气、管理等等不同专业。因此高校需要针对日常维护学校正常需要的人才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使学校的基础设施能够得到专业化、日常化、科学化的养护。增加学校基础设施项目的使用年限,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基础设施,提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基础设施资源库,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投资经济效益

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健全,种类繁多,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建立统一的基础设施资源库,根据基础设施功能进行作用划分。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崇尚开放办学。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对自身具备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例如我国高校均有标准化足球场和规模宏大的礼堂,学校可以将学生上课时间之外的足球场地向社会有偿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校园公共设施的投资和改善,将礼堂等类似性质的场所向有需要的单位或个人出租,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益。另外高校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租赁机制,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当前高校校园内为满足师生的日常需要均存在大量的商户,高校需要对自身所能够出租的基础设施进行租赁机制的建立,通过公平、公开的租赁机制保证商户和师生的切身利益,这也能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学生必修核心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分析方法, 科学认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系统、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和应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比较谈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应该明确“应用型”在培养人才当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仍沿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模式,使得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2.学生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相差甚远,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在招生录取中处在录取的最后阶段,而且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弱,其接受能力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有比较大的距离。《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多而抽象,公式图表曲线难且杂,使多数学生感觉课程难学、难理解、难记忆,对《经济学基础》课程心存畏难。同时,高职院校普遍在低年级就给学生开设了《经济学基础》课程,加上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思想较重,也使得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到困难所在,进一步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经济学基础》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规定了通过教学应当使学生达到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和发展一定能力、品质的要求,因而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准。所以,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在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将目标要求具体化,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经济学基础》课程难度比较大、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广大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分析问题的机会和动力,让学生在资料搜集、问题分析和观点陈述与批判中,发展经济思维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学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能够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尺度,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标落实到实处,关键是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笔者结合了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学习的情况,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引进来——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这几个方面依赖于几种教学方法共同来完成。

1.利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知识生动有趣的呈现,把学生“引”进来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而经济学理论深奥、抽象、枯燥,学生有畏难情绪,就需要教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案例教学法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以生动有趣形式展开,它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能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案例,课内认真组织实施,对教师教学要求比较高。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实时经济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热点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是学校所处地方性的案例,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案例。比如课堂学习成本、寝室生活等,这些案例通俗易懂,学生关心,更容易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提问的形式,加之引导及解释,让学生独立思考、钻研,去完成问题的解答,促使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设问解疑,诱导学生发现主要问题,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边听边思考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做到有的放矢、难易适中、切中要害。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

3.倡导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将知识“存”起来并能灵活运用,做学习的主人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学生没有把学习转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那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远远比教会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学习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课时较少,而经济学的图表、公式较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学辅助课件、教学视频或相关经济网站来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是课件制作要图文精美,图形图像配以精彩的动画与音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是注意课件内容与形式的更新要及时,课件设计富有启发性,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次是选取的教学视频和经济网站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与讲授内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方便学生理解深化。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建立班级QQ群、微博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难、传输和共享教学资源、上传下发作业等,与学生在网络里展开讨论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2]黄建红.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69,78.

[3]黄建红.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9-70,78.

[4]王平.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6):139-141.

上一篇:电商发展计划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实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