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5:21

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行为文化;生命化教育;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58-03

学校文化的传承和重建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管理来支撑,但是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而且有复杂的交叉,这就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不少困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江苏省南通市二甲中学立足于学校实际,提出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理念,即学校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来建构的,学校所有的人和行为都在构建学校的文化。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二甲中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行为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对生命化教育和行为科学的文化追求

管理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能够影响到组织具体行为的信念可能更需要变革。这些信念的形成因素有很多,例如人们所接受的培训、他们个人的经历、他们对组织未来的理解以及他们对领导者言行的观察等。只有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相信自己以前的观察和观点是错误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如果一个组织中的人们相信自己所处的是积极向上、前途光明的团队时,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谋求在这个行业中的发展。自趋力立足于员工的自觉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热情主动地投入任务的完成中,甚至不计报酬地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如果他们相信许多在工作上做出了业绩的同仁会得到赏识和奖励时,他们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做出更大的成绩,反之亦然。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作为一所发展中的三星级高中(相当于过去的省级重点中学),已经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并且在办学硬件上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可能完全均衡,因此二甲中学与四星级的学校(相当于过去的部级重点中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随着生源的减少和通州教育区域规划的调整,二甲中学的办学定位难免会发生变化,如何积极应对现实的变化,继续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就成了二甲中学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谋求学校事业的发展,二甲中学积极借鉴在企业管理中被有效运用的行为科学原理和行为教育学理论,自2008年9月提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理念以来,学校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干部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和改革、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尝试,以推进学校文化进步和学校的事业发展。

实践证明,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将极大地增强教育能量,一所校容美、校风好、质量高、声誉佳的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正强化。学校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一旦形成,师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师生的思想,使他们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团结全体师生,规范师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进而推动学校事业朝着共同的愿景发展。

思考并不能使人养成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而具体的实践却可以帮助人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理念一旦转变为实际行动,理念就直接表现成了行为,而行为又会导致具体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说,行为又可以被看成是思想与实际的具体连接点。据此,二甲中学所提出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来指导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在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方式,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学校管理机制建设、学校办学规范、师生行为规范、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管理等,从而有效改变师生生命状态。

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教育上升到生命的高度,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用教育不断润泽师生生命。这也许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由此,二甲中学加入了生命化教育团队,明确以生命化教育统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围绕着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每个领导的生命成长而展开的。

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概括起来讲,是“在生命化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确立适应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搭建丰富师生生命内涵的教育平台。行为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理念点亮师生心灵之灯,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使他们拥有幸福愉悦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给师生一对进取的翅膀,使他们树立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要用理念给二甲中学酝酿一种大气,有气则有魂。

二、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点:用理念来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

和企业管理一样,学校管理面对的是“人群”,要提高管理的效益,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激发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以人为本。学校本就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办学实际上就是办文化。学校文化正是那种在背后推动学校前进的组织精神。所以,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上,不能仅仅盯在方法的选择、规章的制定以及职能的运作上,而应该特别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创造一种推动学校前进的组织精神。学校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一定阶段的显露,而作为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又是需要维护和可以塑造的,这些可以通过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来实现,亦即成功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

行为文化建设,首先是要转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理念,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再通过他们去改变学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改变。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发展。在实施文化熏陶策略的过程中,校长可以秉承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以开放的思路敞开大门办学,采用读书感悟、专家培训、外出求学、博客交流等立体式的策略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了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学校在教师培训上向来是不遗余力的。学校提出了“创造一切机会促使每位教师成长,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有特色的名师”的发展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借助专家的引领。学校请来一些教育专家到学校实

地指导,同时还请来一些特级教师,以他们的言传身教开阔二甲中学教师的眼界,进一步开启教师的智慧,点燃他们的激情。

二甲中学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除了专家的引领和兄弟学校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从二甲中学实际出发,形成学校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武装和战略思考。为推动整个团队的研习思考,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协会,建立了“教育行者”“心智家园”“三人行班主任在线”博客圈,创办了《今天第二》校刊,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育沙龙活动,这些小团体的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二甲中学团队全体成员的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认真梳理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办学追求等。学校以“行于天地,止于至善”为校训,倡导一种以“卓越”为核心的境界追求。办学理念调整为“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育人理念是“用智慧开启智慧,以生命润泽生命”,时刻提醒着二甲中学的每位教师应该怎样放飞自己的思想,怎样活跃学校的教育气氛,怎样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才,怎样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开发他们的潜能,彰显他们的个性。同时,学校从“二甲”的字面意思挖掘出一个新的办学追求,那就是“今天第二”。

“今天第二”既是对今天的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明天的进一步期望。

三、行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其效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师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等,要使学生懂得谦让,懂得尊重,懂得珍惜,懂得关爱,也就是成为所谓的“文化人”。

学校管理并非纯粹管理人和事,而是要从符合学生人性需要、符合学生人格尊严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命需求,创设能影响学生行为的生命成长环境。同时,二甲中学以新课改为契机,在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活动课程的建设,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

行为文化建设,最难的是课堂。如何使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是行为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行为文化建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场”。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个“生命场”里,蕴含着人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生命境界等持续不断生成的能量,这是一个渐进的生命体相互作用和相互推进的、彰显生命光彩的过程。

在课堂上,不但要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习得知识,更要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与方法,为他们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人生奠定基础。本着这一宗旨,二甲中学实施了以“学教案”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教案”首先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在考虑学生如何学到、学会的基础上再去考虑教师如何去教,讲究“相机而教”,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学教案”安排了充分的自学内容,讲究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总结和反思。这也正契合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

“学教案”体现的是一种新的课堂观,即充分预设加动态生成的课堂观。课堂教学不只是由教师和学生执行预设的教学计划的活动,更是师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双方和多方的互动,主动创造和生成教学的过程。“学教案”强调在教学组织中师生的双向互动,要求教师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把师生生命的即时状态调整到最佳。当然,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建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学教案”改革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把教学内容区分为“应该帮助学生达到的学业水平”和“培养学生潜在的学业水平”两个层面,结合“科学预设”与“有效生成”,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旨在摒弃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教师静心研究教材和学生,依靠学生现有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多下工夫,谋求学生的发展。

行为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 行为文化;影响因素;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47-03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人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和员工文化素质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开展和经营活动的成效。

1企业行为文化的内容

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家和领导群体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在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就会形成一定的企业行为文化。

1.1企业家和管理者群体

企业家行为展现的是企业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家往往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移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中,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与企业命运休戚相关。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它所具有的分层次、多环节、授权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者群体,管理者群体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企业家个人的作用逐步弱化,但是企业家特别是富有魅力的强势型企业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力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行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家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1.2企业模范人物行为

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模范行为可以分为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和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两类。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地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一个企业中所有的模范人物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模范群体,卓越的模范群体必须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是企业模范个体典型行为的提升,具有全面性,因此在各方面它都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

1.3企业员工群体行为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当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普遍为员工群体所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实践时,才能形成企业文化。员工群体行为即是指各类员工的岗位工作表现和作风、非正式企业活动和业余活动等。由于员工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效益,他们往往因为在一线与客户、供应商打交道而充当企业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因此,员工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企业整体行为。因此,员工群体行为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同时,企业价值观的实现也最终体现在价值观能否贯彻到这些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当中,能否贯彻到他们的日常操作和服务行为活动中。

2影响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

影响企业行为文化的相关因素很多,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价值观的通常表现是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反映企业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企业行为的基本取向。是企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认识内外环境的方法和对内外环境所持有的态度,因此, 它从企业的利益观念出发, 通过企业利益目标的驱动来决定着企业包括的经营行为和非经营行为在内的各种行为表现, 以及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 它对企业行为文化具有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导向作用, 并且, 决定着企业行为所产生的最终利益结果。

2.2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作为集彰显企业现代文明、企业个性化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企业所追求的卓越目标于一身的组织群体意识,它昭示着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与责任。从企业使命的角度看待企业的利益与责任。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必须把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作为基本的使命之一, 离开了经济利益, 企业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因此, 企业精神必须符合和服从企业的使命,每一个企业成员都要自觉地认同和践行。由于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成员的意识, 所以, 它会指导和决定着企业及职工的行为。

2.3企业家及管理者的行为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他们承担着企业责任而相应的掌握企业的权力, 使其具有领导的权威性。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是企业文化生成的重要基因,往往主导着企业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并制约和引导着企业文化的个性和发展,尤其在企业初创和企业文化形成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海尔的 CEO张瑞敏及其领导集团所创造的海尔文化, 开创了中国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先河, 培育了海尔精神和海尔人,因此, 领导者和管理群体所具有的企业意志就决定了企业的整体行为; 领导者和管理群体成员中的个人行为就会影响到职工的行为。

2.4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

企业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企业经营和职工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 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和保护企业财产与职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向企业内部所有成员传递着四种指示性信息, 即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和干到什么程度。它以刚性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化的规定内容来约束和限制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尽管规章制度缺乏柔性的人本管理色彩, 但是, 它对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控制与限制作用, 为职工消除不良行为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5企业传统与约定俗成的风气

传统与约定俗成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与交往中形成的一种非组织性、共同认同的好的社会和企业风气, 并且具有传承性与惯性, 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习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 培育了中国人的气质和性格, 也培育了中国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约定俗成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被共同认定而形成的习惯和行为。因此, 企业传统和企业内部的约定俗成以一种潜规则和潜意识的形式,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影响到企业的行为文化建设。

2.6企业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是企业行为的直接诱因。这些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它会对企业的决策、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企业的经营活动等有直接切实的影响。中国肉食品加工行业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使得所有的食品加工企业把诚信、安全和责任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制造行业尤其是外贸依赖性的企业经营模式开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外部环境也是不断改变的。企业在做出管理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因素并根据变化适当做出调整。

3加强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3.1以先进理念引导全体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价值观念是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观念问题。企业应吸收、借鉴先进企业的行为理念, 并注意总结和提炼自己的行为理念, 不断丰富对企业发展具有意义的行为意识, 形成完整的、适用于不同对象和不同工作的行为意识体系, 并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使全体职工的所有工作都能受到相应的行为意识的支配。企业文化理念提炼之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体现、反映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行为。

3.2以行为规范化动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范化运作是指构建行为文化要善于细致发现,挖掘员工中好的做法经验,科学地将其升华为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的行为规范来推广实施。通常而言,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因此,在加强观念引导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规范,来支撑价值理念体系,并起到约束行为的作用,使他们的行为活动自觉符合企业的价值取向,通过把行为准则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

3.3以制度强化为保障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制度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工具,最根本的依据是制度具有刚性特征,文化本身则是软性的,是没有强制力的。如果企业不能为新理念与行为的推行提供一种可靠的、持久的、刚性的推动力,而只能寄希望于员工个人的自律,其效果一定是难以保证的。行为文化的建设恰恰就需要在外部为员工提供一种刚性的推动力量,一种阻止员工沉迷于原有习惯的力量,一种鼓励员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和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的力量。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岗位责任、考核评价、人事管理等相关制度,不断推进行为文化建设。

3.4以模范人物的影响力带动出企业的共生英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范人物的行为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影响作用, 因此, 要做好培养与树立典型工作, 既要培养个体典型, 也要树立群体典型, 通过以点带面和典型群体的不断扩大, 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学习、崇尚、效仿模范人物和模范群体的风尚和约定俗成的风气, 使广大职工在向模范人物和群体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千百次的学习与模仿, 养成良好的行为, 进而, 使每一名职工都成为企业同生存、求发展的企业共生英雄。

3.5从点滴着手,做到长期坚持

行为文化的实践不可能立竿见影,在坚持做好精神理念宣传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从点滴做起,要坚持不懈,以点带面,积少成多。将现场行为规范运作推行至基层每个场地、每位员工,逐步实现企业精神理念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逐步消除倡导文化与实际行为的偏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本丰田用了20多年的实践从抓合理化建议入手,引导员工献言献策,不断优化改良形成的现场管理方式推动了其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宏威:企业文化理论演进与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商业时代,2012(13).

[2]王吉鹏.论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滕春林.如何构建特色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 2010(1).

行为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行为文化

 

一、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研究的现状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产物,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文化氛围、办学理念、职教特色、行业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功能。

一般而言,高职校园文化和其他高校校园文化一样,从文化类型上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体现为一切物态形式,如校容校貌及自然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精神文化体现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风、学风等思维意识和心理状态,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则学院所有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保证校园文化顺利展开的强有力保障。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本世纪以来对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将其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范畴,逐渐形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并列的四分格局。目前,对(高职)校园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的研究论著较丰,但对(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结合高职院校职业特点的研究更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行业性特色,拟从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特点、建设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对策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尝试着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及其特点

高职校园行为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学习生

活、文化娱乐等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理念、行为操守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反映,也是其最活跃、最生动、最直接的显现。从校园行为文化的物质承载体来看,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分为校园日常行为文化和校企融合行为文化。校园日常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以师生为活动主体营造的各种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文化又可以分为师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文化和学校自觉组织的集体活动文化。前者是由某一社团、某一群体或个人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状态,其活动对象是某一范围内的群体,不带官方色彩;后者主要是由学校出面组织或发动的各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如各种技能节、校园比赛、学校晚会等。校企融合行为文化主要是结合高职办学的实际,以活动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内师生的行为中,营造一种具有企业精神与理念的文化氛围,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以及将企业直接引入学校开办校办工厂等。

与校园文化其他三个层面相比,校园行为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如下:

1、主体上的实践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人们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实践区别于认识的标志就是人的活动,对于校园而言,就是师生的各种活动。在校园文化的几个层面中,只有校园行为文化是以行为活动为载体展开的,是全校师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与其他三种文化层面相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内一切物的反映,如校园建筑、园林、道路等,是具体可视、可感的静态反映;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以认识的形态出现。这三种文化都没有校园实践的主体——师生的参与。而行为文化必须要有师生的参与,是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内容,以师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方式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其他三种文化形态都必须通过行为活动这种实践来体现。

2、内容上的蕴含性。行为文化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运用物质文化,彰显精神文化,践行制度文化,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蕴含性。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从内容层面上来看都比较单一,一般不会发生交叉。而行为文化活动过程中则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同时还必须以精神文化为目标,制度文化为原则,在运行过程中必然涉及其他三个层面的内容,从内容上涵括了其他三种层面,具有极大地蕴含性。任何一种校园文化活动都必须依托其他三种层面展开,否则便没有任何意义。

三、如何打造高职校园行为文化

对校园行为文化特点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从行动上去打造校园行为文化。而如何立足职教特点,打造富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打造可以从理念和具体的行为两方面进行。

(一)树立校园行为文化“高”、“职”理念。。

同属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本科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它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具有极明显的“职”的特点。但在层次上又跟同属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着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高”的特点。因此打造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必须首先在理念上贯彻“职”和“高”的特点,在内容上积极贯彻职教精神,努力引进企业理念,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最大程度地促进校企结合。同时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还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保障”的行为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做到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从策划到执行都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做好导向性的指导工作;学校则要做好校园活动的后勤与保障工作。

(二)搭建校园日常行为文化建设平台

校园行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学生活动。高职校园日常行为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即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社团为中心展开的各种社团活动和以学校为中心展开的各种校园组织活动,如各种晚会、比赛、技能节等。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两类日常行为文化积极搭建校园行为文化平台。

1、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行为活动。高职校园行为活动的主体是高职学生,其层次比中职生高,经过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完全有能力成为校园行为活动的主导者,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他们组织的校园行为活动中,如学生社团组织、文娱比赛、海报墙报、影视广播等,教师和学校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做到方式上的“高”和内容上的 “职”,积极支持学生自主活动,大力扶持专业性社团,全力鼓励其多开展职业性活动,把职业教育的精神与理念融入到平常的活动中。

2、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园行为活动。。由学校引导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要有意识地突出高职校园行为活动 “职”的特点,依托具体的行业和专业,开展具体的带有职业特色的校园行为活动。如举办面向专业、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技能比赛;在演讲、辩论等常规性比赛中融进更多的职业理念和精神,突出更鲜明具体的职业特征、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有关“职”的内容,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有针对性地打造校企融合的行为文化

由于高职学生“学”、“工”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学生学业“职”、“学”的交叉性、学校教学安排的针对性,必然产生校企融合行为。校企融合是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汲取的成功经验,共建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半工半学等是校企融合行为的主要形式。我们将校企融合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称之为校企融合行为,将该行为的集合所折射出的文化称之为校企融合行为文化。营造积极良好的校企融合行为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具有重要意义。

1、请进来,把企业文化和活动引进校园。各种讲座是高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研究型、学者型的一般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职教本位,邀请行业内职场人士到校园讲座、座谈,以此开阔学生职业眼界,增加学生职场知识和经验,使其更直接更深刻地接受职业文化熏陶,进一步了解该专业、行业、职业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

2、走出去,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组织校企联合行动,通过实习、实训、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学习、参观,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适应企业。

参考文献:

(1)熊学忠 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湖南农机 2007.7

(2)张福仁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9

(3)周永亮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7.12

(4)盛丽蓉 关于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在品质的思考滁州学院学报 2007.7

 

行为文化建设篇4

本文就建设校园行为文化,营造和谐安全校园环境,提出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安全管理是行为文化建设的保障

安全管理是确保行为文化建设胜利进行的基础,学校安全管理要突出“四要”。一是要责任落实,不走过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成立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强化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要实行学校安全管理负责制。当前,应在校园内部推行安全“四包”责任制和“八制”方针。即值周领导包全周,值周教师包年级,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课堂。谁领导谁负责,谁值周谁负责,谁上课谁负责,谁辅导谁负责,谁管处室谁负责,谁管年级谁负责,谁带班谁负责,谁组织活动谁负责。要把学校食品卫生、学生管理、校舍安全以及与其他单位配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等工作细化分解到行政、政教处、总务处和保卫科,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同时围绕安全管理,建章立制,从根本上保证安全责任的落实。二是强化安全知识教育,防患未然。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学生观看了“珍爱生命、拒绝”的图片展,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如邀请消防官兵进校园为师生进行消防演练,交警进学校为学生讲解道路交通安全基本知识等,宣讲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让学生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自办安全小报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收集各类安全小知识,从中得到教益。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育活动,普及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三是自查与督查相结合,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对校园内部安全隐患进行严密排查,重点及时排查和整改教学行为、教学仪器、学生行为、交通、学校设备设施、学校食品卫生、校内传染病控制等安全隐患。邀请公安、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监督。同时,学校应建立学生校外安全联保制度,利用学生互相监督、制约,封堵校外安全死角。四是常抓不懈,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要根据校园安全管理复杂性、反复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坚持安全教育和安全制度建设相结合,坚持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专题整治相结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二、学校管理是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

实行全程、全面的学校管理,重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是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管理要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名家、专家管理。面对新的学校教育形势和环境,学校管理仅仅依靠行政管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名家、专家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重大决策与重大事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才能使办学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被广大师生所认同。二是强化层次管理。实行学校、处室、年段三级管理,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只有各年段、各处室的管理搞好,落实到位了,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就提高了,也将更加有效。三是强化职能部门管理。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学校中层组织的主体和核心,负责全校工作协调、指挥,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只有把职能部门建设搞好,才可以实施师生行为文化养成,才能强化学校综合管理的能力。

三、教师管理是行为文化建设的前提

教师管理应着力“四个提升”。一是提升教师行为规范。学校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从培养和塑造教师良好的习惯规范入手,来打造教师的行为文化,用教师行为文化来塑造学生行为文化。二是提升师德形象。在教师的行为文化中,教师的师德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它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文明礼仪、精神面貌等等。学校要抓住师德这一教师行为文化的关键,开展一系列的师德学习教育活动,以先进教师的模范行为,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爱生执教,无私奉献,打造一批“师风正、师德高、知识博、教艺精”的教师队伍。三是提升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尊重、引导为原则,构建师生为一体的教师行为文化。师生无亲疏,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应该耐心地引导,精心地培育,给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四是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在校园里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和培训,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践,勇于面对新教学实践,敢于接受学生的挑战,充分利用校园网,为教师的行为文化注入新活力。

四、学生管理是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学生管理要着力实施“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学生年纪较小,行为习惯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应把常年的养成训练和养成教育放在主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要加强纪律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文化。根据学生来源于各村小学和外地民工子女,思想参差不齐,自控能力的不同,学校应因地制宜制定《学生手册》来规范全体学生的行为,并根据不同时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适时地出台季节性的纪律条文。同时,要对学生培训良好行为养成实行跟踪管理,不断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二是加强家校联手共同塑造学生行为文化。当前相当部分家长往往一味地强调子女个性自由的发展,放任了对他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深入家访、电话沟通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联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行为文化的养成。三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是学生行为文化的基础。学校要通过班会、晨会、校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向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有意识通过点点滴滴的学生身边小事,进行“爱心教育”和道德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爱心行动中体会到扬善助人的快乐,促进学生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养成,使学生人格修养、道德修养得到升华。四是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对于校园整体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一个后进生的影响和转化教育成功的影响都是重大,一个后进生的行为改进了,大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得到了纠正。要实施全方位转差工作,采取跟踪教育,开展“一帮一”帮扶活动,落实转化工作的责任。

行为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心理问题预防 教师行为文化 建设 行为策略

[作者简介]罗绮科(1963- ),男,广西贵港人,贵港职业学院科研督导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广西 贵港 5371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74-02从文化视角来看,在学校情景中,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校园文化因素。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创立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包含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分支。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和学习的快乐、幸福,感受到尊重和平等,感受到关心和爱。

目前,在大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得到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组织层次的文化建设较有成效,而行为文化特别是教师行为文化的建设尚有待提高。

就校园文化而言,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预防各有特殊作用,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组织文化是宏观层次的文化,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起着间接的作用,它的实现需要行为文化建设的实现和落实,否则,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组织文化的作用就会落空,就会变成“形式文化”。所以笔者认为,就学生心理问题预防而言,教师行为文化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判断学校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观念文化是否健全、健康与否,从教师的行为中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感受幸福和快乐。作为学校,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要重视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组织文化的建设,也要重视教师行为文化建设。

要建设教师行为文化,就要努力创设一个以“爱生”为核心的教师行为文化氛围,建立一个“爱生”为核心的教师行为文化体系。“爱生”实质上就是人性化,实施人性化管理和教育。这里指的人就是学生,性就是指人的本质或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性化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人性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需要为本。人性化延伸的意义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需要为本,满足学生的人性需求;以学生弱势群体为本(如暂时落后生、问题生、贫困生等);以学生目前的关键(紧急)需求为本。人性化的核心意义:平等、公正、尊重、关爱,这就是校园中教师先进行为文化的内核。即“爱生”的含义就是平等、公正、尊重、关爱。平等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与学生的人格的平等,摒弃“师道尊严”的旧文化传统观念和行为;公正指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爱,不偏听,不偏信;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意愿;关爱就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感情,关心学生的成长。

要建设好以“爱生”为核心的教师行为文化,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以下问题:

一、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行为文化建设的作用,把教师行为文化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保障校园和谐稳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高度上来,并且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教师提高对行为文化建设的认识,把“爱生”的文化渗透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把“爱生”具体化。

二、制定教师行为规范

制定科学合理的“爱生”为内核的教师行为规范,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处处贯彻“爱生”理念,并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文化建设纳入教师师德考核的范围。

三、采取“爱生”的教育教学行为策略

建设“爱生”的教师行为文化,不是空谈,而是要有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和落实,从教师角度讲,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微笑策略

教师的表情包括眼神和面容,如双目含情,面带笑容,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以微笑为主的表情,会产生亲和力,增加吸引力,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学生如沐浴阳光雨露,如春风拂面,这样教师微笑的表情对稳定学生的情绪、平和学生心态、激励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积极的作用。用一位学生写的话来表达学生对教师微笑的评价更恰当:“当我们每天早上走进校门,看见老师真诚的微笑,它就像一缕春风,沁人心脾;当我们困惑或迷茫时,老师给予一个微笑,它就像一首诗,给我们无限遐想,使我们信心百倍,令人豁然开朗;当面临失败和挫折时,给予一个甜甜的微笑,它就像一道温暖的阳光,沐浴我们心田,使痛苦、不幸烟消云散;当老师与学生产生矛盾和误会、师生相持不下时,老师‘一笑泯恩仇’……”

据观察和调查,目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教师笑,教师很少笑,经常板着面孔的多。有些教师认为笑会有损教师的威信和尊严,怕控制不住学生,所以不敢笑;有些教师认为因为看到学生的缺点、短处太多,笑不起来。建设先进的教师行为文化必须摒弃这些落后、封闭、陈旧的思想观念。

首先,教师一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生观,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重新审视师爱,改变对学生爱的方式,摒弃那些深沉、抽象、不具体的“爱”的方式;改变那些伤害学生身心的“爱”的方式。注意训练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

(二)语言策略

首先,在表扬与批评方面,表扬鼓励多,批评指责少或零,没有惩罚或少惩罚。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先表扬,后批评;(2)批评时含蓄、委婉或直接批评(根据学生特点而定);(3)指明努力方向。采用建议式批评,句式:如果您……会更好;您愿意考虑……吗;您会试一试吗;您觉得呢?

其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杜绝一些不良用语,即忌语,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对学生说的话,否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现实中,有指责学生智力方面的语言,如“你真笨!”“你有病啦!”“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如“你没有希望了,干脆不读了。”“没有家教,素质太差!”“你是最差的一个!”“谁教你,谁倒霉!”“我要是你早不活了!”等;有对学生教育缺乏耐心的话,如“我不想听你说,你给我出去!”“再不改,就请你家长,把你家长喊来!”“一边站着去,想通了再找我!”等;有侮辱性的语言,如“要读就读,不读就滚!”“滚出教室去!”“你简直是!”等。这些话都会伤害学生自尊心,给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祸根。

学校应该提出“教师忌语”, 做到不文明的话不说。就像有些学校那样,倡导教师: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十句话”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为对学生实施进一步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建设良好校风的需要。

(三)行为换位策略

通常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说的、想的、做的几乎都是站在对学校和教师有利的角度,教师往往居高临下,教师处于强势的地位,造成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因此,教师在行为上要换位,让学生处于与教师平等或相对平等的地位。如空间上,课堂上教师不要永远站在讲台,有时走下讲台,有时让学生上讲台;与学生谈话时要蹲下,或视线在同一水平上;在批评学生的同时,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对教师进行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也要能容忍学生的批评;教师批评学生时在空间上找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地方或学生不感到压抑的场所;在话语上教师和学生都有说话的权利和分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承担责任或承认错误或适当向学生道歉;要一分为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在班级或学生事务或事件处理之前要听取和尊重学生意见,处理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申辩机会等,改变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平等的行为。

(四)谈话策略

通常,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教师唱主角、批评指责多、冷嘲热讽多、学生没有话语权与申辩权、随意下结论等,形成一种教师“话语霸权”,这样的谈话不仅没有效果,还伤害学生自尊和心灵,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

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实施专业的谈话方式,须注意以下的几个要点:(1)选好谈话主题;(2)选好一个谈话地点:人少、安静、放松的地方;尽量不要在办公室;(3)老师要酝酿情绪:面带笑容(至少要慈祥);(4)如果实在要在办公室必须注意一些礼节,如给学生倒茶、让坐,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让学生能够放松情绪;(5)让学生先说,尽情地说,言无不尽;(6)老师认真倾听学生诉说意见和建议,倾听过程中,不轻易打断、插话、评判,要有积极、简单的应答;(7)注意老师的体态语言:姿势、动作,避免一些分散注意力或不尊重学生的动作等;(8)保密。

这样的谈话方式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避免师生间的互相伤害,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科学艺术处理事件的策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会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事件。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的效果或能力不同会影响教育效果。如果处理得好,教师形象得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如果处理得不好,教师形象受损,学生受到伤害,师生关系破裂,会引发一系列的学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可能会引起更多的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处理学生意外事件,总原则是以规章、法规、法律、事实为依据。其程序如下:(1)第一时间平息事件或矛盾,避免事态扩大。(2)调查事件经过,了解事实真相。(3)调解、引导、教育。(4)根据事实,进行处理。可以是纪律处理,可以是民事处理,刑事犯罪移交公交机关处理。(5)淡化隐私、事件敏感点、丑闻等;教师最好以中立态度出现。(6)如果事实暂时弄不清楚,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凭主观臆断,以免造成更大更坏的后果,出现事件恶化或派生事件。在这些处理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艺术性地处理突发事件,利用教师的经验,机智、灵活、创新地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把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变成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把以上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常态化、制度化,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校教育的先进理念、先进思想、规章制度会得到很好落实,组织会得到强化,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公正、关怀,会很好地预防和抑制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或把学生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和初始状态,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源”,大大地降低教育教学成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高长梅,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人事考试系列专用教材编委会.教育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行为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苏商精神;校园;创业行为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3;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2014年5月23日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江苏省总商会正式公布了新时期的苏商精神――“厚德、崇文、实业、创新”,这八个字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紧跟时代精神的步伐,在创业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中,将新时期的苏商精神融入其中,作为导向引领学院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起良好的创业人文环境,筑起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坚固桥梁。

一、高职院校当前校园创业行为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

校园创业文化包含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精神文化四个部分①。就学校内部而言,创业行为文化是指主体所从事的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等②。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大家都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这个现象在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中也很突出,体现在学生创业方面功利性强和目光短浅,有的创业项目急功近利,遇到一点挫折或者暂时性的资金短缺,便被遗憾的放弃了;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过把老板瘾,不致力于进一步的创业研究和探索,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导致有些好的项目经营管理不善;更可惜的是,有的学生因目光短浅,急功急利把好的创业项目转嫁他人,错失了让自己更好发展的空间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校园创业行为文化的偏颇所致,没有精神灵魂。

二、以苏商精神为导向的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校园创业行为文化建设途径

1.苏商精神――“德”天独厚

“厚德”,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优秀建设者精神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核心理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石,爱岗敬业教育为目标,诚信、守法为两翼开展活动。针对低年级的同学,以分党校培训、重大主题活动日为契机,开展各项校园活动。如:新生入校后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讲座”;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汶川大地震等突发灾难的捐款祈福活动;2016年5月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与院团委共同携手召开宣讲会,主题定为“紧跟党走、向党看齐――学党团规章、学系列讲话,做优秀团员”。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忱、感恩奉献回馈社会等良好品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如“中国梦・我的职业梦”征文比赛、答辩赛、思想大讨论以及主题演讲等,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领导、团队协作等创业技能的训练。这些活动的开展将苏商精神的“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核心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外延。

2.苏商精神――以“文”为本

“崇文”,是延续“儒商”的基因,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积极汲取优秀企业的多元先进的文化理念,培养学生勤思善学、睿智敏行的文化品格,注重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尊才重智,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1)学院教师带头下企业学习先进文化

管理学院教师结合本专业和行业的特点,精心挑选合作企业,了解校企文化的碰撞点,将企业参观活动与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我,发挥以点带面的模范作用。2015年工商管理系电子商务教研室教师与唯品会(昆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专题活动,活动分为四部分:参观企业文化墙、领略核心价值观、资深员工作汇报、观看《大国工匠》系列片。通过走访与学习,电子商务教研室的教师亲身领略了企业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并向企业里的先进典型进行学习,提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渗透生命后的行为素养;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技能本身,而是技能养成习惯后的思辨能力;带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人文本身,而是人文启蒙理性后的求真精神。

(2)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教开拓创业文化思路

成功的创业案例能够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教育效果更直观生动。管理学院在创业指导课程上,积极主动邀约自主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来讲座与交流。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目前是成果教育广大学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学习创业方法,激发内在潜能,付出创业行动。

3.苏商精神――持之以“恒”

“实业”,是指传承近代苏商“实业报国”的优良传统,开创事业,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承受力和判断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需要坚持诚实、务实、求实的精神。以信念和激情为支撑,执着从事事业,专注而痴迷,能够始终如一地热情饱满、快乐充沛,千古兴业关键在人。

(1)走访优秀毕业生,开展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管理学院创业工作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契机,连续五年积极走访了近百位优秀校友,并录制了相关视频。走访中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如何从零开始,通过勤奋专注和坚持质善质美,从想法到落地,逐步走向成功的成长之路,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创业案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求真务实、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在创业课程、召开团日、党日等活动中向同学们进行分享,并帮助大家分析在大学阶段如何去培养务实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在夯实创业技能的同时要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

(2)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拓宽创业教育的领域

管理学院每年组织学生精心准备,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优秀的选手推荐参加省市竞赛,走出校园,拓宽教育领域。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管理学院的参赛作品质量逐年提高,一批优秀的参赛创业项目已成功进入市场运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级行政管理班学生王钧同学目前已经是连云港赣榆钧园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兼连云港御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获得省青年“科教绿洲”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省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三等奖、赣榆区“实干兴榆,巾帼先行”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荣获连云港市“创业明星”、赣榆区“三八”红旗手、石桥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6月,王钧被授予“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称号,她的事迹被中国江苏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4.苏商精神――标“新”创异

“创新”,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创新驱动,通过课堂教学、多种形式的创新尝试来推动学院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1)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教为主导,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收的灌输的状态。这种传统方式没有关注到学生自主性的开发,而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正是创新意识萌芽的基础。因此,管理学院的就业指导课上,减少了很多老师单纯讲授的比重,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情景设计、心理测评、项目游戏等多种开放性的教学手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发展创新技能

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计上,管理学院的老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将之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比如:课程与营销课程进行融合,共同举办校园营销大赛,由专业老师与创就业老师进行合作拟定大赛主题,制定相关赛制规则。综合考量参赛队伍的营销创意能力、社交化媒体运营能力、项目执行力等,选拔校园营销达人。

主题突出的校园营销大赛,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育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了创造能力,找到了创业方向。这一切使我院形成了浓厚的创业行为文化氛围,激发的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著名的职业教育积极倡导者、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以“苏商精神”为“灵魂”,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扩充创业行为文化的教育效能,营造浓郁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氛围。

注释:

①胡景钟.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J].复旦教育,1993(03):19―21.

②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林,王爱文,闵庆祝.浅议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2]邓建生.创业文化与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06).

[3]胡景钟.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J].复旦教育.1993(03).

作者简介:蒋 奇(1984-),女,江苏靖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行为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学生;寝室文化;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文化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水平、道德认识水平与校园地理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协调性发展息息相关。寄宿制学校与普通中学不同的特点是学生每周的工作日全在校园里度过,寝室是其主要的休息场所,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的好坏,也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会见解的形成等。创建良好的寝室文化,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调节作息时间、互助合作共同促进、以集体氛围感染和感化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寝室文化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生活习惯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价值的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风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而这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寝室文

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寝室文化是指学生在寝室共同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寝室文化是寄宿学校的一个重要细胞,“整洁、文明、健康、和谐”的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是寄宿学生生活的空间是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地方,也是学生真实思想、行为自由表现的场所。一个寝室除了讲究环境布

置优美,营造温馨的家的感觉外,还要注重寝室成员之间的友好相处。良好的寝室文化,应该是在组织上具有团队精神,方向上具有正确的愿景,生活上相互关心,思想上讲正气,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创建良好的寝室文化,是为了加强寝室的管理,维护学生的利益,使同学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健康空间里。寝室文化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的文明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管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1.加强寝室环境文化建设。学校要不断加大寝室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寝室周边环境建设。使周边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整洁文化氛围浓厚。内环境配置设施要更加实用、齐备。改善环境建设为寝室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条件。寝室可建立图书角,写生活日志,温馨的寝室生活环境使同学们学习之余疲惫的身心得到迅速的恢复。体现“环境育人”“习惯教育”和“张扬个性”的良好氛围。同学们在这种环境中取得很大进步,特别是学生的行为习惯。“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初步达到了影响学生意识、规范学生行为,使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在生活区发挥巨大的作用。

2.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寝室制度文化建设

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强化考核。以开展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为载体,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健全寝室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增强正式制度的规范力,约束学生的自由散漫作风。在学生寝室管理中,要结合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住校生守则”、“ 寝室管理细则”、“中学生寝室管理规定”、“ 寝室星级评比细则”等。对学生依据“寝室管理细则”进行管理,落实专人进行监督考核,期末时将考核结果填写到报告单上。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积极健康的发展。

3.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使其成为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最基层的人员,但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干部要力争成为“寝室圈”内各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这样就能够较好地做好各非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发挥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促进寝室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学生的参与管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教师要了解寝室中每个成员的特点,从学生在寝室中的表现反映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效果会很好。寝室文化直接关系到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例如针对寝室成员打架事件可以准备“寝室是家庭成员是兄弟姐妹”的主题班会。会后帮助寝室成员学习结对子建立“帮扶目标”责任制,急成员之所急,想成员之所想,寝室成员一家亲。对思想素质有待提高的同学,主动邀请寝室成员监督,做到寝室成员同成长,共享成功的喜悦。

4.引导寝室成员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活动

将德育寓于各种活动中,使寝室成员在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例如开展住校生 “不说脏话、粗话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给寝室抹黑等”承诺签名活动。一个月后,每个同学都要向全班就自己的承诺进行小结,努力得怎样?哪些方面已做到了?还存在哪些不足?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诚实守信的习惯得到培养。

结语:

良好的寝室文化,是促使大家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的重要手段,它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促使同学们逐渐具备现代人所拥有的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华东理工大学团委 陈诗源 秦征 倪炜 程悦;多校区背景下的寝室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0年

行为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根基;企业文化;求同存异;企业行为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050-04

[基金项目]2011年重庆教育学院重大委托项目“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批准号:KY201108Z)

[作者简介]袁柏乔,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企业经济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肖啸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首批入库管理学科专家,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企业管理。(重庆400067)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培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群体文化,它着眼于企业的兴衰和职工的凝聚力,把无形的价值理念与有形的制度载体结合起来,并以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表现出来,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激励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润物无声,入脑人心的教育熏陶,使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愿景之中,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达到对员工思维和行为的塑造。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主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传导机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然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面临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问题,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影响企业发展的现实绩效。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来源确认与文化建设冲突处理,是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绩效的核心问题。本文致力于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构建企业文化指标体系内核,并指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对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文化指标体系内核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它以企业自身发展所特有的一种模式及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可遵循的准则去执行,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让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向微观转换,进而达到以点带面、以微见著的效果。而精神文明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以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进行现实化改进的。为确保企业文化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根据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应构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结构应包含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四大维度,下面四大维度充分显示了我国企业文化指标体系的内核构成。

(一)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包含:企业目标一致性、企业科研能力整合和企业文化建设环境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目标一致性包含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性程度、资产负债率、利税增长值和市场占有率四个三级指标;企业科研能力整合包含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强度、引入新产品技术成果率、科研合作开发速度和合作开发新产品技术比重四个三级指标…;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包含产业的政策合理度、面临的行业前景和产品市场状况有力度三个三级指标。

(二)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包含企业态度融合度、企业风格相似度和企业建设文化影响力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态度融合度包含企业工作者对企业文化整合的支持度、企业工作者对工作环境改变适应度和企业工作者对生活环境改变适应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风格相似度包含领导艺术行为风格改变适应度和员工艺术形成行为风格可改变度两个指标;企业建设文化影响力包含企业知名度的影响度、企业对文化建设优势的宣传度、对企业特色文化建设的兴趣度和对建设企业文化整体满意度四个三级指标。

(三)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包含企业制度与管理建设、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制度与管理建设包含员工行为规范一致性、企业综合管理标准一致性、激励机制一致性和薪酬制度一致性四个三级指标;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包含组织结构的一致性和信息沟通度两个三级指标;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包含员工参与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机会和双方组织交流活动的频繁度两个三级指标。

(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包含企业精神一致性、企业哲学一致性和企业道德一致性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精神一致性包含企业精神境界一致性程度、企业价值观存在一致性的程度和企业凝聚力程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哲学一致性包含企业信条存在一致性的程度、企业宗旨存在一致性的程度和企业座右铭存在一致性的程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道德一致性包含在企业估计方针上的一致性和在产品质量保证度上的一致性两个三级指标。

三、企业文化塑造和培育的原则

企业文化塑造与培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坚持‘扬弃’、相互理解沟通、同步运作”原则。具体说来:

(一)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企业的主体,人是企业运行最基本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目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把企业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态度考虑在内,企业文化建没失败案例充分显示,这些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并没有完全考虑“人”这个因素的基本需要,造成“人”对文化建设的反感,从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绩效。

(二)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个性和特色发展

企业需要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就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自己企业的现状作为依据制定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拥有强大的精神指引力,进而进发出强大的生命之力。

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发展关系,完善的企业文化建构,不仅仅是对企业自身内部文化差异的整合和建设,更是对外部合作企业文化的吸收和兼容。企业文化整合中,往往对合作企业文化知之甚少,有意无意忽略合作企业文化特点和需求,难以实现市场主体问的共赢。管理者应当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尊重合作企业文化。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建立起一种共同文化,不是将各种文化进行简单叠加,也不是选择其中某一种文化,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融合和升华,是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行为的新文化,是对多种不同文化进行建设重塑,进而实现创新的过程。

(三)坚持“扬弃”,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和精髓

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文化冲突很多,过多的文化冲突造成文化建设的风险偏大,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绩效。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扬弃”的原则,所谓扬弃,就是要去除糟粕,留取精华。对于多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必须留取对企业以后发展有利的部分,不断完善企业传统优秀文化组成。

(四)相互理解沟通,塑造企业文化整合氛围

企业文化构建和整合中,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员工必然忧心忡忡,这必然造成员工本能拒绝各方面的变化,最终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整合氛围,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沟通,处理好各种文化冲突和矛盾,形成整合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和谐文化,实现有效沟通。也就是说文化建设中,沟通必须既是双向互动的,又是深层次的。各方要在沟通中发挥主动导向性的作用;企业管理层的意愿及企业经营未来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员工,使员工心理上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感,从而获得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支持和理解。

(五)同步运作,以协同发展带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文化构建,但无论是哪个具体方面的文化构建,都应与企业发展目标同步进行,新构建的企业文化要为企业发展起导向作用,并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里的“同步运作”,包括同步设计、同步评估、同步注入、同步实施和同步完善。

四、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发展根基,就必须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化解企业文化冲突,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绩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上还缺乏必要的重视。因此,这就要求构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提高企业制度文化竞争力。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形成统一的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制度保证。其次,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形成员工行为规范一致性的制度保证,组织员工参与另一方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双方组织交流活动的频繁度和信息沟通度,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标准一致性。再次,加强企业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的制度文化建设。行业文化建设之所以进展不顺,管理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仍存争议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在管理层之间形成严格的“在其位谋其政”文化氛围,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层的威望和信服力。通过召集高层管理会议,讨论、学习、培训未来企业的管理理念,达到统一经营思想、理念的目的,增强企业未来发展的统一性;高层管理的企业经营理念统一之后,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会顺利得多。最后,重视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聘请专业机构制定制度文化建设措施与计划,制度文化建设环节的缺失,往往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冲突埋下了隐患,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企业必须作出更好的文化补救措施,对各种企业文化作好详细比较,研究企业多种文化差异,确定企业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企业文化冲突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从而作出后续详尽的文化建设方案。

(二)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石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是影响企业发展最基本的影响因素,物质是基础,决定企业发展的根本状况,影响企业员工领导者的工作热情和信息度。首先,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企业目标一致性建设,表现在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性目标要强,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并购利税增长值,才能扩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企业行业或区域影响力。其次,进行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企业科研能力建设。企业在科研过程中要相互理解和沟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这是企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要增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过程中相互引入技术和成果,增加合作开发新技术比重,提高新技术成果率,加快科研合作开发速度。最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建立一个合理的并购产业政策,对企业面临的行业前景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规划,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为灵魂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提高文化建设的绩效水平,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是根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是中心。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企业精神的一致性,提高企业精神境界一致性程度,形成一致性企业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水平。其次,要加强企业哲学的一致性程度,形成一致性的企业信条、企业宗旨和企业座右铭。最后,加强企业道德一致性,确立企业估计方针的一致性和产品质量保证度的一致性。企业应该建立人性化的文化环境,这样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拥有以企为家的感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企业集思广益,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企业中心原有文化的建设,一个多元文化的企业将多元文化看作是企业的财富,往往允许双方文化保持独立,特别是如果发生在服务于不同市场区域的企业之间,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是较好的选择。企业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停滞,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企业的各种理念,自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挖掘其深度,找到更加适合现阶段企业的管理理念,而这些理念必将成为企业在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利器。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使得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备了时效性,其最终目标的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挖掘,走向越来越高的境地。

(四)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为主线

上一篇:健康心理教育教案范文 下一篇:骨科的康复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