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3 03:35:00

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做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高尚,使现代人拥有乐观开朗、善于沟通的心胸,有悲天悯人、恻隐同情的情怀,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超脱,有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品格。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人文素养不直接体现为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认为:“人文素养是对看不见的事物想像与感受的能力、对精神财富的储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与对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胡教授的观点,全面、准确地界定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王利芬说得更简洁,她说:“跟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打交道,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会小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会构成一种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水准提升的一个基石。”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取向。

按照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周国平说:“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哪三样呢?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展开来说,人文精神就表现为三个尊重: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尊重灵魂的价值。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

学校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对教师而言,要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施教者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道德品质;要把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作为从事教师职业最重要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让学生自由地展示个性风采。各学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共耕人文精神的沃土,催开万紫千红的人文精神之花。要通过道德的体验性学习,使人文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得到升华,使受教育者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且把人文精神内化,使之潜入自己生命的深处,从而自觉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地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8-02

一、实施背景:

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各国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都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突出位置,重视学生的人文世界与心灵的体验,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沟通与融合。”[1]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视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2001年5月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说明》中,我们可强烈感受到这一点:“新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只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职教育原有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技能技法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如今,在科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因为新时代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能力,更需要的是职业道德、责任感、信誉感、高尚人格以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我校顺应时代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德育实践周”活动。

二、活动目标: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

三、工作过程:

(一)以班级为单位,实行班级轮班值周制和班主任负责制,负责校园卫生、文明礼仪、安全保卫防范三大项工作,订员订岗。

(二)建立学生卫生监督岗、文明监督岗、安全监督岗岗位职责,班主任值班周职责,文明校园督导队职责。

学生岗位职责:

1.文明礼仪督查:

(1)引领、接待好每位来访的家长、客人,发挥优质服务窗口作用;

(2)负责检查在校学生是否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是否佩带胸卡;

(3)使用礼貌用语,遇见师长主动点头问候,并及时制止在校内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举止;

(4)在食堂维护好学生用餐秩序,不争先恐后,不插队,并及时提醒学生卫生用餐,节约用餐。

2.环境卫生督查:

(1)对校园内所有道路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洁;

(2)维护校园秩序,制止乱丢果皮纸屑杂物、乱泼乱倒脏水、随意践踏草坪、损坏花草树木等现象。

3.安全保卫督查:

(1)维持校园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和校园治安秩序,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2)协助校保卫科、生管做好学生安全、保卫工作;

(3)制止小商贩、拾荒者进入校园内;

(4)制止校外人员随意出入学校;

(5)制止本校寄宿生外出(星期六、星期天及请假者除外);

(6)注意防火、防盗,生活区值日同学要协助生管老师,及时督促本幢楼学生去上课以及卫生检查评比等工作。

所有值日学生应做到恪尽职守,不脱岗、不闲聊,注意工作方法,态度和气,坚持原则,机智灵活,做到情况反映快,问题解决好。

班主任工作职责:

1.班主任必须带领参加实践周的学生,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工作,并于实践周前领取工作安排表,定人、定岗、定时上交政教科;

2.班主任应配合政教科及学校督导队检查落实学生值日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突发事件;

3.班主任必须在上课前10分钟到位;

4.班主任周末上交本班实践周工作小结,及时表扬本班文明典型,并查找问题与不足。

学校成立由领导带头的“文明校园督导队”,负责检查、督导“德育实践周”活动情况。

文明校园督导队职责:

1.检查学生上岗情况:值班同学于正常作息时间提前10分钟到岗,推迟10分钟离岗;

2.检查、督促校园卫生保洁情况;

3.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情况:班主任周一至周五上午必须到政教科查看前一天本班的评分情况,及时反馈并总结;

4.每天对值周班级进行考评,评价并打分。评价基础分为80分,政教科每周汇总,按分数高低取前两名,并颁发奖状予以表彰;

5.每班按学生数的10%评出“德育实践标兵”,每月汇总,按月表彰。

四、取得的成绩与反思:

“德育实践周”活动开展十年来,共有五千多名学生、近100个班级参与,涉及学前教育、通信服务、航空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等二十多个专业。学生们通过实践周活动,逐步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学会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服务他人,逐渐学会摒弃小我、接纳大我,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责任心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如今校园环境整洁、学生彬彬有礼,参与德育实践周的同学礼貌待人、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身影,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德育实践周”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最终形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共识。

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全体师生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

要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还必须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用勤劳、智慧创造的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中华文明要传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要提高,必须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及人类思维的源头活水,它以其永恒的睿智,逐渐地影响并改变着当代的中职生,使他们拥有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主要强调的仍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备受冷落,以至于近年来职校生创业的稳定性较差,发展的潜效性太弱,这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面对上述局面,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周”活动,把传统文化经典引入教学,力求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水准,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两翼,只有羽翼强壮、平衡协调,才能自由地遨翔于高远而广阔的太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11页

[2]《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说明》,《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第一册(基础版),2001.5版

作者简介: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社会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37—02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该为人的一生提供四方面的支柱:一是学识,即掌握知识这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做,即具备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青少年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及合作精神;四是学会发展,即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而付诸行动。这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素质教育的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是其重要内容,提高人文素养特别需要强调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在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只有艺术能帮助人们在和谐愉悦之中取得上下求索的激情与能力,艺术帮助人们接触整个人类文明,使人的知识和情感得到有益的扩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表明,知、情、意自然而完善的结合,是导出美好人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艺术在人的生命成长中有重要意义。其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及艺术教育启迪和帮助人提高创造性智慧,并在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不断得到人格的提升。再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中建立和谐交流的良性状态,既有益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的品位得到提高,也有益于维护整个人文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原则

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一)公平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学校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类课程、艺术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学校艺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以谋职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规定性、普及性和奠基性的特征,应该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二)导向原则即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不同于社会大众艺术、流行娱乐艺术,凸显育人特质,必须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保护、表现、彰显青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等美好的精神气质。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还应该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学校艺术教育应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状态,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

(三)创新原则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不断丰富审美体验。要通过各种艺术活动鼓励奇思异想,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四)传承原则即努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土壤,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非物质纽带。文化艺术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的因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青少年,是学校艺术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熏陶、浸润的作用,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长远的、基础性的影响。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我们要利用社会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文化薪火不断、世代相传。

三、厦门二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发展了学校的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原址鼓浪屿,是一所具有142年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名校、艺术教育特色校。学校秉承“勤、诚、智、洁”的校训,坚持“立足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鼓浪屿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环境,造就了我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造就了二中独特的办学风格,形成了足球、音乐、英语三大办学特色。从这里走出了殷承宗、陈佐湟等艺术大师。1990年,厦门市教委以我校为依托创办了“厦门市音乐学校”。2008年,高中部搬迁到有厦门“新客厅”美誉的五缘湾,两校区依山傍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为二中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来发展艺术教育也成为二中艺术教育的特色。

(一)学生充分感受和传承鼓浪屿独特的文化艺术

1.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1我国人文素养教育之于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问题是办学理念存在偏差,同时对人文教育的不重视所造成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偏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的涌现,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998年我国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进一步加快推进了我国全面深入实施人文教育进行了说明。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就加强人文教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论述如下。2003年学者杨德广的文章《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2004年学者王浪和凌云的文章《略论高职课程改革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学者丁继安的文章《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都共同表达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即发展其创新和创造能力、塑造其完美的人格,而这些也都是高等职业院校所必须进行的工作。2006年陈向阳等学者在文章《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中得出针对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这样一种新的技术观的基础上应该确立与其相对应的技术教育观。何锐连在文章《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发展》中表明,提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构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重点是营造高职校园中的浓厚人文教育氛围。2007年高宝立在文章《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中表明,高职院校要改变其人文教育薄弱的现状,就需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重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健全职业人文教育的操作机制和体系。学者王晓东和许宪国在文章《论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关系》中提出,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和所承载的使命,并寻找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和人文教育提升相互融合的学生能力的新思路。2009年徐长斌和黄戈生在其文章《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二重障碍及对策研究》中强调了通过对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徐公芳在文章《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中表明,需要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来把职业学院的人文教育引向深入,并通过课程整合和专业渗透、建构兼具职业性和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完善并制度化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评价体系等各种途径,来实现提高职业人文教育的目标。2010年李静、杨海刚在文章《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探微》中对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不足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

2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意义与问题探讨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它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是在单纯地培养专业人和职业人,而是培养社会型的人才。基于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在高职学院中树立全面成长、综合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办学目的,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地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它对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层面,而在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上关注不够。因而,以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最终落脚点,进一步探究高职院校如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以关注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的对策显得更为重要。应主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人文素养教育之于高职学生的基本内涵,二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三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陈刚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我们的理科教育培养了许多理工科的优等生,他们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拔尖的能力令人叹服。可是在交谈相处中,却常常让人觉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是缺少些什么,或者表述能力不强,与之交流乏味;或者对美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太弱;或者在处世中木讷拘谨,甚至没有主见。他们被看作是高智商的头脑简单者。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技艺精湛的技师,离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还相差很远。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底蕴。我们长期的理科教育,给学生太少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导致我们的学生思维缜密却思想粗糙。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那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二、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

三、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学习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学习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四、在课堂教学中塑造人文环境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轻松活泼、不压抑,从而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五、在物理教育教学的知识中渗透人文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精神,教师因时制宜地介入人文情感,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在复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向学生提出,在牛顿定律的创立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原理(力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统治了两千多年,这么长时间,为何无人发现其错误呢?后来伽利略、笛卡儿、牛顿为何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呢?引导同学思考,难道这段时间真的没有人对它有怀疑吗?从而让同学不唯书,实事求是,敢于猜想,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6篇

1.人文素养教育是新的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引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质上是蕴含着丰富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要求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人文的回归,要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必然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2.医患关系的现状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

医学实践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过多依赖高科技设备,医患沟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本应是病人的守护神,却在某些情况下变成了病人憎恨的人,医学蕴含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二、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途径的思考

1.更新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将大学的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校训精神的解读、校园文化的打造,在校园内弘扬“医乃仁术”、“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学校要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增强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自觉性。通过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人文素养的积累打造良好的平台。

2.教学改革,实现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改革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人文精神,融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课程的体系建设,使人文课程的教育更加系统。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人文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得到启迪;同时,要更加注重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建设,出版高质量的人文医学教材。

3.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国内医学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教学内容上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积极吸取PBL教学法的优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多媒体功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要局限于课堂笔试答题,通过综合笔试、写作、参与讲座、教学、互动、研究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4.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只有人文素养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文素养好的学生。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调动教师探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法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工作思路与新的教育观念相协调。结合实际,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考核机制,将提高教师实施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7篇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大量的生物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整合大量的资源素材并制作生物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就需要熟练地运用有如Powerpoint软件、Prezi软件、Photo-shop、Flash制作软件等工具。例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非常抽象,为了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使用Powerpoint软件整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形成过程的视频、Flas,并制作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学情的教学课件。同时,资源网中提供了一定大小的个人空间,每位教师完善个人空间,就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教师学会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搜索、开发生物教学资源上传至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制作教学课件、建设个人空间的过程中,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创性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利用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师成长服务、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对生物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湖南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背景下,生物教师可以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丰富的资源与互动功能合理地与新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8篇

(一)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一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出现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情绪,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当前我国很多高中学生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悉,而不能清晰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强烈。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学生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人文情景,引发人文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景模式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的掌握知识并提升自我素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的方式,感受当时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情绪。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朗读的形式,使这首文章能够更加富含魅力和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深入领悟当时马丁·路德·金渴望黑人自由、权力平等的愿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坚定意识和对梦想的不断付出。

(三)应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真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方式,在学生进行愉快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不断丰富自我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实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小组内明确的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在学生对课本内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本篇文章共有多少个偏义复词?”“这首诗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负责深入思考一个小问题或者小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答案整合,加快学习的效率并能够保证质量。在不断的小组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具有包容性和内涵性的学科,加强学生对高中语文人文性的学习和研究,感受语文的魅力和文化,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彰显语文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保证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提供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9篇

2010年4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北京、河北、浙江、广东等l1个省(市)高职院校987名教师和4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生人文素质好的教师仅占5.1%,33%的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是哪些著作,有36.3%的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有89.9%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有40%的教师与学生均认为目前学校人文课程开设严重不足。2010年8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知多少”的调查报告,该调查选取了北京l2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13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6%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和阅读有关历史知识,其中65%的学生是从电影、电视剧中了解的;有6.6%的学生对新中国60年历史不清楚。从以上两项调查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是欠缺的,并影响着他们的人文修养与良好品格的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片面的市场化和就业率成了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重“谋食”,轻“谋道”,重“制器”,轻“育人”,培养的学生几乎成为“固化”的物,而非“人格化”的人,其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意志人格和心理情感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重个性彰显,轻团队协作、人际关系、敬业精神,从而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欠缺或被“边缘化”。高职教育第一职责是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行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之所在,是事物的“本”,判断教育本质的根本依据是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即人才的特异性,只有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这个根本要素出发,才能够真正把握高职教育教育的本质。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看,从“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经历了多次转换和嬗变,最终将高技能性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属性。然而,就教育本质而言,教育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人的自由、和谐、充分、全面的发展,高职教育也同样具有教育共同的本质属性,即“全面发展”和“整体幸福”,这也是高职教育之为教育的核心价值。虽然高职教育的功能在于它为社会发展奠定了最为广泛的技术基础,但为了“理想的职业”而进行的技术培训,绝不能代替为了“理想的人”而施行的关于人的德性、理性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养成和培育的教育,高职教育不能放弃对教育意义的追寻和守望。因此,高职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切忌忽视对学生品行、修养、人格和文化等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则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人文”原是与“天文”对举为文的,其意是指一种人伦有序、礼备乐明的“文明”社会秩序。沿用至今,在我看来,“人文”的实质其实就是素养、自觉、自由和善良,这对当今高职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有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职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潮,重谋生手段轻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未引起普遍的、足够的重视。“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报告中,行动上依然存在专业、技能学好就行的现象,情操陶冶、个性发展、文化熏陶等方面十分薄弱,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更大挑战是素质的挑战,高职教育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教育,缺乏一种“功夫在诗外”的训练。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仅靠有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和睿智卓识,而这一切还应取决于深厚的人文素养教育这一“源头活水”。这一情况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得到印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比例少,有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开设人文素养课程,这样的教育必将导致受教育的学生的职业素养欠缺,或是文化贫瘠,这在实际上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未来的职业岗位是复杂多变的、综合又模糊的。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除了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能力外,还必须具有灵活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品质、修养、心理等素养,这也是将来职业领域的一种能力体系。对这种社会能力的开发,正体现了当代高职教育的时代属性。一个缺少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人的回归”呼唤着教育的回归,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克服其发展中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建构和弘扬人文精神,使教育更全面、更人性和更有利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正是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来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而且更需要人有伦理良知、人文精神来制衡和规控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负效应。可见,高职教育重塑人文素养教育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迫切性。高职教育正在时代的交叉点上进行着艰难的转轨,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精神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不能有所偏离。

三、重视高职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开展社会活动

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与培养人的目标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文素养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人,而不是作为产品的人,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技能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目标就是德、知、懂、会(做)等。知、懂是知识目标,以“适度”“够用”为准;会(做)是技能目标,高职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教学,掌握一技之长,学会做,这是高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特点决定着技能是高职教育之本。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任何教育,德是品质目标,德的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做人,提供的是“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只懂技术的“机器”,而是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人”。培养“优势技能与品质”还是培养“优势品质与技能”,这不单是字词的变化与顺序的颠倒,而是新阶段探索“职业人”培养的使命所在。

第二,提高教师素养,树立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熏陶,难点是观念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素养。教师既要善于教书,又要善于育人;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素养的培育人;既是启发学生去领悟知识技能的导师,又是人文素养优良的示范人。所以,要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授业解惑,还用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它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却又是关涉全局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使心灵得到理性的交汇。人的生存不仅是摄取物质财富,更应有丰盈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和美感空间。教师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它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因此,重构大学人文精神要从教师抓起,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

第三,开展社会活动,提高人文精神,感悟人生。社会活动是学生人文精神与修养熏陶的重要渠道。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享受人生的尊严,感悟人生的胜境。以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平台,创设人文精神内化机制,如科技文化节活动、人文大讲堂、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实践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创设完善人格机制,如服务新农村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让大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艰苦与快乐,让高职学生体验人生价值和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做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同时,在开展社会活动中,要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分管教育工作的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高校领导曾作过这样的告诫:“不要精于科技,而荒于人文。没有科技,做不好事;没有人文,做不好人。”这句话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科学和人文,是一个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万里高飞,长空竞胜。”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的必由之路,如果只重理轻文,重教做事,轻教做人,那么结果正如梁思成早在1948年所说的“半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灵魂的人,对社会而言就等于没有“主心骨”,对工作而言就失去了“生命线”。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的专论中指出:“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活动。自然科学家及其自然科学活动一旦脱离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调控和推动,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社会责任。”0科技与人文相融则是一个人成长较完美的境界,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深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人文素养课程

这其实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设置几门人文选修课或开设一些人文讲堂就能了事的,而要从人才培养规划、课程结构体系、校企合作、校园环境等方面综合来思考并构建。确立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学生在领会有关知识中蕴涵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内容上既要防止随意性,又不能重复,更不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符合课程的规范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科学而又繁重的任务。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为目的的,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通识教育,而重在人的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应纳入高职内涵建设的范畴,设置必要的人文素养课程,使高职教育做到技能训练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这也是高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自主调整。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既可以了解并掌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又可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研究并制定测评方法、测评机构、信息采集、评分标准等问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素养;教育;缺失;需要

近来惊闻一个4岁的孩子遭到幼儿园老师的“变态”惩罚,老师除了扎孩子脚板,还让孩子喝粉笔水、闻臭鞋子。无独有偶,深圳一名26岁女老师因怀疑自己手机被偷,竟暴打3名8岁的学生。更有“绿领巾”、“双色校服”等在内的一系列事件不断发生。尽管这些事件有其偶然性,事态的演绎细节也各不相同,但透过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还是能窥见部分教育工作者基本人文素养的缺乏。我们的社会需要学识渊博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何谓人文素养?素养不是知识,知识与素养是两回事。蒙田说过:“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须让知识进入认知主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当中,才能称为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在广泛涉猎了文、史、哲等知识之后,更深一层认识到人文之“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那就是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大写的“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只具备工具书的价值,不能叫做有人文素养。素养跟知识的差别有多大呢?两者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也不应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人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教师王栋生就曾说过一些言辞尖锐的话语“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虽然不像工农业生产的失误那样会立刻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会隐藏在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当其滋蔓之时,真是天命难回。”“如果把那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极端的应试教学也称作‘教育’,是教育的羞耻,也是对教育的玷污。”钱理群先生也曾写道:“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

教育不能缺失人文精神,所以作为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上海《教育参考》主编吴国平也在文章中说到,“教育”是一个大家都熟悉、习惯的词。而实际上,大家都在说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训练,古人说“教书育人”,而今天的教育却是“育分育人”。表面上进了学校就是在实施教育的功能,而实际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是围绕着分数转的。这种“教育”是打了引号的,只有“教”没有“育”。只强调传授知识,而把育人的功能抹灭了。他担心这样只会离真正意义上“对人的重视、关怀、全面发展”越来越远。而这样的后果长久来看不是很可怕的吗?药家鑫事件的发生不就是一个警钟吗?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理想即是成为“文化的人,在思想和精神上自由的人,不只局限于职业和专业的人”。这种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给人带来心灵的解放,帮助人们实现思想和艺术的伟大创造,成为文化上的优秀者,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化贵族”。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出“精神上自由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教育,一些学校特别重视和培养的是这样一些技能和习惯:它们给人以自由,深层探索存在的奥秘,在知识发现的真实面前真实地生活。在探索生存的深层奥秘时,同时经历“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两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旅程”,进行的是“信仰和理性的对话”,捍卫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善良、尊严和自由”,培养的是“对社会和伦理问题的敏锐感觉”。回过头再看看我们的教育。一些教育工作者只是将教书当做一个饭碗,一个可以换来物质和地位的技术性工具。他们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并未将这些充满灵性的花朵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对待,甚至粗暴践踏学生的权利,并将一种坏的德性和价值观言传身教给学生。教师将教书当做一个饭碗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职业它有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独特性。也就是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有深厚的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具备解读生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的基本能力,才能担负起人文代言人的神圣使命。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现代教师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致,心向往之’”,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是否应好好思考一番呢?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我们的社会需要学识渊博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体罚学生只是极端案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问题则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会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和如何应试固然重要,但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成为具备人文精神的有德性的人。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把“要有独立的人格,有精神追求,有平等的意识,有强烈的责任与操守。知困而学,知难而进”作为我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2]《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学生音乐素养范文 下一篇:民间游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