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4 04:42:43

贸易专业

贸易专业范文第1篇

1.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性,比较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大型的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实践性用高额的年薪诚聘人才,但是对于理论性却从来不去考核,只重视实践性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性人才,这代表我国高等院校只重视在培养外贸人才时没有更好的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1.2课程设置分散,各自为政。我国高等院校在授课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强调自己的课程比较重要,并没有进行整体的整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这样学生在工作中就会很难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导致专业知识的不完善,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1.3重外贸,轻内贸。在学生刚入学的过程中所授课中国际贸易专业课多大于内贸的课程安排,长期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外贸的课程比较完整重要,而内贸比较不重视。

1.4重书面,轻口语。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综合学生和企业所反馈的重要讯息中,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要求英语水平很高,要求学生有很高的阅读能有,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事实上,一些高等院校在外语授课中都是只重视语法等教学方式,却轻视了口语表述方面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书本上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在口语反面与客户洽谈就会很费力[3]。

1.5重出口,轻进口。在高等院校的授课过程中大部分的教科书都是以出口合同为范本,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讲解很多关于出口的知识,这样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现象表明专业培养的实践性与课本脱离关联性,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形成不协和比例,导致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时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激情,在上课或时生活中都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2.1理论教学,够用能用。当下存在的现象是,高职与本科授课的俩种教学模式,高职只重视实践能力,但是理论能力很薄弱,但是本科却重视理论,实践能力不是很强[2]。因此,应用型本科的理论很强,但是还是要结合现实的需要按照国际贸易的课程进行教学。

2.2实操教程,理解原理,娴熟操作。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例如:角色互换的扮演,商务模拟谈判,报价等,让学生能进入真正的国际化贸易过程中,切身感受,加强双语的锻炼,并建立专业的国际贸易的课程网站,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2.3实践教学,应用与管理并重[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并能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教学模式,利用企业和行业的优势,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来实践讲课并实践互动,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同时企业也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使得教育与用人单位相互结合的密切关系。

2.4案例教学,突出培养管理技能。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教育对学生管理技能的重点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学生也应该互换各种角色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对外贸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解决,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技能进行培养训练[5]。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及就业的去向,组织实习即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去外贸单位实习。通过实习可以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分析整理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去解释、解决国际贸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意见措施。

贸易专业范文第2篇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1)就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商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大体相同,在人才定位和就业方向方面大同小异,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2)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的调整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课程交叉重复、综合不足的问题,专业课程体系缺乏依据,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1.2课程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虽开设一些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等实践课程,但仍开设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且,由于高职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的讲授仍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内基地的使用力度不够大,专业技能课程并没有充分的进行实训操作。

1.3学生缺乏专业认识、职业岗位认知不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不够均衡,外语水平不高,商务职业能力整体水平偏低。另外,高职学生缺乏职业引导,对外贸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缺乏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1.4校企合作的程度不高、学生缺乏顶岗实习锻炼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力度还不够大,缺乏在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密切的外贸实习单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率较低,并没有真正得到商务职业技能的锻炼。因此,学生缺乏在具体岗位上的外贸业务实践。

1.5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任教师都较为年轻化,外贸英语能力有限,英语口语能力不强,这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造成了极大的困扰。(2)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偏重理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无法把握行业的信息动态,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1.6学生缺乏商务职业能力锻炼,商务职业能力薄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于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比较少,尤其是省级或国家级的商务职业技能竞赛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商务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锻炼,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比较薄弱。

2.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商务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2.1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1)高职院校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商务职业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2)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国际贸易专业要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贸人才,就必须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从国际贸易专业实际出发,根据岗位的要求设置符合岗位能力需要的课程,将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实习和实训,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

2.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要扩大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招聘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在职专任教师到外进修学习、加强教师商务英语的口语培训,加大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还要积极聘请行企业专家深入课堂,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熟悉业务操作具有较强商务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2.3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需要扩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软件和设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外贸合作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调研与联系,争取在发达城市开发新的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寻找专业对口,岗位对接的企业,这样才能更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4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外贸岗位的认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应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加大对大一新生入学前的职业规划,通过会议、讲座等宣传方式对本专业的岗位和就业方向进行宣传。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做好职业岗位的引导,认真分析其专业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认真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就业,关注企业对于用人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商务职业能力,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贸易专业范文第3篇

实习让我懂得了责任。作为一个跟单员,当从接到客户订单那一刻开始就要全权负责那一单货物的发出及签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追紧,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天上下班时都必须上系统查看订单,看是否财务备账了而自己还没开出仓单的,一定得及时开,要不然客户要货很急,我们又没开出仓单,这时仓库就不知道发货,我们就会挨骂了;实习也让我变得更加细心。想做好一名跟单,细心是必须的,因为跟单的工作大多都是跟数据拉钩的,数据的10和100是差了十倍的,所以我们必须得仔细,特别是开单时,还有就是让财务查册子产品账时,231.5和2315一定得看好是否有小数点。对于发出的货,仓库或厂家的人会给我们单号货发运单,遇到看不明白的,一定得询问清楚。实习也让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想做好跟单的工作,就必须做好登记,最好写清楚日期和简单的情况.

其次,跟单的主要工作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保证质量,按时交货,这就需要跟单员不断的沟通相关部门,作为实习生,当前我的工作还只是局限于上面说的那些工作,这一些基本的范围。不过,就算是这样也要沟通,但是我在这方面的能力却一直是我的弱项。现在我已经认识到沟通能力对于我的工作的重要性,希望我在这一方面能有所提高。

工作中我发现公司的气氛很融洽,大家都很和蔼,记得刚来的时候,她们都很热情的接待我。我们公司每个周一都得开例会,我很喜欢每周的这个开会,因为大家都在把这周的问题说出来一起解决,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每次开会都学会很多东西。记得有一次例会,王总把我们把一个客户的货发错的问题拿出来问大家错在哪,其实他不是责怪哪个人,真的,从中我觉得一个人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错在哪,敢于承认,而且还说,人不是完人,不管多认真总会有疏忽的时候,并不是责怪谁,每个人都在做事,做事难免会犯错,只有不做事的人才不会犯错。或许在这次会议中没人觉得什么,可我却懂得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在这三个月的实习生活里,除了在实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外,更重要的是社会中的学习,每个人所触的工作领域都是不一样的,所面对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虽然我学的是应用电子技术,但实习的却是跟单员,与我的专业相关地方不多,但是在大学里学的知识是有限的,有些知识只能在课本中学到,但有些却要自己从生活中学习得到,要想自己不断的提高就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的从生活中学习。从实习开始到现在,我慢慢的学着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在学校的时候,我的身份是一名学生,思考的问题和行为举止也是以学生方式,思想和行为流露着太多的稚嫩,社会责任感也不强。但实习末,通过了公司的培训,以及自己的努力,思想和行为上有了提高,比如怎样与公司同事份的相处,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以及怎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等等。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举止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社会责任感也增强,对自身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我希望和我一样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勇于踏出自己的第一步,我们缺乏的不是吃苦耐劳的能力,也许大多的时候不自信,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公司能给我们机会。相信我们90后也可以担起社会责任的担子。希望我们能能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

可以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工作经历,我一直希望以后能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可是会计是要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不对口的我很难找到,可是刚好我现在的工作和会计的人一起办公的,虽然说跟单的工作跟会计工作不一样,但是它们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且跟她们一起办公,平时聊天也可以知道它们的工作大概流程,我现在也在准备着资格证的考试,对于刚刚出来的我,主要是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以后才能找更好的工作。所以我相信这段实习带给我的经验将对我以后的人生起很大的帮助作用,将会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铺出一条路子的。

国际贸易专业实结(二)

实习的这家厂是一家制衣厂,它的主要业务是滑雪服、羽绒服和登山服,有时候也做一下其他类型的服装!我进入的是业务部,业务部一共有四个组,每个组也只有组长和助理两个人,虽然业务部的人很少,但是却是十分重要的部门,整个工厂的运行都与业务部的工作密切相关!我们组是做FOB业务的,简单点说就是直接面对外国客户的,这样对我来说就十分有压力了,因为这对英语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而英语能力一向平平的我就有点担忧了!

刚进入厂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很陌生,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不了解,首先我接触的就是对衣服物料的了解,虽然很多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看到,甚至自己穿的衣服上面就有,但是对于有些东西的传统认识,一时很难让我接受这些东西的专业名称,组长给了一本物料本我,让我对照上面的物料样本熟悉她的名称,没有人会很认真的教你,很多东西只有靠自己去摸索。

渐渐熟悉了之后,就开始接触英文制单,当初此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英语的时候,头都大了,组长不会一个词一个词的教你那是什么意思,只是给了一堆带有翻译的英语制单,让我自己去熟悉了解!

我只有硬着头皮看下去,刚开始的感觉就是即使是英语六级以上的人只要是非服装专业的人也未必能够看懂,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现这些其实并不是很难,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变来变去也就只有那几个名称,那几个语句!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我就开始正式接触跟单这个工作的流程。

其实跟单总的来说就是对产品出生到最后大批量生产这一整个过程的跟进。我们的工作没有分得那么的细致,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我们亲自跟进,从接单开始,做制单,做初办、PP办、再到产前办、产量。这是整个跟单的大致流程,不过对于整个流程来说,大体上都是一样的!

跟单的第一步是接单,客人会把他所需要做的衣服制单发给我们,而我们会根据客户提供的粗略信息,通过自己的整理提取,做出一个规范的格式,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各个部门的作业并没有现成的成品能够拿来参照,因此许多的工作只能依靠这个制单来完成。因此我们必须很好的去了解这些产品的知识。因为制单仅仅是一种书面的东西,而且有些时候书面与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在理论上不在理论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在实际操作当中却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作为一个跟单,是处理所有问题的最关键者,所以必须得很好地去把握,尽量避免出现错误,这就需要在进行下一步工作前认真地检查之前的工作,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相当于是一个流水线,前面的工作有问题,没有处理好,必然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前面工作当中出现的错误,那么在等到在后续的工作当中才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就会有亡羊补牢之嫌,且所有的工作都是白费,必须得重新返工。这其中不仅仅需要经验,还需要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熟悉。第一轮过程的开发主要是主料的开发,这其中我们需要去寻找客人要求的那种主身布,如果公司没有,就得去寻找供货商帮忙开发。

在做好制单后就要把这些制单那到纸样房,纸样房会根据制单上的信息进行后续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跟进其开发进度。同时纸样师傅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我们就必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跟他们解释清楚,如果连我们也不懂得问题,就要直接跟客户进行沟通,通常在做初办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少,因为初办只是一个雏形,只是大略地护板去做一个模子出来。在纸样打出来以后,会有专门的裁床去裁,我必须得跟进他们工作的进度,裁好后我必须得把这些裁片给到针车,如果有转印或其它特殊工艺的话还要送到其它部门去进行加工生产。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我必须得熟悉每一个工序要求是怎么样的,清楚地明白应该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效果,什么是合格,什么是不合格,哪些地方没做好,要重新做,我都必须得要清楚,虽然不是要我亲自去做,但我必须得知道。因为所有的原始数据和信息都是从我这里出去的,所以我必须得很清楚。这个阶段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获取的过程,有的时候会因为不确定性,没有经验,可能要做好几次才能做到正确的。

初办做完后,我们就要开始第二轮的跟进,首先把初办寄给客人看,客人会给出评语,我们要根据客人的评语重新做制单,这时候相对于第一轮的制单就简单多了,因为这时候有初办可以加以对 照,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新的东西等等,这些都随着客人的要求进行更改,很多东西我么没有做过,我么就要试着去开发,去联系一些辅料厂就行生产,这样以求更好的达到客人的要求!当准备工作就绪后,就重新交给纸样师傅进行改样,然后样板房的进行制作!

而这一轮做出来的就是PP办,PP办的要求基本上就要比初办的要求高多了,它直接决定着你是否要做下一次PP办,而重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直接影响客户对我们的印象,但是有时候是让客人要求有所更改,这样我们就必须再做一次PP办,直到客人满意为止!

第三轮的开发也就开始了大批量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跟进其进度和质量,保证产品按时按质的完成!以求让客人满意!当批量生产完成后就等着出货,这也就接近了整个跟单流程的尾声,当活走完时,一次完整的跟单就结束了!

在实习期间经历了好多事,也处理过好多问题,想过、看过、做过、高兴过、也沮丧过,百感交加,使我学会了好多东西,具体有以下几点

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

跟单的工作比较繁杂,琐碎,它需要接触的部门最多,基本它跟每个部门都会有接触,从业务,物控,仓库,二次加工,针车生产车间这整个一系列的部门都有联系。跟单它既不属于最高层也不属于最低层,就像一个夹心饼一样,它处在最中间,所以这其中需要很好地学会与人沟通。这是我实习当中体会得最深的一点。很好地与人交往,学会做人,在工作当中还是在生活当中,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的时候,在家里的时候,可能我们从来都是姣姣者,可工作了,就不一样,每个人都一样,做错了事,做不好事情,那么你就得接受批评。

其次,我觉得方法很重要,最开始做事的时候,没有计划性,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对整个流程和细节不熟悉,做事总是会事倍功半,后来慢慢碰了几次壁,摔了几次跤,缍于体会到要先学会怎样去把一件事情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快的效率去把它做好,用心去做,用心去想,如果我要把它做好,我应该还要做些什么?积极地思考这些让我懂得了很多。

再次,学会学习,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提高素质能力。

在工作当中总是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从严没有接触过的,这就需要向同事们多学习,多问,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有时候祂们的一句话,一些指引,会让你少走很多的弯路。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也学过外贸跟单的知识,可那时仅仅只是一个理论的了解,在现实当中会比书上讲的更复杂很多。有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对于以前的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也对外贸跟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跟单这份工作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学会怎么去面对压力以及突发事件.

想的没做的实际,凡事想到的并不能就具体实施,在开始我们准备了好多准备功夫,以为可以应对接下来的问题,但实际上到了真正操作,会有好多困难以及突发事件.

贸易专业范文第4篇

各位院领导,系领导:

你们辛苦了!

我是x学生xx。

现在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从国际贸易专业转为动画专业。

我看过学校转专业的相关规定,知道这个时候提出转专业是不合适的。但是请听我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大学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也正因如此,难以改变;就如同无法强迫一个人喜爱另一个人一样。人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无法驱策的,人能支配的只有行动。所以在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对大学本就是迷蒙的不了解,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就告诉自己安安心心的学习,学好所学的便完成了任务。但是学习不是任务,它是人要走的路。一个学期过去了,渐渐明白并最终了解了自己,国际贸易不是我的所好,亦不是我的所长。如同在戈壁上掘井,掘得再深也掘不出水。即使偶然加碰巧有了一点,到那时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水的价值。就算有一天我在国际贸易毕业并且是优秀的,我所付出的却是四年花样的青春年华,犹如燃烧在灿烂的阳光下的蜡烛,发光了发热了,但是照明黑暗驱逐寒冷的价值却永远消失了。

从小我就喜欢画漫画,对动漫有着很高的激情,梦想着自己也成为动漫大师,我认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去拼搏,去奋斗。当我知道动画这一专业时,我随即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被它的魅力折服,而且我有信心学好它,做好它。

看到枝头含苞待放的花蕾了吗?犹如我二十岁的年龄,她不怕风吹雨打,骄阳暴晒,严霜压顶,但是她要开放!的确经过了磨砺,她可能不再如初的美丽,甚至会有花瓣残缺,但是作为花,她开放了。那是自主生命为生命争取后的最美的笑容。给我一个机会,也许以后的路会坎坷,会荆棘;但是,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遍体鳞伤,我还是可以笑的。相反,如果连一个机会也没有,即使完整无缺,也少了拼搏的痕迹,剩下了遗憾。

兴趣是人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我想做有用的人,想为了理想奋斗,想为了梦想拼搏,想在自己有兴趣的方面施展才华,请领导给我走向梦想舞台的机会,让我能展翅高飞!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各位院系领导慈爱地给予考虑。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

贸易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1]。然而,我国各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偏弱。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专业。我国加入WTO后,外贸以及协作企业(外运、对外保险、海关等)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本文试从实践教学角度来研究如何培养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高技能人才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

(1)课程性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

(2)集中性实践教学(或称综合性实践教学)是指需要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论文)等。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该课程讲授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为今后从事外贸及相关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2]。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各国都在本国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了教学改革,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普遍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法国非常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完善,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应用性极强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1)从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看,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那些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到,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其重理论轻实践之程度可见一斑。

(2)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3)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从事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仅以科研成果的多寡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则往往不在考核之列。[论文网]

2.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

以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处理外贸业务。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所以实践能力提高得较慢。同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交易磋商与制单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解决整个贸易流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制单也只是根据已给定的信用证填制提单等相关单据,对如何开立信用证则讲解甚少。这些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

3.校内实训室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院校由于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诸如生物、化工、信息等专业实训室建设要远比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4.学生的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不到位,部分毕业生虽经过公司的培训,但仍难以胜任公司的岗位,最后不得不转行。毫无疑问,这既没有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原有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制订。此外,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2.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本科雷同,只不过稍作精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调整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制过渡到两年制后就更为突出。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建设实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与社会上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商务师、物流员等资格证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为这些证书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立实训基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并为一些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训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在积极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3],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作场所,比如参观保税区、港口等,看集装箱、堆厂、港口、铅封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操作和掌握的自信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4]

4.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职业学院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的产物,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将那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能人”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外贸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很大,学校应给予一线教师以足够的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才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加强校企合作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缺少见习和实习基地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应鼓励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5],鼓励企业资助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学生的实习。学校要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向企业转让新成果,向企业职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韩常青.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41-142.

[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3]蔡珍贵.试析外贸模拟实验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246-247.

[4]陈万卷.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20-22.

贸易专业范文第6篇

1.人才需求数量递增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相继在金融、物流、旅游、电信、建筑、教育等更多领域开放对外贸易。外贸经营权下放激活了外贸行业,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投身外贸行业,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水涨船高。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排名前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供不应求。

2.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如今,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等基本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出于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外贸企业都希望招收的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岗位,不愿意对新招收的员工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长时间的培训,这对外贸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新是推进企业迅速成长的动力源泉。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形势和复杂的外贸环境中,外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外贸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不符合外贸行业的发展要求,只有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外贸企业基本都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创新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应对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为企业提高效益、开拓市场。

4.较强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

外贸行业不同于生产制造等行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高要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不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胜任外贸岗位的各项工作,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业务沟通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此外,外贸从业人员还必须了解业务相关国家的历史、政治、风俗习惯、,熟悉外国的相关法律,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能力偏弱

近年来,外贸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远远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实践能力偏弱对就业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外贸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高校对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教学实训软件或创办仿真实验室,对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有很大帮助,但是基于软件的虚拟实训方式,情景设计过于简单,与贸易企业的实际运作还有不小的差距。软件仅仅立足于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和简单案例的熟悉,无法模拟工作中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非常有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入外贸企业后,由于没有经历过真实的外贸过程,很难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熟悉外贸业务。

2.“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授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理论知识深厚、实际经验丰富、具备一定外语水平,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现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中选聘,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授课基本停留在书本上,与实际相脱节。由于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理论基础不够,很难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目前往往局限于做几场讲座,与教师进行座谈交流方面,企业骨干进入高校任职的渠道还不畅通。高校也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缺乏获得实践锻炼的渠道和动力,导致“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

3.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仍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教学主要目标。尽管越来越多的教材增加了实训方面的内容,但仍出现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的现象。外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业务操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新的业务类型不断涌现,这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但是,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实践课程设计往往无法及时反应外贸行业的要求,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4.考核体系不合理

一个专业的考核体系充分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向。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促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最急需和最有用的方面,促进学生把精力合理分配,提高学习积极性。然而,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就是一门课程最后的成绩,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甚至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和网上抄袭拼凑文章。虽然有些课程考核增加了平时实践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理论和实践成绩比例不合理、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主观性强等问题。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考核也停留在理论研究能力、数量、课题申请多少、学生测评等方面,至于学生在教学中学到多少东西,学的东西是否实用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合理导致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改变考核方式以适应外贸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内容。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1.对接外贸行业,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从业适应能力的基础。高校应该对国际贸易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如跟单员、单证员、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进行分析,获得相对应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实践能力需求,根据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多,实践操作课时少,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参与动手实践和企业实习。必须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压缩理论课时,为学生实践操作留出时间。同时,理论课程中也必须突出重点,增加外语学习的比重,将外语学习贯穿于其他业务课程中,尝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

2.自办小微外贸企业,创造实践平台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通过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实习企业等手段进行。软件仿真平台是利用软件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交易环节,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软件、杭州比特公司的比特外贸通、南京商友的外贸实训平台等。场景模拟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业务环节中的各个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比较真实的业务氛围,全方位地接触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仿真实训基地同样要依托仿真实训软件来实现,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来构造业务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外贸企业实习一般由高校与外贸企业结成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到企业工作锻炼一段时间,或者学生自己寻找外贸企业进行实习。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企业实习等方式有效弥补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条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软件仿真、场景模拟、实训基地等方式无法真实再现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无法体现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与客户交流沟通等真实场景,学生经过仿真培训依然无法迅速适应外贸工作岗位。而对于企业实习锻炼,很多企业由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因,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到具体操作岗位,再加上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学生在实习期往往只能跑跑腿、打打杂,效果不理想,实习流于形式。由于目前的实践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此基础上由高校自主创建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和学生轮流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平台。高校创办小微企业,既具有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又不需求太多的场地和启动资金,便于付诸实践。自主创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不做生产,专职服务,为各类生产企业提供出口业务服务或者为各类国外进口企业提供进口业务服务,不为盈利多少,主要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轮流在小微外贸企业中任职锻炼,能够接触到国际贸易过程中真实的交易环节,成为交易的主体,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在国际贸易实际环境中,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熟悉和掌握进出口贸易和业务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必须以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教师不仅要具备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大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弱的情况。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又能熟悉实际外贸业务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高校自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参与外贸实际业务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在实际外贸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

4.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对接外贸行业教学优化的保障。当前,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教学成果考核中,大多着重考察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如申报完成多少科研课题、撰写发表多少论文等方面,考察教学成果也一般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证情况、民主测评等,不能充分反映对“双师型”“双语型”教师的要求。这也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参与实践能力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只愿意做课题、写论文,不愿意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问题。国际贸易专业既需要理论素质过硬的教师,也需要熟悉外贸业务的教师,高校必须改革考核教师的机制,鼓励教师培养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高校只有在教师考评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充分衡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能力,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改变传统的考试形式,避免死记硬背等情况,灵活采用闭卷、开卷等形式,突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外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等课程,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测试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改变以往单一理论考试或理论考试占绝大比重的情况,增加平时表现、实践操作等项目的成绩比重,防止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重视实践锻炼等。

贸易专业范文第7篇

与本科国际贸易教育不同,高职教育主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外贸企业提供从事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决定了高职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间较大的区别,即高职教育是更注重能力实践的培养,更接近社会需求,贴近实际工作的教育。此外,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与高职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别,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可与国外客户进行准确地交流沟通,以及相关的营销技巧、沟通协调、承受压力等较好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如何把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外贸人才,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所面临的重点课题。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中外高等职业学校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是一种多赢的策略,在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会从这种模式中获益。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必要性,表现如下。

(一)对于高职国贸专业,有助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完善课程体系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中纳入校企合作方式,合作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出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学校则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校内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确保教授课程的实用性及更新性,达到培养综合能力强、适应市场的外贸人才的目标。

(二)对于校企合作企业,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及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与高校合作并能参与到学生技能培养中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首先,通过校企合作,体现了企业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公益事业,提升了企业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也为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其次,外贸行业的特点是员工流动率较高,很多员工在公司工作一两年后跳槽,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校企合作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国贸专业的学生良好的贸易知识基础,降低了企业人员培训的成本和压力,缩短了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减少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同时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外贸专业人才。最后,企业在帮助学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同时,其实也在为自己培养未来的员工,提高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在国际贸易校企合作中,学生是最大收益者。与传统高校仅限于在课堂上的讲授理论知识相比,高职国贸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技能。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战场”上,更加深入地吸收枯燥的贸易理论,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会自觉地、积极地回归课本上找答案,或向老师请教探讨,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此外,顶岗实习的模式中,培养了学生从事外贸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如吃苦耐劳、善于与人交流、勇于面对挑战等素质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极为有利。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校企合作项目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虽然目前政府为了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对企业给予一些政策优惠及补贴,但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政府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补贴有限;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宁愿不享受优惠政策也不想添“麻烦”。外贸岗位与一般生产岗位或服务岗位不同,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操作性、连续性及私密性,由此需要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岗位数量少,企业更愿意在市场中找有经验的全职人员来填补少量的空缺,而不愿意承担教授学生的义务。由此导致了目前推进高职国际贸易校企合作的一大难题就是寻找合适的企业来合作,以至于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是流于形式,真正做到订单培养,无缝对接的成功校企合作案例少之又少。

(二)针对外贸岗位英语要求,高职学生有待提高由于国际贸易主要是国际间的商品交易,较高的英语能力成为外贸岗位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文基础一般,更谈不上专业外贸英语的熟练运用。这一劣势也构成了高职国贸生达不到企业要求的主要因素。

(三)课程安排需进一步合理化、实用化在目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去企业实习所有的工作技能要重新学习,在校所学的知识要么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实用,要么是学生根本就没学会。导致现在的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只要求英语或态度等非专业知识的素质技能,而专业技能反正上岗后还要重新培训。这一现象产生的不良结果是,学生或企业会越来越不重视学校理论课堂的学习,浪费了校内的宝贵时间和资源。如何构建一个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四、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效果,达到互惠共赢,人才共管的局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政府应加大校企合作重要性及意义的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实质是培养外贸人才的必要措施,是行业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自身应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政府还要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使其制度化,提供多种可选择性的优惠措施,只要校企合作成功达到指定指标,企业就可享受相关政策;同时,应提升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形象,通过颁发相关的荣誉证书,聘请相关人员到学校授课等方式,让企业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公益事业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应积极主动分担合作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减轻培训员工的成本,提供最新的业务知识,让企业体会到参与校企合作是“有利可图”的。

(二)非订单化,多选择的实习企业国际贸易涉及的工作很多,包括国内供货、货物运输、报关报检、保险等众多环节,每个环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层次水平差异较大的院校,并不一定要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因为“订单式”培养的弊端是,针对一个企业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没办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特质,即绝对化的要求,会导致一些学生因达不到“订单企业”的标准而丧失顶岗机会,甚至对外贸工作失去兴趣,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贸易工作,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建立“非订单化”、“多样化”的合作企业群,即与多家从事不同贸易环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要从与单个企业的校企合作向与企业群共同合作转变。让更多具有不同优势特点的学生可以在众多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会单一的因为英语不好或其他因素而丧失从事外贸工作的机会或信心。

(三)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学校应汇总企业及市场对国贸专业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抓住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时间,有效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比如,针对外贸要求英语高的特点,学校应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尽早开设外贸专业英语,从最常用及最重点的方面抓起,如外贸函电、外贸常用英语表达等,让英语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吃“大锅饭”;尽量将理论知识与校内实训软件相配合,理论知识与证书的考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有目标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自身特点,又决定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差异性及多样性,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素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方式,无论是“订单式”还是“非订单式”,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外贸专业人才。

贸易专业范文第8篇

1.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2.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WTO的要求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其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商务人士、创业者,应用外语在工作中交流,或应用外语在专业上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能够具备同合作伙伴、国际竞争对手沟通和对抗的能力,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借鉴,更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贸易通用语言的运用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

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

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难以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英语浸没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参与法的教学模式。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部分。

1.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总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目标

双语教学课程目标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大部分,它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全部专业知识课程。在双语教学安排上从两大块来完成这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一部分国贸专业知识的中文讲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课程,另一部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的双语讲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分类方法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整个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在国贸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国贸实务的双语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减少许多国贸专业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目标两大部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国贸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理论、专业国贸知识和贸易惯例,培养学生全球贸易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和方法。

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目标

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主要指学生通过双语的学习所获得的用英语处理国贸实务的技能,它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部分。实现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一方面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贸实务操作环境的测评、模拟国贸场景交易的测评、单证制作及审核测试、函电写作测试等来反映学生双语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参与国贸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来测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探讨

1.在教学组织中贯彻教育目标

涉外经济活动人才经常从事国际经济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门常常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双语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学生“民族性最鲜明的,也最富有国际性”的观念,把我们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中,讲清楚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开放与保持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关系,使我们的专业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实现。

2.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英文书面信息呈现,以母语为主,阐释复杂深奥观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内,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此,宜采用英文呈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面信息。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害怕出错、不敢自由表达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表达思想的信心

在第二语言不熟练,或者没有经常性使用时,每要表达一定意思,总会出现先出考虑语法对不对的现象,这样反而妨碍了思想的表达。为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怕出错,凡不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被曲解,就不纠正学生,尽量避免使用试错、负强化等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正强化,总结等方式来传达正确信息。

4.严格使用学习评估方法

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动机。因此,双语能力基于性向、态度、动机的程度以及态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依据这种理论,双语教学应该采用英文试题进行考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严肃性,而且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的心理,强化课堂学习的直接动机。

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是教师使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点的内容组织,系统并赋予连贯性的师生互动下收到实际效果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展示平台,各个教师可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经验,但是,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把其作为处理教学中语言能力形成与系统专业知识讲述的大原则,有助于组织起知识传授与技能形成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姜瑾:双语教学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王振宇邓弘:国际贸易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3]罗郑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4]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2007(6).

[5]马小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实践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4).

贸易专业范文第9篇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外贸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即具有必备的外贸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又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熟悉外经外贸行业管理并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外贸人才。

2.培养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锐意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能够适应外经外贸岗位工作,并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草拟和翻译国际商务函电的能力,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的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法律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等。

二、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要按照“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随之而变。应在原来的“老三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的基础上,增设以下课程:国际融资与结算实务、报关实务、报验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等。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据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缮制单据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真正作到“宽基础、活模块”。

2.传统国际贸易方式是一种以纸面贸易单据流转为基础的贸易方式。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平均每做成一笔生意需要大约30份纸面单证,全世界每年因贸易活动而产生的纸面文件数额巨大,并且每次重复输入数据都可能产生错漏等方面的问题。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迫切要求实现全球运作的信息化、电子化,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流转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实现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创新。为了实现这一创新,还应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类课程。

3.为了培养国际上通用的国际贸易实用型人才,还应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以及外贸英语函电和外贸英语谈判等课程,培养出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懂WTO规则的外贸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设置原则,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把“活模块”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等。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去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外贸案例教学,将学生引进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能够巩固所学外贸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模拟公司教学法。所谓模拟公司教学法,就是在人为创造的仿真商务环境中,由学生自主地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成员开展工作。公司的业务,如:商品、单价、经营方式等,可以模拟一家真实的企业来进行。在模拟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商检、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符“合行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3.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单存、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外贸岗位的需求。

这几种方法,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外贸理论加以演化、通俗化,使枯燥的理论浅显易懂,有利于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比较强的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四、教材建设

构建一套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首先应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选用或编写具有高职特色,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要优先选用规范的高职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不断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始终瞄准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和本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书本中没有涉及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本学科、本专业上最前沿的经贸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如:随着信息技术在国际商贸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逐步实现国际贸易活动的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在选择外贸英语函电教材时,内容要包括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几大部分。在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杂志等传媒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跟踪和瞄准专业学术的前沿问题。我国加入WTO已有好几年了,可以结合外贸教学的有关内容,举行WTO知识讲座,讲解WTO最新游戏规则,使学生获得最新经贸知识,并能了解国际经贸专业学术的最新动态。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有些教材要进行整合、归类,突出重点,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上强调“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与此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发、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

五、改革考试办法

考核办法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每门主干课程都建立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大纲和细则。考试改革要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使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上来,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理论课程中可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等,开卷、闭卷均可:在实践性课程中,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特别应注重实践性考试,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直至达到目标要求。

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适应培养外贸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进行。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主体是专业教师队伍。在师资建设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为全面,并且有较高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尽量吸收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专职或兼职教师,并鼓励外贸专业教师到实际外贸工作部门锻炼或兼职,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1的专兼结合的外贸教师队伍。只有这样,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七、依靠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1.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聘请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行业、企业负责人、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教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参与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所以,高职院校应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与外贸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对稳定,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在实训中,使学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熟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外贸谈判等方面知识,掌握企业商务流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实现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

贸易专业范文第10篇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上一篇:地基基础工程范文 下一篇:人才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