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4 04:42:43 版权声明

贸易专业

贸易专业范文第1篇

1.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性,比较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大型的外贸企业比较重视实践性用高额的年薪诚聘人才,但是对于理论性却从来不去考核,只重视实践性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性人才,这代表我国高等院校只重视在培养外贸人才时没有更好的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1.2课程设置分散,各自为政。我国高等院校在授课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强调自己的课程比较重要,并没有进行整体的整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这样学生在工作中就会很难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导致专业知识的不完善,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1.3重外贸,轻内贸。在学生刚入学的过程中所授课中国际贸易专业课多大于内贸的课程安排,长期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外贸的课程比较完整重要,而内贸比较不重视。

1.4重书面,轻口语。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综合学生和企业所反馈的重要讯息中,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要求英语水平很高,要求学生有很高的阅读能有,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事实上,一些高等院校在外语授课中都是只重视语法等教学方式,却轻视了口语表述方面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书本上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在口语反面与客户洽谈就会很费力[3]。

1.5重出口,轻进口。在高等院校的授课过程中大部分的教科书都是以出口合同为范本,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讲解很多关于出口的知识,这样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现象表明专业培养的实践性与课本脱离关联性,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形成不协和比例,导致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时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激情,在上课或时生活中都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2.1理论教学,够用能用。当下存在的现象是,高职与本科授课的俩种教学模式,高职只重视实践能力,但是理论能力很薄弱,但是本科却重视理论,实践能力不是很强[2]。因此,应用型本科的理论很强,但是还是要结合现实的需要按照国际贸易的课程进行教学。

2.2实操教程,理解原理,娴熟操作。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例如:角色互换的扮演,商务模拟谈判,报价等,让学生能进入真正的国际化贸易过程中,切身感受,加强双语的锻炼,并建立专业的国际贸易的课程网站,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2.3实践教学,应用与管理并重[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并能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教学模式,利用企业和行业的优势,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来实践讲课并实践互动,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同时企业也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使得教育与用人单位相互结合的密切关系。

2.4案例教学,突出培养管理技能。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在于,应用型本科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教育对学生管理技能的重点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学生也应该互换各种角色对在现实中遇到的对外贸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解决,这样才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技能进行培养训练[5]。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及就业的去向,组织实习即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去外贸单位实习。通过实习可以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分析整理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去解释、解决国际贸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意见措施。

贸易专业范文第2篇

各位院领导,系领导:

你们辛苦了!

我是x学生xx。

现在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从国际贸易专业转为动画专业。

我看过学校转专业的相关规定,知道这个时候提出转专业是不合适的。但是请听我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大学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也正因如此,难以改变;就如同无法强迫一个人喜爱另一个人一样。人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无法驱策的,人能支配的只有行动。所以在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对大学本就是迷蒙的不了解,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就告诉自己安安心心的学习,学好所学的便完成了任务。但是学习不是任务,它是人要走的路。一个学期过去了,渐渐明白并最终了解了自己,国际贸易不是我的所好,亦不是我的所长。如同在戈壁上掘井,掘得再深也掘不出水。即使偶然加碰巧有了一点,到那时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水的价值。就算有一天我在国际贸易毕业并且是优秀的,我所付出的却是四年花样的青春年华,犹如燃烧在灿烂的阳光下的蜡烛,发光了发热了,但是照明黑暗驱逐寒冷的价值却永远消失了。

从小我就喜欢画漫画,对动漫有着很高的激情,梦想着自己也成为动漫大师,我认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去拼搏,去奋斗。当我知道动画这一专业时,我随即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被它的魅力折服,而且我有信心学好它,做好它。

看到枝头含苞待放的花蕾了吗?犹如我二十岁的年龄,她不怕风吹雨打,骄阳暴晒,严霜压顶,但是她要开放!的确经过了磨砺,她可能不再如初的美丽,甚至会有花瓣残缺,但是作为花,她开放了。那是自主生命为生命争取后的最美的笑容。给我一个机会,也许以后的路会坎坷,会荆棘;但是,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遍体鳞伤,我还是可以笑的。相反,如果连一个机会也没有,即使完整无缺,也少了拼搏的痕迹,剩下了遗憾。

兴趣是人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我想做有用的人,想为了理想奋斗,想为了梦想拼搏,想在自己有兴趣的方面施展才华,请领导给我走向梦想舞台的机会,让我能展翅高飞!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各位院系领导慈爱地给予考虑。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

贸易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SWOT分析 建议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设立的国际贸易专业,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重视。近十年来,国际贸易专业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现阶段,全国各类院校均设有国际贸易专业,为我国际贸易发展提供着各式各样的外贸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贸易业务操作运作,能熟练进行英文交流,了解经济与贸易环境现状的实用型人才。

一、技校国际贸易专业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延伸来说,就是分析研究对象(即国际贸易专业)在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形势的情况,以列举出研究对象的内在的优势、劣势和外在的机会和威胁。

1.s(strength)――优势分析

(1)专业普及

各类院校虽然从改革开放之后才重视和设置国际贸易专业,但是其发展速度很快,专业开设普及度很广。以金华为例,在金华市10余家职技校中,均开设有国际贸易或其相关专业。

(2)就业面广

国贸专业设置课程较广泛,作为国贸学生可以满足内外贸公司对于销售、外贸业务员及助理、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货代操作等的招聘。另外,外贸公司、咨询机构、金融企业都可以就业,可谓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2.w(weakness)――劣势分析

(1)知识广却不专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普遍较多,以笔者学校为例,“3+2”的专科课程中共有20多门专业课。从理论上说,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可以从事更多的工作。但是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更专业。

(2)理论重、实践轻

从各类技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难看出,其课程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课程上,实践课不多。贸易操作模拟软件,如单证软件、报关软件等,就成为学校仅有的实践来源。

(3)教师力量普遍薄弱

我国贸易发展是在近二十年起来的,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更是不长,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外贸人才方面比较欠缺,优秀的国际贸易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3.0(opportunity)――机会分析

(1)外贸人才需求持续

虽然外贸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还将处于高位。据调查,金华每年的外贸毕业生不足1200人,不够企业每年2000多的用人需要。

(2)大专层次国贸毕业生是首选

据查,60%以上的浙江外贸企业还是会首先选择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包括技校毕业学生。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其中,高职大专毕业生在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企业对其青睐有加。

4.T(threat)――威胁分析

(1)全球经济的低迷影响我国的外贸行业

随着全球经济大环境低迷,我国的外贸出口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势必也会对外贸的就业情况、用人数量产生一定影响。

(2)企业喜欢“一专多长”的全面人才

浙江的外贸企业大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最需要的全面性的综合型人才,能够“一肩挑”。技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和本科院校差距明显,他们可能在单一方面可以较好胜任,但全面来说,就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3)企业更青睐精通英语的外贸人才

在被调查的22家金华外贸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都觉得精通英语是外贸人才的重要素质,如果能掌握小语种的话更好不过。但是英语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坎。以笔者学校为例,国贸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考级通过率只有20%不到。

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建议

1.尝试特色的贸易班

笔者认为,技校在贸易专业建设上应根据各自当地的经济发展重点,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来打造有自身特色的国际贸易班。如,机电产品出口是金华进出口的王牌,其中在汽摩配等制造方面更是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加入一些机电类基础课程,如《机电产品英语》《工程材料》《机械常识》等。一来,可以充分利用金华地区在机电发展上的优势;二来,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尤其是工具外贸企业的用人需要。

2.密切与电子商务专业合作

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联系非常紧密,共享很多知识内容。除了现有的《电子商务》等课程外,学校还应该把《阿里巴巴操作指南》、《物流管理》、《网络销售》等课程加入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另一个方面,浙江的外贸企业目前有近七八成在采用阿里巴巴和中国制造这两个全球性的电商平台,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的让学生学习这两家电商平台的操作技能,还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参加阿里巴巴平台关于国内外贸易专员的考试。

3.重视国贸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技校学生的英文水平普遍较差,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对于技校学生有相当的难度,那学生可以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着手。《商务英语》课程已经是笔者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外贸英语听说能力实训》、《职场英语》等应用性更强的英语课程。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公共英语三级、职场英语一级等考证,从另一个层面满足外贸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英语诉求。

4.组织学生出外参观学习

学校可以积极地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学习,比如去企业、市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等,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之外有更深的专业认识。想了解进出口申报工作可以去金华海关进行现场观摩;想观察买卖双方如何商谈价格可以去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行考察。

5.注重教师外出学习的针对性

虽然学校每年会选派专业老师参加相关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但是教师的外出取经应该更有针对性。笔者建议学校鼓励不同教师去到不同类型的外贸企业去实践锻炼来强化实践能力,关键是这样的学习不应该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的走马观花,而应该是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实际顶岗实践。

6.热情邀请外贸专业人士走进校园

学校可以请有关外贸专业人士到学校举办各种讲座,也可以邀请从事外贸工作的历届毕业生进行经验介绍,让学生身处学校,也能感受外贸行业的发展变化。同时,可以聘请外贸公司的业务骨干来校任兼职教师,可以将外贸最前沿的资讯传达给学生。

7.勇于探索跨境电商

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学校已经顺应潮流在国贸专业中开设了《跨境电商》课程,但是这远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所以,学校应该更有效地探索跨境电商在技校中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可以把培养跨境电商所需相关人才作为我校国贸专业建设的改革重点,以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贸易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产业内贸易;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72-03

一、贸易垂直专业化之发展趋势

贸易上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了产品的生产阶段内部,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该现象起先由Balassa[1] 提出,其定义为“将一项商品的连续生产过程垂直分割成一条垂直的贸易链,而由每个国家以其比较优势专业化某阶段,也就是附加价值化其中部分的商品生产过程。”其他学者也提出很多类似的学术名词来形容贸易上的垂直专业化现象。例如:国际生产分工(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价值链分割(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生产过程分工(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生产过程内部专业化(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向外购买(Outsourcing)、国际生产分配(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等。

Hummels et al.[2]随后把贸易垂直专业化现象进一步定义为“在商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有超过一个以上的生产阶段,在这些生产阶段里,一个国家专业化也就是附加价值化其中某部分的生产阶段,这些生产阶段至少要横跨两个国家以上。”其指出,此贸易垂直专业化现象的动力来源,主要是较低的贸易障碍、运输技术的进步、资讯技术的发达等驱动力量,诸如这些可以缩短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和距离,并使跨国贸易的成本相对降低因而促进此现象发展的传导途径,都和贸易垂直专业化现象息息相关。

Audet[3]、Campa[4] 和Glass et al.[5] 以及Hummels等的经验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全球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上升,对各国的生产效率以及出口绩效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进一步通过量化方法说明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度量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与趋势的主要方法包括应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比重或进口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总投入的比重,以及使用中间品贸易、加工贸易等国际贸易统计数据间接说明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情况。其中较好的方法是Hummels等建立的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即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VS值及其占总出口的比重(VS比重)。

当前,贸易上跨国界的垂直贸易网络愈来越密集,像这种贸易型态与本质的改变,持续朝向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生产分工,从中所创造贸易的机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姚洪心、万顺福[6] 的研究认为,各国正逐步透过贸易自由化的关税政策,利用贸易障碍降低的驱动力量来加深贸易上的垂直专业化现象,由此更加密集与频繁地进口中间财货予以加工后再出口的跨国贸易,进一步激贸成长,其中所创造的利润与附加价值更是对整体国民经济表现具有莫大的助益。

二、垂直专业化理论结构与模型拓展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垂直产品差异化的模型假定是建立在赫克歇尔―奥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的固定规模报酬技术水平与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不同水平的要素禀赋密集上。而产品之间的差异所发生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在于两个国家不同的所得分配、要素禀赋密集与同一产品部门的技术水平。高质量的产品,拥有高资本劳动比的禀赋水平与高产品价格;同理,低质量的产品,拥有低资本劳动比的禀赋水平与低产品价格,而这也取决于一个国家中每个代表性个人其所得分配所需要的一种特定产品之质量,这些种种不同的产品质量依其不同代表性个人的所得分配所形成的总和需求来决定与发生。即高所得的国家出口高质量与高价格的产品,低所得的国家出口低所得与低价格的产品。

Hummels等以Dorrnbusch et al.[7]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模型Ricardian Trade Model之应用为其基础延伸的理论架构与模型,对国际贸易上的垂直专业化现象架构出一个动态的理论模型,其理论假设为商品的生产过程皆为连续。商品的生产阶段都在固定规模报酬(CRS)技术的情况下由生产的要素禀赋劳动来完成,而第一阶段的产出单独由劳动要素来生产,第二阶段的产出则由第一阶段的产出再配合生产要素资本加以生产,生产函数皆为Cobb-Douglas形式,且市场皆为完全竞争的型态。

Jones et al.[8]以Ricardian Type生产过程被切割于区域与区域或国与国之间不同劳动技术投入的需要,或是以Heckscher-Ohin Type生产过程被切割于不同要素密集的区域或国家,新建立出一个理论模型。其指出中间财货的贸易超过最终财货的国际生产分工动态现象,生产的制造过程不再受到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范围所局限,并透过新技术的发展、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与国际之间相互协商,使联结这些贸易于中间财货所花费的联结成本降低,助长了国际生产分工现象大幅成长。

除了从国际贸易纯理论出发解释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还有一些学者另辟蹊径,将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概念纳入贸易模型,将贸易与企业组织模式选择相结合以解释国际垂直专业化,特别是外包的发生[9]。这一分析框架代表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三、贸易垂直专业化经济效应分析

现有文献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生产效率、出口绩效与产业发展等均有重要影响。Hummels等指出,近几十年来,国际垂直专业化的长足发展使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并成为国际贸易增长强有力的推动机制。国际垂直专业化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但与标准贸易理论相类似。Deardorff[10]、Jones与Kierzkowsk[8] 等指出这一现象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在特定产品不同工序的比较优势,并充分实现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因而有利于生产成本节约和生产效率提高。Jabbour[11] 等证实了垂直专业化可以成为技术扩散的途径,而这种技术扩散有利于技术接受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Ando[12] 以1990年、1994年、2003年为三个时间点,将全世界各重要贸易国家机械设备方面个别出口与进口中零件成分所占的比例加以衡量,利用Decomposition-Type Threshold Method,以东亚各国机械设备方面的商品贸易和其零件成分贸易两者为主,区别各国整体贸易中单边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和水平产业内贸易三种不同的贸易形式所占的比例,实证指出东亚各国之间垂直产业内贸易大幅提高,而典型的单边贸易则相对降低。

Athukorala et al.[13] 以1992年、1996年、2003年三个年份的数据与资料来比较全球各贸易区域中重要国家的进口与出口贸易所占比例增长情形,发现东亚区域中间财货贸易形式所占的比例要高于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内各个国家在产品生产分工双边贸易网络的相互作用与供给是引领中间财货大量贸易的最主要原因,并利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与多个解释变量,来说明全球各个主要国家中间财货贸易与最终财货贸易之增加原因并加以相互比较与分析。

Helg et al.[14] 指出,中间财货与半成品占贸易总值的比例正持续增长,这些从另一个国家所制造的中间财货与半成品,运送到本国再经由制造与服务的活动来加以完成,其称此跨国生产组织的结构为“国际分工”。通过观测欧洲被国际生产分工现象影响的产业中与其劳动市场中要素比例的使用改变去观察被影响的劳动需求效果,利用Outward-Processing-Trade Data研究分析了国际生产分工现象很盛行的两个欧洲国家,其认为在一个开放经济体系的CGE模型中,衡量进口财货与国内生产财货之间相互替代的Armington Elasticities扮演了相当重要的参数角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例4.82% ,1990年上升为40.94% ,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55. 28%。中国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反映了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议,但对这种影响的具体计量分析尚属鲜见。同时,此影响对不同类型产业有何差异以及差异的形成机理等均有待揭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是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表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课题组等的实证分析表明[15],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一般认为中国从这种分工和贸易中获得了利益,但国内外理论界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效应进行专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尚不多见。

张小蒂与孙景蔚[16] 在分析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时引入了垂直专业化因素,对二者的关系做了回归分析,揭示了该影响在不同产业中的差异性,并对“差异”形成的机理做了理论探索,认为从长期看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该文认为垂直专业化对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影响是负面的,这一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

胡昭玲[17] 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正向影响的程度不同,前者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水平更高,从中获益的程度也更大。

高越、高峰[18] 就中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做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是进口半制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消费品,然后出口,其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

四、 结 语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盛行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明显特征,带来了世界贸易性质的改变与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大量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方法与结论等得到拓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影响看,国际垂直专业化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而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之标准贸易模型的结论更为不确定。

垂直专业化深化了国际分工的程度,使国际分工的对象深入到工序层面,从而扩展了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的范围。与此相类似,国际生产分割带来的分工细化与深化可以使那些在某个特定生产环节具有优势的国家也获得利益。从国际垂直分工中获利多少,直接取决于参与什么层次的分工,取决于在垂直专业化链条中占有什么位置,取决于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以现有要素禀赋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交换的同时,应当不断提高基础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并不断提升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Balassa,Bela. Tariff Protection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An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7,73(4): 573-594.

[2]Hummels,David,Jun Ishii,Kei-Mu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 75-96.

[3]Audet,D. Globalization in the Clothing Industry. In Globalization of Industry: Overview and Sector Reports [M]. Paris: 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6.

[4]Campa,Jose,Goldberg and Linda. The Evolving External Orient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vidence from Four Countrie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7,53-81.

[5]Glass,Amy.J and Kamal Sagg. Innovation and Wage Effects on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45):67-86.

[6]姚洪心,万顺福.国际市场格局演化中的贸易竞争与联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6).

[7]Dornbusch,Rudiger,Stanley Fischer and Paul Samuelson. 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5): 823-839.

[8]Jones,Ronald W.,Henryk Kierzkowski and Chen Lurong. What does Evidence Tell Us about Fragmentation and Outsourci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14(3): 305-316.

[9]Spencer,Barbara,J.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Incomplete Contracts. NBER Working Paper,No.11418,2005.

[10]Deardorff,Alan. Fragmentation in SimpleTrade Models [M]. Mimeo: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8.

[11]Jabbour,Liza and Jean-Louis Mucchiell. Technology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 The Case of the Spanish Manufa-turing Industry [M]. Cahiers de la MSE,2004:73.

[12]Ando,Mitsuyo. 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 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Finance,2006,17(3): 257-281.

[13]Athukorala,Prema chandra and Nobuaki Yamashita.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 East Asia in a Global Context[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17(3):233-256.

[14]Helg,Rodolfo and Lucia Tajoli.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ve Demand for Labor [J]. North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16(2): 233-254.

[1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

[16]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

[17]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7,(4).

[18]高越,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中国的分工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A Research Summary on Trad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LI Li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518029,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trad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ivision has expanded the study field of standard trade theory. The object of study has gone deep into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This survey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method and conclusion of relative researches. Three aspects have been discussed,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rad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expanding theoretical models,as well as its economic effects.

贸易专业范文第5篇

1.推动“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字[2001]4号)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

2.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WTO的要求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要求通过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推进专业英文教学,其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商务人士、创业者,应用外语在工作中交流,或应用外语在专业上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能够具备同合作伙伴、国际竞争对手沟通和对抗的能力,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的接轨,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借鉴,更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贸易通用语言的运用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具有国际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外向性的特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的涉外性和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决定了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不仅是贸易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国际性、复合型经济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存在三种模式。

1.简单渗透型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一些国际贸易术语,并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考试采用中文形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适合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容易形成系统的以中文为媒介的知识体系,而英文掌握的只是零散的一些专业词汇。双语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专业文献的使用上、专业实务具体操作上能够做到双语自由转换。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比重十分不平衡,教学过程中英文信息量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就其专业的英文知识而言十分有限,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标要求。这显然是简单渗透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过渡型(混合型)

在双语教学中以英语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的同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这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穿插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双语的比重趋向均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上种模式相比,教学过程中的英语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对提高了,特别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否则很难感知英文教材,更难听懂英文讲授。

3.浸入型(全英语型)

在双语教学中基本上使用英语,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浸没式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语言环境的创造有诸多困难。过渡式双语教学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维持式双语教学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适合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但母语与非母语的比重难以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英语浸没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参与法的教学模式。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部分。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部分。

1.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总目标

通过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更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应用。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学会运用外语技能,增强学生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目标

双语教学课程目标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贸专业知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两大部分,它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全部专业知识课程。在双语教学安排上从两大块来完成这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一部分国贸专业知识的中文讲授包含了五大主干课程,另一部分国贸专业英语素养的双语讲授包含了四大主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分类方法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整个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在国贸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国贸实务的双语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减少许多国贸专业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目标两大部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部分各有侧重。国贸专业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贸易理论、专业国贸知识和贸易惯例,培养学生全球贸易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技能和方法。

3.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能力目标

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主要指学生通过双语的学习所获得的用英语处理国贸实务的技能,它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部分。实现双语教学能力体系目标,一方面可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国贸实务操作环境的测评、模拟国贸场景交易的测评、单证制作及审核测试、函电写作测试等来反映学生双语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参与国贸实际业务各环节的实践来测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国际贸易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探讨

1.在教学组织中贯彻教育目标

涉外经济活动人才经常从事国际经济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门常常把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境界,这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形成的今天,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的重要性。因此,在双语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树立学生“民族性最鲜明的,也最富有国际性”的观念,把我们国家处理国际经济、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学中,讲清楚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中的开放与保持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自豪的关系,使我们的专业教育目标通过教学实现。

2.正确设立课堂教学目标,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英文书面信息呈现,以母语为主,阐释复杂深奥观点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环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每一次课堂教学时间内,基本教学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为此,宜采用英文呈现有关专业知识的书面信息。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害怕出错、不敢自由表达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表达思想的信心

在第二语言不熟练,或者没有经常性使用时,每要表达一定意思,总会出现先出考虑语法对不对的现象,这样反而妨碍了思想的表达。为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怕出错,凡不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被曲解,就不纠正学生,尽量避免使用试错、负强化等教学手段,而是通过正强化,总结等方式来传达正确信息。

4.严格使用学习评估方法

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动机。因此,双语能力基于性向、态度、动机的程度以及态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依据这种理论,双语教学应该采用英文试题进行考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严肃性,而且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的心理,强化课堂学习的直接动机。

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是教师使有组织的教育形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点的内容组织,系统并赋予连贯性的师生互动下收到实际效果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展示平台,各个教师可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经验,但是,从整体上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把其作为处理教学中语言能力形成与系统专业知识讲述的大原则,有助于组织起知识传授与技能形成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姜瑾:双语教学面面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2]王振宇邓弘:国际贸易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3]罗郑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4]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2007(6).

[5]马小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实践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4).

贸易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1]。然而,我国各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偏弱。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专业。我国加入WTO后,外贸以及协作企业(外运、对外保险、海关等)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本文试从实践教学角度来研究如何培养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高技能人才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

(1)课程性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

(2)集中性实践教学(或称综合性实践教学)是指需要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论文)等。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该课程讲授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为今后从事外贸及相关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2]。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各国都在本国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了教学改革,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普遍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法国非常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完善,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应用性极强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1)从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看,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那些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到,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其重理论轻实践之程度可见一斑。

(2)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3)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从事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仅以科研成果的多寡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则往往不在考核之列。[论文网]

2.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

以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处理外贸业务。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所以实践能力提高得较慢。同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交易磋商与制单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解决整个贸易流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制单也只是根据已给定的信用证填制提单等相关单据,对如何开立信用证则讲解甚少。这些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

3.校内实训室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院校由于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诸如生物、化工、信息等专业实训室建设要远比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4.学生的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不到位,部分毕业生虽经过公司的培训,但仍难以胜任公司的岗位,最后不得不转行。毫无疑问,这既没有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原有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制订。此外,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2.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本科雷同,只不过稍作精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调整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制过渡到两年制后就更为突出。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建设实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与社会上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商务师、物流员等资格证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为这些证书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立实训基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并为一些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训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在积极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3],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作场所,比如参观保税区、港口等,看集装箱、堆厂、港口、铅封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操作和掌握的自信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4]

4.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职业学院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的产物,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将那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能人”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外贸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很大,学校应给予一线教师以足够的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才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加强校企合作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缺少见习和实习基地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应鼓励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5],鼓励企业资助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学生的实习。学校要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向企业转让新成果,向企业职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论*文*网]

参考文献:

[1]韩常青.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41-142.

[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3]蔡珍贵.试析外贸模拟实验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246-247.

[4]陈万卷.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20-22.

贸易专业范文第7篇

1.人才需求数量递增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相继在金融、物流、旅游、电信、建筑、教育等更多领域开放对外贸易。外贸经营权下放激活了外贸行业,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投身外贸行业,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水涨船高。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排名前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供不应求。

2.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如今,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等基本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出于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外贸企业都希望招收的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岗位,不愿意对新招收的员工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长时间的培训,这对外贸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新是推进企业迅速成长的动力源泉。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形势和复杂的外贸环境中,外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外贸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不符合外贸行业的发展要求,只有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资料显示,被调查的外贸企业基本都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创新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应对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为企业提高效益、开拓市场。

4.较强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

外贸行业不同于生产制造等行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高要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不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胜任外贸岗位的各项工作,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业务沟通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此外,外贸从业人员还必须了解业务相关国家的历史、政治、风俗习惯、,熟悉外国的相关法律,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能力偏弱

近年来,外贸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远远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实践能力偏弱对就业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外贸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高校对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教学实训软件或创办仿真实验室,对学生熟悉外贸业务有很大帮助,但是基于软件的虚拟实训方式,情景设计过于简单,与贸易企业的实际运作还有不小的差距。软件仅仅立足于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和简单案例的熟悉,无法模拟工作中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非常有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入外贸企业后,由于没有经历过真实的外贸过程,很难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熟悉外贸业务。

2.“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授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理论知识深厚、实际经验丰富、具备一定外语水平,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现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中选聘,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授课基本停留在书本上,与实际相脱节。由于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理论基础不够,很难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目前往往局限于做几场讲座,与教师进行座谈交流方面,企业骨干进入高校任职的渠道还不畅通。高校也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缺乏获得实践锻炼的渠道和动力,导致“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

3.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仍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教学主要目标。尽管越来越多的教材增加了实训方面的内容,但仍出现教学内容与外贸实际脱节的现象。外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业务操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新的业务类型不断涌现,这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但是,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实践课程设计往往无法及时反应外贸行业的要求,教学内容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4.考核体系不合理

一个专业的考核体系充分反映了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向。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促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最急需和最有用的方面,促进学生把精力合理分配,提高学习积极性。然而,现阶段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就是一门课程最后的成绩,导致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甚至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和网上抄袭拼凑文章。虽然有些课程考核增加了平时实践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理论和实践成绩比例不合理、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主观性强等问题。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考核也停留在理论研究能力、数量、课题申请多少、学生测评等方面,至于学生在教学中学到多少东西,学的东西是否实用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体系不合理导致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改变考核方式以适应外贸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内容。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1.对接外贸行业,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从业适应能力的基础。高校应该对国际贸易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如跟单员、单证员、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进行分析,获得相对应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实践能力需求,根据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学习课时多,实践操作课时少,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参与动手实践和企业实习。必须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压缩理论课时,为学生实践操作留出时间。同时,理论课程中也必须突出重点,增加外语学习的比重,将外语学习贯穿于其他业务课程中,尝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

2.自办小微外贸企业,创造实践平台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通过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实习企业等手段进行。软件仿真平台是利用软件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交易环节,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软件、杭州比特公司的比特外贸通、南京商友的外贸实训平台等。场景模拟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业务环节中的各个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比较真实的业务氛围,全方位地接触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仿真实训基地同样要依托仿真实训软件来实现,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来构造业务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外贸企业实习一般由高校与外贸企业结成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到企业工作锻炼一段时间,或者学生自己寻找外贸企业进行实习。软件仿真平台、场景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外贸企业实习等方式有效弥补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条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软件仿真、场景模拟、实训基地等方式无法真实再现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无法体现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与客户交流沟通等真实场景,学生经过仿真培训依然无法迅速适应外贸工作岗位。而对于企业实习锻炼,很多企业由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因,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到具体操作岗位,再加上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学生在实习期往往只能跑跑腿、打打杂,效果不理想,实习流于形式。由于目前的实践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此基础上由高校自主创建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和学生轮流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平台。高校创办小微企业,既具有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又不需求太多的场地和启动资金,便于付诸实践。自主创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不做生产,专职服务,为各类生产企业提供出口业务服务或者为各类国外进口企业提供进口业务服务,不为盈利多少,主要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轮流在小微外贸企业中任职锻炼,能够接触到国际贸易过程中真实的交易环节,成为交易的主体,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在国际贸易实际环境中,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熟悉和掌握进出口贸易和业务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必须以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教师不仅要具备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大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弱的情况。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又能熟悉实际外贸业务情况,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高校自办的小微外贸企业为教师参与外贸实际业务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在实际外贸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

4.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对接外贸行业教学优化的保障。当前,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教学成果考核中,大多着重考察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如申报完成多少科研课题、撰写发表多少论文等方面,考察教学成果也一般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证情况、民主测评等,不能充分反映对“双师型”“双语型”教师的要求。这也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参与实践能力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只愿意做课题、写论文,不愿意进入企业实践锻炼的问题。国际贸易专业既需要理论素质过硬的教师,也需要熟悉外贸业务的教师,高校必须改革考核教师的机制,鼓励教师培养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高校只有在教师考评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充分衡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能力,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体系。改变传统的考试形式,避免死记硬背等情况,灵活采用闭卷、开卷等形式,突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外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等课程,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测试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改变以往单一理论考试或理论考试占绝大比重的情况,增加平时表现、实践操作等项目的成绩比重,防止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重视实践锻炼等。

贸易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校内实践教学

1、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操作。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出口模拟操作系统(简称TMT)和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世格软件)等。这些外贸模拟软件都是以一笔完整的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出口模拟操作系统(TMT系统)主要是由学生扮演出口商,指导老师扮演进口商,学生通过查看老师每次发送的操作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操作训练;SimTrade的主要角色划分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学生登录系统后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模拟环境中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主动完成工作。

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或单独设课。课内实践是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利用一周或二周内相对固定的课时,学生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通过老师精讲、指导,学生多做,让每个学生在外贸模拟软件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轮流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相互协作,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老师通过收集最新的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案例所涵盖的外贸知识理解透彻。一些有过外贸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外贸业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例如,有过单证员工作经验的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外贸单证作为案例蓝本,从信用证收证初审、收单和制单的初审与制作、交单、单据结算的全过程执行和跟踪等各方面,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掌握审证、制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及各项条款的正确性。

3、聘请相关人员参加实践教学。通过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老师、外贸企业、银行结汇部门、海关、商检等机构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学校老师全程辅导、管理的形式,能够拉近学生与国际贸易相关职能部门的距离,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例去帮助学生解决平时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外贸行业动态。

(二)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够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外贸公司、生产型外贸企业、货代、港口、海关等重要场所,加深学生对外贸的认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港口现场参观,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集装箱的类型、尺寸及集装箱船的结构,对集装箱堆场的运营管理、码头的业务流程有了具体认识,现场了解到叉车作业、箱装货、托盘货等不同类型货物的港口装卸方法和规则,把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一)实验室模拟实践存在的缺陷。一是实验室模拟实践的课时设置偏少。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例,10个课时每个学生仅能扮演5个相关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中的一个,完整地完成一笔交易时间都很紧张;交易过程中出口商的角色任务最重,供应商和银行的角色任务相对较少,每个学生训练的内容、强度都不同,要让每个学生把5个角色都做一遍,至少需要30个课时以上;二是外贸软件操作多为案例式,重视单证的制作和流转过程,而忽视了国际贸易往来中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和人际交往。外贸商品被抽象化,只有象征性的几张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描述,并不能展现实际国际贸易中商品的重要作用,只有对外贸商品的各项参数、生产工艺流程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有实力和信心去对外销售该类商品。人际交往,在软件中是通过邮件的形式体现的,这也仅仅是真正外贸工作中的一种沟通方式,对于面对面的询价、英语听说写的锻炼,都较少涉及。

(二)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教师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大多是从学校入学校,缺少国际贸易方面的实际工作经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及实训指导能力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校外实习基地作用的局限。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但由于企业需要考虑自身利益,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受实习经费所限,实习基地大部分就在学校附近,过于集中的实习给这些企业造成的压力也比较大。而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只停留在表面的参观,真正能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一些外贸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出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商业保密或不愿新手失误造成损失,也不会将核心的业务或单证交给学生去做,使学生不能接触到实际业务,有时甚至只能被随机地分到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生产流水线上。

三、加强与改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一是注重模拟软件质量。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充实完善内容,更新知识,使学生了解国贸新信息、新动态,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二是要加强仿真场景型实验室建设。如,建立产品展示厅,让学生通过商品的推广或客户的开发,了解商品知识,真实体验外贸交易过程;三是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使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软件的实践操作,以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

(二)加强“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教师实践学习制度。定期选派国贸专业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兄弟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取长补短;二是要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报考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四是引进具有业务实践背景的国贸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五是聘请外贸企业中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率,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从业资格证书培训。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前茅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加强上述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就要做到宣传到位、师资到位、培训质量到位,使学生在毕业前能获得1~2种从业资格证书,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贸易专业范文第9篇

一、培养目标和规格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外贸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即具有必备的外贸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又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熟悉外经外贸行业管理并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外贸人才。

2.培养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锐意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能够适应外经外贸岗位工作,并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草拟和翻译国际商务函电的能力,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的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法律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等。

二、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要按照“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随之而变。应在原来“的老三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的基础上,增设以下课程:国际融资与结算实务、报关实务、报验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等。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看懂并分析各类英文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能独立办理报验、报关、托运、投保手续等;根据合同、信用证及装运资料,制作所需结汇单据并送交银行,其中以报送、缮制单据这两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真正作“到宽基础、活模块”。

2.传统国际贸易方式是一种以纸面贸易单据流转为基础的贸易方式。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平均每做成一笔生意需要大约30份纸面单证,全世界每年因贸易活动而产生的纸面文件数额巨大,并且每次重复输入数据都可能产生错漏等方面的问题。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迫切要求实现全球运作的信息化、电子化,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流转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实现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创新。为了实现这一创新,还应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类课程。

3.为了培养国际上通用的国际贸易实用型人才,还应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以及外贸英语函电和外贸英语谈判等课程,培养出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懂WTO规则的外贸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设置原则,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把活模块”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等。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去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外贸案例教学,将学生引进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能够巩固所学外贸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模拟公司教学法。所谓模拟公司教学法,就是在人为创造的仿真商务环境中,由学生自主地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成员开展工作。公司的业务,如:商品、单价、经营方式等,可以模拟一家真实的企业来进行。在模拟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商检、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符“合行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3.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单存、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外贸岗位的需求。这几种方法,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外贸理论加以演化、通俗化,使枯燥的理论浅显易懂,有利于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比较强的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四、教材建设

构建一套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首先应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选用或编写具有高职特色,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要优先选用规范的高职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不断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始终瞄准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和本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书本中没有涉及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本学科、本专业上最前沿的经贸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如:随着信息技术在国际商贸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逐步实现国际贸易活动的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在选择外贸英语函电教材时,内容要包括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几大部分。在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杂志等传媒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跟踪和瞄准专业学术的前沿问题。我国加入WTO已有好几年了,可以结合外贸教学的有关内容,举行WTO知识讲座,讲解WTO最新游戏规则,使学生获得最新经贸知识,并能了解国际经贸专业学术的最新动态。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有些教材要进行整合、归类,突出重点,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技能上强“调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与此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发、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

五、改革考试办法

考核办法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每门主干课程都建立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考核大纲和细则。考试改革要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使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上来,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理论课程中可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等,开卷、闭卷均可:在实践性课程中,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特别应注重实践性考试,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直至达到目标要求。

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适应培养外贸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进行。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主体是专业教师队伍。在师资建设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各种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为全面,并且有较高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尽量吸收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专职或兼职教师,并鼓励外贸专业教师到实际外贸工作部门锻炼或兼职,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1的专兼结合的外贸教师队伍。只有这样,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七、依靠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1.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聘请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行业、企业负责人、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教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参与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所以,高职院校应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与外贸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对稳定,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在实训中,使学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熟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外贸谈判等方面知识,掌握企业商务流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实现“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

贸易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践能力模拟实习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现代国际商务活动的迅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体验,不仅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和融合贯通,而且在完成学业后也难以很快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实际工作要求。如何改革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成为许多学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相对于课堂授课、现场实习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在国际贸易模拟实习中也尚有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的意义

1.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熟悉业务操作的全过程,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

国际贸易模拟实习以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作背景,针对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实例、详尽的操作指南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实例去了解和掌握出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其经营管理能力

现在国贸专业普遍采用的有两套演练系统,即“出口操作演练”和“网络贸易实战”。“出口操作演练”(Teach Me Trade,简称TMT)项目通过一个国际贸易模拟训练平台,使学员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出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而“网络贸易实战”(International Trade Simulation,简称ITS)项目则精心搭建起一个有组织有控制的仿真国际互联网环境,学员在网上注册自己的公司、开立独立的账户、查询各类贸易信息,并进行谈判、签约、履约、结算,通过独立决策、营运贸易公司,来达到锻炼和培养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应变、管理以及交往的能力。

3.模拟实习训练,为学员真正成为具有综合业务知识、良好的业务操作和商务交往能力,素质一流的涉外商务人员创造了条件

模拟实习项目利用电脑网络创造了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模拟实习项目的精髓就在于它的“活”与“真”。有形有样的商品、实实在在的交易、活生生的贸易伙伴、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书本上原本单调、枯燥的概念和名词一下子显现出来,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活跃在学员的脑海里,落实在他们的每一笔具体业务操作中。在这样一个多维、真实、动感和活跃的商务环境中,学员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硬件和环境不适应国际贸易模拟软件要求

由于模拟实习是网络模拟操作,所以硬件配置显得相当重要,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在电脑机房进行,许多学校的机房不能满足实习要求。具体表现在:电脑主机故障多,病毒、死机、自动热启、偏色、不能上网,光电鼠标损坏不能用,不能存盘等现象时常出现。另外许多学校机房无空调设备,一方面容易造成电脑损坏,另一方面夏天的天气炎热,冬天的寒冷及通风不好等,对于上机实习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2.软件尚有诸多缺陷

目前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TMT系统中由学生扮演进出口商的一方,而由指导教师扮演进出口商的另一方,面对众多学生发来的函电,指导教师无法应付,只能以业务反馈的参考答案作为另一方的反应,造成对不同函电只有一种业务反馈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模拟的真实性;有的TMT系统无自动批复功能,只能靠指导教师批复,延缓了实习进度。许多ITS系统中的提供现成的信息,不用学生真正查询,也降低了模拟的真实性。

3.模拟实习与平常教学脱离

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是一个新生事物,伴随模拟实习的加入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的改革。但许多学校还固守传统的教学内容、模式,造成模拟实习与平常教学脱离。主要表现在模拟实习时,许多与此相关的课程尚未开设,或虽已开设但相关内容没有讲授,或虽然已讲授但与实习相矛盾,以及平常教学中缺少双语教学等,造成了实习的混乱,延缓了实习的进度。

4.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很多实务性课程,以往对这类课程的教学象其他理论课一样,只有课堂讲授一种形式。教外贸以及指导实习的教师没有从事过实际外贸活动,学外贸的本科毕业生没有见过一张真实的外贸单据。教师照着书本教,学生照着书本学,严重脱离实际,甚至于教授了许多与实际不符甚至于错误的知识。

5.模拟实习时间短缺、与教学规律不符

由于固守原先的课程设置,所以在新的模拟实习加入后必然产生模拟实习时间短缺、冲突现象。许多学校的模拟实习时间长的只有两周,短的只有一周,甚至于有的学校只安排2天~3天的时间甚至于更少到几个小时,而且往往把模拟实习安排在期中或期末考试时间,学生一面复习考试一面实习,造成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实习。这与需要15天~30天的实习时间模拟实习来说根本无法达到实习效果。

6.管理混乱

管理在实习中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教师管理学生方面,由于软件的缺陷以及先行课程设置的缺陷,一名指导教师在模拟实习中要像许多学生适时的发实习任务、业务反馈、考核和发送参考答案,在实习中学生的进度不一,导致教师发任务、业务反馈、参考答案时,有些学生已完成,而有些未完成,影响了某些学生实习热情,也导致了极少数学生的抄袭、偷懒现象。另一方面,将实习视为正常的教学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是保证实习成功的重要方面,但在学生的普遍观念中认为实习纪律比上课纪律松,出现一些学生迟到、早退,在实习期间进行娱乐、聊天等现象。

三、对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建设的建议

1.硬件设备要齐全、教学实验环境应一流

一个实验室是否成功、先进,首先,要有适应模拟实习需要的硬件和环境。其次,学校应树立以教学、实习为中心的理念,针对机房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配备适应教学、实习需要的硬件设施。

2.软件要完善,并且能不断改善、升级

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有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的科研开发能力,大多数学校仅能购买软件而不能针对软件的缺陷进行修改,因此这类学校要注意选择成熟、完善的软件,最好是能不断完善升级的软件,另外要加强与软件开发商的联系、合作,使软件能适应实际要求。

3.模拟实习应与教学方案融合和渗透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学手段与方式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而教学改革的研究始终不能停顿。

国际贸易模拟软件使我们拥有了涵盖整个国际贸易实务流程的模拟实习平台,对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应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国贸教学要应紧跟社会发展,贴近实际;注重实践教学。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模式及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国际贸易的重要工具是外语,所以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一方面在学生在校的教学中要不间断的进行英语的教学,增加口语课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合适的课程加强双语教学,即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其目的在于传授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等能力,从而为培养外向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

许多学校的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如此下去,基础宽厚、专业熟练将不可避免地演变成知识空洞、专业陌生。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从事实际外贸活动的机会是不现实的。但教师没有实际外贸活动经历的状况必须改变。其途径一是抽调实务课程的教师每隔一段时期到有外经贸业务的部门或企业挂职调研。二是聘请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到校做兼职教师。

5.教学时间的分配要适度

应适度地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学时,加大实践模拟演练时间,充分发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提高。

6.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理念、方法

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联动,要探求深层次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学生、教师首先要树立实习的纪律观念;在机房内张贴机房管理规定,实习纪律要求及处罚措施等;教师、班长、机房管理人员要齐抓共管严格考勤、纪律外。学校可应用ISO9000管理思想,实现资源分配――服务实现――效果测量、分析、改进――管理――资源分配,进行机房的可持续管理,以达到机房、实习管理的不断创新、突破和提高。

总之,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要认真对待,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更多的努力。

贸易专业范文第11篇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到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校外实习正面临一些困难,究其原因:(1)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使得校外实习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的行政渠道消失;[2](3)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对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这类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缺乏积极性;(4)信息化时代,很多企业更加注重保护其商业秘密,很多单位担心实习生会泄露其客户资料等商业秘密而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或者碍于关系勉强接受了,但一般也不安排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更谈不上能够完整、连贯地进行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操作;(5)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型外贸公司,为了加强竞争力,员工是少而精。即使愿意接纳学生实训也成不了规模效应。据调查发现,一个工厂可同时接纳几十上百甚至更多工科学生实习,而一个外贸公司最多能接纳不超过十名学生的实习。所以,校内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校外实习供给不足的瓶颈。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校内临岗实训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真正做到外贸实践接轨,要坚持以下七个基本原则。

(一)实训情境的仿真性

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将设置出口公司、进口公司、工厂、银行、保险公司、货运公司、海关、商检局、贸促会、国税局和外汇管理局等实训室。各实训室从设计装修到实训室文化都完全仿照真实的职业情境与职业文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使学生在仿真互动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

(二)实训内容的真实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应当将一些来自公司的实际业务纳入实训教学,以业务为项目,以项目导向法为教学法,实施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实训,让学生仿佛置身真实的外贸公司,实现临岗实训,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训角色的顶岗性

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后,根据所进入的部门不同,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学生如果是进入出口公司,学生则是外贸业务员,在实训时要以外贸业务员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引导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来展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

(四)实训过程的互动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与其他实训平台相比,互动性强,实训过程强调团队协作。实训平台的构建将枯燥深奥的国际贸易商务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生活习惯溶为一体,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而是一个互动系统。该系统包含国际贸易各个环节,同时也包括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各个关联方。

(五)实训评价的职业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对于学生实训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训评价以相关的职业为参照,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学生如果进入出口公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扮演外贸业务员的角色,由于实训内容的真实性,对该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是否熟悉工作内容和具备职业道德,以及实训完成后是否能给公司带来盈利。

(六)实训标准的规范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在专门编著的“国际货物贸易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操作程序文件”的指导下进行,按照文件对国际贸易的每一个操作程序都作出了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各种主要的单证缮制引用行业规则的标准和填写规范。同时,需要开发与实训平台配套的《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操作手册》,从而保障了实训的顺利实施。

(七)实训管理的监控性

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应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把每一笔外贸业务订单看成是一个项目,在项目实施中进行目标和里程碑管理。通过项目管理,达到对项目过程的监控。采用的模式是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这五个过程。其中,控制过程有输入和输出信息,对执行中的偏差进行纠偏,并对各种付款方式的选用都设置操作过程的预警信号。

三、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的国际贸易实训室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特”的发展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借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发展契机,探索建立了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构成

1.软件建设。相关软件的开发是仿真实训教学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学院要提供一定得资金、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模拟教学软件的开发。鉴于以往所使用的软件过于静态,缺乏真实性的缺陷,设想开发一套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软件。为此,学院成立了一支由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骨干、外贸企业业务骨干、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员、美工人员组成的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软件开发团队。经过1年半的时间,将软件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该软件实现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的11个业务部门及服务部门的模拟仿真,软件所有素材均来自企业真实案例,来源于从业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该软件的设置,学生在主要业务部门进行角色扮演(出口商、进口商等)和仿真业务操作,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技巧。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平台功能见表1。

2.硬件建设。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基地实训室将由12个实训室组成一个实训体系,其中包含11个部门和1个总的指挥中心,每个部门面积为150平方米,总指挥中心面积为50平方米,总面积约为17000平方米。这11个部门分别是:出口商、进口商、工厂、银行、保险公司、外运公司、贸促会、外汇管理局、国税局、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局以及海关。其中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属于业务部门;银行、保险公司、外运公司属于服务部门;贸促会、外汇管理局、国税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关属于政府监管部门。每一个实训室的布局要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布局,同时每个实训室要有45台电脑,要有传真机、扫描仪、办公电话、沙发、桌椅等办公设备。在工厂区要有样品陈列柜,陈列柜用来陈列相关的进出口商品。在总指挥中心要有大型的监控设备,能够同时监控其他11个部门的进展情况,为此在其他11个部门要配有相应的摄像头。

3.软环境建设。软环境的建设是在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情境,进行实训室文化和环境的设计。[3]在商品布展、交易磋商、单证制作、运输保险、报关报检、银行结合、退税等业务环节各节点设置对应的场景,并制定与企业制度相对接的实训制度。将企业环境与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通过模拟训练,形成职业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功能

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模拟广交会、贸易谈判、商务礼仪、单证制作、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货物报关报检、外汇核销等各环节的单项模拟实训;也可以满足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为此,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构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表2。

(三)国际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运行效果

经过3年的建设与使用,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仿真互动实训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得以顺利开展,实训教学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内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逐渐养成,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一些用人单位表示这些学生上手快,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贸易专业范文第12篇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职业性,在充分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使得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立足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对学生采取分流教学,让学生自己选择发展方向,是以报关员、跟单、单证员、货代或者助理商务师为发展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实施分班教学。一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二来有利于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三来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重点不是基础学术研究,而是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对于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以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为主,注重实践内容的设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外贸企业的调查,确定国际贸易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关键职业能力,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此外,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及时的将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补充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教学手段

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新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求专任教师不断专研、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研讨互动教学法等,都是学生较喜欢的教学方法。

3、课程考核方式

应该把考核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能力上,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最终确定,它应该包含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结合,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避免学生学习过程的投机取巧。教师应该根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考核体系,比如按外贸业务流程、外贸工作的项目进行分类,依据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和工作的情况来综合评定,将平时学生业务操作的过程、结果和期末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对理论考核和业务实践考核部分做好考核的权重分配,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有效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

4、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质量。校方应加大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投资,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足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团队。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外出学习、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提高教学水平。如定期的安排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实践,避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将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教师的考核机制中,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主动性,让教师主动承担企业的外贸业务,在进出口业务的实践工作中提高业务技能。

5、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加强对毕业生实习管理

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应该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企业既能给学校带来国际贸易的新动态,又能帮助我们在学生身上“检验”教学成果,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把学生送往企业实习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常见的形式之一。许多高校往往疏于对学生毕业实习阶段的管理,导致毕业实习没有起到充分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也未起到与就业挂钩,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作用。专业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真实的岗位操作流程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地排疑解惑,深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转化。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地基基础工程范文 下一篇:人才管理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