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8 20:06:44

场馆设计

场馆设计范文第1篇

第30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2 年7 月28 日至8 月12 日在英国伦敦隆重举行,世人在关注此次盛事的同时,

也对举办赛事的场馆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举办此次奥运会,伦敦共计有34 座场馆投入使用,其中新建场馆14 座,

改造及利用现有场馆20 座。以下介绍7 座主要场馆的设计要点。

奥林匹克体育场

2012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由Populous 和Buro Happold 分别进行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体育场屋顶覆盖面积超

过2.45 万m2,共设置80 000 座位,其中永久座位约为25 000 个,奥运会及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及田径比赛在该体育

场举行。体育场主体结构分为四部分:底层永久性混凝土看台、临时钢桁架支承看台、索网屋盖和顶部灯塔支承系统。

体育场主体采用钢结构,支承55 000 个临时座位的看台由钢桁架托承。屋顶采用轮辐式索网结构,通过张拉内

环索、外环桁架间的径向索使结构成形并提供承载刚度,径向索和环向的张拉索通过铸钢节点连接。体育场索网屋

盖沿径向等间距设置28 根主索支承屋面系统,同时在各主索间共设置84 根副索支承聚酯纤维涂层的PVC 屋面。临

时性看台和上部的屋盖系统在奥运会结束后将拆除,在钢筋混凝土看台上部替换为永久性屋盖。为保证开闭幕式和

比赛时的效果,体育场架设了14 座灯塔。灯塔距屋面的高度近30m,在塔架顶部沿体育场布设封闭的环向次索,张

拉环向次索和斜向水平副索与体育场外缘压环桁架形成稳定的索系支撑结构。

2012 伦敦奥运场馆设计花絮

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

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是2012 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标志性建筑,由Zaha Hadid 设计。水上运动中心设计灵

感源于流动水面的几何形状。波浪形的屋顶宛若地面掀起的涟漪,将水上运动中心训练池、竞技池和跳水池包裹其中。

由于受奥林匹克公园的场地限制,水上运动中心的设计和建造极具挑战性。中心建设用地位于东侧铁路线和西

面河之间的狭小范围里。两个新建的电缆管道从中心下面通过,场地的北面紧挨着跨越斯特拉福特河和铁路线的斯

特拉福特市大桥。在奥运会比赛期间,水上中心的两翼临时加建由两个楔形块体组成的“翅膀”,使之从空中看上

去宛如一只展翼滑翔的蝠鲼。两个加建的体块内各设约7 500 个临时座椅,使场馆总容纳量可增加到17 500 个座位。

160m 长、90m 宽、重达2 800t 的屋顶钢桁架由10 根弧度和截面高度不同的纵向主桁架和横向次桁架组

成网格结构。在比赛期间搭建的临时看台为可拆卸结构,由栓接钢支撑框架构成。临时看台框架体系西侧跨过

waterworks 河,东侧看台向奥运公园的环形路悬挑,利用胶合板固定于梯形型钢上形成临时座位。

体育场外景临时看台支撑结构

体育场屋盖结构屋盖结构

水上运动中心屋盖结构屋盖支撑构造临时看台框架

21

篮球馆

篮球馆是为奥运会新建的临时场馆,结构设计淡化了临时建

筑的概念,采用了经典的等截面的正交网格,但在转角处倾斜成

45°,普通观众座位沿斜面布置,满足最低视线60°的要求。看

台设计了独立的单元,球馆的维护结构采用PVC 骨架膜。篮球馆

的设计实现了场馆体积的最小化,提高了投资效益,结构可拆卸

和重复利用,合理地解决了设计年限和荷载取值问题。

室内自行车馆

自行车馆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北部,共有6 000 坐席,奥运

会结束之后,它将作为自行车越野赛标志性建筑永久保留。由于

比赛自身的特点,自行车馆建筑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场馆室内

外完美连接。结构设计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屋盖结构的设计。起初

设计采用的是传统的钢屋盖,但由于工期过长而放弃。最终采用

索网结构,与传统的屋顶结构相比,减少了45% 的碳排放,用钢

量由原来的1 300t 减少到160t。结构设计时索网屋顶与场馆支承

看台的网格体系集成一体,共同工作。室内外维护结构均采用可

再生木材,减小了对环境的影响。

温布利体育场

温布利体育场坐落在伦敦西北部,距离伦敦市中心仅6 英里。该体育场设有滑动屋盖。体育场的每一个座位都

能将整个球场收入眼底,座位之间相隔距离较宽,能让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放松双腿。

温布利体育场是2012 年伦敦奥运会足球比赛场馆中6 个最大的场馆之一。旧温布利体育场1924 年建于伦敦,

外墙由强化混凝土覆盖,是结构主义建筑风格的先驱。新温布利体育场为对旧有场馆的改造,为英国国家足球队的主

场,体育场的拱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标志。屋盖7 个独立驱动可收缩屋面的总面积达1.5 万m2。屋盖沿周边设置三

角形截面的空间桁架环梁。北侧固定屋面托梁与轨道桁架均采用月牙形的张弦梁,两端支承于环向桁架,中部由索拱

支承。四榀180m 跨的多边张弦桁架横跨于北侧固定屋盖的南侧与外环空间桁架之间,多边张弦桁架南端支承于外环

桁架,北端由索拱支承。多边张弦桁架一方面支承东西向次桁架,另一方面其上弦同时作为开合屋盖的轨道托梁。南

侧固定屋盖及开合屋盖的轨道梁由东西向的弓形张弦桁架支承,张弦桁架的两端支承于外环桁架,中间部位由南北向

的三角桁架提供侧向支承,桁架的中间跨度为140m,高度为15m。

总之,索拱与张弦体系广泛应用于屋盖结构,张拉结构使超大跨屋盖结构刚柔相济,体型协调、轻盈。

篮球馆

自行车馆

结构体系

场馆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题展示 场馆设计课 设计分析

主题展示场馆设计课以展示场馆为平台,以涉及空间设计的诸多要素为主线,讲述主题展示场馆空间从生成到空间组合,从空间构成的形式美规律到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主题展示场馆空间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主题展示场馆设计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对已有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是全面了解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可行途径,这种方法称为设计分析。

一、现代主题展示场馆特点分析

(一)形态多样

近年来主题展示场馆的重大变化之一是主题展示场馆的形态的多样化。现代科技发展推动新的结构技术以及新型建材迅猛发展,主题展示场馆的形态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背景下,展馆的表皮已可以脱离展馆的结构体系独立存在,展馆的垂直面维护已不再局限于方盒子的表现形式,而可以底层架空也可以是折线曲线的表现形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的结构技术更使展馆顶面的形式千变万化。

(二)体量增大

主题展示场馆形态的另一重大变化是体量逐渐增大。现代主题展示场馆的功能日趋丰富,为适应功能要求,主题展示场馆的功能空间相应增多,主题展示场馆的外部形态随之增大。随着新技术及新结构的发展,大跨度结构空间也使得主题展示场馆的大空间体量得以实现。

(三)功能综合

与传统的主题展示场馆相比,现代主题展示场馆最突出的特点是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展览活动呈多元化态势,一项展览活动总是伴随着许多其他活动,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场所也必然是多功能、多元化的。主题展示场馆不仅提供大量的、长期的室内外展览空间,而且利用独立场馆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科技交流活动,辅以休憩、办公等必不可少的功能,对推动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发展作用不可限量。

二、主题展示场馆界面形式视觉特征分析

主题展示场馆的实验性特征以及当代建筑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使展示场馆设计异常丰富,创造出不拘一格的界面形式,出现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界面形式语言。

(一)界面虚形化

主题展馆界面虚形化是当代展馆形式创新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新兴科技向建筑技术地不断渗透,各种质轻而透明的合成建材不断出现,在主题展馆中他们已不再作为采光的必用材料出现,而成为围合展馆的主要界面。透明的展馆界面虚化了自身体积感的同时,将展馆透明化、虚化使得展馆具有强烈的开放感和独特的由内向外的空间层次感,这正是主题展示场馆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二)界面曲线化

界面形式的曲线化趋势是当代主题展示场馆界面形式创新的又特征之一。流线型的场馆顶界面、垂直界面等曲线化元素成为设计师喜爱和常用的造型语汇。主题展示场馆单一功能的空间为曲线顶界面和垂直界面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形式为曲线化界面成为可能。曲线化界面使主题展示场馆更具轻、技术美感,并富于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气息。光洁坚硬的金属与玻璃材质在曲线界面形下显得妩媚生动。

三、主题展示场馆的发展趋势分析

创作观念在主题展示场馆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技术至上”的观念曾经充斥着主题展示场馆的设计,功能设计不考虑以人为本,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主题展示场馆设计建设的核心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基于此,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提出了“人类、自然、科技”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积极探索主题展示场馆的“低碳”、“零碳”设计理念,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位于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侧的“零碳馆”,外部造型没有什么奇思妙想,在世博场馆中显得十分低调,但却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参观者,赞誉一片。这座场馆的设计和建造主题为二氧化碳零排放,场馆屋顶的三角形风帽,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通过外界的自主风力寻向装置确定建筑周边风力的主要方向,并且将室外风动力转化为室内建筑通风的动力,从而免去传统空调通风系统的能耗。机械通风在外界风力不足时启动,通过来自光电板收集的能量进行通风。这种通风方式使得能耗降低为常规系统的五分之一,大大降低通风的成本。更令人称奇的是,零碳馆的地下埋着一根细小狭长的管道,一直通向800米外的黄浦江,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通过馆内的水源热泵装置,为游客送来徐徐凉风。

要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城市应尊重自然,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综合治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低碳的生态城市;大力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共同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上海世博会场馆的设计理念和建设经验,将成为日后主题展示场馆建设的指向。

参考文献:

[1]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 周秀琴、李金明编 学林出版社 2007.7

[2]会展建筑 陈剑飞、梅洪元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1

[3]世博会回眸与展望 上海城市设计规划院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8

[4]城市.生活――2010年世博会讲坛集萃 上海图书馆主编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8

[5]爱知印象 高崎、夏楠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11

[6]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设计 杜异、傅编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2.7

[7]建筑空间解析 毛白滔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7

场馆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亚运、改造场馆、场馆布局、场馆摸查、运行设计

1亚运改造场馆的特点

广州在申亚时曾表示要新建及改造场馆96个,经过精打细算,最后缩减至70个。这些改造场馆呈现如下特点:

1.1呈场馆群布置

为了有效进行赛事组织,达到资源最大程度共享,亚运场馆布局呈现相对集中,并形成5个场馆群,即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大学城、亚运城和总部酒店(花园酒店)周边场馆等五大亚运场馆群,同时辐射到各区、县级市及周边城市。

1.2改造场馆占有比例大

70个亚运场馆中, 其中新建场馆12个,改造场馆58个,改造场馆约占场馆总数的83%。5大场馆群中,除亚运城外,其它均以改造场馆为主。

1.3一馆(场)多能

参考北京奥运会“瘦身”的经验,结合赛后利用,通过多次优化调整,广州从申亚时提出的90多个场馆调整为70个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其中大部分场馆承担两个及以上的运动项目,部分还兼作亚残运会场馆。如大学城铁人三项场作为2008年的亚洲铁人三项锦标比赛的临时场地,同时作为亚运会马拉松、自行车公路赛及亚残运会马拉松、自行车公路赛的比赛场地。

1.4改造场馆原建设标准与亚运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58个改造场馆中,有部分曾作为全运会比赛场馆(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有部分曾作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及民族运动会比赛场馆(如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场馆),但这些场馆原建设标准与亚运要求均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功能用房配置比亚运要求低;用电等级及用电负荷满足不了亚运要求;体育工艺设施达不到亚运标准;智能化系统配置不完善(含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出入口、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标识系统等)。

1.5改造场馆赛后利用要求易于明确

58个改造场馆中,大部分场馆赛后使用业主是确定的, 有利于确定赛后利用要求。例如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赛后使用业主是广州市体育局,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赛后使用业主是大学城各高校。

2亚运改造场馆的设计管理特点

2.1前期进行场馆摸查是进行有效设计管理的前题

亚运场馆的前期摸查工作,是确定场馆布局的前置工作,也是确定改造内容和标准的基础性工作。但开展前期的摸查工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2.1.1参与人员要求

参与摸查的人员主要有原场馆业主、设计单位(建筑专业、体育工艺专业、强电专业、弱电专业)、场馆运行团队人员、亚组委、建设单位。原场馆业主作为场馆的使用方,对场馆原有设施设备运行状况是比较了解,他的参与对于了解原场馆现状的了解是起重要作用;设计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前介入是之后根据亚运要求确定改造内容的基础性工作;场馆运行团队及亚组委作为场馆赛时使用方,参与摸查有助于根据场馆现状优化场馆布局,进行提出合理需求;建设单位作为建设的主体单位,参与摸查有助于根据场馆现状有针对性提出建设管理模式及相关建设标准、确定管理控制要点和重点、对场馆布局及相关技术要求提出专业化建议。

2.1.2场馆原始资料要求

场馆摸查时,原场馆业主提供必要的竣工图是尤其重要的,特别是原高、低压供配系统,体育工艺,智能化系统配置不完善(含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场地照明系统等内容。这些均为竞赛核心内容,对场馆的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结合竣工图进行摸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1.3专项设施及系统的第三方检测要求

只有通过第三方检测才能得到相关专项设施及系统现状运行状况,而且只有得到这些检测数据才能有助于确定场馆布局,进需确定改造内容。例如某个场馆场地照明的光环境检测如果只能达到标清转播要求,那么在优化场馆布局时如果改造难度大而且投资有限时就应该避免安排需高清转播的竞赛项目,这就有利于减少改造内容,达到“节俭办亚运”的目的。对于不同竞赛项目的场馆,检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总的来说,第三方检测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运动木地板、运动塑胶跑道、运动草坪、光学、声学、防雷、消防、接头电阻、用电负荷、大屏幕及其它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

2.2确定场馆布局、稳定需求、确定改造内容和改造标准是设计管理的重点

2.2.1合理确定场馆布局是进行设计工作的基础

确定场馆布局,是进行设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 “节约办赛”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科学地进行场馆布局显得尤其重要。为达到这一目的,在确定场馆布局过程中,需把握好如下四个原则:

2.2.1.1功能需求相类似的比赛项目共用场馆的原则;

2.2.1.2亚残运场馆尽量沿用原亚运场馆的原则;

2.2.1.3场馆相对集中,形成场馆群,以利资源共享的原则;

2.2.1.4通过合理安排赛事日程,提升场馆利用率等方式,严格控制亚运场馆数量原则。

2.2.2稳定需求、确定改造内容和改造标准设计管理的核心

合理确定场馆布局后,根据亚运及亚残运各运动项目的要求,结合前期的场馆摸查的情况,确定每个场馆的改造内容和改造标准是设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节俭办赛”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抓住如下几个要点:

2.2.2.1紧扣亚运(或亚残运) 要求,同时又结合场馆实际情况,分主次、分层次落实相关需求。

2.2.2.2以示范场馆为导向,引入“样板引路”的管理思路,在照明、扩声、比赛场地、竞赛器材、运动会专用信息系统、物资配备、临时设施、无障碍设施、重要空间、电力保障、标识系统等方面为其它场馆提供参考标准。

2.2.2.3对电力保障、体育工艺、运动会信息设施系统及专用设施系统、场地照明、场地音响等与竞赛核心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项设计、专项审查、专项检验。

2.2.2.4确定改造内容遵循 “老中带新、新老结合”的设计思路;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坚持“能用的不换、能修的不弃、能租的不买”的原则;坚持永久设施与临时设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亚运与亚残、赛时与赛后统筹考虑的原则。

2.3设计过程中做好“四个同步”,是稳定设计的关键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改造场馆在场馆布局上,呈现一馆多能、并且形成场馆群;在场馆综合利用上,亚运与亚残、赛时与赛后需综合考虑。因此,为加强需求的整合以稳定设计,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必须着重做好如下“四个同步”:

2.3.1场馆改造设计与场馆运行设计同步;

2.3.2场馆交通组织设计与场馆运行设计同步;

2.3.3场馆亚运改造设计与场馆亚残改造设计同步;

2.3.4场馆赛时改造设计与赛后利用设计同步。

2.4制定改造项目制图标准,是设计质量控制的准绳

由于改造场馆界面复杂,信息含量又很多,涉及永久设施与临时设施界面的划分、不同建设单位建设界面的划分、亚运与亚残运转场设施划分、赛时与赛后实施界面的划分、改造内容与非改造内容的划分等。与此同时,相关参建单位又众多,仅设计单位就多达一百多家(含专业设计单位),而且这些参建单位由不同的建设单位进行管理。但是,重要的是所有场馆均是以满足赛时要求为唯一目的,也就是说要求是相同的,在进行设计成果审核确认、指导现场实施以及指引赛时运行管理时,设计成果表达的信息方式应该是统一的。因此,统一制定针对改造场馆的相关制图标准显得相当重要,这也是设计管理过程中对设计成果进行质量控制的准绳。为有效控制设计成果质量,对于改造场馆,除了国家已有的相关制图标准外,尚需统一补充制定有关以下内容的制图标准:场馆运行设计制图标准;场馆交通组织设计制图标准;场馆改造设计界面制图标准;场馆改造标识系统制图标准。事实证明,有了以上制图标准,建设单位对设计成果的控制就有了准绳,在之后的设计审核确认、指导现场施工及指引赛时运营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少大量的协调工作,有力推进了工程建设进度,为确保了赛时运行“零失误、零差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亚运改造场馆设计管理结论与建议

场馆设计范文第4篇

站在海边放眼眺望,主题馆宛如海中的岛屿。从另一侧看,主题馆犹如一条浮在水面的巨鲸,静静地遥望着海的远方。让人不由地联想到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海洋这一概念从两个方面来演绎,一是通过表皮来表现海洋的无限,另一个是用沉入的透视来表现海洋的深邃。同时其柔曲而有力的外形,就像一条新的海岸线,创造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场馆建筑模式。

主题馆动力多媒体外表皮是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的, 鲸鱼腮状的外观和连续不断的非线性表皮是由玻璃钢百叶组成的,当开启或闭合玻璃钢百叶时,除了在功能上可以控制前厅和演示区域的光线明暗度之外,还可以创造出鲜活的动态表皮,并能呈现特殊的视觉效果;日落之后,从玻璃钢百叶中透出的若隐若现的LED灯光,好似鲸鱼的鱼鳍在不停地摆动。

主入口设在海洋广场上,广场的一部分则被建筑物覆盖,形成了多个有遮板的室外等候区域,可以让参观者直接欣赏到海面的风景,并为游客创造了休憩的场所。

主题馆的外形仿生设计是场馆外形创新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在对自然界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场馆外形设计的突破与创新。把场馆外观形式、功能和结构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超越模仿达到深一层次的创造目标。它不但可以形成独特的造型,而且往往

也能够发挥新结构体系的作用并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一个场馆外形设计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优秀的场馆外形设计应具有更强的视觉吸引力,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对该场馆产生兴趣,从而进入馆内参观。如何在众多的场馆中脱颖而出以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关键在于设计中有无区别于其它场馆

外形的个性化设计。而个性化设计的实现手段应该与国家文化、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相结合,通过一切视觉符号对外传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追求特异效果。这里,场馆外形仿生设计为我们寻求个性化的场馆外观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与设计思想。

无独有偶,遐想万千,令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如今世博园区早已没有了那时的热闹和繁华,个别场馆经过改造后依旧继续迎来送往,有一部分场馆则被拆除。重拾世博会场馆的记忆,沿着韩国丽水世博会主题馆外形的仿生设计思路,解读中国上海世博会部分场馆背后的优秀设计师们的创意和理念。

阿联酋馆外壳的设计灵感,来自阿联酋雄伟的自然景观――沙丘。整个阿联酋馆由三座高达20米,连绵交织、大小不同的“沙丘”组成。环绕一周,发现正是从沙丘那不断变化的形态中汲取灵感。逼真的外形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都能够清晰地识辨出沙丘的特征。微风吹来,仿佛感觉到了沙在流动。建筑表面玫瑰金色的不锈钢板材呈现出一种富于变幻的色彩,从不同角度,展现不同色泽,由此模仿流动沙丘的美感。

澳门馆外形为玉兔宫灯,其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华南地区古时的兔子形灯笼,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机灵通达的化身。兔子的头部是一个气球可以任意上升或下降。

台湾馆看似在透明球体外加了个玻璃罩,其实它的设计理念源于“孔明灯”。孔明灯又称之为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按照台湾民间传统习俗,凡遇重要节庆活动都会通过放孔明灯来祈求平安、幸福、和平。

以色列馆由两座互相拥抱的流线型建筑组成,像握紧的双手,述说着中以两国的历史渊源,诠释着二战期间的上海犹太文化。又好似一枚海中的贝壳,象征着以色列的科技与创新,因此它也被亲昵地称为“海贝壳”。

新加坡馆如同一个半开状态的音乐盒,外立面由“五线谱”般的线条构成。还未入馆,就已聆听到来自馆内的悦耳音乐,循声看去,原来却是一栋建筑在“演奏”。与屋顶花园的特色花卉景观相呼应,形成完美的协奏曲。衬映出新加坡馆的主题“城市交响曲”。

整个罗马尼亚馆就是一个被青山绿水与草坪树木拥抱的巨大“青苹果”。设计灵感来源于罗马尼亚最受欢迎的水果――“苹果”,它由一整个“苹果”和一块“苹果切片”组成。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就像一个被咬过一口的“青苹果”。

世博会场馆外形设计师们赋予生物体(包括动植物)、人造实物体(如兔子灯、音乐盒等)和自然界存在(如沙漠等)的各种形态及寓意,通过艺术手法的处理将其应用于场馆外形设计之中。精妙绝伦、惟妙惟肖的场馆更像一件件经过艺术家雕琢过的艺术品,矗立在韩国丽水和中国上海。随着世博会的闭幕,这

场馆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史;设计艺术;自行设计;参考样板;模仿各国新式;杂糅风格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南洋劝业会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但归纳起来看,大部分学者侧重的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有关其场馆设计问题的专题讨论很少,所见皆为文中间接提及,且对其设计者和对国外博览会的模仿等说法,均值得商榷。有鉴于此,本文试从其场馆规划与设计师主要参考样板对各国新式场馆模仿和总体设计风格等方面展开考论。

1910年6月5日至11月29日,展期历时半年之久的南洋劝业会,是在晚清政府谕旨下举办的国内首次大规模的商品展览会。会场设在当时南京三牌楼至丁家桥一带,占地面积千余亩,设置34个主要展览馆所,展出有全国22个省和欧美东南亚等14个国家的产品达100万件,尽管时人对之反应较冷漠,最终导致赤字,但“论其阔大。虽日本之第三次博览会。尚不能及。论其繁盛。亦可与欧洲之地方博览会相颉顽。猗欤休哉。此固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亦为近世祺来东亚赛会之特色焉”。

从会场平面设计图看,场地规划整体呈长方形,会场中心地带为椭圆形。一条自南向北通往椭圆形会场的主干道至会场入口处,依次设计有松枝(用松柏枝扎制的)凯旋门红木牌楼(图1)正门和左右售票处,以及东边的钟山旅馆和礼查旅馆等。椭圆形会场内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教育馆、工艺馆、公议厅、喷水池、纪念塔、音乐亭、公议厅、审查室和美术馆。椭圆形会场之外往北延伸的主干道东边,自南向北主要分布有金陵缎业馆、照相馆、四川馆、劝工场、食道馆、演剧场、景德镇瓷业公司、广东馆、湖南馆、湖北馆、水泥阳蓬、东三省馆、陕山馆、河南馆和醴陵瓷业馆等,西边自南向北主要分布有农业馆、事务所、马戏场、跑马场等。

与椭圆形会场并排的东边,自南向北主要分布有广东教育馆、医学馆、临时病院、武备馆、江南武备分馆(又名兰铸馆、江南制造局出品陈列所)云贵馆、暨南馆、京畿馆、直隶馆、江西馆、浙江馆、福建馆、安徽馆、水产馆等,西边自北向南主要分布有通运馆、机械馆、第一二参考馆等。除此,诸如海军陈列馆、博山玻璃馆、江浙渔业水产公司馆、电景馆、戏剧舞台和众多公司、酒楼、菜馆、茶舍等相间各处。其中,教育馆、工艺馆、武备馆、机械馆、医药馆、水族馆、美术馆、京畿馆、暨南馆、第一二参考馆、事务所、公议厅为本会的专馆,其他分别为各省馆、娱乐场所和服务设施等。

从现存场馆图像与文献记载看,上述场馆设计样式可分为三类:模仿各国新式,例如松枝凯旋门、正门(图2)、13个专馆、劝工所、电景场等娱乐场所、钟山旅馆和礼查旅馆等都较显著。中外合璧式,例如农业馆、各个省馆与广东教育馆、兰镝馆等较明显。纯正的中国传统式,例如牌楼、审查室、湖南馆、金陵缎业馆等较显著。并且,除松枝凯旋门、红木牌楼外,大部分场馆建筑的外墙立面均涂刷白灰泥,整个场地夜间统一采用灯光向下照射,形成了统一的视觉效果等。可见“会场区域甚广,各馆甚多”,时人感言“一入其中,恒苦茫茫无适从”。

但它们是由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设计的,众多有关该会文献中均未明确记录。笔者目前查阅到的例如该会《观会指南》中仅记录当时办理劝业会事务的科室数与人员来源。即共分六科。“科员无定数。约共四十余人。均系遴选留学东西洋高等商科及在内地学堂毕业生。或曾赴各国参与博览会务具有经验之官绅,分别委任”等。其次是当年5月27日《时报》中列举的承担各种业务的14名正副科长,即庶务科长张铭彝(日治大学毕业,字君琴),副科长李鸿宾:展品科长沈祚延(东京高商毕业),副科长胡哲显:工程科长黄锡成(美国留学),副科长束日璐:编纂科长彭渊洵(明治大学毕业),副科长郭宝书;外事科长陈辉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审查科长高彤墀(东京高商毕业),副科长李佐廷:调查科长陶逊(字宾南),副科长凌文渊:文书科长江暮陶(字小楼)等。

对于这个问题,韩国学者河世凤依据该会宣传刊物《劝业会旬报》刊载的纪念塔图片下段的“ATIKIN-SON&DALLAS CIVIL ENGINGEER&ARCHTECS”的英文小字,即“英资通和洋行”的英文名称等,推定说“展览馆(图3)是由南洋劝业会主办者传达博览会的宗旨,并依托ATIKINSON&DALLAS为博览会的空间安排进行规划,而ATIKINSON&DALLAS则按照博览会的宗旨进行设计,由中国方面的建筑技工们施工而完成的

所以南洋劝业会主办者所表现出的近代化意识在当时的国内近代建筑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不得不借助于西方建筑土木师之手而表现出来”等。

需要商榷的是,这种依据与推论不足以证明该会的场馆是由“英资通和洋行”设计的,或说“借助于西方建筑土木师之手”。因为当时不独这个纪念塔图片下段印刷有该洋行名称,其他有关该会的平面图明信片、招贴画、出品图册、纪念册等等印刷品的上下端或左右两边等处,印刷的诸如此类的洋行、公司等中英文名称小字很多。例如当时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和商务印书馆分别代印和自行印行的“南洋劝业会场平面全图”的底端正中与右侧,就印有“上海集成图书公司代印”和“商务印书馆印行”中文字样,说明这两个单位都印刷了该会平面图纸,不同的是前者中英文并用,后者全为中文,但并不能说明场馆是由这两个单位设计的。

笔者分析,本会场馆(图4)应该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首先,文献中记载的“约共四十余人”科员和14名正副科长“均系遴选”出来的中国人,其中必然有直接负责或参与场馆设计人员

例如工程科长黄锡成、副科长束日璐,即可肯定。其次,日本学者小岛淑男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和东亚华侨》一文中引据《通商汇纂》(明治四十三年十月一日)上题为《南洋第一次劝业会》的报道,说记者对该会的筹备工作写到:“中国第一次博览会,丝毫未假手于外国人,可以说完全是依靠对此道缺乏经验的留学日本的青年科员们的热情而举办起来的”又说报道虽有对日本留学生的偏爱之嫌,但“总之,中国是初次经办这么个大事业,完全是依靠众多的留学日本和美国的青年们承担起来的”。所以,据此分析,该会的场馆设计应该是由中国人完成的,不应是借助外国人之手。

南洋劝业会的一切事务“遂规各国博览会事务局之成例”、“师各国博览会征集出品之办法”、“所有一切规章。悉规各国之成例”,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场馆设计尤其是模仿各国新式的这类对国外博览会的模仿最为突出。

但具体模仿了哪些国家哪些博览会的设计样式与风格,有关该会的文献记录亦未详尽。《观会指南》等文献中仅记载“本会因陈列赛品,鸠工庀材,模仿各国新式。相地建筑馆院。凡十有三”。即教育馆工艺馆武备馆和机械馆建筑均仿德国式,医药馆建筑仿意国式,水产馆建筑仿荷兰国式,美术馆建筑仿罗马式,京畿馆建筑仿法国式,暨南馆建筑仿南洋群岛式,第一参考馆建筑仿英国式,第二参考馆建筑仿法国式,公议厅建筑仿美国式,事务所(图5)系仿各国之最新官厅。除此,也简单地记载了松枝凯旋门系仿法国凯旋门式,会场开设的礼查旅馆和钟山旅馆建筑系仿西式楼房。马戏场、歌舞厅、赛马场、电景馆、照相馆、戏院舞台等设计,均系参仿最新式样等。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较多。国内有学者认为“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模式就拷贝了美国1893年芝加哥‘白色之城’世博会,在当时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依据是近代中国门户大开,在“西潮东渐”下中国掀起了对西方文明的模仿热等。也有人认为分别借鉴了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和意大利米兰博览会等模式。韩国学者河世凤认为,“南洋劝业会展览馆看来是模仿了1903年在大阪召开的第五回劝业博览会”。其依据是在这次日本博览会中,晚清政府不仅派官吏直接参与展览和各省都选送了展品,而且说观看这次博览会的大多数人可能是清国人,说明人数众多的中国官民认识了博览会的真实情况。两者都以劝业会作为名称,场馆都是采用穹隆型屋顶拱形窗等西洋式建筑设计,正门入口中央的钟表塔(图6)左右对称形的展览馆、喷水池照明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点等。日本学者野泽丰则依据《时报》记载“南洋劝业会在举办时,将1900年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和1903年在大阪举办的第五次内国博览会作为最完善的样板进行了参考”并且,引证说用劝业会而不用博览会之名,是因为“博览会之设在工艺已发达之后互出其技交换智识,劝业之设在工艺未发达之先引起国民注意实业”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无可厚非。

笔者认为该会场馆设计可能是把日本大阪第五回博览会的场馆设计作为主要参考样板,同时对其他国家博览会的场馆设计也有所借鉴。

首先,近代中国举办的新式博览会主要向日本学习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例如民国学者武埔斡说:“中国近代新式的博览会,是完全效法日本的。日本最初知有博览会之字义,还在日本庆应元二年间(1865-1866年)即我国清代同治五年。当时福泽论吉等人曾于所著书中提及外国‘博览会’的事情,称道弗衰,故愈十年――日本便有第一次内国劝业会出现:我国闻风兴起,也渐知所谓‘博览会’的重要,一般人尝盛倡商品陈列所的事业,又屡开各种展览会,这都可视为中国博览会事业当初的情形”。尽管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即是说虽然1873年晚清政府才正式以官方名义参加了在维也纳举办的世博会,但此前中国官方与民间已知晓国外举办博览会事业,只是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近代中国举办的各种博览会,应该对欧美等国家举办世博会的做法经验等都有借鉴,并非“完全效法日本”,但包括场馆设计在内主要向日本学习是可信的。

其次,晚清政府与民间参赛日本大阪第五回劝业博览会的态度与行为是很积极的。赛前一年政府就拨付了大批银两以资参会,且各省对参赛品无不详加验收,精心包装。尤其钦批圈出了贝子衔载振。户部右侍郎那桐外务部左丞瑞良左参议陈名侃和翰林院侍读学士宗室毓隆等中央高官要员,以及大批地方要员和学生等前往观会。官民也的确认识到了“日本明年三月开会在即,自应选派工商赴会,以开风气”等目的意义。这也能说明以日本这次博览会的场馆设计为主要参考对象的可能性。

再次,《劝会指南》中记载:“日本劝业赛会。第一次至第四次,其建筑无研究之价值,至第五次开于大阪,尚有可观。最近所开之东京劝业会,其正门采巴黎之凯旋门式,各馆则采德意英法诸国式,其可法者,则光线从上探入,陈列者均甚称之”等。

据此话语表述,对照南洋劝业会场中用松柏枝扎制的作为景观的巴黎凯旋门(图7)、13个专馆分别仿德意荷兰罗马法英美国式,以及正门喷水池纪念塔和灯光向下的照明效果等设计看,与日本大阪第五回劝业博览会场馆设计是极其相似的。此外,位于会场东南角的劝工场(图8)三幢建筑较明显地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设计者是否有刻意点题之意,也不可排除。

最后,前引文献记载被遴选出来的“留学东西洋高等商科”的人员中“担任工程科长和外事科长的虽是美国留学生,而其他的科长就都是日本留学生,而且大多数是高等商业和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倾向于主要参考日本博览会模式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笔者认为,南洋劝业会的场馆设计应该是选择了日本大阪第五回博览会场馆设计作为主要参考样板的。

主要参考样板不是照抄照搬,也是一种借鉴方法。依据《观会指南》等文献中记载一切事物仿照各国博览会之成例13个专馆模仿各国新式”和中国设计师的美日留学背景,以及大部分场馆外墙立面统一涂刷白色等看,应该对此前其他国家博览会的场馆设计都有所借鉴。例如主要馆所的外墙立面统一涂刷白灰泥等做法,可能借鉴了美国芝加哥“白色之城”世博会的场馆设计,因为本届世博会是19世纪末美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同时也是世博会历史上最成功者之一。设置建造了涵盖工农业和艺术等领域的14幢主展馆和不少娱乐设施。建筑设计师约翰・维尔伯恩・鲁特(John Wellborn Root)和丹尼尔・赫德森・伯纳姆(Daniel Hudson Burnham)在总体设计上采用了正规对称的纪念碑式的大建筑手法,并在荣誉区的中心地带采用新古典式和以白色为基调的统一风格,而被称为“白色之城”,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担任南洋劝业会工程科长的黄锡成和外事科长陈辉德都是毕业于美国的留学生,在拟定设计中倾向于借鉴美国芝加哥“白色之城”的某些设计艺术表现也不无可能,此外,1908年英国的“伦敦法兰西――不列颠世界博览会”也步其后尘,主要展馆也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新古典式和统一白色基调,也被称为“白城”,且比南洋劝业会举办时间仅早两年,那么南洋劝业会的设计师们是否也对其也有所借鉴,也不能完全忽略。

再如南洋劝业会的暨南馆“建筑仿南洋群岛式”,应该是中国的新创意。因为设置该馆的目的是“吾国人在南洋营业已数百年。现在(当时)人数有二三百万之多,然则南洋实吾国之殖民地也此次南洋华侨热心与会,组织斯馆,以表章(彰)吾国在南洋之成绩,令吾人得见所未见,诚盛事也”。这一方面说明该馆模仿南洋群岛热带建筑设计样式与风格,以求对应;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说明了本会的场馆设计并非模仿某个或两个国外博览会的场馆设计。所以,南洋劝业会的场馆设计可能是在模仿日本大阪第五回博览会基础上,悉规了各国博览会场馆设计之新式。

南洋劝业会的场馆设计整体上体现出了什么样的风格问题,也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有学者认为“其场馆设计风格上的‘全盘西化’”,“纯粹传统中式的场馆建筑并不多,呈现出的是一种整体上刻意模仿西方古典建筑样式的设计风格”等。也有学者认为“南洋劝业会与世界上一般博览会的做法一致”,其“举办之时,‘全盘西化’的呼声很高,因此南洋劝业会的新建筑完全仿照了世界上几个大国家的建筑样式”等。的确,特别是上述模仿各国新式的场馆“全盘西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20世纪初期随着晚清统治摇摇欲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殖民侵略进一步加深和中国社会被迫“全面开放”,以及在要求全盘引进学习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高涨呼声等话语环境中,全盘模仿学习西方设计也是当时重要的社会潮流之一。所以,说南洋劝业会的场馆设计“全盘西化”也不为过。

笔者认为,总体上看,南洋劝业会的场馆体现出的是中外设计杂糅的风格。也即是说,上述主要展馆办公场所娱乐和服务设施等,不仅有模仿各国新式中外合璧式和纯正的中国传统式的共同存在,而且有大部分建筑外墙立面统一涂刷白色和整体统一采用夜间灯光向下照射等设计表现,这实际上是把多种不同的设计句法结构混杂在这个大型的商品展览会场的表达式中的体现。

首先,如上所述,在沿着主干道及其两边和在椭圆形会场及其东西两边,自北向南分别设计的有松枝凯旋门、红木牌楼、正大门和主要展馆、办公场所、娱乐与旅馆服务设施等。虽然这些不同的场馆在整体排列布局上有一定的秩序,但其中三种不同设计风格的建筑相间一地,共处时空,整体上就展现出了杂陈混乱的场景和语义纠缠不清的风格。

其次,从中外合璧式看,这类不仅数量相对较多,而且是中外设计杂糅风格的具体表现。例如农业馆“建筑为方形,四角有亭,四面有门,外为洋式,内部构造为华式”(图9)。山东馆整体造型、外墙立面和三角形山墙、立柱等几乎都采用了西式样式,仅有三间大屋的坡顶体现了中国样式、山陕馆“建筑为中式楼屋五间”,但门前的两层楼屋的尖顶与开窗造型和外墙立面涂刷白色,体现出了模仿国外的新式特征河南馆正门为西洋式,但馆屋却是中国传统的平房式。安徽馆“官口为高大牌楼,内为中式楼屋”,但牌楼是西洋建筑风格。浙江馆的正门为西式楼房造型,但展馆是白墙黑瓦的微派建筑风格。湖北馆建筑略似凹字形而附属竹楼亭榭,但大门的穹窿形圆顶和门柱等是西式。四川馆正门也是典型的西洋穹窿顶样式等等,都具典型性。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大门采用西方建筑设计样式和墙壁涂刷白色,里面的展馆则分别采用具有各个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不仅呈现出了杂糅的景象,而且显得生搬硬套。尤其是农业馆四角上中国传统的凉亭与下面的西式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然表现手法生硬拼贴,设计风格显得不伦不类。

再次,从纯正的中国传统式看,这类不仅属于少数,而且在整个会场中显得极不协调。特别是红木牌楼的设计建造,极形壮丽,上方还悬挂匾额恭刊谕旨“南洋劝业会”和“宣统元年七月十三日”楷书,显然有着通过该会展示晚清国家形象的思想。也就是说,尽管本会一切事务皆模仿国外博览会做法,但它是由中国自主举办的首次大规模的商品展览会,通过这样的媒介向国内外展示天朝大国的形象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按本国之内情、悉心拟订”的然而它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风格与模仿各国新式的完全脱节,与中外合璧式的也不统一,所以也是一种整体杂糅的风格表现。

最后,这种中外设计杂糅的风格产生也有其必然性。即从近代世界设计发展史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先后流行着诸如希腊复兴式罗马复兴式、哥特复兴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罗可可式,以及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古典与现代建筑设计流派和折中主义建筑设计样式与风格等。它们不仅在世博会等国外博览会上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展示,而且随着西方列强进一步对中国殖民侵略、中国社会进一步被迫开放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进一步发展等,先后传播到了上海、南京等地区,并在“20世纪初人们开始推崇西洋建筑的便利、卫生、坚固等优点”甲话语中,逐渐在具体设计作品中折中运用等。所以说南洋劝业会的场馆整体上体现出的是中外设计杂糅的风格。

综上所述,场馆设计是南洋劝业会对国外博览会模仿学习的最显著部分,对国外博览会场馆设计的模仿与借鉴,既是20世纪初期西方设计对中国传播与影响的表现,也是当时中国设计发展以模仿西方为主的集中展现。其总体上体现出的中外设计杂糅风格,既是此时期中国设计对国外盲目模仿的行为和在作品中生搬硬套的表征,也是当时中国现代设计初步发展的反映。

场馆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健身场馆;微观设计;健身者

1城市健身场馆建设发展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体育设计爱是向多功能和节能环保方向发展2016年6月国务院引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提到,力争在2020年体育消费规模达到1.5万亿人民币,完善各种政策制度,努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使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朝着公益性、多功能性、便利性方向发展。在城市健身场馆微观空间的设计中不仅需要形式结构美观,还应注意健身者在运动时穿过空间、体验空间的真实感受。在小空间里需要注意增加空间的层次,以使空间更加丰富,不会单调乏味。所以,健身场馆在建设之初就应要把握住建筑功能的基本要求,把握具象形式下的空间的合理性。但是我国健身场馆设计中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1)只注重外形,体育内涵的挖掘和文化元素结合不够。在现在很多场馆设计中过分追求外形,以夸张、夸大的结构吸引眼球,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规范生搬硬套,对于空间设计和器材的摆放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2)对场馆内部设计的工艺不熟悉。部分设计人员经验不足,相关体育专业知识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将体育锻炼与场馆内部的形式结构统一。(3)对场地的使用要求不清。很多场地项目都有专业的要求,如田径场上的起跳区没有加厚设置,专门的健身器械区域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健身区域和非健身区域的功能分区表现得不够明显。(4)对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场合不了解。无法分清楚混合型、复合型、透气型及各种材质对基础的要求,对各种材质的优缺点了解不足。

2城市健身场馆微观内部空间结构形式多样性

大众在健身场馆运动时,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除了自身意志力和专业的指导之外,健身场馆的空间布局及环境则发挥重要影响。换句话说,内“美”的设计、色彩及材质使用都能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也会使训练者产生主动锻炼,坚持锻炼的心理暗示。在大众的主流审美中无论是何种设计都要给人美的享受。体育场馆设计中的技术、形式、材料、都应遵循“美”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之上达对训练者产生积极的影响。2.1设计多样性。正如运动训练需要人体各个器官共同参与一样,设计的形式也应遵循多点分布、点面结合的原则,如场馆比赛中的绳、圈、棒、带、球的设计都是体现了设计的形式之美。同样的功能区等场地的设计也都是点、线、面的美学体现。2.2材质多样性。在健身场馆设计中材质部分的体现更加突出,很多健身场馆在室内,其中涉及有水性硅PU、PTFE膜材料、水性彩色道路防滑涂料、天然木质地板等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其复杂的配比过程,将不同的颜色、形态、材质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整个健身俱乐部的材料之美。使训练者在室内场馆中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潜移默化地改变训练者的运动习惯。2.3科学多样性。健身场馆的科学部分体现在功能与外观之上,其实最开始场馆设计的科学之美是在大型运动场馆上体现的,那么在健身场馆中科学的“美”又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健身房要与其所在区域环境融合,其整体格局要与周围空间建筑相得益彰,再进行自己的风格、造型设计;其次,在健身场所内部要进行明显的功能分区,器械区、跑步区、休闲区、有氧运动区之间要有科学的功能体现,杜绝杂乱和功能重复。2.4结构多样性。空间分布在设计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体育中心“依托社区、公益定位、政府支持、机制灵活”的经验,统筹规划、控大建小。随着人类对美的不断理解与诠释,设计中体现出的美学特征也将发生相应的丰富与演变,这是设计美学发展趋势所在,相信不仅是在健身场馆,在体育场馆、比赛场地等设计的美学特征也将被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健身场馆内部环境设计科学性原则

3.1感觉科学性。优良的健身运动环境是科学健身的重要指标,健身场馆的环境指标、二氧化碳浓度在运动过程中超标,有氧健身区域使用前后湿度低于标准值,表明室内健身房存在问题,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运动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影响;因此,好的健身环境不仅是训练者训练效果的保证,也是健身场馆保持长久经营的根本。3.2视觉科学性休闲区域是训练者在完成一定量的训练后休息恢复的区域,该区域的环境设计应遵循舒适放松的原则,淡蓝、草青的小清新的颜色,区域内加厚处理且后座空间较大的软质沙发等都有助于缓解训练者疲劳。而如若采用暗色系装饰,木质座椅则会进一步加强训练者的不适感,错误的人机交互体验更有可能使训练者有发生身体损伤的可能。3.3知觉科学性。器械区和有氧运动区都是属于运动区域,所以在这个区域中宽敞明亮的环境是根本需求,空气质量、二氧化碳浓度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其环境设计更要综合考虑,在协助训练者完成运动体验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结语

在现代生活中拥有健美的身体已成为一种时尚,在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双重影响下,健身热潮将会愈演愈烈,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健身空间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其空间分布和环境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训练者在选择健身场馆时要综合考虑,为自己的健康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利.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

[2]董新意.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J].河南大学学报,2014(6).

[3]廖晓淇.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思考——从北京东单体育中心说开去[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4]沈逸蕾.健身房运动环境的研究与分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

[5]石立江.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健身房文化[J].体育学刊,2007(3):32-34.

场馆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中心;体育馆;规划理念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先后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伴随着国际赛事,给我们国家带来经济上,地位上和城市的新面貌。促进了体育产业及相关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相继立项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如广州新体育馆(1.3万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8万人)、深圳游泳跳水馆(5500人)等。为集思广益,引入先进设计理念,大部分项目的方案设计都采用了国际竞赛方式,其中不乏许多世界知名的设计事务所参与投标,如广州新体育馆方案设计就云集了法国机场设计公司、美国 HOK 设计公司、日本矶崎新建筑师事务所等多家公司;而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及深圳宝安体育中心方案投标中也有美国尼克松事务所、日本山下设计事务所等参与角逐。这些事务所实力雄厚,知名度较高,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当前先进的国际设计水平,反映出体育场馆设计的国际发展趋势。从这种运作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来看,有利于拓宽我们国内同行的视野与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理性地认识到,建设大型体育设施应该有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指导,寻求具有原创意义的创作,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分析、比较方案中出现的创意与手法,探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思想。本文就某市一体育中心规划和体育馆方案的创作做简单介绍。

二、规划设计

(一)规划理念

1.简约―力度

平面布局采用对称布置,形成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单位,体现总体布局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满足体育竞技、文化演出、集会、展示、旅游、商业、餐饮、娱乐、健身等多功能要求。做到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的设计手法,形成简约的线条感,展示体育中心的力度。

2.律动―活力

立面上采用曲形网架屋面,融合现代建筑技术充分显示建筑第五立面的作用,起伏变化的建筑群体轮廓线和空间尺度,在地平面展开,形成体育中心地主要形象特征,体现体育运动的动感和活力。

3.生态―健康

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中观、微观二个层次,通过人工景观的塑造,体现体育中心的特色;通过雕塑、标志、坐凳、灯具、地面铺装等的细部设计,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围合、渗透、对景、借景,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生态环保的体育中心,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健康的活动场所。

(二)总平设计

基地位于某城市郊区。中心区南部,毗邻行政中心、市政公园。项目用地基本呈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东西长约298m,南北宽约367m,地块南部略宽于北部。总用地面积约为132974平方米。场地地势平坦,西北角地势略高,西南大部分用地为鱼种池塘,东南角为射击场,北边为集体用地。

体育中心的总体规划设计由10000座体育场、4500座体育馆和1000座训练馆、5000座游泳馆、业余体育学校等四个区域组成。

场地的人行主要入口设置在西侧,体育馆与游泳馆分别对称布置在入口的两侧,形成体育活动中心的景观中轴线,体育场空间节点位于中轴线的尽端。我们将与体育馆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的训练馆布置在体育馆的旁边,设计融为一体,使整个建筑形体占据空间优势,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体育馆一期开发,布置在市政设施相对齐全的西南角,与其相对的是西北角的游泳馆,均与城市主干道联系紧密,具有绝佳的景观面;体育场布置在场地东侧,在满足安全疏散的前提下,又不影响城市的交通系统。

体育馆内设置有部分活动坐席,使其适应不同的比赛以及文艺演出对场地大小的要求。针对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馆设置了乒乓球室、健身房;游泳馆设置了戏水池;体育场设置了热身场地,观众看台底层设置小商铺。充分考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线的可能性,形成以观赏型体育产品为主,全民健身公益服务、大众参与型消费、体育专项培训为辅,体育实物产品、体育广告、餐饮娱乐、车辆保管等为衍生产品的多层次、多元化产品荷服务的开发模式,促成“以场养场”的良性循环,创造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新地标。

三、体育馆单体设计

(一)建筑造型

我们从展开的绣球的母题-梭形,提取并发展出建筑平面形式的主题-椭圆形。通过4.5m高的疏散平台将体育馆与训练馆连成一体。建筑采用收放的椭圆体,结合南方建筑简洁明快、通透轻盈的特点,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屋顶宽挑檐。屋面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两片相对上翘的屋面网架覆盖整个场馆,一是曲形宛如飘带的挑檐由屋面一直延伸到地面。创造了一个现代、动感、又不失地域特色的体育建筑,成为整个体育中心的核心标志。

(二)功能布局

体育馆的0.000m标高高出室外广场0.150m。一层的功能主要有竞赛区、运动员区、竞赛管理区、新闻媒体区、贵宾区、办公区、特色经营区等。二层的功能主要是观众活动区域及观众服务用房,赛场相关的控制室放在二层与屋面之间的夹层中,而空调等设备房则放在地下一层,一是能充分满足设备房高度的要求,二是能减少噪声对场馆的影响。

(三)交通疏散

体育馆的交通是由环绕体育馆与训练馆的平台展开,西北角一层为贵宾出入口和新闻媒体出入口,周围设有相应的停车位。运动员由东南角一层入场,东北面一层主要是小商品经营,西南面是竞赛管理及办公出入口。除设置了室外的停车场外,还在训练馆的底层设置了架空停车场,满足赛事期间停车的需求。

观众由分布均匀的四个宽4m的楼梯上到标高4.500m的二层大平台,然后通过4组门厅进入观众厅,大大减少了疏散时间,4000人的观众厅分为两层看台,中间设有环绕整个观众厅的横向疏散通道,整个观众厅采用中间式的疏散,人流线路短捷、顺畅。

(四)视线分析

为了使观众看台尽可能多的座位具有良好的视线条件,球场的长边平行椭圆的短轴布置在球场长边即椭圆的长轴处布置较多的席位,因此仅在椭圆长轴处设置二层看台,短轴仅设置一层6排的看台。视线设计基本视点定为篮球比赛时的球场边线上,其中一层看台的视点为球场边线的中心点,二层看台的视点为球场边线中心点上0.3m处。坐席错位布置,视线升高差C值定为0.06m。

四、结语

场馆设计范文第8篇

吴德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作为北京市的一个大型设计单位,当北京申办奥运会时,我们对于奥运场馆的规划和设计任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搞好奥运设计,我们组建了班子,选调了人员,出版了刊物,并分别组织有关人员到外面参观、学习、调研。体育建筑研究室成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以前所做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并汇编成专著。我认为,这本书对总结以往在体育建筑上的研究经验,提高体育建筑的水平有很大好处。同时为兄弟单位在今后奥运建筑设计上起到了参考作用。成立体育建筑研究室,其中的许多专家都很年轻,这除了表明我们的实力外,更多的是看到我们的希望。

马国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奥运会的举行,不仅是给建筑界,同时也给社会的各行业、给中国一个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本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设计了许多体育建筑,这其中的不少项目在当时都是居世界领先水平的;与此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一大批的体育建筑专家,这些人为我国的体育建筑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北京还在建筑理论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国内第一部体育建筑专著《体育建筑设计》一书,并主编了《建筑设计资料集》体育建筑部分,从而将我们的经验得以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该研究室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将当前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成就体现在设计当中,《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一书的出版,还只是我们以前工作的一个小结。我相信,通过奥运建筑,将展示出中国建筑师的水准和能力。

杨风和(天津大学出版社社长):

作为出版者,我们衷心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感谢马国馨院士的鼎力相助,感谢《建筑创作》杂志社的策划编撰人员的辛劳,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们的热心及忘我工作,这本书今天才能得以和大家见面。

周畅(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一书的面世,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献给北京奥运建设的第一份厚礼。我们期待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研究室为国家的体育建筑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张凤朝(北京市委城建工委书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研究室的成立,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它不仅展现了建院的实力,也体现了建院的创新精神,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抓住大好契机;同时将这种机会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契机和无限商机,这是一种思想的进步,观念的进步。

考克斯(澳大利亚考克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

《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是我看到的对中国体育建筑进行总结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的最好的书。相信中国建筑师一定会抓好奥运机会,设计出优秀的奥运建筑,以在世界上展示中国建筑师的能力和水平。我同时也相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能够为奥运场馆建设提供出优秀设计方案,同时相信优秀青年建筑师能够尽快地成长发展。

王士淳(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研究室的成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新出版的书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资料。我们在设计中经常学习并借鉴了北京院的许多经验,该书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和指导。

杨嘉丽(国家体育总局经济计划司副司长):

从北京体育馆,北京射击场,到体育总局自行车和击剑项目管理中心、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国家体育总局在京的大部分体育建筑都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们所完成的。从50年代到今天,全国各地也有许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的杰作。我国体育项目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凝聚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们的心血。希望体育建筑研究室的成立及《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的出版,能够推动体育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

柯焕章(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北京面临2008年奥运会建设,不能说是绝后的,但一定是空前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体育建筑上有着光荣的历史,现在又成立了体育建筑研究室,而且又全是由青年建筑师、工程师来担纲,这是非常有希望、有发展的。我相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会抓住这个机会,再创新的辉煌。

李铭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我院体育建筑研究室成立暨《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一书的出版,充分表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体育建筑研究与设计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相信通过今后几年的努力,无论是在建筑设计的水平上还是在建筑技术的发展上,都会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发展,能够为奥运会的举行以及今后的体育比赛,提供更好、更先进的体育设施。

胡庆昌(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身为一名老工程师,非常高兴地看到院里一大批青年人成长起来,并希望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作为结构工程师,除了对工程本身关心外,还应了解更多的、工程以外的情况。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在设计中,建筑抗震问题应予以认真关注,并给予高度重视,一流奥运,首先应是安全奥运。

周治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设计院有四、五十年从事体育建筑的经验,也没有哪一个设计院做了这么大量的体育建筑,这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应朝着“精品”的方向努力,至少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做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坚信我们有这个能力。

吴观张(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希望体育建筑研究室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几个响当当的好的设计作品,再写出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力争在2008年前再编出一本更高水平的体育建筑专业书。为此,我们要投入优秀的人才,让他们发挥才能,同时重视并尊重老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我们要吸收国外的经验,了解国内的现状,掌握大量的资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新的创作意识。

张德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体育场馆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设计应从社会的角度多加以考虑,除了对建筑形式、建筑结构上多考虑外,还应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研究,应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体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社会需要性、不可缺少性。希望体育建筑研究室的成立不只是为了2008年奥运会,还应该为了更长远的目标。

宋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体育建筑设计除了关注建筑本身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建筑以外,特别是对建筑的社会效益、场馆的使用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注。要进行认真研究,以期真正做到满足建筑的长远发展、长期使用的要求。

刘开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能够将我们院在体育建筑方面取得的成绩集结成书,这不单是对我们院以往在体育建筑方面的一个总结,更是对全国同行在体育建筑上给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说,这本书的出版意义重大。21世纪的建筑将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新的体育建筑也应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柯长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体育建筑研究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认为要继承我们院的优良传统,年轻人应该诚恳地向前辈建筑师学习。每届奥运会同时也是新建筑结构的展示会,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创新,并在研究领域中取得新的成绩。

场馆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场馆景观设计城市文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缓缓熄灭,“体育场馆景观设计”这个名词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早住1900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的儿子小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1908~1909年开始,哈佛已经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到1929年,哈佛大学形成了“建筑一景观设计一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包含体育场馆建筑学内容,又将景观设计文化纳入其中。可以说,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平面景观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统一,是集功能性、观赏性与人文理念于一体的艺术性设计,是一项空间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系统工程。

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诠释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为“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为:“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式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被视为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两个范畴,一个较大的范畴是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最恰当的土地应用;而另一个较小的范围是对某一特定地方的设计。

体育场馆景观的设计。体育场馆景观包括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体育场馆的景观是由光、形、色、体四种可感受因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并且易于从城市环境形式中分离出来,这是体育场馆景观的自然属性。体育场馆景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欣赏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场馆景观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等心理反映,这是体育场馆的景观效应,也是体育场馆景观的社会属性。

体育场馆景观构成分为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两类。由竞赛场地景观、道旗、围挡、标识装置、景观构筑物、背景板、体育器材、楼体装饰景观、临建设施、主题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城市家具、互动投影、多媒体显示系统等构成。设计师在遵循建筑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中加入不同的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文化因素,用建筑材料和空间的构成表达了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的信息,用建筑语言表达了体育场馆的宏伟、优美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彰显体育场馆的独特魅力。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体育场馆景观设计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功能,更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其表现为文化价值和道德的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汇聚,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新阶段时代文化的核心,这无论对景观设计还是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来讲都是如此。而正是对人类精神的创造和人类价值理想的维护,才有可能使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五个方而,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要求。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东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提倡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像、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强调整体的效果。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体育场馆的景观风格大都趋于宽松和疏朗的设计,体现的是宁静和优雅的寓意,突显出景观的清逸、自然、协调的人文气质。

西方文化提倡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通过人对自然的征服来体现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的体育场馆景观风格趋于奔放、热烈、灵动之势,体现的是宏伟和壮丽的寓意,把景观的规模和气势充分展露出来。

现阶段,东西方文化对于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在文化互融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体现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中。就像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当中“鸟巢”的钢架网状结构的编织,看台“红面银线”的色彩搭配,都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体育场屋顶双层膜结构,将钢结构中的上下弦利用膜进行了声学吊顶。观光楼梯独特的延伸,将西方文化中的动感与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说“鸟巢”的建筑外形、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见证。而纵观“鸟巢”的其它景观,从场外休息区、步行街道、花园设计以及与“水立方”的遥相呼应,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与理念,而“以人文本”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所共融的思想。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的发展,用城市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管理。从建筑领域来说,体育场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体育场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还与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与众不同的体育场馆,他们一般坐落在城市最瞩目的位置,由于近代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设计理念,往往是游客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的首要参观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体育场――“鸟巢”无疑是众多体育场馆之中的亮点,每天都在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天津市的水滴体育馆,也逐渐成为天津这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建筑越来越注重功能性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以人造景观打造城市文化亮点,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观光客,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趣味,形成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体育场馆景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升华。

承接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篮球比赛的花都新体育馆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双球建筑”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保留并尊重原有地貌为主,形成三个阶梯级景观,主馆、训练馆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利用地形高差在室外篮球场下建地下停车库,节省了地下室开挖成本。蓝色双球的造型,奇异的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占亚运场馆总量三分之一的广州大学城中的21个亚运场馆,每个场馆的造型都非常新颖别致。这些场馆不仅为广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体育场馆建造初期的景观设计一定结合了它的赛后利用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在设计体育场馆初期都会考虑到它的赛后使用问题,这也更好地诠释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一般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往往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或重要的城市,根据近期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些地方的土地往往都非常昂贵,体育场馆又是一个需要庞大建筑用地的工程,这无疑给了设计师一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更好地利用赛后场馆。大部分体育馆在赛后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会的地方,也有很多场馆由于其优美的环境成为了居民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每位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时都要考虑到场馆赛后是否会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命运。

小结

场馆设计范文第10篇

(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就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1900年由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第一次将景观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提出。随后该门课程在哈佛大学得到了发展,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城市规划,并使之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其次,在考虑其功能与安全性的基础上,预估建筑物对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努力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使之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最后,景观设计要尊重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符合不同人群需求。(二)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近年来,体育场馆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组织承办大型赛事,还扩展为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体育场馆的景观功能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已经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与城市风貌保持协调统一,并做到景观与场馆的融合,将体育精神赋予到景观设计中。这样就能为人们营造一个活泼、上进的景观氛围,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也愉悦了心情。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健康愉悦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使城市的精神文明得以升华。

二、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原则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其设计规律,既要遵循其自然属性,也要与其社会属性协调统一。(一)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就是体育场馆景观中的可感受的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其自然属性。首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考虑生态平衡,合理安排。其次,要考虑体育场馆的安全属性,道路安全、景观安全、设施安全等都要给予考虑。(二)社会属性。1.坚持以人为本体育场馆是为市民及社区居民建造的,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使用。人们不再满足于体育场馆的运动功能,更要求场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能引发人的情感、联想、共鸣等心理反应。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以设施为主,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各项需求,使空间富有亲和感。同时使体育设施掩映在绿色之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使人们愿意深入其中,流连忘返,增加体育场馆的使用率。通过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文化的传承。2.整体协调统一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城市风貌保持协调统一。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景观和建筑景观。体育场馆为满足其功能所需设计布置的景观,如景观构筑物、体育器材、道旗、围挡、标志装置等建筑景观,要与植物景观协调一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使景观布局统一、功能一致,做到融合、精致、和谐,使体育场馆与公园因素相互融合。3.与城市文化的融合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景观时,除应遵循场馆固有体系、各种安全、环保要求外,在设计中还应融合文化因素。这样才能表达出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信息,彰显出体育场馆独特的文化魅力,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4.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的融合体育场馆景观由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构成,设计时应考虑二者的融合。体育场馆的通用景观,如景观构筑物、各种器材、各种标志等,应与特殊景观如背景板、楼体装饰景观、各种多媒体显示设备、艺术装置等互为融合,做到除满足体育场馆的使用功能外,满足其精神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5.可持续发展性景观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改造的盲目性。在景观设计时,要认真了解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尊重设计区域内生态需求,尽量避免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物质能源循环再利用及场馆的赛后发展规划,尽量将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最大化。大部分体育场馆在赛后基本成为闲置,在景观设计时,就要求设计师考虑如何进行景观设计,提升赛后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例如可以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览展销会,还有的景观设计优秀的体育场馆成为城市的建筑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等等。因此,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既代表了尊重客观环境的态度,同时,也使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三、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应用

近年来各城市的体育场馆都在朝着集体育赛事、体育活动、自然休闲、生态健身为一体的方向发展,体育场馆中的景观也应按此需求进行设计布局。(一)室外道路交通系统。在体育场馆中道路一般不会太长,为了满足流动需求,从主入口到体育场馆的道路,可以做成直线的道路。为了创造竞赛氛围,可以利用高大树木、雕塑小品及灯具等来展现景观效果。在休息区可以设计散步路,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道路,可以考虑生态平衡,合理安排。设计最好具有广场的风格,路边间隔种植形态雅致的树种。(二)主体育场。主体育场设计时要符合体育功能,还要满足景观要求。这种设施往往都是外观比较雄伟的几何形体、钢筋混凝土的看台。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在周围种植高大的树木,在大树和主体育场的柱子或墙壁之间种植灌木或花木,这是把冷硬的建筑物遮挡起来的最佳办法。(三)体育馆。体育馆具有漂亮、独特的外观,所以不需要进行遮挡,而是需要搭配一些景观,突出体育馆独特的气质。种植一些花草、低矮灌木遮挡住建筑物的根基线即可。栽植时应错落有致,从墙到边界石形成倾斜面,横向的树冠线应该有起伏跌宕。(三)露天球赛场。露天球赛场是在室外设置的球类比赛场,像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由于在室外,会受风力影响,因此在场地周围应该种植具有防风功能的树种,可种植多排,同时排列要体现自然风格。在受风力影响不大的景观地带种植一些花草和小灌木,可以舒缓因树木包围导致的压抑心理,为运动员及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四)广场。体育场馆中的广场,是观看体育比赛观众及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集散场所,也是体育场馆中日常利用率最高的场所。根据规模不同,功能各异,通常分为三种:1.出入口广场这种广场具有缓冲作用。在景观设置时应以开阔为主。在大型体育比赛时也可以用作临时停车场。2.不同体育设施之间的广场这种广场在景观设计上应便于观众的流动,并能够提高体育设施在竞赛场上的氛围。3.休闲运动功能的广场这种广场具有休闲运动、约会和休息等功能,是为市民及社区居民建造的。景观设计方面要求避免以设施为主,要以人为本,要具有丰富多彩的设施和设备,美观和谐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设计,要能引发人的情感、联想、共鸣等心理反应。(五)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场馆的服务设施跟一般公园的服务设施是一样,包括停车场、卫生间、商店、自动售货机、电话亭、餐厅、咨询服务处和坐凳等。这些设施大都修建人。流最集中的出入口、体育建筑和广场周边。公共设施的景观设计不论是造型还是在实用方面,都要考虑体育场馆乃至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都要有它独特的一面。公共服务设施周围应该种植一些树木形成优雅的环境,使它更好地与环境场所相融合。这不仅可以增加使用的频率,还能让使用者更加爱护和珍惜公共设施,增强大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全民体育健身的参与性。

四、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随着全民体育、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也向着人性化、多元化、艺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景观设计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重视文化、崇尚个性为发展趋势,使体育场馆在实现功能性的前提下,更加贴合自然,将观赏性与功能实用性深入结合,使用者更加舒适安全,让大众更有归属感,可以放松心情去享受、去感受,使体育场馆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乐园,做到真正地惠及于民。同时设计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入了解体育场馆所在地背景、文化等情况,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汇到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将体育精神赋予到景观设计中,使景观要素充分体现体育中心的运动底蕴。

五、结语

在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体育场馆的自然属性、固有的功能性,又要考虑它的社会属性。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各项需求,使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与建筑环境的整体进行融合,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示一个城市文明、和谐、健康的形象,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常世哲 邓智宸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辉.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文化学研究[J].人民论坛,2011(2):226-227.

[2]黄璐,查莉君.现代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以金华市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

[3]张世敬.传统元素在奥运场馆室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赵玉龙.对话与互动———现代体育场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5]郭强.谈奥运场馆形象景观设计———主新闻中心形象景观设计与实施纪实[J].艺术设计研究,2008(s1):53-55.

[6]白梵.和谐设计理念中国文化元素———北京奥运形象景观的核心理念和设计规划[J].美术观察,2008(12):8-10.

上一篇:英语测试论文范文 下一篇:古典美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