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前幼儿远离

时间:2022-08-09 12:40:43

让学前幼儿远离

幼儿恐惧心理是一种偏离常态的心理现象。这种恐惧不同于人们处于自我保护意识下的条件反射,而是对一些潜在危险较低的事物产生过度的敏感性恐惧心理或生理反应,如尖叫、哭喊、躲避、脸色苍白、心跳加速、颤抖等。如患有恐高心理的幼儿站在很高很陡峭的山峰往下看时,会产生头晕腿麻的反应。恐惧心理会持久延续,当个体成年后遇到相似恐惧源或精神受到打击后,内心会再现幼儿时期的恐惧。对幼儿的恐惧心理应及时疏导,避免造成伴随长久的对某事物的心理障碍。

幼儿恐惧心理的特点

幼儿的恐惧心理具有针对性、持久性和迁移性等特点。

所谓针对性是指幼儿只对特殊的事或者物产生情绪和生理上的不适,而这些事物是潜在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很低的事物,但是存在恐惧心理的幼儿一旦接触到恐惧源就会产生恐惧反应。

据研究证明,幼儿产生的恐惧心理,对幼儿的一生都存在影响,造成他成年以后的心理障碍,当成年后遭受精神打击时,幼儿时期的恐惧心理也会再次浮现,这就是幼儿恐惧心理的持久性。比如,笔者在山东聊城某幼儿园实习时发现一名幼儿对红色食物具有恐惧心理。在对幼儿的家长进行访谈中发现,该幼儿曾经无意间吃到涂有红色辣椒的饼干,在此之前该幼儿对红色食物不存在恐惧心理,由于红辣椒的辛辣使幼儿口腔感觉不舒服,大哭不止,并且由于辣椒的辛辣特性使幼儿还大量的流汗,之后该幼儿就对红颜色的食物都存在了恐惧。当看到红色的食物时,就会情绪特别激动,想要试图扔掉或者避开,如果家长要求她吃,她就会大哭不止并且出汗。可见,由于一次的经历,该幼儿对红色的食物产生了针对性、持续性的恐惧心理。

所谓迁移性,是指对特殊事物产生恐惧心理的幼儿,在得不到有效矫正的情况下,会发展为逐渐对恐惧源相似的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对其子的连续观察后就曾提出,“幼儿的惧怕心理是会迁移的,因此父母要格外注意,避免使幼儿产生惧怕。”

笔者在实习幼儿园对另外一名幼儿进行个体观察发现,该幼儿与其他幼儿不同,对小动物存在明显的恐惧心理。当他发现有小动物,如猫,麻雀,白鼠出现时,都会突然打一下战栗,然后情绪开始激动,扭过头去不看小动物,要求老师陪着他马上离开。如果老师稍微延迟一会儿,他就开始大哭不止,并且自己不敢动。根据该幼儿的情况,笔者与其家长进行了交流。从儿童家长口中得知,曾经有一天,这名幼儿和奶奶在街道上散步时,突然有一条患病的流浪狗冲着他们跑过来,并把奶奶撞倒。当时他就吓哭了,后来在家长的安抚下情绪慢慢稳定,但是连续4天晚上睡眠质量不好,睡着觉突然哭喊大叫。在此之后,幼儿对狗有了恐惧心理,并且连带着对猫、麻雀、羊等小动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可见,该幼儿由于对狗存在的恐惧心理未能得到排解,迁移致对其他小动物也出现了恐惧心理。

幼儿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幼儿的生活范围基本上是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恐惧心理自然由此而产生。

家庭原因 有不少家长通过一些模糊的事物来恐吓幼儿,从而达到幼儿听从家长命令的效果。幼儿由于不具备充分的生活经验,又对成人存在膜拜权威的心理,逐渐在被暗示下形成了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心理。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时,有些家长会说:“你再不听话,我明天就告诉你们老师,让你们老师收拾你。”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就使幼儿在内心留下了对老师的惧怕,阻碍了老师和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此对老师产生的惧怕,会使幼儿不愿意上学,在幼儿园也不开心。

遗传因素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教授作出的非正式性调查显示,一般母亲怕什么,孩子就怕什么,父母的性格心理特征对于孩子来讲起到了一种先天遗传的影响作用。幼儿遗传得来的性格气质会导致某些特定恐惧的产生。

幼儿园因素 当前在办园理念和教师素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教师在学生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秩序和进行教学,便用做不完作业或不听老师的话就关到黑暗房间一类的话对幼儿进行恐吓,这就导致了幼儿普遍存在的害怕黑暗的心理得到了强化。其二,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过分的丑化和恐怖描述,使幼儿容易在接触和理解想象后产生恐惧心理。其三,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不够了解,对幼儿普遍存在恐惧的事物不能给予符合儿童特点的浅显全面的解释,使幼儿内心的疑问和恐惧得不到解答。

如何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

家庭对策 家长要正视幼儿恐惧心理。对于幼儿存在的恐惧心理,家长避免过度放任或者过分严格,这些对于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都非常不利。作为家长应认识到,恐惧心理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不存在危害的,甚至还对幼儿有益处。在幼儿出现恐惧心理之后,应积极配合幼儿,倾听幼儿产生的恐惧,在幼儿表达中,使其恐惧得到一定的释放。同时对症下药,针对幼儿产生恐惧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辅助幼儿消除恐惧。如在幼儿出现社交恐惧时,家长不应当嘲笑讽刺幼儿,或者强行让幼儿和陌生人接触,这些对于消除幼儿恐惧都毫无意义,而应找出合适时机和幼儿交流,了解到幼儿不愿意接触陌生人的原因,及时地讲解给幼儿,使其内心的疑虑得到解决。在下次要接触陌生人时,可以提前告诉幼儿,并且鼓励他,相信他能够克服这种恐惧。

家长还要结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儿童具有其年龄阶段特有的行为特点,如爱模仿,对父母有依赖性。所以,在消除幼儿恐惧心理的教养中,可利用幼儿这些特点,如对于怕黑暗的幼儿,家长可适当陪伴幼儿一起在黑夜中相处,细心教导黑夜产生的原因,使幼儿缓慢接受;当幼儿出现恐高心理时,家长可以陪伴着幼儿一同坐电梯,并且说明,只要站得稳稳的,不会有危险。而当幼儿为消除恐惧心理作出一定成绩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比如在幼儿愿意和父母一起坐很高的电梯时应及时地鼓励说:“宝贝真棒,变得勇敢啦,坐电梯是不是一点都不可怕呀?”但是鼓励应适当。而利用幼儿效仿心理,可通过言语讲述榜样或自身去尝试,使幼儿体会到其他人在面临其恐惧事物时的正确反映,从而使幼儿能够有勇气去面对、克服恐惧心理。

幼儿园对策 幼儿园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园水平。首先,幼儿园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幼儿园在选取大众媒体的设计和宣传书籍和影片时应注意画面的美好,避免使用一些恐怖和丑化的形象,提高对于幼儿心理的保护,在形式和内容中,应当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再次,作为公益性事业,幼儿园应该尽量发挥自身的公益性、社会性作用。发挥幼儿园的专业优势,针对孕妇和幼儿家长开办幼儿心理方面的讲解活动,讲解家长在幼儿身心发展方面会面临的问题。如笔者实习的幼儿园在附近社区开设了孕妇和有孩子家庭共同参与的亲子班,让家长能够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幼儿的许多行为产生的原因,当幼儿出现恐惧心理时,家长能有条不紊地辅助幼儿解除。同时使家长在面临幼儿产生常见心理问题如恐惧心理时能够及时适当解决。

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加强对幼儿心理特点的了解,避免出现利用模糊事物使幼儿产生恐惧心理;做好对幼儿的心理观察和教育,及时关注到幼儿存在的恐惧心理;教师通过对存在恐惧心理的幼儿的进步及时表扬,可以使幼儿在得到鼓励下主动努力地克服自身的恐惧心理。其次,幼儿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个体针对性教育。当老师发现幼儿存在恐惧心理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及时关注到幼儿存在的问题,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

上一篇:破解你性格密码的生命颜色 下一篇:冬季健身你适合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