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3-03-15 16:42:18

学前教育政策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1篇

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国际和国内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幼儿的科学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人生中各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对幼儿阶段不断深入的研究,人们对幼儿阶段的教育逐渐变得更客观、科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201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在长期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中提出来的。河南省相关政策的出台正是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响应。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前教育的支持

经济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学前教育既关系到个体未来的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美国佩里学前研究表明,在学前教育方面每投入1美元,其效益为6美元,[1]足以证明对学前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全国人口大省之一,尽管全省整体经济规模较大,但人均经济量水平却很低,且省内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据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中显示,全国六个经济区的竞争力比较中,中原经济区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排名最后;六个经济区89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表明:郑州市排名17位,但不及排名首位的深圳的1/10,中原经济区的其他城市排名均在30名之后,得分都低于平均值。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需要教育推动,学前教育又被认为是回报率最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河南省落实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政策已是迫在眉睫。

(三)学前教育自身发展的现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1、入园率低

近些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虽有所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表1是我国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2008年-2010年)的入学率:可见,全国幼儿入园率不但远远低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而且低于同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河南省学前的毛入园率与全国趋势基本相同,同样低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与全国相比,2010年河南省学前的毛入园率52.8%,低于全国将近四个百分点。

2、教育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的经费支出仅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而河南2010年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仅占教育总投入的0.85%,低于全国的投入。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3、师资短缺

当前,师资短缺是影响着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较低的师幼比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表2是我国和河南省的师幼数量情况。可见,近几年来,全国幼儿园的师幼比有所提高,但远远低于我国《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中的规定:教职工:幼儿的比例,全日制为1:6—1:7,寄宿制为1:4—1:5。河南省2010年的师幼比虽有所提高,却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比率,且与本省2010年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师生比1:21.83、1:16.97、1:18.42相比,[4]也明显偏低。

4、公办园数量少

公办园数量少是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河南而言,2010年河南幼儿园共7698所,公办园1490所,公办园占幼儿园总量的19%。可见,民办园已是河南学前教育的主力。但民办园多以盈利为目的,收费高,而且有些园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选择性价较高的公办园,而公办园数量有限,因此,造成当前“入园难”问题。

二、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政策内容和目标

(一)政策内容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并提出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同时还指出工作重点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二)政策目标

1、提高幼儿入园率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在战略目标中提出了具体指标,河南省根据国家的整体规划和本省实际情况,也制定了战略目标的时间表和具体指标(见表4)由上表数据可知,2009年河南省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76.0%,高出全国74.0%的两个百分点,在2015年和2020年的规划目标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个百分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河南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2009年与全国持平,2015年和2020年分别高于全国一个和两个百分点,这对河南来说,具有可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大力发展公办园

公办园数量少,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力发展公办园是未来十年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河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显示,到2013年,河南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其中新建公办幼儿园将达到4000所,其中70%以上的幼儿园基本达到办园标准。

3、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规划纲要》中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6],科学、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提高入园率的重要前提。河南省已经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保质保量地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4、形成惠及全民的学前教育

弱势群体的教育是重中之重,河南省经济相对落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三、河南省在政策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河南省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结合河南省情,笔者认为,河南在贯彻落实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这一政策,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避免小学化倾向

河南省人口众多,但省内高校数量有限,对河南考生来说,高考简直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分数、学习成绩是教师、家长及学生关注的主要对象。家长更多是关注孩子知识的获得,出现高中的知识初中学,初中的知识小学学,那小学的知识无奈只能强加给幼儿园阶段。当前,部分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已经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小学教育做准备的,但并不等同于小学的教育。因此,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要避免小学化倾向,同时,还要转变那些已经出现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的保教方法,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政策执行中,首先,河南省各级政府可通过相关文件规定,幼儿园保教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求,不得将小学知识内容提前在幼儿园阶段讲授,各地区的幼教专干不定期对各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考察,并制定相关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其次,各级政府应以文件的方式要求,任何小学不得对刚入学的孩子进行入学测试,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孩子的入学设置门槛;最后,各级政府应定期对各地区家长进行培训,或开展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讲座,逐渐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条件好的社区可以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来进行相关工作。

(二)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兼顾公平,照顾弱势群体

《规划纲要》中提出,“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但是政府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要避免以往的“锦上添花”,而应是“雪中送炭”,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优先满足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农村幼儿园应是重点扶持的对象。河南省是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之一,获得专项资金5500万元,要保证这项资金的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同时,还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重视,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确保教育经费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此外,还应对江浙一带的教育进行考察,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尽管河南经济与江浙相差较大,但政府要有长远眼光,教育的投资不会立竿见影,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应着力保证加大教育投资。

(三)加强政府职责,避免民办园与公办园的无序竞争

由前文数据可知,当前,民办园是河南省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力。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短时间内提高幼儿入园率,离不开民办园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园的发展。一方面,政府不仅要负责民办园的注册,批准手续,而且还应对民办园进行相关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民办园教师职称和待遇问题的管理和落实。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民办园适当的资金扶持,加大政府与民办园的联系,使民办园产生归属感。可通过减免幼儿园的租金,调整幼儿园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价格等方式来降低民办园的运行成本,从而使民办园降低收费标准,发展成为优质平价,甚至低价的民办园,促进民办园与公办园平等的良性竞争。同时,还应加强公办园与民办园的合作,实现某些教育资源共享,只有民办园和公办园共同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河南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把好教师队伍的质量关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2篇

儿童的数量决定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自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以来,中国儿童数量逐渐增加,教育事业也由此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研究二胎政策对学前教育行业的影响,并分析学前教育事业在二胎政策影响下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学前教育;影响;对策

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直接促进了中国儿童数量的增加。学前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初级阶段,面对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现象,在教育质量、教育市场、教育方式、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学前教育在二胎政策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分析出了适合学前教育新发展的对策,并针对分析对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在教师管理方面,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国家管理方面,政府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在体质研究方面,教育本身应当探索出符合时展的新体制。

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增加了学前儿童的数量

二十世纪中期,为了控制中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政府提出并实施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提倡少生优生。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对于当时的中国发展状况来讲,无疑是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减少中国人民物质需求的同时,提高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增加了中国家庭的总体收入,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青年消失在了无情的岁月之中,用人生的阅历与美好的青春换来了逐渐苍老的身躯,在时光中走向了自己的老年时代。从而导致中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劳动力数量减少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生存发展状态,“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为青年父母们打开了拥有两个孩子的大门,使更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生育二胎,解决家里一个孩子过于孤单的状况,减少独生子女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过大的现象。二胎政策的开放促进了年轻父母生育观点的改变,在他们选择拥有第二个孩子的同时,不仅改善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提高了中国未来劳动力的数量,还导致了学前儿童的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现象,增加了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数量。总而言之,“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实施,在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同时,影响了中国学龄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了学前儿童的数量。

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越来越好,人民拥有越来越富足的生活。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渴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更加富足的生活。正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一位家长的期盼。为了实现家长的期盼,学前教育作为孩子发展的初期阶段,将承担更加重大的社会责任,为广大儿童的家长分担更加繁重的教育儿童的负担。学前教育机构不仅要在学前教师师资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更要在教育环境上提高教育质量,摆脱单一的教学环境,为儿童提供更好地学习环境。自二十世纪中期提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后,我国儿童的数量就呈现逐渐递减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也呈现逐渐下滑的现象。导致学前教师的数量较少,拥有专业学前教师水平的专业化人才较少,教育环境质量较低。这一长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学前教师在管理儿童方面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平均每名教师要管理24名学生,但是,按照国家的明文规定,每名学前教师要管理7名儿童。可见,现如今的幼儿园教师数量与国家规定的资源配置不符,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容易造成危险事故的发生。例如,有这样一位现如今已经15岁的妙龄女孩,她在儿时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由于师资配备少而影响一生的事情,这位女孩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由于活泼好动,自己独自的走进了一个装满热水的大锅旁,当时其他的老师正在忙着管理儿童吃饭,并没有注意到这位女孩的离开,可当老师们发现她的时候,已经是这位女孩掉进热水中,发出求救的时刻。就这样,这位女孩的腿上一直留着一道深深的烫伤疤痕。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数量应该随着儿童数量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加,以使每一位学前教师可以全心全意的照顾到每一位学龄前儿童。并且,为了实现培养优质儿童的目标,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专业化教师的培养,使教师可以在生活能力、艺术培养、文学底蕴等方面影响正在茁壮成长中的儿童们。

3、“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市场发展前景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龄前儿童所决定的,儿童的数量越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就越好,相反,儿童的数量越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就越慢。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提出,导致中国儿童的数量呈现持续下滑的现象,从而导致学前教育的市场发展前景受到了阻碍。但是,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后,中国儿童数量逐年递增,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逐年增加。根据相关人士的推测,在2016年至2020年间,幼儿园入园儿童将在原有儿童的基础上增加1000多万。这一明显的数字变化,呈现出了中国学前教育市场的发展状态。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极大程度的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儿童需要培养能力、掌握知识的生存发展状态下,学前教育的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总而言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增加了儿童的数量,扩大了儿童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市场发展前景。

4、“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无疑是说明了在中国家庭中,有更多的父母可以幸福的拥有两个孩子,使更多的孩子可以拥有兄弟姐妹、拥有形影不离的陪伴,使更多的儿童远离孤单童年的阴影。虽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开放为不少中国家庭带来了欢乐,为更多儿童带来了陪伴。但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它也为不少的中国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这种期盼,不仅仅针对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孩子,而是针对自己所拥有的所有孩子。所以,综上所述,二孩的降临不仅不会减少中国父母对教育事业的忽视,反而还会增加父母们对学龄前儿童能力的培养。在生存环境的压力下,父母们为了拥有更多的时间走入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会选择将适龄儿童送进幼儿园,将培养儿童的重担传递给学前教育事业。从此,怎样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如何增强儿童的生存本领、如何影响儿童的思想与行为成为学前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独生子女时代,学前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每个家庭中拥有一个孩子作为儿童成长环境的客观标准,在有且只有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是“填鸭式”教育、“不服输”教育。并且,在注重培养儿童智力、智育的同时,大多数教育机构缺失了对儿童的德育方面的培养,使部门儿童养成了独处的个性,不喜欢融入集体生活,也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龄人相处、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适合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在“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后,每个二胎家庭中都增添了一个与大孩年龄相仿的同龄人,这就使得每个家庭的生活压力变大,儿童应该被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应该被灌输团结合作、与他人和平共处的思想。所以,现在的学前教育应该从教育独生子女的教学方式走向教育多个子女的教学方式中。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例如培养儿童自己吃饭,培养儿童自己午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知识,培养智育,还要向儿童讲授社会道德与优良品德,从小培养儿童的德育。在儿童玩耍的过程中,学前教师应该从细节之处培养儿童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儿童可以与家中的兄弟姐妹和平相处,以减轻父母教育子女的负担。总而言之,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受到了影响,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学前教育单位机构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以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5、“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导致中国出现生育高峰期,在出现儿童数量瞬间剧增的现象后,很多中国家长有了“入托难,难于上大学”的想法。可见,在儿童数量突然暴涨的年代里,儿童走进幼儿园也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初期,中国儿童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现象,在这一现象的趋势下,中国学前教育大多数为公立幼儿园,并且入园轻松。可是,现如今,中国儿童数量逐年递增,中国幼儿园数量明显有限,在这特殊的发展空间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规划,使中国出现民办幼儿园,并使民办幼儿园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关注。这不仅是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机遇,也是学前教育事业的挑战。

二、学前教育事业面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发展对策分析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师能力

学前教师,作为儿童成长路上的引路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巨大的责任与义务。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提升了儿童培养的重视度,试图全方位、多领域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在家长重视儿童能力培养的同时,意味着学前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以符合儿童成长的需求。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由于儿童数量的增加,导致学前教师的数量比例减少,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水平。面对教师数量少、儿童需求高的现象,学前教育事业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师能力,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仅要增加学前教师的数量,更要提高学前教师的质量。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度,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向社会输出更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人力管理中,应该扩招学前教师,缩小教师与儿童的比例,调整学前教师的管理压力,提高教师的管理质量。在学前教师入职前,应该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制定出符合实际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使每一位学前教师在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前就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在学前教师入职后,幼儿园应该定期进行教师培训,使他们在不断的培训学习中逐渐增强自己的教师能力。在提高学前教师能力方面,主要应该增强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可以对儿童言传身教。例如,在大学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琴、棋、书、画的能力。为学前专业学生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在音乐课上,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授乐理知识,并教授他们弹奏、演唱儿歌,增强幼儿教师培养儿童音乐天赋的能力。在美术课上,教授学生绘画儿童画以及绘画花草、动物。在舞蹈课上,教授学前专业学生儿童舞蹈,培养他们拥有童趣、带动儿童一起舞动心生的能力。在剪纸课上以及粘土课上,培养专业学前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以促进儿童在经过学前教师的培养后,可以从小拥有创新性与创造性。当然,对于学前教师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体现在大学教育课程中,也要体现在专科、研究生等多个教育领域中,以促进社会拥有更多专业化的学前教育人才。总而言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关键,对学前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国家政府机构加强学前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实施,导致中国儿童数量的增加,这就使得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该在资金上对学前教育机构加以扶持。通过资金的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增设学前教育班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学龄前儿童人数。其次,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环境上加以投资。目前,已经有部分幼儿园拥有独立的儿童厨房、独立的儿童娱乐室等一些促进儿童成长的优质环境。但是,这种拥有优质幼儿园的数量较少,只有满足部分富裕儿童的需求。为了让中国儿童普遍可以拥有这样的学习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环境的资金扶持,使普通幼儿园也可以改善一下学习环境,为儿童营造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最后,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扶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从教育层面与管理层面出发,利用政策文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政府的支持是学前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依靠,为了促进中国人民从小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

3、学前教育加大教学宣传力度,树立符合时展的学前教育观

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引导受众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无论是在国企单位还是在私营经济单位,都会设有宣传部门,利用宣传部门,将企业的内在进行加工、提炼、宣传,使自己所属的行业为广大人民所熟知,并理解其中的理念。例如广告传播,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通过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介,向广大受众传播产品信息,使广大消费者喜爱此广告所传播的产品,这就是宣传的效果。利用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理念,影响他人的行为。由此可见,宣传效果是显著的,宣传的作用是明显的,宣传效果的实施是必要的。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许多家长、学前教师、学前教育管理者的观念还都停留在之前的独生子女教育观念中。为了改变影响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的观念,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综合能力,使学龄前儿童懂得分享的意义。并通过宣传行为,影响人们的观念,为学前教育事业树立符合时展的学前教育观。在宣传手段的选择方面,首先,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选择网络宣传,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一系列传播信息的媒介向广大学前教育者与广大家长传递新的学前教育观。其次,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选择通过广告播放进行宣传,如同公益广告的宣传形式一样,通过深入人心的广告,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最后,学前教育机构还可以采用面对面传播的宣传方式,通过口口相传,向身边的人传递新的学前教育观。当然,宣传的手段有很多,学前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宣传手段实现教育宣传的目的。总而言之,树立新的学前教育观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的必要阶段,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树立新学前教育观的目的,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大力实施宣传力度,促进新学前教育观以最快的速度被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所熟知。

4、努力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加强农村学前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呈现持续上涨的现象,国民的生产总值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国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水平呈现上涨的趋势,但是,城乡教育水平的发展还是及其不平衡的。在城市,教育体制与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呈现一片大好的发展的前景。但是,在农村,政府对于学前教育水平的投入明显不足,学前教育机构本身也并没有符合时展的潮流。在很多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仍然呈现落后的状态。面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应该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水平,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争取以最快的时间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农村学前教育的数量方面,还要体现在学前教育的质量方面。在努力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同时,增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农村儿童的学习状态。现如今,农村学前教育水平落后的现象有很多。例如,在部分农村地区,儿童没有正式的班车,上学的方式除了步行就是家长骑着自行车接送,这样的求学之路,足以反映出了农村教学质量的落后。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状态下,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增加班车的数量,以保证儿童每天拥有顺畅的交通方式。在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农村儿童的成长,所以农村学前教师的师资水平必须要得到提高。农村儿童的家长与城市儿童的家长不同,大多数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据统计显示,将近50%的农村父母为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40%的父母为初中文化水平。这样明显的比例说明了农村父母无法正常的向儿童传递教育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成为影响儿童学习知识、影响儿童成人成才的重要人物。在承担如此巨大压力的状况下,在农村地区担任学前教师的工作者们,更应该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从儿童本身出发,根据农村儿童的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按照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儿童们传授适合他们学习的艺术特长与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拥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想法,以此来提高农村人民的总体文化水平。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方面,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增强学前教师的师资待遇,避免教师受到外界利益干扰,出现人才外流的现象。并且,学前教育机构也应该制定出明确的管理体制,保证学前教师对每一位儿童负责。总而言之,我们应该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于2016年初迎来了新的发展对策,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既是生育政策的一次调整,也是中国人口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在二胎政策的实施下,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还增加了中国劳动力的数量。可见,二胎政策的实施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善了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在二胎政策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中国儿童数量的增加导致学前教育事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学前教育事业内部的教育质量与教育形式,还影响了教育事业外部的发展空间。总而言之,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在二胎政策全面开放后,逐渐地得到了改善与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学前教育将作为中国教育的起步者,在扩大发展空间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培养优质儿童的目标。

作者:魏玮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利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亚太教育,2016,(25)

[2]郑益乐.“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影响及建议——兼论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教育科学,2016,(03)

[3]李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措施[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4]郭元凯,胡晓江.“单独两孩”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兼论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

[5]梁文艳,王玮玮,史艳敏.人口政策调整后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与教育需求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09)

[6]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02)

[7]张媛,蔡建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二十年——基于《学前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01)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政策 管理体制 办学体制

近期,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成为了舆论热点,网上不是报道在我国一些省市的幼儿园门口家长们彻夜排队只为拿到一个入园的宝贵名额,就是报道年收费几万的天价幼儿园,让人们感叹不已。种种迹象显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不少问题。

一、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政策影响区域间学前教育发展的平衡

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幼儿教育差距很大,“从各省市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指标就可看出这种差距:第一片9省市发达地区学前三年教育一般在80%以上。如江苏浙江两省学前三年的入园率2000年为80%,浙江学前一年的入园率为95%,农村正推行学前两年和三年教育;第二片13省市为中等发达地区,如河北、湖北等地,学前三年教育基本上在50―70%,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在50―70%左右;第三片9省、自治区是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广西、宁夏等,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基本上只能定在35―50%,没有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指标。”

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中共中央于1985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管理权归属于地方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因为我国各地差异很大,完全由中央对各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是不现实的。然而基础教育地方化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地方政府拥有了基础教育管理权的同时要承担起对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不要说省际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悬殊,即使同一省的不同市,同一市的不同县、乡、村的经济实力也各有不同,其结果必然导致学前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二、幼儿教育办学体制政策拉开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距离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实施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三农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也给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学校正规了、设施齐全了、课程多样了。但即使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学前教育政策向城市倾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步推广。”正是在这样政策的影响下,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在起点上就落后于城市,并在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教育部在1983年9月21日的《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县镇则应大力提倡机关、厂矿企事业、道办园。进入新世纪,国务院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关于学前教育的表述为: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在办园问题上责任不明、承担不够,由于城乡间存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农村不能像城市一样依靠非政府的力量来办学,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把办园主体指向社会力量的做法,实则是“城市倾向”。

(二)社会的二元结构致使城乡差距加大。城乡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它就像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界线,使两者变得泾渭分明。在社会结构形态的制约下,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呈现出“兵分两路”的态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指出,“九五”期间总目标是:到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包括学前班)率达到45%以上,大中城市基本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问题,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60%以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以上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指明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两者取向:城市取向和农村取向。这种分类看似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因地制宜、公平发展,实际上却有可能制造出更大的不公平。如果说城乡差距在建国之初就已存在,那么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是缩短甚至消灭这种差距,而不是拉大差距,如此说来,政策制定的方向应该致力于城乡的同步发展,只有目标的一致才能实现一致的城乡学前教育水平。

三、幼儿教育办学体制政策导致园际间差异明显

这里所说的园际是指公办园和民办园,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数量和入园收费标准上。

(一)公办园和民办园的数量比较。公办园和民办园的数量在1984年至2009年间变化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当公办园与民办园在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如图1所示:

谁来承办幼儿园体现的是办学体制的问题,我国的幼儿办学体制从1984年到2009年不断变化着。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当政府办园主体地位得到确立,社会力量办园的重要性就被忽视;而当当幼儿园办园以社会力量为主时,政府办园的责任就被削弱。进入新世纪后,尤其到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末,差距拉大的现象得以控制,这与政府正确认识幼儿教育办学体制、科学定位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办园主体中的位置不无相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纲要》的颁布打破了以往的公办民办的主从关系,展现了一种公办民办并举的新体制,这一新的办园体制必将推动公办园与民办园朝向平等、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公办园与民办园收费标准的比较。“有权的进公办园、有钱的进民办园、没权没钱的进黑园”已是城市的普遍现象,如果说公办园因资源有限,或者资源配置不合理而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那么民办园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民办园的天价收费却让人们望而却步。据了解民办园的收费大约是公办园的5倍左右,导致这一现象最根本的一点在于缺乏政府对民办园的投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民办园也一样。尽管我国多次颁布政策明确民办教育合法的、重要的地位,而在财政支持上,政府给予的帮扶却是甚微,更多的是依赖企业“自谋出路”。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我国政府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法律依据,即使是这样一个政府专门出台的保障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律,从其中的文字表述中也不难发现政府那似有若无的职责。《民促法》指出: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可以设立”四个字暗含了政府资助民办学校的非强制性,那么在各地财政有限的情况下,还会有多少地方自愿拨款资助?有些地方不仅不出钱资助,甚至还以各种名义向民办园收取或增加费用。在经费来源稀缺、办学成本加大的双面夹击下,民办园只能提高入园收费标准来维持幼儿园的运作。

四、解决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政策性建议

(一)明确政府办学主体的地位。政府不仅要承担举办幼儿园的主体责任,还应成为幼儿园最大的投资者。学前教育虽然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畴,不能把它看作纯公共产品,但是它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始端,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命运。“幼儿教育投入是社会回报率最高的一种财政投入,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所产生的社会和国家受益远远大于成本”。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对学前教育进行投资的最大受益者莫过于政府,因此,政府应该成为学前教育的最大投资者。

(二)建立学前教育市场新秩序。在现有的学前教育市场秩序中,公办园享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政策优惠,还有数量多、质量高的生源,而民办园在缺少政府的支持下,只能艰难地自食其力,这样的市场秩序显然是不合理的。学前教育应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由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必须放弃对公办园的“呵护”,消除它与民办园间的屏障,让人、财、物在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顺畅流通,由此形成的平等自由的竞争秩序才是学前教育市场所需要的。

(三)形成“由强向弱”倾斜的政策意识。我国是一个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这一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古来有之,而是政策制定长期向发达地区、向城市倾斜的结果,因此,必须加快政策倾斜的方向,形成“由城市向农村倾斜、由东部向西部倾斜、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倾斜、由富裕人群向贫困人口倾斜”的政策意识。只有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制定出“由强向弱”倾斜的政策,最终带来优势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向农村流动的结果。

作者简介:

卞玉筱(1983- ),女,江苏徐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冯晓霞.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2004.

[2]史文秀,郑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与重构[J].教育导刊,2010.

[3]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贵州省现在还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如果有关部门要求幼儿园配备安全性能达标的校车,就意味着当地政府或幼儿园必须投入巨额资金,这显然是当地经济能力难以承担的。但如果允许幼儿园使用安全性能达不到相关标准的改装车,则可能会使幼儿每天面临安全威胁。大家知道,贵州多山,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就可能意味着从一个山头到了另一个山头,山路边通常是悬崖峭壁。面对这样的地理环境,幼儿园如果普遍使用校车,安全问题确实让人担忧。在充分考虑了本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复杂的地理环境特点后,有关部门果断叫停学前教育阶段的校车服务,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当地政府没有借鉴其他省份已经开始实行的高标准“校车计划”,而是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合适的政策规定,说明实施“校车计划”在目前的贵州时机尚不成熟。

其实,除了“校车计划”以外,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应符合农村实际,而不宜简单套用城市的政策。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已经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农村学前教育向什么方向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如何定位等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不少地方的学前教育管理者却纷纷效仿城市的做法,出台的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充满了“城市化”色彩。例如,按照城市幼儿园的需求来培养农村幼儿园教师,按照城市幼儿园的建设标准来建设农村幼儿园,按照城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来规范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等等。

一些地方开展的所谓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其实严重“城市化”。在这些教师还不知道如何组织音乐活动时,却给他们讲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在这些教师还不会设计活动方案时,却给他们讲怎么做研究型教师;在这些教师还没有弄明白幼儿园一日活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时,却给他们讲瑞吉欧教育体系、蒙台梭利教学法和皮亚杰理论;在这些教师还没有弄明白如何实施学科课程时,却给他们讲整合课程与区角游戏活动。事实上,教给他们种种理论固然重要,但根据现状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教育教学技能可能更重要,因为这些技能是他们马上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城市化”的呢?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所倡导的学前教育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城市化(特别是工业化)社会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主张的学前教育理论是城市化的学前教育理论。然而,农村离自然更近,农村的学前教育理应有自身的特点。

目前的一些农村学前教育政策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与诊断脱离实际。比如,那些按照城市幼儿园标准建设的农村幼儿园,过不了几年就很可能会因为农村适龄儿童数量的锐减而被闲置。缺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缺少民主决策的意识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政策的制定者如果习惯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或者只是简单地咨询一下所谓的权威人士,而不是亲自到实践中去调研,所制定的政策就很可能是脱离实际的。换言之,只有建立在广泛了解现状与实际需要,经过多方面论证分析基础上制定的政策,才有可能真正有效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第三,在人口较分散的农村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小一体化”管理体制。我们建议在人口比较分散的农村地区,在举办小学寄宿制学校时,三年级以上集中办学,小学一、二年级与幼儿班的大、中、小班合并办学,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同时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实行“幼小一体化”管理,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范围,这样既能推动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又能解决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农村幼儿提前入学的问题。

第四,修订教师编制标准,明确农村公办幼儿园专业教师的身份与待遇,确立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针对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极度缺乏、队伍老化、现有年轻教师难以安心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等问题,我们建议政府修订教师编制标准,增加农村公办幼儿教师的编制,并最终形成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和照顾那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中老年教师,应优先给予他们公办教师的身份与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靠”。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第二个阶段是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幼儿教育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6篇

一、广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一)办园规模与结构。1.办园数量。2008~2012年,广西的幼儿园总数(含小学附设幼儿园和学前班)由4585所增加至2012年的7554所,增长64.8%;同期全区民办幼儿园由3957所增加至6905所(这一数据尚不包含大量的无证民办幼儿园),增长74.5%;公办幼儿园(含小学附设幼儿园和学前班)由628所增加至649所,仅增长3.3%,远低于民办幼儿园的增长幅度。2.在园人数。2008~2012年,全区学前教育在园人数从107.15万人增加至165.93万人,增长54.9%;同期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从35.70万人增加至83.19万人,增长133%,民办学前教育在园人数增幅远高于全区学前教育在园人数增长幅度,成为广西学前教育资源的提供主体。3.结构分布。统计数据表明,县镇和农村的民办幼儿园是全区民办幼儿园的主体。2008~2012年,县镇和农村的民办幼儿园占全区民办幼儿园的比例最高的年份达到86.4%,最低的年份也达到75.2%。

(二)运转情况。1.经费来源。根据实地调研,全区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经费主要来源于幼儿园举办者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收取的保教费收入。2012年开始,中央和自治区开始实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政策,各地具有办园资质且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办园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获得了一定的财政扶持。对于大量的无证民办幼儿园来说,由于办园条件不达标,未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相应的办园资质,导致其无法获得任何补助,收取的保教费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经费来源。2.开支范围。大部分民办幼儿园虽然办园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支范围与规模较大的公办幼儿园并无显著差异,其开支范围包含支付教学场地租金、购置各种教育教学设备、发放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含五险支出)、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行校舍维修费用等。

(三)扶持情况。1.中央和自治区层面。2011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出台了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奖补政策,下发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1]408号),其政策要点是: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工作较好的省份,给予适当奖励性补助。奖补资金应全额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重点用于支付园舍租金,补充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校舍维修改造,弥补公用经费不足等,其中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该专项资金1.11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5000万元。①2.市、县层面。各市、县由于财力有限,用于扶持民办幼儿园的资金较少,只有少数市出台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如从2010年开始,柳州市及所辖县(区)政府出资为有办园资质的民办幼儿园统一配备了安全协管员,有效地支持了民办幼儿园的有序发展,并于2013年出台了《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奖补方案》,在进一步促进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大部分市、县出台的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偏少,扶持力度不足。

二、广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困境

近年来,广西民办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吸纳的在园人数持续增多,在缓解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日渐凸显。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广西民办学前教育总体办学水平仍偏低,大多数民办幼儿园都面临着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差、安全隐患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和稳定性不强、行业发展规范性不高、扶持政策偏少等一些共性问题。

(一)办园条件较差。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广西的民办幼儿园大多采用租用教学场地的形式办园,设置在民宅内,是家庭作坊式办园,园舍面积与最近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桂教基教[2013]52号)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那些未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无证民办幼儿园园舍破旧,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均不能较好地满足在园幼儿需求,与公办幼儿园存在较大差距。如桂林市公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18.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0.1平方米,但民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仅为8.6平方米和5.5平方米,两者差距较大。园舍面积和建设不达标的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①幼儿园的园舍由活动辅助用房、办公及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三部分构成。但从全区民办幼儿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来看,整体条件较差,相当部分的民办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幼儿教室、室内设施设备、宿舍、厨房、厕所及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等均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活动及辅助用房不足,幼儿教育所需的学具和玩具偏少,拓展性练习设施欠缺,整体配套设施不足。广西的民办幼儿园特别是未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设施普遍较差,一些城中村和农村民办幼儿园租用的场地多由民宅改建而成,改扩建后仍不符合有关办园标准,采光、通风和消防通道等方面均存在设计缺陷。同时,各地尚未出台民办幼儿园校车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通常采用自有机动车辆或租用其他个人自有机动车辆接送幼儿,而民办幼儿园举办者为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二)办园规模偏小。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10月出台的有关办园标准规定,今后新建的幼儿园规模最少不低于6个班180人,最多不超过12个班360人,并明确指出,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各类幼儿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评估和管理幼儿园的依据。同时,办园标准在班级人数方面也有明确规定,小班(3~4周岁)为21~25人;中班(4~5周岁)为26~30人;大班(5~6周岁)为31~35人。2012年,全区6905所民办幼儿园吸纳在园幼儿83.19万人,全区民办幼儿园园均规模仅120.5人,园均规模远低于新出台的办园标准规定的人数下限,总体规模偏小。

(三)教师水平偏低。从全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配备情况来看:2012年,全区学前教育生师比达到36.9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合计4485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3812人,未取得职称的人数达到34457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76.8%。而民办幼儿园专业教师配备不足、职称偏低的现象更加突出,很多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向社会聘请人员担任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虽然“国培”和“区培”计划已把学前教育列入其中,但当前民办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受益面还偏小,普遍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手段传统,且有些幼儿园保教不分,实行一人包班制,往往由“教孩子”变成了简单的“管孩子”,不适合幼儿教育和成长规律。

(四)教师流动性强。根据调研,当前全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其工资待遇普遍在1200~1500元之间(扣除五险后),有的甚至还不足1000元。现阶段,物价水平普遍较高,生活成本持续攀升,这样的工资待遇保障其基本生活都存在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流动性极强,不利于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收费不够规范。据调查,各地教育部门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并无统一规定,主要是由幼儿园举办者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各地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且随意性较强,其所确定的收费标准仅需在教育部门备案即可,收费公示制度不严格。如河池市金城江区的一所幼儿园,在学期开始,发现生源不足的情况下,立即调整收费标准,收费政策执行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一些民办幼儿园常以开设特色班、兴趣班的名义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六)扶持政策偏少。总体来看,各级财政对于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起步较晚,且补助形式较为单一。当前,广西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主要以实物补助为主,尚未将奖补资金用于补助幼儿园教学场地租金等方面的开支。根据调研,部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认为,对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已具备,财政给予的实物补助有些属于重复建设,与办园主体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同时,财政对困难幼儿资助力度偏小。

三、扶持广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建议

(一)明确地方政府的扶持责任。明确学前教育扶持与发展责任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划分问题,《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1]408号)中第四条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中明确规定:一是地方为主。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标准以及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二是激励引导。发挥奖补资金作用,引导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激励幼儿园举办方采取措施提高质量。三是中央奖补。地方政府在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方面有举措、有投入的,中央给予奖补。因此,地方政府在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地应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将民办学前教育适度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并优化用于各教育阶段的资金支出结构,将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引导民办幼儿园的持续、健康发展,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更多的奖补资金,进一步发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

(二)界定民办学前教育扶持范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1]408号)中第二十条规定:奖补资金由各地按计划安排使用。奖补资金应全额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重点用于支付园舍租金,补充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校舍维修改造,弥补公用经费不足等。各地的教育和财政等部门应加强配合,根据本地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财政资金奖补实施细则,明确奖补条件和奖补对象。笔者认为,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应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即奖补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具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并要求接受奖补的对象分别符合一定的条件。一是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而言,其申请奖补资金应符合以下条件: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收费在普惠标准范围内、办园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在上年度办园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上年度收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二是对民办幼儿园教师而言,要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或中等师范教育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幼儿园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保育员而言,要求其具备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三是对于受资助的幼儿而言,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家庭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亡故的;身体有残疾的;父母离异、生活确有困难的。

(三)确定民办学前教育扶持标准。一是制定民办幼儿园教育举办者奖补标准。为确保奖补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性,建议自治区层面出台全区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估指导意见。通过对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硬件设施、师资配备情况、保教质量和安全状况等多个方面分别设置一定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按照各地民办幼儿园总数的10%、20%、40%、30%的比例将民办幼儿园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实施民办幼儿园奖补资金分级管理,并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根据民办学前教育举办者提供学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贡献度进行相应奖励。此外,还可设立单项奖补项目,鼓励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提高办园质量,如按照当地民办幼儿园总数的5%~10%的比例设立办园规模奖、管理达标奖、教学质量奖等奖项,并按三个等次,按2万元、1万元、50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此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奖励标准各地可根据财力实际进行测算后制定),并明确奖励资金可用于支付场地租金,鼓励民办幼儿园升等创优,主动提高办园水平。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按年度考核的动态管理与调整长效机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中的有关办园条件,完善机会平等、优胜劣汰的等级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激发民办幼儿园办园主体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制定幼儿教育和保育员奖补标准。对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幼儿园工作并具有资质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五险”支出进行一定补助(各地可依据财力实际和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情况,按单位应负担部分的15%~20%的比例进行补助),鼓励民办幼儿园聘用具有学前教育资格的教师,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水平与教育质量。三是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标准。建议按照幼儿家庭困难程度,分特别困难、中等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等次,并遵循就近入园的原则,按幼儿在当地低收费、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费支出平均水平的30%、20%、10%进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由幼儿园统计、公示后上报。

(四)创新民办学前教育扶持形式。建议由自治区财政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专项资金,统筹利用好自治区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对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较好的市、县给予奖励性补助。探索实施实物补助、公用经费补助及场地租金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对教育教学设备较为紧缺的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实物补助。二是对纳入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接受当地教育部门委托办园的普惠性幼儿园举办者拨付一定的公费经费,促进民办幼儿园降低收费标准、走普惠性发展道路,确保适龄儿童均有条件入园。三是在局部地区试点民办幼儿园场地租金补偿。建议自治区财政按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专项资金总额的5%~10%,在民办幼儿园发展较好的地市进行试点,按照民办幼儿园的评估情况结合其当地的租金实际,按照一定比例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进行适当的租金补助,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扩大补助范围。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资助可采用现金补助或发放教育券的形式。

(五)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扶持资金绩效。为提高民办学前教育奖补资金的效益,必须规范奖补流程,建立贯穿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一是出台规范的奖补流程。建议每年年度考核结束后,由民办幼儿园于次年1月30日前按当地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提供相关材料申请财政资金奖补或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金。然后由当地教育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民办幼儿园的申请进行审核评估后,每年2月底前报当地财政部门复核,由财政部门复核并报当地政府批准后拨付资金和奖补资金。二是建议各市、县将民办幼儿园奖补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将该项资金用足用好,并将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作为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完善奖补和资助公示制度。严格按照“政策透明、规范公平”的原则,在规范奖励和资助政策程序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奖补和资助资金的透明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对于在材料申报等环节弄虚作假,或者经举报查证后所报资料不实的民办幼儿园,追回相应的奖补资金,并根据其作假的严重程度确定取消其今后一定年度后申请奖补资金的资格,情节特别严重的,建议吊销其办园资质。四是要加强对奖补资金的绩效考评。建议每年由当地教育和财政部门对该专项资金的发放和运用、产生的效果等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奖补政策、优化奖补资金分配方案提供依据。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7篇

一、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富余教师资源

2010年11月21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让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是充实学前师资队伍的措施之一,在保证富余教师生计的同时,又增加了幼儿教师的数量,其转岗过程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选择合适的中小学教师转岗,把好“三限”(限年龄、限学科、限比例)这一“转入关”。鉴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转岗教师的年龄与学科特征应以年轻、艺术、人文为主,应优先让起始学历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转入”并控制转岗教师的比例。

二是注重转岗培训的有效性,严把“培训关”。培训应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做到“经培训”与“合格后”。经培训合格后,应继续给予再教育机会,并建立必要的奖惩机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

三是要建立健全“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允许不适合的转岗教师做出二次选择,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为了禁止长期存在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以下简称“小学化”),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

“小学化”的形成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家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到东西,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二是有些幼师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认为像小学生那样上课比组织做游戏省事、或者自身水平有限,除了教小学课程不知道还能安排什么活动;三是某些幼儿园不懂或违反幼儿教育规律,为满足家长让孩子“学到东西”的需求,而对幼儿进行过度教学,甚至直接提前使用小学教材。

克服“小学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小学化”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其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

二是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小学化”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教育讲座等各种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与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

三是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禁止和纠正“小学化”,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幼小衔接”问题,而是强调幼儿园应将“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入读小学的适应性上,针对幼儿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为幼儿适应小学教育打好心理和行为的基础,而非单纯地提前教会小学课程。

三、园内兴趣班禁止收费

2011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可以收费与禁止收费的范围,明确指出兴趣班等成为幼儿园规范发展中必须禁止收费的项目。

这一政策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认为这样有利于规范幼儿园收费,也避免了那些不想上收费兴趣班的孩子被区别对待。也有一部分家长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不上兴趣班孩子会吃亏,与其到园外上,园内更让父母放心;对于双职工且无老人帮忙的家庭来说,兴趣班的设置使得接孩子放学不再是难题。

虽然有一部分园内兴趣班是免费的,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大部分幼儿园都是从外面聘请专业老师来上课,原本由家长承担的课时费现在改为由幼儿园承担,无疑是增加了幼儿园的经营成本;再加上园内老师必须对兴趣班的举办进行管理,增加了工作量。那么,如果不收费了,还会有幼儿园办兴趣班吗?面对着部分家长的迫切需求,这一政策是否能真正落实到位?

虽然园内兴趣班得到了一定规范,但园外依然存在着大量由社会机构举办的兴趣班。园外兴趣班的繁荣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其收费仍十分混乱,有待相关部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明远.别让转岗教师成为幼儿园“鸡肋”[N].中国教育报,2011-10-28(4)

[2]虞水平.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办好幼儿园[N].中国教育报,2011-10-14(4)

[3]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DB/OL]. ,2004-7-29/2012-4-3

[4]黄志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N].右江日报,2011-12-14(6)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8篇

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判断应该是既关注自然属性也关注社会属性、既关注合规律性也关注合目的性、既关注事实判断也关注价值判断。学前教育质量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学前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学前教育物品分配之中。其中包含三个问题: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以及这种物品分配是否达到学前教育物品受惠者的目的。第一个问题属于事实判断,称之为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或自然属性问题,后两个问题属于价值判断,称之为学前教育质量的优劣性或社会属性问题。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公共政策学的政策分析基本框架和政策评估框架,[1]269~271,371~374提出本文三个省的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政策评估框架如下:1.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政策取向评估。基于学前教育质量表现为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观念,学前教育质量的耐用性指标有:①师资的充足性,②设施设备的充足性,③经费投入的充足性。2.学前教育质量的优劣性政策取向评估。优劣性指标有:④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⑤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⑥学前教育价值的体现程度。3.耐用性与优劣性政策取向比较性评估。⑦比较性指标反映政府在评估时更倾向于哪一个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政府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时的政策取向,如效率主义、管理主义政策取向等。

二、对三个省的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政策评估

(一)样本抽样方法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我国23个省(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本研究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省作为样本。经分类随机抽样,分别选取福建省(东部地区)、江西省(中部地区)、甘肃省(西部地区)。三个省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均来自该省教育厅网站正式公布的文件。福建、江西、甘肃三省的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在政策文件表述方式(依据教育评估学制定表格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一级指标(主要有园舍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保育与安全、儿童发展等)、指标体系的运用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因而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对样本的政策评估

1.耐用性评估

①师资的充足性。三省都将师资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规定,包括师幼比(以及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其他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资格证、培训、教师素质等关键指标。从以上关键指标归类分析可以看出,师资充足性方面,三个省在量的6个指标上(师幼比、其他工作人员、班额、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几乎惊人的一致,具有充足性导向。除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两项指标外,均执行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仔细分析三省对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两项指标要求,发现高学历、高职称是示范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教师学历要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江西省对本科毕业学历要求占20%以上);甘肃省要求在园高级教师占40%以上,一级以上职称教师占80%以上。三个省在质的指标上只有2个(教师素质与培训)存在质的差别。三省在质的指标上的共同性“教师素质”表现为教育观、儿童观以及不得有违法行为。只有福建省提到了幼儿教师的五个教育教学能力。在如何提升教师素质方面,三省都强调了培训的重要性,仅有福建省规定通过课题研究、园本教研等手段提升教师素质。可以看出,在师资充足性方面,三省基本都呈现为量化指标清晰、操作性强(特别是甘肃省教师学历与职称的规定尤其显著),质性指标模糊、操作性不强。这种对师资充足性量化指标的具体要求会导致两个不利后果:一是教师的纵向流动不合理,优质教师向示范幼儿园流动集中,损害了其他幼儿园和儿童发展的利益;二是学历主义与职称主义泛滥,忽视了能力与素质建设。从三省的师资充足性指标分析,除福建省外,另外两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不够重视。

②设施设备的充足性。根据对文本的指标分析,三省在设施设备充足性方面全部执行教育部的最低标准规定,主要涉及到幼儿园环境(绿化、美化、儿化、教育化、安全化)、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教室活动室等构成、教育设备、保教书籍等,全部表现为量化指标。在设施设备充足性方面没有考虑地方的特殊性,如福建、江西两省空调设施、甘肃省的取暖设施等。③经费投入的充足性。三省在经费投入充足性上均采用“稳定增长“”加大投入”等模糊表达方式处理,没有明确的公用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人员经费等规定。如福建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通过主办单位拨款、家长合理缴费、社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能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师资培训、设施设备、环境创设等方面的需要”;江西省“:地方政府和主办单位加大对省级示范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做到逐年增长,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的运转;社会力量办园收入的30%须用于幼儿园基本建设”。另外甘肃省仅规定举办者在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期间要投入50万元以上。因此,可以说经费投入充足性的政策导向不明确,弱化了举办者的经费投入责任以及学前教育的公益性。

2.优劣性政策取向评估

④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在三个省的政策文本中,只有福建省专门设立一个一级指标“幼儿发展”,用以评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江西省仅在一级指标“教育与教学工作”中列有一个二级指标,谈到儿童身心发展,分值仅为12分(该一级指标总分为140分)。甘肃省在二级指标中也没有提到儿童发展问题,仅在办园理念一级指标中散见。福建省按照五大领域以及小、中、大班三个层次分别评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指标内容清晰,具有可操作性。⑤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按照课程设置、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五个要素对三省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性进行政策取向分析。福建省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评价,江西省与甘肃省两省基本上是从幼儿园管理和政府评价角度进行指标设定。这体现了儿童发展本位主义与管理本位主义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前者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后者缺乏匹配性。⑥学前教育价值的体现程度。发展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必须关注这种价值的源起是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福建省的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价值,努力回归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江西省和甘肃省的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学前教育的管理价值和幼儿园发展价值。

3.耐用性与优劣性政策取向比较性评估

⑦比较性指标。比较性指标直接反映政府在评价学前教育质量时的政策取向,即耐用性政策取向,或优劣性政策取向,还是二者取得某种程度的平衡。因为三个省均采用赋分法进行评价,只需要计算这两类指标的权重比值就可得出政策取向。既关注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中的耐用性指标(权重占全部指标的0.3),更关注优劣性指标或者说儿童发展(权重占全部指标的0.41),二者的权重比为0.73:1。江西省和甘肃省两省关注耐用性指标甚于优劣性指标。特别是甘肃省,其耐用性指标的权重与优劣性指标权重之比是2:1。三省在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取向差异性一目了然。三省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取向自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呈现为由关注优劣性为主向关注耐用性为主发展。这种现象可能与三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观念等有关。

三、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毫无疑问,学前教育质量即学前儿童的发展质量!这个观点必须予以明确。现代学前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儿童”和“发展儿童”,而学前教育就是从“发现儿童”出发,唯有“发现儿童”才能“认识儿童”,缺少了对学前儿童的发现、研究和认识,就无法称其为学前教育,也便无从谈及学前教育的质量、质量评估及政策取向。

(一)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尊重学前教育的本质

3~6岁儿童的天性是“玩”,是游戏,其本质是主体参与的自主的模拟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假想性的属性,其目的是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游戏对于3~6岁儿童来说,是他们快乐和幸福的存在方式,作为人的本质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生成,并完成此阶段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同时游戏也是他们进行交往与表达的重要形式和方式。幼儿园游戏活动是根据3~6岁儿童身心与年龄发展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具有连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全面性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3~6岁儿童主体参与的过程。学前教育本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3~6岁儿童主体参与的游戏活动过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应该在了解和认可3~6岁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应依据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3~6岁儿童自发的活动提供适合的、适当的指导,以促进3~6岁儿童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体现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3~6岁儿童发展的价值,且这种价值的源起是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对此,庞丽娟等人总结最新脑生理、心理研究成果对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行了科学证明。7~10、3~6岁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和表现方式。因此,在提高和评价学前教育中忽视以自主性和假想性为本质属性的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而以课程、教学、识字、算术等代而替之,以耐用性指标代替优劣性指标,必然导致学前教育本真价值的迷失,必然导致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成为办园质量评估、教师质量评估而不是儿童发展质量评估,必然导致管理主义和效率主义至上以及工具理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而不是儿童发展为本和价值理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

(三)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转向儿童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学前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物品(园舍、经费、师资、课程、环境、机会、对弱势儿童的关爱、营养、卫生、安全、健康、学前教育过程、保教方法、评价等都属于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结果,包括分配什么样的物品、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分配的效果如何,即由资源配置、实施过程、终极关怀构成的统一体。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由现实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分配的效果如何属于未来的期待,由现实的分配什么样的物品和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决定。当一个社会能够分配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物品一定时,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就成为分配的效果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分配学前教育物品由社会、幼儿园、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以及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等多种因素决定。其中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政策取向对于是否合理分配学前教育质量起主导性作用。

四、总结

以儿童为本,面向儿童发展分配学前教育物品,就是尊重学前教育物品的分配正义,就是尊重儿童的未来的发展,就是儿童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质量。工具理性的学前教育物品分配关注的是幼儿园发展、教师发展和政府的政绩需要。以这种政策取向去评价和建设省级示范幼儿园、去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就是没有儿童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及政策取向。工具理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与示范幼儿园评估的政策取向必须转身价值理性和儿童发展为本的政策取向。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二孩政策;学前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完善落实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不断规范

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制定的相关政策仍需进一步得到落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根据情况加以改善。例如,在公助民办等政策上,国家已投入资金及配套设施,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则无法真正做到让人民受惠,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切实将政策落实好。又如,在学前教育机构规范的改革上,可以参考俄罗斯的做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实施新的学前教育机构卫生标准,即《学前教育机构卫生防疫工作制度、内容及组织方法》,对幼儿园班级设置、幼儿数量、幼儿娱乐时间、卫生情况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2.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均衡,提高师资水平

无论公办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现状,都应当在数量、质量、地理分布、师资投入等方面趋于合理均衡;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状况,适当提高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使其更加有热情有信心将学前教育事业做好,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业务能力方面的培养,可通过师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另外,还应关注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区域学前教育资源均衡等问题,改善农村等落后地区的学前教育条件,确保基本的硬件设施完备,师资队伍稳定,避免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独占公共教育资源现象发生,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3.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借鉴俄罗斯普及学前教育过程中设立的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如托儿所、幼儿园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缓解就学压力。近些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经费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公共学前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无法给民众提供公平的学前教育服务。学前教育在教育供给链条中处于基础地位,更应当确保学前教育在教育公平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保障,加大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加大财政上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4.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危害幼儿身心安全的事件发生

近年来,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危害事件频频发生,严重伤害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更让每个孩子家长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问题忧心忡忡。因此,幼儿园应当加强管理监督,加大安保措施,对儿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阶段性地结合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有目的地提高儿童的安全危机意识。

5.给特殊儿童平等的入学机会,增加对应教育机构数量,加大社会扶持力度

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应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应当重视特殊儿童的平等教育机会,确保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此外,如果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及时发现特殊儿童,由此在教育手段方面进行干预,还能有效地减轻特殊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障碍影响,促其更健康成L。另外,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学方式也是增加教育机构数量的有效途径,鼓励并扶持民办办学教育力量可以有效地缓解因二孩政策带来的学前教育入学压力,更好地使更多适龄儿童接受应有的教育。

6.关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家中的孩子不再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不再只围着自己转,由此会导致出现某些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予帮助。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解读,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调整教育手段、教育策略、教育内容;作为家长,要积极和学校沟通,配合老师营造出适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出现矛盾时不偏不倚,用自然的方式引导孩子适应这种转变,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潘点点.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6(31):192.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10篇

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有各种不同的管理结构、教学理念和附属机构,其办学形式可以是全日式、半日式或周期式。一些学前教育中心由注册教师任教,另一些由父母、家人或是护理者担任教育任务,也有一些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是以家庭为基础,在私人家中提供学前教育和照料服务,他们从注册教师的访问和建议中得到指导和帮助。所有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必须达到该类型机构的注册许可标准,并遵守新西兰《2008年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管理条例》的法规要求,该文件最新版本于2013年7月1日。

新西兰学前教育虽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但是也有许多以非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着眼于具体语言和文化”的项目,例如“利用毛利语和基于毛利文化的教学”和“利用萨摩亚语和基于萨摩亚文化的教学”。有些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基于某种教育哲学理念的项目,如蒙台梭利教育中心和鲁道夫施泰纳教育中心等。

新西兰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过去十年间,学前教育的入学率稳定增长。3岁至5岁的儿童通常每周参加20至22小时的学前教育。对于每个3至5岁的儿童,不论其家长的收入高低、属于何种种族和工作身份,政府都全额资助每周20小时以内的学前教育经费。

一、新西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近期与远期规划

2000年,新西兰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战略规划”,为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描绘了共同远景,并提出了“改善行动十年计划”,每十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实施成效做出相应调整。战略规划的核心是3个目标,每个目标都包含具体的实施策略。

1.提高学前教育的入学率

具体策略:关注入学率低的社区,尤其是毛利人、太平洋岛民聚集的社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区和农村地区;依据每个社区的具体需求实施规划;在提高优质学前教育入学率的过程中,重视政府的作用;支持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发展,满足学生、家长、家庭和社区的需求。

2.改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质量

具体策略:有效地实施课程;确保教师素质,控制师生比和班级规模,有利于高质量教学;为教师、家长、社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保障;保证优质教学,并不断反思。

3.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

具体策略: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家长、中小学校、健康和社会服务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0至8岁儿童的教育成就。

同时,该规划对建立满足毛利儿童和太平洋岛国儿童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也提出了具体策略。

为迎接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保持新西兰社会的活力和动力,新西兰教育评估办公室(Education Review Office)于2014年6月了《2014―2017战略目标》,旨在落实政府的教育优先发展规划,优化评审过程,提升教育领域能力,继续保障小学和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能。该目标将小学和学前教育体系的重心转变为以儿童和父母、家庭为重心,同时强调政府改善公共服务的能力,明确提出将使98%的2016年新入学的儿童都接受过学前教育。该目标的具体规划包括:促进小学和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包括毛利学校和毛利幼儿园)的发展;评估重点继续关注教育服务机构如何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未很好地享受教育体系服务的儿童的成绩;加强家庭、父母、社区对儿童教育的参与;将评估重点扩展到个体的教育服务机构以外;支持基督城学校的重建。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质量监管情况

新西兰的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十分严格,由一系列政府的关键部门实施评估,保证教育的各层次都有持续、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效果。教育评估办公室是专门进行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的部门。

2004年,新西兰政府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层次管理架构”,规定学前教育的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1989年教育法案;第二是2008年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2008年托儿所管理规定;第三是学前教育中心、基于家庭和基于医院的学前教育服务、幼儿游戏组的办学标准。

“质量行动”(Quality in Action)是新西兰政府坚持实施的计划,涉及新西兰所有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目的在于使其达到国家统一的学前教育目标要求。该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督促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更好地实施1996年修订的《目标与行为满意度计划》(Statement of Desirable Objectives and Practices)。新西兰政府认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将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提出了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教育和照料服务的预期标准,要求每一个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必须将该标准列入自己的章程中,必须达到计划中详细规定的质量标准,并赋予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权力,使其结合自身具体的需求和情况,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体系。

教育评估办公室对全国范围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和公开报告,辅助政府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政策。该部门具备立法授权和运作独立性,能够对教育服务机构的质量监管、改进措施以及其他教育服务机构的干预措施做出权威判断,就现行政策和未来政策的发展向政府提供自由的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一般来说,新西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每三年被评估一次。对于在历次评估中结果都很稳定,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评估改善教学质量的学校和机构,可能每四至五年评估一次;而对于教学效果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或存在教育安全隐患的学校和机构,评估次数更加频繁,每一至两年评估一次;对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学校和机构,政府可以解散现有的管理团队,指定专人接管。私立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评估和公立的略有不同。评估涉及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各个方面,所有的评估结果都向社会公开。

教育评估办公室的评估工作是信任性评估,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和步骤评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整个流程公开透明。教育评估办公室首先发给学校评估材料,由学校进行自我评估,填写准确和最新的信息,并让员工和家长知情,同时教育评估办公室与学校管理层商定评估流程和内容;然后评估小组进驻学校实地走访,收集信息,与管理层、员工和学生面谈,观察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学校的自评材料,还与周围社区有关人员交谈;之后,教育评估办公室把初步评估情况(待确认稿)在20天以内呈交学校管理层,学校管理层则在15天之内进行反馈;最后,教育评估办公室于两周后公开最终报告。评估工作建立在教育服务机构自我评估基础之上,考虑到不同教育服务机构的不同发展阶段、背景、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教学质量和自我改进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教育体系的运作水平。

三、新西兰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成本分担

新西兰政府资助学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五类:学前教育拨款补贴(ECEFunding Subsidy)、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20 Hours ECE)、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Equity Funding)、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每年补充经费(Annual Top-up for Isolated Services)和临时注册教师资助津贴(Support Grant for Provisionally Registered Teachers)。

学前教育拨款补贴是政府对完成注册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Licenced ECE Services)的主要资助形式,支付儿童在该类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中每小时花费的部分费用,以抵消机构运营开销。通过该拨款,每名儿童每天最多可获得6小时资助,每周最多可获得30小时的资助。

2007年开始施行的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是专门针对所有接受学前教育的3岁至5岁儿童,免除每位儿童每天最多6小时,每周最多20小时的学前教育费用。每个孩子不论家庭经济情况或国籍,都可以享受这种国家补贴,这使得更多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拨款补贴相比,该措施的单位资助金额更高。另外,对于每周剩余小时的学前教育费用,教育服务机构还可以替儿童申请“每周额外1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Plus 10 ECE)”。

“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是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社区、偏远地区和有特殊需要的非英语社区,为其提供额外的学前教育经费资源,以提高这些地区的学前儿童入学率。“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每年补充经费”针对的是地处偏远地区办学规模较小的已注册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且与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相互独立。经注册的私立或社区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偏远指数达到1.65以上,且每年从学前教育拨款补贴、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和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中获得的资助不足2万新西兰元,即可获得该经费。

临时注册教师资助津贴依照注册教师的需求对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额外资助。自2011年7月起,注册教师率在80%以下的受资助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可以申请该津贴。

根据新西兰政府2013年2月的数据,2002至2012年期间,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大幅提高,从2002年的5.38亿新西兰元增长到2012年的15.62亿新西兰元;2012年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占整个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和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达到13.4%;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了135%,从2002年的0.33%增长到2012年的0.76%;全日制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支出也有大幅提高,从2002年的5700新西兰元提高到2011年的9800新西兰元;2009年,约83%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支出都来自政府。

四、新西兰政府保障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新西兰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群并存的移民国家,为了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语言能力儿童的需要,对弱势群体儿童进行帮助和支持,尤其是与其他民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的毛利人和太平洋岛民,新西兰政府在教育政策(如上述的“学前教育战略规划”和《2014―2017战略目标》)和政府拨款(如上述的“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和“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每年补充经费”)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保障。2013年6月统计数据显示,毛利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去年增长6.2%,太平洋岛国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去年增长6.3%,亚洲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去年增长12%。并且2013年学前教育入学增长的儿童几乎全部是毛利人、太平洋岛民和亚洲人(共占98%)。

新西兰有专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框架。相关文件显示,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鼓励儿童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并对其他文化理解和尊重,要求认可并反映出毛利人作为新西兰原住民的特殊地位。该课程框架明确了两种独特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即开设毛利语浸入课程(Māori immersion curriculum)和设立太平洋岛国幼教中心(Tagata Pasefika)。前者通过使用毛利语教学保护毛利语言、习俗、教学法,传授毛利知识、技能、信仰;后者支持太平洋岛国移民设立幼教中心,通过学前教育保留自身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新西兰政府在“质量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学前教育的质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以保障,学前教育对新西兰所有人都是包容开放的,不论何种种族。该计划要求每一个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整个学前教育领域以及整个社会认可并珍重多样性的存在。新西兰政府还专门开设了一些异国语言幼教机构,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政府会指派专业人士在幼儿园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近年来,新西兰函授学校作为崭新的教学机构在新西兰幼儿家长中兴起。新西兰对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贫困、残障等幼儿群体的特殊教育方式、专业人士的介入等,体现了他们的全纳教育思想。

五、新西兰学前教育师资情况

近几年,新西兰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学历并进行注册的学前教育教职员工的比例持续上升。根据2014年3月的数据,2013年新西兰学前教育的教师总人数为2.22万,比2012年增长3.4%;2013年所有学前教育教师中,76%为拥有学前教育专业学历并已注册的教师,而2012年为74%;2013年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平均师生比为1:6,与2012年持平;与2012年相比,2013年新西兰学前教育中毛利教师和太平洋岛国教师的数量分别增加了6.2%和4.3%,他们当中的注册教师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68%和71%;2013年新西兰学前教育中男教师为486人,比2012年增长了11%;2013年在职学习的学前教育教职员工为1995人,少于2012年的2424人;2013年学前教育教师流动率为19.4%,比2012年降低0.2%,和整体教育领域以及培训领域的教师流动率相似,但比国家平均劳动力流动率高;2013年,7%的学前教育教职员工离开这一领域。

上一篇:许可证管理范文 下一篇:宣传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