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15:06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1

【关键词】 肥胖; 儿童; 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151-02

青少年肥胖不仅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还可导致少年儿童成年后患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是当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本文对常平镇小学生肥胖情况展开调查,并分析造成肥胖的原因,掌握对儿童正常生理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探讨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如何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总结干预肥胖儿童的方法,在对肥胖预防的同时,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常平镇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小学生中符合肥胖标准的128例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28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30例。两组肥胖儿童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制定健康调查问卷并向两组小学生及家属发放,展开生化指标、膳食结构、生理指标调查。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方案,3个月后复测相关问卷。观察组织开展个别辅助和集中讲授宣教,以对家庭膳食结构加以调整,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以个别辅助和集中讲授为主,调整家庭膳食结构,以完成膳食干预。可举办健康讲座,1学时/次,1次/周,共6次,教学采用多媒体形式,以提问、讲授、竞赛、游戏等方式为主;依据学生情况可随时开展个别辅导;同时调整饮食结构的方法为,分析基线膳食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向家长反馈,针对性调整。集中对家长授课,采用电话咨询、发放健康材料、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干预,集中授课每次3个学时,每2周一次,共4次。3个月后行问卷追踪,完成复测。

1.3 问卷调查

1.3.1 小学生问卷 小学生健康调查问卷在测试人员指导下统一填写,将不合格问卷剔除,分析有效问卷。对每道试题正确率计算,将正确率为0及完全正确的最难及最易试题剔除,预调查中无正确率为0或100%的试题出现,表明难易适中,3个月后完成复测,以保障调查表信度。

1.3.2 家长问卷 家长调查问卷通常包括健康试题和一般情况两个方面。一般情况含儿童年龄、性别、出生体重、母乳喂养时间、母亲孕期体重、辅食添加时间、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等。由家长填写后收回。

1.3.3 问卷内容 健康试题含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健康的需求与愿望、运动与健康四项内容,除健康的原望与需求外,其他又分为行为(P)、态度(A)、知识(K)三方面,试题共93题,与小学生问卷记分方式相同。

1.4 儿童肥胖评定标准

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由中国肥胖调查组评定的中国学生肥胖BMI、超重的筛查标准进行评定[2]。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知识、态度、行为评分

干预前两组肥胖儿童知识、态度、行为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健康问卷评分

干预前两组肥胖儿童生活方式与健康、运动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健康的愿望与需求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肥胖儿童干预前后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知识部分 态度部分 行为部分

观察组(n=64) 干预前 42.36±3.92 38.68±6.52 90.55±13.54

干预后 60.83±3.35 55.74±5.28 103.57±18.56

对照组(n=64) 干预前 43.55±3.85 37.52±6.75 91.8±20.18

干预后 43.82±4.56 38.86±4.12 92.5±19.15

3 讨论

单纯性肥胖属于全球性儿童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比例处于逐年上升趋势[3-4],主要表现为肥胖检出率居较高水平,无论经济发达或落后地区、城市或农村,肥胖率均呈增多趋势,过度肥胖易降低呼吸系统功能,二氧化碳在血中的浓度升高,大脑皮层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小儿智力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5]。因体力下降、体型变化,儿童心理压力较大,甚至引发心理发育障碍[6]。故对有效的干预方法进行选择,降低儿童肥胖率,减少由肥胖诱导的并发症,为社会培养各方面均优秀的人才,是儿童保健部门努力的目标[7]。因儿童单纯性肥胖在调整下可改善,为干预措施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可培养小儿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防范成年期相关疾病,进而改善远期生活质量[8]。

加强对肥胖儿童的健康教育,除儿童为受体外,还包括对家长的健康宣教,社会、学校相关人员也需纳入受教范围。针对年幼儿童,家长需对其行为监管和干预,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情趣直接对小儿产生影响;进入学龄期的儿童,学校为重要培养儿童良好行为的渠道,对学生统一管理,利于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且社区医疗卫生在近年不断发展,相关健康促进项目日趋完善,社会可更到位、具体的对肥胖儿童开展教育,包括多样化的宣教形式,如利于阅读手册、广播、报纸、图像、录像等宣教,也可在家长会上、社会、学校组织知识讲座。

儿童心理受肥胖的影响近年已引发关注,大部分肥胖儿童有自我评价差、自卑现象存在,社会上对肥胖人群有偏见现象存在,具体表现在肥胖的求职、经济收入、婚姻产生不利影响。虽相较西方国家,我国对肥胖者的偏见程度相对较低,但已对儿童心理造成损害。调查显示,多数儿童对身材不满意,担心不能穿漂亮衣服,在集体活动中不愿表现自己,从侧面对心理损害有所反映。

加强对儿童肥胖的健康宣教,可通过多元化方式实施,如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就饮食、运动等基础知识为重要内容加以宣教,提高患儿遵医依从;也可通过手机平台发放健康教育信息,使家长对知识掌握更为全面,更好地督促肥胖儿童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同时需加强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干预,就诱发肥胖的不良因素进行告知,使其了解肥胖的危害,取得家属配合。最后动用社会力量,取得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给予肥胖儿童更多关爱,为其提供锻炼环境,全面提高肥胖儿童的精神满足感,更积极主动的配合体重控制要求。肥胖极大的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可诱导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患儿易病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也为潜在的引发成人时期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使儿童过早产生心理障碍,加强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保健知识和技术进行传播,利于生活方式和健康地为的养成,针对肥胖儿童,家长、社会、学校均为管理主题,对保障患儿生命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干预前两组知识、态度、行为评分,生活方式与健康、运动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健康的愿望与需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观察加强有效干预,使肥胖儿童知识水平提高,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并依据身体情况调整膳食,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引起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2]肖黎.小学生肥胖症追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89-490.

[3]张静,金健.肥胖儿童的健康教育及家庭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8):131-132.

[4]曾援,钟日英,郑欣.儿童肥胖的预防及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244-245.

[5]刘淑霞,闫小红,刘艳丽,等.超声影像Tei指数评价单纯肥胖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06-107.

[6]郑成竹,胡兵.腹腔镜治疗肥胖病的新概念[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6(3):164-165.

[7]武阳丰.肥胖:必须引起国人重视的流行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23(7):3-4.

[8]康裕斌,姜萍,王海波,等.肥胖儿血脂与血浆生长激素释放多肽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11(20):124-126.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2

在幼儿园选择一间30m2左右的、光线较暗的、有电源的房间作为检查室,各班儿童集中检查。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聚光手电筒和视网膜检镜进行视力、立体视觉、眼位、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红光反射、屈光间质、屈光状态的检查,筛查方法及诊断参照《儿童眼病筛查》进行。筛查异常者发复查通知书,由幼儿园保健医生通知监护人携复查通知单带孩子到市级中心儿童眼科复查。

1统计学方法

资料来源于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的筛查日志和门诊日志,用Pems3.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保健中心筛查数据表

通过培训,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按照统一标准,开展规范的、专业化的幼儿园学前儿童眼病筛查工作。3年来,市属14个区(县)中有9个区(县)妇幼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参与了学前儿童眼病筛查工作,共筛查217184名学前儿童,筛查总异常率为8.69%(18876/217184)。9个区(县)妇幼保健中心中有5个中心开设了眼保健门诊,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筛查异常率为11.79%(9538/80924),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11.99%,4886/407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2,P=0.3013)。另外4个尚未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筛查异常率为7.80%(7452/95507),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234,P=0.0000)。有眼保健门诊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与没有门诊的中心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931,P=0.000)。

2.2复查情况

筛查异常者由幼儿园保健医生通知监护人携复查通知单带孩子到市级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眼科复查,3年中共11462名儿童到市级中心复查,复查率逐年增加。其中2009年为35.62%(1552/4357),2010年为58.79%(3583/6094),2011年为75.10%(6327/8425),总复查率为60.72%(11462/18876)。

3讨论

定期进行眼病筛查、培训基层儿童眼保健人员、儿童眼病防治知识的卫生宣教是儿童眼保健的基本方式,其中眼病筛查是眼保健的基础。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儿童眼病筛查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分为新生儿眼病筛查、婴幼儿眼病筛查、学前儿童眼病筛查,每个年龄段筛查出的眼病种类不同〔2〕。我国《托幼机构管理条例》和《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中均有规定:托儿所、幼儿园要为在园儿童提供五官保健服务,其中明确规定要为儿童进行弱视、屈光不正筛查。这就要求儿童保健工作者要提高眼保健的技术含量,为儿童进行客观的眼病筛查,才能提高筛查工作的有效性,保障眼保健工作的质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的一些基层保健机构和幼儿园开展的在园儿童眼保健工作仅仅为了应付年终检查和考核,不重视异常儿童的复查和随访管理,筛查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很多机构仅为儿童提供主观的视力检查,往往使一些有眼病的儿童被忽略,儿童眼部疾患的漏诊情况不时出现。多年来的小儿眼科临床研究显示:与屈光不正有关的弱视在各类型弱视中居首位〔3〕,只做主观的视力检查则会使一些屈光参差的儿童漏诊。由于儿童弱视治疗的时效性,提高学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的质量尤为重要,单纯的主观视力检查或者只进行筛查而不进行复查和矫治的眼保健工作基本没有意义。视力正常的儿童中也有一部分存在屈光不正的问题,尤其是散光眼。一项正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调查发现:散光眼所占比例为53.78%,其中轻度散光占44.54%,显著散光占9.24%〔4〕。儿童散光眼除了容易诱发近视状态及日后的近视化外,还包括为克服散光引起的视觉缺陷而导致一些特征性的用眼习惯,如歪头斜眼看电视、低头眼上翻等视觉行为。因此,视力正常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正常眼”,对这部分孩子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变化以及对视功能发育的影响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

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是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其中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是这一方针的基础,其目的是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面向基层、面向群体体现了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它是必须坚持、不能偏离的妇幼卫生保健的工作原则。据此,2009年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市级儿童眼病筛查中心,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儿童眼病筛查和眼保健知识培训和宣教,加大儿童眼病筛查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儿童眼病筛查的认知程度,使筛查异常儿童的总体复查率从2009年的35.62%逐年提高至75.10%。科普宣传、健康教育是保健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它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围绕儿童眼保健需求,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只有石林和五华两个县(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眼科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开展了规范的儿童眼病筛查、复查、矫治和视力康复工作,经过3年的建设和发展,迄今为止共有9个区(县)中心开始了儿童眼病筛查,其中5个区(县)中心开设了儿童眼保健门诊。有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在市级中心指导下,已经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并获得了2012年度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统计资料显示,开设儿童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与市级中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2,P=0.3013),没有开设门诊的区(县)中心与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931,P=0.000)。

通过3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儿童眼保健方面,临床小儿眼科医生要有保健意识,保健则要提高技术含量。因为人们不仅需要治疗眼睛的疾病,还需要认识眼保健相关知识,预防眼病的发生,促进儿童视觉功能的健康发育。从视觉发育与各种眼病的关系来看,常见多发眼病集中在小年龄儿童,并且病情隐蔽、患病率高,有治疗的关键期。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需求与资源分配呈现的是“倒金字塔”现象,医疗卫生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利用中心医院的人才、技术和设备的资源优势,发展以基层为主的社区初级儿童保健服务和转诊网络,给予不同层面儿童眼保健的需求与配置,培训儿童眼保健工作人员,建设专业化的儿童眼保健队伍,为公众提供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专业的儿童眼保健服务〔5〕,投入不大,却能够让需求量最大、最基层的群众得到花费最小、获益最大的医疗保健服务。3年来的实施效果显示:昆明市对学前儿童眼病的早期干预工作已有成效,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前儿童眼病筛查覆盖率,特别是农村地区,将儿童眼病筛查工作纳入到新农合范围,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乃至社区医疗机构推广儿童眼保健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儿童眼保健服务意思和技能,以减少视觉残疾人员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3

【摘要】目的 分析2009年临沂市城区2~6岁儿童的健康状况,为更有效开展我市入托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9年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的入托查体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体检入托儿童1288人,其中男童681人,女童607人。体检正常者740人(57.5%),从高到低依次为龋病(22.8%)、肥胖(8.9%)、佝偻病后遗症(4.3%)、贫血(3.1%)、营养不良(2.0%)和心脏杂音(1.5%)。 结论 2009年临沂市城区2~6岁入托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应重视合理喂养、优化生活方式,采取有效方式降低龋病、肥胖和贫血等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 健康状况 调查

2~6岁是儿童良好健康相关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对象。详细了解临沂市2~6岁儿童健康状况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本市儿童保健和儿童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现对2009年临沂市城区2~6岁入托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2009年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共就诊临沂市城区2~6岁入托体检儿童1288名。

1.2 方法 :体检按照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的要求对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医师进行统一培训,对儿童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按照黎海芪等主编的第二版《儿童保健学》[2]的要求进行统一测量,同时还对儿童的全身情况进行检查。血色素均采用静脉血进行检测。

1.3 标准

1.3.1 肥胖和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 :身高体重的评价标准参考2005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根据被检儿童的检测日期、出生日期、体重、身长(高)等资料,用三种测量进行评价,即按年龄测体重(简称体重/年龄);按年龄测身高(简称身长(高)/年龄);按身高测体重(简称体重/身长(高))进行营养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体重正常、肥胖(轻、中、重)和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详见表1。

1.3.2 佝偻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佝偻病后遗症诊断标准参考沈晓明等主编的第七版《儿科学》[3],以遗留骨骼改变为准进行诊断。

表1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1.3.3 贫血的诊断标准 :贫血的诊断参考沈晓明等主编的第七版《儿科学》[4],以血色素<110g/L为贫血。

1.3.4 龋病和心脏杂音的诊断标准 :龋病和心脏杂音的诊断参照儿童保健的工作常规。

1.4 统计分析:以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资料采用双录入检错法进行录入,数据经SPSS13.0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检儿童年龄和性别分布:2009年共体检儿童1288名,其中,男童681(52.9%)人,女童607(47.1%)人。因5岁和6岁年龄组儿童较少,故合并为一组。受检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分布见表2。

表2 受检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2.2 儿童总体的健康状况:共体检1288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入托儿童的体重和身长/高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入托儿童体重和身长/高情况

所有体检儿童中,体检正常者740人(57.5%),肥胖、营养不良、佝偻病后遗症、龋病、贫血和心脏杂音的检出率1.5%~22.8%,从高到低依次为龋病(22.8%)、肥胖(8.9%)、佝偻病后遗症(4.3%)、贫血(3.1%)、营养不良(2.0%)和心脏杂音(1.5%)。2~6岁不同年龄入托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从5.7%~15.3%不等,以4岁儿童最高,5-6岁最低;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0.0%~3.3%不等,3岁儿童最高;佝偻病后遗症发生率也较低,为1.1%~5.7%不等,以2岁儿童最高;贫血发生率2.3%~4.3%,以2岁儿童最高;心脏杂音检出率1.1%~2.0%,以3岁儿童最高;龋病发生率最高,从26.2%~41.4%,且随年龄增长有递增的趋势。详细情况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入托儿童肥胖、营养不良、佝偻病、龋病、贫血和心脏杂音检出情况表

2.3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肥胖比较:肥胖检出率男生为9.8%,女生为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肥胖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5)。

2.4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营养不良比较:营养不良检出率男童为1.8%,女童为2.5%,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营养不良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6)。

2.5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佝偻病后遗症比较: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男童为6.0%,女童为2.3%,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岁和3岁男童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高于同年龄段女童检出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7)。

表5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肥胖比较

表6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营养不良比较

表6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营养不良比较

a表示Fisher确切检验,*表示P<0.05。

2.6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龋病比较:龋病检出率男童为23.1%,女童为22.6%,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段男女童龋病率进行比较时发现4岁女童的龋病检出率高于4岁男童的龋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男女童龋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8)。

表8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龋病比较

2.7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贫血比较:贫血检出率男童为3.7%,女童为2.5%,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贫血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9)。

表9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贫血比较

2.8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心脏杂音比较:心脏杂音检出率男童为1.5%,女童为1.5%,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男童和女童心脏杂音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0)。

3 讨论

2~6岁儿童的营养对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及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发生与社会发展、经济状况、营养供给、卫生保健服务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儿童长期肥胖和营养不良不但影响体格发育,而且影响智力和心理发育,还可造成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多种疾病。

表10 不同年龄、性别的2~6岁儿童心脏杂音比较

3.1 肥胖 :本调查发现临沂市2~6岁入托儿童的肥胖总检出率8.9%,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报道[5-9],以4岁儿童最高(15.3%),这可能与此年龄期是脂肪组织的发育活跃期及重聚期有关。已有研究表明家长的养育观念及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10-11]通过共同生活环境会对儿童产生极大影响,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偏食挑食、喜欢膨化食品、进食速度快、爱喝甜饮料、经常吃零食、油炸快餐等)[12]是促进儿童发生营养问题的高危因素。应进一步在此年龄段儿童中开展膳食行为和家庭养育环境调查,以探索影响临沂市儿童肥胖的行为学因素并进行适当干预。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宣教,普及营养知识,改变家长认为幼儿吃的越多越好,越胖越好的错误观念,树立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健康理念,自觉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同时,在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控制脂肪摄入量,并限制甜食、零食、油炸快餐等食物的摄入,避免睡前进食。鼓励儿童自己进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做的一日三餐,不过食、暴食,不边看电视边吃或边玩边吃等。此外,已有研究发现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呈明显相关性[6,13-14],这提示儿童肥胖的一级预防应胎儿期抓起,防治孕期营养过剩。

3.2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总检出率2.0%,以3岁儿童最高(3.3%),低于冯平在河南的调查结果[15],但高于张娟在北京的调查[16]。这可能因为临沂市是一个经济相对良好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人们对儿童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对儿童的喂养问题逐渐重视的原因。

3.3 佝偻病后遗症: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岁以内,其发生主要为户外活动少、服用维生素D不规则,维生素D服用过晚或过少,家长不能定期带孩子进行门诊保健和营养咨询,2岁以后多是儿童进入佝偻病后遗症期,本调查发现2~6岁入托儿童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4.3%,低于龚群等[17]对上海的调查(8.2%),但本调查以3岁儿童多见,可能与大部分婴幼儿3岁以后停服维生素D制剂有关。因此关于停服维生素D制剂的年龄有待进一步研究[18]。同时,本调查还发现男童佝偻病后遗症检出率高于女童,尤以2和3岁儿童比较明显,这可能因为2~3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且男童生长速度快于女童,所以比较容易出现维生素D等各类营养素的缺乏。

3.3 龋病:本次调查发现龋病是影响2~6岁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检出率为22.8%,低于张娟[16]和李晓枫[19]对北京和大连的调查,且4岁女童龋病的检出率高于男童。这提示我们在加强儿童营养的同时,应注重儿童口腔健康的护理,应针对2~6岁儿童的特点,开展儿童及家庭健康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牙齿卫生保健习惯,少吃甜食,同时提倡及早指导儿童正确刷牙,预防龋病的发生。

3.4 贫血:贫血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本调查发现2~6岁儿童贫血的检出率为3.1%,以2岁儿童的检出率较高,高于张娟[16]在2006年对北京的调查,这可能是由于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合理,让儿童养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5~6岁儿童贫血的检出率较低,可能因为此年龄进行查体多是因为需要变更幼儿园,目前幼儿园多注重儿童的饮食搭配,均制定儿童健康营养食谱,所以儿童在前一个幼儿园基本可以得到均衡的营养,故贫血检出率较低。

3.5 心脏杂音:本调查中心脏杂音的检出率为1.5%,虽然并不一定是先天性心脏病,但应当引起家长、医生及教师的关注,儿童保健科应加强心脏杂音儿童的诊断和随访,以提高此年龄段儿童的健康状况。

临沂市2~6岁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存在多种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应加强此年龄段儿童的健康教育宣传和父母指导,促进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和口腔保健,同时充分发挥儿童保健科医生的作用,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合理全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In: 卫生部, 国家教育委员会, editors.; 1994.

[2] 黎海芪, 毛萌. 儿童保健学[M]. 2 ed.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6-19.

[3]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7 ed.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5-71.

[4]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7 ed.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9.

[5] 黄梅, 翁丽芬, 陈文彩. 3~6岁在园幼肥胖胖症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22(3): 400-403.

[6] 李辉, 于洋, 夏秀兰, et al.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10: 145-146.

[7] 邹黛莉, 翁丽芬, 黄梅, et al. 安宝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16(2): 228-231.

[8] 全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协作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3): 179-184.

[9] 王虹, 黄荣彬, 姜海萍. 深圳经济特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1;16(2): 101-102.

[10] BROWN R, OGEN J. Children's ea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 study of the modeling and control theories of parental influence.[J]. Health Educ Res. 2004;19: 261-271.

[11] POLLEY DC, SPICER MT, KNIGHT AP, et al. Intrafamilial correl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frican-American and Native-American grandparent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rural. [J]. Oklahoma J Am Diet Assoc. 2005;105: 262-265.

[12] 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 首都儿科研究所. 2006年中国九城市七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3): 174-181.

[13] REILLY JJ, ARMSTRONG J, DOROSTY AR, et al. Early lif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childhood: cohort study.[J] BMJ. 2005;330: 1136-1143.

[14] O'CALLAGHAN MJ, WILLIAMS GM, ANDERSON MJ, et al. Predication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t 5 years: a chort study.[J]. J Pediatr Child Health. 1997;33: 311-316.

[15] 冯平. 0~6岁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21(24): 3393-3396.

[16] 张娟. 北京市崇文区十年间0~6岁儿童健康状况纵向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15(6): 654-656.

[17] 龚群, 俞淑敏, 周小建, et al. 上海市0~6岁小儿佝偻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In: 全国儿童保健学术会议. 中国重庆; 2007.

[18] 余静, 何晓芸, 徐冰, et al. 0~6岁儿童佝偻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30(1): 10-11.

[19] 李晓枫, 高晓红,, 张翠丽, et al. 大连市某区3~5岁幼儿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05;20(22): 3003-300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4

[关键词]农村 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

一、加强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又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比身体健康还可怕,可是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少年儿童频频犯罪要么自杀,要么杀他人,孤独症、抑郁症在不断的上升,这些无形的杀手在向少年儿童袭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少年儿童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家长、和教师的共识。但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觉得农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

二、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多么美好的生活,但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少年儿童来说这是一种奢望。1、因为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联系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没有家长的监督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自由散漫、没有自我约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有矛盾,缺乏安全感,心里话无处倾诉,内心变得脆弱,性格发生偏差。2、家长给予丰富物质生活,使少年儿童得到的宠爱和照顾远多于锻炼和体验,以宠爱甚至溺爱代替关爱,孩子娇生惯养,如要什么买什么;家长关注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应试的成绩的程度,传统教育“黄金条子出好人”如打人骂人;还有部分家庭家长自身就有严重的行为或心理问题,双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没有树立良好榜样,甚至还以其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成长,如打牌、喝酒等。

(二)学校教育问题:

1.农村的教学质量低下,学校只对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忽视少年儿童德育、人格、心理等全面发展,从而误导少年儿童心理和智力不平衡发展。

2.目前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少年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致使许多少年儿童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存在有人格的缺陷也不知道怎样解决。

(三)社会的责任问题:

少年儿童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竞争,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幼小心灵中感受到难以摆脱的压力和困惑,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这种心理负担很难得到有效宣泄,出现自我意识混乱、青春期适应不良、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孤独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年儿童健康发展。

三、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都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父母应改变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为少年儿童做出正确的表率。

3.全面了解少年儿童,注重因材施教

父母应全面了解少年儿童的性格、情绪等特点,发现少年儿童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批评,采取赏识教育。

(二)教师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员

教师,教书育人,还要当发现者,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歧视,平等地对待他们。首先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三)社会是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大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打工潮流直接影响农村的少年儿童,各种不良风气不断出现,对少年儿童心灵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改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积极净化居住环境,还少年儿童一个洁净的成长空间。

总之,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有赖于以学校教育,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让少年儿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接受一致的教育,才能形成稳定的健康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区儿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儿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儿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28±1.35)岁。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问卷(MHT) 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8个内容分量表包括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

1.2.2应对方式问卷(WCSQ) 应对方式问卷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解决问题、幻想、自责、退避、求助、合理化,总共62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是"或"否"来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就意味着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总共有10个题目。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评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2,P

3 讨论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出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会造成他们人际关系差,容易焦虑,自卑,无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虽然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总分,但是差距不明显,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不过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方面焦虑程度都比较高,说明无论留守与否,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两者没有差异。但就孤独倾向来看,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的。

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差异不明显,这说明留守虽然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可能因为一些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的调节,缓解了伤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差,原因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在身边的教导,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缺乏自信和鼓励,导致遇事退缩或应对能力差。在应对方式方面,留守儿童处理方式一般顺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由此可见其应对方式还是以积极应对为主,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此时的儿童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独立,渴望自主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同龄人及别人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自我效能感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好的认同,心理更加健康。当个体认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自我效能感便高涨,遇到困难时,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一旦困难被解决,那么就会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自卑,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从而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可以帮助缓解紧张,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此外,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能够更好的促使其积极的应对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应对问题。

综上所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应对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华山,沐林林,谢杏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赵丽丽,许华山,焦东亮,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1:72-74.

[3]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2,01:142-147.

[4]储,赵宜生,刘翔宇,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2,03:147-149.

[5]赵丽丽.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及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社会生活;管理策略;社会关注;全社会动员;积极因素;关心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崛起以及社会城市化的不断壮大,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凸显严重的不均衡性,农民工进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许多的农村家庭青状年迫于生计长年在城市务工,无暇照顾家中的子女,这些被遗留在家的儿童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农村接受教育,不得已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3-16间正是身心发育发展、性格形成、学习生活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缺少沟通与关爱,因此产生诸多极大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范围广、数量多、年龄小

据了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留守儿童约2200多万,小学在校生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1440多万。从地域看,中部地域和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最多,有的占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从年龄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3-16岁,呈现出年龄幼小、差异较大的低龄化趋势。

(二)多宠、多溺爱、管理难

长期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就无形的增加了许多宠与溺的色彩,管理上无非会放松并且会一路绿灯连连。这样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厌学逃学,盲目模仿与崇拜,打架斗殴,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不仅学业不成,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据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中,留守儿童约占总数的70%以上。

(三)缺少关爱、缺乏亲情与沟通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然就少了很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就会少许多关心关爱,当然更缺少亲情。致使留守儿童感到很失落,也很孤独。

(四)心理失衡、性格孤僻、难以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未免会心理失衡,在心理健康、性格养成、情商的发展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与滞后,性格孤僻,少言寡语,难以沟通与交流。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远远高出60%以上。

(五)学习生活的盲目性与叛逆性强

缺少有序的管理,亲情和关爱,就像无头的苍蝇,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种盲目性无形的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同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人更多的注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叛逆,向老师和家长示威,表示不满。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策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在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和今后工作部署时做了特别强调,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还应因势利导,细致而周到的与农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生存、生活环境,进而制定出科学、切实而又可行的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方法与措施。

我们研究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以及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加强防范,正确引导,形成有力风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阵地――学校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对教育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由针对性建立科学而又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校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努力创造“家’的氛围,多关心关爱他们,多接触与交流,努力感化,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发挥好班级积极因素。学校应积极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力量,在学习生活、班集体、荣誉、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有义务也有责任,从中唤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积极向良好方向转化。

3、积极开展“结对子”、“做朋友”活动。在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生生之间及留守儿童之间开展做“知心朋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有“话”好说,有“情”好吐,更加有利于了解和管理,做到长善救失,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把伞――家庭

家庭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可轻视。

1、在家庭的学习和生活中, 适当加强对留守儿童适应生活能力的训练,提高自理能力,这是学习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课。

2、家庭应加强留守儿童自我防范、自我保护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经调查,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加强在这些父母的教育非常必要。

3家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科学育儿知识,学习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方法及规律,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蓝天普照――社会

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开辟一片晴空。

1、正面引导,发挥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媒体、网络文化 的优势,广泛宣传益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成长、身心健康的有益信息。通过正面人物与事件引导,减少和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团体、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下乡等有益活动。开展的有益活动既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又多种多样,使活动形式多,内容实,不空洞,既简单易行,有极易普及,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3、拓宽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基地的效应作用。利用并发挥好本地各种科技馆、少年宫、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模范英雄等教育基地作用,通过“听”、”看”、“参”,使他们在教育基地的各种活动中受到熏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时,陶冶情操,崇尚文明科学并以各种人物事迹精神、为榜样,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49-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是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二、解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疏导的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让所有“留守儿童”都不用再“留守”。

2、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3、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篇8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晓丹,测测你的宝宝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林业信息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