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6 10:52:16

学前班教育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学前班;调查

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师资、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率低、办学条件较差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截止2012年底,学前3年毛入园率仅达37.43%。临沧市地处云南西南部,毗邻澜沧江,西南与缅甸交界,临翔区辖7乡1镇2个街道,93个村,9个社区,总人口32万人(2012年),总面积2652平方公里。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等23个少数民族分布。受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影响,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农村学前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延缓了自身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下辖5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居住着汉、彝、傣、拉祜等20多种民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昔本村委会、新村村委会、石方村委会、五村村委会、竹篷村委会五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都有学前班,本次教育现状调查选取的对象是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学前班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通过自编家长问卷了解学前班家长对学前班教学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访谈学前班教师了解学前班的幼儿情况、教师情况和物质环境情况。本研究共发放家长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访谈10名教师,获取有效访谈记录10份。

二、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农村学前班教育现状调研结果

(一)农村学前班幼儿情况。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学前幼儿班人数不超过四十人,调查结果显示学前班幼儿人数大部分已超过50人。学前班班级人数数量多,而且班级内混龄现象极为明显,幼儿年龄跨度从3―6岁,还有部分幼儿年龄超过6岁。有些幼儿进入班级年龄较小,需要读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学前班才能进入小学学习,而有些幼儿年龄已经超过6岁,却还在学前班学习,班级内幼儿年龄不统一,影响了老师的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学前班教师基本情况。

学前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小学老师担任,这些老师不仅没有学习过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也没有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在学历方面,一半以上的老师都是初高中学历,专科层次教师较少。从班级教师来看,基本上是一个或二个教师承担一个学前班的教学任务,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三)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前班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教育教学,教材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对艺术领域、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欠缺。从授课方式来看,学前班教师模式基本上和小学一致,上课时间都为40分钟,教学方法单一,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理念基本没有落实。幼儿学习压力大,不仅每天有作业,学期期末还必须考试。学前班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

(四)农村教学环境基本情况。

学前班的教学环境质量不高。从室外环境看,体育游乐实施少,形式单一,安全措施不力;从室内环境看,桌椅陈旧,座位不适合幼儿的坐高,影响幼儿学习;游戏材料单一,大部分是球类玩具,有些学前班甚至连一样玩教具都没有。教学书籍单一,音响设备基本没有,教室环境创设简单,黑板上全部是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

1.学前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与小学共存。

在调查的五个学前班中,新村、石房村、五村、竹蓬村的学前班都是与小学共存,只有昔本村的学前班是独立于小学之外。学前班基本无独立的园舍,学前班教室布置和小学教师相差无几,没有专门的活动室,50多个幼儿聚集在一间教室里,采光不好,通风条件差。学前班与小学教育设施共用,本身农村学校户外教学资源不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幼儿由于年龄小,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能接触户外活动设施的机会其实不多,幼儿没有户外活动时间不仅不能满足2小时的要求,在安全保障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学前班大多数缺乏玩教具,缺少幼儿图书、录音机、电子琴等教学资料和设备,更没有手工区、玩具区等区角活动。

2.学前班的娱乐设施较少。

昔本学前班的娱乐实施相比其他学校种类较多,如大型滑梯、秋千、球类玩具、积塑玩具等,基本能满足幼儿娱乐需求,而新村学前班、石房村学前班、竹蓬村W前班仅有少量的娱乐设施,而五村学前班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完全不能满足幼儿的户外需求。农村学前班是为了上小学做准备的,平时幼儿的活动范围只有教室和操场,活动范围狭窄。班级里没有任何硬件设施,缺少玩教具、缺少音响设备、缺少图书资料,也没有任何区角和区域活动的开展。

(五)家长教育观念情况分析

1.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的原因分析。

有50%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前班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有30%的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幼儿园是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途径,甚至有10%的家长纯粹是为了能有人照顾孩子而送孩子上学前班。

2.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的态度。

有85%的家长对学前班上小学课程内容持肯定态度,也非常认可和支持幼儿教育小学化。大部分家长对学前班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主要以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计算题,会念多少诗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前班教育质量高低的依据。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2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将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本人将本着保护和教育并重、帮助和提高共进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预设丰富的安全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以落实,从而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获得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对陌生人、危险事物等有警惕心。

2、学习预防危险、自我保护的简单知识,遇到危险能保持冷静、尝试解决或预防危险。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

三、具体措施:

我们将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安排安全活动内容,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多种方式,努力达到安全教育活动目标。

(一)、生活环节

1、来园:

注意幼儿的健康状况、情绪状态,热情招呼幼儿,注意他们是否带有危险物品,如:别针、纽扣、小刀、硬币、铁丝、玻璃器皿等。如果有,要及时将其收藏,以免发生意外。

2、晨间活动:

按照活动计划表或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幼儿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前,检查场地、器械的安全性。较高气温的情况下,组织幼儿在阴凉处活动,以平和活动为主,提醒幼儿休息、擦汗、调节活动量。教育幼儿正确、安全地使用体育器械,用正确的方法运动,如走跑跳攀爬钻等,防止幼儿互相碰撞,提醒幼儿注意运动方向,灵活躲避。

3、早操:

要求幼儿有力度、合拍地做早操,对个别体弱幼儿可以安排其适当休息。

4、晨谈:

教师可以根据预设的晨谈内容与幼儿讨论、交流,也可以根据临时情况变动。交谈内容:怎样玩滑滑梯又有趣又安全;喝水也要讲科学;用伞的安全;厨房里的安全;怎样用学习工具等等。

5、午餐:

要求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安静用餐,不打闹、嬉笑,以防止饭菜误入气管内。吃完后自己收拾残渣倒进桶中。

6、午睡:

睡前提醒幼儿解好小便,自查有无玩具、小颗粒材料、危险品带入寝室内,教师复查。在幼儿睡时,教师和保育员要巡视幼儿是否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如看到幼儿蒙被、咬被等情况要及时制止。

7、下午游戏:

游戏活动所用的材料、工具必须安全、卫生,尤其要检查剪刀、铅笔塑料玩具等,是否太尖或有损害。要教育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切勿以尖端指向自己或他人,切勿手持工具在室内跑动,用完后要及时放入盒子内。

8、离园:

离园时提醒幼儿整理衣物,家长来接时,亲手把孩子交到家长手中,提醒家长带孩子玩大型玩具时要关注孩子,防止孩子发生意外,要制止孩子不正确的玩法,教育孩子和同学友好的玩.

2011年幼儿园学前班安全教育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3篇

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包括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幼儿学习美术是脑、眼、手高度协调的过程。幼儿通过用眼睛观察,用脑分析思考,再动手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又促进了幼儿脑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智力。

二. 农村学前班美术教育要注意些什么。

(一)、“引”就是要注意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欲望,培养他们认真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皮亚杰主张:“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作为教学铺垫的导入部分,对整节课教学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引”是引导幼儿学习,引导是实施教学中不可缺而又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的方法是否得当是教学成功与否得关键。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要认真研究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就是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如幼儿的认知水平、经济条件等,切实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作为农村的学前班幼儿美术教育来说,大多数孩子的家庭经济不是很好,再加上这几年来许多的孩子父母只重视家庭的经济建设,出外打工的父母比较多,同时也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养,孩子的生活起居多数是爷爷、奶奶在照管。而对于美术这门学科来说,又属于花钱比较多的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学习用品较多,作为农村幼儿要把所需物品买足买齐是不现实的,其次,大部分家长由于对教育认识不够,所买的彩笔、纸张等都是劣等的,如:大部分家长给孩子买的水彩笔又细又小,用一两次就不行了。买的橡皮泥又小又硬,更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为家长,为幼儿考虑,如:彩笔可要求家长买可以加彩色墨水的彩笔;橡皮泥可让胶泥替代;折纸时,可让孩子用废旧报纸、旧挂历、废旧字本或广告宣传纸等;也可以发动孩子收集一些家中的植物的种子、颜色鲜艳的或各种形状的植物的叶片、碎布、蛋壳、饮料瓶、易拉罐、毛线等备用。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还培养了还子的能力,也增长了孩子的见识。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为孩子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准备工作。

(三)、“易”就是要注意易行、易学、易成功、易形成良好的习惯。

由于这是农村幼儿初学美术阶段,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据我了解,农村95%的幼儿接触正规美术教育是上学前班时才开始的。他们的父母为他们启蒙多半是写写字、算算算术。但美术方面就不知如何做了。因此,我们教师教孩子美术时要充分考虑是否可行,孩子是否能学会,是否能完成和在完成过程中是否能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等。如第一次教孩子绘画时,可从最简单的点、线、面开始画。“点”可让孩子用彩笔在纸上任意的画但要提示孩子各种色彩都用一用,这样既让孩子感受了色彩的美,又让孩子得到了亲身体验,画好后再指导孩子想象这些点像我们看到的那些东西,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线”可让孩子先感受不同的线,如直线、波浪线、折线、弧线等,然后可让他们用各种色彩任意的在纸上画各种线,画好后同样也引导孩子想象自己画的这些线像什么。“面”可以从最简单的基本图形入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等一一的认识,一一的画一画,画好后要求孩子在图形内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色时一定要注意提示孩子不能把颜色涂到线外,要把颜色涂满涂均匀等一系列的要求,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同时也别忘了引导孩子想像。这样就让孩子得到眼、手、脑的有效的结合。以后就可以引导孩子想象着画一些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一次一次地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想象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大胆进行绘画、创作等。

(四)、“细”就是要注意引导孩子时要细致、周到。注意鼓励孩子大胆发挥,大胆创作,发现孩子有一点点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

仔细,细致有时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因素。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孩子观察要细致,应从颜色、形状、数量等方面入手。

2..孩子的行为指导要细,应从坐姿,拿笔姿势,怎样听,怎样看,什么时候动手做,可怎么做等都要一一的做好要求。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要细,教师要时时观察孩子的动向,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样的指导合适,都要细细斟酌。

4.要仔细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实施农村学前班美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让孩子明白学习美术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和作用,孩子才能很好地付诸行动,才知道要做什么,将来要怎么做等。如:一位老师给孩子上第一堂绘画课时,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点出许多的小点,学生很好奇的看着,紧接着这位老师问:老师画的像什么?孩子说:“像花”,“像天上的星星”,“像彩色沙子”,“像芝麻”等各种说法都有。然后老师告诉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刚才你们说的这些东西,今天如果你们学会了画这其中的一样东西,以后画别的东西就更容易了。”这样孩子们不但明白了学习的目的,还明白了学习的作用。

(二)向孩子出示范例,并教给方法。

范例的出示,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又是一堂课的引子,当范例出示以后,又要使孩子明白范例是怎样做出来的,使孩子明白创作过程并且学到一些技法。

(三)孩子创作时要讲明要求。

孩子在作之前,教师应讲明要求。如:“要涂上你喜欢的颜色”或者“这节课必须完成”等要求,这样对少数马虎、懒散的孩子是一个提示,又是对孩子完成作业的一个要求。

(四)要激发孩子大胆想象,大胆创作。

孩子的想象力,思维力千差万别的,不能过死的规定孩子画了跟范例一样,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添加或减掉一些内容,在孩子创作过程中可稍加提示孩子可添加的内容。如:教孩子画大树,首先启发孩子说说有些什么样的大树,然后根据孩子所说的画出各种各样的大树后,再提示孩子可添加太阳、云朵等周围的景物,有的孩子还添画上了小鸟、野花等。这就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不是只画大树而已。

(五)总结成绩,表扬激励。

孩子在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的评价他(她)们的成绩,使他(她)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同时也要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怎样改进等意见,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六)作品张贴或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孩子的表现欲非常强,孩子每当完成一件作品后,无论是好是差,他(她)们都会非常兴奋,他(她)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欣赏,让别人也跟他(她)们分享快乐,所以作品张贴出来恰好能满足他(她)们这一特点,这会对以后的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4篇

二月份:

通知小朋友开学,制定班级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做好开学准备工作,接待好新入园的小朋友。

三月份:

训练好常规,做好开学准备计划,发放新书,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认真填写三检记录,三八妇女节制定贺卡,庆祝妈妈的节日,制定出版面,如:花,贺卡等,二十八号制定出家长开放日计划,31号家长开放(家长会计划要求:有讲稿,有过程,有总结,有反思。这月所学内容展示给家长)迎接每月的语言考核(4号)

四月份:

在班级设立种植区,如:小草、、滴水观音等,让幼儿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观察种子发芽观察植物生长状况,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体会春天的快乐,开展春季运动会,让家长报名参加让幼儿体会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的快乐,二十八号制定出家长开放日计划,,29号家长开放(家长会计划要求:有讲稿,有过程,有总结,有反思。这月所学内容展示给家长)迎接每月的美术考核(4号)

五月份:

把世界节日介绍给小朋友五月一日劳动节,五月八号母亲节制作和绘画,跟老师一起庆祝妈妈的节日,准备六一编排节目,迎接每月的舞蹈考核(5号)

六月份:

准备父亲节,制作贺卡和绘画,让幼儿跟老师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并跟老师一起拍班级合影,各班准备公开课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二十八号制定出家长开放日计划,30号家长开会(家长会计划要求:有讲稿,有过程,有总结,有反思。这月所学内容展示给家长)迎接每月的钢琴考核(3号)

七月份:

庆祝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唱歌,舞蹈,游戏等)跟孩子一起开毕业典礼,(朗诵,唱歌等)重新制定计划,迎接每月的公开课考核(4号)

八月份:

庆祝八月一日建军节,准备迎接教师考核(五项技能考核、语言、美术、舞蹈、钢琴、公开课11---15号)并进行优秀教师评选并进行表彰。做好家长工作,迎接新小朋友入园。重新制定计划,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5篇

一、农村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迫切

就农村学前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农村的幼儿入班率都比较低,家长不送幼儿入班的原因有:一是自然地理原因,由于幼儿居住较为分散、偏僻,学前班无法独立成班,因此农村家长也没地方可送小孩子入学前班;二是经济原因,有些农村家庭家境确实比较贫穷,无力送小孩入班;三是思想认识原因,一些父母对小孩接受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清楚为什么小孩要接受学前教育,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过早送小孩进学校,小孩小时学得越多,以后会越来越笨。

农村学前教育的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观念落后造成的,因此转变落后的观念,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极为重要。有条件的地方应采取小学布局调整出的校舍村与村联办、走读制转寄宿制、半日制转日托制等形式,尽可能地发挥正规教育模式的优势。没有条件的山区农村应举办假日班、单人流动教育点、巡回辅导站、周末游戏小组、大带小活动、家庭辅导站、母子活动指导中心等形式,为更多的农村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同时以农村学前班为基地,多种形式开展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提高广大家长的育儿能力。

二、农村基层领导对农村学前教育不甚重视

农村基层领导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划归妇联主管,直到1988年才划归教育部门主管,才真正把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初级教育形式,因而不少农村基层领导没有“学前教育”这一观念,更不知道具体如何抓学前教育。有的地方领导就简单地把农村学前班的入学率作为衡量农村学前教育开展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二是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没有固定财政拨款,靠社会力量办学,靠自筹资金,农村基层领导把农村学前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而没有从教育这一宏观角度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因此在农村,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县、乡政府。县、乡两级政府在制定辖区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规划,举办学前班,以及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责任重大。基层农村要依托村民自治委员会举办多种形式的村办班,创造条件为农村幼儿提供早期教育机会,努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幼教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网络。

三、农村学前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费的投入,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乡(镇)政府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财政预算,使得学前教育经费没有稳定来源。虽然乡、镇政府会拨一点,但是并不是固定的。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是教育毕竟是政府行为,需要靠政府来办,因此学前教育也应该纳入政府预算。二是学前班附属小学教育,虽然走的是自我发展道路,但是学前班收取的经费并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大多数都是放在小学里统筹使用,统筹的结果,学前班获得的经费自然很少。对一些学校来说,学前班本来就是无足轻重,只是把办学前班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而已。

针对资金匮乏、设备短缺这一致命的弱点。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认识大自然对孩子的影响力,让农村孩子回归自然,是发挥农村学前教育优势的重要途径。比如,田野是农村孩子最好的游戏天地,在田野里玩泥巴、放风筝、抓泥鳅、捉蚂蚱、打土仗,在田埂上跑步等,这些活动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思维发展,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教师也可以在空旷的田野里固定几根木柱让幼儿练习攀登,刚开始可设脚瞪,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可逐渐取消脚蹬,类似爬树,这种运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体能。教师还可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如捡麦穗,给菜浇水,分捡地瓜、土豆等,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又能使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另外,农村的孩子可以自己饲养小动物,如小兔、小鸡、小狗等,很多农村孩子都养过蚕,观察过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这样,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这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要调整教学方法,农村学前班的一个现实任务就是为孩子入小学做准备,因此很多学前班都开设了拼音、汉字和算术课程。如何采用生动活泼的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做到“幼儿化”而不是“小学化”,是当前农村学前班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利用方便易得的资源,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拼音、汉字和算术。如:拼音教学中的“软丝教学法”,即利用废旧软皮线制成各种拼音字母,幼儿通过制作教具可加深印象;算术教学中的“教学法”,即利用小木块或废纸盒制作棋盘、棋子,幼儿通过“下棋”来学习计算;学习汉字可采用儿歌形式,也可以用树枝、软皮线等材料进行拼字游戏。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要发挥传统游戏的价值,教学设备与教学质量之间并不呈正比,农村学前班游戏设备的匮乏并不能成为无法开展游戏的理由。面对现实,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传统游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游戏中的打口袋、跳房子、挤人、捉迷藏、丢手绢、大风吹等游戏是培养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极好途径。没有现成的玩具,幼儿也可以玩“过家家”等角色游戏,没有必要非得用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树枝、布片等材料,让幼儿自制玩具,并充分发挥自制玩具的作用,使幼儿在制作和运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发展想像力,培养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的快乐。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规范行为;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007-01

引言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的确,儿童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对学前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编儿歌,规范行为

学前班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为此,我争对学前班的学生刚接触课堂纪律,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这个特点,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叮叮响,我们快步进教室,书本文具摆整齐,静等老师把课上。”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排队走路时,学生喜欢讲话和东张西望,我就用这两首儿歌激励他们:“排队学大雁,整齐一条线,挺胸有精神,眼睛看前面。” “眼睛看前方,挺起小胸膛,摆臂有力量,大步向前走。”排队时一起响亮地念儿歌,快速地看齐,再辅之以小红花奖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在,我班学生排队快速安静,走路整齐有力,得到老师们的好评。收学具时,老师带领学生边动手边读儿歌“收学具,快快快,收好学具快坐好!”……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在运动中巩固,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立足课堂,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刚开学时,我每天早早到校,督促孩子们认真读书,养成一到校就进入学习状态的好习惯,在早读中找出学习自觉,朗读能力强的孩子担任小老师领读或教读。慢慢地,孩子们到校后,在小老师的带领下都能认认真真地读书了。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前班新生注意力持久性较差,40分钟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真的很难,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提问,认真思考,作出积极的反应,对于参与得特别认真、积极的小朋友要及时鼓励。另外,孩子起来发言时,其他的孩子不懂得去认真听,有的在下面做小动作,有的在随心所欲地看书,有的在和同桌讲话等等,根本不知道去认真听。

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育的效益,可在学前班学生中开展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自律的舞台。师生共同讨论并在班级内设立各种不同的“督查员”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如 “课桌凳督查员”、“就餐督查员”、“早读督查员”、“卫生督查员”等。做到各项事情有专人负责,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提示开展自律和他律。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帮助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好方法。在我们班,有负责检查卫生的“卫生督查员”,有负责检查眼保健操的“眼操督查员”,有专门负责收作业的“作业督查员”,…… 对于这些督查员,在开学初,老师要在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为培养好卫生督查员,开始我每天和学生一起值日,手把手教会他们扫地、拖地、擦窗子……反复强调卫生要求,很快提高了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让所有的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不仅锻炼了所有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了所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而且使小集体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学生模仿学习最好的榜样,我们在孩子们眼中的一点一滴都将成为他们模仿的标准。做一名好老师,做孩子们心中的好榜样。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从自己身上学会更多更好的……

五、赞扬肯定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马卡连柯也认为,“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好行为。”虽然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着内敛……但他们行为习惯的好坏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天性多动、学习成绩较差,但是她很善良、还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她总是尽力帮助。有时把自己的笔借给同学;有时送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有时还常常放学留下来,帮当天的值日生打扫卫生。对于她,我抓住她的优点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还夸奖她是班中的“小雷锋”,并推荐她为“劳动小组长”。这使她充满了自信,一学期下来,学习进步了。

六、要养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细化目标: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七、懂得感恩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参考文献

[1] 邱尹,曾令辉,秦璐. 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及问题与对策[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2] 闫立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成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04)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7篇

发现二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校际差异。

发现三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随家长学历递升而递减。

发现四学前班保教条件低于幼儿园,教学方式小学化。

发现五家长对学前班价值认知存在分歧,但班主任认为上学前班有助于入学适应。

《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教基[1991]8号)指出:“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则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该文件特别指出:“幼儿园已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城市,即不必举办学前班。”这就是说,学前班是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初期阶段,在不具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条件的地区的一种学前教育组织形式,而在已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地区,幼儿园大班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小学,无需过渡。

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一种不同性质的“学前班”,以入学准备、幼小衔接的名义招收从正规幼儿园大班退园、转园或已经从幼儿园毕业的5~6岁幼儿,开展学前教育。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半年或小学入学前暑假一两个月,费用不菲。一位住在北京北五环附近的家长反映,小区周边这种学前班已经“泛滥成灾”了,近十家培训机构在办班。另有中科院系统幼儿家长反映,到幼儿园大班时,差不多一半的幼儿退园去上了学前班,在园的大班幼儿则重新编班。不少家长在孩子幼儿园中班结束时、大班上半学年结束时都纠结于是否离园上学前班这个问题。基于此,笔者以北京市为例开展调研,以了解小学生入学前就读学前班的现状及就读学前班对适应小学生活的影响,由此判断就读学前班的必要性。调研结果对家长安排幼儿学前教育具有参考意义,对教育部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及出台相关政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

由于目前北京市边远山区刚刚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通过延庆等区县教研中心也证实当地尚不存在这种性质的学前班,因此笔者将抽样范围确定在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笔者在东城区、海淀区按办学水平各抽取3所小学,然后以一年级32个教学班的学生家长和58个班的班主任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1)5~6岁幼儿就读学前班的比例;(2)幼儿家长选择/不选择学前班的原因;(3)学前班学习内容与方式;(4)幼儿就读学前班对其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影响。

笔者向家长发放问卷1 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 000份,回收率88.1%;向班主任发放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0%。除此以外,笔者还对1位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1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做了访谈,整理访谈记录7 300字。

对两份调查问卷中的封闭式题目,笔者采用SPSS16.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家长为幼儿选择学前班情况进行了户籍、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分析,以找到潜在的倾向性和影响因素。教师问卷设置了一道开放题,请班主任写下自己对就读学前班必要性、幼小衔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58位被试中有32位班主任作答,回答率55.2%,整理文字2 000字。

二、结果与分析

1. 超过半数的学生入小学前上过学前班

51.4%的家长称自己的孩子上过学前班。班主任填写的一年级在校生共1 630人,其中上过学前班的学生为833人,占51.1%。这两组数据高度一致,可以断定一年级学生上过学前班的超过半数。

2.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校际差异

统计检验表明,是否上学前班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χ2=12.51,P

进一步检验发现,学生户籍状况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χ2=1.26,P

3.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随家长学历递升而递减

统计检验表明,是否送孩子上学前班与家长学历存在显著相关(χ2=55.10,P

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一是高学历家长持有比较理性的教育观。在问卷试测时部分高学历家长明确表示没必要上学前班:第一,是不想太早给孩子那么多压力;第二,幼儿园已经提前教了不少东西,学前班再学一次,小学再学一次,或许会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

二是高学历家长对社会举办学前班的保教方式不信任。

三是高学历家长通常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子女就读好学校的几率较大。统计检验表明,家长学历与子女就读名校明显相关(χ2=1.56,P

4.学前班保教条件低于幼儿园,教学方式小学化

23.3%的家长称学前班没有午睡安排,65.9%的家长称学前班没有或仅有很小的户外活动场地。仅有2.9%的家长称学前班一日有三餐并有加餐,仅供一顿午餐的学前班占44.6%,见图5。

85.9%的家长称学前班的学习方式以上课为主,87.0%的家长称学习内容以读写算为主,68.0%的家长称学前班留有读写算方面的家庭作业。可见,学前班教育方式小学化很明显。

5.家长对学前班价值认知存在分歧,但班主任认为上学前班有助于入学适应

数据表明,学生没上过学前班的家长,大多并不认为上学前班对孩子入学适应有多大的价值;但班主任和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家长,一致认为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入学适应快,过渡顺利。另外,67.2%的班主任认为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总体看来,班主任和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家长认为没必要上学前班的比例均不高,见表1。

6.九成班主任赞同一年级适当增加游戏时间,逐步向学科教学过渡

91.4%的家长赞同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应适当增加游戏时间,逐步过渡为以学科教学为主,便于孩子适应。在开放题中,12.5%的班主任建议一年级减少知识容量、降低课业难度、放缓课业进度,让孩子顺利过渡,没有必要增设新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讨论与建议

1.建议已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地区的幼儿不上学前班

本次调研数据表明,目前社会培训机构举办或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保教条件低于正规幼儿园,用餐安排、午睡安排、户外活动场地等均不符合幼儿保教要求,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目前的这种单纯指向幼小衔接的学前班,教学方式小学化,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政策和幼儿保教规律。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在这里,“体”被排在幼儿发展的首位。但是学前班的户外活动场地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需要,以上课为主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活动时间。《指南》要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在“数学认知”部分,5~6岁幼儿只要求“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是调查发现,某些培训机构举办的学前班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班主任普遍反映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入学适应周期较长。既然六岁的孩子入学适应都比较困难,那么让五岁的孩子上这种小学化了的学前班,无异于让五岁的孩子提前进入小学,对孩子造成的身心压力可想而知。

2.建议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调整,建立幼小教育系统连续性,促进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问题在于“儿童在入学前的环境中各系统间交互作用与进入学校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间多大程度相关”[1]。科萨罗等强调了幼小衔接引导活动的重要性[1],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为适应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准备。因为引导过渡的活动可以反映出不同系统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这些研究表明,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系统的相似性、连续性对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看,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制度、教学方式、环境布置、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学前幼儿及其家长而言,入学适应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位班主任在开放题中写道:“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入学适应较慢,家长适应更慢。”不难理解,在时间的维度上,幼儿园毕业后,秋季入学便是孩子从学前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分水岭。但是,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上看,学前幼儿与小学生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临界点。9月入学,孩子要从一个熟悉的系统进入另一个不同的系统,挑战是可以想象的。

目前,在政府和学校层面,对两类教育的相互衔接仍缺乏制度上的设计和保障,这也是学前班市场繁荣的根本原因所在。为此,建议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调整,来构建两个系统之间的连续性,搭建一个幼小过渡的缓冲坡道,帮助孩子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首先,建议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组织安排幼小过渡的引导性活动,如参观、课堂模拟等,帮助孩子逐步了解小学的教育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幼儿园要逐步调整作息制度,向小学一年级作息安排靠近。幼儿园还要适量安排集体教学,逐步渗透小学课堂学习的规则和要求,让孩子逐步熟悉小学的学习方式。

其次,建议统筹安排小学低学段的课程内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尝试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前半段,减少课时安排,比如按半天集体课堂教学安排,增加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增加直接体验、动手操作等。一年级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可适当借鉴幼儿园的模式,让孩子入学后感受到熟悉的环境,降低陌生感,便于孩子熟悉、接受新的学习环境。

最后,建议政府层面为幼小衔接创造政策和制度环境。要搭建幼小沟通的平台,让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办学主体能相互了解,并在教学安排上相互靠拢,减缓幼小过渡的坡度。各地区教育部门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层面提供保障,调整考评标准,减轻对一年级教师、学校考评的压力,让教师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有更多的时间帮助新生熟悉小学的环境和制度。

尽管数据显示65.5%的班主任认为孩子有必要入学前上学前班,但一位多年从事一年级教学的班主任在开放题中写道,之所以推荐上学前班,“并不是学前班多好,而是现在的体制和一年级课程内容及课时情况下的‘必须’。一年级课程太多,没有提前学习的孩子难以承受。最根本的的解决办法是:减少一年级学习内容,放慢课程进度,给老师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听讲、表达、学习等各方面能力”。可见,国家在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一方面解决幼小过渡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寻找新的路径。

3.建议加强对幼小衔接有关问题的研究

国内目前的研究涉及幼小衔接的机制、幼小课程衔接、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家长和教师对入学准备的认识[2]等方面。但是多数研究结论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跟踪式的研究。比较而言,国外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具体,涉及家长在儿童幼小衔接期中关注的问题、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感受和参与幼小衔接的愿望、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的期望和对幼小衔接活动的看法、教师与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认识上的差异、幼小教师关于托幼机构与小学之间一致性与连续性的看法、幼小衔接中最大利益相关者儿童的情感态度与认知和期望等[3]。国外的很多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

本次调研发现,户籍状况、所在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家长学历水平等因素都与学前教育、入学准备策略存在着明显相关,总体上表现出弱势家庭子女就读学前班比例趋高的特点,这凸显出经济社会地位对儿童教育水平的影响。入学准备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美国学前教育中的焦点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已有评价研究表明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时就已经出现较大的成绩差异,如一项报告显示,黑人和白人高中学生的测验成绩大约一半的差距明显开始于儿童入学[4];另一方面是因为“入学准备问题不仅仅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涉及教育公平和种族和谐的社会政治问题”[5],而缩小“学生在测验成绩上差距的行动可能比要求广泛的政治支持等其他任何策略都更能促进‘种族平等’”[6]。相关研究值得借鉴,在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日益扩大、贫富差距依然较大以及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如何缩小学前教育、入学准备差距是值得研究的涉及教育公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86-90.

[2]张向葵,孙蕾,李大维,盖笑松.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75-76.

[3]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4):53-54.

[4]Meredith Phillips,James Crouse,John Ralph.Does the Black-White Test Score Gap Widen after Children Enter School?[M]//Jencks,Phillips.The Black-White Test Score Gap.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229-272.

[5]刘焱.入学准备在美国:不仅仅是入学准备[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8-32.

[6]Jencks,Phillips.The Black -White Test Score Gap:An Introduction[M]//Jencks,Phillips.The Black-White Test Score Gap.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 3-4.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

(五)乡镇中心园需要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

(五)乡镇中心园需要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

学前班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佐治亚州政府;学前班;资金管理;美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54-03

美国佐治亚州政府对学前班项目(Pre-Kindergarden Program)资金的管理全面、严格,通常会全程追踪资金使用情况,从而为保障学前班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佐治亚州政府对学前班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有借鉴意义。

一、州政府对学前班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

佐治亚州学前班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收入。学前班项目由“光明开端:佐治亚州早期保育和教育部”(Bright from the Start:Georgra Department of Early Care and Learning,以下简称“光明开端”)领导和管理,学前班由各地的承办商承办。在2011年美国国家早期教育研究院(NIEER)的儿童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佐治亚州的学前班项目质量在全美名列前茅。佐治亚州学前班教育的高质量与州政府对其资金系统完善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1.资金申请资格审查

“光明开端”在与学前班承办商签订资金授予协议前,会对承办商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即使是对续签资金授予协议的承办商,也会重新对其资格进行审查。具体审查内容包括承办商的资金使用情况、之前举办的学前班的信誉情况等,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情况。信誉良好的标准是:符合学前班项目的程序和要求,符合联邦营养项目的程序,有幼儿保育许可执照,不处于“试用期”。所谓“试用期”是佐治亚州政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前班项目实施的管控措施之一。处于“试用期”的学前班的资金使用会受到相关限制,并被要求限期整改。符合要求后,会结束“试用期”。

在与承办商签订资金授予协议前,“光明开端”要求承办商必须提交财务报表,以便对其以往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财务报表内容包括教职员薪金、报销费用的独立清单、承办商的收入来源、所收到的公共资助情况,等等。“光明开端”根据这些了解承办商之前的财务收入和支出情况。若符合资金授予条件,“光明开端”会通过电子邮件将资金授予协议发送给承办商。

2.资金拨付

由于“光明开端”所拨付的资金是根据承办商提交的幼儿人数和主教教师资质情况来计算的,所以准确的幼儿和教师的名册数据非常重要。如果承办商提交的名册不准确,会导致学前班被转入“试用期”。具体来讲,当学前班有幼儿离开或新增时,承办商必须在每半个月提交的幼儿名册中及时更新,以便“光明开端”用多退少补的方式调整资金数额。每当出现教师人事变动时,承办商都需要向“光明开端”提交教师更改通知,通知要包括新教师成绩单复印件、教师资格证复印件等相关材料。“光明开端”要求承办商必须准确记录幼儿人数和教师人事变动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提交相关文件作证明,以确保准确拨付资金。

资金拨付方式是在当年8月至次年5月共10个月时间,“光明开端”按月通过电子资金转账方式将款项存到承办商提供的银行账户中。承办商需要将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及所有权变化情况及时通知“光明开端”。

3.资金支出上报与审计

学前班承办商在收到资金授予协议后就应开始提交对账报告,上报资金支出情况。对账报告应包括相关证明文件,以证实资金使用合理。

“光明开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审计。第一种方式是随机检查。“光明开端”的审计人员会不定期、不预先通知地对学前班承办商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行检查。第二种方式是追踪资金。学前班承办商必须保留财务记录,以便审计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追踪学前班的资金支出情况。第三种方式是定期对账。学前班承办商必须将所有收据和其他必要的记录保存至少3年,用以提交对账报告。如果经过审计,这些收据和相关记录不能支持资金使用账目,则学前班必须将本年度被授予的资金退回“光明开端”。在审计期间,承办商要与“光明开端”充分合作,要安排相关负责人配合审计,并预先准备好所有审计需要的学年档案、记录及其他相关材料。

4.对不达标或违规项目的处罚

“光明开端”会通过控制拨付的资金数额来督促不达标或违规学前班项目提高质量。具体做法是:如果承办商承办的学前班项目处于“试用期”超过一学年,则“光明开端”会减少至少一个班的资金资助;如果一学年内仍不能有效提高质量,则会继续每学年至少减少一个班的资金资助;假如承办商开办的学前班项目只有一个班,那就意味着他将会失去所有的资金资助。这种按班级数减少资金资助的处罚措施对于促进学前班质量的提高是有效的,因为这一做法有助于集中资金保证少数达标班级的教育质量。

由于“光明开端”所拨付的资金数额主要是依据幼儿和教师名册提供的,所以任何虚假、欺诈性的名册制作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处罚,民事处罚的罚金为5500~11000美元,并会根据佐治亚州的官方条例规定追加3倍的损害赔偿金。

佐治亚州政府规定学前班项目的资金应专款专用,承办商要确保资金来源于学前班项目,而不是其他项目,而且学前班的资金不能用于支付政府机构征收的罚金。资金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承办商被迫讨偿还已获得的资金,还可能被拒绝参与当前和今后的学前班项目,甚至会被。

二、州政府对学前班项目资金管理的特点及其启示

1.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1993年,佐治亚州政府开始将收入投入学前班项目,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佐冶亚州的学前班教育质量在全美名列前茅,与其稳定的资金保障是紧密联系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在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且主要用于支持公办幼儿园发展,而民办幼儿园的收入主要来自家长支付的学费,民办幼儿园通常是高收费的,这会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可以说,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还是很不够的。然而,纵使我们不断呼吁政府加大投入,但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满足社会的学前教育需求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因此,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并且这种支持可以是多渠道、多形式的。美国佐治亚州政府将收入用于支持学前班项目运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经验。英国政府则引进了项目管理、民间基金会、教育券、税收调节等现代市场投资管理方法,以取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之所长,而避两者之所短,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可以说,国外这些尝试和探索所取得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政府为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以促使社会了解、关心和支持学前教育,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社会力量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行为。

2.资金管理为保证学前班项目的高质量服务

佐治亚州政府对学前班项目资金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其对教育质量的关注。

首先,表现在计算资金拨付的数额方面。资金拨付数额是根据幼儿人数和教师资质确定的。教师的资质与教育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学前班项目的教师资质越高,得到的拨款越多,否则相反。例如,具有专业标准委员会颁发的佐治亚州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承办商每年会收到31566美元拨款,支付给教师的年最低工资为28140美元;四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承办商每年会收到22904美元拨款,支付给教师的年最低工资为20614美元;两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承办商每年会收到18902美元拨款,支付给教师的年最低工资为17012美元。不同的教师资质会得到不同数额的拨款,此举能促使承办商把好教师资质关,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次,表现在对不符合要求的学前班项目的处罚方面。如前所述,如果项目不符合要求或者出现违规情况,都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监控其资金使用,督促其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最后,表现在弹性的支出规定上。对于项目资金的支出,州政府有明确细致的规定,但其中有一项为“支出免除”。例如,如果所有的活动室和操场都配备齐全,学前班承办商可以要求将本来一年1000美元的材料和用品费用支出用于其他教学之用。虽然这种“支出免除”仅限一年,但也增加了弹性空间。便于承办商将不需要花费的费用用于提高项目教育质量。

以上种种措施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了学前班项目的高质量。佐治亚州的经验告诉我们,资金的管理并不仅仅是为了保证程序的公正,就学前教育的资金管理而言,根本目的是一要普及学前教育,二要保证学前教育的高质量。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以实现资金管理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

3.全程追踪审计资金使用状况

全程追踪审计,即审计工作贯穿资金运行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佐治亚州政府对学前班项目资金的监管从审批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学前班项目资金所做的定期对账与随机检查,促使承办商在项目经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资金管理并做好记录,而不是在要接受年度对账时才对账目进行整理,保证了资金账目的准确性。承办商还需要将所有的收据及相关记录保存至少3年,这不仅使资金审计有了准确的核对数据,也方便今后在需要时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追踪检查。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幼儿园注册时并没有查清各方的投资份额,注册后也没有定期审查其资产流动情况,幼儿园如果终止,又缺少对其资产的结算,亏损也不追究承办人的责任,这样任资产随意流动,很容易出现资产流失或不当使用等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佐治亚州政府对学前班项目资金的审计管理办法,将定期审计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并要求幼儿园保存财务数据,将审计工作贯穿于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Georgia Department of Early Care and Learning.Enrolling in Georgia’s pre-k program〔EB/OL〕.〔2012-11-13〕.http://decal.ga.gov.

〔2〕NIEER.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11:State preschoolyearbook〔EB/OL〕.〔2012-11-13〕.http://.

〔3〕Georgia Department of Early Care and Learning.pre-k providers’operating guidelines〔EB/OL〕.〔2012-11-15〕.http://decal.ga.gov.

〔4〕蔡迎旗.国外幼儿教育财政资金的配置类型、政策及其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6,(9):13.

上一篇:生态化农业范文 下一篇:高等美术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