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2 10:08:53

学前美术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儿童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素质,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情趣。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针对儿童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性地选择艺术门类,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愉快轻松中发挥创造力和天性,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首先,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感知周围环境,培养儿童对美的灵敏性。其次,引导儿童积极投入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再有,引导儿童初步掌握多种材料和工具的操作,以及运用图形、造型、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表现。

第二,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阶段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各层次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同样,在学前教育这个人生的起跑线上,清晰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制定合理、合适的目标更是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教材和美术活动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法应丰富,且应该重视儿童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本质是儿童认知的过程,随着思想认识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阶段儿童是通过绘画途径来表达感受。儿童美术的本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美术的原动力。儿童美术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和游戏活动,儿童把美术作为自己游戏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独特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儿童美术伴随儿童成长是一个特殊阶段。儿童美术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美术无拘无束,个性特征鲜明,形成了儿童画独有的意味。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所以,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儿童在美术中所体现的那种独特的拙稚美及童趣,儿童美术促进了儿童心智的成长,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美术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儿童美术包括“想象、直觉、幻想、灵感”等形式,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实知识面。儿童了解世界的形式是感性的,思维的方法是非逻辑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方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是直接和感性的。对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儿童会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通过儿童美术让儿童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是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各种事物,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欣赏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提升儿童素质的美术教育活动。

第三,绘画活动:让学前儿童了解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及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美术材料和工具;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第四,手工制作活动:指导儿童利用纸、树叶或废旧材料制作手工折纸、树叶粘贴画、玩具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促进儿童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美术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升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活动。儿童是否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对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活动时,我们应该从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经常提供作品给儿童欣赏,将儿童的作品陈列在展台里,让儿童互相学习,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引导鼓励儿童收集美术活动的各种资料,如各种树叶、卡纸、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引起对颜色、造型的兴趣;充分肯定每个儿童取得的微小成功,肯定儿童的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进取精神。

第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儿童美术作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中,儿童对作品的讨论是自由联想的、随意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受并加以引导提升,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理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审美感受和释放审美想象,开阔儿童的生活视野。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美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儿童,就能促使儿童的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审美经验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儿童绘画,如表现力非常强的米罗、毕加索的作品。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时,应鼓励儿童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认识。儿童通常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拟人化,再现童话的王国,把自己喜欢的加以美化,讨厌的东西丑化夸张处理,使自己的画充满生活情趣和满稚气。儿童根据这一年龄特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极富童趣的作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于儿童。

第三,教给儿童初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儿童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儿童运用掌握的浅显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和欲望,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发展儿童的智力。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总之,通过剖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深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莉.学前美术教育浅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3] 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有效实施

幼儿时期是思维的启蒙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便要求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有着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涉及绘画、手工制作、美术设计等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需求,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面临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除了掌握美术基本技能的要求外,更多的是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效地开展美术教育课程,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施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1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群体有限,大多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擅长舞蹈、音乐等,但相对来说美术功底一般。一些学生虽对美术课程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热情,但囿于功底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优质师资较匮乏,难以满足美术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仍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实用性和趣味性相对较少,对美术审美和鉴赏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未能遵从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画架、画板、石膏人物模型等用具较匮乏,辅助教学设备的配置不高,美术实训室数量有限,美术课程的设置过少,缺少合理性,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指导教学,违背了学前基础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有效实施的策略阐述

2.1培养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只有依托于美术教师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工作。作为教师要树立持续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经验,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和制度,组织教师多参加相关美术教育的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在讨论和反思中重新认识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在美术教育方面的专业化发展。建构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完善教学与科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2.2完善扩充美术实训室

美术实训室是美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美术技能训练的场所,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美术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美术实训室中,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美术颜料的表现形式,得到更多的创作灵感。美术实训室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实用性的硬件和软件教学环境和互动交流平台,完善并扩充美术实训室,利于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效的开展实施。

2.3加强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与幼儿园教师的岗位特点紧密联系,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内容涉及简笔画临摹、手工制作、水彩绘画等,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寻找绘画创作的素材。

2.4优化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

第一,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于教学情境的设置,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将美术知识进一步内化。可见,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优化教学方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第二,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时有发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逐渐趋于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将声、像、字集成一体,传递给学生,使得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形象。比如,教师在讲授美术透视这一原理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插播教学动画,分别呈现线性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并进行对比说明,形象直观地进行原理阐述,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解。运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教学短片,将所需要掌握的方法步骤和原理形象直观的再现于课堂,通过不同角度的特定画面和相应的解说,准确高效地掌握绘画的方法,既能节省课堂有限的时间,又能易于被学生接受,对于学生未能理解清楚的部分,可以进行反复的重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第三,运用科学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美术教学评价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美术教学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过多注重知识性评价、偏重于结果等的误区,让教学评价成为提升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同样的题目,不同学生有着不尽相同的想法,在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过程中,常常会看到,有的学生表现得大胆洒脱,有的则工整细腻;有些学生喜欢追求客观再现,而有些则偏爱主观表现等等。在美术教学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教师若片面地肯定美术技能较高的学生,而轻易地否定其他学生,将会致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其创作能力的发展恐怕将会停顿、甚至倒退。因此,教学评价的尺度对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发挥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评价时,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实行评价标准的层次化。此外,美术教学评价要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情形,实施多主体评价的原则,使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元化方式。确保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能更清楚地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3结语

美术是诉诸视觉的艺术体验,借助于眼睛的直观观察,从色彩、形态、构图的角度敏锐感知,体悟艺术的美感。美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本文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美术教育的现状,并进一步阐述美术教育有效实施的策略。由于个人知识储备及研究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失错漏,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实践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对该课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高效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陶欣.学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2011(03).

[2]南楠.探究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质量的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思维;想象力;兴趣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及其影响的日益重视与关注,推动着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热门。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应用特征突出的课程。学前美术教育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设计和指导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旨在不断强化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不断强化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美术对学前儿童来说是一种实践,是需要学前儿童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学前儿童对外界事物感知到情感的发展过程,是学前儿童自己动手塑造出美好形象的过程,是学前儿童身心内外相互作用的完整过程,是学前儿童发挥他们的全部心理能力和热情的过程。为了加强学前美术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师生互动性,本人针对学前美术教育的重点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对美术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热爱美术的兴趣。

1.教师要结合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有趣的美术活动。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美术材料,制作生动形象、贴切儿童生活的物体。在美术创造中,贴切生活的美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令他们向往,由多种材料造成的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会令儿童感到惊喜和渴望,促使他们在心中描绘美丽的图画。如,树木、动物、花草、水果等,通过不同形状、类型的吸引,培养儿童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培养儿童对于颜色、造型的兴趣。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知识或是概念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其中深奥的意义。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丰富课堂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游戏、舞蹈、音乐、故事等形式来引进美术知识,以此来吸引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

二、创设美好的环境和情境,培养学前儿童对于美感的追求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掘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要想学前儿童透过心灵和眼睛发现美好的事物,就需要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没有美感,便没有美的表现。学前儿童对美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为儿童提供美的空间,使他们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形成判断和评价美的初步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十分重视美术欣赏活动,因为欣赏本身就是审美过程。例如,欣赏那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年画、图片、动画片等。对于这些作品可以从表现的形象、主题内容、作品类别以及造型手法等方面作些简单介绍,引起学前儿童绘画的兴趣和愿望。儿童就在这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中,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

三、重视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对于儿童来讲,艺术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并且被他们所接纳。儿童绘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他们的绘画活动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画正是儿童自娱自乐的产物,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他们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在学前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绘画为手段,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与各学科有机配合,在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类比、联想、发散思维。通过逐步培养学前儿童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美术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旨在通过美术的想象和联想思维发展儿童的智力,通过感受美、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通过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前美术教育 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随着学前美术的普及,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学前美术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认识学前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潜能,如何催生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学前美术教育研究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学前儿童主要指尚未入学的0―6岁的儿童,即幼儿。对幼儿实施的美术教育即为学前美术教育。首先,它是一个时间概念,即人在幼儿期由创作行为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体现出的美术行为特征和作品特征。它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尚未入学的幼儿。如果主体不是幼儿,是儿童甚至是成人,即使他们的美术行为和创作具有幼儿美术的特征,也不能作为学前美术。在其他学科中,似乎难以根据年龄来分类,只有在人文学科中有儿童文学、儿童舞蹈、儿童歌曲之类的说法。但这些往往指的是成年人以儿童为行为主体和接受客体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即儿童文学、儿童舞蹈、儿童歌曲等都有成年人参与的成分。而学前美术、儿童美术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都是幼儿、儿童本身。这是学前美术与成人美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学前美术的形象生成与组织主要取决于其身心发展水平,同样也能反映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学前美术是幼儿表达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情感,尤其是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形成的时候更是如此,而且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很明显,学前美术带有一种鲜明的自发性的特征。加登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提到幼儿艺术知觉的两个阶段:一是0―2岁的幼儿知觉期。此时的儿童能够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即发展最初的知觉力。但这时期的幼儿对有组织的形式表现出偏爱。二是3―7岁的符号认知期。此时的幼儿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字、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此阶段因知识经验不足,还不能知觉艺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悦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所以成人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二、对幼儿主要实施美术欣赏教育

因处于0―6岁的学前幼儿的年龄太小,教育者应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骨骼、力量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让其信手涂鸦,尊重他们的感受。但这时,更直接、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欣赏和安排美术欣赏教育。首先,选择抽象性的美术作品,如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马蒂斯的《忧愁的国王》,康定斯基的《即兴35号》,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等作品。这些形式层面的作品最容易为幼儿接受、理解和欣赏。经研究发现,比起其他风格的艺术作品,儿童更喜欢和抽象作品展开对话。因为欣赏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这恰恰与幼儿尚完好地保存着人类的本能和直觉相一致。其次,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应选择具象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应是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理解和接受的。幼儿在欣赏了抽象美术作品后,对美术的基本要素及情感的表现性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写实作品上来。经研究发现,徐悲鸿的马,陈之佛的花,齐白石的虾等作品,幼儿是很有兴趣的。这些作品直接描绘了儿童较为熟悉的事物,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幼儿会对美的事物更感兴趣,情感体验也更丰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作品的选择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应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选。

三、关于儿童美术考级

针对儿童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它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儿童享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然而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美术教育的价值是孩子画一幅漂亮、逼真的图画。于是,就把孩子送到校外的美术培训班、少年宫学美术。一些校外美术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抓住家长的心理,让孩子快速地临摹一些写实性作品,选出一些好的美术作品拿去参展、考级,一些毫不知情的家长以为孩子进步很大。于是决定把孩子培养成画家。其实过早地定位人生目标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更何况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完全是两码事。事实证明,很多人在儿童时期获得大奖,甚至国际大奖的,长大后碌碌无为,甚至根本就没有从事美术工作。由此看来,儿童美术考级是有违素质教育的精神。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儿童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有所了解和感知,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其实,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也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是用美术特有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表现学生的生活,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校外美术培训班和少年宫的多数老师只注重技术训练,单调乏味,或者要求苛刻,批评甚多,严重地挫伤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所以,家长应理智地看待儿童美术考级,社会也应坚决叫停儿童美术考级。

四、正确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绘画是儿童大都有的潜能,是儿童不启自发的一种自然表现。绘画给儿童带来很大程度的不是作品的本身,而是儿童在信手涂鸦中于纸上留下的痕迹和此过程带来的快乐。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不能以“画得像”、“画得好”、“××的画是班上最好的”等来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应关心孩子是怎么画出来的,用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没有立体、透视、线条等的概念,且他们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秩序紊乱,对复杂的空间感知能力弱,画出的作品没有透视、空间,可能过于大胆,造型夸张、构思奇异、和原始绘画有着惊人的相似,天真幼稚的突出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上。这时教育者不可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儿童,而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赞美他们,积极地引导孩子充满生机和活力、主动地作画,用手中的笔将真情实感融入画中。

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兼顾儿童自身的身心阶段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教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用亲情的语言,正确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力。注重不同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让幼儿的画面呈现符合幼儿心灵的美。

五、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识

不了解学前儿童绘画时的心理特点,就不能很好地辅导儿童,也就不能很好地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学前儿童年龄小,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外界接触不多,缺乏知识经验,所以他们的思维认识、行为动作都是幼稚的。他们在画画时的意识、造型等也都是幼稚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涂鸦期”,这时他们的手、眼、脑配合得并不默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幼儿很乐于在绘画中展现自我,比如他们的自己的作品,一定会拿给家长或老师看,希望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所以这时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丰富其想象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尊重儿童的心理,让他们在儿童绘画王国尽情飞翔。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美术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它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我们要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通过幼儿的自我表现去构建健全的人格内涵,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在学画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欢愉和乐趣,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关于儿童美术的几个问题[J].美术,2007,6.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3]任国.向儿童美术考级说“不”[J].中国美术教育,2010,1.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一、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现状浅析

1、在学前美术教育目标确定上存在误区。一是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美丽的图画,做出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点;二是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完全没有考虑学前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创造美的技能,又培养儿童欣赏艺术美的意识和水平,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

2、在教育内容选择方面,过于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虽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模式化倾向在儿童美术作品中过于突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的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任务及思考

1、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 帮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 让幼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多种方式来获得审美表象, 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那种认为教孩子画画、唱歌、跳舞是无用的, 不如多教些读、写、算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欢乐的童年里, 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幼儿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绘画活动中,我们要画大熊猫,可以先带领小朋友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并引导他们自己观察,回来后让他们凭记忆画出大熊猫的样子,甚至可以让他们想象一下大熊猫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因为有了前面认知的积累,小朋友基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把熊猫的特征画出来。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观察、想象等方式进行学习的。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觉,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并不是增长儿童的美术知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其审美感受,释放其审美想象,开阔其生活视野。

3、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1)教师要经常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如长长短短的木棒、各种形态的纸片、彩色的钮扣、瓶盖等,鼓励他们收集美术活动的资源,如树叶、果实、花瓣、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幼儿在自由玩弄中引起对造型、颜色的兴趣。

(2)创设一个美的环境,经常提供美的作品给幼儿欣赏,将幼儿的作品陈列在教室里,让他们互相学习,在评价中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

(3)充分肯定每个幼儿取得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独特的想象和表现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

4、教给幼儿粗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幼儿运用掌握的粗略技能,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所想的东西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知识与技能的渴求欲望。广大学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之,传统的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想创新学前美术教学,就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精选学前美术学习内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注重方法的科学与合理,使学前儿童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习创造美,从而使其情操得以陶冶,快乐健康地生活成长。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6篇

1.1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以及美好愿望的语言,它是儿童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来反映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更进一步地表达儿童内心的想法。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美术发展过程中,儿童从涂鸦阶段的乱涂乱画到最后能够比较完整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创作出或者模仿出自己满意的一幅画,然后给它赋予名字,并加以说明,这都显示出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当我们拿着着实物模型告诉儿童,这是一种动物,是一只小猫,然后问儿童这是什么颜色的小猫,它爱吃什么,它有什么本领,然后让孩子创作一幅有关小猫的画,儿童就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发言,说可以画一只抓老鼠的猫、一群钓鱼的小猫、一只睡懒觉的猫、一只正在和小朋友玩耍的小猫等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童认识了事物,让他们学会了发散思维,学会把自己已知的事物和未知的事物结合起来,间接地培养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其实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反映在儿童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在儿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人的许多关于美术的条条框框都被打破了,比如说画面中不合比例的人物造型、大胆主观的色彩、随意的空间布置、不合逻辑的构思等。例如,当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农民伯伯,这个农民伯伯占了整个画面,然后在他旁边画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指出这个小房子就是农民伯伯的家,如果是我们大人画这幅画时,我们就会按照房子和人的比例去画,但是小朋友画得就充满了活力与吸引力,他不会按照我们的常规去做,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着儿童奇特的创造和丰富的想象。

1.2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具有独特的审美感

(1)引导儿童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美是一种艺术,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儿童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前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儿童通过做创意手工、画图、艺术欣赏等活动,来感受美的力量。例如,在绘画《幸福的一家人》时,每个儿童的想象不同,绘画重点也不同,有的儿童突出一家人服装上的各种各样图案,有的儿童更强调一家人幸福的笑脸。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儿童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儿童感受情感的美,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的氛围。

(2)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引导下,感受繁花茂盛的花丛,体会夕阳西下的感动,聆听滴答的雨点声,观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无论是街上形形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陶冶。

1.3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学前美术活动能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启发儿童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其实对儿童道德品格的培养可以从儿童自己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把拾到的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常画的内容,虽然他们画得稚拙,但是能从画面中看出儿童的美好,他们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美好世界。

1.4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手、眼、脑的发展大家一提到学前美术,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画,其实美术不只是单纯地画画,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手指画画,把豆子组合成一幅画,在废弃的瓶子上画等,所以学前美术不只是用笔在画,只要发散思维,就能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儿童在操作中亲身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手、眼、脑的发展。他们用大脑去思考和理解,用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睛观察其他人的做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学前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学前美术教育要求学生画的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在学前美术的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儿童画画,以画葡萄为例,老师就用几个几何图形画出了,然后让儿童照着画,还要求要的像,儿童很容易就学会了这种简笔的画葡萄,但是在学之前,他们却能用很多方法去表现,虽然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儿童创造的活力。模仿是一种固定的扼杀孩子创造性的方式,这会严重阻碍了儿童艺术感受和非凡才能的发展。

2.2学前美术教育缺乏儿童情感的培养每次当儿童完成画后,老师和家长在下课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谁画的最好看,每次看到涂颜色没有涂到外面且画面干净的孩子,还有看到你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的画家长就大加赞扬,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注重这些,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儿童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情绪,这样做还能发现孩子心智的发展是否健康。

3总结

虽然现在社会中的学前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在学得技能技巧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注重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教育对儿童进行的社会化培养,引导儿童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利用美术活动去推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兴趣 教育 孩子 美术 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前美术教育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想给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增加尽可能多的筹码,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及创新能力,纷纷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但是,当今的现状是学前教育过度发展,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因此,要合理认识学前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正确认识学前美术教育

(一)学前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学前教育工作者普遍将学前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教师先确定内容和绘画方法,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怎样涂颜色,怎样剪、折、贴,都完整地教给孩子,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单一的技能培训上,忽视了孩子的创造能力。究其原因不只是来源于教学任务的束缚,还有来自学生家长的不理解,许多家长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界定孩子的画,以“画的像不像”“颜色对不对”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本身就违背了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造成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而画,而是因为老师、家长的要求而画,对孩子学习绘画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二)端正学前美术教育认识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要充分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力,也是孩子保持注意力的关键。处于低年龄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好动,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引入新的刺激源,把孩子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都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在绘画活动时,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肯定其成绩,让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

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1)选择生活性、游戏性强的作业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儿歌等形式引导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的得到发挥。(3)引入动手性强的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4)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兴趣,用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让他们快乐的投入到游戏中,用心感受,仔细体会。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把从游戏中所感受到的大胆的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使作品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反映了儿童的不同体验,儿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逐渐形成。

三、举一反三以激发其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要教会孩子举一反三,不能会画圆就只会画圆,对于同样一个主题,要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将学到的技法能够运用到以后的绘画当中去,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促进智力的健康发展。

孩子在美术创作中往往是大胆的、天马行空的,他们无拘无束,单纯的涂抹着自己认为美好的画面,因此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教师要引导孩子,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想法。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创作绘画环境,要鼓励孩子乐于动脑,画出自己的想法,让每一幅画面都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内心思维。

四、要合理评价孩子的作品并做好展览

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能对孩子的作品有个合适的评价,将会打消孩子的绘画热情,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所以在学前美术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是要以鼓励为主,用孩童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其次,在教学中要多留意孩子的作画过程,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孩子应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者,可以让孩子们将作品讲给老师听,讲出自己的心声,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孩子们自己选出最漂亮、最完整的作品,最后由老师统一讲解其中的优点,并指出不足。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画同乐。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知道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并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进而让孩子能够创造美。

总之,学前美术教育不只是孩子的美术教育培训,更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综合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学前儿童的特点,综合各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成果,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类毕业生上岗考试教材-教育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8-07出版).

[2]尹小淳.《美术及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版.

[3]邱云.论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8篇

陕南指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地,这里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区域特色明显。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未来两年的新生儿人数必有增幅,学前教育将难以普及,民办学前教育便成为利用社会力量满足人们对教育多样化和普遍化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成为陕南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政策的开放、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陕南各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公办教育为主、民办教育为辅的办学体制。但是区域的封闭性也无疑给民办学前教育带来定的负面影响。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期便走访、调查了相关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较突出的现象,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滞后似乎是个最普遍的现象,除此之外,美术教育部分存在较多的问题:1、现有师生比较为合理,但在美术课程的开发、设置上较为呆板和落后。2、专职美术教师素质较低。3、特色办学欠缺。当然也有一些私立幼儿园具有明确的办学特色,如汉中市的天河双语幼儿园、蒙正学堂(儒家文化),突出了主要特征、有明确的办学特色,但毕竟只是少数。4、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的漠视。

解决的方法

当下较为先进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华德福教育,还有分别在我国上海和北京设立教育研究中心的美国高宽教育研究基金会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思考学前教育的价值、幼儿园的本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等系列重大问题,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中“以人为本”、注重幼儿体验的科学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希望相关的政府部分出台一些互利政策,以更好地引导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完善硬件设施、完善教育环境。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工艺美术)专业,针对软件资源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浅见,以期为陕南民办学前美术教育的发展、改革献出一己之力。

1、加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涵建设: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美术鉴赏教学、绘画教学和手工教学。

美术鉴赏:学前儿童的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题材、色彩、形式和风格,使幼儿知道世界上些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或设计师,认识他们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并了解与作品相关联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体验美术作品传达出的情绪和想法,从直观的视觉到内在情感的波动、变化,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艺术家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感悟,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易于激起幼儿本能的创作冲动,培养幼儿对美的持续追求和鉴赏能力。同时,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幼儿和老师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会形成积极的互动,提问、分享、发表看法……,在互动中幼儿锻炼了语言,也培养了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愿望,并加深了对周围环境的理解。

绘画教学:基于生理发展的阶段,幼儿的语言表达尚不完善,有很多情感和经验难以用嘴巴说出来,绘画正是使这些情愫流畅表达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的绘画教学与成人不同,没有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等纯粹学术角度的细致分类,绘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拿着画笔来玩儿,是复杂语言的代替物,是有意思的游戏。其实,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主要是让幼儿在涂涂抹抹的描绘实践中认识并逐渐熟悉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通过语言、音乐、情景再现和想象等方式,来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色彩搭配、多元的线条组合、夸张的形象认知与构图,最终形成幅幅鲜明个性、稚拙天真,充分尊重并体现幼儿本性的儿童画。教师不应对幼儿的造型和赋色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应鼓励、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描绘生活,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给物体上色。只要符合幼儿的心情和趣味,符合幼儿的主体呼唤,就是好的儿童画。

手工教学:学前儿童手工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简单的手工活动,使幼儿通过手、眼、脑的配合与协调,使得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影响,对于鼓励幼儿开展探索、想象和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手工活动的实际操作中,幼儿认识并了解了各种工艺的基础技能和多元材料的特征与造型原理,初步掌握了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多样的装饰手法。若能将当地的民间艺术相关内容引入手工教学作为补充教材,让幼儿从小了解、认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传统是我们的祖辈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摸索、积累起来的文化命脉,这是根性的文化、固有的特质,是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应当学习和发扬。同时,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这也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有益探索,创造性丰富教材体系的积极尝试。

对幼儿来说,无论是美术鉴赏、绘画还是手工,他们只需要经历这个阶段需要经历的,没有必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或通过的标准,作为教师我们只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时间和足够多的材料供幼儿去自由探索,让他们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成人的好奇心会慢慢减弱。经常听到一句话“当你对这个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长大,而是在慢慢变老”。对于幼儿来说,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未知的,一切都是好奇的。他们睁大了双眼,扑闪着清澈、纯真的眼眸,兴奋地看着一切,感受着我们居住着的美丽星球:他们懂得欣赏“神奇”的事情和现象,他们总会发现生活中平凡的“惊喜”,他们可以真诚的对自己的探索充满热情并持之以恒(只要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总之,成人举手投足中平常的事情都会被幼儿视为“新奇”的“游戏”,所以我们更应把握好这个时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潜质,并有效地拓展、挖掘。美术是幼儿早期教育中最易触碰其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是最易激发幼儿敏感天性的游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更有责任唤起并理解幼儿的好奇心,尊重生命个体对生活的渴望与热情,引导并鼓励幼儿大胆地接近自然、大胆地探索与求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使幼儿通过感官、动作和语言,有选择的了解和认识周遭的一切,不断经历次次独特的心灵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建立自信。就让“孩子贪婪地吸收着周围的世界,不断地消化,从而成为它自己”。

3、家长的配合

学前美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除了在幼儿园里专业老师的教养,家人的支持、参与、互动也是密不可分的。必须重视的点是,家长的教养原则要和幼儿教师的教养原则一致,因为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里,如果体验到的教养方式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就定会感到茫然、困惑和不适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这就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和配合显得极为重要。

小结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9篇

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

(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学龄前儿童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意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于是“简笔画”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席卷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热烈争辨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

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结合我国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现概括如下:

1、以培养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

(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一是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三是同一性。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我们见到火光就会有温暖、热烈的感觉,见到月光,就会产生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知觉能力比成人强,这是因为他们不受理性思维的干扰。再如,一个圆形,儿童会说:“这是太阳”、“这是扣子”,而成人可能会凝视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非规则性等。由此,我们推论儿童与艺术家更有相似之处。他们表现的足根据他内心的流动的感受中获得的线条、形状和韵律。依据上述分析,在美术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儿童对事物包含力的式样的感知。例如:我们组织的线条练习课题“小雨和大雨”,不仅仅要求儿童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感觉。启发孩子们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或粗或细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

(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只有渗入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儿童画从自然表现步人艺术表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因为审美愉悦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发生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充满活力,带有适中程度的紧张以获得生命的动态平衡。利用主客体的对立、矛盾,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运动和静止、勇敢和懦弱、快乐和悲伤”等差异明显的矛盾,使幼儿在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下,出于无意识的冲动,唤起情感和美感。如课题“打针”,儿童都有亲身体验,打针时既要表现出勇敢地面对现实,又有止不住的疼痛,儿童在画面上表现的那种哭笑不得、惶恐的表情,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快乐与悲哀、胜利与失败、勇敢与懦弱等儿童内 IL,抗争引起强烈的美感体验。

学前美术教育范文第10篇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纲要》又告诉我们:“幼儿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资源,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学前美术教学中注重废旧物材料再利用与操作方法,能够指导儿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和手工艺品,学会走进生活并美化生活。

关键词:

学前美术教育;废旧物;实施与操作

一、废旧物材料再利用的一般方法

(一)观察与感知

观察与感知主要是帮助儿童学会观察,锻炼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丰富儿童表象感知经验,使儿童学会逐步将感知信息中蕴含的符号语言和艺术语言感知吸收,逐步内化到自己的体验储蓄中,并且逐步迁移到实践活动操作中。所以我们提供的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感知活动对儿童的感知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教育者所提供给儿童进行观察与感知的作品要尽量具有多样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作品的表现形式要具有个性语言,提供的优秀艺术作品要与学前美术教育年龄特征和实用性相匹配,能够调动儿童的感官能动性。教育者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儿童勇于感知、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逐步指引导儿童感知发现和识别美术作品中的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构图、造型、色彩和作品表现的均衡、对称、统一、变化、节奏等形式美的特征。学会识别和感知这些本质特征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会观察,把观察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把感知内化为自身的潜在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引导儿童体验生活,艺术回归于自然,大自然和生活给予儿童艺术创作的无限营养,在学前美术教学中逐步培养儿童观察和感知能力。

(二)发现与探究

发现与探究是针对在观察与感知的基础之上儿童对美术类作品的表达方式,制作方法和实践技能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点、性能、使用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的发现与探究。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与工具材料和作品充分接触的机会,鼓励儿童敢于接触、体验和大胆的尝试,使其能够初步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逐步启发和引导儿童产生对材料的创作愿望和意图。教师要注重引导儿童学会逐渐从无目的的观察感知到有目的发现探究。在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儿童的个体表现,深入观察每个儿童在艺术表现时的实际问题,引导儿童自主解决问题。

(三)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

构思是以表象为基础把头脑中的表象经验与材料有机结合,“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见表象经验的重要。比如:面对生活中废弃的各种包装箱(牙膏盒、香皂盒等),这些被人们废弃的材料能被我们设计制作做些什么呢?我们课间吃的冰果棍收集起来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吃过的坚果壳能做些什么呢?这种根据对材料固有的材质美,能够采用与之相适的加工方法并且能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能充分展现材料的美,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充分注意材料的质地、软硬和纹理,设计和展示材料的点、线、面等形态特征。根据以上认知进行设计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并能够赋予废旧物材料以崭新的艺术创想和生命力。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是儿童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观察感知、发现探究的基础之上对“废旧物”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相关的操作方法的掌握、制作与创作表现。教师要在制作与创作表现前阐明要求,引导学生把临摹与独创结合起来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氛围。

(四)赏析与评价

所谓学前美术教育中对儿童作品的赏析与评价是指儿童对自身作品的自我品评和对小伙伴们作品的品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儿童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的过程。教师在赏析与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儿童学会自己讲述作品的制作思路和制作过程,是儿童讲述对自己作品的认识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欣赏的眼光,在作品中善于发现闪光点和优点,善于鼓励儿童,教师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有利于儿童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五)拓展与总结

对于学前美术教学来说实施后的拓展与总结显得格外重要。适当的拓展与必要的总结是学前美术教学得以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要回头看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准备情况,教育者是否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是否了解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是否熟悉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否对活动的内在与外延有更多的认识、对活动材料的熟悉情况、活动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场地设计的是否符合安全环保的原则、活动中儿童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愉快、是否能坚持完成作品、完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教师的活动指导和示范是否熟练准确、能否帮助儿童实现自己的构思、能否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等。

二、创意雪糕棍教学活动实施与操作环节

(一)对废旧物材料的观察与感知

引导孩子们收集雪糕棍,收集的雪糕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的废旧物材料。人们往往在使用过后就把之抛弃,通过长时间的收集过程我们逐渐对雪糕棍有所观察,这种观察与感知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逐渐丰富儿童表象感知经验。通过观察了解到雪糕棍是木制材料,长度不同。长一点的有二十厘米左右,还有十六七厘米的,中等长度的有十一二厘米的,短一点的有七八厘米。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材料,使儿童学会逐步将感知信息中蕴含的符号语言和艺术语言感知吸收,进而形成儿童的知识储蓄体验并且逐步内化迁移到实践活动的操作中。通过对雪糕棍的认识可以对雪糕棍有所了解,方便在我们以后再设计和制作时作为经验。在进行下一步针对雪糕棍的设计与制作具体操作之前我们提供的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感知活动对儿童的感知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学前教师应该尽量提供优秀的成功同类艺术作品给儿童进行观察和接触,尽可能地多为孩子提供观察和感知的机会,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动手来摸作品,更加有利于儿童形成感知经验。教师要注重引导儿童的发现、感知和识别雪糕棍制作的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线、形、点、色以及作品的构图、色彩、造型等。作品表现的统一、对称、均衡、变化、节奏等形式美的特征。教育者所提供成品的雪糕棍创意作品要尽量富有丰富的色彩,在设计样式上要多样性,在制作方法上要具有典型性的特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要与儿童的阶段性发展一致,能够调动儿童的感官能动性。教师还要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雪糕棍的创意引导,引导儿童设想自己的雪糕棍能用来做什么呢。

(二)对废旧物材料的发现与探究

对现有材料———雪糕棍和成品进行发现与探究,是针对在对雪糕棍材料以及对它的成品作品进行观察与感知为基础。将要使用的工具材料的特点、性能、使用方法等多方面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发现与探究。进行雪糕棍材料的制作时配合使用的工具材料有:乳白胶、丙烯、剪刀、画笔、塑料布等。了解这些工具材料的具体特点和使用方法。比如,乳白胶的使用安全,用什么工具材料涂抹乳白胶,剪刀的用途在于可以剪不太坚硬的雪糕棍,这个部分是需要老师或者是家长参与并给予帮助的。丙烯是在作品基本成型的时候进行着色用的颜料。通过具体的操作与研究儿童对工具和材料有了明确的认识,逐步引导启发儿童产生想要利用雪糕棍进行动手制作的愿望和意图。这一过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逐步引导儿童有想表现的欲望,引导儿童逐渐从无目的的观察感知到有目的的发现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看看谁对材料还不太了解,工具运用的不熟练。教师需要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帮助儿童解决实际发现的问题。在动手制作之前要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与儿童进行交流,要强调安全是所有制作过程最重要的。

(三)对废旧物材料的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

这个过程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前面的两个过程都是为这个构思与创作的过程服务的。雪糕棍可以制作成小房子、各种小家具、树木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儿童对材料的收集情况进行分组,一般可以3~5人一组,这样既考虑材料数量是否充足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儿童的性格特点,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协作。以制造雪糕棍小房子为例子,首先要让小组设计一个既简单又新颖的小房子的形象,教师要帮助儿童讲解小房子的基本构造,每个块面的具体制作方法。第三步才是动手制作,一般来说制作的过程要注意几个问题:在制作之前要先准备好一块能够在上面操作的塑料布(塑料布可以有效的防治乳白胶与其它物体的粘合)。雪糕棍相互之间粘贴要用乳白胶,乳白胶一次涂抹的不能太多,要干一干再互相粘贴。粘贴时要注意上下对齐,如果没有一次成型会给以后的组合带来很大的麻烦。粘成一片后要用重一些的书压在上面定型(一般定型的时间以两天为宜,一定要放在背光处,否则在太照射下雪糕棍一定会变形的)。整个制作的过程是手、脑、眼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如何能团结协作,统一意见是儿童在制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四)对废旧物材料的作品的赏析与评价

孩子们辛苦制作的形形的小房子做出来了,雪糕棍变废为宝了,孩子们很兴奋,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还会说“这个地方是我做的。”“那个地方是你做的。”“哪个地方是你做的呢?”小伙伴们相互赏析和评论着,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和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教师则是要用欣赏的语言来鼓励儿童,鼓励儿童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制作的整个过程和制作的感想经验。引导从儿童的作品中发现美,掌握创造美的方法。也可以为作品举办一个小小作品展,这样会大大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五)拓展与总结

通过整个针对废旧物材料———雪糕棍的再利用拓展到环保教育,雪糕棍是用木头制成的,而木头是砍伐树木制成的,树木的过度砍伐直接影响了环境,在对儿童进行整个活动的总结的时候提倡———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同时对已经产生的废旧物材料———雪糕棍进行回收再利用。引导儿童了解利用雪糕棍制作其他手工作品的方法,用业余时间可以利用剩下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沙发、椅子、树木等等。在进行总结的时候鼓励儿童大胆创新,勇于想象。针对废旧物材料———雪糕棍的再利用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观察与感知”、“发现与探究”、“构思制作与创作表现”、“赏析与评价”、“拓展与总结”是整个废旧物材料再利用美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这门课程中还可以渗透对自然界的观察。应该如何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环保理念等,都是对课程的拓展,要把教育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元化。

作者:段浩然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孝祥.美学基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1-36.

〔2〕沈金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40.

〔3〕石晓燕.何谓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3-54.

上一篇:社会科学研究范文 下一篇:城市经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