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8 03:39:19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1

2011年11月14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主持召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协调会,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形成全国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合力。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再次强调,要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此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陆续出炉,标志着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也意味着在向世界人才强国跨越的征途中,我们又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

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部级人才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既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12项重大人才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涉及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内容覆盖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财政部为12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核批了1000多亿元的新增经费。目前,各部门正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项,已启动83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已启动307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已启动2388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并不仅仅关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而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只有0.3%,这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应促进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积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50岁以下的仅占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今后5年,我国将迎来高层次人才退休高峰。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刻不容缓。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包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3个子计划。

为保障计划的实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参与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实施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建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子计划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计划实施所需政策,细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有关规定。

在地方,吉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2011年11月1日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吉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由团省委牵头实施,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大批行业领军、社会影响广泛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吸引一批业绩突出、富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具体包括5个子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开发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坚持知识更新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与开发利用新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该项工程包含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3个专项培养计划。

为保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专项培养计划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不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培训创新,注重调查了解不同培养对象的培训需要,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创新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相关的专题性深度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强化岗位锻炼,积极推进培养对象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交流。落实经费保障,国家财政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领军人才以外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企业和培训对象个人分别承担。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训1.1万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5000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1500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以及2500名学校优秀校长,力争在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该项工程所有项目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等。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动态调整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

为保障工程实施工,将实行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促进培养造就教育家、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等政策措施。工程所需经费由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每年共计9.4亿元。民办教育教师的培训经费可采取举办者自筹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文化名家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着力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名家的遴选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2020年完成工程目标,届时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将达到2000名。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还特别注意到与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实施了8年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的,在推荐中可优先考虑”。

该工程明确了对文化名家的资助扶持办法。一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二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四是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五是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虽然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在2009年已达778万人,但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牵头启动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方案,各级政府要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紧密配合;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配置区域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要以全科医师培训为重点,实行短期人才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同医药卫生重大科研计划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其创新发展、学术引领、攻克难关,带动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要把能力提高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核心,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要探索建立医学杰出骨干人才荣誉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实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执业的必备条件;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目前,“”已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海外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外国专家“”项目、人文社科项目7个子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各地纷纷推进各具特色的引才工程,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旨在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该项工程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组织实施。2011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2011-2015年,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2016-2020年,全面开展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适时调整重点方向,力争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2020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全面开展4项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加强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加强对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拓宽和完善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进入“工程”的通道;将重点推进金融会计、社会工作、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业设计制造、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做到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相结合。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子项目。

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为计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要发挥各部门优势,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作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建立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际,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加快开发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预测信息。建立完善分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由农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杰出科研人才,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将坚持服务发展、引领示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该计划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子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培养、农村经纪人培养等4个子项,由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结合已有项目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牵头、人社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将以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地为这些地区输送和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计划实施分为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5个专项,各专项实行行业主导、地方落实。利用各级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把计划实施与扶贫开发、经济开发、科技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三区”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工作与短期服务、个别选派与团队选派、内部调配与外部支援等相结合。

该计划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和省级贫困县及新疆兵团困难团场为基本单元,针对、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实际,各专项可制订专门计划,实行相对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参与选派和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以就近就便、本省调配的形式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内受援地。对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区,可依托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组织跨省支持;选派人员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的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短期服务应设立必要的项目,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三区”培养人才要依托行业培训资源,安排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有关单位参加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将在“三区”领导创办社会事业的重点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并给予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简化登记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

为保障计划实施,对选派到“三区”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将在职务安排、职称晋升、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各专项牵头部门可根据行业人才特点,制定完善引导政策。对业绩突出、基层欢迎的优秀人员以及落实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并享受相应政策。中央和各级财政为实施各专项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每年组织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任职、服务和自主创业。选拔重点是30岁以下的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

根据《方案》,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达到30万名,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聘计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选聘方式将坚持学生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从2011年开始,部署开展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连续5年时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派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为2~3年。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主要负责。计划自2011年起,将赴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实施规模扩大到每年1万人,中央财政支持的年度实施规模从1.5万人扩大到1.76万人, 同时做好服务期满志愿者的就业工作。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2

答:这项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实施,重点培养支持国内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

科学的未来在青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至45岁,峰值是37岁。我国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这项计划就是对那些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的专门计划。从实际情况看,青年科技人才是最需要稳定经费支持的群体。制定实施这项计划,就是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问:计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这项计划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到2020年,计划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项计划在遴选支持优秀青年人才的同时,致力探索人才遴选、考评、培养等各方面的新机制、新方法,催生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计划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进行适当调适。

问:计划主要支持哪些领域的人才?

答:计划的支持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的科研人才,以增强国家未来人才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项计划侧重于支持从事研究工作的创新人才,技能类、表演类、体育竞技类等应用型人才在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另有支持。

问:申报计划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申报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申报者应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全职工作1年以上。因为这是专门针对国内青年人才的特色计划,对于超过35周岁的人才、拟从国外引进的青年人才等,均有其他重大人才工程给予支持。对于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的特殊人才可破格申报。二是“软件”条件,申报者应在同龄人中具有突出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但不对论文、职称等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主要是遵循科学人才观,不简单以论文、职称等外在条件论“英雄”,而是强调发展潜力。至于具体标准的把握,交由评审专家组去评判。

问:为什么要控制申报名额?

答:由于全国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人选非常多,适当控制申报名额,有利于各级单位做好选拔工作,好中选优,确保推荐人选的质量。

申报工作按照人事关系隶属,由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归口推荐上报。申报名额是按照控制总量、突出重点、兼顾全国的原则,商各地、各部门确定的。这项计划坚持人选质量第一,原则上不考虑平衡照顾。因此,部属高校、央企、科研院所等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申报名额相对较多,地方则相对少些。

问:这项计划与其他计划有何关系?

答:这项计划是国内顶尖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定位较高,支持力度较大,支持人数相对较少。计划的支持范围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计划有一定交叉,但不排斥与上述计划的重复支持,关键是看人才质量和培养支持的客观需要。计划以培养支持国内人才为重点,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一年以上,即可申报计划。已入选“”并且正在支持周期内的青年人才不在本计划的支持范围。

问:如何确保计划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

答: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是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具有公信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借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计划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了设计。一是信息公开。申报通知面向社会公开,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入选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规范程序。计划入选者经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专家通讯评审、现场答辩、社会公示等程序产生。在申报推荐的第一环节,我们要求推荐单位严格把关,一般要通过组织专家评审等方式提出推荐名单、签署推荐意见。目前,各省区市以及申报人选较为集中的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等部门,都开展了比较严格的初评工作。三是完善制度。通过多项制度设计,确保评选工作公正进行,如:通讯评审专家从评委专家库中根据学科匹配原则随机产生,如因故未能评审,由电脑自动分配新的评委来评审;专家意见和评判分数作为入选的决定性因素,避免外界干预专家评审工作或影响评审结果。

问:这项计划的评委专家是怎么产生的?

答:评委全部从评委专家库中产生。评委专家库是在各地各部门推荐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计划的评审专家组成。目前,评委专家库已有数千人的规模,根据需要随时扩充、调整。所有的专家均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不能透露评审工作的有关信息。

问:对入选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将如何培养支持?

答:对入选者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科研经费支持,中央财政提供为期3年、最高可达240万元的科研经费,并赋予入选者较为充分的自主支配权,以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支持经费的具体额度将依据其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来确定。同时,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政策,确保经费使用廉洁高效。二是培养政策支持,制定实施对入选者的后续培养政策,在承担项目、参与课题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平台培养人才,探索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

问:对首批评选工作总体上有何考虑?

答:首批评选工作以遴选支持一批国内顶尖青年人才和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青年人才遴选机制为目标,本着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认真吸收有益经验,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努力把这项计划打造成国家需要、人才满意、地方和各部门欢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人才工程。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3

项目数据分析师职业技术认证

2011年二级建造师考前辅导班

钵水如心

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全国农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务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在重庆召开

推进公务员培训工作科学发展

全民医保须实现四大转变

“三支一扶”计划5年内再选派10万名大学生

中组部、人社部联合下发文件大力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蒋明红厅长到南宁市江南区调研指导工作

广西外国专家局举办2011年引智行政许可业务培训班

深圳市重金引海外人才 最高资助8000万

山西:5年内高技能人才将达70万人

数字

观点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

加快编制专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意见》政策解读

努力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率先实现充分就业——广西深入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援助行动

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暨“工作落实年”活动动员视频会议召开

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

李源潮:落实人才发展规划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人社部召开全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视频会议

中央编办:事业单位改革应强化公益属性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2012年实现“全覆盖”

我国将提高工伤死亡赔偿金 最高达60万

人社部:扎实推进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5668名高校毕业生竞当广西“村官”

广西召开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广西首届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圆满结束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通过

福建:15个事业单位选聘台湾专才任职

河北启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观点

数字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公务员管理事业发展

编制好地方人才规划 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稳定和扩大就业

全区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百色市共商人社事业发展大计

广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专家咨询座谈会在南宁召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春风行动”全面启动

怀揣梦想上路

:实现全民基本医保 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我国将探索建立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

人社部:六项措施缓解就业结构性短缺问题

人社部将轮训3000名县级局长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规划2011年启动实施

深圳市将推行“人才孔雀计划”提升自主创新

湖南:干部教育培训10年规划出台

成都市建立药品和医疗服务费用谈判机制

观点

数字

深入实施公务员法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公务员管理事业发展——纪念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五周年

对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几点建议

从淘金者身上“淘金”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践探讨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卓越计划;道;法;术;层面

作者简介:彭煜(1963-),男,湖南永州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授;李永桥(1977-),男,河南南乐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四川 绵阳 62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专项课题“区域产学研联盟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研究”(课题编号:2010YHE032)、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重大理论课题“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11sxb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8-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目前全国“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接近200所,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中,还有一大批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各高校根据对“卓越计划”内涵的理解,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探索,在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培养模式仍然单一,仍以专业教育为主。由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时间不久,因此关于它的内涵、目标和发展思路等还需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道法术”思想与“卓越计划”

“道法术”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培育起来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是寄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群体凝聚力和智慧洞察力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道”、“法”、“术”思想的三个层面划分来源于《易经》。在《易经》中,“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不易、变易和简易”。道者不易,法者变易,术者简易。为了形象说理,《易经》以“天、地、人”为代表来阐释道理,它启示人们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事物。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封建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法术。“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用这个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产生之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韩非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他从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出发,把“道”归结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种必然,并把“道”引向人类社会,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申为政治领域的治国之法和治臣之术。

“术”是狭义的内容层面,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的特征,识术作为问题解决的初级目标;“法”是较高一级目标,是相对广义的方法层面,“法”要与时而易,得法是问题解决的中级目标;“道”的特点就是“不易”两个字,永远不变的才叫“道”。“道”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悟道是问题解决的最高精神层面。它超凡脱俗,突破了“术”与“法”的束缚,“道”是对问题整体的掌控、改进及推广。“道”是核心,“法”必须要基于道,“术”要符合“道”和“法”。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有教学“硬件”的投入和教学“软件”的改善,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分析“卓越计划”,有利于人们以中国传统智慧加深对“卓越计划”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对“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从而达到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

二、“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素质是核心,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基本状况;素质是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内化、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和精神境界。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知识为凭、能力为用、素质为本是人才培养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境界。一个人积累了知识,且具备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等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才能是一个卓越的人才。

1.术者,技术、技巧

“卓越计划”之术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知识传授,所关注的主要是课程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知识。教师在面向工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设计教学模块,对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组织。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强调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背景环境下进行工程基础教育的方法(CDIO方法)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通用标准。

2.法者,于术精通而升华成理,复以理指导术之提高

“卓越计划”之法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力培养,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培养标准细化,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进行“3+1”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制订相对独立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充分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行业专业标准。

3.道者,人生之道也,通过术法研讨而达人生,探索大道,以求人生妙谛,复以之贯彻于人生

“卓越计划”之道阶段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要求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卓越人才的标准。

三、几点启示

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分析“卓越计划”提供的有益启示,对“卓越计划”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卓越计划”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多个层面的含义:要体现教育的属性,体现现代人类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要体现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提供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解决面向社会培养何种需求的人才问题。

从目前各个学校的试点工作来看,大部分的认识和做法还处于“卓越计划”之“术”和“法”的层面,突出的是市场价值取向,对于“卓越计划”之“道”的层面还比较少,可“道”却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道”正确了,才能成就“卓越计划”的持续发展。未来“卓越计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卓越计划”之“道”以及“卓越计划”之“道、法、术”相结合的发展。

2.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理解“卓越计划”,从而对“卓越计划”有科学的认识

有了“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学校就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各个层面“卓越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如“卓越计划”之“术”层面的工作是见效快,但仅仅从这个层面开展“卓越计划”,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卓越计划”之“道”层面的工作有时候不能立竿见影,但确实能使学校持续发展。“卓越计划”之“道”层面强调培养人的战略思维,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比“卓越计划”之“法”层面更关键。而“卓越计划”之“法”又比“卓越计划”之“术”更关键。

3.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卓越计划”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通常问题分为三个层面,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问题产生层面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比问题高的层面来解决低层面问题。用《孙子兵法》所讲的“势”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即解决问题要以战略专家魏思曼的思想为参考。魏斯曼说:“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相邻的层面,而在与之相高的层面。”“卓越计划”应该是从“卓越计划”之“道”层面思考,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整体布局各个层面的工作。

4.“卓越计划”的实施是由素质、能力、知识三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学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之后才能制订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诚信、环保节能、安全、美学、科学伦理等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因此,深刻认识“卓越计划”“道、法、术”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学习掌握各个要素的发展规律,才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很少有问题会得到完美的解决。对“道”的追求就是对一个问题十全十美的追求,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悟“道”可以让人们体会教育改革工作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验在实施“卓越计划”工作时高屋建瓴的潇洒。悟“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卓越计划”,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易经》感悟[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王立仁.韩非的法治理念[J].政治学研究,2010,(4):119-125.

[3]王立仁,孟晓光.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1-105.

[4]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9):110-112.

[5]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7]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8]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5

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这座山水花园城市,共同参加“‘’联谊会工程与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这是继“”太湖会峰会之后,“”专家再一次齐聚,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进科技进步、产业转型,推动创新、创业城市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在此,我代表省委组织部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人才工作的中组部人才工作局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2010年,省级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已达10.6亿元,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的3.38%。特别是2007年“双创计划”实施以来,全省各级累计投入50多亿元,资助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350人,其中“双创计划”资助916名,有176人入选国家“”,创业类人才90名,占全国总数的26%,位居全国第一。今年,我省又斥资5亿元,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教育、卫生、服务业等领域引进30个左右“创新团队”,三年内给予每个团队300-8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1000-300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今年9月16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在《求是》杂志发表《以人才国际化促“两个率先”》的署名文章,向全社会表明,将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全面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真正让人才优势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成为的第一竞争力。

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已形成市委书记、市、常委组织部“三个一把手”齐抓人才第一资源的工作格局。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累计引进125个领军人才(团队),带动引进6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今年3月,又出台了《市十二五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即新“331”计划。新“331”计划的实施,不仅引来了人才,还为人才提供了成长壮大的空间。今年,新增和引进国家“”各4人,全市国家“”总数达到12人,这一成绩列全省第4;今年的省“双创计划”人数,增幅较大,位列全省第三。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人才工作业绩完全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希望再接再厉,加大人才投入,引进、培养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才工作创造新的经验。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切实关心、大力支持的人才工作。

今天,在座的“”专家,拥有国际视野,掌握世界领先技术,是各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希望各位专家以此次年会为契机,在多走走、多看看,对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有序协调开展的重要环节。面对这样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其要求是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根据笔者在修订本校07级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现就高职高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谈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由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所决定,我国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将不同于西方国家。

一、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源于工业革命。。工业化促成了生产的社会化大分工,使城市出现了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等等。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城市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城市的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已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在英国政府资助下,由霍华德所主持的调查研究成果《明日的田园城市》,就充分说明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用规划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①

早期的城市规划学科并没有从建筑学科中分离出来,城市规划活动都是有建筑师来完成的,建筑师难免受到自身专业的局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问题,把城市看成是扩大了的建筑。然而随着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拓宽、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毕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必须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学科的发展自然会影响到城市规划的教育。近三、四十年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学科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本质上的区别。新中国成立伊始,受当时特殊历史年代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完全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并没有考虑现实国情。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严重地束缚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愈加依靠市场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规划工作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城市规划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的思维方法与规划模式,必须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后面的经济动因。这就要求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地理学、生态学及经营管理行政学等。

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城区正在建设过程中。因此,城市规划人才进行物质性规划的技能培养仍然是当前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规划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建筑和市政工程等学科知识的基础。同时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人才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道德。

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多类型、多层次的。高职高专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其中较具特色的一大类,这就需要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基础来确定各自的重点,培育强项,办出特色,这是本次制定高职高专类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其次,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不同于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而本科教育则不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宽基础、厚学识,力争知识面尽量覆盖整个知识领域的教育模式。如果说本科院校培养的城市规划人才注重的是规划设计方面,那么我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培养时间、方式、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其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侧重在制图和管理两个方面。因为,在设计能力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不可能在绘画基本素养、设计基础等方面投入过多的教学精力,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会出现太多的设计基础课程。例如,本科院校重要学习三年的美术课程,我们在制定07级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只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了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学科的综合知识都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目前国内的状况是规划设计人才明显在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如果说规划设计可以跨地区流动的话,那么规划管理人才则必须具有稳定性,这一点也应该是我们这样的地方院校对人才市场定位时应当充分考虑的。对于以管理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就应加强管理、法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行政能力的培养,对于设计类的课程则可偏重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评析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最后,在制定高职高专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把握住专业发展的大方向,又要根据院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对人才市场的分析办出特色。虽然目前市场对规划人才需求较多,但对于规划方面的人才需求还是远远大过于对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的。所以,各个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地总结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为日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而共同努力。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部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2013, 37(2): 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 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2): 25-27.

[3]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1): 32-35.

[4]石楠, 唐子恚 吕斌, 等. 规划教育――从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规划[J]. 城市规划, 2015, 39(1): 89-94.

人社人才工作计划篇8

2009-2010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各行业的景气指数已大不如前,大量消费者对经济投入开始形成观望状态。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内各企业纷纷将策划作为摆脱市场窘境的一大法宝,希图以策划与整合营销扭转销售不利的局面。

可见,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要求的提高,自筹公司、自主品牌将会越来越多,市场对策划的需求将会非常大。

基于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策划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实际,以创意工作室这种务实的创新培养机制深层次培养策划设计类人才的养成。

创意工作室特点

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行业企业全程参与,课证一体,项目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与“创意工作室”制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工作室教师自愿整合的形式,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精结合的教学团队;建成依托行业、紧跟市场需求,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品牌策划专业依托完备的创意工作室和适应岗位能力不断调整的教学方式将全方位紧贴行业市场展开调研,保持专业始终站在行业的风口浪尖,在理念上和方式上全面创新。

品牌策划人才素质要求

高职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品牌策划专业正是在做足市场功夫、提出策划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行业的运作与升级,及时发现区域市场空缺,助力区域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策划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品牌策划专业有认识上的偏差。

其根源主要在于策划意识的偏差,一是把点子当作策划。实际上是把聪明当成了智慧,把经验、灵感当成了科学。靠点子打天下说白了是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竞争激烈的过剩市场上,每一场战役都必须是全方位协同作战。所以,以点子和聪明自诩的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策划人才。

另一个误区是过分强调专业化。有问题找专家,这本来没有错,问题出在你以为找到专家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专家只能解决某个方面的专业技术问题,这就是所谓“一技之长”。但是目前企业的生存发展、产品的开发推广所碰到的都是综合性问题。有了专家更要有能用专家一技之长,避免局限于专家一行之短,能够整合各种专业技术力量的人,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策划人。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意义来说,也许别人做事强调的是点子,我们则强调的是系统;别人用人讲究的是专业,我们则讲究的是通才,没有通才教育作为基础就不存在专才的产生。

对策实施

在此,我们将通过以下对策对策划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1.“以服务为宗旨、以创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建设专业相关实训场所,创建品牌创意设计工作室,实施“创意工作室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切实落实“工学结合”的先进办学理念。

2、按照社会职业要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3、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针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岗位的不断变化,确保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领会落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增强策划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5、通过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实施,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实习实训、评估标准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证一体”,课程教学与行业职业技能登记证书培训相结合。在创意工作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把“对社会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对设计的责任”的职业准则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始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保持与行业的同步发展。

6、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又符合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创意工作室教学体系。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及评价体系,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和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环境氛围里,与老师、同学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讨论、质疑、探索中学会思考和创造。

结语

上一篇:人才项目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城投人才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