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战略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6 02:54:12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1

内容摘要:知识管理战略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知识,但在实践层面缺乏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明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技术预见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构建了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框架,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预见 企业 知识管理战略 战略制定

引言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简称TF)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化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技术(陈劲,2008)。它被实践证明是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宏观管理工具,是合理规避技术发展风险、科学防范技术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王新新,2012)。因此,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能够科学预测并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全面塑造并整体化提升企业战略实施软环境,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我们正朝着一个以知识为基本经济资源的社会迈进,这种知识资源会替代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Drucker,1993)。 进入21世纪,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和产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式,某些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将有可能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带动产业发生重大变革,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Internet的兴起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知识的海量性与无序性,为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利用并进行创新,知识管理战略随之产生,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一)知识管理战略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进行系统的优化管理,以推动知识的共享和组织学习的实现,从而达到提升组织价值、增加组织绩效的目的,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市场绩效提供基础平台。而知识管理战略则是对企业所需要开发、应用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概念化的视景,并转换为可执行的管理系统模型,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

(二)知识管理战略现状

基于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不同点,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战略等。在知识创新角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塑造了知识转换的螺旋型模型:SECI模型,用来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传递的互动过程,并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从知识共享的角度,汉森提出了两种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战略——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而后对知识进行仔细提取,以编码的方式将其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人们反复调用;个人化战略——将没有掌握某一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实现共享。从知识转移角度研究方面,石芝玲、和金生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认为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转移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

从上述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现状可见:第一,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宏观导向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侧重于对企业现有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未给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知识管理战略中关键性研究领域和其研究领域发展的优先顺序。第二,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前瞻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缺乏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测分析,导致企业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不能与未来科技发展有效衔接。第三,知识管理战略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会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但很少有将市场需求整合在知识管理战略模型中,脱离市场需求的知识管理战略必然不能正确指导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第四,知识管理战略不能对社会产生价值外溢。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影响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公众对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发展缺乏认识。这不利于企业培育公众对新技术的需求,会使企业丧失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主动权。

技术预见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今天,知识无疑成为了企业能够获得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受资源限制,企业迫切需要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符合当前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性领域知识管理活动,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本文引入技术预见的方法,利用其制定一套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来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规范运行与长远发展。

(一)技术预见的内涵释义

技术预见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化预测”基础上,“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手段,最终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宏观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1.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知识管理战略急需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日益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已成为当代每个企业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企业精细化配置资源的要求,企业急需引进技术预见,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实现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长远发展积聚能量。

第二,知识管理战略要更具战略眼光。进入知识经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市场与知识创新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谋取竞争优势,获得经济效益才算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与规划,企业需要从技术预见角度,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知识管理战略需与社会衔接。面对科学的快速进步,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必须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占有主导权。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引进技术预见,让社会公众参与到企业知识的创新,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来塑造乃至创造未来,从而完成从“适应未来”到“塑造未来”的知识管理战略态度的转变,并且提供公众了解技术发展的平台,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2.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优势。

第一,科学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前瞻性管理工具,能够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的战略性研究领域,选定技术发展路线,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同时,技术预见对未来科学系统的分析能够为企业战略的长远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提高知识管理战略体系效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营造良好氛围。技术预见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集成并整合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各创新主体的优势(田红娜等,2012),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知识管理体系效率。同时,技术预见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企业战略制定的积极性,为制定市场导向的企业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人文化,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技术前瞻性活动,其方法适应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主体人的需求把握,通过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认识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平台,民主、科学地塑造未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向人文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技术预见是从社会各主体的意愿出发,将人的选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能够使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

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与可行性分析

利用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工具能够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有效衔接并整合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未来企业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预警作用,通过高效沟通与技术教育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

(一)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

从战略制定流程的角度,本文将技术预见的方法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企业利用技术预见进行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时,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现在所处行业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当前行业技术研况、技术研发费效比及其他企业研发水平等信息。同时,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技术的需求,明晰新技术对企业业绩增长、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以及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企业所处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统计分析,迅速了解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变动情况;利用趋势外推法对行业未来知识、技术需求进行时间分析和领域相关性分析,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利用专利分析法了解各个国家这些领域的专利技术信息,避免企业将要进行的技术研究落入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综合客观的SWOT分析,明晰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2.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完成之后,企业进入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阶段。通过借助技术预见所搜集、整理的信息,企业能够及时理清其现存的技术差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科学决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备选知识管理技术清单,合理制定不同情境下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也为未来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关键因素,把握整体情况。通过专家组法,明确未来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构建多种情景,制定战略措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状态及导致该状态出现的情景做出准确分析和描述,并对分析得出的所有排列组合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归纳为几种主要的情景。通过科学计算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筛选出几种主要的情景;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仿真模型。企业还必须借助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借助仿真系统分析竞争者与企业的竞争关系,形成模拟竞争环境,以提升竞争情报的有效性;第四,根据不同的情形,选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技术备选清单,并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康存辉,2011)。

3.知识管理方案选择。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选择阶段,融入技术预见思想,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方案选择环节,以充分集成与整合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同时将人文因素融入知识管理战略中去,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也为以后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根据企业筛选出的战略性研究领域组建专家网络,人员涵盖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内部员工;第二,利用关键技术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二是各个专家可靠性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第三,针对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第四利用德尔菲法将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及调查问卷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第五,以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对最终专家意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排序,遴选出最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田红娜等,2012)。

4.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技术预见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阶段能够发挥其沟通与协商功能。企业通过鼓励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培养员工对战略方案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确保方案的公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民主、科学地决策了企业的未来。运用技术路线图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第一,将筛选出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搜集整理企业员工的相关意见;第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绘制技术路线图;第三,举办专家论证会,结合员工的反馈意见,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不合适企业自身状况的地方予以说明,最后形成相关报告;第四,根据技术路线图、专家可行性分析报告,对知识管理战略的预期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微调整,修改并完善知识管理战略。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技术预见的目的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目的相一致。技术预见是对未来系统的探索,其目的是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而知识管理战略是对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创造企业独有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且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其本身就能够直接应用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第二,技术预见的预见范围符合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要求。技术预见着眼于远期未来,时间范围一般为5-30年,而知识管理战略旨在做出有关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是以谋求企业中长期发展为目标的,时间范围一般也为5-30年,技术预见的时间范围符合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的要求。

第三,一些技术预见方法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为技术预见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技术预见的方法包括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关键技术选择、专家组讨论、文献计量、技术路线图开发、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等,很多方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并熟练运用。例如,“SWOT分析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从而明确企业存在的知识差距。

第四,政府为企业技术预见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由于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全新认识方法,提供了一种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政府也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如建立创新产业园区,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为企业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提供相关平台,引导企业技术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为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内部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技术预见的实施,控制技术预见的进度,回收技术预见的反馈信息,使技术预见能够更好的渗入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每个环节。

结论

将“技术预见”决策模式运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去,能够让企业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有深入了解,更有效的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本文阐释了将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中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的四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目前,技术预见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认可和重视,在此趋势下,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些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不可全部获得;同时,由于技术预见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适用于企业的技术预见方法还没有成熟,没有企业尝试将技术预见运用于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中,故没有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知识管理制定提供可循路径和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劲.技术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新新.重视技术预见和基础研究[N].经济日报,2012-2-27

3.Druker,P. F.The Post 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 worth- Hei nemann,1993

4.石芝玲,和金生.知识转移发酵的实证研究-以“华为”为例[J].软科学,2010.24

5.田红娜等.基于技术预见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战略制定研究[J].软科学,2012.5

6.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技术预见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康存辉.情景分析法在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作者简介

岳金桂(1965-),男,江苏南京人,管理学博士,河海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投资项目管理及评价(资产及房地产评估),技术经济的理论及方法,国土资源及工程移民。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2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企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衍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攀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做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从企业人才、科技、生产、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

21世纪,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高达60%一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或即将来临,知识经济的内涵即科技,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美国拥有在各个领域领先的高科技,使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打了一场胜仗。抓住了发展科技这把金钥匙,也就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时期即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满腔热情建设知识经济,是时代的新潮流。除了自然科学技术外,科学技术还包含管理科学技术,国外有学者甚至认为,知识经济的首要因素是管理。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重视经济管理的时代。借助于管理科学技术的作用,自然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知识经济真正得以形成和发展。

一、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管理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它通过对环境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研究分析,确定可行战略,经过评价,选择企业战略,通过战略实施,实现企业的目标与功能。战略选择得恰当与否,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这一点正被人们所认识。正如斯蒂芬·p罗宾斯在其《管理学》第四版中写道:“战略计划对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作用,只是在近25年中才被广泛认识到。”“一项对企业所有者的新近调查发现,69%的企业所有者制定战略计划,并且,在他们当中,89%的人认为他们的计划使他们有了具体的目标,并且使他们的职员有了一致的认识。”

二、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竟争将越来越激烈,如同586计算机取代486计算机那样,一种产品可能很快被更加价廉物美同类产品所取代或不同类产品所替代;世界经济将呈现区域化、一体化的格局,国界、地区界模糊了,高技术的介人使得人类生存的三维立体空间的欧氏距离显得越来越短了;资金市场将变得更为有效率,资金流动性更强,交易费用低,市场吸收、消化、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预测手段更科学、更准确,这也为投机商捕捉瞬间可趁之机提供了机遇,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将更大;劳动力市场将更为发达,区域性、国际性的劳动力市场将会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必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的配置将更为有效,在企业自由方便地选择劳动力的同时,择业者也在选择令他们满意的企业,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将更大;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将被视为由资金向童r所组成的向量场,其中r={m , f},m为人力资源,f为资金资源。人力资源m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首要因素,具有资金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选择合适的资源向量及行之有效的配置机制,是管理阶层的艰巨任务。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如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这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战略管理的内外部情况发生的变化,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人才战略上强调以人为本。战略管理者在制订人才战略时必须改企业员工成为机器和技术的奴隶的现象,那是对人的理性、尊严、智惫的践踏,必须以把人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以人为目的,确立企业的生产目标、方式、方法。必须大力开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努力开发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企业的经营由资本经营向“知”本经营转变。

(二)科技战略上必须加速高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范围兴起了一股技术创新的热潮,大量高技术迅猛发展。当今世界高技术迅猛向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在科技战略上必须把握机会加强开发高技术或与离技术部门合作,大大加快高技术产业化与商品化的步伐。

(三)必须做好企业市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不仅应考虑眼前的利益,还必须考虑长远的发展。实现以“销”定产向以“消”定产转向.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将应不同消费者的个别需求而订做新产品,它是在以工业经济时代以销定产原则上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区域从立足本土向无国界转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观念出发,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新的战略.企业必须重整内部资源,利用各种具有潜力的产品和科技,突破国籍的界限,努力开拓市场。

(四)生产战略管理仍需注重效益性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战略管理仍必须以讲效益为指导原则,即用最少的劳动占用和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适“消”的新产品。讲求效益是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原则,具体体现为用尽可能少投入,生产质量好、品种齐、成本低、交货准时,数量适当的产品。

(五)重视精神激励原则。在知识经济中,物质对员工而言会显得较为充实,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将更加有意义。所以,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物质激励不可少,但精神激励更重要,而且不仅仅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等传统的精神奖励,还有一种新型的精神奖励方式,即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贵任,使员工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更大,进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时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

(六)必须实施系统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人才战略、科技战略、市场战略、生产战略、质量战略、价格战略等。企业战略管理又可分为计划、组织、分析、控制等职能管理。必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才能保证企业产品生产、质量、交货期等。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3

[关键词]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挑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61-01

引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出现飞跃式的进步,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潮流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现代企业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本文在对企业技术管理发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强调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的关键性作用,进而提出企业在技术管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促进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概述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成了企业在商业竞争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战略的诸多方面都体现在技术管理发展战略之中,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在企业各职能战略中处于最关键的地位,简而言之,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的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的技术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正确的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它直接体现了企业战领细分市场的的产品的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和地位。

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总而言之,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技术方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快速占领明确的细分市场,从而建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 企业技术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企业技术管理战略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今社会,企业技术管理的发展面临着重重挑战:

1、 企业缺乏对技术的科学管理,盲目引进高新技术

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对技术的科学管理,盲目引进高新技术,购置大量的高科技机械设备,没有从长远利益出发,误以为高新技术含量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而事实上,市场需求并不是由技术决定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不单单取决于技术。企业管理者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高新技术,追求眼前利益,没有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核心技术行为,最终导致高科技设备的闲置和资源的大大浪费,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企业的发展进步,得不偿失。

2、 企业缺乏对技术管理的自主引进和开发能力,单纯依靠国家的政策引导

在技术管理的引进方面,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在国家的引导下,依靠国家的一纸条文,引进相关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忽视了自身技术引导的特殊性,没有坚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针对性地引进相关的技术管理发展战略。最终结果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引进的技术,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日益健全的今天,企业技术自主管理越来越独立,这种现状要求企业必须提高自身在技术管理方面的引进能力和开发能力,结合自身实际,自主的引进和开发适应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技术并配合相应的技术管理战略,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3、 企业缺乏管理经验,技术管理发展战略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技术管理经验,对企业技术的自主研发方向和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最终导致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不健全。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企业的长期效益,在他们看来,技术的自主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效益不确定,所以就从眼前利益出发,就放弃了技术的自主研发,只是单纯依靠引进的高新技术来促进企业发展,对于引进的新技术,缺乏认识和了解,没有管理经验,又没有成熟完善的技术管理发展战略的引导,最终大大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 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开展的有效措施

结合企业技术管理发展的概况以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 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引进和开发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

企业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内外部发展环境,对相应的技术方向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地定位企业的技术管理发展战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引进和开发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在短期内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即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正确预测企业技术发展方向,加强技术管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求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避免盲目引进高新技术,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总而言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聚义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引进和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2、 积累管理经验,完善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

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结合企业的技术方向定位,选择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同时要与时俱进,结合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及时的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管理经验,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的完善企业的技术管理发展战略。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技术管理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不断完善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坚持引进和开发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最终以达到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伟伟,于渤,杨莹. 企业技术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科研管理,2011,03:59-66.

[2]赵志楠,王凌子,李振军. 浅析企业技术管理信息化[J]. 科技与企业,2014,04:3+5.

[3]陈钟,刘淑敏. 对中小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思考[J]. 安徽建筑,2013,05:218+222.

[4]吴伟伟,于渤,吴冲.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05:115-121.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

我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减少成本投入,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战略管理仍然是起到的辅助作用,关键还是需要依靠企业选择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来决定。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指出企业战略管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以及提高企业基于信息技术下,采取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的理论和方法。

一、企业战略管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企业想要快速的发展,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虽然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信息技术毕竟是企业成长的辅助手段,企业想要正常健康的发展,还需要选择才正确的战略管理。但是企业战略管理如果缺少了信息技术的辅助,则不能再当今社会立足和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和企业战略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所以,企业想要顺应社会发展,就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且提高自身的管理技术。而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和方法,能够制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大体的框架,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善企业发展的目标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能够完成多少,以及在实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目标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如何,都是需要有信息技术帮助的。所以,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具有必要性的。

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企业虽然借助于信息技术,采取了信息化管理,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是因为我国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战略平台没有科学的,完美的与信息技术结合,导致虽然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取得的效果和预计的效果具有一定较大的差距。而我国企业战略信息化的现状就是,没有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建立科学信息化管理体系,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到信息技术范围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负担和阻碍。但是在信息化社会,如果不使用信息技术,又会被其他的企业所赶超,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还不得不使用并不适合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技术。所以,想要企业快速的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让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由繁入简,简化了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对于完成达到企业战略目的十分的重要。因此,企业确定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十分的重要。

(二)企业战略管理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的辅助手段,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但是现代企业在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上,都过于以来信息技术,导致失去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始终认为只要采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完成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但是往往企业会被信息技术所束缚,反而达不到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但是不能过以来信息技术。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也就是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阿狸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并且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进行分析,达到校正企业发展方向的主要目的。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可以拜托对信息技术的以来,但是又可以合理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发展企业。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源于国外,1938年,管理学家C.I.巴纳德提出的该理论。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本质就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分析和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生存问题。也就是企业如何在信息化社会和经济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研究课题和目标。因为企业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所以,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以及长期性,竞争性的特点。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强调了企业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工作内容,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管理。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可以加快企业各个环节之间的工作效力和连接性,这样减少了因为企业各个环节连接不畅通,导致工作效率底下的原因。而且,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企业的运转的连续性,不会简单的分割企业各个环节,而是统一进行管理。所以,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是贯穿于企业管理整个内容部的。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经济学管理论与方法

企业发展想要加快速发和壮大,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减少企业成本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这时候,就需要选择符合企业的经济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因为每个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不同,所以除了选择统一的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以外,还需要选择具有企业发展特点的经济学理论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持。首先,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应该选用的是网络经济理论,利用网络收集数据并且进行分析,而且由于网络数据更多的代表民意,所以企业可以根据网络数据的分析,调整企业的发展内容和方向,并且最终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要求。首先,使用互联网经济,能够提高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和产品的完善,而是用企业的专业化和产品的模块化,可以在互联网经济中得到更精致的提高。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去掉中间销售环节,直接是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基于信息就输选择的企业经济学管理理论与方法,能够更好的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发展目标。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系统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才能在战略管理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因此,企业想要快速的发展,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系统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提供帮助。由于信息技术平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庞大性,所以对其中包含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可以有效的分析和管理。由于这些理论都是交叉在一起,所以,其组成的复杂的特性,让信息技术管理变得更加的不容易,因此,首先需要明白不同理论之间的特性,然后依据不同理论中间的共同特点,建立企业系统科学管理理论,以及找到合适的管理办法。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制定目标和方向,是一个综合的管理工作,而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核实的企业管理学理论和方法。首先,企业重组理论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选择,现代企业不仅要求产品质量高,还要求服务质量高,所以企业重组理论就是把消费者认为重要的,和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元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和配置,让企业焕然一新,在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其次是组织学习理论,因为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所以企业管理者想要企业健康的发展,更随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从企业管理者到企业员工,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才是企业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核心。

四、结束语

我国企业采用的企业战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信息技术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助手,但是很多企业过于以来信息技术,没有完善自身的战略管理和方法,所以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反而导致企业的经济下滑。所以,需要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战略管理重点应用。因此,本文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合理的阐述,找到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办法。

参考文献:

[1]倪义芳.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D].浙江大学,2010(07):231-218

[2]丁振华.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平台评价与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12):133-134

[3]蔡红.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联研究[D].东华大学,2013(04):146-148

[4]胡霞.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2):133-138

[5]王敬标.企业战略信息化管理[D].安徽农业大学,2010(07):145-148

[6]胡潜.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武汉大学,2010(09):123-125.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001-03

一、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为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批准组织实施了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的科技计划,不断深化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991年,在批准第一批部级高新区以后,国务院开始组织认定和统计高新技术企业。当时仅有高新技术企业2587家、从业人员13.82万人,创造总收入87.3亿元、工业产值71.2亿元、财政收入3.9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而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56047家,比1991年增长了近21倍;创造就业岗位1452.5万个,比1991年增长了104倍;创造总收入达104770.5亿元,比1991年增长近1200倍;创造工业产值95911.5亿元,比1991年增长1346倍;获得财政收入4851.4亿元,比1991年增长近1243倍;出口创汇3683.5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2045倍。可见,在短短18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良好发展,各项指标有很大的增长。这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拓、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和组织基础,为进一步开发、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条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率不仅取决于资本增加率和劳动增加率,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带来的溢散效果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产业的关联、渗透和带动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实证研究表明,R&D经费与GDP总量存在着很大的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由R&D经费投入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的提高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十多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比重大约为12%。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能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附加价值,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而且能够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企业战略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要素和特殊部分。其含义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对企业资源与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和有效组合,使之相互匹配,以提升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特别是竞争能力,确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全局性考虑和部署。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必然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其适应产业发展特点和解决其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战略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适应外部复杂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

20世纪末,世界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商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变化使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在政治因素方面,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政治交往形势的变化等带来了国家产业政策等的变化;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影响日益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在经济因素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形势下,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世界游资泛滥,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凸显;在市场竞争力量的强大推动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扩展和渗透,高新技术不断从产业领域向消费品领域扩展,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竞争性行业。在科技因素方面,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技术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竞争的需要使得企业不停地深入创新和寻找更广泛的技术来源,技术演化在不断发展、交叉融合过程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要获得各种技术变得越来越容易,技术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与文化因素方面,随着社会演化和技术进步,人们获得的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断演进、改变,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在知识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全球商业环境的时代性变革使竞争日趋激烈,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保持其竞争优势,传统经营理念也越来越难以直接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经营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知识经济主要依托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战略管理,才能更好地以未来为主导,立足于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变化,把企业的重要资源集中到合适的经营业务上,形成有利的“生长圈”, 发展其独特的核心能力,培育企业的核心专长、取得长足的竞争优势。

(二)实施战略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适应其产业特点的必然要求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具有高度的智能性、创新性、增值性和渗透性,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周期短,技术不确定性强(技术演进相当复杂),环境变化日趋复杂和迅速,这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变革进程、发展方向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产业特征与运作规律,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在更复杂、更难把握的环境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更快地提供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创造企业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高新技术企业只有结合自己制定的目标、拥有的资源要素及市场环境,以一定的战略方针为导向,才能在自己最具优势的经营领域内迅速响应市场变化。

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强、风险大、成功率低的特征。高新技术企业的很多创新技术尚不成熟,在试验转化和换代过程中都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即使研制成功的新产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美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只有15%~20%,而某些高新技术项目的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要适应变化迅速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环境、在市场中实现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和合乎市场需要的产品,更取决于企业是否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战略。

(三)实施战略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解决其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当务之急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面临着发展战略不明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R&D经费支出有限、管理水平低下、人才使用和管理不合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弱,以及成长环境尚待改善等问题,致使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200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而2000年美国的这一比率为42.6%,德国和日本的这一比率接近40%,加拿大、意大利和英国的这一比率也都在36%以上。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中,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是主要原因。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经营方向转移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追求短期高额盈利的急功近利现象。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战略植根于企业独特战略资源的培育、配置、运用以及这些方面的能力。Margaret.A.Peteraf提出的资源基础评价模型认为,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培育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或模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高新技术企业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战略是对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包括企业使命和愿景、战略目标、业务组合以及各种职能战略,例如人力资源战略、技术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品牌战略等。它是高新技术企业设计组织结构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

第二,通过自主创新、加入研究联合体、并购、外包、建立技术联盟等模式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只有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第三,建立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有效、社会化的能力监督机制,使企业内部关系、决策方式、分配制度、财务管理等适应现代经济运行方式。

第四,通过虚拟经营、项目管理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变革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建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化组织,实现不同生产技能的协调、多项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柔性生产能力、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提高管理效率。

第五,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知识型员工是高薪技术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应采取包括实行弹性工作制、营造相互尊重与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等灵活的人力资源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他们,并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发展强势品牌和创新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强势品牌具有降低市场风险、获取超额利润、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倍增公司品牌资产价值、降低品牌系统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优化配置能力等重要作用。对于意欲打造强势品牌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急需强化品牌意识,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首先,要进行战略性品牌分析,审查品牌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了解竞争对手的特点、明确自己品牌所处的市场位置,以及现有的品牌资产状况;其次,在品牌的属性、结构、内容、范围、管理机制与愿景方面进行与企业现有的其他职能战略相协调的战略规划,进行品牌化决策、品牌模式选择、品牌识别界定和品牌延伸规划;再次,通过企业最高层的直接参与和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实施品牌战略规划,通过有关交流、培训、宣讲、试点与辅导实现品牌战略与企业的科研、生产、销售、推广与服务等环节的对接,通过培训消费者、建立品牌标识、借助于象征符号、使用家族产品品牌以及与上下游产品品牌建立联盟等手段进行品牌传播与推广工作;最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随时评估品牌战略的实施效果,根据实施绩效对品牌战略做深入的微调与修正。微软公司、腾讯公司等就是通过发展Windows、QQ等强势品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典型高新技术企业。

在发展强势品牌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还需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正视并适当引导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组织,允许并且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鼓励创新和全员参与,形成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进而实现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的沟通与相互促进。

(三)加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知识、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以及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是知识经济繁荣的直接决定要素。而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产业支柱,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显著特征,企业内存在的大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所以,在实施战略管理中,高新技术企业要大力加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通过企业决策、控制、领导、激励和创新等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选择知识、生成知识、获取知识、外化和使用知识、传播知识,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提高员工的数据与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及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提高有形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无形产出(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学习是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重要策略。学习型组织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开放化、内部结构能不断得到调整,以及员工与管理者间是伙伴型关系等特征,是以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为基础的、具有控制和反馈功能并能够根据新知识修正企业目标和行为的“自学习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开创多种学习途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学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能够尽快地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实现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全员参与,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Margaret.A.Peteraf,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4]孟伟.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8,(1).

[5]余中东,郭强.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现存问题及其发展战略[J].云南财贸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4).

[6]索国勇.论高新技术企业品牌的创建[J].开发研究,2007,(5).

[7]朱兆芬,李向东.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

[8]潘喜润.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5).

[9]王文雯.复杂环境下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战略[J].管理科学文摘,2006,(8).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6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 深化策划

现如今,我国诸多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了完整的成本计划与核算体系,并且在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成本管理工作逐渐朝着规范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由于受到传统成本管理的限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财务成本管理与单位战略目标无法形成密切联系,导致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呈现出诸多弊端。要想真正推动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对财务管理 “另眼看待”,对成本计划与成本目标进行认真考察,促使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一、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很多单位利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方式可以将最终的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并且能够将间接成本进行合理分配,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会因为汇总成本数据过大以及工作量过大而导致理论数据存在差异。所以,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对整个价值链的缺陷问题有所忽略。

(二)信息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对比,有效提升信息数据量,这种方法是传统成本管理无法完成的。比如作业成本需要大量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如果采取传统手工模式那么整体效率则会降低。也正是这种原因,导致财务成本系统在提供财务信息以及战略成本管理之中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积极提高成本管理时,如果仅靠财务管理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的参与。

(三)价值链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仅仅对部分价值链进行分析,缺乏对系统价值链的探究,比如我国部分国企在整体经营过程中对生产成本比较重视,但是却对价值链成本的外延有所忽略,这种情况会导致战略成本无法得到整体应用,财务管理无法得到有序开展。除此之外,在单位经营过程中会对战略成本理念进行生搬硬套,并不是通过重构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导致企业成本管理对价值链缺乏认识,并且难以提高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深化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积极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现如今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管理理念仍旧比较落后,要想真正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需要积极树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无论是成本管理观、成本系统管理观还是企业成本控制观,都需要进行转型。根据当前科研单位下属企业所采取的成本管理观念,单位不仅要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还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如果单纯的降低成本,并不会为单位的发展带来效益,甚至会忽略单位远景规划发展目标。此外,科研下属企业需要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成果管理融合为一体,积极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下属企业的竞争力。所以需积极树立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作为发展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实力。

(二)积极健全信息化管理模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真正推动科研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需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优势对市场信息以及单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掌握,并积极提高产品价值与服务价值,实现价值最大化,促使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成长。此外,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科研产品之中,以降低成本为目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体,保证科研产品能够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提高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三)积极利用价值链信息工具

众所周知,合理有效的战略成本对管理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新型的经营价值观,并且要强调上游与下游的重要性。将虚拟的单位看做价值链,并且要以单位管理作为核心,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提高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的组合。除此之外,单位还要对自身价值链成本的外延进行分析,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自身调节获取优势。总之,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可以对单位战略成本管理进行整合,并且能够促使上游与下游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成本效益,增加竞争优势。

(四)积极构建战略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业绩指标体系是面向作业的,过分重视财务指标,并没有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业务过程)积极融入其中,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出现短期行为,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降低。因此,需保证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的平衡性,不仅要对成本管理的结果与目标进行评价,并且也要取得这一结果的业务过程。比如,平衡计分卡则是一种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的业绩评价体系,能够保证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适合长期战略的发展。总之,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计量需要按照战略目标完成,需要先确定战略地图,然后根据战略地图重构价值链。

(五)积极实施资产重组,优化价值链

从价值链分工角度分析,如果一个企业或者单位的比较成本高于其它企业或单位,那么则需要将作业进行分离,保留具备优势的企业,形成相对优势的价值链。因此,战略成本管理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识别整个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积极采取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整合以及分解。其中,价值链优化的主要方式包括价值链联盟、价值链分解、价值链整合,科研单位下属企业需要根据价值链分析的结果,选择具体的价值链进行优化,深化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财务手段与方法,提高下属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科研走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是实现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的有效结合,也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方式上做出的适当调整。战略成本管理与财务成本管理的有机融合,不仅是现阶段成本管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也是增强科研单位下属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解决现阶段科研单位下属企业财务问题,拓展发展思路,深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江涛.试析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化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202+351

[2]吕明贺.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深化[J].天津经济,2003,06:56-58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7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管理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已经从一个上世纪的新兴词汇发展到现如今的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而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也随之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在这个大的前提和背景下,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其对策的价值和意义都很大。

1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

1.1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是达成期望目标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为达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效果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计划和措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的设计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从科技成果的特点入手,把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和知识管理部分结合起来,把知识管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正面影响完全体现出来。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的设计和实施是能否真正发挥其效用的根本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识管理虽然起着大政方针的作用,但还是需要以战略为核心内容,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来执行。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战略制定时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一般情况下,基本的战略目标是以知识管理过程为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动力,培养核心竞争力,争取最大的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战略还必须考虑到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所以,知识管理战略的设计不能急于求成,想着一步登天,一定先从科技成果的大环境考虑,按照合理的战略设计流程来进行精细的考虑和设计。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存在需求发生改变的情况,也需要对战略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善。此外,知识管理的战略需要取得高层领导者和员工的赞同。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负责整个知识管理战略的设计与实施,他们有着绝对的决策权。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得到高层领导者的赞同和许可,这样才能得到知识管理活动推广的资金及其他各方面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小遇到困难的可能性。而普通的员工是直接执行知识管理活动的一线人员,获得他们的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过程中还要将战略细化,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一般比较系统化,在执行的时候遵照它的构成规律把它分解为可操作的细节,这样,知识管理活动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1.2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产权政策

完善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产权政策体系,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安排和处理好社会知识产权的原创作者和利用者的利益关系。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产权保护政策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而有相应的调整。比如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要有相应的奖励;对于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力利益要充分的体现,以此来增加先进技术成果对人们的吸引力。此外,知识产权的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必须要依据适于我国国情的原则,健全和落实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倡知识创新、为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最大的法律保障。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统筹协调和全面发展,把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运用和发展结合在一起。

2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对策

2.1 构建网络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模式

构建网络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模式是指利用知识的供需联系在不同的知识需求供给单位之间实现知识的网络状联结组织结构,使各个单位之间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在那些知识的需求供给单位如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知识共享和交流的同时,会潜移默化的促进知识在网络组织内的快速传播,从而达到实现知识商业化意义的目的。网络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模型并不是完全由行政关系决定的,这是一种成果知识的联系和互动,这种快速便捷的知识互动方式能极大的满足当代各种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需要。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在将各单位的知识联合起来的同时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对我国的国防安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会存在政府的监督、管理甚至是干预,我国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中有相当大的作用。知识管理作为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也只有在政府的协助下才可以顺利的执行。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过程中,政府担负着监督、导向和提供保障的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重点。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网络化即和单位联合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知识的联结与整合,还强调了知识的来源即产权,也为信息的选择性传播提供了援助与导航。网络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是由很多不完全独立的自治知识模块动态叠加在一起构成的网络知识,这些网络知识包括各个不同的领域,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要以人为本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应该做到以人为本。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而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在构建这个组织的时候就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这是一个更适合人性的组织。在这个学习型的组织里,要对每一位组织内部人员灌输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把人看作所有财产里最珍贵的那一部分,充分理解并实现人的价值。只有在组织内的每个成员和组织整体的知识产生最大价值时,得出的成果才有竞争力。此外,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创立一种强调改革创新、互助互动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人人互相尊重,关心互爱,对于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意见给予重视,把每个人的能力都挖掘出来,产生最佳的效应。再者,现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能够快速学习和接纳新知识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以人为本就会需要参与这个过程的每个人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反应速度。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属于一项开拓性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不仅为促进知识管理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产生,更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我国在相关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涉及到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赵莫斯.浅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体系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M].北京:中国科技转化成果研究出版社,2012:156-157.

科技发展战略管理篇8

(一)战略管理会计涵义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站在战略的高度,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分析和思考问题,协助决策层人员制定科学的竞争和实施战略规划,不仅要向消费者和行业竞争者提供具有战略价值的外部关联信息,而且还要为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内部关联信息,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一门会计分支学科。

(二)战略管理会计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一般目标是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协助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策划、制定和执行适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信息通常具备以下三大特征:第一,高质量信息要与企业战略决策紧密相连。第二,高质量的信息要与企业战略发展有关的具体活动密切相关。第三,高质量的信息要密切与企业全局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相关联。

为了将一般目标贯彻执行,企业需制定具体的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预测和分析战略决策因素,协助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第二,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的编制。第三,调节与控制战略规划的实施。第四,评价与考核战略管理业绩。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般目标是对具体目标的宏观概括和指引,而具体目标又是一般目标的具体细化和表现。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日益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战略管理会计源于市场条件成熟且发达的欧美国家,并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日渐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已成为市场主体,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必须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发展、科学管理,积极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目前,国内企业管理逐渐在决策上趋于战略化、综合效益日趋全局化、人员管理上日趋可持续化,这都为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普及

自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并逐渐走出国门,产品日渐趋向国际化。在企业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我国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并与企业实际案例相结合,产品由单一化经营发展到多元化经营、由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发展到非公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本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到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全局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战略管理就是要让企业主动灵活动态地掌握和控制企业外部环境,抓住市场机遇,周而复始地进行不间断管理,凭借科技和人才战略获得长远胜利。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进步和发展,使得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方便和高效。信息传播速度快、质量高等优势,可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延伸运营范围,降低成本。总之,网络信息技术日渐发达使企业诸多业务信息趋向多元化、全局化和外向化,这与战略管理会计要求信息多元化、整体化及外向化相呼应。因此,先进科学的信息处理技术是战略管理会计实现信息优质的重要保障,没有高效的网络技术为依托,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战略价值。

(四)企业管理层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企业管理层领导者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逐渐意识到科学经营管理的重要性,驱使他们掌握企业管理理论,并与企业日常管理相结合,不断进步和完善,此外,为应对国际发展需求,驱使企业学会用外语、法律来武装自己,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论实践,客观上企业为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核心团队,这也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需要管理会计人员掌握多种多样的技术处理手段对采集到的诸多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其加工程序繁杂,学科内容涉及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预测学等,管理会计人员需系统地将这些学科知识融合成企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才能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因此,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基础。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由总体到局部依次划分为公司战略目标、事业战略目标以及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是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包括未来战略动向和业务经营范围;事业战略目标亦为经营单位战略目标,以公司战略目标为指导,各经营单位在自身领域范围制定既符合总战略指导,又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是以公司战略目标和事业战略目标为双重指导,各职能部门制定各自领域的业务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各职能部门应相互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制定由高层到各部门的战略目标,决策者需详细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外部环境分析就是对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一般环境是指任何行业和企业运营发展的环境,其影响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法律因素、技术因素和全球因素等。对行业环境的分析就是对企业造成威胁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威胁包括:购买者威胁、供应者威胁、替代品威胁、进入者威胁和竞争者威胁等五大内容。对内部环境分析就是对有形资源如财务资源、实体资源,无形资源如技术、声誉,人力资源,企业能力如研发、制造、管理能力等进行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就是要对这些一般环境影响因素和行业威胁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和加工,督促企业制定动态性的战略目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原有的决策方案,使企业战略决策更有富弹性。

(二)建立高效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建立高效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就是要在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上对其内容不足之处进行填补,对其局限部分进行扩充,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信息系统模块添加竞争信息系统,构建数据管理和信息分析两个子系统,将企业内外部环境有机结合,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态势进行搜集、处理和加工,并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将加工后的信息传递内外部人员进行查询和分析,最终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决策层。

(2)为战略计划设计模型,主要包括模拟模型和分解模型:模拟模型的职责是通过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进行量化,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检验目标是否可行,此外,对提出的多种战略决策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尝试预测多种决策方案的效果,利于高层决策人员获得最优决策方案;而分解模型的主要职责是将公司发展战略分解层层分解,由总体发展战略分解为各战略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再将其分解为业务发展战略。战略分解不仅要使企业战略细化,更要使各子战略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总体效应。

(3)对知识库、方法库进行更新和补充。在原有管理会计应用的知识库和方法库中增加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价值链分析法、仿真模拟法等内容,以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同时,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要提高原有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借鉴企业内外部有关专家和管理人员的经验及历史战略数据,软件管理者可重新整合分析,更新原有知识库,建立供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战略知识库。

(三)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第一,战略性招聘和选择人才。企业要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及其他因素招聘和选择人才。在招聘和选拔战略人才时,企业应遵循几点原则:所选之人要富有创新研发精神,富有主见,富有挑战精神,敢于向原有不合理制度和方法进行挑战。这些选择标准是企业在人员管理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做好针对性的人才选拔,加上合适的招聘渠道和培训,可为企业竞争战略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第二,建立战略性复合型人事制度。为适应战略竞争要求,企业需要设立科学的人事制度以指导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战略性复合型人事制度,为员工提供多种发展路径,鼓励员工向横向和纵向两方向双重发展,企业急需一专多能性人才,这种综合性人才可灵活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战略发展创造较高的价值。所以,企业建立此人事制度相当必要。

(四)进行战略性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1)战略定位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是指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通常包括三种战略思想:成本领先战略思想、产品差异化战略思想、目标集聚战略思想。1)成本领先战略,顾名思义就是企业为使成本达到最低,对研究、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每一环节的成本都加以严格控制,成本领先策略是通过以单位低成本,大规模生产销售来实现盈利。2)产品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与同行业不同且富有特色的差异化产品与服务,使其既能符合顾客的独特要求,又能使产品和服务在质量和性能方面与众不同,不仅可以拓展新的消费群,还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3)目标集聚战略,是指针对某一固定的消费对象和区域提供产品和服务,使其在特定的消费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目标集聚战略又分为两种:成本集聚和差异化集聚。

(2)价值链分析。第一,行业价值链,指的是在整个行业里,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出库,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在产品作业各环节所创造的有价值的活动。第二,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创造消费者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产生的与创造产品相关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五项内容。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四项内容。第三,竞争对手价值链是指对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整合分析。

对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消除不增值作业,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行业现状及如何利用行业上下游价值链来降低外部成本。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做到知己知彼,以便确定竞争策略,打败对手。

四、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获得企业长远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对企业战略竞争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概述战略管理会计,并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这为企业获得核心市场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上一篇:会展经济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