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核心范文

时间:2023-10-06 01:37:21

科学发展观核心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1

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解读;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是关注民生,并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形势下提出“以人为本”的最新论断,这一论断是党的新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

    (一)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价值理念和认识基础,充分反映了当今时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赋予了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

    (二)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

    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实质。

    首先,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本”是指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党取得政权靠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维护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执政地位同样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还是发展生态文明,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都与实现好、巩固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

    其次,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整体中的个体为本。强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成分。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由于社会性是人的必要属性,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人。在阶级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带有阶级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总之,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与共同提高。

    最后,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告诫我们,极端的个人企图对我们的事业是一种威胁。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利益至上”,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也是十分有害的。“个人利益至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把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人的权利,不讲人的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讲人是目的,不讲人是手段。这种价值观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个人利益至上”,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自我置于他人之上、社会之上,置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上。这种价值观有悖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才能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现个人的自身价值。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党在新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从时代高度上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不同主体提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上述六大特征,既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其内容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而展开的。正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但是,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如果忽视甚至干扰、阻碍甚至破坏了发展,以人为本就会落空,甚至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就失去其核心和实质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站在新历史坐标上进一步概括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有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以人为本,实现先富带后富,部分富带动全局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既是站在新历史坐标上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概括和完善。(三)以人为本顺应改革潮流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活力”,二是“合力”。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要使社会有“合力”,就必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影响了“合力”的发挥。实践证明,形成“活力”要靠改革,促成“合力”也离不开改革。在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同时,改革还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整体实现,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得到进一步强调,党倡导的并顺应改革潮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三、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在西方近代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过人本主义思想和民本思想,这两种思想都对人的价值、地位等作过一定论述。但是,从实质上看,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思想和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西方人道主义的思潮

    用以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就是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潮——西方人道主义。当时的人道主义者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教会以神权压制人性,鼓吹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后来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也是这种世界观的发展。应该说,这种人道主义在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这种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根据的。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谈论所谓普遍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样的“人”,正因为被说成属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所以根本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也根本不属于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而只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一种虚构的幻影。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解读;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是关注民生,并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形势下提出“以人为本”的最新论断,这一论断是党的新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

(一)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价值理念和认识基础,充分反映了当今时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赋予了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

(二)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

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实质。

首先,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本”是指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党取得政权靠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维护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执政地位同样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还是发展生态文明,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都与实现好、巩固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

其次,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整体中的个体为本。强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成分。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由于社会性是人的必要属性,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人。在阶级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带有阶级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总之,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与共同提高。

最后,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告诫我们,极端的个人企图对我们的事业是一种威胁。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利益至上”,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也是十分有害的。“个人利益至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把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人的权利,不讲人的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讲人是目的,不讲人是手段。这种价值观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个人利益至上”,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自我置于他人之上、社会之上,置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上。这种价值观有悖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才能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现个人的自身价值。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党在新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从时代高度上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不同主体提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上述六大特征,既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其内容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而展开的。正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但是,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目标,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如果忽视甚至干扰、阻碍甚至破坏了发展,以人为本就会落空,甚至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就失去其核心和实质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站在新历史坐标上进一步概括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有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以人为本,实现先富带后富,部分富带动全局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既是站在新历史坐标上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概括和完善。(三)以人为本顺应改革潮流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活力”,二是“合力”。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要使社会有“合力”,就必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影响了“合力”的发挥。实践证明,形成“活力”要靠改革,促成“合力”也离不开改革。在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同时,改革还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整体实现,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得到进一步强调,党倡导的并顺应改革潮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三、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在西方近代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过人本主义思想和民本思想,这两种思想都对人的价值、地位等作过一定论述。但是,从实质上看,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思想和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西方人道主义的思潮

用以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就是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潮——西方人道主义。当时的人道主义者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教会以神权压制人性,鼓吹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后来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也是这种世界观的发展。应该说,这种人道主义在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这种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根据的。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谈论所谓普遍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样的“人”,正因为被说成属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所以根本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也根本不属于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而只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一种虚构的幻影。

从抽象人性论来讲,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的欲望和需要的满足,衡量社会制度进步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乎人性,整个历史进程可以归结为人性的失落与复归。毫无疑问,在资产阶级心目中,最合乎人性的社会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它那里,所谓人权,本质上就是极少数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权利;所谓自由,就是极少数资产阶级统治者占有无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自由,无产者向资产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所谓平等,就是资产者随心所欲购买无产者的劳动力的等价原则;所谓博爱,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那种冷酷的“合作”关系。这种以普遍现象并且掩盖起来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因而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现实中无法兑现。对此,最好的说明是:某些强权国家大肆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的理论,其国内严重存在的种族歧视、贫富两极分化等违背人道主义的丑恶现象,不仅没有稍许减少,反而呈现扩延态势;为了巩固和扩大国内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它们往往打着“人权高于”的旗号,以军事打击等手段公然干涉别国内政,多少无辜的生命因此而惨遭涂炭,多少幸福的家庭因此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当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缺陷也有批评,甚至有非常尖锐的批评,但是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是它批评的前提。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从历史背景和阶级基础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产生是不相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我国数千年的宗法社会中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素朴意识和美好憧憬,但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治人之术和牧民之道的重要方略之一,是历朝历代推行“仁政”和“王道”的理论基础。从《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无不是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基本思想的大力宣扬。不可否认,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重、阶级对立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那种将实现“民本”思想的良好愿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的想法,已被历史反复断定,不会变成现实。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绝对不可能消除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烙印。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占人口大多数的“民”尽管以其勤劳智慧支撑起了全部上层建筑,但却改变不了作为封建王朝谋求江山永固、代代相传的手段和工具的历史宿命;在笃信“君权神授”、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帝王眼里,“民”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力量。正如“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就说明了“民”只是支撑这个统治的基础,并没有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内容。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才是历经王朝更替都不会改变的“天下之通义”,当然,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条永恒的清规戒律。

(三)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不是脱离物质的精神实体,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而是处在由自己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一定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所谓“以人为本”,根本上在于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在社会发展中要发展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人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共产党人践行宗旨和使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活动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私利可言。《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正因为这样,共产党人才不仅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庄严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而且能够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保证它的实现。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及其蕴含的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只有在共产党人这里才不再是空话。也只有共产党人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他们的现实目标才能通过改变世界的活动最终逐步实现。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4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作者: 日期:2011-01-05 10:47:10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5

履行社会责任.支持经济建设。一是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交通运输、大型电力、燃气、水务、石油石化及先进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垄断性行业和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重大项目的资金投入。如与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183亿元等值人民币的一期工程《金融服务合作协议》、3亿美元的《外汇贷款合同》,成为我行迄今为止单个授信金额最大的项目践行“绿色信贷”理念,加强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国家或省级立项的风力发电、城市污水处理、火力发电环保改造等高新技术项目,通过品种安排、项目预审、“绿色通道”等途径,提供优质服务;严格控制国家限制的小化工、小化纤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加快实施对落后产能及落后生产工艺企业的退出: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参考因素.实行“政策合规”和“环保达标”一票否决制提高“理想之家”零售贷款产品标准化处理网点数量占比.优化“直客式”住房按揭业务流程.与省内12家知名房产中介机构联合营销.有效促进零售贷款快速健康发展.满足居民住宅等合理消费需求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引导企业使用新型金融工具。积极推介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现金管理、企业财务顾问及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等新型、有特色的融资产品。如为恒逸集团、横店集团发行短期融资券.其中与恒逸集团签订的资金融资顾问协议开创了全国中行系统先河:第一只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信托计划——浙江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信托计划.为该公司筹集资金2.89亿元:与中银香港上海分行开展资产业务合作.由我行为企业出具融资性保函,南中银香港上海分行向企业发放贷款2O多亿元三是充分发挥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网络和外汇优势.为外向型企业提供全面服务,配合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外汇避险”、“外汇理财”等产品,为企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先后与米兰、东京、卢森堡、法兰克福等海外分行签订海外代付业务协议2亿美元,与米兰、法兰克福、东京分行签订3.5亿美元的“保付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四是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丁程。作为中国银行系统小企业贷款的试点行.我行积极支持省内资金实力强、业务潜力大、产品市场好及信用体系高的优质中小企业.缓解其融资难问题。针对小企业“短、频、快”的特点,创新开展存货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在公司业务部设立了小企业事业部.由专业人员审核小企业融资申请。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融资需求.一般在2—3天内完成审批。截至2007年末.我行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长23.30%;外汇各项贷款新增7,5亿美元.列四大行之首。

深化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加强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完善风险管理政策框架.通过制订年度授信政策指导意见.明晰授信业务发展方向和行业风险分析及政策导向;以“实用、适用、实效”为目标,分区域推进辖内授信指引的制订丁作.明确区域内授信业务发展方向和重口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曾小平点。进一步提高集中审批工作质效,制订《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授信集中审批实施细则》.配套制订了评审会实施细则、零售贷款集中审批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优先评审BBB级以上、1亿元以下大额授信客户,保障集中审批流程的高质高效。积极创新授信执行工作,以“固基础、强管理、精细化、促发展”为工作指引,加强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实行档案、押品的集中化、标准化管理,加大清收处嚣力度,有效防范了授信操作风险、避免了不良资产反弹年末.我行不良资产余额比年初下降7.60亿元,综合不良率下降0.71个百分点.达到了“双降”目标。

完善内控体系.实现安全运营。进一步完善职能管理、合规控制、内部稽核三道防线组织开展“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年”活动.积极培育合规文化:在行内7个业务条线试行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RACA)的推广工作.对辖内660家基层机构的业务经营权限、经营范围和内控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摸底、风险排序.实施业务经理派驻制,启动基层机构负责人合规履职评价工作.梳理所有业务系统柜员权限.提高基层机构整体内控水平:梳理规章制度3000余份,组织现场检查5000余次,同时加强非现场监控和检查做好反洗钱工作抓好案件专项治理和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做好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工作的检查评估,构建职责明确的责任追究体系开展网点金融安全评估达标活动.推进监控联网建设:守押社会化和金库集中工作取得了突破。已连续三年无“四类案件”、火灾事故和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提升队伍素质.建设先进文化。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抓好系统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创建、文明优质服务,有力促进了队伍建设和良好风气的形成.辖内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建成率分别达91%和90%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开展“奥运服务月”活动.组织以奥运为主题的服务竞赛,服务改进效果明显.在总行文明优质服务作全面检查中获满分。

2008年.中行浙江省分行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金融强省”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加强内部机制创新和业务产品创新,调整业务、客户、货币三三大结构,深化制度化建设、系统化建设、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内控、防范风险,抓住机遇、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实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一、夯实经营基础、完善管理机制,涵育发展原动力夯实产品、客户、网点三大基础。一是完善产品研发和推广机制,夯实产品基础.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开发和推广产品.利用合适的产品去营销客户和抢占市场;二是完善客户准人退出机制.夯实客户基础.巩固核心客户,拓展重点客户,扩大基本客户群.实施客户分类管理和分层服务,实现客户价值回报的最大化;三是优化服务渠道机制.夯实网点基础,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以网点转型为抓手,合理规划网点布局,优化功能分区和服务界面,提高网点的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激励约束三大机制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达到“人尽其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文化引导,增强员工投身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达到“物尽其用”进一步探索与创新财务资源配置途径.完善业务激励分配机)制.优化固定资产配置机制,推进经济资本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和资源使用的边际收益.发挥财务导向作用。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体现“多劳多得”。加大对重点业务的激励力度,充分体现“多挣、多花、多贡献”的原则,强化绩效观念,用机制保障联动营销、捆绑营销.同时关注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防止短期行为。

加强创新实践。抓好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深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抓好内部改革创新,包括组织架构的调整、机制的转变、流程的整合等;抓好业务、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创新。通过理念、管理、产品及营销的创新,推动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结构调整、力求协调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今年.我行将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各项业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经营计划为:人民币存款增长20.97%,人民币贷款增长13.58%.外汇贷款增长11.98%,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长39.33%,本外币净利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继续实行“客户结构、业务结构、货币结构”的调整。在公司业务领域.重点服务我行重点支持类行业客户,积极拓展适度支持类行业客户.坚持退出“三高过剩”行业以及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的企业:在个人金融领域.以优质客户为主要目标.积极推行电子银行服务:在金融机构领域.以总行级客户和浙江省内重点法人金融机构为主.大力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做大中间业务和做实负债业务为工作重心.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改善业务结构、平衡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战略予以狠抓。

坚持“四个协调”发展一是对公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平稳发展对公业务,改进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发展对私业务,稳步提高对私业务的收益贡献度。加强公司、资金、国际结算、个人金融、银行卡等业务线的联动和交叉销售。二是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稳健发展资产业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积极发展负债业务,正确认识其基础性作用.确保平稳发展;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收费领域.提高中间业务的收益贡献度三是本币和外币业务协调发展。既要巩固外币业务这一传统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又要抓好人民币业务这一关键.提高利润水平、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四是各地区协调发展。做大一类地区.提高一类地区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做强二类地区.提高二类地区在全辖的整体贡献率:做精三类地区.注重内涵式发展.以质取胜。

三、注重发展质量、坚持从严治行.提升风险控制力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浮出水面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进程后,顺应历史潮流而提出来的发展观。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就必须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面对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夹击,要想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位,就更需要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哲学正面相对,开始融合贯通。科学发展观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新情况和新形势下的发挥和运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该报告形象生动地表明科学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的立场为出发点的科学思想,其宣扬的思想是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总结历史经验,结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一致同意把科学发展观写进。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以人为本”为基本核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其中的“以人为本”的人只能是现实中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体,“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思考的结晶,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要求,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

“以人为本”思想的产生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中代表性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其提出了“认识万物的尺度”的标题,人们开始把目光从自然转向了人身上,确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中世纪开始,宗教的地位空前上涨,人的地位开始逐渐被神所取代。随着历史的演变,以人文主义思潮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兴起,人们又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人,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康德、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费尔巴哈将唯物主义重新带入人们的主体视线,但是他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他理念中的人只是抽象的人,并不是具体的人。尔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理念进行加工,汲取了费尔巴正确的理念,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生产关系概念的提出是对人的进一步关注的结果,揭示了生产过程本身的内在结构,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1]。发展观经历了时代的检验,传统的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它是片面地把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的发展观,并没有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性,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把人作为第一位,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得依靠人。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种全会《决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拓展,是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充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国情下提出来的新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人为本”符合国家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特点。要想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坚持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经济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任何理论,只有来自人民群众、回归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归根结底,是因为其接收住了历史的考验,又被历史发展所证明。“以人为本”回答了发展的原由、目的以及根本动力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只讲目的不讲动力是唯心的表现,只讲动力不讲目的也是盲目的,都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立足于国情的,是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理念。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当一个国家一味只关注经济的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积被破坏、各种资源枯竭、环境严重受到污染,那么这个国家也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人类的生存问题也收到了极大挑战。在现代化经济发展、建设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质量相统一,让下一代也能够在享受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化。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人为本”首先是要解决好人民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3]。在科学发展观中落实好“以人为本”,能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1]邱耕田.新发展观的确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学术研究,2009.12(8):25-27.

[2]李士坤.对“以人为本”两种诠释的剖析[J].学习与探索,2008.12(5):35-37.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7

论文关键词 律师 核心价值观 执业宗旨 思想政治水平

一、引言

律师核心价值观,是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拓展业务和追求科学发展的体现在外在方面以及内心坚定的在价值取向,是律师在进行诉讼业务和为企业法人、自然人提供法律服务中所奉行的终极目标以及所坚守的基本信念。笔者认为: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之下,同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尊重事实和法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对律师发展的目标、性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的取向所做出的科学选择,形成律师行业约定俗成的共同观念。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需要全体律师予以维护和共同持有,以职业化的操守在精神上和实际行动中支持律师执业的主要价值观,使之成为执业律师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规范自己执业行为的基础。

二、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律师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科学形成和发展,执业律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影响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长期以来,执业律师在夹缝中求生存,社会各界对律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多有微词,特别是部分公检法人员,始终没有将执业律师作为法律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共同维护法律的尊严,而是将执业律师作为对立面进行小心提防,促使一些执业律师在同公检法机关打交道时的心理扭曲,不利于执业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开展所有的出发点和归宿,直面日益繁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能够提高执业律师的职业操守,树立执业律师维护社会正义、自由和秩序的的高尚情操,最大限度地促进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是律师核心价值观不能被替代的发展主线,没有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就不可能发展律师的核心价值观展,执业律师就不可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被所有执业律师自发地理解、接受并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具体的执业过程中,成为每一位执业律师做事情、想问题的行动指南,不仅仅是靠空谈和表决心才能达到,而是需要全体执业律师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时刻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的执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持久的执业渴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律师的潜能和追求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热情,真实反映在执业律师的价值观层面与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和谐统一上。

三、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坚持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是新时期提高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需要在执业律师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律师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基础。面对执业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大量涌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必须以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的眼光认真进行处理和解决,这就需要执业律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驾驭市场的科学手段和能力,这就要求执业律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否则,很可能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迷失自己,甚至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一)进一步加强坚持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具体表现在思想领域的重要方面就是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执业律师在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业宗旨的同时,也要坚持讲政治。进一步加强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重要性的认识是新形势下执业律师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政治要求。只有进一步加强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广大执业律师才能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落到实处,认真研究执业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在执业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自觉提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才能得到全体执业律师的一致认同,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广大执业律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严格按照律师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认真改造不符合律师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深刻剖析自身思想深处在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方面存在的不以为然、漠不关心等不符合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思想,从内心深处充分理解进一步加强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重要性的认识的重要意义,进而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

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是实现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能否得到切实的落实,关键要看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环境有没有调整到最佳,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能够带动、感染绝大多数的职业律师自觉投身于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行动中去。首先是要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公检法等部门要充分重视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对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作用,并将之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始终坚持对执业律师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停留在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上,始终将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作为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带头落实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各项措施,切实将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这项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各个律师事务所要逐一落实不断营造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氛围的各项具体措施,律师事务所要注意发现和着力培养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的先进典型,以先进执业律师的先进事迹带动、激励全所从业人员积极改造不符合律师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将思想统一到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上来,切切实实地将全面提高执业律师思想政治水平落实到具体的执业活动中去,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

(三)不断完善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机制建设,是律师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能否得到全面实现的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转协调的学习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只能流于形式。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个律师事务所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执业律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全面促进律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

四、新时期律师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坚持执业律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科学发展观核心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无不通过它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是切实领会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环。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创新中的一脉相承思维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从根本上抓住了矛盾之要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样,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就成了科学发展观首先思考的问题。认识事物,必须首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是矛盾方法论的最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说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对党和国家具有的重要性,这是科学发展观思维方式的特色。这种关于发展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对党以往发展理念的根本否定,而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思维方式的最大特色就是对以往科学理念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对过去思想理论的否定和抛弃。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界定为思想体系的第一要义,不但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党的一脉相承思维,充分认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做到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理念,与邓小平倡导的“发展是硬道理”和倡导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的发展理念,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剥离的,更不是相互否定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要看到它对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忠实继承。实践证明,脱离党的基本路线的发展理念都是错误的。其次,要把握科学发展观如何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做到创新思维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继承党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将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关照到人的因素,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参考坐标系。缺失人文关怀的发展理念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是我们所反对的。科学发展观在纠正物本主义错误发展理念的同时,建构了以人为本的崭新的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了适应时展要求的新解释。没有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党的理论就会失去根基和血脉,就会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走上邪路和歪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要看到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更要不失时机地反对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右的思维和做法,又要坚决反对僵化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思维和做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保持党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一脉相承中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核心思维

任何理论,不管形式如何,倘若没有了思想核心和关照对象,该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中“人”是指人民群众,即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而“本”则是本源,即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原则,是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有了这些基本的规制,科学发展观才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中,更加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维,既是对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否定又大大超越了中国古代民本思维的局限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范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阶级属性。脱离了这个核心,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是统筹兼顾理论都将丧失存在的根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古训,苏联解体则是现实的教训。索戈维也夫、舍尔达科夫、季塔连科三位教授认为,背离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定造成很坏的影响:农民不爱劳动、工人不爱工厂,家庭缺少美德,公民不再爱自己的祖国。要真正做到人民共享,从而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理念,就必须把“人民”二字高高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团结群众,则旗帜飘扬;背离群众,则旗帜灭亡。因此,以人为本的核心思维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思维特征,是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的。

上一篇:计算科学发展范文 下一篇:会展中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