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的前提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5:28

科学决策的前提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1

论文关键词 政府决策 决策科学化 科学决策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政府决策科学化既需要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方式,也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科学的政府决策理论有完全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和综合扫描决策理论等。科学的决策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细分到决策过程中有决策问题构建与规划方法、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决策备选方案的制定方法和预测方法、备选方案的选择方法、决策实施的评估方法等。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包括政府决策中运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配套的现代化设备。其中,完善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有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使政府决策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增加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利用电子政务给政府决策的带来许多科学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比如通过视频会议、网络决策专栏等形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五、结语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2

【关键词】后勤管理 决策 问题

后勤管理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多种条件影响和制约的综合活动过程。其中,决策因素对其制约和影响最为直接。决策既是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是后勤管理主体的主要职责。它渗透到后勤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后勤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避免决策不当给后勤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决策观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后勤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观念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战争特点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一是战略观,就是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要高瞻远瞩,制定的决策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二是整体观,要运用系统整体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宏观把握、全面计划、统筹安排。三是预测观,要有超前预测意识,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四是创新观,决策者要在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决策的创新,就没有后勤管理工作的飞跃。五是效率观,要科学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讲求方法,追求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到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一门领导科学。后勤管理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凭主观意志、经验或兴趣决策。后勤管理决策程序是决策内在规律的反映,决策程序的各个步骤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二是确定决策目标评估标准。只有先确立标准,才能评估目标的优劣。三是分析论证,拟定方案。通过分析筛选搜集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四是总体权衡,择优决策。哪个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是既有利又有弊,只是利弊大小不同罢了。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握重点,不能单独追求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一个“满意标准”,认为决策“足够满意”即可,也就是在比较备选方案时,要做到主要指标最佳,同时兼顾其他指标。

三、增强决策透明度,实现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后勤首长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广大官兵才是决策的主体。正因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必须在集体内实行民主制度。民主化水平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因此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时应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后勤决策。决策之前,各级后勤领导应当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虚心接受采纳群众建议。只有提高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水平,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四、决策者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即后勤管理决策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决策队伍,对我军后勤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拓展知识面。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是提高决策能力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勤保障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单一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和保证决策的正确,因此后勤决策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预测,科学决策。二是提高能力。决策者要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基本技能,如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拍板定案的魄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是决策之大忌。现代条件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各级后勤领导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要当断则断,做出决策。

五、加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

目前,我军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我们的薄弱点。例如,我军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定位不很恰当,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我军后勤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主要表现在基层后勤工作有许多限制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而高层管理决策受到的法规制约很少。然而,现实情况中失误一般来自高层,而且越是高层的失误带来的损失越大。因此,我军应调整后勤管理研究着重点,在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三层次中把重点放在决策层,加强理论研究,提供决策指导。加强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要通过借鉴外军后勤决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后,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同时,要加强决策理论创新研究,由此探索我军后勤管理决策规律和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体系,为我军后勤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服务行业中,顾客经常要参与服务传递过程.“过程就是产品,产品就是服务”,因此不能忽视与顾客接触有关的行为问题。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属性,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产品”交换过程也是以人为载体,服务过程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产品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满意率的高低,因此要重视与师生接触的相关行为的研究。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冲突,这一方面是由于师生的观念和角度差异,以及每个人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提供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接触,意思为挨上,碰着,指人跟人接近并发生交往或冲突,服务接触就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交往。后勤除了日常性的服务工作之外,往往是在“隐形”的情况下工作的,这些服务工作参与程度比较低,可以理解为轻度接触,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服务接触,这类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提供者与师生之间发生的频率或交往接触程度较高。实际上,大多数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评价都来自于人们对后勤服务提供者的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短暂的高度接触(也可称为关键时刻),决定了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经过一系列的交互作用,最后形成理性认识,决定了该项后勤服务工作的信誉好坏。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编著.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3

一、充分认识制度建设在决策科学化中的重要地位

制度建设在决策科学化中的重要地位,来源于决策和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决策是管理者为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内外条件分析,确定具体目标,拟定多种方案,最终选择出一种最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的命题,科学而准确地表达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不论对决策重要性的主观认识如何,客观上讲,决策都是每个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和投放精力最多的管理环节。如果有区别,也是决策的正确与否,科学化程度高低的不同。为实现管理的目标,任何一位管理者都会高度重视和努力追求决策的科学化。

科学决策相对于不科学决策而言,它是在科学的决策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规律,遵循科学决策程序,运用科学决策方法进行正确决策的过程。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努力实现科学决策,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对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这个优越性,我们可以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科学决策,决策科学就可以办成其他国家不能办到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大事,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反之,如果决策不科学,也会造成比别的国家大得多的损失,就会成为集中力量“办错事”甚至“办坏事”。十年浩劫就是典型的事例。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要始终把决策科学化作为提高和加强党执政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制度建设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广义上的制度包括规章制度和程序性规定等,它不仅要求“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且对于“该怎么干”都有明确的规定。决策科学化的制度建设,涉及体制机制问题,是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一般性号召和领导者的觉悟、自觉性代替不了制度的作用,搞好制度建设并严格按制度规定进行决策,可以避免领导者的好恶和变动对科学决策的影响,是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和民主来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决策主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专家咨询制度是决策主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咨询论证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措施,是由决策的复杂性和决策主体的局限性决定的。

决策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决策环境和决策内容的多样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环境的系统性和联系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组织、一件事情都存在并发展于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之中,多种因素、多变因素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相互矛盾,使得决策环境异常复杂。决策主体需要综合分析主客观条件,并作出积极判断。决策环境错综复杂使决策内容涉及广泛的领域,要求决策内容包含对多种变量因素的分析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

决策主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主体自身和观念的局限性。决策的复杂性对决策者的知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和内容,要实现科学决策,决策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但是,任何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的知识、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仅靠自身力量应对决策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必然表现出决策主体的局限性。另外,从现实情况看,由于观念和制度的局限,对于吸收外部力量参与决策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运作都远远没有到位,决策的内部性特征十分明显,个人决策、少数人决策、体系内封闭式决策依然存在,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决策也是由专家学者的特殊身份和优势决定的。专家学者具有科学决策所需要的广博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专家学者作为一个群体,对自然和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长期的系统研究,掌握着最新、最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必需但又不掌握或不精通的信息,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直接为决策提供专业技术方面的咨询、论证和评估。同时,专家学者作为外部的参与决策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可以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也有条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反映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些优势恰恰弥补了决策复杂性条件下,决策主体的各种局限和不足。也正是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需要有制度保证。目前,在专家学者参与各项党委政府决策的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四类问题:一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程序性规定不明确,没有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咨询论证程序的严格规定,结果是仅仅依靠决策者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想请专家可以,不请专家也行。”二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内容范围不清晰,没有明确规定哪些问题必须经过专家咨询论证和请哪些专家论证哪些问题。专家都是具体的人,是特定领域的专家,无的放矢不利于专家发挥作用,也不利于科学决策。三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信息不对称,没有向专家提供充分的决策信息的制度性规定,很容易造成专家学者参与决策时所需信息不充分,强做“无米之炊”或“少米之炊”。四是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经费保障不规范,没有对专家咨询论证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专家的劳动应得到尊重,专家的付出应有必要的回报。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科学的标准,各单位在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决策的资金支出上差别很大,极不规范,直接影响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和决策本身的质量。以上问题都要靠不断完善的制度来解决。

三、强化决策方案科学化的制度保证

科学决策离不开作为决策对象的决策方案科学化。决策方案科学化通过方案本身的全面准确来体现,靠严格的制度做保证。在决策方案科学化的制度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选择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程序规定问题。

在制度体系中,程序主要是规定“该怎样做”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在明确了“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之后,必须严格规定“该怎么干”的程序。在一般情况下,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可以防止出现大的失误,因此,程序规定是制度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选择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程序规定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措施。

决策方案的选择性程序要求提高决策的方案必须是可供选择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就是选择”,是管理学的名言,也是对管理科学规律的准确把握。选择的基本含义是多种方案,离开了多方案和对多方案的选择性,决策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要件,更谈不上科学决策。从根本上讲,决策的选择性来源于决策环境、决策内容的多样性和人的认识的有条件性。正是由于客观事物有不同的质和主观认识存在着差异,才会有对同样问题不同判断和对策的可能,才会有不同的方案。这些方案有的是完全对立、格格不入的,也有的是各举千秋、皆有长短、互为补充的。决策需要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或者集合多个方案的长处拟定新的方案并作出决定。在决策方案选择性的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单方案决策,即只向决策者提供一个方案,使其无法选择;二是单方意见方案决策,即提出的方案只是片面地反映一方面的情况和意见,使决策不能“兼听”选择。实事求是地讲,所有决策都提出多方案,需要有意识地组织不同人员进行反向研究,开展必要的不可行性分析,这在操作上很不容易。但是在方案中充分反映不同意见,特别是注意尽量全面准确反映不同意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实践证明,唯一决策方案是误导决策者和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多方案、多选择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决策方案的系统性程序要求决策方案必须保持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其中,时间上的相对性表现为决策方案的相对连续性,空间上的相对性表现为决策方案的相对稳定性。决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必须有系统观念,应当有系统研究和论证,充分考虑在时间、空间上的联系和产生的影响。在时间的连续性方面,要考虑到决策方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各类问题、矛盾、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原因,要承认现有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已经造成的后果,要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各类问题、矛盾和政策,在承认和尊重历史,科学公平分析评价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拓,作出体现管理连续性和科学负责精神的决策。在空间的稳定性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和影响,保证系统在相对稳定状态下健康运行。既要看到各项政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注意保持相对稳定;又要看到政策与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对其工作生活的影响,避免因频繁调整政策而带来下级难以操作、群众无所适从。对于保持决策方案涉及的政策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必须有制度保证,不仅要有方案制定和决策过程中体现系统研究论证的规定,还要有谨慎对待和反复论证涉及政策较大变动方案的特殊程序规定,一定要防止决策的盲目、随意和草率。

决策方案的基础性程序要求决策方案必须以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作为前提和基础,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做到不经过调查研究不讨论、不决策。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科学决策的必经程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更没有决策权。高度重视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历史条件下,决策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不深入科学地开展调查研究,就不可能适应新形势、形成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处理新矛盾、解决新问题。重视和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真正当作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仅有一般号召不行,只靠自觉性不够,必须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四、高度重视决策后工作及其制度建设的作用

从狭义上讲,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决策方案,最终作出选择形成决策,就算是决策过程的结束。人们讲到决策,大多也是关注和重视狭义的决策和决策过程。可是,从广义上讲,决策过程应当包括决策的执行、决策的评估。而后者常常被忽视,也最容易出问题,其制度建设就更显得重要。

决策执行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就在于它是实现、检验和丰富开展决策的过程。决策形成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和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不进行执行和实施,决策被束之高阁,决策失去意义,为决策付出的努力也没有价值,因此,称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个飞跃是更伟大的飞跃。从实践上讲,决策执行的重要性就在于不重视决策执行的危险性。确实有人津津乐道于做决策却不重视、不认真实施决策,似乎是只要决策了就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就可以不去艰苦努力了。殊不知,决策的执行由于其需要直接面对和处理各类矛盾、需要持久艰辛地去工作,难度是很大的。很多人重建设、轻管理,重决策轻执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和执行在时间空间上要比建设,决策费事、费劲得多。不重视决策执行的危险性还在于,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评价。作为一般的百姓,是根据执政的过程和结果来评价执政能力的,他们本来就是听其言观其行,要看做得怎样,如果是决策很好、宣传到位,而执行不力,必然会由于言行的反差而召来更大的负面评价。可见,决策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决策的执行必须有制度来保证。

决策评估制度是决策执行制度的重要内容。决策评估通过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对决策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和估量。决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决策质量,也能够检查决策是否得到认真执行,保证决策的落实。在决策评估的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即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决策评估要坚持目标导向的原则,决策是不是正确,执行是不是得力,不能由决策者和执行者说了算,也不能由上级机关来做结论,而是依据执行决策的结果做出评判。一般来说,达到目标了,决策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决策评估与责任追究制度相联系,只有建立了以执行结果为导向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行使决策权,才能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组织好决策的执行,才能防止一些部门和个人只看重上级、看重表面过程,热衷于说大话、搞形式、拉关系,而不把精力放在科学决策及其执行上的不良倾向。

其次,决策评估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实践及其检验标准的相对性,通过决策执行评估决策质量和执行效率也具有相对性。因此,对于执行结果要做具体分析。一个决策执行的效果不理想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决策本身不科学不完善的原因,其中包括科学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等;决策执行条件不成熟的原因,其中包括决策执行者能力素质、权威性以及客观环境资源、群体认同等;决策执行过程不得力的原因,其中包括执行者的理解、沟通、控制等。

另外,决策评估结果还会受到评估者的价值取向和评估方法的影响。例如,如何评价和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决策执行情况和结果,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决策执行结果,让什么人来评价决策的执行情况和结果,等等。用不同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来评价,用指导思想不明确或有偏差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或不了解执行情况与结果无关的人来评估,都不能得到科学公正的决策评估结论。决策及其执行的评估不仅与追究责任相联系,更主要的是关系到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对管理工作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加强决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制度建设,以明确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决策评估的科学和公正。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4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把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决策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环节。决策咨询工作机构是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政府决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决策咨询系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对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决策咨询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它对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样,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其造成的损失在相当长时期内是难以弥补的,严重的失误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实践证明,决策的效果和质量与决策咨询工作密切相关,调查研究越深入、咨询意见越广泛的决策,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小,决策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在各方面条件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决策前的研究、考量、评估显得特别重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好决策咨询工作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各种因素研究透彻,考虑周全,使决策符合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实际,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决策咨询是汇聚民智的重要机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凡是正确的决策,其基本的特征就是贴近群众、符合规律,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是政府决策必须遵循的准则。广泛集中全民智慧是决策咨询的重要工作,充分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是决策咨询工作的主要功能。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有利于最广泛地集中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正确的决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不断完善汇聚民智的决策咨询机制。除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外,应当特别注意听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专家的意见,听取不同的、甚至相反或对立的意见,求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理解,使政府的决策真正建立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之上。

第三,决策咨询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当今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新型媒体层出不穷,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一项重大的决策出台,往往会引起多种利益群体的不同解读,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因此,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沟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把政府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意志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决策咨询机构直接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的形成、制订、出台过程,对于政府决策的依据与过程掌握相对充分的信息。通过决策咨询部门这一平台,阐述政府决策的初衷,解释政府重要部署的原因,可以使政府决策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一项决策、一项工作,其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大,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通过各级决策咨询机构,以及与决策咨询机构联系紧密的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将决策的重要内容反馈到社会,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宣传工作,让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准确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支持政府工作的有利环境。

第四,决策咨询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单纯依靠领导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单纯依靠领导集体运用传统的方式和办法来进行决策,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也很难保证政府施政的效率。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研究,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激发决策咨询研究人员的活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突出专业人才的作用,支持他们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专题研究,进行系统化设计,提出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发展实际的咨询建议,有效弥补决策者在时间、精力以及学识等方面的不足,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自1983年省政府成立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决策咨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全省决策咨询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与突破,决策咨询机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省级决策咨询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州、市一级政府研究机构基本建立,部分科研院所组建了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决策咨询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很多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挑战与机遇并存且相互转化,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决策咨询机构作为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在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以更新更高的标准推进决策咨询研究,不断提高决策咨询工作水平,努力为党委、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决策咨询服务。

第一,要增强实践性。实践性是决策的本质属性。不管是宏观性、战略性的决策还是微观性、工作性的决策,都必须具有实践性。决策的实践性决定了决策咨询研究的实践性。一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增强决策咨询工作实践性的重要保证。决策咨询机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把调查研究做深、做细、做实。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既要深入机关,又要深入基层;既要深入干部,又要深入群众;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努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决策要求。二要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在当前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影响决策的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决策咨询部门必须把信息工作贯穿于决策形成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广泛收集国内外信息资料,通过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全方位、优质高效、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当前,尤其要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深化省情认识,努力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信息、思路和办法。

第二,要突出创新性。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决策咨询研究的灵魂。创新决策咨询工作,重点要以创新的思维形成新的思路、以创新的载体实现新的突破、以创新的方式提出新的举措、以创新的模式谋划新的规划。一要做到成果新。要站在时展的前沿,用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前瞻性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多筹发展之策,多谋创新之举,多做开拓之事,力争对我省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二要做到知识新。要认真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各种新知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勇于突破,善于学习,敢于超越,不断在咨询机制、研究方法、工作思路等方面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将优秀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要做到机制新。要建立咨询与决策的协调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决策咨询的专题会商制度,争取在重大事项集体讨论、专家咨询、论证评估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办法。要充分发挥现有决策咨询机构的平台作用,实行开放式研究;还可考虑引进一些市场运作机制,采取政府向社会公开购买研究成果等方式,努力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决策成果。

第三,要体现针对性。决策中要解决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具体的问题,这就要求决策咨询机构必须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此,一要做好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坚持以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为根据,以重大决策为立足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超前研究,努力使咨询与决策紧密结合,真正考虑决策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研究我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问题时,要尤其重视****面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区域合作叠加互动的新形势,重视国内外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的发展新趋势,把宏观与微观、长远与当前、战略与策略、发展与改革、定性与定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及时提供切合实际的建议和咨询意见。二要做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例如,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发展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仍很严重等。决策咨询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勤于思考,主动作为,以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研究为重点,争取在解决若干问题的思路上多提出一些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协助破解我省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土地、环境、降耗、减排等方面的难题。三要增强决策咨询的可操作性。各级决策咨询机构必须紧贴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提出具体建议时,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咨询报告要力求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在可操作性方面多下功夫,努力使研究成果更多地、准确地、快速地应用于决策之中。

第四,要强调科学性。决策咨询研究是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咨询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反映着实践的发展要求,贯穿着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决策咨询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决策咨询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决策咨询工作的传统观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放在有利于完善科学发展的决策咨询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上,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和谐发展,推动政府自身的发展与改革。二要广泛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咨询机构要充分集中研究者的智慧,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等多方面的优势,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以及比较、分类、统计等手段,遵循以事实为出发点,通过客观分析论证,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方案。三要建立健全预测、反馈和评价机制。没有预测就没有咨询,预测是决策咨询的一个主要功能。要广泛了解和研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及早提出预案,防止盲目性,增强预见性。要通过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追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及时对原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可靠性。要科学评价决策咨询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战略价值,树立决策咨询的正确方向。四要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面对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可以多种多样,但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决策咨询研究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提供可供比较的多种解决方案供决策机构分析、比较,最终在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或者综合几个方案的优点,选出最佳的方案供党委、政府决策。

三、强化保障,完善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决策咨询工作环境

近年来,我省的决策咨询工作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既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决策咨询研究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也有咨询研究与决策脱节的问题;还有咨询研究队伍整体上还不适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政府决策科学化要求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要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做好决策咨询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加强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和充实决策咨询队伍。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决策咨询研究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度重视决策咨询人才的成长、使用、交流,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关照、生活上关爱,充实、配备好决策咨询人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求真务实、尽职尽责的决策咨询队伍,使决策咨询队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决策研究机构也要根据自身职能特点,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严把进人关,选调懂业务、有较强政策研究能力的人才充实研究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二要加强对现有决策咨询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研究人员素质。培训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在决策咨询机构内部要提倡“以老带新”,并将人才培养作为履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决策咨询系统内要提倡合作交流,鼓励上下级之间、同级机构之间的研究人员互相交流;特别要以课题研究项目为载体,在实践中加大研究人员的培养,提高研究素质。三要加大高水平决策咨询人才的引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省内培养外,还必须采取引进的办法,以提高人才结构层次,提升整体水平。要根据决策咨询工作的特点和任务,重点引进一批学术、学科带头人,也可以引进研究团队,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引进的方式上,可以直接引进人员,也可以采取引人和引智结合的“柔性引进”办法,以研究项目为载体,通过学术交流、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公开征求决策意见建议等形式,打造好高水平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使省外的人才和智力为我所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四要努力集聚社会力量,形成一支从事决策咨询研究的队伍。决策咨询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切忌搞“关门主义”。在研究力量的组织上,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系统内的研究人员,支持他们开展研究,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吸纳系统外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与项目研究。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专家库,加强与各类专家的联系和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项目,可采取委托的方式,利用专家的力量进行研究。对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项目,可主要依靠实际工作者进行研究。

第二,要加强决策咨询机构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要从机构编制、经费保证、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对决策咨询机构给予倾斜,努力帮助解决决策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决策咨询机构开展调研、交流情况、研究工作、获取信息提供必要条件。着力解决当前部分地区决策咨询机构缺位、职能弱化的问题,因地制宜地设置、配备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努力在协助领导层提高决策能力、调整决策知识结构、弥补决策信息偏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决策咨询机构的指导,不断完善科学决策机制,认真指导和协调重大课题的筛选与重要问题的研究方向,确保研究工作不受外界干扰,促进决策咨询服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三要将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与推进政府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应履行科学决策咨询程序,各部门出台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应事前进行决策咨询论证。四要统筹推进决策咨询工作与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建设等,建设好决策咨询平台,保证决策者特别是各级领导方便快速获取有关决策研究机构和专家研究的成果,保证研究机构和专家及时了解决策者的决策需求,并获得比较全面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数据支持,进一步畅通决策者与咨询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渠道。

第三,要加强咨询研究能力建设。咨询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决策咨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把能力建设作为决策咨询研究重中之重的工作,以咨询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决策咨询研究水平的提高。一要强化研究人员的政治素质。决策咨询研究的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确保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保持一致。二要强化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绝大多数研究项目,都涉及到多个学科。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处理好“专”与“杂”的关系,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要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要进行全方位地思考和观察,力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三要努力增强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始终对研究对象保持新鲜感,保持一种热爱决策咨询工作的朝气,善于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苗头看倾向,努力在平常事物的演变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四要加强科学研究作风建设。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于探求真理,以高度负责、求真务实的态度,采用科学方法,做科学探索的表率,做坚持真理的模范。第四,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各级各类决策咨询机构的统筹协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要努力加强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各级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的联系,充分发挥决策咨询研究系统的整体优势,有效地避免封闭研究和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二要强化省政府研究室的统筹协调职能。省政府研究室要在认真履行职责、完成省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政府系统决策咨询研究项目的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和组织力量,合理分配研究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以重大课题、重要调研等项目为重点,加强决策咨询研究的全过程管理,在确定研究项目、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路线、观点的形成、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要加强指导,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研究室的工作,为其开展决策咨询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三要加强与决策咨询研究系统外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其他咨询组织,是做好全省决策咨询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决策咨询研究部门应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与社会研究力量有机地联系起来,尽快形成以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为中心,联系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其他社会研究力量,辐射全省各地区、各行业的咨询研究系统。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5

【关键词】决策;大数据;范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电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各种客观对象的运动变化状况,几乎都能以数据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量猛增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关于人类活动世界的巨量信息,通过它使人类知识的边界不断扩大,人们对客体及自身的认识得到极大的深入与拓展,大数据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决策赖以进行的信息与知识前提,推动着人类的决策模式的转化,使决策真正的走向科学时代。

一、决策的两大基本约束前提

决策通俗地讲就是决断和抉择,是人类的一项思维活动,是“一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对象,探索未来、选择未来、寻求必然性的思维活动,方向性强、目的性也强”i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所有活动展开的前提。决策中人们首先要了解客观系统的属性及其状态、确定问题。信息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与运动状态的表征,正是通过信息,人们了解到客观系统的运动状态及其相互联系的特征状态,从而达到对客观系统的真实的了解及其对问题的确定,没有有关事物的基本信息的了解整个决策活动就难以进行,因为整个的决策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信息的完备性、及时性、真实性直接影响决策的质量。成为约束人类进行决策的第一大前提。

决策中,具有了完备、准确、及时的信息是不是就会有高质量的决策呢?不是的,还决定于人们能否依据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的正确的认知模型对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加工和转换。按照传统的说法即决策要依据于“道”,“道”着,即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及本质。只有正确的解读、深入的理解影响客观对象的各种变量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客观对象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型,才能正确的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说:“现代领导工作要做到决策科学化,不研究掌握科学的规律是不行的。”也说:“只有一个改造世界或改造中国的主观愿望,而没有一个像样的图样,他们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要碰破自己的脑壳,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 ii,可见认知模型在决策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信息准确,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模型错误,必然会对信息产生错误的解读和加工而导致错误的决策。重大决策中人们往往咨询专家,专家与普通人的区别正在于专家具有对客观对象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往往难以获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而导致决策的错误。因而人们能否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客观对象,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型成为约束决策质量的第二大前提。

二、决策的三种主要历史范型

由于人类信息技术及其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人类获得信息的能力、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改变着约束人类决策的两大基本前提,使人类的决策模式主要呈现出三种范型。

第一种是以天意为依据的非理性决策范型。宇宙浩瀚、社会复杂,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特别是人类社会初期,人类文明刚刚开始,由于原始的信息技术与有限的认识能力,人们对广漠宇宙与社会的认识处于混沌状态,对客观自然的运行及其本质不能理解,世界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黑箱”,此时人们只能臆测自然与社会是一个神灵的世界。在决策过程中,人们没有可用的对自然及社会的认知模型,不能深入的理解自然与社会的运行规律,只能以有限的信息,以所谓神灵的启示代替对信息的加工和推演。这种决策模型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模式。例如,我国殷商人时期就十分重视神判,通过占卜表达上天旨意和尘世中的王命。这种非理性原始决策模式是当时人们在认识力低下时的主要决策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文明的发展,占卜在决策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开始越来越依赖于经验。即使在现代,当人们遇到极为复杂的问题,自身的认识能力不能把握时,人们仍然可能重回这种非理性的决策模式。

第二种是以经验和直觉为主要依据的经验决策范型。随着人类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客观事物在人的面前逐渐的退去了神秘的面纱。凭借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开始感悟到一些影响客观对象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些对客观对象理解的认知模型,由于这些因感悟而得的认知模型是建立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之上,往往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定性的、未经验证的,因而依据它有时可能得到正确的决策,有时则会得出错误的决策。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模型,中国的先哲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悟,将世界抽象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世界是一个阴阳虚实推摩相荡的变化系统,并以此作为解释一切的根据。这一认知模型体现了先哲高超的认识水平,但这一模型是粗糙的、定性的、含糊的,因而在决策的解释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第三种是科学决策范型,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实验方法的使用,人类在有的领域特别是自然领域的认识能力极大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基本完全的把握影响客观对象的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对有些客观对象的认识已经超越了模糊的定性阶段,而达到了精确的定量阶段,依据精确客观的认知模型,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精确的解读和加工,准确的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科学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而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程度极高,人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虽然人们对人类社会有了相当多的了解,但仍然处于前科学阶段,也使在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着一种“物理学妒羡”,因而,在社会领域人类仍然在很多的时候借助于体悟和经验来进行决策

人类的这三大基本决策范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至于以那一种决策范型为主,主要决定于人类在不同时期的信息获得能力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入程度。

三、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决策的两大前提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类已经经历了数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是语言的出现。语言的产生使人类世界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意义符号系统,人类开始用这一符号系统进行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文字使人类的知识经验得以超越时空得以传递和积累。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它可以使人类超越自身时空的局限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使人类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升。第四次,就是本次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引发的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摄像头,POS机以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等终端接入互联网,使海量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和传感数据爆发式的增长,这些巨量的数据信息与人类新的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相结合,使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剧增,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首先改变了决策的信息约束前提。世界一直在进行着运动变化,信息一直存在,但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技术能力来全面、深入地收集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及时的信息,人们只能囿于自身狭隘、片面、不完备的经验世界,使人类大多的时候只能在不完备的信息前提下进行决策。大数据技术的到来,使人们把握的数据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粒度更细,变得实时而具有迭代性,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世界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信息进入人类的认识视野,使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具有了完备、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前提。

其次,大数据改变了影响决策质量的认识约束前提。大数据技术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完备准确的信息获得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挖掘技术,其价值链是:客观世界(通过传感器、电脑、物联网等)得到海量、多样的数据(经过数据挖掘与整理)得到知识与智慧作用于世界实现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的核心正是人类社会中最为稀缺的资源—知识与智慧的生产与发现,它已成为人类超越自身经验局限与信息加工能力局限、深入认识客观现实的新工具。大数据使人们的视野有能力进入更广更深的领域,就像人类有了天文望远镜就能探知浩瀚的宇宙一样,对客观对象的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认识边界与深入程度不断扩大。大数据这一新的认识工具深深地改变了人们决策中的认识约束边界。

四、大数据使人类决策进入科学的新高度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动摇了满意型决策与渐进型决策的理论地位,使最优决策重回人们的理论视野。满意型决策与渐进型决策是决策领域的两大基本理论。满意型决策理论认为,现实中决策者受到三个前提条件的制约,一是所能获得信息的有限性,二是决策者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三是决策时间的有限,因而决策主体难以具备每种抉择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人们的大部分决策只能是探索和选择基本“符合要求的”满意型方案。渐进决策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的模糊性和所收集信息的未必完整性,因而公共决策不可能达到最优,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调适”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决策理论都是信息有限、人类对复杂系统洞察能力有限的小数据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得到“样本=总体” iii的全数据模式得到近乎完备的决策信息,大型计算系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下快速的分析几乎所有选择的后果,多变量、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人类变得可以把握,原有决策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已经动摇,这样旧有的决策理论会在大数据时代逐渐的失去其合理性,最优化决策会重回人们的视野。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也将使社会领域的决策逐渐进入科学决策时代。自然系统相对于社会系统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由于实验技术的应用,人类已基本把握、认识了自然界的奥秘,已经能够精确的控制、预测自然系统的变化,可以说人类已征服了自然界。但在社会领域,由于系统的巨复杂性,人类社会的决策还一直未能脱离经验决策阶段,因此社会科学的地位一直以来不被人们承认。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带来了转机,有关人类社会的数据急剧增加,量变导致质变,人们将逐渐“揭开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模式”,“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 iv,这样大数据将推动有关社会领域的决策科学化,社会科学将成为真正的科学。

霍金说:“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大数据这一新的人类认识工具将像一座灯塔,逐渐地退去笼罩在复杂的客观世界上的黑暗,使其真相清晰无误地呈现在人类的面前,推动人类的决策模式的变迁,使人类社会的决策日趋走向科学化。

注释:

i 吴肇基.公共决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51.

ii 转引自王炳祥.领导者科学决策的基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J].理论学习与探索,1999(2).

iii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们出版社,2013:37.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6

关键词:企业组织 决策 企业发展 核心竞争力

企业组织决策是掌握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权并对其他组织可以制约的管理机构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提出的各种解决构想和方案,并从中选择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的选择过程。

科学高效的企业组织决策程序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因而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企业组织决策程序,需要从企业问题的认知和分析、根据问题总结出几套解决方案,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处理,最后得到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案,同时进行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和监管。具体的优化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强化识别企业存在问题的能力,准确确定决策目标

强化识别企业存在问题的能力可以将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加准确高效地发现,同时提升决策分析的敏感度。认知掌握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权并对其他组织可以制约的管理机构对企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清楚并明确做出决策。

外部竞争环境的改变或者企业组织决策者意识到企业内部效益低于既定发展目标时就出现了通过决策改变现状的需求,决策者需要强化认知直到出现必须明确解决出现的问题的形势。强化认知企业问题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决策需要满足的主观诉求,同时要不违背客观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相关信息,统一进行综合整合分析,最终确定决策的目标、思路、步骤、策略以及辅助措施。

二、拟定科学决策方案选择,整合出多种解决思路

由于企业组织决策正确与否关乎甚大,决策前需要拟定解决方案。注意发挥集体智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综合分析拟订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全面考虑和预见未来将会出现的阻碍和困难,制定适当的应急措施。

拟定解决方案也就是围绕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规划出决策方案思路,同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风险,设计制定出多个可行性、科学性、实效性相对较高的方案,易于被采纳的解决方案,以备评估和选择。拟定科学决策方案至少有如下作用:首先,它是对企业当前所能遇到的环境条件的一个有效归纳;其次,它是多中选一、好中选优的必经途径,为实现科学方案的制定提供保证;再次,科学决策方案的罗列,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选择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为企业创新与开拓发展创造契机。

三、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建立固定评估系统,科学选择解决方案

正确评估当前企业现状和发展需求,建立健全适合企业本身的决策评估系统,搭建科学的决策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将决策的多种拟定方案上传评估分析系统,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将就拟定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时效性、风险性、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在评估的初步结果得出之后,企业决策者需要根据既得数据在企业内外部进行调研和审核,将拟定方案的预知阻碍和危险进行现实检测和评估,根据信息的反馈对决策内容进行完善和修改,尽量降低可能遇到的风险,同时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整合出有效信息综合成评估报告。

将评估报告整合处理之后,企业决策者集中进行开会讨论,针对决策的可行性进行有效分析和综合评估,适时加入决策者的管理和实践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保证预案的顺利实施。在综合以上三部分的评估分析结果的前提下,进行科学选择最适合的备案,并最终将决策方案进行实施和执行。

从多个决策方案中选择其中最为有效、最适合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方案,其方法众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从而确定最优方案;也可以在建立目标模型的基础上,依据所限制的各项因子,利用线性规划理论予以实现。除此之外,数理统计中的其他方法亦能为此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四、试行选定方案并对决策结果进行深层次的跟踪和监管

决策者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构想和预测,从拟定的多种决策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投入实施。与此同时,对最终决策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和合理评估分析,记录下有效信息和数据。如果发现弊端和不足,及时采取补正决策的措施进行补救。另外,还需要对实施决策的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和适时调试,保证决策的有效开展,从而切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助动力。

总之,在优化企业组织决策程序的时候要企业决策者注意发挥集体力量,切实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文理念的渗透,强化识别和确定企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预案评估分析平台,将预案的前期评估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为企业的立体式发展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优化和提升企业组织决策程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摸索和研究,在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方面都进行总结和累加,使企业真正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决策执行最优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组织决策程序。

参考文献:

[1]刘刚. 企业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其效率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0, (3): 34-38.

[2]李中赋. 科学决策临界值探析――黄金分割率在决策中的应用[N]. 科技导报, 2003, (7): 25-27.

[3]林英晖. 企业组织决策权分配的知识分析――兼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决策权分配[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 (4): 31-3.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7

【关键词】领导干部 科学决策 决策艺术

党委领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做决策。近年来,各级党委班子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力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力推动了科学发展、全面建设。但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党委决策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对党委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树牢民主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水平。

坚持把民主自觉作为决策前提

民主意识是坚持和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委班子存在“集中有余、民主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心态”:争强好胜的“老大”心态、畏首畏尾的“小卒”心态、责任淡化的“从众”心态和心气不顺的“逆反”心态,这些现象反映出少数领导干部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解决这些问题要增强“三种意识”,不断提高党委班子成员的民主自觉性。

一是增强平等意识,防止“大小之争”。党委成员之间的平等是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党委正副书记要深刻领会“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内涵,带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有“高人一筹”的素质,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意识;要处理好个人与组织、行政职务与党内职务、维护团结与坚持原则的关系,杜绝“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格老谁说了算、谁分管谁说了算、谁脾气大谁说了算”的现象,不断增强发扬民主的自觉性。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防止“随声附和”。党委成员积极参与党委决策和集体领导是职责所系。参与决策过程中,要强化责任意识,本着对本地区本单位建设和党委决策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行使“一言”权力,积极思考,踊跃建言,不搞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强化民主意识,敢于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勇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建议,使“群言”更加充分,不能“跟着主官跑,围着大家转”,确实增强参与决策的责任感。

三是增强全局意识,防止“本位主义”。树立大局观念,坚持集体领导,是实施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班子成员要破除职责界线,对自己分管或涉及本部门的工作要能够虚心听取意见、积极采纳建议,对职责之外的工作要与党委保持同步思维,做到主动想办法、出主意;要破除利益界线,坚持站在党委层面上思考问题,无论利益大与小、工作多与少,做到不争权、不为利,坚决克服本位、维护大局,始终以高度的民主自觉服从党委的集体决策。

坚持把理论思维作为决策依据

理论思维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分析形势,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系统里面又包涵众多子系统,千头万绪,数不胜数。各级党委的决策将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如果没有一套正确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做决策、办事情难免想法肤浅、做法表面、走弯路、绕圈子,甚至会偏离政治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离开先进理论的指引,党委的决策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决策的正确性也就没有了可靠的保证。因此,提高党委决策的理论性思维就显得举足轻重。

一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委成员头脑。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思想转化的过程。深入细致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促进理论学习成果向理论思维转化。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贯穿到党委决策的全过程,善于运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武器发现深层次问题,找准制约本单位本部门发展建设的薄弱环节,拿出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委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力图破戒“”,理清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实际,运用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紧紧围绕当前发展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想办法、作决策,扎扎实实解决长时期困扰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推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全面发展和党的建设全面过硬。

三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检验党委的决策。党委的决策是否科学正确,就是看它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否促进了党的建设和提高,是否坚持了党的绝对领导。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决策就要坚决贯彻,不符合的就要废止,有了偏差就要纠正,善于辨别正误,时刻保持党委班子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把运用战略思维作为决策高度

战略思维就是运用各方面知识对涉及党和国家发展建设全局性问题,进行宏观策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党委作为领导核心,对所属的一切组织、一切部门、一切人员和一切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党委的决策思路不能只限于本单位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小圈圈里,必须在事关政治原则、方向、重大问题上做好决策,善于想大局,抓大事;做到统揽而不包揽,要强化战略意识,用全局性思维推动建设全面进步、整体跃升。

孙子兵法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因此,增强党委决策的战略性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是党委要站位高。党委是把全局的,是制定发展战略方向的,必须在分析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上提高能力,尤其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有明确的判断,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二是党委要识大局。党委要一手拿“望远镜”,一手拿“显微镜”,胸中有概况,眼中有细微,对发展中的大小轻重、缓急条理清晰、掌控明了。三是党委要谋统筹。党委决策要坚持统筹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是涉及到转变生产力发展方式、产业升级转型、信息化软硬件基础建设改造等急难重点项目,要舍得投入,善于发动,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坚持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保证党委决策科学民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级党委能够适应时展,积极拓展民主渠道,如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专题调查、建立网上党务系统等,但重形式走过场的多,广泛吸取认真研究的少,群众的意见建议往往被“束之高阁”。“仓促上阵”、“闭门开会”、“主官拍板”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挫伤了广大党员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做到“三个注重”,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群众观念。

一是注重倾听民意察实情。能否倾听群众呼声是党委决策符不符合民意的基本条件。要广开言路听实言,悉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切实紧贴群众所想、基层所盼、群众所需作决策,把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前提。要集思广益聚群智,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建立民意征集常态化机制,通过会议、网络、信箱、电话热线等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要畅通渠道报实情,建立以机关部、处、科、股为节点的党委、群众联系网,充分发挥抓基层协调小组功能,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不间断沟通,以获取最及时的信息,使“上传”渠道畅通,尤其是使“报忧”的信息“原汁原味”,确保决策科学准确。

二是注重咨询论证避风险。科学的咨询论证是党委决策正确的重要方法。要建立咨询论证制度,对重大问题决策,要采取举办专家论证会、基层民意代表听证会等形式组织决策咨询,既要严密组织前期论证,做好“上篇文章”,也要决策后反复验证,做好跟踪问效,及时调整纠偏,使咨询论证贯穿决策全过程。要建强决策咨询队伍,按照“结构合理、善用技术、敢讲真话”的要求,采取从基层党员、人民群众中遴选、从各行各业专家队伍中聘请的方式,建立决策咨询队伍,为党委提供科学专业的决策依据,有效规避风险,防止主观臆断、决策失误、重复建设,有力提升党委决策的层次水平。

三是注重群众监督促公信。有效的群众监督是党委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要强化参与监督意识,讲清监督是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光荣权利,引导大家自觉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按照规定要求,正确履行监督职责,积极参与监督,使监督成为一种习惯,确保监督取得实效。要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通过互联网、公示栏、网上党务等及时将决策的情况向广大党员群众进行信息公开;发挥好网络、微信、微博、热线、举报电话、纪检监察员等作用,拓宽和完善监督体系,创造宽松的监督环境,形成人人敢监督、人人能监督的良好氛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规范中行使,促进决策更公开更透明。

坚持创新思维作为决策广度

创新思维就是以一般思维为基础,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和手段,从多种角度进行超常性思维,给出新思想、新见解、新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的思维方法。如果没有创新,习惯于走老路,要实现复合式跨越式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创新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永远长新的课题,更是党委实施决策、抓好落实的不竭动力。

目前,从一些实际情况看,有些党委在做决策时不求创新但求稳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型”决策方式主导思维方式。习惯于“开老方”、“熬老汤”,沿用老办法、老经验,按部就班,照抄照转,不愿担风险,不敢闯与试,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实践证明,思想越解放,思路就越开阔,决策就会越具广度。把创新思维应用在党委决策中,改变以往那种求稳有余、创新不足的决策习惯,必须坚持在打破思维定势中强化创新意识,在破除陈旧观念中确立创新思维,在反对僵化思想中打开创新思路,真正做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全新事业。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习惯性决策思维方法,就如同给发展的脚步铐上了链锁,不但走不远而且每一步都步履蹒跚。因此各级党委在开展决策时更要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创新,走出寻常、跳出常规、摆脱惯性,寻求突破,在创新中拓宽决策广度,在改革中找办法,在探索中求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成就。

要增强党委决策的创新性思维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党委在决策中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创新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成功还是失败,有一定的偶然性。敢于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思维落后于形势,决策就会失误,甚至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是党委在决策中要善于创新。决策要有所创新,不是鼓励蛮干,草率行事,党委事先应有明确的目标、必要的论证和周密的计划。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根据新任务、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三是党委在决策中要坚持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上的长期性和持久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恐怕也就成了断源之水。党委决策必须谋求坚持创新的长效机制,大力营造鼓励突破、支持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坚持把综合素质作为有力支撑

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党委民主决策的重要基础。党委班子成员因经历、学历、阅历、能力等差异,有的素质不全面,知识储备不丰富,对需要决策的领域知之不深;有的调查研究不深,思考分析不透,对需要决策的问题缺乏科学准确判断;有的对政策法规学习不够,政策性不强,对需要决策的问题界线把握模糊,导致决策过程中“拍脑门”、“靠经验”、“越底线”的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提高“三种能力”,不断提升党委班子集体决策水平。

一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科学正确的决策必然要求决策者具备广博丰富的知识。要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以“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领导干部”活动为有力抓手,完善考评机制,促进班子成员主动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保证决策不偏向。要不断拓展学习内容,积极适应建设发展新要求,努力钻研新理论、信息化知识和新装备知识,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法律、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及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杂取百家、博采众长,不断增加决策时的知识底蕴和厚度。

二是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同样也没有参与民主决策的主动权。要认真调查掌握情况,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全面、真实、具体、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防止对情况若明若暗,为民主决策掌握充分的“话语权”。要加强研究把握关键,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在调研中查找问题与矛盾的源头与症结,切实把现状问题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发展建设的重难点问题搞清楚,把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搞清楚,使决策能够带动和促进全盘工作。要理性思考科学分析,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突破表面抓内核,克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僵化的思维习惯,在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思维层次,提升决策的前瞻性。

三是不断强化守法意识。严格执行民主程序是确保党委实施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要切实学好用好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党委决策基本遵循,要坚持做到班子成员调整时系统学,重大政策法规出台时及时学,研究决策问题时提前学,不断强化“一班人”依法决策的观念和能力。要严格执行民主程序,要强化程序就是法规的意识,自觉遵循党委议事决策的“八项程序”,做到“不因事小漏程序,不因事急省程序,不因事大越程序”。要健全决策运行机制,依据《党委工作条例》对决策的范围、方式、程序、责任,结合单位具体实际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在决策过程中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确保决策程序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党委决策的权威性。

决策结果体现决策水平,决策水平源于决策艺术,决策艺术考验着决策者的政治觉悟、法治意识、能力素质、道德品质、智识广度。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决策水平,才能做到决策科学合理有效。只有按规定的程序、原则和方法组织实施,才能体现党委的作用和价值。为此,决策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决策前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积累等,并能用现代决策理念,按照科学的规律,遵循科学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只有如此,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建设,才能走在科学合理的阳光大道上。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

科学决策的前提篇8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领导决策、信息服务

党校图书馆是党校的图书情报资料中心,它既为党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教学参考咨询服务,又为当地的领导决策提供情报信息咨询服务,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党校图书馆如何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更好地为地方领导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是当前党校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

决策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正确的领导决策,来源于对客观真实的、有价值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在于拥有历史、政治、经济等丰富的社科文献资源、拥有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有丰富的地方特色信息、内部刊物众多。

1.社科文献资源丰富

党校图书馆馆藏图书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著作及研究资料的收藏尤为全面、系统、完整。同时,如中国国情国力、改革内参、理论动态等反映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理论前沿的内部资料和反映当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最新科技动态的文献也是馆藏的重点。这些社科文献资料是广大领导干部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政策变化、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重要工具,可进一步充实决策者的头脑,依据科学理论分析研究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1]

2.拥有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

网络信息具有资源丰富、时效性强、关联性好、开放性高、操作简单易于查询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领导干部对文献信息的全面性、新颖性、针对性、前瞻性等需求,网络数字资源已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供大家检索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代领导干部查询文献资料的首要途径。建设数字资源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和重点工作内容。党校系统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全国各地党校已基本建成三大文库:即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库、中国国情与地方志文库。据统计,目前全国党校已经建成专题数据库约250个。全国党校系统已建成并较有影响的数据库有: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数据库”、“中国共产党基本文献库”、“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 上海的“中国社科参考信息数据库”、 “河北的“非公有制经济专题数据库”、重庆的“党史多媒体数据库”、“执政能力教学案例库”等等。这些数据库建设,让广大领导干部可远程通过计算机网络或手机网络登录党校数字图书馆,获得更全面、更前沿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比如中央党校的国务院发展研究报告专题数据库,为海内外投资决策者提供中国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领域的政策导向及投资环境信息,使投资者及时了解并准确把握中国整体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指导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

3.内部刊物众多

党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占有、利用内部刊物。从中央到地方,党的机关有许多类型的内部刊物。如改革内参、理论动态以及各级党校校刊等内部刊物,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新举措以及国内国际新形势等。《改革内参》主要探讨市场改革、国企改革动态和发展方向,为领导决策提供快捷、全面、权威、实用的政治经济信息和政策信息参考。《理论动态》主要对当前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反映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反映当前社会思想理论动态,为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党校图书馆还有《党政干部论坛》、《领导科学》等刊物,也非常适合领导干部阅读,其中有介绍各个地方工作做法和实践经验的专题,对于领导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4.特色信息丰富。

党校是干部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前沿阵地,党校学员一般来自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岗位。整体素质高.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但学历高,有些甚至还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是党校图书馆无形的宝贵资源,是政府决策重要的智囊。这部分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总结形成的学习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学术论文等,经过整理后将成为党校图书馆特色文献信息源,对党校教学科研和当地社会经济建设都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2]

二、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应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将面临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有的问题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从而使政府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各级领导民主科学的决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而民主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拥有准确、完善的信息基础上。因此,我们党校作为党政干部的培训机构,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更好地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1.充分挖掘图书馆的信息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咨询。

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切实有效地做好党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是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党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政治、经济、哲学、党建、法律、历史等多学科文献资料,丰富的图书馆藏是党校图书馆进行决策信息服务的物质条件。领导决策信息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全面真实等特点,图书馆应根据这些特点要求来筛选、搜集和加工编辑情报资料,以原始文献、专题文献、或者简报、文摘等形式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出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决策文献情报信息,让党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馆藏得到充分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注重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地方领导决策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地方领导科学民主的决策。地方领导的正解决策建立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情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同时,随着党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培训中也加大了对省情、市情的宣传教育力度。因此,开发带有市情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特色文献信息的优势,是学校图书馆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党校图书馆可以设立市情资料室,由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市情资料,建立地情资料库。地方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渠道有:一是发动图书馆工作人员从现有馆藏中挑选;二是向市直部门征集。向县、区、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征集统计资料(统计年鉴);县(市)区志;本地区各部门有关市情的信息简报、本地方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等;三是向主体班学员征集市情资料。党校主体班学员大都是来自各部门的领导,本身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搜集市情资料的重要对象。通过他们可以搜集到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以及文教、卫生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报告、经验总结、发展规划及改革开放的典型经验材料,为地方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图书馆对搜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要及时登记分类,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通过校园网向读者地情信息,同时按不同内容和专题,综合整理成二、三次文献资料,从更深层次上为各部门及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使地方文献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

3.开发专题数据库,为领导决策服务提供专项资料

专项资料对决策的制定、实施、反馈、调整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建立专题数据库是网络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图书馆服务意识的根本转变,是党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重要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向党校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副处级领导进修班等主体班学员发放信息服务征求意见表,了解专项资料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馆藏资料和查询网络信息,编辑整理专题资料,为领导提供专项信息服务。就目前的信息服务工作而言,党校图书馆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变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新进程、区域性发展战略研究、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分析研究,开发专题数据库,为领导决策服务提供专项资料。

4.加强联系与沟通,提高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的针对性

沟通与联系,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善于沟通是提供良好服务的前提。党校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应加强党政机关各级信息部门如办公室、政研室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多方面了解党政部门在工作实践中和理论探讨研究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决策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积极搜集资料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编辑成资料文摘、综述及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供决策机关参考,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各级各地各部门的领导经常到党校参加轮训和培训的有利条件,通过在教室设置征求意见箱、发短讯、发邮件等方法征求领导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意见,主动积极与领导交流,及时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以便图书馆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采编,为领导提供更加方便迅速,更加权威管用的信息服务。

5.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图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就才能有效地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辨别垃圾信息和精品信息。这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准确及时地判断和获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在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上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客观性。因此,党校图书馆领导应加大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的力度。同时,图书馆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熟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和传递信息的技能。

总之,党校图书馆通过利用馆藏信息资源、开发地方文献、建立专题资料库、加强联系与沟通等途径,一定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针对性较强、切实管用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将进一步党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云党校图书馆如何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9期

[2]杨永红党校图书馆为政府决策服务问题初探[J]《岭南学刊》2007年第3期

[3]陆克敏强化党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J]《华章》2012年第26期

上一篇:公路运输行业分析范文 下一篇: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