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24 16:47:11

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篇1

陶西社区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北郊,长丰县中南部,陶楼镇的西大门,面积5.36平方公里,陶西新村住户604户、1846 人,陶西社区党总支部下设新居支部、蔬菜支部,九个党小组,有正式党员62名,其中女党员4 名。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陶楼至四墩019县道穿村而过,距合淮阜高速和206 国道只有2 公里,交通条件较为便捷。辖区有两个县级小II 型水库,又位于龙门寺水库的上游,水利条件较为优越耕地5540亩。

陶西社区1949年建国初期属寿县下塘区陶楼乡四墩大队,陶仁义担任党支部书记成立了大队党支部,进行了土地改革,陶西地处江淮分水岭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四岗五冲三湾,易干旱,三年两头旱,群众生活艰苦,1955年孙自信担任村大队书记后,积极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组织农民群众大力兴修水利,规划设计水库李达坝两座,首先动工的是位于冲北背面的李达坝水库,经过全大队干群三年的奋战终于于1963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其间又建起了大老岗、背面、冲北、老郢、瓦地、河东六个提水站,开挖了十多口当家塘,将李达坝水库水用到了曹坊、瓦地、西庄、老郢等生产队。水利条件得到有效提升,确保了旱涝保收。

1964年陶余发担任村书记,在上届领导班子兴修水利的基础上,于1965年12月建成了黄老堰水库,极大地该善了全大队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行政区划属长丰县下塘区陶楼公社老岗大队辖刘大郢、大老岗、小老岗、背面、冲北、曹坊、瓦地、孙老郢、西庄、段湾、河东11个生产队。为了把农副业生产搞上去,先后在段湾河东建起加工厂,尤其是树立了曹坊组的农副业生产先进典型,成为当时陶楼公社的一面旗帜。当时曹坊组是全公社的粮食棉花生产样板,生产队长两名党员:陶仁贵、陶仁超带领全队群众兴修水利,在技术员回乡教师蒋德超的技术指导下,大力发展队集体经济,建设了养猪场、水稻高产示范田,棉花高产示范田,采取科学的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易旱则旱,宜水则水,水稻生产利用水稻田种植绿肥红花草蓝花草提高地力,得到水稻稳产高产,年生产粮食23万斤,亩产均超纲要,棉花生产推广了鲁棉系列,望江棉产量质量全陶楼公社第一,为国家集体作出了显著贡献,群众在艰苦劳动中也得到了丰厚的汇报,按照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上缴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分配到户的,当时实现公分日值最高为1.3元/日。“曹坊队扁担形,南北距离五里整,麦浪滚滚赛如海,花草种的一片红,孙塘冲大塘冲,鲁塘连着大背冲,栽上早稻达千斤,三年征购一年完,口粮吃到六百三。”“队长喊我们来翻场,叉扬扫帚都用上,叉扬翻样木推,掴样拉来一大堆”。1968年撤区属忠东公社老岗大队。 1973年陶仁政担任书记,1978年陶仁济长丰县陶楼公社老岗大队划出大、小老岗和刘大郢三个队给大桥大队,陶楼大队杨岗生产队划入老岗大队辖背面、冲北、曹坊、瓦地、孙老郢、西庄、段湾、河东、杨岗九个村民组,同时老岗大队更名为陶西村;

1983年12月孙全德担任村书记搞各组道路渠道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蔬菜生产,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发展种养殖业打造1992年撤区并乡时属长丰县陶楼乡陶西村;2013陶西社区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结束,九个村民组整体搬迁入住陶西新村。村改为长丰县陶楼镇陶西社区。

建有20栋居民楼、3栋老年公寓、四栋农机车库、17个电瓶车摩托车棚及村部办公楼、超市、饭店、门卫等。农民文化广场、运动场、道路、自来水、供电、太阳能、燃气、通讯网络、数字电视、污水处理等各项公共设施配套到位。2016年6月600多户居民全部接通了天燃气,新村道路实现沥青路面达户,新村绿树成荫,欣欣向荣。

陶西社区加大产业机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力度,入驻企业10多家,以振国公司和巾帼公司为代表的有机水稻、有机蔬菜面积500亩;利贞农业和河东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00余亩,草莓100余亩;绿丰园家庭农场等经果林面积500多亩,大棚西瓜300亩,林下养殖土鸡15000只。社区现有养鸡大棚13个,年出栏商品鸡300余万只,利用1000亩水面养殖鸭子30000只,鱼类产量达20吨,成为合肥北郊远近闻名的果蔬专业村,养殖大村。

2016年陶西社区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通过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管理科学、流转顺畅、营运高效”的管理、运行和分配机制,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产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分红化、股权流动规范化、监督约束法制化的长久化和定量化分享机制。对社区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和货币现金、应收款项等)进行股份量化到人(户)改革,组建长丰县陶西经济股份合作社;对社区的耕地、林地等资源性资产在土地确权颁证基础上,组建长丰县陶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合后对外发包(租赁),按村民组单独核算所得收入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2017年末陶西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多元。

社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资产在本次改革的清产核资中,社区的公益性资产按照“分类清产”的原则,与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分开,分别进行档案登记和向镇政府备案。公益性资产由陶西社居委管理。

陶西社区在探索“分置共荣”的乡村治理结构改革中,形成乡村治理“三驾马车”,即社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公共服务、合作社经营经营性资产。

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在社区“两委”领导下成立了陶西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利用社区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党建远程教育基地、居家养老服务站等阵地,整合会员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培育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及社区建设需要的各类公益性、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目前拥有会员单位10家,每年开展服务企业、群众活动不少于20次。

2016年陶西社区开展“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推行“六事”工作机制(即百姓点事,广收议题;“两委”定事,确定议题;居民议事,平等协商;与会决事,集体表决;多元办事,组织实施,公众评事,督促落实),城乡社区协商参与范围进一步扩大、协商程序进一步规范、协商成果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和工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推进,事务共商、发展共促、成果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良好局面合力不断加强,社区管理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高。由此拉开农村社区“三社联动”社区协商治理格局。

近年来,陶西社区先后获得“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森林村庄”、“合肥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合肥市家庭美德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合肥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合肥市百强社会组织联会”、“安徽省卫生社区”、“合肥市文明单位”、全市“五个好”村级党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今后,社区“两委”围绕“四个好、四到位”工作,即外部土地流转好,结构调整好,产业发展好,企民利益兼顾好;新村内垃圾卫生清理到位,安全防范监管到位,公共实施树木管理到位,人文活动开展到位。实现“村美、民富、人和、事兴”的发展目标。

社区经济发展篇2

一、各项工作基本情况

(一)生产效益同步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8.3%;实现销售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38.7%;实现利税5.2亿元,同比增长39.8%;工业品产销率达97.2%。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10家,其中过亿元企业达到13家,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日趋明显。全区36家重点骨干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1.2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的56.8%。世纪创新水泥、三九益民制药、山水塑编、山水管道、史坦富新型建材、金珠粉末、供电公司、旭日升饮料、田力康食品、长虹铸管、北辰、宏达、泺源、冶金化工、二汽配公司、陆通等企业生产经营势头强劲,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有新的提高,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我局共引进项目12项,总投资22.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其中已投资6000万元的佳宝工业园、5000万元的华东饮料二期工程、3000万元的明发科技园、3000万元的益民大输液生产线二期工程、900万元的山水管道、2000万元的世纪创新水泥扩建、2000万元的巨能二期工程、1500万元的史坦富新型建材、2500万元的金珠粉末等9个项目已投产。计划总投资16亿元现到位资金7000万元的重汽工业园项目正在建设,其中传动轴和底盘零件项目已进入调试阶段;计划总投资1.2亿元的纳米金钢石粉项目、2600万元的环保设备项目已签合同。投产和在建项目见效后可新增利税5亿元。此外,明湖热电厂项目、西部黄河煤田综合开发项目、*机床二厂铸造分厂搬迁项目、陆幸达电子项目等正在积极的洽谈之中。各乡镇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平安、崮云湖、归德、万德、张夏等乡镇走在全区前列。据统计,全区共引进各类项目201项,总投资70.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1亿元,其中有38项建成投产,118项正在建设,45项签订合同。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项,大项目引进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区共实施技改项目33项,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8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0%,技改进度和完成质量明显好于往年。佳宝工业园新上鲜奶生产线、明发科技园新上兽药生产线等31项技改项目已竣工投产,可新增产值28.1亿元,利税4.4亿元。技改项目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32.2%,占投资总数的89.2%;二是招商引资项目多,技改项目中有25项招商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0%,占实际完成投资的82.2%;三是技术含量高,有80%的项目技术水平国内一流。旭日升“高兴”系列饮料罐装线、三九益民软包装输液生产线列入省级技术改造规划项目。新产品开发取得新成绩,研制开发新产品36种,总投资1800万元,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5400万元,利税600万元。宏达公司智能化高效节能换热器、水龙王集团全自动真空热水机组、陆通公司钢结构厂房技术开发3个项目列入《*省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新产品项目名单》,三九益民、宏达、长虹铸管等5处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验收,二汽配公司、冶金化工设备公司等4处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16处。水龙王牌消防供水设备、金石牌系列水泥制品等5种产品评为2002年度*名牌产品。全区企业新晋升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5人,累计达到4749人,成为全区企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

(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区共发展和建设乡镇工业园区8个,其中崮云湖、文昌、水龙王、万德、归德5个园区列入全市重点调度工业园区范围。通过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73个,入园企业总数达到273家,新增规模企业9家,累计达到48家,新增从业人员4810人,累计达到22310人。园区内企业完成增加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销售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利税2.46亿元,其中税金64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6.9%和25.8%。区内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7亿元,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山水工业园、鲁能工业园、佳宝工业园、晶恒工业园、捷迈工业园、明发科技园、重汽工业园、黄金集团高科技产业园等企业园区正在加速建设,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五)民营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总量逐步提升。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896户,民营企业189家,累计分别达到11345户和978家。新增注册资金2.38亿元,从业人员4646人,累计分别达到9.58亿元和7.2万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2亿元,增长62%,占全区GDP的51%。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96亿元,增长73%,地方财政收入的60%来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经营范围已普及各行各业,其中从事第三产业10759户,第二产业978户,第一产业586户,分别占总数的87.3%、7.9%和4.8%。涌现出文昌街道办事处的孙庄村造纸机械、叶庄村木材加工、张夏镇的青北村汽车运输及花生米加工、万德镇的马套村建筑安装、平安街道办事处的赵营村机车维修、孝里镇的地瓜淀粉加工、五峰山街道办事处的机械制造、武庄乡的石材加工等一批专业村镇(街道办事处)。据统计,全区共培植专业村198个,专业大户1329个,产业镇4个,发展经济园区8个,打破了单体分散的发展格局。民营企业新安置下岗职工1800余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力3000多人,为亏损破产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六)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事故隐患逐年减少。一是建立完善了严格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目标考核标准,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二是狠抓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重点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对交通、非煤矿山、建筑、加油站(点)、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在成品油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中,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点),对现有加油站(点)的改建、扩建、迁建进行严格审核,使成品油市场秩序井然。三是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严格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定期组织举办培训班、安全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活动,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教育率达到95%以上,高危行业持证率100%,企业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显著提高。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排查、重点治理,全年共消除各类事故隐患300余件,事故起数同比降低23.8%,经济损失同比下降6.2%,全年无重大伤亡事故发生,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七)坚持两手抓,两大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深入扎实地开展党建工作。重点抓了党务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检查,严格考评,班子建设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全年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7名,发展新党员18名,转正24名。党风廉政建设初见成效,全年共查处违纪案件3起,结案3起,处分违纪党员3人。二是认真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在全国部分地区出现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开展了两次捐款活动,仅机关干部捐款就达一万余元;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武庄乡、张夏镇无偿捐助节日用品和教育办公用品折款五千余元;围绕区委“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超常规跨越式建设新*”大讨论活动,先后两次组织科长以上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同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的“三优”创建活动,供电、电信、移动通讯等单位“窗口”建设走在了前列。三是健全完善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做到与经济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继续实行局领导“接访日”制度,及时化解矛盾,把不安定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年共接访110件次,接访人员700多人次,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四是积极开展企业下岗职工解困工作,先后筹集救助金19万元,救助困难职工2000多人,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200余个,特困证32个,帮助150户200多名下岗困难职工解决了“低保”问题。五是加强工、青、妇、老干部和宣传报道工作。工会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全年为企业办理换证手续130个,办新证20个,救助特困职工子女大学费用5500元,得到基层工会组织尤其是困难职工的一致好评。团组织工作有进展,“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了较好水平,达到了计生“六率”100%。老干部活动组织有序,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宣传工作有新进展,全年向市局、区委“两办”、电视台、宣传部等部门提供宣传稿件50余件,撰写文件材料80余篇,对推动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八)加强机关建设,转变作风树形象。一是按照机构改革的三定方案和职能划分,调整内部科室,合理搭配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组织实施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先后有6名同志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优化了中层干部结构。二是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在财务管理、车辆使用、电话管理、办公用品发放、微机管理、点名与学习等方面出台了具体规定。一年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较好,机关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工作质量大大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三是行政后勤工作成效显著。大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严肃财经纪律,严把财务关,全年压缩各种不必要开支达10万元。我局南区采取定时送水制度后,全年节支达5000多元;在生产调度室和民营办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局机关自行组建了宽带局域网,各科室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全年节支上万元;通过整修办公楼,更新办公设备,拆建停车棚,设立宽带局域网,行政办公效率大大提高,机关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围绕中心工作,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为经济建设服好务。在“非典”疫情严重时期,通过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把“非典”入口关等措施,“非典”预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系统内没有发现一例“非典”疫情,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对原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清算工作中,从接管帐目到全面清算、核实企业资产及债权债务等方面,主动与土管、税务、劳动等部门搞好协调,保证了破产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局专门成立招商引资跟进协调服务小组,从项目的接触洽谈、征地建房、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用水用电、通讯通路、安全保卫、竣工投产等方面,明确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全方位协调,靠上做工作。先后帮助重汽工业园、世纪创新水泥扩建、佳宝工业园、山水管道二期改造、三九益民二期改造等项目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30余件次,保证了引进项目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见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因资金短缺,个别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重点项目建设影响了工期和进度等;二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研究、开发及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结构调整缓慢,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部分企业运行质量不高,资金回收难度大;三是改制企业规范完善的任务较重,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四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进展不快,环境创新工作还有一定差距,致使部分项目出现征地难、建设难等一系列问题;五是乡镇一级主管部门力量薄弱,工作有脱节现象;六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形势较好,有的生产经营困难。

二、2004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措施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党的*及*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按照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确定了全区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及上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努力在择优扶强、科技进步、园区建设、民营经济、环境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再掀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高潮。

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增长27.3%;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增长26.6%;实现利税7.2亿元,增长28.5%;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42家,增长29%;工业固定资产投入19亿元,增长48.2%;全区工业企业实现管理效益2400万元,增长11%;企业安全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实现全年控制目标。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个中心,即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提升规模档次,增强财政支撑力,加快工业经济总量集聚膨胀。

两个重点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按照“在谈项目抓到位,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关联项目抓配套”的思路,层层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目标责任制。同时搞好已引进企业的全方位服务,认真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办好一家、带来一批、繁荣一片的联动效应。二是转变招商方式。适应新一轮外商投资的特点与要求,在坚持做好主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的同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向以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招商为主转变,向以小团组、个别工作式为主转变,向以与外商协会联络为主转变,向以专业型、职业化队伍招商为主转变,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是突出招商领域。国外招商,重点抓住入世机遇,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加强与上级涉外部门、海外华人社团等方面联系,聘请招商,同时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办厂,参加会展、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引导出口创汇企业全力开拓国际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出口,一般贸易突出抓好摩托车及配件、石材、陶瓷、箱包、精工发品等产品的出口;加工贸易突出抓好毛纺、服装、塑料、五金制品、木制品、皮革制品等产品的出口。国内招商,重点抓住东南沿海特别是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区腾笼换业的机遇,在抓好在建、合同、意向项目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大力引进高科技、无污染、规模大、创税高的整建制企业,力争全年局机关引进项目15项,引进资金5亿元以上。

(二)加快载体建设步伐。一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强工业园区吸引力。在规划上,坚持高标准,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功能互补;在服务上,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收费;在政策上,认真贯彻落实各级赋予园区的优惠政策,并在用足用活上作好文章;在机制上,积极探索符合园区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二是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地为本滚动发展,受益主体联动开发”的市场化运作思路,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努力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达到“五通一平”。三是抓重点,建设精品园。突出抓好水龙王、文昌、崮云湖、归德、万德五个重点工业园区,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促其快速膨胀,力争年内形成一定规模,真正建成合理布局、梯度有序、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的工业园区新格局。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更好地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修定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为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项工作:

(一)改管并举,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是解决好企业改制后的遗留问题,巩固改制成果。对改制的企业,进行一次“回头看”,对每个企业的改制工作以及当前生产经营情况,认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搞好规范完善,重点抓好水龙王集团、鲁双集团、宏源集团、灵芝集团等企业。对有条件的企业争取尽快上市,率先破题。二是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对改制企业依法规范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加快劳动、用工、分配等各项配套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对全部资产闲置的企业,通过改制,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对局部资产闲置的企业,通过出售、租赁等形式,盘活闲置资产。四是加强企业管理。继续推行海尔现代物流管理经验和亚星比价购销模式,降低经营成本和采购成本,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人财物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搞好企业家协会换届工作,充分发挥好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真正把协会办成企业家的“家”。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通过改管并举,积极推行一批好机制、好产品、好管理、好班子的“四好”做法。

(二)抓大扶强,培植骨干优势。继续把36家骨干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对主要经济指标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重点企业调度会,交流经验,推广典型,促进共同发展。积极争取省市企业发展基金、科技开发基金、园区建设专项基金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基金,优先向重点企业倾斜。继续开展银企联手活动,搞好项目与银行的衔接,立足银企双赢,加强沟通,发挥好两个积极性。对重点项目,及时邀请金融部门早介入、早考察,争取信贷支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组建步伐,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入股的形式募集担保基金。落实好骨干企业帮包责任制,重点抓好重汽工业园、佳宝工业园、山水工业园、鲁能工业园、*柴油机厂、黄金集团高科技产业园、华东饮料总厂、明发科技园、北辰集团、宏达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帮包措施、重点指导,促使一批骨干企业尽快实现规模膨胀,一批重点项目尽快投产见效,争取年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6-8家。

(三)狠抓科技进步,推进技术创新。一是狠抓技术改造。围绕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计划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项,总投资19亿元。技改资金来源除企业自筹一部分外,最大限度的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省市科技开发基金的支持。对每项技改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技改项目及时开工、顺利建设、按期完成,坚决杜绝“胡子工程”。积极推广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抓好示范,推动全盘。二是抓好产学研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企业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争取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立厂办科研机构,每年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种以上。三是抓好名牌产品。继续抓好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培植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争创省级名牌产品。四是抓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举办人才招聘会等形式,帮助企业引进一批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重点引进一批有科研项目的高科技人才。同时加大对企业职工的学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现代知识培训,大力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升经济总量。突出五抓:一抓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突出发展摩托车及配件、水暖通制品、锅炉、钢结构等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重点抓好崮云湖、张夏、五峰山、孝里、武庄五个产业镇(街道办事处)和规模以上民营骨干企业。二抓大村大户。在抓好文昌街道办事处孙庄村、叶庄村,张夏镇金庄村、金峪村、青北村,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大刘村,平安街道办事处靳庄村,万德镇界首村等一批专业村规模膨胀的同时,每个乡镇再培植1-3个专业村。抓大户以缴纳税金为主要指标,每个乡镇培植发展3-5个缴税过10万元大户,每个村发展2-3个缴税过1万元大户。三抓市场建设。重点抓好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平安肉类批发市场等十大市场的完善工作。四抓外向型企业。在抓好华通、人环、钧达等现有出口创汇企业的基础上,再发展3-5家。五抓股份集团。对起步早、有一定基础而又分散经营的行业、产品,积极引导搞联户合作,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对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同行业企业,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对新建企业,倡导按股份制形式组建和运行。支持民营大户以购买、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力争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000户,民营企业200家,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70%以上。

社区经济发展篇3

(一)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仍不够

社区建设工作牵涉面广,民政局社区股作为新成立的议事协调办事机构,在工作权限、工作经费上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权随则走、费随事转”的落实上难度大

过分热衷于造“城”建“市”的经济性目标和数量指标,而忽视社区居民的自身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以及人文生态环境营造等等“软件”建设。割裂地看待社区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关系。把社区发展当做辅的微观手段的发展,而是把城镇化水平看做宏观发展的主导型目标。这个就必然导致过于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惜牺牲乡村社区利益来实现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第一”的发展观。由政府包办和发动城镇化社区发展事务,自上而下地实行城镇化制度。政府过度的参与、包办和支配社区管理事务,社区组织缺乏自治的能力。在调研工作中,基层反映较为强烈。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仍处于摸索中,缺乏规范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三)社区与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理顺仍是一大难题

大多住宅小区的居民都有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意愿,但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和业务上的指导,业主委员会的组建缺乏自发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业主与物业缺乏平等协商机制,产生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社区居委会对物业服务企业缺乏制约监管机制,关系难以理顺。

(四)社区工作经费困难,发展社区经济缺乏载体

财政给予社区的工作经费有限与社区所承担的大量工作事务不相称。社区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是盘活社区集体资产,发展楼宇经济和社区服务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市政建设项目在县(区)建设和实施,许多社区的办公楼、工业厂房和店门等在规划中被征用和拆迁,社区集体资产遭受损失,居财收入明显下降。社区通过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盘活出来的土地,用于建设社区“六个一”项目作为工业厂房、酒店、店面进行出租收益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有偿服务,然而受制止“两违”工作的影响,社区“六个一”建设项目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受到严格控制,缺乏政策支持,社区发展经济缺乏载体,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在拓宽社区服务功能上缺乏新思路,社区服务业经营收入十分有限。

(五)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目前社区干部培训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职教师队伍,社区干部培训的效果不明显。没有依托当地高校和党校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基地,开设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定期对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和社会服务与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干部职工进行社会工作知识轮训。

二、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在推进重点工作上,注重统筹安排抓落实

1.统筹安排,层层分解

实行“化整为零”工作法,把工作任务划分到全县(区)各个街道,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督促工作进度,实行月汇报制度;局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实行周例会制度,每周一总结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社区股工作人员,每人负责联系1个街道的工作,实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2.岗位前移,扎根基层

深入开展“走千户、进百院、访实情、解民忧”活动,由局领导带队深入走访社区,对社区换届、社区居家养老、社区规范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查找问题,理清思路,推进工作。同时要求联系街道工作人员每月要有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及时掌握社区工作动态,指导推进工作。

3.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做到年初有考核计划,年中有督促检查,年底有考核评估。把各重点工作纳入各街道年度绩效考评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项目纳入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年终,组织财政局等部门联合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方给予拨付补助资金,确保工作任务不打折扣。

(二)在提升社区工作效能上,注重减轻社区负担

当前,社区居委会工作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社区管理体制上行政管理模式较为普遍,在与社区的联系中,下达任务多,工作支持不够,增加负担多,提供服务不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目前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社区居委会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严重。因此,我们注重在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上下功夫,让社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社区自治,服务群众工作。积极开展减轻社区基层组织负担专项治理。多次开展专项调研,开社区座谈会。按照“依法依规、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社区机构牌子、评比检查,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职责职能,着力解决社区基层组织存在的机构牌子虚设重设、评比检查频繁、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经费不到位、职责职能不明确等问题,为推进美丽和谐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三)在提升社区工作合力上,注重强化机制保障

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应该成立由县(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县(区)组织部长、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20多个县(区)直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社区建设的业务指导、日常协调、检查和督办工作。建立县(区)党政领导挂钩社区工作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面对面地指导工作。建立县(区)直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制度,强化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帮扶。各街道也相应建立健全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等组织体系。在县(区)初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社区办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四)推进“权随责移、费随事转”

1.分清职责

为确保“权随责移、费随事转”,积极推行“一个核心、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设立工作站,向社区公开招聘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由县(区)政府发给工资,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和社区居委会指导、监督,落实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开展的党务、治安、科教、安全生产、综治、就业保障、城管、计生、卫生、民政、人口、文化、法律、环境、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社区居委会主要从事居民自治方面的工作。社区同时配备社区综治、计生、劳动保障专职队伍,由县(区)直相关单位下放工作权限和经费。

2.建立制度

着手制定出台社区准入制度,规范社区工作,减轻社区负担。召开社区工作大会,把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纳入社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投入,减轻社区工作负担。

3.加强督查

建立考评细则,同时在对街道实绩考评标准中,都把开展社区工作准入制和减轻社区工作者负担作为考核标准,督促各街道抓好落实。

4.率先垂范

民政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如新闻广角进社区,廉政文化进社区,创建文明单位培育文明市民等活动,信息网络建设等工作都实行费随事转、权随责走,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五)增加社区办公经费

1.财政补助

5000人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每个办公经费年定额10000元,5000人以下的社区居委会每个办公经费定额8000元。在此基础上,县(区)财政要对困难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增加补助,社区居财收入在20万元以下(不含20万元)的社区居委会,每个每年增加补助50000元;社区居财收入在20~30万元(不含30万元)的社区居委会,每个每年增加补助30000元。

2.社区集体资产补助

对于拥有集体资产的社区,社区集体资产组(经济发展中心等)根据本社区集体资产收入情况定额拨给社区一部分社区办公经费。

3.多渠道筹集办公经费

要鼓励社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偿、抵偿社区服务,如社区卫生、建立社区电信、移动等费用代缴、社区绿色网吧、社区中介服务、社区托儿所等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开展共建共享,向驻辖县(区)单位、企业争取赞助,增加社区收入。

(六)理顺社区、业主、物业三者关系

县(区)政府要组织县(区)直有关部门深入街道、社区研究了解,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及经验,结合县(区)里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物业管理工作规范管理。同时要制定出台关于建立“一个核心、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的意见。建立“一个核心、四位一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为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困难群体联帮、物业管理联手、小区建设联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工作局面。

(七)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县(区)政府要把人居环境大整治工作作为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县(区)—街道—社区三级投入的方式(即区级财政补助50%,街道补助25%,其它由社区自筹资金)着手投建一批能直接体现缩小城市与城郊生产生活差别的公共道路、自来水管网、排水排污、路灯、健身路径、公厕、环境绿化等项目,健全和完善每个社区的办公楼、文体活动室、社区服务站、老人活动中心、幼儿园、停车场等“六个一”设施,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八)进一步理顺社区服务各组织关系

要积极强化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以此为载体,整合社区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集各类服务为一体的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以社区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的便民信息化服务新体系。由政府牵头,协调电信部门、移动、邮政、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汽车运输公司、铁路运输公司、航空公司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整合建设一站式缴费平台,构筑“五分钟生活圈”,在居民小区设立信息服务站,综合提供缴费服务和资讯服务,实现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在线缴纳,足不出小区即可实地缴纳水费、电费、煤气费、养路费、网络租金、电信话费和手机话费等,并能方便获取有关日常生活的有用资讯。

(九)大力加强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

依托当地高校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基地,在当地党校、就近高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定期对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和社会服务与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干部职工进行社会工作知识轮训。如和当地高校或党校合作,开设社区工作者培训班。

社区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探析

欠发达地区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科技推广应用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早日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是欠发达地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安定区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以安定区为个例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探索与实践

1.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安定区认真分析区情特点,立足本地要素禀赋结构,根据省内乃至国内产业分工体系,找准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安定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符合本地春旱秋雨的自然规律和商品农业的经济规律。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多年来,安定区着力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省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肉羊产业大县(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把草畜、马铃薯、劳务、蔬菜等产业确立为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长点。科技应用趋于普及。不断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科技成果示范转化推动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目前,全区已有41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省市级鉴定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2.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安定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引洮工程、异地扶贫搬迁、农村电网改造、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到2013年末,全区建成雨水集流水窖18.5万眼,自来水安装1.6万户,扭转了农村“吃水贵如油”的局面。改造农村电网4110公里,电网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公路总里程达到2308.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48.1公里,乡镇通油路率达到了100%,建制村通畅率达到52.3%,覆盖全区城乡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先后投资8785.5万元建成新农村34个,易地搬迁3550户17687人,投资71267万元完成危旧房改造18031户72550人。改善了农村基本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3.变革生产方式,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区乡两级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增强农户土地流转意识,引导农民依法有序流转土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客观实际,安定区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涌现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工商资本发展种养业等多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这些新型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服务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安定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建立,其作用正在日益发挥。

4.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保障能力。

安定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举措,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35所,在校学生2730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以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16837人,参合率达到95.5%;农村享受低保人数19724户62805人,低保面达到17%,年发放农村养老补助4600多万元;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乡镇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11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1195个。

5.强化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安定区大力实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和梯田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实施小流域治理149条2484平方公里,兴修高标准梯田179万亩,退耕还林48.73万亩,造林保存面积162万多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完成了国道、省道沿线以“五清五化”(即:清除垃圾杂物、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污水淤泥和各种路障,使之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行动,农村公共卫生“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问题及成因

经过多年努力,安定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这在不发达地区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

1.农村土地经营亟待完善。

安定区是部级贫困县(区),农村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地域差异、思想观念、土地状况、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等诸多因素制约,农村土地经营面临困境。一方面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在深山区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不愿意种地。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是农村土地撂荒的根本内因。再加上农民工工资不断攀升,种粮的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农民宁愿出外打工也不愿种地。二是农村劳动力短缺无能力种地。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也是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在18.01万人,但以80、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大量外出务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7.01万人,占38.9%,且老龄化趋势严重,65岁以上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4.06万人,占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58%,耕种能力十分有限。三是部分农民投资观念转变顾不上种地。由于城乡教育发展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不均衡,加之农民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资观念的转变,大量农民携子女进城务工就学或陪读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80、90后新生代农民基本脱离农业,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壳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2.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安定区草畜、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业化程度、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新型产业不长。作为新型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深度开发不够的问题。其根源是财力不足、科研水平低导致的。如安定区的草畜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本地畜禽良种研发跟不上,畜种主要从山东等外省跨区域、长距离引进,往往由于受气候差异、长途运输以及农户养殖习惯、养殖技术等因素影响,引进的畜种在本地适应性较弱。二是传统产业不新。传统产业不能与时俱进,一些环节已有的惯例与市场需求、农民种植意愿不相适应。其根源在产业运行体制机制。如安定区的马铃薯产业,其良种繁育体系已很成熟,存在种薯企业培育什么品种,部门就向农户推广什么品种,没有可供农民选择的其他马铃薯良种现象。作为培育企业,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本地价格高时,良种可以保证供应,外地价格高时则会向外地销售,本地良种难以保证。同时良种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区内良种受制于企业化管理机制,种子监管部门难以发挥作用,造成马铃薯良种市场准入混乱,以次充好,种子质量难以保证。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经过多年发展,安定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安全饮水入户工程难度大。2005年以来实施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但是仍没有摆脱“雨丰窖满,雨欠窖枯”的饮水被动局面。同时区内普遍存在农村饮用水质超标、可供稳定使用的水源少和用水程度不高等问题。二是农网改造面比较低。在实施农网一、二期改造时对全区19个乡镇178个村571个社的电网未纳入改造范围,导致农村近10万人用电长期处于“低电压”状态。即使已经实施农网改造的村社,由于受前瞻性不足和电压设计滞后等影响,只按农村生活用电进行了改造,并没有按“动力”用电标准进行升级改造,随着农民生产用电的增加,电压低、“卡脖子”等用电难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农村危房改造难度大。全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存在“少、低、差”(分配指标少、补助标准低、生存环境差)三大难题,近年来实施的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相当部分被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户享受,特别困难户仅靠补助无法完成改造。四是农村道路建设任务欠账较大。按照全区道路网络规划,区内2330.9公里农村道路需要新建维修,其中乡村公路788.9公里、各类“断头路”1024公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主干道路385公里、巷道133公里,农村道路建设任务欠帐依然较大。

4.农村民生保障能力不足。

近年来,安定区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大量农村学生流入城区就读,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根据统计,农村适龄儿童在城区学校就读人数达到6536人,其中初中学生554人,小学生5992人,分别占全区初中、小学生总数的44.5%和47.6%,且集聚趋势日益加剧,造成村级中小学生源匮乏,无法保证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面临“无生可教”尴尬境地,学校“空壳化”问题突出,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安定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从村级来看,全区现有村医312名,大专以上学历16名、执业医师18名,分别占村医总数的5%和5.6%,无专业学历的高达22.2%,大部分由原来的“赤脚医生”过渡而来,学历知识层次低,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而新生力量因待遇差、条件艰苦不愿意到乡村尤其是边远乡村卫生室工作,造成农村基层乡村医生队伍新老人员更新困难。由于就医群众少、报酬补贴低,部分村医外出务工,一些村级医疗服务陷入停顿或半瘫痪状态。三是社会保障面临一定难题。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量大面宽,乡镇业务人员少,经办力量薄弱且更换频繁;据乡村干部反映,农村低保发放存在一定难度,享受一、二类低保的农户都是特困户、五保户、鳏寡孤独等农户,很容易把握;够条件享受三、四类低保的农户特别多,但由于享受数量有限,很难把握。发放不准,就会影响干群关系。

三、对策和建议

1.优化布局,推进易地搬迁,解决人怎么住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效捷径,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客观需要。一要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机遇,把以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庄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大盘子,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根据乡(镇)、村发展水平、地域特点、产业条件、人口规模,统筹兼顾当前与中长期发展需要,认真做好中心村选址和村庄布局、产业发展、村民住房设计等建设性详规,重点解决“人往哪儿搬”的问题。二要因地制宜推进有序搬迁。按照分层次、分区域、分步骤推进的办法,采取“有土安置”、“无土安置”和“产业带动”等多种模式,积极推进易地搬迁工作。解决“人怎么搬的问题”。三要加强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符合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

2.创新模式,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

一要稳定土地承包权,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引导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主体的重点要放在能够引领、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上,要把培育新型主体和培育新型农民有机结合起来,新型主体是带头人,新型农民才是骨干力量,两者不能倒置。三要不断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机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补贴的政策导向机制,税务、农业等部门要对实行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在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和扶持。探索建立农村互助合作机制,乡镇、村、社要及时了解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资金、劳力等方面具体情况,引导农民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搞好生产。

3.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空间。按照“特色产业集群(片带)+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农产品加工+生态安全跟踪”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二要稳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依托本地特点,培育劳务品牌,突出产业技能培训和输出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维权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回引经济”,稳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要全面落实农民转移性收入。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坚持“谁种粮补给谁”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粮食直补是对种粮农民的“特惠”政策而非对全体农民的“普惠”政策,积极探索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补贴试点工作;按照“谁种田,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将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励补贴,提高各项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引导性;全面落实农业保险和农村低保、五保、养老等农村社保资金,不断完善“一册明、一折统”直接兑付到户的补贴办法,加强惠农资金发放监管力度,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

4.强基固本,增强发展后劲,解决基础怎么建的问题。

坚持“人到哪里居住,基础建设向那里倾斜”的原则。一要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抢抓中央把中西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摆到突出位置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规划,在重点抓好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公路畅通的基础上,打通“断头路”、形成大循环、构建大交通。二要加快危房改造步伐。按照特困户、易地搬迁区和灾害多发区“三优先”原则,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保证农村居民基本住房需求。以“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为重点,搞好面上的危旧房改造工作,确保困难家庭住房安全。三要加快农村供水入户工程。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的要求,在优先保障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通水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供水入户工程建设,全面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四要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认真搞好农村电力建设和电网改造升级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优先解决集中居住点电力建设和电网改造的基础上,全面解决涉及每户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低电压”问题,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动力电”保证。

5.均衡推进,发展社会事业,解决公共服务怎么配套的问题。

坚持“人到哪里居住,公共服务配套到那里”的原则,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共建、城乡共享的目标,让农村居民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服务待遇。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按照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安置区集中的“三集中”农村学校布局,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加快安置区教学点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师相关待遇,设立农村边远山区教师优惠岗位,在职称晋升、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轮换制度,倡导城乡教师定期双向交流。真正解决城乡教育结构性矛盾,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二要加大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医疗水平。探索建立省市区专家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专职大夫到村卫生所有偿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药物配置的有效方法,保证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基层兽医站对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药物供给;健全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一村一室的要求,原则上为每个村建设一所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议卫生室利用学校闲置教室改造,配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设备;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强村医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医生对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水平和操作技能。真正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为农村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要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演艺中心场馆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建设农村美好家园。四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投入机制。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财政投入优先解决群众最急需、受益面最广、公共性最强的农村低保、社会养老、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等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商贸流通、农机服务等有偿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过分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五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破解融资难题。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农户通过入股、捐助等方式组建产业互助社、扶贫资金互助社,充分盘活民间资金,扩大农民融资渠道和覆盖面。协调金融部门建立乡村金融服务网点、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期限,延长贷款周期,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将金融机构资金“抽水机”变为“供水泵”,积极解决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发展资金困难问题,增强金融支持“三农”能力。要创新农业保险的方法、措施,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类别,保障农业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J].理论学习(12).

[2]赵众炜.2015安定区易地搬迁的现状与思考[J].发展(1).

社区经济发展篇5

城市经济就是以城市作依托形成的经济形式,涵盖一、二、三产业,以二、三产业为主,一产在城市经济建设中起提供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休闲服务等作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组成城市经济的重要元素——社区经济的发展必将为推动城市经济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如何加快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全处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下面结合实际的调研,谈一谈发展我处社区经济的想法和建议。一、我处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_、我处属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辖区有“三多”,即老企业多,下岗职工多,贫困人口多。办事处财政十分困难,财政刚性支出只够开_-_个月的工资,财政对社区的支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现行财政体制及经济原因所致,对社区工作者的保障能力有限。目前每个社区工作者的月工资为___元,每个社区的办公经费每年仅____元。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社区经济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_、基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社区运行模式较为落后,社区经济发展停滞。由于近些年来城区的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太多,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据统计,直接由社区担负的工作涉及党建工作、民政工作、经济工作、计生工作、城建工作五个方面、八个大类、__多项。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一是无职权。社区内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由谁管”、“怎么管”、“哪些问题归口管”,政府没有规范性文件,社区居委会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无地位,什么单位什么工作都可往社区“装”。职能部门布置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一个文件、一个会议或是上级领导的指示,其任务就交给社区了。仅今年来,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各种调查摸底任务就有_次。三是无资金,有些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如离退休人员、企业置换身份的党员现交由社区管理,但社区既没有活动场地,又没有活动经费,对其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更不要说发展社区经济的资金投入。据了解,我处__个社区居委会,有半数以上每年经费“入不敷出”。四是无精力,社区干部整天疲于应付。对社区流动人口追踪摸底、应付上级一年多次的大型普查,有社区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抓经济工作都是“偷偷摸摸”,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故我处社区经济发展仍处于停滞状态,个别好的社区,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_、整个社会对社区观念没有转变。现在,提起居委会,很多人还停留在“带着红袖章的老大妈”的印象里,许多人对居委会究竟能做什么表示怀疑。在招商引资方面,许多商家愿意将资金投在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不愿意投资在刚起步的社区经济上。

以上是我处众多社区普遍存在的情况,这同时也更说明了发展社区经济的重要性。

二、对我处社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_、在每个社区成立专门的“社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将重点工作转移上来。

成立“社区经济发展委员会”,以此来提高社区干部的重视程度,我认为是当前我处社区经济管理上的一种尝试。作为一项措施,它势必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是社区工作中凸现出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在社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项工作的宣传栏、进度表等,唯独没有经济方面的,通过建立“社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并通过其制定切实、符合社区情况的中短期可行性计划,将社区现在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先搞起来,为社区经济发展先做好基础性工作,并组织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会有效地改变群众对社区工作传统的旧观念,从而了解社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参与到社区经济的建设上来。

_、办事处转变工作思维和方式,减轻社区繁重的事务性工作,齐抓社区经济建设。

作为办事处机关,应想方设法减轻社区的事务性工作,以便于其将精力放在社区经济发展上来。对这一点,我们经办室就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从今年年初,我们便尝试了一种“三+_”的工作机制,针对办公室有些同志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安排部署多、指导帮助少,工作抓而不实等问题,制定一周之中三天时间处理机关事务性工作,_天深入基层进行协助、督导、调研工作,并于周五办公室例会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及发现问题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在区统计局安排的两次小规模普查工作,我们就充分发挥了办公室人员业务熟练的优势,仅通过社区进行了必要的协调工作,其余普查工作均由办公室人员进行,大大减轻了社区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工作的质量。

“三 _”工作制实施以来,有效地明确 了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目标,加大了对工作的落实力度,既有发现问题的时间,又有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对工作做到了细致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认为这种工作机制是值得我处推广的,同时这种工作机制也从侧面减轻了社区事务性工作,支持了社区经济工作的开展。

_、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进一步发挥社区自身的对辖区情况熟悉的优势,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为社区经济服务。府前南社区关于社区中介服务的尝试,就是很好的举措。他们通过对辖区居民的入户走访,将获得的第一手关于居民需求的信息通过社区中介形式向社会公开,逐步产生了社会效应,到社区联系需求的人已络绎不绝。我认为下一步应逐步将这种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坚持有偿、低偿、无偿并举,福利性、互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区分开,同时向相关同行业进行学习业务技能,还要将我们的人性化服务融入工作中,探索出体现我们自身特点新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模式,从而打出我们的“品牌”。

_、挖掘特色产业,重视品牌效应。

社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发挥自身的特色,结合自身情况,才能做到合理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对其的宣传和品牌的保护。我处社区中并不乏特色和有品牌的产业,象白牌烧鸡、霍师傅裁衣店、千里香混沌等都是远近驰名的品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展,而我们的社区就是要有效地整合这些品牌产业,在做大、做强上同他们一想办法、下功夫,比如说针对他们近年来缺乏宣传力度,影响面窄的情况,我们社区,甚至于办事处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进行一下系统的宣传,将他们置于整个辖区经济发展宣传的前列,置于招商引资的前列,从而有效地带动其进一步发展,树立起社区的品牌,做到社区与品牌互相促进、相互宣传。

_、培养和吸纳经济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要高度重视经济型人才的培养,时刻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各种经济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经济观念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条件适合的社区,可以从社会招聘“社区经济发展顾问”,从待遇等各方面提高标准,留住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导向和指导。

社区经济发展篇6

“**五”期间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区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到十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关键时期。制定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展望**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区八次党代会,市、区委八届三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市“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编制“**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全面总结我区“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我区区位、区情在发展环境上面临的新变化;深入研究事关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确定未来5至15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超前规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编制“**五”规划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原则

1.做好与**市“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的衔接,以及与五大战略举措的衔接。我区“**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要符合区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到十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的要求,并将**区“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草案)的有关内容纳入规划。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发展优势产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海河开发**区段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增强投融资能力等重大战略举措为主要内容。

2.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相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思路和对策。

3.突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4.突出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位置。

5.结合规划编制,汇总一批重大项目。把规划的制定落实在项目上,落实在经济布局上,落实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

6.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要突出**区区域经济的特点,进一步理清和拓展发展思路,确定发展重点。

二、工作安排

为做好与**市“**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相衔接,我区“**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年6月至12月,为重大课题调研、专项规划(草案)编制和总体规划思路制定阶段。

1.**年6月份召开动员会,部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编制工作。

2.组织开展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调研,牵头单位于**年9月底前提交重大课题调研报告。

3.组织开展区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牵头单位于**年10月底前提交专项规划(草案)。

4.**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全区“**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工作,分析、预测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领域的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关指标体系,**年底向区人民政府、市计委提交“**五”规划基本思路。

(二)**年初至9月底,为修订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全区总体规划的起草阶段。

1.**年3月底前完成各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修订完善完工作。

2.**年8月底完成**区“**五”总体规划(草案)的编制工作。

3.**年9月底前组织对我区“**五”规划(草案)的评估、论证工作,并报区人民政府。

(三)**年第四季度至**年初,召开区人民代表大会,为我区“**五”规划(草案)修订完善阶段。

做好与**市“**五”规划纲要衔接工作。报请区委和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区人代会审议。

(四)**年初,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一个月内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修改。

三、规划体系

**区“**五”规划分为二级:总体规划,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由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专项规划,由区有关部门分别组织编制,由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五”规划的编制对实现**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区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全区规划编制工作。各单位、各部门也要切实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由主要领导挂帅,组织专门班子,明确专人负责,按照工作安排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展工作。

(二)深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和**市总体发展思路及经济布局,准确把握我区的发展阶段目标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各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中要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关键问题,突出专项规划对发挥区位优势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体现针对性、研究规律性、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今后10年至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借鉴国内、市内其他城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切实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重点和难点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和准备工作。

(三)统筹协调,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都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计划及重点项目。各专项规划要融入全市、全区的大环境中,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保持与相邻区域规划的错位,要保持与市专业规划的总体与分支关系。相关的重点专项规划之间要进行衔接,城区规划、土地规划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

(四)突出特点,注重战略性和操作性结合。全区总体规划的制定,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重点抓住关系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同时,也要增强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作好重大工程、项目的筛选和论证。重点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更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全区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和内容。

社区经济发展篇7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0%;财政收入在去年实际完成任务数上增长12%.

一、经济发展

(一)、突出项目建设,着力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经济工作的部署,地区的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按照“四个加快、一个确保”发展思路,即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去年安排重点项目3个,分别为在建项目东方综合楼项目,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预计年内封顶,交付使用;*普*信设备厂新建的普天小区住宅楼项目,投资额*万元,预计高层两栋年内封顶;新建项目东方集团31街坊住宅楼,预计年内三栋多层交付使用,四栋高层主体封顶,完成投资*元。

高度重视项目策划包装。要立足实际,精心策划包装项目,着眼于国家投资支持的项目进行策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低于100万。抓住地区军工企业外迁和东方、普天两个企业的福利区改造这两大机遇,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培植和壮大新税源。

幸福路沿线项目应以幸福林带建设为先导,建设以幸福林带为轴线的经济带促进城东地区整体开发和经济社会的繁荣,按照幸福林带规划、协调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等前期工作,密切同驻地单位、企业的联系,协助企业规划,加大服务力度,取得更多的支持,以此带动幸福路沿线的建设。

二是加快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

首先要坚持走出去,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招商会,加大宣传。其次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多方联系,抓好商机,实行以商招商,以商引商,网上招商方式,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抓住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一抓到底,决不放手,最后实行全民动员招商,要发动全体干部,各方人士及各界的力量,实行政策鼓励,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规模大、效益好的知名品牌企业。

三是加快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三个商圈”。

围绕地区*南路、爱家广场和纬什街三个商圈优势,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业,引进名店、老店,发挥品牌优势,促消费、保增长、增税源。即切实抓好普天小区综合楼*平方米营业用房的招商工作。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抓好两个转变,即产业结构从生产、加工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居住福利消费型向经营服务和商业的转变,使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我地区所处的区域位置的要求相一致。形成特色,再塑优势。同时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参与和推进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社会发展

(一)深化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1、认真贯彻省、市、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的精神,立足于社区服务,发挥社区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完善社区公益事业、福利事业等服务功能,使社区在更好地服务于社区群众、驻地单位的同时,发展社区经济,使社区逐步走上以服务养服务的道路。并按照“立足服务、完善自治、健全法制、提升水平”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使社区工作牢固树立“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务实清廉”的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从办好每一份低保、帮扶身边每一个下岗失业人员,关爱每一个残疾家庭做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

(二)发挥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1、进一步开展各项培训工作。组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人员参加SIYB创业培训和各项技能培训。增加各项技能培训种类,在开展计算机操作、茶艺、插花、烹饪、保健按摩、创意拉丝花的同时,增加月嫂等多项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与职介相结合。

2、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是全年工作重点。将组织专人对小额贷款人员进行实地考察、项目审核,加大小额贷款放贷力度和催贷款工作。同时按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推荐好创业项目,挖掘创业明星。

3、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为确保企业退休人员一个不遗漏的纳入社会化管理,要求各社区对驻地单位转入社区的所有退休人员资料进行整理、统计、核实、建立台帐并录入微机。

4、认真做好劳动监察的相关工作,为群众服务。细心接待来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办实事。

(三)以人为本,做好民政工作。

以“低保”为重点,做好救灾救济等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好低保政策,加强低保工作动态管理,严把人情关、和廉政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有进有出,动态管理”。解决好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由下岗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和低保并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切实把低保政策贯彻好、落实好,提升地区低保工作的管理水平。二是实行“分类施保”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三是推行民主评议,实行阳光管理,严格申报低保程序,使街道、社区、城市低保工作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四是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和老龄工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国防意识和尊老爱老意识。

(四)继续做好残联、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促进地区各项社会全面发展。

三、城市建设

社区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运输业的本身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虽然我国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飞跃的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增长却呈现出了区域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带动起来的,而这种增长是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东部地区仅占我国面积的1/3,但我国基本上所有的港口以及大部分的铁路、公路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时间以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问题。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总起来看,人们对其因果关系主要有三种认识。

第一,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较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不仅使得人们的消费空间距离缩小,也加大了不同区域间人们的经济活动,形成了相互合作的关系,同时能够促进产业的优化,吸引大量的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提高。这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导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地发展,也对交通运输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完善,使其不断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

第三,二者相互影响。这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即交通运输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

二、我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1、城市交通运输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除了部分大城市外,大都处于规划水平低,缺乏有效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虽然交通运输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交通拥堵现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解决。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人流、车流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道路的建设,而交通工具却发展的非常缓慢。除了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设了地铁、轻轨等缓解交通运输压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之外,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做出大的变化。

2、交通运输问题影响经济发展

由于交通规划水平、应变能力等的限制,使得交通运输的建设不能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规划相协调。道路容量的不足,致使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像北京、上海的这样的大城市,交通拥堵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各方各面的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到该城市的经济。相反的,像西部及偏远的地区交通运输的建设发展缓慢,这些地区与外界的沟通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当地的大量丰富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投资商不来这些地方投资,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地方的差距越变越大。所以,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交通运输的拥堵问题还是交通运输能力的缺乏都相应得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3、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交通运输

长时间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处于一种不合理的制度之下,导致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现象。例如,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将会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交通运输能力的差距也越变越大。在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可以强烈的刺激当地的消费,同时增加政府的收入。当经济得到高效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时,而交通运输能力没有进行相应的提高,进行必要的建设,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在城市整体的建设和规划中缺乏其科学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以上分析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的现状,同时也显露出了许多问题,下面提出了四条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问题的建议。

1、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从实质到内容的一体化,使二者相互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不仅促进了人流、物流等的畅通,而且支撑和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们对于交通运输观念的转变。对于中国的西部而言,区域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现代文化的教育。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文明思想的传播,加速了中西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使人们能够逐步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明,这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具有很大的意义。

2、交通运输发展的差别战略

在充分了解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后,应针对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设施实行差别对待,制定不同的战略,使得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各种效应,最终使得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得到共同的发展。例如,针对像北京、上海、天津等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其公路、铁路的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现象,这就需要建设技术要求更高的交通运输设施,如地铁、轻轨等。但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仅仅需要建设能够满足其基本条件的铁路、公路就可以了。

3、发挥交通运输的聚集效应

依据点轴开发理论,随着像铁路、公路这些重要的交通干线的建立,连接重要干线地区的人流、物流将会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将不断降低,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与投资环境。经济区域的发展首先是从具有有利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的中心城市开始,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一定的经济带。在此产业、物质、技术、市场、人力、资金等高度聚集,这就大大降低了区域经济的运输费用和运输水平的提高。当费用降低时会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吸引大量的产业向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有优势的地方聚集,使得这些地方有了较大的空间进行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以交通运输为干线,快速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完善,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的联系也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干线为发展轴的经济聚集带。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员、资金、技术等在交通干线上集聚,不断改善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产业等也会受到新的交通干线的吸引,向交通干线集聚,促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例如,甘肃省依据"提速中部,东联西拓"战略,以兰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径为100km的1h交通运输圈,同时甘肃省的东部地区以天水为中心,融入国家中部、西南经济的交通运输,是甘肃的交通运输东连陕西、南连四川,与国家的中东部以及西南部地区经济相互融合,发挥了甘肃省的优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以保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庆斌,荣朝和,马云. 《运输经济学导论》.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2]赵坚.《交通与运输的含义及交通经济学问题》.《综合运输》.2007年,第8期

[3]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长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卷(第3期)

[4]段增英.《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卷(第18期)

[5]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商业研究》.2008年,第6期

上一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下一篇:餐饮企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