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特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3 11:18:04

社区特色文化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群众 特色文化 创作 思考

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社区群众特色文化

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主要从文化内部入手,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社区文化自身的活力,促进社区文化内在改造,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使民间文化精华展现出来。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社区群众作为一个小社会,承载着社区群众自然人的精神生活,维系着社区群众中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发动农民收集、整理传统的民间文化,提倡过传统的节日,婚庆、丧葬都提倡按传统程序进行,以此增进农民之间的感情,来达到村级文化建设目的。

1、重视扶持民间文化发展

重视民间文化发展,这是因为:

一是民间艺人是建设社区文化的骨干。民间艺人散布在社区,他们生在社区,长在社区,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骨干和桥梁作用。民间艺人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能激发社区自身的文化活力。

二是民间文化是建设社区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产生于本土,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反映了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中,有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不重视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就会处于弱势,不重视民间文化的发展,民间文化就会被“边缘化”,进而使社区群众特色文化脱离社区的实际。

重视民间文化发展,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社区文化自身的活力,发挥内因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内在改造,彻底改变对民间文化的偏见,擦去笼罩在民间文化外表的灰尘,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使民间文化精华展现出来。

2、发动农民建设民族社区群众文化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社区群众是由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群家庭组成的群体,同一社区群众内的家庭往往具有亲密的血缘宗族关系,有很强的共同意识和利害关系。以一定社区群众共同体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体制、观念和心态,统称为社区群众文化。社区群众作为一个小社会,承载着社区群众自然人的精神生活,维系着社区群众中的人际关系。

由于历史、地理的作用,贵州形成以下几个各具特色的社区群众文化体系:一是以清水江流域为主的苗族、侗族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木质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为建设象征,以各种不同服饰、银饰、桃花剌绣、歌谣、舞蹈、神话传说突出不同社区群众的文化个性;二是以沆江流域为主的东部苗族方言区及土家族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青砖黑瓦的木架民居建筑为象征,以不同的歌舞艺术,大量傩戏傩祭民俗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三是以都柳江流域为主的布依族等第二语区及苗、水、瑶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仍以木质吊脚楼民居为建筑象征,以民间歌舞、古老文字(水书)、独特的节庆活动,人生礼仪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四是以南、北盘江流域为主的布依族第一土语区及苗、回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木质干栏式民居为建筑象征,以古乐古中西合璧、民族长诗及歌谣,民族戏剧等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五是以黔中(贵阳、安顺等)为主的布依族、屯堡人(俗称老汉人)的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以干栏式石头民居为建筑象征,以丰富的礼仪民俗、地戏(军傩),多神信仰、蜡染艺术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六是以黔西北(毕节、六盘水)为主的彝族、西部苗族方言区为主的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多以瓦顶(或茅草顶)“干打擂”(土墙)民居为建筑象征,以古傩(撮泰吉等)、古、杂技性舞蹈(滚山珠)、规模性民族舞蹈及节庆文化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七是以黔北乌江流域为主的汉仡佬文化社区群众集群,他们以丰富的石雕、木雕装饰民居为建筑象征,以打闹歌(薅秧锣鼓)、哭嫁歌、傩戏、酿酒文化等突出自己的社区群众文化个性。

社区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处在不断嬗变之中。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衰变为一种弱势文化,因为受到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社区群众文化自身的缺陷,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的欣赏群体在逐渐减少,它的影响逐步缩小,社区群众文化总体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提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因为社区群众建设在文化上具备如下功能:第一,教育、求知功能,能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第二,娱乐功能,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第三,健身、休闲功能,能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健身活动的要求,满足农民日常休闲的需要。

二、如何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建设当中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

首先,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式农民。一是要普及社区包括九年义务教务在内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及农民的文化修养,改变以往只顾生存、不顾其他的陈旧观念,构建新型、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要大力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农民的综合技能。

其次,要设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及文化消费能力。当前,贵州社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还比较低下,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群众特色文化。只有农民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才能促进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而农民要想扩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必定要以增加收入为基础。归根结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的问题。

再次,各级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以农民为念,以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念,并将各种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落到实处,是农民在增收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从内部根本造血,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的大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新社区建设当中,文化建设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贵州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寻找文化亮点,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从外部进行造血工作,助推贵州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发展。此外,贵州各级党和政府更应该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在内部造血,推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输血与造血两方面的结合,必将迎来贵州新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金培、蔡万进. 社会主义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 实事求是,2006年第2期

[2]赵颖. 社会主义新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理论前沿,2007年第1期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社区文化特色文化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栖息、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活动队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有为老人”、“好儿媳、好婆婆、好伴侣”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运用辩证的分析手法,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既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五)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3篇

一、品牌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的解释:品牌文化遗产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现代遗产”,是全人类享有的一类活性财富智慧资源。品牌文化遗产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包括品牌物质文化遗产和品牌精神文化遗产,是以品牌为载体,以动产、不动产的实体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及现代文化的多重文化共性为表现形式,涵盖了品牌传播与经营中的一切文化现象,镌刻于品牌,分布于品牌的各个层面,从文学艺术、利益、风俗、道德、科技等各个方面丰富着品牌的内涵,使其具有普遍性、商品性、价值性、文化性、科学性、民族性等特有特征,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长久的社会效应,是人类智慧与科学技术、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品牌文化遗产”是权属人的品牌具备了品牌文化遗产评审的标准而被选入“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濒危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而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资源―品牌文化遗产,否则,品牌文化遗产便不是品牌文化遗产。由此可以看出, “品牌文化遗产”是不可拆分的专有术语,而不是被曲解的 “品牌的文化遗产”或“品牌文化的遗产”。从品牌文化遗产提炼特色文化元素,用以营造文化空间,对文化创意设计、新农村建设、打造观光乡村有很大实际意义。

二、凤凰人家主题宾馆室内外空间设计构成及路径

文化空间与社区营造,需要整体定位,形成概括的文学主题,挖掘出品牌文化核心代表,然后重塑形成视觉要素,把这些文字和图像按照形式美法则排成文化空间所需要的形式。这些形成了文化空间与社区营造的视觉构成及路径。

经过实地考察,湘西凤凰人家宾馆,文化营造并无系统性的设计,其基本元素主要有传统的小青瓦,飞檐斗拱,墙面为青砖结合实木板刷桐油。建筑符合地方风格,但尚不具备记忆识别特征。整个宾馆共 5栋,每栋为 3层楼,一层为商业区,无标志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本次文化空间的重点区域为门头及的休闲区、宾馆后面的休闲区。

该项目的具体设计理念,以“梧桐栖凤始有人家”为营造主要文化亮点。本次营造的特点是:挖掘湘西 7400年前高庙 “凤之源”的文化遗产,使用苗族地域文化元素来营造凤凰人家的共性和个性;使用传统的地方文化融入到氛围营造中,增加营造区的品味与文化内涵。达到环境塑造产生识别记忆的最终目的。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活动在湘西高庙留下了人类最早的凤凰图案“双凤载日 ”,比浙江河姆渡“双凤朝日 ”早400多年 ,在本次文化空间营造 ,如何结合地方风土人情提炼凤凰品牌文化遗产 ,成了本次项目设计的难点 ,也是项目成功的切入点 .下面是思路的详细体现:

1.门头:以凤凰图腾柱子、苗族少女银饰帽子为设计元素,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楼为厚重的文化色,银色的帽子与建筑产生对比,但有突出地方标志性元素,形成特别的记忆符号,同时点出凤凰人家是文化宾馆的主题。如图一:

2.休闲区、前后楼房之间的道路:用时间轴为顺序大门右侧―远古凤凰―神鸟之歌―图腾文化元素:中国湘西高庙出土 7400年前的最早的风凰模型,介绍 7400多年前

人类第一次将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寄托在凤凰上。对应的楼名称为:来风楼十字路口―古代凤凰―稻作文化元素 :水车,造水景;对应的楼为:得风楼十字路口往江方向―近代凤凰―民俗文化,元素 :背着小背篓的、纺织的的妇女对应的楼为:栖凤楼正楼后―现代风凰―借势不可复制的鬼文化,陈列黄永玉“酒鬼背酒鬼 ”小型模型,对应的楼为:凤凰楼宾馆后面休闲区―未来凤凰―和谐文化,元素:苗族的“鼓、舞、歌、乐”小雕塑,对应的为朝凤楼,以“凤舞九天”为

依据:陈列 9组凤凰诗词书法碑刻,集休闲元素为一体,打造“绿化、亮化、文化”步行观景区。如图二:

3.大堂创意、客房:文化空间设计元素挖掘:葫芦、石头摆件、凤凰织锦、牛头、蓝印画布、城墙、门钉。充分利用软装设计,节约装修成本,突出湘西地方文化特色。

4.《凤凰人家赋》挖掘凤凰、吊脚楼、苗绣、银饰民俗文化元素。文章短小精悍,对文化空间的营造有一定的点睛作用。文章如下:

凤鸣即即,凰鸣足足,和鸣锵锵。雄凤雌凰,祥瑞合和,梧桐栖凤 ,始有人家。时光轮回,岁月积淀,咸鸟朱雀,浴火雷霆,百鸟朝凤,乃成图腾;木楼吊脚,错落参次;飞檐斗拱,古朴沧桑;雕花格窗,古色古香;苗绣银饰,夺光璀璨;苗歌侗舞,飞越千年,流光溢彩,妙不可言;沱江流水,游鱼如织;船帆点点,绕过青山 ;远山隐隐,钟灵毓秀。湘西小镇,天下凤凰。有凤来仪,凤凰人家。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4篇

一、评选目的

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规范、延伸,持续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以“展特色文化,创品牌活动,炫风采”为主题,不同方面展示市文化事业发展成果,不同层次展现市地域人文风貌,不同角度展示市优秀文化传统,为市“文化名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评选范围

市辖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举办的具有本地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主题文化品牌活动。

三、评选时间

此项工作将在2016年至2017年开展,利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乡镇、街道、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每年9月底,按要求比例申报,开展评选。2015年评选比例为乡镇(街道)50%、村(社区)30%;2016年评选比例为乡镇(街道)30%、村(社区)30%;2017年评选比例为乡镇(街道)20%、村(社区)40%。已评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乡镇、街道、社区、村将不参加下一年度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评选。

四、组织机构

成立评选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五、评选原则

评选工作要强化“创品牌、树典型”工作目标,文化活动要坚持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把代表性、示范性和广泛性作为评选工作的重要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优中选优、打造品牌,大力推动“一乡(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创建。

六、评选标准

(一)活动主题突出,导向鲜明,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及风土人情。

(二)活动内容健康,参与度高,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活动感染力强,现场参与活动人数具有一定规模。

(三)活动创意独特,立意新颖,较同类活动设计推陈出新,有显著特点,有突出特色。

(四)活动组织严密,效果良好,活动各环节连接紧凑,有条不紊,活动现场参与人员互动交流明显,氛围浓厚,反映热烈。

(五)活动影响力大,品牌作用强,群众知晓率、认同率和普及率高,在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评选办法

(一)评选采取自下而上申报,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同类型文化活动横向比较,根据评选标准评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二)各村、各社区根据本单位组织开展的主题文化活动,填写申报表并附活动视频资料、文字说明、图片档案等,报至所属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组织初评,每个村和社区限报2个不同主题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各乡镇、街道从辖区村、社区报送的参评活动中,评选出5个不同主题特色品牌活动相关资料报市评选办公室进行复评,同时将本乡镇、街道自办的2个主题文化品牌活动申报表、视频资料、文字、图片档案资料等报市评选办公室参评。

(三)市评选办公室对各乡镇、街道报送的初评结果进行复评,同时对各乡镇、街道的自办活动进行评选,统一提出拟评奖名单建议报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终评。

(四)市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的终评结果确定后,对创建成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八、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此次申报评选工作为契机,成立评选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人精心谋划,深入挖掘本地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明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打造出具有本地符号的文化品牌活动。

(二)强化宣传报道。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及时跟进报道评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实效,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成果,深入普及特色文化品牌知识,大力营造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长效机制。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评选工作将持续进行三年,按照“一乡(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的文化工作重点要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打造完成后,要坚持在每年固定时间积极组织开展,丰富辖区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参与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在共享中繁荣文化事业。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5篇

一、高度重视、整合力量,为建设特色文化村居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领导重视。县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把创建特色文化村与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最美乡愁、农村新社区、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农业农村工作融合发展。二是组织得力。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把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创建主体责任,确保创建组织实施。三是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县直各驻村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特色文化村创建。县人社局驻点洋坪镇金竹园村,积极为乡村大舞台筹措资金,率先在全县山区村建成了乡村大舞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驻点鸣凤镇北门村,帮助北门村在九子溪建设文化广场,并派工作人员指导广场舞培训,成功举办了九子溪新春联欢会。

二、科学部署、分类创建,为推进实施特色文化村居建设找准了方向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县实际情况,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联合出台了《县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实施方案》,参与创建村(社区)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制定考核标准。重点实施创建“五大项目”,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服务提供、文化队伍、特色文化环境、特色文化服务,分“自主申报、乡镇推荐、小组评审、验收命名”四个阶段完成。在具体的创建活动上,突出“乡村大舞台”建设,每个“乡村大舞台”从规划设计、评审报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都实现严格把关,便于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三、明确责任、协调推进,为建设特色文化村居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是县级负责督查。组建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领导小组和工作考核专班,负责指导创建和考核验收工作,实行平时不定期指导和年终考核检查相结合工作模式。由县组织评审组到申报的28个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等形式进行了考核,对纳入考核范围的每一个村,评审组严格按照事前确定的特色文化村实施方案进行对照检查,执行事前统一确定的评分规则。二是乡镇负责推优指导。各乡镇综合考虑各申报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文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主动选取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好、设施建设有力的村(社区)进行申报。三是村(社区)负责组织实施。村(社区)积极投资建设乡村大舞台、文体小广场、购置音响设备、文体设施器材,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全县已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站52个,招募志愿者2500余名,培育乐器、声乐、绘画、摄影等8支稳定的文化艺术辅导队伍,腰鼓舞、彩扇舞、健身球等10支特色团队,全县拥有120支广场舞队伍、59支民间文艺团队。

四、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为成功打造特色文化村居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实行动态管理。特色文化村(社区)实行总量指标控制和动态管理,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每年组织一次评审,决定当年新命名村(社区),同时对已通过命名的村(社区)进行复查,对后续工作保障不力、有明显退步、在一定期限内经整改达不到要求的村(社区)予以摘牌。二是实行资金奖励。对新命名的“特色文化村(社区)”按“以奖代补”的方式,当年给予3万元奖励。已获得命名村(社区),每年复验一次,复验保牌后按2万元予以奖励。

五、突出特色、共建共享,将特色文化村居的惠民成果落到实处

上一篇:法律职业素养范文 下一篇:社区文化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