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特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3 11:18:04

社区特色文化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群众 特色文化 创作 思考

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社区群众特色文化

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主要从文化内部入手,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社区文化自身的活力,促进社区文化内在改造,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使民间文化精华展现出来。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社区群众作为一个小社会,承载着社区群众自然人的精神生活,维系着社区群众中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发动农民收集、整理传统的民间文化,提倡过传统的节日,婚庆、丧葬都提倡按传统程序进行,以此增进农民之间的感情,来达到村级文化建设目的。

1、重视扶持民间文化发展

重视民间文化发展,这是因为:

一是民间艺人是建设社区文化的骨干。民间艺人散布在社区,他们生在社区,长在社区,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骨干和桥梁作用。民间艺人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能激发社区自身的文化活力。

二是民间文化是建设社区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产生于本土,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反映了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中,有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不重视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就会处于弱势,不重视民间文化的发展,民间文化就会被“边缘化”,进而使社区群众特色文化脱离社区的实际。

重视民间文化发展,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社区文化自身的活力,发挥内因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内在改造,彻底改变对民间文化的偏见,擦去笼罩在民间文化外表的灰尘,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使民间文化精华展现出来。

2、发动农民建设民族社区群众文化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社区群众是由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群家庭组成的群体,同一社区群众内的家庭往往具有亲密的血缘宗族关系,有很强的共同意识和利害关系。以一定社区群众共同体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它产生的体制、观念和心态,统称为社区群众文化。社区群众作为一个小社会,承载着社区群众自然人的精神生活,维系着社区群众中的人际关系。

由于历史、地理的作用,贵州形成以下几个各具特色的社区群众文化体系:一是以清水江流域为主的苗族、侗族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木质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为建设象征,以各种不同服饰、银饰、桃花剌绣、歌谣、舞蹈、神话传说突出不同社区群众的文化个性;二是以沆江流域为主的东部苗族方言区及土家族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青砖黑瓦的木架民居建筑为象征,以不同的歌舞艺术,大量傩戏傩祭民俗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三是以都柳江流域为主的布依族等第二语区及苗、水、瑶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仍以木质吊脚楼民居为建筑象征,以民间歌舞、古老文字(水书)、独特的节庆活动,人生礼仪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四是以南、北盘江流域为主的布依族第一土语区及苗、回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以木质干栏式民居为建筑象征,以古乐古中西合璧、民族长诗及歌谣,民族戏剧等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五是以黔中(贵阳、安顺等)为主的布依族、屯堡人(俗称老汉人)的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以干栏式石头民居为建筑象征,以丰富的礼仪民俗、地戏(军傩),多神信仰、蜡染艺术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六是以黔西北(毕节、六盘水)为主的彝族、西部苗族方言区为主的社区群众文化集群,他们多以瓦顶(或茅草顶)“干打擂”(土墙)民居为建筑象征,以古傩(撮泰吉等)、古、杂技性舞蹈(滚山珠)、规模性民族舞蹈及节庆文化突出社区群众文化个性;七是以黔北乌江流域为主的汉仡佬文化社区群众集群,他们以丰富的石雕、木雕装饰民居为建筑象征,以打闹歌(薅秧锣鼓)、哭嫁歌、傩戏、酿酒文化等突出自己的社区群众文化个性。

社区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处在不断嬗变之中。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衰变为一种弱势文化,因为受到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社区群众文化自身的缺陷,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的欣赏群体在逐渐减少,它的影响逐步缩小,社区群众文化总体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提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因为社区群众建设在文化上具备如下功能:第一,教育、求知功能,能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第二,娱乐功能,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第三,健身、休闲功能,能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健身活动的要求,满足农民日常休闲的需要。

二、如何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建设当中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

首先,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式农民。一是要普及社区包括九年义务教务在内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及农民的文化修养,改变以往只顾生存、不顾其他的陈旧观念,构建新型、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要大力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提高农民的综合技能。

其次,要设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及文化消费能力。当前,贵州社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还比较低下,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群众特色文化。只有农民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才能促进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而农民要想扩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必定要以增加收入为基础。归根结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的问题。

再次,各级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时刻以农民为念,以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念,并将各种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落到实处,是农民在增收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从内部根本造血,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的大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新社区建设当中,文化建设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贵州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寻找文化亮点,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从外部进行造血工作,助推贵州社区群众特色文化的发展。此外,贵州各级党和政府更应该脚踏实地,落实好各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增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在内部造血,推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输血与造血两方面的结合,必将迎来贵州新社区群众特色文化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金培、蔡万进. 社会主义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 实事求是,2006年第2期

[2]赵颖. 社会主义新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理论前沿,2007年第1期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色;社区;活动;文化;开展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14-02

社区文化建设,要挖掘驻区文化智力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联动”的原则,集聚各种资源优势来推动,进而实现资源共享。积极优化环境,主动争取各文艺团体、民间文化社团的指导和支持,吸引社会名人参与区域文化建设,组织开展读书节、舞蹈歌手曲艺大赛、民间民俗作品展等活动,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实施以“东莞龙舟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承办了“我们的节日”东莞市龙舟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进一步创新万江龙舟文化艺术节,通过 “推出龙舟鼓、龙舟舞、龙舟歌”、“打造龙舟博物馆”等等,进一步丰富龙舟文化节的内涵和形式,吸引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从而带动商贸业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沃土

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利用大礼拜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广场上、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舞扇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制定社区文化规划

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转变党政工作职能的要求,把社区文化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放进议事重点之中,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形成并稳定高素质的工作者队伍,鼓励支持群众文化组织的发展壮大,增加经费投入,加快场地和设施的开发和建设。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必须对现有的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很强的敬业精神、干练的工作能力、熟练的调研技能和至少一项水平较高的业余爱好。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三、建设社区文化阵地

把发展社区的文化工作,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各类文体组织日趋健全,文化设施不断完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参与热情日趋高涨,居民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新建、改建、扩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广场舞台、体育场地、图书馆等一大批社区文化设施,先后建立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站、社区老人活动站、青少年之家等学习文化阵地。设置了室内外健身活动场所、健身路径和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常年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经常性开展读报、、书画、歌咏、舞蹈等社区文化交流活动,既活跃了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利用基层文化中心的文化设施,充分整合地域资源,尽可能地为群众创造学习、娱乐、接受辅导的条件,大大提高了我市社区群众的文体水平。充分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统一调配、互动开放的良好局面。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阵地,整合人才资源,巩固壮大群众文化辅导队伍。

四、搞好文化队伍建设

为繁荣社区文化提供人才支撑。高度重视社区文化、文艺人才的挖掘,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社区文化的基础性工程,注重培育和壮大社区群众性文化特色队伍,形成社区文艺队伍有序更新、优势提升的良性循环,为社区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社区群众文体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向标准化社会组织或俱乐部模式过渡。将社区内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提升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群众文化社团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改善文化人才使用环境,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配套政策,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文化人才;设立区“文化先进工作奖”,激励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文化人才提供展示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建立了以艺术团、合唱团、粤曲社、锣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性社区文化文艺队伍10余支,骨干队员达500多人,为社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完善社区文化激励机制

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需要保护和激励,要建立定期展览、汇演、比赛和奖励表彰制度,并且不断进行完善。竞争要公开,评比要公平,奖励要适当。奖励的原则是荣誉表彰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报纸、刊物、电视台等媒体,要大力宣传社区文化的活动情况,并引导社区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二十八户社区在过去的几年间以特色文化活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活动,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更坚定了社区党委深入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五个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何平.构建农村社区建设与民间组织发展的联动机制[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04).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点建筑; 城市建设; 武昌都府堤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建筑是当今红色文化建设事业之一,是红色文化开展各项工作、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的社会职能,发挥红色文化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重要硬件条件;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建筑又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建筑、重要公共建筑之一。现在,经济社会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人民生活的新需求,对红色文化的建设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断增多,外延不断拓宽,同时也使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建筑发展到更高的台阶。

城市社区是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城市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2001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

武汉市武昌区有千古名楼、古巷老宅;有革命缅怀地、共和首义处,且红色景点建筑组群的规划合理,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大部分深处城区内。以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中心的系列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成功打造古色古香、街坊小游园式建筑组群的宜居城市社区——武昌都府堤历史文化街区。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武汉不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927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岁月,大批杰出人才聚集武汉,武昌都府堤见证了当年热血沸腾的红色浪潮。

武昌都府堤历史文化街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的自由路部分),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大门,长560米,宽6至10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重要的旧城风貌区,也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整条街区由南至北坐落着武汉革命博物馆下辖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旧居纪念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其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又与著名的武昌廉政文化公园接壤。武汉革命博物馆所在的武昌都府堤街区上集中了多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红色遗址、遗迹景点,构成了国内大城市中少有的红色文化景观一条街。现在这里也是武汉市红色景点最多、保护资源最早、资源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景区。整条街区灰墙石路、绿树成荫,民居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显得素雅宁静,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氛围相宜,是人们参观、休闲的好去处。

位于武昌都府堤20号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简称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占地7700余平方米,内有5组7栋融东西风格的晚清学宫式建筑,面积3098.54平方米。这些建筑依地形成不规则布局,会址内3栋教室型建筑呈马蹄形坐北朝南,由红柱回廊相连;临街两层楼坐东朝西,具有西方建筑风格;院内还有风雨操场、小礼堂和教工宿舍等建筑。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这里亦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以教书做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纪念馆现有基本陈列展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陈潭秋在武汉》、《湖北有个黄负生》。 复原陈列有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的卧室、学校教室和传达室。2009年中共中央纪委公布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为“全国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武昌旧居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 在中共五大会址的斜对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纪念馆于1967年正式对外开放。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居住于此,这里也是与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旧居面积436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风格民居,现在室内按当年的布置复原陈列。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大门对面即是武昌廉政文化公园,占地2万平方米,是在原武昌公园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条件植入红色历史文化元素,以大型青铜雕塑《永远的丰碑---中共五大选举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十位成员》为主体景观,辅以伟人名言景观石、清廉回廊等。园内绿树成荫、鲜花吐蕊。公园自2011年9月改造以来,与全国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紧密相连、互相呼应;游人如织,好评如潮,发挥着廉政文化公园的特殊作用,是倡导廉政主题文化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营造美观舒适的休闲地带。该园与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旧居的建筑形成以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为主体的周边式建筑布局形式、小游园式建筑组群,装点着城市面貌,使之具有较为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生活气息。

都府堤北部尽头与红巷交界,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武昌农讲所)坐落于此。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于1963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武汉市第一个纪念性专题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这里原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的北路小学堂,后发展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并入中山大学。在闲置的原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校址上,由倡议、创办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昌农讲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28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4栋砖木结构行列式布局的晚清学宫式建筑。院内第1、2、4栋为青砖灰瓦、红柱走廊连通;第3栋为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两层楼房,这些百年文物建筑依然保持了当年的风采,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在这座幽静而又生机盎然的院落里,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总队部、大教室、大操场、学生寝室、饭堂等复原陈列以及《农民运动大本营》、《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宋庆龄与新中国》基本陈列。

武昌都府堤历史文化街经“整旧如旧”的精心打造,利用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丰富资源,植入绿色元素、仿清末民初建筑,融合居民生活街区,形成了以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主体的古色古香街坊小游园式建筑组群,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景点、著名的红色经典景观区及宜居城市社区。近年来,这里先后接待过多名国家领导人及300余名专家学者,来自湖北省内外的会议团体、旅游者及市民、学生等更是络绎不绝。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游客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20万人次增至2011年的近80万人次。

以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主体的古色古香街坊小游园式建筑组群把握红色遗址建筑的魅力,使革命文物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深化了建筑的内涵,建筑与红色文化得到高度的统一,文化建设与城区改造完美结合,提升了都府堤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武汉市的红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辞典》沈柔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

2、《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3、《新博物馆学手册》G.Ellis Burcaw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6月;

4、《湖北省博物馆年鉴2010》湖北省博物馆协会编,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4篇

一、高度重视、整合力量,为建设特色文化村居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领导重视。县主要领导明确指出,要把创建特色文化村与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最美乡愁、农村新社区、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农业农村工作融合发展。二是组织得力。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把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创建主体责任,确保创建组织实施。三是帮扶单位大力支持。县直各驻村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特色文化村创建。县人社局驻点洋坪镇金竹园村,积极为乡村大舞台筹措资金,率先在全县山区村建成了乡村大舞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驻点鸣凤镇北门村,帮助北门村在九子溪建设文化广场,并派工作人员指导广场舞培训,成功举办了九子溪新春联欢会。

二、科学部署、分类创建,为推进实施特色文化村居建设找准了方向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县实际情况,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联合出台了《县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实施方案》,参与创建村(社区)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制定考核标准。重点实施创建“五大项目”,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服务提供、文化队伍、特色文化环境、特色文化服务,分“自主申报、乡镇推荐、小组评审、验收命名”四个阶段完成。在具体的创建活动上,突出“乡村大舞台”建设,每个“乡村大舞台”从规划设计、评审报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都实现严格把关,便于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三、明确责任、协调推进,为建设特色文化村居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是县级负责督查。组建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领导小组和工作考核专班,负责指导创建和考核验收工作,实行平时不定期指导和年终考核检查相结合工作模式。由县组织评审组到申报的28个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等形式进行了考核,对纳入考核范围的每一个村,评审组严格按照事前确定的特色文化村实施方案进行对照检查,执行事前统一确定的评分规则。二是乡镇负责推优指导。各乡镇综合考虑各申报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文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主动选取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好、设施建设有力的村(社区)进行申报。三是村(社区)负责组织实施。村(社区)积极投资建设乡村大舞台、文体小广场、购置音响设备、文体设施器材,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全县已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站52个,招募志愿者2500余名,培育乐器、声乐、绘画、摄影等8支稳定的文化艺术辅导队伍,腰鼓舞、彩扇舞、健身球等10支特色团队,全县拥有120支广场舞队伍、59支民间文艺团队。

四、健全机制、规范管理,为成功打造特色文化村居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实行动态管理。特色文化村(社区)实行总量指标控制和动态管理,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每年组织一次评审,决定当年新命名村(社区),同时对已通过命名的村(社区)进行复查,对后续工作保障不力、有明显退步、在一定期限内经整改达不到要求的村(社区)予以摘牌。二是实行资金奖励。对新命名的“特色文化村(社区)”按“以奖代补”的方式,当年给予3万元奖励。已获得命名村(社区),每年复验一次,复验保牌后按2万元予以奖励。

五、突出特色、共建共享,将特色文化村居的惠民成果落到实处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5篇

一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新村建设,重视农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民间文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重点打造各具特色,彰显宁都风采的特色文化新村;纵深推进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风尚深厚的新村镇,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建立和完善“一会五站”(“一会”:村民理事会;“五站”:社会互助求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为服务平台的农村村落社区。力争将我镇的农村新风貌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新村建设。

1加强领导组织健全。各村要成立“塑造新风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机构,确保本地特色文化活动有策划有组织有实施。要求各村各单位要做好活动培训辅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一支能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业余民间文艺队伍,做到管理有制度活动有记录。

2动员各方参与广泛。各村要充分挖掘能人,积极

动员村民参与特色文化活动。参与率要求达到80%以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广泛群众基础在全镇或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

3活动经常特色鲜明。各村的文化活动要常年坚持进行,并具有一定的质量和示范性。要求各村组织此类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普及特色文化活动年度培训不少于2期,全年有组织的特色文化演出活动不少于2次。要充分使本地特色文化得到挖掘保护整理和彰显,真正使特色文化能够被村民接受,对村民的教育和熏陶效果明显,在群众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4活动有力设施齐备。各村要调动组织各方力量资金人力加入到特色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建设。要求各村有可供村民活动的特色文化活动室。

特色文化活动室标准如下:

(1)室内活动有“两室”(图书室活动室)。有一个面积不少于30平米,每年有报纸科普期刊10种和藏书1000册以上,能基本满足村民求知需要的图书阅览室和一个面积不少于50平米室内配有电视乒乓球桌等文化活动设施的文体活动室。

(2)室外活动有“两场”(戏场球场)。有一个面积不少于300平米的室外活动场地,配有篮球场和小戏台,可供开展体育小型文艺演出等活动。

(3)文化宣传有“两栏”(宣传栏阅报栏)。各有10平米以上,宣传内容适时要更换。

(4)开展“两项活动”(集体文化活动教育培训活动)。全年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节庆纪念日民间民俗特色文化和教育培训活动等2次以上。

(5)培养“两支队伍”(特色文化管理人员业余团队)。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有一定技能和组织能力的村级特色文化管理骨干队伍;有一支业余民间特色文化演出或电影放映队伍。

5活动保障经费落实。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赞助村民自助等多元投入机制对各村的特色文化活动经费给予保障。要求各村每年要有一定的费用用于特色文化新村的文化建设,包括必要的设施建设投入和开展经常性活动的经费开支。

(二)纵深推进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建设。

1成立村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复员军人老教师老农民组成。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在新农村中的组织协调主导作用。

2建立社会互助救助站。建立健全社区互助救助体系,并形成完整的由村落社区志愿者组成的互助救助集合体,建立村落社区志愿者与特困户结对帮扶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村落社区村民和困难群众提供了便利服务和保障。

3建立卫生环境管理站。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环境管理体系和卫生制度,村民理事会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农民质量为重点的整治卫生环境活动,村落社区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4建立民间纠纷调解站。成立以“五老”组成的村落

社区民间纠纷调解机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常见的民间纠纷得到化解,宗族势力苗头得到遏制,重大治安隐患得到排查。

5建立文体活动联络站。充分利用村落社区资源,建立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农民夜校阅览室文化宣传长廊文化戏台等,节假日农闲时有经常的文体活动,村民的文化生活活跃。

6建立公益事业服务站。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公益事业议事办事机构协调服务作用发挥较好,村民参与兴办公益事业积极性高,村落社区全年兴办公益事业不少于3件,公益事业有显著发展。

(三)创新开展塑造新风貌工作。

1每个新农村建设点开展创评“五星”(遵纪守法星勤劳致富星尊老爱幼星勤俭节约星移风易俗星)活动。要求每个点评选“五星”农户5户以上,创评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2开展好“文明信用村(组)”“文明信用示范户”创评活动。要求每个建设点一般“道德优秀户”的数量在农户总数的20%以内,“文明信用农户”数量在农户总数的10%以内,村风民俗较好及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达到25%。

3开展“五有”新型农民培育工作。每个建设点要培育一定数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现代通信工具有尊老爱幼之心”的新型农民。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关键在领导。要把塑造新风貌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责任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要综合运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要利用宁都道情采茶戏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要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充分利用小广播小课堂小书屋小影院小商店小黑板宣传广告牌学习宣传栏和文艺演出队宣传队宣讲团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形式,采取制作发放宣传画开展文艺节目巡演举办摄影作品大赛和巡展活动等,深入有效地宣传新风貌建设的内涵和成效,使塑造新风貌建设新农村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促进新风貌建设的浓厚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加快提升我区“一镇一品”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现决定在全区开展“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星级评比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以建设文化强区为中心,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认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二、组织领导

特色文化星级评比工作由区文广新局组织实施,局文艺科、区文化馆等单位抽调人员成立工作组,负责特色文化的指导和评比工作。各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特色文化的推进工作。

三、评比范围

全区各镇及南夏墅街道,共15个已经确定的特色文化品牌项目。

四、评比标准

(一)“二星级特色文化”评比标准

1.特色文化品牌影响较大,在常武地区获得奖项,社会反响较好,市级主流媒体有宣传报道。

2.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班子健全,有专人负责,镇(街道)有活动阵地和培训场所。

3.特色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节庆假日均开展活动,有活动台账记录。

4.特色文化参与的人数较多,全镇(街道)50%的村、社区有队伍和活动阵地。

(二)“三星级特色文化”评比标准

1.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大,获得过省级奖项,社会反响好,省级主流媒体有宣传报道。

2.特色文化创建工作班子健全,有专人负责,镇(街道)有活动阵地和培训场所。

3.特色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节庆假日均开展活动,有完整详实的活动台账记录。

4.特色文化参与的人数多,全镇(街道)80%的村、社区有队伍和活动阵地。

5.特色文化品牌在全省领先,有1—2支优秀队伍。

五、评定步骤

1.2012年4月至9月为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期,由各镇(街道)对照评比标准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进行再提升。

2.2012年10月8日至12日,各镇(街道)将申报星级的特色文化品牌的书面申请上报局文艺科。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7篇

一、继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1.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全区各镇、街道全面建成2000平方米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均建成100平方米的文化室。

2.做好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按照部颁一级馆的标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镇、街道文化站按照省级综合文化站评估标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3.加强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建设。各镇、街道图书馆分馆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积极开展读者活动,年度开展优秀读物推荐和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二、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4.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区文化馆凤凰艺术团送综艺下乡200场、区锡剧团送戏下乡200场、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100次、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

5.组织“文化周末”演出活动。今年水上舞台“文化周末”共演出30场,其中区锡剧团组织10场演出,其余20场演出由区文化馆馆办团队和常武地区群众特色文化优秀团队进行演出。

6.做好“社区天天乐”指导、辅导和组织工作。在全区试点社区开展社区天天乐活动,各个试点社区每周不少于3场演出。其中,区文化馆凤凰艺术团为全区每个试点社区配送两场演出(演出场数计入全年200场演出任务中),其余演出场次由各试点社区组织本社区的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和文艺爱好者参与演出。

7.编排创作“花都水城浪漫”—映象特色文艺专场并组织巡演。

8.组织开展“文化节”的相关活动。其中的非遗文化节展示展演活动将选调各镇、街道非遗项目开展民俗展演展示活动。

9.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镇、街道继续做好“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工作,组织群众特色文化团队利用节庆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每个村、社区每年要组织观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0.组织实施“书香•悦读生活”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书香•阅读推广”阅读推广志愿者招募、亲子阅读训练营、“你的眼光,我的选择”图书留言等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三、全面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11.大力推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创建工作。今年下半年将和区民政局联合召开文化类社会组织推进大会,对在区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年底对优秀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进行表彰。

12.组织专兼职文化干部的业务技能展示活动。为提升业务水平,展示个人风采,将在恽南田美术馆举办文化干部书画、摄影展若干期。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8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占领社区文化主阵地,打造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动员、组织群众参加积极健康,形色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抵制各种非主流思想的侵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率先全面达小康、构建和谐新”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建工作职责分工

主办:城南街道办事处

承办:城南街道文化站、莲花、沁莲社区居委会

协办:驻区成员单位、各社区居委会

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四、场地建设与设备添置

城南街道特色文化广场以莲花社区和沁莲社区广场为基础创建。

莲花社区广场以多功能文体活动定位,暂定为“城南社区多功能文体广场”。在广场现有条件基础上,需进行场地平整,场内卫生环境整治,建立健全场地使用管理制度,悬挂广场名称标志牌,建设特色文化长廊,添置活动音响设备、室外乒乓球、羽毛球、活动设施,更新一套健身路径。

沁莲社区广场以书法特色定位,暂定名为“沁莲社区书法广场”。在广场现有条件基础上,需建立健全场地使用管理制度,悬挂广场名称标志牌,添置活动音响设备,购置水桶、毛笔、墨汁、纸张、字帖,聘请书法指导员。

五、广场活动安排

广场的生命在于活动,街道文化站、广场属地社区居委会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要按照“广参与、有影响、可持续”的总体要求,精心筹划,组织广场文化体育活动。

(一)通过多种形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每天有活动人群。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培养、扶持一些自发组织、活动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队伍,并积极培育多样化的兴趣小组,推动广场文体活动骨干的形成,以此作为文化特色广场的重要支撑,促进广场文体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街道文化站负责组建城南街道文艺演出小分队,并会同各社区,共同筹建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竞技性项目运动队伍,按季、按月在广场组织中小型文娱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增强广场活动的活力。

(四)沁莲社区居委会负责组织10-20人的“沁莲社区书法兴趣小组”,每周一次,定期在广场进行书法练习。书法指导员负责进行现场指导并布置学员平时的练习任务。从2008年6月起,沁莲社区居委会负责按季度定期举办书法练习成果展示暨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扩大影响,增强广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社区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中国

1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开,社区成为都市中全新而富有活力的细胞。社区图书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在我国各个地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数量、起点、规范、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现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1社区没有图书馆

在一些旧居民区,居住条件很拥挤,社区文化设施非常少,原来的社区藏书室要么早已经摘牌他用,要么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图书馆。

1.2社区只有藏书室

这种社区藏书室,一般都规模很小,藏书量很少,图书陈旧,设施简陋,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通常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来管理。因为没有经费来源,很少增加图书,利用率极低。

1.3现代意义的社区图书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建立起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图书馆。这些社区图书馆设备先进、齐全,图书更新速度快,配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能够很好地为居民所用。目前,我市属于社区图书馆起步较早的城市,仅以香坊区为例:全区共有十四个市级社区分馆,藏舍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藏书2000余册,报刊74种,可同时容纳50余人阅读,完全电子化办公,实行了与哈尔滨市图书馆、哈尔滨市中心分馆及45处社区分馆通借通还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馆内还设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二台,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办馆的人文化与现代化。

2 加快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依托于社区,通过对文献信息的选择、组织、储存和传递为社区居民服务,是社区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2.1社区图书馆以特有的生存方式服务于人民群众

2.2社区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和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

社区图书馆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场所,社区居民可以利用身边的图书馆从事学习和文化休闲,以满足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同时,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社区居民共同学习、探讨,以便社区居民相互沟通,加深了解,增加感情,从而为社区创造和谐、互助、友爱、向上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居民更自觉、更积极地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

3 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及各级组织不是将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必备设施来建设,往往出于形势需要或上级要求,而不是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社会进步必备条件的公益事业去办,只建馆而没有后续的投入和管理。因此,社区图书馆功能不健全,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措施与对策

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进程比较缓慢,对于如何建设社区图书馆,由于各个社区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针对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笔者个人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

4.1以政府为主导来建设

社区图书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级领导对基层文化事业的认识程度和实施力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中央有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示和精神,妥善解决社区图书馆经费、馆舍、人员等问题。

4.2要依法办馆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按照城市发展的战略进行,要在制定和完善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保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成功的社区图书馆建设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如深圳市就在1998年制定了社区乡镇图书馆量化标准,为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标准。

4.3办馆模式要多样化

由于各个社区的具体发展情况不同,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采取不拘一格的多种办馆模式。从目前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构建模式可供参考:第一,个人办馆。我们应该接纳他们以个人的名义出资建馆。第二,政府投入。根据城市社区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第三,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助。第四,联合办馆。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接受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4.4要发挥社区图书馆的地缘特色

区图书馆是以地缘为特色的图书馆,主要是为本社区的全体居民服务的,应采用现代化设备,要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家庭妇女等各类人士的特殊需要,文献信息要有普及性、新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的特点,为居民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借还图书手续要简单,服务要周到,给人一种温馨的家庭亲切感,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其馆藏不必求全求多,除一般的图书信息外,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特点在特色上下功夫,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4.5多种多样的服务

可以针对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残疾人、下岗职工、现役军人等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报告会、演讲会、交流会、科普活动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6建设特色社区图书馆

特色图书馆在国外称为特别图书馆,如盲人图书馆、音乐图书馆、咖啡文献图书馆等。建特色图书馆的目的在于扩展图书馆的功能,不再固守传统职能、陈旧格局。特色图书馆应该强调“特”字,特色就是要体现在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上。特色图书馆的建设,要从本地历史、经济、文化的特色出发来考虑。特色文献的范围很广,一是以人物为主的特色文献,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特色文献,三是以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特色文献。社区图书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藏书体系很不健全。因此,搞特色图书馆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如在教育密集的社区,社区图书馆的藏书应以青少年读物、教学参考为主;在老年人较为集中的社区,可以老年读物和医疗保健书刊为主。有了特色馆藏,就要搞名副其实的特色服务。

4.7加强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社区特色文化范文第10篇

文章通过对比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建设状况,找出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探讨了发展趋势。指出大众性仍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特色文化将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社区(community)一词伴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他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在1933年由中国的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的年轻学者翻译成汉语而引入中国。社区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最重要的生活、休闲、娱乐场所。社区文化的发展,在很大意义上体现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区文化是否健全,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社区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基层组织,是每个人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发展比较成熟,有着相对完善的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管理也比较规范,设有许多面向居民的各种培训机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国外发达国家的人们对于社区的重要性的意识也非常高,他们把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自然地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早在1997年,英国的社区已经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单从外语服务中心来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此类社区服务中心就达到1.9万,为缓解居民的外语需求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很多国家的社区,也在日常生活和就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政府、学校等机构的重要补充。与之相对的,我国受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社区文化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慢、没有特色等特点。多数居民一方面缺乏在社区内部进行活动的意识,认为社区就是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相近小区的家庭住所而已,对社区内部可以组织活动没有概念。另一方面即便有一些活动概念,也只是局限于强调社区的内部环境,如绿地面积、公用面积、健身器材等最基础的设施建设,除了最简单的个人在社区内的活动外,多数社区居民并不知道有哪些其他活动是可以在社区统一组织下、在社区居民之间进行的。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完善,又从另一方面让人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社会的休闲、娱乐、教育等机构上,社区活动无吸引人之处,活动少而又少,多数社区居民根本意识不到社区的作用。作为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层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区居民增加理解、增进联系、加强沟通的机会,也减少了人们得到更多信息、享受更多教育和享受更好生活的机会,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现状不相符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足,空洞无物,实际规划不明确,缺乏有意义的具体活动;二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差,减少了人们的兴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调查发现,居民对社区活动并非漠然置之。多数居民的生活条件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他们对精神方面有一定的追求。好的社区活动可以给他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用专门去社会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场所和机构,在自己熟悉的邻里朋友之间,便可以很快、很方便的做到,这既是对他们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的很大节省,也是凝聚社区居民和谐关系的纽带。因此,对于他们每日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文化建设,绝大多数居民不但持肯定态度,而且非常支持。如何唤起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这份热情和支持,是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达到这一目的,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兴趣做细致的调查,将大众化和知识性、实用性融于一体,组织切合实际的、贴近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的社区文化形式。基于我国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未来的社区文化建设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大众性仍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不论何时,社区文化面对的始终是多数人群。抓住多数人共有的兴趣和爱好,也便吸引了多数人的参与意识。符合大众性特点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多数人均可参加的类似全民健身、养生、娱乐等项目,这些活动对参与者的文化背景没有特别要求,而且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多数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比如建立社区活动室,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舞蹈、健美操、歌曲、乐器、书法、太极拳、下棋、厨艺切磋、游泳、谈心、茶艺、种树养花、家庭装饰等活动。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如果有这样一个几分钟就到的方便的修身养性的场所,相信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点,并使之成为茶余饭后的常去之地。因此,社区服务人员,要围绕这些项目,经常为居民做好这方面的服务。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社区热心居民、社区退休人员带头等方式,吸纳更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一工作。只要能够让大家确确实实感觉到社区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定会有众多的社区居民伸出热情之手,为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特色文化将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现阶段,人们的知识、教育水平较以前有极大的提高。在满足日常的健身、养生等娱乐项目之外,人们必然会有更专业些的、针对某一领域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特色文化建设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相对于大众文化,特色文化具有更专业的特点。然而,这种专业并不是将某一领域做到多么高深,因为社区文化活动无论从人力,还是从物力总是无法取代社会上的专门教育机构。然而,这些特色文化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初级或中级专业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当然,这些特色文化也是多方面的,如专门提高自我修养和身心愉悦方面的科学养生、餐饮文化、乐器演奏技巧等学习班和与多数家庭升学就业有关的各类外语培训项目等,都是符合时代特色和要求的很有潜力的特色活动。以建设英语特色的社区文化为例。社区可以考虑如何指导家长们掌握早期英语教育的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盲目性,这也是推广英语早教的有力途径。对于中学学生的家长,他们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能够辅导孩子英语学习的家长却少而又少,多数家长连一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都无法完成。因此,针对中学生英语方法辅导的社区课堂以及直接辅导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高质量的辅导班也会大受居民的欢迎。特色活动虽然受到专业人员素质、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但是,社区居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库。一旦开发好社区居民中的专业人员,充分利用社区的自身资源优势,那么,特色文化必会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热衷于参加的重要场所。

总之,分析我国社区文化现状,寻找新的社区文化发展点,建立融大众需求与特色文化项目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将会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在人们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未来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谢晶任.社区文化建设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07

上一篇:法律职业素养范文 下一篇:社区文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