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法范文

时间:2023-09-04 09:50:52

社区治理法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治理 法治路径

农村社区是在农村生产方式基础上由相同或相近区域的农村人群,按照共同的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和服务所构成的农村社会实体,它是农村整体的组成部分,居民可以在农村社区里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活动,并以此为生存的依托或物质载体。农村社区治理建立在农村区域规模基础之上,以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构建社区组织的管理体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在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完善社区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次提出要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同步进行。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无疑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治理过程和机制的完善仍然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社区治理理应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村社区治理的法治化也应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中的具体体现。目前农村社区治理,“除政府之外的社会其他主体力量十分弱小,公民意识、治理理念非常淡薄,社会治理结构与机制尚未形成”①。

当前,我国法律对农村社区治理工作运行过程与机制的规定还不具体,包括治理主体的导向、调控、监督制约等制度体系的建立尚不明确,村委会与自发形成的农村居民间治理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在法律上进行界定,更没有形成责权利明确、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科学管理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农村治理组织在保障民生方面的功能还不够完备。要明确农村社区治理的法治路径,主要是坚持党和政府治理主导者地位,严格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切实处理好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指导与服务、协助与监督的关系”②,通过完善制度,构建综合的工作机制,依法实现社区治理的协调与发展。农村社区治理要实现法治化,意味着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建立一种有法可依的法治秩序。因此,农村社区治理的法治路径需要从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及其职责、农村社区治理综合机制构建等方面去探索。“只有广大农村实现了依法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也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农村。”③

在法律上明确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及其职责

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有党领导下的政府、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及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各类主体之间是协作的关系,通过协作共同商讨,作出决策,共同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使过去单一的政府社区管理逐渐趋向于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要想和谐有序,就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法律应明确规定党组织、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规定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党组织的职责是起领导的作用,政府的职责是起主导作用即指导、配合、协助社区组织进行社区治理,其它组织及社区居民的职责是相互配合、协同管理,要在法律上界定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利、职责和功能。在建立的多元化社区治理组织体系中,对于农村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自治组织的运行,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以促使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好作用。

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是起领导作用。党组织应协同各方把领导农村社区治理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把握农村社区管理的政策和方向。引导各种社会组织、村民组织、自治组织有序地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其中,镇党委在全镇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党组织在村级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镇和村党组织的职责是成立相应的农村社区治理领导小组和农村社区治理服务小组,将镇和村的干部统领到农村社区治理的体系中,增强他们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创新治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出使镇与村的相互衔接的农村治理制度,包括民主治理的规程、为村民服务的内容和程序、农村社区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制度、社区内务监督制度等。在制度实施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是发挥主导作用。基层人民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中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承担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真正体现基层人民政府服务、治理的能力,重点抓农村社区建设和民生服务。在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基层政府的职责是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包括:基础服务、整合资源、公共安全、治安防控、网络管理、司法调解、社区矫正、文明建设等,形成综合治理体系,领导农村制定符合实情的乡规民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为农村社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其它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关系和职责。其它组织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配合、协同治理,就是要在农村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人民团体、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等的配合协同作用。其中,基层人民团体包括农村中的共青团、妇联等,这些组织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具体职责是把参与农村社区治理作为工作职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关系的和谐。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各种自治组织,比如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义务消防巡防队,还有妇女、计生组织、村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卫生组织、教育和老年组织。上述社会组织的具体职责是在农村社区从事社区纠纷调解、治安防范、组织文化和体育活动、普及宣传教育、落实医疗卫生、保障养老和维权等方面的社会治理工作。

社区居民及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农村社区居民及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发挥人民治理作用的具体体现。在此过程中,社区居民及自治组织应有严格的组织规则,要具备治理意识、参与意识,具备主人翁意识,自觉履行社区治理的规章制度,对社区的治理事务要积极参与,并理性地依法有序地进行,形成居民普遍参与、人人关心社区事务的良好局面。农村社区居民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法律保障其权利,社区居民应严格按照法律途径,比如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内容和程序的规定来维护和实现自身的权利,同时根据法律规定的社区服务的内容,自治组织应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农村社区治理综合机制完善建议

为了使农村社区治理取得实际效果,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体系,确定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以达到农村社区和谐有序的发展,从而为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提高治理能力构建良好的基础。构建农村社区综合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制度机制。制度机制的构建需要制定农村社区治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农村社区治理的章程、农村社区党组织和政府解决社区各项事务的议事制度、农村社区治理的各类主体议事会制度、农村社区居民发表民意参与管理的代表大会制度、农村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公约、农村社区各类专项工作制度等。上述制度的制定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执行都需要形成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政府网站宣传制度的平台作用,将制度信息的具体规定在网站上公开,或在农村各社区实地进行宣传,让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和居民掌握和理解相关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以规范农村社区治理的行为。

构建农村社区的民主协商机制。村民集中居住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矛盾,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农村社区居民结构在变化。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社区老年群体、独居老人数量也日益增多。如何加强留守的老年人和儿童的管理与服务,发挥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作用,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问题;二是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变化。外出打工村民对留守人员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形成了对社区不同的认同度;三是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矛盾的变化。集中居住之前,村民主要以物权为主引发纠纷,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出现了因不同的政治诉求而引发的矛盾。传统的农村解决纠纷并不是基于司法的权威,而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基于地缘关系而存在的权威”,这种权威“在乡土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④。于是对于纠纷农村居民更多采取非诉讼或自力救济的协商方式来解决。因此,党组织和政府要通过强制性输入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强有力的指导和协调,逐步建立社区党组织、政府机构、其它组织、社区居民之间面对面地平等对话,共同商讨问题的机制与疏通民主协商的渠道,合作进行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通过民主的方式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的各种需求,从而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监督机制。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应联合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由党组织、政府、其它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居民及自治组织、自愿者共同组成,采取设立对党员干部监督意见箱或等多种形式的具体措施来完善社区监督机制。在监督过程中,重点要构建信息公开制度。具体要求如下: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对信息的公开责任到位,程序明确,规定严格的公开方式和时间限定;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性。政府公开的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如果违反,要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三是监督信息公开的公平公正性。对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工作上违规的行为,进行曝光和问责,确保信息公开的公平、公正;四是监督检查信息的有效性。对在农村社区治理中不履行职责的行为的举报,主管部门要认真受理并及时调查处理,要给农村社区居民及时通报有效的处理结果;五是保持和增强监督信息的权威性。农村社区治理的监督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落实监督制度和措施,公开的信息不能是脱离实际的虚假信息,通过实是求事的、行之有效的形式让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自觉遵守、维护监督机制的权威性,让监督机制真正具有成效。

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对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向法治化方向改革是规范农村社区治理的需要,其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要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社区治理的财政投入的主体责任。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财政投入主要通过由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中央政府预算内专项补助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渠道来解决,这就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明确和加强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职责,确保农村社区的财政投入有效性。从立法条款、资金支持、政策引导上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向农村社会福利、社区子女教育投入等薄弱环节倾斜,确保对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辐射到各方面,将农村与城市的社区财政投入规划统筹安排,形成综合均衡设计模式,最终实现为农村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居民大致均等的目标,使“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是通过法律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社区治理投入资金。农村社区治理要构建由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主体的资金投入制度。社会资金为农村社区投入公共产品,国家应该从法律上赋予投入主体部分收益权,遵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总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物质的支撑,通过立法使政府对社区的投入成为一种硬性的法律约束,而不是随时势变化而改变的规定。除以政府投入为主外,在法律上鼓励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让这部分经费在法律规则框架内发挥作用。

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民生服务机制。“法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有效、最根本手段,离开法治谈论保障和改善民生,犹如海客谈瀛。”⑤建设民生工程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包括:由法院、公安、、计生等职能部门和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法律自愿者组织等主体组建农村社区法律服务队伍,定期到农村社区进行服务,依法解决农村社区的法律问题,为农村社区营造出与城市社区同步的法律援助环境。

一是从法律制度上明确和保障农村社区民生法律服务队伍的的职责和工作。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主题,定期进社区或入户宣传政策、法律,准确解答农民的法律疑难;针对村民利益的重点民生工程涉及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化解矛盾并调解民间纠纷;为村民科学种植、养植、合法经营等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指导和依法维权的服务。

二是要维护法律服务队伍工作的常态化。首先要强化服务队员业务能力的培养,根据农村基层社会形态的特点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拓展对农村的认知度,尽力将法律服务渗透到更大的空间和层面。其次是保障法律服务队伍经费的支出。各基层党政领导和司法行政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将法律服务的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农村社区法律服务队改善和保障民生奠定物质基础。

构建农村社区治理的制度运行质量评估机制。农村社区治理制度运行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是为了检验农村社区治理的成效,对农村社区居民(村民)治理制度运行总体质量的保障和提高起到督促作用,其评估指标内容应包括考察社区治理的内容、程序、制度、运行效能以及可持续性等,其中重点考察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考察社区治理制度的运行效能,应重点考察主体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对制度规定的遵守程度、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大小、治理制度运行动力的来源与强弱。考察社区治理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应重点考察社区管理的开放程度、社会化程度、社区居民治理精神和公共服务精神的现状、对社区治理信息反馈的及时度、社区治理的物质基础等社区治理各项目标实现的情况。

(作者为成都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于莉:“从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到社区善治—社区建设的主要研究视角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第137页。

②胡谋,王伟:“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关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05年6月9日。

③郑向东:“建设法治化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径探索”,《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④冯志伟,刘志松:“我国古代乡土权威的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

⑤何士青:“通过法治迈向民生保障”,《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5期,第76~80页。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依法治国 法治化 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64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engdu Grassroots Law Governance Construc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Rule of Law

YAN Junru[1], WANG Dandan[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Legalization of building grass-roots governance is administering the city, the cornerstone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engdu, Chengdu,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deserves attention.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effect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round Chengdu Construction Law is not ideal, from the rule of law requires a great distance. In view of this, the Chengdu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and the rule of law must be adap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requirements of the rule of law,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value orientation, content system, way wa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team building, logistic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build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law,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of Chengdu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to the norm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track.

Key words grassroots governance; Rule of Law; legalization; Chengdu City

基层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而法治化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建设工作。具体到成都市基层社会来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其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①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的实际困难与障碍,影响着依法治国在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的推行。因此,研讨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1 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与依法治国的逻辑关联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了专题部署,提出了依法治国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这其实道出了基层治理法治化与依法治国的相关性。②

1.1 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内涵与构成

基层治理法治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和构成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1)从内涵上来讲,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指依法治国在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落实与体现,是基层治理走上现代化的必然之路,是将依法治国理念贯彻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的过程。(2)从构成视角来讲,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素包括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环体、治理效能等方面的法治化建设;基层治理法治建设的环节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法治政党的建设。

1.2 依法治国与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总的说来,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地方实践,依法治国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价值追求。具体说来,依法治国与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以下关联性:(1)依法治国是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价值诉求。基层治理法治具有诸多的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民生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政治保障助推作用。在这些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依法治国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与诉求,因为依法治国将引领基层治理走向法治化和现代化,最终到达基层社会的善治、共治与法治的美好状态。(2)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与地方实践。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国家治理、地方基层治理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与治理都是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领域。其中基层社会的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推动基层社会各项工作法治化运行、贯彻依法治国的基层实践,能够极大推动地方法治化建设。

2 依法治国视角下审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环视当下,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取得很多成绩,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也存在诸多的障碍。③这些问题、障碍影响了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顺利推进,致使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法治化建设的的理念、内容体系和方式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1)法治化建设的理念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成都市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时,法治化价值取向坚持不足,没有很好将法治化理念融入到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与各个环节中去;科学性坚持不足,没有很好把握好基层社会的发展规律,导致基层治理合规律性不足;系统性坚持不足,没有很好地将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好,没有很好地协调各级政府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民主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不足,导致基层民众参与法治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2)法治化建设的内容体系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的视域拓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成都市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时,没有很好地将基层治理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纳入法治化建设的视域之中,尤其是没有很好将基层社会的各种民生问题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导致城中村问题根治不彻底、流动人口小区管理效果不理想、城市贫困问题依然存在;执法环节中一些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传统的协商方式处理较多,法治化方式采用不够,社会矛盾的法治化化解不足。

(3)法治化建设的方式与途径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的效率。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成都市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时,理论上宣传教育过多,实践上行动落实不够;传统平台创新不够,网络平台开发利用不够,导致法治化建设的效果不理想。

法治化建设的环境、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和后勤保障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1)法治化建设的环境营造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的氛围构建。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成都市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时,没有很好根据基础社会的特点对基层社会的现实环境、网络环境进行很好的建设,其中尤其是社区环境的建设做得很不够,导致基层社会的法治文化基因营造不够。

(2)法治化建设的队伍素质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的队伍建设。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成都市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时,基层社会各级公职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等均有待提高。笔者调研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的一个社区,该社区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平时的干部培训也不多,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现代化的办公能力不高。这些均彰显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主体的素质与能力确实有待提升。

(3)法治化建设的评价体系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的科学督导与引领。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成都市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时,没有很好地结合成都市基层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将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纳入考核评价督导视域,没有建构好一套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考核督导机制体系,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强力推行。

(4)法治化建设的后勤保障问题,影响了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的条件准备。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成都市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与政策制度等方面的供给不足,其中尤其是基层社区的经济支持明显不足,导致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很多活动没法开展。笔者调研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四河社区,据社区主任介绍,该社区没有自己的集体经济,社区财政收入非常缺乏,大型活动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从这里可以看出整个成都市基层社区法治化建设的后勤保障确实做得不够。

3 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提升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水平

针对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障碍、问题,根据依法治国与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逻辑关联,成都市基层各级政府应该拓展视野,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整合创新法治化建设的各种路径,构建好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的轨道。④

构建好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价值理念、内容体系和方式途径,推动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科学发展。

(1)科学构建以现代化为主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推动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健康运行。这就要求成都市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务必要好好分析把握依法治国对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坚持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将基层治理法治化纳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坚持科学化的价值取向,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遵循基层治理的规律和基层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系统化的价值取向,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坚持民主化的价值取向,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中来。

(2)科学设计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内容体系,不断拓展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覆盖面。这就要求成都市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务必要好好分析把握依法治国对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内容体系的要求,将法治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立法、执法、守法、司法等整体纳入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构建视域,力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实现全覆盖。

(3)整合创新基层治理的现实平台与网络平台,不断增强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成都市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务必要好好分析把握依法治国对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方式与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网络化发展;注重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网络化建设方式与现实运行整合创新,形成共赢互动的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基层民主,调动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中来。

做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队伍、环境和评价体系、后勤保障等方面建设工作,夯实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1)加大基层治理队伍法治化素质的培训提升,为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主体基础。这就要求成都市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务必要好好分析把握依法治国对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队伍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政治学、行政伦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儒学、社区工作、经济学、法学等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全力提升基层治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以此夯实成都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干部队伍基础。

(2)做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环境、人力、物力、财力与政策制度准备,为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成都市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务必要好好分析把握依法治国对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环境与条件的要求,注重社会环境、网络环境、行业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供给;注重制定好基层治理需要的各项制度与规则,为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提供合理的制度供给;注重专项经费的足量投入,为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供给。

(3)健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评价体系与机制,为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提供强大的驱动力。这就要求成都市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务必要好好分析把握依法治国对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评价机制的要求,将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考评机制视域中,以此增强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驱动力。

总之,推进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协作,更需要多视角地探索与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契机。目前重要的是,成都市基层各级政府务必要按照依法治国和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新常态,从治理理念、价值与行动等层面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以此构建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让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服务法治成都的建设。

基金项目:2015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市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项目编号:2015P18)

注释

① 赵秀玲.走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成都为个案分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② 唐寿东.对基层治理法治化认识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5(8):6-8.

③ 陈庆芳.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5(14):11-13.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治理;法治化;泰山区

[作者简介]黄春田(1980―),女,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管理;毛苏苏(1988―),女,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山东泰安 271000)

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需求结构、社会矛盾、社会心态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常态”,社会治理法治化也已成为各地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思路和重要实践。

一、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涵

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实践,社会治理法治化内涵丰富,它既是一种社会治理理念、思路,又是一种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还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方法。具体来说,社会治理法治化意味着用法治的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的战略,用法治的精神统领社会治理全局,用法治的手段解决社会治理的症结,用法治的方式巩固社会治理成果。

二、泰山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主要实践

泰山区地处举世闻名的泰山脚下,2015年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14年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2013年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在推进“平安泰山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做出了大量探索。

1.强化源头预防,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泰山区通过制定出台《泰山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和《关于在全区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三个三”风险评估工作法,即:实行“三级联动”(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把握“三项重点”(评估内容、评估主体、评估程序),抓牢“三个环节”(事前抓信息研判、事中抓评估听证、事后抓督查追责),认真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四项风险评估,广泛征求民意,科学评判风险程度和可控范围。2014年内共评估重大事项30件,其中决定准予实施项目27个,暂缓实施项目2个,不予实施项目1个,严格落实风险评估责任制,对应评未评、发生问题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坚持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2.坚持多元调解,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

泰山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的“四位一体”调节模式优势,深入开展归口调解、委托调解、刑事和解、巡回调解、法律工作者参与调解,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纷争,构筑起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一是积极探索研究涉法涉诉纳入法治轨道解决,通过将诉讼服务中心与办两部门合并,制定涉法涉诉改革实施细则,建立了司法救助制度,着力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站式诉讼服务。2014年共受理涉法案件120余件,依法导入司法渠道71起,稳定化解110余起,执行明显下降。二是针对医患矛盾纠纷突出的实际,创新推进“三联一定”警医联动机制,有效地维护了全区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实现了警、医、患三方共赢。三是建立了14家社区司法行政工作站、20余家律师会客厅、7家“普法超市”、3个派驻检察室等载体,为开展法律宣传援助服务、受理办案线索,服务广大群众搭建新平台。2015年以来,累计接待居民咨询1000余人次,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8件,调解成功604件,成功率达到99.3%,立案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60余件,做到早发现、早调解,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形成了系统内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动员社会力量,拓宽社会治理参与主体

通过健全完善社会组织“三级孵化”基地,重点培育发展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体活动类、法律维权类社会组织,形成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调解组织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的调解网络。目前全区已登记社会组织246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441个,调解组织已达到288个,专兼职调解员866人,叫响了“律师会客厅”、“薪火行动”、“红艳聊天室”、“法院少年庭”、“平安协会”、“平安志愿者服务站”等社会化服务品牌,零距离开展法律宣传与援助,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4.加强法治宣传,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环境

采取“网上+网下”、“传统+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将全区的工作动态和重大部署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宣传报道,深入开展“阳光政法活动”,积极推进“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审判公开”和“司法行政公开”,加强人民陪裁员、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请人民群众参与到执法办案过程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且依托区内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和法制宣讲团,集中开展法制宣讲活动。再就是,进一步利用传统宣传方式,适时采取电子屏幕播放、悬挂横幅、派发宣传单、发短信、图片展览等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普及安全防范知识,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三、泰山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立法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一些新出现的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治建设的步伐尚需进一步推进。当前,泰山区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新的社会治理事务不断涌现出来,像社会组织管理、志愿者、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但也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网络管理问题、特殊人群管理问题和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想要处理这些新的社会事务和新的社会问题,都需要新的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年来,泰山区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制定了一些与创新社会治理有关的规章。但现行社会治理类规章大多仍针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性的社会问题而创设,而对于大量城市化、现代化所引发的新型社会事务、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仍缺乏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无论是动态的跟踪机制,风险扩散的防范机制,还是各部门区域的政策协调机制,现有的服务管理都难以应对,无法满足社会治理工作新需求。这一点突显出现有的社会治理实践对于加强法治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2.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虽然泰山区依法治区的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有所提高和加强,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重文件、轻法律”,“重长官意志、轻法律规范”,“重结果、轻程序”等一系列与法治精神不相符合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像有些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强调行政权的痕迹明显,没有摆脱“以费代管”、“以罚代管”等单一的传统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另外,在社会服务管理中仍然存在所谓“专项行动”、“百日行动”等执法行为,这些执法方式不仅与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相违背,而且这种执法方式由于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对社会服务管理所追求的行政执法效果是一种负能量,从侧面反映出相关政府机关履行职权不到位,行政不作为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说,这种“运动式执法”还会给民众造成“违法常态”、“违法不究”、“谁遇上谁倒霉”的恶劣影响。

3.司法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诉讼成本较高,“赢了官司输了钱”、无时间诉讼,让普通百姓的诉讼效益难以体现;另一方面,现有的司法能力也难以满足人们对司法的需求,司法基本保障难以实现;再者,司法机关因为任务重,人员少,装备落后,所以办案期限普遍较长,很多复杂的疑难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办结。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人们对司法的满意度、对司法公正的认同度、对司法的遵从度都不高,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加强和创新泰山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对策研究

1.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做好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顶层设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转变社会治理理念,特别是要树立法治理念和服务理念,用法治思维处理社会事务,用法治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而转变观念首要做的是对社会治理创新法治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加快出台《泰山区社会治理法治化规划纲要》,将规划与法治相融合,全面规划社会治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建设,重点加强公民权益维护、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基层社会组织培育与服务、公共服务管理、社区自治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完善社会治理立法,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创新法律服务体系

民主科学立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在科学制定新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关社会服务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清理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对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实际或严重脱离现实的法规。以此来构建多层次、协调配合、功能互补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实现法律服务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民意采纳机制,健全民主参与机制,注意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立法诉求,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增强立法的民意基础。

3.严格社会治理执法,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

首先,要做到政府职能的法治化,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只有把政府权力限定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进一步明晰法律赋予了什么权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行使权力的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等,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防止政府及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越权和不作为,这样才能使政府的行政权威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同,从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可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形成有效的约束。

其次,完善行政执法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由“运动式”推进向法治化、长效性治理转变,努力推动各级政府由习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治理社会的转变,为全面提升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健全各行政部门的执法执业考核评价体系,细化执法标准,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基础上,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认真开展行业内执法检查,严格执法考评并落实行政问责制度,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执业。

4.推进全民普法教育,增强法治建设社会力量

要形成全社会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氛围,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要率先垂范,尽快提高法治思维和法律素质。这需要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考评,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法等制度,还要以“党校”为主阵地,抓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法治建设领导体制。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依法办事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考察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使领导干部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

另外,还要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加快建设知识普及、观念引领、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法治文化体系。把法治文化建设与廉政文化、传统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等有机结合,引导群众依法合理反映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切实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再者,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建议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法治轨道上协调各方社会力量,让包括各级专家学者、社区志愿者、律师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各类新闻媒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都组成全民普法的生力军,并且进一步创新研究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的渠道和方式,健全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不断推进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

[2]李树忠.全面认识基层治理法治化[N].光明日报.2014-11.

[3]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J].法学,2011,(10).

[4]蔡乐渭.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之维――论法治视角下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J].领导科学,2011,(12).

[5]王增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2).

[6]白小英.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陕西法院网,2015-1-17.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治理;依法治教;法治化

教育治理法治化是在教育领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把政府、学校、社会、公民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和各类教育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完善教育依法治理、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新常态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依法维护人民受教育权益、维护教育领域的公平正义、保障教育秩序的安全稳定。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地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时代需求:教育治理法治化的必然性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面临的都是“硬骨头”、难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着教育的发展,对接受高质量、多层次的教育,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何突破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只能是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改革,建设更为高质、合理、有效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个国家整体生活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其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依法行政可以说是依法治国的关键。[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按照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促进依法履行行政职能,规范教育行政执法,全面落实法治要求,构建公平正义的教育法治环境。同时,教育治理法治化是规范办学、破解学校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作为依法治教重要组成部分的依法治校,就是在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2]学校作为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需要按照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则,用法治的方式对学校工作全局、管理全程进行统摄和指导。当前,学校办学过程中法律问题、管理漏洞与矛盾纠纷日渐突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通过依法治校,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二、区域实践:内江市依法治教成效

四川省内江市教育系统以法治精神为引领,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切实推进教育行政管理观念与方式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评价监督,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开拓了依法治教工作的新局面。

1、以法治意识为导向促进行政管理法治化

按照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要求,遵循管办评分离的总体思路,市、县(区)教育部门加快形成法治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法律规范的实施与监督机制。

(1)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2014年起,市、县(区)教育部门依法清理、精简行政权力,重点梳理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编制了16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及146项规范办学的负面清单。

(2)确保决策科学合法。事关教育发展全局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广泛听取意见,建立重大教育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教育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鼓励专家、专业机构长期跟踪研究重大教育问题。

(3)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以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各类学校办学、中小学校长等标准体系为指导,制定切合各地和各校实际的标准、规范和程序。依法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市、县(区)整体联动。建立健全纠纷处理机制,设立调解委员会,引导师生和民众合法、合理表达诉求。

(4)强化监督考评效用。完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举报等制度,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2015年,市教育局聘请了第三方审计机构,依法对全市学校和单位进行财务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实行教育领域信息公开,重点推进教育经费预算、公共资源配置、入学规则与招生政策、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重要改革事项等方面的信息公开。

2、以法治思维为指引推进学校管理法治化

以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治理法治化。

(1)筑牢依法治校基础。首先,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学校制度体系。2014年起,市、县(区)教育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开展所属学校章程制定与核准工作,并启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建设,督促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其次,以法治为核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并建立合理的岗位责任,按照规章制度设立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建立设置法治副校长,聘请法律顾问,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对校园各类事务的指导与顾问作用。

(2)破解依法治校难题。事事与家长、学生签订协议或合同,这是内江市在探索依法治教过程中发现的“土办法”,也是被现实倒逼出的一项管理智慧。[4]针对学生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处理等关键环节,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安全管理合同;针对新进教师容易流动、教育教学经验欠缺等问题,与新进教师签订合同;针对部分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后工作激情减退、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现象,与拟评聘高级职称的教师签订合同;针对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签订师德合同。2015年,全市约50万师生参与了合同管理,妥善解决了学生安全事故、教师职称评定等多起纠纷。

(3)强化学校法治教育。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内江市总结出了校园法治教育“五落实”的实践经验。落实教材:各学校以法治教育整合各类专项教育,编写切合实际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营造校内法治氛围,打造实景教材。落实师资: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作用,安排他们专兼职承担法治教育课程,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法治教育志愿者队伍。落实课时:利用社会实践、班团队等课时加强法治教育,各学校每周至少安排1至2节法治教育课,各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法治讲座。落实考试:从2015年开始,内江市中考政治学科的考试内容中增加了不低于20分的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纳入学生重点考查范围,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落实经费:对法治教育进行专门预算,将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纳入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足额到位。

3、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法治化

学校存在于社区,其发展也依托于社区,让社区参与学校发展有助于实现学校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协调。[5]内江市着力构建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形成家庭、社区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机制。

(1)探索建立社区参与学校治理的新机制。各中小学校建立了有社区组织代表、家长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社区协调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对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和涉及社区家长、学生重大利益的有关问题进行共同协商,定期通报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增进沟通和了解。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公检法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已建成市中院少年法庭、资中木偶戏剧团2个实践基地。

(2)积极发挥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纽带作用。制定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内江市家庭教育指南》,引导家长依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定期家访、组织座谈,共同探讨学生教育和学校发展问题,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改革完善:教育治理法治化的策略

1、完善教育治理法律制度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立法进程的发展,教育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但与改革发展的快速步伐和民众日益提高的意识与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多的空白和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基层实践中无法可依的问题最为突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已明确指出,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等领域和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强国家层面教育立法的同时,地方立法的进度也必须跟上。应着重针对基础教育、入学规则、师资待遇等难题进行立法和制定政策,坚持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能确实担负起促进教育公平正义、推进学校自主办学、维护师生权益的作用。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和地方立法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利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方案等,推出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行动准则和规范性文件,确保行政的法治框架。各学校按照内部管理实际需求制定教育纪律,维护正常的教学、教育和管理秩序,[6]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常规管理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来调节和控制学校内部各种关系以及部门和个人行为的规范。

2、健全教育治理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的原则,明确行政权力清单,健全依法行政依据,优化运行流程,提高行政效率。针对教育审批、确认等公共服务事项,要落实标准化要求,定期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所需。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积极适用法律顾问制度,注重决策的专业性和合法性审查。规范教育行政执法,严格按照程序行使权力,明确执法责任,确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将事前管理、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罚相结合,正确运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执法手段,正面应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时处理案件,引导民众合法理性表达诉求。主动执行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尊重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各类议事规则,依法规范办学行为。把法治作为解决校内纠纷和冲突的基本方式,综合运用调解、申诉、仲裁等各种争议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进行监督的效能,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广泛争取社会支持。

3、推动法治教育创新实践

增强教育系统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程,要让教育部门领导干部、行政工作者、学校管理者及广大师生树立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思维与理念。实施法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应该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针对领导干部、管理者和教师的法治培训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针对各学段、各年级学生呈现梯级的教育目标和学法内容,针对女性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应有专项教学内容。国家教育部已启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制工作,各地和各学校应根据实际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实施法治教育,应体现实效性,尤其要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符合其实际需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点应是切实维护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权利,避免违法侵害,避免学生因无知而导致的犯罪或过错行为。实施法治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性,要考虑青少年对法治教育的接受意愿,增加学习的实践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可结合各类活动开展法治教育,开发生动性强的教学课程,争取社会支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促进中小学生以多种形式参加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傅治平 余宗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热点难点解析[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10.

[2] 陈至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在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1999.12.25.2.

[3] 内江市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工作行动计划(2015年―2020年),内教党委,z2014{102号.

[4] 李益众,翁小平,施剑松.用法治方式求解学校管理“方程式”[N].中国教育报,2014.11.24.5.

[5] 袁贵仁.中小学校管理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6.

[6] 马雷军,刘晓巍.中小学依法治校实务[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68.

【作者简介】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5篇

>>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治理:社区公民参与的发展状况及问题浅析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城市基层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分析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转型与治理机制探索 新疆构建“嵌入式”多民族居住社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当前县级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其改革探索 城市社区治理困境与对策分析 海拉尔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的治理分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困境分析及城市转型途径 当前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形势下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城市社区建设中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当前城市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及多元主体治理逻辑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治理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环境治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9.2

〔2〕刘涛.新疆多民族城镇社区治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实事求是,2014,(06).

〔3〕邱梦华,秦莉.城市社区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1.

〔4〕徐敏宁,陈安国,冯治.走出利益博弈误区的基层协商民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4).

2013.8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依法治市;长寿区;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99-03

一、社区治理与依法治市的关系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蕴涵

社区治理有别于传统的社区管理,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进程来看,社区的类型包括基于传统的社区、快速城镇化造成的村改为居委会式的社区、基于市场而形成的商品化社区,以及单位制社会转型过程中而形成的单位社区。由于在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中,政府作为管理主体主要是通过运用行政手段来进行社区管理,或者提供社区服务的。而社区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基层政府已不再是治理的单一主体,并较为注重参与各方的协调及互动,社区治理主体应当包括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等,其治理方式强调平等、合作、自治、参与,社区的结构和秩序也依靠社区多元主体而建立。因此,社区治理就意指政府、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为主体的多元网络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通过协调、配合、谈判等方式一起参与管理社区事务以及提供社区内公共物品的活动,也是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并实现治理的一个过程和机制。

(二)依法治市的基本蕴涵

2014年11月5―6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意见》紧密结合重庆实际,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使依法治市成为重庆发展的新关键词。对重庆直辖市来说,依法治市意指在重庆全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与要求,把重庆全市的各项事务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通过法治的方式来促进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庆全市区域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市的主体,而全市各区域内的国家事务及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则是依法治市的客体。全市的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通过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法治化,使我们重庆全市区域内的各项事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的调整规范引导下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正确有效地实施。

(三)依法治市与社区治理的关系

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目标和方向一致且相辅相成。通过社区治理,既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也能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释放动力,进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重庆全市区域内的依法治市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全面推进重庆全市区域内的依法治市,则既可以确保社区治理沿着法治化的轨道有序推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社会治理的成果,也能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因此,依法治市视域下,社区治理必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坚持治理于法有据;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现代化;必须坚持公正司法,让社区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获得应有的法律保障;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社区在良好的法治氛围中推进。

二、重庆市长寿区社区治理现状

(一)长寿区社区依法治理取得的成效

1.社区依法治理有效推进。十以来,重庆市长寿区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全区各区级职能部门、街镇、社区、村居的作用,有机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构建综治工作、治安防控、公共卫生、消防安全、矛盾化解、接待等为一体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全区社区治理被纳入重庆全市区域内的依法治市的总体部署,并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长寿全区的社区治理也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街道、居委会组织引导实施,各方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长寿区的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社会矛盾调解中心或分中心,健全了依法治理载体。

2.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实效。一是抓好各类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充分利用党校各类培训班、警示教育基地、市民学校对各街镇和社区居委会的干部进行相关的培训,长寿全区的社区居民学法用法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利用文艺汇演、法治小故事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三是注重提高居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将各类与干部和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编成小册子,分别发放给干部和群众。

3.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随着长寿全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基层社区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多,社区居民之间的纠纷也呈现出多元化及复杂化的趋势。为了切实推进依法治区,重庆市长寿区通过协调居委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信息员等组织和人员的任务分工,推动社区调解工作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以重庆市长寿区区级社会纠纷调处中心,长寿区各个街镇社会纠纷调处分中心,以及街镇各社区居委调委会为基础的新三级调解网络,为长寿全区社区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层治理;法制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4-0025-04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确保改革发展稳定的总开关,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关键,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保障与目标。中共绥中县委党校专门成立调研组,对绥中县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现状

(一)把法治教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近年来,绥中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治理法治化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互促互进,全面提升了全县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决策部署的直接执行者,面对基层群众,一言一行代表党和政府形象,影响一方的社会风气。县委建立健全了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机制,坚持把法治教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2015年,全县司法所针对辖区内的党员干部共开展法律培训245次,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达千余人。

(二)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提高基层法治队伍工作能力

1.通过加强村规民约的“软法之治”,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各村实际,充分吸纳民意、尊重民愿。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基层组织和村民互相监督、互相约束,成了平等主体。同时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细化具体内容,明确操作规程,设立村规民约监督岗,规定制裁措施,收到了很好的规约效果。

2.通过规范“矛盾纠纷调解室”建设,夯实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按照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设置民事纠纷调解岗,并聘请乡镇司法所助理员定期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保证一村一个调解室,设置醒目标识标牌,公示调解室名称、组成人员、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纪律、受理范围以及调解流程图,纠纷当事人对调解工作“一目了然”,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胸有成竹”。对于调解范围之外的矛盾纠纷,移交给相关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等依法处置,切实把矛盾纠纷纳入依法处理轨道。

3.通过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把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当成抓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执行情况,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情况,村级各项收支、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村务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村务监督委员会主动收集并认真受理村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向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反映村民对村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基用裰鞴芾恚保障村民管理村事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监督看得见、权力管得住、村民做得了主。

(三)建立重心下移的法治工作机制,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

1.建立健全“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自治水平。按照制度规定,凡是涉及本村发展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一审”即乡镇党委政府审核;“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这种把村级民主决策和村务公开相结合的机制,加强了村两委与群众的沟通,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逐步实现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在塔山屯镇的大施宝村,村党支部针对村级场所没有达标的问题,启动了“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全村上下很快达成一致,决定重新选址修建一个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新村部及一个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通过“四议一审两公开”,村党支部从工作商议、工程招标到建设进度,再到资金支付等全过程都晒在阳光下,每一件事都清清楚楚写在群众心坎上。

2.建立“惠农便民五服务”全程工作制度,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各乡镇以便民服务大厅为服务站点,各村以村级活动场所为服务代办点,以党员和村干部为代办员,为群众提供民事服务。进一步延伸乡、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引导广大党员运用综合手段调解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构建起乡村两级为民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乡级服务站点25个,村级服务代办点289个,确定代办员578人,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了基层治理法制化水平。

3.试行“党员联户”工作制度,开创基层治理解决问题新途径。“党员联户”活动,主要是乡村两级党员干部每人联系10户农户,乡领导班子联系低保户,机关党员联系贫困家庭,农民党员联系本村农户。每一名联户党员都要做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勤劳致富的指导员、访贫问苦的服务员、村情民意的信息员、维护稳定的安全员和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战斗员。在工作中,党员干部定期将工作开展情况及群众的意见建议向村党支部汇报,由村党支部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对重大情况或村党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乡镇党委统一协调处理,由党委书记亲自负责督查。对征求到的意见,做到立行立改,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到网户乡调研时,了解到网户乡沿海4个村有部分农户受绥建设的影响,想在院内建房子,等拆迁时得到补偿。事态得不到控制,将造成大项目落地时拆迁成本增高。网户乡海岸线长17华里,是全县最长的,沿海4个村有农户2112户,管理起来难度较大。4个村的党员通过“党员联户”制度,自发的组建起巡逻队,实行24小时全方位巡查监管。到目前为止,网户乡管辖的沿海区域内没有一例违章突击建房行为,没有一例违章、违法占地行为。

二、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

调研发现,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基层学法、用法、守法的氛围不浓,依法办事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还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依法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些基层干部“人治”思维依然很严重,用法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甚至一些群众信“访”不信“法”,认为上访比用法律解决来得快,遇到问题还是习惯于求助、公安等部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二是法治宣传效果不理想。虽然普法活动每年都开展,但是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法治宣传的形式还不丰富,“谁执法谁普法”制度落实也不到位,导致普法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土地使用、房屋拆迁、计划生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有待强化。

(二)基层依法自治落实不到位

多数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四议一审两公开等民主法治制度不够完善,在一些村存在落实不到位,甚至在制定出台后就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付诸实施的现象。有些村仍然存在村务公开不及时不透明、财务支出不明确等现象,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还不够完善和规范,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基层自治组织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三)基层法治力量依然薄弱

调研发现,一些乡镇综治维稳机构不健全,基层工作人员相对不足。比如,近年来,新成立的25个乡镇司法所,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和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是司法行政系统参与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成员单位。但从目前来看,平均每个司法所工作人员在4人左右,存在警力不足,新老交替断层的现象,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另外,司法所的工件人员除肩负司法行政职能外,还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小马拉大车”和顾此失彼的问题,直接影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基层的深入开展,导致在法制宣传、培训、指导、督查等方面力不从心,制约了依法行政水平的快速提升。

(四)基层法治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基层矛盾纠纷依法调处机制有待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依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大多数“老、大、难”纠纷和缠访、闹访案件正是由于缺乏应有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而形成的。有的单位或乡镇在处理纠纷问题上仅限于停留在表面和稳控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基层法治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责任追究的法律规定,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三、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常态化

1.健全法治宣传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切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对基层党组织普法工作实行量化考核。突出法治宣髦氐愣韵螅紧密结合基层党组织实际,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招商引资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公职人员、青少年和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

2.创新法治宣传形式。编写通俗易懂的法律读本和法律固定标语,组织一些宣传法治文化的戏曲、小品、微电影等文艺演出,利用庙会、集市等人员相对集中的时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送到群众手中。建立宣传微信平台订阅号,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选取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及相关法治资讯,切实把法治思想植入到群众生活中,更加有力地开展法治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参加法院的公开审判、集中执行等法治实践活动,通过典型的、有影响力的案件讲法,向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律师、公证、仲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中介组织的法治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设立法律咨询站等法律服务方式,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传播法律知识。

3.壮大法治宣传队伍。建议在农村和社区一线培育一批农民法治宣传队伍。可制定出台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在农村“两委”班子成员、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广大青少年、留守人员五类人群中遴选、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在每个村创建普法宣传阵地,开设农民法治学校,安排“法律明白人”授课。广泛建立普法工作室、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等,集中宣传民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条例等各种法律法规和普法典型案例。

(二)推进依法自治,实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化

1.引导基层依法自治。建议把加强农村和社区依法自治作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任务,在经费使用和人才引进上给予倾斜。可由县政府制定出台规范村(社区)组织职责、工作运行程序和工作制度的实施办法,推动依法治村、按章办事。尽可能地将村级自治组织的主要职能转移到更好地为民办事和为民服务上来,积极从事民事纠纷等公共事务的协调,更有效地提供为民服务的公共产品,充分发挥民主自治作用。抓好基层现有民主、法律制度的执行和落实,鼓励群众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通过抓好制度执行落实促进村级事务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村级组织完善修订自治章程和乡规民约,强化教育宣传和执行落实,提升基层群众自觉守法守规意识。可鼓励乡镇和民政部门提供自治章程和乡规民约参考格式,但一定要让村(社区)两委组织和村(居)民反复讨论决定,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

2.切实发挥堡垒作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把握方向、模范带头、协调各方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基层工作依法开展。探索退休干部到基层组织任职模式,从退休干部中选拔一批事业心强、法律素养高的人员,根据个人意愿,充实到基层组织,鼓励具有一定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村官参与竞选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3.打造法治示范单位。深入组织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法治创建示范单位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法治创建示范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全面开展。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四民主、三公开”制度,推进村务活动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积极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考核激励机制,全面激励基层通过开展法治创建来提高法治建设整体水平。

(三)健全工作机制,实现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法治化

1.运用法治思维解决事项。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矛盾和纠纷。基层党组织要认真细致做好政策宣传、法律法规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群众利用诉讼、仲裁、调解、行政复议等合法渠道去解决问题。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合法合理的正当诉求坚决予以解决,不合理不合法的缠访闹访绝不开口子,引导人依照规则解决问题。建立事项终结机制,不能形成无限的处理程序。严格区分正常与无理,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处理。对于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坚决依法打击,扭转以违法手段达到诉求的不良局面。

2.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打造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选优配强调解干部队伍,选派在村(社区)有威望、有经验、有责任心的干部和村民担任调解委员会委员。探索解决报酬待遇,激发调解队伍工作积极性,促进调解组织作用发挥。建议成立村(居)民维权中心,负责集中研究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维护特定群众合法权益、制止和查处不法侵害行为、帮助和解决受助对象实际困难上发挥作用。加强农村警务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对符合任职条件的农村警务室民警落实职级待遇。

3.建立基层网格管理平台。基层党组织要全面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将基层村(社区)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至少落实一名网格员。网格员要由村(居)民进行民主选举,在落实网格员时要把规模小区纳入进来,由小区业主委员会推选人员担任网格员,同时可以吸收教师、医生、退休老干部等人员参与,共同负责所在小区的网格管理。网格员主要负责及时收集和传递各类信息,同时兼顾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调解、重点人员排查协管等职责。网格员按照“一日一巡查,一天一报告”的要求,深入网格了解民情、反映诉求、排查矛盾,及时掌握重点矛盾纠纷、突出治安问题、公共安全隐患和重点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加以预防和解Q。

(四)强化法治监督,实现基层依法治理工作透明化

1.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引导群众、法律专家参与到重大事项决策之中,坚持信息公开,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建立和完善建设性舆论监督机制,规范和保障新闻媒体的监督权。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努力打造阳光司法窗口,增进人民司法的社会认同。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8篇

一、普法工作目标

通过普法工作的扎实开展,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知法守法用法水平。提升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增强执法人员依法监管、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树立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观念,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法律素质和消费法律知识,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二、普法内容

普法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立法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刑法》及其修正案1——8、《民事诉讼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物权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公司法》、《合伙法》、《合同法》、《商标法》、《食品安全法》、《行政强制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等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相关等。

三、任务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1.高度重视。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把普法工作纳入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突出宣传“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治意见,不断推动依法行政,不断推动“法治工商”建设。

2.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各部门领导要亲自带头,落实专人负责。围绕我局年度工作中心和阶段性工作重点,按照上述学习内容,组织普法学习和教育。保证和督促每个干部职工全年自学法律的时间不少于40小时。要定期开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全年不少于四次。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

(二)加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工作。

对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要立足于提高人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普法对象,突出不同的普法内容。领导干部抓提高,执法人员抓专业。开展宪法、国家基本法、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及与工商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普法教育,必须使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牢固树立起“行政要依法、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义务要履行、侵权要赔偿、违法受追究”的意识,切实增强工商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加强对市场主体、消费者群体的法制宣传工作。

加强各类市场主体、广大消费者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民主的法律观,增强法律意识,形成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崇尚法治、依靠法治、服从法治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突出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基石。要以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深入宣传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秩序为目标,深入宣传公平交易、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网络交易、农村经纪人、商标保护、广告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深入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食品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深入宣传、投诉、行政调解、行政复议以及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

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与媒介,根据不同行业和群体的实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突出服务科学发展主题,立足增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干部职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立足实现强农富农,依托“红盾护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商标富农”等行动,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立足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依托社区居民学法制度,利用社区法制宣传橱窗和社区法律图书角等方式,定期开展群众性工商法制专题活动,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立足企业转型升级,宣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养,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的作用,通过设立“青少年维权岗”,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立足促进法治化管理,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实现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展观,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市城市管理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法制教育与城市管理相结合,与执法实践相结合,树立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为构建和谐平安及城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主要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城市管理事业展大局需要,适应全委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通过深入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干部职工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城市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工作原则

1.坚持为城市管理中心工作服务。紧紧围绕我市城市管理事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认真落实城管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任务,服务于落实科学展观、管理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展和稳步前进。

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从城市管理领域存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出,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3.坚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创新。结合当前及今后城市管理工作必须进行综合管理、依法管理的展趋势和要求,探索城市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新途径,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工作主动性,创新工作方式。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委属各单位要在认真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及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普法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重点工作。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努力提高城管干部职工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提高宪法意识,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通过学习宣传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使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委系统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学习宣传,全面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理念,带头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做学法、守法、执法的表率。

(三)深入学习宣传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山江湖”综合开战略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决策和总体要求,学习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山江湖”综合开战略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对实施“山江湖”综合开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关键措施的认识,准确把握“山江湖”综合开战略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学习宣传有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和展低碳经济等政策法律,进一步营造依法保护和优化鄱阳湖生态环境、依法实施“山江湖”综合开的法治氛围,服务和保障“森林城乡·花园”建设,把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城市。

(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服务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突事件应急处置以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公共秩序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加强有关维权、、投诉、调解以及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公正司法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法治文化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结合我市城市管理实践工作,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更加注重城管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精神的弘扬,开展丰富多彩的城管法治文化活动,丰富活动载体和形式。积极引导城管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出城市管理精品、创城管文化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城市管理法治文化建设,挥公共文化场所在城市管理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优势,探索建设城市管理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六)深入学习宣传与市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要加强对《城乡规划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与市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教育,使全市市民群众都了解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爱护好城市环境。

(七)集中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企业等法律“六进”活动,要将“法律进社区”主题活动作为城管系统“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建立社区居民学法制度。针对乱搭乱建、乱丢乱倒、乱停乱放和随意开挖城市道路、污染路面等违法行为进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引导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加强居民自治建设,促进城市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继续做好12.4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要利用纪念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营造学法用法的氛围。

(八)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坚持以法治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城管委系统依法治理工作。深入贯彻《中共市委关于印〈法治建设纲要〉的通知》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建设法治的决议》,进一步深化委属各单位法治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健全完善制度,不断提高法治创建水平。坚持普法与执法实践结合,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行政各项制度,依法规范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围绕和谐平安建设和市民关注的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三、对象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尊重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城市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要大力推进我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和完善委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县级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继续推进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并把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以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能力为重点,坚持并推进公务员年度法制学习培训和考试考核制度,公务员每年自学法律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实行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证制度,增强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确保城市管理法律的正确实施。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大力加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法制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城管行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与城管执法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执法人员执法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持有执法证件,并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合理使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四)加强城市管理相对人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结合省市近年来出台的法规规章,通过创建宣传阵地、丰富宣传手段,探索一套适合城市管理法制宣传和普及教育的固定模式,深入推进城市管理进机关、学校、乡村、社区和企业活动。增强管理相对人的城市管理法制观念,减少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拉近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距离,营造人人参与、个个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局面。

四、工作措施和方法

(一)不断创新普法工作思路和形式。在采取授课、培训、讲座、咨询等普法基本方法的同时,拓展渠道,丰富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渗透。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城管网等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对新颁布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与普法对象的互动,使普法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全委系统要与新闻媒体搞好协调和沟通,充分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抓好电视、广播、报刊开办城管法律、法规栏目(专栏、专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城管网平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城管网站要专门开辟法制宣传教育栏目。要加强宣传园地建设,利用好各级政务公开栏,将宣传教育深入到社区、市民。并在公共场所建立固定和流动法制宣传设施,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利用便民服务场所、城管服务热线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三)强化策划协调工作。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搞好策划和组织协调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普法动态,把握法治建设进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区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组织实施普法阶段性工作计划,协调各方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四)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激励监督机制。要逐步建立法制宣传评估考核机制和激励监督机制,开展好本规划实施的年度和阶段性考核工作,每年对全委系统干部职工要组织两次以上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表彰奖励工作。对未能完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或贯彻落实不力的单位或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对年度学法考试考核组织不力的单位当年度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对年度学法考试考核不合格的个人,当年度不能评为称职以上等次。

五、工作步骤和安排

本规划从年开始实施,到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动阶段:年9月底前。委属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本单位五年普法规划或者实施意见,做好宣传、动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各单位的“六五”普法规划,报委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委政策法规处)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0月至年。委属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围绕中心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年开展中期检查督导表彰活动。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在市普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委“六五”普法领导小组将组织对委属各单位“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六、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切实加强领导。委属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为加强对“六五”普法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城管委系统“六五”普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六五”普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公室具体负责“六五”普法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委属各单位也要成立本单位“六五”普法领导小组,并于10月15日前报市城管委政策法规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要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法制宣传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深入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充分挥法律顾问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社区治理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杜区;治理;路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治道变革催生了“社区治理”理念,它主要表现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在治理理论视阈下,社区治理与传统的社区管理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治理主体的变化,即由单一的治理主体变为多元治理主体。”在国外社区治理中,社区公共事务由原来政府单独负责,转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共同负责。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具有其他一切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社区治理责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社区治理得好与不好,反映的是社区治理水乎。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此,城乡社区建设进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新境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乡社区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对城乡社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社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不完善,投入机制有缺陷;社区居民与社区成员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社区自治功能淡化;社区内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相对软弱涣散;城乡社区工作水平差距较大,区域之间不平街;社区工作者队伍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站在新的起点上,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发展大势,推进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统筹城乡,着力提升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共驻共建、社区党建水平,打造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培育民/可组织,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主要路径有:

第一,实行居站分设,完善社区治理机制,设立社区工作站,形成社区合作治理的局面,是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条件。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形势,加强党委和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完善基层管理体制,可以在城乡社区实行居站分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社区工作站,为居民提供由政府埋单的公共服务和居民埋单的个性化服务。在分设模式、下属模式、条模式和专干模式中,下属模式比较好地体现了立法精神,可重点推广。社区工作站应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体化管理”,做到统一招聘,统一身份,统一员额,统一待遇,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工作站站长可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主任兼任,工作人员来自社会招聘或吸收现有有关部门的协管人员,费用根据项目由政府打捆包干。要通过社区工作站建设实现行政、福利、社会化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空间存在于社区内部事务的社会性治理之中,政府要从传统的行政控制者、资源汲取者向社区治理者、公共物品和资源的提供者转变,真正进行推动社区发展的行政性治理,培育社区自治力量,开辟社区自治空间,加强制度、政策和资源供给,推动社区合作治理的形成与完善。

第二,健全三项制度,提升社区自治水平。搞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基本路径。为了建立社区民主治理的长效机制,要针对社区居委会体制改革后的实际,健全三项制度,即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民主决策重在推行社区重大事项居民听证制、社区重大事项决定票决制;民主管理重在推行党务、居(村)务公开制,居(村)民说事议事制,民情反馈制;民主监督重在建立居务、村务监督制(通过居民监督委员会或村民监督委员会进行),推行社区“两委”成员向居民和党员代表述职并接受评议制度。要合理划分基层政府与居民自治组织的事权,明确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边界,真正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不断拓展基层群众自治事项,探索完善民评政、民评官等民主监督的形式和程序,推动居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第三,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功能。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挥作用,是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希望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培育农村服务、公益性、互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功能,一是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党委和政府要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真正提到日程上来,纳入规划,并在具体工作中督促落实,做到管理和培育两手都要硬。要科学定位社会组织功能作用,真正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化。要推进政事公开,逐步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为社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提供空间和舞台。二是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求和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出发,积极促进以志愿服务、慈善公益、老龄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性、专业性社团组织发展;积极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化进程的行业性社会组织;鼓励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性经济组织。要在现有社区群众性组织基础上,重点培育若干专门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以各种组织为载体,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区活动。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步人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从法律层次规范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设立条件、审批程序、运行机制等;要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则,使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的维权工作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效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要对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规章进行清理,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不完善、不系统、相互冲突的问题。社会组织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体系,形成自律机制。

第四,建立服务标准,提升社区服务质效。社区服务标准化是社区治理水乎提升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依据社区的需求来确定服务项目,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体系,体现“大服务”的理念,形

成由政府引导,居(村)委会进行组织、协调,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新型机制。要通过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建立通用要求、劳动保障、救助帮扶、居家养老、卫生计生、文化体育、教育服务、治安安全、区(村)容环境、便民利民等9个方面的服务规范,建立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一体的标准体系。在注重社区服务福利性同时,要把社区服务引向走产业化的道路,以自我发展来解决不同领域的各种矛盾和需求,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效益,捷径之一是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组建集社区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网络。要按照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的理念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方便快捷、惠及全民”的工作格局。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重点在保障业务流程畅通,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重点在确保信用信息整合,社区自治服务信息化重点在扩大广泛参与。结合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自治服务的特点,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和监督机制,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同时,要努力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网与社区服务网无缝对接;理顺工作流程,实现社区服务站与街道(乡镇)各科室、职能站所、“一站式”办公大厅和社区服务中心有机对接。

第五,优化干部队伍,实现社区工作者专业化。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我们要从“选”、“育”、“管”三个方面入手,打造过得硬的社区干部队伍。一是注重从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中选拔培养社区工作者。二是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三是加快社区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四是健全社区工作者保障机制。各县市区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及时调整社区组织办公活动经费标准及社区干部的报酬标准,建立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收入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机制。要尽快制定离任社区干部待遇的具体办法。

上一篇:智慧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房屋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