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范文

时间:2023-10-08 05:42:32

国际汉语教师

国际汉语教师篇1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对策

一、国际汉语教师媒介素养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决策,[1]国际汉语教师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力量,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是其重要职责。[2]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和当今媒体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国际汉语教师在教授好汉语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真正实现更好地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目标。“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分辩媒体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差别的能力,对媒体的传播内容有批判性理解接受的能力,以及将媒体为我所用的能力。[3]结合汉语国际推广国家战略,国际汉语教师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能够正确地认识所在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有关报道,能够反思这些报道对于自己及所教外国学生的影响,能够帮助所教外国学生认识媒体之外的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中国,能够利用所在国媒体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等。

二、国际汉语教师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本文所说的国际汉语教师是指正在或曾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本次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制作发放,依靠部分国际汉语教师和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朋友人际推广填写并回收,共回收问卷26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参与调研的国际汉语教师赴任国有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其中赴任美国和泰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共占60%。参与调研的国际汉语教师女性占78.46%(204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61.54%(160人),在30岁到40岁之间的占24.62%(64人);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占67.69%(176人),为大学本科的占27.69%(72人);所学专业为文学类专业的占61.54%(160人),为教育学类专业的占35.38%(92人);担任国际汉语教师之前从事职业为教师的占49.23%(128人),为学生的占44.46%(116人)。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目前国际汉语教师大多数对自身语言教师和文化使者的双重角色定位准确,大多数都清楚国家汉办对国际汉语教师设定有规范性标准;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国际汉语教师对媒介素养的认知不够全面

本次研究就国际汉语教师对媒介素养的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媒介素养的定义设置了多选题目,题目选项包括“A.会使用现代媒介技术手段,比如摄影摄像、制作PPT等”、“B.能够分辨媒体传播内容与真实情况的异同”、“C.对媒体传播内容有监督批判的能力”、“D.能利用媒体传播内容为个人生活工作及社会发展所用”、“E.不知道”。参与问卷调查的260位国际汉语教师中,76.92%的人认为媒介素养就是“A.会使用现代媒介技术手段,比如摄影摄像、制作PPT等”,而且有12位选填“E.不知道”,只有极少数的人同时选填了A、B、C、D项。由此可见,部分国际汉语教师目前还存在对媒介素养概念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完全没有媒介素养概念的问题。

2、国际汉语教师对赴任国媒体会影响汉语学习者认识中国的认知不够清醒

本次研究就国际汉语教师所了解的其所教汉语学习者媒体使用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260位国际汉语教师中,73.85%的人认为国外汉语学习者阅读书籍,72.31%的人认为国外汉语学习者上网,70.77%的人认为国外汉语学习者使用社交媒体,52.31%的人认为国外汉语学习者看电视,29.23%的人认为国外汉语学习者阅读报刊,24.62%的人认为国外汉语学习者收听广播。本次研究还就国际汉语教师对其赴任国媒体报道中国倾向的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报道比较客观的占比最高,为67.69%;认为没有报道中国的占比为12.31%;认为报道客观的占比为10.77%;认为报道丑化和歪曲中国的占比为9.23%。同时,本次研究就国际汉语教师对其赴任国媒体报道对汉语学习者影响度的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其赴任国媒体的有关报道比较影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印象的占比最高,为58.46%;认为其赴任国媒体的有关报道非常影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印象的占比为35.38%;认为其赴任国媒体的有关报道没有影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印象的占比为6.15%,这其中有半数在回答上述“赴任国媒体报道中国倾向”一题时选填了“没有报道中国”。由此可见,国外汉语学习者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也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获取信息;部分国际汉语教师赴任国媒体存在不予报道中国或者在报道中国时存在丑化和歪曲中国的问题。有些国外媒体因为种种原因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当今飞速发展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视而不见、不予报道,非常不利于国外汉语学习者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然而,部分国际汉语教师因为其赴任国媒体不报道中国而认为这样就对汉语学习者认识中国完全没有影响,显然是不清醒的。

3、国际汉语教师利用赴任国媒体传播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意识参差不齐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54%的国际汉语教师赴任单位的有关汉语教学或中国文化传播活动曾经被赴任国媒体报道过,38.46%没有报道过;63.08%的国际汉语教师赴任单位主动与赴任国媒体共同策划宣传过中国或者汉语教学,36.92%没有策划过;40%的国际汉语教师已经做过以赴任国媒体热议的中国话题导入国际汉语课,46.15%表示以后会尝试,13.85%表示以后也不会尝试;56.92%的国际汉语教师在自媒体(比如,Facebook、微信、微博等)上与国外汉语学习者互动,29.23%表示不互动,13.85%表示自己还没有自媒体;66.15%的国际汉语教师在自媒体上传播个人生活有关内容,41.54%传播国际汉语教学,36.92%传播中国文化,21.54%传播时事热点,9.23%传播其他内容。由此可见,大部分国际汉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利用赴任国媒体传播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有所行动;但还有小部分国际汉语教师观念比较保守,没有顺应当今媒体时代而动,缺乏利用赴任国媒体行使自身汉语教师和中国文化使者双重职责的意识。

三、提升国际汉语教师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1、国家汉办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增加“媒介素养”次标准

随着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汉语国际推广”上升成为我国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决策,“提高国际汉语教师队伍素质”这个课题也变得尤为重要,由此催生了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在2012年更新后,将“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与“汉语教学”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4]而“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在当今媒体时代丝毫离不开媒介素养的支撑。《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是国家汉办培训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遵循,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建议国家汉办修订《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在“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标准下增加次标准“提升媒介素养,掌握媒体传播规律,利用赴任国媒体为汉语国际推广服务”,进一步发挥对高素质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指导性。

2、国家汉办在国际汉语教师候选人行前培训中加入“媒介素养”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69%的国际汉语教师表示其接受过的培训中有涉及媒介素养,32.31%表示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相关培训。从国家汉办的官方网站介绍来看,通过选拔考试的国际汉语教师候选人都将参加由其组织的行前培训,而目前的培训内容不包括提升媒介素养有关课程。[5]由此,建议国家汉办在其组织的行前培训中增加媒介素养内容版块,可安排“新闻采编”、“新媒体运营实务”、“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文化”、“舆论学”等相关课程。

3、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在课程中增设“媒介素养”

国际汉语教师篇2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本身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然后将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则需要具备另一种专业技能,即外语基础。

(一)语言学基础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在语音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需要标准、流利,并获得国家所承认的相应的普通话证书。对外汉语教师之所以要频繁地用汉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是因为外国学生往往厌烦汉语老师用学生的母语授课。模仿教师的发音是外国学生口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口语水平会受到外汉语教师普通话的影响。因此只有教师的普通话标准,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发音的原因所在,并能够一针见血地对其进行纠正。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不应出现某些地区方言现象;在词汇方面,大多数外国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一些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辨析成千上万组近义词,同时也需要从语义、语用等方面将多义词不同的义项区分开来;在汉字方面,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字是最难学的内容。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就连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很好地书写汉字,往往提笔忘字。因此为击退外国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外汉语教师需掌握良好的汉语词汇能力;在语法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应从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等方面综合考虑语法知识的讲授,如: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是主谓宾,而日语、韩语的语法规则则是主宾谓,这就容易造成日韩学生讲汉语时造成语序上的混乱。此外,外国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着、了、过”、“的、地、得”等没有实际意义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等,都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避免学生造出“把汉语学在课堂上”这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教师缺少语言学基础, 就不能对外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且正确的解释 , 更有甚者还会误人子弟,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汉语老师的专业素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怀疑。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在其知识储备中得以体现。

(二)外语基础

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想要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对汉语国际教师提出一个首要要求,即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基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母语作为课堂语言却不被多数外国学生所认可,在外国学生看来他们来到汉语课堂的目的是学习汉语,而不是锻炼汉语教师外语的。尽管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汉语为主的前提下,其实教师的外语时常可以起到很好的辅的作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时只需外语的辅助就能一点即透,这便需运用到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这样可避免教师做过多烦琐的解释,从而节省课堂时间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母语对目的语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可以科学地把握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目的语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掌握且熟练运用外语可以保证汉语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有助于学生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双面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在凭借计算机技术手段教学的前提下,还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一)现代教育技术

如今能否操作电脑已被评定为21世纪公认的文盲标准之一了,而且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引进课堂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譬如汉字转拼音软件、多媒体汉字卡片、“汉字房”游戏型软件等不同实用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举例来讲,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借助ppt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映入学生眼中,如花、车、跑等实词。再如:当教师讲解一些词汇时,可利用活用汉字拼音软件在汉字的基础上插入拼音,如:啊(ā),来帮助学生在清楚汉字读音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想让学习者对汉语有从难到易的转变,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应将新兴电子科技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目前来看,可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软件数量少,形式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创新。所以若想尽可能地开发出一些较为科学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创新型软件,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但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优秀教师不可替代的,所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汉语教师。

(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通常来说,只有在正确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正确的语言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活拥乃忱进行都必须依靠于教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遇到的大事小情同样需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得以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做支撑。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学习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的教学思想,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教学。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明明专业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但却并没有如预想般受到外国学生的欢迎,其原因就是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探究。显而易见,只有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以学生为主导,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国际汉语教师篇3

一、前言

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但真正的兴起是随着近年来中国影响力的显著提升而受到关注。不仅在国外很多的外国人都在聘请汉语教师、汉语家教来学习汉语,也有很多外国留学生选择了中国学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缺口日益增加,同时,很多非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士也加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这使得对外汉语教育体系显得有些混乱。因此,如何规范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打造专业的师资力量成为了当前对外汉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委员会在2007年4月设置的新增学位,意在培养专业化、高水准的应用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专业学位的授予,很大程度上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增加了对外教育兴趣者拓宽学习方向的机会,弥补了大学本科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使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更加专业化。

三、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方法

1.建立“汉语语言教育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提供专业化的从业方向

在华留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语言类”留学生,然而,由于我国的留学生体制问题,还未能将“语言类”留学生完全剥离出来,单独的予以签证等独立手续,甚至在各大学中也没有专门的设立“汉语语言教育学院”,因此只能将所有的留学生汉语教育整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专业化语言教育的开展。“汉语语言教育学院”的成立,可以承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习与论文调研活动的开展,并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直接与留学生需求相对接,通过双方的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修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从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将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完善、扩充开来。

2.严格规范对外汉语教学秩序,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结合起来

目前由于对外汉语教师岗位缺口较大,专职、兼职教师流动性也相对较大。从对外汉语教学整体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严格规范对外汉语教学秩序,严格从业教师的专业化认可。肃清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使教师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保证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是我国面向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形象性途径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通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认定,来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能力的教师,凡是取得该硕士学位的人员视等同于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四、结语

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力量的扩充与加强,是建立在完善教学体制,补充后备力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正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后备力量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从学科设置、学位授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国际汉语教师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 汉语传播 挑战 应对策略

现如今,社会对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一种光荣的职业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时,国际汉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明显。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题中之义,为以后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一、面临生活条件差、心里孤独及回国无保障的压力

现如今,国际上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赴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难免会被分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国家,不管是生活条件的欠佳还是心理上的孤独。我觉得我们都可以从自身的锻炼来得到加强和改善。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有坚韧的品质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任何事情我们想要做好它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任何的成长也是需要代价和磨练的,因为积淀就是准备,所以这种积淀的代价也是我们日后无价的经历。一位这方面十分有经验的老者曾说:“在那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磨练过的年轻人通常会比其他对外汉语教师成长的更多、进步的更快。”毋庸置疑,经历过困苦的人生才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因而在条件艰苦地区的经历会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

其次,我们要始终牢记“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热情”、“感情”和“激情”即所谓的“三情三感”。这会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源泉。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在赴任国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国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做到“三情三感”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态,要乐观、积极和向上,学会在任何环境中享受生活,让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

第三,就回国无保障这个问题,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归国后都会遇到升学、就业方面的压力,因此很多人会比对出去志愿一年值不值得。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这些归国后的对外汉语教师或志愿者提供支持。比如,在升学考试或公务员考试中中给出加分奖励或择优录取的优惠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在赴任国的一年都是对他的一次考验和磨练,这种成长是飞快的,也是独特的。他会因为这次经历变得从容、变得睿智和成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那种人才。

二、汉语在非汉语环境下的教学

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接受国外的邀请或国家的派遣,前往各个国家,把汉语的种子带到世界各地。这些种子是否能在异国生根发芽,是否能开出我们所期望的绚丽花朵,这是在非汉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

首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图片、简笔画或录音、录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语言情景,或干脆以小品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下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上“自我介绍”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介绍内容,然后为他们创设一个“新生报到”或“交友联谊会”的形式,让他们在进行自我介绍或听别人作自我介绍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这方面对话形式及内容的印象。在进行当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插话或提问,借此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其次,利用多种途径,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当学习新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关键词语提出来好好进行分析和讲解。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也可以找出这个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为让学生体验一句话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多次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抓住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要学好一门语言,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作为汉语教学的重点来抓。首先,教师不但要为整个群体制定总体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个学生定一个学习目标。有了学习汉语的紧迫感并开始学习以后,则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一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实施计划。另外,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在全世界范围的展开,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首次明确对对汉语教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要求,美国汉语教育学者姬建国认为,“跨文化汉语教师所承担的任务非同一般。”教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应对汉语与其他语种的语言特征上的差异及由此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偏误,应对因语言差异而造成的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首先,教师的知识发展:知识准备。一个好的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汉语言文字学知识、教学和学习理论知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历史知识、教育心理学、外语和学生母国知识、关于中国的百科知识等等。在我看来,完善知识储备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条件,但是,从我们每年国际汉语教师的派出来看,大多数汉语教师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派出的,而且这些志愿者大多是在读研究生,派出之前一个多月的培训也给人一种“临阵磨枪”的感觉。其次,教师的素质发展:素质养成。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理解能力、外交能力、亲和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比如说外交能力,每个汉语教师到赴任国之后都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与学生接触的,学生喜不喜欢你全在你的各方面素质是不是让他们满意,这里就需要外交能力了,这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础。

第三,教师的教学发展:专业技能。一个好的教师一定具有非专业人士所不具备的技能,要具备一些语言教师特殊的禀赋,有耐心,理解学生的困难和困惑,了解教育规律,熟悉所教的内容,可以熟练变换教学方法。最后,应对即将进入异文化的人员进行跨文化训练。如在跨文化训练开展最早的美国,对派出之前的人员进行跨文化适应训练,模拟对象国环境下的交际情境,分析有关的文化冲突的事件,帮助受训人员了解对象国与自己文化的差异。培养出国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参考这些做法。

综上几点,我们可以知道,在对外汉语教师身上,他们所应当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是十分宽广的,这就需要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从自身做起,注重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支持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一部分,是传播中国语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形象的基础工程。而汉语国际推广不单单是一个语言技能的培训,更是一个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更成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不可否认,对外汉语教师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我们应该相信,这些挑战总会被克服,汉语和中国文化将会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适应策略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月;

[2] 《论海外汉语教学制约因素和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月;

[3] 《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工作压力实证研究》,叶青,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5月;

国际汉语教师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后方法时代”;教学方法

在“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应更加突出培养教师的自主性,即这是教学理念的“核心”:“后方法t以教师的自主性为核心,倡导教师超越教学法的束缚,注重研究具体的教学语境,强调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实践理论以指导教学。因此,语言教师也从居于‘’的教师而转型为具有‘个人实践理论’的学者型语言教师,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语言教师的边缘化状态。”(沈岚,2014(1):190-191)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中应当重视培养自主创新型的语言教师,使他们能够目标明确地、自觉地探索富有和适合个人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后方法时代”理念给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带来新的启示

“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的提出,不仅对迫切需要自我更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有着引导作用,而且对培训语言教师的方式和内容的革新也有着许多启示作用。有学者就提出:“‘后方法时代’下的教师教育也将从方法时代的信息传授转向教育者与未来教育者的探究共建。教育者和未来教育者之间应进行互动型的对话。Bakhtin在1981年曾提出一种叫responsive understanding的互动模式,从而形成后方法视角下的对话型教师教育,及基于参与者互动的自下而上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引自王卿,2009)。”(沈岚,2014(1):190)这种在“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启发下形成的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是适应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并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形成的。

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中借鉴“后方法时代”的教学理念,创新师资培训的方式,可以使我们的培训工作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语言教学的发展。有学者就强调了教师自主性的重要:“第二语言教学现在处于所谓的‘后方法时代’(post method era)(Kumaravadivelu,1994、2001;Richards & Rodgers, 2001;Brown, 2002)。‘后方法时代’的教师是一个自主性的个体(an autonomous individual), 自主性教师应能根据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政治条件下的独特性建立和实施他们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为这种独特(Kumaravadivelu, 2001:548)。”(孙德坤, 2008:76)“后方法时代”实际上给了教师们更多的自,但是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自己正确的教学理念,因为要想合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做支撑。

二、“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有助于汉语师资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实际上,每个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然具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学理念是否适合需要面对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教学形势,以及具有特殊性的具体教学情境。与此相关,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特殊性,“教学法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制约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环境,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教学效能达到最大化。”(赵扬,2014:448)具体到汉语国际教育,被培训的教师们所面对的具体教学情境往往会溢出以往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教学情境或以往从事教学所遇到的情况。

对大多数师资而言,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全新的教学情境,他们必须重新对此进行适应,重新建构自己新型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至于如何进行这种建构,“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理念倡导者Kumaravadivelu提出:“为了培养日常教学实践的模式,教师们应对教室中所发生的一切形成整体性的认识。他们需要系统地观察自身的教学,解读不同的课堂情形,评价可能产生的结果,确定问题所在,找出解决之道,并反复检验究竟何种方式、方法更为有效。也就是说,教师们不仅应成为策略的实践者,还应成为策略的思考者。作为策略的实践者,他们还需要扩充知识、开发技能,以满足针对自身教学行为所作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库玛, 2013:引言1-2)教师们显然不应盲目地照搬现成的教学经验或他人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思考和探寻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方法,经过这种思考和探寻的过程才能发现正确的教学理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来自觉指导。

三、“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帮助汉语师资自主开发适用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的“后方法时代”,教学中的方法需要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去自主开发。“教师们如果能以自身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经验作为个人知识的基础,以对宏观策略的理论性思考作为专业知识的基础,以所提议的微观策略作为示范性的例子,以探索性项目作为调查性工具,那么他们就能够开发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库玛, 2013:引言3)这段论述实际上提示给了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很好的自主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的路径。自主性的建立也可以使教师们真正摆脱对以往他人提出的教学方法的依赖和照搬,使他们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自主开发适用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由此也才能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能力顺利地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取得教学的成功。

“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提倡充分发挥教师们的自主性,实质上是着眼于激发起教师们的主动性并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自觉发挥。有国外学者从教师主动或被动的角度对教师进行了分类,将教师们分为了三类:“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现有普通教育学和语言教学的文献中总结出三种认识:①教师是被动型的技术工;②教师是反思型的实践者;③教师是转换型的知识分子。”(库玛, 2013:3)这里所提出的“转换型知识分子”,意为能够有能力把自己的或他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自主转换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具备知识分子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和能力的教师。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也应以此为目标把受训者塑造成能够自主探寻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沈 岚.论“后方法”与学者型语言教师[J].国际汉语教育,2014(1):185-193.

[2]王 卿.后方法视角下的教师教育浅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5).

[3]赵 扬.“特殊性”与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三教”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14(4):447-448.

[4](美)库玛.超越教学法: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M].陶健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王丕承(1962―),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法、语篇分析、语用学。

国际汉语教师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8-0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当前中国大外交、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3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有82所招生院校培养了20 793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15 741人、留学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其中郑州大学2009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外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2010年开始招收国内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几年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

一、增加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

1. 增加国内在职硕士招生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学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形式,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在职人员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者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学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职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都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和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进行。

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岗位的报名基本要求中,除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外,22岁~50岁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近年来,随着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政策的实施,河南报名的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大多是中文、外语专业背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当一部分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外语水平和在校生报名者相比处于劣势,并且教师年龄越大差距就越明显。一些本科学历的回国志愿者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愿意继续外派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说,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续的在职生源,但目前河南没有一所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在我国在职文凭含金量较低,在职教育不断整改、备受质疑,主要的质疑点在于在职硕士能否保障学习时间、培养单位能否保证培养质量。但是高校不应因噎废食,要通过落实培养大纲、强化管理解决问题,补上河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国外在职硕士招生

除面向国内在职人员招生外,国外在职教师生源也不可忽视。近些年,国家向海外源源不断地派出优秀的汉语教师,派出人员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接受了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派出汉语教师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不能准确到位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他们已经取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当地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特点,并可通过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比,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泰国为例,本土汉语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曾来中国学习进修,很多本土教师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发音不标准,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了解不足。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安排灵活,可满足各国在职汉语教师来中国接受系统学习和学历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各国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促进各国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

二、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以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该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学实践和实习尤为重要。尽管河南高校认识到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外派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但由于派出名额有限,有待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1. 扩大留学生规模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接触汉语学习者、感受汉语课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国际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学生规模较小。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共35.6万人,其中河南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 313人,仅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不足1%,在全国排名第23位。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甚至没有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国内的实践机会不足,因此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势在必行。

2. 开展校内校际合作

一是内部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在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收院校中,硕士点和研究生培养归属文学院,留学生归属另外一个学院,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其中一方培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一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这就要求硕士培养单位和留学生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郑州大学的合作模式是: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共享,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外派经历。国际教育学院2014年在校留学生有1 600多人次,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充足实践机会,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有教学观摩、中外学生“一对一”辅导、担任助教及独立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和语言实践活动等,并组织、指导、培训在读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其他海外单位实习,保证了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二是省内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目前河南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留学生生源不足,有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的师资缺乏。各培养单位之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如建立跨学校选课机制,使优秀的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强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跨校接收实习生,组织研究生讲课比赛等。

3.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4 000多万,而有机会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只有10万左右。为了给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单位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河南5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郑州大学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课堂,河南大学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学院、下设2个孔子课堂,此类平台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校际国际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争取海外办学。海外实习期间,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海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取得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突出地方文化优势和培养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直以来,武术和中医在国外颇受追捧,爱好者非常广泛。一些国外学校专门申请武术和中医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然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武术、中医方面的专业人才,汉语专业知识欠缺,外语交流和教学能力不足;汉语专业的学生又不太了解武术和中医,更缺乏专业技能。武术和中医是河南极具优势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国际名片,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的过程中,可将汉语基本知识、国际汉语教学技能与武术、中医等特色方向相结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外派选拔考试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汉语武术和中医教师岗位。这里的专业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艺,而是扎扎实实的武术硬功夫和中医真技能。

2.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公办到民办,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本土教育到华人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申请选派数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课程的师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对我国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空间,因此培养单位应敏锐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一是有针对性地补充幼儿、中小学生和成年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二是在练就扎实的汉语功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训练;三是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与海外汉语教育教学机构和华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或分国别的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占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2]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两个科学体系[A].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2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国际汉语教师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制约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35-02

2005年7月,“汉语国际推广”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被正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框架。截至2013年5月,中国与世界上113个国家合作设立了420所孔子学院,59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加上在私人机构学习汉语的学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超过了4000万。可以说,汉语国际推广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在美国,汉语成为继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美国第三大语言,过去三十年间,美国使用汉语的人数增加近360%。长此以往,我们可以期望,终有一天汉语能如英语一样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但是,汉语国际推广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当代世界环境的变化制约着汉语国际推广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得最广的语言,有七十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之所以遍布全世界,一方面的原因是早先英语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实现的,英国曾经侵略过全世界多达90%的国家。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大多使用英语,它们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环境下,中国坚决不主张也不会通过侵略来推广汉语,只能通过和平手段进行推广。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官方的汉语国际推广还容易使国外政府产生误解,以至于“黄祸论”、“中国文化”死灰复燃。英语在各国的推广有有关国家政府的支持,汉语在其他国家的推广并没有受到国外政府相应的重视。虽然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在急速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在迅速扩展,但在世界格局力量对比总体上还是西强东弱的背景下推广汉语仍是步履维艰。

二、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问题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指出,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遇到了两个瓶颈,一个瓶颈是教材,一个瓶颈是教师。在教材的问题上,教材种类过于单一,我国专用教材正式出版的有几百种,但是模式比较单一,都是从中国传统式教学的角度进行编写,缺少面向大学、中学、小学以及社会自学者的分层次教材,以至于有的教师在使用过几种教材之后,干脆自己编写了一本手写教材进行教学。其次,教材的形式也相对单调,大多以纸质的为主,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进行汉语推广时,可以考虑教材的发展向网络多媒体教材倾斜。在现有实际对外教学教材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网络多媒体教材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第三,教材的功能比较单一,专业教材虽多,但缺少辅教材。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这种辅教材的缺少显然属于“短板效应”,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及辅助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为主体,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做好本土化教材与普适性教材的协调与互补,这是我国教材编写上仍需努力的。

在教师的问题上,第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资源短缺。国际汉语教学迅速发展,而相应的师资力量却跟不上,汉语教师缺口随之扩大。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世界汉语大会”上指出,目前汉语的国际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满足国外汉语学习的师资要求。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印尼就缺少十万名汉语教师,马来西亚也缺少九万名,其他各地也同样存在缺乏汉语教师的现象。据2007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有近四千万名,而全球从事汉语对外教学的教师不足四万名,师生比例为1:1 000。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目前仅有五千余人。

其次,还存在着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和需要培养本土化教师两方面问题。在汉语国际推广之初,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很多非专业的教师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出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由于对国外教学方式和教法的不熟悉,教师和学生的反响都不是很好。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初级阶段的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对于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可是对于国外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最不擅长的,很容易导致学习进度落后。而且,中国早期派遣的教师也容易沿袭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家庭作业、课堂规则、考试方法等各方面做出不适合外国学生学习的要求,导致学生汉语学习热情下降,生源大量流失。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等,使得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正规化专业化。但是鉴于发展时间较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会存在难以适应中国与所在国思维的差异、教学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教师偏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而学生更对当代中国文化感兴趣,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也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理解所在国的历史文化、教育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教法,这都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拥有像国外传教士的传教热情般的教学热情,才能进行好对外汉语教学。但是,部分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及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由于个人发展、评职等条件的制约不愿意花费时间出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希望出国的执教的,又由于派遣时间一般为任职1~2年而并不是长期任职、具有流动性而放弃。基于以上原因,汉语国际推广客观上要求我国多发展本土化教师。本土化教师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适应当地的教育培养方式,可以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在汉语推广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优势,又可以缓解各国汉语教师的紧缺状况,但如何培养标准的符合要求的本土化教师,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当地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标准,是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问题。

三、教学对象存在不稳定因素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存在着功利性因素。在一些国家,孔子学院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小至儿童,大至老年人,不同年龄层面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儿童学习者主要是因为家长的因素或者自身对汉语感兴趣因素前来学习,但上学以后忙于功课,一周只在休息日才来学习,很多学生由于时间分配的原因会逐渐放弃学习。青年学习者大多是因为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意识到学习汉语可以作为一技之长,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或者因为自己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或商贸活动,需要用汉语进行沟通,因而来学习汉语,这些学习者达到学习目的后就会放弃学习。只有一部分真正喜爱中国文化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才会坚持学习。针对以上目的,如何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如何引导学习者真正持久的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仅停留在满足学习者单纯学习目的这个层面,保持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后劲,是汉语推广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现有的汉语国际推广机构的数量仍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孔子学院经过一段跳跃式发展后,到了一个平缓发展的阶段,学生人数不再像以前那样每期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新闻报道关注的都是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和建立数量,很少有人持续关注这些建立起来的孔子学院的后期发展,须知建校容易,发展壮大难。招生数量能否保持并继续扩大是汉语国际推广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学习机构混乱、管理不到位

很多国外的中文课堂早在孔子学院之前就已经建立,其中政府组织的、民间团体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免鱼龙混杂。例如在韩国,就有一百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系,全国也有无数的中文补课班,这些补课班的合法性不能一一考证,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而且受当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经费等各方面的影响,容易产生较大波动。国外汉语学习机构没有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存在着混乱现象。另有一些汉语推广机构刚刚建立,师资紧缺,人员有限,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例如乌克兰卢甘斯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在创办之初,乌克兰卢甘斯克大学的行政副院长承担着该校外语学院的教学及孔子学院汉语文化培训班的翻译工作,日常行政工作大都落在了中方副院长身上。孔子学院的三名工作人员既要完成日常的汉语工作,又要接待来访者、对外联络、推广文化工作,工作者疲于奔波,管理方面根本无暇顾及。管理不到位现象还表现在缺乏熟悉中国文化的管理人才。汉语国际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必须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熟悉中国的国情,掌握熟练的中文,具有与岗位工作相称的管理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公共关系和市场开拓能力。国内向国外派遣的行政工作人员有限,这就需要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管理人才来参与。

五、来华留学生招生机制有待完善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我国实现了由“走进来”政策到“走出去”战略的转变。但是“走进来”的政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中国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一种途径。在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高校考试门槛不高、形同虚设,来华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此外,一些学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是为了建设跨文化、国际化大学,增加创收,与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相偏离。

综上所述,鉴于世界大环境的改变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汉语国际推广不会一帆风顺。法语联盟是1883年建立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是1934年建立的,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是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战略的,语言的推广时间相对较短,制约因素也大多是因经验相对不足造成的,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借鉴他国经验,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2]殷树林,张小雪.汉语国际推广的两个瓶颈及几点对策[J].语文学刊,2009(9).

[3]李瑞晴.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浅析[J].八桂乔刊,2008(1).

国际汉语教师篇8

【关键词】 英国;中小学生;国际汉语教学;教学法

近些年来,“CHINA”一词在外媒上频频出现,且充满着正能量。中国已然又一次开始彰显他的风采与魅力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与世界的商务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地增多,使中国元素“红”遍全球。

众所周知,中国和英国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一直相互影响着。时下,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日益密切,就在不久前的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行中的重要一站,就是参加了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不言而喻,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正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中国的世界影响力正在迅速壮大,孔子学院的品牌影响力在层层扩大,全球各地学习汉语的热度和需求也在急速上升,为了能更好地推广汉语国际教育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国家在2004年起,就开始在海外创办孔子学院。截至2015年12月1日,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一、英国汉语国际推广概况

200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相应调整。2007年4月9日,以汉语国际推广为宗旨的孔子学院总部挂牌,至此,汉语国际推广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正式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汉语国际推广的组织建设。

首先,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以语言教学为载体的国际教学活动,更进一步讲,汉语国际推广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外语言教学活动。从更高的视野来看,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政府为了加强人文国际交流合作而推出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上走向世界的具体行动。

因此,在英国,这个欧洲西方文明极为发达的国度,与中国独具魅力的文化相互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汉语国际推广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其在英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立

由国家汉办为推广中国文化而大力支持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近年来在英国得到迅猛发展。目前英国建有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124个,数量在欧洲居首。[1]按照每万人中学习汉语人数的比例,英国也在全球排名第一位。

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积极开展着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2、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的输入

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一直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半边天,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以及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每年都会输送和引进数千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汉语助教,其能够更好地满足英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

3、汉办UK

汉办UK即国家汉办英国代表处。此机构作为国家汉办在英国的全权代表,经常会展开一系列与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也是英国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重要窗口和中枢。

4、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

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会定期在伦敦召开,年会期间将会举行多场分论坛,与会嘉宾会围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孔子课堂的讨论议题包括汉语课程的模式,教材的改善,本土教师的培训,对中国汉语教师的英国本土文化培训等。[2]

二、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情况

国际汉语教学在英国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发展了,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英国教育部的财政投入、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以及HSBC Global Education Trust(汇丰银行全球教育基金会)等相关机构组织的支持与协作,英国的国际汉语教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英国各个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会对本地相关的汉语教学活动及其他交流活动给予一定支持,学生家长对学校开设中文课的要求也日益增多,诸多因素都在推动英国汉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发展迅猛。

伦敦的Kingsford Community School是英国首所把中文列为外语必修课的公立中学,此举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Eden College作为英国私立学校的领头羊,也早在2000年初就将中文列入了本校的外语必须课。[3]

在全球掀起“汉语热潮”的同时,英国政府协同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和HSBC Global Education Trust(汇丰银行全球教育基金会),每年都会举办HSBC/British Council Mandarin Chinese speaking competition以及刚刚落幕的英国中学生汉语桥比赛(英国中学生汉语演讲比赛决赛),此次汉语桥比赛已经是英国举办的第十三届了。[4]

对于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情况,本文欲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概述:

1、国际汉语教材

在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活动中,汉语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国别化的汉语教材,同时英国本土出版的教材也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如由佟秉正和Pollard共同主编的教材《汉语口语》一直沿用至今,且受到广泛好评;还有一本教材Primary School Chinese 是针对小学或初级汉语学习者的,内容较为简单,且配图恰当,适合初学者使用;当然针对考试的配套用书也是层出不穷,例如Edexcel GCSE Chinese 是针对中学生的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而编写的;而国内的权威机构也同样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教材供各类学生选择,例如由国家汉办和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2003年共同推出的专为中学汉语课程量身打造的《快乐汉语》;同样的,2005年出版的《步步高中文》系列丛书也是针对英国教育市场编写的教材。

这些教材对于英国中小学的国际汉语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老师教学及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2、汉语国际教师

不管任何课程,教师都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成败的关键,对于英国的汉语教学来说,具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国际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减少因其他方面不足而带来的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文化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

目前英国的中小学汉语国际教师中大部分是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培养输送的,其余则为本土教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每年都为英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外派教师及志愿者;同时,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HSBC Global Education Trust(汇丰银行全球教育基金会)的赞助下,每年都会举办Chinese Language Assistant项目,向英国输送近百位汉语助教,这些老师们分布在全英国的各个角落,以满足当地的汉语教学。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承担着为本土教师培训的重任,旨在不断更新汉语国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Workshop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共享。

由此看来,英国的汉语国际教师的数量及质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和提高,以此能更好的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3、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

学生是教学环节当中的教学对象,是汉语教学的受众,在整个教学链中不可或缺。英国的汉语教学已经逐渐开始向低龄化普及,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将汉语列为可选外语课程或外语必须课程。因此,学习汉语的中小生的数量也就会日趋增多。公立中小学、私立中小学甚至部分特殊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本校选修中文了。

由于学习汉语的学生年龄不一,水平各有差异,所以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国际汉语教学法。

三、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法的选择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社交环境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汉语正在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选择学习中文,此时,语言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而国际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则属于一个语言教学的分支。

1、国际汉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对于国际汉语教学法的认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翻译法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教学法,到后来的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以及现在的任务型教学法等,其实每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语言背景,情况不同,则对应的语言教学法就不同。

最早的翻译法可以直接将中英文生词互译,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词汇仅仅是基础,而提高词汇量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也都得需要直接法、听说法和功能法的配合。到了20世纪60年代,交际教学法的出现能够让国际汉语教学多一种视野。交际法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而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新型发展状态,它的基本原理和交际法一致,侧重让学习者从完成“任务”的实际过程中学会并掌握语言。

其实,以上教学法在不同时代都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殊的背景,不能只用一种教学法来满足任何需求。

2、新型国际汉语教学方法

很多人易把语言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方法混为一谈,上文中所提到的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任务型法等都是主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而基于这些教学法之上,则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国际汉语教学的方法,例如:

(1)沉浸式汉语教学。所谓的沉浸式汉语教学就是全天候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全封闭中文教学方法。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的中小学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汉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会给汉语学习者营造一个全汉语情景,在此情此景下完全忘记母语,配合全身反应法教学,锻炼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汉语语感,当时间累积到一定长度时,教学效果就会凸显出来,显然这个方法是基于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之上的。

(2)“X” +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语言教学的方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如今,网络如此发达,大数据的惊人力量已是早有耳闻,因此,“互联网+”也是风生水起,教育自然不能缺位,“互联网+教育”会让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场所变得多元化,传统教室已不是学生唯一能学习的地方,传统教室成为“未来教室”,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方法以经被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了。例如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举办的“网络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师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孔子学院的平台进行实名注册,审核通过后即成为网络孔子学院的汉语老师,而想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可以直接注册成为网络孔子学院的学员,由此,教师上传课件、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学员在网上可以直接获取,当然也可以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视频直播授课。

网络孔子学院仅仅是众多网络平台中的冰山一角,像时下较为流行的MOOC(慕课)、等网络平台拥有大规模开发的在线国际汉语教学课程,汉语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由此可以想象到,以后还会出现“课程+”、“教材+”、“教师+”、“教与学方式+”等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节约教学资源,更是一种资源整合,而且形式多样化会极大地增加学习者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对于传统的国际汉语教学法流派和新兴的教学方法,哪一种更适合英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其实,任何教学法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以及适合或不适合。在英国大的语言环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法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学习者的动机、汉语课程的类型、学校对于汉语课程的要求等等,汉语国际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能受某种单一特定教学法约束,并且要对流行教学法采取三思而后行的谨慎态度,择优选择。

四、结语

世界语言的教学法经过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的发展,必然会有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出来。同时,本文认为,教学方法是服务于教学法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因素影响着教学法的发展,也会出现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每一种曾经出现过的教学法都在语言教学上发挥过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之中,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方法不能一用到底,任何语言的教学活动都应是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存的。

教学法的适合与否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性判定,实际上每种方法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国外的某些外语教学法对于国际汉语教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的教学法一定是在原有的教学法基础上取长补短而产生的,这些教学法之间都是有着互相联系的,它们都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汉语教学。

汉语在英国的中小学中陆续地被普及,找到最合适的国际汉语教学法迫在眉睫,对于教学法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采用哪种,只要不违背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符合欧洲共同语言教学框架,适应英国中小学汉语国际教育现状,则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汉语国际教师应该做到在不同时期采用恰当的教学法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6.

[2] 刘询.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兼论海内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7.

[3] 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 吕必松.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1989.

[5]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6] 张新生,李明芳.英国汉语教学的现况和趋势[J].海外华文教育,2007(2).

[7]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上一篇:同步课堂范文 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