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环境范文

时间:2023-09-24 13:52:41

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篇1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消费环境心理;消费者行为;移动医疗

1移动医疗市场简介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将移动医疗定义为m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APP应用为主。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通过移动医疗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迅速。就市场规模来看,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0亿元,且预计2016年将突破80亿元大关;就用户规模来看,从2011年至2014年移动医疗互联网用户从3.56亿人次增至5.53亿人次,增幅高达55.3%。

虽然当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呈现井喷式现状,但无论从发展时间还是技术水平,我国移动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相信随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逐渐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未来中国移动医疗将会拥有大批成熟且固定的用户群体。

2分析方法简述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移动医疗市场消费环境心理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了解在移动医疗业中哪些环境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第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设计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步,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设计,将问卷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

第三步,通过SPSS stats对问卷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从而得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

3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能够将定性指标量化为可以分析的变量以便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本文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的基础上拓展评级层级至7级,以提高数据检验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问题所代表的7层级赋值反映的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在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得到主成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主成分的成分构成。本文所采用的是统计软件SPSS中的降维分析和因子分析。

3.1降维分析

在降维分析中,本研究根据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判断主成分及其影响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用以替代原来可能具有多重共线性的指标。其数学分析模型为:

使用SPSS软件将因子分析的原始变量录入“变量”列表,得到特征变量矩阵,并由特征向量矩阵得到主成分分析的计算公式。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公共因子的提取,并计算因子贡献率指标。

通过对主成分累计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分析,得到主成分对原有指标信息的保有程度,若累计贡献率达标,即可用其代替原指标的信息。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代表该因子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权重。

3.2因子分析

本研究需要采用因子分析来判断主成分的成分构成。

4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体系构建的依据

毕众增《消费心理学》(2011)中将消费环境心理系统划分为微观消费环境心理、产品、价格、广告和宏观消费环境心理,这是构建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但由于划分标准过于宏观,无法据此得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核心因素。

因此,针对我国消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现状,笔者试图从更多实践研究中借鉴经验。梁宁、邵荣昭(2007)认为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而消费环境又同消费者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构成统一的整体。卢泰宏(2012)则引入迈克尔・R.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由个体到群体,从市场、个体、决策者、亚文化和文化五个角度逐层剖析消费者行为。

4.2指标设计原则

4.2.1科学性原则

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以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各指标对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影响。

4.2.2系统性原则

从框架来看,体系涵盖微观、中观、宏观消费环境心理,指标构建系统全面。从内容来看,在指标的设计方面更适合中国消费者行为特点。

4.2.3直接评价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直接评价原则,即将被调查消费者充分被纳入评价过程中,通过相关人群直接反馈对指标影响效果进行直接评价。

5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毕重增《消费心理学》(2011)一书中将微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环境因素、消费者反应、中介因素,中观消费环境心理划分为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宏观消费环境心理分为经济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等。

为使指标科学有效,本文通过排除描述性指标、解释性指标、相关性指标,将二级指标定义为软件因素、产品因素、价格因素、广告因素、群体因素、文化因素,继而通过枚举法分解出三级指标,得到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表。

6主成分分析

本次共发出问卷150份,其中实体问卷70份,网络问卷80份。实际收回149份,有效问卷146份,经由SPSS-Stats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7解释分析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和笔者原本的设想有一定差距,Y1~Y7代表移动医疗市场中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心理因素,但其中并不包括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价格因素,反之宣传渠道、文化因素和设计包装却是主导因素。

首先,根据市场调研,虽然当前我国移动医疗APP开发呈现井喷式发展,但实际上百分之八十的用户都集中于使用下载量排名前五的APP,例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等,这些APP在平台相关的资质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及医师资质透明化程度上做的相当成熟,因此平台认证、医师资质认证并没有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环境因素。

其次,移动医疗APP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处于金字塔的最低端――生理需求;另外当前移动医疗APP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白领、在校大学生为主,前者经济条件较好,而后者属于非自我能力消费者。综合两点因素,当前移动医疗领域主要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一般。

8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8.1理论依据支撑研究框架

本文以毕重增(2011)提出的消费环境心理系统为框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理论分析,选择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程序,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8.2采用较为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调研方面,问卷依托“消费环境心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李克特7级量表问卷,从而使定性指标变为可量化分析的变量。数据处理方面,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将原本复杂多样的问题降维成为少数几个主要问题。该套成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参考价意义。

9研究局限性

9.1未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

在消费环境心理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主要通过经验判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而未采取指标信度检验和适宜性检验来研究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内部互为因果的依赖关系。

9.2调研样本的局限性

一是抽样数量较小,仅根据146份有效问卷展开展数据分析会影响结论的说服力。二是抽样分布的科学性问题,未进行抽样层的科学划分会一定程度影响数据分析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车小玲.消费者对移动医疗的信任及其采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刘婷,卜正学,王赣华.基于消费者心理因素与行为模式的品牌选择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15(7):35-39.

消费环境篇2

本次调查选取河北、吉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重庆、贵州、陕西和青岛 、厦门、成都等13个省市作为调查地点,样本量为15000个,有效样本为13948个。本次调查 采取了入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人。在调查中,我们主要对农 民的基本消费状况、农村消费环境状况以及调查对象的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 详尽的了解。

农民消费状况

要改善农民的消费状况,营造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对农民当前的消费状况有一个详实 的了解是我们首先必须做的工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地面对各种问题 。

一、未来1年内农村家庭对部分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较强

为了了解农村家庭对冰箱、电话、电风扇、自行车等12种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程度,我们 调查了他们在未来1年内对这些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结果显示:

冰箱、电话、洗衣机、运输车、照相机和农用机器的购买意愿排在前列。平均每百户农 村家庭中,计划1年内购买上述消费品的户数分别为13.6户、13.3户、9.9户、8.8户、8.6户 和8.5户。

二、未来3年内44.3%的农村家庭将把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上学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从现在起3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您 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我们所列出的“农业生产资料”、“家电”、“交通工具”、 “子女上学”等八个选项中的哪一项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4.3 %。其次是农业生产资料,其比例是19.0%;排在第三位的是建房装修,其比例是16.0%。 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被访者的认同。而回答将纯收入用于“旅游”的比例最 低,仅有0.9%,这表明农村家庭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村消费者还在 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详见图1。

1、从不同性别看,“女性”为主要决策人的家庭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 其比例为51.6%;而“男性”则是42.8%。但总体上来说,无论农户家庭的主要决策人是男 性还是女性,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都是最主要的选择。详见表1。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高中、职中”文化程度的被访者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子女上 学,他们选择此项的百分比是52.2%。而“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回答“子女上 学”的比例最低,为34.0%。整体来看,学历越高,选择将纯收入用于“旅游”的比例越高 。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方面,调查结果则显示:学历越低,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的比 例越高。详见表2。

3、从不同年龄看,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同样是各年龄段被访者的主要选择。“0 -18岁”、“26-35岁”、“36-50岁”三个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较高,分别是 :57.4%、50.8%、50.8%。“19-25岁”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用于建房装修的比例也较高 ,为24.7%。在旅游选项上,19-25岁的青年人以及51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此项的比例超过 了平均水平(0.9%),分别为2.0%和1.4%。在农业生产资料方面,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 访者回答的比例最高,为28.1%。整体来看,年龄越大,越希望将收入较为平均地分配到子 女上学、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建房装修这三项消费上。详见表3。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子女上学仍然是最重要的消费领域,其中“10001-2000 0元”收入的家庭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为47.9%;“0-3000元”和“50001元以上”的家 庭则选择此项的比例较低,分别是37.1%和38.0%。“3001元-10000元”以及“20001-50 000元”收入的家庭选择此项的比例基本相同,都在44%左右。整体来看,收入水平越低, 选择将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比例越高;收入水平越高,选择将纯收入用于购买交通 工具、建房装修、旅游的比例越高。详见表4。

三、59%的被访者估计3年后的生活会比现在好

当我们让被访者估计3年后的生活会怎么样时,调查结果显示:59%的被访者估计3年后 的生活状况会比现在“好一点”,19%的被访者回答和现在“差不多”,18%的被访者认为 比现在“好很多”,有4%的被访者觉得会比现在差,其中有1%的被访者估计会“差很多” 。这表明被访者尽管对未来生活的改善有一定的信心,但并非持有一个非常乐观的预期。

1、从不同性别看,整体而言,男性比女性要乐观。男性估计3年后的生活“好很多”和 “好一点”的比例之和为77.2%,女性为74.7%。估计3年后的生活比现在“稍微差点”和 “差很多”的女性比例则比男性比例高,女性为5.1%,男性为3.4%。

2、从不同文化程度来看,整体而言,学历越高越乐观。其中,中专或中师以上文 化程度的被访者估计3年后生活状况比现在“好很多”和”好一点”的比例之和为83.5%。 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于回答“差不多”。这表明被访者已经将受教育情况作为重要的人力 资本来看待,他们认为文化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生活走向。这也可以解释前面的另 一项调查结果,即大部分的被访者将“子女上学”作为家庭纯收入的主要支出项目。

3、从不同年龄段看,整体而言,年龄越小越乐观。其中,0-18岁年龄段的被访者估计 3年后生活状况会“好很多”和“好一点”的比例之和为86.2%。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整体而言,收入越高越乐观。其中,收入在50001元以上 的农户估计3年后生活状况会“好很多”和“好一点”的比例之和为85.0%。

四、柴火和煤炭是农村家庭做饭和取暖的主要燃料,液化气成为了做饭的主要燃料之一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家庭“做饭”和“冬季取暖”所需燃料主要靠我们所列的“柴火”、 “煤炭”、“电”、“液化气”等六个选项中的哪一项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柴火和煤炭 的比例相对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液化气在做饭时也已经被作为主要的燃料,27.8%的被调 查农村家庭主要使用液化气做饭,比例排在柴火和煤炭之后;而在取暖方面,主要燃料相对 单一,“煤炭”一枝独秀,其使用比例高达52.8%。详见图2、图3。

五、58.7%的被访者家庭参加了一种以上保险,其中人身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农村家庭消费的主要保险品种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他本人或其家人是否加入了“人身意外保险”、“医疗保险”、“财 产保险”、“人寿保险”或“养老保险”等险种时,调查结果显示:有58.7%的被访者回答 他本人或其家人参加了保险。其中人身意外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被访者家庭消费的主 要保险品种,购买这三种保险的比例分别是18.7%、14.5%和12.8%。详见图4。

1、从不同性别看,男性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要高出女性被访者回答“参加了 ”的比例7个百分点,男性回答“参加了”的比例是60.0%。

3、从不同年龄段看,各年龄段回答“参加了”保险的比例的差异并不大,其中19-25 岁年龄段的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最高,达到68.0%。

六、超过3/4的被访者对医疗效果及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示满意

当我们让被访者对“医疗效果”以及“医护人员的态度”分别进行评价时,调查结果显 示:对医疗效果,78.3%的被访者感到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态度,77.4%的被访者对医生和 护士的态度表示满意。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被访者是否发生过医患纠纷,以及发生了纠纷后是如何处理的等问 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发生过医患纠纷方面,91.0%的被访者没有发生过医患纠纷,仅 有9.0%的被访者曾遇到过医患纠纷;对于发生医患纠纷后的处理方式,34.4%的被访者回 答“通过机构解决”,19.4%的被访者回答“自己处理”,15.6%的被访者回答“忍了算了 ”。详见图5。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更倾向于参加保险,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 程度的回答“参加了”保险的比例为68.4%。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收入越低,回答“参加了”的比例越高。其中,0-3000 元年收入段家庭的被访者回答“参加了”的比例高达76.8%。

七、88%的被访者感到上学方便,77%的被访者对教育质量表示满意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上学是否方便”、“对教育质量是否满意”时,调查结果显示:88 %的被访者反映上学方便,77%的被访者对目前的教育质量表示满意。下面我们对“教育质 量”的满意情况分析如下:

1、从不同性别看,被访者对目前“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3、从不同年龄段看,不同年龄的被访者对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差异不大,其中0-18岁 年龄段的被访者对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最高,达到80.4%。

八、产品质量是被访者在购买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

“价格”、“质量”、“功能实用”、“使用方便”等是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农药、种子 、化肥、农膜等消费品时经常考虑的因素,当我们询问被访者购买这些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 因素是哪一个时,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在购买这些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质量”, 尤其是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和食品时更加重视质量问题,其比例依次为78.7%、86 .1%、77.6%、73.6%和72.1%。其中,对种子、农药、化肥这三种消费品质量的重视程度 排在前三位。“价格”是被访者在购买上述消费品时第二重视的因素。“功能实用”是第三 重视的因素。这反映出,在农村消费者消费过程中,质量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困扰,他们尤其 希望那些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消费品有完全信得过的质量。详见表18。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对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更高 ,其比例为80.5%。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不同家庭年收入的被访者对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的差异 也不大,相比较而言,处于中间收入层的有相对高的满意度,其中年收入在20001-50000元 段的被访者的满意程度最高,其比例为80.4%。

农村消费环境状况

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为农村建设的 主力军――农村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这不但关乎农民的利益、同样关乎 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

一、有68.6%的被访者对购买日用消费品的方便程度表示满意,62.8%的被访者对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方便程度表示满意

当我们让被访者对“购买日用消费品方便程度”进行评价时,调查结果显示:33.0%的 被访者对购买日用消费品的方便程度表示“最满意”,有35.6%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 。详见图6。

当我们让被访者对“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方便程度”进行评价时,调查结果显示:27.5% 的被访者对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方便程度表示“最满意”,有35.3%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 意”。详见图7。

二、分别有49.7%和57.5%的被访者对商场/商店供应货物的质量和品种表示满意

当我们让被访者对“商场/商店供应货物的质量和品种”等分别进行评价时,调查结果 显示:18.2%的被访者对商场/商店供应的货物的质量表示“最满意”,有31.5%的被访者 表示“比较满意”。对于商场/商店供应的货物品种,有22.7%的被访者表示 “最满意”, 有34.8%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满意”。详见图8。

三、半数以上的被访者对用水、供电、邮政和农村市场管理作出了积极评价

当我们让被访者对“用水、供电、邮政和农村市场管理”等进行评价时,调查结果显示 :对供电情况表示“最满意”的被访者比例最高,达到31.5%;其次是用水和邮政,它们的 比例分别是29.3%和25.4%。对农村市场管理状况表示“最不满意”的被访者比例最高,达 到7.2%。 详见表19。

四、对家电维修的方便程度、农业科技知识宣传、电视信号和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方便程度给予积极评价的被访者不足半数

当我们让被访者对“家电维修的方便程度、农业科技知识宣传、电视信号、银行或信用 社贷款的方便程度”等分别进行评价时,调查结果显示:三成被访者对家电维修的方便程度 、农业科技知识宣传、电视信号和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的方便程度四个项目给予的“一般”的 评价。有13.2%的被访者对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的方便程度项目给出了“最不满意”的评价。 家电维修和电视信号是“最满意”评价中比例较高的项目,也分别仅有18.4%和18.2%。详 见表20。

五、42.3%的被访者对家庭收入增加程度表示满意

当我们让被访者对“家庭收入增加程度”进行评价时,调查结果显示:42.3%的被访者 对家庭收入增加程度回答“最满意”或“比较满意”。有18.0%的被访者对家庭收入增加程 度回答“最不满意”或“不满意”。

1、从不同性别看,男女两性的评价较为一致,分别有40.2%的男性被访者和37.0%的 女性被访者对其给予了“一般”评价。详见表21。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满意评价(包含“最满意”和“比较满意”) 的比例越高。其中,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给予满意评价的比例是53.4%。这表 明人力资本已经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各因素中占到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3、从不同年龄段看,各年龄段的被访者在此项上有着较为一致的评价,四成被访者回 答“一般”。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来看,收入越高,满意评价的比例越高。其中,收入在50001 元以上的被访者满意评价的比例为66.1%。

六、有87.5%的被访者主要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哪一个渠道时,调查结果显示:“ 电视”是被访者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的主要渠道,有87.5%的被访者选择了此项。其次是“ 与本村人交谈”,其比例为4.2%。详见图9。

1、从不同性别看,男女两性在此项上的回答上没有显著差异,男性选择电视的比例为8 7.5%,女性为86.6%。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电视仍然是各文化程度的被访者最主要的了解外面的事情的主 要渠道,他们在此项上的选择没有显著的差异。而文化程度越高的被访者借助“报刊/杂志/ 书籍”来了解外界事情的比例也越高,其中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报刊/杂志/ 书籍项上比例最高,为5.8%。详见表26。

3、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电视仍然是被访者了解外面的事 情的主要方式。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者之间的选择比例没有显著差异。而低收入家庭在此项上 的相对较低的比例主要是受是否拥有电视这一因素影响,而并非是此类被访者更多地选择其 他方式。详见表27、表28。

七、55.1%的被访者关注日常生活消费品

当我们问及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被访者更关注哪个时,调查 结果显示:55.1%的被访者回答更关注日常生活消费品,而回答生产资料问题的比例为44.9 %。

1、从不同性别看,女性对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关注程度更高,其比例达到了63.5%,而 男性为53.7%,性别差异较为显著。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则对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关注程度也越高,其中 “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为75.9%,而“小学及以下”的被访 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为49.1%,有着显著的差异。相应的,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更关注农业生 产资料,其中“小学及以下”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为50.9%,而中专或中师以上的被访 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为24.1%。

3、从不同年龄段看,19-25岁年龄段的被访者更关注日常生活消费品,他们回答此项 的比例是各年龄段中最高的,为62.4%。其次是0-18岁年龄段,其比例为60.0%。

4、从不同家庭全年总收入看,收入越高,越关注日常生活消费品。其中,年收入在500 01元以上的被访者回答此项的比例为76.6%。

八、有52.1%的被访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在“产品质量问题”、“服务问题”、“价格问题”、“缺斤少两问 题”等七个问题中,哪个问题当前最严重时,调查结果显示:52.1%的被访者回答“产品质 量问题”是当前最严重的消费问题。其次是“假冒伪劣问题”和“价格问题”,回答这两项 的比例分别是23.0%和7.6%。详见表33。

1、从不同性别看,男女两性的看法差异不大,他们都以产品质量问题为最严重的 消费问题,其中男性选择此项的比例为52.4%,女性为50.6%。

2、从不同文化程度看,产品质量问题仍然是各层次文化程度的被访者普遍重视的消费 问题。而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服务问题的比例也越高,其中中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 选择服务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0.2%。

九、种子、农药、食品被认为是存在问题最多的领域

当我们列举了“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等十七个行业领域,让被访者 评价哪个领域存在问题最多时,调查结果显示:“种子”、“农药”、“食品”被认为是存 在问题最多的行业领域。其中,有22.9%的被访者认为种子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6.1%的被 访者认为农药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5.6%的被访者认为食品存在的问题最多。详见图10。

1、从不同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对种子和农药的关注程度更高。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农药和种子上的选择比例是17.5%和24.7%;而中 专或中师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则为9.4%和13.6%。详见附表1。

2、从不同年龄段看,0-18岁和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农药的比例较高,分别是 22.4%和18.2%。而年龄越大,选择种子的比例则越高,其中51岁以上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 此项的比例为24.7%,0-18对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此项的比例仅为14.9%。详见附表2。

十、七成以上的被访者知道在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通过“与经营者协调和解”或“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我们列举了《消法》中确定的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五种途径,并询问被访者是否了解时,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5.1%和72.7%的被访者知道“与经营者协调和解”和“请求消费者 协会调解”这两种途径。知道“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这一途径 的被访者比例最低,仅有6.1%。详见表36。

对“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这一途径来说:

1、从不同年龄段看,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者对这一途径的知晓程度的差异并不明显,其 中19-25岁年龄段的被访者选择知道的比例最高,为75.3%;0-18岁选择知道的比例最低 ,为72.1%,它们之间的差距较小。

2、从家庭全年总收入来看,相对而言,收入越高,对此的知晓程度也越高。但在10001 元以上的家庭总收入被访者之间,这种差异并不明显。

十一、有41.9%被访者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损害时选择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在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一般采取何种措施”时,调查结果显示: 有41.9%被访者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损害时选择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回答“忍了算了”的比例 是21.2%,排在第三位的选项是“请求消协调解”,其比例为20.3%。详见38。

十二、有83.3%的被访者知道“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当我们问及被访者是否知晓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时,调查结果显示:有83. 3%的被访者回答“知道“。

1、从不同性别看,男女两性被访者对此的知晓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男性的知晓程度略 高于女性,分别为83.7%和80.1%。详见40。

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头戏,只有提 高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才有可能全面启动内需,也才可能实现小康社会。

在新世纪,在我们已经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村消费,如何改善农村消费环 境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会开展的这次调查虽然没能给出答案,但却使我们掌握 了大量有关农村消费和农村消费环境状况的数据和事实以及最新的变化。这无疑将有助于社 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提高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途径。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项目,四成以上的农户家庭 预计将其收入用于子女上学。保险产品成为农村消费中一个较为新的消费热点。而在消费过 程中,产品质量则始终是农村消费者最重视的因素。可喜的是,农村消费者已经培养起了较 好的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意识,80%以上的农村消费者已经知道“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79%左右的农村消费者在遇到损害时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虽 然如此,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维护消费权益的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村消费者可以采取更 多样的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

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是令人向往的,但通往小康社会的路途却并不平坦,“三农”问题 是我们在通往小康社会路程中无法回避的隘口,而提高农村消费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状况, 正是通过这一隘口的关键步骤之一。让我们实事求是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 项工作,真正为农村营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篇3

摘要:笔者组织学生对北京地区消费环境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社会调查。对社会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必要的统计、分析。结论是:消费者在消费中普遍关注诸如:食品安全、添加剂;商品质量问题;商品价格不实;虚假广告、宣传;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购物退货难等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了在消费法律、法规的制定中,重视法律的可操作性,建立公正的程序;加大商家违法的成本;提高商家的法律、道德意识等方面改善消费环境,使消费者不再为食品安全、商品质量,虚假宣传、信息被泄露担忧,将购物环境引向良性循环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 :消费环境;法律秩序;商家责任;严格执法

2013年6月-11月期间笔者组织约200名学生对北京的消费者进行一次社会调查。社会调查采取访问式(采访式),每个学生访问人数12-15人。学生外出调查地点自选,以商场出入口、繁华街道地域为宜。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引起笔者对市场方面法律与消费环境的改善的探讨。在当前消费环境中,我们只有制定更加严格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法律及配套的法规,才能逐步完善消费环境,净化市场,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的食品,用放心的商品,接受放心的服务。让商业软实力,良好的消费环境成为商品流通业的资源之一,与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成果相适应。

1.消费环境社会调查数据

此次消费环境社会调查询问受访者(消费者)如下问题:1、您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哪个法律对您的保护最大?2、您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还需要哪些法律保护您或管理商家?3、您认为: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最需要法律管理的商家行为有哪些?3个问题均依次列举。

调查结果:学生共询问受访者填写问卷1993份。有效问卷1499份。

1.1 问题一

您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哪个法律对您的保护最大?排在第1-12位的法律是:

提到排在第13-15位的法律包括:《刑法》;《专利法》;《票据法》。提到的还有包括:三包法规;《烟草专卖法》;《民事诉讼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

有些受访者没有提到法律, 提到法律中的某一项权利对自己的保护,例如:《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中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等。

还有的受访者提到已废止的《食品卫生法》;有的提到并不存在的法律《食品包装法》;《工商法》等。有受访者回答“不清楚”。

1.2 问题二

您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还需要哪些法律保护您管理商家?(受访者有效问卷的40%左右回答:不知道,不清楚)除回答不知道的受访者外,排在前13位的法律是:

受访者提及的第14-16的是:《市场产品(食品)管理法》(当前不存在);《民法》;《售后服务管理法》(当前不存在)。

受访者还提及到: 《侵权责任法》;《退换货法》(当前不存在);《公平交易法》(当前不存在);《反欺诈法》(当前不存在)《网购信息保护法》(当前不存在)等。

1.3 问题三

您认为: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最需要法律管理的商家行为有哪些?

受访者提及的应该由法律管理的商家商业行为,包括:霸王条款行为、假冒商标、知识产权行为、销售中的计量行为、食品销售前行为的管理、提供商品真实信息的管理、三包权的实施行为、保险理赔的行为、商家行贿的行为、黑出租太多、吃饭不开发票行为、盗版现象、地沟油、打车绕路拒载、旅游景点价格太贵等商家行为。

个别的受访者还提出:有些商家在提供服务时,也很弱势,法律也应给予商家保护。

以上是1499份有效问卷统计的结果。

2.消费环境社会调查数据分析

2.1 数据分析

第一个问题:您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哪个法律对您的保护最大?排在前10位的法律依次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价格法》《合同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量法》《反垄断法》。第一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有效的受访者1499人中达到1245人,占比83.06%;第二位的《食品安全法》1015人,占比67.71%;第三位的《价格法》434人,占比28.95%。看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1年来已经深入人心。《食品安全法》虽2009年2月28日颁布,同年6月1日实施,颁布、实施时间不长,但是消费者知之甚广,成为仅次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排序第二法律。然后是《价格法》,《价格法》排在第三位出乎笔者的预料,应该是消费者感觉到价格方面有问题。

第二个问题:您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还需要哪些法律保护您或管理商家?受访者有效问卷的40%左右,即约610人回答:不知道,不清楚,除不知道、不清楚这一问题的受访者外,排在前10位的法律依次是:《食品安全法》,受访者有354人提及;《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受访者267人提及;《合同法》,受访者190提及;《广告法》,包括《明星代言的规定》(当前不存在的规定);《价格法》;《产品质量法》;《网络购物退货法》《网络购物信息保护法》《网络消费者知情权规定》(当前不存在的法律、法规);《产品质量法》存在,《商品品质安全法》(当前不存在法律);《服务信任、态度法》《服务标准规定》(当前不存在法律);《反垄断法》,《反垄断反暴利法》(当前不存在法律)。

对上述调查结果概括为:受访者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时,需要保护自己,规管束商家的法律,第一、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第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第三、商家买卖合同违约方面的法律、法规;第四、广告真实、明星代言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五、价格方面的法律,第六、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七、反不正当竞争法律;第八、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退货、网络购物信息保护、消费者网络知情权三大方面;第九、服务信任(诚信)态度方面的法律、法规;第十、反垄断、反暴力方面的法律。

第三个问题:您认为:在买东西、理发、洗浴、打车等接受服务时,最需要法律管理的商家行为有哪些?最需要法律管理、管束的商家的商业行为依次是:第一、食品安全类,包括:食品安全、食品保质期过期、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受访者739人提及,占1499人的49.30%);第二、商品(产品)质量类(受访者720人提及,占1499人的48.03%);第三、服务质量类,包括:售后服务、服务质量、服务标准等(646人提及,占受访者43.06%);第四、价格类。包括:商品的价格控制、商家的价格行为、商家的价格欺诈等(484人提及,占比32.29%);第五、商家销售商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山寨产品、欺诈行为等(372人提及);第六、虚假宣传、商家不讲诚信类,包括明星代言虚假宣传、商家虚假商业宣传行为、虚假促销行为、不讲诚信行为等(364人提及);第七、购买商品后,退货难类;第八、商品出现问题后,索赔难等;第九、消费者权益保护较难,包括:商家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商品销售缺斤短两、捆绑销售、商家返券、办理会员卡及商家与黄牛串通行为等。第十、商业垄断行为、商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类,例如:商家反复推销行为、产品减量不减价、商家泄露获取的消费者隐私(医院将孕妇生小孩的信息透露给奶粉生产企业)等等。

2.2 数据说明问题

2.2.1当前我国的消费环境仍然未达到较好的状态

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中,消费者较关注的消费环境问题依次是:

第一、商品、产品质量( 排序第二),商家销售商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山寨产品、欺诈行为(排序第五),两项均涉及消费者对商品、产品,包括:商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山寨产品、欺诈行为的关注。

第二、食品安全, 包括: 食品安全、食品保质期过期、食品添加剂等问题。

第三、服务质量,包括:商品的售后服务质量,包括:购买商品,特别是网络购物后的退货难(排序第七);服务业本身的质量、服务标准等问题。

第四、对商品价格的关注。商家的价格虚高、欺诈行为,例如:店庆的虚假促销,返券等。

第五、虚假宣传、商家不讲诚信类,包括明星代言虚假宣传、商家商业虚假宣传行为、虚假促销行为、不讲诚信行为等,有的受访者问卷记载:已经不再相信明星的广告宣传、产品代言了。

上述排序的消费者关注问题,基本反映当前我国消费环境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概括我国的消费状况。在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价格虚高,虚假宣传、服务质量等方面仍然不如人意。

2.2.2 消费环境提升了消费者的法律素质

消费环境的恶劣已提升了消费者的法律素质。消费者在如此的消费环境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受访的消费者中1245人知道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占比达83.06%;有1015人知道《食品安全法》,占比67.71%;有近30%的知道《价格法》。还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知道《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说明:消费者的法律素质已经很高。

2.2.3 消费者对现有法律对商家的管束并不满意

受访者在回答第二个问题,“……还需要哪些法律保护您管理商家?”时,除40%回答:“不知道、不清楚”外,有354人回答《食品安全法》,占比23.62%;有267人回答《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占比17.81%。紧随其后的是:《合同法》《广告法》。说明:受访者认为现有的关于消费方面的法律对消费的保护仍有不足的地方。

部分的受访者还提及目前在消费方面不存在的《广告真实性管理法》《网络购物退货法》《网络购物信息保护法》《网络消费者知情权规定》《反垄断反暴利法》等,说明:受访者在消费时,注意到在上述方面存在问题。

调查的结果提醒我们的立法机构、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的地方,以便营造使消费者满意的消费环境。

3.改善环境的途径

3.1 完善现有流通法律体系,增加法律应具有的可操作性,建立公正的程序

3.1.1 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增加可操作性,使商家的责任落到实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法律中可操作性最强的。1993年八届人大第四次常委会通过,2013年10月25日十二届人大第五次会常委会第二次修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2014年3月15日实施。新《消法》亮点概括为:1、商业欺诈行为由原法的一赔二,改为三倍赔偿,即一赔四;2、商家合法消费者信息需保密,即消费者隐私权;3、网络购物七天无理由退货;4、关于人的健康方面的虚假广告代言明星需承担连带责任;5、网络购物,产生纠纷找不到或网络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消费者可向网络平台主张赔偿;6、耐用消费品6个月内,出现瑕疵或问题,由销售者证明瑕疵,及耐用消费品举证责任倒置 ;7、经营者行政责任加重。虽可操作性最强,但仍需配套法规支持,使其操作性覆盖更广。如:《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发生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者发动机、变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发动机、变速器与其主要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情况”,消费者选择更换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更换或退货。但笔者曾协助为一家庭轿车消费者处理变速器问题车。该轿车高速路行驶,瞬间失速,停车再次行驶正常,经检查为变速器问题,两次修理后仍有问题,因其关系到安全,消费者欲换车,该轿车经销商对变速器只修不换。使该车不能达到《家用汽车“三包”》规定的条件。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内均无从适用。这种只修的情况,缺少了在什么问题、状况出现,必须更换变速器的规定,使“三包”难以落到实处,消费者权益难以维护。

因此, 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配套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能够落到实处。其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也应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样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3.1.2 以《食品安全法》为例,加重食品生产、经营者责任。

2009年《食品安全法》有两点新意:第一,确立食品赔偿的十倍赔偿额度;第二,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但正像北京某大型商业有限公司慈云寺店卖过期奶酪,消费共计148.4元。在证据确凿的事实面前,该店负责人也只同意退货并赔偿500元。而十倍赔偿是1484元。经营者一般会顽强的抗拒十倍的赔偿。[1]这使消费者不得不诉讼解决,而诉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消费者的法定的赔偿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商家故意拖延时,一旦通过诉讼,应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除法定的赔偿外,应进行一定数额的精神赔偿,加大对经营者由于故意不赔或拖延赔偿的惩罚力度。同时也使消费者能够对自身因诉讼而加大的维权成本进行必要的补偿。

2014年6月2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修订草案对2009年通过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作了大幅度修改,旨在“为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制度保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微博)受国务院委托23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说明时表示,现行食品安全法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他说“与此同时,我国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经营现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监管体制、手段和制度等尚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安全需要,法律责任偏轻、重典治乱威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几年来,“地沟油”、“染色馒头”、“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仍不时被媒体报道。

张勇表示,修订的总体思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建立最严格的各方法律责任制度。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手段,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实行最严肃的问责,对违法作业的检验机构等实行最严格的追责;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在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方面,突出民事赔偿责任。规定实行首负责任制,要求接到消费者赔偿请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同时完善了消费者在法定情形下可以要求十倍价款或者三倍损失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修订草案还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对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规定直接吊销许可证,并处最高为货值金额三十倍的罚款;对明知从事上述严重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生产场所或者向其销售违禁物质的主体,规定了最高二十万元的罚款;对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受到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规定终身禁止从事食品检验工作。

修订草案细化并加重对失职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处分。依照规定的职责逐项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细化处分规定;增设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的情形;设置监管“高压线”,对有瞒报、谎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等三种行为的,直接给予开除处分。?[2]

修订实施5年的现行《食品安全法》以改变当前食品安全令人堪忧状况。使消费者食用符合安全要求的放心食品。其他的维护消费者法律也像《食品安全法》一样,让食品、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包括监管者感到一旦触犯了法律红线,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责任之重让他们心颤。

3.1.3 以《消费者(公众)信息保护法》为例,制定单行的保护消费者某一方面的法律。

201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有对消费者信息保护的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但对经营者泄露了消费者的信息的责任规定的不明确。只是经营者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泄露消费者的信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措施不力泄露,一种是故意为之。两种情况责任是什么?没有明确规定。

“近年来,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一觉醒来查账,百万存款消失;网银交易刷卡,账户口令被盗;知名网站CSDN发生“泄密门”,600万网民密码丢失??信息买卖、信息诈骗,利用个人信息打开的一个个犯罪“黑洞”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安全底线。信息泄露已经成为影响亿万群众生活的新的民生问题。??”文章还说:“信息买卖日益猖獗,个人信息遭商家猎取。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你去售楼处买房,出不了三天,家装公司就会打电话向你推销装修;你去车市买车,很快就会有人向你推销保险。??秘密就在于商家已经将你“卖”了。??曾有一家公司出售了1.5亿条个人信息,每条要价0.3元到1.5元。面对个人信息被盗、被出售,公众很烦心,也很无奈。??一家装修公司的工作人员陈某某告诉半月谈记者,在某市,??一些公司花钱到物业或售楼处购买业主资料,挨个打电话推销。一份名单上有三四百个业主,只要能做成两三笔生意就够本了。2012年1月初,某市一论坛网帖称“常州十几万中小学生家长信息遭泄露”。从卖家的一张截图中可以看到西新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被众多培训机构获得后,进行了轰炸式的宣传与推销。”[3]这些公众信息的泄露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能约束的,应有专门的法律对公众(消费者)的信息进行保护,明确在“泄密门”情况下,泄露了公众的个人信息应承担什么责任。首先,让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者承担难以承担的民事责任,让泄露者倾家荡产。其次,更加明确的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与我国《刑法》衔接,使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让不法经营者不敢胆大妄为。

保护消费者权益、利益的法律的其他空白点,也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定、调整。例如:《反暴利法》;现有的《广告法》的修订;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配套的网络购物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法规等。

使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构成较完整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通过法律规则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消费者在购物、接受服务时,包括:食品安全、添加剂;商品质量问题;商品价格不实;虚假广告、宣传;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购物退货难等等方方面面的各种担忧,改善当前的消费环境。

3.2 加强商家的法律、道德意识

上述说的是法律、法规,从商家的角度,提高商家的法律、道德意识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必不可少的选项。任何好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体系,都需要人的遵守、执行。

再健全的法律也有漏洞可供商家规避。这就需要商家有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对法律、法规自觉的遵守是法律执行到位的最根本的条件,提高商家的法律意识是达到自觉的前提。所以,我们应通过教育、法律执行的示范、责任的警示提高商家的法律意识。使商家对法律的遵守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执法程序、制度的设计,引导、指导、培养流通企业遵守流通法律习惯,使遵守流通法律成为流通业企业的自觉行为。

同时,我们还需引导商家逐步提高道德水准,不违法是商家经营的底线,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以自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为荣,以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为耻。从道德的层面达到改善消费环境的目标。当然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中,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但我们必须向这个目标不懈的努力。

3.3 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以及完善司法的消费者侵权赔偿制度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的立法,形成准确规范流通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还应明确商家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关。保护消费权益法律方面,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物价管理部门等管理机构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权限和处理纠纷及违法行为的程序。物价管理部门在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反暴利方面的职责、权限、调查、处理违法行为的程序。使上述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到流通领域中去。明确食品安全、添加剂;商品质量问题;商品价格不实;虚假广告、宣传;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购物退货难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机关,将消费者反映较强烈的问题的查处工作落实到位。做到商家如果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人管,具体的查处措施落到具体的商家,而不是查处时,雷声大,雨点小。商家遮遮掩掩;消费者维权成本大,失去耐心,使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恶性循环。我们强调认真查处,件件落实,就是要使消费维权纳入良性循环。

司法部门受理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案件后,只要事实清楚,金额不大,证据确凿,法律依据明确,应快速审理,迅速判决。让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且迅捷的司法保护,引导流通企业价值观向守法、诚信方向转变。

通过流通领域法律的严格的执法、被侵权人可操作的包括诉讼在内的维权方法的落到实处,迅捷有效的行政、司法保护,从而为建立良好的消费法律环境提供行政、司法保障。

3.4 培养消费者主动维权意识

从本次社会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均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仍有610受访者回答:“不知道、不清楚”,因此,还需通过我们相关部门的宣传,特别是2014年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培育消费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作消费过程中的常态。

综上,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逐渐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中,孕育出我们的良好消费环境,并使良好的消费环境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商业资源之一。让消费者在消费、包括购买商品、特别是食品,接受服务时,不再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台,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16:00,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6日讯(记者 李方 通讯员 赵萌)

[2] 易网财经,网易首页,财经频道,2014-06-23,20:17:10,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孟娜、程卓、胡浩)

[3]《个人信息遭泄露事件频发 利益驱使信息买卖盛行》,腾讯新闻,国内新闻,时政新闻2012年5月07日,10:11,中国新闻网,微博

消费环境篇4

[关键词] 消费环境营造和谐社会

一、和谐消费环境及其基本内涵

和谐消费环境与不和谐消费环境相对,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良好消费环境,一般是指存在于一定社会生活时空中的一种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诚信友好、节约环保的消费社会环境。在这个消费环境中,消费者与消费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以及其他因素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以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消费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没有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和谐消费环境的基本内涵通常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是针对企业的商品生产、商品销售、服务提供等而言的一个和谐消费环境概念。在我们所讨论的和谐消费环境中,它应该是最基本的、最初阶的和谐消费环境。可以说,没有信息通畅以至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就根本谈不上和谐的消费环境,它只会引起社会的不安,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

2.文明健康的消费环境。文明健康的消费环境是我国和谐消费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商品生产部门、服务提供单位都要以为消费者生产和提供文明健康的包括各种消费品、消费场所、消费品广告等在内的消费环境为己任,通过建构文明健康的消费环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是针对于消费活动的交易过程而言的一个和谐消费环境概念。消费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交易过程,交易过程本身就构成一种消费环境。如果交易过程是公平公正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消费环境是公平公正的,是和谐的,反之,这种消费环境就是不公平公正的,也就是不和谐的。

4.诚信友好的消费环境。诚信友好的消费环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诚信,即讲信任、讲声誉,它主要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品的商品生产部门和服务提供单位对消费者要讲信任、讲声誉;二是友好,即关系的协调,包括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协调、企业和消费者与其他权益主体关系的协调、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等。

5.节约环保的消费环境。节约环保的消费环境是针对消费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一个和谐消费环境概念。人类的消费资源是有限的,有的资源不可再生,有的虽可再生但其再生过程和再生能力会要受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本代人的消费不至于影响后代人的消费,确保本代人与后代人的消费和谐,必须建构一种节约环保的消费环境。

二、我国消费领域内的不和谐因素

就目前来看,存在于消费领域的不和谐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名著《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它具体表现为对名牌、时尚的狂热追求。商品在炫耀性消费中成了地位、财富、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的象征,其符号价值被凸显为最重要的东西,而其物理属性即其功用价值被忽视掉了。另外,我们发现某种商品所具有的炫耀功能迟早会随着他人的模仿而消失殆尽。炫耀者为了继续标榜自己在消费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他势必会寻找新的能够标示个人身份的独特商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购买独特商品――大众化(被模仿)――购买新的独特商品――再度大众化……的恶性循环,而与之相伴的必然是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2.超前消费。通俗地讲,超前消费即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对此,社会上褒贬不一。如果从年龄层次上来看,赞同超前消费的大多是年轻人。因此,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里,出现了一个新生群体,即“负翁”一族。这些负翁遵循“先享受、后劳动”的原则,贷款买房买车,对未来的判断过于乐观,以至于当遭受意外风险时,抵御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过弱,很容易陷入经济困境。另外,从宏观层面讲,超前消费的方式也制造了经济发展的表面繁荣,很容易重蹈欧美国家“泡沫经济”的覆辙。

3.一次性消费和消费中的短期行为。一次性消费和消费中的短期行为表明,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商品的使用寿命变得越来越短了。一次性杯盘、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衣物、纸餐巾、纸抹布等一次性用品充斥在人们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中,有限的资源只参与了一次消费过程就列入了垃圾行列,这种消费模式直接引发了全球性资源危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改变这种线形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消费。

4.即时消费和冲动消费。二者诠释了消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的主观状态。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因此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的时代,我们根据物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尤其是随着当前购物场域由小商店向超级市场的转移,消费主体被置于巨大的物的包围之中。商家不断地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寻找消费者消费过程中心理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对繁杂商品的精心布置和排列组合,激发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冲动消费和即时消费成为可能。

以上种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种“浪费”,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个人财力时间的浪费。这些消费行为是从个人的欲望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对商品的购买和消费,从表面看是人对物的控制,而其深层含义却是物对人的征服。人们为占有某些商品而努力工作,但商品功能和形式的不断翻新又使得消费者不断淘汰和不断购进。而现实是,商品的更新速度远远快于个人对商品正常替换的速度,因此,就产生了消费者与商品(或厂商)之间的追赶关系,人们在追赶中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方向,人不再为自己活着,而是为物活着。

三、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建设和谐社会

没有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和谐消费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环境好不好,是否做到和谐,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在消费的经济环境方面,必须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要求,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商品和服务较为丰富,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这是和谐消费环境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作基础,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甚至构建和谐社会就是空的,就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只有不断发展经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才会更加和谐。

2.在消费的政治环境方面,必须符合“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即在消费领域,消费者的权利受到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消费法制建设比较健全,并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法治国方略在消费领域得到贯彻落实;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问题能得到较好解决和预防,社会公平正义在消费领域得到较好体现;消费者的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充满活力;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的消费者权益争议能得到妥善解决,消费市场和人们的消费生活“安定有序”。

3.在消费的文化环境方面,必须符合“诚信友爱”的要求,有一个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社会各方面都关心、重视、支持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排除市场上各种消极因素,使消费者的消费做到放心和无顾虑、无风险。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先进的消费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维权文化得到褒扬,实现科学、合理、健康、文明消费成为人们的追求和时尚。

4.在消费的自然环境方面,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使消费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这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也包括生态需要。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生态平衡遭破坏,生态环境遭污染,必然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

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对于经营者来说,要求经营者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加强自律,向消费者提供符合“放心消费”要求的商品和服务,不得做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以确保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得到落实。对于职能部门来说,要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政监管和规范,在为消费者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中发挥主体的作用;而消费者则是要积极发挥主人翁作用,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群众监督,主动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部门反映商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环境的净化。

消费环境篇5

关键字:消费税 环境税 效用分析

环境税改革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合理性,更好考虑现实的可行性。渐进式改革是现阶段环境税选择的重要方向,在现有的税制中增加环境税的涵盖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环境税的税收比重,逐渐降低企业和居民对环境税的排斥心里,弱化改革阻力。在现行税种中,消费税扭曲性较小,对经济影响相对不强,可以作为环境税渐进式改革的载体。

一、消费税效用分析

消费税又称货物税,是指对一切消费品和消费行为进行征税的税种,消费税在诸税中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选择性是指消费税与增值税在范围上不同,消费税仅对部分商品征税,而增值税是对所有的商品征税。政府可以利用消费税的这一特点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在环境保护上,消费税可以作为环境税依附的载体。一方面,消费税是对消费行为课税,因此它不是对资本和劳动力征税,税收的扭曲效应较小,在经济上有"效率" 。根据伯纳德•萨拉尼的税收等式,假设在完备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可以把一个生存时期为T、遗产继承额为H 、遗产遗赠额为S 工薪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条件表式为:

+ = +H ,其中,C为消费,L为劳动,r为贴现率。这一等式表明,如果没有遗产,那么消费税就正好等于工薪税,更为一般的说,对于消费和留下遗产所征的税等于对工资和继承遗产所征的税,因此可以说,消费税会对福利产生积极影响,尤其在资本过于短缺的经济中。并且大部分定量研究通常的结论是:消费税对福利确实具有正面影响,但是数字变化不定。另一方面,消费税是选择性税种,征收和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消费品和消费行为,通过合理设计消费税,对生活必需品免税,对奢侈品进行征税,能起到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效果,特别是效率,即通过引导市场导向,使资源流向弹性小的生活必须品。消费税的"选择性"使得环境税在收入分配上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解决。

二、环境税改革

我国目前的税制中,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税种包括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的资源税、对特定消费品征收的消费税、对机动车、船征收的车船使用税、专用于城市维护建设而征收的附加于流转税上的城建税、针对成品油消耗征收的燃油税等,同时还有排污费、绿化费征收等一些相关的环保法规。如果从消费税的角度看环境税改革,当前我国消费税中可以视为环境税的大体包括: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小轿车、摩托车等;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等;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现以环境税为载体,从几个角度对环境税进行分析。

(一)、 "双重红利"与“总红利”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更多学者开始关注税收对环境调整作用,环境税的“双重红利”假说是环境税改革的成果之一。Bovenber(1999)和Goulde(1995)很好地解释了“双重红利”假说,认为开征环境税可以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开征环境税,可以将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实现内部化,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环境状况改善,有效地控制污染,即环境目标,也称为“绿色红利”。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之后,可以利用其收入来降低现行税制对资本和劳动产生的扭曲,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增加更多社会就业等。这有助于实现降低超额税收负担的目标,即非环境目标,亦称为“效率红利”。

绝大多数学者认同环境税的第一重红利,对于第二重红利的存在与否,学界意见不一。

根据西方学者的理论,能否产生第二重红利取决于环境税的收入循环效应是否大于税收的交互效应。从各国的实践来看,90年代以来的环境税综合税制改革一定程度的佐证了双重红利。Bosquet对30多个OECD国家的环境税效应分析发现,环境税改革以后,多数国家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其增加就业的效应并不明显。可以认为,环境税改善环境的第一重红利是存在的,是否存在第二重红利并不绝对。因此,我国实行环境税能否产生"双重效益"还需要更加严谨的分析。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关注环境税的“总红利”,即第一重红利和第二重红利的相抵总和,提高第一重红利的比重,使环境税真正成为绿色税收,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政府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这层红利,因此我国可适当加大消费税中环境保护税收的比重,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是在开征税种前应对该税种的环境保护功能做出较为充分的估计。另外,将环境税收收入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或者降低企业为雇员社会保障的支出可能不失为一个好的税收收入再利用途径。

(二)、税收公平

从经济学角度讲,收入公平分配是关于收入分配参与机会与分配结果的价值判断。哲学家布莱曼尼茨对公平的定义是,一个劳动者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应该有与别人均等的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因先天的不足而受到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决定的个人收入分配从公平的角度看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需要政府通过税收来调节,这就是税收公平。

税收公平的实质是要使纳税人所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负担状况相适应。根据拉姆齐关于几个消费者的模型, ,该方程左边被称为产品k的抑制指数,让 取一个较小的值,于是在效用水平固定的情况下,对产品j征收税额 ,就使得消费者i对产品k的消费量减少百分比的相反数。它也可以解释为由于税收所引起的对产品k的补偿性需求的相对减少量。方程的右边,依赖于 ,也就是依赖于消费者i的净社会边际收入效用与其在对产品k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协方差。该模型表明,政府应当减少阻止对具有正的 的产品的消费,也就是税收体制应当对普通商品减税或免税,对奢侈品或者高档商品征税,则能较好地兼顾税收公平。因此,在消费税尤其是对奢侈品的征税中融入环保能有效保证税收公平,而不至于带来税收累退这样的负分配效应。如对大排量的汽车征税,这不仅是对奢侈品征税,也在一定意义上间接保护了环境,因此可以在对奢侈品征税的基础上再加上部分环境税的税负,但是这必须结合中国居民的收入结构,尽量使税负不至于更多地落在中下层收入水平的居民身上。#p#分页标题#e#

(三)、技术进步与消费者偏好

随着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西方各国纷纷开始探索降低所得税并加强商品税,特别是70年代后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消费税因其独特的调节作用受到各国的青睐。微观上,消费税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税收替代性,即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调节企业生产。环境税融入消费税中,加大了人们消费产生环境负外部性产品的成本,对厂商和消费者均能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厂商而言,在竞争的市场上对需求价格弹性高的商品,产商可以通过降低价格促进销量来实现。对于生产属于消费税课税对象的产商而言,如果使产品更加环保以免受课税将使其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此,这就带来了企业的创新,也就能带动技术的进步,进而可能促进产业的绿色升级和经济实现绿色增长。但是这种创新精神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产权制度加以保证,否则将会大大打击企业的创新意识。对消费者而言,对有些消费的偏好是可以改变的。价格不是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好手段,但也不是一个差方法。例如,爱尔兰在对塑料袋征高税后,爱尔兰的"白色污染"不仅得到了有效控制,更达到了环境清洁的目的。因此,在消费税中融入环保概念,能更好地提高消费者的

参考文献:

1. Environmental Taxes, Renewable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rope

2. 司言武. 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刘红梅,孙梦醒,王宏利,等. 环境税“双重红利”研究综述. 《税务研究》,2007

消费环境篇6

关键词:人文环境;存在问题;总结;研究;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1 关于人文环境及其低碳消费背景的分析

1.1 在当下人文环境工作模块中,进行低碳消费环境的分析是必要的。从一个气候角度来说,气候的变暖会导致水资源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了现阶段的人类生存环境,这就需要进行生态模块的分析,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气候变化模块及其人文环境,还有低碳消费模块的分析,更好的进行这几个模块的分析,进行这几者关系的剖析,满足现阶段人文环境的工作需要。

在当下工作模块中,进行低碳消费的分析,必然需要进行气候变暖原因的分析,大自然之所以会是逐渐变暖的,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由于大量的人类活动,所以就进行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进一步引发了低碳消费的问题。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零碳消费模块,这就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所谓的人文环境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是一个不太容易定义的概念。各个学科对于它的定义都是比较宽泛的。所谓的人文环境实际上是人的文化与人的社会文明。所以所谓的人文环境就是在社会生存系统中,进行人类的文化价值内涵事物的反应,它就是社会系统中的某些有形环境,其实现了这些社会本体的某些无形环境的划分,表现在方方面面。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1.2 通过对低碳人文消费环境的总结,更有利于满足当下低碳消费工作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不同社会文化状态的分析。比如进行低碳消费理念的分析,准确来说,这是一种消费主体的心境,就是关于消费者的消费品的选择,进行相关心态的分析,在一定的范围、地区中进行低碳消费价值理念的应用,在决策模块中,进行低碳消费的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低碳服务的提供及其低碳产品的消费。这涉及到诸多的消费主体的思维模式。人文环境是重要的原因,一般来说,任何的经济现象及其行为都是某些文化沉淀的结果。

2 消费政策及相关模块对低碳消费的导向

2.1 在当下消费策略及其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模块的分析中,消费策略是与时俱进的,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都是随着时期、社会、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价值理念。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具备的目标及方向都是鼓励消费,这里面涉及到方向及其目标的明确性。如果方向很明确那么它的发展就比较快速,如果消费活动比较不明确,则它的发展是很慢的。在低碳消费模块中,其政策的低碳性能是比较低的,通过对低碳消费模块的优化,更有利于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2003年了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块中,如何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限制,这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暖限制策略的应用,比如进行二氧化碳等排放量的控制,进行气候应对的控制,更好的落实好环境保护的策略,进行低碳消费责任的承担,保证现阶段的市场低碳消费模块的开展,提升其应用效益,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主要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

2.2 在当下发展模块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它是各种生存下来的价值观念的总结,其实现了一定的政治模块、经济模块等的反应,又将这些意义反馈与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各个方面,影响了现阶段的低碳消费模块的开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源泉,其的发育时间比较长,对于我国的人文历史体系的贡献是比较大的。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

在中国的人文儒家文化中,可以看到某些思维学说,也就是宁简奢,这就是一种节约理念的应用也就是对于奢侈消费的控制,这就是我国的传统人文环境中的文化。其提倡人们进行简单的生活,更好的进行感官快乐的追求,保证生活的良好开展,这就需要进行节俭消费现状的分析,保证现阶段消费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3 结束语

消费环境篇7

关键词 能源消费;环境污染;ARDL-ECM;边限检验

中图分类号 F2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69-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12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能源的大量消费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丰煤少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当前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这是导致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已经过大。如何促进经济、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环境间的关系研究也比较多,国涓分析了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活动的环境成本[1];任彪、李少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电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而水电的消耗又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比较大[2];曾波,苏晓燕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到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中,探索了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种能源消费对我国环境质量的不同影响程度[3];杨永华等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并试图从理论上论证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在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4];王舜,张颖从哲学视角出发,分析能源与环境关系的历史,并探讨了处理和解决能源与环境关系的出路与设想[5]。已有文献中的多数为定性分析,少量的定量分析也局限于研究能源消费与环境间的相关关系,并没有探讨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且还没有学着对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误差修正模型和边限检验对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与不同环境污染物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1 样本选取和研究方法

1.1 样本选取

我国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是SO 2、烟尘和氮氧化物。图1显示了1985-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情况,图2反映了我国1985-2007年SO2和工业烟尘的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 2002年达到最低点66.32%后,又有所上升;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在 上升。

图2显示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存在长期上升的趋势, 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则存在下降趋势。本文采用二氧化硫(SO2)、工业烟尘(GY)的排放量来衡量我国环境污染的状

图1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情况(1985-2007年)

Fig.1 The composition of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数据来源: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图2 我国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排放量(1985-2007年)

Fig.2 Discharging of SO2 and industrial fumes

in China(1985-2007)

数据来源: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况,采用能源消费总量(EC)、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CC)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XC)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选取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在数据处理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王姗姗等: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边限协整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4期1.2 研究方法

在多元模型中,由于序列的非平稳性可能会给传统的回归模型带来 “伪回归”问题。20世纪80年代Engel和Granger的协整理论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形组合可能是平稳的[6]。对于相同的非零阶单整序列,则可用JJ(Johansen-Juselius)检验来分析变量间长期和短期的均衡关系[7]。然而该方法要求所有变量具有相同阶数,尤其当在分析中涉及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选择,滞后阶数、趋势项和截距项的确定时,研究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型的稳定性不高。因此Pesaran和Shin(1999)与Pesaran等(2001)提出自回归分布滞后(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Approach, ARDL)协整方法和边限检验(bounds testing)[8][9]。这种分析方法不要求变量具有相同单整阶数,适用于无法确定模型变量是零阶单整、一阶单整还是混合形式,同时对样本容量的变化不太敏感。由于本文只有23个数据样本,于是采用基于ARDL模型和更加稳健的边限协整检验来识别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间的长期关系,同时采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分析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短期动态关系。

边限检验所基于的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ΔlnWR=α+α0T+∑nk=1k ΔlnWRt-k+∑nk=0βkΔlnECt-k+∑nk=0γkΔlnCCt-k+∑nk=0λkΔlnXCt-k+δ1lnWRt-1+δ2lnECt-1+δ3lnCCt-1+δ4lnCCt-1+ut (1)

式(1)中表示一阶差分,ln表示对序列取自然对数,WR为污染物,在具体分析时采用SO2和工业烟尘这两个指标。边限检验是通过对滞后变量lnWRt-1、lnECt-1、lnCCt-1和lnXCt-1系数的联合检验来实现的,采用的是Wald检验,输出结果为F统计量。检验的原假设是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表达式如式(2)所示。

H0∶δ1=δ2=δ3=δ4=0

H1∶δ1、δ2、δ3、δ4不全为0(2)

利用式(1)计算的F统计值检验水平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Pesaran等 (2001)构造了检验条件误差修正模型的上下两组边限临界值,临界值上限假设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临界值下限假设所有变量都是零阶单整的。若计算的F统计值大于临界值上限,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存在协整关系;若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下限,则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若F统计值落在临界值上下限之间,则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2 模型估计结果及经济含义

2.1 模型估计结果

在利用ARDL模型时我们先按照式(1)对各差分变量进行滞后并利用AIC信息准则选择最佳滞后期,考虑到SO2的排放存在上升趋势,本文在进行方程估计时加入了趋势项,然后根据系数的显著性判断是否需要保留;接着利用边限临界值进行检验,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如果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就将变量放入条件误差修正模型中,最后采用ARDL估计方法估计水平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差分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由于本文的样本滞后期越长序列相关越严重,且受数据样本容量的限制,我们选择差分变量的最大滞后阶数为2(即p=3)。根据一阶差分变量的不同滞后期得到AIC值、1阶和2阶序列相关的LM检验统计量、边限检验的F统计量值,如表1所示。

表1 ARDL模型滞后阶数选择、AIC准则、序列相关LM统计量和边限检验F统计量

Tab.1 Lag order of the ARDL model,AIC criterion,serial correlation LM statistic and bounds testing

Pollution

Lag

AIC不包含趋势项

No trendχ2(1)χ2(2)

F- Statistic

Lag

AIC包含趋势项

Trendχ2(1)χ2(2)

F- StatisticSO2

GY1

2

1

2-1.77

-1.48

-1.06

-1.271.22

7.52***

8.71***

16.88*** 2.36

13.64***

16.60***

19.50*** 1.01

0.12

8.53***

4.291

2

1

2-2.63

-3.07

-0.96

-1.179.52***

9.53***

8.73***

17.03*** 15.52***

19.48***

17.22***

20.00***5.16**

3.64

7.37***

3.11注:以上AIC值、χ2(1)和χ2(2)都是根据式(1)的不同滞后期计算而来,边限检验临界值的选取参考Pesaran等(2001)的表CI(iii)和表CI(iv)。*、**、***分别表示10%、5%、1%显著性水平下的拒绝原假设。

根据AIC信息准则并结合序列相关的LM检验统计量,计算式(1)中滞后水平变量系数约束的WALD检验的F统计量,与Pesaran等(2001)计算出的边限临界值上下限进行比较,判断水平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SO2包含趋势项在5%(p=2)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式(1)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工业烟尘无论包不包含趋势项均在1%(p=2)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依据AIC和相关诊断对SO2和工业烟尘的估计方程进行处理,剔除不显著阶数,使模型简化。经处理后最终确定的ARDL模型为:SO2(1010),工业烟尘(1101)。

根据最终设定的模型,我们对式(1)重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长期来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

的比重对SO2的排放量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显著的,短期来说,只有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很好的解释我国SO2的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长期弹性系数分别为:1.70、-6.47和-0.59。

F值:5.18 F值伴随概率:0.01表3是工业烟尘对应的方程(1)表达式的估计结果。从长期看,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影响显著,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影响都不显著;从短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长期弹性系数分别为:0.06、0.27和-1.40。

为了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本了诊断检验,同时为了检验模型最终设定的可靠性,还利用了估计方程递归残差累计和(cumulative sum of recursive residuals)与递归残差平方累计和(cumulative sum of squares of recursive residuals)对模型参数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稳定注:χ2(4)SC、χ2(2)N、χ2(1)ARCH分别表示检验估计方程残差项的4阶序列相关、正态分布和1阶条件异方差的卡方统计值,括号中的为P值。CUSUM和CUSUM SQ是用来检验模型参数结构稳定性的递归残差累计和与递归残差平方累计和。

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自回归分布滞后―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比较稳定,估计结果可靠。

2.2 估计结果的经济含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污染物在长期和短期受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不同,因此在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从长期和短期来说也分别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的排放量影响均显著。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SO2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提高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但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只有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从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第二产业向能源消耗较小的第三产业转移来实现。对工业烟尘排放量来说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影响是显著的。降低烟尘排放量,只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走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来实现。

从短期来看,只有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的排放量有显著影响,这进一步印证了我国SO2的排放是由煤炭消费引起的。要想短期内降低SO2的排放量,只能减少煤炭、焦碳等低质能源的使用,提高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和煤炭清洁有效利用技术的使用率。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有显著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能源提供支撑和保障,因此,只能通过改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节能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开发和推广可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降低工业烟尘的排放量。

3 结 论

本文以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边限检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关系,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对SO2、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影响。 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的排放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来说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影响是显著的;②从短期来看,只有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的排放量有显著影响,而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的影响显著。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使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建议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实现能源消费的清洁化;②尽可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③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④提高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涓. 我国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J]. 商业经济,2005,(8):8-9.[Guo Juan. Research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 BusinessEconomy,2005,(8):8-9.]

[2]任彪,李少颖. 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 (1):46-49.[Ren Biao, Li Shaoying. Grey Incidence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07, 22, (1): 46-49.]

[3]曾波,苏晓燕.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 价值工程,2006,(9):1-4.[Zeng Bo, Su Xiaoyan. Positiv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ese Industryo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Based on Grey Relevancy Theory [J]. Value Engineering, 2006,(9):1-4.]

[4]杨永华, 诸大建,王辰,等.经济学视角的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1): 71-74.[ Yang Yonghua, Zhu Dajian, Wang Chen, et 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 from Economic View[J]. Resources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2007,21, (1):71-74.]

[5]王舜,张颖.关于能源与环境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8):68-70.[Wang shun, Zhang ying. History Insp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J]. Production Capability Study,2007,(8):68-70.]

[6]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 1987, 55(2):251-276.

[7]Johansen S. Estimation and Hypothesis Testing of Cointegrating Vectors in Gaussian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s [J]. Econometrica, 1991 , 59 (6) :389-402.

[8]Pesaran M H, Shin Y. An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ling Approach to Cointegration Analysis. Chapter 11 in S. Strom (Ed) Econometrics and Economic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agnar Frisch Centennial Symposiu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9.

[9]Pesaran M H, Shin Y and Smith R J. Bounds Testing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Level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1, (16):289-326.

[10]李磊,严刚,杨金田.我国能源发展的环境约束分析[J]. 能源环境保护,2007,21(4):1-5.[ Li Lei, Yan Gang, Yang Jintian. The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s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J].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21(4):1-5.]

[11]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15-23.[Peng Shuijun,Bao Qun.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J].China Industial Economy,2006,(5):15-23.]

[12]Grossman G M,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C].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914, NBER,Cambridge MA.1991.

[13]于峰,齐建国.开放经济下环境污染的分解分析―基于1990-2003年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J].统计研究,2007,(1):47-53.[Yu Feng,Qi Jianguo. Decomposing and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Opening Economic Circumstance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s of China from 1990 to 2003[J].Statistical Research,2007,(1):47-53.]

[14]蔡,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6):4-11.[Cai Fang,Du Yang,Wang Meiy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mission in China:Will a Low Carbon Growth Be Incentive Compatiblein Next Decade and Beyond?[J].Economic study,2008,(6):4-11.]

[15]彭水军,包群.环境污染、内生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114-126.[Peng Shuijun,Bao Qun.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dogenous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Research,2006,(9):114-126.]

Bounds Testing fo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NG Shanshan1 XU Jihui2 QIU Changro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2. Engineering Colleg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8, China)

Abstract Energy use is one of the prime factors to lead to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Thus it'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ergy use and different infectants. The authors selected annual data from 1985 to 2007 as sample, and di d empirical research by the methodologies of bounds testing and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RDL-EC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us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in the long term,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e proportion of coal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e proportion of hydroelectric power, nuclear power and wind power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re observably influential to the discharging of SO2, but for the discharging of industrial fumes, only the proportion of hydroelectric power, nuclear power and wind power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have distinct influence on the discharge of SO2; in the short term,the proportion of coal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has distinct influence on the discharging of SO2.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hydroelectric power, nuclear power and wind power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have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discharging of industrial fumes. In the view of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ong term and short term influence from different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tructure on different pollutants, we should make a difference when control pollution.

消费环境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王铭涵”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消费环境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上级局的要求,我们莱州局结合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和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工作,深入基层所和商户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消费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引导,积极培育放心消费创建单位。各市场监管所按照要求扎实开展辖区经营者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在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新消费等重点领域,引导经营者积极参与放心消费创建,按照省、市局的放心消费创建标准和创建指南,指导放心消费创建单位对照创建标准开展创建工作,培育了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为广大消费者改善了消费环境,提高了消费者的获得感。截止11月底,创建县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06户,正在创建22户,市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30户。

(二)组织开展行政约谈,落实消费维权主体责任。结合消费投诉举报受理数据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行政约谈会,督促经营者履行法定及约定义务,整改存在问题,落实消费维权主体责任。今年以来,我局共接到消费者投诉农机质量差,售后服务跟不上、不提供售后服务的投诉举报300余起,针对这种情况,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相关科室会议,对相关涉及30多家单位进行集体约谈,对投诉较多的4家生产经营单位单独约谈,并在本行业开展了专项整治。

(三)发布消费警示,营造良好的消费维权社会氛围。建立消费警示发布制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健康、安全消费。我局结合每年的“3·15”活动和“五进”工作,通过以媒体、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集贸市场、社区为平台,广泛宣传消费维权的法律法规和小知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维权社会氛围。今年以来,我局对12345热线转办案件中同一消费问题投诉多达10余起以上的加油卡、学习机等实时发布了消费警示。

二、当前消费环境建设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监管效能不高,违法成本较低,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部分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失,主体责任不落实,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二)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效果不显著。消费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但维权合力尚未有效形成,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不共享、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三)ODR企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局粗略统计,ODR企业至今处理的投诉也只有了了的3起。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完善消费维权机制,不断推进消费环境建设向纵深开展。认真贯彻执行《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和《省政务服务投诉热线管理办法》,确保投诉举报渠道的畅通,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诉求。要继续加强消费维权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指导其更好地发挥化解消费纠纷的积极作用。依托全国12315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把投诉作为重要的案件线索来源,进一步强化“诉转案”机制。指引消费者选择重信誉、守信用的经营者进行消费,倒逼经营者致力于诚信经营和提升服务质量,在社会上营造崇尚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实体店无理由退货制度。倡导商场、超市等实体店实行线下无理由退货制度,鼓励参与企业主动做实做细无理由退货承诺,帮助商家创新销售模式,改善消费体验,为商家赢得“回头客”。

(三)深入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大力引导电子商务经营者广泛参与“放心消费在山东”创建,持续加强对《电子商务法》宣传,结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销售不安全食品和药品、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突出问题。

莱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上一篇:生活消费范文 下一篇:消费品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