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11 17:03:26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范文第1篇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景观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tourism had developed rapidly. As rural tourism can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gional economic, it gets great attention. How to carry out the planning of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to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create the greatest benefi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d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content, planning principl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landscap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工作的紧张、繁忙和巨大的压力,使得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身心疲惫,再加上生活交际面狭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精神情绪烦躁不安,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调节,以重新恢复身心的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以陶冶性情,放松心情为目的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各地纷纷兴起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旅游方式之一。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概念、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的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以减少由于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概念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村聚落、乡村文化、民俗风情、森林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为吸引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展开的以领略乡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尝试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1]。

1.2 乡村旅游景观

乡村旅游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为载体、能够体现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的综合性景观[2]。

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主要决定于乡村景观的属性、特征、规划的目标、要求、任务等,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意象规划、整体格局规划、乡村聚落规划和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四个方面。

2.1 意象规划

何谓乡村景观意象规划呢?它是在景观思想、景观精神和景观灵魂层面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的最高境界规划,是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核心,是对乡村景观感知的心理图式进行塑造。

2.2 整体格局规划

是指在乡村景观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设计技术系统为支撑,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乡村景观的总体特征、格局和发展方向,是对乡村景观环境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重做好斑块和廊道的规划。

2.3 乡村聚落规划

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比较小,而且相对来说较集中,习惯上把这样空间称为乡村聚落。乡村聚落规划可分为村落形态控制和村落景观规划两部分[3]。

2.4 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景观遗产正面临着毁灭地威胁,现实需要我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醒悟感和珍惜感,不能让历史的瑰宝流失,应加强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合理规划。

3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就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将其指导性原则分为以下几种:

3.1 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原则

乡村地域广阔,大面积的景观是自然或近乎于自然景观的地域,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美国Frederick Law Olmsted 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此外,了解乡村旅游的特质,才能准确的把握聚落区域在整体中定位,才能在充分发挥其潜能,精心营造出恰如其分的规划项目,延长其旅游地的周期。

3.2 尊重适用人群的审美观念、心理需求的原则

作为长期的居住者,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需要是要认真考虑的。当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行为心理相一致时,便会起到调剂居民的情绪,改变居民的行为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潜移默化的更新人们的观念。

3.3 凸显乡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景观内在品质的体现,在规划设计时,要坚持凸显景观的乡土特色的原则,一方面要在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景观资源,就地取材;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特色,开发潜在的景观资源,弘扬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从而避免景观雷同现象的发生。

3.4 公众参与性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游客的游憩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在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规划及后期的建设过程,都要征求居民和游客的意见,确保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合理性。

3.5 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化、农业生产及乡村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使乡村资源和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若其影响超出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善待乡村自然环境,只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成功案例,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注意。

4.1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尚未深人挖掘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重游率低。

4.2 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落后的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4.3 管理不规范

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的过程,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的是管理因素。规划初始阶段就与管理紧密相连,建设完成之后应注重各项设施尤其是设施周围的环境整治工作。

4.4 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旅游开发后,大量的游客涌入乡村,原来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日益暴露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迹象。因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以后景观建设中必须谨慎处理的。

4.5 各自规划,恶性竞争

一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并取得不错的成果后,都会引发周围各村的争相效仿,致使同一区域内多村均进行各自为政的、单独的乡村旅游规划。

5 解决方案

5.1 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使得乡村的青年产生了断档,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不到传承,再加上现代人热衷于外来的文化形式,进而丢失了文化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规划时就必须加大和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基因。

5.2 避免经济效益主导,过度开发

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过急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而且对乡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大环境考虑,找出自身优点,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5.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使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5.4 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力军,如果对发掘和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不关心,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景观的成败。乡村非物质文化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它必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鲜活的传承下去,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得到对乡村文化保护和发扬的应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2]孙一卉.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3.

景观规划范文第3篇

项目背景及概况

石河子位于新疆天山北部,东临首府乌鲁木齐,在天山北部,光照和水源充沛,物产丰富。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纵观石城,有文化、有历史、有特色、有朝气,但是如何在园林景观中体现出这些所有的特色呢,就需要有一公园的的特色设计贯穿整个设计,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改造石河子东公园就成为本思想的主要途径。石河子市东公园西邻石河子大学中校区,东临天富名城小区,南邻北三路,北临北四路,总长约600米,宽约146米,总面积达8.76万平方米,是一个比较狭长的地带。

规划理念

尊重自然的景观园林设计认为是人与自然应该互利共赢,只有当景观设计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成功的设计。尽量减少对原有植物和地貌的改造,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利用乡土植物,一个地方乡土植物种群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石河子市位于玛纳斯河畔,地表平坦,自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倾斜,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代表植物油松、樟子松、圆灌榆、大叶榆、苹果、暴马丁香等。在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可以改建出一个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需求。

在公园设计中,只有构建以主题思想为主线,把军垦精神用园林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把时代精神贯穿其中,才能吸引周边人群,才能为城市的特色增添光彩.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一个具有时代风貌,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公园,保证其中心思想和可持续性。因此,公园景观设计既要体现石河子军垦文化传承性,又要体现石河子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借助石河子东公园改建为平台,打造具有地域性的新型公园景观。

特色

1.主要景区设计

为了游园景观内容的丰富,公园所设的每个景区都有相同的两处,在统一中求变化,并且相互穿插,造成移步异景的效果。景观雕塑所设的雕塑大都为抽象化的景观雕塑,突破了老广场之前的具象雕塑,所展现的同样为军垦精神。特色种植区所种植的为新疆本土植物。文化展览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石河子市的新城魅力的宣传和老一辈军垦人艰苦朴素的作风。下面主要针对特色种植区和文化展览区做详细研究.

2.特色种植区

本区主要分瓜果种植区和农业种植区。在瓜果种植区结合石河子本土特色乡土瓜果,种植各种各样的葡萄品种和乡土果树。在农业种植区中,为突出军垦文化特色,植物里缺少不了老一辈军垦人驻地开荒时的种植,比如棉花,向日葵等。

特色种植区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种植的乡土瓜果位于公园的西半边的中心位置,距水源较近,有利于灌溉。种植的农作物位于东公园南边,进入公园就能看到农作物,就能体验到军垦人的精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采摘区形状规划是一片片不规则的多边形形状,像一块块龟裂的土地,体现的是在沙漠戈壁中勃勃的生机,正式呼应了公园中心思想,展现石城新魅力,戈壁中的绿洲。

本区种植植物都是乡土植物,为体现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挑选种植的都是能突出本土特色的种植。农业种植区种植棉花、向日葵、玉米,为体现石城魅力和瓜果飘香的新城,在瓜果种植区种植多种葡萄品种、蟠桃、小银杏、海棠果等.

3.特色文化展览区

本展区位于公园的南入口处的位置,属于比较开阔的地段,铺装采用硬质大理石,做为文化展览区,要求视野开阔,适合人群聚集和疏散,以便进行展览和参阅。

特色文化展区是一个城市内在精神体现必不可少的景观规划设置。展区基础设施的材料选择也很重要。展区的展示墙用低合金的钢材材质组成的展示墙,易于弯曲和形成不同的形状,不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腐蚀,适合做为室外展览设施材料。颜色主要为银调,还有其他颜色给予点缀。形状为立体状墙体状或是网状,不但突出了钢材材料最朴实的材料质感,跟生活如此贴近,就像王震将军一步步用这些钢材把石河子建造起来一样。

结语

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设计是军垦文化和新城魅力主导,打造具有地域军垦文化特色和新时代的园林景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军垦文化特色,把军垦精神这种地域文化内容深入在里面,从而生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石河子东公园景观规划空间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用新的景观功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使连贯的军垦文化得以延续和继承,也使得石河子东公园改造设计成为展现石河子新面貌的平台,进一步突出了公园的中心思想。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景观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 保护 传承 景观 规划

中图分类号: 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徽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平原的南端,隋唐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自2010年至今,泗县围绕“古汴河”这一核心文化内容,相继开展了泗县古汴风貌区的规划、清水湾公园的建设,为迎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近期又进行了隋唐大运河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举措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项目背景

1、泗县:

泗县,夏朝建制。汉始置夏邱县,后汉改夏邱县为虹县。634年,将虹县纳入泗州。 1680年,泗州城陷没于洪泽湖。1777年,乾隆年间,迁泗州州治于虹,虹县并入泗州。 1912年(民国元年)4月,泗州更名泗县,直属安徽省。废州制,改称泗县。泗县,因长期属泗州管辖,曾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故称泗县为泗州。

2、古汴河:

古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4800公里;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从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经成臬、开封、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到盱眙北,达于淮河。通济渠在唐朝以后称汴河,北宋王朝时,通漕主要依靠汴河。

泗县古汴河:古汴河自汴京,由灵璧县虞姬墓入泗县境,东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城东段为东汴河,城西段为西汴河;在泗县境内汴河故道,河身尚存约26 公里,这就是“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风浪九天来”的隋唐运河的唯一残存段。泗县境内残存的汴河故道,历经千年,虽不通舟揖,却仍有行洪、灌溉之利。

3、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

2006 年5 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 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定了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近期方向。2007 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京杭大运河”更名为“中国大运河”,把隋唐大运河扩充进来,新增了安徽以及河南部分地段。2008 年,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会议暨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研讨会”,确定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后增补)构成“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

中国大运河遗产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段大运河遗产主要包括:水利水运工程(水工)遗址,在用水利水运(水工)工程,运河城镇、运河村落遗产,其他相关历史遗存四部分。

泗县运河故道属于在用水利水运(水工)工程,是安徽省境内唯一一段基本保留原状的有水河道,该段河道与江苏省泗洪县运河故道共同作为通济现存唯一一在用有水的运河故道,具有突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二、规划建设时序及项目概况:

泗县以“古汴河”为核心内容的规划建设,始于2010年初的古汴风貌区的规划,2011年实施了风貌区内清水湾公园项目建设,在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推动下,2012年泗县境内保护最为完整的运河故道也相继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随之而来的还有泗县大运河文化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泗县的古汴河保护规划建设工程正徐徐拉开帷幕。

1、泗洲古汴风貌区:古汴风貌区位于泗县县城二环以内,以老城为中心,包括古汴河、护城河、石梁河两侧绿地、清水湾公园,整个风貌区呈环形放射状分布。风貌区总面积86.80公顷,水面面积约11.94公顷,绿地面积约74.86公顷。古汴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护城河北接古汴河,南通石梁河,西北宽,东南窄;石梁河连接古汴河和护城河,是古汴河的支流;清水湾公园位于古汴河以北,石梁河穿园而过。

2、清水湾公园:清水湾公园位于泗县县城西北,为泗洲古汴风貌区的一个重要节点,石梁河作为泄洪通道穿越其间。公园总面积约32.62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约9.49公顷。清水湾公园作为古汴风貌区的先行启动项目,具有地块较为完整,可实施性较强的优势,同时泗县城内无综合性公园,城市绿地无法满足市民综合游览休闲的需求,清水湾公园的建设势在必行。

3、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西起泗县城东护城河与运河交口处,经东十里长街至新濉河交汇处,总长约5.8公里,为国家确定的首批申遗点段。

实施范围主要以运河故道的河道为中心,包括两侧堤岸、两侧各15-30米重点保护区和150-300米一类建设控制区,总面积约370公顷。

三、文脉挖掘

以“古汴河”为核心的运河文化,在文化内容的挖掘上,始终离不开运河;城市滨水而建,人类依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存之根本,所有的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泗县水网纵横,皆与古汴河相连。

泗县古城三河:护城河、古汴河、石梁河,是构筑泗县生态系统规划绿地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城市水环城、城环水、城水交融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河段。以三大水系为依托,通过对现状资源的整合,诠释古泗洲城的演变、隋唐大运河的兴衰、以及对相关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

古汴河文化,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修建时间、起始点、变迁、修建场景展示、运口文化;隋炀帝下江南游船、驿站、行宫、自然风光、餐饮娱乐;大运河漕运、码头繁华的商业、出土文物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泗洲城池文化,主要体现:城池历史沿革、城门、桥、纪念碑亭、重要历史事件等。古泗洲城,北门号迎恩门,东为永济门,南曰永泰门,西称永丰门。以北门为正门。

古泗洲市井文化,主要体现:民俗、宗教、戏曲、名人、诗词文化。其中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以文庙为中心的书院文化:根据《帝年纪略》和《泗州志》记载,泗州城内外有决科书院、龙泉书院、泗水书院等文教建筑。

以释迦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据《敕赐释迦寺重修藏经楼施地围墙碑记》和《泗虹合志》记载,释迦寺大殿建于北宋英宗年间,原名寿圣寺,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改为释迦寺,释迦寺原有殿宇两进,后有藏经楼,寺院内有银彀树、罗汉石、九欹松、琵笆井、香水桥、透亮碑、皂角树等。现仅存大殿一座,皂角树一棵。

四、空间规划

景观空间规划充分结合总体规划中的功能结构、用地性质,将古汴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水生态保持、景观空间营造、休闲游憩设施的布置相结合,满足人群休闲、健身、娱乐、餐饮等需求,将文化展示、景观观赏、休闲活动与经济增长相结合。

1、古汴风貌区:

古汴风貌区内三河交汇,相依相生,各有侧重。形成一片、一带、两点、两线的空间结构。突出泗县“水韵泗洲、靓丽泗洲”的滨水城市景观理念,以水为中心,形成“流动的古运河,悦动的古泗州”的空间形态,营造“水长、景深、水青、景秀”的空间景观特点,符合“人文、亲水、休闲、生态”的景观主题。

通过用地适宜性分析,运用起承转合的规划方法,将古汴风貌区分为4个主要功能区:综合管理服务区、开放休闲共享区、文化交流纪念区、自然休闲活动区;7个景区:西门景区、北门景区、东门景区、南门景区、漕运景区、游船景区、公园景区;20个景点:洋城春色、柏浦荷风、渔舟咏月、纶语佛音、汴水晴波、汴河亭曲、龙舟临流、汴水秋声、流水游龙、夏邱怀古、古泗起源、碧水浮烟、鸾凤和鸣、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古汴遗风、商橹吟风、隋堤烟柳、书院诗声、泗洲怀古。

2、清水湾公园:

清水湾公园是古汴风貌区重要的组成部分,陆地面积23.13公顷,公园秉承上位规划人文、亲水、休闲、生态的主题,将建设成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游憩、观景的综合性滨水生态公园。

公园以虹乡八景为景观蓝本:虹乡八景之首“柏浦荷风”,以荷花为主题,营造滨水水上观景活动主题空间;“洋城春色”:以春季景观为主,表现湖滨芳草萋萋,春花争艳的景观特征;“汴水秋声”:石梁河古为古汴河的支流,河北岸以“芦花飞雪点渔蓑”体现秋季景观;塔:灵瑞塔,泗州志有记载:高三百尺,影投淮水。

清水湾公园依石梁河而建,石梁河的中段连接古汴河、护城河,两端连接新濉河和新汴河,是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空间规划首先解决其水利功能,保留其主河道泄洪,利用基地内鱼塘,改造作为景观湖面,既可对主河道洪水进行分流,同时又可承担水上活动、水生植物观赏等功能。将公园分成6大景区:饮食文化区、水秀表演区、儿童娱乐区、民俗文化区、水上活动区、综合管理服务区;12大景点:洋城春色、柏浦荷风、清溪烟柳、汴水秋声、灵瑞览胜、芳桥明月、山岚桃李、杉林翠岛、泗城拾贝、水秀风华、古汴胜景、双亭卧波。

4、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

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依据上位保护规划,结合工程实施要求、实施限制要素,通过对现状调研、资源利用、用地适宜性等分析,设计以生态大绿地规划为基础,以运河保护为重点,将运口文化、十里长街、考古发掘点等重要的景观节点,以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为脉络进行贯穿,共同形成“一体两翼四区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体:运河本体;两翼:两侧绿化带;四区:运河本体展示区、滨水文化游览区、运河文化共享区、运河生态保育区;多点:隋堤烟柳、汴水晴波、杨柳依依、汴水秋声、漕运盛景、活力运河、十里长街、水木清风、古村烟岚、田园风光、桃蹊柳陌、古河探秘。

五、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是城市整体形象展示的重要途径;主要形象入口及主要标志性设施的建设是古城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规划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游步道、水上游览系统、增加游览趣味性;并在主要活动场地设计汽车和自行车停车场,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

古汴风貌区:环城路以内护城河段设连续滨水游步道;古汴河东段、西段,石梁河等滨水游步道与绿地穿插。主要入口形象展示如下:

东关桥:帆型雕塑。帆型纪念雕塑,既能体现象征漕运商船的繁忙,同时东关桥处于新老城区的交界处,又能寓意新老城区经济、人民生活一帆风顺,蒸蒸日上。

西关桥:沿西关桥北侧设计迎驾牌坊,作为隋炀帝下江南进城的纪念;同时作为古汴河和中大街的空间对景。龙舟船坊,作为水上游客服务中心和码头,利用驳岸高差,牌坊和龙舟错落布局,丰富空间层次。

泗洲桥:置一青铜鼎,与北门迎驾门正门的气势相呼应。

清水湾公园:复建灵瑞塔于园中,作为全园标志性景观。

清水湾公园:

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和道路性质,确定公园主入口;区分水系功能,设计水上活动项目。

交通性主干道二环路,不适宜作为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可作为辅助功能性入口。将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且联系城区主干道的阀南路,作为市区居民进入公园的主要道路,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设置主次入口。园区内部设置一条主干道,由二级游步道形成游览环线,并在主次入口处设置停车场。

依据水体功能,内湖区域以观荷、采莲为主;外湖区域水上游船观光;局部与外湖水面相接处设置浅水沙滩。

3、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

利用规划城市主次干道路与园区相交处,设置主次出入口,换乘点、停车场等设施。

尊重现状场地肌理,沟通场地内部交通;在现有滨河道路的基础上进行交通组织设计,提高工作效率,节省造价;

结合电瓶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形成多样化的“慢游”系统。以滨河交通流线为主线,设置滨河绿道,通过新濉河大堤连接形成南北环线,宽6米,满足近期实施部分园区通行。同时满足30米保护范围内近期实施部分园区内的通行。

六、建筑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建筑是承载古城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满足现代居民的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景观建筑与管理用房、商业用房的设计采用仿唐古建风格;另外布置亭廊、轩榭、坐凳、指示牌、垃圾桶等满足游人休息观景活动的需求。

古汴风貌区城区段及清水湾公园内部建筑采用仿唐官式建筑,作为隋炀帝下江南的驿馆所在;东十里长街段采用仿唐民居风格,凸显自然纯朴的民俗风情。

七、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是古城空间意境的主要表达方式,其注重景观布局分区、景点和四季的变化;以体现隋堤烟柳的自然风光为主线;植物选择能体现古泗洲的乡土风物、地域特征的品种为主,自然混交林为背景,常绿色叶灌木为景观铺垫,并根据景区和景点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植物品种营造景观气氛,同时沿水边种植水生植物,既可弱化硬质驳岸,丰富景观层次;又可以起到净化水源、涵养土壤的生态作用。

1、古汴风貌区:滨河植物观赏带:植物以喜水湿的乔灌木、水生花卉等组合成多样的景观形态;同时考虑林缘线、林冠线的变化,设计垂柳、水杉林、枫林等植物形态。分为:

休闲活动景观林:春季观花景观:可根据花期的变化,设计不同的植物品种,营造小桥流水人家、落英缤纷的景观效果。夏季荫长景观:将景观空间由开敞引入幽深的过渡区域,同时又是人群林下活动休息观景的空间之一,地被采用耐践踏的草坪,上层空间采用常绿落叶乔木搭配种植。秋季色浓景观:以色叶乔灌木为主,营造浓郁的秋季主题景观。冬季幽香景观:香花为主,冬季初春腊梅梅花景观。

背景观赏林:风貌区周边地块以混交林为主,通过不同的主干植物来体现主题,下层以野生植物品种为主。

2、清水湾公园:公园植物以四季景观为特色,结合功能布局,分为:春季景观区:樱花街、玉兰坪、海棠坞、垂柳堤、杉林浦。夏季景观区:采莲湾、合欢堂、紫薇境。秋季景观区:榉树林、桂花坡、芦花荡。冬季景观区:暗香径。滨水景观带:鸢尾、菖蒲、矮蒲苇、千屈菜、莲花、荷花等。

3、隋唐大运河遗产泗县运河故道东十里长街段保护整治实施工程:

植物生态群落规划围绕“隋堤烟柳”,以再现故道景观风貌为主题;充分尊重场地条件、功能需求,强调景观的原生态与野趣,注重自然生态的维护和修复。

具体措施:清理两岸杂草、次生林、芦竹,保留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和自然生态景观;保留长势较好的成片杨树林,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优化沿河林冠线,形成片林景观;清除杂乱稀疏的杨树林,补植柳树等乡土树种;结合景区功能及文化内容,种植不同的景观观赏植物;保留故道内的芦苇,清除芦竹,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依据景观布局、功能分区,确定植物景观的特色,分为:

滨水绿地景观带:依托运河故道水体两侧堤岸,依据现状植物空间特征,再现隋堤烟柳的景观风貌,共有:隋堤烟柳、汴水晴波、杨柳依依、汴水秋声等。

生态绿地景观区:依托现状农田绿地、水系、保护区绿带,将外侧绿地分为田园风光、生态密林、湿地丛林等。

休闲活动景观区:结合景区内展示区域的内容,分为林荫广场、疏林草地等。

结束语:

泗县古汴河是城市历史重要的见证,运河故道作为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段最重要的活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者,有幸承担起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并参与其建设工作,应在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深入发掘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将运河遗产保护和景观游憩相结合,促进遗产地文化、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和谐演进。

在此,特别感谢泗县县委县政府对我们规划设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附图:

总图清水湾公园鸟瞰图清水湾公园照片清水湾公园照片清水湾公园照片

简介:

李平(1977—),女,江苏泰兴人,职称:工程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范文第5篇

一、旅游景观释义

“景观”一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广,有不同的诠释。

景观,“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1)。

景观,泛指一定区域及地段内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岩石、地貌和动物界的总和,反映一定自然地理环境内的综合特征。“狭义的景观则是指自然区划工作中的最低级单位。”“广义的景观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地域性,一种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这一地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与认为影响。”(《遥感大词典》,陈述彭主编,1990)。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

旅游景观,是指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对特定的某一旅游时间和空间内具有旅游意义的自然(岩石、构造、大气、阳光、水分、土壤、生物)、人文(建筑、人类和诸文化形态)复合物象和现象的感知景象。换言之,旅游景观主要包括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

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旅游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景观对旅游者来说,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其产生愉悦,因而应该从吸引力和愉悦的角度看待旅游景观。旅游景观为旅游者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旅游资源则要从能被人们认识或利用这个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无法被认识或利用,即使旅游资源本身很美很有吸引力,也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对象。

(2)旅游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根据地带规律,旅游景观系统的地域分异使得处于相同地带的旅游景观区域系统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旅游景观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

(3)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体、一定的景象、具有一定的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的单元;另一方面,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

二、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旅游景观规划,简言之,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景观规划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景观规划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经营活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目标。通过旅游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空间尺度的考虑无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是在旅游景观规划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旅游景观规划来说,它是基于地方尺度,并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一种生产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旅游景观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的规划。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规划不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实体单元研究,还包括基于区域尺度对不同旅游景观类型单元间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和规划。

三、旅游景观规划的特点

旅游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关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实施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规划开展的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从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算起,现代旅游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旅游规划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等原因,不同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例如,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规划专家吴人韦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经济、环境和人文三大板块,也可从哲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次来考虑。另有学者提出,指导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4个学派,即景观园林建筑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影响最大的是以形体规划见长的景观园林建筑学派,其次是以综合规划见长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观点都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好的归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旅游规划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我国的旅游开发是从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加工后的观光产品开始的,因此早期的旅游规划大都是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主要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内容。

第二阶段,侧重于旅游地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研究。随着旅游规划的不断发展,旅游规划者对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更加全面,旅游规划发展成为市场导向型,规划中多以市场学、技术学理论为指导,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传统技术方法得到更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普及。

第三阶段,侧重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规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高度重视,旅游规划逐步转变为生态导向型,因此生态学理论成为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指导,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

由于各地各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以及编制旅游规划的机构性质和专业特长,旅游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宏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等);中观层次的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等)。

(二)关于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

景观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它不仅一直作为景观建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而且由于其对自然特性和过程的综合性要求,它也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随着景观生态学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将景观规划作为其主要应用方向,并已形成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

我国景观规划起步与20世纪末,对其来源和背景的认识尚有分歧,有的学者将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视为同义,也常有学者将景观规划狭义地理解为风景园林规划。此外,由于目标和内容的相似,也常使得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容易等同。

景观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景观规划也就是对自然景色的修正和改造,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设计的目的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显而易见。

第二阶段,可以划为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化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农业和工业景观。工业化景观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而不是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其结果导致了工业城镇、高速交通系统等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污染了自然景观,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阶段,即整体优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把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共生整合而成的整体单元,着眼于景观的总体结构和格局(包括区域内所有景观类型单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最优规划与设计。同时还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观建设既美观又能保持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目标,因而景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规划途径。

现代景观规划的类型主要有城市规划、新镇和社区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乡村庄园、花园、滨水区、墓地、休闲地、主题公园、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波士顿的公园和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等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之父F.L.Olmsted在其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的杰作。

(三)关于旅游景观规划

如前所述,从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比较中,可以概括出旅游景观规划具有如下特点:

1、旅游景观规划可以用来表达更高层次上的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近年来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发展表明,一方面,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生态功能,二者之间趋向于融合。另一方面,旅游景观规划吸收了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长处,加强其自身生态分析功能,使旅游景观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具体。

2、旅游景观规划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的有效整合。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三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景观规划是对各层次的旅游规划或各单项的景观规划的汇总和综合。可见,整体性、综合性和联系性是旅游景观规划的重要特征。

3、旅游景观规划强调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景观规划强调的是对中小尺度的人类栖居地景象居住空间的建筑规划;我国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缺乏尺度感,使旅游规划沦为出点子、编节目等。旅游景观规划建立在自身的空间设计能力基础上,其较强的空间定位和格局,使规划成果更能够体现出区域空间特色。

4、旅游景观规划注重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旅游景观规划不仅注重景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中的“旅游需求”,更为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并将这种多重价值优化成果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优化目标,使其景观功能和服务效益总体达到最大。

5、旅游景观规划是对旅游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佳手段。在人类可以操作的景观水平上,通过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调整、修改,对景观采取一种时间延续的动态管理,以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景观功能稳定、美学价值提升、自然灾害降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自然第一原则

数十亿年不断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较人工生态系统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优越性。旅游景观规划应把自然第一原则放在首位,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显露自然。为使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得以发挥,旅游景观规划应以自然景观为本底,再现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过程,使隐藏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得以显现,并能为人们所理解,还能够让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人类自己在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关注。这种自然意识的加强,无疑会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升华,自然景观中的水与火不再被当作灾害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必须的生态过程。

二是顺应自然。旅游景观规划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对象。不同地区的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不同,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之相适应。进而言之,旅游景观规划要顺天应时,必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此外,旅游景观规划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学习当地的乡土知识,因为对多数地方来说,当地人长期的生活实践已经表明,养育他们的景观总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态规律。

三是模拟自然。人为旅游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纯自然景观的管理方式,必须尽可能保护、保持和恢复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泽等),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和功能,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景观资源的前提。模拟自然状态,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人为生态系统,该系统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种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时,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进行的旅游景观规划,可减少投入,形成优化的旅游景观,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整体优化原则

旅游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景观规划的重点应为整体景观,是对全部生态系统的组合、平衡和协调进行规划,改善景观结构和功能,优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与景观发展之间的协调,保证整体生态功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达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景观要素形态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伴、宽窄廊道相结合;二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是保护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块形态,例如旅游景观中自然残留的湿地、牛轭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应得到保护。三是生境的多样性,不同生境的组合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稳定,具有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例如单一的“玉米海”、“一望无际的稻田”、“万亩果园”等农业旅游景观规划不可取,因为这在抵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方面有极大的脆弱性。

(四)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个地区景观保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例如旅游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景观,如果水泥建筑斑块及廊道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现象,进而影响旅游景观的生态功能,造成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为此扩大旅游景观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维持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旅游景观设计还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征,加强垂直空间异质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自稳协调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五)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把人类文化、传统和习俗与景观叠加,将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生产价值有效利用融于自然之中,使旅游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使当今人类主动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美化景观、创新景观,通过规划达到旅游景观形态美、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增加可视性,达到与人类的美学要求相一致,从而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异、美、乐”的普遍心理需求。

(六)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产地、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城市水源地、新鲜空气补充地、土壤维护区等)和自然灾害敏感区(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上的构造断裂破碎带、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敏感区内环境的恶化大多属于不可逆变化,一旦失去稳定将会给旅游景观的安全带来隐患。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应对环境敏感区予以特殊关注。

五、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依据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规划后的旅游景观要具有: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景观、建筑、文化、生态及物种多样性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调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流的循环再生);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人与自然);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性(保留当地的传统习俗、个性历史和宗教遗迹聚落形式栽培技术)。

为实现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需要对旅游景观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旅游景观该如何描述和评价、如何运作、运作是否良好、景观是否要做改变、如何改变、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具体分为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四部分:一是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以景观环境调查为基础,评价旅游景观利用状况的适宜性,以及旅游景观格局分析。二是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主要对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旅游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景观的最佳利用结构、格局,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区域的旅游经营活动系统,主要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旅游经营活动方式。四是区域的旅游景观保护系统,通过旅游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监测,实施有效的景观管理和景观保护,以实现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如下图所示。

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图

六、结语

旅游景观规划以旅游景观学为基础理论,强调以生态多样性和环境稳定性为主导,有序安排景观要素和合理设计景观格局,通过旅游功能分区和分地段景观设计等手段,对景观加以控制、维护和管理,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旅游生态系统。

景观规划范文第6篇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着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景观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流派 生态 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世纪以来的50年,在欧洲和北美的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了一个全面的应用科学领域——景观规划。在此之前一直作为园林建筑的一大分支。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要求分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使各个国家,更注重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已达到了蜕变与成熟的临界点。面对困难和危机,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挑战之下,善变和进取精神引领不同流派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师积极进取,克服障碍。

1.欧洲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景观生态学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19世纪初,近代植物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科学先驱,德国洪堡(A.Humboldt)就引入了“景观”的概念,用来描述地理区域的整体性和综合思维。

1.1德国是景观生态学的故乡

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德国景观设计当属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功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后,生态设计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不仅在园林专业,也可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流域整治,旧城改造等相关方面。德国设计师面对的战争,工业大萧条留下的瓦砾和大型工业荒地,以一种新的审美和生态技术让历史得到重新的诠释。

1.2 荷兰景观生态年会

荷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土地利用评价和规划,自然保护和环境管理,并且在1972年成立了荷兰景观生态学会,9年后,在1981年,第一届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在你荷兰景观生态学会的组织下召开。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负责编筹国际景观生态协会(IALE),为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3景观生态问题国际研讨会

自1967年以来,每三年,斯洛伐克科学院将举行国际研讨会的来讨论当下的景观生态问题。会议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景观生态学家,旨在加强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到目前为止,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八届。研讨会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体现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讨论和建立的实际问题上。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景观生态学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北美的景观生态学研究

2.1加拿大的生态土地分类

加拿大的生态土地分类的生态研究在北美是首屈一指的。1976年,加拿大为了交流土地调查技术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设置了加拿大生态土地分类委员会。由加拿大环境国土局设立委员会,下设方法研究,应用研究,数据处理和分析,湿地分类,土地和水体综合五个工作组。

生态土地分类是指土地调查的方向,主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分类和制图。生态土地分类委员会的基本点是:资源的综合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其工作程序是调查的组织(包括目的,方法,数据准备{人事组织;生态土地分类;土地评估},其后:加拿大成立了景观生态与管理学会,在圭尔夫大学的1987年5月举行的第一次景观生态和管理研讨会上,集中讨论了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在土地和景观管理,政策和决策中的应用。

2.2以生态学和生物学为主的美国景观生态学研究

美国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生态学的生态和生物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代表性巨著《景观生态学》由国际景观生态协会副主席R.T.Forman和M.Godon合作完成。该书系统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代表理论,提出了七个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则:①景观结构和功能原则;②生物多样性的原则③物种流动的原则④营养再分配原则;⑤能量流动原理;⑥景观变化原理⑦景观稳定性原则。

3 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

景观生态学在中国刚刚起步,从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刚刚开始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探索算起,至今发展了三十年有余。1989年10月,中国的首届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在沈阳召开,标志着中国在景观生态学领域已经打开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

经过三十间年不间断的发展,我国的景观规划学科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从传统园林引申到现代景观;从单一的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化专业。近年兴起的街道景观计,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社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等,这些景观工程的设计、施工已经与国际景观规划行业接轨。

因此,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呈现一下几个主要发展趋势:

3.1景观规划将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在农耕时代的经验哲学、经验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艺术性。而现代景观则是建立在科学体系上的交叉学科,重视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统一,将社会大众作为其主要的服务对象。随着建筑学、地理学、计算机、信息学、社会人文学等专业知识的介入,景观规划设计更多的把重心放在了科学环保和满足人类使用需要的要求上。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才能应对日益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的需要。迅速发展的景观市场需求也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3.2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将使得景观规划行业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Sassakii说过这样一句话,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地变化,景观设计师是个非常崇高的职业,它的终生目标就是要帮助人类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速发展的时期,各大中城市都把城市景观建设作为大事来抓,景观设计一开始就带着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疾病”的初衷而诞生。景观规划设计的工程实践范围广阔,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相较传统园林设计工程均有较大扩展。在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中既要保证一定数量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的介入,同时也要求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按照规范合理的秩序发展。因此,通过实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来规范和强化中国景观规划行业的理论研究,专业教育和实践,其实用的现实意义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3.3景观规划设计将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

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大众,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家或地区不同而存在或多或少差异,并且随着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而变化,景观规划设计协调的是自然、土地与人的关系,我们要研究遵循其中的规律,寻找符合科学和审美要求的设计方案,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才能做出适用于景观环境并通过规划与之相得益彰的项目。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 既要抓住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更要注意面对国情需求, 不断拓宽应用实践渠道, 使其更具有生命力。目前,亟待总结和汲取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关理论,丰富实践把景观生态研究应用于我国的国土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促进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当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必须勇于开拓,立足本土,遵循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律,才能既往开来,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箐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周向频.当代欧洲景观设计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 国外城市规划. 2003(02)

[3] 刘滨谊. 国内外景观规划设计热点纵横──理论、技术、创新[J]. 国外城市规划. 1999(02)

景观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字】园林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我国大部分城市成为了病毒的温床,三废污染极度严重,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

成了威胁。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危害,最为经济高效的措施就是将园林设计艺术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最终达到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及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

1 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及指导思想

所谓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布局策划战略,具体来说是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等来营造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1.1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园林设计应以市民的爱好及需求为前提,为其枯燥的生活环境增添更多大自然的色彩,努力创造既洁净又美丽的环境,让广大市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走进绿色园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并享受着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文化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1.2 园林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与美观为一体的原则

适用性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原理;其二要保证园林的设计效果适合于所服务的对象,所实施的策略

具有恒久性。在满足适用性的基础上,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在更少的投资情况下将事情办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从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适用性原则来看,本身就已经减少了不少投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问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都已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最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视觉上的美感,满足园林布局和造景的艺术要求。在一些特定的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要满足其观赏价值,可以通过适当“移植”孤置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创造出生动感人且又充满活力的精神文明氛围, 这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的表现。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三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工作者不能单纯地追求其一或是其二,否则会降低园林艺术的水准,失去吸引力或是产生因缺乏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纸上谈兵的局面。

2 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2.1 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

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2.2 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3]。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2.3 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

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2.4 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的建设

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园林工作者必须把能够体现环境质量的园林相关科学数据考虑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一是功能标准,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二是经济与高效标准,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 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三是循环与再生标准,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四是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外引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五是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强调每一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形成地方特色;六是整体与连续性标准,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2.5 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

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

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3 园林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

城市环境,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让城市人更贴近自然生活。将园林设计艺术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能让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城市人与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由、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园林不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及观赏的场所,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功能需求。

4 结语

景观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设计宗旨,充分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欣. 园林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有关问题之我见[J]. 中国农业信息,2013(07).

[2] 范冰. 浅谈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深圳园林科技, 2010,2: 37-39.

[3]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景观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景观规划设计

1.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意义及其定义

农村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根源的主要栖息地,继承、保护与发展中国乡村风土文化遗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变西安地区农村建设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如何体现新农村的特色, 如何把农村文化景观规划、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作为元素,合理地、科学地运用于新型的旅游型农村景观规划与建设之中,在改善了居环境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旅游型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和规划学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其他知识结构体系的规划学科中。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的各个方面。

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

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旅游型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下文将节选西安市户县石井乡白云村景观设计课题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笔者参与了长安、户县、高陵三区(县)部分村庄的调研与规划工作,本文就是此次调研过程中对户县白云村进行调研、规划设计实践、思考和总结的成果。

白云村是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因此要充分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和文化为资源吸引游客,同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本次的设计规划并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而是一种“体验”。因此,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延续历史与文脉是设计的准则。

(2)要确实地站在平等的角度与农村和农民“对话”,契合实际得看问题,不做条文式的设计,不要让白云村再次成为”尺子下的牺牲品”。

(3)应该遵循“无痕化的设计”理念以延续和保护为主(原来——可行——更好)轻轻的刻痕,适当的规划,留给后代人其原本和真实的体验,此外在尊重居民独有生活的基础上,改善其中不良习惯。

3. 新农村规划的应用研究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白云村周边环境,空间上整体仍采用传统的方格网式的布局方式,确立点、线、面结合的景观格局,形成三点、三带、四面的整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均衡。均衡的特点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是大体相当,均衡对称较自由有变化,在静中倾向动以此创造丰富多样的环境景观。

3.1景观规划功能分区

对白云村现有的功能区域进行重新的归整,将不归整的用地区域补齐。依据既定的产业规划将其划分为佛教文化区,休闲旅游区,民俗文化区与商业文化区。

3.2景观规划类型设定

对白云寺进一步修复、扩建(包括竹林景观的扩建),吸引善男信女前来上香还愿,使白云寺再现辉煌和生机。同时,对村南的水塘进行修整,于水塘中间建设亭台水榭,使之成为村中另一道亮丽旅游景观。

由于白云寺东面为住宅,北面是街道,所以以向西和向南扩建为宜,面积一共在10亩以内;同时辅以停车场和土特产商店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景观空间,其中的店面建筑与装饰风格要与白云寺和民居风格协调。规划上采用口袋型式布置发法,安放在人们经过频繁的道路一侧,与道路相切,对过路人是开敞的,人群可以联系不断地流过这个场地,由于道路只在场地一侧,不愿意停留的照常通过。

3.3传统建筑景观规划

老房子修缮利用:对老房子进行保留修缮的思路,不再强求拆除旧建筑,对有意义的老房子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翻修或保护性修缮,成为被绿地和公共空间环绕的村民活动和参观的公共设施,既满足了村民需求又保护了建筑本身。

采取传统建筑:即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以及家庭伦理价值的表现,建筑中的白墙、灰砖、黑瓦在排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也就是韵律。在空间安排上,对其使用的公共性程度进行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层次关系。

采取传统院落制式:针对院落围墙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规划:第一,对民居改造,原有的不符合标准的墙体进行拆除,对符合标准的墙体进行绿化改造,在墙体种植植物等,对新建墙体墙体采用半透式,使用绿篱与景观结合方式等达到划分区域的作用;第二,公共建筑改造,新建的公共建筑其围墙宜采用通透式、统一形式。将现有村委会的封闭式围墙应改建为通透式;第三,对现有的封闭式围墙采用统一颜色和形式进行改造,色彩根据周围环境用白、青、红等传统关中建筑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建筑细节的延续:首先,保留天井的设计,将传统建筑天井保留下来,形成纯自然的空调;其次,对感光间设计的升华,光的运用是现代设计的摩登方法,然而在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这样的空间。因此我在此方案里面多个空间里都考虑到“光设计”的问题,例如:廊中、火炉边、花架顶棚内以及厅堂都根据时间不同创造出一些明暗交替的部位,利用建筑构建的图案营造出光明暗的图案,产生有趣的光影变化。

3.4公共设施景观规划

新建村委会,形成村政治中心公共服务用地,设置文化活动与娱乐中心场所,与外来游客相对较多的商业区分流。附近建设小广场其中包含休闲区、并建有戏台、健身设施等具有关中传统特色的景观,方便娱乐和文化宣传。

3.5休闲景观与农业景观规划

休闲农业景观:在原有得猕猴桃种植区结合部分民居,建立一片片新自助采摘式的果园游乐区,并且要有整体统一的当地民居建筑特色的高档会所,为游人提供“乡村自主式生活的体验”,以此来提高本地居民的收入。

此外,大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业景观,形成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景观区与旅游休闲景观区交相辉映。加之,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及闲置宅基地,将其规划例如树池凳、座椅石桌椅和茶社、沙坑等,使之改造成为休闲空间的同时,也给与村民提供了小型聚会交流空间。

4.关于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总结

以上通过对户县白云村多次的调研以及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建立一套适合陕西关中地区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体系,并切实地应用到白云村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实际项目中去。由实践可见,在西北这样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对新农村实行休闲旅游型景观规划是切实可行的。国目前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还有许许多多其它行业的专家与学者,用我们的知识为广大的农民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M].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 , 2001

景观规划范文第10篇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 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着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一篇:景观工程范文 下一篇:语言学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