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4 20:14:16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1

一、 江苏省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快江苏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步伐,消除影响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两项制度基本框架的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准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使城乡居民享有同一的政策标准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城乡统筹,从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 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此过程中,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按照原有的“碎片化”模式存在,则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加大等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江苏省“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城镇偏低,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促进人口流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安全感将产生深刻影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来看,城市约为252.99万人,镇约为177.88万人,城镇总和为430.86万人,乡村约为424.98万人。城镇和乡村相比,老年人口绝对数已经大体相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城镇和乡村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致持平,由于一直以来城镇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水平高于乡村,因此乡村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占江苏省总人数的相对比重来看,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22%,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9.56%;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26%,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0.78%;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5.4%,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49.66%。可见,乡村老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相对比重也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每一位老年人都关联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均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仅直接惠及城乡老人,也惠及众多家庭,可以使全体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让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 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历程

1. 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江苏省的“新农保”试点起步于2003 年,省内各地结合实际纷纷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06年末,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189.97万人。2007年起所有省辖市都了进行“新农保”试点。到2007年末,累计已有3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建设试点,参保农民达194万人。

2008年12月17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08?105号),明确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2009年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09]155号),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1年末江苏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 55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8万人。

2. 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一直未被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于2011年7月1日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11]144号),全面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城居保”,将所有城镇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统一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到2011年底,江苏省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13个省辖市均已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3. 江苏省“新农保”与“城居保”的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苏州、南京等地先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因此,江苏省“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整合起步较早。截止2012年10月底,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13个市已基本完成了“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级标准即将推出,这意味着江苏省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趋于一致。

2013年11月20日,江苏省政府2013年第144号文件(苏政发〔2013〕144号),正式颁布《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江苏省“新农保”自2009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2011年参保人数分别为591.37万人、1 514.56万人、1 557.4万人;基金收入2010年~2011年分别为140.06亿元、140.9亿元;基金支出2010年~2011年分别为76.45亿元、100.5亿元。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开始将“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情况进行整合统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统计数据:2012年~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 479.4万人、1 445.4万人;2012年~2013年基金收入分别为153.5亿元、187.2亿元;2012年~2013年基金支出分别为109.7亿元、147.7亿元。

三、 整合前后的制度比较

1. 主要的相同点。三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筹资模式均为完全积累;缴费模式均为缴费确定型;账户管理方式均为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条件均为年满60周岁按月领取。

2. 主要的不同点。覆盖群体不同:“新农保”覆盖农村居民;“城居保”覆盖城镇非从业居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

基金筹集来源:“城居保”为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新农保”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

个人缴费标准:“新农保”为100元~600元6个档次, “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致,为100元~1 200元12个档次。

基础养老金标准:“新农保”和“城居保”均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最低80元。

统筹层次:“新农保”为县级统筹,“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市、县(市、区)级统筹。

四、 整合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 易于做到制度覆盖,难以实现人群覆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农保”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居保”制度,已经考虑了两项制度框架的基本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预先准备。由于这两种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整合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采取了“自愿参保”方式。因此,当前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易于做到制度覆盖,却难以实现人群的全面覆盖。要想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人群,还需要就现有制度做进一步的调整。

2. 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差异和差距较大。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缴费标准统一整合为100元~1 200元12个档次,个人账户终身有效。这使城乡居民缴费有了同等的机会和自主选择权,无论来自乡村还是城镇,居民可以在同一标准中选择参保,并享受对应的待遇。

但是,统一制度所带来的机会和权利的均等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城乡差异和差距,由于不同制度间的差异较大,以及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不同等原因,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参差不齐。以江苏省苏南的JY市为例,部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6 000元左右;部分参加“城职保”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3 000元左右;部分被征地农民加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每月仅有约500元左右的养老金。此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由于主观选择缴费档次不同,以及各地区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有高有低,也导致了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较大。苏北的SN县,90%以上的人都选择缴费100元档次,缴费额偏低,目前月领养老金为100元左右,无法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3. 统筹层次低。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明显,加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提升统筹层次一直是一个难题。江苏省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统筹层次低带来的是转移接续困难、手续繁琐、管理服务职能分散、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利于人员流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

4. 衔接方式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分割,人员流动过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新农保”和“城居保”在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14〕17号),结合江苏省实际,2014年7月7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江苏省财政厅联合《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互转和其他相关问题制定了实施意见。但不同险种之间的转移接续,涉及的统筹地区、资金来源、给付标准等均不相同,因此,当前还面临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这一关键问题。

5.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都有了明确的政策,当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重点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整合将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都有好处,也会为今后实现全国统筹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各市均大力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网络互通,参保人员的信息全部进入信息系统管理,个人账户建帐率接近100%。但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后,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涉及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基本信息资料登记和管理,养老金的计发和领取,以及不同险种间的转移接续等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将面临挑战。

五、 对策建议

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江苏省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应对老龄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针对以上在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江苏省目前已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但由于参保方式为“自愿参保”,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大量未参保群体游离在外。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有100元至1 200元12个缴费档次,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均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缴费。因此,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不仅可行,还将增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率,真正实现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全覆盖。

2. 缩小城乡差异和差距。江苏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城乡差异和差距由来已久,缩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职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自身内部的城乡差距,需要多管齐下。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有能力的城乡居民合理选择缴费档次,长缴多得;发挥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引导作用,让参保者享受到切实的养老金待遇。

3. 提升统筹层次。目前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能实现省级统筹目标,《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将得到有效落实,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促进人员在城乡间流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也为将来实现全国统筹打好基础。

4. 有效落实衔接方式。江苏省已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互转和其他相关问题制定了实施意见,但不同险种之间的衔接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除了提升统筹层次以外,还应该有效整合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和其他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构建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方面,建议将原来的“新农保”基金和“城居保”基金合并,统一成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规范投资运营方式。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2

1.1初步整合养老保险种类近年盘锦市初步整合了养老保险的种类,目前已经建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包括城镇非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和农村非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基本上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为了使城乡养老保险对接,盘锦市整合了农村的原教育、粮食系统、供销社、农电、水利等单位的养老保险,一并加入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同时,结合盘锦市农场职工的实际情况,从2003年7月开始,开展了农垦企业养老保险。农垦企业养老保险在养老待遇上与职保存在差别,但也属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保险种类的初步整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养老保险的融合。

1.2积极提升养老保险覆盖率截至2012年年底,盘锦市参保的城镇职工人数33.1万人,农垦企业职工18.43万人,城乡居民12.5万人,还有52.9万人参加行业统筹养老保险、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其中辽河油区17.4万人、事业单位人员5.61万人,公务员1.61万人、中省直单位人员1.08万人。在此之外,不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在校学生及未成年人17.2万人,农村在校学生及未成年人约10万人(未成年人数为估算)。按照盘锦市146万人口计算,约有29.3万市民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达到80%以上。保险覆盖面的扩大,覆盖率的提升,使原本没有保障的农民也纳入了保险的范围,为城乡养老保险的对接构建了基础。

1.3逐步搭建城乡互通桥梁从2008年开始,盘锦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可以按照企业职工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从2009年开始,全市非农户口可以按照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且筹资标准和养老待遇与城镇参保人员一致。目前,盘锦市已统一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无论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的非从业人员,都可以参与居民养老保险,在居民保险范围内,打破了城乡的户籍障碍。从2013年11月开始试行《盘锦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通知》规定,被征地农民可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进一步突破城乡户籍界限。《通知》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农垦企业职工、城镇企业职工和城镇自由职业者之间可以按规定续接养老保险关系。通过这样的政策规定,初步搭建起城乡养老保险互通的桥梁。

2盘锦市养老保险城乡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盘锦市的养老保险城乡对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城乡养老保险无论在待遇标准、政府投入还是管理制度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城乡转换存在制度障碍目前,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险不能有效对接,主要在于制度上的障碍。首先,城市居民参加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垦企业职工保险和城镇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是城市户籍居民和特定的农业户籍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其他农民不能参保,目前虽然通过政策运行失地农民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事宜,寻找打破城乡养老保险的突破口,但要真正统筹城乡养老保险,还需进一步的突破与完善相关制度。再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较大。2012年盘锦市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标准为1484元,农垦企业职工的标准为786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为80元左右。

2.2财政压力较大2012年,盘锦市财政用于支付城镇职工和农垦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共计12.72亿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对于盘锦市财政来讲,这笔支出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况且养老保险金逐年上调,需要的资金只能越来越多。再者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用在农业户籍人员的养老保险上的资金投入还要加大,因而资金来源问题是很紧迫的。

2.3统筹层次不高目前,盘锦市养老保险还没有完全达到市级统筹的目标。虽然在人员配备、业务指导上由市一级人社部门统一管理,但在资金配备上还是由各县区自己负责安排。统筹层次不高,各县区各自负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制度上、待遇标准上的不统一,管理部门不统一,这种情况对于养老保险城乡对接是不利的。

3进一步推进盘锦市养老保险城乡对接的对策建议

3.1打破制度壁垒,形成制度互补实现养老保险的城乡对接,首先要从完善相关制度入手,形成制度之间的统一和互补,达到养老保险制度上城乡一体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一是要打破城乡的户籍限制,实施18岁以上到退休年龄前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自主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以此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不能互相转化的问题,为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保选择;二是要着重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盘锦市于2013年11月出台《通知》,将被征地农民按照自由职业者的身份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种模式可以分阶段解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尤其是超过退休年龄人员的参保问题,这项制度为养老保险城乡对接提供了切入点,还应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好地推动养老保险城乡对接工作。

3.2提高统筹层次,确定适度标准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不高,是制约养老保险城乡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统筹层次,对于统一的制度安排、资金投入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从国家和省里的目标来看,提高统筹层次是今后养老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养老待遇标准的确定要适时适度,以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为原则,警惕养老保险“福利化”倾向,即不能以覆盖群体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而应该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均衡为基点,既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民生投入,也不能一味扩大养老保险的投入而掣肘经济建设,二者之间应达到平衡,同时互相促进。在达到市级统筹的条件下,政府可以考虑在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一个最低的养老保障标准,以保障基本生活标准为目标,保障“底线公平”,所谓“底线公平”,是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这条“底线”以上或以外的部分可以是由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来承担的,是灵活的、反映差别的部分,最终实现“有差别的统一”。如此,既保证了公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又通过保障方式的多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3科学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展养老保险,尤其是推动养老保险城乡对接,资金来源是关键的一环,而在目前的情况下,资金的主要来源还在于财政的投入,推动养老保险城乡对接,要充分考虑好所需资金的数额、资金的来源渠道、每一步所投入的资金数量、完成并轨的时间,进行科学的预算,统筹规划。

3.4完善管理服务平台目前盘锦市对于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建立了电话查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在完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之后,可以进一步实现管理服务系统的统一,并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功能,可以拓展网上平台和电话查询的功能,具备网上计算、缴费、查询于一体的综合功能,能够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全的养老保险服务。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城镇无养老保障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努力构建和谐东方。

二、基本原则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坚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坚持个人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镇居民普遍参保。

三、工作目标

坚持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镇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目标。按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要求,我市从年月日起实施,按月足额发放60周岁以上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城镇居民基础养老金,同时做好适龄居民的参保缴费工作。全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到0%。

四、参保范围和资金筹集

(一)参保范围。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内非农业户籍,截止年月日,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当期未参加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等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任何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居民养老保险。

(二)资金筹集。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构成。

1.个人缴费。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设为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800元、00元、500元、2000元十个档次。参保人员应按年一次性缴费,并在一个缴费年度内只能选择一个缴费档次缴费。缴费标准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

2.居民养老保险实行政府补贴与缴费挂钩,多缴多补。政府对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给予的补贴有六项:

(1)对于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30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与市财政按6:4的比例分担。

(2)对于选择0元缴费档次的,政府给予每人每年30元补贴。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和市财政按6:4的比例分担。

(3)对于选择200元及以上缴费档次的,政府除按前款规定给予每人每年30元补贴外,对选择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800元、00元、500元、2000元缴费档次的再分别给予5元、25元、35元、45元、55元、65元、75元、85元、95元的补贴,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担。

(4)按照《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评残达到一级或者二级伤残的残疾人、城镇独生子女伤残(伤残达到三级以上,含三级)或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父母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参保人员,政府按每人每年10元的缴费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由省、市财政按6:4的比例分担。上述人员可以在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的基础上按规定选择更高档次缴费。

(5)享受城镇低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等缴费困难群体,由政府按每人每年分别以70元、80元为其代缴部分养老保险费。不足0元最低缴费档次的差额,由个人缴纳,如个人不愿意缴纳,市财政不给予代缴部分保费。

(6)对于独生子女领证户家庭的参保人员,政府除按规定给予缴费档次补贴外,再给予每人每年元的缴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市财政承担。

(三)建立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国家为每个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管理。

个人账户由个人缴费,省、市人民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组成。

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经办机构每年结息一次。

五、养老金领取条件、待遇支付和调整

(一)领取条件。年满60周岁的城镇居民,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内非农业户籍满5年以上(含5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从核定的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1.截止年月日,距60周岁5年以上并实际缴费累计达5年以上(含5年)的;

2.截止年月日,距60周岁不足5年并按年实际缴费至60周岁的;

3.截止年月日,已年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

历年农转非人员能够提供迁出地派出所出具的有效户籍迁出、注销证明的,不受具有非农业户籍满5年以上的限制,但须具有本市行政区域内户籍满5年以上(含5年),或具有本省其他市县区域内户籍满5年以上(含5年)。

(二)待遇支付和调整。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1.基础养老金。政府对符合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30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与市财政按6:4的比例分担。基础养老金标准随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实际缴费年限在达到5年的前提下,缴费年限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每月增加4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与市财政按6:4的比例分担。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39。个人账户存储额不足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时,由居民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支付。社会统筹账户不足支付时,由市财政给予补贴。

城镇居民出国(境)定居、死亡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余额,除政府补贴外,一次性退还其本人、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其个人账户中政府补贴资金本息划入当地居民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员的养老金。

六、养老保险费补缴

城镇居民未按照本方案规定缴纳居民养老保险费,造成其达到60周岁时不符合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可以选择一次性补缴至满5年,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也可以选择退还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终止居民养老保险关系。

截止年月日,年满60周岁且符合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城镇居民,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不缴费,直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也可以一次性补缴费至满5年,以增加个人账户积累,提高养老保险待遇。

城镇居民补缴的养老保险费,政府不给予缴费补贴。

七、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和转移

1.在同一时期内,单位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只能参加一种符合本人条件的社会养老保险,并相应享受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2.曾经有过单位工作经历,已达到退休年龄且无任何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城镇居民,可以一次性补缴5年的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后,按规定享受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具体实施方案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地税、财政部门制定后,予以贯彻执行。

上述城镇居民也可以一次性补缴5年的居民养老保险费后,按规定享受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参加城镇从业人员或居民养老保险前符合国家规定计算的职工连续工龄或者工作年限,以及军队退出现役的军人(不含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在军队服役时间,视同城镇从业人员或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与其参加城镇从业人员或居民养老保险以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保险待遇。

3.城镇居民年满60周岁前跨省转移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除政府补贴外,可以全部转移,也可以一次性退还其本人。

城镇居民年满60周岁前省内转移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全部转移。

八、基金管理和监督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管理。个人账户资金只能用于养老保险待遇支出,不得提前支取。

建立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

九、法律责任

(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农保局、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等部门违反本方案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追回被挪用或者流失的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对其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分别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规定及时足额将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转入基金专户的;

2.挤占、挪用、截留、侵占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

3.无正当理由延期或者不按规定给参保人员支付养老金的;

4.擅自减发或者增发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的;

5.违保险基金运营管理规定,造成经济损失的。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农保局、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上述所列行为的,由有关部门追回被挪用或流失的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参保人员及利害关系人以伪造证件或者其他手段多领、冒领养老保险待遇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令其退还多领、冒领的养老金;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参保人员在享受待遇问题上与农保经办机构存在争议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十、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加强对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成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办公室设,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符海荣同志兼任,唐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成员从市政府办、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公安局、民政局、计生委、残联、农保局等单位中抽调。

市政府是居民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制定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并定期公布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

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负责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组织实施,并为参保人员建立参保档案,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核算、发放、划转、退还登记以及档案管理等具体经办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安排拨付财政支付的基础养老金、政府补贴资金及工作经费,并做好管理和监督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工作。

市民政局负责做好城镇低保人员、重点优抚对象的认定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审核参保人员的非农业户口和提供城镇居民身份基础信息。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做好城镇计划生育特困人员(指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城镇独生子女领证户人员的核定工作。

市残联负责做好城镇重症残疾人(评残达级或2级伤残的残疾人员)的鉴定工作。

市监察局、审计局按各自职责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行情况实施监督,确保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安全。

市委宣传部负责做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负责参保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及保费征缴工作。社区协管员负责本社区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发动,做好本社区参保人员、缴费困难群体的户籍证明、身份证、缴费档次的统计申报工作和做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的统计申报、参保人员死亡当月报告工作。

十一、经办机构设立和经费保障

为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经办机构职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根据省政府《研究全省社保工作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78号),关于采取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社保机构人员不足问题的工作意见,针对本市、非农业人口较多,工作量大,农保经办机构人手严重不足的实际,借鉴海口等市县的做法,同意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自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8人。其中,市农保局5人,聘用人员工资按事业单位同等同类人员待遇发放;八所镇7个社区(永安、福民、滨海、琼西、解放、友谊、东海)、4个居委会(墩头、港门、新北、新街)、2个农场(广坝、华侨)设立专门岗位3人(每个单位各人),聘用人员工资参照本市环卫局环卫工人(临时合同制工人)工资待遇发放。上述聘用人员条件为本市户籍,8至35周岁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局具体负责;聘用人员工资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市财政要确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经费(含各社区和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各社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协管员的补贴及市财政的缴费补贴等列入财政预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组织宣传、业务培训、参保缴费征收、信息录入、待遇支付、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同时根据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适时给予相应增加。

十二、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

一是组织发动,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市、乡镇成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召开市、乡镇、社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会议,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发动工作。同时,组织人手进社区入户;全面摸清城镇居民人口底数,掌握城镇居民各类人员分布、年龄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养老需求等基本情况,并将相关资料登记造册、输入电脑,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平台。

二是做好政策和业务培训工作。各乡镇和市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组织多层次的政策和业务培训。主要对市、乡镇、社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培养一批熟悉业务的基层骨干力量,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全面实施打好基础。

三是落实启动阶段工作经费。为保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施行,市政府安排启动阶段工作经费,用于印制宣传资料、各类表格、办公设备等开支。

(二)组织实施阶段。

一是宣传发动。年月底,组织召开全市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启动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宣传栏、广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印发宣传资料、设立政策咨询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自觉参保,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二是组织参保登记和缴费,做好核发养老金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坚持参保登记和缴费工作与宣传发动同步进行,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全力以赴做好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登记工作。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确保首批基础养老金在年月底前发放。各乡镇要按月按季报告本乡镇工作进展情况,市人社局要及时将汇总情况反馈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全年参保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检查总结阶段。为确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有序推进,市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对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布,对落实较好的,予以通报表扬,落实不好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以此作为各乡镇和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成员年度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认真总结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为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政策协调。市直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积极支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咨询活动、印发各种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开辟宣传专栏及利用电视广播的新闻媒体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让群众听得懂、能理解、好接受,努力营造广大城镇居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保的声势,以确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实施。

(三)强化服务,提升水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城镇居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规范业务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运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账户管理以及政策咨询、查询服务和养老金支付等工作。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吃透相关政策,熟练掌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操作办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切实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支出 增加 城镇居民消费 影响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57-03

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5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为222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6.1%,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占比为10.5%。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相对于上一年分别增加958万人和631万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养老保险支出日益提高。2015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472万人,增加3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1973.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统计数据同时表明,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12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以Feldstein(197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养老保险有着资产替代效应,该理论认为年轻人预期国家会在自己退休后给自己支付养老金,而不需要现在就开始将自己的收入过多地储蓄起来养老,从而促进居民减少养老储蓄而增加当前消费。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大幅增加和养老保险支出迅速攀升,大量学者开始关注老龄化及养老金支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徐勇、谢琼(2008)通过中国养老保险的机制――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进行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并从微观经济与总量经济两个层面进行分别研究。其微观层面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有着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而通过总量经济层面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呈正影响。部分学者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进行了研究,虞斌、姚晓垒(2011)和孟祥宁(2012)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影响进行了研究,均得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影响,当养老保险增加时,居民的消费也会存在着相应的增加。其中部分学者认为之所以会导致养老保险与居民存在着较强显著性的原因是在国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不高以及居民对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不确定导致的。朱波、杭斌(201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更明显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40岁年龄以上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习惯性的影响,相比为参加养老保险的居民而言,其消费曲线更加平缓。

大量学者则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对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进行分析。其中陈汪茫(2010)研究得出养老保险跟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当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时,居民的消费支出则会较大的提升。石阳、王满仓(2010)通过对省际面板数据(2002―2007)的研究发现,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储蓄有“挤出”影响。苏春红、李晓颖(2012)采用山东省17地市2003―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认为居民养老保险每支付1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消费则会对应的增加0.0197元。邱俊杰和李承政(2014)运用199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传统消费模型和生命周期储蓄模型分析发现提升养老保险覆盖率并未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率。张国海、王枫林(2015)通过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的消费具有拉动作用,但是不同的省份,其拉动效力不同。马晓彤(2016)也通过面板数据对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与前期的研究学者结果几乎一样,认为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其会导致居民消费的增加。也有学者对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中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具有负面影响。如白重恩、吴斌珍、金烨(2012)在研究中指出,在考虑居民家庭可能面临信贷约束时,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以及总消费呈负影响。

参考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根据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构建计量模型,然后以我国1989-2012年24年的时间数列数据为基础分析养老保险支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情况。

一、经济模型与数据来源

Feldstein(1974)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支出会产生“资产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前者会促进人们减少防老储蓄并增加当前消费;后者会促使人们选择提前退休并导致退休后的生存时间延长,为了防老从而增加储蓄并减少当前消费。显然,其假说表明消费和储蓄是模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鉴于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二、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1.平稳性分析。根据数据,得到C,YD,W和SSW的线性趋势图(见下页)。

显然,上述四个变量都是不平稳的。同时,ADF检验表明,针对C,YD,W和SSW数据序列检验的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所以均接受原假设,四个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由于此处C,YD,W和SSW是时间序列数据,在不改变变量的变化趋势的情况下,为消除异方差,对这四个序列分别取对数,分别表示为InCi,InYDi,InWi和InSSWi。进一步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InCi,InYDi,InWi和InSSWi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四个序列对应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10%的临界值,分别记为I(1)。

2.协整分析。由于InCi,InYDi,InWi和InSSWi为一阶单整序列,故其分别差分后序列平稳,差分后的序列分别记为InCi,InYDi,InWi和InSSWi,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以InCi为因变量,以InYDi,InWi和InSSWi为自变量构建如式(1)形式的回归模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InCi=0.64+0.87InYDi-0.05InWi+0.11InSSWi(2)

式(2)中所有参数估计量在0.05显著水平均通过检验。模型调整可决系数R2=0.999,说明拟合程度非常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支出几乎解释了所有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自相关检验统计量DW=1.734,说明模型干扰项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问题。对干扰项的估计值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为-3.398615,对应P统计量值为0.027,检验结果表明干扰项估计值在临界值为5%的时候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检验表明模型干扰项序列是平稳的,同时表明InCi,InYDi,InWi和InSSWi存在着协整关系,由此证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

由回归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呈正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每增加1%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就会增加0.87%,所以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起着推动的作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推动着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这个结论支持经济学一般结论,即收入增加会促进消费。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则呈反比,当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增长率每增加1%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则会减少0.05%,所以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起着抑制的作用,这符合投资增加会“挤出”消费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估计结果同时表明,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呈正比的,当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增加0.11%。显然,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表明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存在明显的资产替代效应。模型中所有参数估计均符合基本经济含义,故而模型设定不存在偏误。

3.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协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由于长期的均衡关系可能存在着短期的不均衡关系,构造误差修正模型旨在分析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的短期失衡状态。构建如式(3)误差修正模型为: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所有系统对于t统计量在0.05显著水平均通过检验,调整可决系数为0.87,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方程F统计量为5.74,表明线性模型有意义。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前面系数为正,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前面系数为负,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前面的系数为正,误差修正项前面的系数为负,说明模型建立正确,符合经济意义。其中响应序列的当期波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期波动影响:受输入序列的当期波动短期变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受可支配收入序列、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序列当期波动的影响。根据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序列InYDi的二次差分项系数为0.62,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正的影响。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InWi的二次差分项系数为-0.002,表明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会抑制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的的弹性系数为0.07,表明短期类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支出增加会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同时,误差修正项ECMi-1估计结果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9)的力度从非均衡的长期均衡状态,拉回长期均衡的状态。

在式(2)中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序列的系数为-0.05,而式(4)中城镇居民的该变量系数估计值为-0.002,说明城镇居民年末储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抑制作用影响大于短期的抑制作用。式(2)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处理变量系数参数估计量为0.11,而式(4)中其对应系数为0.07,说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的长期推动作用大于短期的推动作用。显然,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以及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对于长期而言,短期的影响更弱,则体现出中国城镇居民在短期的消费中仍处于比较消极的状态,较多的城镇居民选择把短期的收入储蓄起来,计划着长远的打算,从而导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上不去,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本文构建了估计养老保险支出、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储蓄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估计参数符合基本经济理论和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设,说明模型设定基本正确。同时,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的年末储蓄和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有着均衡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均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并且长期促进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9)的力度从非均衡的长期均衡状态,拉回长期均衡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存在资产替代效应的作用,当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增加时,相当于城镇居民对以后生活的资金保障增加,即国家从某种方面上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储蓄增加。

根据本文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提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

首先,提高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促进消费可持续增长。研究表明,国家提高中国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使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以为了保持消费可持续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政府可以在财政支出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政府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增加居民的养老保险的政府补助。

其次,保持收支平衡,解决“空账”问题。由于我国过快的老年化,导致我国存在养老保险的资金上“空账”难题,年轻人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中,虽然账目上存在着资金,但实际资金已由国家作为养老保险发放给上一辈。导致空账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一起管理,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提前进入老年化,老年人口过多,老年人所缴纳的“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以发放给老年人,从而挪动年轻人所缴纳的个人账户上面的资金,去弥补发放给老年人在养老保险上面不足的资金,从而造成了“空账”现象。由此国家可以通过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分开管理,加快全国统筹来解决“空账”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国企的经营利润,从而从国企获得更多的红利;由此使得在养老保险现收现付的体系下,收支平衡,从而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勇,谢琼.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乡镇经济,2008(5)

[2] 虞斌,姚晓垒.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城镇居民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11(8)

[3] 孟祥宁.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模型[J].桂海论丛,2013(2)

[4] 朱波.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5] 杨河清,陈汪茫.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0(3)

[6] 苏春红,李晓颖.养老保险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7] 邱俊杰,李承政.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

[8] 张国海,王枫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1)

[9] 马晓彤.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2)

[10] 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a correction and upd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5)

(作者单位:陈桥,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总部 广东广州 510000;冉晗,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 重庆 400000)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5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切实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通知》(市政发〔〕57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市政办发〔〕24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养老保险”)遵循“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筹资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从城镇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个人(家庭)、政府合理分担责任。坚持政府主导与城镇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镇居民普遍参保。

第三条居民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第四条凡具有我县行政区域内非农业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享受未参保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含国有企业“五七工”、“家属工”),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现有社会保险制度(不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具有城镇户籍的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应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确有困难的,也可以自愿参加居民养老保险。

第二章参保登记

第五条自愿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持本人户口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户籍地所在社区居委会申请办理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手续,如所在户籍地无社区,居民可直接到所属镇(旅游区管委会)社会事务所办理参保登记手续。残疾人需提供残疾人等级认定相关证明材料。社区居委会审核参保居民信息,报镇(旅游区管委会)社会事务所复审汇总后,统一到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参保手续。

第三章基金筹集

第六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城镇居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年缴费标准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按年度缴纳。参保人员可以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补,多缴多得。参保费用由参保人员到指定的银行直接缴纳或由委托银行在参保人员开设的银行账户中代扣代缴。

第七条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财政补贴(进口补),补贴标准为:缴费200元及以下档次的,补贴每人每年30元;缴费300元的,补贴每人每年40元;缴费400元及以上档次的,每提高一个档次,补贴在每人每年40元的基础上分别增加5元,最高补贴标准为80元。财政补贴资金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其中省级财政承担50%,市、县各承担25%。

第八条重度残疾人参保按最低缴费标准,由省财政全额补贴;中度残疾人参保按最低缴费标准的50%,由市级财政补贴。

第九条缴费标准、档次和财政补贴标准,可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第四章个人账户管理

第十条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记录终身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养老保险档案。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包括:

(一)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二)财政补贴;

(三)个人账户利息。

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同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十一条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人员户籍迁入外省市的,个人账户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暂管,待国家出台转移办法后办理转移手续,也可经本人申请将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本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入市其他区县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全部转移至户籍迁入区县;参保人在享受养老金待遇期间户籍迁入市其他区县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余额部分全部转移至户籍迁入区县,并由新户籍所在区县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养老金。

第十二条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由市其他区县迁入我县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全部转移至我县;参保人在享受养老金待遇期间户籍由市其他区县迁入我县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余额部分全部转移至我县,并由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养老金。

第十三条失踪、劳教、服刑、负案在逃期间不参保或中断缴费。待其返乡、劳教、服刑期满、投案(抓捕)并服刑期满返乡后按规定参保或续保,并允许补缴养老保险费,补缴部分不享受财政补贴政策。

第十四条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人员在缴费期间出国出境定居的,将其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本息一次性退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的本息一次性退给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参保人员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本息余额一次性退给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五条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支付本人养老金,不得提前支取或挪作他用。

第五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第十七条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120元。基础养老金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承担55元,市财政承担25元,县财政承担40元。

第十八条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国家规定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即: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第十九条居民参保缴费年限累计超过15年的,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加发3元;缴费年限累计超过20年的,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加发5元;缴费年限累计超过30年的,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加发10元。加发部分所需资金由县级财政承担。

第二十条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享受养老金待遇:

(一)截止年6月30日,年满60周岁及以上人员;截止年6月30日,户籍关系从外地市迁入本县满两年的60周岁及以上年龄的城镇居民。

(二)截止年6月30日,年满45周岁及以上人员按年度缴费直至年满60周岁(含补缴)。

(三)截止年6月30日,45周岁以下人员按年度缴费,且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上(含补缴)并年满60周岁。

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但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按欠费当年规定标准补缴至缴费年限满15年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补缴部分不享受政府补贴);不愿补缴至缴费年限满15年的,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将其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本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不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参保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从次月起停发养老金。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在30日内向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居委会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办理终止养老保险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享受领取待遇的参保人员每年进行领取资格年审,不参加资格年审者,停发养老金,待补办年审手续后补发。

第二十三条失踪、劳教、服刑、负案在逃期间达到领取养老金条件的,暂缓办理领取手续,待其返乡、劳教、服刑期满、投案(抓捕)并服刑期满后按规定办理,基础养老金按其办理时的标准计发。已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在返乡、劳教、服刑期满、投案(抓捕)并服刑期满前养老金待遇停发,待其返乡、劳教、服刑期满后重新计发,不予补发。

第二十四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标准,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

第六章制度衔接

第二十五条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社会优抚政策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参照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社发〔〕180号)文件规定执行。

(一)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自愿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到龄享受居民养老金待遇,低保待遇同时享受。

(二)城镇计划生育家庭自愿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到龄享受居民养老金待遇,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同时享受。

(三)享受社会优抚政策的城镇居民自愿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到龄享受居民养老金待遇,所享受的社会优抚政策同时享受。

(四)按照“只叠加、不扣减、不冲销”的原则,已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或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待遇且已转为城镇户籍的,可以参加居民养老保险。

第二十六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按省人社厅关于印发《省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缴纳社会保险的实施办法》的通知(陕人社发〔〕188号)文件规定执行。具体为:农转居人员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转移时,个人账户储存额合并计算,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视同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已经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从个人户口迁入城镇的次月起新农保养老金停发,个人账户有余额的,转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按照城镇居民养老金标准计发。

第二十七条由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按照省市有关文件执行。

第七章基金监督

第二十八条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在国有银行开设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户。县财政在同一银行开设财政局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第二十九条县财政应按标准编制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年度预算,并及时将资金划拨到基金支出户,以确保城镇居民养老金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第三十条县人社局要履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管理规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筹集、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公布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

第三十一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实账管理。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额,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养老保险金。严禁用个人账户基金支付财政应承担的基础养老金,确保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第八章组织管理

第三十二条县人社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县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管理指导、综合协调。

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负责按照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制定的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规程、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开展经办业务。

第三十三条县人社局负责全县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具体承办养老保险费收缴管理、养老保险金支付、个人账户管理、参保人个人账户信息查询等工作。

第三十四条镇人民政府(旅游区管委会)负责辖区内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

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本辖区人员办理参保登记、催缴保费、待遇享受、死亡鉴定等手续。

第三十五条县财政部门负责相关资金预算安排、划拨并落实政府补贴资金及工作经费,建立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并负责监督;公安部门负责统计参保人数和协助核定城镇居民身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残疾人等级认定工作;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对、、,致使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或者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流失的,责令其改正,并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七条凡已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不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又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一经发现,对违规领取的养老保险金进行追缴,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6

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方面,中央政府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对长期缴费的人员地方政府适当加发养老金。2009年9月出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2011年6月出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均为55元。在经历了数年没有调整之后,2015年1月10日,人力社会资源保障部《关于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通知》,从2014年7月1日起,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1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方面,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全部储存额除以计发系数,目前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相同均为139。而个人账户养老金全部储存额的多少依赖个人的缴费档次高低,个人的缴费时间长短,政府对个人账户的补贴水平以及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目前,国务院规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为12个,对于缴费档次在500元以下的最低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500元及500元以上的最低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调研发现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大多选择低缴费档次,也缴费缺乏连续性;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政府的刚性约束,地方政府对个人账户的补贴大多采用最低标准;另外,城乡居民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并不乐观,大多存入银行收益仅为银行利息。根据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情况,假设参保人每年年初以固定缴费档次,连续缴费15年(制度规定缴费必须累计15年),按指导意见的最低标准,采用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3%计算,可以得出每个缴费档次15年之后养老金待遇情况。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公平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待遇差别巨大

城乡居民与城镇企业职工(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间养老待遇不公平主要表现在缴费不统一和领取待遇差别大两个方面。首先,在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之前,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并轨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需要缴费,但是其养老金发放规定,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退休前工资的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退休前工资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退休前工资80%计发[1]。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非常之高。其次,城镇企业职工按照个人工资的8%缴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经过11年连续调整之后,2014年底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已经达到2050元。最后,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年满60岁的老人可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2014年7月1日起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55元调整为70元。未满60岁的城乡居民需要缴费满15年才能领取养老金,在表1假设情况下,最高缴费档次领取月养老金只有259元。而且,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居民往往选取较低的参保档次,缴费缺乏连续性,领取的养老金更低。造成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距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顶层设计,三套不同的养老制度并行,养老待遇不能合理衔接,最终造成养老保险待遇差距的形成。其次,由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居民身份特殊性决定,城乡居民没有固定雇主,大多为农民和灵活就业者,从事自我雇佣劳动且收入较低。因此,其养老待遇只能依靠个人缴费和政府少量的财政补贴支付。最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起步较晚,制度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与低保标准脱节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其本质是保障城乡居民年老之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最低生活保障属于社会救助范畴,属于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其本质是满足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所以,如果从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层次和目的出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要高于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然而,选取2014年4季度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410.5元/人月,农村2776.6元/人年,城乡各缴费档次养老金待遇对比(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前十个缴费档次养老金待遇都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所有缴费档次都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就出现了城乡居民老生与低保救助老人之间的不公平,在家庭养老功能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前提下问题尤为突出。低保救助老人不仅能够领取不用交费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而且还领取高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低保救助资金。这不仅使低保救助成为众人眼里的“香饽饽”,容易造成福利陷阱,而且也挫伤了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三)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存在隐性养老待遇差距

建立统一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够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但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领取同等养老待遇的情况下存在隐性待遇差距。首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城市老人基本生活需求也高于农村。同等养老待遇情况下,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更难得到满足;其次,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城市居民没有的土地保障,这些都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同样的月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70元钱,1年为840元,占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489元的8.0%,而仅占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8 844元的2.9%[5],前者替代率是后者的两倍多。通过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实地调研也发现,城镇居民的参保率和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均低于农村居民。

(四)地区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差距不合理

由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没有统一的调整机制,大部分地区的基础养老金都有不同程度调整,且调整幅度参差不齐。数据表明地区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在逐步地拉大。国务院下发通知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最低标准以来,各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也随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部分省市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如图2所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最高的是上海达到了660元,其次北京也达到了470元。相比之下,部分省市仍采取国务院规定的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70元,如吉林和贵州。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省际差距最高达到了9.4倍。与此同时,省内差距同样存在。以河南省为例,郑州市基础养老金标准为120元,而周口、开封等地为河南省最低标准78元,前者是后者的1.5倍。地区间基础养老金待遇差距超出了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不仅阻碍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而且不利于人口在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且容易造成地区利益分化。

三、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公平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并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接下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从而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多轨并行的局面。目前,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实现了转移接续,但是待遇差别还很大,所以要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城乡居民之间养老待遇水平的合理化,就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公平,改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过低的局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待遇水平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收入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另一方,要提升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档次,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使有条件的城乡居民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多缴费。其次,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水平。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且还包括许多贫困人口和许多社会弱势群体,仅仅依靠个人缴费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的能力有限。因此,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水平,使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再次,政府应该以免税的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集体组织和公益组织为个人缴费提供资助。

(二)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下限,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合理衔接

首先,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下线,确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度保障水平,确保地区间相对公平[6]63-67。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以满足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满足当地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参考各地的物价水平、消费结构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标准制定比较科学。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挂钩,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年老的基本生活,保证养老待遇水平的合理性,而且能够增强个地区间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的公平性。另外,城乡居民的养老待遇水平能够根据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避免基础养老金固定数额长时间不变的问题。其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相配套。城乡居民不仅要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而且要与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互协调。这不仅能够增强各个收益群体之间的公平感,而且还能够避免福利的叠加,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向城镇居民适度倾斜,构建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由于东、中、西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省财政水平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政府补贴方式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进行补贴,即中央财政对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以全额补助,而对经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不同地区间尚有不同的补助方式,在同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城乡之间却不合理地采取同等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应当向城乡居民适度倾斜,保证制度统一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性原则,加大对城镇居民的养老补助水平,消除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隐性待遇差距。根据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现实情况,可在城乡居民保障的框架下根据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将参保对象进行分类划分,根据不同种类人群和不同区域分配不同的养老保险水平。另外,构建多层次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也是满足城乡居民不同群体养老需要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每一位居民老有所养,仅仅依靠政府单方是行不通的,也应该提升公民个人的养老责任,强化个人养老储蓄,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作用,形成个人储蓄、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多元并存的局面,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居民的养老方式,因地制宜更好满足城乡居的晚年生活。

(四)完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负担比例

地区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差距不合理,主要原因是缺乏正常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机制,应该坚持统一性、稳定性和动态性原则。统一性即要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调整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避免各地基础养老金盲目攀比的现象。稳定性即养老待遇要以满足城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前提,保证养老金待遇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基础养老金过低则不能满足养老需要,过高则带来财政压力。动态性即基础养老金水平要依据一定的指数周期性地调整,使其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另外,地区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差距不合理也折射出地区间政府财政状况的差距。因此,应该明确各地政府的财政负担比例,建立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经济财政状况差的地区进行补助,使相对落后地区城乡居民养老金能够及时地调整。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7

【摘要】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萎缩倒退阶段及创新发展阶段。自2009 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迅速,逐步完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村居民收入低造成缴费档次偏低,基础养老金水平普遍较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元结构面临发展困境。对此,应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缴费能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元化统筹。

关键词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

【作者简介】陈欣欣,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保险、个人理财。

一、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一) 探索起步阶段

1992年1月3日民政部正式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这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700多个县(市、区) 都相继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而其中的200个县(市、区) 政府还针对当地情况颁布了具体的暂行办法。至1992年底,全国950多个县(市、区)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2600多万,收缴保险金8亿元。1993年,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确立,当时的重点对象是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如乡镇企业职工、村干部、民办教师等,因其具有固定收入、参保意识强、积极性高,而且能够在农村起到示范作用。截至1993年底,吉林省48个县市的6.2万人参保了养老保险,共收取养老保险费750万元,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开始缓慢发展。

(二) 萎缩倒退阶段

在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保险面窄、投保人数增长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等。1998年,吉林省有730个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8.5%;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有3344个,占全省村总数的33%。但从参保人数来看,比例却偏低。吉林省累计参保人数为19.1万人,仅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6%,占农村劳动力的3.8%。1999年,国务院开始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清理整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开始不断下降,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基本停滞。从2000年开始,吉林省参保人员退保的情况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三) 创新发展阶段

2002 年,十六大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由萎缩进入一个创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并且适时创新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取得了较快发展。2009年9月《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到2011年底,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60%以上。吉林省在2009年底,也正式颁布了《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意见》,这标志着吉林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试点地区分别为长春市的朝阳区、四平市的铁东区、吉林市的磐石市、辽源市的东丰县、白山市的八道江区、通化市的东昌区、白城市的镇赉县、延边州的和龙市以及松原市的宁江区。到2012年6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吉林省60 个县(市、区)。其中,有320万人左右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吉林省自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试点范围扩大迅速,截至2013年12月末,吉林省有610万人参加了新农保。目前吉林省已经实现新农保和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试点制度的整合以及新老农保制度的整合。

目前,吉林省实施新农保制度遵循的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由政府主导,农民可以自愿参保。新农保制度由个人缴费,集体进行补助,政府再进行补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主要涵盖参保范围、基金筹集方式、养老金待遇等内容。就参保范围来看,可以参保的农村居民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同时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只要符合参保范围,都可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就基金筹集方式来看,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以及政府补贴构成。其中,个人缴费的标准设定为五个档次,即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不同地区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如长春市的朝阳区和净月开发区的缴费标准设定档次除上述五个之外,增设了600元、800元和1000元三个档次;长春市双阳区则设定了100元到1000元10个档次。对参保人来讲,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缴费的档次。除个人缴费外,还可以给予补助。省及试点县(市、区) 政府对参保人缴费按6∶4的比例给予补贴。就新农保的养老金待遇来看,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县(市、区) 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承担。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存储额除以139(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有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经乡(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所) 审核,报县(市、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金。

三、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居民收入低造成缴费档次偏低2013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621.2元,而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274.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9.7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932.3元。可以看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仍然偏低,结余较少,造成农村居民没有过多的资金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所以就缴费档次来看,大多数农民选择低档次缴费。

(二) 基础养老金水平普遍较低

上文提到,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包括两部分,即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县(市、区) 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承担。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存储额除以139(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以吉林省发放基础养老金较高的地区为例,长春市朝阳区和净月开发区发放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为每月60元,而吉林省其他地区基本均为每月55元。相对其他省市来看,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仍较低。例如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郑州市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65元。

(三)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元结构面临发展困境

在《社会保险法》中有这样一条,对有条件的地区来讲,可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为一项制度,即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元化。目前,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均已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元统筹。但就吉林省来讲,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分离状态,这就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或户籍变动的效率,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进行协调的社会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体来看,一是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离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时,其居住地也相应发生转移,并且其养老保险账户也将随之发生变动,在吉林省现行的分立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种制度下,由于两种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完善,这就造成居民因其居住地的转移而使养老保险的转移发生障碍,从而得不到有效保障,尤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生影响。二是相互分离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经办管理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调控是不利的。由于吉林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差异,各自成立各自的体系,所以其承办要有各自的经办机构和管理人员,这就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经办机构的服务效率也必定低于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元化统筹地区的经办机构。居民一旦发生居住地迁移和户籍转换,就会对养老保险的经办工作造成一定负担。此外,由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各自独立运行,也造成了基金使用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从而较难发挥基金共济互助的保障作用。三是相互分离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构建。从长远来看,吉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分立将城市和农村分割开来,将给城乡一体化造成巨大障碍。

四、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缴费能力

要增强吉林省农民的缴费能力,应该从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着手。增加吉林省农民的收入,对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增加农民收入应从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角度着手,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发展。针对吉林省不同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吉林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此外,还应继续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从而提高缴费档次。

(二)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吉林省政府应与县(市、区) 政府共同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省政府可与县(市、区) 政府各按一定比例负担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因各地区经济差异可有所区别。对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县(市、区),可提高基础养老金的负担比例;对经济水平较高的县(市、区),可适当减少基础养老金的负担比例,县(市、区) 政府提高基础养老金的负担比例。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可以增加农民养老金的待遇水平。

(三) 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元化统筹

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后,部分城市已经相继进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尝试。北京市先后制定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和《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将未被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的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中包括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两类特殊人群。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之初就实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较早实现了城乡统筹。郑州市在2008年和2009年相继出台了《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其中对参保范围做了明确规定,即有本地户籍的年满16 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而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参保并交纳养老保险费。采取个人缴费、经济组织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方式。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 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700元、900元、1000 元、1200 元、1500 元10 个档次。此外,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江苏等地也都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元化统筹。吉林省应积极借鉴这些省市的先进经验,探索吉林省各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珂.河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李德胜.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孙竟淞.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王帅,杜艳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研究[J].企业导报,2013,(13).

[5]王平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篇8

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增长34.4%,工业占gdp的比重47.8%。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三、当前农村与城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差异

1、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多于农村居民。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困难救济。社会保险具体可细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市农民除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部分农民工除外)和生育保险。

2、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大于农村居民。据统计,我市城镇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率在80%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农

村居民仅仅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在90%以上,其他保险远低于城镇居民。部分外出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但参保率不足20%。

4、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层次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通过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农村居民没有养老保险,虽然现在有农村合作医疗

这个医疗保险,但其保障程度不高。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

1、历史原因。解放以来,国家的政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优先城市发展,优先工业发展。不但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使大量的农村资源流向城市,大量农业财富转移到工业,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工业化水平,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而且在社会保障上优先考虑了城市居民,而忽视了农村居民。

2、制度原因。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台的户籍管理制度,规定公民应当在常住地登记为常居人口,并且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居人口。这样,常住在城镇的居民只能在城镇登记常居户口,常住在农村的居民只能在农村登记常居户口。通过户口登记管理人口后,城镇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了诸多优惠,而农村居民就没有。

3、财力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居民基本上只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财力也比较薄弱,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直到近年来,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财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提了上议事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打算和建议

1、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农民非农化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2、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2009年,我市农村低保人数将由7.1万人扩面到9.4万人,新建农村安居房1000栋,新改扩建敬老院10所,力争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新建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和市救助管理站,提高收养服务能力。加大扶贫力度,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妇女儿童、社会福利、慈善、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构建农村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上一篇:城镇住户调查范文 下一篇:城镇人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