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养老范文

时间:2023-03-19 19:26:28

城镇养老

城镇养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 服务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达到49.7%,大中城市达到56.1%,而当前有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龄化人口的养老保障上,针对这批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却研究寥寥,因此研究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极具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目前城镇养老服务现状

我国城镇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在家庭中居住,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而所谓机构养老是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机构养老主要又分为福利机构(如养老院、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养老和非福利机构(即老年公寓)养老。

家庭养老模式由来已久,是我国最早的养老方式,古语有云: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因此,家庭养老观念亘古有之。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家庭子女也大多是独生子女,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即将步入老年,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家庭将成为普遍现象。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子女们往往工作繁忙已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力不从心,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

机构养老模式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舶来品,这种养老模式将老人们集中在统一的养老机构中,机构里面配备了医疗、文化娱乐设施等等,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较,入住养老院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养老方式,但这也存在问题,第一,老年人辛苦奔波了一辈子,年轻时整天在外奔波,等到安享晚年了,以为可以很好的感受“家”的温暖,住在养老院里的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家的温暖吗?显然不能。曾有课题组对500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不愿接受机构养老。 第二,入住养老院也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况且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养老机构数量有限,全都入住养老机构也不现实。

综上,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无疑存在诸多弊端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社区化建设日渐成熟,社区养老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里老人养老的最好模式。

二、 发展城镇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城镇社区养老发端于西方,但是在我国是新近提出的养老服务模式,它是以老人在家居住为主,包括社区在内得一些老年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为辅,在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的方式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以此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 从性质上说,社区养老区别与家庭养老,而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更区别与机构养老,将机构养老所有服务以社区为单位引入社区,实行社区在家养老。该种养老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有着更大的优越性,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更适合我国国情。

(一)符合城镇居住社区化现展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也逐渐趋于规范化,经济化,生态化和人性化。房屋修建多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物业化管理,既安全又舒适。开展社区化养老,将老年服务设施引入社区,开展社区化服务,老人们不用走出社区,在家就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这不仅方便了老人,也适应了城镇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社区文化的建设。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是符合城镇居住社区化现展要求的。

(二)能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逐渐淡出工作视野的老人们,年轻时忙于奔波劳累,老年了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生活,可是计划生育的开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儿女们不能与老人朝夕相伴,入住养老院,虽然各项服务都很完善,然而很难使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邻里之间的关爱。开展社区养老,老人们不用离开家就能享受到全面的服务,不仅丰富了城镇社区文化氛围,更能使老人们感受到机构养老所不能提供的儿女关爱和邻里和睦的情感保障。

(三)能更好的带动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产业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朝阳产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外还可以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而也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餐饮服务,老年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保险服务,文化与教育服务,旅游等等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购买欲望。因此发展城镇化社区养老还能更好地带动第三服务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 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区养老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始实行,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也比较滞后,社区养老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部门重视不足,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

从宏观角度讲,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鼓励扶持社区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此外还有一些政府部门并未充分认识到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社会养老需求的紧迫性,仍按部就班的主要采用旧的养老模式,对于新的社区养老方式不予重视,因此发展社区养老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方面社区养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对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是存在严重滞后性。没有政策法规的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养老业很难得到大的发展。

(二)城市社区服务场所、服务设施及备用资金短缺。

目前城市的发展精力大多投入在经济建设方面,对于老年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一些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社区内只有简单几项运动设施,甚至还有许多设施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在医疗服务方面,虽然很多社区都配备了医疗服务站,每年为老人检查身体,但是医疗服务站大多规模太小,医疗水平不高,不具备应对老年人突发病和常见病的医治能力,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养老服务投入资金不足,目前社区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投入,而庞大的养老服务开支单靠政府肯定是杯水车薪,而由于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这更造成了老年养老上的贫富两级分化,因此如何解决备用资金短缺的问题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一个关键。

(三)社会企业,人士参与度不高,市场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在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政府投入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支柱,然而政府不是玩嫩过的,单靠政府肯定是不行的,还需引入市场机制,使养老服务社会化才是发展之要。以日本为例。日本之前是典型的家庭养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改进了养老方式,单纯的家庭养老被以家庭与社会结合的方式所取代。在日本,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主要以老人居家为中心,与子女共同生活,其养老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本身的收入和家庭成员的照顾;而改进后现代居家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主要由社会上的老年服务产业企业提供,包括通过聘请长期工、短期工、钟点工进入家庭为老人提供服务 。

现代居家养老方式最大的优势是老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极具人性化,也同时带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养老方式刚刚开始试行,很难像日本那样迅速建立起完整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一些企业领导阶层也并没有发现眼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前景,提供养老服务的市场不健全以至于阻碍了整个社区养老方式的推进。

(四)专业的服务人员少,老人健康卫生护理堪忧。

目前在社区服务中从事老年人服务的人员,大多都是一些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只能提供简单的护理和家政服务。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行动不便,容易发生一些突发病情况,而这些非专业护理人员不具备这种应对突况的基本技能。老年人的健康卫生护理需求远远达不到要求 。

四、 如何构建和完善城镇社区养老

针对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显然更具优势,但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并不健全,社区养老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城镇社区养老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层面。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之发展有其特殊性,既要利用市场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非盈利组织专家萨拉蒙曾提出第三方管理理论,他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直接提供服务而是筹资和监督指导。对于社区养老,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应该如此。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资金和规则,把直接提供服务的主体权力交与社会来做,并赋予提供服务的生产者自主独立的市场地位,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可将扶持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到服务提供市场自由选择所需之产品和服务。

(二)社会引导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发展问题。

养老服务产业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朝阳产业”,很多社会企业、人士并未发现这一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人将会成为我们社会服务产品最大的消费群体,与之相关的服务产业必将迅猛发展起来,比如老人专业护理、专项用品、食品、保健、文化教育等等。当然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

(三)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我国养老服务业要寻求更大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社区工作者,还应当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护理问题培养一批专业护理人才,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输送新鲜血液,以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和研究来讲,我国开设该领域专业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即使有这样的高校,也大多是集中在医院的临床护理方面,上课所占课时很少,远远不能达到老人护理的专业要求,也不能满足社区老人的基本护理需要。因此,我国应当鼓励高校开设护理专业,大力开发老年护理人力资源。

五、结语

目前,老年人日渐成为我国社会上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产业也是目前我国急需拓展并具有开发潜力的一个发展领域,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选择社区养老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构建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上,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的多方合作和配合,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扶持,社会鼓励引导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发展,高校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只有如此,社区养老模式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老人才能颐养天年,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西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注释: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社区养老研究 课题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5),p67

王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武汉科技大学 2011.

城镇养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南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1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概述

1.1养老保险的涵义

养老保险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切身权益,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两个方面。商业养老保险作为以取得养老金为目标的长期人身保险拥有它本身无法取代的特质。(1)它不是强制入险;(2)投保人缴纳费用决定保障程度;(3)对于参加保险人员本身是没有任何限定的。本课题既研究讨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中的社会养老保险,也对养老保险的另一个方面,即商业养老保险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整理和研究。

1.2城镇居民的界定

从相关文献中总结出关于“城镇居民”的基本概念:常年生活并居住在城镇中的人。从广泛定义总结出来的相关的城镇居民的基本概念来解析,我们可以由此将城镇居民通过两个范围进行定义:从广义上来讲,城镇居民是指具有非农业户口并且已经在城镇定居的所有居民,这里面包括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从狭义上来讲,城镇居民是指生活在城镇中,但不具有正当职业和基本稳定的收入,并且劳动关系不在当地社保局有备案的居民。本课题把狭义的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2河南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低,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在最近几年里,河南省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显示了持续和谐发展、整体上涨的态势。2009年,人均GDP为20577元;2008年,人均GDP为19506元;2007年,人均GDP为15100元。而与河南省人均GDP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而言,随着工资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物价变动,养老保险水平是十分滞后的,现定的养老金标准为每人60元,根本满足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我省城镇与农村家庭2011年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4325.46,4438元,2012年分别为13642.97,5130元,城镇消费支出是农村消费支出的2~3倍,同样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对城镇居民来说显然是不够公平的。

2.2商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养老保险体系不健全

2011年岁末年初,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大河报》一起就城镇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行业的看法以及相关意愿进行了调查。调查人数为439人,其中城镇居民寄回的有效问卷289份,电话随机访问居民150人。在被调查的城镇居民中26~40岁这个年龄段的城镇居民投保意愿最大,占总数的43%。二分之一参与调查的人并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商业养老保险。

2.3养老方式依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只留老年人居住在家情况增多,以及老年痴呆等老年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对能够专门照顾老年人的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河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正在萌芽阶段,目前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状态尚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养老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3.1床位数目较少

目前我省还缺少约10万张养老床,从而造成了城镇居民入住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象,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3.2有关政策含金量小,财政投入较少

根据河南省现行的省级财政政策,相比较于其他机构,养老机构并没有获得明显的优待,全省18个省辖市中只有7个颁布了对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政策,每一个床位最高的建设标准为一次性补贴3100元,每床每月180元的运营补贴对于这些养老机构的发展建设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关键性的作用。

2.3.3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有限以及相关专业设备不够完善

现在省内大概仅有1.75万养老护理人员,其中只有不超过2000人的专业人员,只占总数的10%,专业人员缺口极大,加上没有指定完善的行业服务标准,老人因意外伤害带来的风险增加,使养老服务行业止步不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2.3.4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缺少相关法律制度

根据河南省目前通行的审批标准,主要是根据民政部门早在1996年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但是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行政许可法》之后,该办法就失去了法律效力,而且并没有规定具体哪个部门对养老机构进行监管,致使省内养老机构的监管在实际上陷入了一种没有法律依据的两难境地。

3完善河南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措施

3.1相关责任部门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确保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基本目标

在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基本前提下,应该积极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对养老基金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组合投资,分散非系统风险,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得到一定数额且较为稳健的投资收益。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金年度报告,2010,2011和2012年的净收益分别为33111981674.43,7336183069.21和64479227829.41元,这表明我国基金收益是逐年上升的,说明全国社保基金的运营是有一定成效的。

3.2增强城镇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提高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商业养老保险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养老保险投资回报率比较明确,回报水平比较容易计算;(2)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保证本金安全、能够获得适量的收益是其对养老资金投资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商业养老保险的红利投资理财功能使其承担相对较小的风险,满足了居民在低风险的状态下能获得一定收益的目的。我们应该增加宣传渠道来提高商业养老保险在居民中的知名度,积极致力于提高城镇居民参保意愿。

3.3加强政府宣传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政府宣传监督管理力度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较多地开展城镇居民关于老龄化知识的学习活动,提高城镇居民对健康养老的兴趣及关注度,为政府顺利推进养老工作提前营造良好氛围;(2)把养老工作具体落实到各个地方政府的工作计划之中,各个部门根据当地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与所占人口比例,结合国家现行的养老政策,并行推进养老工作与其他工作;(3)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政府来制定养老保险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我省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4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重视对老龄机构中服务设施的建设

政府对公共资源及闲置资源应做到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经过修补、改善、重建废弃的学校及体育场所等,为老年活动、生活提供优雅适合居住的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对优惠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引导河南省内外社会各界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中来,奉献企业爱心,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扩大企业知名度。

4结语

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城镇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妥善解决城镇居民的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以及经济发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完善可以为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缓解子女同时抚养老人及孩子的压力,同时更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心态健康和家庭的和谐相处。解决河南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老龄化加剧给河南各方面工作带来的压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朱冠穆.河南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风险及其规避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刘亚伟.从社会公平看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J].金田,2011(9):229.

城镇养老范文第3篇

一、补贴对象

申领城镇居民养老补贴的老年居民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本区2004年7月1日户籍制度改革前的原城镇居民,且自取得城镇户籍之月起至申领当月已连续居住满5年及以上;

2.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

3.未享受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离退休(职)人员离退休工资、养老金、生活费;遗属定期救济费;“五、六十年代”精简退职人员定期补助费(生活补助费);保养人员保养金(生活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含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补助);离休干部配偶无工作生活困难补贴费;民政“三无”人员供养待遇;以及其他定期领取的养老保障等待遇。

二、补贴标准

符合领取补贴条件的人员,每人每月按100元标准享受城镇居民养老补贴。其中:

20*年6月30日前符合领取条件且申请当月仍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20*年12月31日前向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站提出申请的,从20*年7月起享受城镇居民养老补贴。

20*年7月1日以后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20*年12月31日前提出申请的,从符合条件的次月起享受城镇居民养老补贴。

自2009年1月1日起,凡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从申请的次月起享受城镇居民养老补贴。

三、组织实施

各街道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城镇居民养老补贴工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该项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政策的解释和组织实施,区财政部门负责城镇居民养老补贴资金的预算和筹集,并纳入社会保障资金专户管理,区公安分局负责申领人员的年龄及户籍认定,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及时向经办机构提供领取其他社会保障待遇人员名单,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城镇居民养老补贴日常管理工作。

四、申领及发放程序

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应于符合条件当月的15日前,由本人携带户口簿、身份证及相关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社区劳动保障站登记申请,社区劳动保障站对个人申领的材料进行初审并经所在社区公示(7天),无异议后报街道劳动保障所。

街道劳动保障所应于每月25日前,将申报材料复核及在领人员动态调整情况汇总后,报送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于每月30日前审核申报人员资格,并动态调整在领发放人员,同时向区财政部门报送下一个月城镇居民养老补贴资金用款计划,次月5日前向机构报送领取人员资料。

区财政局每月15日前应将当月发放金额拨付金融机构。

城镇居民养老补贴的社会化发放日为每月的20日。

五、待遇调整

城镇居民养老补贴标准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区财政局提出,报区政府批准后适时调整。

享有城镇居民养老补贴的人员,如因被判处拘役及其以上刑罚或其他原因暂时不符合领取条件的,从不符合条件的次月起暂停发放养老补贴待遇。

享受城镇居民养老补贴的人员,如因享有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待遇、死亡、户籍迁出区外、或其他原因不再符合领取条件的,从不符合条件的次月起终止发放养老补贴待遇。

城镇居民养老补贴生存验证工作由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年4至6月统一组织开展;在规定时间内未办理验证的人员,暂时中止发放待遇。

对不符合条件冒领城镇居民养老补贴的人员,一经查实,停止发放待遇;对已经发放的待遇,予以追回。

六、资金来源

城镇居民养老补贴所需资金由区、街道财政承担,列入财政预算,具体承担比例由区财政局报区政府批准后执行。

七、执行时间

城镇养老范文第4篇

(一)城镇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严重不足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养老保险储备基金的严重缺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加都使得养老金的支出出现过度的增长,从而导致养老金出现缺口问题。例如:有的地区养老金收的少发的多,有的地区几乎随时都可能出现发不出退休金的危险,有的地区由于不能按月发放养老金而引发退休人员的严重不满,这对稳定我国社会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十分不利。

(二)城镇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机制存在效率低下问题

80年代开始,我国对养老保险金政策实行改革。80年代中期建立了一企业、个人、国家三方共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机制。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管理结构分为:养老保险的业务主管部门、经办机构、监督部门三部分。这种管理结构很容易导致管理的失控,例如:政令不通、行政目标在不同层级的扭曲等。或是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二、解决我国城镇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管和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保证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规范性、统一性、权威性。例如: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尽快解决我国养老金的收缴问题、尽快落实各城镇养老保险金的发放问题、尽快处罚那些挪用、贪污、侵占养老金的个人或企业、尽快查处冒领养老金的个人,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个人或企业不仅要追究其行政责任,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二)在全国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体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防止制度的分割,必须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例如:可以改革目前事业机关单位、企业中职工之间所适用的不同的政策。再例如:要认识清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必将影响到该地区养老保险的待遇问题。因此,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使身处不同地区的参保职工能能够按照统一的政策来缴纳、领取养老保险金。

(三)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面对并不完全成熟的资本市场,首先,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运营进行把握,对其安全性和流动性要准确把握。例如:对于银行存款、国债的买卖等必须选择后进行投资。对于一些政府的基建项目可以选择投资。其次,国家必须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提供必要、安全的环境,将其投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

(四)努力打造多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必须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的监管,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规范、合法的使用。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例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证监会、审计部门、银监会等。另一方面,必须加大社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力度,例如:社会的专业组织、社会的保障监督委员会等。可见,在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层次监督,在多层次的监督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必将得到安全收缴和使用。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政府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必将朝着健康、完善、利民的方向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城镇养老范文第5篇

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认真解决群众当前最关心的若干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意见》(赣发[2006]11号)精神,为保障未参保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对未参保的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制度,现就具体实施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养老生活补助的对象和时间

补助对象:已无缴费能力且未参保的城镇大集体企业中,符合国家原招工政策规定,经县以上劳动部门办理了正式招工录用手续,在2006年12月31日前已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的退休人员。

已参保因无缴费能力而中断缴费的城镇大集体企业中,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也可纳入享受养老生活补助的范围,但不再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享受养老生活补助时间从2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二、养老生活补助的标准和办法

1、退休人员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享受养老生活补助。

2、领取养老生活补助后,家庭生活标准仍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将其纳入低保范围,按规定继续享受低保补差。

3、养老生活补助标准根据城市低保标准调整适时调整。

4、本通知实施后,未参保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后,可按本规定享受养老生活补助。

5、经当地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后,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给省里统一印制的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生活补助证。各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建立资金发放档案,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凭养老生活补助证领取养老生活补助金,养老生活补助证实施年审制度。持证人死亡后,由劳动保障部门收回,不得代领、冒领、骗领。

三、申报办法与工作要求

1、申报办法

经本人申请,未参保城镇大集体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应填制申请名册表和困难企业基本信息表(如企业已不存在的,由原企业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附表1、附表2),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统一向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申报材料包括: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企业营业执照、企业未参加养老保险证明、企业无力缴纳养老保险的财务状况表、退休人员档案。由企业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后向社会公示,根据公示确认的结果填制资金申请表(附表3),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

2、工作要求

5月底前,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应将经审核后的本辖区内未参保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生活补助情况上报设区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6月10日前,各设区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应将各县、市(区)的审核结果汇总,填制资金申请表(附表3),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同时报送电子表格,邮箱为:)。由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审核确认后下发养老生活补助资金,确保6月底前执行到位。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对未参保城镇大集体企业享受养老生活补助人数实行单独统计。

四、资金筹集与管理\

根据属地原则,养老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省、市、县财政按7:1:2负担,市县级财政要确保配套资金按规定到位。

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未参保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生活补助”专户,单独建账,独立核算。

五、发放办法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享受养老生活补助的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建立银行户头,各级财政按月将资金拨至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

城镇养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 以老养老 以房养老

《四川省城乡养老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四川省城乡中老年群体及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影响四川城乡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农村养老模式现状与对策等,在此进一步分析四川城镇居民的养老模式。

一、四川省城镇老年群体的总体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四川省城镇老年群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数量上升,农村迁入人口增加。据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72万人,占20.38%,较2010年上升4.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94万人,占13.33%,较2010年上升2.38个百分点。课题组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被调查者在问卷中表示自己的身份是农民,但其居住地为城镇,购买的保险也为城镇医疗保险,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老年人随子女迁入生活条件更好的城镇工作和生活。二是经济收入普遍不高。不论是城镇居民离退休职工,还是上述迁入的农村城镇化居民,收入来源普遍不高,按照目前城镇的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大多数处于解决温饱的水平。三是城镇老年人养老意愿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觉得非家庭养老有老无所依感,很没有面子,或认为老年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差。大多数子女也认为让父母入住养老院属于不孝的行为,不能够接受。四是现有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论城镇养老机构的数量还是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均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城镇养老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二、四川省城镇老年人群体生活与需求状态

课题组通过对四川省老年人群以性别、年龄、月收入、健康状况、职业、参加医保等多维度的调查,基本有5(%以上的老年人愿意与子女共同生活,性别和年龄对养老意愿影响差别不大,而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和现有居住条件等对养老意愿的影响较大,具体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四川省城镇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

2013年四川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共占80.98%,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较好,生活能够自理;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15.71%,生活不能自理占3.31%,男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性。即便是大多数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表示自己身体健康、生活自理,需要靠他人照顾的较少;甚至9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比例占42.7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32.00%,生活不能自理的较少。更多的老年人还承担着帮助子女照顾小孩、家庭等情况,说明老年人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四川省城镇老年群体经济状况

在收入来源方面,来源于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达39.80%;其次为劳动收入,所占比例为36.04%,来源于离退休养老金的占比例为17.94%。老年群体因职业的差别存在较大的差异,城镇老年人有较稳定的退休金或养老金,而农村迁入的老年人收入来源主要是子女给予的赡养费和较低的农保收入,当然城镇老年人的开支一般也高于农村老年人的开支;在经济保障安全感方面,则绝大部分老年人均表示,自己的收入不高,感觉不够用,特别担心生病所带来的巨大开支。即没有经济保障方面的安全感,生活消费方面比较节俭。

(三)四川省城镇老年群体的居住现状及生活满意度

在养老方式上,四川省城镇老年人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在调查中,44%的老年人是和子女一起住,29%的老年人是和子女分居的,26%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城镇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比例要高于农村老年人;在生活满意度方面,老年人对医疗和基本生活设施基本满意,认为生活还是比较方便,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δ壳暗木幼肪郴本满意。当然也有一些被调查者提出,在娱乐健身方面。城镇老年人更多选择跳舞、舞剑、看电视等娱乐方式,而农村老年人则更多是做务工、家务等来实现收入与健身的目的。

(四)四川省城镇老年群体养老意愿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3以上的老年人及其子女认可的理想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包括与子女共同生活、自己料理或请保姆),考虑生活中的一些特殊因素,部分老年人也能够接受入住养老机构的养老方式。调查中,关于老年人能够认可的养老方式而言,40%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同住由子女照顾,48%的老年人赞成与子女分开居住,12%的老年人选择住养老机构。数据显示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居住环境满意度等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和居住环境越差的老年人越愿意住养老院,经济收入越高越愿意与子女同住。这种现象表明,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主要考虑的还是能对子女有更多的帮助和照顾,尽量减少子女的负担等。

鉴于此,本文提出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以老养老、以房养老等几种城镇养老模式的思路。

三、四川省城镇养老模式探析

(一)社区养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社区养老”使老年人能够养老不离家,符合城镇老年人的最真实心理需求。然而在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依靠微薄的养老保险收入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社区养老模式的实施需建立个人养老保险预存金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促进私人储蓄养老金的发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特另q是农村人群的养老保险,提高老年人的收入以保障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开支。

“社区养老”要求在现有居住的小区内,应配套相应的具有老年服务功能公共用房,能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居家服务、上门服务、日g照料等,在社区附近的医疗、交通、金融服务、精神慰籍等方面也应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特征进行完善,如提供老年就医绿色通道,在日益电子化的银行服务中为老年人保留一些传统服务,在社区开办老年兴趣培训班,培养老年人的各种文化娱乐兴趣爱好,陶冶情操,使老人们身心愉悦,提供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和场地等。

(二)家庭养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家庭养老是就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父母养育子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是调查采访中老年人最倾向的养老方式。依据城乡老年人养老需求意愿,家庭养老既满足老年人和子女的心理愿望,又能够使老年人发挥余热,为家庭及社会减轻负担。

当然,对于居家养老存在的种种困难,诸如老年人的交友活动,出行设施、两代人之间心理倾诉及工作、学习压力导致的生活习惯差异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重点是加强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政策与设施建设,比如增强社会福利保障措施、提高养老收入、增加社区服务功能等。

(三)以老养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以老养老”,就是让身体健康的老人照顾生活不太方便的老人。从调查数据信息来看,大多数退休老年人身体健康,不论是工作能力或是生活经验都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部分社区都设有社区活动中心,每天在活动中心聚集活动的也都是老年人群体。这些健康老年人。可以为孤寡老人、失独老人、生活不便等老年人提供近距离的、针对性的生活帮助,发动有一技之长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街坊邻居老人义务或适当补偿服务,都可以促进“以老养老”模式的实施。

“以老养老”模式的推广可以从地缘、血缘关系展开推广,便于老年群体的接受与推广,从目前老年群体的心理、生理需求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可行性较强、效果较好的养老模式。但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层面的大力宣传与推广,需要社区提供引导与必要的医疗、公共设施方面的保障。

(四)以房养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以房养老是老年人利用自有住房资源获取养老资金的养老模式,美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都鼓励国民采用这种最有效的“以房养老”模式。房产对广大老年人而言,是其拥有的巨大经济资源,尤其是老年人死亡后房产余存的价值,借助一定的金融或非金融机制以提前套现变现。实现价值上的流动,为老年人在其余存生命期间,建立起一笔长期、持续、稳定乃至延续终生的现金流入,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

城镇养老范文第7篇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今年起可跨省转移接续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研究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真的惠及农民工了吗? 浅议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模式的探讨 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进建议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逃费问题成因分析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成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研究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养老保险对城镇职工工资效应的研究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探讨 城镇职工就业对养老保险促进作用效果分析 河南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划算吗?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全面二孩政策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忧思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忧思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从中国的负担能力来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保基本”功能也算是实现了,但制度的可持续性却令人担忧。

1997年在改革原有退休金制度的基础上,中国建立起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有三个原则,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

到2014年,这个制度的参保人口为3.4亿,其中在职职工为2.5亿人,8500万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制度的赡养比为2.9∶1。应该看到,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能覆盖城镇就业人口的70%左右,已经是很好的了。

制度建立时,政府希望人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对社会平均工资的替代率能达到58%。但事实是这一指标在1997年时为76%,从1999年后便开始迅速下降,到2003年降为57%,已经到了政府设定的目标以下。

此后,政府通过连续11年调整待遇来防止养老金替代率的大幅下降。尽管如此,由于工资增长水平高于养老金的调待,替代率还是下降的,直到近两年才稳定在42%。

从中国的负担能力来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保基本”功能也算是实现了,但制度的可持续性却令人担忧。 财务制度的近虑远忧

说一说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形,就知道我们的问题了。美国的人口预期寿命是78.8岁,用于养老部分的费率只有10%,雇主雇员各出一半。美国的退休金替代率一直在40%左右,除了退休者本人以外,没有退休金的配偶可以终生拿其一半的养老金,残疾人可以从中拿终生的年金,退休者的未成年子女可以拿年金至成年。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天天说自己的养老制度要破产,90年代说到2032年养老制度要破产了,现在又说养老制度到2042年要收不抵支。而事实上从1983年美国将保费提高到目前的水平后,年年都是收大于支的,养老金结余由1997年的390亿美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2.8万亿美元,政府的补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是73.8岁,比美国年轻,可制度赡养却同美国一样,费率则比美国高太多(企业缴费20%,进入社会统筹,个人缴费8%进入个人账户)。中国的养老金替代水平与美国相仿,可养老保险的收支状况却是让人忧虑。

许多人很乐观,说养老保险有滚存结余,所以近期财务状况良好。可是却忽视了制度希望积累起来的个人账户资金却被挪用去发放当期养老金。

个人账户的负债,即所谓“空账”,在2013年为3.1万亿元,当年全国累计结余仅为2.8万亿元,制度整体为负债。这就好比说一个人口袋里有10元钱, 可他还有一张11元的欠条在别人口袋里。

2014年,不考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已经有22个省市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2014年保费征收2.03万亿元,同比增长9.7%,而当年养老金支出达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即期收支缺口达1500多亿元。

长期看问题更严重。最近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国不对养老制度作任何变革,2015年至2050年,全国养老金收入将从2.03万亿元逐步增加到24.31万亿元,年均增长7.36%,支出从2.18万亿元增加至45.07万亿元,年均增长9.04%,年度收支缺口将从1536亿元扩大到20.76万亿元。至2023年后,不再有滚存结余,到2050年,积累征收与支出缺口将达到当年GDP的31.21%。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财务困境的内外成因

只有了解了养老保险财务困境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先说外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外部原因,是政府没有承担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完全的代际转移支付向部分积累制度转型的成本,这些成本都由目前的参保人通过缴纳保险费来承担了。

当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数以千万计的国有企业职工以较少的义务进入新制度并获得保障,虽然财政对新制度给予了一部分补贴,但却远远不足,所以当下正在工作的一代人承担了这一转制成本。政府对“老人”和“中人”的责任边界不清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却由养老保险这个共有产品的主体在负担,这是问题的部分原因。

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退休金制度其实是企业内部的代际转移支付制度,而现行的制度是部分积累制度,即希望目前的工作人口既赡养已经退休的老人,同时又为自己的老去做部分的准备。

这种转型是有成本的,而成本本应该由政府承担,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制度安排,当缴费不够支付已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时,预期积累的个人缴费被用于当期支付,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个人账户没有资金,所以只能记入一个很低的利息率(一年期银行利息率),从制度建立以来,社会平均工资以14%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个人账户记息率只有不到3%,个人账户的资产相对社会其他资产越来越少,这是退休金下降的另一部分原因。

虽然财政从2000年就开始由少到多补贴养老保险制度, 2013年,财政的补贴达到当年制度收入的13%,但是上述的两个转制成本已然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人说得清这笔补贴是不是足够履行政府的义务。

再说制度的内因。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下,我们既想要公平,又想要效率,就将具有共有产品性质的社会统筹和具有个人所有制性质的两个账户绑在一起,谓之“制度创新”。个人账户记息率过低,导致养老金水平下降,社会总福利也在下降,即有人受损,无人获利。

这种混合制度模糊了政府和个人责任的边界,当退休人口早逝,账户还有资金时,子女可以继承,相反,当人还活着,个人账户资金发放完后,社会统筹将继续补齐这部分养老金,公平和效率尽失。

另外,制度设计设置了高费率,同时却降低了其他门槛,强调一致性而忽视了中国初次分配存在较大的差距;忽视了城镇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收入在数量和稳定性上存在差异性,希望用一个制度覆盖全部就业甚至是非就业人口。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原本是为有雇主的职工设计的。1997年时雇主雇员共缴费为工资的20%,但因收不抵支,2005年费率被提升到28%。同时为了“广覆盖”,鼓励自雇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另为他们设计一个费用为20%。

除了费率之外,其他进入和获取养老金的条件都很低,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费年限为15年,退休年龄还是一如既往的女性50岁、男性60岁(在计划经济下的退休金工作年限要求是30年,更不用说发达国家除了美国外一般要求缴费年限为30年-40年,退休年龄男女多为65岁)。这引发的问题是部分参保人义务太轻,与养老金权益严重不匹配,导致部分人主动或者被动以低门槛参保,道德风险产生并影响了公平性。

由于管理水平不够,费率是透明的,但费基是不透明的,高费率引致人们在费基上逃避,因为存在两个费率标准,一部分小微企业的雇员雇主合谋以20%的费率而不是28%的费率参保,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保费收入,也增加了制度的不公平性,老老实实缴费的人是吃亏的,“搭便车”的人是占便宜的。所以政策费率很高,实际缴纳的保费与工资基数比,大约只有18%左右。由于工资收入的不透明,非正式部门的参保人可以选择最低的费基,当然还可以选择最低的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

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当有太多的人在缴费环节有机会选择较少义务,而在支付环节倾向于向上看时,制度的收不抵支是必然的。

在发达国家,道德风险相对较少,在中国,劳动收入的非工资化和非正式部门劳动收入的现金化,则使得这种道德风险成为普遍现象。

比如,北京是市级统筹(相当于省级统筹),为了照顾郊县的覆盖率,其最低缴费基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一个郊区的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4年的退休人员中,60%以上的人是以40%以下的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90%的人员缴费基数在社会平均工资以下,这显然不符合收入的实际情况。

同样一批人,2006年那年退休的,平均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为28年,2014年退休的人这一指标下降为24年。太多的人以过低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最早的退休年龄获得养老金,是在职一代负担过重,退休一代养老金水平和财务不可持续的原因。 现有改革难治本

多年来,社会和政府意识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压力,提出了种种解决之道,全国统筹、扩大覆盖面、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等已经实施,有些涉及“分蛋糕”的政策,如延长退休年龄、科学规划待遇调整机制,经过几年的观点碰撞,也慢慢达成共识,将会形成公共政策,对制度的可持续性将发生正面作用。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将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进行全国统筹,也就是将事权提高到中央政府层面。全国统筹有诸多好处,但从财务角度看,只能解决地区间余缺不均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制度收支总量不平衡的问题。而且长期看来,这会使制度的收支状况恶化,原因是地方政府也会参加到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来。

扩大覆盖面是舒缓当下财务压力的有效办法,但对制度的长期负债形成巨大的压力。扩大覆盖率就参保的公平性而言,绝对是正确的,但就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从2005年开始,通过较低的费率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或者通过补缴、趸缴等措施,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当期保费收入也明显改善。但这部分参保人员通常是以最低费率、最短交费年限参保,一旦进入退休年龄,他们对制度的保费贡献在3年-5年内就可以通过养老金拿回。在剩下的二三十年的生命余岁中,他们领取的养老金全部来自于在职人员的贡献,加剧了代际间的再分配不平衡。

刚刚公布的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全民参保的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强调,下一步的工作将是解决以农民工为主体的1亿多城镇就业人口的参保问题。如果他们参加同一制度,制度又不做改变,未来的压力可以想见。

国有股减持充实全国社保基金一直在做,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政策。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全国社保基金只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准备金,它的资金来源于国有企业股权的划转和一般财政,与养老保险基金不是一回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用。目前该基金只有1.5万亿元,即使做到6万亿元,也解决不了养老保险的缺口问题。更何况有一个根本性问题无法解决:并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用全体人民的资金来补贴该制度是有理论障碍的。

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增收节支,加强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年长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上世纪50年代规定退休年龄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0多岁,到改革开放之初时,劳动保险法下的退休制度是37个人工作,一个人退休,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根本不是问题。

时至今日,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达到73.8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为3∶1,但退休年龄却一直没有改变。基于养老保险的财务恶化,延迟退休年龄被提出讨论,因为涉及群众利益,一时间争论激烈。直到最近,相关部门才宣布将适时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以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从增加保费收入和减少退休金支出,可双向正面影响制度的财务状况,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一举多得。

但是细想一下,延迟退休年龄对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作用可能没有想像中大,原因是它只能约束体制内的雇员,而对体制外的参保者约束力较小或者根本没有约束力。比如私营企业完全可以不雇年长的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员完全可以选择45岁或者更年长才参保,只要满足15年缴费要求即可。

建立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减少制度的支出也是一个办法。为了满足“保基本”的目标,在“分享”的理念下,过去11年每年都大幅提高养老金待遇,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趋势稳定了,退休老人高兴了,制度的财务状况却日益恶化。批评调待是非理论的声音多了起来,目前各界正在讨论建立“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可以预期未来的调待水平会有所下降。 更多改革需提上日程

仅有上述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更多的改革才能保证制度的长期可持续。

首先是通过立法关注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保险法通过已经五年了,在法律指导下,政府在广覆盖和保基本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现在是时候通过完善立法关注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了。

其次是明确政府对经济体制转型引起的养老成本的责任,计算政府责任总量并建立偿付的机制,“明债明还”。养老保险是参保成员的共有产品,政府与保险制度应该有清楚的责任边界,参保成员不应替政府承担经济体制转轨成本,政府也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成为无限责任人。

再次是建立二元制度达成多个目标。以上的分析说明,在同一个制度里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不可兼得,要想同时获得这三个目标,我们可能需要建立健全两个制度,一个是现行的为正规部门提供保障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让该制度回归它最初的本意即“保职工”,提高各项参量,实现“高进高出”,平滑职工终生收入,并保证制度可持续。另行建立一个国民养老金制度,放宽进入和获取养老金的条件,政府适当给予贴补,实现“低进低出”,平滑低收入者的终生收入。客观来看,制度二元或者“碎片”的负面影响比“保不住基本”和“制度不可持续”来得小。

再有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离,个人账户变成自愿性养老制度。这一建议不是直接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但对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却是有利的。这个办法一则可以消除个人账户的效率损失,增加社会总福利;二则可以降低养老保险的费率,有利于发展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三则降低费率有利于减少规避费基的道德风险,有利于扩大费基并增加缴费的公平性;四则有利于减轻正规部门中等收入者的缴费负担。

另外,提高职工养老保险的交费年限,增加缴费人的义务,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水平。延迟退休年龄只对部分人起作用,而提高缴费年限则对所有人起作用。目前,缴费年限对制度的收入以及对个人养老金水平的影响还没有受到应有关注。事实上,提高缴费年限不只是对制度的财务有正面的影响,由于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缴费年限的因素是重要的,所以提高缴费年限直接与个人的养老金水平有关,同时提高缴费年限可以避免部分“搭便车”的问题,提高制度的公平性。

最后是提高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如果制度是二元的,我们不必为了迁就低收入劳动者而制定一个较低的缴费基数。因为中国的劳动收入是不透明的,管理手段跟不上,只要政策给予了选择的余地,许多“聪明人”就会有办法选择少尽义务。提高缴费基数同样作用于制度的收入和个人的养老金水平,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利用工资不透明的道德风险,还诚实缴费人一个公道。

总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状况堪忧,惟有多管齐下才能增加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

城镇养老范文第8篇

一、中国实行统帐结合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2006年2月23日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头20年将成“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的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到“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传统的现收现付体系下,为维持现收现付制的正常运转,意味着今天的工人需要缴纳更多的费用以支付更多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即提高养老保险筹资费率,这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降低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社会分配不公等市场缺陷,客观上要求国家进行干预。通过赋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化的收入调节机制,把再分配作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种手段,从整体上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以此为目的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无疑只能是贯彻普遍性原则的普遍保障模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收入分配应以市场化原则为根本性指导思想,依各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付给相应报酬。国家为克服养老保险市场逆向选择行为,通过强迫所有人都加入国家这个大团体来提供有效率的保险量。因此,这是国家行使市场化的社会职能。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1997年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确立了我国实行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原26号文的规定进行了调整,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同时,相应调整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对本决定实施后到达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做实个人帐户,同时通过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能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但是,新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覆盖面仍然较窄,扩大覆盖面难

按现有制度,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参保人群是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但至2004年末,参保职工12250万人。同期全国城镇从业人员26476万人,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46.26%。扩大覆盖面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缴费率偏高。目前,多数地区企业的单位缴费率都超过工资额的20%,一些城市甚至超过25%;个人缴费也已达到工资额的8%。

造成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转轨成本的处理上。我国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时没有采取专门方式处理转轨成本,而是把社会统筹缴费的约4个百分点用于转轨成本。这样,现有企业和在职职工既要建立职工的个人帐户,缴纳保险费,又要为已退休的职工提供养老金。为此,新体制必须设计相当高的费率才能完成这一计划目标。然而,高费率必然影响人们加入新体制的动力和积极性。即使政府采取了一些行政、法规措施,强制更多的企业加入养老保险计划和强制征缴保险费,但收效不明显。因此,造成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承担转轨成本。

2、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新的统帐结合制度提高了统筹帐户的比例,降低了个人帐户的比例,虽然有利于做实个人帐户,但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也不利于为把进城的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迅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随着我国户口制度的改革,部分这些流动人口将会成为城镇居民。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城镇各类企业职工都要参加养老保险,在各类企业上班的农民也要缴纳养老保险费,但由于其工作的流动性较大,要在某一地方连续工作15年很难。因此,即使农民工在各地的总缴费年限超过15年,但由于没有在一个地区连续工作15年,因此,其只能得到其个人帐户上的养老金,不能领到基础养老金,这样,导致了低收入的农民工为城镇人口缴纳养老金的现象,这是十分不公平的。

3、财务风险加大

新制度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如果按现行的退休年龄,一个男职工60岁退休,如果他25岁就开始缴费,则其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为35%,如果职工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则其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为40%,这一标准明显偏高。与原有的20%标准相比,职工只要缴费20年就可以达到原有的水平了,通常一个人的工作年限是远不止20年的。因此,与原有标准相比,基础养老金的标准偏高。从短期来看,提高统筹帐户的比例,降低个人帐户的比例,有利于做实个人帐户,但从长期来看,会恶化财务平衡。

4、相关资本市场建设滞后

虽然东三省的试点改革做实了个人帐户,但其养老基金运营,没有考虑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也没有考虑多元化投资方式,仍是将所积累基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在没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下,自然也就不存在监管体制建设问题了。这种只对养老保险体制本身的改革,而忽视其他关键配套改革的做法很难获得成功的。而且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如不能保证较高、稳定的收益率,未来的养老基金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遇到通货膨胀,则这种状况会更加严重,使支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赞同,积累的基金一般应通过私营资本市场进行管理,投资组合应多样化,以实现既定风险下增殖和收益率的最大化。

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鉴于我国农业劳动力仍占有相当大数量,追求养老保险对全部人口覆盖是不现实的,但以城乡为界进行制度建设也是不可取的。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在打破所有制界限的基础上,以产业为界而非以城乡为界进行制度建设,使体制具有开放性,适应迅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以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1、由国家承担转轨成本

我国的空帐是由现收现付制向统帐结合模式转变过程中,老人、中人贡献由新人补偿而生,这种弥补转轨成本的方式对现有企业和职工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承担着“双重负担”。转轨成本应由政府承担,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在分配制度上向福利倾斜,该支付给职工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支付,使得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具有社会功能的非生产性资产,其中有一定比例就是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显然,国有资产中的一部分是靠老职工的养老金凝聚起来的。因此,在转轨之际,应由政府承担起这一代际转移的义务,向老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以顺利实现向统帐结合的新制度过渡。至于承担成本方式有使用政府经常性收入、出售国有资产、发行特种国债等。

2、建立新型养老保险融资体系

现行的统帐结合制度是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组合。把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结合在一起的制度还有“名义账户”制,“名义账户”是缴费的现收现付制和给付的基金制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从融资的方式来看,“名义账户”制是建立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之上,即社会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前的退休者。但它为每个工人建立了“名义上”的个人账户,并模拟基金制的运行特点,按一定的“收益率”实现增长。从养老金给付的条件和规则来看,退休金的给付标准却是严格按“缴费确定型积累制”规则运行的,就是说,在退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个人账户中的“名义资产”即刻便被年金化了。

3、由私人机构管理个人帐户基金,允许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统帐结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个人帐户基金能否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基金管理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地方行政干预色彩较浓,地方政府擅自挪用养老保险基金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国家颁布的养老金管理法规,擅自动用养老保险基金,甚至用于投资房地产、股票,结果造成有的资金因投资失败而无法收回,更谈不上保值、增值了。由于社保机构为政府的一个部门,他们难以抵制地方政府的干预,而且,与统筹基金一起管理,易形成空帐化。因此,个人帐户基金应交由有资格的专门经营养老金的私人基金投资公司管理。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大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而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导致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低于工资增长率。如果积累的养老基金资产的增值不如工资增长快,当职工退休时,就不能达到政府所承诺的养老金替代率。这事实上是养老金的贬值,会动摇我国个人帐户制度的基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规模、指数成长、交易制度、交易品种和监管模式等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基本成熟,应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提高其收益率,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城镇养老范文第9篇

一、本市范围内城镇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缴费单位),应当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

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市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照本规定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

三、缴费单位应当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用人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资料,不得拒绝、隐瞒和谎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为缴费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四、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办理养老保险登记手续,追缴其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并可加收滞纳金,对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缴费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补缴,加收滞纳金,并可对缴费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有关责任人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在责令限期缴纳的期限内,缴费单位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行为或者超过责令期限仍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缴费单位因经营状况等原因,确实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应当提供财务报表和其他证明材料,并由缴费单位和对其财产有处置权的机构提出缴费计划,以缴费单位经评估和有关权证管理部门备案的财产权证,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缓缴。有关权证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缴费单位可以缓期缴纳。缓缴期最长为一年。缓缴期间,缴费单位不得转移已备案的财产。缓缴期满,缴费单位仍未按缴费计划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或者在缓缴期间转移已备案财产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作出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七、缴费单位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在十五日内申请复议。缴费单位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缴费单位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八、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监察机构采取具体行政行为不当,或者因泄漏商业秘密造成缴费单位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费用不得在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故意不征、少征、漏征、挪用养老保险费,致使养老保险费流失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追回全部流失的养老保险费,并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城镇养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养老模式;现状

引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速。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程度带来严峻的养老问题。养老问题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目前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两种模式,其中社会养老是指出家庭以外的政府和市场参与的居民养老。本文涉及的社会养老中的政府参与主要指政府制定和监督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公立养老机构的建立。社会养老中的市场参与主要指民办养老院的建立。虽然我国很多城镇居民可以在退休后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但是其依然面临着很多养老问题。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当前的养老模式

1.家庭式养老:家庭式养老模式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谓是历史悠久,从古代延续至今依然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主角。家庭养老之所以能在我国占主要地位,一方面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我国的传统养老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在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跟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养老方面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不能达到像日本和北欧等发达国家那样的养老水平。除此之外、在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养老就意味着对父母行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即视为不孝,因此子女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模式来奉养父母。

2.社会养老:社会养老就是除家庭之外的政府和市场参与居民养老。针对城镇居民群体,政府参与主要是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定、监督实施和办公养老院的建立。市场参与就是民办养老院的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担负。它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社会性。国家立法强制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这一模式一般在城镇较普遍,尤其是事业单位,职工在是龄退休后能领到一定数目的养老金。公办养老机构则是一些由国家或者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等创立的公立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由国家或者集体出资创办,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一般是老人在缺乏家庭养老的前提下对老人提供的养老场所。养老机构里有专业人员对老人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解决他们对老无所依的担忧。市场参与的养老主要表现为民营养老机构的创办。民营养老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在机构创办、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基本类似,二者不同之处则在于公办养老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或者集体为创办主体、以社会福利为主要目的。市场养参与则是由私人企业创办的养老机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民办养老机构不仅能够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对公办养老机构不足的有效补充。

二、当前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出现了“421”模式,“4”指夫妻双方的父母4位老人,“2”指夫妻2人,“1”指1个孩子。这种家庭模式使得夫妻两人承受这很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赡养双方的父母,这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经受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家庭带机关系的日趋理性化和传统孝道的淡化,子女在父母养老问题上变得利益化和带有补偿性。子女对父母不孝敬、不养老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样考验这家庭养老模式。

2.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空帐“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对养老基金进行积累,导致现在基本养老基金的政策上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即用当代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这就使得现代人的养老基金账户出现严重的“空帐”问题。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的新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老龄化程度加快。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寿命大大延长。这一降一升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新生人口下降,社会新鲜血液补充不足直接参与工作的人口减少,导致缴纳的社会养老基金减少。二是人们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加,社会养老基金压力增大。

其次机构养老也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三种:国家创办的公立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等创立的集体养老机构,私人企业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从2014年7月21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获悉,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床位达到493.7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4.4张。而数字背后隐藏的问题却是国家公立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常年爆满,一床难求,而私营,民营的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是只有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出现这现象一方面是人民出于对政府创建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民营的养老机构在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乱收费,机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老人在里面得不到很好的照顾等使得人们对私营养老机构缺乏信任。

三、解决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养老模式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向提出几点建议解决当前的问题:

1、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养老模式,进行养老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真正做到社会、企业、个人的有机结合。

2、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全面开放二胎以增加社会的新生人口,补充社会新鲜血液,增加劳动力。

3、积极完善相关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改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小“空帐规模“,建立健全监督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做到阳关透明,公开、公正。

4、规范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商业养老保险行业,大力整治养老机构的违法违规操作,使我国的养老机构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养老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养老问题解决的好坏,大到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也关系着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目标能否圆满的实现;小到我们的老人能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在退休以后能否老有所靠。但我国目前的城镇养老模式还存在这诸多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养老福利。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深化、改革养老制度,使人民的养老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最终使我国的养老之路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的人口图谱_北京商报_2015_01_21

[2] 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_周云

[3] 2014年中国养老状态分析_智库_2014年11_26

[4] 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_蔡洁(1)新疆社科论坛-199-1-2

上一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下一篇:特色城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