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4 06:24:41

在职教育

在职教育篇1

【关键词】在职教师 英国教育 特点分析 培训模式 经验总结

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国际共识,许多国家都建立并完善了在职教育模式,在职教育业成为我国教育探讨的热点。在职教育模式的开展是基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完善、制度的健全、模式的成熟等多个方面,在各个国家的在职研究与发展中,英国是比较成功的示范案例,作为一个兼具典型与独特性的发达国家,英国的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着鲜明的特点,其实施过程中显示出的成功经验都是我们借鉴的方面。

一、英国在职教师培训的特点分析

1.以政策法规为基础的机制保障

浏览英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在职教育模式诞生之初,英国国家与政府就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法规趋于完善,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为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坚定的保障。1972年,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在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将在职教师模式纳入市场管理的轨道,对问责与评价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英国在职教师培训模式法规制定的黄金时期,法律法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英国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的开展与施行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在职教师培训模式上突出校本培训特色

英国在推广实施在职培训,以最基本的校本培训为主体培训模式。选择校本培训模式是由校本培训本身的优势决定的。校本培训从教师与学生实际出发,更具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校问题的解决与研究。校本课程是对英国自古以来注重实干、重视经验的民族传统的延续,又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潮流相契合。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英国市场,更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而将在职教育假设成产品,教师则是消费者,教师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校本课程模式,诸多缘由使得校本培训逐渐发展成为英国在职教师培训方式的基础性模式。

3.伙伴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英国的在职教育中,英国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量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论点,可以说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教育共识。在遇到专业理论学习机会时,更多的教师选择观摩与参观的形式,通过伙伴合作的形式进行疑难问题的探讨,在交流中发现自身认识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伙伴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成为英国在职教师培训的一大特色。

二、英国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分析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教育机制

英国在职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成功开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法律法规的强力保障,这也是英国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对应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我国的在职教育模式提供法律保障与制度前提。针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教师法》,针对教育整体行业规范的《教育法》,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管理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行规定》等,虽然项目繁多,但是其多是相关规定,并没有为教师的在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职责限制,条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在今后的法律制定与完善中,我们应将重点放在法律对教师在职教育形式的维护与保障上。

2.发展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培训质量的提高

英国在职教育在推广与执行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切实利益。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教师的在职教育被正式推向市场,在市场模式下,学校为获取生源与必要的教育经费,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都极力寻找一种内在诉求。我国在职教育在实施初期更多的是“公益性”事业,由国家财政拨款,缺乏必要的市场刺激,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职教育对自身的素质要求,在接受在职培训时处于被动,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校不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教师在职培训是浪费教师资源、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我国在职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将在职教育放到市场,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3.加强院校合作联系,主推伙伴合作方式

在前面我们提到对于英国教师来说其更喜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在该形式的指导下,在职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由我国现有的教育机制决定的。院校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与联系,教师的在职学习依然停留在本体知识与条件知识的讲授上,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实践经验。造成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在今后的在职教育实施中,我们应该适当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探讨学术问题,主推伙伴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互动,在增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

英国教师的在职教育已经趋向成熟,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相对落后,一方面是国情与民族传统的制约,另一方面是认识经验不足。本文通过对英国在职教育研究与探讨,分析了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特点,对其优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将对我国今后的教师在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特点探析[J].教育研究,2010.12:103~106.

在职教育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生;教育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卢春龙(1983-),男,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63-0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以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所以说,高职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又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一、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04]12号)中也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以,高职教育必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短期就业,忽视了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培养,使得学生知识贫乏,修养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在社会的竞争中很难立足。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教学中,必须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才能完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脱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在授课过程中根本没有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帮助与提高的内容,以追求速成为主,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希望培养出职业技能高手,忽视了现在社会需要的不单纯是技能人才,而是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这样一来,使得众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发展空间狭窄,发展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发展。

(二)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

社会的发展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不仅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样才能在与其他高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的完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今一些高职院校不能跟上时代潮流,一直闭关自守,用陈旧的方式方法、固定的培养模式开展素质教育,不会变通,不会改进,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与职业推进脱节

素质教育本应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推进的工作当中,往往削弱了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步入社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不注重个人内在的素质提高,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忽视个人长期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上,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不仅内容陈旧,还缺少职业发展的针对性,对于技术的发展方向模糊不清,讲授内容死板,缺乏新意,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在技术领域中已经落后,再加上素质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时还未就业就已经失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将素质教育工作全部交给辅导员,课后也不能与学生有效交流,逐步形成了辅导员做思想工作与专业知识无法结合,教师专业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无法结合,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提高。

三、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要将素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良好结合,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现素质教育与教学的良好结合

1.教师的引领。有部分教师只是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就可以较好发展自己,忽略了社会的千变万化对学生的考验,所以全部授课过程都是专业知识,只是为了授课而授课,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培训,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现教师的专业素质,结合专业特点,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注意突出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功能,从点滴渗入,从全面深化,做好案例剖析、结合实际分析、结合热点透析,让学生逐渐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根据自己院校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有侧重的从企业中引进专业人才,尤其珍惜那些专业对口、研究方向相同的企业专业人才,在教学与科研开发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第二,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根据课程的设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确定哪些课程或实训课程由校外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一方面能够吸收企业的先进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校节约资源,达到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渗透;第三,多创造机会送专业教师到校外培训、学习,以专业为基础,提高教学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校现任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打下基础;第四,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尤其是目前想要建立还未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送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中挂职锻炼,让教师真正的深入一线,了解企业,深化专业,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不仅能够了解该专业目前的需求情况、未来发展情况,还可以通过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加强校企合作的推动与巩固。

2.实验、实训、实习过程的规范。高职院校学生要在就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必须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作保障,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必然要有实验、实训、实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设计好学生校内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将素质教育工作融入课程之中,真正做到外练技能、内练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验室、实训与实习的场地,要借鉴企业的建设方式与运行的规章制度,建设成为企业的缩影,不论是教学设施的硬件还是实施教学过程的软件,都要从模拟企业实践操作的规范入手,将企业实践操作规程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职业素质要求,着力于职业素质培训,把实验室、实训与实习的场地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校园联系企业的纽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感受企业的运行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与企业对接的差距,完善自我,全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实习教师的作用,从学生的着装、入场、工作、行为举止等到学生离开场地,都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授课,从课程的安排到实际操作的过程设计,要充分与企业的现实情况结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锻炼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现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良好结合

1.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以学生自我发展为起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体现学生意志,辅助学生确定方向,构建综合素质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从而实现教育与娱乐的有机结合。综合素质教育平台的搭建,是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我、提高自我的有效途径,充分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课余文化的多样需求,实现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有三方面作用。第一,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校园文化活动确定正确的方向。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积淀而成的价值、理想和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媒介。素质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校园文化活动把握方向。第二,拓展和创新素质教育工作的手段与方式,扩大工作覆盖面。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新颖生动,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建设者。素质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既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又可以丰富和拓展工作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作为活动共建者的创造力,使素质教育工作得到提高和加强。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提高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代表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是无形且巨大的,而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也是学生成长的良好渠道。素质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使素质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从细微之处着手,从点滴之处关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随处可见的校园文明行为,随时能够感受的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凝练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优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将文明、礼仪、道德、奉献、团结、求实等融入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当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领悟到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校园文化当中深含的素质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进而达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实现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结合

1.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榜样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传文明之道,授立身之业,解人生之惑,要做学生政治上的导师,思想上的良师,道德上的模范,用自己的行为、语言体现出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2.构建思想教育模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与培养,素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当中,是一个过程的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教育,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基础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可以形成分年级的素质教育方案,从入学开始,每年一个侧重点,从入学适应、行为习惯养成到就业创业教育,有层次、有目标的完成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跟据学生具体情况形成分类别的培养模式,总结前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情况,找出问题,发现不足之处,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将此项不足作为工作重点,设计适应学生发展、适应学校发展的养成教育方案。

(四)实现素质教育与就业、创业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除极少数准备升学之外,绝大部分都是面临择业、就业、创业的问题,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在校期间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准确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步入社会的发展情况,所以说进行理想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是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眼界,感受实际工作的环境与文化内蕴,寻找素质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良好结合点,完成素质教育工作从单纯的灌输教育到学生自主感知自我感悟的转变,逐步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自主意识,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提高素质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与作用;

二是创新设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的传授就业知识,要将素质教育工作融于课程之中,注重课程的实际意义,要把就业、创业课程讲活,讲透,讲细,讲全,真正做到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不能空而不实,不能点而不释;

三是做好经验交流工作,让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做报告、谈体会、做交流,将他们就业、创业的艰辛、成才成功的经验传给在校的学生,以至于让这些在校的学生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更好的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在职教育篇3

一、巧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有思维,才能有所进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讲授的内容巧妙地设置疑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德育一》讲“人际交往的方法”时,我这样提出问题:“有的人同你经常见面,却难以成为朋友;而有的人同你只接触两三次,却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还有的人与你年龄相差很多,却也能成为好朋友。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引出“人际交往的作用及方法”的教学。又如针对《德育二》中“市场经济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我这样设置疑问:过去企业遇到问题是“不找市场找市长”,而后是“不找市长找市场”,这一变化让人们体会到了“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这“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能逼市长“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我们如何做才能过好市场关呢?市场经济又有什么特征呢?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作总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乐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小笑话、寓言或生活中的案例,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德育一》中在讲“设计适合自己的成长规划”时,我引入“施瓦辛格的人生规划”的案例,让学生体验到规划是成功的起点,并且让学生自己规划人生;在讲“正确认识挫折”时,我讲解“张海迪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树立起战胜挫折的信心;讲“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时,给学生讲“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明确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在讲“团结合作是力量的源泉”时,我给学生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了解到团结的作用。

三、 注重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享受中掌握知识、道理。例如在讲《德育一》第一课中“理想是职业成功的精神支柱”时,我朗诵了流沙河的《理想》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用诗歌引起学生的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讲《德育二》中“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时,引用经典诗词 “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孔雀东南飞”,说明缺乏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自发调节是无序和混乱的,只见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缺乏长远和宏观的眼光。

四、联系现实生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贴近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可以帮助他们解释某种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让他们感到学了有价值、有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必须联系实际。我在讲“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时,联系三峡工程,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建设三峡工程的利与弊,最后得出结论:兴建三峡工程“利”是主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弊”是次要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支流,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这样在德育课中渗透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的,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职教育篇4

由于认识的差异,对于继续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一般来说,继续教育是指人们在已有现成教育基础之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成人提高自身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已经拥有一定学历的人员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要求而不断更新自己所学内容,并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再教育。由于当今中国正处在从经济型大国向文化型大国的转型时期,各种教育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走向完善,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很多高校都增设了继续教育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专职从事系统内继续教育工作,为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全面总结继续教育的现状,着手规划建筑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未来,在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的建筑行业继续教育不断走向新发展。

二、影响建筑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虽然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给在职人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和利用这样的条件,尤其是建筑业在职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从个人因素上来说,影响建筑业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因素主要包含了四种:一是年龄因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是否能够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企业或者团体给予自己的员工继续教育的机会是看这个员工是否能为公司、企业或者团体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这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般又是与自身的工作年龄挂钩。若年龄过小,在团体中资历尚浅,一般是没有这种机会的。但是如果年龄过大,自身再创造的能力和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减弱,又意味着即使接受继续教育其效益也会降低。二是家庭因素。这大概是在职人员是否要接受继续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接受继续教育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个在职人员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于家庭,那么便没有更多的精力能够在继续教育中付出。三是性别因素,这在建筑业在职人员是否进行继续教育中占据一个主要因素。中国的传统,女性除工作外,一般都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家庭中,相对于男性,建筑行业中女性选择继续教育的几率是低于男性的。四是经济因素,这在选择继续教育中也有一定的比例。选择继续教育就意味着在这段时期内打破原来的收支平衡,支出相对大于收入,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在职人员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于那些未成年子女较多的家庭更是需要斟酌再三的。以上因素影响在职人员是否选择接受继续教育。

(二)内在心理因素

作为建筑业在职人员是否选择参加继续教育,内在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心理动机,如果一个在职人员没有要接受继续教育的心理要求,即便是团体内部给予他这个机会,他也未必会参加。再者是个体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如果一个在职人员没有从心底里认为继续教育是一个可以改变自身的机会,那么他是不会选择这条道路继续深造的;反之,如果内心的渴望足够强烈,极其希望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那么,即使社会没有给予他这个机会,他也会为自己争取的。最后是在职人员社会价值观念,即对于自身现状是否满足。如果一个个体已经很满足于自身的现状,认为自己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对于自身的期望,认为自己的现状已经非常完美,那么,他的上进心已经基本停留这个水平,便不会再选择继续教育之路了。

(三)外在的环境因素

影响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因素中,除了个人和内在因素之外,还有外在的环境因素。首先,作为大前提存在的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因素是和当前的很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的,这就决定了社会因素的多变性,在这一时期和另一时期相比较,社会的期望值越高,那么,在一定团体内部的在职人员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也相对较大,反之亦然;其次便是作为小环境存在的团体内部人员的竞争,如果一定时期内,竞争人员过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那么,每个在职人员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便会相对较少;再次,团体内部领导的重视度,如果上层领导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那么便会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员工;最后便是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否能够得到认可,并不是每个出色的员工都能够得到赏识,被认可程度越高,团体对于他的期望值较高,那么他获得教育机会的频率就会更大。

三、结束语

影响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因素非常多,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所列,但是作为决定性因素个人,心理和外在环境之间,外在环境是前提和必要条件,而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作为小前提存在的,只有在满足大前提之下同时满足小前提才能够让在职人员把握继续教育的机会。建筑业在职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面临着不同的形势,但是都具有相同的压力与需求,因此,每个在职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自我学习,积极参加教育,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现终身学习。

在职教育篇5

关键词: 高职秘书教育 秘书职业资格教育 秘书专业 作用

秘书主要指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秘书是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之一,我国从1998年开始将秘书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范围,使秘书教育开始真正走上职业化道路,秘书已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愈加明显的职业领域。

高职院校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秘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转变、改革和创新,至今“双证书”制度已在全国高职院校全面推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在高职秘书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两张皮”与“泛职业化”现象。“两张皮”是指教学计划仍沿袭老“三段式”,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职业化程度不高,迫于“双证”压力,单独开设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专题或培训课程,秘书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未能有机结合;“泛职业化”是指在突出职业性、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高职院校教育的基础责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与中等职业教育或职业资格培训的“同质化”,职业发展分析不深,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动态发展。[1]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质量秘书人才的培养,也是导致学生虽有所学专业却不能从事相关职业、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却不能胜任其职业岗位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是未能厘清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二者相互产生的影响认识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秘书人才,必须充分认识“双证”教育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实现“双证”教育高密度的融合。

一、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1.就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而言。

高职秘书教育属于学历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分类和教育标准是国家学历文凭制度的起点,专业教育是这个制度的主体,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具有相近职业功能的职业群,学历文凭证书是这个制度的终点。高职院校的秘书教育的对象是经过高考(或者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有一整套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其服务,受秘书根本属性即辅的制约,高职院校在秘书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强调“人”的培养,先“做人”再“做事”。

职业资格鉴定属于非学历教育,是国家或行业组织对劳动者完成特定职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与认证的活动。职业资格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起点,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个制度的终点。经过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资格的机构,是进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技能鉴定的专门机构。它实施的对象包括社会从业人员和准从业人员,只要符合报考条件且通过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秘书职业资格标准是以秘书职业需要为依据,是关于“事”的标准,主要是为了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分属于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和劳动就业(人才使用体系)两个不同领域的社会现象,但二者相互沟通,关系密切,它们共同服务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就业这一根本目的,因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内在统一的关系。[2]

2.就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

高职秘书教育涵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容,在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职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处理好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高职秘书教育中的“双证”教育模式应将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嵌入专业课程中,使秘书专业课程兼有学历性要求和职业性要求,使职业教育目标与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考核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核内容、技能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融合起来。[3]

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秘书教育的课程体系,可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课程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拓展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程)几部分组成。之所以用“领域”这个词表述,是为从事秘书职业留下继续教育空间,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理念。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习领域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准备,具有弹性的、可广泛迁移的职业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这一领域的课程可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对接;拓展学习领域主要是扩展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职业潜能的开发。由此可见,高职秘书教育指向的是一定的岗位群,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则是根据职业分类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行,更强调本职业岗位的上岗从业要求。

高职学历教育除了提供就业准备教育外,还必须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技术应用能力等的培养,它的要求和内涵高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理论教学中,要遵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验(实训)大纲,仅仅强调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证”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职业资格教育替代高职教育,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

3.就考评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而言。

高职教育由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负责考评和实施,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至今仍有不少高职院校,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存在着“两张皮”现象。高职教育有计划、有课程,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用课余时间进行,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组织较为松散。要实行“双证”教育,除了要将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秘书专业课程外,还应将秘书考证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扬州职业大学文秘专业自2002年以来,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百分之百取得了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秘书等级(四级)证书。实践证明,这样做对学生、老师、社会都有益,检测了学生适应秘书工作岗位的能力,促使教师往双师型努力,以使社会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高职秘书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想要顺利实施,一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考评员队伍必不可少。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与职业资格考评员队伍可以互动互补,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员或培训师培训,获得相关证书;也可聘请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的专业考评员兼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从江苏省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员队伍看,95%为高校教师,弥补了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考评员的不足;南京、扬州、镇江的部分高职院校经常邀请秘书考证专家、秘书行业专家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讲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信息,了解秘书职场。这样既可以使两支队伍互补,又可以形成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良性互动局面。

二、秘书职业资格教育对高职秘书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1.秘书职业资格教育推动了高职秘书职业化教育进程。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其职业性,是直接针对一定社会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品德、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这一本质特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按照职业活动自身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自己的培育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出台之前,我国高职秘书教育的职业特色不鲜明,存在“普教化”倾向,往往照搬普通本科中文教育的模式,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需要,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等弊端突出。秘书职业教育真正走向按照职业活动自身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摆脱普教模式,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为之提供了学理和法理的依据。[4]

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以职业活动本身的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加大高职秘书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为此,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秘书工作的典型任务、对应工作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秘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导向;积极改善实验实训的设备和条件,加强实际操作训练;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文秘实习(实训)基地,职业化特征在秘书教育过程中逐渐显现。

2.有利于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高职秘书教育的质量。

高职院校培养的秘书如何体现既“高”又“职”,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的自我评价往往难以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和用人部门对人才职业素质的真实要求,从而使这种自我评价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实际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建立,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之外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学校自我评价存在的弊端。其一,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以国家统一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评价标准,试题主要取自国家题库,这就使得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其二,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主要是由企业等用人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够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和用人部门对不同等级职业人才职业素质的真实要求,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三,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认证的现代认证方式,由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从制度上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用人单位招聘文秘类岗位和学生就业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同时具有与岗位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近几年高职文秘的毕业生从事文秘工作或与文秘岗位相关工作的比例远远高于以往,这反映了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秘书教育的肯定,充分说明秘书职业资格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秘书人才的重要性。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高职秘书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等级与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获得就业的“通行证”,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2)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是同就业后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经济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将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明晰化,在学习者的学习与未来的学习收益之间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高职秘书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四级(原中级)秘书资格证书后并不满足,积极努力期盼获取三级(原高级)秘书资格证书。

(3)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等级与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得到社会权威部门的认可和证明,使劳动力产权和质量得到权威的认证,[5]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高职秘书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实行高职秘书教育与秘书职业资格教育融合,关键是将高职秘书的学历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确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相互融通。因此制定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对秘书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对职业标准中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新教学计划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的同时,在理论知识方面覆盖秘书四级、三级职业标准中的所有知识点,在技能训练方面覆盖职业标准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与技能要求,使毕业生既具有高职学历又达到相应的职业水平,使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6]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将职业功能模块、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相对应,理论教学及实训中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数与鉴定试题中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各知识点所占分值相对应;按照职业功能模块中秘书的工作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如秘书工作中的“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会议组织与活动策划”、“办公室事务管理”、“接待工作”、“信息与档案管理”等内容,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项目密切结合,在学生了解其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实行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共同设计工作情境,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别充当工作情境中一定的角色,按照工作要求进行模拟,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通过项目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并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7]

在制订秘书专业新教学计划与开发适应新计划的课程体系、规划教材时,坚持突出能力主线,教学活动按照秘书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来组织,力求体现培养目标能力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坚持以秘书工作过程与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总体框架,对原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组织实验(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秘书的职业能力要求。

积极推行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职秘书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举措,应将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更好地融入秘书教育,实现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高职秘书的就业导向更加鲜明,促使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

[1]刘春兰.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4,(5):24-26.

[2]邓红珍,徐肇杰.试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7-18.

[3]邹连.高职教育改革出路在于“职业化”[J].现代企业,2009,(6):55-56.

[4][5]关中梅.论我国文秘教育的职业化[J],教育与职业,2006,(9):46-47,48.

[6]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职教论坛,2008,(6):13-16.

[7]王瑞成,成秀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职业资格教育探讨[J].镇江高专学报,2007,(4):8-11.

在职教育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加强、职业道德

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学校教育的职业指向十分明确,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相对应,,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呢

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纳入全班学生的视线之中,教师本人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时刻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严格要求自己。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举止文明,谈吐文雅,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如:体育教师每天早晨第一个到操场组织训练,每天傍晚最后一个离开操场,认真训练,精心组织上课,一丝不苟的搞好场地器材的维护。体现出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上课不迟到、早退、请假、旷教,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工作纪律,体现出严格的法律法规的观念。冬天面向寒风,夏天面向太阳,把方便献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表现出一种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学生,和学生们一起训练,一起活动。干一行,爱一行,无悔自己的职业选择,表现出一种正确的择业观。

二、结合课堂常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也是体育教师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

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在室内课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平时的艰苦训练和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励志故事。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国家为集体奉献的精神。使学生从思想上打上在遵守职业道德的烙印,把职业道德根植于学生心田,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在中长跑、爬山和武术等项目教学时,可渗透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毕业时,只盯着待遇高或条件好的大城市、大企业,不愿意下生产线;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中长跑、爬山或武术课中德育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3、在球赛安排战术位置时,教育学生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要有团队意思和配合意思。要有“甘当绿叶”精神。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既有分工也有配合,同时渗透择业观的教育。尽管社会上职业种类繁多,内容也千差万别,但是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职业的合理构成。不可能大家都去从事某一“好”的职业。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使学生懂得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将来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自己勤奋工作,能够在本职岗位上作出相应贡献。

4、裁判练习时,教育学生要根据“公正、准确、严肃、认真”的裁判要求去执行,按照规章办事,公正执法。同时,可渗透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纪律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着社会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以规章制度等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人们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认真负责。这是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四、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布置职业道德课外体育作业,教师凭学生的职业道德汇报来掌握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

2、开展职业道德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以职业道德为保证,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向教师如实汇报。如爬山和中长跑或裁判工作等等。

3、建立职业道德档案,经常监督随机抽查,及时反馈。对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能以职业道德为保证的学生要大力宣传和表扬,对那些职业道德信誉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谈话,转变思想,使之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为。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诸如开展创建“文明球队”“体育道德风尚奖”“裁判员志愿者”体育单项协会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大家,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单项组织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倡导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等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职教育篇7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后备力量。要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应当“有道德”.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强调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不仅是对全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教育的日益深入,在教师、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种种误区逐渐显露了出来。表现之一:部分教师常常把职业教育片面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十分简单、突出实用技术培养的就业培训.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以至于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守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心中只有自己。从企业反馈的对毕业学生的信息来看,表明不受企业欢迎的大多学生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

职业教育虽有素质教育的优势,但它并不等于是素质教育,那种认为职业教育无须实施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能够看到,虽然职业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并无追逐“应试之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但在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上,职业教育并不占优势。职业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教育,而把职业能力放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也就是职业角色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基础性、面性和可发展性;职业教育则强调定向性、用性和灵活性。从教育策略来看,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要求从学校到社会实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把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虽然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已被足够重视的主要部分。但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完善与发展,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道德就是一种力量。数千年前,老子迫于过关,留下《道经》、《德经》,首创“道德”一词。今“道德”一词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更突出约束性与规范性。其实,“道德”一词本义于《道德经》,为“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反映”。国有国德,人有人德。以德治国,是一个国家的美德。以德做人,是一个人的美德。道德层次的不同,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价值高下和生命意义的美丑。人无德不善。美的道德是一个人屹立于传扬社会的脊骨。道德的内涵应当包括勤劳,真诚,勇敢,善良,明理和创造相统一的精神体现。《公民道德规范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20个字:“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很“大”又很“小”。说道德很“大”,是因为它凝结着民族性格,展示着社会文明,构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说道德很“小”,是因为它时时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道德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认为,道德、健康和知识,既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道德又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修身先修德,做事先做人。没有道德的人,知识再丰富,也难成大器。道德建设要务实不要务虚,要少说多做;少指责别人,多反思自己;要少教育他人,多教育自己;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要强调自觉而不要依赖别人约束。每一位具有道德的中国人。都应该加入到这场道德文化鼎兴的伟大实践中,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奋斗!不重视继承传统美德,凭空是不可能建设新道德的。道德建设表现在社会阶层各个方面,但是表率的示范作用影响力最大。从排队、不随地吐痰和遵守交通规则做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需要道德来维持和平衡社会秩序与人的心理状态。道德建设靠自己,靠社会,靠国家。道德就是家风国风。在职业教育中德育素质的培养.主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重要的一方面。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结果。社会上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职业道德既具有职业特征,又具有各个职业所共同具有的一般要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第一步工作是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是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特色教育内容,也是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内容。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学生可以通过征文、演讲、报告会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我国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恪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协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性职业道德准则,这是各个行业都应遵守的。大学生是将来的某一个职业的中坚骨干,懂得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程,掌握某一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将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

在职教育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高职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carrying out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an important topic in dept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pecial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four aspect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vocational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Www.133229.cOm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素质的含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这种理念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争取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以往所说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第一次被赋予确定内涵和特殊现实意义,并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用人的角度讲,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因而,不少企业集团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总之,重视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既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又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前途,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如何搞好职教中的素质教育,需要职教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停的探索,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2]俞克新、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教育与职业》2004年17期.

上一篇:职教论坛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道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