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师进修范文

时间:2023-11-25 05:48:47

在职教师进修

在职教师进修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病理科;进修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为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师,为及时跟随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的方向和脚步,为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基本专业素质和专业理论,同时,必须把握临床病理科的常规工作流程、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诊断能力、知晓病理科最新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只有及时了解和把握临床病理科的工作和发展,才能将最新和最有用的临床知识传授给高职高专医学生,使他们从接触病理学开始就时刻能获得临床病理科与病理学的新动向新发展。因此,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师走入临床病理科进修是能极大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将前沿的一线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师在临床病理科进修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进修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病理诊断在医院临床诊断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现代病理学不断进步,病理诊断中的部分疾病的分类和命名甚至是诊断方法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现代诊断病理学对病理诊断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临床科室对病理诊断的需求也越来也大,因此对于病理医生和病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深入全面的要求。在此前提下,高校病理教师到医院病理科进修必须做好全面而明确的学习计划。进修学习是接受培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更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的重要过程。进修人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进修目的是要掌握基本的病理学诊断技能和学习思考如何将病理学的临床经验和前沿发展融入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在病理科进修制定的学习目的是

1.对送检标本具有正确巨检及取材的能力。

2.对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有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常见疾病具有独立诊断的能力。对疑难或较疑难的病理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3.对典型的常见疾病的冰冻切片具有初步的诊断能力,对细胞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筛选能力。能应用常用的特染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辅助诊断。

学习计划是,

1.初期阶段了解病理制片基本原理,熟悉病理制片全过程,观看学习正确取材方法。了解常见疾病分类及诊断要点,熟悉诊断报告方法。通过大量读片,对照参考书,诊断报告进行学习。

2.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取材,初检报告。参加快速冰冻诊断,结合实际学习锻炼。

3.参加科室病理读片,每周三上午集中答疑或安排小讲课,讲课内容要求系统,全面。

4.了解免疫组化基本原理,熟悉制片过程。参与免疫组化读片,熟悉免疫组化常规项目的检测意义,结合病例判断检测结果。

5.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注意临床与病理间的沟通。

6.通过一定量的细胞读片,熟悉细胞学诊断方法,筛选正常与异常细胞。

二、加强自身医德医风素质,培养规避医疗纠纷的能力。并将此学习心得融会于今后的教学课堂中,加强同学们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医德医风建设。

认真学习带教医师的医德医风、工作方式、态度举止,积极参与进修医院所推行的“假如我是患者”活动,对待患者及家属保持表达准确亲切、服务热情周到、态度认真诚恳的医师风范。在一线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疗纠纷起因于医护人员的失职或者失言,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升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可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作为一线进修医师在工作中微笑服务,仔细解答病人或家属关于病理诊断过程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自己不能回答或者解决的疑难要及时请教上级医师协助解决,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由于社会中出现过多医疗纠纷的热点话题,如何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病理科所发出的每一张病理检查报告单,都具有较高的法律意义,可运用于教学和科研,除此之外,在医疗纠纷中病理报告单是医疗鉴定、司法举证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因此,作为进修医生在打印和发送病检报告单时,必须反复核对病人信息和医生的诊断结果,务必保证所输出的每一张报告单都是准确无误,尽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三、将临床病理工与高校病理教学有机结合的思考和收获。

我们病理学曾经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

(1)病理学是一门桥梁课程,如果病理教师只局限于教学,而不进行临床外检工作,单单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临床外检方面的穿插,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很乏味,效果不好。

(2)形态学教学缺乏足够的动力,学生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在病理课学习中充分表现了既往学习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缺陷。如果能把形态学前后教学统一、协调起来能提升教学效果。那我们病理学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把形态学前后的教学统一和协调起来?

(3)在病理实验课中,学生对基本的组织学知识差不多都已遗忘。我们的病理实验课教学如何将教学效果提升层次?是否可以将学生带到医院的病理科参观真实的病理标本和取材过,如何实施?

通过这半年的学习,对临床病理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了解得逐渐深入,我获得了以下学习和思考的成果:

(1)临床诊断主要是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对疾病本质认识的过程,教学必须与临床诊断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在确认临床诊断时也需要不断地吸取有益的资料加以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改更正。教学内容更是要不断修订,不能一成不变。

(2)病理诊断范围包括细胞学、组织学和各器官的病理改变,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复习和再学习。在进行病理学检查时,病理科大夫往往采用病理形态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其深度和广度远远地超过单纯从临床的症状或体征及辅助检查等去诊断某个疾病。

(3)病理学诊断是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列举足够的临床真实病例,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性。在临床上,大部分疾病的诊断都以病理学作为“金标准"。CT、MR诊断,对于器官病变形态的把握,也基本全依赖于病理学知识。例如,肠癌的病理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大体上肿瘤浸润深度、边界、是否突破浆膜,是否累及周围器官,手术切除标本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在细胞形态上,还可以判断分化程度、细胞恶性程度、异型的细胞多少等。

(4)病理医生需要增加与其他临医生的交流,在教学中就要为同学们灌输将病理与临床相结合的学习思路和职业习惯。病理诊断被誉为”金标准“,这就要求病理诊断的高度准确性。患者的很多症状体征都有其病理学基础,譬如颈部淋巴结活检,阴性并不能排除肿瘤,可能与取材、标本的保存等都有关,病理科医生也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等对临床医生作交流,例如如何取材比较方便诊断。

(5)病理学诊断技术仍需不断提高,病理教学需要随时补充当前最新的发展方向和诊断方法。例如,现在细胞分子标记物的增多,分子病理的诊断前景应该是很明朗的,对肿瘤细胞激素受体(如ER、PR),甚至癌基因的表达等检测,给临床治疗非常有用的信息,在科研上已有不少成功经验。通过向同学们介绍这些前沿的病理诊断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及与临床息息相关的诊治案例过程,使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病理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病理学是如何与临课程相结合的。

在职教师进修篇2

[关键词] 中高等职业;教师;在职培训;措施

[作者简介]王子原(1968—),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一般项目《中高职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但同时,中高等职业教育也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谋划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展中高职教师在职进修、培训的探讨研究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一、国内外中高等职业教师进修的基本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兴起了研究教师进修制度的热潮,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熏西方各国开始通过扩展教育内容、完善教学过程?熏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化等措施来提高教育质量?熏但这一切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学校学生的教育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因此?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熏使学校和教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熏 90年代初期,西方各国开始制订满足学校教育需求的新方案?熏以此提高教师的在职进修水平。如:英国政府从20世纪7O年代以来,就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在职与培训的报告和计划,使教师的在职进修得到了飞跃发展,把在职教师进修分为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制的半脱产进修和业余不脱产进修。制度比较完善,内容包括:凡是具备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才有权申请脱产进修1学期,而能获得批准的人仅占申请者的1/3。对参加在职进修的教师给予特别关照,如获准参加脱产进修的教师可带全薪学习。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培训机构尽量把活动安排在非教学时间内进行,教师中心和所在学校常为教师在职进修提供信息和资料。另外,还把在职进修和晋级加薪结合起来,因此,教师们不仅把在职进修看作应尽的义务,更把它作为一项权利享受。此外,在英国教师的工资制度中,还专门设有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的津贴。如最近英国与就业部宣布,所有参加“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的人员学习期间将享有全年6000英镑的培训工资。这样就把参加在职进修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英国教师参加进修的热情很高,参加在职进修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

在我国,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以教职成〔2011〕12号印发《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中高等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面向市场、适应社会,进行中高职教师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的制度探索和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专家型、技能型中高职教师队伍已经势在必行。

二、开展中高等职业教师进修培训存在的问题

日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明确了战略方针、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要求。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研究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都必须立足国家产业建设,这就更意味着中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体现他们整体水平的关键,而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进修则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不可小觑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职业教育相关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和教师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困难与阻力,制定出规范的中高职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成为重中之重,经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职业教育相关部门对中高职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缺乏宏观规划,规范性不够,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资质认定的相关制度。各地普遍存在对中高职教师建设和发展缺乏连续性、政策机制还不完善等现象。

2.中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而言比较薄弱,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之中高等职业院校对师资的培养形式、培养渠道过于单一。

3.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接岗位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4.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技能欠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适应不了新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暴露出职业教育在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以及适应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急需加强。

5.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过程中工学矛盾大,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职业教育观念落后等情况,亟需理顺中高职教师在职进修培训与行业企业参与其中的体制机制关系。

三、新形势下开展中高等职业教师培训的主要措施

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责任很大,而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主体和关键,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工作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几年来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经验,对开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地方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地方政府应当从政策、资金方面制定明确的文件,督促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由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更多地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地方实用技能型劳动力的培养,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更应当高瞻远瞩地意识到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性,将中高等职业教师培训纳入发展整体规划,强化管理,切实加强本地区职业学校部级和省级教师培训任务的落实。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培训规划,开展培训,只有将此项工作作为执政要务,从政策、资金和办学环境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2.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教师培训规划。有针对性的制定每位教师的培养提高方案,认真落实教师各类培训计划,切实解决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等实际困难,保障教师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确保参训教师各项福利待遇(含绩效工资)不变,切实加强参训教师的思想教育,协同培训基地做好参培教师的管理工作。同时,各职业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及校本研修规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通过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教师之间的讨论、合作备课、合作科研、交流探讨、相互听课、争论等多种形式,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他们共同发展。

3.企业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号召,积极参与和支持职业技术教育,既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实践是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而且能够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诸如:以高级访问工程师计划为切入点,探索骨干教师深度参与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培训制度。将到企业实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统筹管理?熏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积极推进院校基地和企业基地按照互惠双赢的原则,进行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培训项目,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师培训的全过程。这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之一。

4.教师要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家领导人曾经说过“强国必须强教育,强教育就必须强教师”,教师的工作是传授知识,是育人,是提供教育服务,其手段不是用工具,而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去影响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所以,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态度等,对学生的社会化与人格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教师日常的言传和身教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和提升,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才能成为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5.培训基地要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精心制定中高等职业教师培训方案,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培训方案施训。同时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制定培训过程管理规章,加强参训学员培训考核,提高培训的专业化水平,抓好培训质量。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制定基地遴选的原则和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对教育教学类、科学研究类、实践能力类等不同类别的培训,建立培训机构或培训专业点综合评价标准,为基地的遴选和评价奠定科学的基础,从而真正形成覆盖全国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专业、适应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培训基地网络,构筑高层次教师继续教育服务平台。

因此,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中高等职业教师培训制度体系框架,构建校企合作的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初步形成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扎实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真正促进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EB/OL].http:///zong he93/2006-3-23.

[2]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解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3]吴]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DB/0L].http:///2006-3-23.

[4]薛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特点[J].上海教育,2006,(7).

[5]M. B.萨瑟兰教师的培养与教育理论的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3).

在职教师进修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汽修专业 教师 研究

1 校企合作对高职汽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

1.1 有利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升汽修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汽车行业在我国起步相对比较晚,我国的汽修专业教育培训更是发展的时间短,结果造成我国高职汽修专业教师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在校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会显得更加的不足,他们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汽车维修技术,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理论教学模式,扩大教师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师研究相关汽修专业技术的机会。

1.2 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育人模式

汽修专业技术教育是一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育领域,其教学内容以及方向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高职汽修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手段。校企合作可以丰富汽修专业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而且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也可以增加与企业技术之间的交流机会,丰富教师的技能;再者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对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也提出了挑战,教师教学不应该以应试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教学,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教育目标。

1.3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汽修专业教师资源配置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汽修教师队伍不足的现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人才到高职进行教学工作,以此解决高职院校具有实践能力能力差的现象,同时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将一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工作一线中,对现有企业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

2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汽修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汽修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其直接影响高职教育质量,因此要深入研究高职汽修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

2.1 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高职院校给予一定的支持,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政策上都需要学校主要领导给予支持,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发展规模以及教育层次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主管领导不太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具有“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汽修专业教师数量存在很大的缺陷。

2.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就是要增加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提高学校与企业之间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但是据目前校企合作机制发展现状分析,企业具有高技术员工到学校进行技术教学的队伍非常的少,甚至具有高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往往在高职担任一定的讲课资质,但是其根本不到学校履行其义务。

2.3 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不足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高职院校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以此保证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因为高职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深造与学习需要高职院校给予教师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高职院校却将此部分经费转移到派遣企业中,结果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派遣教师,而且即使接收企业也给其提供不了真正的学习机会。

3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汽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3.1 汽修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深入企业进行深造、学习 校企合作模式为汽修专业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深造学习机会,教师可以借助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学习更多地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规范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制度,规定明确的锻炼时间,尽量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到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锻炼,了解最先进的维修技术、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

3.2 积极推进校企间学术科研交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加强校企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能活跃学术氛围,增强科研实力。在交流研讨过程中,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又能提升教师业务和科研水平。校企间的学术科研交流,也是强化教师为地方服务的功能,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

3.3 着力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专业带头人 学校要重视对汽修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参与教学改革,国内外进修、科研课题等活动,保证汽修专业有1~2名专业带头人,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履行职责,制定具体的任期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在社会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提高他们在行业企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影响力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和作用,以此带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3.4 建立专门的校企教师发展组织机构,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 为了实现校企两方面达到“双赢”的目标,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需要政府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在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的同时,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方向调整以及培养规模的衡量和培养方案的制订,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粟艾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探析[J].广西教育・C版,2013(5).

[2]丁振华,谢蓉蓉.开放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在职教师进修篇4

关键词:日本;入职阶段教师;培养特征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125-01 收稿日期:2016-08-04

作者简介:王美懿(1990―),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高建伟(1990―),男,河北张家口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一、 日本入职阶段教师的培养特征

1.日本初任者研修实施的保障

日本初任教师研修制度的执行依据主要是两部法律法规,一是《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其第19条规定:教育公务员要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专注于研修和培养;任命教育公务员者,需要为其提供研修设施,并为研修制定计划和方法,并相继进行实施。第20条规定:任命国立中小学学校者,要使教师可以顺利完成教育工作,从而要从录用期起一年之内,对教师新任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实践性进修,称为初任者研修;教师新任者的指导教师一般为任命权者的所属学校的教导处主任或在教师中选定。

二是在1988年5月25日的参议院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的《初任者研修法案》。第一条是部分修正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录取期为有条件者延长为一年;对为期一年的初任者研修制度由各行政机构实施;指导教师有权由各行政机构任命,对初任者的指导有权由指导教师进行。第二条是部分修正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运营法律:可以派遣一部分非常勤的教师;由各个都道府县承担其费用以及承担相关服务的监督权的一些规定。

2.日本初任者研修的内容及培训形式

日本新入职教师研修的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形式多样。主要形式为校内研修和校外研修,还有参观其他学校教育设施、儿童福利设施、志愿者活动、野外教育活动、海上进修及民间企业等。②颇具特色。每年举行的“海上进修”是日本具有特色的培训形式,是由文部省或地方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以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推荐的初任者为对象的学习活动。③关注集体影响。在对新入职教师的辅导上,以校长为中心成立指导组织体制,其中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主要的工作,行政主管及教师协助新入职教师的指导工作,使全校构成有组织的、协同的指导体制。

其中校内研修是以指导教师为中心,为新入职教师进行实践能力指导的一种研修,时间为一周进行2天,一年进行60天以上,其方式为教学的参观、演示、咨询。

校外研修是指通过其共同的生活和合同研修、自然体验、登山等来获取广泛的教育经验,加深各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为三种:教育中心研修、教育事务所研修、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研修。常见方式有讲座、课题讨论和野外活动这三种。

二、日本入职阶段教师培养特征对我国的启示

1.法律政策、经费保障的支持

我国在新入职教师教育方面缺少法律政策的保障、约束和规范。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支持研修制度颁布的各项法规,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加强和提高,使此研修项目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开展。

2.培训内容、形式的丰富及多样化

日本的初任者研修的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和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校外研修活动十分具有特色并丰富多彩,例如,海上研修活动、企业研修活动等。而我国一直以来对于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形式及内容较为单一,因此,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丰富其内容,使形式更加多样化,不断拓宽新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加和扩展校外研修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形式。

3.各方的共同合作

日本的初任者研修之所以取得如此良好之效果,主要是文部省、地方教育委员会和中小学的共同合作、问责制度明确。而我国目前主要靠各学校内的指导教师,使得指导教师任务繁重,而在校外的入职教育,多重于理论、形式单一,校内外合作也缺乏必要的联系。要想顺利开展新入职教师教育,需要各个部门协力合作,共同携手,互相配合,职责明确。

参考文献:

服部晃.法定研修としての教初任者研修のF状とn}.教育情笱芯浚2009,(1).

在职教师进修篇5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提出虽然较早,但近年来,各地高校兴起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学生管理工作活动不断,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但与此同时,“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利”,结合高校教师提升高校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可行的。

一、高校职业道德修养与“知行合一”的内涵

1.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了让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达到统一而逐渐形成的约定。有可以概括为“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心理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形成个人与集体、乃至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协调这种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个人发展,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规定和制度。职业道德修养相应的特点较之一般道德具有,职业差异性、强迫性,即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内容会有差别,而且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对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约束、规范。而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不仅仅来自于社会舆论、集体规定、传统习俗,同时还要依赖于从业人员个人素质和内心的信念,这就是涉及“知”与“行”的关系。2.“知行合一”的内涵。我国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如孔子、孟子、朱熹等对知与行的关系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探讨,其一般探索角度在知与行的难易、知与行的高低、知与行的先后等。到明代王阳明博采众长,提出知与行关系的统一,既是是传统观念知行角度认识的打破,又是知行“统一”关系的创新。他的知行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知”并非传统意义的见闻、知识等,而是良知。第二,“行”是指人的意念思想引发的活动,甚至更高层面是指道德活动实践。而“合一”即统一、结合,王阳明推崇“一”是较高层次的实践,即道德实践。“行”是其体现方式,而达到这个目前必须与“知”相结合,否则,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只能是空谈。因此,可以看出,“知行合一”可以这样理解:一是,知与行是道德实践的必然过程和目标;二是,知与行没有顺序,不分前后,应当统一结合,相辅相成;三是,知行统一是人在认“知”的基础上自然的、自发的行“动”,否则不能称之为“合一”,只有自动的实践,才是自然的结合。

二、高校教师目前“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既然“知行合一”是道德实践,那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的实践必定不能离开“知行合一”的落实。然而,当代学术、高等学府层出不穷高校教师负面消息,甚至如今高校教师不再将培育国家栋梁为己任,以利益最大化为图谋,甚至科研的目的不是在于为人类和社会创新理论知识等现象,无一不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滑坡。但高校教师做为高学历人群,知识储备相对较多,但为何仍然有违背职业道德修养的事情频繁发生,乃至于教师自我定位的缺失?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考量,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而不行。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高校教师除了传递学生专业知识、科研等职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灵魂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在“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既要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在课堂内外管理学生。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借由“辅导员”一职分化出来,但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辅导员实际上都对课堂上的学生及课下的学生承担一定的引导、影响责任和义务。尽管如此,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更多的教师对课堂管理不作为,甚至有些出现学生只听从辅导员管理,而不听从代课老师管理等。导致这种现象,根本在于高校教师“知而不行”,即虽然知道老师应当承担学生行为规范、知识和精神引导的责任,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没有意识到“知”必须与“行”合一,才能更好的管理课堂、以人为本,从而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实际,学生管理和学生知识传授与灵魂塑造应当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知”与“行”的关系一样,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师科研的角度,高校教师因承担研究者和服务者共同的重要角色等,需要善于总结、归纳问题。然而科研不能随意,更不能急功近利,以评职称为根本目的。如果不懂得“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提出科研课题,并回归社会实践,那么科研就浮于空中楼阁,甚至会引发抄袭、假冒等现象产生。因为无需根植于“知行合一”所以,就导致有些老师片面的以为“知”则已。尽管哲学等一些人文学科,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能很快付诸于实践,但是教师不可忽视,最近的实践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知行合一”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促进教师在课堂上、课堂后科研中、对社会影响中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这点是不容忽视的。否则,教师科研就会落入“茫茫荡荡悬空去里索,全部肯着实躬行”,而这一点与“知行合一”完全相悖的。2.行而不知。“知”是“行”的引导,如若不重视“知”而偏重于行,高校教师只问课堂要结果,不重视科研和对社会的影响力的话,如此也不能算称职、符合职业道德修养要求的好教师。只有“知”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才能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是世界观。如今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实行人事管理教师“非升即走”,即高校教师达到年限评不上职称就被迫离职,虽然饱受非议,有人诟病其过于功利化,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促进教师不断的提高“知”与“行”合一,给高校教师“施压”,让高校教师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众所周知,高校教育不断承接社会,更引领社会的变革和知识的创新。如果高等学府失去了这种创新知识和影响社会思想乃至其他方面,那么高等学府无异于沦落为一般的技能学校,只传授学生技能而不传授学生新思想、新知识,引导学生创新。因此,高校教师落实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懂得“行而要知”,并且“知行合一”。3.“知行不合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知行不一”主要表现在“知而不行”、“行而不知”,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在行为和认识上的“错位”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还会影响整个校园学术的风气乃至社会的思想。根据上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总结“知行不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不利于高校教师自身的进步。尽管表面上通过短期的学术造假可以达到评职称的目的,但由于“知行不统一”,行为违背了道德甚至法律约束,迟早会受到规范。二是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能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连“知行统一”都无法做到,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向学生言传身教“明德”、“亲民”、“至善”呢?“明德”和“至善”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而将此二者联系并为“大用”在“亲民”在人文关怀和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知行合一”。三是不利于高校管理。高校教师不仅仅包含了任课老师、辅导员等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从业人员,还包括了高校具备管理职能的老师,虽然目前高校管理层都是教师兼任,但也不可忽视,管理工作是更加偏于实践性的工作,如果管理人员不能“知行合一”,那么管理将落于纸上谈兵,甚至是空中楼阁。

三、“知行合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的必要及作用

1.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落实。高校教师从职业之初培训阶段认识、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到切身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个循环渐进过程,否定之否定后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言行过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类似,“知行合一”也强调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相互促进。通过对职业道德修养理论、案例的熟悉和了解才能在从业过程中不断的落实。否则就落到“知而不行”或者“行而不知”的状态。当“知行合一”真正的成为高校教师实践的宗旨时,无论是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课下乃至业余时间无形中有意无意的帮助大学生进行引导和自我引导,“知行合一”不但从道德层面要求知识分子格物致知、操守底线,同时也要求知识分子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脱节。这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落实就不仅仅依赖于社会舆论、单位管理、他人督促,更能成为内发、自觉地动力。自觉、自发是“知行合一”的本质,因而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落实。2.帮助教师自我调整和要求。既然“知行合一”能促进高校教师的自我要求和自发学习,以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准绳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那么正如庄子言:“而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高校教师认识到了“知行合一”后,将不断的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鞭策自己。这样帮助高校教师在免于现现代市场经济利益诱惑与价值的坚守、职业道德修养操守上做出明确的抉择。犯错误前,没有人会真正的惩罚你,因为单纯思维活动往往在法律之下,不会触及规范。一旦教师突破底线,违法违纪,那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做到“知行合一”在无形中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调整和不断要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这些耳濡目染,似乎是众人皆知的法规、道德,为何有的人愿意为了利益铤而走险,还是在于“只知不行”。因此,尊重知行合一,将有利于教师的心理调节、道德约束。3.有利于教育管理人员落实政策。高校教育从业者除了教师外还包含高校教育的管理人员,作为管理教育者的从业者,遵守、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成为必须的要求。“知行合一”要求从业人员加强学习,除了管理知识外,对于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相关的职业道德修养新闻等评论时间和动态也应当保持敏感度,以加强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因为教育管理人员不但负担了学校建设的责任,同时因为管理对象是教师也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因此,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意识并且能够贯彻始终,是“知行合一”的目的,也是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并落实“知行合一”,就懂得一方面做好管理工作的分内之事,另一方面由于“行必须与知统一”,就潜在的要求他们必须要了解高校教师及学生的需求特点,从而更好的为学生、高校乃至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钱焕琪.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2).

[3]程雯.论“知行合一”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教行合一”[J].蚌埠学院学报,2012(3):117-120.

[4]林培锦.“知行合一”观影响下的教育管理伦理思想重塑[J].教育评论,2015(5):29-30.

[5]李润洲.教师“知行合一”需要什么[J].江西教育科研,2004(2):17-18.

在职教师进修篇6

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人民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毫不夸张的说,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和学术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教育发展水平,而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远比学术水平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受到教师本人内心信念的制约。教师的内心信念是教育过程中评价行为善恶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的心理机制来自教师的良心和教师的义务感。教师道德修养就是要培养和强化这种道德良心和道德义务,使教师自觉地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去做,完成教育的任务。

另一方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高等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一批经历过高考和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们,他们对世界、对社会以有一定的认识,在一些事情已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他们由于不够成熟,对某些事物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其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高校教师身兼科研和教学两大任务,而实际上,如何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对教师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优秀品质主要靠教师的高尚德行来熏陶,学生的理想要靠教师的崇高信念来启迪。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综上所述,从培养合格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说,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在社会普及,这不仅是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因此,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不仅对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新挑战,而且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提出了高要求。在新时期,学生的素质普遍提高,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加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的普及,都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量方面,都要求高校教师要时刻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与时俱进,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也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起到了监督作用,若教师在教学中有言辞不当或表现不佳的地方,很可能会被学生录下视频传到互联网上,使得更多的人来关注,扩大事件的影响。当然,如果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优异,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高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也可能会将其录下视频当作正面素材传到互联网,与更多的人分享优秀资源和“正能量”。所以,新时期对高校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时期高校教师面对的群里,并不局限与本校教师与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全球,因此,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十分重要。近段时间,互联网曝光了几例中学教师在教师节向学生及学生家长索贿的案例,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大家纷纷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质疑。当然,这几个案例虽然不是发生在高等院校,但足以为我们高校教师敲响警钟。一旦有人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作出违反法律法规、校规以及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为社会实践服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打交道,产生广泛的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道德上的是非、善恶问题。正是这些教师每天遇到的大量道德问题,促使他们感到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空谈。既然在新时期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且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那么应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觉性

认识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虽然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但却不是其根本动因。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最关键的是要靠自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要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发自内心的主观能动力量,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即便是在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队伍的监督之外,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保持职业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样,才会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师德要求,进行自我提升和改造。

(二)持久性

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要达到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必须保持持久性,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特别是在如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和社会中,更要求教师抵制住诱惑,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三)学习性

高校教师要通过读书来获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正确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此外,还应该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的治学名言。即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以优秀的职业道德修养来熏陶学生,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同时,教师也需要向学生们学习当下流行的好的新鲜事物,做到教学相长,也正像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总之,新时期高校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中应时刻保持自觉性、持久性和学习性,时刻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人民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教育事业看做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甘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在职教师进修篇7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职业道德 建设途径

1.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所以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在社会活动与教育中的地位,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职业道德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体育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外,其工作的方式与性质又决定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有特殊性要求,但长久以来,体育教师从培养、选拔等方面,对职业道德的修养认识不足,继而造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滑,影响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当下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的实现途径,希望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的水准提供一些参考,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

2.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由个人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构成的。职业精神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知程度,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投入的程度。个人道德修养决定职业精神,只有具有良好个人道德修养的教师,才能成为具有职业精神的体育工作者。职业精神能反映一个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职业精神变化也能影响到个人道德修养。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个人道德是基础与前提,职业精神是表象,并能反映个人道德修养。职业精神包括:教师的师德状况、教师的专业技术修养、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等。所以,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教师的师德状况、教师的专业技术修养、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等构成。

3.现阶段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3.1一部分体育教师个人道德修养失范

一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责任心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些教师还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问题的发生与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直接相关。

3.2对体育教育教学认识不足

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不只是专业技术教学,它还担负锻炼学生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情趣与价值观等任务,不能把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简单化,它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情况也是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3.3体育教师师德有待加强

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但师德教育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进步,体育教师师德表现有待加强,一部分教师还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一部分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当中,单纯地追求报酬和经济利益等。

3.4运动技术修养有待提高

一部分教师运动技术水准较低,不能完整地进行示范,这暴露出这部分体育教师运动技术单一的缺点。体育教师要能进行多项运动技术的教授与示范,运动技术不全面,教学活动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4.建设途径

4.1提高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

体育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要完成整个教育教学所要求的目标,不能把体育教育教学简单地认为是让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能,或是掌握一个技术动作,或是仅仅为了锻炼身体,这些认识都是不完整的,它人为地把体育教学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很难想象没有教育的体育课堂能为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不能只有运动技术教学,体育教学应该包含整个教育活动的完整目标。所以,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要求坚决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把运动技术教学作为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与手段。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是以运动技术为手段,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情趣和完整价值观,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4.2围绕师德提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个人道德修养失范很难成就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所以要围绕师德教育,提高体育教师个人道德修养,要认识到当下师德失范给教育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体育教学的形式特殊,教师在室外进行教学活动,随意性较强,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举止,教育的目标将很难顺利完成。

4.3提高教师运动技术修养

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能否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它是教师有没有职业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加强对运动技术示范能力的认识,不能只进行少数几项运动技术的示范,要能基本完成田径主要项目、主要球类项目、武术体操项目的示范动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准。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体育教师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提高运动技术示范能力修养。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27-28.

在职教师进修篇8

关键词: 全人发展课程 公共选修课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中公共选修课承担人文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的教育任务。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情绪智商,传授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关键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态度。这种培养方式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目的高度吻合,因此探讨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我院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概述

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于2007~2008学年,开始由学生事务处负责推行,拟建立全人发展教育中心集中提供进行不同体验式活动的场所,保证全人发展课程的实施效果[1]。它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最后到“以人类为中心”,将“团队精神、解难有道、沟通无碍、学习得宜、事业形象与职业道德、表现自信、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特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为未来事业发展做好准备。

全人发展课程是必修课程,每年60课时,学生达到及格成绩方可毕业。课程教学过程运用工作坊、体育课、历奇教育营、环保与体验式学习、课外活动、职前加油站、职前特训班等极具实际操作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手段[2]。授课导师均具备有关的专业资格,有不少导师为注册社工,其他则曾修读心理学或辅导学等相关课程。考评方法包括课堂练习、小测验、日营表现、日营自我评估、活动参与及汇报等,课程成绩分不及格、及格、优秀三个等级[3]。此外,全人发展课程还与学生辅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等系统的学生工作。

二、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建设情况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其中基础能力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能力则由专业课程组成,社会能力主要由公共选修课和社团协会实践组成,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选修课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重公共选修课建设,开课时间早。

我院在2002年就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分为两个学期,学生只需要选修一门课程并合格,就可毕业。大一第二学期主要以素质课程为主,课程主要有《网络伦理与社会责任》、《投资理财》、《企业管理》等,大二第二学期主要以体育类课程为主,如《羽毛球》、《健美操》、《太极拳》、《篮球》等,每年因为不同的教师申请,课程会有所变化。2010年开始,考虑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我院将公共选修课改为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

(二)严把开课质量关。

目前,我院公选课开设的主要流程如下:首先由开课教师自愿申报,并填写《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各系(部)对开课教师资格及所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初审;统一上报到教务处后,由教务处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审核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审通过后,确定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并在网上公布。

(三)加大公选课的监管力度。

我院教务处下设督导科,专门负责督查日常教学,包括选修课的监管工作,一般每学期对教师的授课进度、教学资料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此外,每月组织班级学习委员开一次座谈会,了解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情况。

三、我院公共选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院积极探索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香港职业训练局从课程类型、对象、主要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师资、教学设施、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总体而言,与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政府大力支持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表1 我院公共选修课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比分析一览表

(一)课程资源不够丰富,课时量偏少。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我院公共选修课一直被边缘化,课程建设步伐慢于专业课。其一,开设的课程存在随意性。由于我院制定的公关选修课的开课指南,一般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领域自愿申报后再审核,容易出现课程设置不均衡,甚至某一类型课程“扎堆”开设的情况。如某一学期开设的选修课50%以上为体育类课程。其二,可供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的资源面偏窄。由于各院系的“专业”思想已根深蒂固,将主要精力和财力偏向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公选课处于边缘化状态,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很少,开设的选修课的面较窄。其三,我院的公共选修课每门30课时,学生只需选修一门课程合格即可,课时总量明显少于香港的每年60课时。

(二)学生选课缺乏指导。

目前公选课一般采取学生网上选课、自由选择、先选先得的原则,选课缺乏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学生在选课时具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部分学生选修课程只看名称,事先并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甚至请其他同学帮忙代选,或者为了一起去上课,选课时根本不考虑自己想学什么和应该学什么,跟着周围或者同宿舍的同学选课程。其二,重复选择类似课程。由于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课程开设情况不清楚,会出现选修的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相同或类似的情况。其三,选课带有功利化倾向。有些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择上存在“避重就轻”的错误思想,对“易通过”课程热情很高,如“音乐欣赏”、“太极拳”等课程,而对《投资理财》等难度稍大的课程则热情较低。

(三)师资力量单薄。

公选课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教学难度较大,要求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我院没有专门的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多数是由教师自愿担任,同时存在授课的高职称教师少、校内兼课和低职称教师多的现象,师资力量较单薄,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考评方式较单一。

在授课方式方面,虽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但公共选修课仍采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听,播放视频后讨论课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没有真正走出课堂,将课外的活动与课堂授课很好地结合起来。

公共选修课的期末考评通常采用写论文或者随堂考的方式,该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以6:4的比例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到课率和课堂表现。考核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四、我院公共选修课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接触其他专业或学科的平台,开阔视野、提升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4]。因此,我院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环境的潜移默化,培养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具备高技能素养又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一)思想上重视,丰富课程资源。

从思想上重视,将公选课的建设纳入学校教学规划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公共选修课的地位,学生需要达到及格及以上成绩方可毕业。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一是积极鼓励并支持有能力、有特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适当增加和丰富选修课资源,二是将学生课外的活动纳入公共选修课的范畴。公共选修课不仅限于传统课程,还可借鉴全人发展课程体系将人生课堂、体育课、历奇教育营、环保活动等纳入课程体系。将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兼职、各类竞赛等纳入公共选修课,作为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自觉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随时提供参加活动的证明材料以便评定成绩。

(二)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公选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其一,在公共选修课开课前一个月,通过教务处网站开辟专栏向学生公布公选课下学期拟开设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主讲教师、考核方式及要求、指导用书等情况,以供学生参考。其二,各系部可在学生选课期间安排专门指导教师,负责解答不同兴趣、特长和专业背景学生对公选课的疑问。第三,注意多方收集意见。可以将辅导员在班上收集的意见统一交教务处,或者在教务处网站上设置“公选课留言栏”,收集学生反映的信息。

(三)壮大教师队伍。

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的导师具有有关专业资格、有不少导师为注册社工的经验。其一,组建公共选修课的专业队伍。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举行公共选修课专项授课比赛,对学生反映好、专家评价高的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并给予适当的奖励,组建一支专业领域广、年龄合理的公选课师资队伍。其二,聘请行业或者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公共选修课创造条件聘请有特长的民间专家来学院开设选修课或举办专题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三,鼓励有行业资格和高职称的教师开设选修课。鼓励具有行业资格和高职称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过适当提高课酬和减少基本工作量,或者给予科研课题优先申报权的方法,调动高职称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

(四)灵活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不仅调动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工作坊教学、体验式学习、课外活动等极具实际操作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手段。如《公关礼仪》课程建立形象设计工作坊、面试礼仪工作坊、座次礼仪工作坊等,丰富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走进敬老院、举办各种比赛等课外活动,丰富公共选修课的实践活动和互动性教学手段。

公共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能仅限于课程出勤率、作业批改和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成绩应只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还应积极将工作坊表现、自我评估、社团活动总结、社会实践汇报等纳入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国庆.浅谈香港职训局互动式教学及全人发展课程[J].文学教育,2013(06):92.

[2]胡梅.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92.

[3]罗小芳,林筱颖.浅谈高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2010(10):91.

[4]曹丙贵.加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镇江高专学报,2009(2).

上一篇:锅炉工岗位责任制范文 下一篇:最新爱情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