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

时间:2023-03-05 02:00:48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1篇

《环境污染与防治》(CN:33-1084/X)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环境污染与防治》“宣传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刊登有关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报告和综述等学术文章,交流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环境管理经验,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新动态”是《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的办刊宗旨,竭诚为广大作者提供发表优秀研究成果的园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新、快的优秀学术文章是《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的办刊原则。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2篇

2.4种脂肪酸浮选捕收剂的生物降解性能研究梅光军,李慧,MEIGuangjun,LIHui

3.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味精生产尾母液废水影响因素的研究高永,张凤娥,孔峰,程洁红,GAOYong,ZHANGFeng'e,KONGFeng,CHENGJiehong

4.三维荧光联合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溢油鉴别技术研究刘星,孙茜,王震,马新东,林忠胜,姚子伟,LIUXing,SUNQian,WANGZhen,MAXindong,LINZhongsheng,YAOZiwei

5.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改性粉煤灰对印染废水的脱色性能研究张正红,陈群伟,向天勇,ZHANGZhenghong,CHENQunwei,XIANGTianyong

6.改性粉煤灰净化含磷废水的研究许可,邓彤,刘军坛,彭伟功,李见云,王香平,刘蕾,姜灵彦,罗旭,XUKe,DENGTong,LIUJuntan,PENGWeigong,LIJianyun,WANGXiangping,LIULei,JIANGLingyan,LUOXu

7.一株絮凝剂高效产生菌的筛选及对炼油废水絮凝特性的研究刘其友,宗明月,张云波,宋超群,赵东风,LIUQiyou,ZONGMingyue,ZHANGYunbo,SONGChaoqun,ZHAODongfeng

8.砂滤/超滤回用处理校园景观水曹文平,谭水成,CAOWenping,TANShuicheng

9.Pd/N共掺杂TiO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苯酚的研究王岩,陈永,孙瑞敏,刘洋,赵辉,WANGYan,CHENYong,SUNRuimin,LIUYang,ZHAOHui

10.城市路口差异对行道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李美平,朱宇恩,尚晋伟,郑国璋,LIMeiping,ZHUYuen,SHANGJinwei,ZHENGGuozhang

11.有机磷农药纳米磁珠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胡寅,沈国清,朱鸿林,姜官鑫,陆贻通,HUYin,SHENGuoqing,ZHUHonglin,JIANGGuanxin,LUYitong

12.造纸废水厌氧处理产沼气发电研究杨晓秋,蒋健翔,万先凯,次新波,YANGXiaoqiu,JIANGJianxiang,WANXiankai,CIXinbo

13.长春南湖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分布与富营养化评价彭祥捷,黄继国,赵勇胜,夏婷婷,朱婧,PENGXiangjie,HUANGJiguo,ZHAOYongsheng,XIATingting,ZHUJing

14.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纤维板生产废水的研究马静,买文宁,王娟,MAJing,MAIWenning,WANGJuan

15.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二甲胺废水的研究孟媛媛,胡勤海,陆侨治,熊云龙,MENGYuanyuan,HUQinhai,LUGeorge,XIONGYunlong

16.强化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脱氮与人工湿地除磷联合工艺初探卢文健,李军,韦甦,倪永炯,LUWenjian,LIJun,WEISu,NIYongjiong

17.地质样品中Te的分析方法研究季海冰,潘荷芳,黄苇,JIHaibing,PANHefang,HUANGWei

18.富碳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的截存及其环境意义付佳露,杨毅,晏彩霞,彭欢,刘敏,HOFMANNThilo,FUJialu,YANGYi,YANCaixia,PENGHuan,LIUMin,HOFMANNThilo

19.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思路研究陈六一,张明,徐鹏炜,黄燕

20.中国二噁英管理策略研究李扬,王瑛,黄启飞,杨延梅

21.基于共容利益理论的流域水污染府际合作治理探讨易志斌,YIZhibin

22.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特征探讨燕丽,杨金田,YANLi,YANGJintian

23.关于建立低碳标志认证制度的初步设想裴莹莹,吕连宏,罗宏,PEIYingying,LVLianhong,LUOHong

24.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以上海为例席磊,叶属峰,程金平,刘星,倪文胜

25.中国战略环境评价实施现状及有效性研究——基于统计分析的调查研究王会芝,徐鹤,吕建华,白宏涛

26.全球汞控制公约形势及中国履约需求分析郭卫广,刘建国,GUOWeiguang,LIUJianguo

1.天津市灰霾评价等级指标体系研究古金霞,白志鹏,刘爱霞,梁春恬,吴丽萍,GUJinxia,BAIZhipeng,LIUAixia,LIANGChuntian,WULiping

2.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呼伦湖流域研究孙标,李畅游,张生,赵胜男,SUNBiao,LIChangyou,ZHANGSheng,ZHAOShengnan

3.TiO2对几种农药在土壤中光降解的催化作用汪东,王敬国,慕康国,WANGDong,WANGJingguo,MUKangguo

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重油在海洋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郑翠英,魏淑伟,曹晓燕,韩化雨,韩辉,ZHENGCuiying,WEIShuwei,CAOXiaoyan,HANHuayu,HANHui

5.磷浓度对海洋小球藻叶绿素荧光及生长的影响宋丽娜,郑晓宇,顾詠洁,李伶,SONGLina,ZHENGXiaoyu,GUYongjie,LILing

6.高效集成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宋吉娜,徐翠,吴卫军,张晓君,SONGJina,XUCui,WuWeijun,ZHANGXiaojun

7.煤制气废水处理中试试验研究谢康,王磊,王欣,栾永翔,贾川,黄爱群,XIEKang,WANGLei,WANGXin,LUANYongxiang,JIAChuan,HUANGAiqun

8.染发废水及其对水环境影响胡青云,吕伟娅,HUQingyun,LVWeiya

9.细菌浸出电解锰废渣中锰的机制研究张忠辉,李小明,曹建兵,黄华军,杨麒,曾光明,ZHANGZhonghui,LIXiaoming,CAOJianbing,HUANGHuajun,YANGQi,ZENGGuangming

10.污泥堆肥对土壤环境和小麦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李姝娟,李向东,郝翠,李洪远,LIShujuan,LIXiangdong,HAOCui,LIHongyuan

11.城市公交流动微环境中苯系物污染现状及致癌风险评价江平,童宏胜,姚超英,JIANGPing,TONGHongsheng,YAOChaoying

12.广东某市部分中学生尿液中多种多环芳烃单羟基代谢物暴露水平分析岳强,YUEQiang

13.静态电渗析法回收酸洗废水中的酸和铁朱茂森,王燕,夏春梅,胡筱敏,付忠田,孙兆楠,ZHUMaosen,WANGYan,XIAChunmei,HUXiaomin,FUZhongtian,SUNZhaonan

14.超声波处理、热处理及酸碱调节对剩余污泥溶解效果的对比研究王晓霞,吕树光,邱兆富,应维琪,WANGXiaoxia,LVShuguang,QIUZhaofu,YINGWeichi

15.燃煤电厂烟气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研究鲁晟,姚德飞,LUSheng,YAODefei

16.物理场协同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杨波,余刚,赵绪新,刘剑洪,YANGBo,YUGang,ZHAOXuxin,LIUJianhong

17.光合细菌生物产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任丽滨,朱建良,陈晓晔,杨晓瑞,RENLibin,ZHUJianliang,CHENXiaoye,YANGXiaorui

18.微藻在生物减排CO2中的应用龚小宝,黄华军,周春飞,王静宇,裴晓凯,GONGXiaobao,HUANGHuajun,ZHOUChunfei,WANGJingyu,PEIXiaokai

19.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解析范小杉,罗宏,路超君,吕连宏

20.生态补偿机制要素、系统结构与概念模型的研究刘春江,薛惠锋,LIUChunjiang,XUEHuifeng

21.信息动态

22.1993-2006年中国环境突发事件对农业的影响特征分析张姗姗,栾胜基,ZHANGShanshan,LUANShengji

23.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废旧汽车回收模型建立及应用研究王旭,陶新桥,李文川,代应

24.中国水资源消耗绿色贡献综合系数分析程欢,彭晓春,陈志良,CHENGHuan,PENGXiaochun,CHENZhiliang

25.电镀行业重金属排污税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王佳鑫,董晓清,李朝林,李继

26.上海市与东京市陆地碳汇核算与比较分析李敏霞,牛冬杰,李风亭,郭茹,曹柏静

1.废旧冰箱拆解及聚氨酯泡沫放置的一氟三氯甲烷释放量研究刘景洋,段宁,杨勇,郭玉文,乔琦,LIUJingyang,DUANNing,YANGYong,GUOYuwen,QIAOQi

2.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释放模型研究——混凝土路面场景张霞,黄启飞,王琪,杨昱,杨玉飞,ZHANGXia,HUANGQifei,WANGQi,YANGYu,YANGYufei

3.热等离子体喷枪在垃圾焚烧飞灰处理中的应用高飞,马增益,王勤,陆胜勇,严建华,GAOFei,MAZengyi,WANGQin,LUShengyong,YANJianhua

4.气液两相滑动弧等离子体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刘亚纳,司岸恒,田辉,严建华,LIUYana,SIAnheng,TIANHui,YANJianhua

5.不同生物覆盖层厚度对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杨文静,董世魁,张相锋,朱磊,陆文静,王洪涛,YANGWenjing,DONGShikui,ZHANGXiangfeng,ZHULei,LUWenjing,WANGHongtao

6.太空舱冷凝废水处理中Pt催化剂的研制金大瑞,尤宏,吴东海,李玲,JINDarui,YOUHong,WUDonghai,LILing

7.浙江省饮用水源有机毒物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王静,刘铮铮,许行义,叶伟红,孙晓慧,WANGJing,LIUZhengzheng,XUXingyi,YEWeihong,SUNXiaohui

8.信息动态

9.超声波辅助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多溴联苯醚许惠英,蒋丽娜,陈雪松,侯镜德,XUHuiying,JIANGLina,CHENXuesong,HOUJingde

10.潜流、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效果及耐污染负荷冲击能力研究吴建强,WUJianqiang

11.活性污泥对混合阳离子染料的吸附研究王春英,刘茹,黄晓霞,WANGChunying,LIURu,HUANGXiaoxia

12.苏州太湖湿地芦苇生物量与水深的动态特征研究,张银龙,庞博,徐明喜,苏莹莹,WANGDan,ZHANGYinlong,PANGBo,XUMingxi,SUYingying

13.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水解酸化/循环活性污泥法组合工艺处理盐酸金霉素生产废水的研究梁建奎,杜昕,刘康怀,赵文玉,聂崇弟,姚武松,LIANGJiankui,DUXin,LIUKanghuai,ZHAOWenyu,NIEChongdi,YAOWusong

14.羧甲基菊粉对CaCO3晶体表面Zeta电位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张利,王志清,李风亭,张冰如,ZHANGLi,WANGZhiqing,LIFengting,ZHANGBingru

15.干法腈纶废水混凝处理研究明爱玲,赵朝成,MINGAiling,ZHAOChaocheng

16.优先流作用下的胶体-Pb的复合共迁移研究王丰雨,WANGFengyu

17.表面活性剂对Cd2+在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黄文岳,袁辉,HUANGWenyue,YUANHui

18.杭州市大气降雨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徐虹,毕晓辉,林丰妹,焦荔,冯银厂,洪盛茂,刘文高,XUHong,BIXiaohui,LINFengmei,JIAOLi,FENGYinchang,HONGShengmao,LIUWengao

19.中国主要排放源的非故意产生六氯苯和多氯联苯大气排放清单探讨杨淑伟,黄俊,余刚,YANGShuwei,HUANGJun,YUGang

20.世界化石能源部门CO2排放源状况及案例分析向亮,高庆先,刘学锋,周锁铨,付加锋,师华定

21.环境污染问题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应对策略分析刘树根,朱南文,郑毅,LIUShugen,ZHUNanwen,ZHENGYi

22.浙江省排污权初始分配与有偿使用定价方法初探张胜军,徐鹏炜,卢瑛莹,郦颖

23.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杨玉楠,康洪强,孙晖,程亮,孙宁,吴舜泽

24.数据挖掘平台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初步构建研究李智辉,LiZhihui

25.京津沪地区工业污染物产生量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研究张静,刘鑫,罗婉,邓睿

1.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除磷正交试验研究王全金,李忠卫,李芳,李丽,WANGQuanjin,LIZhongwei,LIFang,LILi

2.碱性条件下MgNH4PO4·6H2O热解产物的氨氮吸附性能唐建军,文艳芬,邹原,李绍峰,周康根,TANGJianjun,WENYanfen,ZOUYuan,LIShaofeng,ZHOUKanggen

3.发光细菌冷冻干燥条件优化研究与应用彭方毅,陈盛珍,姜海蓉,陈远翔,蔡强,何苗,刘锐,PENGFangyi,CHENShengzhen,JIANGHairong,CHENYuanxiang,CAIQiang,HEMiao,LIURui

4.脉冲放电降解实际空气流中甲苯的实验研究谢志辉,陈林根,孙丰瑞,叶齐政,XIEZhihui,CHENLingen,SUNFengrui,YEQizheng

5.铀矿区居民室内氡污染水平调查与原因分析王志勇,刘畅荣,王汉青,周星火,WANGZhiyong,LIUChangrong,WANGHanqing,ZHOUXinghuo

6.上海市机动车尾气VOCs组成及其化学反应活性鲁君,王红丽,陈长虹,黄成,李莉,程真,刘娟,LUJun,WANGHongli,CHENChanghong,HUANGCheng,LILi,CHENGZhen,LIUJuan

7.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分形理论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陈奕,许有鹏,宋松,CHENYi,XUYoupeng,SONGSong

8.低碳经济视角下中药行业药渣催化裂解资源化研究孟小燕,于宏兵,王攀,戎晓坤,MENGXiaoyan,YUHongbing,WANGPan,RONGXiaokun

9.MxOy/碳纳米管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性能研究纪辛,黄碧纯,徐雪梅,叶代启,罗翠红,JIXin,HUANGBichun,XUXuemei,YEDaiqi,LUOCuihong

10.城市污水污泥高温好氧/中温厌氧两级消化研究徐荣险,黄少斌,严丰,胡婷,XURongxian,HUANGShaobin,YANFeng,HUTing

11.连续活性污泥法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废水的研究刘英,王万绪,杜志平,台秀梅,王天壮,LIUYing,WANGWanxu,DUZhiping,TAIXiumei,WANGTianzhuang

12.制备条件对Ni-Y分子筛的性质及其吸附二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曾晖,夏旻,龙明策,王娟,王志平,蔡伟民,ZENGHui,XIAMin,LONGMingce,WANGJuan,WANGZhiping,CAIWeimin

13.超声波降解水溶液中对二氯苯吕小佳,林逢凯,胥峥,LVXiaojia,LINFengkai,XUZheng

14.四羟甲基硫酸鏻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及其机制研究卢晶,钟国华,郝卫宁,孙宝兴,胡美英,LUJing,ZHONGGuohua,HAOWeining,SUNBaoxing,HUMeiying

15.浙东沿海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余锡刚,张胜军,吴建,郦颖,吴小东,王圣,盛永孝,黄鸿飞,YUXigang,ZHANGShengjun,WUJian,LIYing,WUXiaodong,WANGSheng,SHENGYongxiao,HUANGHongfei

16.荧光光谱技术在堆肥腐熟度评价中的应用祝虹煜,何小松,吴修所,余红,席北斗,魏自民,李鸣晓,耿春茂,ZHUHongyu,HEXiaosong,WUXiusuo,YUHong,XIBeidou,WEIZimin,LIMingxiao,GENGChunmao

17.真菌胞外聚合物及其与重金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亮,陈桂秋,曾光明,张文娟,陈云,WANGLiang,CHENGuiqiu,ZENGGuangming,ZHANGWenjuan,CHENYun

18.论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宋国君,徐莎

19.上海市突发环境事故近10年变化及统计学分析汤庆合,蒋文燕,李怀正,陈伟

20."十一五"期间中国COD减排情况分析董文福

21.日本环境保护立法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启示杨波,尚秀莉

2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探讨与分析胡自伟,黄海平

23.多晶硅产业存在的环保问题及对策建议赵秋月,周学双,李冰,吴海锁

24.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系统的建立汪杰,杨青,黄艺,蔡佳亮

25.新型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在热电联产机组的应用曹琛玲,赵铮红,杨一帆

1.具有可见光活性的氮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许士洪,苏晓锋,张云龙,李登新,上官文峰,XuShihong,SuXiaofeng,ZhangYunlong,LiDengxin,Shang-GuanWenfeng

2.贫营养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硝化性能研究苏俊峰,黄廷林,李倩,叶羡婧,魏全源,SuJunfeng,HuangTinglin,LiQian,YeXianjing,WeiQuanyuan

3.上海城市化对气象要素和臭氧浓度的影响顾莹,束炯,GuYing,ShuJiong

4.废弃中药渣催化热解制取生物油的研究王攀,展思辉,于宏兵,薛旭方,张霞,洪楠,WangPan,ZhanSihui,YuHongbing,XueXufang,ZhangXia,HongNan

5.机动车细微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排放的隧道实测研究朱春,张旭,MorawskaLidia,ZhuChun,ZhangXu,MorawskaLidia

6.涡流空化/Fenton协同降解溶液中活性艳红K-2BP邢乃军,王金刚,国伟林,王西奎,XingNaijun,WangJingang,GuoWeilin,WangXikui

7.CeO2/Al0.2Ti0.6Zr0.2O1.9/ATS复合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抗硫抗水性能研究许健,沈岳松,余勇,沈树宝,祝社民,XuJian,ShenYuesong,YuYong,ShenShubao,ZhuShemin

8.多环芳烃在淮河、黄河和卫河沉积物上的吸附及解吸行为研究范顺利,田大勇,韩晓霞,FanShunli,TianDayong,HanXiaoxia

9.信息与文摘

10.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填埋处置可行性分析刘东方,张友萍,王爱娟,李克勋,LiuDongfang,ZhangYouping,WangAijuan,LiKexun

11.抗砷菌对蜈蚣草生长及其砷吸收能力的影响曾东,许振成,ZengDong,XuZhencheng

12.磺胺间甲氧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金彩霞,陈秋颖,刘军军,周庆祥,JinCaixia,ChenQiuying,LiuJunjun,ZhouQingxiang

13.电化学预处理提高剩余污泥好氧消化性能研究丁瑾,朱南文,宋立杰,DingJin,ZhuNanwen,SongLijie

14.植物配置对表层流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郭萧,熊飞,赵安娜,柯凡,李文朝,GuoXiao,XiongFei,ZhaoAnna,KeFan,LiWenchao

15.杭州市灰霾天气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金均,吴建,蔡菊珍,周洋毅,张胜军,郦颖,JinJun,WuJian,CaiJuzhen,ZhouYangyi,ZhangShengjun,LiYing

16.光照度对蓝藻垂直迁移特性影响研究张海春,陈雪初,李春杰,ZhangHaichun,ChenXuechu,LiChunjie

17.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餐饮废水中水回用工程实例研究何磊,吴志超,王志伟,王旭,藏莉莉,HeLei,WuZhichao,WangZhiwei,WangXu,ZangLili

18.堆肥过程中腐殖酸的生成演化及应用研究进展唐景春,孙青,王如刚,白晓瑞,TangJingchun,SunQing,WAangRugang,BaiXiaorui

19.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谢宏芳,方凤满,王海东,XieHongfang,FangFengman,WangHaidong

20.污染物排放削减潜力评估方法——以中小型钢铁企业为例郝永利,欧阳朝斌,乔琦,郑羲,何绪文

21.滨海新区能源消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李珀松,朱祉熹,朱坦,LiPosong,ZhuZhixi,ZhuTan

22.基于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的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顾雨,徐广军,夏训峰,席北斗,周素霞

23.钱塘江河口段水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尤爱菊,朱军政,田旭东,辛方勇,施祺平

24.废液晶显示屏的环境风险与资源化策略庄绪宁,贺文智,李光明,黄菊文,王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农村 农业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承受着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带来的巨大压力,与工业和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程度相比,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的妥善保护,因而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就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情况到北京、四川、江苏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经过调研,就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情况看,我们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解决,将制约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延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根据我们对目前我国农村污染物的来源和特性分析,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大类。

1、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分布范围大与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主要指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农业部的数据,2005年我国农药的施用量高达146万吨,其中高毒农药占70%;化肥施用量达到4.766万吨,其中氮肥施用量达到2,200多万吨,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农膜生产量达176万吨,使用农膜的耕地面积已突破亿亩,农膜残留量高达45万吨,致使白色污染日趋加重;各类农作物秸杆产生约6.5亿吨,有4成未能利用,就地焚烧现象较为普遍。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360多公斤,分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使用农药量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一半。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低、流失率高,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了城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是农村生活的污染。主要指村镇等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染。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使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染物因基础设施和管理差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问题。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2.8亿多吨,大部分随意堆置或倾倒进河湖或沟渠,致使蚊蝇滋生、臭气弥漫;农村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并且具有有机物浓度偏高、日变化系数大、间歇排放的特点,造成了严重水体污染。据卫生部的数据,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仅为32.31%,其中有1.8亿多吨未能进行无害化处理;我国农村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仍有11.373万户农民只能使用非常简陋的厕所,甚至无厕所可上:我国现有高达5亿的蛔虫患者,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着“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而“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则是我国一些富裕地区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2、农村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城镇企业和乡村集约化养殖场因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力带来的污染。随着我国农村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开发区、王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的兴建,造成了城镇工业污水和王业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目前全国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达3亿亩,约占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被污水灌溉污染的耕地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占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200万亩。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达30亿吨左右,有30%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中,造成了水体的污染。据水利部的数据,目前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2亿,其中饮用高氟水人口为5,085万人、饮用高砷水人口为289万人、饮用苦咸水人口为3,855万人、铁锰等其他饮用水水质超标人口为4,410万人,人为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为9,084万人。由于城镇工业与乡村畜禽饲养业具有污染点多面广、排污种类多、浓度高的特点,因而其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3、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指农村地区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荒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破坏。一方面,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以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对本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野蛮开采,使得大量土地资源被破坏,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和耕地质量下降:一些牧区仍然在实行过度放牧,使得草原退化与沙化加剧,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外来物种入侵:一些不适宜人居的地方,仍然有农户散居在谷底中、河道旁、沟坎间、山脊上,砍树烧柴、开荒种地,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面临着来自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另一方面,随着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由城市迁移到了农村,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没有建设相应配套处理工业垃圾和污水的设施,因而给当地农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影响

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损害了工农关系。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从我们对农村面源污染与农村点源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和控制的难易程度进行对比分析,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的范围更广泛,不确定性更大,成份和过程更为复杂,也更难以控制。

二、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着“五个滞后”的问题,困扰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1、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滞后。一是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的环境保护观念,因而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低下,许多富裕的县、镇可以耗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新建高档的办公大楼和大型广场,但按要求建一座造价3,000万元以内、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却以各种理由久拖不建;二是广大农民的环境污染危害意识十分淡薄,不发达地区的农民还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生产习惯与不良生活陋习难以改变,而发达地区的农民则不愿意将更多资金投入农村的环境保护事业,如江苏的一个经济发达农村,村里有11户1,000万元以上、53户500万元以上和97户100万元以上的居民,他们为建设村里的公园捐献了100多万元,但村里要建设一座20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却要向省政府部门申请投资;三是城镇居民对保护农村环境的意识不强,逢年过节到农村旅游、度假或走亲访友时,经常发生随意丢弃垃圾、折断果枝、践踏幼苗、猎杀益禽等不道德的行为。

2、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滞后。目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仍然是我国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较低,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因而不按科学操作规程使用农药和肥料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加上施肥、施药的配套技术和器械也不完备,不仅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现象,直接污染了土壤和环境,而且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病虫害的天敌种群数量锐减,生态食物链受到破坏,导致农作物发生病虫害严重,如四川省由于使用化肥、农药量大、利用率低,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危及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目前至少有520种害虫、113种杂草对农药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使得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日益狭小,有益生物的数量明显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的土地使用仍然普遍以农村家庭承包方式为主,因而不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购买和使用低价的劣质化肥、农药和种子,不仅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变差,耕层变浅,有机质含量降低,作物品质下降,而且使农业与农村的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治理难”的特点,要大力推广使用科学有效的农村污染防治技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3、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成因复杂、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潜伏性与滞后性强、监管难度大等特点。一方面,由于国家目前尚没有制定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缺乏对农村环保的全局性、战略性与长期性的考虑,将大多数环境保护政策主要用于解决工业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严重制约了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到了工业企业和城市,致使国家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环保的技术支撑严重匮乏,增加了实现“村容整洁”目标的难度。

4、农村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虽然国家目前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是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一些重要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物种遗传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区域性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和垃圾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填埋标准等。二是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需要不配套或滞后,对破坏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远低于城镇,对损害农村环境的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对农村环境损害的社会保险法规缺失。三是基层环保机构存在着监测能力弱、人员不足、机构不健全的问题。目前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有1/3的县级环保局还没有建立监测站,部分监测站的监测仪器和装备十分陈旧落后,甚至不如中学的实验室;在30,000多个乡镇中,大多数没有环保员,基本处于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的“三无”状况,因而对农村环境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测与评价。

5、农村的环境保护体制建设滞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基于对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建立的,所以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一直重视不够,已建立的农村环境保护体制也很不完善。就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与长期性的特点看,单靠哪一个部门都是难以完成好这项工作的,必须建立起一个上下统一、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调一致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落实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而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体制存在着“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的重大缺陷。这种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决策主体、投资主体、执行主体、监管主体不很明确,上下左右互相牵制,造成了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决策迟缓、投入不畅、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导致了部门之间、官员之间“责、权、利”的不统一,有利则相互争权,无利则互相推诿,各行其是,无从考核,谁的责任追究不清。

三、搞好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个突出的矛盾:一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缺乏农村资源环境支撑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农民群众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农村环境形势日益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繁重艰巨的农村环境保护任务与需要大量财力投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要解决好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实现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防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变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农民的生活习惯入手,大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村环境相和谐,遏制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与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

策建议:

(一)加强环境友好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

1、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是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增强农业发展综合能力,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推广节约型技术,全面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加快高效节约机械的研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三是大力开发农业环保适用性技术,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秸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开发、农村生态卫生系统、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四是积极开发生物质资源,培育生物质产业,提高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农村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五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项目,因地制宜地推广北方的“四位一体”和南方的“猪一沼 果”等能源生态模式,把养殖场建成清洁能源中心、有机肥供应中心和废弃物处理中心:六是建设一批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的示范项目,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技术、养殖用水循环与废水处理技术,降低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七是实施规模农业生态建设,积极推广工业向发展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点源污染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对污染实施“全程控制”的新型生产管理方法,将其推广运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之中,通过资源综合利用、短缺资源代用、二次能源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能有效地控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洽,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因而应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第一,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从整体环境的战略高度认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将实行农业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中,从源头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实施和发展;第二,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应制定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证和评价的指标,编制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和审核标准,开展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标志认证;第三,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农业清洁生产的条例,并完善对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产业鼓励政策、风险分担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第四,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体系。应重点突破具有农业清洁生产共性的关键技术,创新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加工技术,并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第五,建立农业清洁生产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应把推广农业清洁生产的投入作为增加对农业投入的重点,建立政府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为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鼓励和引导农户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在对农业生产者进行补贴时将补贴与农户是否采用了节约型、友好型的农业技术相挂钩,对采用了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施用有机肥等肥料合理使用技术的农户给予补贴,对选用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的农户给予补贴,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处理利用的规模化养殖场也应给予补贴,使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利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解决绿色农产品被大量廉价消费和浪费的问题,实现全社会对农村生态保护的“环境共享,责任分担”。

(二)加强农民自我环境保护能力的建设。

一是加强对农民群众从事生产的指导与服务。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农资部门、农机部门和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应当主动深入到田头、农村和农户,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化肥和农药科学使用的指导、农机技能的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及时为农民群众解决在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为他们搞好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提供周到的服务。

二是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各级宣传部门、环保部门、农业职业教育部门、出版部门应当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教育形式、传播手段、网络媒体,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和灌输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主保护环境的能力,促进农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与生活习俗,培养讲卫生、爱干净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是加强对农民群众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各级卫生部门、农村卫生防疫部门应当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卫生知识的宣传、良好卫生习惯的教授、农村常见病的防治等活动,培养农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积极探索农民群众自主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对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实行定点封闭式堆集,做到统一收集、集中运输和卫生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处理模式;应把农村改厕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治本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既符合农户意愿又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改造模式,使农民群众的生活卫生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的建设。

1、摸清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应尽快开展对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的全面调查,查清包括农村土壤、水和大气在内的农村基本环境要素质量的情况,以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污染类型、分布特点、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种类及其来源,为制定好保护农村环境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农村多元化污水处理技术与模式。它主要以满足当地环境标准为前提,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元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与模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方式,以及相应的投资和运行费用的筹措机制,来解决乡镇和农村聚村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分为集中处理、就地处理和分散处理三种模式。目前,集中污水处理通常采用活性污泥法和SBR等人工处理技术。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分为生态处理系统和人工处理系统两类,生态处理系统又分为土地处理系统、稳定塘处理系统和湿地处理系统

三类。此外,还有其他强化的生态处理系统,如: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包括新型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芳烃化合物等高效基因工程菌和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LIVINGMACHINE”生态处理系统,近年来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出现,用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蚯蚓生态滤池技术”,适用于50-300户左右集中型农户的污水处理系统;日本的膜一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出水的水质优良稳定、容积负荷大、占地面积小、系统流程紧凑、剩余污泥量少、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2)农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模式。它主要是对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便、秸秆和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等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利用与处理。在农村固体废物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特征、环境资源状况等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低成本运行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发展特征和发展模式的农村地区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投入。

以上简单描述的技术支撑体系在我国一些省(区、市)都有实际运用的成功范例。这里,需要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应着力加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环境保护的道路;二是应尽快组织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从目前已经成熟、成效显著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模式中选定类型,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示范项目,积极推广科学的、节约的、生态的、替代的、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的防治污染技术,使更多的农村和农民群众早日受益。

(四)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能力的建设。

1、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图片展览、网络媒体及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范围、多层次保护农村环境的宣传教育,公开造成农村环境严重污染事件的信息,宣传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唤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增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意识和参与意识。应在中小学开设农村环境保护的课程,组织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的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切身体验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的情况,从小树立爱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应组织经济开发区的领导、国有企业的经理、民营企业的老板到一些由工业企业造成农村环境严重污染的典型地方进行考察,以事实教育他们重视治理好企业的污染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保持好工农关系,减少给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应加大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国家和地方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如《土壤污染防治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利用促进条例》、《地下水保护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约束各级政府干扰环境执法行为等方面的法规,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防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应以法律形式确定城乡居民与农村环境保护之间的利害关系,明确征收污水处理费、垃圾收运费等不属于乱摊派、乱收费的范围,将交纳环境治理的相关费用规定为城乡居民应尽的环境保护义务。

3、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建设。一是应统筹全国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党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国家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对搞好我国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和全面部署;二是应建立统筹全国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体制,明确决策主体、投资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明确分工、权限与责任,实行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应实行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国务院各部委应形成对城乡环境保护实行联合、统一、协调的工作联动机制,并着力加强城乡基层环境保护机构、监测站点和队伍的建设,开展区域性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模式的研究,开展对城乡固体污染、水体污染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与循环利用的可行性研究,把控制城乡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生态治理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避免产生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以最少的治理投入取得最好的治理成效。

4、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亨业的投入。应通过国家财政投入、省级财政补贴、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社会融资、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与外国政府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多渠道地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一是加大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资金的渠道、用途和部门责任,落实资金,加强监管;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研发农村环保新技术的投入,主要用于研发适合我国区域农村特点的、低成本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三是制定政策,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调节各类企事业的经济活动和利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环保事业投入,对主动治理和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信贷等优惠。

5、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在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难题:(1)农村饮水安全与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问题:(2)农村污水灌溉的标准制定与检测问题;(3)农户的污水处理问题:(4)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低成本运行、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问题,包括如何充分发挥稳定溏、湿地、土地系统的净化功能:(5)秸杆 还田、气化、垃圾发电的技术问题;(6)大型畜禽场的粪便处理、沼气发电问题;(7)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问题,包括土壤污染的治理、测土配方的施肥、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等;(8)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能否做到分检一回收一肥料一填埋的生态化处理;(9)控制好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的扩散问题。这些难点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治理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使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真正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磁辐射;电磁环境污染;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38-01

引言

电磁环境污染是指电磁波在向外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扰乱了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的现象。尽管现在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但由此产生的副作用也日益显露,电磁环境污染正是其表征之一。据有关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电磁环境污染越严重。不过因电磁辐射的不可见性和对人类身体影响的缓慢性,电磁环境污染还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但这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忽略这种影响,如果对电磁环境污染不加以防治,它还会产生持久的危害性。

1.电磁环境污染的危害

电磁环境的污染不仅给人类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给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我们想要防治电磁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它的危害表现为哪些方面。

1.1 对电子设备造成严重干扰

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电磁污染可以通过发出的电磁波会对其他电子设备造成不利的影响。很有可能会导致周边设备传输数据失败,系统功能下降,信息传导出现失误等状况。例如在高压线附近由于受到强磁的干扰,室内电脑会时常出现死机等现象。由于电磁污染导致的电子设备出现故障往往还带有突发性,所以它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极大的影响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上百亿美元。

1.2 人类身心受到极大的威胁

电磁环境的污染还会影响的人类的身心健康。电磁辐射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三大效应: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当人体受到强磁环境冲击时,身体内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分泌出现紊乱,进而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电磁辐射还易引起流产率的提高和不孕的现象,给人们的生殖系统带来损伤。更为可怕的是强磁环境污染还可能诱发癌症,并使得癌细胞在身体内扩散。

1.3 信息数据存在泄漏的风险

由于计算机显示器、通信线路、主机、打印机等输出设备存在的“电磁缺陷漏洞”,易导致计算机视频信息被远距离窃取、复现与还原而产生电磁泄漏,从而危及城市电磁信息安全。[1]现如今无论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学校或者个人都在广泛使用电脑,如果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远程窃取这些单位机构的信息,不仅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而且造成的损失也将无法估量。

2.电磁环境污染的防治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我国电磁环境日益恶化。因之产生的电磁环境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我们急需研究电磁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这为我们国家、企业和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依法加强对电磁环境的监管

电磁环境污染需要从源头上进行管理,为此国家需要规范防治电磁污染的法律、法规。尽管我国早在1988年就已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175-88)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磁辐射防护标准》(GB8702-88),并随之展开实施。但是这两项法律标准距离今天已有二十多年,原来的电磁环境状况与现在并不能相提并论。现在我们应该在完善电磁环境污染分析数据库的基础上,制定与当下环境相适应的法律。

虽然现在已经有证据表明低频电磁场对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所有影响它都有一个临界值,如果低于这个临界值是可以避免电磁场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一方面,在制定防治电磁污染的法律时,要根据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来规定安全的电磁频率标准。另一方面,法律还应制定出相关的处罚标准,并切实的贯彻下去。如果监察部门监察到超出这一标准达到电磁环境污染程度,要依法进行处罚。这样才能使得电磁环境监管与污染治理相结合。

2.2 采取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想要对电磁辐射进行有效的防护,我们可以优化电子产品的工业设计,运用新型材料,从而较少电磁辐射的泄漏。当然还可以用防电磁辐射的材料进行屏蔽,这种材料一般是网状型金属物体。如果电磁辐射到达屏蔽装置时,大部分电磁辐射会被屏蔽装置反射出去,还有少部分会被它过滤吸收,这样想要透过屏蔽装置的电磁辐射就会大大减少。

此外,在较强的电磁辐射场进行工作时,应该穿上电磁辐射防护装备。防护装在遇到外部的强磁作用时,能够大量吸收消耗电磁辐射,抵消外界磁场对身体的作用,达到降低电磁辐射,保护人体不受侵害的作用。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电磁防护服装依据服装材料可以划分为四种:(1)碳纤维、不锈钢纤维等与纺织纤维制成的混纺材料(2)多离子织物(3)电磁辐射防护纤维制成的织物(4)涂层防辐射织物。[2]我国目前对于从事高压电设备的工作人员制定了国家标准 GB6568.1《带电作业用屏蔽服装》。这种服装是用均匀分布的导电材料和纤维材料等制成的,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

2.3 提高自身的电磁辐射防护意识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接触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但是对于电子设备带来哪些辐射和危害,我们也应该熟知。例如,按照电磁炉工作时的原理,电流产生交变磁场,之后把锅具放到电磁炉上,锅具内的铁分子随之在做无规则高速运转,由此之间相互碰撞进而摩擦起热,从而达到加工食物的目的。虽然电磁炉只是对金属材料起作用,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正在使用的电磁炉正前方0.1m处磁场强度达8.70μT,即使远离到0.3m以外,也有1.00μT。这样就有可能对我们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3]所以尽管电磁环境污染的危害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对于由此造成的危害我们在平常应加以防范。

当然,除了由电磁炉产生的辐射,进而造成电磁环境污染外,在使用其他电子设备时,我们也应该时刻加以警惕。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宜过长,在电脑前每个一个小时就要起身眺望远方,让眼睛和大脑得到一定的休息;当购买来电子产品在房间内进行放置时,也应合理的进行布局,不宜把它们一起加以放置;电视距离人体的距离应保持在4米以上等等。

3.结语

电磁环境污染是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副产品”,它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是不可控制的,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我们加强对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开发新的防治电磁环境污染的技术,研究防辐射的新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意识,那么电磁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就会大大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孙遥.城市电磁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 电讯科技.2012(04).

[2] 罗穆夏.电磁辐射与电磁防护[J].防护装备技术研究.2009(05).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环境 污染 检测 防治措施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已经从过去低矮简陋的房屋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室。而现代化的居住环境也在逐渐的向着装修豪华、配套设施齐全以及生活用品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豪华装修以及家具齐全的环境背后却隐藏着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室内环境污染的由来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装有通风设施的建筑物内曾出现室内空气质量的不适人群,症状为:头痛、恶心、疲劳、烦躁不安、呼吸系统疾病、易患伤风感冒以及过敏和哮喘等等。后来,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污染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基于建筑物本身所引起的症状又有了一个新的名词,称作病态建筑物综合症。现已证明,长期接触室内污染物可能出现“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因此,室内环境与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新热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1.室内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1.1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对皮肤和眼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抑制细胞机能。室内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胸闷、气喘甚至水肿,浓度达30mg/m?时可致死亡。长期接触低剂量可致慢性呼吸道疾病,还能致使胎儿畸形等。释放期达3~15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物。主要来源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还有墙布、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

1.2苯

苯具有无色和特殊的芳香味。对人的呼吸道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严重者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长期吸入会破坏人体的循环系统和造血机能,导致白血病。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主要来源装修中使用的含苯溶剂型涂料、油漆、装饰材料、人造板家具中的粘合剂等。

1.3氨

氨具有无色、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黏膜上皮组织,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轻度中毒表现为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严重者会出现中毒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症,甚至还会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主要来源于冬季施工时掺入的防冻剂及早强剂的混凝土主体中,此外家具涂饰时的添加剂和增白剂也是主要来源。

1.4氡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色无味。体内辐射作用于人体的同时会很快衰变成人体能吸收的核素,进入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其诱发肺癌的潜伏期达15年以上。体外辐射:天然石材中的辐射体直接照射人体后产生的一种生物效应,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主要来自地下地质构造断裂,花岗岩、铝矾土、煤矸石、粉煤灰等中含量较高,氡气在水泥、沙石、砖块中形成后,一部分会跑到空气中来。

1.5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主要指在空气中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量。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污染的环境中,会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可致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和血液中毒,出现浑身赤热、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呼吸气短、头疼注意力不集中,眩晕、疲倦等。主要是由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及生活和办公用品等散发出来的。

2.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分析

2.1采样和布点

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室内环境检测布点应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确定采样点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检测点距内墙面不小于0.5m;距楼地面高度0.8~1.5m,因为0.8~1.5m是人的呼吸带高度,在这一高度取样检测,可代表人吸入污染物的真实情况,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房间使用面积小于50O,不少于1个检测点;50O~100O,不少于2个检测点; 100O~1000O,设3~5个检测点;1000O~3000O,不少于,6个检测点;大于3000O,不少于9个点。

2.2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3.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范

(1)应加大室内环境污染危害的宣传普及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室内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性;还要加强相关的立法,特别是对建筑商和工程承包商的立法工作,因为室内污染物真正的元凶是建筑物不合理的运行和维护、错误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错误的装修;与此同时,勘察、规划设计、环境保护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此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一些基本技术环节如工程地点土壤中氡浓度调查及防治,设计中层高、采光、通风、相邻环境等等环节上进行把关。

(2)工程所使用材料选择合理与否是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工程施工阶段对室内环境污染亦要坚持预防为主,注意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建筑装修的污染,加强材料进场检验的把关力度,严禁在工程上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装修材料;加强对材料的检验与复验、对含有有害物质材料的施工实行全过程控制,同时采取科学和严格地施工工艺,减少材料施工使用过程中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3)室内装修一定设计合理,装修应以简洁适用为原则,避免片面追求豪华,尤其是装修材料的选用一定要符合环保要求,避免使用劣质板材及墙面装饰材料,大理石以及地面砖等材料的选用一定要看是否达到放射性分类级别,对底层住宅应搞好对氡的密闭防护工作。

(4)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风换气,有利于室内有害气体的散发和排出,可有效减少有害污染物在室内的积聚,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对一般居室中的空气质量的改善,一般装修后最少通风三个月以上再入住;也可以采用空气净化器进行处理;还可以在室内摆放如吊兰等能吸附有害气体的绿色植物。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生产方式已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室内环境污染严重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也应该以自身的健康为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规范室内建筑工程的环境管理,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室内环境污染,使人们能够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慧怡,李长胜,张秀梅. 浅谈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2(06).

【2】谷雪兰,钟绵华,李进贤,杨金妹.室内装修材料对居室空气污染的探讨[J].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2(02).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检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 X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我国,近年来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民事纠纷日益增多,引起了国家及有关部委的重视。环境的污染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重大问题,它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因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和防治的重要性。

二.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1.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有甲醛、氨、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放射性氡气等,其中以甲醛、苯等挥发有机物产生的危害影响最为显著,并成为人体致癌物质。甲醛主要来自于室内装饰装修所用的木质人造板材以及板材家具制作及壁纸粘贴过程中使用的胶黏剂。其他如塑料壁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以及建筑工程防火、防腐应用的阻燃剂也是甲醛污染的来源地。苯的污染主要来自室内装修应用的溶剂型涂料、粉刷油漆、添加剂、胶黏剂等材料。

2.地质环境因素造成的室内污染,来自于土壤以及岩石中含有的氡成分,一些含有工业废渣成分的建筑材料以及天然大理石也会释放出氡,氡极易进入人体组织。长期吸入高浓度氡可诱发肺癌。室内空气中的氨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阻燃剂、含氨水、尿素、硝铵的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家具制作涂饰时使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木制板材中使用的脲醛树脂胶黏剂,当环境温度产生波动时,便会散发氨气,进而污染环境。

3.装修应用墙面壁纸、地板革等人造材料以及装修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型涂料、粘合剂板材等则会释放TVOC,造成显著的污染影响。由此可见要做好污染预防治理,主要应从地质环境优化以及室内装修等环节入手,做好源头管控,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治理策略。

三.室内环境检测的方法

1.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检测

(一)甲醛和氨

甲醛和氨一般都是用分光光度法来进行检测的,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1)在现场用一个内装5ml (氨为10mL)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的流量抽取10L(氨为5L)空气,及时记录采样点的温度及大气压力。采样后样品在室温下保存,于24h内分析。

(2将所采回来的样品放在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检测,测得相应的吸光度值,进而得出空气中甲醛和氨的含量。

(二)苯和TVOC

苯和TVOC主要是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1)在现场打开Tenax-TA管,与空气采样器入气口垂直连接,以0.5L/min的速度抽取10L空气,精确计时。采样后,应将吸附管的两端套上塑料帽,并记录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力,Tenax-TA管在采样前已老化。

(2)将采回来的样品放在气相色谱仪上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得出相应的谱图,根据谱图分析苯和TVOC的含量。

2.检测可吸人颗粒物

检测可吸人颗粒物时,仪器置于室内,距地表面高约1.5m,采样时间为1min,每个房间选择三个采样点,结果取三个读数的平均值;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检测时,每个房间选择三个采样点,当读数稳定时进行记录,结果取三个读数的平均值;进行噪声测量时,按照GB/T3222-94声学环境噪声测量方法进行测定,即测点位置离墙面或其它反射面至少lm,离地面1.2~1.5m,离窗l.5m处,记录2min的连续等效声级。

3.细菌总数、链球菌数及真菌数的检测

将琼脂平板、血平板及真菌平板各一个,放于室内四角及中央,(即每个房间的采样点为5个,每个采样点放置3个平板)距地面lm或1.5m处,打开皿盖,暴露于空气中30min,盖上皿盖,放置37℃孵箱内,培养24~48h计数,在琼脂平板上计细菌总数,在血平板上计链球菌数,在真菌平板上计真菌数。

四.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选用环保家电

为了减少家用电器产生的污染,选择家用电器时,要力求挑选那些性能好,噪声低的产品;要注意对电器的使用和维修,使家庭噪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尽量少使用电热毯,少接触微波炉,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并注意开启门窗通风换气,看完电视后要及时洗脸。家用电器要定期清理及时消毒,吸尘器及时更换过滤绒垫,减少灰尘通过。每年第一次启动空调前,要请专业清洗人员将空调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空调房间内定时地开窗通风。

2.负离子治理 用一种产生高压电的仪器电离分解有害气体,使苯、甲醛等有害气体快速氧化成负离子,与空气结合后,还原成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这种方法见效快、无污染,不留死角,可定期采用,作为集中治理室内空气污染超标问题的一种选择。此类方法对甲醛、苯、氨、T VOC 的去除效果可达70%左右。

另外还有:引臭氧治理、植物净化治理、纳米矿晶治理等等。

3.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能够对室内有害气体起到吸附作用,它是利用木炭、竹炭、各种果壳和优质煤等作为原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原料进行破碎、过筛、催化剂活化、漂洗、烘干和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制造而成。

4.加强通风法

一般家庭在春、夏、秋季,都应留通风口或经常开“小窗户”;冬季每天至少早、午、晚开窗10min左右。平时如使用化学用剂后,不可马上关窗,至少通风换气半个小时。讲究厨房里的空气卫生。每次烹饪完毕必开窗换气;在煎、炸食物时,更应加强通风。

5.室内绿化

植物净化是指人们用绿色植物来点缀并美化室内环境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净化室内空气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我国部分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在这方面已有了成功的经验,例如:吊兰、芦荟等植物的种植,能够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浓度;龟背竹的种植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石榴的种植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铅;以及月季、蔷薇的种植能吸收硫化氢、氟化氢、苯酚以及乙醚等一些有害气体等等。

五.室内环境监测必要性

室内环境检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室内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为室内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室内环境规划、室内环境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加强对室内环境检测力度十分必要:

1.目前,通常不少工程工期很紧,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室内污染物进行挥发排放。就是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真正做到在检测验收前让室内进行有效地通风换气,甚至有的工程根本没进行验收就已开始使用。若检测这样的工程,环境质量肯定不合格,但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和改善这种状况,只能采用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环境。因此,工程竣工后,不要急于检测、入住,一定要给工程留下必要的时间让其“自我恢复、调整”,以达到较好状态。

2.建设方则应端正对室内环境检测的态度。有的开发商为了检测合格,竟然与相关合作单位仅对有“代表性”的几个房间进行检测,虽然检测结果合格,但实际上整体状况很差。

六.结束语

随着检测和治理市场的急剧增加,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兴起了投资室内空气治理检测业务的热潮。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涌现出一批专业的室内空气检测和治理公司。对于环境污染检测,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起重要性,它对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也应当对此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减少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刁景华,陆海翔.基于物元分析的室内环境污染可拓评价[J].价值工程,2010(16).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 环境 污染 防治 环境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如今已然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发展下,我国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经济建设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

城市环境问题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环境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是不容小觑的。

从城市的建设来说,在城市的建造过程中,拆迁大量的房屋,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就是将其重新搁置在另外一个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公交车、出租车、甚至是私家车涌入城市之中,SO2、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大气层被严重破坏、全球温室效应日趋严重、酸雨肆虐。经济建设对于城市的环境的影响还有很多,更应该重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问题防治,将可持续发展观真正贯彻到城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当中去,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

二、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较严重的危机,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20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进程突飞猛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但同时,也还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城市化进程使城市面临各种环境问题,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类生活的城市面临最基本的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工厂的快速发展致大量含碳燃料燃烧释放过量CO2,以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造成汽车尾气过量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度升高,继而导致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灭绝等。过量含硫物燃烧后排放,导致酸雨现象加剧,不仅对人体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同时也破坏建筑物和历史名胜古迹。2.水污染。工作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致水体污染严重,大量含N、P等洗涤剂导致富营氧化现象。3.固体废物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乱扔排放或不及时处理,危害环境,破坏土壤。4.噪声污染。工业建筑、城市交通等噪声污染,影响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面对一系列危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城市居民一部分采取逃避撒措施,选择迁往郊区或乡村生活居住。城市化是当前国家和广大地区都面临的严重趋势,我们必须正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继续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正是需要提出的城市发展新概念,建设清洁、高效、建康、和谐的城市社会发展。

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办法

近些年来,城市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愈发严重,不断上演的北方沙尘天气和全国雾霾天气证实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极大影响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质量。此外,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城市生态环境中工业废气中含硫物质的排放,导致酸雨现象;汽车尾气NO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以及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的臭氧空洞,致使城市居民遭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病患病率。面临一系列的城市大气污染现象,防治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解决:一种是从立法的角度,通过法律手段禁止或限制各种污染物的扩散,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企业进行处罚处理,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第二种是从防治角度,防治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将污染工艺转换成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将有害物、排放物、废弃物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排放入城市环境前,进行各种处理工艺使得排放后无害化或是将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防治办法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已经成为了城市废水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水的特点有量大、成分复杂、难处理、不易降解和净化,危害性非常大,各类污水组成互不一致等特点。因此,针对污染特点,具体的处理方法也有多种多样。通常工业废水处理过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废水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主要目的是清除污水中的难溶性固体物质,组成装置有格栅、沉淀和浮选等。格栅除去大量悬浮物质,然后通过沉淀去除沙砾状细颗粒物质,针对比重较轻的油性颗粒物质,浮选法比较有效。二级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把废水中呈胶状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除掉。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降解成简单的物质,这时二级处理中的最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基础主要的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过滤法。经过二级废水处理后的排放水体,其中还是含有不同程度地污染物。必要时,仍需要采用多种的工艺共同进行,如曝气、吸附、化学絮凝和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氯消毒等。对于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最需要采用限制令。对排放水标准严格设置、质量检测,对超标排放工业企业采用限制、处罚、禁止等行政手段。不断增加新型工艺,将废水层层处理,将污染降至最低,将生态环境破坏降至最低。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类排放污水的总称,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出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污水。生活废水处理工艺较工业废水来说简单一些,但是洗涤剂中含N、含P物排入水中后,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过量消耗水中的融解氧,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致使水体发黑、发臭等一系列现象。通过大力宣传,倡导城市节约用水、不使用含N、P洗涤剂等提高城市居民减少水污染意识,保护纯净水源。其次,提高自来水厂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技术,争取排放前使染污降至最低。

五、总结

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综上所述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污染方面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还有一些新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光污染等。各种污染的不断加剧,都从方方面面危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和防治就成为首要任务,综合以上几个重点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将取得成效,为城市居民和谐生活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熙明,胡非,李磊等.北京地区夏季城市气候趋势和环境效应的分析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89-697.

[2]梁爽,姜楠等.城市水源地农户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以首都水源地密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2):32-36.

[3]李莹,白墨,杨开忠等.居民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5):9-12.

[4]徐忆红,闪红光.大连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21(5):38-56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村环境 污染 防治

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农村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有:

1.乡镇企业的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这无疑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壮大农村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

乡镇企业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企业多,“三废”

排放量大,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大部门的各个行业。污染比较重的有造纸(制浆)、电镀染料、制革、农药等行业。乡镇企业中这些行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低等十分严重。(2)、乡镇企业污染源点多面广: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及社会效益,乱占耕地,滥垦乱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3)、乡镇企业以其数量多,规模小,污染源分布广,对环境的直接损害相当严重。(4)、乡镇企业缺乏应有的统一规划管理,盲目上项目到处建项目,使环境普遍遭受污染。(5)、因乡镇企业存在多级管理和多种所有制,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环保工作也不好管理。(6)、尚未制定完善的乡镇企业法规,执法人员无依据,也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之一。(7)、农村乡镇一级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再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多,范围广,无专门管理人员,也是造成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失控的原因。

2.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2.1 化肥污染

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有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业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陡长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2 农药的污染

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2.3 塑料薄膜污染

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2.4 空气污染

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秸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

3.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依照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环境保护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总体战略和发展方向。乡镇企业生产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陈旧设备,最大限度提高物质产品转化率,降低物耗、能耗、水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三废”排放量。

3.2 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防治农业污染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大力向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其正确合理施用有机肥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综合防治农业污染奠定基础。

3.3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采取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机械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是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搞好农业科技示范,组织农业攻关。其次还要加强环境监测,将环境整治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科学制定规划,坚决兑现政策,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执行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何春霞.农村环境与发展.1997.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9篇

一、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畜禽养殖场(户)无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农村现有畜禽养殖场(户)基本是在农户自己或养殖公司的指导下建设而成的,大部分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在空间布局上呈现随意性扩张、布局散乱,甚至与居民区穿插布局,就近养殖,就近居住的现象。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渣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流域中,不仅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环境安全。

2.污染措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目前农村畜禽养殖场(户)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3.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造成较严重的农牧脱节现象。多数养殖场(户)为降低成本,将养殖场地选择在交通便利,离村庄、公路较近的地方,进一步加剧了农牧脱节,粪便资源未有效综合利用。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抓出成效。

1.加强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要引导畜禽养殖场(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治理,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轻和消除;也促使从事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2.加强环评,严格准入。要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必须对畜禽养殖业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其布局、污染途径、影响范围进行科学的评价,环保部门必须对环评严格审批把关,提出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和总量控制指标,从源头控制新增污染源。 加强项目审批的监管力度,规范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控制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今后,凡新建、改建和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当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手续须按以下程序办理:

(1)规模化养殖场(指养殖规模在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100头以上的牛、3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及其他相当规模的畜禽养殖场),需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报相关部门和单位(镇(街)、农业、畜牧、国土等)签署初审意见后,报区环保部门审批。

(2)小型规模的养殖场(大棚)(指养殖规模在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下的猪、100头以下的牛、3万羽以下的畜禽养殖场及其他相当规模的畜禽养殖场) 填报项目审批申报表,经相关部门或企业及所在村委会初审后,报区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现场勘验、审核后审批。

(3)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或小型规模的养殖场(大棚),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处理设施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污染处理设施必须经环保、畜牧等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划时,必须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城镇居民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场应设在环境敏感区域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远离主要河流上下游干支流,远离村庄集中饮用水源地,远离村民居住区。对禁养区内已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搬迁或关闭。

4.按照养殖规模,建设标准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环保、畜牧部门与有关企业共同论证。对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的畜禽养殖场,按养殖规模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即建设一处带有顶棚的粪便堆积发酵场,一处污水沉淀池,周围带有围墙,顶部带有钢架和水泥瓦结构的顶棚,防止雨雪水进入导致粪便溢出横流。规模在8000只以上的可适当增加容量。无论是新建或已建的养殖场,对能按要求进行配套建设带有顶棚式的粪便堆积发酵场和污水沉淀池的,经区环保、畜牧和有关龙头企业及禽业合作社验收合格后,由企业和禽业专业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粪便堆积发酵场和污水沉淀池的改造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5.环保、畜牧、农业、工商、国土等部门。在农村畜禽养殖业规划阶段,农业、国土等部门必须考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虑养殖业规划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环保部门必须依法对环评进行审批,畜牧、工商等部门要根据环保部门的前置审批核发有关证件。在畜禽养殖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环保部门还要加强“三同时”管理,对养殖场排污状况定期监测,对造成严重污染的,要限期停产治理。对向水体特别是饮用水源地排放废渣、废水的,要依法严惩。

三、结语

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治污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工矿企业等排污大户,而对高校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关注较少。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已达2263所,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高校新建和扩建了许多新型实验室,其中有些还需用到有毒的生物化学试剂、有害气体、放射物质等。如果不采取预防与治理措施,不仅会损害师生、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社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1-4]为此,对我校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和环卫工人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法对其实验室废弃物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高校实验室污染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

(一)实验室污染的特点

实验室污染通常都存在三个特点:间歇性、复杂性、对人的作用强烈。

(二)实验室污染物类型及其危害

1.“三废”

实验室三废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2.噪声

实验室的噪声主要来源是机械传动设备和仪器设备。噪声的危害首先是听觉的损害。其次,噪声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还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3.放射性物质以及微生物病菌

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一些使用射线的仪器、装置、医疗设备等。主要危害在于血液损伤、神经损伤及消化系统的损害等,严重的可致癌。此外,还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剂畸变。因此放射性物质危害期长、危险性大。[5]

生物实验室大都要用到细菌。有害有毒的细菌对人体可直接造成伤害,进入人体可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造成死亡。

二、高校实验室污染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缺乏实验室环保意识

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实验过程中随意倾倒废液、随手丢弃杂物、直接排放废气等违规操作现象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这无形中造成和加重了实验室的污染和环境负担。[6]

(二)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治污设施不完善

由于基础设施的缺少,将实验室与老师办公室、学生休息室安排在一起,往往实验室废气经换气扇等排出,不仅影响就近老师学生的健康,而且造成环境的重复污染。实验室普遍采用通风橱和换气扇来减轻室内污染,这固然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分析人员健康安全的有效办法,但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

(三) 缺乏对实验室的监管

有些实验室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药品的管理以及实验过程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如一次性采购过多的实验药品,致使实验室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过期试剂和废弃物,实验室管理部门对这些试剂和废弃物的管理既没有提出要求,也不为处理这些东西提供支持。

高校普遍存在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忽视实验环境与安全,重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与更新,忽视对实验室环境与安全必备设施的配置等现象。

(五)缺乏对学生的环保与安全培训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保与安全培训教育,从教学内容和时数上较弱,从考核形式和要求上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统一规范,环保与安全、消防、自救等知识相对软弱,有的学生没有甚至不了解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是当前大学缺发“素质教育”方面非常欠缺的一个重要环节。[7]

三、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增强责任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大多数高校很少有独立健全的实验室污染管理制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人员培训制度、上岗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以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只有制定了健全且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了污染治理的职责范围、内容、过程和实施细则,实验室污染的治理工作才能规范化,才能避免对环境严重的污染。[8]

(二)倡导“绿实验学”理念,鼓励开展相关研究

高校实验室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现象,其实都是使用者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约束力造成的。因此,学校应积极倡导“绿色实验”理念,在学校实验教改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从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流程优化、实验试剂种类和用量控制、实验产出物回收循环使用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师生们开展“绿色实验”相关研究工作,以期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合理产出。[9]

(三)加强对实验室“三废”的治理

一般废气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对于实验室固体废物,无毒杂物可集中收集,倒入指定地点;对于有毒废渣,应分类放置在收集容器中,定期交由相应单位处置。

(五)增加环保经费投入,完善设施

高校应增加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相关环保设备应及时到位,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各高校最好能拨专款设立“实验室环保基金”,也可采取多渠道集资,可从教育事业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等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治污。对废物无害化处理,不同的废物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需要不同的处理设施。[10]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环保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原则,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积极治理老污染源,同时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治污手段,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积极回收和利用,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使学校教学、科研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并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EB /OL]. 2005.

[2]吴伟军,刘海飞.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42-144.

[3]李秀珍,李勤,王征等.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制度与校园安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97- 198,204.

[4]关于制定《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 的建议》[EB /OL].(2009-06-09).[2010- 05- 24].

[5]关路贵,刘淑萍,尹云.高等学校实验室环保安全工作探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6,9,23(9):130-133.

[6]江玉萍.试论实验室的污染和防治措施[J].实验室科学,2006,(4):93-96.

[7]张百珍.高校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9,2(下):122.

[8]王玉清,薛琳娜.高校实验室污染的因素及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417-420.

[9]乔薇,陈慧珍,叶艳媚等.构建新校区绿色化学实验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87- 189.

上一篇:宏观环境分析范文 下一篇:环境科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