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范文

时间:2023-11-04 20:29:17

职教论坛

职教论坛篇1

论坛上,来自国内外职业教育界的多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相关发言聚焦于通过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发展、推进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主题。

议题一

通过职业教育推进新型城镇化

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这一背景下,积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生活技能,促进城镇化发展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也成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李重庵受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委托宣读了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旨演讲,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如何以职业教育的有效举措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实现联动发展作了阐述。报告中提到,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既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供保障,也是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既是传播先进文化、加速推动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助推力,也是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报告中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强调,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要,要加强三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一体化设计,推动职业教育和城镇化的同步良性互动,提升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层次,从制度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实际国情,要进一步完善新市民就业培训体系,加快形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是职业教育要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建设新型城镇化同向同行,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提出,城镇化进程中,无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还是农民增收,都离不开农民工技能的提高,而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通过对农民工,特别是对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能力强的农民工进行城镇化教育,改变农民工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观念,培养其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而使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既有适应城市生活及生活方式的能力,更有产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应该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农民工自身特点分为城镇化前、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后三个阶段,而各个阶段都应采纳有阶段特色的职业教育内容,才能全面提高农民工技能。

台湾成人及终身教育学会理事长黄富顺介绍了台湾技职教育促进城市化的经验,认为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化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技职教育提供了城市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使乡村民众具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城市就业、定居,加速城市化发展;二是技职教育可以对准城市人口进行质的提升,使其适应城市生活,达到城市生活的要求和水准,从而实现巩固城市化的目标。

议题二

美国社区学院改革发展的经验

社区学院是美国独具特色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截至2013年秋季,美国共有社区学院1132所,其中政府举办的公立社区学院986所,其余为私立学院。这些学院共有各种类型的学生1280万人。1997~2012年,美国社区学院授予的副学士学位数量从57.1万个增加到74万多个,增长了30%。多年来,社区学院在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美国经济竞争力、推进美国社会民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美国的代表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社区学院的发展经验。

美国加州橘海岸学院校长丹尼斯・哈肯斯博士介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他指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由社区学院、综合性学院或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组成。其中,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容易进入、最便宜的一部分,社区学院主要提供学业证书、副学士学位以及学士学位教育;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但研究型大学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开发新技术并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源。

圣地亚哥密尔马学院校长派翠西・谢博士介绍了社区学院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她指出,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机会的中心,其欢迎所有公民前来学习,而不论其贫富、家庭背景或学历。社区学院在许多方面都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价值:在经济方面,社区学院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工人,增强国家的生产力;同时,美国社区学院通过招收留学生,还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2年,社区学院对于美国经济的总效益是8009亿美元。在社会方面,社区学院通过提高公民的技能水平可以显著改善整个社会的卫生和文明程度,降低社会的犯罪率和失业率,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在个人方面,社区学院可以优化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其稳定就业。

美国贝克高教咨询公司总裁、社区学院学士学位协会理事朗・贝克博士介绍了美国社区学院的管理体系。 他指出,2010-2011年,美国有4599个颁发学位的学院和大学,其中有1729所两年制(副学士)机构和2870所四年制(本科)学院和大学(这一数据中把很多分校区计算在内了,所以数量较大)。绝大多数的两年制学院是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公立学院。相反,很多四年制学院和大学是由非政府单位资助和举办的民办机构。大约80%的两年制学院和90%的四年制学院和大学是非盈利机构。美国对高等教育的监督责任不是集中在国家层次,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资助或审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批准的认证机构来监管高等教育机构。管理大学和学院的责任主要集中在州政府(相当于中国的省)层级。对公立院校,州政府批准人才培养项目并补助经费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州政府也用奖励和经费资助方式鼓励高等院校满足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美国西北密歇根学院校长克里斯・韦伯博士介绍了近年来美国社区学院开展学士学位教育的一些情况。他指出,美国社区学院是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于19世纪末就已初具雏形。当时出现了一种文化理念,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公民,人人都有权享受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的教育。基于此,社区学院从一开始就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面向大众、就近入学、针对经济需要的专业培训。社区学院教育对建立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充满活力的公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至关重要。多年来,社区学院主要以开展两年制的副学士学位教育为主。然而,近年来,社区学院逐渐通过各种途径开始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学士学位教育。现在美国已经有20个州的社区学院获准授予学士学位。例如,2012年12月,密歇根州政府投票通过密歇根州的28个社区学院在4个领域可以授予学士学位。授予学士学位的相关专业包括:海事――海洋技术、能源生产、烹饪、水泥工艺。

议题三

加强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次会议为来自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我国职业院校的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来自中美双方的与会者都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的呼声。

葛道凯司长受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委托作了题为《加强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发言,发言围绕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和工作进展,中国职业教育未来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以及深化中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用翔实的数据总结了中国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为调整教育结构作出的重要贡献,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工作进展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主要有:制订实施配套法规政策,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院校精细化管理、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职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并从完善双边合作机制、发挥社团重要作用、深化职业院校合作、加强科研机构合作等四个方面就深化中美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田秀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院长靳晓光分别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办学成果。田秀萍介绍说,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瑞士、爱尔兰、德国、荷兰、比利时、印度、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在师资培训、学生交换等方面开展了交流合作。并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社区学院的合作。

来自美方的代表也表示,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被录取到高等院校的学生大约有一半进入社区学院。对那些渴望利用技术和专业领域共享资源建立合作项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带头人而言,与社区学院合作是切实可行且强有力的选择。

21日晚上,会议举办了中美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洽谈会。会上,美国社区学院学士学位联合会执行长贝斯・海根女士对美国具有颁发学士学位资格的社区学院情况作了介绍,我国多所高职院校的负责人与前来参加会议的美国社区学院代表进行了沟通交流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8月22日,中华职教社总干事陈广庆组织全国各地中华职教社分社代表召开了“温暖工程公益项目开展情况通报会”,就温暖工程项目的实施和遴选提出要求。他提出,要加强工程的省社监管和年审,加强项目动态管理和资金监督,开展中期检查,与联合国2000年的“全球减贫项目”联系起来,增强项目的实施实效,会上《温暖工程遴选项目实施意见》。

职教论坛篇2

非中心城市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基于信息化系统的学籍管理研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策略探析

高等院校普通话交际艺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高职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

项目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

高职公共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范式探析——基于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践

我校承办广州市属高职院校科研处长联席会

英国哈尼克学院专家来校研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

美国社区学院代表团访问我校

我校三论文在省高职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获奖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生人文素养再审视

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省高职教育调研分析——基于广东省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

高职模具专业“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分析与实践

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

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国际经验与我国战略选择

无薪激励在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同行评价运行机制研究

成果为本的房地产估价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语法翻译法与项目教学法比较研究

跨学科视角下的职业导游英语效度研究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合作学习有效策略在高职院校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运用

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传统文化自觉

大学生廉洁教育应注重理性精神培养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研究综述

大型体育赛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我校招生扩至16省市 连锁经营专业首招80人

我校新添6门市级精品课程 总数增至33门

5专业获评市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刻板印象的解构——论《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对当代玉器设计制作观念的启示

新时期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科学劳动观: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

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

关于高校岗位津贴分配的几点思

CAPM与房地产估价中资本化率的确定

非价格竞争:现代市场营销竞争的趋势及策略

硅影响银合金组织研究和探讨

过程与结果并重 水平与成绩结合——大学英语综合测试模式探索

旅游英语精读多媒体辅助教学调查与分析

论高职课堂优化教学的标准

商品房交易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之浅见

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探讨

图形创意与包装设计

我院计算机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静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分析估算

职教论坛篇3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也是学校的生力军,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我校新教师均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其中硕士占70%。新教师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工作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在工作中难免受挫。各级教研部门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引领新教师成长,如我校的“青蓝工程”,通过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教师群体存在一些共性的困惑。新教师有其独特的育人理念,不愿意全盘接受老教师的经验;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加强同伴间的互动学习。基于新教师的以上需求,我校将研究的理念引入新教师的培训中,通过论坛的形式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为增强研讨的针对性,我们专门选取制约新教师发展的小问题进行研讨,从细微之处着眼。在此背景之下,“微论坛”式的校本培训应运而生,它以解决新教师的成长困惑为立足点,积极推动新教师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助力新教师的成长。

“微论坛”的特点是细小、灵动、有效。培训的内容是新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训时间短,内容集中。新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够见缝插针地学习,既提升了培训效果,又确保了学习的全面覆盖。

二、“微论坛”之落实

经过实践探索,我校梳理出“微论坛”培训的具体操作步骤,即:设计“微论坛”―调研“微话题”―“微论坛”研讨。首先,确定“微论坛”的各个模块,具体包括职业道德、教学应用、班级管理和个人成长等。其次,遵循“设计问卷找需求、数据分析定话题”的原则确定“微话题”,确保“微话题”是真问题、真需求。最后,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微论坛”研讨。“微论坛”的组织形式灵活,可以采用网络研讨和现场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教师的零散时间。“微论坛”在具体实施上做到“全校教师齐动员、新任教师随时谈、新老教师互动谈、典型论点上论坛”。下面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微论坛”的落实。

(一)调研“微话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活动之初,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微论坛”选题向全校新教师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科研室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培训模块。例如,在学校召开家长会前夕,围绕“如何备会”“家长会关注哪些问题”“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互动”等新教师关注的问题设计论坛话题,请优秀班主任与新教师共同展开研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必训主题”,这些主题来源于学校行政部门和相关指导教师的随堂听课反馈,针对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亟须加强和改善的问题组织研讨,如“如何依据教学内容进行作业设计”“如何管理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发言”等。以“如何引导学生发言”为例,我校组织新教师进行课堂调研,了解到学生对于课堂发言缺乏主动性,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成绩较差的学生有发言愿望却较少有机会,课堂话语权被少数学生占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新教师积极创设民主、包容的课堂氛围,巧设提问,创造机会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等,让学生在发言中成长,在发言中释放,在知识上收获,在能力上提升,更在人格上完善。

(二)“微论坛”典型案例

1.“幸福教师路微论坛”

新教师刚刚开始教师职业生涯,职业期待将引领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让“幸福”成为情感基调将帮助新教师迅速融入职业和团队。我校以此为目标,设计了参与式论坛,将体验拓展和研讨相结合。通过“万花筒”、团队建设、描绘教师幸福路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帮助新教师畅想未来的教师生涯。在分享研讨中,一位教师如此描述:用一串脚印来描述我们的未来职业道路,脚印在逐步变大,也预示着我们不断成长。这个过程中有我们的喜怒哀乐,但我们时刻要去体会和感受这份职业给我们幸福。体验拓展活动营造出共同合作、相互信任的浓厚氛围,十几位新教师迅速熟悉起来,渐渐融入校园这个大集体中。参与式论坛为新教师提供了自我学习和自我活动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内部动机,“幸福教师路微论坛”成为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起点。

2.“班级管理微论坛”

每次班主任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新教师聆听老教师在管理班级、培养学生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培训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针对新教师提出的“如何保持班级卫生干净、整洁”这一主题,我们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现场培训,这位老教师的方法简单实用,就是采用“划分责任田”的方式,让每个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田”是自己的座位及周边的几块方砖,要求孩子们对自己的“责任田”负起职责,时时关注,注意保持清洁。这种“化整为零”的做法让新教师受益匪浅。几位新教师尝试着模仿运用,几周后,他们高兴地反馈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班级卫生情况大大好转。在此基础上,新教师以此举措为素材,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召开责任主题班会,并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会。一位新任班主任在参加“班级管理微论坛”后如此写道:一年前,刚刚毕业的我,面对班级纷至沓来的种种问题,手足无措,惶恐不安。在师傅的引领下,在班级管理论坛中,在一次次新教师座谈后,我逐渐成长。一年后,我凝聚起一个以“静净敬镜竞”为核心的情义之班。

3.基于“微课”的“微论坛”

为进一步提升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以骨干教师“一对一”培训的方式帮扶新教师。其中一项重要的做法就是上“微课”,以“微课”为交流研讨平台,引领、带动新教师专业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以“微课”为载体,通过设定教学内容,在1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采用“同课异构”模式或“异课异构”模式进行“示范”,让新教师现场观摩学习。骨干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新教师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新教师结合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尝试进行“微课”教学。一名新教师在“微课”研讨后写下如下体会:“微课”要呈现一条清晰的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突显内容,尽量保证一课一得。“微课”的小结是内容要点的归纳和强调,目的是使讲授内容更加突出。小结必须干脆利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必不可少,但一定要简洁明了。基于“微课”的“微论坛”,不仅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为新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

4.“反思微论坛”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一环。因此,学校要求每位新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及时回顾和反思,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微感想”。“微感想”可以是自己的预设与生成或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精彩设计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点点滴滴的记录与反思,既能够促使新教师迅速调整教学方法、查漏补缺,也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积累与提升储存了鲜活的一手素材。同时,不定期地将新教师组织起来,开展10分钟的“反思微论坛”,彼此的分享和鼓励,为新教师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三、“微论坛”之成效

1.“微论坛”细小、灵活,能满足新教师不同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激发新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微论坛”以问题为中心,新教师围绕问题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规律,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直接体验。

3.“微论坛”以“微话题”为中心开展培训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问题。在“微论坛”实施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入―思想碰撞―达成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流程。基于“微课”的“微论坛”在问题解决中推进研讨,问题设计坡度小,便于新教师学习。通过叙事性的教学故事,启发新教师从中挖掘出策略性知识,再引导他们联系教学进行迁移。“微课”也将新理论、大学问嵌入小现象、小问题的解决中,缩小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便于新教师理解与应用,在应用中提升理论水平。

新任教师在我校“微论坛”的实践中迅速成长。一位教师在经历了由“徒弟教师”成长为“师傅教师”的过程后如是写道:三年前,青涩惶恐的我,在师傅的引领下,亦步亦趋,汲取点滴精华,聆听金玉良言。三年后,我蜕变成“蓝”,青蓝相依,切磋琢磨,自己的弯路自己的心得倾囊相出,激发新的思考与沉淀,步步走得深刻而幸福。入职三年即被评为“北京市最美班主任”、荣获“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我校语文教师如是写道:新任教师就是热带雨林里的植物,遇雨疯长,而学校的“微论坛”正是促我成长的源头活水。

四、“微论坛”之思考

教师专业发展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新教师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是决定其专业素质的关键时期,亦是奠定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基石。新教师阶段专业发展的重点是加速实现新教师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由教学理论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培养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处理意外生成的能力、开展班队活动的能力、培养班集体和班干部的能力以及课堂调控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等。单凭几次集中培训无法满足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微论坛”研修则基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细微处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新教师的困惑。

“微论坛”结合新教师的需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在培训中让新教师充分参与,激发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微论坛灵活、平等的特点为新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重视新教师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多向合作,达到教师对知识技能的自主构建,培养其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在“微论坛”的实践中,学校注重“引领、研究、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具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在思想、理念、方法上引领新教师成长,激发新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帮助新教师实现新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对接。专家、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共同研讨,以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专题论坛。新教师将研讨成果带入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自身的专业发展。

总之,“微论坛”培训模式充分发挥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调动了新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动性,为新教师创造了较好的成长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职教论坛篇4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担任论坛主席,并作了题为《发展职业教育 全力助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主旨演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作了书面发言。

张榕明在论坛上说,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继十七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后,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尽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由此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她说,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在顺应国际发展潮流、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通过举办此次论坛,不仅能够直接推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深入的职业教育合作,而且对探索出兼具国际化与本土化双重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鲁昕在书面发言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过去5年,职业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3800多万名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1.5亿人次左右。目前,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近1200万人,在校生规模近3200万人,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机会,有效改善了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职教论坛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 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82-0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从而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多元化的形势下,高等学校也面临着生源市场、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专业品牌和学生就业等多方面的竞争。面对新形势,农业院校要抓紧机遇,迎接挑战,开展围绕办学形式、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确立农业院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在管理学科教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适以创新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管理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优良的管理素质基础。

一、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社会对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21世纪社会对农林本科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更多的和更高的素质要求。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市场机制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农林院校管理类本科人才未来的“社会角色”变得不确定性,从而必然增加就业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综上所述,农林本科人才不仅要有新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而且更要有新的素质涵养。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要求更加提高。大量的关键工作岗位不只是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二)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高等农业院校管理学科教学的改革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管理类学科应当担负起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职责。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管理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既符合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又能借助农业院校的农科平台和基础,形成学科之间的优良组合与交融,创造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竞争优势。其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过度,实现从灌输教育到创新创业能力的过渡,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三)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高等农业院校的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困难重重,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时刻影响着部分教师和学生。部分教师受各种诱惑,认真备课、专心科研的少了,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质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分配多元化、就业困难、社会分配的不公等现象的冲击,感到前途渺茫,就业前景忧虑,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这些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诸多问题,导致管理类学科学风建设压力和挑战并存。管理类学科要改变诸多的学风现状,除了抓住“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关键点的同时,更要从教学、管理、实践三个方面加强创新。

二、高等农业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

(一)抓好创新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要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家报告等方式,唤醒广大同学的创新意识,点燃其创新热情,引导他们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又能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时做好自我谋职、自主创新的精神准备,从而主动适应职业要求,转变传统择业、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创新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举办《自主创新 开创新的人生之路》系列专题讲座等。

(二)改革教育教学体系,增设创新选修课程

在教学工作上,改革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开设《创新与择业指导》《自我创新指导》《如何创新》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创新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基本素质。

(三)依托校企合作 拓宽学生就业空间

依托学院的办学优势,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的办学平台,为实现学生就业创造空间,为企业建立优秀的后备人才储备库,缩短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地方的人才需求的距离。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来校开设讲座、报告,把更多更好的新思维、新方法带进校园,让更多的同学受益。使学生掌握创业创新技能,增加学生在社会中的择业能力和灵活的创业创新活动。

(四)突出社团主体作用,开展创新论坛活动

开展大学生创新论坛活动,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以专业为特色开展经济发展论坛、财经论坛、信息论坛、工商管理论坛、市场营销论坛、模拟股票大厅、汽车发展论坛和电子商务论坛等。在学生中全面开展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创业案例分析大赛、二手市场展卖会、室内设计大赛和秋冬季饮食与健康展板等论坛活动。形成具有管理类学科特色的大学生创新论坛,从而提高了广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

(五)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依托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主动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教育活动。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课程;二是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三是做好职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创新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学会克服不良思想品质和人格缺陷,逐步养成创业所需要的坚韧自信、诚实守信、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理品质。

(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在学生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设各种认证课程、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创业办你的企业”培训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认证活动,以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高素质、多样化、有较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七)突出社团主体作用,开展创新论坛活动

开展大学生创新论坛活动,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以专业为特色开展经济发展论坛、财经论坛、信息论坛、工商管理论坛、市场营销论坛、模拟股票大厅、汽车发展论坛和电子商务论坛等。在学生中全面开展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创业案例分析大赛、二手市场展卖会、室内设计大赛和秋冬季饮食与健康展板等论坛活动。形成具有管理类学科特色的大学生创新论坛。从而提高了广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

三、构建高等农业院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

(一)抓教学改革,以创新型人才质量标准构建学科课程模式

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努力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社会管理等综合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使创新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推进器。以素质教育目标为依据,将创新素质目标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能实践课中。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建立基础平台加专业方向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有机结合的递进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学生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外语和数学的分级教学,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等个性需求。

(二)抓实习建设,将教学、实践与创新有机结合构建基地建设模式

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创新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在校内外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高校办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实习基地,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把基地办成教师示范教学的场所、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使之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和实训于一体的内循环生态链。

(三)抓校园文化建设,以素质建设为重点构建活动课程模式

职教论坛篇6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孙海清、北京市农委副主任高华以及来自主办方院校和其他省市农职院校的领导、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机遇、竞争与生存的三大挑战。本次论坛紧贴农业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入探讨了农业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相互交流服务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也必将对研究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如何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坛主办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坚持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在努力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人才,为农业贡献智慧,为农民传授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较好地实现了“三农“服务与学院发展的双赢。

该院党委书记崔砚青、院长王振如告诉记者,此次论坛将使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核心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一代新人,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这一重要任务同时也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如何立足于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紧紧抓住农业职业教育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加快发展,是摆在每所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与会者认为,农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一要靠建立和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与服务互利共赢与和谐发展。二要靠引领服务“三农”的政策环境。如:不断改革和调整学校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将下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业绩和能力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积极营造鼓励专家、学者支援农村,服务“三农”的政策环境和能让农村基层职业技术岗位留住人、吸引人,能让职业技术人员长久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等。三要坚持不断调整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要在实际工作中突破传统的办学思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从陈旧、狭窄的观念中走出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设置专业,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安排教学内容,构建人才培养与服务“三农”密切结合的畅销机制,促进专业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增强学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四是要着力培养下的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合格人才。强调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在积极寻求教育规律与农村发展规律结合点的同时,建设好涉农学科和专业,让学生毕业后到农村能有一身真本事和自身发展的基础。

此外,还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一方面积极建立科技转化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构建科技成果扩散推广体系。通过科技示范,引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通过科技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郊区科技人才和骨干力量,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和生力军;通过咨询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和科学经营。

职教论坛篇7

19823980 高等教育全球化:逻辑与内涵 蔡宗模 毛亚庆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5100字

19823981 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形态探索 丁金昌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7000字

19823982 市场转型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社会动力研究 姜尔林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3期 16600字

19823983 职业教育秩序:本质与价值分析 朱芝洲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8100字

19823984 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黄浩岚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10600字

19823985 论“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 李义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200字

19823986 论职业学校“职业”属性的建设 王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3987 政府要切实尊重和保障职业教育权 王国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3988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李延保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7期 10200字

19823989 广西地方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研究 蔡亮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5300字

19823990 人口城镇化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 杜睿云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399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分析 宋韬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700字

19823992 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王存娟 李友化 《职业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10100字

19823993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 林伟连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994 寻求高职教育新的服务域与发展域 熊惠平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5800字

19823995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论争及其启示 阎琨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4期 13200字

19823996 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基于2001~2012年职教硕士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孔祥光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2100字

19823997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徐国庆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4200字

19823998 论职业教育宣传主题多样化 张宇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6600字

19823999 论职业教育校企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 陈甜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7900字

19824000 反思与重构: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建设探究 李名梁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7900字

19824001 以生均标准为切入点完善高职经费投入机制 朱爱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5000字

19824002 试论职业教育“二元双制”校企合作模式 沈雕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6600字

19824003 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课程观探讨 黄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4004 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魏国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4005 面向区域的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共建策略与运维机制 罗毅洁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06 职业院校与跨国公司合作:现实与路径 孟凡华 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6200字

19824007 “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肖凤翔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4008 县校合作: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李振祥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7期 10200字

19824009 服务外包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鲍泓 周华丽 沈洪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7期 12700字

19824010 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要义 祝新宇 李嘉骏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4011 论高等教育评估的民主化策略 张红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 6700字

19824011 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重点突破与展望 贾慧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6800字

19824012 高职院校中澳合作办学现状与问题及对策 方春生 宋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9800字

19824013 台湾技专院校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方案解析 周衍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4期 7600字

19824014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林强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3、14期 5000字

19824015 高职工作任务课程开发中“知识析出”理路的切问 路宝利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7700字

19824016 职教师资师范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郭奇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4017 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汪占熬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18 依托小微企业培养高职教师工程能力的探索 王寿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19 培育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张志增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0100字

19824020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及问题思考 陈沛酉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1期 7900字

19824021 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农民子女职业教育选择分析 沈亚强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13100字

19824022 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与对策――基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的调查 王震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4023 国外成人经验学习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 刘奉越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8200字

19824024 诺尔斯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形成脉络 凌玲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3期 6000字

19824025 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方略 曾青云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3期 9900字

19824026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调查――以重庆为样本 匡亚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4027 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开发策略研究 杜君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6600字

19823979 开放大学网上教学策略研究 藏鸿雁 等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3期 9500字

19824028 构建“六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 有效推动学生就业 孙爱武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3、14期 7300字

19824029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房欲飞 《现代大学教育》 2013年第4期 10600字

19824030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刘晓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31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职业文化建设 杨柳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9500字

19824032 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王文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5000字

19824033 庄泽宣在清华的职业指导探索及其借鉴意义 金兵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0100字

19824034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 白玲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6600字

19824035 钟道赞职业指导思想探微 牛金成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7000字

19824036 试析俄罗斯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构建 姚加惠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4500字

19824037 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 臧志军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9期 10100字

19824038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制度与政策体系 匡瑛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9期 6600字

19824039 德国“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师慧丽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9期 8800字

19824040 美国先前学习成果与远程大学学分的转化路径探析 董衍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0期 6800字

19824041 提升全民终身技能的丹麦策略 张志欣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1期 8400字

1982404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应用研究――以“运输与物流”培训包为例 邹王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0100字

19824043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进展综述 金帷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0100字

职教论坛篇8

19824748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 刘振天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15600字

19824749 回归与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 中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7600字

19824750 我国技工院校办学模式与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探析 王晓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51 基于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 朱爱国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52 发展社会学视角下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陈凤英 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53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结构与规律研究 张洪春 温中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54 系统看待“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问题 张振元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5800字

19824755 强化省级统筹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创新 薛二勇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300字

19824756 “三性”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胡俊琴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57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曾绍纬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58 “双转移”战略下的广东职业教育改革举措、成效及启示 孙晓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59 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朱璋龙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2300字

19824760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向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1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 范心忆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62 “三主体”协同参与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范式 李青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Z1期 5600字

19824763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柴达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第6期 8600字

19824764 基于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孙春玲 等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65 服务产业需求 促进“双链”融合 陶书中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6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 李玉珠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67 校企合作整合的问题观照与因应对策 张健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900字

19824768 校企不同视域中的校企合作 马斌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69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补性制度 李玉珠 韩春梅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7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吴升刚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5300字

19824771 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究 祝士明 刘建花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7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 杨近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73 顶岗实习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承诺影响及对策研究 饶雪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774 人格本位:高职课程发展的突破与超越 董奇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10300字

19824775 整体化设置中职项目课程学习目标 雍照章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6800字

19824776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 朱旭东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6800字

19824777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价值与生成路径 祝成林 张宝臣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78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 张伟萍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9500字

19824779 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李树峰 《教师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1100字

19824780 我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政策百年变迁与启示 胡航 等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7期 12300字

19824781 集群思想下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逻辑 魏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82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杨燕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83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 常书铭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4 校企“一体化”培养汽车维修工程师的探索 韩剑颖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8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计宏炜 沈亚强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86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 杨燕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7 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 金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10500字

19824788 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 张胜军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89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地区的经验数据 李勋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90 探析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与收费的创新管理模式 李红亮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2期 6000字

19824791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孙姚同张清学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1期 5900字

19824792 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基于国际的视野 张伟远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6期 9900字

19824793 论成人教育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 孙立新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94 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状况调查及满意度分析 丁耀 文东茅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11000字

19824795 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多元径路 万嵩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100字

19824796 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 高福安 铁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8400字

19824797 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 胡天佑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98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春柳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799 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模式建构 王伟华 陈丽君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0 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分析与策略 崔景贵 黄亮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801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概况 刘金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802 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 谢长法 李红梅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3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杨卫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804 布卢姆菲尔德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述评 柳靖 柳桢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5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经验启示 叶磊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800字

19824806 从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考察我国职教体系法制化建设 张强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807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敬雅 刘福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808 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徐聪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9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 申超 《全球教育展望》 2014年第6期 12900字

19824810 印度2012年“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述评 王为民 《比较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1700字

19824811 欧盟终身学习计划视域中的成人及其学习――基于科隆威计划的述评 蒋亦璐 《外国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700字

19824812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概览 杨星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11期 6100字

19824813 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剖析(上) 丁瑞常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第12期 6300字

上一篇:职教中心范文 下一篇:在职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