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0 22:40:42

在职教育

在职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国;在职教师教育;英语教师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伊 咏 (1965-),女,汉族,山东省蒙阴县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教师教育研究。

一、引言

目前,在职教师教育(INSET: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热点。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职教师培训被众多国家政府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正在有条不紊的进展之中,而英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也是如火如荼。

在英国,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是在《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后开始的。该法案以法令条文的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这在英国课程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同时颁布实施了《英国全国教学大纲》(National Curriculum)(1988年正式颁布实施)。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得以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尝试就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组织方式、特点以及评估等方面作一评析,并结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有所启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指的“英国教师教育”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情况。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有所不同,限于篇幅,不在本文论述。

二、英国在职教师教育评介

就培训组织来看,英国在职教师教育有一定层级分界。教师发展培训署(TDA: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负责全国中小学在职教师教育的宏观管理,而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培训部门则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没有师范学院,所以培训机构主要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和地方教育当局,尤其是各高校的教育学院负责主要的培训活动。

一般说来,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课程培训、校本培训及教师交流等形式。大学的教育学院均开设众多针对中小学各科教师在职学习的课程,贯通全年。课程培训是指在职中小学教师既可以选修或旁听大学教育学院所设有关课程,又能以全日制或兼职形式攻读学位以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开拓校本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并将此作为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最突出的特征。校本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固定培训日、教师会、校际交流等。所谓培训日(training day/INSET day/development day),就是指教师发展培训署规定每所学校每学期都必须安排5天固定的时间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日中让教师参与各自学科的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会、座谈等等。这些培训日都在各学校的校历上有明确标注及说明,一般安排在周五进行。所谓教师会,就是指各学校定期组织的教师交流活动。参加教师会的人员除本校教师外,还邀请大学或教师中心的教师、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等校外专业人士参加,讨论并力图解决教师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所谓校际交流,即大学或教师中心通常每学期组织数量不等的不同学校校本培训活动的交流,地点一般是在参与交流的某一中学或当地的教师中心。

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注重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校本教师教育的普及上表现更为突出。总体看来,英国教师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注重实际,侧重实用。英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注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培训内容联系实际和培训时间的安排合理。培训内容侧重于实用性,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教师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培训课程,这就要求培训部门设置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课程,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例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开设与中小学各门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Basic ICT skills for secondary classroom assistants), 有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Teaching bilingual English learners;Teaching refugee and asylum seeking children),有针对课堂教学的(Developing inclusion practice: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诸如此类,课程众多,涉及面也较广,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训时间的安排也符合在职教师时间较紧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课程的开设时间都不是连续的,最长的也只有4天,这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所学课程。

第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英国教师教育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注重教师专业研究的发展。行动研究是英国教师教育专家大力提倡的方法,该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后,第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划实施,第二步是具体行动, 第三步是观察实施效果,第四步是反思计划的可行性及行动的有效性,以便在将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在英国谋得一份教师工作岗位不太容易,如果不及时充电学习有可能在教学挑战中失败,而如果脱产进修或学习则很有可能丢掉职位。所以在这种两难境界,行动研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二者关系的作用。其实,行动研究是教师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即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当教师从自身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较为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支持,教师选择余地大。英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在职教师教育网络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较大的网站有 www.tda.gov.uk/,www.teach.gov.uk/,www.dfes.gov.uk/ 等。此外, 还有众多的地方网站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同时,各高校教育学院的网页上全年载有培训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具体到哪间教室)、主讲教师、主要内容等参训教师关心的信息,所有课程设置的修订都在每学年九月份之前完成并在网页上更新。这种培训单位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便于有参训意向的在职教师及早计划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随着英国政府对中小学校管理改革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称职教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新变化给教师自身带来了挑战,也激发了他们参加培训的强烈愿望。虽然培训费用昂贵(一天的课程一般在100左右),且由个人承担,但参加培训教师多自觉自愿,珍惜培训机会。这种较强的学习动机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的前提。

评估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信度和效度直接影响到参加培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上级检查、同行评定、受训教师反馈等方式不同,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的评估主要由负责教育标准的部门进行。虽然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监督和调控各办学机构(从幼儿园到中学,从各地的教育当局到各教师教育部门)保障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它对各个办学机构及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育的有序发展。

三、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笔者前面提纲挈领地论述了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组织、形式、特点与评估方式等,这对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理念、方式、评价等具有一定启示。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上,英国的经验使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体会到教师教育应该既要自上而下,由教育部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周密筹划;也要自下而上,充分考虑到受训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与专业发展积极性,从而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方式上,广为推介校本培训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同时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个体差异,丰富校本培训形式,从时间、经费、资源等方面保证教师教育的全面开展。虽然我们不一定像英国那样确切规定每学期5天的培训日或组织教师会等活动,但可以结合具体教研实际,提出不同的培训方式。目前已有研究者针对英语教师主要以年级为教学活动单位的特点提出“级部校本”模式,还有的研究者提出自我反思、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形式,这些都值得借鉴参考。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评价上,目前我们尚没有确切的某个负责教育标准的部门进行评定,因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各级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等共同承担,同时与各高校网络学院等联合进行“天网、人网、地网”等相结合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笔者认为,对于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学位提高培训等的具体评估需要有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相关规定和措施来予以保障,从而切实保证我国2003~2007年新一轮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总之,为切实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我们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也有很大进展。了解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概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教师教育理念,丰富教师教育和评估形式,以切实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升在职教师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淑敏,王雪梅.“级部校本"式中学英语教师教育模式探讨〔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 (1) 57-60.

〔2〕Hayes, 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1997.

〔3〕Kolderie,T. Freeing Teachers: The Promis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J〕. American Experiment Quarterly Spring, 2004,88-96.

在职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教;在职教育;对策;学院基地

针对目前幼教师资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幼师专业能力不足、培训目的不明以及缺乏培训等,根据现状主要提出“园本基地,能力本位”的培训模式,将在职教育和培训融合一起以此达到培训的目的,提升幼师专业能力,帮助其在幼教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准自己的定位,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幼师在职教育培训内容与现状

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内容往往有以下三个方面:(1)幼师的自我教育和个人成长;(2)幼师可参与学校研究或者是业务方面的进修活动;(3)参与校外长期或者是短期的在职培训。幼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内容可有效帮助幼师深入研究自身的业务,提升自我专业能力,但是往往会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使活动安排无法开展。现阶段主张以学院为基地和课程为本位的原则进行培养幼教人才,分短期与长期两个阶段的培训,并且在一般的学院以及培训机构都开设有相关的培训,短时间的培训主要是进行教学方式和技能的培训,不会开设证书颁发的环节;而长期培训重点是除了传授基本的教学方式与技能,同时还要进行教师情操、学习态度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学制在一至三年间,并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二、“学院基地,知识本位”培训模式优势

1.以幼儿园为中心建立基地

“学院基地,知识本位”的培训模式以幼儿园为中心建立基地,即教师在园中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在实践教育事业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提升能力为基本,并注重实践活动的教W,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培训状态。

2.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

幼儿园中在职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要从教师、课程和幼儿园三方面进行考虑,避免出现三大板块分离的现象,教师培训可采取分组学习,每个时期制定有关主题进行学习,锻炼教师的教学策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分层学习小组主要是有利于相互讨论,教师培训课程是以幼儿园教学内容作为指导进行设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课程培训

针对幼师教育和培训方面,往常的培训没能取得较明显效果,所以,在“园本基地,能力本文”的指导原则下,培训过程中可将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应用在培训上,以便增强培训效果和效率,帮助更多幼师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培训和实践教学融合。一定程度上对在职幼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提升。

三、幼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措施

1.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培训

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组合。并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就地培训和就地教学,这样才可以做到贴近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况,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实际教学,以丰富多样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赢得幼儿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2.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在职幼师教育和培训将要利用到哪些资源,培训开始前均要将其备好,以便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可增开各个学校幼师培训交流会,增加幼师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向同行借鉴更多更好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方法。

3.具备合作精神

幼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要与幼儿园中的发展趋势相符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幼师进行在职培训,进一步提升幼师的专业水平。所以,幼师的在职培训和课程要与幼儿园教育步伐相一致。在职培训过程中做好合作分工,幼儿园以及其他培训机构和相关部门都要相互了解与合作,将在职幼师的教育和培训放在提高幼儿教育规划中的一部分,明确各个部门间的职责,快速帮助教师适应新的环境以及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幼儿教育发展事业中,对于幼师教育和培训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决定幼儿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全面提升在职幼师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香艳.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俪人(教师),2014,5(19).

[2]陈素.幼教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培训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4).

[3]薛正斌.幼儿教育政策对幼教师资发展的反思[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8(1).

在职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在职教育 培训目标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05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Korean Teachers' In-service and Policy

ZHAO Junya

(Personnel Department,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ety demands that while teachers give lessons, they should get continuing educ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he author gets a series of differences of policies on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 of the related questions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rection development of Korea's education.

Key words in-service;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pattern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教育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把发展教师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关键位置。①自1999年中国大学生扩招以来,可见其优点,但也日渐暴露出扩招带来的缺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便是其中之一。扩招导致了学校师资力量的极具匮乏,从而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且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为高校教师在职教育及其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全面素质教育,而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要坚持贯穿师资教育和培训,以满足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并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虽然韩国教师教育体制是和中国教师教育体制基本都是在日本和美国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但是二者在发展路径和方向上还是有所不同。从韩国近几年的教师教育改革来看,其中心问题是教师的质量问题。本文主要从中韩教师的在职教育方面简述两国教师和教育管理制度。

教师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职前教育。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提高的需求。2002年中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此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教师教育是指“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这一解释与1974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教育理念的界定基本是一致的。②教师在职教育是对有一定的资格而被录用的教师,为提高职业能力而提供给他们义务性的教育培训和在工作中为发展教师专业化所提供给他们的义务性或者自发性的所有教育培训活动。③

教师的职业是专门职业,为了履行职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长期地不断地进行在职教育,以克服缺陷和促进成长。教育部提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在职教师提出了相应的培训任务和措施。至此国家才慢慢开始认识到在职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陈永明老师把其至今的发展经历分为了三个时期,补偿性培训、探索性继续培训和普及型继续教育三个发展阶段。④针对不同阶段教师队伍的现状,在每个阶段都确立了不同的培训重点和目标。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期间造成的师资力量紧缺且质量低的情况,对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恢复和补偿性的教育培训。通过不同渠道、不同规格、不同形式的系统培训,增加了师资力量,提高了教师质量,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教师学历的合格率的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探索性继续教育。在这一阶段,对教师的培训不再单单停留在学历的提高培训上,还投向了更高的目标,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从1999年至今迈入第三个阶段,即中国继续教育体系正式确立和发展的一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来看,对教师的在职教育,经历了从表到里,从重视外在到内在,从物质到精神的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先是从提高教师的学历教育,使个阶层教师在学历上达标,然后逐步展开关于教师思想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等的提高培训,以期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并在教师总体各方面水平提高的同时,鼓励出现并加强培育各学科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专家、教学专家等。

教师在职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一直在发展变化着。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了两种模式,即教学模式和组织模式。⑤在这两种模式下教师可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且有权利和义务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关于中国教师培训的权利和要求都有一定的相应的条文。如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有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在以后的几年里也在不断地制定并公布相关的条文以保障教师参加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权利。但是这些政策条文还并不成熟,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明确性不够,且不够具体,针对性也不强。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过多,但是提供的保障却不够或者说很少。继续教育培训是教师应尽的义务这就显示了它带有强制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等。但同时也暴露了它的缺点,严重限制了教师的自由选择权,从而打击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韩国教师也有权利和义务进行在职教育。如在《教师公务员法》第37~38条规定:政府应提供给教育公务员的再教育进修机会均等,教育公务员也应履行其职务,并要不断地努力修养自己和提高研究能力。⑥韩国的在职教育从1945年的韩国中小学教师再教育讲习会开始逐步慢慢步入正轨。其在职教育除了可在附设在国力教育大学的进修院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进修活动。根据进修的种类不同,其进修目标也不相同。种类之一职务进修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性,而种类之二资格进修的目标为教师取得职称的提高或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总之,不管哪种在职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学习教授课时所需知识和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韩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模式有两类划分方法。第一类,按照教育目的划分可分为五种:教师本位模式、以提高个人的职务能力为主的进修、以晋升为目的的进修、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为目的的进修、满足个人欲望和提高一般修养目的的进修。第二类,按照实施进修的主体来划分可分为三种:机关本位中心培训、学校本位中心培训、个人本位中心培训。⑦其中机关本位中心培训主要是为了取得教育理论、方法和职务上所需的能力或者为了取得晋升资格的进修。学校本位中心培训逐渐成为被重视的一种培训方法,即各学校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或者校外有关专家对本校教师培训的一种方法。个人本位中心培训很显然是以个人为目的的培训,如为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性。

综上可看出中韩两国在教师在职教育的目标和模式方面虽然存在着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不同之处。在职教育培训的目标上,两国的相关政策的关注点和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方面强调整体,即在职教育培训重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非像韩国的在职教育注重对教师个体的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国强调并注重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目标是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而韩国在这方面是针对不同级别的教师和专业素养不同的教师给予不同的在职教育标准。这样一是针对性强,二是节省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另外中国培训目标的内容设定上侧重于教师师德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培养,通过精神方面的提高以促进专业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高。而韩国比较侧重于教师的科研、学科教学法和文化素质等专业有关的能力培训。

在培训模式上,两国所采用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虽都采用了教师本位中心的培训模式。但是在中国,教师在大学进行函授进修时,对所进修的专业有自己的选择权。而韩国还是重注个人,针对性强。另在中国机关本位中心教育模式分为学历进修和非学历进修。但在韩国的机关本位中心教育模式是分为资格进修和职务进修。

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办好中国的事情,要立足中国的实际,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教育同样也是。教师培训政策的拟定与设立是好还是坏?评定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这个国家的国情。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虽然中韩两国在教师在职进修的目标和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都是为了保障教师的发展,都重视对教师培训的保障,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中韩两国在职教育培训的比较中,我们同样也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把那些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观念借鉴过来。如在职教育培训可转变其价值取向和内容,增加其针对性。应以人为本,加强对教师主体地位的认识。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在职教育培训中。

注释

① 杨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③ 未来志向的教师论[M].首尔:教育科学社,2003.

④ 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⑤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⑥ 教师论[M].首尔:教育科学社,2001.

在职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军队审计干部 在职教育 内容 模式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25-01

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的概念日前虽没有权威性和规范性文字叙述,但我军审计战线及有关研究和教学人员,参照在职教育定义基本模式,结合我军实际,对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含义所作的文字表述是认可的。即: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是指军队审计干部在工作岗位期间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学习军队审计专业和相关知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军事变革对军队审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打赢未来战争,实现“保障有力”是各级军队审计干部面临的严峻考验。为此,加强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突出终身学习观念,全面提高军队审计干部能力素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追切。

一、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一)教育行为自主性

在现有军队审计干部队伍中有不同职务区分,如各级军队审计领导、普通审计员等;有不同学历层次,如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也有不同专业岗位,如事业审计、工程审计、装备审计、企业审计等,不同类型干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备不相同。在职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模式,广大军队审计干部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教育形式多元性

在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既可以是学历在职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既可以是长期院校培养,也可以是短期业务集训;既可以是函授教育,也可以专家讲座;既可以是平时自学,也可以是岗位练兵。

(三)教育内容职业性

进行在职教育的多数军队审计干部已具有工作经历,积累了较多实际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再学习,可以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既提高了干部素质,又满足了工作急需;既有利于军队,又有利于个人,可以充分调动几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加强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军队审计干部兼容知识结构的需要

一方面,从军队现有的审计干部专业出生来看,很多同志都是非专业毕业的,即使有一部分审计专业出身的干部,由于获得文凭的途径多种多样,部分审计人有文凭的“含金量”也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了很多审计干部对业务技能的掌握还不是很全面、很牢固。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一步一步改变这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会计处理电算化、会计数据信息化以及经济管理网络化,对审计部门和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广大审计干部的只是体系急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在职教育,审计人员可以不断更新业务知识,促进传统审计手段改进,实现与监督对象的同步发展,确保审计工作跟的上发展,甚至于超前一步。

(二)提高军队审计干部创新能力的需要

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已超出了传统的审计财产物资、财务会计资料的范畴,将审计基本只能扩到了预算、计划、决策、采购、价格、管理、内部控制等各方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军后勤社会化保障和预算编制改革等各项工作的推进,审计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同时审计监督在维护军队合法权益,规范军事经济秩序,提高效益上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在职教育,军队审计人员可以增强改革意识,紧跟形势,解放思想,冲破旧的观念,探索适应军队发展特点的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和规律。

(三)提高军队审计干部贯彻政策法规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工作的日益发展和军事经济工作的日益复杂,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军事经济法规也会相应地调整、变化。通过在职教育,军队审计人员可以加强学习。有利于在职审计干部及时了解国家和军队有关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变化情况,并运用到军队审计实践中去,从而保证国家和军队的经济政策法规能在军队中得到有效地贯彻,军队审计工作也能在新的政策法规的约束下顺利地进行。

三、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的具体形式

(一)岗前培训型

岗前培训模式是指对拟担任军队审计干部的人员在其任职之前进行的任职资格培训。学员从院校毕业后,或其他专此人员转行从事军队审计工作,必须参加军队审计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取得任职资格之后,才能从事军队审计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钮括;一是军政训练,以提高任职者军事素质和职业遣德水平;二是军队审计专此知识培训,以提高军队审计的执业能力。

(二)院校轮训型

院校轮训模式是指由军队相关院校组织的轮流对在职军队审计干部进行的短期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1个月到1年不等。目前我军对在职军队审计干部的院校轮训还不多,应形成一种制度,所有在编军队审计干部应在规定周期内(如三到五年)到院校去轮训一次。院校轮训可克服军队审计部门自主培训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的弊端,这种培训模式应在以后的军队审计干部在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联合办学型

“联合办学型”模式是指由军队审计部门与军队院校、地方或外军院校共同培养在职军队审计干部的模式。迭种模式的实施,将克服在职干部在岗短期培训和自学等局限。既可以利用军队院校、地方或外军院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又可以获取系统、规范的军队审计专业理论与方法。采用这种模式时,应充分利用军队院校、地方或外军院校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否则将难以达到理想的办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万贵.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内容.审计月刊,2008(7).

在职教育范文第5篇

在南昌职业院校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高的占15.2%;有13.1%的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总体不太理想;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占71.7%。这充分说明南昌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现代教育媒体都有所了解和接触,但能够熟练使用的教师比例却不容乐观,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状教师能否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是衡量职业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尺。图3所示,28.3%的职业院校教师很少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经常使用的超过半数,达63%;每节课都使用的占8.7%。从调查结果看,现代教育技术在南昌职业院校使用的频率较高,在日常教学应用中,已达到基本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效果现状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方法,转换了师生角色,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践教学中,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较多,造成了不同职业院校,不同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不同效果。从调查结果看(图4),30.4%的职校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45.7%认为稍有提高,认为没有提高的占15.2%,只有8.7%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降低了教学效果。这充分表明,职校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存在的问题

受领导决策、资金、专业设置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一方面,不仅硬件设备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多设备陈旧落后;另一方面,硬件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一些职业院校盲目在个别短暂热门专业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期通过改善这些重点专业的教学环境来吸引生源,结果造成其它多数专业在常规电教设备购置方面的资金短缺。多媒体手段单一,课件质量普遍不高在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职校教师中,超过90%只是使用过投影仪,而使用其它多媒体手段的不足10%。利用PPT展示课程内容,投影仪只能简单充当电子黑板,无法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而且,由于部分教师PPT投影展示用得过滥,形式呆板、内容平淡,反而引起学生的普遍不满,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课件制作质量总体不高,大多只是简单罗列授课内容提纲,没能发挥出投影仪本应该灵活、生动、活泼的展示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都能够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重要性,超过半数的教师能够经常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日常教学,但仍有28.3%的教师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要求每一堂课都高质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显然不切实际。然而,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意识,并积极主动实践,定能在课程教学中突破常规,有所创新。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加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不足,南昌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范例较少。许多教师只在教学技能比赛或示范课时,才会关注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常规教学中,忽视教学方式的选择或简单重复同一种教学方式的情况普遍存在。

解决的措施

(一)完善硬件设备的引进和管理制度在目前情况下,南昌职业院校还要继续加强常规电教设备的建设,力争逐步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网络教室、模拟实验室、模拟工场建设等。在淘汰陈旧老化教学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分阶段适时引进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设备;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常规检修与维护;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培训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主要环节,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对教学实践的最优支持。不仅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仅会用、乐用、而且爱用。(三)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要努力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划分最合适比例。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职教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对课程教学新媒体的开发,除强调传统的视听媒体技术以外,更需注重结合职业课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多媒体资源,为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营造全新的职教教学过程。当然,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程不仅只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而且包括与课程的呈现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整合等。

结语

对某些涉及昂贵高新技术设备或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职教专业来说,现代教育技术更是必不可少。职业院校必须加大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力度,制订切实可行计划,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资源,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更具活力。

在职教育范文第6篇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由教师在职培训演化来的。教师在职进修也称为在职培训,它既包括在职教师参与旨在拓展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活动,也包括其获得学位、证书、资质等准备性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培训,指学校通过提供一系列学习经历和活动机会,促进教师在专业、学术和自身修养方面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开始发生转变,是整个教育体系逐步规范化,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也逐步转向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现今,新教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在提高素质的核心下,追求质量的提高。就目前看来,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方法、条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若要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就一定要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二、调查的目的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各学校都将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因此,一种集中的非学历教师培训在全国开展起来。这类培训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小学在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课题,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以及“培训条件”几个角度出发,对A小学教师进行调查。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对策。

三、调查的过程

(一)设计问卷。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其他研究成果,咨询相关人员初步编制问卷,然后征求专业人员的意见,对问卷可行度进行预测,反复修正后确定问卷。

(二)发放问卷。在A小学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0份,回收率为95%,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

(三)整理研究。整理回收的问卷,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培训内容的分析

不同级别的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不同,但计算机应用和心理素质培训是各级教师都提到的。其他的有改革培训、创新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

(二)对培训方法的分析

第一,对提高素质途径的分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学习经验,参加实践活动,参加科研活动。

第二,对培训模式的分析。大多数教师希望采用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一部分教师支持校本培训模式。

第三,对培训形式的分析。除了基本常见的参观考察培训形式,有些教师希望采用教育科研和改革活动、有指导的自学、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

(三)对培训条件的分析

第一,对培训者要求的分析。教师多希望特级教师或有专长的外地专家、学者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者。有的教师认为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和相关机构的讲师也可以作为培训者。

第二,对培训时间的分析。大部分教师认为不应对培训时间作出统一安排,希望在教师的引导进行自学、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五、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不合理

继续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老师,对知识储备和培训内容的把握很重要。有些培训教师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缺乏对学科动态关注,无法采用新的研究成果。因此,不能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片面的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喜好为出发点,传授的知识空洞、抽象,没有很强的应用性,缺乏时代感,不能与学科的学术动态紧密相连,无法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训方法不合理

培训方法过于单一,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继续教育的重点偏重理论教育,教学形式多为理论教学,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学员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死板,多为“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学员的需要不被重视,教师将继续教育理解为单一的知识传授和解答疑难,缺乏对学员能力的培养。

(三)培训条件不合理

培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师需求,尤其是在时间安排上,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互相影响,产生矛盾,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收到阻碍。

六、解决的对策

(一)在培训内容方面

第一,加强教师本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就我国师范院校现状看,大多教师教育院校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为中心,忽视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发现部分教师不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所以,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传授给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加在教育知识方面的学习力度,提高对教学论、课程论、学生教育、心理、管理知识、教改动态、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的重视度。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专业能力,弥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不足。此外,可以发现现在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应该为教师开展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

第二,培训要做到因人而异,对于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应选取不同的培训重点。对于那些相对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高级、一级教师,应采取起点高的培训,在内容上应侧重教育科研方法、专业知识更新、先进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培训;而针对相对水平较低、能力较差的教师,要加强在学科教学研究、教学能力、学生心理知识、学习辅导技能、班级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二)在培训模式方面

第一,形成以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目前,校本培训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可以以自己任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本学科的教研、科研活动来自主进行。如学校定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作专题讲座,进行科研立项和课题研究等。开展校本培训时,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避免校本培训流于形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制定校本培训的计划严格培训管理。二是由于校本培训的基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所以并非每所学校都可以成为培训基地。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将某些方面相同的学校归为一类,选出满足条件的学校建设成为校本培训基地,为其它的学校提供受训基地。虽然以集中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曾受到人们质疑,但应看到集中培训模式还是有很多积极作用的。由专门培训机构负责高层次的、综合性、前沿性、专业性的培训,确保培训质量。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提高专业教育水平。通过此次调查,本文认为虽然教师多支持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但为避免以前问题的出现,集中培训要做到“精”,并增强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二,在实践工作中改革教育、在科研中促进成长。很多接受培训的教师认为培训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培训的知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所以,单纯的理论教学达不到培训目的,要让理论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用实践检验、升华理论。目前,很多学校正在进行新课改的探索和研究,应鼓励教师参与到课改科研的实践中去。一方面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进步。实践和科研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很多教师认同的培训模式。除此之外,参观考察作为培训的一种新型形式,也可以多加应用。

(三)在培训条件方面

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减少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单一的集中培训因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引起工学矛盾,给教师学员带来很大苦恼。因此,应全面考虑教师的实际问题,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满足教师需求。集中培训的时间要精短,将学习内容溶入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

七、调查的意义

在职教育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规范县内教师流动,形成教师有序流动的工作机制,既解决部分教师的生活困难,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及教学竞争氛围,促进全县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二、考调原则

(一)坚持按编制、按需求的原则;

(二)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坚持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原则。

三、考调范围

(一)在职教师凡申请从罗雄镇以外的学校调入县城初中和小学(罗雄一中、罗雄二中、罗雄三中、县直小学以及东屏小学、腊峰小学、新村小学、西关小学)任教的,一律纳入考试调动范围。

(二)罗雄镇内县城外教师需进城区罗雄管辖小学的,按城区小学所进教师总数的20%以内的名额,由罗雄镇负责选调。

四、考试办法

(一)报考资格

1.正式招考录用为在职在编人员后,在农村学校工作满5年及以上;

2.家庭确有实际困难;

3.师德师风好,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效果好;

4.报考初中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初中及以上教师资格,且现任教学科或所学专业与考调计划学科一致(在小学任教符合条件的也可报考初中),报考时必须报到学科;

5.报考小学须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和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报考时不必报到学科;

6.凡有违法、违纪、违规或上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及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报考。

(二)考试对象

对申请调动的教师,由学校成立考核领导小组,按家庭困难情况、工作年限、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成绩四方面依次进行量化排序,按本校教师总数的10%以内择优确定参考教师。经所在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由各乡(镇)中心学校、初级中学统一交教育局人事科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资格条件的,方可参加考试。

(三)教龄加分

1.从招考录用为在职在编人员时间算起,工作满5年以上的,从第6年开始1年教龄加0.5分(不满1年按1年计算,离职进修不计教龄);

2.教龄加分由学校审核并在校内公示5天无异议后,上报教育局,经教育局审核并公示无误后给予确定加分。

(四)笔试内容及时间地点

1.报考城区小学考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个科目,教育学50分、教育心理学50分,总分100分;报考城区初中考试科目为专业知识、教法技能两个科目,专业知识100分、教法技能50分,总分150分。考试采用闭卷方式,与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同步进行,使用相同试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参考教材以云南省现代教育评估中心编写、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招聘教师考试用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为主,《专业知识》、《教法技能》考试以曲靖市教育局编写并在《曲靖市教育局网站》公布的各科目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

2.考试时间:2014年 x月__日

初中:上午9:00—11:30考《教法技能》、《专业知识》。

小学:下午15:00—17:00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3.考试地点:具体详见《准考证》

(五)考调办法

1.考试前教育局根据教师需求公布城区初中和小学考试调动计划数及初中所需各学科教师数。

2.考试教师考调总分=笔试分+教龄加分。

3.小学按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选调,若最后一名分数相同,则增加计划数都选调,选调人员由教育局根据城区小学教师需求情况安排到县直小学或罗雄城区小学,安排到罗雄城区小学的教师,再由罗雄镇中心学校统一安排到所辖城区小学工作。城区小学选调后,依本人意愿,报考小学的剩余人员从高分到低分再选调5人,由罗雄镇中心学校安排到城区外缺编学校任教。

4.初中分别按报考学科及该学科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选调,若出现同一学科报考人数与该学科考调计划数相等,则笔试成绩必须达到90分及以上,方能选调;若最后一名分数相同,则在初中任教者优先选调,若相同,则教龄加分高者优先选调,若还相同,则增加计划数都选调。选调人员由教育局根据城区初中教师需求情况统一安排到罗雄一中、罗雄二中、罗雄三中工作。

五、非城区学校间调动办法

(一)罗雄、腊山以外乡(镇、街道)间的调动,从正式录用为在职在编起工作满5年,根据编制和岗位需要,调入和调出均控制在乡(镇、街道)教师总数的3%以内,满编学校一律不得进人。

(二)从罗雄、腊山调往其他乡(镇、街道)或由九龙、板桥调往除罗雄、腊山、九龙、板桥以外其他乡(镇、街道)的,不受工作年限和比例限制。

(三)申请审批按《罗平县教育系统非城区乡(镇、街道)教师调动申请表》要求进行。由调出调入所在学校(小学由中心学校)及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交教育局人事科进行资格

审查,经教育局班子会议讨论,并报政府领导同意后行文调动。六、相关要求

(一)调动人员在原学校的职称,调动后因调入学校无相应职务岗位,则由调入学校依据教职工聘任制相关规定,对调入人员实行高职低聘,重新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确定新的工资待遇。

(二)各中心学校和中学,必须严格教师编制管理,合理设置岗位,不得擅自借调教师,不得擅自聘请代课教师,若不按规定执行造成用人混乱的,将对校长进行严格问责。

(三)现在高中、初中、小学工作的教师,若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胜任所在学校工作或教育教学效果差的,高中、初中学校提出申请,由教育局对其进行调动,小学由完小提出申请,中心学校报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同意后对其进行调动。

七、组织领导

本方案由教育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邀请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领导对教龄加分、组织考试、人员选调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指导,并按时公示相关内容,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教师调动工作顺利开展。

在职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招生方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04-02

一、目前教育硕士招生考试存在问题

教育硕士作为中小学教师选择进修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十几年在招生考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生源现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教育硕士招生之初,生源主要来自本省的重点中小学教师,这部分教师的来源是本省师范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经过三年教学实践后,他们提升教育需求的心态比较急切。因此,在3年内这部分生源学历提升愿望基本得到了解决,生源市场开始向偏远地区扩展。二是招生现状。自教育硕士招考以来,报考条件从未改变过,对于生源结构的变化,以及近几年就业形势带来的变化,县市级中心小学的教师基本学历结构的变化,对整个教育硕士招生类别是个挑战。招收生源要面向生源的市场,对于不断变化的生源结构,招生的情况越发艰难,加上这几年招生宣传向外扩展,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三是考试现状,教育硕士考试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以2012年为界,改革后,国家联考为教育学、心理学、英语等三科,专业基础课及政治理论课学校自主考试。这样的变化不合理,也很单一,外语使得部分有经验的骨干级高级教师被挡在门外,实际上,这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相背离。以美国为例,教育硕士人学选拔,充分体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招生主体为各院校,不组织全国统一的考试,招收学生的专业和数量根据各院校及其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特点。而我国的全国统一考试实行一刀切,考试内容太单一。四是毕业后现状。教育硕士作为在职学习的学位类别,其上学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基本是个人承担,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1年招收的125名教育硕士为例,其中仅有10%左右的考生由学校承担一半的费用,并且,考生中有一少部分提出贷款申请,给考生带来的经济压力导致考生数量的减少。再有,各省各地对于教育硕士的教育政策不一致,对于职称及工资评定没有标准,由于是在职学习,有学习时间上的限制,人们对于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存在疑问,社会地位难有提高。

二、教育硕士招生考试改革创新

(一)优化招生方式

1,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是我校招收教育硕士的重点工作,招生宣传的目的不是为了数量的增加,而是为了质量的提高。从本省的生源分布看,需要到一些生源充足的县市进行校际合作,指导他们按照怎么样的条件报考或者准备报考,使那些有着丰富经验、教育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教育能力获得提升。并且将优秀的毕业生的材料进行宣读,做到在思想上认可,在行动上实行,为教育硕士在社会上得到良好的信誉度和学校培养的知名度做贡献,开拓广阔的市场。

2,优化招生选拔,国家能够出台新政策。报考条件的放宽:对报考工作年限的要求可适当缩短,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后有很强烈的继续学习的需求,攻读教育硕士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业与职业之间的系统衔接。但按照现在的报考要求,是本科毕业三年,攻读学位还需要三年,共需要六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学位,这个时间周期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职教育硕士的资格审查条件十几年未改变,如果招生政策有所改变,去掉固有的本科毕业三年的限制,可以吸引大批的生源报考。针对偏远地方以及年龄偏大的一线教师,这部分考生如果可以通过面试,申请来学校学习,可以促进整个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选拔合格的学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第一关口。

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优秀的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和管理人员。因此,应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选拔机制。目前,应当在考试基础上,将考生的思想品质、工作经验、工作业绩和成果,包括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等作为优先选拔学生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甚至作为考试成绩的补充,切实保证将优秀的学员选,接受教育硕士的培养。

3,优化招生考试方式,改为申请制度,进行考试科目的改革。从近几年我校的考试成绩分析,英语学科成绩是众多考生的弱项,如果英语学科的考试比重下降或者不考查英语,加重专业基础课及教学实践面试的考查,那么,教育硕士的层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教育硕士从2012年起对考试科目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三科联考变成了两科联考,但是英语科目的比重依然显得重要。对于本科毕业三年的学生来讲,英语学科是他们的弱项,而相反,他们已经在工作三年以上,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对于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如果考试中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增大,会有利于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考生可以提供本科期间的成绩及科研成果,以及在工作单位的任教时间及科研成果,选择继续进修的目的在哪里,招生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优先给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进修目的明确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这样,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将大幅地提升,对地方基础教育的事业发展也将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1,为教育硕士配置优秀的导师队伍。一是提高教育硕士导师的业务培训,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也包括组织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增强教育管理观念。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创造条件,促使导师不断熟悉基础教育现状,探索基础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制度管理。实行导师的遴选和考核常规化、动态化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职责,明细奖惩措施;定期组织专家对导师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考评,形成优胜劣汰、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同时,实行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增强和保护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和高尚的职业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过程的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也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这一学位类别的影响力。制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遵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体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独特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创新教育思想,突出教育硕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预答辩,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可在导师组内或一定范围内进行预答辩,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以及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做简要汇报,结合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补充、修改意见,确保高质量的论文参加正式答辩。

(三)落实教育硕士的待遇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1,教育硕士的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中小学教学选择教育硕士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对学校教学培养的满意度还不尽相同。首先,在培养环节,建立适应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的课程,教育硕士的培养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探索师范大学和中小学名校联手的协作培养模式,由中小学名校承担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教育硕士可以学习名校的管理经验,汲取名校名师的个人实践实验,从而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

除了出台激励政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的责权利做出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一方面,减少教育硕士拿到学位后“跳槽”导致薄弱学校和地区人才流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规范学校行为,保障教育硕士脱产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减少其投入成本,提高其收益率。

2,完善教育硕士的社会待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今后将成为中学专任教师和校长或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任职和担任较高职务的资格条件之一,并将与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评定联系起来。那么,在各级政府的政策、规章中,就应该见到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重视和发挥教育硕士特长的配套措施。因此,教育硕士能否人尽其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各级政府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

教育硕士经过学习后重返工作岗位,实际的工作实践水映了培养院校的培养效果和质量。因此,教育硕士培养学校与其任职单位,应当建立长效的联动反馈机制。定期召开校长会议,双方定期对学员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业绩、科研成果、继续深造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其与学员接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因果关系,主动了解学员任职单位和社会对毕业学员的满意度及对培养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效果给予客观评价。许多教育硕士更希望发挥自己的教研优势,但不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不是所有的教育硕士都可以发挥专长。

在职教育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院校 在职教育 运动训练 专业网球 专项教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国8所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网球专项的46名网球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调查表(一)46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lo0%。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2、结果分析与讨论

在职教育因素包括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在职进修、脱产培训等,是教师素质行程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教师培训的权利。”

2.1师资质量

表1显示,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数最多,调查数据显示有67%的教师为提高学历而参加进修,网球是一门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向国外学习与交流的学科,所以需要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

2.2网球专项教师进修方式及经费来源的调查分析

进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经费也是制约教师进修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院校网球专项教师进修的方式及经费来源如何,统计结果可见网球专项教师以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的人数近些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3网球专项教师的进修机会的调查分析

在对国内8所体育院校网球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见表3),得出近3年没有进修机会的教师有2人,执教年限在l~5年的教师中三年内有2人没参加过培训,占教师总数的l0.3%,有过进修机会的占教师总数的89.7%,可见只有一名教师有两次进修机会,其它26名教师在3年期间只有一次进修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进修学习的次数太少。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工科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半衰期为5~7年;计算机科学的半衰期仅为两年多。

由表3中数据所见,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1~5年的人数是8人,占参加培训的教师总数的30.8%,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6~10年的人数是10人,占参加培训的教师总数的38.5%,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l1~15年和16年以上的人数都是4个人,各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l5.4%。进修机会主要是个人申请,占61.6%;在本校参加进修的教师所占进修教师的42.3%,在外校参加进修培训的占53.9%;参加网球技术培训班的教师主要是执教年限l~5年和6~10年的教师中,占7.6%。

2.4网球专项教师进修内容的调查分析

由表4可见,执教年限在l~5年的教师居前三位的学习内容是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分别是23.1%、l9.2%和l9.2%。执教年限在6~10年的教师居前三位学习的是研究生课程、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工具性科学知识外语,分别是23.1%、l9.2%、19.2%和19.2%。执教年限1l~l5年和执教年限l6年以上的教师在进修内容上主要是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从进修内容上看,基本上都属于术科教师专业范围内的课程以及基础课程。这些进修内容所表现出的特征是由教师所成长的年代、教育发展的水平以及教育制度决定的,教师进修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三项进修人数比例接近,已成为教师进修学习的主要内容。

3、结论

在职教育范文第10篇

一、离岗专门培训的具体形式

通常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或委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代培等形式,企业高端室内设计师、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师、园林设计师、软饰设计师、绘图员、施工监理、项目经理等岗位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快速充电。还有企业部分员工,如感到自己现任岗位缺乏发展空间,并未达到个人理想目标和生活状态,为了对造成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进行弥补,积极进行改变,企业可以鼓励这部分人员报名参加此类职业教育学校针对社会在职人士举办的周末班,对于学习费用可以采取企业与个人分摊的形式。此类培训针对性、实用性较强,作用比较明显,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效益,有利于员工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上述职业培训,不仅能够使参培员工提高劳动积极性,产生报效企业的想法,而且由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大大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在岗业余培训是更有针对性常用的企业在职培训方法

是指为了使员工具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的培训。常用的培训方法主要有师带徒、内部轮岗等。在职培训相对于离岗专门培训较为经济,不需要另外添置培训场所、设备,有时也不需要培育专职教员,需是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来实现培训。同时,培训对象在学习期间不须离岗,继续从事本职工作可以不影响生产。然而这种培训方法往往缺乏良好的组织,如就技术培训来说,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只能有限制地供培训使用。有些昂贵的高科技设备因参培人员不能实际操作因而影响培训效果。在职培训根据培训目的确立培训的目标、范围、对象和内容,方案从根本上决定培训规划所涉及的各种资源投入和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独立的小型组织部门的培训宜采用分散的培训方式;高层培训、管理培训、员工文化素质培训、某些基本技能培训宜采用集中的培训方式;专业技能采用边实践边学习的方法。我所在的企业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新入厂员工进行入厂教育,内容包括角色转换、企业文化、厂规厂纪、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由基层单位对新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内容包括技能培训、应知应会、文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新员工定岗后,各单位、部门为其安排固定的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培养。岗位包括:经营类、工程技术类、行政和管理类、财务类、政工类。以人才类别为培养方向也可跨类别发展。导师指导制即师带徒,是指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与新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的师徒关系。可以充分利用公司内部优秀员工的先进技能和经验,帮助新员工和部分轮岗人员尽快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精通本岗位作业流程及工作项目、责任心强的导师制定指导期间的培养计划以及要达成的目标。对新员工、学员进行全面综合性指导,每月与新员工、学员要最少进行一次谈话沟通,了解学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就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交流工作经验和感受,并做好谈话记录和培养工作记录,为跟进和反馈工作创造条件。每季度向基层领导组提交一次工作报告,主要包括学员完成的工作与课题,学员的欠缺与进步之处,学员下一阶段的培养调整计划等。期间根据每个导师所带学员的数量给予导师一定的津贴,加强导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新入厂员工还可以轮岗培训,新员工在本岗位工作达到一定熟练程度,能独立完成本岗位工作后,可由其导师提出轮岗推荐意见,进行轮岗培训。内部轮岗即岗位轮换,通常在公司内部进行。轮岗培训可节约招聘成本,通过岗位横向调动,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实现一人多能的岗位目标,激励员工,留住人才,通过岗位实践促进对公司各个部门工作流程的熟悉,增强工作中的协调性,有利于员工个人专长的发挥。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培训均应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总结性的评估或检查,对员工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培训计划是否有效的实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和评价,然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以后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以及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

作者:徐向连单位: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上一篇:大学生道德范文 下一篇:职教论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