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工程硕士范文

时间:2023-02-21 07:19:41

在职工程硕士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1-01

从1997年在职工程硕士的首次招生到目前为止,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所谓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1]就是指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要求的培养目标,利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等的总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培养、理论实践培养、科学研究培养、论文研究指导等每个环节。

1.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

从新世纪开始,在职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迅速扩展,生源逐年增加,再加上在职工程硕士自身所造就的培养特殊性,原有的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2]。伴随着在职工程硕士生源范围以及年龄结构的诸多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培养方式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弊端逐渐体现。

1.1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使得工作学习矛盾更为突出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大多是工作多年的在职人员,具有多年工作经历,而且具有工作区域分布零散、学习研究时间散碎等特点,受到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经历的影响较大,传统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突出工作学习这一矛盾。

1.2 在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传统培养模式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其实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初目标是针对高层次实践人才的着重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初期,招收对象主要针对来自科研单位以及科技企业的操作骨干[2],这些实践型人才往往具备长期的实践经历,但是通常无法具备坚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系统增强理论知识,以便有效结合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在技术方面或管理方向上找到新的技术突破。

但是伴随在职工程硕士进一步的招生推广工作,在职工程研究生的年龄结构逐渐向年轻化转变[3],一大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自身层次,通过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学习交流快速积累实践经验。

传统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同时适应新形式下年龄结构多元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探索。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型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结合实践性以及理论性生源两者的需求,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成本以及教学时间等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平衡两种需求,区分诉求不同的学生,双管齐下,保障理论课程深入的同时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全面展开,最终争取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

1.3传统培养模式难以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伴随在职工程硕士招生工作的全面普及,在职工程研究生生源的年龄结构也趋向于复杂化,使得统一招收的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往往出现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的基础理论体系以及基础知识理解程度。与此同时,在职工程硕士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经历在工作企业以及家庭生活中,在校专注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往往少于大多数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在职工程硕士的传统培养模式无法保证这些在职人员在校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有效保证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

2.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优先进行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进而适应多种来源的在职工程硕士。

2.1弹性培养模式

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以优先采取弹性学分制以及学年制,保障3-5年的培养年限、在校不离岗的办学模式[4]。在职工程硕士在学初期1-2年时间段内采取弹性分散的授课模式进行培养,同时保证在职工程硕士在校学习时间超过半年。

采用弹性化、半脱产培养方式完成培养计划内规定学分后,用2-3年在相关企业进行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工作,答辩合格即可获得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2在校集中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学校周边区域的在职人员,根据培养需求以及具体专业进行分组,将背景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班,以班级为单位,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这样一来在职工程硕士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在校学习,以便更好地融入校园科研氛围。

2.3联合企业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专业企业的在职人员,考虑到企业完善的实验条件,往往采取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完善课程设置,定期选派相关专业教授到企业进行集中授课[4]。

2.4信息辅助培养模式

所谓信息辅助培养模式,需要首先构建可以同时提供在线课程、视频课程、师生交流等教学功能的综合化信息平台,这是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基础。

具体而言在职人员能够在不同区域,经由网络设施访问上端信息平台,通过学号自主登陆信息平台,获取专业相关的研究视频、教学课件或者通过信息平台与导师进行定期交流。从技术方面而言,考虑到信息辅助技术已经在针对本科生的网络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构建信息辅助平台的技术瓶颈已不复存在,构建在职工程硕士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显而易见。

2.5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

针对拥有优良教学设施、良好生源领导能力的专业培训中心、专业进修学校,可以采用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在专业企业建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合作招收培养工程硕士。学校合作的专业单位往往具有良好硬件教学设施,另外设有宾馆、餐厅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同时可以保障异地在职人员生活学习。

总之,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模式的单一化弊端,需要探索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得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天凤,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与探索――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4):86-8

[2]蔡敏,曾路,工程硕士培养及管理特点分析,中国地质教育,2005,14(4):80-2

[3]王艳军,王国庆,孙玉胜等,以行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食品工程”领域为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开封2011,253-7

[4]顾艳霞,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初探,陕西省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学术交流研讨会,陕西商洛2011,19-21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访谈调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26-02

一、背景

作为一种重要的在职学历培养制度及优秀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在职工程硕士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为增强科技实力、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欧美各国普遍加大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其作为科技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就我国而言,从培养高质量工程领域人才出发,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需要肩负的艰巨任务。

1.文献综述

一是关于外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Patricia D. Galloway(2007)对比研究了日、法、新、美等国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认为工程硕士培养要重视技术,兼顾全球化、伦理、公共政策教育等[2]。翁勇南等(2009)研究了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历史沿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并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3]。章丽萍等(2012)研究了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态势,认为工程硕士教育应朝着解决全球问题快速响应、对传统边界大胆挑战、对创新创业全力推动等方面推进[1]。

二是关于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代表性的有:廖文婕(2010)认为我国现有专业学位培养存在优秀教材与案例缺乏、师资水平不足等问题,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反馈回路分析法,建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4]。吴盾等(2014)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在职工程硕士产学研联合基地的构想[5]。魏剑锋(2014)指出当前多数学校在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和培养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培养特色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等提高培养质量的建议[6]。

2.研究思路

一是通过文献整理法搜索国内外权威的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梳理国内外关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下一步访谈调研提纲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通过实地访谈D高校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家以获取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与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为制定改进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提供支撑。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1.文献整理

通过查阅Elsevier、CNKI等国际、国内权威综合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梳理出的问题主要涉及学习方式、课程设置等5方面,列入表1第1-5行。

表1 文献梳理出的问题

序号 (1)问题 (2)问题细节

(1) 学习方式 进校不离岗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教材质量

(3) 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导师关系

(4) 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写作指导

(5) 宏观管理 质量控制、服务管理

2.访谈调研

(1)访谈对象的选取。本研究选择D大学研究生院、学院2个层面的负责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5名专家作为访谈对象。这些专家不仅长期负责学校、学院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一线工作,且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其他院校的培养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实践经验丰富、可靠。

由此可见,上述专家选取既涵盖学校层面、又涵盖学院层面,且长期从事一线工作,具有显著的权威性。

(2)访谈提纲的制定。根据表1所列的通过查询文献整理出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共6条,列入表2第1列。

为深入收集信息、避免信息遗漏,本研究制定了开放式的访谈提纲6,如表2第6行所示。

三、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

在职工程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能满足人们在不离职、不断绝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学历的要求,但造成了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的问题。访谈发现,由于工作繁忙、家庭生活等因素,很多在职硕士进校学习和校外学习的投入时间、精力难以保证。类似部分学生因工作地点较远而不得不住宿宾馆、出差而导致无法按时完成课时计划而重修等现象极为常见。特别对于学位论文,其选题、资料查阅、导师指导等环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学生由于无法按预定时间完成而不得不将毕业期限一拖再拖。

此外,工学矛盾也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例如,在职工程硕士授课时间一般在周末和节假日,教务员在培养计划设计、课程编排必须全盘考虑学生、教师的时间,难度较大,而一旦有变则必须重新制定并逐人通知。

2.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

专家普遍认为,在职工程硕士的课程应该区别于全日制硕士,应针对企业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置能够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要尽量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并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访谈发现当前在职工程硕士的专业课程普遍缺乏前沿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较差。专业课程主要沿袭全日制硕士培养计划,照搬照抄现有的教学课程,学术性较强而实用性不足。

此外,当前培养计划还缺乏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课程,例如生态科技类、管理类、经济类等课程,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无法全面提升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能力。

3.教师专业性不强,师生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在职硕士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当前工程领域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且能够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课程教学。但由于国内各高校侧重教师的科研学术考核,偏重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使任职教师对在职工程硕士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对在职硕士的关注较少。例如,访谈发现许多工程硕士点没有安排专职教师,计划课程的任课老师经常更换,而老师也往往使用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同的课件。

师生关系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缺乏实质性的沟通与指导。一方面,很多在职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职硕士进校学习的时间一般在周末,与指导教师休息时间冲突,而日常指导教师需要在科研和全日制学生培养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在职硕士一般无法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只好选择性地“被忽视”。当学生培养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这种问题往往会造成师生矛盾,老师和学生彼此有意见,对学校管理部门也有意见。

4.学位论文选题难、缺乏有效指导

在职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要求要紧密地结合企业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既有一定创新性,又要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访谈发现选题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一大难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选题,对国内外研究及工程实践的了解较少,无法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效结合,也缺少相应的经费和时间保证。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还往往无法获得指导教师的指导。多数校外导师流于形式,学生只好寄希望予校内导师。而如上文所言,校内导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重视程度不足,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对其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要求指导不够细致,使得学生无所是从、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这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之一。

5.质量把控不严,服务管理难度大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的关键在于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在于招生、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而就目前国内整体情况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学校简单地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视为创收项目,存在盲目扩大招生、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设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日常管理也松懈。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松散,缺乏认同感。访谈中有专家反映,很多学生希望多组织一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希望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更贴合其在职学习实际、更人性化一些等等。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访谈专家意见,建议按以下几点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加以改进:

1.多举措并用缓解工学矛盾

“进校不离岗”导致的工学矛盾无法从根本克服,但可通过建立校外教学点、人性化课程及重修编排等方法加以缓解。例如,对校企联合培养或学员分布密度大的地区,可以建立校外教学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计划制定、课程编排考虑不同专业的交叉补充,可设置替代课程等;有条件的可建立课程视频资料库,为因事致使课堂缺勤的学生提供补习渠道。

2.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交叉性

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必修课要注重实用性和学校特色,增加生产实践和工程案例,选修课则可考虑增设部分学科交叉以及经管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立与完善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料库,为加大案例教学比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认识提供支撑;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通过研讨、案例教学、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等。

3.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改善师生关系

师资方面,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对科研与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应进行培训并保证稳定性,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尽量安排授课,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完善双导师培养制度,加强企业导师制度建设,明确企业导师的作用。改善师生关系方面,一是要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实现师生的双向选择,二是要多渠道搭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双方在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了解,也尽量让在职硕士融入导师的日常工作。

4.构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选题难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结合学生工作共同发掘选题方向,并通过开题报告会,进一步论证选题的实践性、研究深度及可行性;要强化论文事中环节管理,重点检查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进度是否达到要求,以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建议建立学位论文指导记录手册,分阶段地记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强化导师对学生论文指导情况的监督,保证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落入实处。

5.提升质量控制与管理服务水平

提高对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招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管理以及学位论文指导等关键环节,通过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工程硕士培养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认可度的“双赢”;通过人员培训与制度建设加强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提升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定期组织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联谊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等等。

参考文献:

[1]章丽萍,孔寒冰,陈子辰.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国际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21-28.

[2]Patricia D. Galloway. Proposal for a Master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The 21st-Century Engineer- 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New York:ASCE Press,2008,99-120.

[3]翁勇南,宋守信.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改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0-23.

[4]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5]吴盾,蔡淑萍,王标兵.基于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4,(1):44-45.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学习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59-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伴随着经济社会对于高学历专门化人才的不断需求,除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之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等院校从教学科研以及实验条件来讲拥有良好的办学优势,这些对更大规模地开展在职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资源。本文试从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入手,分析高校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和实效性。

一、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的宏观分析

从宏观上讲,攻读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的受教育过程既有类似未成年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拓展技能的过程,又有基于已有知识经验自我实践的过程。这两方面不是并列的,它反应出在职人员学习的宏观属性,这种属性显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学习,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他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继续学习、完善与更新已有知识,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可以说,学习的延续就是他们实践能力的继续与拓展。

2.在职工程硕士的学是同个人的职业相联系,其学习目标与个人职业性质同步,学习内容与职业需求同步。因此,在职工程硕士的教育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解决工作与学习、当前与长远的矛盾,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活动不仅取决于主观的意愿和兴趣,更多的是从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落实,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4.人生的全部知识,主要不是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人们进入社会后的自我学习。在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尽早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倡导更为灵活持久的学习方式,即学习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哪怕通过对生活的体验观察也能学习。

二、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的微观分析

上述宏观分析主要是从社会属性方面进行的探讨,除此以外,在职工程硕士学习还具有以下微观特点。

1.具有独立的、不断强化、自我指导的个性。在成年期,人的个性逐步由依赖、他律阶段发展到独立、自律阶段,自我意识和自律水平基本成熟,更希望在学习中别人能看重自己,因此有些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畏难情绪,产生心理失衡,觉得自己肯定不如年轻人,等等。

2.具有丰富多样,并且个性化的经验。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且这种经验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这种丰富的经验除了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之外,同时还可供群体之间相互利用,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索。

3.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不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培养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他们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实效性。同样,所学知识一旦在实践中发挥效益,他们的学习目的也就会产生巨大的反馈作用。

4.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其在意义记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具有青少年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明确这一点,有助于帮助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纠正“年纪大了,记不住东西”、“现在头脑不如年轻人灵活”等消极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于对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的宏观特点与微观特点的认识与分析,高等院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主动原则――培养在职工程硕士主动学习的意识。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具有十分明确的独立性、自我指导的特点,因此能否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成为培训的主体,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关键。贯彻主动原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教学计划、学习过程及考核评估等环节的设计都要力求使学生感到这种学习经历对他们来说是适合的、有用的,是有利于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学习活动适合自己的需要为原则,以使学生获得适合个体发展为目的,从而实现个体价值[3]。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资源,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对于对学习持有抵触情绪的学生,还应该努力帮助他们了解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确自身具备的优势和特点,消除对新鲜事物的恐俱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好他们的热情。

2.适合原则――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应根据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期待。根据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具有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特点,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学生的主观需求相符合。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需要获取本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提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自己能跟得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收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对教学的期待,尽力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从而给予学生明确而强烈的认同感,确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同时更要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出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的含金量,从实际出发,做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合。另外,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

3.激励原则――为职工程硕士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政策。在职工程硕士虽然岗位不同,背景不一,但其求学目的都是渴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转化为深刻而持久的学习驱动力。因此,只有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政策,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根本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逐步完善督学、考核、奖励等机制,建立内在与外在相结合、鼓励与约束共同作用的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教育培训目标顺利实现。目前大部分在职工程硕士采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不仅注重学生共性的差异,而且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得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具有灵活性和弹性[4]。同时应选择适合的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半开卷笔试、答辩演习、现场操作、市场调查报告、及口试等[5]。

4.反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有效地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知道教育培训或学习过程实际产生了哪些效果,都很难改进其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及时反馈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反馈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教师向学生反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巩固知识和技能。②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建议并对其进行评估,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教育教学需求确定更加准确,教学动员更加有效,教育教学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教育教学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加相得益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反馈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学习小组互动以及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并且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可以与企业开展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更广泛地传播知识。

四、结束语

通过对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的宏观与微观分析,可以认识到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其学习规律,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发挥和利用高校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为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人才,目前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正在积极申报工程硕士点,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把高校的新知识、新技能以最快的时效推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小红.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与创新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1):5-7.

[2]吴盾,蔡淑萍,王标兵.基于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4,(1):44-47.

[3]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于利益关系人的分析[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94.

[4]宋东浩.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叶丽君.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一以福建四所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施现状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信息系统;综合管理

0 前言

从国务院学位学院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的专业学位起,工程硕士培养从最初的只有九个培养单位、十个工程领域、年招生仅一千多人,发展到如今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的主要人才输出渠道之一,其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规范管理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培养工作,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猛的如今,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是现今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解决方案。通过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中间架起一个信息互通的桥梁,便于三方及时沟通,从而实现准确、高效率的教学管理。

1 在职工程硕士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职研究生的工学结合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管理上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在课程信息及时、监督培养过程方面要进行比较大的改善,针对其特点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管理系统,方便在职研究生准确获取学校通知的同时也增加其在管理中的参与感,更好的完成学业。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部分都是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共用一套系统,造成数个环节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3]。

1.1 学籍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的学制一般为3―5年,远长于全日制的研究生,并且毕业时间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学籍管理与监控上更为严格准确。在职工程硕士多数都已经脱离校园学习生活多年,重新回到校园后对于学校的管理缺少参与感,加之工作任务繁重与校内导师或院系教学秘书疏于联系,有些学员超出学习年限后并不自知,从而错过答辩时机。每年都有不少学员面临未取得学位就要取消学籍的境况,给学生的学业、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都带来较大影响。

1.2 信息备份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为学员和管理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诸多便利的身后,隐藏的是管理者过度的信赖与依赖,容易使其忽略信息备份和信息安全等问题。系统和数据不出问题的时候“顺风顺水”,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却“一筹莫展”。教育管理的数字信息化虽然比实体纸质记录在存档和整理方面来的简单、迅速,但也同样面临着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1.3 信息安全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大量的学生信息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旦遭到破坏会对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正常工作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和维护者对于信息安全有足够的重视,设置和维护防火墙以防范网络病毒与黑客的攻击。由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由第三方开发,后台服务器即使是存放在学校,维护方也有最高使用权限,签订数据安全协议也是必要的。数据的安全与保密都是要长期注意与投入大量精力的重要课题。

1.4 二级管理中的权限分配

大部分高校的在职工程硕士管理模式也是沿袭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二级管理制度,而在职工程硕士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同样需要体现二级管理,院系教学秘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明确系统中的权限分配。高校在在职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混乱,在管理中既要保证院系教学秘书的足够管理权限也不能赋予其太高权限,不能把管理权利全部放在院系,以免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2 一些措施建议

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善预警系统,对于临近超出培养期限的学员,要适时给予提醒,并同时提醒其导师,以督促学员完成学分、开题,并在培养期限内完成论文与参加答辩。同时系统要具备学员的培养中间过程监控功能,管理者需要实时观察并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展,“到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做好提醒和督促的工作,使学生的在校学习顺畅、紧凑、高效的进行,从而减少学员超出培养期限被取消学籍的情况。

2)虽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代替了很多纸质记录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工,但是信息备份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一是平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网络数据丢失、损坏;二是信息数据与实体数据同时备份,如每个学年的纸质成绩单、纸质学籍卡片等,都要打印并留存,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在职工程硕士,外地进修班的数据更是要重视并存档,例如开课的课程记录、进修班人员名单、课程设置表之类信息,都要妥善保留和存档。

3)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其所修课程要满足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培养方案与学生选课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登录自己的用户,了解自己的培养方案并查询所修学分是否满足了培养方案,增加学员的管理参与感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对于进修生考取在职工程硕士入学资格后的课程免修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规定,来决定新的管理程序和操作方法的更新,使得信息化的内容与管理制度统一、协调,使管理平稳、有序。

4)要重视信息安全工作,重点保护在网络上已经存储了的数据安全,以防不法分子对软件破坏,从而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教育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或利用教务网站平台不实信息,做出危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的事情。对此,要积极设立功能健全的网络“防火墙”以抵御病毒和黑客的攻击。除此之外,要经常对所有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备份,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管理能力及网络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应考虑到教务人员熟悉管理工作周期较长,尽量减少教务管理者的变动,也是有利于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也有利于在职工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在职工程硕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开发和完善,无论从技术上、规章制度上、管理人员配置上,都需要随之进行变化和改进。各高校只有从自身出发,结合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结合的特点,不断探索、思考,通过现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仇守银.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荟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慧.浅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50-50.

[3]王莉莉.在职硕士综合管理系统构建[D].复旦大学,2012.

作者简介:罗格非(1986―),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论文质量;论文选题;目录引导;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11-0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目前,许多高校承担了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任务,为公司、企业、部队等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与工学硕士截然不同的是,在职工程硕士学员“进校不离岗”,他们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因此,有别于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1-4]。为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采用了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以期发挥双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优势。尽管如此,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为寻求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很多的管理人员和校内导师对此开展了多角度研究[1-4],尤其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质量保障措施。笔者从事多年的在职工程硕士指导工作,对工程硕士学员在论文选题、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导师可起到的指导作用有着一定的体会,下面加以具体说明,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论文选题

保障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第一步就是合理选题。为实现上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职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既要结合学员工作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课题过于简单,缺乏工程设计、研制开发、技术改进等必要内容;二是理论性过强,课题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或实际测试条件,论文结果缺乏实际意义或应用价值。在选题阶段,导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在避免两个极端的基础上,本着“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原则,导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导学员做好细致深入的调研,使其明确拟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并提出两个以上的课题建议。然后,导师需和学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以全面了解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以及对几个候选课题的认识程度。据此,导师可以帮助学员选择适合的课题,包括进行必要的课题融合,或者从系统完整性角度对课题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由此可见,校内导师若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在选题的指导上会更为有力。此外,工程硕士论文切忌追求大而全。针对某一实际问题,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深入分析方案中的关键参数或部件的影响,并辅以翔实的测试验证,使读者在阅读论文之后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收获,这样的论文才具有参考价值,也必然是一篇合格的论文。

二、目录引导法

正确选题粗线条地定位了论文质量,但一篇好的学位论文还要有清晰的结构和良好的系统性。由于平日专心于某项具体工作,且论文写作训练不足,大部分在职工程硕士忽略了论文的结构和系统性设计。在结构方面,多数学员的论文头重脚轻;在系统性方面,往往缺乏问题主线,内容分散,逻辑性差。这样的论文对导师和学员而言,都将是沉重的负担。为此,我们尝试了一种称之为“目录引导”的方法。“目录引导法”实质上利用了学位论文内容构成的规范性。无论工程硕士学员研究的课题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学位论文都需要清楚阐述“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等三大块内容。而且,为了说明“问题是什么”,论文还需要给出“背景与相关知识”,以概要介绍问题的应用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工作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论文目录浓缩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内容组织及内在逻辑。因此,对于刚刚开始论文工作的学员来说,目录像当于科学的研究计划,能引导学员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而对于已完成大部分论文工作的学员而言,目录不但是高质量、高效率撰写论文的提纲,更是检验所做工作系统性并进行查缺补漏的依据。由此可见,尽早建立一个系统而翔实的论文目录十分重要。实际上,对于远离在职工程硕士的校内导师而言,这种“目录引导法”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指导方法。

三、论文写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构建了良好的论文目录,不等于工程硕士学员一定能撰写出合格的学位论文。下面简要说明几个影响论文质量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章节比例、阐述方法、写作用词等。首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论文的“头重脚轻”问题,同时避免论文工作量不足和高重复率问题,导师在论文写作之初就需向学员明确论文的章节比例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将“问题的应用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工作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等内容的比例限制在20%左右,这会促使工程硕士学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进而写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论文。其次,在阐述方法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的影响,大部分学员常常把设计书写成了说明书。也就是说,不是从“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的”角度阐述问题,而是从产品构成、系统性能等角度加以说明。为此,在论文写作阶段,导师必须提醒学员注意两件事:第一,不但要写清楚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阐述该方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即说明方案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选择依据等;第二,对于设计结果,不能只是给出图表,而要对图表中的数据结果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说明,以明确图表所呈现的意义、所验证的性能、论文研究方案的优势、局限性及使用条件等,以便于读者对论文工作给出客观的评价。最后,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必须明确论文工作和已有工作的区别,这样既能突出学员自身工作的质和量,也为读者的后续参考提供清晰的思路。因此,在学员撰写论文时,导师需专门对此加以引导。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员通过采用适当动词的方法加以区分。例如,“介绍”是用于交代已有工作的用词,而“提出”、“改进”、“分析”、“设计”、“研制”、“开发”等动词可鲜明地界定学员自己的研究工作。

提高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需要学员个人、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科学的制度保障。本文仅从校内导师的角度给出了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主要探讨了校内导师在论文选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中的指导措施,以期有效地指导工程硕士学员合理地选择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并且能高效地撰写出合格的学位论文。上述措施的执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内导师与学员的交流频度和深度。由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采取了学员“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校内导师与学员的面对面交流机会较少,主要集中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阶段。而且,由于工作繁忙,工程硕士学员一般很少主动联络校内导师。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保持网络交流之外,校内导师还需要主动与学员进行定期的电话交流,以深入了解其研究进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等,进而给予及时的指导。毋庸置疑,导师与学员的充分交流还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在职工程硕士的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邱天爽,刘蓉,刘惠,唐洪,朱勇,刘海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70-72,.

[2]杨开勇,黄云,刘贱平,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意见[J].河南科技,2011,(6):6.

[3]李杰,李镇,薛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4-106.

[4]史萍,关于建立工程硕士论文开题工作系统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0-82,86.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6篇

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普遍存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象,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3,4] ,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5,6]。

一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做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 [5,6] ,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没有具体实施的实例。而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鉴于目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了提高机械工程领域产品开发类培养方向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采用该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所需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不仅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而且还可以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

(二)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的特点,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在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所以在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在研究生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来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二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 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三个组成部分。

(一)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

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硬件方面,由于在构建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作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的硬件保障,所以作为导师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多学科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调研及技术开发工作,并把相关的企业确定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以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出扎实的培养平台,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二) 导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多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本培养模式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导师们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甚至参与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销和管理。另外要选择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副导师,鼓励导师们与副导师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由于本培养模式下还需要学生掌握产品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这些工作可通过导师与企业副导师以及与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和商学院老师组成导师组的方式解决。

(三)质量考核体系建设

首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 考核体系方面,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导师考核及同学评价及综合测评等多种方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提高结合工程实际的考察课程科目的比例。对于市场调研及公司运作等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在导师组指导下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习实践考核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企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企业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方面来考核评定成绩,整体评价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论文质量考核体系方面,评价论文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看论文的应用价值或经济效益,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论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三 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作者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学生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后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商学院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包含了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 结语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在选题方面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课程设置只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的弊端。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的研究内容,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倪敬,孙B.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3]章雁.创新教育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保障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3(7).

[4]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 2013 (11).

[5]高月娟,杨茜,黄琳.工程硕士培养中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 教育改革 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3-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传统的侧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教育部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文件中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这是研究生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西安理工大学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97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现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13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09年招生30人,2010年招收66人,覆盖了7个专业领域。按照学校发展规划,今后将会逐年扩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

我校水利、电气工程领域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10多年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全过程管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证体系。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与中国东方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45个,依托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深圳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地开办教学点19个。

13年来累计招生781人,授予学位600余人,培养的工程硕士在西部装备制造业及水利水电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被评为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有的担任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总指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由我校毕业工程硕士负责承建的汉江城市桥闸工程获2008年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还有的获得“2008陕西建设行业十大新闻人物。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顶得上。

虽然我们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有所不同,[2]其一是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在职工程硕士学制为3~5年;其二学生来源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对企业的了解,在职工程硕士全部来源于企业;其三培养与管理方式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全日制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进校不离岗。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需要在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加强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3]

2010年初我校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目标,组织全校工程硕士授权学科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我校水利工程学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学科课程体系由学位课、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组成,将学科的主要培养方向划分为几个培养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就业方向设置模块必修课,学生入校后根据培养方向进入相应的模块课程,按模块培养,以方便毕业后在相应的领域就业。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为: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11学分,选修课8学分,模块必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改革的基本保障,我校目前工程硕士管理体系分为学校和院系两个层级。学校层面主要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校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与相关的协调工作,学生的日常培养与管理主要依托基层二级学院。具体运行时学校层面由研究生学院统管,学院层面由设立的工程硕士管理机构分管,主管院长全权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日常工作中的一般问题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的管理体系,各院根据各自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运作体系。

为了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改革的需要,在已有机构基础上将成立以下机构:①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②培养质量专家监督小组;③校企联合导师指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保证培养质量,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我校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我们还将陆续制定或修订以下管理制度与规定,如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技术难题攻关科研管理办法等,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

3.加强信息化建设,研发并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提高管理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主研制开发一套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多个数据库,涵盖招生、学籍、培养与学位授予的所有环节,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与即时化。

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有效机制。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成立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指导委员会,企业负责提出人才规划及能力要求,解决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技术难题供学生选题并进行相关企业文化教育。学校负责调整招生规模,建立课程体系,组织课堂教学,指导技术攻关,进行论文考核,培养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双赢。

2.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获取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企业参与复试录取工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在论文研究阶段,结合企业技术难题进行论文选题,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校企导师小组对论文进行指导,培养质量专家指导小组进行过程考核,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经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我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坚定了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信念。但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落实与建设,实践课程的组织与考核,企业导师的聘任与管理,学位论文的评审与把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2 王 钰、康 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8篇

目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已开始进入规范管理、稳步发展阶段。我们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管理的角度,根据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特点,认为以下方面值得思考。

一、考生来源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报考条件规定,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者获得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学历后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学习形式为“在读不离岗”。因此,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工作具有针对性较强这一特征。我校最近5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录取考生工作单位性质和录取人数统计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近5年来,民营企业录取人数呈现逐步升高趋势,而国有企业、科研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录取人数则呈现下降趋势。

图1 2009年-2013年我校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录取情况

1.民营企业报考、录取人数呈现逐年升高趋势

过去一些年里,由于民营企业对人才培养意识较薄弱,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只从经济利益出发,认为员工培养是一项不划算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培养好了的人才,容易另谋高就。有的甚至认为员工的成长与能力的提高是其个人的事情。因此,在职工学历层次提升上漠不关心,甚至采取不支持态度。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企业竞争范围不断延伸,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使人力资源持续增值,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年轻员工也从最初只关心温饱问题、经济问题,逐步关心工作以外不断提高的机会,对企业是否能够给他们提供自身价值平台、提高学历层次有了认同感。

2.国有企业报考、录取人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初期,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国有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数量因年龄关系即将退出工作岗位,当时中青年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各企业的中间力量中层干部中具有硕士学位者凤毛麟角、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后备技术力量急需充实和加强。因此,大批国有企业积极寻求与高校联合办班,选送符合工程硕士报考条件的在职员工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统筹安排教学管理事宜。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提高了工程硕士的理论水平,而且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上获得了明显效果,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由于国有企业内部自身建设滞后,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相当比例的技术人才感到学非所用,价值回报的期望达不到预期或存有较大的偏差。而民营、私营、合资、独自企业由于生产发展速度较快,急需高素质、能适应新技术、管理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他们出高薪、高待遇,大力吸引这方面的人才。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国有企业技术人才中相当部分人选择了充满挑战和竞争机会的三资企业。 另一方面,教育部从2009年起,逐年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比例,这些学生毕业后考虑国企工作相对稳定,致使国有企业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得到了相应的补充和缓解。

基于上述情况,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已由企业主动大批培养逐渐转为被动的个人行为。近年来,国有企业工程硕士集体办班形式明显下降,寥寥无几。

二、考生中有学位、无学位报考者的录取分数相差较大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规定,本科毕业无学士学位者可以报考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但录取时不超过招生学校当年录取人数的10%。因此,无学位考生的劣势反映在录取比例的限制。学校在录取工作中通常把有学位考生和无学位考生区分开,依据考生的考试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从我校近5年无学位考生当年录取分数线来看,无学位与有学位之间的分数差值最大年份为34分,而有学位考生5年中录取分数线上下相差幅度只有6分,这种情况造成了这部分考生无缘于工程硕士的学习(见表1)。

三、报考人数与缺考率

我校自2009年到2013年5年中,考生缺考率呈不确定分布,分别为:13.3%、18.8%、16.6%、13.2%、14.9%(见图2)。

分析缺考的主要原因:一是生存压力。由于考生均为在职工作人员,部分考生考试期间正值公务外出,无法控制和调整时间,不得不放弃考试,少数考生由于家庭事务缠身无法参加考试。二是报名方式及考试时间。由于工程硕士考试需两次报名,网上报名后还需进行现场确认,受工作繁忙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使部分考生因工作原因错过了现场报名或考试机会。三是随意性。由于考生对自身学位提升紧迫感不强,甚者认为早一年、晚一年无太大意义。因此,在备考情况不充分的情况下,轻易放弃考试。

鉴于上述不确定性和无规律性因素,使年缺考率与报考人数之间无相关关系。

从表2统计中可以看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录取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岁-35岁,是工程硕士的主体。他们本科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工作了多年,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了明确的定位,对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把实际工作中期待解决的问题带到学校,有针对性的学习,加之目前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薪级提升等都与在职提高有紧密关系。另一方面,这部分考生大多经过系统、正规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基础知识完善,学习能力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看重实现自我、尊重自我的感受,同时具有敏感的市场经济意识,在“先就业后择业”的环境下,舍得在实现自我价值上“投资”,由于毕业时间短,基础知识尚未遗忘,入学考试对他们来讲无太大困难。因此,这些学生成为了目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主力军。而这个年龄段以外的考生,有些受到考试难度的限制,有些受到工作年限的限制,错失了攻读工程硕士的机会。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我校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工作从无到有,从初期招收的几十人到目前的几百人,已呈现出稳步的发展态势。但与其招生初期情况相比仍然不容乐观。学校应进一步深入企业宣传,积极开拓生源,利用优势学科提升企业的认可度,在重视国有大型企业的同时,不放弃中小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应着重建立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培养机制,突出办学特色,保证培养质量,通过行业的口碑、校友资源的影响争取生源。要加大教育投入和硬件配置,紧跟企业发展动态,在课程建设上不断改进,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值”。从国家层面来讲,应简化招生手续,缩短工作年限报考限制,从根本上增强对考生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流程,灵活报名方式,降低缺考率;提高无学位考生的录取比例,不将或少将他们排斥在外。只有这样,才能使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这一培养方式得以更好地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9篇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电开发公司

乙方:_______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基础建设。企业需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事故灾害等,最需要的就是有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迎来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人才成为主要矛盾,为此,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确认,在今后的三年内,合作培养甲方急需的如下几个层次的人才:

(1)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职工程硕士、在职工学硕士

(2)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操作人员

(3)培训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人员

2、乙方对甲方的本科学历人员进行在职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培养,每年可承担10-15人的数额;对甲方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每年可根据甲方的需求举办1-2期培训班,每期20-30人。

3、乙方负责对甲方的在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承担硕士课程教学及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按照国家对在职人员进修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国家承认的工程硕士或工学硕士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

甲方负责遴选到乙方培养的在职研究生,为他们的业余学习时间作好妥当的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实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程应用研究或者技术改造项目,既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又为他们的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条件。

4、乙方负责对甲方派出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承担甲方需要的课程教学及结业考核工作,并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

5、本协议如有未尽之处,须由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解决。

6、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二份。

7、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省_______水力开发公司乙方:_______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代表(签章) 代表(签章)

年月日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第10篇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作为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网络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文明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信息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道德更加注重“慎独”[3]。在网络环境下,既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的鉴别能力,又要做到道德自律,要结合现实中有关知识产权争端或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和报道,强调信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4结论

上一篇:职工思想动态分析范文 下一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