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资本成本范文

时间:2023-10-17 05:27:03

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篇1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权益资本成本; Basu模型; CAPM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30.9;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47-05

一、会计稳健性及权益资本成本

(一)会计稳健性及其计量

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Stickney and Weil[1]等认为,会计稳健性越高意味着更慢的收入确认和更快的费用确认,以及更低的资产估计和更高的负债估计,这个标准会导致更小的累计报告盈余;Basu(1997)则从损益表视角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核算时,会计盈余对当期可能引起股票收益率增加的事项(好消息)的确认比当期可能引起股票收益率降低的事项(好消息)的确认要慢。正是由于Basu(1997)将会计稳健性的定义从损益计量的数量大小转向损益计量的时间快慢,从而将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与此同时,虽然Basu模型可以用来测量所有企业总体上是否存在稳健性,但更多用来做定性判断,存在着同质性假设,而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选择以及会计估计中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为了反映不同公司之间稳健性程度的差异,本文在Basu模型基础上进一步采用Khan & Watts[2]提出的模型计算公司的稳健性,它在Basu(1997)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用C-Score值来表示公司稳健性的高低。

(二)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度量模型

权益资本成本,也称为股权资本成本,主流学界对其往往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这部分资金所花费的代价,包括筹资成本和使用该资金的成本。二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正是由于对股权资本成本的理解不同,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前者按实际支付的本利和现值作为计量依据;后者按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来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常用度量模型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因素模型以及非正常盈余增长率模型等,其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基于投资者是价格接受者、投资者进行的决策是基于短期的考量、投资者的投资范围是公开交易的证券资产、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而被提出,CAPM模型一经产生,就被广泛采纳和使用,原因主要在于其理论基础完善,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同时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也比较精准。由此,本文选择CAPM模型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研究。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Watts[3]认为,会计稳健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债务合约、权益合约、法律风险以及税收成本。当企业会计稳健性程度较高时,投资者通常认为企业管理层对未来经营前景自信和对未来收益成长性有较高的预期,证券市场往往对稳健性较高的会计盈余以更高的价格益酬(Premium),即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在资本市场中,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之一,通常要求在财务报告中及时确认不利的信息,因此好公司通常通过高会计稳健性水平向信息劣势方的投资者传递这一信号,从而提高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认可程度。如果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是股东,就可能降低该公司的股权成本。如果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是债权人,则会带来债务成本的降低。从信号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会计稳健性就是,会计稳健性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信号传递的扭曲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可能作用机制是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成本,即会计稳健性高,其成本将得到一定的缓和,其经营效率可能超过一定的预期水平,从而产生一定的股票价值溢价,即权益资本成本得以降低。如果会计稳健性存在该作用机制,则可以进一步推论:问题越严重的企业,投资者对稳健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越高,即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效用越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着大量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众所周知,国有上市公司虽然存在名义上的所有者,但并不是最终的剩余权益要求者,即存在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4-5],本文进一步认为,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问题更严重。据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效用更明显。

会计稳健性作为企业对外发出的信号,表明企业的发展前景良好,经营风险较低,从而使得外部投资者给予更高的估值,即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得以降低。据此本文推测: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大,则意味着本身向资本市场传递着经营前景良好、违约风险较低等信号,同时也意味着会计稳健性向资本市场传递的信息含量明显降低[6-8]。对此,亦可以从收益数量和收益质量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当某企业收益数量增加时,本身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着经营前景良好、违约风险较低等信号,此时对反映收益质量的会计稳健性这一信号的需求相对来说要小于收益数量小的企业。总之,盈利能力越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资本市场传递的信息含量越高。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高盈利能力企业而言,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效用更大。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2―2014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主板A股上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的最新数据进行研究,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经以上步骤,共获得样本498家,其中2012年123家,2013年175家,2014年200家。样本均来自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库,本文采用Excel和STATA软件进行处理。

(二)会计稳健性及权益资本成本的测量

1.会计稳健性的测量

稳健性水平的测量,一般都采用Basu(1997)模型,Basu认为,会计稳健性指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确认上的非对称性,也就是说会计盈余对“坏消息”即损失的反映要比对“好消息”即收益的反映更加及时。因此,Basu以公司的股票回报率是否大于零作为消息好坏的替代变量,研究会计盈余对坏消息反映更加及时,从而证实了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建立模型如下:

EPSi,t /Pi,t-1=a0+a1DRi,t+a2Ri,t+a3DRi,t×Ri,t+δ (1)

其中,EPSi,t /Pi,t-1表示会计盈余,公司i披露的第t年每股收益除以第t年期初每股股价;Ri,t表示公司i在第t年的年度股票收益率,计算公式为Ri,t=∏(1+rij)-1,其中rij为个股月回报率,j表示月份,取1至12;DRi,t表示虚拟变量,若Ri,t小于零,取1,否则取0;δ表示随机误差项。该模型中Ri,t的系数a2表示盈余对好消息的反映程度,DRi,t×Ri,t的系数a3表示盈余对坏消息增量的反映程度,a2+a3表示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程度。a3度量了会计盈余反映坏消息的程度比反映好消息的程度高出的部分,若a3显著大于零,说明企业更快地反映未实现的损失,即存在稳健性。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的会计稳健性均值要比2011年高。这说明样本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程度总体趋势是上升的。C_Score最小值为-0.0047981,最大值为0.038062,据详细统计,总样本中C_Score>0的有337家,约占总样本的68%,具有稳健性的上市公司已经在个数上占绝对优势。C_Score均值为0.000399,2010―2012年的各期均值均为正;标准差为0.0020541,就整体水平来看,我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偏稳健。

2.权益资本成本的度量

风险定价就是只对投资组合中的系统风险进行定价。因此,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RCAPM=Rf+βi(Rm-Rf) (5)

本文运用CAPM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其中无风险报酬Rf数据根据央行当年一年期的再贴现利率,分别为3.33%(2010)、3.85%(2011)、3.85%(2012)。市场平均报酬率Rm根据证据市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制造业的平均市场报酬率计算,三年的Rm分别是-14.46%、-21.64%和3.12%。βi表示公司的系统风险系数,反映了资产的风险大小,用于衡量企业风险相对于整个市场风险的程度。其数据直接来源于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库。然而由于2010、2011、2012三年的股市震荡厉害,严重扭曲了股市,从而导致RCAPM的计算值为负值,直接影响着数据的运用。考虑到以上因素,因此本文进一步采用一年期的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作为股票市场平均报酬率的变量。

3.控制变量的选择

本文控制了一些与权益资本成本相关的变量:ROE,EG,LIQ,ITR,TAR。变量定义如表2。

(三)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即假设1的验证,本文采用模型6进行假设检验。模型6中Contrvariable1为表2所列示的控制变量,C_Score是各公司年的稳健性指数,该数据来源于模型3的计算结果,η1表示各公司年的随机干扰。对模型6进行OLS回归检验,主要关注会计稳健性(C_Score)的系数β1,如果该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反之,会计稳健性程度越低,权益资本成本越高。

模型7中,解释变量State是企业股权性质哑变量,当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时,该变量取值为1,反之为0。β3是会计稳健性与股权性质交互项的系数,如果该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具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其他变量与假设2一致。该模型中β3如果显著大于零,则说明假设2成立。

模型8中,解释变量Bad是公司盈利能力哑变量,本文中将498个公司年样本数据按照净资产报酬(ROE)从大到小排列分成高盈利能力组和低盈利能力组,如果样本属于低盈利能力组,则Bad取值为1;如果样本属于高盈利能力组则Bad取值为0。β3是会计稳健性与公司盈利能力交互项的系数,如果该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盈利能力越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具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因为收益越低的上市公司对收益质量的需求也越高。其他变量与假设3一致。该模型中β3如果显著小于零,则说明假设3成立。

(四)研究结果分析

表3反映了股权资本成本(COC)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情况。本文主要关注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C_Score)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为负值。从表3来看,会计稳健性(C_Score)的回归系数全部为负,这说明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也为假设1提供了部分证据。表3还反映,ROE和EG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盈利能力(ROE)和成长性(EG)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存在着积极的效应。说明我国资本市场估价体系对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等特征的重视,这与国际发达资本市场基本一致。另外,LIQ、ITR和TAR的回归系数没有显著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效率等会计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没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资本市场对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水平等财务指标不够关注。

表4反映模型7的回归结果,其主要目的是验证假设2,即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通过缓解成本进而降低股权资本成本这一作用机制。解释变量State是企业股权性质哑变量,当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时,该变量取值为1,其余为0。本文关注的是会计稳健性与股权性质交互项的系数β3是否显著为负。从表4的数据来看,交互项(C_Score×State)的系数β3并不存在明显的效用,说明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并没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同时该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推测,会计稳健性并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缓解上市公司的成本。

表5反映模型8的回归结果,其主要目的是验证会计稳健性是否具有向资本市场传递良好前景和低风险等信息进而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这一作用机制。解释变量Bad是公司盈利能力哑变量,如果Bad取值为1,则样本属于低盈利能力;如果Bad取值为0,则样本属于高盈利能力。如果会计稳健性与公司盈利能力交互项(C_Score×Bad)的系数β3显著为负,则说明盈利能力越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具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进而说明会计稳健性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

从表5反映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样本,C_Score×Bad的回归系数全部为负,说明盈利能力低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降低的效果更明显。进而说明,会计稳健性存在如下作用机制:稳健性越高,向包括潜在股东在内的外部投资者传递的经营前景越好和经营风险越低等信息,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这也为假设3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撑。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选取2012―2014年数据,采用Khan & Watts 模型度量会计稳健性,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稳健性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真实存在着,并且呈现越来越稳健的趋势;其次,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情况及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挑选应用相对广泛的CAPM模型进行回归计算及检验,对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若控制变量不变,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且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检验发现,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不是缓解成本,而是信号传递机制。

上述结论带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上市公司采用的财务报告会计原则越稳健,其在筹资方面所要花费的权益资本成本就越少,支付给投资者的股利相对较少,节省下的资金与获得的筹资额能够为公司的经营状况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9];其次,股东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强烈要求,可以监督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发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投融资项目,尽早放弃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维护投资者权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此外,稳健的财务报告也能降低外部投资者与公司内部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保护外部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应该继续遵循并发展会计稳健性原则[10-11]。

【参考文献】

[1] STICKNEY C P,WEIL R L. Financial Accounting[M].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House,2002.

[2] LAFOND R,WATTS R L.The information role of conservatism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2):447-478.

[3] 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07-221.

[4] 郭洪,何丹.基于剩余收益价值模型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及其运用[J].管理世界,2010(1):183-185.

[5] 饶品贵,姜国华.货币政策波动、银行信贷与会计稳健性[J].金融研究,2011(3):51-71.

[6] 李骁寅.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7(1):82-88.

[8] 邓永勤,张水娟.信息披露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0(3):60-63.

[9] 张圣利.机构持股、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J].经济经纬,2012(5):117-121.

[10] 谢志华,杨克智.会计稳健性运行机制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9-16.

权益资本成本篇2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当前,社会经济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环境不确定性。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瞬息变化,由此也提高了企业环境不确定性的风险,其中供应商、客户、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竞争对手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而高环境不确定性又会对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其主要的影响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与判断的能力,由此也会导致管理层制定的决策不符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提高了公司经营的风险,进一步也使得企业外部权益投资者要求比之前更高的资本溢价。其二,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企业外部利益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预测及监督的能力会降低,由此就提高了投资者评估企业投资项目回报率的难度。概况论述即为:在环境不确定较高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管理层未对工作尽职或存在机会主义的思想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就可以将企业业绩下降的原因归结为高度的环境不确定性,这对于未充分了解企业信息资料的投资者来说就会产生影响。因为投资者未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当中,因此,其对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具体原因也很难做出判断。而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利益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作为其信息不对称的补偿措施。其三,在环境不确定较高的情况下,外部利益投资者不能获得充分的企业信息资料,由此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就会萌芽,进而导致企业经营不善,以致于外部投资者未能对企业的真实业绩进行评判。通过已有的资料文献显示: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环境不确定性是呈现正相关的,这就代表着当企业面临着高环境不确定性的时候,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随之下降,进而就使得外部利益投资者无法准确获知企业的业绩衡量信息,无法判定企业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及自然状态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降低自身投资风险的目的,外部利益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由上述可知,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外部利益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以降低投资的风险。为此,本篇文章主要提出了以下理论假设:

1.环境不确定性较高对企业经营战略制定有较大影响如果环境不确定性较高就会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使得企业业绩受到波动,降低企业盈余,阻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加大企业经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对于公司的影响,公司会利用盈余平滑的方式,盈余平滑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应记利润的调整以补偿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变化,以至于即使经营性现金流量每年变化较大,而收入不会有较大的变化。但这种方式会导致公司难以准确预测其盈余状况,同时其他外部投资方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及业绩状况也难以做出评估。换个角度讲,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层有可能会对其自身的经营不善的状况进行隐藏,使得公司其他股东难以对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进行把握和监督,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良好发展。

2.环境不确定性使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权益资本成本增加由上文所述,环境不确定性会使得公司股东难以把握公司管理层的真实经营活动,也加大了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等的评价难度。同时管理层为了获取更高的私人利益,会将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其投资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的产生也是缺乏法律保护的原因。外部环境较高的不确定性使得股东、新闻媒体以及监督管理部门难以监督企业行为,降低了公司管理层侵害公司利益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同样的,如果信息不对称性较高,会增加债权人对企业未来经营投资成果预期的难度,进而会导致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提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环境不确定性使得公司经营风险加大,从而导致权益资本成本增加公司管理层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会由于信息的缺乏导致对风险评估不准确。企业也会难以估计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成本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加大了公司经营决策失败的风险。虽然公司可以以中介服务的方式降低企业风险,提前获知环境变化,但是前提是有专业资产鉴定人士对企业资产及经营风险进行准确鉴定,同时,为了配合审计师的工作,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但实际情况是,公司在此方面投入的成本较小,限制了审计师的工作,使得审计师无法准确评估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出具的审计结果因较大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信息不准确的话,就会导致审计意见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向外界传递的企业经营业绩等信息并不准确,会导致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经营情况过于乐观,要求企业给其提供更高的风险回报,由此就又加大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4.多元化经营将缓解环境不确定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程度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多寡的影响,如浙江财经学院的胡旭阳教授和曾经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史晋川教授研究均认为,民营企业拥有的政治资源与其多元化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巫景飞博士及其他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公司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对公司多元化经营会产生影响。既然政治资源的多寡对公司多元化程度存在影响,那么与民营公司相比,政府控制的公司天然地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显然也更容易实施多元化战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分析多元化经营战略实施效果发现,政府控制的公司可以通过其天然政治资源的支持而有效地在各个业务领域开展业务活动,特别是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条件下,政府主管的相关公司与其他非政府主管的公司相比,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多更优良的政策支持,从而减少事后政治风险。除此之外,当公司为了缓解环境不确定性对公司的影响而进行资金借贷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会着重考虑到公司的风险,而政府控制的公司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因此,通过分析发现,当公司面临环境较高的不确定性时,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与其他非政府主管部门相比,更能通过在所控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与经营成本。

二、实例分析

本文选择宝钢首钢两家企业作为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具体研究样本。这两家企业拥有着完善的产业链,且我国钢铁企业在多元化方向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宝钢和首钢作为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在垂直多元化方面的实践尤为突出,在资源开发、钢材加工等方面各具特色。在环境动态性、复杂性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压延加工产品的支持,由此衍生出新的钢铁深加工产品:宝钢的液化天然气运输用船板、首钢的集装箱钢和耐候钢。这两家公司的业务调整实践说明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企业需要以技术和产品多元化予以应对。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钢铁行业面临全球经济波动、金融危机、市场恶意竞争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钢铁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方面前期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随着经济效益的降低而变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钢铁企业承载着大量的人员就业,有的钢铁企业关闭、员工解散,这些都给钢铁企业带来经营上的风险,形成了不小的成本。在这种大环境下,宝钢和首钢不仅仅局限于与世界级钢铁企业在制造领域的合作,还涉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同时在其技术创新的战略网络中还出现了非钢铁板块,如冶炼加工设备、造船、汽车等。与非钢铁行业技术员的合作加速了两家企业业务多元化的实现,以及由此引致的产品多元化。另外,《世界钢铁联合会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等都对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要求,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这种环境下,两家企业均有意识的加大对冷轧薄板、镀锌板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投入,兼并了多家中小型钢铁企业,以获得国家政策的扶持。通过这些多元化经营的战略调整,克服了因为复杂大环境造成的经营风险,以及资本成本升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了经济效益,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上述分析说明,在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复杂性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技术和产品的多元化获得了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本篇研究主要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多元化经营对于公司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结果为: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多元化经营则可以在企业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减弱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为了促进多元化战略的有效实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不过政府干预程度不能太高。本文主要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对权益资本成本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依照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多元化经营战略实行对公司的积极影响,由此也以为着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是相当必要的。之后,本文也分析了政治资源对多元化经营战略实行的积极意义:即如果企业本身具有政治资源、政治影响力将对多元化战略实施有所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政府干预程度较高又会影响到多元化战略的正常实施。因此,当前所需要考虑的就是企业发展与政府干预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会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而提高。但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实行多元化经营则可以减弱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与环境不确定性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了环境不确定性、多元化经营与权益资本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权益资本成本篇3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对外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质量对投资者的投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通过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同时预测自身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不能获取足够的有效信息,对未来风险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此时,投资者会要求企业增加对其的回报率,从而使企业面临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所以,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是否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课题。

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

(一)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以公开报告的形式,将可能对信息使用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重要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含义,狭义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只包涵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广义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仅包含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反映企业披露行为质量的高低。综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有关,同时受披露对象之间公正性和公平性的影响。

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根据披露信息的性质可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这种分类方式是信息披露的主要分类方式;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公司主动将信息披露给相关公众媒体或其他主体的行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在相关法规政策的约束下,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行为,主要包括公司财务信息、重要交易记录等与投资者决策相关联的重要内容。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相比,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因此更加有益于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第二,根据信息披露的阶段可分为初次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初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第一次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持续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定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或者进行临时性的信息报告。公司进行初次信息披露时,由于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能会提高权益资本成本,但当公司由初次信息披露过渡到持续信息披露时,会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

(二)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通过股票交易和融资过程需要支付的成本或代价,它等值于当前股权收益率加上投资者股权融资收益率。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张瑶,郭雪萌(2015)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股权融资收益率是投资者必要的回报率,即公司必须向投资者支付的最低投资回报率。所以,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是由投资者决定的,公司没有控制权和决定权。

王艺霖(2014)指出权益资本成本虽是投资者的一种回报率,但并不是投资时立即可以获得的,必须在未来才能得到,因此,权益资本成本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计算。

王玲(2013)指出投资者向公司投入资金,公司对资金的运作和管理存在一定风险,而风险的承担者则是投资者,因此,权益资本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进行投资是存在的风险。

李伟,徐翼(2015)指出对于公司而言,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在未来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因此更加关注股权收益;对投资者而言,权益资本成本不仅仅是实际得到利益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公司的投资机会成本。

(三)会计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

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依据公司价值评估的股权现金流量模型,股权价值是依据权益资本成本为折现率对公司未来权益现金流量折现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当股权现金流不变,权益资本成本与股权价值成反比关系,即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股权价值越大,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具体体现为股票价格较高。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着公司的股票价格,而公司股票价格与权益资本成本具有密切关系,那么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样对着权益资本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倘若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高,会降低公司与投资者间信息不匹配的程度,促使投资者提高股票投资意愿,公司股票的需求量得到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间信息不匹配程度,股票的买卖双方在同一时刻对股票价格的估计值相差较小,从而买卖交易更容易完成,股票的流动性随之增高。有些投资者进行短线投资,股票流动性对其投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股票流动性越高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越低,进而提高了股票的需求量,需求量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了股票流动性,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公司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提高其股票流动性,从而增加自身股票需求量,股票价格随之上涨,进而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

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预测风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会根据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推测其投资的股票在未来收益的函数分布情况。权益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期望的回报率,是其预测的一种报酬,影响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投资者预测收益时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预测风险。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及时性都影响着预测风险的高低,信息披露越全面、越可靠、越及时,投资者进行投资收益预测的不确定性越小,預测风险也就越小。因此,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测风险,决定了投资者的回报率,即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预测风险越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也就越低。

3.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披露成本的影响

披露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括加工成本、信息获取成本、竞争成本、管理成本等。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在给投资者提供有力帮助的同时,也会给公司带来一些潜在的披露成本。首先,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及时,竞争公司对其财务信息的了解和分析越全面,同时作出的对策就越准确,公司可能面临的竞争越激烈。其次,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供应商对公司的财务状态、还款能力和材料需求情况等等了解更全面,使得公司在商业谈判中没有优势地位,削弱了公司对成交价格的发言权。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可能使其股票价格下跌,导致公司承担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实证关系

(一)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U型关系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李宏泰2014),当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时,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股票流动性得到提高,增加了股票需求量,进而降低了资者的未来风险,最终使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得到降低。然而,如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到某一界限,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评价标准,的确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是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却在增加,特别是潜在成本,导致公司内在价值降低,而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也将提高。因此,两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制约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倘若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过低,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信息,投资意愿较低;倘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投资者了解信息更加全面,对公司印象良好,有助于投资者降低投资预测风险,投资欲望增强,增加了公司股票流动性,公司的获利将有所上升;但公司会计披露质量超出某一界限时,投资者对信息的关注度没有明显上升,进而对股票流动性没有太大影响,公司反而承担较高的披露成本,增加了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U型关系。

(二)盈余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盈余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结果的重要指标,盈余信息披露质量是指公司将会计收益与其盈利的现金流量进行公开披露的趋同程度。许多研究学者认为盈余信息披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对投资者的各项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盈余信息不仅体现公司的营业情况,而且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预测作用。第一,盈余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可以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公司具有较高的股票流动性和信息公开性,公司承担的成本较低。第二,较高的盈余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其原因是投资者根据公司的历史信息对投资风险进行预测,所以盈余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低。第三,提高盈余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减少信息溢价,进而使公司权益资本成本降低。综上,盈余信息披露质量高,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强其投资意愿,对权益回报率较低,进而降低了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四、如何权衡会计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决策起着推动作用。首先,应该逐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对必须披露的项目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方式。比如一些重要的表内数据,要求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表外详细披露。并且,根据公司涉及行业的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制定差异化的行业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该引入一些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一步提高未来信息预测的确定性。其次,应尽可能减少公司会计信息的数字性规定,可以引导公司多做长远性分析和潜力性分析等,而不再是单凭公司净利润和会计盈余指标来评价公司发展情况,从而使公司重视自身潜在价值,为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改进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考评制度,逐渐实行评分制度,对公司各项指标分项评分,按总得分的高低排名,有助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不合格或未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的惩罚力度。

(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公司应该增强信息披露自觉意识,这是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保障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投资意愿随之增加,促使公司收益增加。首先,公司应该提高内部治理水平,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一股独大的现象,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公司对独立董事的选择应该注重个人能力和社会声誉,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间接提高公司自觉信息披露意识。其次,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有利于公司实现资源优化以及实现公司更高的发展目标。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避免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同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公司内部会计工作可以独立开展,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从而间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优化资本结构

公司的内部资本结构情况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反映,而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因此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企业负债率越高,投资风险越高,对投资者的保障越小;但是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不利于公司开展各项生产活动,提高资产负债率,投资者投资意愿会降低,公司将面临筹资困难的局面。因此,公司要合理优化资本结构,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财务情况、现有资本结构以及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等多项因素,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资产负债率,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公司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合理调整债务与权益的比率,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进而降低财务风险。

(四)加大社会审计监督力度

社会审计监督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密不可分,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注册会计师需要恪尽职守,防止公司进行错误信息披露进而误导投资者。因此,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首先,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很大关系,目前,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激烈,交易项目不断更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这些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才能保证审计工作有较高的质量。其次,应该不断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注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其鉴定的结果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重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加大社会审计监督力度,真正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五、结束语

权益资本成本篇4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权益资本成本;机构持股

作者简介:张圣利(1978- ),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南京大学会计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5-0117-05 收稿日期:2011-12-22

会计信息与公司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指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降低资本成本”(Levitt,1998)。同样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前成员之一Foster也认为:“更多的信息可以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最终的结果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导致了更低的资本成本”(Foster,2003)。会计稳健性是一种不对称的及时性,要求会计上对经济收益的确认在可验证性方面要比确认经济损失更为严格。

本文采用Khan等(2009)提出的最新度量公司层面会计稳健性的Cscore法,并结合公司机构持股的特征,从权益融资的视角为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提供经验证据。

一、文献综述

纵观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人们最早关注的是稳健性存在性问题,随后,开始对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因素进行探索,现在,人们又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方面(张敦力 等,2011)。Basu(1997)将会计稳健性解释为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反映好消息更迅速,他使用1963年~1990年美国公司的数据证明了稳健性的存在。Basu(1997)之后,大量稳健性的研究提供的证据使Watts 将稳健性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四个方面: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与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和影响因素研究相比,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我国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少量针对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Ahmed等(2002)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在债务市场上的作用,发现会计稳健性与债务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首次证明了会计稳健性在订立有效债务契约中所发挥的作用。Zhang(2008)发现,借款人会计稳健性的提高可以提高债务人违反债务协议的可能性。陶晓慧(2010)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有利于企业获得新增贷款。

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融资影响的文献中,Francis等(2004)研究了盈余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盈余质量差的公司有着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具体来说,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盈余质量特征是应计质量、持续性、预测性和平滑度,但未发现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在国内,李刚等(2008)采用Francis等(2004)度量盈余质量的方法,研究了会计盈余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没有发现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毛新述(2009)采用多种稳健性计量指标进行综合测度,考察了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未得出一致的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现代企业中,股东将公司的经营权委托给经理人,他们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股东通过和经理人签订薪酬契约来激励经理人工作并期望通过薪酬契约来降低成本。薪酬契约签订和执行的基础是财务报告和财务业绩指标。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经理人有可能操纵财务报告以谋取私利,比如及时甚至提前披露好消息,延迟披露坏消息等。

公司管理层通常都有高估企业收益、低估企业损失的动机。薪酬契约通常是依据当前实现的业绩签订和执行的,事后收回向管理层过度支付的薪酬比较困难,即便可以收回,成本也非常之高。管理层一旦接收到好消息,在对应于该好消息的现金流量尚未实现之前,经理人有很强的激励将该好消息纳入到目前的业绩之中。但是,当经理人拿到薪酬之后,由于存在着道德风险,经理人可能不会努力去将好消息转化为现金流。另一方面,当经理人收到坏消息时,经理人有动机延迟将坏消息纳入业绩之中,他们寄希望于在未来期间开展高风险投资或者将责任推向他们的继任者(Watts, 2003)。如果要求管理层确认坏消息比确认好消息更及时,这将减弱经理人从事损害股东利益的事情的动机。另外,股东及时收到坏消息的信号之后,股东会更审慎且更有远见地行事,或者及时更换不称职的经理人,以最小化潜在的损失。所以,通过降低股东潜在的投资扭曲风险和经理人的成本,会计稳健性可以减轻股东承受的风险。对于提供稳健财务报告的公司,股东会索取较低的风险溢酬。对于公司来讲,公司也就承担了较低的权益资本成本。因此,笔者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

权益资本成本篇5

一、成本法转权益法概述

(一)成本法及其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对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也就是说投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按原始成本入账后,保持原来金额,不随被投资公司经营成果发生增减变动的会计处理方法。成本法适用于两种情况:(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投资。之所以用成本法除了因为要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外还考虑到当子公司实现利润,母公司需要相应地确认投资收益。但是,母公司该部分利润并没有相应的实际现金流入支持,从而出现了母公司有利润,而无现金进行利润分配的情形。此种情况下,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对这部分投资进行相应的调整。(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适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主要是指除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之外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权益法及其适用范围 权益法是指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自己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之进行相应调整的方法。对于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投资企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三)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概述 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的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增加或减少自己的投资,当这种变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发生变化,从而出现成本法与权益法相互转换的问题。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情形主要包括:(1)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2)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

二、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追加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因追加投资而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包括以下内容:(1)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按照权益法的核算要求对成本法下的账务处理进行追溯调整,即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若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多付出的部分属于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如果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实质上表现为这笔交易的盈利,应按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2)新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处理与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类似,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投资成本如果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人当期营业外收入。需要注意的是,两次投资形成的商誉或计入留存收益(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综合考虑,以确定与整体投资相关的商誉或应计入留存收益(或当期损益)的金额。(3)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当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这部分变动包括两方面:一是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因处置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其次,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同理: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调整留存收益。最后一步,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份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和当期收益;对于被投资单位在此期间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三、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处理方法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成本法转权益法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是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账面价值 如果存在固定资产等资产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不一样时,权益法中的举例是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当年净损益的变动对自己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之进行相应调整,这里的净损益是按照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净损益。而在成本法转权益法时根据净损益的变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没有根据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处理方式前后不一致。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例1]A公司于2009年1月取得B公司30%的股权(对B产生重大影响),取得投资时,B有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账面价值300万,公允价值500万,资产尚可使用年限4年,B当年实现利润1000万。A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此例A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其中导致B净资产变动的只有净损益,因为有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所以按A应享有的份额将账面净损益调整为公允价值下的净损益=[1000-(500-300)/4]×30%=285(万元),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285

贷:投资收益 285

对例1进行修改,使其符合成本法转权益法的情况。

[例2]A公司于2009年1月取得B公司10%的股权(对B不具有重大影响),成本为500万,取得投资时B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6000万,B有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账面价值300万,公允价值500万,资产尚可使用年限4年,B当年实现利润1000万。2010年1月取得B公司15%的股权支付的价款为1100万,当日B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000万。取得该部分股权后,A对B的投资转为权益法核算。A按照净

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A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对于原投资时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变动分为两部分,按A应享有的份额,净资产总变动=(8000-6000)×10%=200,其中因为净损益导致其变动的部分=1000×10%=100,差额为直接计人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这里净损益并未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作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损益调整 200

贷:盈余公积 9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

笔者认为,此处是会计实务处理需要完善的一个方面,关于这个问题相关教材或者回避,或者按账面价值处理。如果根据重要性原则,净损益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不大,对于实务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但如果两者差额较大,未将净损益调整至公允价值下的净损益,一方面和权益法本身的处理不一致,另一方面也和“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当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的要求不一致。

(二)增资下成本法转权益法和减资下成本法转权益法处理不一致 增资下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当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分为两部分处理: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差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计人“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减资下要求类似,但是所做会计处理却不一致,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例3]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2009年1月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20%的股权出售,出售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0000万,原取得60%股权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5000万。自取得B长期股权投资后至处置投资前,B公司实现净利润3000万,A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作调整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200

贷:盈余公积 108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

可以看出,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的调整仅限于净损益的变动,即3000×40%=1200(万元),而增资情况下是根据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除了净损益的变动外,还因为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变动的部分。增资和减资两种情况下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投资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的时点不同。增资情况下,权益法核算开始时点为新增投资交易日:原投资部分在追加投资之前显然是不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的,全部投资只有在增资后才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所以应以增资时点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算。减资情况下,权益法核算的开始时点为原取得投资日:剩余投资部分在原投资时点便满足权益法核算条件,所以应以原投资时点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算。增资条件下,应以增资时点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算:增资时点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原投资时点公允价值+两时点间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变动+两时点间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减资条件下,应以满足原投资时点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算:这里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是指被投资企业已经入账的,投资企业按照权益法需要调整的部分,不包括被投资企业不需要做账的部分,如资产评估增值等。两种处理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注重公允价值的变动,实现的净损益是其中的一部分,比较符合权益法核算的本质;后者则只调整了净损益,没有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的其他方面。

(三)成本法转权益法的改进建议 第一,应该根据重要性原则,将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账面净损益调整为公允价值下的净损益。例如,将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折旧额和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与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折旧额和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差额调整被投资单位净利润,以此作为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基础。第二,因处置投资导致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情况,为了更加符合权益法的本质,同时保持增资和减资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应当按照原取得投资日至处置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能仅仅对净损益部分进行调整。其所乘的系数用剩余持股比例,因为被处置的部分已经在终止确认时确认了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权益资本成本篇6

(一)成本法及其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企业将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所形成的长期资产按成本进行计价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两种情况:(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投资。此种情况下,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对这部分投资进行相应的调整,通俗的讲就是母公司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应当“调表不调账”。(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指除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之外的长期股权投资。

(二)权益法及其适用范围 权益法是指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自己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之进行相应调整的方法。投资企业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三)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的具体情形 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到底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主要取决于所拥有的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因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增加或减少自己的投资时,会直接使自己的持股比例相应发生变动,当这种变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核算方法发生变化,从而出现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相互转换问题。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情形主要包括:(1)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2)因处置投资等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

二、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处理原则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其会计处理的核心内容是:

首先,按照权益法的核算要求对原成本法下的核算结果进行追溯调整,即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该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是否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就是: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其次,对新增长期股权投资部分也比照上述权益法的核算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二)会计处理方法 第一种情况,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计算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并进行会计处理。第二步,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再次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进行会计处理。第三步,对新增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例1]甲公司于2006年2月取得乙公司12%的股权,成本为1100万元,取得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9000万元(假定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甲公司对此项采用成本法核算。假设本例中甲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7年4月10日,甲公司又以2000万元的价格取得乙公司20%的股权,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5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按照乙公司章程规定,甲公司能够派人参与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假定甲公司在取得对乙公司12%的股权后,乙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50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乙公司未发生其他计人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对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追溯调整:

(1)对于原12%股权的成本11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80万元(9000×12%)之间的差额20万元,属于原投资时体现的商誉,该部分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对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在原投资时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额6000万元(15000-9000)相对于原持股比例12%的部分720万元中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部分600万元(5000×12%),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留存收益;除实现净损益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120万元,应当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0000

――,其他权益变动 1200000

贷:盈余公积 600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4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000

2007年4月10日,甲公司应确认对乙公司新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新取得的股权,其成本为2000万元,与取得该投资时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3000万元(15000×20%)之间的差额1000万元,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0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0

营业外收入 10000000

注意:确认该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为482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4100万元(与原持有比例相对应的部分为1100万元,新增股权的成本为3000万元)、损益调整60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120万元。

第二种情况,因处置投资等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第二步: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同理:(1)如果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商誉部分,因此不调整长期股

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如果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调整留存收益。

第三步:(1)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份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2)对于被投资单位在此期间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例2]甲公司原持有B乙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余额为9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06年12月6 日,甲公司将其持有的对乙公司20%的股权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5400万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4000万元。甲公司原取得对乙公司60%股权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3500万元(假定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自取得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后至处置投资前,乙公司实现净利润7500万元。假定乙公司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除所实现净损益外,乙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本例中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在出售20%的股权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代表,但不能对乙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改为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

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54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30000000

投资收益 24000000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60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5400万元之间的差额600万元(6000-13500x40%)为商誉,该部分商誉的价值不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

取得投资以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为4200万元[(24000-13500)×40%],其中:3000万元(7500×40%)为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其余1200万元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企业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000000

――其他权益变动 12000000

贷:盈余公积 3000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7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0000

权益资本成本篇7

成本法/收益法/长期股权投资/应用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认

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对于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除了股权的合并形成以外都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确认。

(一)长期股权投资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初始投资成本为证券的公允价值。

(二)通过现金直接购买,这种情况下的初始投资成本就是实际购买中的支付金额,包括直接费用、税金和其他支出等。

(三)投资者投入的,除约定价格不公允的情况外,其初始投资成本都按照合约约定的价值进行计算。

(四)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者债务重组所取得的初始投资资本,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的相关规定来确定计算。

二、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的应用

(一)定义及适用范围

长期股权投资在以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收到利润或现金股利后确认收益的方法即为成本法。

按照有关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的主要使用在以下几种情况中:1、在企业的合并重组中,投资企业可以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所有权控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50%以上或通过协议等对其经营决策拥有控制权。2、在非企业合并的情况下,投资企业通常对于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权,在市场价值中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没有报价。共同控制即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20%以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合作经营,拥有一票否决权。而当两个企业之间联合经营,投资企业在技术、经营决策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有影响时即为重大影响。

(二)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及核算程序

1、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通常被企业长期持有,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进行初始投资成本计算时,在追加资本、减少资本投入的同时要注意对于成本的核算调整,对于被投资企业所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当企业当期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配额度的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避免在成本核算上出现纰漏,造成企业损失。在这样的核算方法下,投资企业被动获取其对于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被投资单位的生产自主性。

2、核算程序。应用成本法对于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执行,避免核算错误的发生。第一,对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进行核算时,通常情况下以其初始投资成本作为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第二,被投资企业要按照投资企业对其的投资成本进行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分派,这些现金股利或利润所得即为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若到本年末累积利润大于等于被投资单位至上年末的累积净损益,则可以依据会计制度按公式计算并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则应先计算当期投资企业的营收股利利润,将以前所获得的现金股利计入为投资收益,对初始成本进行冲减。

(三)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和改进

1、理论依据。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长期股权投资以取得时的成本入账,不随所有者权益增减而调整,账面价值保持不变,除追加、收回或减少投资外,都以入账成本反映长期股权投资。因此无论企业盈亏,都只在收到现金股利和利润时才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在利润分派前投资企业没有分派利润的权利,两个企业相对独立。因此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不控制被投资企业且对其没有重大影响时。

2、成本法的改进。在运用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通过投资成本冲减及转回台帐的方式来改进成本法,在计算时不在重新累计计算以前的净损益和分配股利,直接根据当年分派的利润和上年净损益,结合投资成本冲减及转回台帐中金额计算投资收益和成本变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精力,也降低了差错率,达到了简化的效果。

三、长期股权投资中权益法的应用

(一)权益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在进行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权益份额变动情况调整投资账面价值的方法。

按照相关规定,当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如果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或者享有共同控制权,这种情况下采用权益法(即合营或联营企业投资)是非常明智的。

(二)权益法的核算方法和优点

1、核算方法:当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其差额应当计入被投资企业的当期损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营业外收入”,并且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以便于资金核算;反之则不进行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2、优点:应用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符合权责发生制的理论要求,是可行和有意义的。它不考虑股利是否收到,而是根据被投资其实是否有损益发生来确定投资企业的权益。权益法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经济实质关系的强调也减少了利用分配调整利润的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权益法的核算方法会发现,权益法在初始计量时会出现以下问题:若上市公司以市价评估净资产公允价值,享受的差额不应被重复确认为商誉或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而应作为营业外支出。如果对被投资方资产逐项评估确认公允价值,差额不一定是转让收益,也可能时负商誉或未入账的负债。在后续计量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与现金流入不符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问题。

四、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联系比较

(一)面对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对于其股票获利的处理方法相同。被投资企业按照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股票获利的分配后,投资企业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都只是在除权日注明股数变化,而不是进行详细的账务的处理。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对于资产减值计提的方式基本相同。当投资企业所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现象时,核算确定账面价值后要按规定的计提减值进行准备。投资企业对合营公司、子公司及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情况及产生重大影响的,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投资进行核算的,都要按照规定好的会计准则确定可回收资金,进行计提减值准备。但是无论是应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减值准备确定后,资金都不能再次转回。

(三)从对于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深入探究中可以得出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在进行核算时到底应用哪一种核算方法是根据投资企业拥有的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来决定的,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根据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变。

权益资本成本篇8

[关键词] 成本法 投资收益 确认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按企业的持股比例是否大于20%可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重大影响或被投资企业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而使投资企业的控制和影响能力受到限制时,通常采用成本法核算,成本法是指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成本记帐,一般情况下不予变更,只有在被投资企业支付清算性股利的情况下,才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进行调整,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在成本法下,企业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而所获得的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则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成本。因此,各类会计教材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均按此规定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给出了具体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些教材给出的方法存在明显不足。本文拟对此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并举例比较这两种方法所产生的差异。

一、现行的确认方法

我国最权威的注册会计师教材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给出了如下方法:

1、投资年度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当年若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就应分别投资前和投资后计算、确认属于投资收益和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如果不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年度以后各年(期)确认的投资收益或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被投资企业累计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另外,投资企业投资后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大于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应将宣告分配的数额全部确认为投资收益。

二、现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及修改意见

不难看出,上述方法对“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和投资后至上年

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净损益”中的“净损益”的含义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各种教材在举例时所使用的均为被投资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从表面上看,“净损益”即“净利润”,用“净利润”代替公式中的“净损益”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公司法规定:企业净利润应当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之后,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然后才能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因此,被投资企业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均是指其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相应地,投资企业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就应当使用“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净损益扣除被投资企业当年计提的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等之后的余额”而不是被投资企业净利润或净损益的总额,即上述公式中的相关部分应修改或解释为“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和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笔者认为,这才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本意,因为,若以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或净损益总额去计算和确认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则投资收益中必然包含被投资企业的部分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等,这样势必会使投资收益偏高,而且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投资企业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时,还会导致冲减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偏低,即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资产)虚增、投资收益(利润)虚增,这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因此,笔者建议将上述公式修改为:

1、投资年度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在投资当年若能分清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就应分别投资前和投资后计算、确认属于投资收益和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若不能分清的,按下列公式计算确认: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被投资企业累计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计实现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净利润)×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两种方法的对比

现举一例对两种方法作一下比较:

2000年6月30日,甲企业以银行存款购入乙企业5000股股票,每股价格

为19.92元,另支付手续费等4000元,占乙企业表决权资本的10%,并准备长期持有。乙企业每年均按10%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乙企业三年来实现的净利润及现金股利分配情况如下:

1、2000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

2、2001年3月2日宣告分配2000年现金股利500000元,4月5日支付,当年实现净利润800000元;

3、2002年3月4日宣告分配2001年现金股利600000元,4月10日支付,当年亏损200000元;

分别依据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后可知:

2001年3月2日乙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甲公司按现行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元,冲减的长期投资成本为10000元;而按修改后的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2000元,冲减的长期投资成本为18000元。

2002年3月4日乙公司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甲公司按现行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70000元,转回的长期投资成本为10000元;而按修改后的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4000元,转回的长期投资成本为4000元。

因此,两年累计计算,甲公司按不同的方法计算、确认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10000元和96000元,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分别为1000000元和986000元。因此,按现行方法会虚增

上一篇: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 下一篇:资本支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