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损害劳工权益

时间:2022-07-14 02:20:54

谁在损害劳工权益

媒体链接

中国开始出现直选工会主席

新华社广州1月27日电(记者赵东辉吴亮)新年刚过,港资虎彩集团有限公司员工的工作时间从5天半缩减为5天。这家公司直选产生的工会主席何劲松说:“这是工会和资方谈判的结果,大家选了我,我得对选民负责。”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这家企业是在一年前筹备直选工会主席的,任何一个工龄在一年以上的会员,均可报名成为候选人。最终竞争这一职位的是来自湖南的打工者何劲松和另一个年轻人。选举当天,包括公司总经理在内的数百名工会会员,听取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讲,接下来是员工的自由提问。最后,约占员工总数80%的500多工会会员参加了秘密写票和无记名投票。公开唱票并当场公示计票的结果是何劲松当选。

已有一年任职经历的何劲松说:“我基本兑现了当初的诺言,工会跟公司补签了集体合同,设立了员工困难辅助资金,劳资双方还就最低工资、劳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协商谈判。”

在福建省厦门市,美国投资企业豪富太古宇航有限公司的工会会员,最近还通过投票罢免了他们认为不称职的工会主席,并直选出新一届的主席。

不少企业老板对此尚有顾虑,怕直选的工会主席成了企业的“对手”,但也有一些开明的老板体会到直选的好处。“直选推动了企业的民主化管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公司利润的增长。”虎彩集团总经理陈成稳说。

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部长郭稳才说,目前,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外资企业直选工会主席的试点。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实行工会主席直选。目前,中国已有8.39万个外资和私营企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中,工会主席列席参加董事会的外资企业有9500多家。(本刊引用时有删节)

编者按:这也许是解决下面所述问题的正途。

与上述信息相比,最近更让普通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为其中隐含着"缩小贫富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念。而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国内各个角落时,却发现往往是发达地区出现春风难度的尴尬。据报道,广东过半的"三资"与私营企业有64.4%存在拖欠工人工资、克扣拒发工资现象,2001年广东省仅查处的无故克扣、拖欠工资案件就达10567宗,2002年上半年便已经查处5075宗。那些夹在国门内外、为跨国公司打工的农民待遇更令人堪忧。早有学者调查指出,近10年外来的农民打工者的平均工资基本未涨。还有研究者发现,中国沿海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赶不上当地粮食零售价格的增长,而且最低工资与当地平均工资的差距还在逐年拉大。国际上对中国劳工的待遇过低也有批评。

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外来打工者的权益问题。而国内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作为国际资本表现形式之一的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岗位稀缺的客观形势,恶性压价,加剧盘剥;发展中国家被跨国公司严重剥夺是世界性问题。另一种则认为,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国家,过剩要素的价格必然下跌。因此,劳力的工价下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3何况中国只有维持劳动力低价才能形成"比较优势"。

双方争论的缺陷是,谁都没有完整的研究依据。而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劳工系列研究"项目的课题组成员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发表了他们的实证研究报告《生产守则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则给出了大量数据,验证了跨国公司到底是在加剧剥夺,还是在承担社会责任,这个一般争论无法说明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生产守则运动,是指跨国公司在西方消费者运动的压力下,制定"公司生产守则",承诺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劳工权益,并要求其承包商同样遵循的行动。

违反劳工权益责任在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闻媒体和研究者不断揭露海外投资的出口商品生产厂存在的严重违反劳工权益的状况,引发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国际社会开始指责处于商品链顶端的跨国公司应对此承担责任。

在许多情况下,老板也是备受指责的一个群体,社会公众经常批评工厂老板为了赚钱,不注重工作环境的改善和践踏工人权益。正是由于他们中间一些人的行为导致了"血汗工厂"的存在,并催生了西方的公司社会责任/生产守则运动。以下简称"守则"。

是跨国公司还是中方老板应对劳工权益受损害负责?抑或背后还有其他因素?清华与深圳合作的调查分别列举了不同身份的群体所持的态度。

其一:跨国公司代表没有机会听到工人的声音

在接受调查的52名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从事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人员中,研究人员了解到,由于跨国公司具体执行这项任务的人员非常少,以及程序化的检查方式,使他们很难有机会能够听到真正来自工人的声音。有的受访者承认,要确保守则真正给工人带来好处是困难的,特别是当国内法不能有效发挥效力,他们很难强迫工厂主支付比法律要求或政府规定更高的待遇。

他们均承认实施守则增加了公司的营运成本,并使股东的经济收益受到影响,而且同样也提高了生产商的经营成本。任何一家企业必须确保能赢利,才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实施守则以及保障劳工的权益,正如广告和其他公关策略一样,是市场行为的另一种方式。

一名人权官员说:我们知道工厂会采取各种办法来对付我们的检查,为了确保工厂遵守行为准则,我们有的时候会在晚上11点钟赶到工厂检查工人加班情况和工厂是否按照公司规定安全使用化学品,但我们的人员毕竟非常有限,对不重要的客户,我们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当地政府部门应该要求企业守法,并加大对工厂的劳动监察,同时工人要有能力保护自己,包括组织真正的工会,和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有些公司代表反映,他们最大的困惑来自对中国法规、政府规章和政府部门独特工作方式的陌生。他们感到同一问题,同样的案例,甚至同样的法律条文,经常会从不同的政府官员那里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意见。有的时候,地方政府的官员和工厂管理者会联合抵制他们的检查与批评。因此,有人将实施生产守则的障碍归结为中国劳动法律法规的混乱、模糊及劳动执法部门对工人的歧视。

其二:工厂管理者掌握了对付检查的办法

在接受访谈调查的80家工厂200名管理者中,135名受访者认为,守则的实施使他们改变了以往的工厂管理模式。另外65名受访者表示,守则对改善工人境遇没有太大作用,他们指出,因为工厂必须考虑各种因素,订单的价格直接决定利润,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工厂不得不降低成本,包括维持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如果订单价格给得很低,工厂不可能给工人贴钱;客户下订单的时间没有固定期限,工厂不可能为某一个时间短而工作量大的订单新增机器和工人,因此加班就不可避免,否则不能按期交货所承担的损失就十分巨大。

在经历了几次检查之后,很多工厂已经掌握了一套对付检查的方法。因为所有的检查都是事先通知的,工/-方面有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事先做好一套应付客户和政府部门检查的假材料,培训工人更好地回答检查人员的问题。

厂长们说,各个客户的要求很不一致,并不是每个客户都要检查工人待遇和劳动标准,有的工厂会有多个客户,其中可能只有一个客户有劳动标准的要求。而其他客户则主要重视产品质量、交货期和价格,而对工作环境、安全卫生和工人待遇等只是附带看看而已。

一位厂长坦然地说,工厂的态度是实施生产守则的关键,如果工厂拒绝履行守则,它会有一整套的办法来应付客户;而且工厂也会选择客户,当一个客户的订单利润低且难打交道,工厂就可能放弃这个客户。客户很明白这个利害关系,所以它要有足够把握才会有质量和价格之外的社会责任要求。

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执行生产守则提高了工厂的经营成本。客户只是提出改善要求;而任何改善都要投入资金,提高成本。但是,客户却总是把价格压得最低、交货时间规定得最紧并对生产质量要求较高。如果提高工资和其他成本,工厂就有关门的危险。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来,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市场的订单大幅减少,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要工厂落实守则和遵守劳动法都是比较困难的。

所有的受访者都承认,客户的意见是他们最重要的考虑。因为中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当地政府部门容易用人情办法给予疏通,而且他们是投资者,政府会注意保护他们的利益;如果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新闻媒体不会注意到工厂内存在的问题;由于工厂有严密的保安和管理制度,公众社会或消费者很难了解工厂的实际运作情况。

一名台资厂受访者说,所有的改变都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有大量的金钱投入,仅就给工人购买社会保险、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和改善工艺满足环保要求,工厂每个月就得增加300万元的开支。在订单价格和劳动生产率没有太大提高的情况下,老板是很难作出这样抉择的。如果这个压力来自当地政府,老板首先考虑的是搬迁工厂,现在已经有不少工厂为减少成本而把工厂搬走了;如果压力来自客户,我们就没有办法回避了:因为两个客户的订单就占我们整个工厂生产量的80%。这样,订单自然就成为最大的改革动力了。

其三:工人担心被开除

对工人的调查是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间在广东省进行的。300名受访工人大多为服装、制鞋、手袋、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工厂,在这些行业中主要是30岁以下的女工,多数接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教育,来自内地的农村。

受访工人中有56%的人认为,检查后工厂和工人生活及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一个工人说,工人是不敢向工厂提出不满的,所以他希望客户能够发现问题,让工厂改善工人的待遇。

但有44%的人认为,这种检查只是形式而已。一名东莞服装厂的工人说,他所在的工厂在1999年至2001年12月有10批客户来工厂查看过,其中只有-家美国公司到宿舍问工人的收入、食堂等情况,其他的客户只是到车间巡查一番就走了。虽然来了这么多人检查,订单也越来越多,但工人的待遇一点也没有改善,加班还是那么多,工资也没有提高。所以,他已经不相信客户的检查能够对工人有好处这样的话了,得到好处的只是老板。

另一位工人说,我们工厂几乎每个月都有客户来看。有的时候,干部会临时通知我们赶紧回去搞卫生,给我们开会布置怎样回答客人问题,并警告我们,如果说了对工厂不利的话,客户会撤订单,工人没活干,大家都不奸。客户很少问到工人,即使被问到,我们都不敢说对工厂不利的话。客户不可能在工厂停留很长时间,效果很小,检查前后都是一样的。原来还有人说真话,但看到没有什么变化,后来大家都不愿意说了。客户来了以后,有老板和主管陪着,又吃又喝,他们当然是听老板的,哪里会听我们工人说话。

东莞的一个有6000多名工人的大型鞋厂,生产世界多个著名品牌的鞋,工厂内建立了・-整套执行和监督生产守则的机制,包括由跨国公司派驻厂内的人权官员管理的工人投诉信箱。但该厂的女工告诉凋查者,她们的工作时间非常长,每天要工作12至14小时,以标准工作时间计算,这些女工的收入均达不到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标准;厂方虽然给工人发放了口罩,但仍能闻到浓重的气味。一名女工的岗位原来有4名工人,在其他3名工人都先后离职后,她必须一个人完成之前4个人的工作量,但工资并未因此增加,沉重的工作定额导致她每天必须加班到深夜都无法完成任务。一个生产出口美国产品的电子厂‘女工说,她在2001年的最长连续工作是84小时,其间只能每天间断3次作为吃饭时间;另一手袋厂女工说,由于工厂连续加班到深夜2点钟,工人们被迫用夹子把上眼帘夹住,以避免在工作中睡着。力n班到深夜是发庄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

女工们说,厂里经常有人来检查,但事先管理人员都会召集工人开会,告诉工人应该怎样回答,并威胁如果回答错了,就会被开除和扣钱。

其四:基层官员大多数没听说过这回事

在200名受访政府官员中,知道"公司社会责任"、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的仅有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3%,其中仅有1名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官员详细理解"生产守则"的内容,另外5人中,只是听说过这些概念,但不了解守则的基本内容。

虽然高达97%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公司社会责任"、"生产守则"等概念,但当他们解了这些概念后,有53%的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一名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的官员说,如果跨国公司能够要求他们的供应商遵守我们的劳动法,得益的不仅是工人,我们这些人的工作也会轻松许多,现在每年有那么多的劳动争议案件,症结就在于老板不守法。

有44%的受访者不理解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担心跨国公司的这种做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吓跑老板,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跨国公司管了他们不该管的事。

因为与地方经济没有密切的联系,广东之外的官员普遍能够以比较超然的立场来理解跨国公司推行的生产守则运动。但广东基层政府官员则不可能如此超脱,外资企业和出口经济是当地的经济命脉,推行守则提高劳工待遇所需要的成本都是由当地企业承担的,这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丧失,并可能损害当地企业和政府的经济利益,因此当地基层政府官员更多表现出对跨国公司的行为不理解甚至担忧的态度。有一位地方劳动部门官员坦率地说,现在很多工厂搬迁到内地甚至转移到越南,就是因为有的客户要求严格,工厂-无法承受过高的工人工资,而这些工厂搬迁对当地经济损失严重。所以他不赞同客户要求工/--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因此也影响到他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广东的基层地方官员中比较普遍。这也反映了他们的身份角色,因为他们不仅是劳动行政官员,而且肩负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在利益属地化和劳动者外来化的时代里,劳动者利益与地方政府、当地居民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所以,作为地方政府和当地人利益的代表,他们首先要考虑当地经济的利益。

从这个角度看,工厂管理者和政府官员的态度之间又存在共同特征,即当自身的经济利益可能受到损害时,会持反对和拒绝的立场。只不过工/-・管理层与跨国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直接的利害关系,对跨国公司的一些做法,即使有怨言,也不能违抗而政府官员因为不存在这种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持不理解和反对立场的人明显高于工厂管理者。

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问题一:降低工资和实施守则的矛盾能够调和吗?

在生产守则运作模式中,买家与卖家的权利义务是不平等的:买家成为生产守则的制定者、推行者和得利者;而卖家则是执行者和成本的被动承担者。因此,生产守则可能沦为买家公司的公关工具:一方面它们向消费者夸耀自己如何致力于保护劳工权益,另一方面却在与卖家的谈判中,维持甚至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工期的种种要求,并尽量压低产品价格,从而使卖家极其有限的利润空间无法承担改善劳工状况的成本。所以,要想保障生产守则切实有效的实施,就必须在买家与卖家之间合理地分摊推行生产守则所需要的成本。

然而实际情况是,买家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往往会要求卖家把价格压到最低。而对于工厂来说,压低价格的惟一途径就是压低工人工资,以此降低生产成本。

有专家指出,经济全球化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而竞相进行"低工资竞赛"。"低工资竞赛"是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的。降低成本永远是跨国公司开拓市场的重要选择。因此,当生产商为执行行为准则而要求提高单价时,就必须面临客户转移订单的危险。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商讨价还价的砝码越来越少,价格优势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所谓的价格优势,最后必然转嫁到工人身上。因此,降低工资和实施守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问题二:地方政策是在保护劳工还是在损害劳工?

在当前我国的法律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着全国性法律与地方法规的冲突,法律条文与执行的差距等诸多问题。各级政府经常制定一些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文件作为行为规范,这些文件被视同于法律法规,而且是地方政府首要的执行标准。

户籍制度更导致地方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护当地职工的权益上,对作为农村劳动力和外来人口双重身份的农民工,表现出明显的歧视。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各种土政策来牺牲法律的尊严和农民工的权益。而绝大多数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雇佣的就是这些农民工,

在调查中,研究人员还感到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上级政府,与执行者--基层政府之间的巨大的差距。像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普遍的"三来一补"企业,就是地方政府代表社区利益参加到招商引资和经济管理之中,地方政府与资方形成了利益共生体:外来劳工便成为当地人与资方"共同挤兑"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地方政府公正执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个利益关系中缺乏平等,外来劳工处于弱势地位。

地方政府与资方的利益共同体也干扰了劳动行政部门的公正执法。比如,基层劳动站承担着主要劳动管理职能。但它们作为基层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服从地方政府的决策。深圳一位基层劳动站站长诉苦说,基层劳动站直接受地方政府领导,他们的角色很难当。如果严格执行劳动法,所有的工厂都要关门,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

在对珠江三角洲10个城市39个镇的调查中,研究人员普遍感到,承担保护劳工职责和主要依靠外来工交费支撑的劳动行政部门官员普遍对劳工态度冷漠。在地方利益与资方利益一致化的现实环境中,地方政府和基层执法者对外来工的"管理"被简化为收费和驱赶,而所谓的优化投资环境成为牺牲法律和工人合法权益的最好借口。

在完成了详实的调查报告之后,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说遥"我们历经了4年的时间,仍然感到不能清楚地评价全球化背景下公司的社会责任和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的意义,更没能透彻地分析它们可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看起来,生产守则并没有让跨国公司承担起它们应负的社会责任,全球化也并不像人们所向往的那样,会有一套办法解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根本问题。而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当资本在权力中找到靠山,并与其结为利益共同体的时候,则劳工的权益就成了砧板上的一块肉。

相关资料

生产守则运动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发生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向外资开放市场。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自由流动特权,使跨国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建立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世界范围的资源流动和全球化的生产使跨国公司能够规避国际劳工法规,并且不受东道国劳工立法的制约,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消费者运动的压力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纷纷开始制定"公司生产守则"。承诺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投资所在国的相关法律、维护劳工权益、改善劳动条件,并要求其承包商与转包商遵循同样的行为规范。

生产守则能够纠正对劳工权益的损害吗?

生产守则通常是由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自行制定、解释、实施并监测其效果,即跨国公司实施着对生产守则的完全控制。因此,其最大弊病在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监督,而可能沦为跨国公司争取消费者信任的公关工具。

因为,"买家主导型的商品链"是生产守则的基础。跨国公司处于这个供应链的顶部,大型零售商及贸易公司控制着产品的设计、营销和品牌,从而有权向厂商提出有关产品的价格、质量,甚至工厂安全、健康、环保及劳工政策等等,而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厂商通常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

同样,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又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无法与其雇主有任何谈判能力。

跨国公司在面临边际利润的压力下,对守则的实施缺乏诚意。例如,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正是美国的玩具零售商压低工资与福利,不向发展中国家纳税,无视健康与安全标准,对于因行使权利而被解雇的工人视而不见。如果有一天中国开始认真实施其劳动法与环保法,它就会撤离中国而转向孟加拉国或洪都拉斯。"口

上一篇:处理国有资产要以人为本 下一篇:用规则限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