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范文

时间:2023-10-29 04:38:17

三峡水利

三峡水利篇1

1.1工程概况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枢纽”)是黄河“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保安工程体系中的第一座大型工程、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三门峡枢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6.5%,控制黄河水量的89%,控制黄河沙量的98%。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分为左岸挡水坝段、溢流坝段、隔墩坝段、电站坝段、安装场、右岸挡水坝段。现在,三门峡枢纽共有27个泄水孔洞,包括12个深孔、12个底孔、2条隧洞、1根排沙钢管,315m水位泄流能力为9701(不含机组泄量)m3/s。三门峡枢纽发挥着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等综合效益。

1.2建设历程

三门峡枢纽委托苏联设计,是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施工,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58年10月截流,1960年9月实现蓄水,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三门峡枢纽1960年开始蓄水后,库区淤积严重,1965—1968年进行第一次改建(也称增建工程),主要内容为增设“两洞四管”。1969—1978年进行第二次改建(也称改建工程),主要内容为打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作为永久排沙底孔,同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发电机组。为解决溢流坝泄水底孔磨蚀、下游2号隧洞出口淘刷以及进一步增大泄流规模等一系列问题,1984—2003年进行了泄流工程二期改建,1989—1990年打开9、10号底孔,1998—2001年打开11、12号底孔工程和1~3号底孔出口增设消能工。

1.3三门峡枢纽的特点

(1)边运行边改建。三门峡枢纽原设计的问题导致其在原建基础上长期大规模改建,在改建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枢纽完成所承担的防汛、防凌、调水等任务。随着改建施工的进程,三门峡枢纽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这是其他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所没有或少见的。(2)受泥沙影响。泥沙导致枢纽过流建筑物混凝土磨损、汽蚀破坏严重;闸门及对应的导轨、水封座板、底坎等门槽埋件遭受破坏,维修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泥沙淤堵致使闸门启闭力增加,给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3)受水库运用方式影响。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由“蓄水拦沙”(1960年9月—1962年3月)到“滞洪排沙”(1962年3月—1973年10月)再到“蓄清排浑”(1973年11月至今)的转变。不完全年调节方式使设备启停频繁。水库运用方式的变更使得高坝低水位应用,大坝受力条件发生根本变化,有利于坝体安全。(4)受枢纽老化影响。三门峡枢纽已经蓄水运用几十年,大坝进入老化期,混凝土结构出现磨蚀、渗漏、裂缝等破坏现象,机电设备部分功能失效,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下降,给工程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综上所述,三门峡枢纽的工程管理工作受多方面影响,总体上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管理难度较大。

2工程管理探索与实践

工程管理是枢纽管理的基础,是枢纽工程发挥功效的实现途径。三门峡枢纽管理涵盖范围广泛,主要涵盖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工程巡检与监测、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养护维修与更新改造、坝区管理、通信及信息化管理、坝区旅游管理等方面。工程管理工作涉及水工、水文、机械、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领域,专业性较强,协调工作量大且较为复杂。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黄河三门峡就以三门天险闻名于世,形成了丰富厚重的黄河三门峡文化,黄河三门峡文化包括以历史古迹为核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以诗词歌赋为核心的诗词文化、以三门峡水利工程为核心的枢纽建设与管理文化、以水利知识为核心的科普文化、以民风民俗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等,为坝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这是其他水利枢纽少有的,是三门峡枢纽的特色。1983年以前,枢纽长期未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大坝由原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负责改建和维护管理,水电站由三门峡水力发电厂运行管理,归属于河南省电力工业局,水库的蓄泄运用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调度。这种分块管理影响了工程的全面规划和改造完善,以及水库的调度运用和改建施工的统一管理[1]。另外,枢纽改建的紧迫性导致工作重心放在了建设方面,这样造成了“重建轻管”的状况。虽然枢纽的防汛、防凌、发电等综合效益有所发挥,但是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1983年,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以下简称“三门峡枢纽局”)成立后,按照“以水保电,以电养水”的方针,开始走向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发挥工程效益的新阶段。在几十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结合三门峡枢纽管理实际和特点,以法规制度为准则,适应形势变化,完善细化管理内容,合理配置资源,严格各项管理,强化责任落实,依靠科技进步,注重科技和管理创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三门峡枢纽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做法。

2.1组织管理

依据三门峡枢纽规模、特点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机构设置,采取分级管理。三门峡枢纽局是三门峡枢纽的管理单位,下属的工程管理分局是三门峡枢纽的具体工程管理单位,防汛抗旱办公室按照上级指令履行三门峡水库的调度职能。组织机构的设立根据职能以职定岗、以岗定人,坚持以人为本,以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能为原则。三门峡枢纽局对各岗位编制了岗位说明,对各岗位的职责及任职要求进行了说明,促进了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2.2制度管理

规章制度是工程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基础。为加强枢纽工程管理的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三门峡枢纽局根据水工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和设备的运用、维修及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制定各主要建筑物和附属设施的运用和维修技术要点、主要设备的大修及更新改造标准,包括设施、设备的巡检制度、运行规程、操作规程、检修规程等。针对水库调度、安全管理、大修更改项目、材料物资、档案管理等分别制定了《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管理办法》《三门峡水利枢纽防汛预警办法》《安全生产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设备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维护材料使用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制定了各类应急方案,构建了枢纽工程在特殊条件下和突发险情条件下的应急应变体系。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并根据枢纽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使枢纽工程管理工作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工程管理有章可循,保证了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2.3工程巡检与监测

枢纽运行期间,按照巡检制度,对水工建筑物及附属设施、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及时发现枢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巡检采取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巡检记录完整。特殊部位采用专用设备进行检查,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水下电视系统”对闸门槽水下部分和张公岛导墙水下基础部位及左岸护岸水下基础部位进行水下检查。枢纽建设期安装的大坝监测系统由于老化以及工程改建过程中的破坏,因此一部分测量仪器失效,部分项目停测,部分测量数据不准确,同时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测量自动化程度较低。1991—1994年对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进行了自动化改造,之后又对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局部改造,通过改造,恢复了部分停测的项目,提高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提升了大坝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枢纽运行期间,加强观测仪器的检验和维护,整理原始记录数据,编制观测资料月报和进行年度资料整编,按规定时间上报大坝观测报告,定期进行观测资料分析。在发生大洪水、地震等特殊情况时,加大巡检频次,关注参数变化,必要时编制专项分析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及时养护、保养,对于较大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列入岁修计划。1989—1991年,三门峡枢纽局与天津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对1958—1988年大坝应力应变及温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和分析,这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先后获得水利部、(原)能源部规划设计总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4安全管理

根据国家法规,建立了工程管理责任制。按照要求,编制了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应急管理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组织安全检查,识别危险源,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按照规定进行大坝注册登记工作,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大库注册登记证书。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大坝状况,开展大坝安全状态的检查和评估及验收工作,1985年12月黄委受水电部委托,组织设计、施工和管理单位共同对三门峡水利枢纽进行了初步验收,结论为正常坝;1990年4月,三门峡枢纽局对大坝的安全状态进行了检查和评估,水利部责成黄委负责鉴定和验收,确认为正常坝;2015—2016年,三门峡枢纽局委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对三门峡大坝开展了安全评估工作,经黄委鉴定,结论为一类坝。

2.5运行管理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批复的《近期黄河中下游洪水调度方案》,三门峡水库由黄河防总负责调度,三门峡枢纽局负责组织实施。在实施调度工作中,按照运行操作规程,三门峡枢纽局严格、准确执行黄河防总调度指令,并对闸门启闭操作进行记录。运行期间,编制机电设备检查表,建立枢纽设备运行档案,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在1995年水利部水管司进行的闸门及启闭机设备管理等级评定中,三门峡枢纽13台(套)防汛主设备及闸门被评为一类工程。三门峡枢纽是建设在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利枢纽,为了解决泥沙问题,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由“蓄水拦沙”到“滞洪排沙”再到“蓄清排浑”的转变,枢纽任务除防汛、防凌、灌溉、发电外,还有调水调沙等任务,在一定的来水条件下,既要与上级防汛部门协调好水调工作,又要与电调部门协调好机组发电工作,同时在汛期和特殊时段做好库区的排沙工作。多任务的目标要求三门峡枢纽水库调度要统筹兼顾、整体考虑。三门峡水库目前形成了200多km2的水域,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对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水库及下游安全和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6养护维修与更新改造

养护维修与更新改造是确保枢纽工程完整、可靠和安全运行,维持大坝健康生命,延长大坝使用寿命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运行,大坝逐渐老化,设备缺陷增多,可靠性下降。三门峡枢纽局针对巡检、监测及运行中发现的水工建筑物设施及机电设备缺陷、故障影响大坝安全运行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及时进行养护、维修或更新,消除异常及病害隐患。坚持遵循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养重于修,修重于抢”。每年安排对水工建筑物泄流设施进行岁修,对启闭设备、拦污栅条进行大修。为了缩短全部泄流孔的关门时间,削减下游洪峰,1988—1989年汛前对部分深水孔和底孔工作闸门进行“一门一机”改造,达到了设计关闭时间8h的要求。1986年、2005年分别对张公岛导墙进行加固处理。1994—1997年对2#泄流排沙隧洞出口进行了加固。2007年9月—2011年6月对坝顶两台3500kN门机进行了更新,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2.7坝区管理

三门峡枢纽局针对坝区划界历史遗留问题,与地方政府研究协调确定管理区、保护区,1987年4月确认山西侧管理区面积为129.86hm2,1997年10月取得山西侧129.86hm2土地使用证;1995年5月确认河南侧管理区面积为147.73hm2,2003年9月取得河南侧约60hm2土地使用证。坝区划界确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坝区的面貌反映了一个水利枢纽工程管理的水平。三门峡枢纽局编制并修订了坝区发展规划,并积极按照规划推进坝区的各项建设。针对坝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条件,重点进行了坝区绿化美化,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初步实现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2006年新建三门峡枢纽大门,2005—2006年对坝区主要道路进行了改线和翻新,改善了坝区交通条件,基本实现了景区封闭管理;2010年,建设了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廉政园,坝区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1998年,三门峡大坝被河南省委列为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2013年驻坝部队撤离后,组建了专职负责坝区治安的坝区治安巡防大队,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了枢纽安保工作的水平,努力打造安全坝区、文明坝区。

2.8通信及信息化管理

通信是工程管理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三门峡枢纽局通信网络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后经不断改建、扩建,逐步形成了以数字交换为节点,微波传输为纽带,有线通信为主导,无线移动通信为补充,集语音、数据、图像传输为一体的综合性通信网络,实现了与黄河防汛通信网、河南省电力调度网、电信公网、联通和移动网的中继联网。网络覆盖各办公、住宅和坝区各生产经营网点,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内部专用通信网络。运行期间做好维护,保证系统畅通、可靠。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通信设施不断进行更新、改造和建设,逐渐形成了集防汛、电调、办公、住宅等多领域、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通信网络[2]。三门峡枢纽局信息系统始建于1999年,逐步发展为黄河云、雨、水情防汛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电算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大坝运行视频监控系统,电厂管理信息系统,视频会商系统,黄河水量调度系统。2004年开通外网宣传网站“黄河三门峡网”,成为外界了解三门峡枢纽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枢纽管理信息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2.9坝区旅游管理

多年来,三门峡枢纽局大力发展旅游等多种经营。2001年,三门峡大坝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景区。2004年10月,成立了三门峡黄河明珠旅游开发公司,专门从事旅游开发工作,陆续开发了“一步跨两省”“廊道水晶宫”等旅游景点。1993年投资兴建了三门峡展览馆,2008年对三门峡展览馆进行了整修和重新布展,黄河三门峡文化得以挖掘和展示,2017年建成了黄河文化园。

3工程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与主要经验

3.1取得的成效

三门峡枢纽局通过几十年的工程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支专业、优良的工程管理队伍;针对三门峡枢纽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维持了工程设施的完整性和完好性,三门峡枢纽实现了枢纽运行及大坝安全运用,2016年大坝安全鉴定被评为一类坝;通过“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水库基本实现冲淤平衡,说明了在多沙河流上可以修建水库,而且可以持续兴利运行;库区形成了河南省最大的湿地,白天鹅等珍稀动物在这里栖息,改善了库区环境,并促进了三门峡市当地经济的发展;坝区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黄河三门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利用和展示,提高了三门峡枢纽的知名度;坝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枢纽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成为工程管理的新亮点;坝区划界确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减少了与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的纠纷;工程管理单位多次被评为黄委工程管理先进单位。

3.2主要经验

(1)水利枢纽要统一管理。根据三门峡枢纽管理经验可知,水利枢纽是一个整体,不统一管理将会影响工程的改造完善,影响水库的调度运用和改建施工管理。一个水利枢纽要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必须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实现枢纽管理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规章制度是工程管理的制度保障。三门峡枢纽局把制度建设作为工程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按照水利部、黄委颁布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建立了大坝巡视检查制度、设备检查保养制度、大坝观测规程、操作及检修规程、坝区管理办法等系统、完备的制度、办法、体系,并根据内部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使工程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3)坚持把工程的安全运用作为工程管理的首要目标。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到枢纽效益的充分发挥,而且涉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安全是工程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工程管理的最低红线。没有工程的安全就谈不上工程的兴利,谈不上工程效益的发挥。为了工程安全,三门峡枢纽局按照制度要求,加强对水工建筑物和设备的巡视检查、安全监测和维护保养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用。(4)进行水、沙、电一体化水库调度,努力实现来水效益最大化。三门峡枢纽是建设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利枢纽,承担的任务除防汛、防凌、灌溉、发电外,还有调水调沙等,多任务的目标要求三门峡枢纽水库调度要统筹兼顾、整体考虑,在一定的来水条件下,既要与上级防汛部门协调好水调工作,又要与电调部门协调好机组发电工作,同时在汛期和特殊时段做好库区的排沙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三门峡枢纽在这方面取得了宝贵的调度经验。(5)持续不断地改善坝区环境面貌。三门峡枢纽规划设计于20世纪50年代,基于当时的建设理念,只重视枢纽本身工程的建设,以及工程防洪、防凌、发电、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不重视大坝管理区的环境面貌建设,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谈不上挖掘水利工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利用开发旅游等附属功能。现在的水利建设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基本职能向多种复合职能转变,重视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努力实现大坝与自然的和谐,并注重改善枢纽建设和管理单位职工生活条件。基于以上理念的变化,三门峡枢纽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坝容、坝貌的治理,坝区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但是,坝区环境面貌现状与三门峡枢纽在坝工界的地位还不相称,与新时期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坝区环境面貌。(6)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枢纽管理单位引进推广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于工程、设备改造和更新中。引进安装监视系统用于操作闸门启闭设备,成功对大坝监测系统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采用抗磨蚀材料用于泄流孔洞的检修,引进混凝土碳化防治材料解决混凝土碳化问题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人员工作条件,提升了枢纽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4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1)进一步开展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努力提升枢纽效益。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投运,经反复研究讨论,水利部决定三门峡水库2003年进行1a原型试验,非汛期控制水位为318m,汛期洪水期敞泄。其后水库一直在此原则下运用,迄今已经14a。近年来,三门峡水库入库水量、沙量显著减少,水库运用边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新情况、新变化,建议进一步开展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通过与万家寨、小浪底等水库联合运用,共同实现黄河中下游防洪减淤等多重目标,努力提升三门峡枢纽效益。(2)引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管理方法,进一步解决制约工程管理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促进工程管理手段的提升。针对水工建筑物磨蚀、碳化等病害,闸门集中控制和信息集成等制约工程管理的技术需求和问题,跟踪与工程管理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应用。对于水工建筑物病害,调研新的病害防治材料,综合比较其技术性能和经济性,选取适合三门峡枢纽工况特点的病害防治材料,消除病害或延缓病害的发展,达到提高工程耐久性、延长使用年限、降低检修频次从而节省检修资金的目的。针对工程进入老化期的现实,利用新手段对工程进行健康诊断、风险分析及评估、寿命评估,建立预警机制。(3)建设“数字枢纽”,提高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形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统一指挥的工程管理体系。继续加大利用新技术对传统设备的更新改造力度,促进工程管理在机电设备集中监控系统、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防汛网络、办公系统及档案管理系统的整合融合,形成综合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建设“数字枢纽”,提升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形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统一指挥的工程管理体系。(4)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打造“智慧景区”,建设具有黄河三门峡文化特色的AAAA级景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营增效的有效途径。主题旅游、知识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人们在旅游休闲过程中获得一定知识,受到文化熏陶,可增加旅游的意义和情趣。三门峡枢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丰厚的黄河三门峡文化,挖掘其中的内涵并通过景观、旅游产品等多种途径展示出来,可提升三门峡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加吸引力。利用信息技术等打造“智慧景区”,实现景区管理、保护、发展、服务的信息化。以现有三门峡明珠旅游开发公司为平台,把景区建设和旅游开发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建设AAAA级景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5)探索工程管理新模式,把需要大额投资的枢纽工程改造项目纳入水利基金渠道。现在工程管理是按照“以水保电,以电养水”的模式运行的,这种运行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事企结合的特殊模式。近年来黄河来水偏少,发电效益减少;而枢纽经过几十年的运用,需要的大坝维护和设备更新升级资金量很大,管理单位依靠现在的经济状况不能及时到位资金。因此,需要完善“以水保电,以电养水”的工程管理模式,把需要大额投资的枢纽工程改造项目纳入水利基金渠道,使枢纽工程重大改造项目得以及时开展,有利于工程管理工作向高层次发展。(6)持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建设国家一类水管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枢纽工程管理领域的新理念不断涌现,枢纽工程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是枢纽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今后,三门峡枢纽局将按照水利部一类水管单位的要求,结合枢纽的实际情况,健全完善工程管理规章制度,继续及时进行更新改造,保持枢纽设施的完整性和完好性,有效发挥枢纽设计功能,持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利用6~10a时间达到国家一类水管单位的标准。

作者:李明堂 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编纂委员会.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219.

三峡水利篇2

题材独特,主业或迎来大幅增长

股价走势稳健,分析师上调赢利预测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主业有望大幅增长

主业亮点:供电业务市场迅猛增长

公司主业分两部分:发电和供电。09年以前,电力业务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4。由于广告业务在09年将不再并表,预计公司09年90%以上的营业收入都将来自于电力主业。

公司发电业务主要经营小水电,装机位于磨刀溪梯级开发流域。目前的装机规模为12.3万千瓦,在水电行业中显得较弱势,且目前尚无兴建新水电站的计划。我们预计2011年之前,水电难以对公司的盈利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司主业目前的亮点在供电业务,公司电网业务占重庆市万州区电网业务的90%以上,而万州区电力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因此公司电网业务可能完全逆经济周期而动,大幅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大规划”拉升用电需求

万州07年的电力需求只有约10亿千瓦时,但随着万州地区以盐气化工和多晶硅项目为代表的大型化工项目的上马,万州地区工业用电量的需求将曾呈现出跨越式增长的势头。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经济仍处于下行周期,这使万州地区的高耗能项目面临产能过剩之嫌。但是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投产,万州地区用电量的快速增长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认为即使考虑新投产项目产能过剩的问题,201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产能过剩问题将得以缓解,我们更有对万州电力需求保持乐观的理由。我们假设万州地区新增高耗能项目最终达产的只有设计产能的50%的极端情况,万州地区电力需求也将以每年25%的增速增长。

供需缺口“催紧”电力需求

根据《重庆市万州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修订)》,2010年供电负荷将达到50万kW,公司供电量占万州区用电量的90%左右,这为公司新增供电能力提供了机会。此外,万州电力需求及电源增量的高速增长,将给公司供电量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配合供电需求的增长,电网建设方面,公司08 年对一条110kV线路、两条35kV线路进行了改造,一个变电站进行了扩容,完成电网项目投资约7200万元。我们认为公司目前电网建设投资与万州的电力需求的增速相比仍偏保守,因此在用电需求、网内装机高速增长的同时,公司在加大电网方面的建设力度,拓展电力市场方面仍有空间。公司08年3季度资产负债率为65%,处于水电行业正常的负债区间,通过贷款支持电网建设应是可行的。

随着公司下游市场的膨胀,公司外购电电量将高速增长。因为电网建设瓶颈和电源点距离的因素,公司目前外购电全部来自湖北恩施等周边地区,我们预计公司未来外购电的主力电源仍将是周边地区。恩施地区清江流域建有水布垭、隔河岩和高州坝等大型水电项目,装机高达330万千瓦。因此公司外购电量需求是有充分保障的。

电价变动难改盈利增长趋势

销售电价近期调整概率小。2008年公司销售电价调整幅度较大,极大提升了公司盈利能力。我们认为,09年公司销售电价继续提升可能性较小,原因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国家发改委倾向于通过稳定电价来保证下游企业盈利空间。

预计外购电价在0.27元/千瓦时以下。电价低于直接从重庆电网购电。 我们尚没有获得公司外购电量合同价格的具体数据,但是公司外购电价主要以湖北省的水电为主,参考三峡工程供重庆地区的电价0.229元/千瓦时以及磨刀溪流域其他小水电0.270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我们预计公司外购电价的价格应在0.27元/千瓦时以下。

我们认为公司未来盈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不在于购电成本,而来自用电需求的高速增长。万州用电需求将在未来几年保持旺盛增长,电力供应仍将保持较为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供需环境下,即使外购电价上调,公司仍能通过用电需求的高速增长实现盈利能力的高速增长。

依托“中节能”绿色环保概念

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是水利部,但第一大股东却是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绝对控股的子公司重庆中节能实业有限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中央企业,是我国节能环保领域唯一的部级专业公司,其各主业板块实力均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这使得在电力主业之外,公司的后续发展又有了新的可能性。

《重庆市万州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修订)》中明确提到“支持上市公司三峡水利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非电产业,增强市场融资能力”。但是公司是否能利用自身身处资本市场这一平台,顺利借到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东风则尚不明朗。即使公司真的被纳入了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资产整合的布局当中,由于公司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相距较远,公司作为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整体上市的平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资产注入仍存一定的可能。如果这一假设实现,公司未来的发展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估值偏低 分析师上调赢利预测

同其他水电上市公司比较来看,三峡水利的P/E倍数和PEG均处于水电行业估值的中枢,但是我们认为公司估值水平的合理参照对象应是“文山电力(600995)”。公司与文山电力非常相像,几乎就是“文山电力”的复制。同样是经营小水电加地方电网,同样是所处区域电力需求高速增长,同样是占有当地电力市场的绝对多数份额。因此,我们认为文山电力对三峡水利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按照08年三季度EPS计算,文山电力的P/E为33倍,而三峡水利的P/E只有24倍数。如果我们按照市场给文山的估值计算,三峡水利明显还存在溢价的空间。

此外,重庆“两江开发区”一旦获批,重庆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庆新一轮投资高潮到来等预期将对公司估值构成有力的支撑。因此,我们认为公司的估值应存在相当的溢价空间。按照我们的盈利预测,公司09-10年的动态市盈率为24倍和18倍,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将公司上调为“增持”投资评级。此外,浙商证券认为,作为这样一支基本面良好且集水电、环保于一身的重庆概念股,近期涨幅较小,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后市如果量能有效放大,股价有望向上拓展空间,投资者可视量能变化予以适当关注。

三峡水利篇3

[关键词]手持GPS;水利普查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77-01

1 三门峡库区水利普查概况

三门峡库区水利普查对象为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管辖的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测区高度分散,具有面广、点散、线长等特点,广泛分布于甘、陕、晋、豫四省境内。共管辖水文站24处,水质监测断面14个,水位站13处,雨量站258处。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92%,控制了黄河上游来水的89%和来沙的98%。

2 水利普查中的测量工作

水利普查范围较大,同步性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三门峡库区水利普查的数据采集与定位方法必然是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方式。三门峡库区水利普查的范围广,填图比例尺大,其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中的定位与数据采集方法具体归纳有如下:

对于有居民的河流区域:⑴对河流的沿岸线进行沿岸踏勘与填图测量,尤其要用GPS进行沿岸观测点与特征点的高精度定位静态测量,以满足规范要求。⑵用GPS RTK系统配合双频回声测深仪进行水上和沿岸地形地貌的高精度测量,和水深的确定。⑶用DGPS定位手段进行河流的类型分布和水资源情况调查。

对于无居民的河流区域:⑴对于一般性无居民河流区域,采用DGPS对沿岸地物特征点、典型类型及界线、开发活动情况进行高精度定位,并满足规范要求。⑵对于专项性无居民的流域除完成沿程勘测和填图外还要求对特征基点进行DGPS测量及标记。

3 中海达Q5手持GPS接收机简介

中海达的Q5是亚米级手持机,水利普查外业对精度的需求最普遍的也是亚米级,外业数据采集的精度符合水利普查的标准。Q5手持式GPS相对于GPS RTK,它的使用有如下特点:⑴操作相对简单。不同于GPS RTK,手持GPS无需架设基准站。⑵应用领域较广。不仅能用于水利普查,还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国土资源勘察等多种方向。⑶可扩展性强,可供第三方软件开发。⑷轻便实用。它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独立使用、全天候实时定位。

4 坐标转换参数

在坐标系统主界面中,选择需要的坐标系统即可。如果需要重新设置则在标签“坐标系”下的当地椭球列表中选择所需要的椭球。然后点击标签“投影”。修改坐标参数后,点击“保存”按钮,可生成新的坐标系文件。但模板坐标系文件不可修改。在投影方法下拉列表中选择所需要的投影,然后点击标签“椭球转换”。在转换模型列表中选择所要的转换模型,然后在内容里输入相应的参数。然后点击标签“平面转换”。选择转换模型,然后输入相应的值。若无平面转换,则选择无点击标签“高程拟合”,在高程拟合里选择拟合方法和模型或无高程拟合,然后输入相应的参数。此时一定要注意记住保存坐标。然后直接关闭界面则为退出,返回主界面。

5 系统设置

5.1 GPS设置

⑴GPS类型:可以接CSI主板的接收机和NovAtel OEMV主板的接收机。⑵COM端口:与主板的内置接口为COM2,如果不外接仪器,该端口不用设置。⑶波特率:与主板通信的波特率,如果不外接仪器,按照默认设置即可。⑷天线高:此处天线高设置针对动态采集有效。静态文件中需要重设天线高。⑸差分龄期:当差分龄期大于设定值时,解状态转为单点定位。完成后点“确定”返回仪器设置界面。

5.2 采集设置

记录方式:分为按照距离采集,时间采集和手动采集。时间或者距离采集时,需在记录间隔设置相应的间隔值。HDOP限制:当大于设定值时,不予采集。解类型限制:单点定位、SBAS、RTD、RTK浮动解、RTK整数解,精度依次提高。设置为较低精度时,当前解精度高于的时候可采集,反之,不可采集。参数输入完成后点“确定”返回仪器设置界面。

5.3 线放样设置

线放样设置窗口中,提供“两点定线”的功能。这其中的两点又提供两种输入方式:⑴输入端点坐标:点击“起点”后面的“输入”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起点的坐标,“终点”坐标的输入方法同上。⑵从点库中获取端点坐标:点击“起点”后面的“点库”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点击下拉菜单选择一个碎部点库,进而选择其中的一个点(在此点前的复选框打勾)作为起点坐标。终点坐标相同操作。

6 GPS接收机在三门峡库区水利普查中的具体应用

6.1 实时差分采集点状地物

首先双击Hi-Q图标,打开此软件。然后单击“实时采集”,点击左上角“实时差分”按钮,点击“设置工作文件”,新建文件名、选择数据字典、选择坐标系统文件,设置好之后,确定,来到坐标系统界面,源椭球选择“WGS84”,当地椭球选择用户需要的椭球,然后点击“投影”,设置投影方法以及当地的中央子午线,加常数等等,相应在输入后面的椭球转换、平面转换、高程拟合等参数。如果没有参数,后面的椭球转换、平面转换、高程拟合都不需输入,全部设置为无。设置好坐标系统之后,点击右上角的“保存”按钮,弹出对话框点击“OK”。然后点击“确定”来到采集主界面。点击“+”,采集当前GPS位置点,然后点击“记录”,在弹出的界面输入相关的属性信息,“确定”即完成了此地物的采集。 采集完毕,点击退出按钮,点击“是”,保存为zgs文件,点“否“会丢失此文件的修改,所以要确定保存。

6.2 利用手持GPS接收机寻找已知桩点

首先设置点坐标,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直接输入坐标、从碎部文件中获取。⑴输入坐标:依次点击“高级”->“点放样”->选择“输入坐标”,输入放样点坐标,点击“放样”。⑵点库选点:依次点击“高级”->“点放样”->选择“点库”,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放样点库->在点库中选择放样点,点击“放样”。⑶结束点放样:在放样过程中,点击“高级”,可看到“点放样”前有勾显示,表示此状态为点放样状态,再次点击“点放样”,点击“完成”则取消放样。

6.3 利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断面放线

Q5手持式GPS接收机可进行直线放样。⑴打开项目文件后,依次点击“高级”->“系统设置”->“线放样”,设置路线。起点Pt1和终点Pt2是上一次放样的起点和终点。下面开始重新设置起点:点击“输入”直接输入线起点和终点坐标。设置好起点终点坐标即可。起点里程可默认为0。确定,即生成一条线路,开始线放样。点击“点库”,从点库中获取起点和终点的坐标。确定,即生成一条线路,开始线放样。

7 结论

通过中海达Q5手持GPS接收机在三门峡库区水利普查中的使用,可得出以下结论:⑴只要正确使用手持GPS接收机,完全可以满足三门峡库区水利普查的需要,精度达到要求,测量成果可靠。⑵利用手持GPS接收机与常规仪器同步进行,可减少工作量,提高测验效率和测验成果精度。⑶在水利普查时,每个待测点的误差均为测量粗差,是随机的,不会累积和传播。⑷应尽可能远离雷达站、电台、微波中继站等强电磁环境,以保证测量精度。

中海达Q5手持GPS在水利普查中的应用,能对水利普查勘测手段以及作业方法产生极大地影响,能够显著地提高测量速度和野外作业质量。中海达Q5手持GPS结合其丰富多样的测量技术,除了水利普查,必定在断面定位、河势观测、以及水利工程勘测、施工甚至堤坝监测以及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亚波、王玉平、林镇,中海达Q5手持GPS接收机维护保养及常见问题,科技资讯,2013年20期;

[2] 周宁江、林镇、韦晓静,利用手持GPS观测河势的新技术研究,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02期;

[3] 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Hi-Q软件使用手册,2012年。

作者简介

三峡水利篇4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充分条件。

三峡水库的形成,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可降低航运成本30%~37%。

建成后的三峡工程,作为中国的大西南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联系的纽带,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必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腾飞。这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及市场机遇。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它由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工程,世界最大规模的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以及大规模的远距离输变电工程组成。

三峡工程巨大的建筑规模,给中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建筑业、材料工业、机械电气制造业以及电力、信息产业提供一个不小的市场机会,也促进这一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

三峡工程需要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也将为国际工程界、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界提供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

关于水库移民。水库移民搬迁约达100万人口,需要重建家园。水库淹没区都是沿江比较贫穷的地区,大量移民资金的投入对这个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开发性移民”的移民方针将促进库区经济繁荣。动迁库区100万人口换得下游尤其是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的安全保障,从政治、社会、经济等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合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兴建三峡工程能得到库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原因。

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岸稳定

诱发地震研究对三峡水库分段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是:从坝址至庙河长16公里的结晶岩低山丘陵库段,岩体完整性好,历史和现今有感地震活动稀少,蓄水后不排除发生浅源小震,最大震级预计不大于里氏4级;自庙河至白帝城长142公里的碳酸盐岩峡谷库段,可能发生岩溶性的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也不超过里氏4级;白帝城以上以砂岩、泥岩为主的库段,无大断裂通过,岩体透水性弱,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根据长期的地质勘测研究和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成果,三峡坝区和库区地壳稳定,均不孕育发生严重地震的地质背景。三峡水库蓄水后,虽不排除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从高估计,影响到坝区的最高地震烈度不会超过VI度,不会影响按Vll度设防的主要建筑物的安全。

三峡水利篇5

记者顾许胜 “‘废’掉三门峡!”日前,渭河边某县县长直截了当的主张,引起轩然大波。早在去年,罕见的秋汛向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扑来,仅1800立方米/秒的小流量就造成渭河高水位泛滥,56万人受灾,经济损失23亿元,“祸起三门峡水库”的说法开始流传。带着疑问,记者直奔黄河三门峡,实地调查。 潼关高程之争 存废三门峡水库,焦点在于潼关高程。 一方认为,潼关高程升高,渭河排水不畅,小流量酿成大灾害,责任全在三门峡,该废;另一方认为,三门峡水库已作最大努力,潼关高程在水库首次建造后的第二年,从328.71米降低到326.64米,此后相对稳定了30余年。至于上世纪90年代后,潼关高程的再次抬升属自然抬升,非渭河独有,也非潼关高程独有。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刘继祥认为,天气变暖,北方来水少,而来水少、河床淤积是自然现象。整条黄河及北方的全部河道河床均在抬升之中。 刘继祥列出具体数据:进入90年代,渭河来水锐减,主槽萎缩,渭南以下河段2000年汛期的过水面积较1990年平均减少了60%,华县站平滩流量由1992年2500立方米/秒减至2003年的1300立方米/秒。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导致了包括渭河在内的北方河流来水少,河床普遍抬高的现象。 在三门峡现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有效控制潼关高程,黄河水利委员会采取了河段清淤、东垆湾人工裁弯取直、洪水期三门峡水库敞泄运用和降低非汛期水位等措施。2003年6月,潼关高程为328.82米,到10月19日就降至327.94米。由此可见,潼关高程的升高与三门峡并无直接关系,废三门峡,不妥! 一部“治水之书” 44岁的三门峡水库,是60年代中国人“腰斩黄河,兴利除害”的豪迈典范。作为治理大江大河的大手笔,三门峡水库带动起一座百万人口的三门峡市,造就了400平方公里的湿地,不低于3000平方公里的新型生态区。更可贵的是,三门峡大坝曾抵御了7次以上可能造成黄河全流域洪水的巨大洪峰。 三门峡是部“治水之书”,理由有三:其一,它是中华第一库,中华第一坝,设计施工由前苏联专家指导并具体实施,照搬了前苏联对清水河或少携沙河流所作的工程设计。用刘继祥的话说:“运行第一年,三门峡水库就碰到难题,即大量泥沙抬高黄河、渭河河床,地下水全面升高,渭河排水不畅。”这就是设计缺陷。从那时起,三门峡就开始“付学费”,因此有了1962年的大规模改造。其二,横跨在桀骜不驯的黄河之上,毕竟是第一坝。黄河排沙、来水规律、汛期及非汛期的河情,三门峡水库都有一套详尽的水文资料。 最后一条理由是:从1960年建成时的“蓄水、防洪、发电、灌溉”,到1962年“自然滞洪应用,汛期敞门泄洪排沙”的转变,三门峡水库经历了无数次功能改造。人们从中摸索出许多可贵经验,为大江大河的建坝建库提供可靠数据。三门峡,是不可多得的治理大江大河的历史教材! 历经沧海难为水 黄河经九曲河套,千转百回,过华山,下潼关,到陕西一带便遭遇太行山封阻,八百里秦川曾“人或为鱼鳖”。终于,汹涌的黄河在太行山下撕裂出“人门”、“鬼门”、“神门”,三门峡从此成为黄河上的一道险峡,加上“中流砥柱”、“梳妆台”、“张公台”三岛,前苏联专家无可争议地将坝址定在这里。 规划之初,浪漫的远景令无数人兴奋不已:三门峡水库将蓄水至350米高程,库容达360亿立方米,设计泄洪量8000立方米/秒,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全部解除;巨大的库容可大量拦蓄上游来沙,水坝泄出的清流冲刷下游河床,这条为害千百年的“地上河”将变为“地下河”……可刚刚蓄水运行一年半,近15亿吨的泥沙就全铺到百里外潼关至三门峡的河流中,令河床暴长4.5米。黄河上游支流水位猛涨,甚至威胁到重镇西安。 三门峡枢纽局防汛办主任刘友营在大坝上告诉记者,当年设计作为发电的泄流的四支钢管及12个深水孔,现在全部用于泄流排沙。发生渭河河床抬高的1962年,三门峡还在大坝左岸专门开凿了二条泄洪隧洞,当年就使潼关一线河床迅速下降。为确保进一步降低潼关高程,1973年起,本来用于建设大坝时的导流底孔开始逐个打开。为打通那些被混凝土封死的底孔,可以说,三门峡在两次大规模的改造后,每年汛期已成了一个敞肚泄洪排沙的“不是库”。 穿过600米大坝,记者从河南走进了山西。时值黄河枯水,坝前的冰凌下流动着一汪清水,白鹤、天鹅在不远处嬉戏,发电机均匀的旋转声,给这个黄河深峡带来了生气。 可以说,三门峡除了非汛期利用低水位发电、农田灌溉外,已成了一个“无坝水库”。 “废弃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主张”,水利部有关科技人员对此意见一致。而记者所接触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及三门峡科技人员,均主张进一步完善三门峡敞流排沙功能。 人们不会忘记,60至70年代间,那7次超100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是三门峡水库的巨臂将其锁在门外。虽然,小浪底的运用,可以取代三门峡,但在黄河上“小浪底”、“奴浑”、“固县”、“三门峡”的四库调蓄联合御洪中,三门峡依然是“中流砥柱”。何况,三门峡还滋养着一个百万人口的三门峡市,那里的农田、果园、生态,甚至局部气候都因它而成。 成败得失皆由人。愿现代水利人用好坝,用好库,使三门峡永远是水利战线上的“中流砥柱”!

三峡水利篇6

  

   三门峡水利工作者重审三门峡水库

央视节目不符事实?三门峡水库对撞央视报道

陕西代表、委员呼吁:废弃三门峡水库 “渭河‘03·8’洪灾,主要责任在三门峡水库。”两会期间,陕西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造成渭河洪灾的原因主要是渭河潼关高程居高不下,而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则是造成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为此,他们提交提案和议案,呼吁尽快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以降低潼关高程,加快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下大力气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甚至有人提出炸掉三门峡水库。陕西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认为,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三门峡水库得到彻底“解放”,原有的防凌、防洪等任务可由小浪底水库承担。三门峡水库只有通过第三次改建,并全年敞泄运用,才有可能使潼关高程降下来,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改善渭河下游淤积状况。 河南代表提议案:合理利用三门峡水库 昨天,河南的32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提交了一份议案———《合理利用三门峡水库》。议案说,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4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如果简单地让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或者大幅度地降低运用水位,势必打破现有的生态平衡,造成无法估量的重大生态灾难,还将引发一系列事关全局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议案说,将2003年渭河下游支流洪灾定性为三门峡水库造成的观点非常错误。三门峡水库建成初期,对潼关高程有过一定的影响,但是经过两次改建和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最高运行水位不断降低,现已对潼关高程不构成影响,而2003年渭河下游支流洪灾有其自身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罪于三门峡水库。 因此,河南代表建议:科学决策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运行方式,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水库应按汛期平水期水位305米、洪水期(流量大于1500立方米每秒)敞泄,非汛期最高水位不超过320米运行,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潼关高程,又能发挥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此外,采用改善上游生态环境、减少来沙、洪水冲刷、挖沙疏浚、河道裁弯取直等综合整治措施,从根本上促使潼关的高程下降,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专家声音:不应废弃三门峡水库 “上世纪90年代后,潼关高程的抬升属自然抬升,非渭河独有,也非潼关高程独有。”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高工刘继祥认为,天气变暖,北方来水少,而来水少、河床淤积是自然现象,整条黄河及北方的全部河道河床均在抬升之中。 有关专家对记者说,三门峡水库运行不是潼关高程升高的唯一原因。黄委会一位专家说,黄河整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阶梯利用开发和相互调配,去年黄河下游兰考遭受洪灾后,就是通过四库联调而完成抢险的。 “废弃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主张”,水利部有关科技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持此意见。记者所接触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及三门峡科技人员,均主张进一步完善三门峡水库的敞流排沙功能。

    

三峡水利篇7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神奇的峡谷令人无限的向往,而当我真正走近三峡时,峡谷间又多了一处世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壮丽的大坝横跨峡谷,与连绵的山脉共同托起了世上最大的高峡平湖。昔日奔腾的江水收敛了咆哮的脾气,温顺地张开清澈的胸怀,向世人映射出一个全新的长江三峡。

大坝,特殊的风景

从宜昌城乘车前往三峡大坝,沿着三峡专用公路渐渐驶离城区,这是一条三峡水利工程专用公路,工程建设期,公路为建设物资的运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这条高等级公路由武警部队管理并实行交通管制,车辆往来很少,车窗外视野尤为开阔,从宜昌到三峡大坝,43公里车程只需30分钟。顺公路溯江而上,沿途山峦碧绿,成片的桔林挂满了金色的果实。车不时地穿行在桥梁和涵洞间,临近坝区,空气中渐渐飘散着细密的雾气。转眼,山峦间已经涌起白色的幕纱,将褐色的岩石,绿色的植被层层包裹,轻轻缠绕,给人似梦似幻的感觉。雾气时而聚合,时而飞逸,轻灵地给山峰平添了妩媚和妖娆。

一位作家曾经对国际友人这样说过:“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三峡。”我不知道对于生活在异国的人来说三峡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三峡就是关于山水、关于景致、甚至是关于长江文化的全部想象。在中学的地理课上,我对三峡就有了初步的了解。绵延200公里的险峻峡谷中奔流着千万年的长江水,不知上苍如何使它们融合交汇,竟然造就出了这般美丽景致,神奇的三峡令人无限向往。而今,更不可思议的是人类又在自然赐予的能源之流上建起了蔚为壮丽的大坝,从此三峡间的这条动能之河将为人类提供源源不尽的能量。

三峡大坝属工业游览景区,目前工程尚未全面竣工,管理区内除工程施工及管理人员外无居民居住,设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并由武警部队负责区域安全保卫。开放游览区分为五大部分三峡展览馆,坛子岭园区,185园区、近坝园区及截流纪念园区。这是以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为依托,全方位展示工程文化和水利文化的特殊旅游景区。

站在入口处向北望去,前方山岭顶端的观景台恰似一个倒扣的坛子,那就是坛子岭了。

坛子岭上极目远望,山野茫茫,水天一色,晨雾在高峡平湖上升腾,一座灰白色大坝横亘于峡谷间,绵绵山脉倒映在湖光之中。雄伟的大坝,浩浩的江湖,我突然感觉人的弱小,转念一想,眼前这般壮丽的景致不正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吗!望着开阔的水面,使人确信,举世的长江三峡有了新的高峡平湖,汹涌澎湃的中华民族母亲河,呈现出如此安稳、如此平和的一面,而造就这一切的就是屹立于西陵峡下游段上这座硕大的挡水泄洪建筑物。如若赶上汛期泄洪,仅仅是这一坝之隔,长江之水又成了瀑布,成了彩虹。真不知这一切究竟是谁成全了谁?是自然成全了人类,有了这壮美的峡谷,有了奔腾的峡江,还是人类成全了自然,给山川镶嵌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消失的船工号子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分为三大部分:挡水泄洪建筑物,即人们口头常说的大坝,它所对应的功能是防洪,由混凝土重力坝的非溢流坝段和溢流坝段组成,全长2309米。坝顶每隔一段距离即有一座桔黄色钢体结构架,此为溢流坝段弧形闸门启闭系统,无此系统的坝段即为三峡大坝非溢流坝段,系统功能的发挥,既可以驯服洪流,也可以再造飞流直下。

人们常说的阶梯式船闸在坛子岭东侧,这是一座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往来于三峡的各类船只可以乘坐这种水浮阶梯翻越三峡大坝。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我看到正在建造的垂直升降船闸部分,这是根据长江水运特点专门设计的船只升降台,每次可通过一艘3000吨级的客轮,目的是提高船只通过船闸的速度。我和朋友说,有机会从水路再来三峡大坝,一定要亲自体会坐船“上楼”的感觉。

长江是条巨大的动能之河,水力发电无疑是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部分。在近坝园区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坝左右两侧的水电站厂房,两座电厂共安装水轮发电机组26台,1820万千瓦的装机总容量创下了世界水力发电之最。

三峡大坝坝顶高度为185米,距离坝上水库最终蓄水水位海拔175米有10米之距。在坝顶东段入口的园区被称之为185园区,此处是登临坝顶及观览高峡平湖的最佳之处。

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湖北宜昌至重庆之间长约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以往川江激流汹涌,礁石浅滩密布,如今大坝上游的川江水深大大提高,诸多礁石,浅滩一并没入水下,万吨级船队可经过三峡大坝而长驱直入,直达重庆港。峡谷间不再有船夫拉纤的身影,船夫号子也将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地人说,消失的川江船夫文化已经被再现于舞台,每到旅游旺季,游客们可以在截流纪念园区内观看到大型歌舞表演“盛世峡江”,想来或许也算一份庆幸,但那动人心魄的船工号子不是任何演出所能替代的。

三峡的千古之变

三峡工程蓄水,对于自然意义上的三峡来说,就是一次换妆。

在三峡工程蓄水前有人发出疑问:素以雄奇秀丽著称的长江三峡风光将与世人作别么?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水位被分为4个阶段抬升,我去大坝参观时水位已完成三阶段抬升达到150米。显然,昔日的峡谷景观许多因水位的提高而被淹没。以往长江三峡内影响航行的暗礁、险滩大大减少,水面变得平缓,峡江段内的船只通航能力显著提高,随之消失的即是船夫拉纤的身影和回荡在峡谷间的船工号子。在截流纪念园内,我看到利用废弃钢材塑造的船夫拉纤塑像映衬在三峡大坝的背景前,它告诉人们一个旧时代人文景观的退去,三峡船夫的形象将留在文化园内,也将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高峡平湖”的营造无疑为三峡增添了新的景观,而三峡的“雄、秀、险”自然风光并没有截然的改变。雄伟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两岸山峰海拔高程不会改变,依然是1000至1500米之间,工程蓄水使三峡段水位提高约20~50米,因此,三峡仍保持着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峡谷景观。随行的大坝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我,著名的白帝城脚下江面水位约抬高10米,海拔248米的白帝庙届时矗立于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如仙境琼阁:大宁河小三峡、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等景区的自然景观依旧是碧水绿潭,清风丽影,只是水位的上升峡谷感会比以前略小。

三期蓄水已经完成,三峡大坝上游西陵峡段水情平缓。九畹溪风景区观光段进一步向上游迁移,溪中自然风光依旧旎丽。巴东神农溪线因蓄水路线延长,其上游深处峡谷可以乘舟前往。随着神农溪线路的延长,景区内景点内容也不断增多。

水位的提高使得巫峡中的“神女”仿佛走下了几级台阶,拉近了与人世间的距离。由于西陵峡中的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崆岭峡距大坝最近,淹没影响相对较大。这里峡谷两岸的山峰高程较低,蓄水后峡谷感明显减弱,但其险峻的峡谷格局总体没有改变。

据专家介绍,三峡水库蓄水到海拔175米高程后,其水位会有较大变化。为满足长江中下游防洪要求,每年5至10月长江汛期,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要降至145米,此时段内三峡山峰又会显得更高,峡谷感重新增强,昔日三峡风光将会重现。

漫步于截流纪念园,一处处截流纪念物均由施工物资及工程机械组成,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从一段距离到另一段距离,让人充分体会三峡截流时工程的艰巨和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置身于蓝天白云下,青山灵水间,悠然逍遥,人的心情也会随之转化。我在想,如若乘船游览三峡,虽没有以往的波澜惊险,但平缓中你可以动观流水静观山,水动心动,山静心静,得天地之韵律。眼前的山山水水构成一幅幅淡彩的水墨画,令人心神融化其中。山水本是画中景,游人自是画中仙。

三峡水利篇8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全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构想,开发湖北西部,包括宜昌、恩施、荆州、荆门、十堰、襄阳、随州、神农架等七个地区的旅游经济,以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推动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宜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领衔区域,宜昌旅游产品是以长江三峡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屈原祠、昭君村、张飞擂鼓台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景观,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把长江三峡旅游区上升到品牌的高度,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品牌理念下来进行品牌建构,并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进行有效的传播,是提升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价值,带动宜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在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进行了SWOT分析并予以准确定位,通过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现状及存在问题的了解,来探讨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的广告传播、公关传播、销售传播和人际传播策略,力图通过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策略把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打造成为世界顶级旅游精品。 一、长江三峡旅游区的品牌内涵 长江三峡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品牌内涵,主要包括三峡自然风光、三峡两岸历史人文景观与三峡水电工程三大内容,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分析。 1.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197千米,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享誉国内外。三个峡各有特色,瞿塘峡以“雄”名世,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两岸险峰如斧劈刀削而成,相距不足100米,形同门户,曰夔门。南岸有瞿塘碑壁、孟良梯、凤凰泉、犀牛望月等壮丽景色,北岸有七道门、风箱峡、瞿塘栈道等奇丽景观。巫峡西起巫山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官渡口,包括了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以秀丽幽深迷人而著称的包括神女峰在内的巫山十二峰分列两岸。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是长江三峡最长的一个峡,以滩多水急闻名。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暗礁滩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套小滩。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四个峡区,以及青滩、泄滩、崆岭滩等险滩。三峡大坝蓄水156米以后,有一部分自然景观全部被淹没,如兵书宝剑峡、凤凰泉、牛肝马肺峡、倒吊和尚、水帘洞、七道门洞,巴堰峡、关刀峡等,还有一部分自然景观受到影响,比如巴雾峡、滴翠峡、巫峡、瞿塘峡、陆游洞、崆岭峡等,但“神女应无恙”,瞿塘雄、巫峡幽、西陵秀的自然风光格局不会改变,水位的提升也会形成11个湖泊、814座岛屿、37个峡谷、55个溶洞的新景点,雄伟壮丽的三峡仍会以迷人的风采使游人流连忘返。除长江三峡之外,长江三峡旅游区还包括了巫山小三峡、巴东神农溪、秭归九畹溪、兴山香溪等以河流峡谷形成的自然风景区,这些自然风景区也是风光秀美,河流蜿蜒于丛山峻岭之间。 2.峡江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 长江三峡旅游区除了“老天爷”赋予的自然美景之外,两岸还有“老祖宗”留下的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有神奇魅力的悬棺及古栈道;有世界文化名人的爱国诗人屈原故里的屈原祠、屈原庙;有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故里的昭君村;有三国遗址的猇亭、长坂坡、关陵庙、太子桥、麦城、回马坡、张飞擂鼓台;有与栖霞、灵岩、天台一起并称天下丛林四绝的佛教名寺玉泉寺;还有史称前三游后三游的唐宋著名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和坡父子三人均在三峡留下了墨迹佳作的三游洞;除此之外,还有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魏家梁子遗址、大宁河岸双堰塘遗址和商周遗址。在这些历史人文景观中,奇特的建筑艺术、隽永的书法艺术和悠久的考古艺术最具魅力。世界奇异建筑之一的忠县石宝寨被列为部级重点保护文物,“袖珍古镇”巫山大昌古镇内,也保留了诸多明清建筑。这些建筑中汇集了唐朝以后1200年间300多名书法家的书法精品,颜、柳、苏、黄、赵体皆有,篆、隶、楷、行、草书悉备,这些题刻不仅记录了不少历史,也给我们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生息于峡江两岸的人们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常年以打鱼为生,与渔船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延续至今。赛龙舟、花鼓戏、秧歌舞及船工号子等众多带有民俗气息的文体活动正体现着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现实价值。 3.三峡水电工程 三峡水电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大坝坝顶高185米,坝顶全长2309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大坝;三峡水电站总装机32台机组,单机容量70千瓦,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000亿千瓦小时,均为世界第一;大坝通航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双向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客货轮。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约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透视 要打造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必须在充分了解长江三峡旅游区的内外在优势、旅游竞争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旅游者消费倾向的基础上,才能够精确地对其品牌进行定位。 1.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SWOT分析 本研究采用SWOT分析对长江三峡旅游区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它作为一个旅游品牌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又面临怎样的机遇与威胁。Strengths(优势):首先,长江三峡旅游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都较高。壮美的三峡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宏伟的世界水电工程、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特有的移民生态家园和独特的山城都市景观,是其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优势所在。其次,长江旅游开发历史悠久、市场成熟、声名远播,各主体传播与推介意识强。其三,地方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主导了旅游开发,有利于加快了旅游业发展,“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初具规模。Weaknesses(劣势):首先,长江三峡旅游区地处湖北、重庆两省(市),三峡坝区红线内又属于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这个部级单位管辖,三大主体机构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各有利益,较难整合。其次,三峡大坝蓄水以后,对原三峡自然风光确有一定影响,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复存在或者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新的三峡景观又不为人们所熟悉,很多人只知道三峡水电工程的旅游价值,不了解新三峡的自然风光旅游价值,减小了游新三峡的愿望。第三,长江三峡、三峡水电工程、峡江两岸的旅游资源丰富却比较复杂,还有待在品牌特色上加以整合,体现新意。Opportunities(机遇):长江三峡旅游区有幸成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之首,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加上湖北省政策的大力支持如虎添翼。三峡库区形成以后,会形成一些新的旅游看点,正可借此机会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有效的宣传。湖北省正在加快鄂西地区的交通建设,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解决长江三峡旅游区的交通问题。Threats(威胁):消费者对长江三峡原有的自然风光和三峡水电工程了解较多,对新三峡自然风光和峡江两岸的历史人文景观了解较少,推介不足,如果不深入宣传,推出新的旅游热点,将难以留住旅游者。同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形成也加剧了景区之间的竞争态势,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展开差别化发展,容易被其它景区抢夺旅游者。综上所述,长江三峡旅游区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长江三峡旅游区如果能够深度挖掘自身内涵,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必然会使这个传统的旅游景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p#分页标题#e# 2.长江三峡旅游区的品牌定位 准确的品牌定位能够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正确的思路,带来市场关注,也能够为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找到切入点并扩大市场知名度。长江三峡旅游区是湖北省的一个经典传统旅游品牌,除了三峡美丽的自然风光、峡江两岸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之外,新增的三峡水电工程作为一个人造工程景点也充满了无穷的魅力。随着三峡水电工程的建设,库区的自然风光又有许多新的变化,这里面既有一些原有景点的消失或者变化,也有一些新的美景出现。长江三峡旅游区的品牌定位要围绕“自然美景、历史人文、人造工程”三个品牌元素展开,在老三峡的基础上突出新三峡的优势。因此,我们对长江三峡旅游区的品牌定位为:“魅力新三峡,巨变人胜天”。“魅力新三峡”是新三峡形成以后,但自然恩赐的老三峡美景格局神韵并没有大的改观,依旧美丽迷人。不仅如此,经过三峡大坝蓄水之后出现的包括三峡库区、三峡大坝在内的新景观秀色倍增,更具魅力。“巨变人胜天”是指三峡水电工程是人定胜天的工程,令中国人骄傲。气势宏伟的三峡大坝,有着极其壮观的大堤,是世界水利史上一大建筑奇观;世界上最大、装备最先进的水力发电厂科技含量很高,成为颇有吸引力的工业和科技旅游产品;五级连续船闸和世界上最大的轮船“电梯”,使三峡工程成为体验型旅游精品;它以大坝飞瀑,赋予三峡大坝一个动态的奇观;高峡出平湖展现出一幅庞大的建筑群,这一壮丽建筑景观与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生态景观相互融合。 三、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新的变化之下,长江三峡旅游区在品牌传播方面有哪些举措呢?这些举措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呢? 1.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现状 三峡自然风光本来就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资源,三峡地区历来比较重视三峡旅游资源的宣传与推介,使得三峡自然风光、三峡水电工程在国内外几乎家喻户晓。这一次又借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重大战略规划的实施,三峡地区正在为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进一步推介而努力。当地政府及旅游组织的积极响应,在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建立起了自己的旅游门户网站,并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公共关系活动等各种形式传播旅游区“山水画廊”的品牌形象。例如举办了三峡国际摄影大赛,从自然、文化、历史等不同角度以“新重庆、新三峡、新旅游”为主题来反映三峡迷人的风姿和壮丽美景,获奖作品都上传到网站,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进行了有效地传播。2008年奥运会期间,宜昌打出了“奥运在北京,旅游来宜昌”的口号,欢迎海内外游客、奥运会官员和运动员、北京市民到宜昌游三峡、观大坝。2009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宜昌主办的“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宜昌市旅游推介会”的宣传活动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2011年,宜昌三峡旅游推介会又在香港成功举办,这些传播不仅赢得了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品牌影响力、积蓄了一定的品牌资本。目前三峡景区政府、旅游组织和企业的品牌传播意识大大增强,也纷纷加大了对三峡旅游区品牌的传播力度,形成了以打造和传播长江三峡旅游区产品为主、兼顾旅游品牌的生动局面。 2.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中,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新”的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消费者不知道新三峡“新”在哪里。随着三峡水电工程的建设,原有的自然景观有较大的变化,峡江两岸考古的新发现以及库区的抢救性考古挖掘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二十世纪人类伟大的工程之一——三峡水电工程,应该来说既是一个历史的三峡,也是一个崭新的三峡,需要找出它的新的特色来进行传播。其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旅行社为了寻找三峡旅游的卖点,打出了“告别三峡游”、“绝版三峡游”的口号,导致国内外许多消费者误认为,三峡水电工程建成以后,原三峡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将不复存在,旅游价值已经不大,降低了很多人游三峡的愿望。这些“自杀式”的传播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直接导致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的危机,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在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中来挽回这种错误传播的影响。第三,在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中,呈现区域壁垒,各自为政,合作不够。由于三峡跨越湖北、重庆两省(市),三峡坝区红线内又属于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这个部级单位管辖,这种“权属分多家,管理各为政”的体制导致三峡景观被人为分割,三家各自打着三峡旗号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它们之间呈现一个分离的状态,忽视了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的整体塑造与宣传,促销分散、形象分化,削弱了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的整体竞争力。第四,在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的CIS战略实施问题上,显得关注不足、行动迟缓,远不如企业那么重视。如此种种品牌传播上的不足会降低长江三峡旅游区作为一个很有个性的强势品牌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困扰着三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策略 长江三峡旅游区在打造品牌内涵、确定品牌定位以后,还要不断加大品牌传播力度,从销售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和人际传播四个方面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来打造品牌优势。 1.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的广告传播策略 现代社会的广告功能日益增多,旅游广告对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地具有积极的作用。 (1)要将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新”的内涵提炼出来,传播出去 正是因为三峡水电工程给长江三峡旅游区带来了崭新的变化,那么新三峡的“新”体现在哪里、魅力从何而来,要从品牌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水电工程三个方面加以深度挖掘和高度总结,尤其是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之后的“新”的内涵的提炼和归纳要有文化品味和差异性,要尽可能汇聚全国文化名人们的智慧。同时,这些新的内涵还要通过优秀策划创意设计人员的努力把它们变成市场上可供操作的具有传播生命力的广告语、广告形象,通过广告传播一段时间以后,把这些“新”的内涵像老三峡那样牢牢地镌刻在游客的观念中。#p#分页标题#e# (2)利用权威媒体、重要场所来提高品牌宣传的档次 长江三峡旅游区是世界级知名的旅游品牌,可以更多地利用权威媒体、重要场所来宣传品牌,传播渠道与品牌档次要相匹配。比如在中央级电视广播、部级报纸、高档时尚休闲杂志,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中外游客出入的重要场所——机场及飞机、火车站及高速列车、地铁站及地铁列车等媒体上品牌形象广告。除此之外,一些专业权威的旅游杂志像《国家地理杂志》适合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进行深度报道,而一些地方性报纸更适合做具体的旅游产品广告。 (3)设计VI标志,打造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在中国的旅游景区品牌传播方式上,可广泛使用企业营销中的CIS战略进行旅游品牌的传播。引入CIS战略,以视觉识别为表现形式的VI设计,可以成为旅游景区品牌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VI设计来实现对内加强凝聚力,获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外树立品牌的整体形象,整合资源,有控制地将品牌的信息传达给受众。比如在营业场所、旅游专用车、导游服饰和导游旗上设计统一的形象标志。通过视觉符码,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达到品牌传播的良好效果。 (4)通过音像影视制品使品牌形象化 DVD类景区风光片,是当前许多旅游景区品牌管理者关注的首要工作,并得到了具体的实施。主要表现为利用DVD制作的景区风光片、景区主题歌曲等来传播品牌,这方面《神奇的九寨》就是对九寨沟品牌宣传的很好例子。而在三峡,利用音像影视制品使品牌形象化的工作还有待加强。比如可以将美丽的风景图片图像制作成视频到网上进行传播;一些景区的美丽风景,被一些导演选为电影、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可考虑将把这些影片的部分影像资料制作成纪念品赠送或优惠价售给游客,以扩大景区在顾客中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在这方面电影《三峡人家》、《山楂树》就是很好的素材。同样也可考虑把三峡部分景区拿来作为影视基地,投拍更多有影响力的影视剧,一方面体现了景区的利用价值,直接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对三峡旅游区品牌也起到了间接的传播作用。 2.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的公关传播策略 公共关系传播在旅游业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不仅要完成“告诉公众什么”的使命,还要实现同公众之间的情感沟通,使旅游业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传播达到和谐一致。 (1)参加“保护母亲河”的活动,倡导品牌的环保理念 “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大型的群众性社会公益活动,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三峡旅游区应该参加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去,在生态文化旅游的大概念下来进行品牌建构。因此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的公关传播活动中要将保护母亲河的概念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倡为保护母亲河而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河水污染,树立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城市文化、导游服务、酒店饭店友情提示、旅游景点选择上等都要体现这一原则。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保护母亲河的专题高层论坛、研究活动、学术会议等,通过设置新闻点进行媒体报道来进行环保宣传,提升品牌环保价值,与消费者形成热爱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的共识,扩大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2)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强化品牌的绿色理念 现在世界面临着能源危机,2011年的日本地震又给核能源的安全使用敲响了警钟,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水力发电不仅仅是清洁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因此越来越多国家的日益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三峡水电工程规模宏大,年均发电量1000亿千瓦小时,这个优势在当今大力提倡清洁能源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被利用到品牌公关传播中来,例如2008年的雪灾造成很多地方供电不足,那么三峡就可以发挥品牌优势,把电输送到急需的地方。这不仅节约了巨大的品牌推广费用,而且还提高了品牌区域人们的自豪感。这个过程就无形地把长江三峡旅游区的清洁能源品牌内涵进行了传播并予以推广。 3.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传播的销售传播策略 销售传播是旅游行业营销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各种营销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向目标市场传递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而且还可以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鼓励和推进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旅游行业的营销沟通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种促销活动来实现的。[1] (1)利用大型推介会,为品牌宣传造势 在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大战略下,湖北省举办了一些大型旅游推介会,长江三峡旅游区要好好利用这些推介会来为品牌造势。也还可以主动出击,利用一些部级的大型活动,来推介长江三峡旅游区。像2008年的携手奥运会和2010年的拓展世博会的旅游宣传,就有效地吸引了奥运会游客和世博会游客到三峡旅游,这种借力部级的大型活动,延展活动参与者的旅游需求的做法,是“借船出海”,以后可以继续加强。 (2)采取不同的优惠促销,吸引新老顾客 长江三峡旅游区景区分散,可以利用套票优惠的方式让利消费者,特别是“五一”和“国庆”等大假迎来的旅游黄金周。还可以与其它景点互动套票优惠,利用价格手段开展促销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定价除了可以采用数量折扣、季节折扣、节假日折扣、地区折扣和现金折扣外,还可与促销方式相结合,采用积分卡和贵宾卡的形式变相折扣,既可以争取潜在顾客,又有助于留住老顾客,培养顾客忠诚感。这样的促销活动比单纯的降价竞争更能吸引消费者。 (3)举办特色娱乐活动,打造品牌个性 旅游活动本身对于游客而言就是为了放松身心而娱乐,旅游业就是制造快乐的产业。在旅游过程中除了单纯的观赏美景外,还可以利用三峡独特的物理条件,开展一些特色娱乐活动。长江三峡水位上升,水势平缓,可以借助这个独特的优势,组织一些水上游乐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比如搭建水上歌舞、水幕电影台、以木船为基本形式的水上餐饮购物等,可以吸引喜欢新奇事物的游客。还可以进行龙舟赛、摩托艇等互动娱乐活动,让游客成为娱乐节目的主角,参与到互动娱乐中找到自我与先前不曾有过的快乐和尝试,从中对长江三峡旅游产品产生深刻的认知。#p#分页标题#e# (4)采用互动营销模式,体验虚拟旅游感受 三峡景色优美,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把实景式的旅游转换在手机游戏里面。此实景式的旅游游戏,能够为三峡旅游打造另一类旅游品牌——美丽诱人、充满幻想、现代浪漫的科技互动景区。在手机游戏中所有经历的奇特场景都现实存在于三峡景区内,在线上,“游客”只需要动动拇指,足不出户就可以玩到三峡的好山好水。通过这种互动娱乐方式,吸引低龄消费者和海外消费者,使三峡旅游品牌迅速得到推广,把触角伸到世界各地,让三峡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4.长江三峡区旅游品牌传播的人际传播策略 人际传播更易于沟通旅游行业和大众之间的情感,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在人际传播中,我们可以利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口碑,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1)政府要带动市民成为三峡品牌的宣传员 三峡旅游品牌建设与三峡当地居民密不可分,政府要培养市民建设三峡、保护三峡、宣传三峡的意识。让市民充分融入到三峡旅游区品牌建设中来,以热情好客、文明礼貌、高尚情趣支持三峡旅游区品牌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鼓励市民建立居民小区艺术团,用三峡的特色文化来吸引外地游客,如赛龙舟、花鼓戏、龙船调等众多民俗气息浓烈的活动。 (2)提高服务人员水平,增进游客对品牌的好感 旅游业本身就属于服务行业,良好的服务质量能给游客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并在游客心中留下好的品牌形象、产生良好的口碑。从导游到超市售货员到酒店服务人员,无不关系着三峡旅游区品牌形象的传播,所以除了提高导游的业务水平外,其他服务人员也不可忽视,每一个细节的提升都是对品牌传播的积累。旅游过程中,导游专业、细致的讲解可以加深游客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信息的了解,酒店、餐饮等服务人员体贴、周到的服务态度也能让游客如沐春风,产生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的好感。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位与游客接触的服务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三峡旅游区品牌好感度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充分利用博客、播客等新媒体,交流旅游感受,传播品牌信息 有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拍照或制作DV摄像留念,而且还会在旅游结束以后将自己的旅游感受与照片、DV在自己的博客、播客中。我们要充分关注这些信息,并主动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旅游爱好者将他们的旅游观感出来。这些融入了游客个人情感的“真实瞬间”的视觉表达作品与文字,不仅能引发游客对景区美好的回忆,激发旧地重游的兴趣,更能成为向其他潜在游客展示景区风光的物证,为景区争取更多的游客。 结语 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的传播,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和实施,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确定具体的品牌管理者。同时还要实现湖北、重庆跨区域联动,整合广告传播、公关传播、营销传播和人际传播,为长江三峡旅游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而协同作战,从而把三峡旅游区品牌打造成世界顶级的旅游精品。

上一篇:水利建设范文 下一篇:药品招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