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4 23:54:22

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篇1

关键词:水利文化;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发展思路

水利部党组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作出了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丰富发展水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部署。本文旨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研讨和谐文化建设和水利文明和谐创建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努力为推动水文化建设和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一、水利文化建设内涵及重要地位

(一)水利文化概念

由于人口剧增与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水资源短缺、洪水威胁和水质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水利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出了进行“水利文化”研究的倡议,试图通过对“水利文化”的研究,从本质上揭示水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

具体说来,水利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除水害兴水利及与此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如制度、技术和知识、思想与价值、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水利文化既源于水利,那么它的内容无疑均与水利相涉,所以水利文化不可避免的包含着水利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尤指水利科学与技术中所隐含的思想、精神、价值等。

(二)水利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水利文化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水利工作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加强水利文化建设对更好地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提高水利工作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迈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问题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水利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等。此外我国水利发展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把水利文化与信息相结合,不断引导水利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这样水利事业才能稳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水环境中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同时,提出了亲水,爱水的文化要求。在人们对水的更高层次认识和人水和谐的精神追求之下,只有加强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注重水利文化的内涵,更新水利工程建设理念,把水利工程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才能使水利工程及其管理区在发挥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水利环境的文化需求。

3、有利于提高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水利文化是用意识形态去塑造水利职工的信仰和精神,是用水利文化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一种开放诚信、理解信任、文明和谐、宽容自信的水利文化氛围,一定能激发职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职工大胆创新的能力,使职工的心智更加健康,使职工的创造力高度激活。通过学习、研究、回顾水利文化史,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强水利文化建设,升华人们的精神,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利于水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目前水利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水利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水利文化建设主要存在观念滞后、建设形式单一和产业发展不明朗等问题。

(一)水利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把水利文化看成是水利部门自己的事,把水利文化当作水利部门的文化,很少有人把水利文化同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生存质量提高联系起来;有的又把水利文化等同于水利行业文化和水利企业文化,谈到水利文化,他们就想当然地联想到了水利行业规范、水利职工俱乐部和篮球场,使水利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文化活动;有的就是收集几句口号、价值观用语。

(二)水利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投资主体单一化

由于对水利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观念的滞后,导致水利文化的建设总是停留在一般性的水利文化活动的层面上。不求深入发展,不求长远规划,不求系统协调。文化建设往往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名为建设实为包装。同时,由于思想上对水利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力度不都,严重影响了水利文化建设的进行和发展。

(三)水利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明朗

水利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水利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水利文化产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有的甚至连水利文化产业的概念都没有。这样,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就少了经济支柱,滞后了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水利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发展水利文化的首要前提,也是繁荣水利文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握好水利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列主义世界观在水利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就要高举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党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使水利工作者同心同德,推进现代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科学的水利理论是指引着水利事业包括水利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水利部门也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治水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理论框架,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广大水利干部要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开展理论探讨,不断丰富和发展水利理论,进而引导水利文化向前发展。

(二)加快各项水利改革,实现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的多样化,推进水利文化建设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当前我们重点要对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增强水利行业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形式比较单一,这是水利文化建设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水利理念。在这种形势下,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加大对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水利文化建设。

(三)强化水利文化舆论导向功能,弘扬水利文化,激发群众热情,繁荣水利文化

水利文化是精神文化产品,对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我们更应通过文化作品让良知、崇高、尊严、理想等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水利文化更应该利用好舆论的导向功能,不断弘扬水利文化,增强水利文化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用优秀的作品征服读者,才能真正起到鼓舞群众、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在心灵深处爱岗敬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自觉选择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水利文化真正起到舆论引导作用。新晨:

参考文献:

[1]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文芳.水利文化是一种大科学文化[J].水利发展研究,2004:1.

水利建设篇2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建设;运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再像从前一样只是针对经济建设加强设计,而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因此在实际的过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的运用生态理念进行设计,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

1.1、设计的标准不规范、统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我国在生态水利建设这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也没有完善的设计标准,很多时候都是按照过去的设计标准进行,因此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如此,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所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进行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很多的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都是将统一按照一个标准进行设计,没有进行实际的勘察工作,从而使得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多浪费,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1.2、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节能环保方面越来越重视。为了防止环境受到破坏,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必须要结合生态理念进行,同时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具备很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这方面并不是做的好,设计人员生态意识薄弱,不能有效得进行生态设计,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生态性”大打折扣。1.3、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不充分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不仅仅是要满足过去的发点、供水功能,同时还需要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是不能综合进行影响因素的考虑,从而影响生态水利的建设。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确保水里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知道,一个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直接受到水体内部环境多样性的影响,如果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非常多,那么对于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自身的抵御能力。对此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水里环境保持多样性,如果对其造成破坏,就会大大降低水里的生物种类,影响生态环境。2.2、确保河流中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在进行生态水利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河流中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很难避免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我们只能减小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对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考虑,从而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建设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3.1、空间异质性应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因为生物的多样性分布和空间结构紧密相关,对此为了确保原有生态中生物的多样性需要合理的应用空间异质性。对于这种情况,在水利过程建设过程中是需要确保建设后的空间异质性与原来的空间异质性是处于一个状态的,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另外进行人工运河的建设中可以选择进行非连续十个,从而确保有空间异质性,与此同时也能够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分布结构,会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够供应生物物种的栖息,从而确保了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设。3.2、积极提高水资源自身净化能力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水资源是处于一个缺乏的状态,同时还存在污染严重的现象,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生态水利的建设具有很多优点,不仅能够有效的姐姐水资源污染问题,同时还能够进行自净,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并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而无机物又能够体用养料给藻类,因此就会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对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必须要确保氧气充足,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水的自净功能。3.3、流域尺度及整体性应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加强对新建设的生态工程涉及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的修复,提高生态环境,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进行水利工程环境修复的时候,因为受到资金、以及施工人员操作和施工技术的影响,从而对于修复产生很大影响,不仅不能够改善水利环境,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修复的成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必须要高低重视生态水利设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你,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给社会带来了资源保障,但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在对水利工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结合生态理论,使用先进技术,进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果,最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具体运用[J].民营科技,2016,06:203.

[2]孙巍,刘明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相关理论探讨[J].吉林水利,2016,02:4-6+56.

[3]霍华山.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05:128.

[4]唐美妮.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9:239.

[5]齐革.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3:111.

水利建设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为目标,以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保生态建设、河道治理为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着力提高水利设施标准和工程运行能力,不断强化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构建“人水和谐、供水安全、环境友好、保护有力”的水利支撑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照县委提出的“一城两镇三个经济区”的发展思路,结合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开发潜力,合理确定水利建设的规模和重点。

(二)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有效保护的原则。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四)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统筹安排水利建设资金,择优选定工程项目。

(五)坚持深化改革,注重创新的原则。加大水利改革力度,推进组织形式、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主要内容

(一)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全年重点启动实施“一中四小”水库的除险加固改造工程。一是启动郭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开工石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是力争年内完成咸阳河、小河和石河三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改造工程立项。

(二)机井更新改造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在超采区不增加机井数量的前提下,对目前一些效率较低的机井进行更新。今年计划更新机井135眼,使地下水开采更加合理,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三)农业节水工程。抓住山西省晋中农业示范区建设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农业节水项目,扩大建设规模。一是以发展管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年内完成建设高标准节水达标面积2万亩。重点做好王思村千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节水工程建设。二是启动我县节水型社会试点县建设项目。1、完成县水利局节水型社会数字水利监控中心软、硬件建设;2、在全县井灌区安装10套地下水位自动无线远程监测系统;3、在明星、水秀5个村建设120眼水井的GPRS-GSM无线远程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用水计量控制监测;4、建设武家堡农业园区管灌1800亩、白城设施农业园区滴灌200亩;5、进行用水定额测算及工农业用水指标分配;6、完成节水型社会规划。

(四)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以郭堡水库和庞庄水库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实施庞庄水库北干渠西洞口下游段衬砌工程和郭堡水库总干渠改造项目,进行渠系建筑物配套和节水设施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认真落实省政府提出的“五个全覆盖”要求,紧紧抓住中央新增加国债投资的机遇,积极申报项目,解决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项目覆盖全县8个乡镇53个自然村。同时,完成庞庄集中供水续建工程,并投入运行,使农民群众饮用上足量的、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六)水保生态工程建设。按照蓝天碧水工程要求,年内完成水保治理面积2万亩,实施保护面积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0.4%。重点做好范村镇象峪河流域马坪沟沟坝地建设,建中型淤地坝一座,整理土地150亩。同时完成东里流域坝滩联治水保项目的列项。

(七)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小泉小水开发、河流提引水为重点,建设小型水利工程10处,年内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

(八)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按照河道治理工程实施“疏浚、固堤、绿化、通路、治污”五配套建设要求,重点对乌马河城区段1公里和咸阳河医药园区段1.5公里进行综合治理,结合我县南山旅游开发,建成及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区。同时对境内象峪河北阳、小常段、咸阳河南沙河分水闸及津水河南席、任村、西贾段进行综合治理,共完成治理长度10.5公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各乡(镇)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开展“水利建设攻坚年”活动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要成立以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活动领导组,主管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具体抓,建立完善政府、职能部门、责任单位三级管理网络。要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实施意见,明确活动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并将任务和指标逐级分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务求见实效。

(二)创新融资机制,增加水利投入。要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研究政策,关注导向,争取项目资金,实施项目带动,并按照分级办水原则,设法增加财政投入。要把水利摆在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位置,将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作用的重点水利工程。要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购并、融资等形式参与水利领域的投资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办水的格局。

(三)强化前期工作,严格工程监管。加快各类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和审查批复立项,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禁边设计、边勘察、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等各项制度。项目法人、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做到项目有人管、质量有人把、责任有人担、效益有保证。

(四)搞好宣传造势,开展竞赛激励。要切实加强对“水利建设攻坚年”活动的宣传,不断总结经验,反映情况,树立典型,引导带动。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分阶段对项目实施、工程进度、质量标准、资金到位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通报。县政府年终通过考核评比,表彰3-5个水利建设先进乡(镇),评出5-10个优质精品工程,命名10-20个水利建设功臣,以此激励和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多级投入,大办水利的新格局。

水利建设篇4

【关键词】水利管理站;水权制度;建设

水权制度包括对水权进行界定、调整、配置、行使以及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对水权制度进行建立时,相关人员应当对政府间、用水户间和政府与用水户间所对应的权责、以及权利关系具有的规则加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建设的水权制度能够从体制、法制和机制三个方面,对水权进行相应的规范与保障,因此,针对水权制度的建设工作展开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水权制度的概述

我国针对水权制度所开展的建设工作,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对流域和区域水权进行配置,即以现阶段所实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对水量分配方案、水资源规划方案、水量调度计划等制度进行合理应用的方式,完成水量由流域向其他区域进行分配的工作。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取水权进行配置,即利用现行取水许可制度,完成水权由区域向个体分配的工作。第三层次是对农民及公共供水管网具有的用水权进行配置,在用水计划及配水方案的辅助下,完成由集体水权过渡为具体用水权的相关工作,例如,黑河流域水权使用证、水票的使用,以及公共供水网所对应的用水计划等。针对上文所提及三个不同层次所对应水权开展的建设工作,已经在对各个试点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例如,大部分试点都已经完成了对区域水量进行分配的工作,并将工作重心转向强化针对取水许可所开展管理工作的力度方面。

二、水利管理站管理下的水权制度建设

(一)对初始水权明晰的有关工作进行全面推进。首先,需要贯彻落实对用水总量进行控制与定额管理的工作,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水权制度。对不同流域的水利管理站而言,仅仅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规划是不够的,还应当对流域水量的具体分配方案加以制定,明确流域所对应省、直辖市、自治区取水许可总量的控制指标,保证针对流域内用水总量所开展控制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中负责对水进行管理的部门应当将分解后总量指标分别下发至行政区域,以次来保证针对取水许可总量所构建的管理体系,能够涵盖包括流域、省、市在内的各级行政区域。对水利管理站而言,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是很重要的,水利管理站应当将总量以及定额控制指标作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涵盖行业、部门和单位在内的年度用水计划,保证针对年度用水总量所开展的控制工作,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果。其次,水利管理站应当将国家针对取水许可、水费征收出台的相应管理条例作为主要依据,保证针对取水权所开展的管理与配置工作能够被有效落实,建设并完善水权制度。另外,水利管理站还应当确定三年或其他符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的时间,在该时间内完成对取水许可证进行换发的工作,保证相关管理条例的推广与广泛应用。需要工作人员注意,换发证工作的关键是核定经过审批的原取用水量,并视情况对其进行更改,以此来保证区域平衡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对取水户所对应节水措施、用水工艺、退水水质加以评估也是很有必要的,以此为基础对行业用定水额加以利用,保证所制定取水许可量具备应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作为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主要载体及实施人员,就职于水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应当定期面向管理人员开展与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培训活动,保证无论是管理机构还是管理人员,都具备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对水权制度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工作质量或效率出现下降的情况。

(三)围绕水权管理建设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体系。首先,应当对水资源对应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水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应当将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市场具有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加快节水防污所对应机制的构建速度,并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推进对水价进行改革的工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水权制度。其次,应当对涉及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两个方面内容的、对水资源加以管理的体制进行相应的完善,将流域、区域管理所对应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在推进针对水资源管理所开展的改革活动的同时,对水利管理站或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所具有的职能进行改变,围绕水权管理建立起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体系,从而达到对水资源管理所对应公共管理职能加以完善的目标。当然,加强对水量调度进行管理的力度、加强对取用水总量进行控制的力度,建立符合所在流域实际情况的决策及管理机制,同样是需要水利管理站重点开展的工作项目之一。除此之外,以下内容同样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推进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进程;归并相关资源管理职能;对不同区域所具备的对水资源进行监督与管理的能力加以强化;引导并鼓励用水户亲自参与到用水管理的过程中等。

三、结语

通过对上文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水权制度的建设,是我国针对水资源管理所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与创新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必然是由浅入深的、由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作为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水利管理站应当对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实现对水权制度建设进行全面推进的目标,为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恩会.试论加强农村水利管理站管理的措施[J].河南科技,2014(09):234-235.

水利建设篇5

关键词:传统型水利生态型水利转变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型水利建设向生态型水利建设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是以“兴利”、“除害”为目标,大量兴建大坝、堤防、闸涵、渠道、机井等水利工程,以满足防洪、发电、城市供水、灌溉、航运、水产等多方面的要求。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相和谐等现代观念的形成,水利工程建设在为人类作贡献的同时,带给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督促人们对传统水利理论进行认真的反思,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探索我国生态水利建设的道路。

纵观20世纪水利建设的全过程不难看出,传统水利建设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域水循环的短路化。随着大量堤防和水库建成后,降雨迅速汇入河道,其水量大部分被贮存在水库内,河道内的汇流又因为河道的疏浚和堤防的修建而快速地排入大海,流域的水循环时间过程加快。二是流域水循环的绝缘化。由于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河流不再泛滥,洪泛区的水循环与河流的水循环无关,在杜绝了洪水灾害的同时也中断了洪泛区的生态过程,使整个洪泛区的生态系统难以维持。三是流域生态系统的孤立化。水库的建设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堤防的建设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大量湿地消失。加上陆地渠道、公路、铁路等大型连续性的工程也割断了流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流域内的动物难以自由移动觅食,生物通道被阻隔,连续的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区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被破坏,生态系统难于保持平衡。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流域水循环状况恶化,从而导致流域生态系统恶化。

二、传统型水利与生态型水利的关系 

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不是意味着不再加强水利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利生态,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生态水利工作,同时水生态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应按照统一的生态规划,通过生态水利结合传统型水利,从而达到生态水利建设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三、传统水利建设与生态水利建设的特点

传统水利建设向生态水利建设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二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生态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高度以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二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教育单位及规划设计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利生态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生态水利与传统的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

1.要广泛开展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生态管理。

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生态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生态水利的快速发展。

4.在当今以工程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水利工作中,要开始转变观念,站在生态水利的角度来看待防洪、除涝、供水、引水、养殖、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在政府水利行政管理上,要逐步从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投入、管理、科研、教育方面,加大生态水利的分量与比重,以加速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

结论:

水利建设篇6

我国工业化的脚步逐渐加快,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水资源的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江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水利工程的兴起也增加了不少污水排放口。在我国早期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中,由于缺乏环境影响的内容,生态环境随着水利建设规模的扩大而受到更大的损伤,因此在未来的水利建设中,必须把环境影响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避免因水利事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负作用。其他问题:一是水利建设工程规划不清晰,水利工程虽然规模大,但是配套设施不全面,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建设效率低,很多水利设施因无人管理而老化作废;二是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水利建设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经济效益差让其逐渐成为一块负担。

21世纪我国的水利建设将会迎来以创新为标签的时期,水利建设也会逐渐向科学治水发展。一是治水思路的改变,由传统的治水思路向科学合理的调配水资源转变,水利建设的性质由工程性向资源性转变。进行水利建设时坚持水资源利用与节约保护并举、工程施工时建设与管理同时抓好、依法治水与科技治水双管齐下,保障水利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二是水利建设要进行科技创新,把创新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方式,从节水、治污、工程技术、调水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发展对策,运用科学方法发展水利事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在未来的水利建设中,应该优先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减少水利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及影响,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对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违规现象及时处理上报,同时要做好水利建设的规划,坚持科学为本、综合利用的原则,对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推动水利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也逐渐被运用到水利建设事业中来。水利建设的信息化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如今已逐渐趋于成熟,社会经济的发展让水利建设的信息化进程也开始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出台也标志着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展开。目前,在我国的水利监控系统、防汛系统、水资源调度系统中都融入了信息化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水利建设事业也将会朝着更加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水利建设向现代化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水利相关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管理型和技术类人才,正是缺少一批精通水利建设的人才,导致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行业,它对于水利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水利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彻底转变排版论辈的思想观念,将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要求,并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从侧面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水利建设事业,加快水利事业发展。

科学的管理方式可以让水利工程建设事半功倍。水利相关人员首先应该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视,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改变以往那种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理解“向管理要效益”这句话的含义;其次应该根据不同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善管理措施,不断创新管理理念,让水利建设不仅能够造福民众,还让其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对环境不造成负作用的情况下实现经济上的盈利。

水利建设篇7

最近,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规划》描绘了水利发展的蓝图,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转贴于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规划》指出,水利改革管理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流域管理取得新成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权责进一步界定和规范;黄河流域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太湖流域建立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流域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0年年底,全国72%的县级以上城市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采取承包、拍卖、租赁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引导设立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

体制机制改革对水利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水利不只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涉及农业、城建、环境、国土等诸多部门,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到县乡等各级政府,涉及管理部门、建设施工单位、农民合作组织等多个主体。只有理顺体制机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机构职能明晰,才能实现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

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

在依法治水管水方面,需要继续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民生水利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修订《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出台《节约用水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保障水法规的贯彻落实。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说,实现依法治水管水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水利社会管理的部门规章体系。修订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处理和质量监督管理等规定,加强地方水法规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专职水政监察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完善和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建立健全水事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完善边界地区水事活动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四是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水行政审批程序,开展水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规范水行政许可行为。

实践水利高科技,水利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水利科技创新对水利发展的意义有四个:第一,大力加强科技兴水,是实现“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完成水利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第二,加大水利科技推广力度,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第三,科技创新是保障防洪安全、实现防汛抗旱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四,科技创新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条件。

三、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规划》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并研究采取扩大水利建设贷款贴息规模等措施。

《规划》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对水利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国家有能力加大投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立政府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水利的总投资大概要达到1.8万亿元左右。这1.8万亿元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的水利建设: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0%左右;二是防洪工程建设,占38%左右;三是水资源保障和城乡供水能力提高的工程建设,占35%左右;另外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我国一直鼓励水利建设积极利用外资,在“十一五”期间,积极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用于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比如农田节水的建设、水土保持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还将积极利用外资。

同时,我国还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据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细则》已经正式印发,对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建设的参与范围和方式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了相关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并明确了民间投资主体相关权益。民间资本可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捐赠及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多种形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按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享受政府财政支持政策,享受当地政府规定的农田水利工程用地、用电优惠政策。民间资本通过建设、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方式依法获得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和运行管理权受国家法律保护。

水利建设篇8

20*年我市水利工作的总目标是: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投资8.5亿元。其中,治太骨干工程1.2亿元,水资源保障工程4.2亿元,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1亿元。启动实施二轮“治太”骨干工程,加快推进水资源保障工程,加大新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强化水政执法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扎实做好防汛防旱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以上思路目标,20*年全市水利工作的重点是:

(一)加大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提升防灾保安能力

1、启动实施二轮“治太”工程。*整治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完成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完成50%堤防填筑及部分护岸,完成30%河道疏浚等工程。西苕溪整治工程完成新开河出口至墅河段工程区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前期工作;完成西苕溪13.5公里标准堤建设。杭嘉湖北排工程补偿项目完成凤桥港水厂等9.7公里河段清淤及砌石护岸工程。把环湖大堤后续工程与滨湖大道建设结合起来,积极配合做好规划建设工作,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衔接,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2、继续抓好“治太”、城防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和管理。完成东西苕溪防洪一期工程和北排通道工程竣工验收;力争完成城防一期工程竣工验收。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随着已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要不断探索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新思路,建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切实落实各项防汛防旱措施。及早开展汛前大检查,落实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防汛防旱工作责任体系。强化水库山塘、河道堤防、城防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修订完善各类重要防洪工程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汛前完成小(二)型以上水库和重要小流域水雨情自动遥测系统建设,确保各类信息畅通、准确。主汛前全部完成重要小流域山洪防御建设任务,抓好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并发挥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防洪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

(二)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彰显新农村示范区魅力

1、开展新农村水利示范点工程建设。按照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充分贯彻好、利用好、落实好省水利厅出台的支持我市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优势,结合全市100个新农村实验示范重点村和省水利厅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每年从中选定2-3个列入市水利局建设示范点,对示范点水利建设在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帮助示范点整治河道、改善饮用水条件、提高圩区防洪标准、改造灌区水利设施等,确保示范点水环境改善、饮用水安全、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2、积极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围绕“工程安全,设施齐全,管理高效,环境美丽”的建设目标,切实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对小(二)型以下水库山塘进行功能性分类和检查,对仍有功能要求的病险水库山塘,按轻重缓急原则进行应急加固,对已没有功能要求的水库山塘可以进行报废整治,对有条件的山塘水库实行标准化建设。全年计划完成18座水库保安达标建设。

3、推进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沟渠配套成网,路渠配套绿化”的要求,加大灌区改造投入力度。计划新建、续建5项,改善灌溉面积3.3万亩。开展4片圩区配套改建等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改善排涝面积1万亩,建设3.2万亩标准田水利设施。深化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管理运行机制,采取“一事一议”、以奖代补、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带动受益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去;对“民办公助”项目,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民自主管理为主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三)加大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增强水资源保障实力

1、加快建设水源工程。老虎潭水库工程计划投资3亿元。其中,水库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完成水库主坝、副坝主体工程建设及移民搬迁、库区清除等工作,为20*年汛前实现封堵下闸蓄水奠定基础;引水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完成实物调查工作,出台引水工程征、借地补偿政策方案,完成引水工程提升泵站工程,启动实施管线主体工程。合溪水库计划投资1.2亿元,完成三个移民安置点建设和铁路、公路的搬迁工作,基本完成政策处理等工作。

2、积极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继续把加快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维护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部门为民办实事内容。全年计划新建项目10项,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16万人。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积极探索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新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通过财政补助、农民自助、引进社会资金等,采取各种建管模式,建立保障农民饮用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管理体制。

3、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切实履行水功能区管理职责,按照《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扎实做好水功能区的确界立碑工作。同时,全面开展取水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对年取水量50万方以上的取水户计量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全面开展*水资源监测分中心运行工作,以市县(区)两级水质监测站网为依托,对水功能区、重要水源地取水口水质开展动态监测。

(四)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1、全面推进以河道清淤为重点的清水河道建设。继续把河道清淤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明年完成河道清淤700公里、1000万方。要继续推广河道清淤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圩堤加固、与航道建设、与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等相结合,要总结推广各县区在河道清淤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发动社会和群众自愿投入等形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河道清淤投入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2、严格落实水域保护制度。加强对涉水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批、监督和验收工作,对省、市级河道等区域实施重点巡查。切实贯彻落实《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严肃查处非法占用水域等行为。在摸清*市水域基本情况基础上,制定河道、水系和水域保护规划,确保水域占补平衡。

3、开展水保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格督促项目业主编报水保方案,加强对建设项目水保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实施安吉县赋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和吴兴区黄泥拱笋竹园水保示范区项目,做好与省厅沟通衔接,争取省厅在项目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完成安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五)加大管理教育力度,提高干部职工服务能力

1、加强水利行业管理。强化行业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水利建筑市场行业管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要求。抓好水利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高质监队伍素质,规范质监工作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监督、审计,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安全。逐步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重大水污染事件、水事纠纷、水利系统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强应对各类水事危机和风险能力。加强对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指导,抓好局系统两个联系示范点建设。

2、强化内部行政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局内部各项制度,对部分不适应的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改。严格遵守执行各项制度,切实做到按制度办事。抓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审批工作。出台局系统建设节约型机关(单位)实施意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认真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根据财政集中支付改革要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指导。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资金使用的计划管理和水规费票据管理。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调整行政处室职能和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探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分配机制改革。

上一篇:美术作品范文 下一篇:三峡水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