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范文

时间:2023-11-18 02:26:56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1

[关键词] 和谐翻译 文学翻译 审美和谐 适中

一、引言

众所周知,翻译活动的开展能够大大地丰富人们的交流,促进人类的文化和谐。翻译本质论的研究一直是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它既是翻译研究的基础,也直接关系到翻译学的学科建设。然而在翻译本质论研究中,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研究人们往往较少涉猎。人们常常把从广义翻译本质论研究中得出的认识不自觉地运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中。那么,如何将文学翻译与原作更好地相结合呢? 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人为地设置了两极:“形式”与“内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同化”、“形式对应”与“功能对应”等,这两种途径常常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翻译中的各种要素——原作与译作之间、作者与译者之间、文本与意义之间也彼此对立、互争高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阻挠着翻译的健康发展。(杨平,2008:1)文学翻译表现出非常丰富、复杂的内涵,它不仅是对原作语义的传达,更是对原作美学整体的再现;它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既要追索原文的意向性,原文意义的确定又离不开译者主观经验世界介入。文学翻译在本质上就表现为多种矛盾因素之间寻求协调统一的过程,既含有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又具有追求译作和原作文本之间相似性和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协调性这样二元对立统一、和谐融洽的特征。因此,和谐翻译观为缓解二元对立局面,促进翻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和谐翻译观

北京师范大学郑海凌教授提出的“和谐理论”是专门针对文学翻译的一套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并独创性地提出了“和谐”的文学翻译原则。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同时兼采西学,深入分析了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他在1999年发表的“和谐说”一文中提到:翻译的艺术贵在“和谐”。文学翻译应以“和谐”为审美标准,是两种有差异的事物的有机结合,和谐产生于对立。从文学翻译活动的本质特征来看,“和谐”作为翻译标准,符合翻译艺术自身的规律,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一切对立关系才能达到“和谐”。(郑海凌,1999:2-6)这种和谐理论旨在让译者养成高度自觉的和谐意识,译者是最主要的翻译主体,是整个翻译活动的执行者,担当着协调各方、促进文化交流的重任。和谐思维是和谐翻译的基础,译者首先要具有和谐意识,主动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这样才能很好的协调主体之间的和谐、促进文化之间的共存。文学翻译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为原作和原语束缚手脚,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空间。而非文学翻译的局限性,在科技翻译和应用文翻译变现尤为突出,使译者“戴着手铐跳舞”,缺乏能动性。

三、和谐翻译的阐释

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美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前者具有整体性、求同性特点;后者关注的是和谐性和同一性;前者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尤其注重统一、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张岱年, 2004: 467) 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各种和谐,无论是皇家帝王,还是黎民百姓,均以“和”为贵,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孕育太平。儒家以“和”为贵,孔子宣扬“和而不同”,孟子重视“人和”。儒家的“中庸”哲学和“中和”美学观强调适中而不偏颇,孔子指出“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道家讲究太和,崇尚自然之道;老子指出,万物由“道”所生,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庄子也把和谐视为“大本大宗”;荀子提出了“善美相乐”(《荀子?正名》);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和谐基调,积淀在国人心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除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到处渗透的“和谐”,西方的哲学、美学中也同样体现着和谐思想。西方哲学和美学观点体系中自确立之日起就隐形涉及到了“中”、“和”思想,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都认为万事都是过犹不及,我们应该遵循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之道’”。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是宇宙本质的特征,而哲学则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笛卡尔从美学角度分析:美是恰到好处的协调与适中。中西方的这一系列和谐理念为构建和谐文化及和谐翻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翻译界中引用“和谐”观点既是一种新的突破,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谈到和谐翻译,必然会涉及到如何辨证地看待翻译的基本问题。首先,翻译是一门科学、艺术,还是一种技巧。第二,翻译涉及科学层面,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翻译研究,探讨中西翻译理论和构建翻译学。然而文学翻译更多地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派生的技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再创造能力尤为重要。第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译和转换是完全可能的,但这种转换是限定在一定范围中的,并非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被传达和翻译,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中国古代翻译家所说“五失本、三不易”以及所引用的哲学思想“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包含翻译不可能完全忠实的辩证思维,与西方学者“翻译即叛逆”、“翻译的不确定性”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平,2008)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翻译是模仿和创造,最终忠实和再创造可以做到和谐统一。

四、“和谐理论”下的文学翻译观

正如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和谐社会的概念一样,和谐翻译也是一种宏观的理论框架,对我们翻译研究有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在各方面都要做到统筹兼顾、圆满调和。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和谐”作为翻译标准,蕴涵着译者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追求,也反映出文学翻译活动的自然规律和特性。“和谐”的关键在于“适中”,译者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地理解原作,另一方面要恰当地表现原作,以其敏锐的分寸感把握“适中”,最终达到“和谐”的审美效果。同时,文学翻译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译者的审美与创造活动是有原作作为依托的,译者发挥创造的艺术空间是有限的,必须以贴近于原作为前提。下面请看一组译例很好的说明了文学翻译的和谐理论:

原文:

Between her agitation and her natural awkwardness in getting out of the cart, Peggoty was making a most extraordinary festoon of herself but I felt too blank and strange to tell her.(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译文一:

在她心中的激动和下车时生来的笨拙之间,辟果提把自己弄成一个最奇特的彩球,不过我觉得太扫兴太惊奇了,未告诉她这一点。(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

译文二:

坡勾提心烦意乱,再加上她本次下车就笨手笨脚的,所以她把身子弄得歪扭曲折,成了样子挺特别的彩绸了。不过,我当时心里一片茫然,满怀诧异,不顾得跟她说这个。(张若谷译《大卫?科波菲尔》)

(摘自姜秋霞,权晓辉,2000: 29)

原文将Peggoty笨拙之态描写的栩栩如生。译文一照搬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形式,意思让读者很难理解与想象它所要转达的意象,无法给读者与原文和谐的审美感受。译文二摆脱了原文的语句结构,既拆分了首句,也添加了衔接的小句,看似不忠于原文的形式,却创造性的把原文意思形象的转达给了读者,达成译文与原文的和谐统一,给读者以审美感受的空间。

所以,在和谐翻译理论的框架下,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在矛盾的对立中寻求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翻译是应用性很强的经验科学,重视实践和技巧是理所当然的,但不能轻视理论和思想的指导;其二是要冷静客观地对待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带着批判和吸收的眼光,取长补短,去伪存真。无论是语言学派、文艺学派、阐释学派等传统翻译流派,还是文化学派、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当代翻译思潮,都包含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是这些理论毕竟只是从某个角度、某个时期针对某种问题提出的初步探讨,往往存在有极端的偏见,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五、结语

总之,和谐翻译是一种理念和追求,是中国文化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像我们一直所追寻和要达到的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和谐文化的建立自然离不开世界文化这个大熔炉,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样也需要翻译来搭桥牵线,翻译行为与翻译作品更应该与文化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紧密相连。和谐翻译观超越传统翻译的“直译”、“意译”二元对立以及传统的“信达雅”、“神似”、“化境”等翻译标准,更加追求圆满、调和、至上的目标。文学翻译在本质上就表现为多种矛盾因素之间寻求协调统一的过程,它既含有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又具有追求译作和原作文本之间相似性、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协调性这样二元对立统一、和谐融洽状态的特征。因此,把和谐观与翻译相结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点。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姜秋霞,权晓辉. 文学翻译格式与意象塔模式[J]. 中国翻译,2000(1).

[3]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 北京:中华书局,2006:46.

[4]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5]杨 平.论和谐翻译[J]. 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8(2).

[6]张岱年.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 .中国翻译,1999(4):2-6.

[8]郑海凌.译理浅说[M]. 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姝,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英语教学与电影文学。

李志坤,男,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2

关键词:术语 长句 气象翻译

一、术语翻译

气象翻译是科技翻译中的一种,除了要求语言准确、简洁,语言符合专业要求,有专业特色,也是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不同于文学翻译对于深藏在语言中的含义的把握,译者在面对气象翻译时需要做到的是解释其客观意义。如果翻译者无法理解气象翻译中的各种术语以及对应表达,对专业性文本进行准确翻译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了解以及掌握这些专业术语无疑意味着在学习另一门学科,这就对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掌握基本的气象专业知识和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翻译准确,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翻译时,碰到不认识的词首先可以求助的是词典等工具。但是在翻译术语时就很让人束手无策。因为使用普通的翻译工具很难查到其真正的意思。在无法理解术语等词汇时,一些误译是可能发生的。比如,日本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埂闭庖淮视铮让人似懂非懂,查找字典之后中文翻译是“热带夜,最低气温在25℃以上难以入睡的暑夜”。中文中并没有特定利用“热带夜”这个词语来表示夜晚的温度,在专业气象书籍中也没有类似说法,只是明确标出夜晚的温度来表明夜晚炎热,所以如果直接译成“热带夜”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在翻译这一类中文中没有明确对应词的时候,最好的方法还是选择使用注解,这样人们才能明白“∫埂闭庖焕啻实恼嬲含义。

当然除了一些和中文没有对应解释的术语,在气象翻译中最棘手的还是一些同形异义词。比如在《技gBdその13D雷》之中,就有“_乱”一词。字典中的的对应意思为“扰乱,乱喊乱叫”等意思,看上去是可以行得通的翻译,可是实际上气象相关的书籍之中是有对应的词语的,应该译成“扰动”。可见一字之差会显现出译者的专业能力,是否做到翻译的精准。类似表达还有“束D辐合”,“高分解―高分辨率”等。单纯的望文生义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译者需多接触、理解气象类文献,才能够进行准确的翻译,避免误导读者。

此外在《第2回TOMACS国Hワ`クショップ蟾妗分谐鱿至诵矶嘧ㄒ得词。例如:|京ビッグサイト(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二重偏波レ`ダ(双偏振雷达)、フェイズドアレイレ`ダ(相控阵雷达)等。这一类词一般需要通过查对应英文,查出对应英文后找出对应中文。工序比较繁琐,但是可以做到翻译的词语更加准确。所以翻译这种词时最忌讳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多推敲多查找资料才是最好的方法。

望文生义在翻译一些地名术语时有时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如在翻译一些岛屿和海峡时就会产生分歧。如日语中的“宗谷海峡”,在汉语对应的是“鞑靼海峡”。其次,有些书籍使用的术语往往会有主观色彩,带有歧视性等。如日语的“|シナ海”“南シナ海”代表我国东海和南海;日语“|r暖流”则代表东朝鲜暖流。“シナ”是“支那”的读音,支那一词源于印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本无任何色彩,但是自甲午战争之后,支那一词已经成为日本对中国的蔑称。而“|r暖流”虽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的术语,但是依然有不少人指责词语中含有歧视。川合英夫指出这一类词语都是“日本殖民时代以来的歧视表现” ①。面对这些有歧视意味的术语,译者应该使用做到公正平等,站稳立场,维护国家尊严,去除歧视,毕竟“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②一样,译者是有祖国的,对此类术语进行翻译时必须修正。中日隔海相望,依海为邻,而海洋上的一些岛屿的归属问题有着很大争议。在翻译时遇到中日两国之间有争议的术语,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中国认同的术语;在面对其他国家有争议的地名术语时,也应该按照国际规定的术语进行翻译。

使译文符合气象专业要求,关键是译者要具有一定的气象方面的专业基础,不断地通过实践和阅读来掌握专业知识。在翻译前,做好翻译的相应准备。在翻译过程中,一边认真学习一边提高翻译能力。在翻译气象文本时才能做到精准,达到翻译的要求。

二、长句翻译

气象翻译实践的文本可以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科普文、气象会议报告等,每一种文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有较多长句。日语由于其粘着语的特性,日语原文往往会出现许多长句,这些长句由助词进行逻辑联系,使句子有条不紊。中文的句子不宜使用过长的定语和状语,所以在翻译时常常会利用分译方式进行翻译。当然,句子间拥有紧密逻辑关系,习惯上连成一句时,也可以用合译的方式进行翻译。长句翻译时,需要翻译者充分理解句中的逻辑关系,根据其逻辑关系使用恰当的方法,以此来完成译文。

(一)各种译法的运用

日语翻译中常常会用到分译合译等各种手段将原文译出。在翻译气象类文献时,除了理解和掌握各类术语难词之外,对于句子本身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1:この手法は、レ`ダの泳斗较颏搜丐盲慷重偏波情螭蛴盲い坑甑韦瘟>斗植激瓮贫à取⑼贫à丹欷苛>斗植激嘶づくp衰a正を行い、それらのY果が二重偏波情笸士の自己整合性を氦郡工瑜Δ死Rり返しI理をおこなうものであり、レ`ダQy地の校正のための地上Qyを必要としないという利点をもつ。

译文1.1:“这种手法是:利用沿雷达矢量方向的双偏振波信息推定雨滴粒径的分布,根据推定后的粒径分布进行衰减修正,不断重复处理直至得出结果满足双偏振波信息的自我整合性。该手法的优点是无需为修正雷达观测至再进行地上观测。”

译文1.2:“该手法是利用沿雷达矢量方向的双偏振波信息推定雨滴粒径的分布,根据推定后的粒径分布进行衰减修正,不断重复处理直至得出结果满足双偏振波信息的自我整合性,其优点是无需为修正雷达观测至再进行地上观测。”

例1是《第2回TOMACS国Hワ`クショップの蟾妗分幸痪浠啊@1的主语是“この手法”,并且是“・・・・・・ものであり”和“・・・・・・という利点をもつ”两个分句的主语。这种句子在很多文章中经常出现,为了方便,在翻译时可以使用分译的方法,如译文1.1但是如果不使用分译的手法,则可以用中文的指代名词代替主语,进行合译,如译文1.2。但是,相较于译文1.1,译文1.2的句子虽然过长,但是逻辑更加紧凑,反而更加简洁。由此可见,分译和合译并非绝对的选择,只要译法得当,译者可以在翻译气象文献时进行取舍。

日语翻译的技法多种多样,各种译法其实就是服务于译者,使译者将译文更加贴近于原文而存在的。掌握了一定程度上的气象专业知识之后,通过思考灵活地运用这些译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译出质量过硬的译文。

(二)名词结句的处理

名词结句是日语的写作技法之一,利用名词结句可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在文学和商业宣传文本中经常使用。其特性在于简洁明了、文字精炼。日语科技文献由于追求一定的简洁性,所以将动词名词化的现象比较常见。

例2:この国H共同研究は、文部科学省の予算でg施された日本国内の研究プロジェクト「莺婴税椁O端菹螭い都市りで集eされたQyデ`タを共有することによって、①都市におけるO端菹螭违幞ニズム解明、②O端菹螭斡y技gの向上、③社会gYを通じた高解像度菹螗签`タの社会g装を恧毪长趣蚰康膜趣筏皮い搿

译文2:此国际共同研究利用文部科学省的预算进行的日本国内研究计划“创建可以应对气候变动带来极端气象气象的城市”所收集的观测数据。其目的是:1.研究城市中极端天气的原理;2.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测技术3.建设一个通过社会实验后拥有高分辨率气象数据的社会。

例2中有三个名词小分句“①都市におけるO端菹螭违幞ニズム解明”、“②O端菹螭斡y技gの向上”和“③社会gYを通じた高解像度菹螗签`タの社会g装”这三个小句子可以是以名词为结尾,简洁明了,还有一定的节奏感。如果直接译为“都市的极端气象原理的研究”,译文将会异常冗长,而且“的”过多显得很嗦,不符合中文逻辑。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将名词化的动词重新变为动词,采用动宾句式,使文字更加紧凑,并且富有一种韵律感。

(三)被动句的处理

气象专业的日语文本中时常出现被动句用来表达产生现象的客观性,体现文献的准确性,很少使用主动句。而在中文的文献之中,被动句却不多见,直接叙述更加普遍。

在日语文献中,经常会出现如:“考えられている” 、“思われる”、“明らかにされる”、“知られる”、“示される”等词,前面的助词“と”用来提示内容。这些词的直接意思是“被考虑”、“被认为”等,但是这种被动口吻与中文文本不相符,而且原文中利用这种被动句是为了表达“と”的提示内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可以译为“人们认为”。但是,在中文的气象文本中,“人们认为”等词语又过于暧昧,缺乏说服力,容易使句子变得冗长,所以根据情况,有时甚至可以选择不译,以此来贴合中文的表达方式。

由于此类文本中很少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所以许多动作的主语变为了第三人称,而由于主语多为事物,将动词变为被动语态是非常常见的。如在例2中 “g施された”和 “集eされた”,其主语都为事物,但在翻译时则将被动变为主动,使句子更加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日语气象文献中含有大量长句,而且结构复杂,难以理解。利用自己所学去解析这些复杂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文章简洁易懂、准确严谨,这才是译者应该追求的。

三、结语

顺利地进行气象翻译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学科背景知识,恰当运用各种译法,对长难句、被动句等句型进行合理分析,还需与气象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如此,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翻译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增加了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更加有利于今后气象翻译的进行。在对译文的校对过程中,再次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斟酌一些专业术语的译法对于保证译文的科学性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要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谦虚勤问的工作作风,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与科研中不断提高对日语气象文本的翻译能力。

注释

① 川合英夫《民族差eZとなされた「|r暖流「北r寒流等の海流名の由来と代替名》中的“日本の殖民地r代以来の差e的な表F”的翻译.

②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拒绝接受对发动对法战争的德国颁发奖项时所说.

参考文献

[1] 高宁.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 谭晶华.日语笔译实务2级[M].外文出版社,2010.

[3] 周幼华.何三宁.气象科技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策略[J].阅江学刊,2014(10):136-141.

[4] 廖建国.科技日语的翻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2007(2):12-14.

[5] 川合英夫.民族差eZとなされた「|r暖流「北r寒流等の海流名の由来と代替名[J].海の研究?,2001(10):333-339.

[6] 三隅良平,中谷刚.第2回TOMACS国Hワ`クショップの蟾[J].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2015(6):23-28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3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研究;特点;原则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和理解浅易的文言文。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当今社会时代久远,语义、句法等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在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学生则是更怕学文言文,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一、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点

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从选文内容上说,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越的才能。从考试内容看,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翻译时古今异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如筛选主人公品行的句子。

二、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D对应性。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意译为辅D灵活性。文言文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都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三、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一是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二是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如:“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3.调。在古代文言文中,一些词序是有其特殊规律的,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样的文言文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来文言文的词序翻译,就不容易理解,易产生分歧,甚至能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文言文学会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文言文,尤其是在韵文中,常常有一种“倒文”的语言现象。倒文就是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这种倒文或“语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协韵”。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倒文”这种语言现象,就必须根据内容,调整过来进行翻译。4.留。这里的“留”即保留原文不译。比如原来“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都不用翻译。还有文中的一些基本词,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的名词性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的一些内容,翻译时保留好,也不用翻译了。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另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常把诗句、民谣、格言、谚语等引入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中的“泪沾裳”,翻译时就应保留,如果把引用的内容也翻译过来就失去了引用的意义和韵味了。5.扩。就是扩展。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二是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6.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7.替。就是替换, 一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二是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总之,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应教会学生一些高效实用的翻译技法,在实践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我们文言文教学更实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012页.

[2]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增订者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9页

[3]许嘉璐主编;陈启英,陈榴,陈高眷著.中国古代礼俗辞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第543页.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4

[关键词] 字幕翻译;取舍有度;得意忘形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多国外的优秀电影和电视剧被引进国门,成为了解异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成为我国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有效手段。对于外国影片的字幕翻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字幕翻译成为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可小觑的新领域。英文字幕的翻译不仅仅会影响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欣赏,更会影响其对异国的生活文化、民族风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在英文字幕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无意识中就变成了一个戴着脚镣的舞蹈者。 译者如何才能取下沉重的脚镣,让翻译达意传神。笔者以自己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翻译失误为实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方法。

一、 得意――理解之始

在许渊冲先生模仿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所作的《翻译经》中,曾这样写道:“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往往我们的译文出现问题时,并非是翻译水平不够,也不是对语言的运用问题,而是没用对英文台词理解透彻,没有“得其意”。翻译是建立在理解上的,不管是对剧情的理解,还是语言和文化的理解,都将决定翻译质量的好坏。得意是理解之始,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是表达的先决条件。

在开始翻译英文字幕前,首先,要把整部剧从头到尾看一遍,对剧情有大致的把握。其次,要深入地去查资料。有时字幕会出现一些地名、人名、专业术语等,译员只找到其对应的中文翻译,却忽视了这些名称在字幕里出现是否是有特殊的含义。在字幕翻译当中,它们都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名称,而是有特定的象征意思,

在翻译中遇到众所周知的人名地名时,可以直接译出来。比如国家名、国家首都名、美国州名、著名景点等。 很陌生的地名和人名,为方便观众可以加上注释。注释应该做到尽量地简洁准确。比如,《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提到Dark Lord,则可以再注释为:Dark Lord(Voldemort即伏地魔)这都是需要译者去推敲的。

以《诸神之战》里面的一句翻译为例,

The Kraken fears no weapon.

大部分的译者都会想当然地认为“Kraken”在这里是人名,而直接音译成“克拉肯”。只需翻阅一些工具书就可得知,“Kraken:in Norse mythology,a very large frightening sea-animal”(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是挪威神话里的北海巨妖。对于没有“克拉肯”知识背景的人,在此则会感到很困惑。

再次,要根据对剧情的理解来翻译字幕中出现的俚语和谚语。在字幕翻译中,碰见俚语和谚语的时候,切莫不要望文生义。

以美剧Lie to me里面有一句为例,

No,I gotta see a man about a dog.

而中文字幕却直接翻译成了“不了,我得去帮一个人处理有关一条狗的案子”其实,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要表达的绝非是字面的意思。因为这跟上下文是完全脱节的。就是说这句简单的句子后面,有另一层含义。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有点事(通常用来作为离开或缺席的借口)”,如果用更地道的汉语,可以说成“有点急事先行告辞”。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不了,我还有点事”。

翻译是一份需要牵涉到很多方面知识的工作,尤其是做字幕翻译的,生活剧情类、科幻片、医学片、真人秀、纪录片等,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这些都需要译者多去积累,多去观察。如何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源语言中出现的俚语和谚语时常是译者面对的难题之一。俚语和谚语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风格上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因而需要译员大量的积累和严谨的态度来为观众传达准确的信息。

二、 取舍问题

To keep or to dump?在翻译字幕过程中,一定要取舍有度。译者要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以及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中取舍得当。根据字幕本身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要求译文一定要准确、简洁且一目了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传递。这就要求译者要在短时间内为观众提供最大的“原汁原味”的信息。要保证观众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充分理解字幕的含义。 承载字幕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一般来会控制在3行以内,每行不超过15个字。对于字幕本身的这两点特点――时间的压力和空间的限制,字幕翻译的首要目标是简洁、清晰,意思恰当充分。最常用最有效的技巧就是缩减式翻译策略。这一策略是字幕翻译中最突出,最不可少的翻译技巧。具体可以分为四种:缩译(condensation),略译(decimation)简化(paragraph reduction),删译(deletion)。 这类翻译在于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

以下三种类型的语句可以考虑采取缩减式翻译策略。

1.填塞式语句,如“Look!”“You know”“You see”“Well”“Yeah”“Oh”“Uh”“As I say”“I mean”,等等。这些词是最为常见的空词,没有承载任何实际的语意。它们的出现只是在功能上起到一定作用。作为话语标记语黏附于句子上,使说话者的话语表达更加连贯。这类词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省去不译。可以说,字幕翻译就是省略的艺术。画面已经交代很多东西了,字幕只起提示以及交代个人想法的作用。可以说是“此处不译胜有译”。

2.重复式语句,如“great big”“super extra”“teeny weeny”这类双重形容词的前半部分起到强调作用,可以有意义相等的词来取代,将其简化,如“huge”“extremely”“tiny”等。

3.应答式语句,如“Yup”“Nup”“Okey-dokey”“Ha”。当这些词在听觉上是难以辨别的,则可以删除不译。而如“Yes”“No”“Ok”“Please”“Thanks”“Thank you”“Sorry”这类发音清晰的,则应该直译。

字幕翻译的关键在于取舍。取舍问题终究还是一个抉择的过程。如何筛选重要信息,略去多余的,无实际意义的话,去用最少、最精确的文字来毫无遗漏地表达全部的信息。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取其精神,舍其形式”。

三、 忘形――表达之母

表达问题分为翻译腔以及对措辞的选择。

首先,可以借用一下陆谷孙先生的说法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简而言之,就是翻译腔。翻译腔就是译出的语句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句法,在翻译过程中是不能照搬的,应该眼里看着外文,心里却按照译语文字去思索,这样才能摆脱外文句法规律的影响,翻译出地道的译文。在做到“得意”之后,一定要注意“忘形”,要挣脱源语言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译者的思维不能被英语化了,或者说是被异化。在英译中的字幕翻译中,译文应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说话逻辑和表达习惯。在字幕翻译中,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否则,译文则很大程度上会倾向于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逻辑;而没有用中文思维来思考和翻译。既然我们的Target reader是中国人,那么我们的译文条理和逻辑就必须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相一致。在翻译字幕时,按照英文字幕原原本本的顺序,一字不差、顺序不变地翻译出来是万万要不得的。若遇到了稍微复杂的从句,译者的翻译思维和逻辑就会束缚于源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再拿电影《诸神之战》里面的一句翻译为例,

The Kraken fears no weapon.

译文1:克拉肯从不畏惧武器。

译文2:北海巨妖可是刀枪不入。

译文1就是属于翻译腔。在汉语中,有很多类似于“fears no weapon”的成语。比如“刀枪不入”这个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汉语的表达中,并没有“从不畏惧武器”这种说法。翻译的时候,不能对原语过度忠实。由于思维定式,把英文字幕“fears no weapon”直接逐词逐句地翻译成“不畏惧武器”,便会让译文显得生硬,不通顺,从而影响了源语言本应表达出的意义。四字成语是中华民族5000年语言文化中最灿烂的一笔。 在英语的世界中,用四个音节是难以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意思的。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多用贴合剧情的成语常常是叫人拍案叫绝的。

其次,是在表达过程中关于措辞的选择问题。

翻译有两种,一种是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第二种是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使文本翻译显得更加生动和灵活,对于不同的语境会使用不同的词汇,显得很有意境,译得惟妙惟肖,也就是所谓的有文采。鉴于每个人的语言水平不一致,不可能要求每个人的翻译都是文采飞扬。

例如,在《驯龙记》中,

You sir,are playing a dangerous game…

译文1:先生,您这是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

译文2:先生,玩火自焚啊……

译文1的翻译并没有不对之处。但是在措辞上如果可以做到更加传神,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如果用“玩火自焚”一词,既有效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内涵,又有效体现了两种语言文化体系的共性。既适应观众的语言心理习惯,又尽量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可以说英汉字幕翻译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得意忘形”“取舍有度”了。首先是得其意,然后取其精神,忘其形式。这样才能使得一部跨越时空、跨越地理、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影视作品在其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在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生活习俗的异国观众欣赏时,出现更多的文化交流,而避免可以避免的冲突和碰撞。

四、结 语

国外影视作品是我们了解外国生活,领略欧美风情的重要媒介。英文字幕的翻译要以本国的电视观众为中心,将外国的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宗教思想等译入,促进异国文化和思想理念的交流,使观众欣赏更加完美的英文影片。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员应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做到理解透彻,要得其意忘其形;还要取舍有度,让译文达到传神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吕和.谈英语影片的中文字幕表达特点与技巧[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

[2] 张涛,刘洪泉.浅析影视作品字幕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 李运兴.2001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22(04).

[4] 张薇薇.字幕翻译:如何取舍――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影视字幕减译[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5] 刘新义,张京生.归化异化 各得其所――从谚语翻译谈归化和异化翻译法的应用[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1).

[6] 张迎春.论影视字幕减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6).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5

关键词 翻译 社会符号学 审美

《在亚当之前》(Before Adam)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一部中篇小说,在中国,目前仅有廖美珍教授的中译本问世。小说共分18章,通过一个现代男孩的一串串梦境,描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人类进化的一个片段。原著朴实无华而又生动活泼。廖译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思想内容,而且译得流畅优美,传神入化。

在笔者看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这一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能够比较全面地评析廖译《在亚当之前》。

由于“意义与功能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正如一张纸的正面和负面一样不可分割”,实现了功能对等,也就达到了意义相符(陈宏薇:2001)。《在亚当之前》主要具备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

信息功能:传达信息、影响他人认知的功能。小说通过“我”的一个个梦,记载了史前的“我”的一系列经历,反映了人类进化的一段历史。

表情功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作品表现了史前人类的喜怒哀乐,尤其表达了“我”对友谊的颂扬,对爱情的赞美,对凶残者的憎恶等感情。

美感功能:使感官愉悦的功能。作品通过一个现代男孩的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时而是男孩史前的那一自我在梦中遨游于千百万年前,时而又回到二十世纪的现实世界,甚至梦中史前的另一自我又有梦,回溯到更加古老而遥远的过去,给人一种如梦如幻、扑朔迷离的美感。另外,原作语言简洁,情节生动,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译者对原作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有着透彻的理解,并在自己的译文中近乎完美地处理了这些问题,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意义和上述几种功能,有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遭遇野猪、勇斗“红眼”等情节,原文惊心动魄,译文的再现也是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如同身临其境。

笔者认为,译作忠实传神、流畅优美,准确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 清纯地道的语言风格。译者显然对原作有着透彻的理解,对原作语言风格有着

准确的把握,加上汉语功底炉火纯青,因而表意准确贴切,语言圆活地道,不带一丝翻译腔,清纯地道得让人感觉是中国作家用母语进行的文学创作,而不是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许多句子译得貌似平平淡淡,实则独具匠心。另外,由于原著距今已近百年之遥,有些表达与今天的由于略有不同,阅读、理解稍有吃力,而译文以通俗易懂的当代口语化汉语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译作比原著似乎要略胜一筹,可读性更强,令人一气读完,不忍释卷。

(2)词语的归化与精当。前文所说的译文语言地道,流畅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译者熟悉具有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善于运用归化手法,在翻译中依据原文而不拘泥于原文,措词精当,恰到好处。

(3)声音词的巧妙处理。译者将原作与声音有关的词语或直译或增词,巧妙地予以处理,使得译文“增声”不少。对原作中的拟声词,译者一律直译,而对原作中有声音象征的动词,译者则运用增词法,将动作引起的声响从原文中的暗指转为明指。可以说,由于译者的加工,译文中象声词比原文更丰富,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大大增强了译文的美感。

(4)各种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加注与释义、增词、切分、转换、褒贬意义的赋予与引申等多种技巧,这也使得译文流畅生动。

①加注与释义。

例2,原文:…and I see visions of Damon and Pythias, of life-saving crews and Red Cross nurses, of martyrs and leaders of forlorn hopes, of Father Damien, and … of the Younger World.

译文:…我看见了古希腊愿以生死相换的朋友达蒙和皮西阿斯,看见了…,看见了前往孤岛帮助麻风病患者的达米安神父,…这种精神一脉相承。

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排比修辞手法,并通过对Damon,Pythias和Damien三个名字的音译加注处理,成功地消弭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完全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情感功能(“我”对生死与共的朋友的赞美,对舍己为人者的崇敬)和美感功能。

在第十五章里,“Bluebeard”一词的原义是“(from the name of a character in a children’s story) a husband who marries and kills one wife after another蓝胡子(童话故事中一个连续娶妻杀妻的男人)”(《朗文》,p142),译者运用释义法,译成“残忍的丈夫”。加注与释义这两种技巧的运用缩小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距,填补了汉语中的词义空缺,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和情感功能,并增强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②增词。增词法是译者使用较多的一种手段。为了忠实地传递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并符

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中增译了许多词语。除前文所述声音词语上的处理外,还有不少例子。

例3,原文:Sorry the conquest! We had no chance against them. It was slaughter, indiscriminate slaughter, for they spared none, killing old and young, effectively ridding the land of our presence.

译文:多么令人悲哀的征服!我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简直是血腥的屠杀,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无论老幼,一心想把我们从这块土地上铲除干净。

原文是“我”对火人屠杀自己氏族的评论与控诉,充满了悲愤,令人同情。译文增加了“多么”、“简直是”、“连……都”等词,将rid译为“铲除干净”,这样就增强了语气,成功地传递了原文的意义以及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

例4,原文:…but the reasons we folk had for breaking up our hee-hee councils and fleeing to our holes were old Saber-Tooth, the lions and the jackals, the wild dogs and wolves, and all the hungry, meat-eating breeds.

译文:但我们氏族人结束集会,逃回洞中的原因却是怕老剑齿,怕狮子,怕黑背豺,怕野狗和狼,怕所有饥肠辘辘的食肉动物。

译文中增译一“怕”字并重复四次,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突出了氏族人对肉食动物的恐惧。

③切分。译者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对原作中的许多句子进行了适当的切分,

使得译文通顺流畅。

例5,原文:So wildly were we paddling that Red-eyes was first to notice it, an dour first warning was his yell of triumph.

原作的这句话并非很长,在译文中给切分成了三句话:“因为我们只顾拼命划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红眼先看见,顿时洋洋得意地吼叫起来。这一吼,才使我们明白了所处的危险。”然而,这三句话不但不令人感到嗦,反而觉得合情合理,衔接自然,表达清晰。

④转换。译文中还大量运用了转换的翻译技巧,包括词类转换、语序转换、正反表达转

换、主动与被动转换等。限于篇幅,仅举一例予以说明。

例6原文:…and while she was thin-hipped, her calves were not twisted and gnarly.

译文:她的臀部虽不丰满,但小腿笔挺光滑。

原文前一分句肯定,后一分句否定,但在译文里却恰好相反,变成了前一句正话反说,后一句反话正说。

结语

总之,由于译者双语功底深厚,各种翻译技巧得到了灵活娴熟的运用,译文生动活泼,流畅优美,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廖美珍所翻译的《在亚当之前》是一部“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成功译作。

参考文献:

[1]陈宏薇.译者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01,(1):69.

[2]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最新版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

[3]杰克・伦敦.在亚当之前[M].廖美珍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6

关键词:功能对等 英语电影 词汇修辞 翻译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政策愈发开放,使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进入我国。英语电影成为了我国对英语文化进行交流的猪油工具,可以像我们展现国外的世界、人文思想等。为了使我国的观众能够享受外国影片,尤其是英语影片,我国对其进行翻译,主要的翻译类型为配音翻译和使用原声对字幕进行翻译这两种形式。字幕翻译能让观众更好的欣赏由原片所带来的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使观众能欣赏源语言英语影片。

“功能对等”有称为“动态对等”是由尤金・A・奈达提出的,他指出。翻译不仅要对等的译出词汇原意,还需要将文体、语句的涵义及风格进行对等。词汇修辞翻译有一语双关及习语两种方式。在对英语电影进行翻译时,需要译者了解影片的故事背景及情节,只有了解影片内容,才能更加准确的对其进行翻译。[1]

一、英语电影中语言的特点

能对理解电影的内容,就像源语言所描述的一样,是观众观看影片时最想要的。语言中包含了口语与潜台词,是影片中的精华部分,台词可以代表角色们的人物特点、行为,还能透露悬疑剧中的线索或是为另一个事件做铺垫。因此,需要翻译出的每个词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多余的词汇。

二、英语电影中词汇修辞的翻译

词汇修辞分为双关与习语两种翻译方式。双关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语能表达多种修辞效果。如雨果曾一句形象生动又不失幽默的语句,对双关语做出了精辟的解释,他说“飞舞着灵魂的产物”就是双关语。

1、双关语的翻译

由于双关语的语言特征较强,因此,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译者只能尽可能的将英语电影中的词汇、语句翻译的贴近愿原意,翻译不可能完全对等,必会存在不对应的翻译,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对英语影片中的内容进行翻译,让观众等到完整的信息与影片中的画面进行完美的结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功能对等。[2]

通常,译者在对影片内容进行双关语翻译时,是利用视角转换、逐字翻译后加入注释和释义三种方法。逐字翻译后加入注释,主要是为了让翻译出来的文字与原句中意思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不但要利用双关语对原句进行逐字翻译,还需根据影片中的环境做出一些整改,并在译文后方进行注注释;释义是为了方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完全理解双关语的翻译内涵及影片中隐喻的地方,虽然这种方式在形式上与功能对等毫无关系,但从双关与的角度来看,能精准的表明双关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视角转换主要在对源文的形式进行调整后,能够使双关语不失幽默,从另外一个角度将信息中蕴含的意思表达出来。[3]

对英语电影中的词汇运用双关语进行修辞,可使译文显得更加自然,且保留其灵动性,译者也能对影片中的信息与文化较好的进行中英转换。

1.1释义法

如《成长的烦恼》中有一段场景,杰生家新请来的保姆由于年轻美貌,其妻梅琪因此而吃醋。原文是这样的:

Jason:I truly believe you haven’t given her a fair sharke.

Maggie:I truly hope you haven’t.

梅琪说的一段话是省略句,省略的是given her,是一种典型的谐音双关,为了体现双关语的修辞手法,可以翻译成:

杰生:我还没能给她尝试的机会。

梅琪:但愿你还没试过她。

根据其表面意思可译为“我真希望你没有”,但利用双管语翻译,更加的生动。[4]

1.2视角转换法

双关语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娱乐观众或是为另一部分的内容做出补偿,可用此法。如《老友记》中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Ross:Rachel,did you proofread these?

Rachel:Uh……yeah,why?

Ross:Uh,nothing.I’m sure they’ll be impressed with your excellent compuper skills.

可译为罗斯:瑞秋,这些你都校对过了吗?

瑞秋:对,有问题吗?

罗斯:没事,我想他们对你的电脑技巧定会印象深刻。

瑞秋将“computer”拼为“compuper”,这种错误的词语,却给原文一种双关效果,译者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双关词汇达到幽默的效果,因此,转移目标,将“skill”变为双关语,译为“技巧”,这种翻译方式虽未能体现原文的意思,但在此展现了原片幽默感。

1.3逐字翻译后加注释法

这种翻译方式较为常见,为保留英语电影中的文化风格,可利用该法让观众能理解影片中的文化背景。由于字幕的瞬间性,加释的内容需要简洁、明了。现今,我们生活在网络化时代,我国对英语学习较为重视,使得大部分英语爱好者与学习者,用英语电影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在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会反复进行观看,对其意思进行揣摩。因此,逐字翻译后加注释法非常关键,如《飙风战警》中,男主在宴会上遇见了对手,表面上两人相互恭敬,暗地里却含枪带棒的讽刺对方身体上存在缺陷或是肤色问题。原文是这样的:

Dr.Loveless:……you were expectin’to see General McGerath here.Well,I knew him years ago,but I have‘t seen him in a COON’s age!”根据其表面意思应将“a COON’s age!”译为“一个瓦熊德年龄”,因为“COON”是“raccoons”浣熊的缩写。但是在西方的俚语里,“raccoons”带有歧视黑人的意思,因此,将此处译为“好久”未见到这位将军。

2.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一种仿拟修辞手法,它可以将成语、俚语、谚语等根据剧情的发展形势进行再创造,使语言具有嘲讽、生动或幽默的特点,通常,习语带有隐含的意思,不可采用对词汇使用逐字翻译的方式对影片内容进行翻译。习语翻译较为困难,如果译者未能对语境与原文的语言文化进行了解,会加大翻译难度。从功能对等可将英语电影中词汇的习语修辞利用意译、直译、代替三种方式进行翻译。[5]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直译法,与逐字翻译不同的是,它利用最接近原意的语言对影片中的原句进行翻译,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有原意并将其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还可展现源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与民俗且不缺失语言风格;直译法已不能明确的表达出影片的意思是,可采用意译法。意译法能够向中国观众传达出英语习语的涵义,但是需要改变原文的修辞手段与句式,这需要译者能深入了解英语习语的真正含义,才能根据影片的环境对其进行翻译,却不失去原意。如募捐passing the hat。

代替法从广义上说,是实现影片内的目标语言与其风格的功能对等,对原文进行改写、调动。中因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英语的某些习语与中国的某些俚语在表达方式、内容形式、意义、风格或是比喻的形象,总会有相似的地方。如爱财如命lovemoney as one love one s' life当译者遇到这种英语习语时,可利用代替法直接进行套用。代替翻译法,让译者翻译的内容更加接近功能对等。

2.1意译法

英语大部分的习语都来自于《圣经》,如在《冰血暴》这部电影中,杰瑞与卡尔在酒吧内对绑架妻子的步骤进行策划时说的:

Carl:You want your own wife kidnapped?

Jerry:Yeah.

Carl:you,my point is,you pay the ranson,what,eighty thousand bucks?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it done’t make any sense.

Jerry:Okay,see,it’s.It’s mot me paying ……Now,I’m in a bit of trouble.

皮特与保罗皆是基督教内耶稣的使者,当时的人们称皮特为他们的保护神,保罗为保护圣徒。能使为修建皮特的大教堂,挪用了圣彼得教堂内的不少财物。因此,不少人用 “rob Peter to pay Paul”来形容这类做法,后被用来比喻“潜在还钱”等,习语可以看出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对这类词汇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译者了解影片的内容与创作背景;或是《保镖》中有一段雷切尔与福兰克保镖初见时说的一段话,原文是:

Rachel: Hello.

Frank: Hi.

Rachel: Well, You don’t look like abodyguard.

Frank: Who’d you expect?

Raehel: Well,I don’t know, maybe atough guy.

Frank: This is my disguise.

如果将“Who’d you expect”译为“你所期待的人是怎样的?”会让观众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因此,译为“你觉得保镖应该是什么样子?”不仅便于观众理解且自然,还能体现出福兰克的幽默感,与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较为接近,实现了习语的功能对等。

2.2直译法

如果电影的片名与其讲述的内容相一致时或是带有文化底蕴,加大了翻译难度时,我们可以使用直译法对片名进行翻译。如《沉默的羔羊》,原标题为The Silence of the Lambs,这部电影带有《圣经》文化。《马太福音》中有讲述一个故事: 如果一个人养了100头羊,走对了一头,你们会怎样处理?难道要对剩下的99头置之不理,去寻找那丢失的一头吗? “迷途羔羊”说如果不信任上帝,将会迷失自己方向,离世人越来越远,而羊是指的世间所有的人们,所以直译成《沉默的羔羊》是可以的。

2.3代替法

代替法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已经超出了翻译的范畴,已是用来交流文化间差异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结合了加译法,对影片的文化进行备注。如某影片中的一句话:“when Dover and Calais meet”如果之间翻译为”多佛与加莱相会是绝对不可能的,观众很难以影片中的情景相结合,因为他们不了解欧洲的地理环境。只能通过加注,说明多佛与加莱是英、法两国间隔着的多佛海峡,才能让观众理解其中的意思。

三、结束语

对英语电影对词汇进行修辞翻译时,采用最多的是意译法,根据影片中的情节,需灵活改变营养的变大形式,但台词的翻译内容不能与源于相差太大。译者在对片名进行翻译时,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语言习俗都不一样,因此在翻译时需要了解影片的内容、题材的背景、任务形象、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符合影片的情景,使观众能体会到影片中的情绪、含义,因此注重的不是台词该怎样表达,而是如何贴近源文,让中国的观众与源语言观众所感受的影片内容,尽可能的等同,实现功能对等的目的。

应对不同的影片可以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双关语的翻译;另一种是习语的翻译。双关语又分为视角转换、逐字翻译后加入注释和释义三种方法;习语分为直译、意译与代替法三种。

译者想要将一部电影进行完美的翻译,需要配音演员、译者与导演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同时,还需努力构建一个与电影翻译相关的健全理论条件。是英语电影的翻译工作受到关注,让更多优秀的译者投身于电影翻译中,还可为中国的观众们带来更多优秀的英语电影作品,在影片中更充分地了解国外文化。

参考文献:

[1]周瑛.从“功能对等”看英语电影中词汇修辞的翻译[J].科技资讯,2011,(17)

[2]田凯,刘传.浅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台词翻译中的体现[J].海外英语,2011,(07)

[5]李玲.英美影视作品中习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电影文学,2010,(01)

[3]周梁勋.试论影视语言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J].电影评介,2010,(20)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7

【论文摘要】目前英语是国际旅游的通用语言,在旅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交流与沟通作用。然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并且与语言的文化功能密切相关。

1 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

2 旅游英语的词汇特征与文体特征

2.1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旅游英语词汇、句法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达规律。在世界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旅游英语的对象是国外旅游者,旅游英语不但具有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而且以语言载体的形式传递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实现旅游信息交流的功能,体现语言功能,既:表义功能、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旅游英语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

2.2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词语出现缺失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旅游英语词汇。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如:星海公园Xinghai Park,岳阳楼Yueyang Tower等。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的认同,在音译后加注一些解释说明,对音译主体的具体特殊涵义、地名、人名以及历史文化的渊源加入解释性词语,使游客更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如:“醉翁亭”中的“醉翁”是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3 旅游英语翻译的差错

3.1本族语干扰这类差错主要是由于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的差异而使目的语在这两个层面上本族语化所致,多见于非目的语专业的学生或初学者。如:请让我作个自我介绍。(Now allow me say something about myself.)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里的“to”为介词,后须接动名词短语;“say”前须加不定式符号“to”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3.2认知水平指学生对目的语在语言的直义(denotation)、含义(implication)、运用规则等方面理解及掌握的质量优劣及程度的高低,这往往受到语言学习者智力水平、精神状态、身体及记忆力的好坏、学习兴趣与动机以及学习的勤奋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将尽力使你们玩得愉快。(I′ll try my best to make you have a pleasant day.)此处“day”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应改为“stay”,这才符合言语者的真实意图。但若游客在某胜地所呆时间的确为一天,这则是一个正确的表达,这便叫“歪打正着”,言语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3.3思维差异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不用说目的语的初学者,甚至外语习得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人士也会犯此类错误。

三天的时间很短暂,这次旅行即将结束。Three days are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 thetrip.(误);Three days is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the trip.(正)。

3.4过度概括意为学习者过度地扩充了目的语某一规则的使用范围。这类错误最典型地表现在句子成分的残缺上。如:桂林地处华南亚热带,享有风光甲天下的美誉。(Guilin i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with the reputation of having the country’s most beautiful scenery.)这一例最大的规则错误是无述谓。其中,句子结构杂揉、冗长、啰嗦等毛病。这些错误可能均受母族的语法体系的干扰,但主要是将介词、分词的语法功能扩充成述谓所致。

4 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

4.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4.2补译、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增加对原文字面意思解释的内容。在地名翻译中,不可避免会有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在音译后可以加注一些说明。要想做好音译后的解释,必须要对音译主体的具体位置、地名的由来、地名的时代内涵以及历史背景具有透彻地了解。如:昭君出塞Wang Zhaojun’s Marriage to the King of the Xiongnu。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即要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又要表现出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色彩。有时也要采取分析、转移、重新组织的过程。如在介绍长江三峡的导游册中有这样一句“形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因为外国人根本不明白“青龙偃月刀”的形状,我们可译作“is shaped like the knife on Westerner’s dinner table”,这样改变了原文的说法,外国人一看就懂,感觉亲切。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篇8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是胡庚申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翻译学理论。2001年至今,胡庚申教授在国内外发表了数十篇文章,2004年出版了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随着“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的成立,“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的举办,以及“生态翻译学学刊”的创刊,生态翻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生态翻译学研究在其第二个十年里的发展趋势将更为可观。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即把一种语言移植为另一种语言,正如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只有适应目的地的新环境才能有幸生存。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构成的要素包含了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基本理念是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结构。

二、文化负载新词翻译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是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如今,网络与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于是许多带有时代印记的文化负载新名词应运而生。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负载新词的英译是译者对语言、文化、社会、交际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在翻译实践中主要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的角度进行观察。

1.文化负载新名词在翻译时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例如网络热词“杯具”的英译,“杯具”一词原本是指盛水的容器,同时又与“悲剧”一词谐音,用来调侃让人无奈失望的处境或心情。如当下流行的句子“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中,如果将“杯具”一词简单翻译为tragic或tragedy,则夸大了词语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该词所带有的时代特征和要表达的幽默的语言效果也全然丧失。因为涉及到词语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社会、文化等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因此可以选择直接音译,译为beiju,并加以注释:drinking cup(beiju)is a homophone for tragedy in Chinese,and this usage fully reflects peoples dissatisfaction towards heavy pressure in modern society。这种直接音译法保留了源语发音,更好地传达了文化负载新词的“新”意,同时也体现了译者在不同语言间转换时做出的的适应性选择。

2.文化负载新名词在翻译时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因为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生态地域、、风俗习惯和文化思维等。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种特定现象的发生,出现了以“族”、“客”等字结尾的新词,用来指代有特定旨趣的一群人,如“恐归族”、“哈证族”、“月光族”等等。针对这些文化负载新词,如果仅从字面上翻译会给译文读者造成疑惑和困扰。译者只有适应此类词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才能成功地传达新词背后的文化含义,让译语读者了解到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新词。以“恐归族”为例,从字面是来看,是指恐惧回家的一群人。而事实上并不是这一群人对回家有所抗拒,而是因为他们在外地工作,春节这一特殊时期因种种原因和压力不愿回家过节。比如春运期间客运量太大,一票难求;节日回家花费更为昂贵;因个人感情问题未有着落不愿回家面对家人的逼问等等。因此将“恐归族”译为festival-reunion phobe较为合适。因为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的重大节日,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译为festival-reunion phobe,传达了中国节日团聚这一习俗的文化背景,同时道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处在新时代的人们对这一传统习俗的不同感受,也会引发译文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文化负载新名词在翻译时的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负载新词的英译,其中一个目的是实现他的交际功能,使这些随时展诞生的新词在生活中得以交流与应用,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语言使用者之间也能借助翻译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新词热词的广泛传播。如网络上流行的“偷菜”游戏,就可以译为vegeteal,既符合英文中的构词法,将vegetable和steal两个词合二为一,又和该游戏的趣味性保持一致。该词简单明了,因此译语读者在看到这个词会联想到游戏的趣味性,也促进了文化负载新词的广泛传播,可见译者做这样适应性的选择,能够更加顺畅地实现译文交际意图。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研究超越了传统的语境概念,突破性地将语言、社会、文化等因素涵盖在翻译生态环境内,实现了从人类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语言学视角多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在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追求自身与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使翻译选择遵循翻译生态的动态变化规律,求得原文与译文、译文与译语文化、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间的平衡与和谐。而译品的优劣取决于多维转换程度,主要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也就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际操作层面,最佳的译品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生态翻译理论为文化负载新词的英译提供了新的启示,译者需将文化负载词放在时代、社会、文化、译者、读者、文本等诸多因素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来考察,以求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译者与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2] 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M].中国翻译,2008(6).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5] 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上一篇:努力上进的人生格言范文 下一篇:电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