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一日游范文

时间:2023-10-11 20:22:56

三峡一日游篇1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洪水的峰值虽然比1998年、1954年更大,但是持续时间并不长,洪水总量并不大,对三峡枢纽工程来讲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对下游防洪而言,三峡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控制作用”。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三峡工程都存在一定争议。而此次上游峰值超过1954年、1998年的洪水显示了三峡工程在防汛抗洪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经17年完成的三峡工程的确令整个长江的防汛抗洪形势发生了改观。例如历史上饱受洪水困扰的荆江地区遇百年一遇洪水可不分洪,遇千年一遇洪水可避免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不过正如国务院前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所言,三峡工程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治江仍需要稳定而巨大的投入。

“三峡枢纽确实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的压力,但由于河湖关系的变化等原因,中下游河段的防抗洪形势依然任重道远。”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邹朝望告诉记者。”

特大洪峰的无惊无险

从6月中下旬以来,长江流域出现大面积强降雨天气,先后导致洞庭湖、鄱阳湖“两湖”水系多条河流水位超警戒线。6月20日三峡大坝首次运用防洪,拉开今年拦蓄洪水的序幕。此前为腾出足够库容,三峡坝前水位已在6月10日降低到146米附近。而水库在汛期不拦截洪水的情况下,坝前水位大约是145米。

在这次滞洪调度期间,三峡水库水位抬高近5米。据测算,通过三峡工程拦蓄作用,降低洞庭湖城陵矶河段水位0.4米左右,降低鄱阳湖湖口水位0.2米左右。

几天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第二次集中降雨过程,部分控制站点水位逼近或超过警戒水位。三峡水库也于7月9日再次拦蓄洪水。

7月11日,三峡大坝迎来人汛以来首次洪峰,最大流量达每秒3.85万立方米,三峡工程今年首次开闸泄洪。

因为预测到长江上游还会有较大来水,按照长江防总的要求,三峡工程于7月15日加大下泄流量、腾出库容,将坝前水位恢复为148.79米。 4天后,超过1998年上游洪水峰值的洪水来袭。由于拦蓄洪水,三峡水库水位迅速上涨并持续攀高。

7月19日8时至次日8时,三峡坝前水位由146.93米抬升至149.81米,24小时内上涨接近3米,平均每8小时上涨一米。

“这次洪水对大坝而言也是个难得机遇,因为大坝要经过洪水考验,有些考验只有在流量较大、水位较高的时候才有机会观测到。”曹广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早已对一些观测项目做好布置,收集数据和资料,确保三峡工程所有建筑物、闸门、设备的运行安全。

三峡水库的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为175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通过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7月20日上午,荆江大堤观音矶水位比1998年洪水时最高水位低3米多。

而到7月20日16时,三峡大坝入库流量降至每秒6.6万立方米,出库流量降至3.9万立方米,坝前水位升至151.18米。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向本刊记者强调,三峡工程的第一任务就是防洪,“在整个长江主汛期,三峡水库都处于随时可以拦蓄洪水的状态。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可以通过‘拦蓄一控泄一拦蓄’不断重复利用,使防洪功能充分发挥。”

防洪作用重在调度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与其调度方式密切相关。其防洪调度方式又主要考虑以控制沙市水位为标准,对荆江河段进行调度。

浩大的三峡工程于2003年完成135米蓄水。2006年三峡大坝全面挡水,并开始承担荆江河段的防洪任务。

2007年7月30日,每秒5.25万立方米的洪峰通过三峡大坝,三峡工程首次实施拦削洪峰任务。三峡水库按每秒4.8万立方米的流量控制下泄。

根据三峡枢纽的调度规程,在洪峰到达之前,把水库水位逐渐降低,腾出库容以备洪水,“这样一是起到削峰的作用,如果上游洪峰来得很大,就削减洪峰,让洪水比较均匀地下泄.二是错峰的作用,在下游洪峰比较大的时候,防止上游的洪峰和下游的洪峰汇聚在一起。”曹广晶举例说,如果三峡工程下游洪水较大,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降雨量大、水位高时,即使长江上游来水不是很大,三峡工程也要控制下泄,确保下游行洪安全畅通;若长江上游来水较大,下游水位不高,即使发生百年一遇洪水,三峡工程仍然会控制下泄流量不超过每秒5.67万立方米,以保证荆江水位不超过警戒线。

另外,如果遇到上游来水超过每秒5万立方米的情况,三峡水库将根据电站运行用水及上下游的水情,在确保沙市不超过警戒水位条件下,提出洪水预警和控泄方案。

他说,三峡防洪的周期基本是“下游防洪压力轻的时候,三峡水库通过下泄腾出库容以应对新一轮洪水;下游防洪压力重的时候,三峡水库拦蓄一部分洪水,以确保下游防洪安全。”

至于三峡工程拦洪或者泄洪的依据问题,陈飞告诉本刊记者,三峡枢纽上游共有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三峡集团公司所属测控系统已经覆盖其中60万平方公里,“加上大渡河和雅砻江上一些兄弟单位的测控系统,上游流域面积水情测控已经达到800/0以上的覆盖率。”

需要适应的新挑战

按照设计,蓄水到175米高程后,三峡工程将全面发挥防洪效益,可以抵御百年洪水,然而现在还暂时无法实现。因为在175米高程之下还有接近3万移民没搬迁,至少在今年还无法做到最好的调洪和蓄洪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沙情况。这样中下游地区在“受惠”三峡工程的同时,需要做出新的改变。

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受上游来沙大幅减少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的明显冲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相关人士认为,其情况比三峡工程论证阶段的预测结果冲刷幅度更大、发展速度更大。特别是临近三峡水库的荆江河段冲刷幅度明显。

以2002年至2006年为周期的统计结果显示,部分河段年均冲刷量是三峡水库蓄水前的近10倍。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也显示,冲刷强度将从上游向下游逐步发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大幅冲深的挑战:导致护岸工程损坏、失去对河势的控制。所谓河势,就是河道水流动力轴线的位置、走向、岸线和洲滩分布的态势。

河道冲刷导致岸坡变陡,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频度和强度增加。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一项统计,2003年至2007年荆江河段共有27个局部河段出现主要崩岸险情50多处。另据荆州河道管理局的数字,三峡水库蓄水前年均崩岸险隋15处、6500多米,蓄水后是26处、超过1.7万米。

一些崩岸险情已危及现有护岸工程的安全。比如之前发生的上荆江左岸文村夹崩岸距离荆江大堤堤脚不到50米。

事实上,在三峡工程完成后,加之金沙江向家坝等干支流控制性工程和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使用,长江中下游的水沙情况发生显著变化,对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中下游堤防安全又是长江防洪的重中之重。

受连日高水位浸泡冲击,7月18日江西省长江九江段江洲、棉船江岸连续出现崩岸险情,其中棉船段水位已超警戒1.4米,棉船镇金星村九组两处崩岸,险段长度已经达到200米。保护人口接近4万的江洲大堤,也已超警戒水位线1.1米。

险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紧急调用数艘民船,拖运数百立方米石块护堤固坝。此前早在1998年洪水时,江西九江棉船大堤就发生过三次崩岸。

应当调整的江湖关系

长江属于雨洪型河流,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水具有极强的季节性。长江中下游洪水的突出特点是峰高量大、来势凶猛。此外,三峡大坝以下还有80万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尤其是支流众多、水量较大的洞庭湖水系和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都在三峡大坝的控制范围之外。

根据测算,一旦这些支流与干流洪峰重合,加上长江目前河道安全泄量严重不足,三峡工程并不能彻底解决超额洪量的问题。

以1954年洪水为例,当时分洪量是500亿立方米。这样即使有三峡水库调节,也还有近300亿立方米洪水要靠分洪等其他方式解决。

显然,除三峡枢纽工程之外,长江中下游的诸多湖泊应该同样起到重大的蓄洪作用,但邹朝望表示,从上世纪50年代往后,河湖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湖泊承载的洪水调蓄量日益减少。这样在同等径流条件下,长江水域将承担更大的径流压力。

以洞庭湖为例,邹朝望介绍说,从1956年到1990年间,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荆江“三口”一一松滋口、虎渡口和藕池河对上游枝城的分流分沙量均大幅度减少。从1956至1966年、1973至1980年、1981至1987年、1988至1990年四个时间段来比较,“三口”入湖总水量分别减少23.6%,37.50/0,40.9%和50.O%。其中藕池口减少幅度最大,仅1956年到1988年间就减少分流量72.7%,减少分沙量78%。

“三口”分流的减少,使得上游同流量下,荆江流量加大,尤其是下荆江流量增加较多,最终造成水位抬高。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显然对荆江防洪不利。

此外,邹朝望还分析说,由于江湖流量分配的巨大变化使荆江径流量加大,导致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淤积,“三口”分流河道衰退。虽然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和淤积减少,但是城陵矶水位却不断抬高,这样持续发展的结果必然给长江中游带来新的险隋。

邹朝望表示,虽然1998年之后国家采取措施积极恢复湖泊生态环境,但仍以工程性措施为主。而非工程性措施同样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它们包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外迁、对泛洪区土地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等等。

12年之后的今天,投资1800亿元的三峡枢纽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分蓄洪能力与12年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长江中下游堤坝的现状与湖泊分洪蓄水能力的降低,却使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三峡工程为长江防洪抗洪带来的所有作用也许将在2010年的夏天都得到体现,“后三峡”时代的防洪挑战亦将为人们所真正认识。

三峡一日游篇2

7月20日8时,三峡大坝稳稳挡住了流量达70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

在洪峰来临时,三峡坝区甚至有数千名游客专程前来观看洪峰过坝的壮观景象。面对新一轮的大洪水,在争议声中建立起来的世界第一坝,被人提及已经不再是建与不建之争,而是它对长江流域的防控功能如何体现。

洪峰过后,三峡考验才刚刚开始。

洪水中的大坝

7月初,长江流域连续遭遇暴雨袭击,三峡入库流量今年首次突破2万立方米/秒,到7月10日,三峡入库流量最高达到36000立方米/秒。

三峡水库首次开启三个泄洪深孔泄洪,7月15日,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第12道调度令,要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从当日13时起至19时止,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由25000立方米/秒,逐步加大至32000立方米/秒,腾出防洪库容,迎接洪水的到来。

这也意味着,三峡大坝随时将迎来洪水的冲击。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型特大洪水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其时,三峡工程刚刚完成大江截流半年多。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一个有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而且河道渲泄能力又不足,当洪水来量超过河槽安全泄量时,势必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漫流而成灾。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主任袁杰说:“这次洪水能够安然过去,与1998年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有三峡大坝发挥拦洪作用。”

长江水文局多年的实测资料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洪水,宜昌以上即长江上游的洪水来量都占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部分。长江主汛期7、8两个月的多年平均洪水总量中,宜昌以上洪水来量占枝城洪量的95%。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表示,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最高约70000立方米每秒,经水库调蓄后,出库流量4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下游荆江河段不超警,有效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丹江口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达27500立方米每秒,最大下泄仅1900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94%。

防洪已经成为三峡工程最大的功能定位。

紧张的调度

没有人去设想,如果没有三峡工程在中间进行调蓄,以70000立方米/秒的流量,会发生怎样的后果。

“70000立方米每秒下来,就是荆江河道现在的泄洪能力,就是它的行洪能力大概在60000~68000立方米每秒的能力。在洞庭湖,也就是“城陵矶”这个地方的行洪能力大概在60000立方米每秒,而这个流量一旦到达,江堤肯定要超保证水位以上。这是三峡水库起到重要的作用之一。”刘宁说。

根据三峡水库的运行标准,在正常运行期间,水库汛期防洪水位为14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在此高差内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四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长江年径流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降雨通常集中在七八月,如果只蓄不泄,待洪水再次来临时,三峡就会失去作用。

而正是三峡的调度,有效地拦蓄了40亿立方米洪水,当时三峡工程水位已经达到了154米。

就泄洪调度权而言,出库25000立方米/秒以下由三峡总公司自行调度,出库25000立方米/秒到56000立方米/秒由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56000立方米/秒以上,则由国家防总决定。

大洪水来临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做出重要的批示,要求水利部一定要合理地、科学地调度三峡等水利工程,要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和库、湖、塘这几个方面的水情,全力防汛,合力抗洪,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这成为调蓄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亲自上阵,研究三峡工程的调度和运用。随后,三峡大坝采取的调度方式是,当长江上游三峡水库的入库流量小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时候,三峡工程控泄34000立方米每秒。当大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时候,三峡工程控泄40000立方米每秒。

分段调度实行后,基本控制了荆江大堤沙市河段水位不超警,即使拦蓄了洪水,也不至于顶托而影响嘉陵江的行洪,以尽可能减少重庆市受淹的范围。

目前来看,三峡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中下游的河段和两湖的水位当前有所上涨,但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国家防总加强了长江上的第一大支流汉江的调度,在它的上游发生了超保证水位的洪水后,丹江口水库已经事先进行了腾库,当它入流是27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时候,水库拦蓄后向下面泄洪只有1900立方米每秒,避免它和长江三峡放下来的40000立方米每秒发生再遇,以尽可能地降低中下游的水位。

争议中的三峡

三峡的第一次防洪“考试”是在聚光灯下完成的。

在暴雨刚刚袭来的时候,三峡的防洪就成为网络与媒体热议的焦点。三峡的防洪能力,在各种媒体、不同受访者和不同时段的报道下,有着百年、千年和万年乃至能力有限的不同说法,网络上则疯狂张贴“从万年一遇到不能指望”的新闻标题。

事实上,这些说法都是有着不同前提条件的。有了三峡大坝,长江最险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将从不到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即使出现千年一遇及以上的洪水,辅助启用分洪措施,可保证荆江大堤的安全;在万年一遇乃至更恶劣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调节,可避免江汉平原发生毁灭性灾害。

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表示,这个问题在三峡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过,三峡水库它要应对的不仅是这次洪峰,而是整个汛期,未来还有一个多月。“如果这次把剩余的上百亿立方米的库容全部用完,下游可以高枕无忧,但后边连续多次的洪峰怎么办?上游再连续下几场暴雨怎么办?所以我们必须为后边一个月的洪峰留下更多的空间。”

但目前的情况是,今年洪水更多的发生于长江的各大支流,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大量的支流和湖泊,如果再有更大的降水,支流的防洪压力将是巨大的。而对此,三峡似乎无法顾及。

“三峡跟所有的水库大坝一样,对于上游的洪水的确是无能为力,它真的管不了。对于下游而言,也存在一个影响范围的问题。三峡防洪主要负责的,是下游荆江段的安全,毕竟荆江段在历史上是洪灾多发区。除了荆江段,三峡也能兼顾到洞庭湖、城陵矶一带的防汛,但再往下游影响就非常有限了。”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主任袁杰说。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三峡,综合考虑上下游的防汛压力,加上防洪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三峡在防洪上所能发挥的能力确显是有限。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局长光表示,“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措施不能靠一个三峡大坝包打天下,毕竟我们还没有达到人定胜天的程度,只要是进入汛期,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必须提高警惕。”

在停航76小时之后,三峡船闸在7月22日重新开启,迎来了首批上、下行船舶。首度“洪水考验”看起来波澜不惊,媒体纷纷以“三峡顺利通过大考”对此进行了报道。但考验才刚刚开始,洪水带来的垃圾物有近2万平方米,这些漂浮物是威胁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杀手”,甚至会影响大坝机组发电。

三峡一日游篇3

一、时间上渐进式发展

海峡旅游合作与两岸政策紧密相关,两地旅游合作的实现需要两岸的政策支持,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分步骤、有计划地选一些旅游合作开发条件较成熟的地区作为开发试点合作,一方面可以在建设初期集中人力、物力、精力以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优先发展的地区总结出一套较好的发展经验,为日后海峡旅游合作面的拓展和合作深度的加深奠定良好的经验基础。海峡旅游合作区建设初期应以闽台两地间城市合作交流为主,比如将厦门和马尾作为闽台旅游合作的先导与台湾地区的金门和马祖进行旅游合作开发,合作内容可以市场互动、企业交往、游客互通等为主要形式,通过城市旅游合作的试点,寻求闽台旅游合作的理想模式,为中后期的合作打下基础。

随着合作的深入,在中期继续稳步推进福建省沿海地区的莆田、泉州以及内陆的南平(武夷山)等城市与台湾的合作,而台湾地区的合作也将不仅仅局限于台北、高雄等城市,与台中、台南、新竹、嘉义、花莲等地的合作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通过合作将闽台地区打造成又一重要旅游目的地;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合作面推广至整个大陆地区与整个台湾地区的合作,合作内容也将不仅限于旅游,还可以加强闽台两地在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增进闽台两地的相互沟通与了解,进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闽台两地的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为闽台旅游合作提供客观条件

从地理位置看,闽台两地之间的咫尺海峡为双方旅游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相互联系与沟通的纽带。福建是台湾人的主要祖籍地,在台湾人口中,闽南话、客家话语系的人口占88%,构成了台湾移民社会的主体,两岸民众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为闽台旅游合作提供了天然的纽带和桥梁。尤其是闽东南与台湾的地缘关系更为密切。例如,厦门与高雄有165海里,距离嘉义仅120海里,福州距基隆仅149海里。它们是两岸经济交流的结合部。从历史上看,以厦门和高雄两城市为例,厦门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两岸贸易的重要港口。清朝初期,两岸间贸易往来曾限制在一条路线上,这就是厦门至台湾鹿耳门港的航线,从此厦门就成为当时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贸易通道。现在厦门至高雄之间的航线又是两岸货轮试点直航的第一条航线。厦门还是台胞、侨胞的重要祖居地,厦门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

高雄位于台湾西南海岸,北依半屏山,东临屏东平原,西扼台湾海峡南口,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高雄已成为台湾西南部的重要门户与货物集散中心。高雄与大陆之间特殊地理位置,使它又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港口。目前高雄至厦门、高雄至福州的货轮航线成为台湾直航到大陆的试点航线。

闽台之间不仅地理区位临近,而且拥有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与同音共俗的传统文化这一天然纽带,因而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到大陆探亲以来,台胞游客就成为福建入境的最重要客源之一。由表1的数据可知,2000―2005年,福建接待台胞人数由47.8万增加到58.9万,占福建入境总人数大致稳定在30%左右,2006年,台胞来闽人数呈更明显增长趋势,全年福建接待台胞人数74.0万人次,占来闽境外旅游者的32.2%。

(二)中央赋予闽台旅游合作政策优势

中央赋予福建一系列对台特殊政策,推进了对台旅游的稳步发展,使福建成为台胞进出大陆特别是东南沿海省市的重要通道。2007年以来,《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可在厦门直接审批、制证、发证,金门旅行社在厦门市的银行设立账户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厦门市旅游局、财政局已经出台对福建全省赴金门旅游组团社的奖励政策。赴金门旅游扩大到外省的问题也正在争取解决之中。金门方面已经同意大陆领队可多次办证,并制订了相关的规范措施。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对台工作中提出“五缘六求”的基本思路,把“求闽台旅游合作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成立对台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把对台旅游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旅游论坛、节庆活动,以及全力做好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简称“金马澎”旅游)等工作,为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二、合作区域采用圈层模式

海峡旅游在合作区域上可以通过圈层模式及圈层内部的点轴模式来实现海峡旅游合作区内部地域之间以及海峡旅游合作区作为一个整体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旅游合作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在分析、综合考虑海峡两岸的旅游资源特色、经贸往来关系、历史文化脉络、交通格局等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核心圈、拓展圈、辐射圈的“海峡旅游合作圈”。其中核心圈涉及台湾海峡、海峡东岸的台湾和海峡西岸的福建全省,可以福州厦门为主节点,莆田、泉州为副节点,同三高速等交通线路为轴线。实现与台湾的马祖、金门等城市的互动对接,通过客源互送、节庆共办、线路共组等形式,形成以妈祖朝圣游、滨海度假游、寻根访亲游为主体,以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为补充的综合旅游圈;拓展圈将地域范围扩展到了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广东东部汕头地区,并以温州、汕头为门户,以沿海高速公路为通道,使海峡旅游与北部的长三角和南部的珠三角两翼得以连接,在有效互动的前提下形成以滨海休闲、娱乐、文化、商贸、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峡旅游拓展圈;辐射圈则囊括了整个大陆以及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三大旅游增长极。

(一)核心圈层――闽台区域旅游合作

推动闽台区域旅游合作,构建“海峡旅游区”的核心内容是双方要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共同整合和优化旅游系统各个要素的配置。《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构建“海峡旅游区”,要“遵循‘平等互利、循序渐进、对应需求’的原则,实现闽台旅游互动,与台湾在资源开发、市场互动、产业投资、企业管理、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水平,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建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闽台两地“共塑海峡旅游形象,共

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形成海峡两岸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将海峡两岸旅游区建成全国旅游合作示范区。”

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共筑合作双赢平台,携手将海峡两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福建省已敲定打造海峡西岸旅游产业方案,明确将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构建以福建、厦门为轴心,以湄州岛、东山岛、平潭岛、崇武古城、闽东霞浦三沙、武夷山为支撑点的对台旅游格局;打造妈祖、陈靖姑、关帝等对台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档次的对台招商项目,吸引台商来闽投资旅游项目;以金、马游为基础,拓展对台旅游。

1 闽台签署相关协议

早在2001年,“两马”与“两门”就先后签订了《福州马尾一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及《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交往合作协议》,为金、马地区与福建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在两岸旅游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居民赴金门地区旅游已于2004年12月7日正式实施。福建省旅游协会与台湾金门方面,曾为此签署了《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原则协议》。福建居民赴马祖地区旅游也于2005年6月27日正式开始实施。

2006年以来,厦门市积极加强与金门联系,建立了厦金旅游合作恳谈会制度,讨论《赴金门旅游品质保障规范》。通过共同举办黄金周新闻会,形成了互联互动的格局,在旅游推介、品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3月泉州旅游协会与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签署了《建立旅游市场合作和交流关系协议》,以推进泉澎两地加强旅游文化合作,构建泉澎旅游共同市场。此外,自2006年以来,为配合落实国家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福建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旅游合作规划》的编制,以进一步完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推动闽台旅游合作深入开展

2 加强闽台旅游业界的交往,开展旅游景区对接。

2005年1月,福建省旅游局邀请台湾120家旅行商来闽考察旅游线路;2月份又在厦门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旅行同业联谊会,来自大陆旅游业界的880余位代表与台湾348家旅行社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岸旅游景区对接工作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两岸名山武夷山与阿里山签署了《福建武夷山和台湾阿里山旅游对接合作备忘录》,福建著名旅游品牌泰宁大金湖与台湾著名旅游景点日月潭就两地旅游的对接与交流签署了旅游合作意向书,使两岸旅游业界的交往更加频繁。

在2005年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签署了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两山两水”的旅游合作意向书,首次实现了海峡两岸旅游景区的对接,使闽台旅游合作在企业层面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深化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上,将海峡西岸旅游拓展到包括浙江温州和广东汕头地区,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泛西岸旅游区,进而推向整个大陆地区。

(二)拓展圈层――将地域范围扩展到了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广东东部汕头地区、并以温州、汕头为门户。以沿海高速公路为通道,使海峡旅游与北部的长三角和南部的珠三角两翼得以连接,在有效互动的前提下形成以滨海休闲、娱乐、文化、商贸、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峡旅游拓展圈。

海峡旅游拓展圈主要省份接待台湾游客数(见表2)

以2004年为例,广东接待台胞人数占大陆2004年接待台胞总数的34.75%,浙江占9.00%,福建占8.29%。在上述三省中,一些主要城市又集中了主要的台湾游客,尤其是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集中了福建省73.75%的台湾游客,显示出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的特殊关系。

加强旅游合作,共谋海峡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海峡旅游圈内各个省市的共识,由于福建在地理位置、亲缘的特殊关系,福建非常重视与台湾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合作,借助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平台,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借助武夷山与和阿里山姐妹山、大金湖和日月潭兄弟湖对接的契机,推广福建旅游品牌,推进闽台旅游线路对接,资源共享,构建两岸一体旅游线路;继续作好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旅游工作,使福建成为两岸旅游双向对接合作的基地。

汕头旅游规划(2001―2020)将侨胞探亲作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旅游市场开拓的重点,目前珠三角、闽南、华东、港澳台、东南亚都是汕头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汕头区域旅游合作也初见成效。自与闽粤赣13市和珠三角建立旅游合作关系以来,到汕头的厦门、泉州等地游客也逐渐增多。

海峡旅游拓展圈(广东、浙江、福建)的各个省市要在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和对待将海峡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将旅游观光业作为当地的重要产业,更重要的是将海峡旅游圈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推进两岸交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战略途径。基于这一战略定位,各省市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共同构建海峡旅游合作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积极推动海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两岸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同时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作好海峡旅游圈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福建、浙江、广东各省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营造海峡旅游圈。

三、与海峡两岸各种交流互惠共赢

海峡两岸交流不止于旅游的交流合作,在经贸、文化、服务业等方面,交流也日渐频繁。在各种合作蔚然成风的大背景下,两岸的旅游合作不能孤军奋战,而应通过联合、协调等方式实现与旅游以外各部门的互惠共赢。

旅游活动的综合特征决定了旅游业的综合性,涉及到以六要素为主的方方面面。区域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合作”的发展战略。所谓“大旅游”至少应包括三层的内容:一是旅游活动项目不仅包括传统的观光游览和度假产品,而应包括商务、消遣及其他各类的专项旅游产品;二是旅游业不仅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直接服务部门,而且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文化、体育、教育等诸多间接部门;三是旅游者、旅游活动项目、旅游业及旅游环境共同构成大旅游的整体概念。“大市场”旨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各个分区(或组织)依据自己的特色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联合,形成合力,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只有开拓广阔的旅游市场,“大旅游”才能落到实处,这样旅游“大产业”自然就形成了。区域的大旅游不仅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联合,而是一个跨部门、多行业的联合与旅游要素的全面优化整合的过程。区域大合作也不仅仅是旅游方面的合作,而是一个经济区、文化区的概念,包括经

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一)海峡旅游合作要突出文化交流

海峡旅游合作要面向民族统一大业,发挥两岸同根、同种、同源的优势,以文化为魂,以情感为纽带,推进两岸区域合作,是两岸旅游区域合作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两岸亲缘、血缘、神缘共融,地理相连、历史同源、文化同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旅游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高、潜力相对较大,完全有潜力、有条件建设成为一个旅游联系相对密切的功能性旅游圈。

深度挖掘妈祖文化,发挥其连接海峡两岸感情金色纽带的作用,妈祖文化的内核如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等,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德。台湾的妈祖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人的,妈祖代表着“根”,“妈祖朝圣游”现在已是福建省吸引台湾游客的一大“品牌”。妈祖文化是联系福建和台湾民众的纽带,两岸妈祖同根同源,是两岸民众割舍不断的情感寄托。莆田的湄州岛是妈祖的故乡,随着湄州岛至金门和马祖岛不定期航线的开通,湄台民间交流日益密切,每年有10万人次的台胞到湄洲岛进香朝圣。2006年9月下旬,台湾妈祖联谊会暨大甲镇澜宫组织4300名妈祖信众来湄洲岛谒祖进香,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影响之深远,都是海峡两岸开展妈祖文化交流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大拉近了两岸民众的距离。在湄州岛,一年一度的中华妈祖文化旅游节成为福建旅游业一大亮点。自1994年以来,湄洲岛成功举办了8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以突出的和平主题、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海内外游客、台湾妈祖宫庙和信众前来参加,在海峡两岸产生了轰动效应。目前妈祖文化旅游节已经升格为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部级旅游节庆活动,大大提升了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影响。

加强两岸各种文化交流,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论坛,如: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论坛;海峡两岸观音文化;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

(二)全面开放两岸直航,实现旅游交通便利化

跨区旅游线路的形成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区域旅游合作形成的重要因素。旅游线路的基础是旅游交通。跨区旅游线路的形成必须要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保证。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联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旅游者的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影响着其决策与选择;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旅游交通联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得以实现。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交通包括两部分,一是旅游地与客源地和集散地的交通联系;二是旅游地内部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旅游交通整合就是要畅通旅游地与客源地和集散地的进出通道,让游客不走回头路,根据旅游产品整合要求,在中心城市、重点景区和一般景区形成环状线路和网络状线路,减少旅游时间比,增加信息拥有量。

旅游交通整合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骨架。大旅游呼唤大交通,区域旅游合作要素的流动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上,没有旅游交通的整合,其他要素的整合就难以完成,旅游地域综合体也最终难以形成。特别是旅游产品整合和旅游市场整合更是以旅游交通整合为基础的。

旅游交通整合主要是点、线、环的整合。“点”的整合是指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和中心城市之间交通干线的建设;“线”的整合是指按照旅游线路整合的思路,进行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线路的交通通道建设和整合,并按照等级向一般景区辐射;“环”的整合是指进行重点景区和一般景区环线建设。

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已实现由春节包机到节日包机到周末包机。2008年6月13日,根据《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附件,海峡两岸周末包机时段为每周五至下周一计4个全天,自7月4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双方同意初期每周各飞18个往返班。

根据海协海基签署协议。大陆方面同意先行开放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五个周末包机航点,并陆续开放成都、重庆、杭州、大连、桂林、深圳,以及其他有市场需求的航点。台湾方面同意开放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等八个周末包机航点。

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2008年7月4日正式启动,这是具有跨时代的重大之举,有助于增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和拉动台湾经济发展。但这两项进展还只是“第一步”,两岸同胞都盼望加快推进两岸直接“三通”的进程,以造福两岸人民。

交通事业就是要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目前两岸周末包机仍有局限,台湾旅行业者表示,现在的两岸周末包机每周共36个往返航班,相较于两岸人民往来的荣景仍是“大大的不足”。台湾民众每年到大陆的约有49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的约有30万人次,节日包机加上周末包机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况且,两岸周末包机目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航,仍须绕经香港飞航情报区。业界和旅客希望尽快实现两岸客运包机的常态化,不断扩大规模,并且尽快实现两岸空中直航,这既有惠于往来两岸的旅客,也有惠于两岸的民航业者。

另外,两岸“小三通”扩大,也让两岸同胞更加感受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火热新局。人们同样期待进一步拓展“小三通”航线,使之向台湾本岛延伸,进而实现“大三通”,为两岸人员往来开辟更为直接、便捷、经济的海上通道。海峡两岸旅游业界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对接整合,必将带动两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推进海峡旅游区的崛起。

(三)海峡旅游合作区的形成对于两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在旅游业的发展上都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据相关测算数据,目前旅游观光业对台湾GDP的贡献率只有1.6个百分点,大陆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仅有2.4个百分点,而美国是4.1%,西班牙是7.3%。同时,台湾和大陆旅游业所创造的就业率也非常低,都只有2%左右,而西班牙是8%。可见,海峡两岸的旅游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产业发展来看,台湾和大陆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制造业曾向大陆转移,然而大陆近年来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旅游业将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新热点,如果能形成两岸互动的局面,将会给两岸创造许多机会和市场。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是一种综合性循环经济,它将使海峡两岸双方全面受益。

三峡一日游篇4

由于三峡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曾引起了社会的巨大争论,所以,社会各界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格外关注。因此,国务院会议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特别引人注目。特别是最近几天,由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出现特大干旱,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以后使得南方诸省的特大干旱未能对长江航运和沿江的大城市产生严重影响。然而,尽管三峡工程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上还是有些喜欢利用三峡投机炒作的人,编造说什么南方大旱是由于三峡造成的。有的炒作者甚至都不知道,三峡工程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就发表文章说三峡大坝建成后造成“十年八旱”。而实际上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到现在还不足8年。

有些不理解三峡工程的同志,为了给这些谣言辩护,特别列举了国务院的决议。有的还特别指出了其中“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国务院也承认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你们水电工作者就不要再给三峡工程“护短”了。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判别问题的标准应该是客观事实和科学逻辑,而不是哪一级政府的文件和决议。其次,如果全面分析国务院的文件的措辞,也能发现国务院并不会支持那些诬蔑三峡造成了干旱的谣言。请大家注意,国务院决议对航运、灌溉、供水的表述是“有一定影响”。这与前面的“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说法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很显然,因为这种影响主要是正面的有利影响,而不是什么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如果三峡工程真的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么至少说明我们修建三峡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也可以说我们修建三峡的决策是错误的。不过,我们从建坝的理论上就可以肯定地说,修建三峡工程不可能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能够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因素只有水量。而当我们的三蛱工程完成了拦洪和发电任务之后,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让上游的来水与三峡水库的下泄水量相同。这样对于下游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的三峡大坝不存在。也就是说要做到让三峡大坝发挥了防洪、发电作用之后,丝毫也不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我们实际上为什么没有选择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完全没有影响的调度方式呢?这恰恰是因为我们非常需要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有利的影响,否则,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建设三峡的意义。例如,2009年汛期过后,我们为了保障三峡水库能够在来年的枯水季节里对长江中下游发挥“航运、灌溉、供水”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想法蓄水。在这个蓄水的过程中,确实也曾经造成过某些长江下游水量过少影响了航运、灌溉和供水的情况。然而,当出现这些问题之后,三峡很快就停止了蓄水。我们当时宁可让三峡的蓄水不到位,也要保障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和供水。

这就是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所谓影响。这种影响的本质是我们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从完全不可控,到可控之后的控制和管理水平问题。所对应的正是国务院的决议中的“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的阐述。也就是我们对三峡的管理调度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

确实有某些对三峡大坝有偏见的人士,似乎总是希望国务院能做出一些否定三峡的决议,所以,他们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同时,特别需要强调的还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你要想让三峡工程对枯水期的长江航运、灌溉和供水发挥出调节作用,就要选择好蓄水的时机,并且同时也要承受蓄水时期对长江中下游某些水量的暂时影响。

一般来说,大型调节水库建成之后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体现在上游,而效益常常体现在下游。所以,国务院的决议中所说“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绝对是任何水利水电工程都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去解决的。这些不利影响都是在上游,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决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除非我们的管理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失误。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某些其他影响,也可能是有利有弊的。例如,由于大坝的沉淀、拦沙作用,通过三峡的江水的含沙量会大幅度降低。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长江中下游的泥沙淤积,但同时会降低我国长江口淤积造地的速度。再比如,大坝的清水下泄会携带走下游河道内大量的泥沙,逐步减少长江下游地上悬河的威胁;同时,清水的下泄也会冲刷防洪大堤,增加大堤崩岸坍塌危险。这种清水下泄的情况,不仅在我国的三峡存在,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的水库建设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许正因为此,国务院的报告中才把“要妥善处理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分开表述。

总之,尽管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供水,绝对是有利无害的。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些基本水利水电科学知识,就不可能会曲解国务院的会议精神。

链接

专家看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一汇:

根据现有的资料和研究,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水库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洪涝没有大的关系。

从我国内陆来看,三峡水库是比较大的一个水体,但是相对于全球来讲,它却是一个很有限的水体。三峡水库的库容在全球大型水库中也只排在20多位。

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发生暴雨,需要从比它大十几倍以上面积的地区收集或获得水汽。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水库不能左右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地区的旱涝过程。

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天气气候受到周边海温变化和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影响很大,两者的温差会影响季风的强度,导致暖湿气流往北推进程度的变化,从而决定雨带的南北移动。比如说,青藏高原积雪的状况对亚洲甚至北半球都有影响,三峡水库的影响和它比起来,可以说不是一个

量级的。

三峡水库是2003年6月开始蓄水的,但长江流域从1999年开始就从多雨期转变为少雨期,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了10%~12%,由原来的年均1250毫米减少到1100多毫米,主要的降雨带向北移动到黄淮地区。

这个事实说明长江中下游干旱和洪涝是大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的结果,而不是三峡水库的问题。

(据201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宋连春:

近60年资料分析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的气候变化和整个西南地区是一致的。对比分析三峡库区蓄水前后的气候,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影响的范围很有限,大致不超过10公里。比如,因为水热容量大了、水面宽了,使得年平均气温有所上升,但是夏季降温效应也明显。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对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数值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国际上一般认为,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大范围气候的影响并不明显。

例如,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交界的伊泰普大坝,库区属温润亚热带气候,与三峡库区的气候和环境类似。对伊泰普水文站在水库1984年建成前后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水库周围的年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都变化很少。对水库周围的6个农业气象站的多年数据分析也表明,兴建水库并未引起库区周边地区的气候发生任何趋势性的变化。

(据2011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

我认为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成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目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气候平均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有利于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与今年不同的是,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当然就不利于该地区干旱的出现。

二是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我国是个季风显著的国家,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影响我国的水汽通常有三个通道,也就是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对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对流层整层水汽收支的分析诊断,该地区在5月份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质备件。水汽条件不足,无法形成有效降水。

三是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今年我国阶段性冷空气异常活跃,不断有自北向东、向南的冷空气侵袭。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表明,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的向北推进,所以没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有效降水。

(2011年6月1日《经济日报》)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

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少雨并不是孤立的气候事件,实际上,欧洲和美国中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这些都是在同一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一是拉尼娜及其衰减对热带与副热带地区天气气候产生了强烈影响。去年7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才迅速衰减并结束,海洋环流的变化导致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并不活跃,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不利于热带水汽向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而同期美国中部的干旱也是对拉尼娜事件响应的典型特征。

二是今年春季欧洲和俄罗斯中部出现持续的高气压异常活动,而亚洲东部为低气压环流。长时间维持这种大气环流形势,造成了欧洲干旱少雨,强冷空气频繁入侵我国。今年春季共有5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影响我国,抑制了热带暖湿气流向北推进。

这两个气候背景使得东亚地区的冷暖气团难以在长江中下游交汇,无法形成有效降水,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少雨。

三峡一日游篇5

关键词:三峡水库群;协同消落;随机优化调度模型;发电效益;供水效益

中图分类号:TV6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6)04-0029-07

Abstract:The synergetic method of dry season oper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joint oper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A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ascade reservoirs including Xiluodu,Xiangjiaba,Three Gorges and Gezhouba.The runoff in dry season was separat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high hydrological years,normal hydrological years and low hydrological years. A stochastic optimal dispatching model for cascaded reservoirs in dry season was established taking the maximum mathematical expectation of generated energy in each group as the object.A calculation was carried out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water levels at the beginning of dry season and the synergetic schemes of different hydrological years were obtain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ynergetic method of dry season operation in Three Gorges cascade reservoirs coulf increase overall generated energy in some degree.The water supply benefit was grea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inflow was low and the beginning water level of Three Gorges was low.At last,the synergetic strategy of dry season operation of Xiluodu-Three Gorges cascade reservoirs was summed up to guid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downstream Jinsha River and Three Gorges cascade reservoirs.

Key words:Three Gorges cascade reservoirs;synergetic method of dry season operation;stochastic optimal dispatching model;power generation;water supply benefit

随着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库相继建成,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汛前消落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溪洛渡、向家坝、三峡与葛洲坝梯级水库汛期到来时间相近,若梯级水库群无序消落,将有可能产生汛前弃水,甚至形成人造洪水等不利现象[1]。探寻溪洛渡、向家坝、三峡与葛洲坝梯级水库群最佳消落时机,挖掘各库之间协同消落机制,对于发挥梯级水库群枯水期运行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当前关于单一水库消落方案及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研究成果[2-9]较为丰富;针对梯级水库群联合消落的研究方面,张睿等[10]对金沙江四库联合运行时枯期消落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四库梯级水电站群为研究对象,提出了5月、6月分旬控制消落的金沙江梯级水库枯期消落方案。黄草等[11]利用优化模型和回归模型,统计分析长江上游水库群的放水次序,提炼出上游水库先放水,下游水库后放水的串联水库群放水规律。然而已有研究对于已投入运行的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协同消落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

本文以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葛洲坝四库作为研究对象,以梯级水库群协同消落机制作为研究视角,研究在不同来水和不同消落期初水位条件下梯级水库群协同消落方式,以期研究成果对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梯级水库群消落运行提供借鉴。

1 计算条件与方法

1.1 计算条件

1.1.1 水库特征参数

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四库的特征参数见表1。

1.1.2 调度期和时段长

根据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的调度规程,溪洛渡水库、向家坝水库消落期均为12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三峡水库消落期为12月1日至次年6月11日。本次联合调度的调度期选定为12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其中当年12月到次年4月以月为时段,5月1日到6月11日以侯为时段,6月12日到6月30日以日为时段。

1.1.3 入库与区间流量

为了反映入库及区间来水对梯级水库群消落方式的影响,本次研究基于屏山站和宜昌站长系列资料(1940年至2013年)中的当年12月份至次年6月份部分,采用水文比拟[12]和水量平衡方法分别得到溪洛渡入流、溪洛渡-向家坝区间、向家坝-三峡区间、三峡-葛洲坝区间来水系列。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需要入库径流和区间径流过程保持空间同步。三峡水库在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中调节库容和装机容量最大,本文依据三峡1940年-2013年入库径流资料,按当年12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计算期(调度期)进行排频,将消落期长系列资料划分为丰(频率0%~33%)、平(频率33%~67%)、枯(频率67%~100%)三个来水年组,并据以形成溪洛渡入流、溪洛渡-向家坝区间、向家坝-三峡区间、三峡-葛洲坝区间来水等分组来水系列。采用随机优化模型对每个分组进行优化,得到不同来水条件下的协同消落模式 。

1.1.4 消落控制条件

为了分析不同消落期初水位对消落策略的影响,本文拟定溪洛渡水库消落期初水位分别为590 m、595 m、600 m,消落期末水位为560 m;三峡消落期初水位分别为170 m、173 m、175 m,消落期末水位为146.5 m;向家坝消落期初水位为380 m,消落期末水位为370 m。

为了保证梯级各库下游的最小需水要求,溪洛渡、向家坝消落期各时段最小下泄量均为1 600 m3/s;三峡1月至4月最小下泄量为6 000 m3/s,其余时段最小下泄量为5 700 m3/s。

1.2 消落期随机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由于消落期调度为长期调度,调度过程中难以对来水进行准确预报,来水情形存在随机性。因此本文建立多目标随机优化模型对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消落期调度进行模拟。梯级水电站群作为一个整体联合运行,不仅具有库容补偿和水文补偿效益,而且兼具电力补偿效益[13]。本文以调度期内梯级水电站群期望总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建立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消落期随机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1.2.1 目标函数

消落期梯级水库群发电量期望值最大:

1.2.3 求解方法

单库优化调度采用随机增量动态规划法[14-17]求解,库群联合优化调度采用轮库迭代法[18-20]求解。随机增量动态规划法是以发电量期望值最大为目标,每一次状态转移和决策都要考虑不同来水条件,阶段效益取值为不同来水条件阶段发电量的平均值。它将水库调度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以水库的蓄水量作为状态变量,以下泄流量作为决策变量,以水量平衡方程为状态转移方程,以不同来水条件阶段发电量的平均值为阶段效益,逐阶段递推择优,最终求得全局最优解。在求解过程中,对于最小出力、最小流量等约束条件不满足时,采用罚函数法处理。轮库迭代法固定其余水库调度过程线,并逐一优化单个水库调度过程线,最终得到梯级各个水库的最优调度线。

2 结果分析

由于向家坝和葛洲坝调节能力较小,对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联合消落影响有限,因此本文将在四库联合调度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调节能力较强的溪洛渡和三峡两库之间的协同消落运行方式。

2.1 梯级水库群协同消落效益分析

2.1.1 最小下泄量保证率

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均有最小下泄流量要求。由于篇幅有限,表2仅列出溪洛渡消落期初水位为600 m时逐级单库优化模式和四库联合优化模式下各库最小下泄流量保证率计算结果,其它溪洛渡消落期初水位规律与该结果规律一致。

由表2可以看出以下结果。

(1)丰水年组,不同优化模式下四库的最小下泄流量保证率均为100%;平水年组,当三峡消落期初水位为170 m及以下时,逐级单库优化模式下三峡和葛洲坝最小下泄流量常常遭遇破坏,但联合优化模式下两库最小下泄流量则能得到保证;枯水年组,当三峡消落期初水位为173 m及以下时,逐级单库优化模式下两库最小下泄流量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当来水越少且三峡消落期初水位越低时,三峡和葛洲坝最小下泄流量的破坏率越高。依据三峡的设计运行规程,5月底前三峡水位应维持在155 m以上运行,枯水年、平水年,经过1月、2月,三峡水位已迫近155 m,当来水流量小于最小下泄流量时,为维持三峡水位维持在155 m以上,最小下泄流量发生破坏,因此三峡最小下泄流量破坏时段集中在3月和4月。

(3)四库联合调度可以提高枯水年三峡最小下泄流量的保证率,图1为枯水年组溪洛渡消落期初水位为600 m和三峡消落期初水位170 m条件下的逐级单库优化和四库联合优化时两库水位过程对比图,相较于逐级单库优化模式,在四库联合优化调度时,溪洛渡水位在3月和4月大幅下降(见图1(a)),这说明溪洛渡在该段时期内显著地加大了下泄流量,向下游三峡水库补水。与此同时,三峡水位已处于消落最低水位155 m(见图1(b)),逐级单库优化模式下由于缺乏上游溪洛渡水库的补水协助,三峡只能按照天然来水下泄,从而引起最小下泄流量的破坏。联合优化模式下,上游溪洛渡水库的补水协助,有效缓解了三峡供水压力。

2.1.2 期望发电效益

发电效益是梯级水库群消落期间较为关键的评价指标。表3为联合优化调度模式下与逐级单库优化调度模式下的各库消落期发电量对比。

由表3可得如下结果。

(1)相较于逐级单库优化调度模式,水库群联合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落期内梯级总发电量,丰、平、枯水年分别平均增发电量4.99亿kw・h、4.44亿kw・h、4.26亿kw・h,发电量增幅分别为0.57%、0.54%、0.56%。

(2)从增发电量的空间分布上看,水库群联合调度时,溪洛渡电站发电量有所减少,而下游的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电站发电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三峡电站。

(3)图2为丰水年组溪洛渡水库消落期初水位为600 m,三峡水库消落期初水位为173 m,逐级单库优化与四库联合优化两种不同模式下两库水位过程线。由图2(a)可以看出,两种优化模式所对应的溪洛渡水位过程在4月初发生分离。相较于逐级单库优化模式,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时,溪洛渡4月初便开始加大出力,提前消落,为此三峡水库5月初可回蓄至更高水位(见图2(b))。这种牺牲溪洛渡发电水头,而抬高三峡发电水头机制的内在原因在于,三峡作为长江关键性控制工程,其控制流域面积是溪洛渡控制流域面积的2倍多,在5月1日至6月11日这段三峡消落时机集中的时间窗内,向家坝-三峡区间径流量为溪洛渡入库径流量的3.78倍(见表4),抬高三峡该段时间内的水头,对于提升梯级水电站群整体发电效益至关重要。增发电量的空间分布说明溪洛渡-三峡消落协同机制可充分发挥梯级各库的调蓄作用。

2.2 不同情境下溪洛渡-三峡协同消落策略

为了提高溪洛渡-三峡协同消落机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必要进一步提炼不同情境下溪洛渡-三峡两库之间的协同消落规则。由于篇幅所限,图3中仅列出丰水年不同溪洛渡消落期初水位条件下溪洛渡和三峡水位消落过程,平水年、枯水年规律与丰水年一致。

由图3可以看出:溪洛渡消落期初水位对于两库的消落策略影响不大。当溪洛渡消落期初水位低于600 m时,12月至次年1月,溪洛渡按下游最小需水量下泄,回蓄至正常高水位。其余时段内,不同溪洛渡消落期初水位所对应的两库水位过程线基本重合,两库的消落策略未发生变化。

图4为不同年型和不同三峡消落期初水位条件下三峡水库水位消落过程。

由图4可以看出:三峡在消落期运行规律分期明显,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当年12月起,至次年4月三峡均按下游最小需水量下泄,当来流小于下游最小需水量时,三峡动用库存补水,水库水位逐步消落,其中丰水年、平水年由于4月来流加大,三峡水位有不同幅度的抬升。丰水年,三峡5月初便开始消落,平水年、枯水年消落时机推迟至5月中旬。此后三峡保持均匀消落运行状态,在汛初消落至汛限水位。

图5为不同年型和不同三峡消落期初水位条件下溪洛渡水库水位消落过程。

由图5可见:溪洛渡的消落时机受到来水情况和三峡消落期初水位的综合影响。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溪洛渡均按下游最小需水量下泄,尽可能维持高水头运行,当来水不能满足下游最小需水量时,溪洛渡动用库容补水,水位逐步消落。进入3月,平水年和枯水年,三峡消落期初水位为170 m情况下,溪洛渡为三峡补水,水位快速下降(见图5(b)、图5(c))。4月时,丰水年、平水年,由于来流加大,三峡开始回蓄水位,为了尽可能抬高三峡水头,若三峡消落期初水位为173 m、170 m,溪洛渡4月初适当地加大出力,提前消落(见图5(a)、图5(b))。进入5月,溪洛渡在此期间的消落方式整体表现为与三峡同步消落。丰水年时溪洛渡5月初开始加大出力消落,平水年、枯水年消落时机推迟至5月中旬。消落时机与三峡基本一致。此后,溪洛渡保持均匀消落,直到6月中旬消落至最低水位,6月下旬开始回蓄,到汛初回蓄至汛限水位。

3 结论

本文以梯级水库群协同消落机制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比逐级单库优化调度和梯级联合优化调度两种模式下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消落运行方式的差异,深入探讨了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协同消落机制。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协同消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梯级整体发电量,并可显著缓解三峡和葛洲坝枯水期供水压力。在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消落期实际运行中,应将该机制与水情、目标需求等具体条件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金沙江下游与三峡梯级水库群消落调度方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春花,许继军.金沙江下游梯级与三峡梯级水库联合发电调度[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5):142-144.(YANG Chun-hua,XU Ji-jun.Joint operation of cascade Three Gorges plants and cascade reservoirs in lower reaches of Jinsha River[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1,29(5):142-144.(in Chinese))

[2] 杨阳,张粒子.市场环境下基于奔德斯分解的年末水位优化策略及模型[J].水力发电学报,2013,32(6):64-68,98.(YANG Yang,ZHANG Li-zi.Study on strategy and modeling of biennial stochastic scheduling for full scenario cascade hydropower based on Benders decomposition[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3,32(6):64-68,98.(in Chinese))

[3] 解阳阳,王义民,黄强.龙羊峡水库年末水位控制与汛期弃水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1):223-227.(XIE Yang-yang,WANG Yi-min,HUANG Qiang.Year-end water level control and water discharge in flood season for Longyangxia reservoir[J].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2014,42(1):223-227.(in Chinese))

[4] 张双虎,张忠波,徐卫红,等.基于决策树技术的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2,31(6):44-48,69.(ZHANG Shuang-hu,ZHANG Zhong-bo,XU Wei-hong,et al.Study on year-end level of carryover storage reservoir based on decision tree[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2,31(6):44-48,69.(in Chinese))

[5] 原文林,王福岭.电力市场环境下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2,31(4):94-98.(YUAN Wen-lin,WANG Fu-ling.Study on year-end water level of multi-year regulating storage reservoir in power market[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2,31(4):94-98.(in Chinese))

[6] 石萍,纪昌明,李继伟,等.基于规律的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预测模型[J].水力发电学报,2014,33(2):58-64.(SHI Ping,JI Chang-ming,LI Ji-wei,et al.Forecast model of year-end level for multi-year storage regulation reservoirs based on operation trends[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4,33(2):58-64.(in Chinese))

[7] 王金龙,黄炜斌,马光文,等.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控制水位多目标预测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5,34(6):28-34.( WANG Jin-long,HUANG Wei-bin,MA Guang-wen,et al.Study on multi-objective prediction model for year-end water level of carryover storage reservoir[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5,34(6):28-34.(in Chinese))

[8] 鲍正风,胡晓勇.三峡水库汛前消落期优化调度方式研究[J].水力发电,2009,35(12):64-66.(BAO Zheng-feng,HU Xiao-yong.Study on operation optimization in pre-flood falling stag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Water Power,2009,35(12):64-66.(in Chinese))

[9] 鲍正风,李冉,郭乐.长江三峡水库消落期供水需求调度分析及对策[J].水电与新能源,2014(8):68-71.(BAO Zheng-feng,LI Ran,GUO Le.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water supply dispatching in falling stag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Hydropower and New Energy,2014,8:68-71.(in Chines))

[10] 张睿,周建中,袁柳,等.金沙江梯级水库消落运用方式研究[J].水利学报,2013,44(12):1399-1408.(ZHANG Rui,ZHOU Jian-zhong,YUAN Liu.Study on dry season oper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 in Jinsha River[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3,44(12):1399-1408.(in Chinese))

[11] 黄草,王忠静,鲁军,等.长江上游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及应用研究Ⅱ:水库群调度规则及蓄放次序[J].水利学报,2014,45(10):1175-1183.(HUANG Cao,WANG Zhong-jing,LU Jun,et al.A multi-reservoir operation optimiza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Ⅱ.Operation rules and water releasing/storing sequence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4,45(10):1175-1183.(in Chinese))

[12] 朱小荣,黄锦鑫,王朝辉.用水文比拟法推求相邻中小河流测站年径流量[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27-29.(ZHU Xiao-rong,HUANG Jin-xin,WANG Zhao-hui.Deduction of the neighboring rivers annual runoff by means of hydrologic analogy[J].Joumal of Changji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2013,30(1):27-29.(in Chinese))

[13] 张睿,周建中,肖舸,等.金沙江下游梯级和三峡梯级水电站群联合调度补偿效益分析[J].电网技术,2013,37(10):2738-2744.(ZHANG Rui,ZHOU Jian-zhong1,XIAO Ge,et al.Analysis on complementary benefit from combined dispatching of cascaded hydropower stations at lower reaches of Jinsha River with those at Three Gorge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3,37(10):2738-2744.(in Chinese))

[14] 覃谷昌.增量动态规划在小浪底水利枢纽优化调度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1):4-7.(QIN Gu-chang.Application of Incremental Dynamic Planning to Xiaolangdi Reservoir Optimized Operation[J].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de,2004,16(1):4-7.(in Chinese))

[15] 王金文,袁晓辉,张勇传.随机动态规划在三峡梯级长期发电优化调度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22(8):54-56.(WANG Jin-wen,YUAN Xiao-hui,ZHANG Yong-chuan.Long-term generation optimization of Three-gorge cascade using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J].Ei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guipment,2002,22(8):54-56.(in Chinese))

[16] 黄德所,王明贺,何幼林.随机动态规划的混合算法研究[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9,31(6):11-15.(HUANG De-suo,WANG Ming-he,HE You-lin.Study on the hybrid algorithm for a kind of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J].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2009,31(6):11-15.(in Chinese))

[17] 李文武,吴稀西,黄进,等.基于随机动态规划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水库中长期优化调度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41(9):86-93.(LI Wen-wu,WU Xi-xi,HUANG Jin,et al.Mid-long term optimization of reservoir operation for hybrid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based on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3,41(9):86-93.(in Chinese))

[18] 刘烨,钟平安,郭乐,等.基于多重迭代算法的梯级水库群调度图优化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35(1):85-88,94.(LIU Ye,ZHONG Ping-an,GUO Le,et al.Operation chart optimization method of cascade reservoirs based on multiple iteration algorithm[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15,35(1):85-88,94.(in Chinese))

[19] 钟平安,张金花,徐斌,等.梯级库群水流滞后性影响的日优化调度模型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2,31(4):34-38.(ZHONG Ping-an,ZHANG Jin-hua,XU Bin,ZHANG Meng-ran.Daily optimal operation model of cascade reservoirs considering delay of flow propagation[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12,31(4):34-38.(in Chinese))

三峡一日游篇6

[关键词]三峡;空间结构;旅游流;位序一规模律;齐夫系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52—011

1 引言

长江三峡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是多种类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极度富集的地区,也是研究水利旅游、跨区域旅游合作、游船业旅游、旅游扶贫、移民旅游就业,乃至旅游业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作用的典型区域,一直以来就是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

2003年由国家6部委牵头,北京大学承担编制了《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并于2004年在《旅游学刊》发表了《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文章对三峡旅游地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预测,认为三峡大坝这一世界级的旅游景观,水位上升引起的旅游资源变化和空间可达性的变化,以及区域空间的分化作用都会导致旅游地空间结构的重构,并认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变动与重构将会呈现出“一轴”模式转变为“双核”(重庆、宜昌)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空间拓展模式,随后的研究中又进一步完善了“两极、三轴、三区、四带”的空间结构骨架。

2009年,由于蓄水达到了预期的175/145米水位,三峡库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住建部、重庆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编制了《三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其中,北京大学再次承担旅游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机会对2004年发表的三峡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验证,并结合近年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趋势,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 三峡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新趋势

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的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1990年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市场发育的不断完善,空间结构研究转向以不发达国家为对象的案例研究,而发达国家的旅游结构研究开始转向游客分布的市场结构、旅游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旅游管理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这类研究源于游客行为模式及客流影响因素的探讨,其后量化模拟和预测客流的研究成为主流,近年来研究也转向了客流的季节性与气候变化、资金流等更为广阔的方面。

国内的旅游研究中,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仍然是当前热点,大多通过借鉴区域空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基于旅游资源和景区分析,从空间竞争、空间合作、社会网络、游客行为等方面进行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推导,对旅游目的地增长极或核心区域的识别,以及边缘区域在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主要研究方法是位序一规模率(zipf结构)、空间拓扑以及邻近距离、通达度、回路等距离测算指标、主成分分析等;研究结论主要是判断旅游地发展的阶段(极化或是均衡),以及在该阶段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游线设计等方面的应对措施。

近年来,基于旅游流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成为了新趋势,其研究内容不仅仅包括客流,也还包括信息流、物流、资本流、能流等,研究内容包括全国旅游流空间结构,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省等区域、省域客流结构,以及西安、杭州等著名旅游城市周边各旅游景区景点间的客流结构。

总的来说,目前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的研究呈现出理论推导和案例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态势,并日益注重模型化、定量化的研究方法,游客数量仍然是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要素,城镇、交通、旅游公司的组织架构、投资流向等对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也日益深入。

2.2三峡旅游目的地空间研究评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三峡“告别游”和大坝旅游的高峰引发了大量的三峡旅游研究,其中,旅游地空间研究成为重要领域,研究包括三峡旅游发展历程与三峡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的机制研究,三峡旅游空间合作研究等,但最广泛的研究是三峡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识别。

三峡一日游篇7

1998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处藏东南,深5382米、长496公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1994年初经我国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合作发现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改写了百余年来科罗拉多大峡谷以“世界第一大峡谷”自居的历史,是20世纪世界地理的一次重大发现。

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险峻幽深,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九个垂直自然带,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完整的地方,这里麇集了许多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大峡谷怀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冰封雪冻,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际的山地屏障,像一条长长的湿舌,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成为一片绿色世界。雅鲁藏布大峡谷里最险峻、最核心的地段,是从白马狗熊(地名)往下长约近百公里的河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无人能够通过,其艰难与危险,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

整个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可以用“秀甲天下”概括。山秀、水秀、树秀、草秀、云秀、雾秀、人秀、村秀、兽秀、鸟秀、蝶秀、鱼秀……

如今,雅鲁藏布大峡谷不再是藏于深闺无人识的险山恶水,它如出水芙蓉般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大自然奉献和人类历史探求的另一种辉煌。

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多条路线可以选择:

第一条路线:米林县派区―多雄拉―拿格―汗密―马尼翁―背崩。这是一条传统的大道,也是一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高原到大峡谷下游河谷的道路。通常行走需三天时间。

第二条路线:从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帕隆藏布江下游河谷下行,三天的骡马大道可直达大峡谷的顶端扎曲村,过新建的铁索桥(原为溜索)至达波,一路经原始森林和山梁,三天可到大峡谷拐弯下方的江边八玉村,然后经鲁古、甘代、加热萨到墨脱。

第三条路线:从波密县的古乡渡过帕隆藏布江的古乡湖,上山翻过随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达大峡谷江边的加热萨区。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四条路线:从波密县扎木镇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过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到达大峡谷畔的达木。这条线路经过多次修筑,步行道比较好走,开山季节甚至可沿公路开汽车直达63公里一带。顺利的话,一般两天时间可进入大峡谷到达墨脱。

第五条路线:从波密往东不远可到达兴,过帕隆藏布江沿达兴河上溯到源头,由盘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过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经提琴到金珠区(格当),由金珠区往下过蚂蟥山经达木到大峡谷江边,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时间。

志愿军回国50周年

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2009年是中朝建交60周年,又是“中朝友好年”。近日国家旅游局表示,中国政府决定开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

目前去朝鲜旅游的游客能够去的景点有哪些?

平壤:以参观大批标志性建筑为主,如万寿台大纪念碑、金日成广场、千里马铜像、主体思想塔、凯旋门、建党纪念塔等。

南浦:位于朝鲜西海海边,可游览西海水闸和万景台金日成故居。

开城(板门店):参观朝鲜战争谈判会议场、朝鲜停战签字会议场。

妙香山:平壤北部风号区,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妙香山旁边建有朝鲜国际友谊展览馆,陈列有国礼,附近还有普贤寺。

此外,朝鲜之行最让人激动的是观看由1O万人参加演出的大型团体操表演《阿里郎》,它已被认定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团体操和艺术表演,并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每年8月1日~1O月1O日为阿里郎表演期,表演不定期举行,票价为400元人民币/人。其它时间可以观看学校和少年宫的学生演出。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建成35周年

1973年10月30日,举世闻名的连接欧亚两洲的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正式建成。大桥长1560米,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白线以西是欧洲。

大桥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传说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从这条波涛汹涌的海峡游到对岸。海峡因此而得名。

博斯普鲁斯海峡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西侵欧洲时,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了一座浮桥。东罗马帝国时期时,曾乘船渡过这里,直逼耶路撒冷。

三峡一日游篇8

关键词:宜昌 国际性旅游城市 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00年至2002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WWW.133229.cOm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04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04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0,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2,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

6.阚如良,孙晓东,刘万玲.最佳战略机遇期宜昌旅游抓什么[j].统计与决策,2004,12

上一篇:散文爱情范文 下一篇:我是我的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