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8 03:59:15

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园林环境;滨水空间;景观生态;空间设计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简介:何阳鹏(1978―),男,湖北宜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113-03

1 引言

国内外众多知名城市均是依靠庞大的水系发展而来,或临江跨河、或傍湖沿海,如国际名城巴黎、纽约、布达佩斯、新加坡、香港等。在我国,因水而闻名的城市更是不胜枚举:“人间天堂”的苏杭,“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还有香港、大连、青岛、上海、珠海等等。城市滨水区是以“人”为中心,城市水体为主线,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2]。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建筑硬质界面和水体这一软质界面的过度空间,也是城市中的主要开敞空间,往往具有城市“窗口”的作用。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因此,再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滨水休憩空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求,已经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 城市滨水环境的景观要素特征

2.1 亲水性的空间要素

当代美国环境设计大师哈普林曾说过:“我们所作所为,意在寻求两个问题:一为何者是人类与环境共栖共生的根本;二是人类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共栖共生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和居住者共同设计出一个以生物学和人类感性为基础的生态体系[3]。”总而言之,环境设计的中心是“人”,使人与环境达到高度和谐,这是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自古以来,水体就对人类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无论是开阔的水域还是精巧的喷泉,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视觉享受。但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和自然水体之间的联系被割断了。亲水游憩空间的创造就是要重建人与环境的亲密关系,使都市生活中的水文化得以再生。

亲水的空间要素是滨水环境中最显著,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水域空间主要表现广阔的水域形成开敞的水域空间;河流等以一定宽度的线型穿越水域空间;水网与路网互相交织以形成阡陌纵横的水域空间。出于充分考虑水域空间的特征,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由于水域的方向往往是景观、视野较好的方向,因此要注重滨水区的可达性、通视性与导向性;沿河发展的城市,由于两岸通过各种方式创造两侧人流和物流的通道,因此往往呈现出一种沿河流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滨水空间景观带往往串联着城市主要的节点和区域,通常是由公共绿地、小广场、观景平台等系列景观点组成,应注重体现滨水环境的亲水性。

通常,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将沿湖滨水区域按照标高作4段划分,从城市往湖靠近依次为“望湖区”(宽80~120m的绿化带区域)――“远水区”(高处湖滨大道)――“见水区”(低处湖滨大道)――“亲水区”(可戏水区域),这样既能满足驳岸设计的防洪要求,又可以将人们逐渐、逐级引入水面之中,在最低一级“亲水区”又可以采用了3种不同处理手法,即亲水木平台,亲水大台阶,挑入湖中的木舞台,使得整个区域在三维空间中变得丰富多彩。

2.2 历史文化景观要素

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发展和分布与水息息相关。水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水文化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产生于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两河流域[4]。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滨水地区是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城市的滨水区域总是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包括水乡文化和滨水传说文化等),是最能体现环境品质和潜质的方面之一。当着手开发或改造滨水区时,从文化要素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全面去了解她的历史与演进,体验她的特色与脉络,收集她的人文与传说。源于生活、源于历史的精辟提炼,这样的滨水环境才是真正属于“此时”、“此地”的,是真正可以与当地居民达成共生的环境。即我们虽然在进行现代式景观设计,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我们进行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历史传统文化景观资源,同时满足使用功能和观赏要求才能获得思想内涵较深刻,各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2.3 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滨水空间要素

滨水地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城市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其环境质量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滨水项目由于规模庞大,涉及面广泛,往往需要分几个阶段进行,各个地块、不同时期的建筑之间的协调变得十分重要。早期的滨水项目在整体环境的连续性上存在不足,即使是像巴尔的摩内港这样较为成功的开发案例也因为缺少城市设计,新区没有保持和延续原有城市的风貌,各地块与建筑之间非常孤立,缺乏有机的联系。而后来的悉尼达令港项目采用整体开发的策略,使新区与临近的中国城、娱乐中心、动力科学馆等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些项目还通过环境设计和制作的环境小品来划分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利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识不同功能的建筑,从而将整个岛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6]。

滨水区赋予了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特殊的人文价值与景观价值,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需要,这是城市其他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生活环境。这种公共开放空间对人的视觉、心理乃至生理上都产生强烈的刺激。丰富多变的水体形状,色彩斑斓的光影效果,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去想象;清新的空气调整着人的精神和情绪;动植物的共生共存让人们体会大自然的丰富与可爱。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对于那些在高层建筑中进展劳动的人们,滨水区是让他们从工作引起的紧张精神中解脱的最佳去处。

3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设计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一般具有共同的特点,一面临水,一面邻近陆地,呈现带状绿地且地形平坦。怎样才能使带状的滨水绿地各具特色,创造出优美的滨水景观,并充分发挥滨水绿地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成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3.1 系统与区域原则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5]。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时,应该对江河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江河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保障。

3.2 景观生态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生态要素。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首先是对环境、生态的分析与理解。建造城市滨水带是为了更加美化这个城市,而不是掠夺性、侵入式开发湖、河地带,现代滨水景观理论尤其重视这点,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主要分为保留与保护2大方面。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的健康与安全。成功的滨水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依靠健康的水体环境,使生物链得以延续,同时还需要建立污染管理系统。

滨水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而河流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倘若忽视了滨水地区的生态要素规划,那么城市建设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小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岸线侵蚀、生物种类单一等,这一切都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这样的具体策略,以广阔的水面河充沛的水量来促进水陆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以河流绿色廊道和生物品种保护来遵从自然生物过程。

3.3 空间线路便利性原则

现代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设计应具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对外交通的可达性往往以移动时间、距离、便利程度为标准。增加滨水区的可达性,应消除影响滨水区联系的物理,同时注意防止新的物理的产生。另外,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运用,使步行者、乘公共交通者和乘小汽车者能方便地进入滨水空间,并提供适合的停车场。

滨水空间往往是吸引大量人流和车流的地带,交通状况复杂而混乱。交通地下化或高架化组织交通十分重要。车行交通以及大规模停车场的地下化有力地保证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消除了噪音和废气对滨水空间的行人和绿化的危要素害,并且可争取更多的地面活动和绿化种植面积,是最常用的立体化交通方式。高架也是一种实现人车分流的有效途径。滨水空间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园林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以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

3.4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的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游憩机会,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系统工程意识为指导,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巧布观赏游览线,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通过滨水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可以增加城市的商务能力,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的滨水区既是旅游商务区又是中心商务区。因此许多的城市滨水区都通过综合开发实现其商务和游憩功能的组合。在国内,许多的城市滨水区还具备一定的交通运输功能,这就需要组织好交通线路,合理分区,充分协调好港口功能和旅游的关系。比如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都出现过兼具娱乐功能和商店、餐厅、咖啡屋等内容的复合地带,这种开发方式满足本地居民及旅游者购物和休闲的双重需要。

4 滨水区特色景观的塑造

城市是一件宠大的综合环境艺术品,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原则,以创造山水城市、塑造城市山水为核心的设计方向指导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塑造城市滨水区的理论框架,但是最终的具体化必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并以滨水区景观为最终的表达形式。

4.1 滨水区的功能配置

对于那些由于城市结构变迁而远离城市生活中心,逐渐被人们淡忘,直至荒废衰退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着重滨水区机能的复活和水际空间新功能的导入,特别是商业、游览设施的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滨水环境,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使这些地区重新获得生命。另一种情况,是针对那些位于市中心、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致力于环境的维护、生态机能的改善,注重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开发,防止个别功能如业务办公和产业中心失衡发展。同时,还应保证滨水区有一定比例的居住面积和绿化用地,以消除市民与水隔离,使滨水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上述两种滨水区功能配置的方式都是以维护城市总体风貌为指导思想的,将城市中滨水区视为由水脉线状相连的统一体,通过完善城市水脉景观结构,平衡滨水区功能,以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动态平衡的城市滨水景观体系。

4.2 滨水区的景观环境因素作用

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如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因素。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分析,使得滨水区特色景观的成长清晰的展现出来。由于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场所性和独特性,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景观的独特性,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连,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4.3 滨水区景观空间结构设计

景观空间结构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最终落实点,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取决于水体与陆地结合的空间环境的品质,以及景点与基地空间形态的适应。相应的景观设计是通过对滨水区空间形态的分析,驾驭其空间联系,使各种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以构筑滨水区最佳的景观空间形态。由于滨水区在城市中多以线型延伸,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从而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控制城市的天际线提供了良好的机缘。在景观布局上,强调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充分发掘水文化的优势,使两岸及水系沿线的文物景点联系起来,以取得综合景观效应,并以此控制岸线、滨水道路、建筑的设计。在滨水区景点、景区的设计中,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景观走廊,在提供感知水景最佳视点的同时,也成为一道滨水风景线,并与水共成佳景,升华水景特色。

参考文献:

[1] 江红梅,王宗侠,田兴运,等.城市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129~132.

[2] 何军发.生态与文化的交融――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评介[J].时代建筑,1999(3):58~60.

[3] 西蒙兹J O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7):41~46.

[5] 李国敏,王晓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以汉口沿江地段为例[J].规划师,1999,15(4):124~127.

环境景观设计篇2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六)整体性原则

环境景观设计篇3

0 引言

人类进化史,正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营建理想的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史是一部综合性的设计历史,是一部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1]它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过程的历史,是人类积极主动地影响自然和人类所处环境的演变过程的历史,以此来分析和研究人类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园林设计文化和辉煌的园林营建传统,但是现代景观设计在我国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解决人地危机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的艺术。

研究中国景观设计史,都是以考虑中国园林史为背景来进行的,近年来研究者研究园林史的新成果和新发展不断涌现,用设计类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景观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有些设计类学科的研究对其的影响密切相关,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史的研究对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影响密切,这样使得景观设计史的研究所触及的范畴和研究方法变得更为丰富和宽阔,其学术研究的广度、研究目的和意义也更为多样化,此专项的史学研究也就更为细致和深入。

1 相关基本概念

1.1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

我国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源远流长、建园历史悠久,营建技艺精湛,地域、文化丰富多样,极具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在我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中独辟蹊径,风格独特,彰显中华民族的特有内涵。在设计中它以表现文化情怀为出发点,将人文内涵和传统的儒、道、释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其设计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我国传统园林包括皇家、私家和宗教寺院园林。“气势宏大、用材讲究、装饰华丽是皇家园林的特点,着重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私家园林闲逸,具有文人的审美情趣。”[2]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在我国依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国人所喜爱,虽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很难见到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子,但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依然以传统园林设计为根本,以此来体现现代景观设计新的形象。可以说:传统园林设计在前,现代景观设计在后,传统园林设计是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基石,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辈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出先人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态度。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从建国到21世纪的今天,其设计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如今在城市、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等都可以看到现代景观设计,景观已经成为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普通人群都能够享用和观赏。(图1)

1.2 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除了有美化环境的艺术作品外,还包含地景艺术、景观艺术以及偶发艺术等。“而景观设计是专门以为人类创造舒适、安全、功能齐全且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为目的,研究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安排、如何对土地上的物与空间进行合理安排的一门学科。它与环境艺术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但从某个角度来讲,二者还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3]

景观设计是一门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设计。所谓景观设计又称风景设计或室外设计,泛指对所有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包括园林设计,还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桥梁、河边、绿地等所有生活区、工商业区、娱乐区等室外空间和一些独立性室外空间的设计,随着近年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室外环境设计,即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4]景观设计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艺术、建筑学、社会行为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地域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进行融合,同时又与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可以这么说“景观设计是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技术设计,是一种包含了对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工作。景观设计范畴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现改造、城镇景观设计和历史景现保护等。”[5]

2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

2.1 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

2.1.1 环境艺术设计史

人居环境的营建历史与建筑史、规划史有一定的区别,它是以人类对环境的营造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设计史。何为环境艺术史?虽然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史学家对此概念持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可以从中总结出,环境艺术设计史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即是一部研究“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6]事物越往前发展,其研究也就愈深入和进步,其研究门类也就越来越多,对设计史的研究也应如此。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史其本身继承了其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是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江滨编著的《设计概论》一书中将室内设计史、公共艺术史、园林设计史、景观设计史等统一规为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范围。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它不仅涉及史学框架和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研究,还涉及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方面。总之,它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工程科学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它提供了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新视角和方法,即一种新史学范式和新通史观念。”[7]

2.1.2 园林设计史

园林设计史包括园林设计、园林历史和园林设计史三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们三者之间即相互作用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一方面园林设计史是对其具体的园林设计所进行的一门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是以人类文化形态史研究作为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出发点。从狭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设计的渊源、演变过程、发展规律及其设计特征,以物化来阐析园林设计的外部形态、格调、体系,以及园林设计师与园林工程技术发展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即是在一个人类历史的框架范围里,以尽可能宽广的人类活动为背景去探索和理解园林设计的研究。以园林设计为出发点,来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特性和其研究线索是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内容。园林设计史它不仅只是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还是一门研究一系列园林设计手法的学问。

2.2 景观设计史

“一项人类如何改变外界物质环境的历史”,是《辞海》对景观设计史的最好定义。直到20世纪以来景观设计史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托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鉴和导入其他学科的历史证据。如导入和借鉴园林设计史、建筑史、考古学、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等。景观设计史的研究由于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引申出了多样的研究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视角产生极大的影响。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一方面“涵盖了景观的历史与发展,包括研究景观感知的变化以及景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变革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8]另一方面,如运用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来对景观图像进行研究。随着“历史景观的分类和评价兴起,景观的审美和生态、遗产和游憩价值成为制定保护和管理政策的一部分。”[9]

3 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区别

从两者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在某些方面虽然包含景观设计的概念,但是景观设计史并不是全部包含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中,确切地来讲,景观设计史只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领域,但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交叉研究的范畴。在当前大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人类聚居环境危机感的驱动下,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趋于对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研究,更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过程设计研究。而景观设计史是建立在其视觉艺术美特征基础上,而不是倾向由于环境危机问题引发的历史研究。景观设计史和环境艺术设计史两者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研究人类所居住环境的两门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

4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的影响

4.1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的相同点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它们三者都是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智性的形式,而这三者是这种形式的一种探索类别。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与其它历史研究一样是所谓“历史”研究家族的成员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史本身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独特子集,具有交叉性与跨学科性的关于研究自然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观点,是对人类栖居形态的演变、营建工程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设计思想发展历史的专门研究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史不仅揭示了自然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剖析了因为人类活动而所导致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这样人类可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便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的变迁,以研究“第三自然”为出发点的研究,园林是从人与自然的共生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研究,“是人类用自然材料建造的用来代表关于自然的主题的作品。”[10]可以说,园林设计史也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来进行学问研究的。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是把自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是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自然,把自然进行升华。

4.2 环境艺术设计史对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当下,在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大的背景影响下,园林设计史研究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视角,同时许多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兴的研究观念。如近年来研究园林设计史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偏重,提出了大量的以针对地域环境的变迁史视角的研究和园林设计史对自然观的阐释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的关注,以及园林设计史中对社会情境分析的研究成为园林史的主流研究方向,以上这些例子的研究视角举不胜举。跨学科研究是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环境艺术设计史就其性质来说属于边缘科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的研究方法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吸收营养,启发其研究,使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更具科学化、理论化。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不仅兼具有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研究特点,并形成了其研究特色。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文化景观,而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因其自身的特点,须结合其文化史来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常把历史文化的系统性分析研究作为对园林设计史的阐释。环境艺术设计史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促使和影响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这样使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走向多元、开放,使得园林设计史研究在关注园林设计本身的同时,也更专注于多学科多元交叉问题的探索。因而使园林设计史所涉及的范围和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的宽阔和丰富起来,其学术研究深度更为提高,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也更为深入。

4.3 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园林是人为的景观,园林是围合的景观。在某种程度上,园林设计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筹。以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为例,传统园林设计在前,景观设计在后,传统园林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传统的园林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因而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研究内容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会受到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愈加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视角中,园林设计史研究与景观设计史研究存在交叉,因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可以借鉴园林设计史研究的成果,促使其研究向前发展。如研究我国传统园林设计须考虑政治与其的关系,因为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有意无意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很多传统园林设计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而呈现出某种设计偏向。景观设计史研究和园林设计史研究一样,也须考虑其当时的阶级因素,也可从政治的意识形态视角出发而进行深入地探讨。因而园林设计史研究的视角可以借鉴到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中去,扩宽其研究的思路,同时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也影响着景观设计史的研究方法。

5 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我国景观设计的起源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我国的园林设计对我国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发展也和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发展一样,经历了从起源、发展到高潮的三个阶段。如表1。

5.1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是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景观设计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是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构件。景观是环境中最活跃的、集中的、优化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可通过对环境景观的特征和特色成因进行剖析,从而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已有的环境资源,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景观设计对于某一特定的环境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社区、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平衡。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使人们杂乱的生活环境变得有条有理,宜人的景观能使所处环境的人们感到舒服,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们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的兴起时间并不算长,设计师的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城市公共环境领域,近代以来,如辛亥革命以后,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一些公园和城市广场,像广州的中山公园、汉口市政府公园及南京的中山陵前广场等,在相当程度上都沿袭了我国的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这些设计作品有的是在原有的景区或古建园林的基础上扩建或改建而成(图2),而以这些为代表的公共环境设计作品,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及“都市田园化和乡村城市化”的概念的推动下,严重阻碍了对传统造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我国后来城市景观创作的先天不足,空洞、毫无中国特色的后果,但是,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经历了改革和探索、模仿与反思、兼容并包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如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中心(图3)、广州陈家祠广场、上海延中绿地等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景观设计是一种复合的系统设计,如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即包括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还包括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文系统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常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1]。

5.2 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间互为联系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是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以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出发点的,只是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已。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设计实践活动都有许多的交叉,这种交叉在城市的外部空间设计方面尤为集中体现,这种外部空间的设计可称为“景观设计”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如(图4)。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继承传统的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并与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包括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种学科融合的复合设计体系。环境艺术是以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契机,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设计核心,注重外部空间设计的人文质量的设计学科。由于有“环境艺术”的介入,从而丰富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景观要素。我国现代景观主要出现在城市,投资大、范围广,它是依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建造而存在,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为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6 结语

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联系密切,两者研究之间即有学科交叉又互为区别,两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也可互为借鉴参考。在全球化进程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大环境下,我国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视野也更为开阔,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多样化。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是,我国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与欧洲发达国家对此领域的研究来说相差甚远,还有待我国此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2:61-62.

[3]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75-76.

[4]邱景源,江滨编著.设计概论[M].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曹瑞林.环境艺术设计02景观设计[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6]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7](英)怀特.16世纪以来的景观与历史[M].王思思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Harley J B. Maps, Knowledge and Power[C].Cosgrove D, Daniels S.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Cambridge, 1988: 277-312.

[9]金云峰,陶楠.环境史景观史园林史[J].中国园林,2014,8:85-88.

[10]Turner T. Garde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esign 2000BC-2000AD[M]. Spon Press, 2005.

环境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水景设计,原则,艺术手法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water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waterscape design type, water design principles and waterscape design basic technique and in the use of waterscape design sketch, the specific design work for wat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words: water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rtistic techniqu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带动的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人们对于居住区的概念已经从单纯的满足居住向提高生活品质方面发展, 居住区环境是人们购买商品住宅的重要关注点。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 人们更向往大自然, 更希望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水空间, 平静的池水、湍急的溪流、跌落奔放的垂瀑、喷溅的水花,水景设计就是这种感情在建筑设计和住宅建设中的一种反映。由于现代建筑和住宅倾向于创造一个层次更深、更丰富、更有机的空间, 因此水再度成为建筑和住宅中最为活跃, 最富魅力的因素之一。实践中, 已有不少建筑和住宅在与水的结合上, 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处理手法新颖, 富有时代感, 体现了现代科学、艺术和工艺技巧的巧妙结合。在中国, 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建筑也是如此。协调好水与住宅的关系, 是居者

对文化与审美心理需求的反映,对房地产开发尤有意义。

房屋住宅中的水景设计一般可出现两种情况:在临住宅区设计水景的住宅是亲水住宅。事实上, 无论是亲水住宅,还是临水住宅, 都是将水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注解, 让人们对水的亲切关系演绎得更加细致。小区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 现代与古典相结合; 小桥流水、廊亭楼榭、喷泉水景、树林草坪、背景音乐、健身休闲广场,人性的关怀处处体现。以追求人类的情感和灵性为目的去规划家居生活的美好未来, 创造出一个有特色、实用而美好的整体小区环境。水景是人工环境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观, 小区建设引入水情水趣能使人们的住宅环境更具动感和浪漫色彩。水景设施具有分隔空间、划分层次、隔离噪声的功能。她与建筑相结合, 使建筑更生机勃勃, 她与园林小品相结合, 使小品更具有诗情画意, 她与雕塑相结合, 可使雕塑更富动感, 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她与灯光色彩、音乐相结合, 给人们以多维空间感观上的艺术享受, 从而陶冶人们的心灵。喷水时产生的大量的负离子使得空气格外清新。在炎热的夏天, 喷水池旁的丝丝凉意,使人忘却一天的疲劳。与水的亲和性是人的本能, 水艺术是如此的美丽, 如果在小区建设中充分考虑水景艺术, 会使小区更具有吸引力和大自然的亲和力。音乐喷泉是水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电脑控制声、光及喷孔组合而产生不同形状、不同色彩、配合音乐节奏而构成的综合水景。水的形态会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而跳起舞来, 加上灯光的照射, 可以形成舞姿优美、色彩斑斓的多样喷泉。由于音乐喷泉的声、光、色、形俱美, 常常用作风景园林的主景, 或设专门的表演剧场, 就如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一样, 可激起人们的遐想、咏叹、惊喜、雀跃的情绪, 从而得到水美的艺术享受。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在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共场所的景观设计中都有水景设计的使用。水景是景观设计中的特殊元素,是晶莹和灵动的体现。水景的设计为炎热的夏天带来清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惬意。

2水景设计的类型

水景的设计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有四种最为基础的类型:流、落、滞、喷。在不同的环境中,应适当地运用这四种不同的水景设计方式。

首先是大部分的水景设计都是采用“流”的方式进行(如图1),流动性是水流的最为重要的特点,江、河、溪这些具有大量水流的物体都是流动的, 正是由于水的这种流动性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从而推动生命的进程。在园林水景设计中, 流动的水可以使整个园林变得活泼、有生气, 因此在造园中多采用不同规格的溪流贯穿园林, 每个环境空间都有水的影像。

图1

除了水景中的“流”的设计,“落”是另外一种重要的设计方式(如图2),对于水景“落”的设计,是根据瀑布的灵感而来。落是由地势的高度差决定。在景观设计中,使用现有的地势高度差或是人为地制造高度差都可以产生相应的“落”的效果。同时,根据水量的不同可以模拟出不同的出水效果:通过小量的水流,可以模拟出雨水滑落墙壁的感觉,给予人宁静悠远的感觉;而大量的具有高低落差的流水可以形成水帘的效果,在室内的景观设计中,这种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可以在室内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在公共建筑中,这种设计则可以凸显建筑的特性,增强建筑的立体空间感。

图2

“滞”的设计理念参考了自然中的如湖泊中的静水(如图3),它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宁静、深远的理想效果。住宅小区的中心绿地里设置一池碧水, 既改善了区域的小环境, 在夏日又可以有效地缓解炎热。在南方的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中, 往往设置室外的游泳池, 将观赏和娱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丰富了小区景观的多样性, 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锻炼、休憩的好场所。静水在公共建筑的环境景观设计中, 同样起着烘托建筑特性的重要作用: 很多现代建筑的周边环境景观都会以一系列规整的静水池或喷泉水池作景观的主导, 因为这能体现建筑环境的严肃风格, 有时为了缓和规则水池的僵硬感, 设计往往用建筑或园林小品来柔化。

图3

如今水景设计中,运用次数最多的是“喷”的形式(如图4),而“喷”这一形式的具体内容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喷可分为小喷泉、大喷泉等多种形式, 小的喷泉, 水声不大, 可以产生水动的感觉, 既可以布置在室内空间中, 又是创造室外小型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巨大的高涌喷泉在办公建筑的环境设计中体现其雄伟、庄重的性格; 在宁静的氛围中, 一股小小的涌泉又可以带来灵韵的动感, 协调整体的小环境。

图4

3水景设计的基本原则

水是自然带给人类的礼物,而水景的设计时将自然之美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在水景设计中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正确地把握好水的生态属性。水是生命之源,其本身是个生态系统。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水的生态属性, 发挥其自我调节、净化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形成系统,使其具有连续性与流动性。否则会适得其反。

环境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

1 引言

伴随着人们对居住区要求的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满足于室内装修设计,而是逐渐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环境优美宜人的绿色居住区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设计者在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时要注重考虑人的主体因素,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优美、宜人、实用并且生态的居住景观环境。

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常见问题

2.1 设计理念中没有考虑人性化,并没有把人的感知放在第一位。尽管环境表面优美,却不能给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保证生活质量。例如一些小区为了达到绿地率要求在居民楼下种植乔木,妨碍底层居民的采光,这样就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或者只是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居民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缺乏人文底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见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2 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不够生态化,例如某些小区盲目追求色彩的亮丽,却忽略了整个环境的生态效应,绿色植被品种不全,景观单调,层次薄弱,生态性单薄;或者设计中过于强调绿化,四季常青,造成季节景观不显著,居民无法感受季节更替的变化,人工建设明显,景观不够自然,无法与实际季节达到和谐一致。

2.3 道路设计过分追求横平竖直,无法融入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在一些小区建设中,道路的设计比较死板,与后期景观环境的设计不搭配,整体居住区环境不协调。同时还可能造成景观环境设计只能跟随道路的展布而分布,只能简单布置绿化,达不到景观环境设计的优美效果。

2.4 生态设计中水景的设计不够生态化,使用的水源往往是饮用水,没有将雨水等天然降水利用起来,做到二次回用,将水景的设计流于形式,死水不能自净,维护麻烦,水景中生物存活率较低,降低美景的层次感。

2.5 居住区环境广场化,景观环境设计缺乏实用性和舒适度。一些居住区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气派、高档,将小区广场壮观化建设,认为广场是居民的活动中心,并没有从居民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建设具有人文气息,尺度宜人的景观环境。

3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目标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大化的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舒适度的需求,因此在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如一的贯彻“人性化”的理念。确保居住区的环境优美舒适。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不仅要保证采光充足,通风流畅,同时还要考虑蔽阴;其次既要保证视野开阔,同时又要保持安静,防止噪音干扰;再次,居住区不仅要分区成组,绿化交错,休闲和休息空间间隔,而且能够满足居民视觉上的美感享受;确保居民能进行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现代住宅小区由于格局、规划等原因,造成居民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交往沟通,严重的邻里之间互不相识,因此在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同时一定要将公共设施、公共环境考虑进去,使人们都能够参与进去,在互帮互助的生活体验中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品味人生乐趣,陶冶情操;确保居民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确保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群,最大化的满足不同的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需求,营造一个自由、活泼的良好氛围,景观环境可考虑水体、小品、廊庭、雕塑等,这样才能确保人们的业余生活的丰富、多样性;确保居住区的人文特色。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时要考虑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民间习俗等,将此融入景观设计中去,使居民感受到小区的文化传承,认同景观环境,在生活中充满归属感。

4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涵探讨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绿化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水景景观、蔽护性景观、服务性景观等,贯穿其中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明确“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景观环境设计从简单的绿化,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到营造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各个需求的生活环境的转变,在环境设计上是一次重大重要的转变。以人为本是环境景观人性化设计的首要内涵,从人的主体要素出发,调查居住区人们的生活实态,细致的研究分析人们的日常活动,并将此作为景观环境设计的准则,创造舒适、宜人、优美的生活环境;

4.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的思想,整个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要素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样就从单纯的物质空间配置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自然化。融入生态设计理念的景观环境,不仅具备美学效果,同时还更重视整体的生态环境效果。例如绿化,不仅提高植被率,还要考虑不同季节植物的生态效益,各种绿植,乔、灌、草结构的科学搭配种植,同时也要完善水景设计,利用雨水等水资源生态化设计,循环使用,可布置荷花,观赏鱼等丰富景观,完善生态系统。

4.3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注重多样化,丰富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格局发生了变化,造成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享受生活,因此在居住区建设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就成为必要之举,方便人们在居住区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当然这些基础设计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等。

4.4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重视动态的全局景观效果,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构成等视觉冲击力,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更看重造景要素的整体组织,成线状,流线状、轴线等布置,有序排列但又富于变化,让人们感受到空间上的动态变化,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可识别性,具备独具一格的特色。

4.5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更多的考虑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备,同时强调可参与性。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只取其一是不可取的,最佳状态就是二者兼具,不仅具有优美宜人的可观赏性,同时具备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在生态居中环境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同时使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自由沟通交流,有利发展人际关系,在理想快乐的家园中享受绿色和谐。

4.6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具备开放、系统的设计理念,不再将绿地空间狭隘的分级设置,同时不再拘泥于绿植的配置要求,更重视居民共享的空间,将整个景观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绿地、设施等形成一个网络型的流动空间。

4.7 居住区景观环境人性化设计具有主题化理念。结合居住区的传统文化,或者民风民俗,表达某种特定的文化概念或者某种独特的生活艺术,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迎合人们对健康、和谐生活的追求。

5 结束语

人性化的景观环境生态模式, 能够完善居住区生态系统,满足人们对居住区景观环境日益增多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常出现的缺乏人性化设计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人性化设计的目标,以及人性化设计的内涵,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因此一个成功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就是最大化的满足人类多元化的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以及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忻.论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J].建筑与规划,2009,23(5).

[2]田大方,李萍.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36(4).

[3]刘彦君.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5).

作者简介:

环境景观设计篇6

近年来,国家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环境艺术中同样需要贯彻这种理念,环境艺术包含景观设计、雕塑设计、人文设计、风情设计、美术设计等,好的景观设计,可以为市民传达一定的人文精神、艺术风貌、经济水平、政治素养等。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非常重要,不但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为城市化的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对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景观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

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策略;城市;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设计项目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基础、生存环境、精神追求等,而生存环境在其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是人们最重要的追求方面,而优美、和谐的景观设计是健康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环境艺术的认识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艺术则是对环境的再加工,使环境不仅仅单纯满足适宜人类居住这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人类对环境的追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享受。在经过精心加工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欣赏优美的、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让人怡情的人工景观。环境艺术是一门可以让人在环境中感受到温馨、愉悦心理感受的学科。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成功的景观设计可以给环境艺术锦上添花。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影响环境艺术中景观设计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是衡量一切的基础,在国家的各行各业中都担当着基石的作用。没有高水平的经济支撑,任何行业都难以运行、发展下去。一个国家是由各个地区组成的大集体,而一个地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生态状况。要想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国家的大力支持、人们的悉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想让环境变成一门艺术,景观设计起着关键性作用。景观设计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需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具体的资料包括自然条件、相关位置、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文化修养以及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这样的前期调查可以更好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对一个地区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周围的环境特性、建筑风格,使景观设计与周围的环境特性、建筑风格、形态相辅相成、浑然天成。以上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经济来支持,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该地区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可以进一步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从而又反作用于城市化进程。

2.2社会因素

社会形态是整个国家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促使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并且同之前相比,现代人更希望拥有一个更加舒适、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景观设计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理想与生活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优美,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社会的整体进步对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工业社会初期人们只追求经济利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环境问题。但今天,人们在建设工业企业的时候,生态环境会被列入重点考虑对象当中。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景观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社会中包括许多复杂的因素,在景观设计中不能片面地只考虑其中的一点,而应该都囊括其中,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环境艺术的完美呈现。

2.3文化、生态因素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且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优秀文化的追求。中国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讲究人性价值的终极体现,处处弥漫着人文主义精神的气息,这些文化因素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来,并在最大程度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更有内涵,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风的设计理念,可以通过实体在无形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优秀文化无处不在。在景观设计上,还要考虑生态方面的因素,景观设计一定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无公害、可溶解的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而节约成本,设计出性价比高的城市景观。一切建筑物、园林等的景观设计,都需要遵循生态环境的规律,都要从环境的各种生态和变化因素角度出发,将环保意识真正落实到景观设计的工作中。

3对环境艺术中景观设计的建议和有效策略

3.1景观的设计需要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任何设计都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人们享受到设计所带来的好处和实用价值。它并不是空中楼阁、凭空想象,比如在设计建筑物景观时,要对地区进行实物调查,获得有效的数据,使建筑物在设计出来之后,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视觉冲击。而在园林设计方面,地形特点、城市植被、季节特征等问题都需要考虑。例如,在北方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由北方气候所造成的,季节性的植被色彩、色调相对单调,植被景观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太大的变化,景观的整体美观也较差。大部分城市以绿色植被为主,色彩不同的鲜花很少能够在四季中都看到。除此以外,层次丰富的绿色景观也存在绿色量不足的问题,有的城市植被种类单一,灌木与乔木比例不合理。尽管在冬天看到一抹绿色会让人心情舒畅,但夏天成片的绿色会没有新鲜感,单一的色调也会给人带来视觉疲劳。这些都需要在景观设计中注意,在设计中如果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就会为人们提供一个幸福感剧增的温馨环境。

3.2优秀的景观设计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

确定景观设计的项目之后,就可以为之设计合适的设计方案。成功的设计方案需要设计团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比如,对于地区地理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如果设计不恰当会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定的美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景观设计中会涵盖立体设计艺术、平面设计艺术等。平面设计是研究图形信息传递与色彩审美交流的视觉艺术,审美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对事物的内心感受。现代平面设计不止是和时代元素相结合,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也越来越多,其中平面设计的水墨设计就是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这样的设计理念毫无疑问地能表现出平面设计的独特魅力。现代平面设计与水墨元素的结合,形成了简约之美、空间之美、意境之美,使得平面设计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性。可见,要想真正做好景观的设计工作,一定要对环境艺术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做好景观的设计工作,最大程度发挥景观设计自身的价值。

3.3景观设计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景观设计不单单是为了保持城市美观、体现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生态平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实用价值。景观设计主要由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在设计自然环境时,要保证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居民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景观设计则需要体现美化城市、改善环境的重要功能。

4小结

景观设计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城市的宜居水平有着重要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和休闲场所的改善,因此,环境艺术中景观设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城市环境宜人的必备条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也紧随其后,一个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是衡量该城市魅力的标准之一。但景观设计程序繁杂,在实际施工中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景观设计的团队必须具备专业的设计素养,对环境艺术中各方面知识都应该有所涉及,不能出现“一叶障目”的现象,否则只会使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专业化的设计队伍是景观设计美观的重要保证。在实际施工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解决技术上遇到的各类难题。希望我国的景观设计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施工中的经验,最终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环境建设的道路,进而为人们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作者:刘旭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魏少平.社会的环境心理特征及城市景观设计策略[J].价值工程,2011

2柳丹.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J].美术大观,2007(8)

3赵继英.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3)

4王秀华.现代景观环境基本属性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5李艳,范晓梅,王倩,张培.城市建设中历史景观的保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6张谦.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变通之道———古为今用、西为中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环境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策略;城市;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设计项目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基础、生存环境、精神追求等,而生存环境在其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是人们最重要的追求方面,而优美、和谐的景观设计是健康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环境艺术的认识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艺术则是对环境的再加工,使环境不仅仅单纯满足适宜人类居住这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人类对环境的追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享受。在经过精心加工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欣赏优美的、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让人怡情的人工景观。环境艺术是一门可以让人在环境中感受到温馨、愉悦心理感受的学科。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成功的景观设计可以给环境艺术锦上添花。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影响环境艺术中景观设计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是衡量一切的基础,在国家的各行各业中都担当着基石的作用。没有高水平的经济支撑,任何行业都难以运行、发展下去。一个国家是由各个地区组成的大集体,而一个地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生态状况。要想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国家的大力支持、人们的悉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想让环境变成一门艺术,景观设计起着关键性作用。景观设计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需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具体的资料包括自然条件、相关位置、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文化修养以及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这样的前期调查可以更好地进行景观设计。在对一个地区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周围的环境特性、建筑风格,使景观设计与周围的环境特性、建筑风格、形态相辅相成、浑然天成。以上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经济来支持,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该地区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可以进一步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从而又反作用于城市化进程。

2.2社会因素

社会形态是整个国家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促使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并且同之前相比,现代人更希望拥有一个更加舒适、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景观设计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理想与生活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优美,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社会的整体进步对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工业社会初期人们只追求经济利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环境问题。但今天,人们在建设工业企业的时候,生态环境会被列入重点考虑对象当中。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景观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社会中包括许多复杂的因素,在景观设计中不能片面地只考虑其中的一点,而应该都囊括其中,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环境艺术的完美呈现。

2.3文化、生态因素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且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优秀文化的追求。中国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讲究人性价值的终极体现,处处弥漫着人文主义精神的气息,这些文化因素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来,并在最大程度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更有内涵,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风的设计理念,可以通过实体在无形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优秀文化无处不在。在景观设计上,还要考虑生态方面的因素,景观设计一定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无公害、可溶解的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而节约成本,设计出性价比高的城市景观。一切建筑物、园林等的景观设计,都需要遵循生态环境的规律,都要从环境的各种生态和变化因素角度出发,将环保意识真正落实到景观设计的工作中。

3对环境艺术中景观设计的建议和有效策略

3.1景观的设计需要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任何设计都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人们享受到设计所带来的好处和实用价值。它并不是空中楼阁、凭空想象,比如在设计建筑物景观时,要对地区进行实物调查,获得有效的数据,使建筑物在设计出来之后,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视觉冲击。而在园林设计方面,地形特点、城市植被、季节特征等问题都需要考虑。例如,在北方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由北方气候所造成的,季节性的植被色彩、色调相对单调,植被景观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太大的变化,景观的整体美观也较差。大部分城市以绿色植被为主,色彩不同的鲜花很少能够在四季中都看到。除此以外,层次丰富的绿色景观也存在绿色量不足的问题,有的城市植被种类单一,灌木与乔木比例不合理。尽管在冬天看到一抹绿色会让人心情舒畅,但夏天成片的绿色会没有新鲜感,单一的色调也会给人带来视觉疲劳。这些都需要在景观设计中注意,在设计中如果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就会为人们提供一个幸福感剧增的温馨环境。

3.2优秀的景观设计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

确定景观设计的项目之后,就可以为之设计合适的设计方案。成功的设计方案需要设计团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比如,对于地区地理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如果设计不恰当会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定的美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景观设计中会涵盖立体设计艺术、平面设计艺术等。平面设计是研究图形信息传递与色彩审美交流的视觉艺术,审美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对事物的内心感受。现代平面设计不止是和时代元素相结合,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也越来越多,其中平面设计的水墨设计就是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这样的设计理念毫无疑问地能表现出平面设计的独特魅力。现代平面设计与水墨元素的结合,形成了简约之美、空间之美、意境之美,使得平面设计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性。可见,要想真正做好景观的设计工作,一定要对环境艺术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做好景观的设计工作,最大程度发挥景观设计自身的价值。

3.3景观设计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景观设计不单单是为了保持城市美观、体现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生态平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实用价值。景观设计主要由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在设计自然环境时,要保证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居民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景观设计则需要体现美化城市、改善环境的重要功能。

4小结

环境景观设计篇8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已经进入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生存性居住”转向“高质量居住”,人们希望接近、回归自然,在购房上的表现是从以前只注重实用、价格等因素,发展到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住宅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住宅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住宅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精神元素

住宅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住宅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住宅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住宅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住宅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住宅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住宅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住宅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住宅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由此看来,住宅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住宅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住宅区环境的认同感,在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

硬质景观:指住宅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所谓硬质,含有土建的意思,通过土建建设完成的景观。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二、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住宅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的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住宅区的主体,人对住宅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住宅区环境。

3.地域性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性原则。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住宅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三、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着手点

 

1.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其一,考虑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特点,并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与人联系,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其二,考虑基地内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态,在对住宅区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活动场地的布置及与绿化场地的界限划分、景观建筑的布置与营建、景观小品和山石小景的点缀、室外家具的设置、景观照明的布局等。其三,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居住室外环境和居住室内环境。在现代化城市中,衡量人们居住生活水平的标志,就在于整个居住环境的质量。在设计时,需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住宅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纳入到住宅区的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住宅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考虑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居住区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结语

 

住宅区景观环境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场所。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硕士论文,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住宅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景观系统范文 下一篇:庭园景观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