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00:37:16

环境会计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篇1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引发了资源的迅速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特别是进入80年代,环境问题由地区性问题上升为全球性问题,“绿色革命”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些人声称“会计与环境破坏有重大牵连”,“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赚取过可持续的利润”。仍然墨守成规地将哲学问题(如何持续发展、代际公平和环境保护等)和专门探究如何核算这些问题的世俗商业严格分离开来,这将是相当不合时宜的。现今,对会计责任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人际和契约关系的范围,拓展到了社会关系的层面。既然财务会计是反映和监督这些关系的基石,那么它必然在中间充当一定的角色(DanielB.Thornton,1993)。

一、文献回顾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环境会计的探索经历了30多年的起起伏伏(Parker,1986)。从公司自愿披露到第三方组织强制报告;从年报附录到各种形式的独立报表;从财务报告到非财务报告,其内容似乎变得无所不包(Gray,Kouky&Lavers,1995),却始终面临一种尴尬局面:实务界的尝试并未基于传统会计的许多重要确定性特征(Gray,2000);理论界的研究也没能形成一条前后连贯的逻辑脉络(Ullmann,1985)。

正如Gray等人后来反复重申的,传统会计确认对象所应包含的四个相关特征:会计实体(accountingentity)、经济事项(economicevents)、货币计量(financialterms)和服务决策使用者(users),在涉及环境会计问题的时候,至少从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偏差:一是环境会计关注的是来自于社会和环境的事项,而非单纯的经济事项;二是环境会计广泛采用的是非标准意义上的财务语言;三是证券市场投资者以外的信息使用者成为环境会计报表的主要服务对象。

因此,理论界在处理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和界定环境会计的口径时,基本上形成了两条思路:一是在相同的假设和概念框架下,将环境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补充,希望借此与现有许多主流会计研究相融合,坚持将证券市场投资者作为环境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对其社会效应有所限制(Grayetal.,1987;Mathews,1984,1993)。二是将社会和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企业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Preston,1975,1981,1983)。但它所涉及的宽泛内容和多样化的披露方式,往往被传统会计认为是模糊不清和缺乏可靠性的(Puxty,1986,1991)。

依照这样的脉络,长期以来被认为缺乏实质性和系统性结论的研究(Mathews,1987,1993;Mintzberg,1983)至少能粗略归纳于两类理论框架之下:研究范围相对集中的决策有用观和关注对象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学角度的探索。

决策有用观认为,最终检验环境会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方法是关注它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Dierkes&Antal,1985),这构成了现在主要的研究思路(Grayetal.,1995)。Belkaoui(1984)等人采用排序性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传统会计报表使用者反馈的各类信息重要性进行了研究,认为环境会计的披露具有“适中的”重要性。同时,对环境信息影响股票价格行为的研究也存在相当丰富的成果(Aupperle,1984;Belkaoui,1980;Bowman,1973),但却没能形成一致的结论。

另外,Grayetal.(1995)开创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形成了股东理论(StakeholderTheory)和合法性理论(LegitimacyTheory)两条分支。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各种利益、目标操纵者和特殊交换机制相互作用的学科(Zald,1970,p.233),其视野不仅专注于市场交易的信息行为,更重要的是用来分析各种非市场契约模式下的交易表现。它便于阐明多元化利益集团间关系的调和(mediation)、修正(modification)和转变(transformation),为股东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对环境会计的解释提供了分析基础。

股东理论将股东置于环境会计报告的主导地位,认为管理层如果希望寻求持续的成功就必须迎合和满足股东们的需要(Ullmann,1985;Roberts,R.W.,1992)。股东的控制力越强,企业因股东意向而做出的调整就越多,从而也就决定了环境会计的披露内容和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环境会计可以被看作是股东和公司之间讨价还价的对话形式(Roberts,R.W.,1992)。

合法性理论则有所不同,该理论认为在公司政策制定中,管理层有两方面需要考虑:一是基本的环境测量;二是环境披露政策。虽然两者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寻求公司活动的合法化(Grayetal,1995),但口径可能不同。因此就产生了合法性理论的前提,当公众感知的企业价值与事实上的企业价值存在差异的时候,管理层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改变和引导公众,最终使二者达成统一。

Lindblom根据被感知的企业价值同实际中企业价值的差异类型,总结了四条管理层寻求合法性的策略:一是当价值差异源于公司实际表现不佳时,企业将试图教育和告知相关公众引起价值差异的企业行为实质上的变化;二是当价值差异源于公众对企业行为的误解时,企业只需要设法改变相关公众对企业行为的认知度,而无需调整自身行为;三是企业同样存在操纵公众认知的动力,借此转移关注重点,掩盖不利影响;四是当企业认为相关公众对于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抱有不切实际或不正确的期望时,它们将倾向于纠正这种预期。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环境会计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其研究总体上形成了口径宽窄两条脉络,发展出决策有用和政治经济研究两套体系,这是从纵向角度的讨论。横向来看,问题却不外乎从传统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探讨内延至管理层财富最大化,外延至社会财富最大化两个方向。

自始至终,决策有用观都没有放弃对传统会计对象的坚持,使理论建立在狭义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型(stockholders’welfaremaximization,SWM)之上。而合法性理论显然与管理层财富最大化模型(managementwelfaremaximization,MWM)具有相同的出发点。Findlay和Whitemore将其前提表述为管理层会在符合完全披露的法律规定范围内,通过操纵或回避措施来体现对自身最为有利的公司业绩。除此之外,在环境会计实务中已经广泛采用的社会财富最大化模型则不同于以往的小范围、确定性模型,它引入了长期以来沉默的社会账户(silentsocialaccounts)的概念,强调企业并不存在于真空之中,相反,它们是组成和支撑社会运行的一部分(Jaggi&Zhao,1996)。Ramanathan(1976)将这种更大范围内相互依存的关系解释为组织和社会以及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社会契约(socialcontract)。企业以社会财富最大化的方式运行,并从中获得与社会有关的合法化地位。社会契约可以被假定是隐含的,而各种社会法律可能使特定契约更加清楚明确。通过这些隐含的和明确的法律,社会为组织规定了会计责任的规则,也拓展了企业股东的范围。国家、政府和游说组织在这些法律的制定和游戏规则的说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随着Bruyn提出的社会投资(socialinvestment)理论被认可,包括自然环境本身和下一代利益在内的,更为宽泛的利益群体(widercommunity)也被统一进来。其中发挥衔接作用的社会投资者相信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能够同时实现。

股东理论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由于认识到各种股东群体在公司环境会计的决策中发挥的主导作用,股东理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结于社会财富最大化模型的范畴,但无法回避的是,其研究对象仍然存在局限性,导致了它只能作为社会财富最大化模型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中忽略了不同层次利益相关者对于环境会计要求的差异,同时缺乏对于绿色进程的分阶段探讨。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在社会财富最大化模型的框架之下,从环境会计的目标讨论入手,强调对于环境会计目标的本质及层次性、阶段性认识,进而引出经济后果学说在环境会计领域中的运用。

二、环境会计目标的重新认识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目标(accountingobjective)是指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表现为预期应当达到的目的,它决定于会计的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环境会计目标的理论基础最直观的理解无外乎一个将可持续性理论和会计理论相结合的过程。这种结合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吻合,更重要的是内在逻辑的贯通;不仅仅包括范围的选择,更取决于层次的对应;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上的范畴。

可持续性概念源于森林工程学,之后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认为,可持续性是指社会不能使用超过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自然资源(Gray,1996:61;Bebbington,1997)。可持续性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下一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该理论包含一个前提,即世界上贫穷的下一代人的基本需要应予以优先考虑(Welford&Couldson,1993),同时需顾及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对于满足当代人和下一代人需求的环境能力的限制作用。由于对该前提的认可程度不同,可持续性理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主要层次——强可持续性和弱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是指某一群体只要能够补偿人类的损失(技能、知识、技术)和人造资本(建筑、机器、设备),就可以耗尽自然资源和使自然环境退化。从这一点看,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受到了平等对待。如果人造资本可以被替代,企业就能够使非再生资源的连续使用合理化,因此,弱可持续性会更利于企业个体。然而,这种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性不单表现在技术水平方面,也表现在技术本身,例如对许多分裂反应堆的非经济特性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Common,1995:45-46)。因此,基于非替代性、不可逆转性、公平性和差异性,强可持续性强调的非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理应得到足够的关注(Beder,1996:159-60)。但是,无论上述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成为环境会计的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不会变的,都是为了构建和发展一个能以无数代人存在的方式运行的可持续社会(Meadows,1992:250)。

由此,环境会计的核心目标可以表述为计量、公开和报告利益关系人由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社会的转变。根据可持续发展世界企业委员会(WBCSD)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包括对经济财富、环境质量和社会公平的积极追求(Elkington,1999:18)。因此,企业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底线”的角度解释这一程序。正如艾金顿所言,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不仅仅要注重单一的财务底线,而且还要为实现三维底线而努力(Elkington,1999)。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可持续发展融入政府观念的过程是缓慢的,其融入公司领导阶层的进程更是常常被忽略。尽管鼓励组织注意“三维底线”——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Elkington,1998;1999:18)——但财务底线仍然左右着企业的思维,而且当今仍然是企业行动的主要动力(Ditz等,1995:6)。这迫使人们开始寻找对于众多企业来说现阶段更为可行的操作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经济——生态效益已被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定为可以采纳的一个适当的目标(见OECD,1998b;Schmidheiny,1992)。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BCSD)将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定义为企业能够提供具有价值竞争优势的商品和服务,这些商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类需求,保证生活质量,同时,又能通过生命周期逐步将生态影响和资源密集至少减少到估计的地球承载能力水平。显然,暂且忽略社会维度因素、注重经济——生态效益的选择更集中于对相对易于计量的直接影响因素的考察。这种取舍并不是否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反,经济——生态效益型信息的计量可视为公司计量和向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忽略了公司社会业绩、显得不如可持续发展定义广泛的经济——生态效益目标恰恰代表了实现“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实际步骤。

与此同时,经济-生态效益目标也并未打乱环境会计目标基本的宏微观层次需求,相反,它有助于简化并澄清反映经济信息的会计活动同可持续发展综合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一条逻辑链来综合描述原先三维角度和宏微观层次下环境会计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贯穿作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其基础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服务于人类->需要良好的生态循环为基础->良好的经济循环是生态循环的保证->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是投资、生成、使用、耗费、收回、补偿、分配->各环节之间既有经济上的联系又有逻辑上的联系->经济循环的目标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完整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作为其基础与保证。现在,当引入经济-生态效益目标对这一逻辑进行重新梳理的时候,它无非重点突出的从中提炼出了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两个部分,促进了生态循环自身、经济循环自身及生态和经济循环之间的三套逻辑关联。同时,它也与上文提到的在社会会计宏观领域探讨环境会计作用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呼应,提供了一个平滑和深入的接口。1983年世界银行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建立与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相配套的环境辅助账户。1989年我国政府修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力图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使国民经济核算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这一前期的环境会计的发展进程来看,有关于生态和经济的二维计量正是现阶段社会经济会计和社会指标会计重点和迫切考虑的内容。

此外,在经济——生态效益现行目标引入的过程中,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内部,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概念的澄清。将可持续发展视同可持续增长纯粹是近期出现的一种现象(Sachs,1992)。事实上,如果一家公司被视为一个社会系统,它的生存也是经济业绩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迫使环境组织、企业和政府承认环境因素可能对经济业绩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且在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发展”要比“增长”具有更多的含义,因为“发展”明确社会角色但并不排除经济生产力的“持续下降”(Maunders和Burritt,1991:9)。因此,如果忽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以经济——生态效益为理论基础的环境会计目标实际上暗含并认可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此消彼长”的假设。也就是说,除非企业能够按照经济——生态效益的强可持续改进,设法实现公司和政府机构共同推崇的“无悔策略”而达成“双赢”(Wally&Whitehead,1994),否则,在经济和生态的多方利益关系人中,必有一方将做出让步。

三、环境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就是一门讨论利益各方进退的学说,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它关注的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因此,该学说认为,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决定会计问题时应将其宣称的不利后果考虑在内。

回顾经济后果学说和环境会计研究的起点,似乎二者在时间上存在着惊人的巧合。60年代以前,会计争论在金融出版物中极少涉及,而且人们普遍认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会计即使不是一个规定固定的参量,也是一个常量。70年代的10年显然是美国社会坚持制度应对其造成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后果负责的10年,会计准则制定活动的利益相关方同样深知这一明确的公众倾向(Stephen,1978)。可以认为,正是这样的契机加速了包括游说组织、环境保护机构等众多环境信息关注者对环境会计制度规范的参与程度。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同样可以认为是环境会计准则制定和披露中存在的巨大空间和不确定性,以及所涉及的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吸引了原本潜在的攫取利益者。这些外部团体纷纷通过诉诸那些超越传统会计计量和公允披露问题的标准来干预准则的制定过程。他们对经济后果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环境会计公告的关注。

因此,当经济后果学说深入到环境会计领域的时候,二者的相互作用将不可避免。关于会计政策制定的中性效果假设只能成为人们一种理想的期望,环境会计最积极的应对方式在于:在可操作性目标的指导下,实现可接受范围内的利益的权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环境会计的经济后果不仅表现为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动态权衡过程,也包括不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所表现出来的静态结果,以及这些中期尝试所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后果循环。

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成为环境因素的代表被首先正式引入会计准则。该准则的制定过程引发了利益各方特别的关注,其会计核算方法的争议也受到了经济后果学说的广泛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20余年间,争论的焦点一直集中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勘探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完全成本法(full-costmethod)和成功成本法(successful-effortsmethod)各有胜负,却都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其中,完全成本法认为应该将所有发现储备所耗用的成本(除某些例外情况)资本化,这包括不成功的钻探成本,即在生产经营中所有成功勘探的产油井成本中应包括那些干井的成本。而成功成本法则有所不同,它认为很难将干井也认为是一项资产,因此,只需将成功勘探的产油井所耗用的成本资本化,而将干井成本费用化。显然,这两种方法下记录的石油和天然气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往这方面涉及经济后果的讨论侧重于对那些独立勘探的小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担忧。它们联合起来运用其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成功说服了会计原则委员会延期考虑这一敏感问题。

然而,作为环境会计的一种尝试,准则的制定中实际上存在另外的绿色相关人。尽管它们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强大到与石油天然气公司中各大利益集团相抗衡来完全左右准则制定结果的程度,但它们的存在至少代表了经济后果中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从大的范围来看,核算方法的选择代表了绿色相关人对于石油天然气行业与其他诸如清洁替代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的倾向,这些源于它们对代际利益的关注。不仅如此,这种倾向也将在行业内外传导一种包括资金和技术形式在内的、正的或负的激励。成功成本法往往产生比完全成本法更少的报告净收益,如果行业普遍采用成功成本法,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于新能源的政策支持,表达了一种迫切补偿生态循环的态度。在行业内部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对那些积极从事勘探的小公司,较低的报告净收益使其难以筹集资本,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那些整体环境意识相对较强、环保措施相对完善的大公司。因此,如果绿色相关人掌握了足够的影响力,对于环境信息核算方法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将能够决定一个行业及其内部力量的竞争地位和前景。

除此以外,环境会计的经济后果还表现在现行实务界自愿或自发贯彻环境会计目标,披露环境信息的执行情况中。尽管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存在多方探讨之处,但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之前,实务界就已经开始依照自身的需求判断,在规范之余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下表列示了Gray根据利益关系人同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粗略划分后进行的综合和归纳。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内部人员向外部人员提供的环境披露中包括了可持续性发展报告,而将区别道德投资者的任务交由披露和需要相关信息的外部人自行交流来决定。这些都表明,现阶段企业更多的是将环境信息的取舍作为一门处理道德和利益关系的艺术。管理层做出的任何一个关于环境信息披露与否的决定,都将表现出它对相关需求和可能后果充分研究后的倾向,最终的做法将被认为是利大于弊的。

环境信息使用者环境信息报告者

内部人员外部人员

内部人员环境因素影响数据

环境管理系统

股东测试

社会责任界定

目标和价值修订

声誉管理信息社会监管者报告

外部供应商信息

环境咨询

社会责任账户管理

市场和股东调查

形象认知反馈

外部人员年报中常规披露

沉默的社会账户清算

独立的环境报告

可持续性发展报告

同盟合作者信息

价值取向表达

股东教育

非盈利组织环境报告外部环境披露

道德投资

消费者调查

游说组织报告

环境保护组织信息

媒体反映

竞争者参与披露

工会报告

实际上,类似于上文表中实务界的各种尝试,无论是否直接参与到财务准则委员会扩大了与利益相关第三方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广泛分发征求意见稿、举行专题讨论会和公众听证会等)中来,最终都将纳入日后准则制定者的考虑范围。可以形象地将环境披露理解为一个包含诸如信息内容、组织形式、信息冗余度、信息置信度、披露者的解释、披露媒介以及披露时机等内容的多维向量(吴水澎等,2002),其取值及范围将参照过去的向量及财务会计框架的约束而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4年了其著名的“信息光谱图”。该图谱将现有的和未来可能涉及到的财务会计内容归纳为5个披露层次。范围从小至大依次为:一是财务报表、确认和计量以及概念公告涉及的范围,包括财务状况表、收益和综合收益表、现今流量表和业主投资和分配表等;二是财务报表附注(和尾注),包括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存货方法、发行在外股份数、备选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之项目的市场价值)等内容;三是补充信息,包括物价变动披露(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3号公告之修正)等;四是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包括管理当局讨论与分析、致股东信件等;五是其他信息,包括根据证券交易委员会格式10-K(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S-K)要求进行的竞争及未交付之订货的讨论、分析师报告、经济统计和关于公司的新论文等内容。综合来看,前两部分构成了基本的会计报告,增加第三部分后形成了被现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准则直接影响的领域,纳入第四层次的内容后正是概念公告1中所指的财务报告的范围,而包含其他信息的报表满足了社会财富最大化模型的需要,涵盖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相关决策者”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人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显然,将光谱图作为环境向量的规划框架是令人鼓舞的,它不仅能够作为环境会计后续经济后果的终点,对前期直接或间接的理论及实务成果进行总结,同时,也预言了新的经济后果循环的起点。正如许多人注意到的,在美国,法律和对社会业绩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对环境风险追踪的需要。1989年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披露组织在《联邦超级基金法》(TheFederalSuperfundlaw)下可能面临的任何潜在的治理环境的义务,于是1990年的公司年报开始了披露过程。被加入到带有国家和联邦环境处的要求的文件档案中的10-K披露,导致了数据库的产生,而数据库提供了关于专门研究环境风险跟踪的公司的信息。例如,丹佛的俄赛特(Ersite)、里昂、宾夕法尼亚州的环境审计公司、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Alexandria)环境风险信息中心、科罗拉多的利特尔顿(Littleton)石油信息公司、伯明翰和密西根州的托克西切克(Toxicheck)、迭戈的风景环境信息公司,康利狄格州的南港口环境数据资源公司等。这个新行业提供了一个以相关股东为特征的未来图景。它们不仅关心公司的社会业绩,而且关心更精确更可靠的与美国公司环境风险相关的信息,从而大大增加了绿色相关人的力量,促使环境会计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环境会计论文篇2

关键词: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会计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日益重视社会环境对会计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会计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所谓会计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形成与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表现出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由文化特征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会计模式的表现:利己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会计职业界比较发达,自制程度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介入较少,同时,会计侧重于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大,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相反,集体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和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务中较少需要职业判断,会计职业界相对较弱。强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而弱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表现出较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如一个社会中有较强的避免不确定性愿望,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对待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处理就比较谨慎,对利润的计量比较保守。小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通常造就一种通过“公认”途径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而大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文化往往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阳性取向的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和财务揭示倾向于公开性,会计法规制度统一性强,强制性大,持续时间长。不过会计实务是受文化取向的多个方面共同影响的,是某因素单方起作用的。

阿潘和雷德伯格认为对会计实务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文化因素:

(1)人们的保守主义倾向;

(2)人们对保密的态度;

(3)人们对商业活动的态度;

(4)人们对会计职业界的态度。

格雷研究了一种将文化的各种取向与对会计有影响作用的四方联系在一起的会计亚文化(accountingsub-culture)模式,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会计实务所持有的观点深受文化的影响,并将直接影响会计实务。

根据霍夫斯特德和格雷的研究,佩雷勒和马修斯提出了假设与推论。

(1)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大,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弱,其会计文化中表现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大(或统一性较小),保密倾向小,保守倾向也就小。

(2)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小,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强,其会计文化表现出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小(或统一性较大),保密倾向大,保守倾向也就大。

当前,我国文化特征大致可概括为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确定性的避免及阳刚性,对我国会计模式的影响表现为:

(1)在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由政府对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2)稳健性,这主要体现在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如各种备抵项目的确认,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及对收入确认的严格规定等;

(3)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由于企业和会计人员对真实会计信息可能引起的风险感到不安,在心理上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抵触,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

(4)传统上,财产归国家所有,个人风险较小,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对有关费用和损失的处理不很积极,对不利事项很少作出估计,力求提高帐面利润水平。从实际影响看,阳刚性与我国会计模式相关性不大。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影响

会计模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关键,深刻影响着会计模式的内容。会计模式的内容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方面。

(一)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环境

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一国会计管理体制类型,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不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在前一种管理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大多是政府部门,后一种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的则主要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二)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在各国会计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会计准则的产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存在、发展则需要与既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会计准则,应对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成为需要,随之也产生了会计准则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出台,摧生了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的发展又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可能。

(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经济环境

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质是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间配置会计信息的一个政策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分为公开、核准和混合制度。由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否、筹集资金的方式渠道不同,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披露模式。会计信息披露范围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注释、补充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等。日本和法国对会计信息披露是十分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这是在两国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的表现。相反,美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则比较笼统,但在事务中,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体现了美国经济中政府力量较小。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和披露的频率不同,反映了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视不同,同时也表现了各国对吸收外资的政策不同,无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与证券市场,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在既定的经济环境下,建立和完善本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要考虑本国证券发展的阶段及投资者的心态,也应考虑到本国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

(四)注册会计师制度与经济环境

环境会计论文篇3

Internet技术方便了企业的同时,也给企业留下不少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逐渐被重视。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是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信息和数据,而信息和数据需要更为安全地保护,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一旦信息和数据泄密,对企业的损失将会造成不可估量,所以,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安全、制度的构建迫在眉睫。对AISN管理一般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协调,据不完全统计,70%的系统攻击来自企业的内部,为了做好系统的防范,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加强内部控制,减少各种设备与系统接触的机会

增强系统安全,建立安全的用户名和密码,将密码的位数设定在16位以上,由数字、字符、特殊符号等组成,配发相应的加密U盾,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专业的机房,对人员的出入进行限制和安全识别,禁止外部移动存储设备直接插入服务器,尽可能地减少染上病毒的可能。

提高信息、网络的安全级别

进行网络建设的时候,网络的安全应该是首选考虑,规划应该更加长远一点,尽可能地考虑各种不利的因素,评估可能给信息和数据带来的危害情况,如果可以尽量将系统和外网隔离,建立专业防护网,切断与外网的连接,为系统选购正版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更新、杀毒,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配备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系统,建立预警机制和操作记录备案,对日常的操作进行跟进,查找原因,关注信息、网络的安全和系统最新情况,及时有效地针对不安全的因素,采取措施,将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设置操作人员的用户名和密码,应该更加严谨、规范,授权时注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于一个不适合担任多个角色的,应解除不适合配备的权限,为每个操作员配备一个加密文件或数字证书,进行业务操作时,必须验证加密文件,对于连续三次输入信息错误的,应对加密设备进行锁定,由专门的负责人员才能解锁,人员的口令不能相互告知,一经发现,将作严肃处理,严格按照操作的程序进行,防止业务的交叉出现的混乱,影响业务的真实性。

提高人员的操作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

在会计信息处理中,很多情况是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使得业务信息不真实,造成了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所以要加强和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和系统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范和程序,落实安全责任,同时企业业务人员的电脑最好不要接入外网,减少不必要的攻击,而且进行IP地址登录锁定,规定哪些计算机能够插入U盘或移动存储设备,这样有利于防止数据的泄露,企业也应对各用户进行安全检查,口令要经常更换,及时对已离职人员的操作权限封存。

监控措施、控制手段更加多样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内外审计职能,在特定的程序内设计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而设立相应的控制措施,使得控制措施更加智能化、多样化,以检查为基础,以审计为主体,建立内外相辅的监控体系。

数据存储备份

环境会计论文篇4

对于造成上述信息披露的不足,是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的。基于以上信息披露的诸多问题,下面就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和环境会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所以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往往各行其事,披露的信息量也相当不足、不全面,而且不规范,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以减少该类信息披露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出于竞争的压力可能只会披露一些取得较好环境绩效的信息,而对企业自身不利的信息经常会只字不提,如此而来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就难以获得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难以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无法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影响其决策。

而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无法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致使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

二、信息披露意识较差

1、公众的披露意识不强

在我国,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不迫切。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仍然主要是政府部门。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及税收等规定,以改善环境。事实上真正可能有助于环境资料公布方面取得进展、有助于环境会计相关法规与准则的制定的因素,是公众对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关注。公众压力是促进环境会计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而作为没有以环境会计为信息主体的企业,现在它并没有感觉到公布环境信息与自身有何关系,更谈不上有何压力。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和公众接受但并未强化“绿色化”意识,对公司信息披露未产生更大的压力。同时,目前培养的会计人员还是以传统会计为标准,很少有开环境会计或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课程,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传统上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相关专业即使有所了解,也只是审计、税务、财政等,对环境会计甚至闻所未闻。

2、企业的环境资源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国家一直提倡企业的利益要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一致,在经济利益上强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相结合、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相结合、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但是,我国目前有些企业仍存在着“重经济,轻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等思想。这些思想与行为在市场上还占很大比例,这就说明公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压力很大。企业本身一心要降低成本,而考虑环境的支出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会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不会太愿意考虑环境方面的问题,这就致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即使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考虑的单位,最重要的促进因素还是来自政府的压力,包括环境法规及行业政策,而非企业的主动所为,更非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所以从观念上来说,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形成,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会计信息公开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完善

1、环境会计的理论未形成完整的信息披露体系

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等教授的调查,企业目前环境事项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五种:①包含在年度报告中(36%);②内部工作会议记录(36%);③单独报告(14%);④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9%);⑤包含在董事长的报告中(5%)。

从上面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不一样,也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方式。“内部工作会议记录”和“包含在董事长报告中”这两种方式作为企业内部年度总结的一部分内容,根本无法面向社会大众。对于企业报表的外部使用者来说,根本无法获取信息。对于现行的年度报告提供的信息只能是以货币计量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对于一些关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信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信息进行披露。而政府管理部门却非常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由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的负债和风险,这些都是无法表示出来的。企业若采用“单独报告”的模式,可以满足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要求,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它造成了会计上某些项目在确认、计量上的重复,容易造成报表使用者的困惑,弄不明白企业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等到底是多少。此外,在现行的年度会计报告之外,另设一套单独的报告,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总之,纯粹采用独立的环境报告在经济上不划算,而且又容易造成报表使用者的困惑。最后对于会计报表附注,它仅仅只反映了一部分环境会计信息,无法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全貌。因此对于环境信息的报告模式应当有所改进以满足不同需求者。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在我国已初步形成,在内容上主要通过环境会计报表、报表注释、补充报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等方式予以揭示。在形式上主要通过文件的种类及格式的规定。但是,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的规定,均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即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它并没有像国外(例如美国)那样,由系统的专业性文件加以规范,而是一般只围绕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环境认证等内容进行披露,对企业整体的环境政策及环境绩效都没有反映。这就使得环境政策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无法为信息使用人提供长期决策的信息。因此,现存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相对市场规范的要求来说还相去甚远。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上的不完善

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上看,多数较为注重研究理论性较强的环境会计理论,诸如环境会计披露的形式,而对引用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却缺乏具体的研究。此外,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使得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阻碍了它的开展。

四、企业提供的信息不能被公众满足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所需的环境会计信息各有不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各异,比如投资者出于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自然非常关心企业的环境绩效会对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和盈利能力产生何种影响;政府因为将环境资源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交付企业使用,自然会关注企业的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环境法规的一致性。但是目前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五、环境信息管理方面出现障碍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像环保局、证监会等都没有提出对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的环境信息。像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公司都是环境敏感行业,也没有主动做这些事。他们在北美上市,英文报告中还会加一段关于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的话题,但是中文报告里却未涉及。

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大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不乐意主动向社会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怕损害企业的环保形象。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但环保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环境会计论文篇5

当前,中国的会计行业正在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为此国内根据一系列的会计原则制定了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总的来说,这些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会计行业具体的操作行为,但是仍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不同国家间的会计体系仍然存在较大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因素。在综合阐述了会计款净变化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非文化会计环境对会计价值的影响,以期能够从应用层面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会计环境的改变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会计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过去,会计环境多指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对会计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会计的思想理论和制度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在整体社会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会计环境也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改变。从构成要素上看,会计环境可分为两种,即内部和外部环境。就前者而言,它指的是会计工作者的不同方面,而后者的指的是对会计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各种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因素对会计价值的影响最大。事实上,税收制度以及经济体制都会对会计价值产生一定影响。不仅如此,法律因素同样也会对会计价值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来说,政府多会从法律的层面出发,针对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会计准则,以此规范会计行为,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而非文化会计环境指的就是除文化环境以外的各种环境,如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等。

二、 非文化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价值产生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因素

1.经济体制产生的影响。当前,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极其激烈。在此情形下,企业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提升自身整体的实力水平,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而在企业常规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实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的目标。

2.融资系统能够对会计价值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融资系统是影响会计价值的重要因素,它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股权和债权融资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股权融资系统下的融资渠道十分多元化且金融组织数量众多。在这其中投资比重较大的是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这两类投资主体可以按照自身实际的投资需求随时购买并修改债券的数量。而债权系统的主要投资主体则为政府和银行,这类投资主体无法按照自己的投资意愿随便变更持股数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投资主体上看,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系统存在较大不同。不仅如此,这两种融资系统的财务报告也存在较大不同。就前者而言,其财务报告的使用主体为外部股东。实践证明,必须严格把握会计信息的公开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才能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客观、精准地预测,才能够确保会计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这种融资系统下,财务报告体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公开性较强,透明程度较高。相反,因为债权融资体系下使用财务报告的主体是政府和银行,因此法律的控制程度一般较高,对会计的统一性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鉴于这两种金融系统在以上两方面存在的差异,会计价值的发展也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因素

从本质上看,会计价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政治目标与观点。世界上不管是哪种体制的国家都会借助会计价值使相关的政治需求得到满足。总的来说,政治环境对会计价值的发展影响较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价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受利益所趋,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已经进入到白炽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会计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必将提高,其评价过程必将更加独立。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鉴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存在一定差别,所以其具体呈现出来的会计价值取向也就存在较大不同。

(三)法律环境因素

从历史上看,经济和会计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资源的配置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体制决定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经济资源得到了科学分配,推动了以科学分配为目标的会计体系的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不再单纯地通过政府发号的“施令”获得相关经济信息,价格也成为他们判断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一切的信息接受者都是平等的。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价值还受到了相关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会计价值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和原则,详细规定了具体的会计行为和操作规范,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结语

环境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会计环境;问题;改善;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加入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已呈一个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垒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因此,我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还面临一些具体问题,中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会计环境内涵

环境是指事物周围的境况,或者说环境是围绕某一主体的外部境况。任何事物都有使其存在合理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可产生存亡的不同影响。会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会计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会计环境指会计与其周围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内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它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得到的各种条件、待遇。构成会计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1政治因素:一定时期的国家政治观念影响该时期的会计,决定该时期的会计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按经济规律办事,会计就会被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相反则会出现“长官意志”代替主观经济规律,经济工作受到破坏。

2法律因素:会计活动的有效运转是以健全完善的法规环境为前提的,法律既为会计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环境,同时也对会计活动提出严格的要求,会计活动既受到保护又受到约束。当今大多数国家、政府对会计实物都有影响和干预,一般政府通过制定会计制度并强制实施,通过立法确定会计程序从而影响会计事务。

3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是经济活动的指针,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对会计影响不同,过去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会计工作基本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不能有效发挥会计管理经济的作用,而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就对会计提出了参与经济管理的要求,如我国建立证券市场就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证券市场信息使用者为了取得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就对会计披露信息提出了高的要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会计理论越完善,会计技术也会越先进。

4教育与文化因素:我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超过一千万,但未受过高等教育一直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占相当比重。这就造成了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比较差。我国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多层次的会计人才,既要有一大批合格的操作型会计人员,又要培养一批具有创造性、领导才能的高级会计人才。为了满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进行不间断的知识更新与培训,以及适应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5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也是会计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会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重要的、而且是日益突出的。科学技术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同阶段的科学技术都对当时的会计发展产生影响。如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引起成本结构和消耗水平的变化,如以计算机为主要内容的微电子技术的信息革命,为会计核算手段的创新和变革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有利会计环境因素

在经济生活中,追求科学管理已成时尚,因而有利于会计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①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优越性、公有性质、公正行为追求、特征与本色,与会计原则本质相通,为会计提供适宜的空间。②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环境总体上前景乐观。③法律体制健全,法制建设成果显著,法律运作效果良好。企业行政环境,文化环境不断改善。一些优秀的企业家,经理专家型管理人员在企业执业中追求管理科学化,为会计创良好氛围。会计完整的人格形象在创立和完善中,已有较好的公众口碑。

2不利会计的环境因素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在构建初期,这一体制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新旧体制的转换也必然出现阵痛,期间出现的不良现象,会给会计以负面影响。其次,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侵入经济生活中,经济违纪,违犯财经纪律和会计制度,逃避会计监督控制,提供假数据资料等,给会计工作设障。第三,会计职业人员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经济利益和专业任职权保障的影响,当其发生危机时,不能在执业中发挥会计的职能,或受迫或参与会计制假,假账真算,编制虚假报告,损坏会计声誉;会计人员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第四,文化环境还存在不健康的侧面,浮夸风、欺上瞒下等意识使一些当权者或利益相关人胆大妄为。

三、改善我国会计环境的对策

我国会计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除了会计自身的原因外,与我国会计环境不无关系。要是我国会计得到迅速发展,必须改善我国的会计环境。其途径有: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命力。

影响会计环境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越高,会计越容易得到发展。目前,要发展我国生产力,就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完整的市场组织,要体现公平竞争,加快财税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分税制和利税分流,简并税率,改革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要增加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内部不上市股票的发行,建立公平、高效、开放的统一证券市场,实行金融债券全国通兑,使金融资产多样化,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合理安排闲置资金。

2国家对企业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应把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分开。政府机构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指手划脚,可以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在企业经营的维护市场秩序,注意运用政治权力发挥宏观调节经济的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协调各种成分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各经济杠杆部门与经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运用价格、利率、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当然,一部分政府机构也可以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加入市场内部,间接参与经营,通过对国有资产收益的合理分配和对国有资产投入或转让的时间、顺序、方向和数量来引导社会投资者。但是,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加入市场,并不是说直接经营企业,而是要将两权分离再推进一步,真正做到企业包揽经营权,而政府部门只掌握所有权。尽快理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搞括大中型企业的当务之急。

3加强职业教育,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知识。

环境会计论文篇7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申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茬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下将文化环境对会计模式子系统的影响作具体分析。

一、对会计目标模式的彤晌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服务方向,代表着社会各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基本要求。在会计模式系统中,会计目标模式处于最高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导向,甚至被一些学者作为不同会计模式的标志。

会计目标模式的构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受其文化环境尤其是价值趋向因素的制约。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趋向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创造以至个人冒险的个人价值观;二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注重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社会价值观。

在全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侧重于将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方向,形成以投资人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美国是这种模式的突出代表。美国政府及社会公众都非常重视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价值。这种文化观反映在会计目标上,认为保护私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大力倡导社会价值的国家或地区,会计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公众利益。由于社会利益实质上是通过国家利益体现的,这就必然形成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我国社会公众看重集体主义精神,认为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人价值也只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个人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但传统的价值趋向并未改变。因此,从会计目标看仍然是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基本倾向。

二、对会计规范模式的彤巾

会计规范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是指导会计行为朝着合法化、合理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的路标。对各种会计法规制度和职业道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即为会计规范模式。会计规范展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特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会计法规制度的特征与文化价值趋向密切相关,越是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的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的统一性越强,强制力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如法国的\\\会计总计划\\\、瑞典的宏观会计制度都具有指令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特征,我国的会计法规更是如此。相反,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国家,则会计法规制度的灵活性越大,强制力越小,如美英等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指导,注重专业导向,,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提倡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很少具有强制性。

其二,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与\权力差距\大小密切相关。荷兰学者何斯德在其著名的文化模式中把\权力差距\\\作为衡量各国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权力差距越大的社会,其成员越是认同组织结构、纪律和社会秩序,对权力的不公平分布越能默认,服从性越强,主观判断能力越差。相反,权力差距越小的社会,其成员的服从性越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在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问题上,必然出现:权力差距大的国家,会计人员喜欢按部就班地执行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完整性和具体性要求较高。不善于进行专业判断和政策选择,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死搬教条,依样画葫芦。我国的情况就基本如此。而权距小的国家,会计人员则喜欢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专业判断,灵活机动地理解和执行会计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灵活性及务实性要求较高。美英等国的情况大体如此,法国则截然相反。

三、对会计管理模式的彤晌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会计管理模式取决于国家经济管理模式,但文化环境同样具有影响作用。如同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美国和法国,会计管理模式却大相径庭,不能说与文化环境没有关系。在美国,会计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协会模式\,民间性会计职业团体的管理权限很大,作用明显,会计行业的自律性较强,政府的管理作用极其有限。这与结构松散的美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权力差距及思维方式等正好相符。法国的管理模式与我国类似,属于\政府模式\,即国家基本上控制了全国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力,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管理作用极其微弱,其主要任务是解释国家的会计法规政策。这与法国比较注重集体主义、权力差距较大、强调社会组织程序、对不确定性问题和不明朗因素

比较敏感等文化特征密切相关。至于我国,从古到今都非常强调集权,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乐于接受来自政府的领导,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我国的会计管理模式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政府特征。

四、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彤呐

会计核算模式是对会计核算的依据标准、对象范围、程序方法等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其构成元素更多地表现为业务技术和方法,因此受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取决于会计的自身运动规律。但如果因此否定文化环境的作用则是错误的。美国与法德等国比较,会计核算的保守程度为什么偏低?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为什么较快?为什么更强调实用性?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从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中找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美国人对社会人生较为乐观豁达,标新立异、求真务实是大多数人的信念追求,重视现实、面向未来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信念追求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会计人员大胆创新的精神动力。加之会计规范的灵活性、会计管理行业的自律性,留给会计人员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较大,客观上促使美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偏向乐观,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因此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会计问题。而法德等国则相反。这说明社会文化越保守的国家,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市场越大。

五、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彤晌

会计报告模式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披露内容、传递方式以及使用对象等进行的综合描述。各国会计报告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同,二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同。两种区别的存在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一般来讲,凡价值观趋向于个人主义,社会成员要求公平分配社会权力的欲望较强、对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回避较弱,能够直面现实、敢于迎接挑战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较高,尤其是投资人和潜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报告较为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既全面又详细,并把满足投资人要求作为首选目标。如美国的会计报告模式,既以信息充分披露又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私人投资者要求而闻名于世。相反,社会价值观念较重、权力差距较大、对不确定性因素反应较强、个人成就欲和决断能力较弱、思想比较保守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不仅公开化程度低,而且更倾向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例如,法国、德国、瑞典等国的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一般不超过法律和欧共体指令的最低要求,甚至提供一些经过加工、符合保密要求的会计信息,其透明度很难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报告模式类似于法德等国,即公开化程度较低,强调会计信息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六、对会计监审模式的彤响

会计监督模式是围绕会计监督的对象范围、组织机构、依据标准以及运作方式而建立的经济监控体系。按照国际惯例理解?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要依靠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主要依靠社会审计(民间审计)机构。因此,一个国家的会计监督模式是否

健全完善,基本上可以从该国审计业的发展状况考察,而审计业的发达程度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尤其受到各民族观念意识的影响。

如果对中美两国的审计发展状况作一比较,将会迸一一步证明上述分析的正确性。在美国,不仅社会审计业发达,从事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其中介作用巨大,而且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副总经理专门领导,或由董事会属下的审计委员会领导,这与美国社会对人性的怀疑不无关系。相比之下,我国对人之本性的传统看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文化观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受到当代人的怀疑甚至批判,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痕迹依然存在,有时还十分明显,可以说它对我国审计业的发展有直接的阻碍作用。当前社会审计地位不高、活动范围狭窄、中介作用有限、内部审计不受重视、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不能独立,无不与此有关。

七、对会计教育模式的彤晌

会计教育模式是关于会计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及组织管理方式的总称。会计教育是人类传授、延续和发展会计学文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构成会计教育模式的各个因素,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存在联系,所不同的是,各个因素具体受哪种文化现象影响以及受影响的程度大小有所区别。

先看会计教育目标。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做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而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尽管在学历教育的各个层次有所区别,并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基本上都把培养\会计专门人才\作为最高目标,把学生上岗后能否立即适应专业工作要求作为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这种中西方会计教育目标的差异,与中西方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社会成员的信念追求等文化因素不同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人才的评价,除专业能力外,非常重视其想象力、创造力、决断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社会成员在信念追求方面甚欢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全面发展,从而获取成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会计教育目标岂能局限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狭小圈子里。在我国,对人才的评价是以政治思想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另外才考虑组织观念、群众关系等,因此大多数社会成员把一技之长作为立身之道和终身追求。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即使把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会计教育目标,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环境会计论文篇8

云会计可以让企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营管理上,而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软件服务工作外包给互联网企业,这种模式所带来的优势和效率显而易见,将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要在企业中推广云会计的应用,还存在着急需突破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但制约云会计服务商的发展壮大,也无法消除企业采纳云会计的种种疑虑。首先是数据标准缺失困境。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和约束性文件,云会计服务商只是凭着商业逻辑开发相关的软件并提供硬件基础服务,用户也只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服务,至于是否符合未来云会计数据的要求,则无暇顾及。各厂商在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各自为政,为将来不同服务之间的互连互通带来严重障碍。例如,用户将数据托管给某个云会计服务商,一旦该服务商破产,用户能否将数据迁移至另一个云会计服务商?如果用户将数据同时托管给多个云会计服务商,能否便捷地执行跨云的数据访问和数据交换?目前在数据的处理标准方面还没有具体的突破,尤其是在数据汇集以后,如何整理?如何分析?如何访问?是三个密切联系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该如何共享?如何保持一致性?也必须有标准来支撑。另外,数据的质量标准是保证数据在各个环节保持一致的基础,这方面的缺失使数据的应用范围受到极大约束。由于数据标准的缺失,导致云会计的应用及服务标准也难以制定,如何对不同云会计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进行统一的计量计费?如何定义和评价服务质量?如何对服务进行统一的部署?这些问题也使得云会计的普及举步维艰。其次是安全问题困境。云会计的安全不仅涉及当事企业,也与许多第三方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极大地促进云会计的发展,否则将使涉事企业面临经济、信用等多方面的巨大损失。一是存储方面的安全问题,云会计的存储技术运用虚拟化及分布式方法,用户并不知道数据的存储位置,云会计服务商的权限可能比用户还要高,因此云会计的数据在云中存储时,如果存储技术不完善,那么会计信息面临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传输方面的安全问题,传统的会计数据在内部传输时,加密方法一般比较简单,但传输到云会计服务商的云端时,可能被不法用户截取或篡改,甚至删除,将导致重大的损失。

二、数据标准困境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云会计中的数据标准困境,必须厘清数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制定思路,才能推动云会计的健康发展。

(一)数据标准的制定原则

云会计的最大特点是数据海量、数据互通、数据复杂等不同于以往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格式,是一种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标准化的云会计数据不但有助于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更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的使用成本、软件的兼容成本等。在制定标准化数据过程中,要树立高效性、可用性、经济性三者互相协调的观念,既要反对简单沿用他国标准的做法,也要摒弃完全定制化的观念,要坚持可持续、可协同的标准化思路。高效性是指云会计的数据标准要使得产出投入比最大化,如系统方面的投入与系统运算能力是否协调,存储空间的效率是否高效,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是否最小化,设备的维护成本是否最低等;云会计的高效性直接影响到云会计服务商与企业用户的可持续发展,否则许多投入成本可能会演化为沉没成本。可用性是指云会计的数据标准不仅使云会计服务商能够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而且能够不断升级,满足用户的未来需求。可用性越好,那么在发生业务变动时,系统的迁移性越好,即使在发生系统故障时,恢复时间也能最短化。经济性要考虑全周期的成本,如标准建设的成本、标准应用的成本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的学习成本,虽然它不一定直接与用户的经济成本挂钩,但会影响到用户使用系统的积极性,一个难以掌握、难以使用的标准终究会遭到用户的抛弃,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数据标准的制定思路

鉴于以上所阐述的数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建议按照“官方引导,协同制定,继承扩展”的思路来制定数据标准。云会计的数据标准不仅是个别企业的标准,而且关系到所有企业能否相互交换、相互沟通的基础性工作。单纯由官方(协会或政府)统一进行设计,再把标准无偿地开放给社会使用,其优点是工作效率高、设计成本低,但标准并非直接来源于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标准的客观性略差,可行性较低。单纯由民间设计,企业按照实际会计工作需要自主制定,再以某种收费或免费的方式向其他企业开放,其优点是标准相对客观,可行性较高,但整体的社会成本较高,推进速度慢、公信力差。这两种方式均难以克服固有的缺点,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将官方的公信力和民间的积极性相结合,协调各方资源,协同制定数据标准,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免费供给各企业使用。为了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我国早在2004年就制定并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国家标准。于2010年6月又了更新版的《财经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24589-2010)系列国家标准。随着国际上以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为基础的会计数据标准的诞生,我国于2010年10月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25500.1-2010)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在会计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国际的前沿,尤其是GB/T24589-2010系列标准,不仅包括了会计科目、会计账簿、记账凭证、会计报表,还涵盖了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内容,填补了国内标准化方面的空白,即使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此类标准既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既推动国内会计事业的发展,也能助力国际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议对该标准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研究,确切了解标准的应用效果和应用质量等,收集企业的反馈意见,发展并完善,结合云会计的特点,制定新版的标准,在国内推广的同时,也将其贡献给世界标准化组织,为其他国家或世界性组织提供参考。

(三)制定数据标准的具体建议

大数据环境下,为了使云会计真正高效、廉价地为企业服务,使云会计的有关应用早日落到实处,本文尝试提出制定数据标准的若干建议。基础性标准。基础性标准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为整体的标准体系提供总则规范、专用术语及参考架构等,目的是为建立庞大的标准体系打下基础,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并为将来的标准建设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数据的处理标准。数据的处理包含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访问三个部分,相应地就要制定数据整理标准、数据分析标准、数据访问标准。数据整理标准是指在数据采集汇聚后,初步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细分后又包含数据表示、数据注册和数据清理三类标准。数据分析标准主要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的性能、功能等提出具体指标,并进行规范。数据访问标准则要求制定标准化的接口及共享方式,最大化地扩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数据的质量标准。数据的质量标准针对数据质量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和指标要求,确保数据的质量,使其在产生、存储、交换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保持一致,并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化管理,一般应该包括元数据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和数据溯源标准三类。应用及服务标准。应用及服务标准主要是针对大数据提供的应用和服务,在技术、功能、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主要包括开放数据集和数据服务平台两类标准。其中开放数据集标准是为了向第三方开放数据而制定的规范标准,数据服务平台标准是对大数据服务平台所提出的功能性、维护性和管理性标准。

三、安全困境的解决方法

云会计的应用使得用户与会计信息的物理存储位置产生空间上的分离,在通过互联网传输、储存和使用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关注的一个重点,云会计服务商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善,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安全的云会计服务。云会计的安全问题首先体现在会计信息的传输阶段。在企业内部传输时,在适当的物理措施和制度保证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加密就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但会计信息一旦要传输至云中时,那么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就受制于云会计服务商。由于云会计的信息传输载体是互联网,传输过程中信息可能被非法截留,甚至被篡改。第二个问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存储方面。云会计的应用可以使企业便捷地获得并处理会计信息,但云会计采用了虚拟化的分布式方法,用户并不清楚会计信息的存储位置,不法分子可能会对云端的会计信息发起攻击,盗取或篡改其中的信息。第三个问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使用阶段。作为商业机密,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一般是与财务密切相关的工作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保密不周、人机分离、密码过于简单、角色划分错乱、权限错配等都会使会计信息泄露出去。建议从以下包含技术手段及管理手段的七个方面展开工作,解决云会计的安全问题。

(一)研发云会计的大数据水印技术

以往为了加强对多媒体数据的版权保护,数字水印曾经是一种主要的加密手段,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将标识信息以隐蔽的方式插入到多媒体数据载体的内部。但云会计中的大数据具有无序性、动态性等特点,在其中插入水印要非常谨慎,其前提是会计大数据中存在冗余信息。可以将少量水印信息嵌入到会计大数据的冗余信息位置上,既可以识别出大数据的所有者及使用对象,也有利于追踪分布式环境下的泄密者。

(二)研发会计大数据的溯源技术

由于云会计数据的来源繁杂多样,有必要记录这些数据的来源以及传播和计算过程,可以采用数据库领域的数据溯源技术,通过标记法对数据进行标记,记录数据在云端的查询与传播历史。数据溯源技术应用于云会计中还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数据溯源是否危及隐私保护。数据溯源要分析会计大数据的来源,而数据来源本身就是非常敏感的隐私数据,这样的溯源可能无法获得用户的谅解。(2)数据溯源的自身安全保护,当前大多数大数据溯源技术并未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如标记本身是否正确、标记与数据之间是否绑定等,而大数据的高速性、大规模、多样性等特点使之更难解决。

(三)加强用户身份及会计云身份的认证

在云会计的应用中,除了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外,还必须设置对会计云的身份认证,只有这种双向认证得到有效落实,云中的数据才能被安全地合法访问。首先,会计云是一个海量的分布式系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动态性和跨区域的特点,很难对违法数据进行跟踪和管制。如果云会计服务商不能对用户进行严格的认证,就会给恶意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因此无论用户在何处登录,云会计服务商和应用程序都要验证用户的合法身份。其次,为达到欺诈目的而在互联网上驻留的“黑会计云”也将不断涌现,用户可能遭到恶意软件的攻击,也可能会被网络钓鱼。因此用户在使用会计云之前,必须对会计云的身份进行验证。为了达到用户与会计云的双向认证,必须建立跨云认证模型,实现用户与会计云之间安全且高效的互相认证,确保双方的数据安全。

(四)制定用户可验证的数据存储方案

用户把自身的数据存储在云中,就必须依赖云会计服务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但在外包服务的商业模式下,云会计服务商的可信度难以评估,很难让用户相信自己的数据被云会计服务商正确地存储、处理,为此云会计服务商必须制定用户可验证的数据存储方案。云会计服务商可以建立一种动态化更新及开放式验证的数据完整性核查方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可恢复性,使用户随时可以知晓存储在云中的数据的正确性,即使在数据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时,也能从会计云中取回全部数据。在此基础上,拟订数据泄露的问责方案,使用户在怀疑数据遭到泄露时,可以核查甚至追究云会计服务商的相应责任。

(五)设置动态数据的安全保护机制

在功能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云会计的应用程序也不断大型化,云会计服务商的安全保护经验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为用户提供的应用程序肯定会存在各种安全漏洞。在云会计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的环境下,一个相同的服务进程要处理多个用户的数据,如果应用程序存在安全漏洞,那么个别的恶意用户就有机会盗用其他用户的权限,窃取数据和商业机密,所以应该设置防止非法用户恶意操作的动态化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可以对数据流进行分散控制,一方面对数据进行细粒度标记;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流策略对数据的流向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在相同的服务进程中对不同的用户数据进行隔离,达到保护数据的目的。

(六)建设可信的会计云计算平台

在云会计环境下,用户将数据及计算全部托管到云端,不仅无法对自身的数据进行控制,更无法对云会计服务商的计算过程进行监督,为了达到用户对云会计信任的目的,云会计服务商必须通过一整套安全技术手段,建设用户可以远程监督的云会计计算平台,从而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可以通过建设虚拟的可信云会计计算平台,为数据存储及会计核算中的所有数据提供可信的运行环境。

(七)建设管理、心理、法律三个安全软屏障

除了上述各种技术手段保障云会计的安全外,还应该从管理、心理、法律三个方面建设安全软屏障,从而达到“软硬结合”的境界,全方位保障云会计的健康运行。

1.管理软屏障。

作为高端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云会计的安全保障离不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对物理设备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对物理设备既要做好隔离工作,也要在移动和更换过程中严格控制。对从业人员建立严格的身份控制和权限划分,不同级别的从业人员只能访问权限内的数据。经常更换用户名和密码,对数据访问行为进行严格记录。云会计服务商不能获取用户的会计数据,只能操作工作权限内的数据。

2.心理软屏障。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用户和管理人员进行软约束,使其了解云会计的安全特点和自身应该严守的工作规范,避免由于误操作和恶意操作给云会计带来各种威胁。

3.法律软屏障。

云会计的安全需要法律作为后盾,对云会计服务商及其他责任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确保云会计安全的技术手段和各种软屏障手段得到严格执行,从而保障云会计的隐私和数据使用权不被误用。

上一篇:铁路会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