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设计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40

环境与设计关系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diversified art design languag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ny has been to make people in the aesthetic emotion produce resonance, and 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 art designers must cater to people is changing cultural buildings aesthetic demand, in order to create more excellent cultur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work.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and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relationship

一、建筑设计概述

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通过长期的实践,建筑设计者创造、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图纸、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才能充分暴露隐藏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交换意见,使矛盾得到解决。此外,为了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对待每一个问题,设计者一般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即或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也还要不断设想有无更好的解决方式,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几个工作阶段,循序进行,这就是基本的设计程序。它因工程的难易而有增减。

设计者在动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城市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包括用地范围的建筑红线、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城市的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燃气、通信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使用者对拟建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所应具备的各项使用内容的要求;对工程经济估算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这个阶段为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在搜集资料阶段,设计者也常协助建设者做一些应由咨询单位做的工作,诸如确定计划任务书,进行一些可行性研究,提出地形测量和工程勘察的要求,以及落实某些建设条件等。

在建筑艺术的发展史中,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不断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各种建筑风格,这些建筑中的精品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而载入史册。保留至今的很多已经成为著名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其中有的还成为一些城市甚至国家的标志和象征。

二、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的新兴专业,在带给人们舒适、适用、美观的同时,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建筑环境,而是综合的文化生态环境系统。针对目前环境设计与环境生态学在发展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环境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环境生态的观念,在对系统的环境设计中,培养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审美体验,做到美学与生态相得益彰。当代及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生态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倡导人们以生态审美意识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融自然美、精神美和技术美为一体的环境,从而为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结束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将更加快速并迈上新的台阶,城市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莉;;论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与表现[J];广西轻工业;2007年09期

[2]倪文杰;谭国华;陈研;;新环境下色彩与艺术设计的关系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5期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2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人与环境;艺术设计;城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66-01

一、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背景

对于我国来说,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在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台湾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二、人、环境与公共环境艺术的联系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一,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二,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作品;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他兼具有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的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环境艺术既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外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三、公共环境艺术的特征与存在的意义

公共环境艺术构成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构成是公共环境艺术创造的基础,建筑、人、水、树木等构成公共空间环境的物质形态;公共环境空间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创造是建立在物质构成元素基础之上的。它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从设计史上来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 二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三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四是从文化本身来看,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为了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的同一目标,我们要努力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一个成功的公共环境艺术家应该懂得与人们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我们传递一种精神,一种能把握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我们从事设计行业的莘莘学子,设计艺术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高红星.公共环境艺术的文化特征.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09期.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3

【关键词】地域特征;环境艺术设计;内在关系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一向以地大物博著称,广阔的地域面积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决定了我国各地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各地的地域语言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文化也就是地域特征,它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地域特征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性、生活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不同的地域,环境艺术设计者所采取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风格不同,但无论怎么样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当地的地域特征,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当地的地域特征有密切的联系,设计者们往往会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将地域特征通过实物完美的体现出来。

一、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地域表现形式,可以作为人来改造自然的象征。地域特征往往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与典籍。通常情况下,地域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具体分析看来,自然要素涉及气候、地形、植物、水文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而人文要素会涉及到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等等。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而各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像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就不同,因而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依靠的主食不同等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要素也造成了各地的地域差异,像我国不同的地形造成了不同的地理形态,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盆地、有沙漠等等,各地的建筑物也都是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各有特色。另外,水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周庄与乌镇,这两个小镇都是以水为特色而出名的。其它的自然要素,像植物以及建筑等的地域性,在我国一些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体现。

二、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1、审美观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主体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而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区域,自然而然的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受各自所在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事实表明,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审美观不同。因此,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设计者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设计想法差距大时,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以致于设计思路长期得不到统一,无形之中使得设计延迟甚至中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设计者的思路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设计以及观众的审美实践,这也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以及雕塑等等选用本地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2、设计者的地域来源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身就具有对环境升级改造的意味,是人类设计者发挥创造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而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的主客体在整个环境设计过程中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环境设计的整个进程中,且由内而外不断进行着。可以说,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完工,是环境艺术设计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此种相互作用最为凸显的就是地域特征的制约作用。如若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建筑风格入手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移植到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那么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移植过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来到中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结构的构建等等,对于一些中国老百姓最为普通的审美事物,在西方环境设计者看来是比较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认可,并落实到地面上时,那么我们能够断定这个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定是杂糅的,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纯粹意义上的建筑。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1、地域特征的创造性作用

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对其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就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分析,而应对其进行外部与内部的有机解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关系。事实上,从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而能够将本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普遍的联系起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设计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在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人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特点的作品。很多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存在,由于其具有手段与工具的身份,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也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设计,而应该兼顾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效。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地域中的地域文化与当下该地域的历史进程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在某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而在另外一处则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设计方式,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的设计提供了载体,环境艺术的设计丰富了地域特征。

3、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定欣赏过无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他们通常会游历世界各国的山川名秀、著名的风景点以及名胜古迹。通过不断的游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增加,思维会得到开拓,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所体现出的建筑物也具有本地域的地域特色,通过了解各地域的地域特征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之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当前后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十分强调“不均衡性”。对“不均衡性”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地域特征在同一个设计作品上的整合。此种设计理念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设计者思路的对接,以此来使设计的作品出现惊艳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均衡性”的代表作,像波兰的斜屋以及荷兰鹿特丹的立方地住宅等等,这些都是“不均衡性”在建筑艺术设计上的佳作。“不均衡性”可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事实上,地域特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融合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鸟巢”,可以说是地域特征融合力的代表作,“鸟巢”的整体设计理念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华夏文明的原始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吸收、借鉴西方建筑新理念的基础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以及环境艺术方案的制定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有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与设计理念上,差距更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上。当今时代,我们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方格子”的构造,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若此种建筑风格得不到改变,那么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地方的区域特色将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五、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联系既体现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又体现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环境设计工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地域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地域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就如历史与创新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传统,往往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但是一定不能够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地域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者最常设计的内容,地域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水文以及地形等自然要素。地域建筑的设计往往是在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及新型材料而建设的。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所设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创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从而也能够更好的彰显地域文化。

结 语

总而言之,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地域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丰富地域特征,发展地域文化,二者间的联系是内在的,是始终都存在的。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作用以及促进作用,进而使得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艺术研究,2012-03-11

[2]徐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以皖江铜文化应用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8-06-01

[3]陈良梅.《在民间艺术中探寻现代环境艺术的传承与再开发》.南京林业大学,2008-06-01

[4]陈本全.《论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中央美术学院,2006-06-18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4

【关键词】 建筑情感; 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关注人文思潮的变化,满足人心理审美和精神追求是居住环境进步的阶梯。建筑情感空间和环境空间的同构关系可以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给居住者,或者听觉、触觉同步感官汇聚成内在表象的抽象具体化。空间设计,它是通过人的生理感验,进而与人发生情感的直接诉求联系,从而蕴藉其诉求的各种情愫。关注人类情感变化,关注受众心理需求,满足精神财富追求,浅谈其中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缠绵悱恻之关系。

1 情感空间通过视觉语言传达

任何空间效果和环境艺术的传达,视觉是最直接的传达方式。各种不同形状巧妙组合或单一呈现的空间形式,无论错综复杂或简洁单一。都在或抽象或具象的程度上承载了居住需求者对环境的诉求。建筑情感空间和视觉语言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融合视觉语言作为建筑情感空间的载体,情感空间的设计实效借助视觉语言传送给环境居住者; 情感空间的架构韵之以色彩点缀,同时遵循视觉空间秩序性的规定; 以建筑情感信息定位为依据的准确色彩描绘,利用色彩本身的情感属性和人的情感信息定位紧密结合,丰富了视觉语言的传达效果和受众接受率。不同环境设计中不同的色彩,其所表现出的情感也各异。色彩和谐地存在于建筑空间视觉语言之中,为建筑情感空间赋予极佳的视觉表情和恰切的心理感情定势。充分传达建筑情感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是视觉语言的使命。

2 空间结构与建筑情感的同构关系

空间结构是建筑情感空间的魂,运用实质存在中有限的物理空间,通过空间结构和几何线条、节点的巧夺天工之艺术思想构建出环境需求者五花八门的心理情感需求,是如今环境艺术设计的一大命题,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如何运用有限的空间构造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感受,已是建筑情感课题的使命。建筑空间情感化、人性化的塑造,使其充满了特定的情感信息。应该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这种特定建筑情感的凝固和展示,就是以具有可感性、可视性、可触性的空间结构汇聚成的。即把抽象性的情感概念以抽象的空间符号或具象的结构形式,转化为可被感知的情感符号或视觉语汇,以空间结构语汇来完成情感的寄托。北京水立方建筑特定的水滴造型,有意借鉴水滴的圆润和柔和之造型,同构出一种曲柔之美,银白色的外表同时辉映天空的背景,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柔软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建筑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稳重直观。使人自然产生定位联想从而表达建筑情感。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内部钢化结构榫接得当,相连细密有间且不显突兀,犹如自然界生物体的神经脉络,清晰而又各自有着重要作用,不至于浪费器材而哗众取宠。既满足内部空间需求,给人以宽阔的空间感,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形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了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

人对于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一种极具抽象意义的无法捕捉的思维运动,也是众多情感本质外化的分支之一。是个抽象概念意义的阐述和信息传达,这就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客观实体,建筑空间的多维度表现,即是基于此基础之上。建筑情感转换成几何图形或是空间意象以及色相元素等一种符号或者综合作用的诸元素集合体,传递给受众。而建筑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了情感信息的转移,必须依赖于视觉和触觉等多维度感知和对它的准确识别和判断,以可视化的形式被人们认知。建筑信息通过刺激人的各种感触器官,使人产生一定的思维冲动和心觉联想,在大脑中经过与已有经验、知识和心理概念的相对比、分析联系、类似整合,进而与所要传递的建筑情感信息达成心觉共识,进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和精神共振。

3 环境色彩与建筑情感空间相互依存

色彩在建筑中是不可缺少的元器件,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更是评判环境艺术设计结果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不同色彩的色相、色感、色性以及色调冷暖的把握,是一个环境艺术设计者的必修课。各种颜色有各自自成系统的色彩意象。例如,蓝色给人以智慧、平和、清新、勇敢的抽象联想,有明晰合乎逻辑的心态,能够促使人思维明朗。很多后现代派的建筑紧紧抓住蓝色基调的这些属性和情感特征,利用蓝色的反光材料地面和周围深蓝色湖水图像的墙面,营造出一个轻松、安宁、舒适的环境空间。蓝色同时还传递给人一种健康的信息。在空间设计中利用色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特有属性渲染空间氛围和环境改造,能够取得建筑形体语言想要表达而无法比及的表情效果。

建筑色彩空间情感语汇构建、展示,直接构筑起现代人与环境及其构成元素间沟通桥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色彩不仅提供各种视觉美享受,根据色彩各种特性、属性的联结架设起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促使人与其相通的心理性质和社会文化发生联系,引发相应情感沟通。也可以宣泄某些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对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正面积极的影响。抽象的情感色彩含义,通过特定的色彩符号的空间语序构造,塑造出完美空间艺术设计。通过这些象征或寓意的手法借助环境设计和空间营造融化人类情感,是建筑情感诉求的具体表现,也能够促使环境设计向人文领域发展。渗透进以人为本、以居住者舒适,满意为空间环境设计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邓福星,王菊生. 造型原理[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章利国. 现代设计美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3]安藤忠雄. 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栗艳丽、女、1986年03月、河南林州人、助理工程师。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5

中图分类号: U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让我们在长时间的时光中感受时展的先后顺序。同时,只是读书还是不完全够,整个世界的精彩还在各地的完美与精彩,就需要我们行路,从与外界的交流感触中发现世界的大美。我国的公路建设呈现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态势,各地风光绰约,美丽动人。在各地的公路里程中,桥梁往往会占到一定的比例。为此,怎样才能在公路建设中将桥梁建设更好地与环境相协调成为广大桥梁工作者所须重视的内容。桥梁设计中,要尽可能的不干扰自然景观。

一、桥梁设计应有特点

一个好的桥梁设计,其应有以下特点:对于桥梁的构件形状及其尺寸,需要体现结构的功能,需要大应力的地方则要做到大构件尺寸,反之则要是比较小;对于构件,其每部分的功能怎样以及怎样发挥,需要做到一目了然;构件需要尽量做到细长,同时间隔也较稀,以此来保证视野的开阔;桥梁作为一个整体,其所有的构件需要做到协调相容,同时还要能共同归属于桥梁这个该整体;桥梁需要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构件达到功能要求;桥梁这一整体要和周围环境关系清楚且合逻辑。

世界建筑师大会曾提出过,对于所有的建设行为,其都要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与环境的和谐及对其的尊重。由此,将此原则带到桥梁设计中,就需要我们的桥梁造型与地貌、地形相适合;桥梁的造型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环境并与之共生;所需要建设的桥梁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原生态景观等。

如果将桥梁作为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其组成的构件则必然是外露。我们在观察桥梁的时候,肯定是将桥梁与周围之间的环境作为一起来看待,而桥梁形象作为整体环境图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我们中会有标识或象征的作用。作为环境景观的一部分,桥梁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我们既需要做到桥梁自身的和谐,还要让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我国传统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既有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也有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尤其注意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更加善于利用、效法自然、地形,实现桥与自然环境的融为一体。我们现在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更需要把桥梁的结构、选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好,结合好地貌、地形,因地制宜的做出桥梁自身的特色,不断提高桥梁建筑审美价值。

二、不同桥型的形态特征及与环境的协调

1、梁式桥

在桥梁工程建筑上,梁式桥是种经济、简洁、实用、纯朴的桥型,它有着较强的沿水平方向左右伸展的穿越感和力动感,展现着建筑桥梁的阳刚之美。通常来说,简支梁的梁高相对固定不变,平直简洁,刚劲有力,桥梁有很好的左右伸展动势。曲线梁桥梁和桥面板成曲线形,有着优美的动势。而对于变截面的连续梁,梁顶面的直线与梁底缘按应力变化的有规则的曲线,将其有机的配合在一起,进而产生一种刚中带柔的韵律,进而充分显现出大跨度一越而过的动态紧张感。

而对于栏杆造型这一间接方式,则需做到尽可能保持横线条为主,梁式桥在设计中把梁体结构做到连续流畅,桥墩造型尽量不要过分繁琐,减少桥墩的数量。梁式桥更适合在平原地区和现代化的城市中,其平直简洁、刚劲有力的样式与平坦的地平线、宽阔的江河及现代城市直线条建筑保持相一直。

2、拱式桥

拱式桥给我们一种更为强劲有力的感觉,跨度越大越能凸显富有弹性的紧张感。同时,外加优美的弧线,清新悦目有典雅气质,其在形态上有着我们自然与人文协调之美。抛物线拱显力动美,圆弧拱显最宁静,拱形有抛物线拱、圆弧拱、尖顶拱、悬链线拱等。现在,已经有不少桥梁采用了高次抛物线拱,以便于和梁水平线相协调。同时,对于拱式桥的主拱来说,其要有较为恰当的矢跨比,进而让拱的优美曲线得到表现。同时,为了凸显拱优美又完整的形象,如果是拱梁组合结构,则要处理好拱肋与主梁节点关系。

拱式桥拱曲线优美,古朴大方,适于水乡和文化古城,古塔高耸、河道纵横,亭、廊满地,自古以来塔、亭、廊与拱桥共存。拱式桥曲线美与起伏变化、层次性强的山峦相呼应。在与环境协调上,拱式桥功能、风格与外形的统一比其他桥更优越,拱式桥外部曲线形态及韵律更符合人们对美追求。与其他桥型相比,拱桥更适于山区、峡谷环境。

3、钢构桥

刚构桥为主梁与桥墩柱刚性联结,可单跨也可多跨,根据需要也能成带悬臂式,即 T 型刚构带挂孔结构。通过少量的构件形成的刚构桥,其形态较为简练强劲,线条流畅,传力路线清晰。因为桥墩与主梁是刚性联接,所以桥墩形式可丰富多彩。有时受地形制约,可将刚构桥墩柱做成倾斜,斜腿刚构有强劲力动感。特别是在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更显雄踞屹立。而 V形墩连续刚构,桥墩由强劲“V”形构成,桥型简洁轻盈,外形似雄鹰展翅而赋象征意义。

刚构桥造型设计自由度很大,利于从周围出发,考虑各部比例尺。刚构桥多用在桥下需较大净空和建筑高受限的情况,斜腿刚构特别适合跨度不大的 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

4、斜拉桥

斜拉桥从主塔往两边伸出斜索拉起主梁,如果多条斜索是分散拉起的,则主梁就像是支承在多个弹性支承上连续梁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主梁跨度,梁高大为降低,内力减小,自重减轻,桥梁跨越能力增加。斜拉桥主要由主塔、加劲梁和主索体现力动美,保证其不违美的比例,取得横向和纵向和谐。此桥型水平特长,主索和主塔起协调作用,水平延伸的加劲和向上伸展的主塔动势有视觉平衡,气势非凡的主塔有“高扬”功能,构成整体力动美。

索塔标识功效不仅限于塔高高度,一旦塔高与塔宽比较大,则有明显地强烈动势。索塔形状对斜拉桥造型起决定作用。如果斜拉桥是某地域标志,那么索塔、特别是塔顶形状就是此标志物的标志。所以,索塔顶设附属饰物,如民族图案、尖形吉祥物、标记功能的尖塔形避雷设施等都有明显的象征、标志和纪念意义。设计从索塔结构受力出发,根据桥周围景观需要,选用美观新颖索塔,让其有观赏和象征双重功能。

5、悬索桥

悬索桥是通过索塔把主缆进行凌空架起,并由此经有序排列吊杆悬挂设加劲梁或加劲桁梁。其借主缆让桥跨一跨而过悬索桥,有一种力的紧张感与力动感。悬索桥结构轻盈飘逸,柔中济刚。和斜拉桥较为相似,造型重点仍是高耸索塔。索塔造型基调为曲线,与悬索桥形态相符,体现索塔优美柔和体态,对横梁、塔柱、塔座、塔冠均需圆角化处理。

此二类桥型高耸索塔,隆起岛屿岩峰相近,特别是港口城市,白帆往来,船桅林立,与斜拉桥、悬索桥索塔、拉索刚柔相济,大跨径与弯曲海岸、宽阔海面相宜,悬索桥和斜拉桥适于海峡、港口城市。

三、结论

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桥承受荷载,还要考虑其造型与环境协调性,这两个主要功能、目标及造型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桥梁设计符合桥梁经济、功能要求的同时,尊重原有环境下,分析桥梁完成后周边环境,保证桥梁造型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严斌.大跨度斜拉桥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参数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1)

[2] 陈裕民.京沪高速铁路跨吴淞江桥式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5)

[3] 高振宇,郭文军,陈峰.桥梁设计与环境协调的美学考虑[J]. 铁道标准设计, 2001, (1)

[4] 牛润明, 张耀辉. 桥梁设计的美学考虑[J]. 东北公路, 2003, (1)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6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以人为本;尺寸;适宜

一、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人体尺度:8W+gl = C~ 。人体尺度,即人体在室内完成各种动作时的活动范围。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体尺度来确定门的高宽度、踏步的高宽度、窗台阳台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间距、楼梯平台、家内净高等室内心尺寸。

1.常用的室内尺寸如下:室内隔墙断墙体:厚度0.12m;大门:门高2.0m~2.4m,门宽0.90m~0.95m;厕所、厨房门:宽0.8m~0.9m、高1.9m~2.0m;室内窗:高1.0m,左右窗台距地面高度0.9m~1.0m;玄关:宽1.0m、墙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长0.99m~1.15m、宽0.25m;扶手宽0.01m、扶手间距0.02m、中间的休息平台宽1.0m。

2.常用家具尺寸:(1)单人床:宽0.9m、1.05m、1.2m;长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双人床:宽1.35m、1.5m、1.8m,长、高同上。(3)圆床:直径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门宽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几:宽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边角茶几有时稍高一些,为0.43~0.5m。(6)书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书架:厚度0.25~0.4m、长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内宽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宽1.20/0.9/0.75m。(11)抽油烟机与灶的距离:0.6m~0.8m。

四、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能忽视人体工程学,只有根据人体学设计的环境才能使环境更为舒适,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辽宁美术.2007(8)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月.《人体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7

关键词:新中式家具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与冲突

一、中国传统家具寻求与现代室内环境的融合

新中式家具与中国传统家具有着一脉相承的特征和内在属性,在谈新中式家具与室内环境艺术的关系之前,笔者借助中国传统家具与现代室内空间环境的搭配来阐述中国传统家具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现代室内空间环境的可行性,从而更好的说明由中国传统家具发展而来的新中式家具与现代室内环境的结合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

中国传统家具的美在于沉稳,它的线条之流畅、材质本身的纹理色泽,无不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内敛而高贵。在今天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于精神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回归是在所难免的。这种文化的寻根集中体现在了中国传统艺术品之中。这其中包括国画、玉器、瓷器、书法等等,中国传统家具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家具是诞生、发展于中国传统建筑之下的,它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一脉相承的形式、材料、结构与内涵。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可与古人同日而语了,现代建筑、西式房屋格局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了,中国传统家具于其中难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如何使中国传统家具更适宜家庭使用,并与现代生活及家中的其它装修元素相融合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家具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学者王世襄先生曾说过:“今天使用明及清前期家具,宁少勿多,一室之内,陈置三五件,四壁生辉,最见神采。倘贪多超量,便全无是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因此现代人更多地将中国传统家具作为一种古董、艺术品收藏于家中,将其作为宝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简练的线条、明快的格调是全世界家具爱好者喜爱明式家具的原因。现代建筑、居室环境所追求的简约、大方与明式家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家具本身所体现的“士”气与“风”度,“平”素与“节”度,“高”古与“雅”逸同现代人追求的自然、生态、和谐实为最完美的结合。

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与新中式家具设计理念的互动

新中式家具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家具中提取精华,借鉴其中的经典设计元素。中国传统家具十分讲究空间的组织。例如分割空间、变化空间、丰富空间等,也十分讲究家具的色彩、材质与空间的融合。这些都是新中式家具应予以重视的。新中式家具因为是独立于室内空间体系的,所以在形式上、色彩上、功能上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差异,这种独立性、多样性往往使消费者在挑选家具时手足无措,重视了家具的功能就忽视了与环境的搭配,重视了形式上的美感又不得不包容其功能的不足,顾此失彼。这就要求设计师,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师、新中式家具设计师找到设计思想的契合点,为消费者提供既能满足消费者要求室内风格的统一,又能满足消费者自己所钟爱家具的追求。与我国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之间相互脱节的情况不同,西欧国家并没有专门的室内设计专业,建筑师不仅要设计建筑,而且要设计室内以及家具、灯具、装饰品乃至窗帘和地毯,以保证建筑与室内风格,与家具风格的连贯统一。更为经典的是1929年在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由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和巴塞罗那椅更是一对完美的组合,德国馆的建筑形体处理的简单明了、干净利索,巴塞罗那椅优雅而单纯,是建筑设计与家具设计结合的上乘之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室内环境设计与新中式家具形态、神韵的完美结合,两者的设计理念互动,就不可能产生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新中式家具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并不是单纯的以中国风格进行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对西方设计理念的吸收和提取,将现代元素与之融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来打造富有韵味的空间,对经典的元素加以提炼和丰富,同时摒弃传统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革除传统家具与家具文化的弊端,去除多余而繁冗的装饰,糅合西式家居的舒适,根据不同户型的居室采取不同的设计与布置。继承传统家居中对空间感的讲究,利用家具做出空间的分割。在中式装饰风格的住宅中,空间装饰多用简洁、硬朗的直线条与新中式家具的搭配使用,更迎合了中式家居追求内敛、质朴的设计风格,使整个家居环境更为实用和现代。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移步换景、借景等装饰手法,在现代家居环境中通过对家具、家居、饰物的运用也完全可以体现出来,这样就丰富了室内设计的手法与效果,使新中式家具能够更好的融入现代环境,为新中式家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对比中构建新的审美秩序

现代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文化的多元促成了审美情趣的多元,一部分消费者希望通过和谐的家居与室内设计反映内敛、沉稳的性格,一部分消费者受多元文化影响并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对比张扬自己独特个性。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比必然需要用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去体会、研究。

从咖啡馆到西餐厅,这些远涉重洋进入东方文化圈中的西方生活方式,为了迎合或适应东方的审美情趣,往往利用一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中式家具甚至直接是中国传统家具作为室内的陈设,以此谋求与东方文化的融合,但在这种融合之中,强烈的文化冲击、视觉冲突便凸现其中。人们在体验灯红酒绿的西方情调时,心中的东方情节又通过家具、绘画艺术等形式得到了回归与慰藉。在上海新天地露天酒吧里放着一张马槽餐桌。先说一下马槽,现代社会人们赋予了马槽与就业状态的联系,换个工作叫“跳槽”,在一个单位老窝着不动叫做“恋槽”,跳槽后干了几天还是觉得原来的单位好,想回来,弄不好会遭讥笑“好马不吃回头草”,可见马槽与现代人的关系“非比寻常”,这种内在的文化联系给了人们愿与马槽亲密接触的动因。在外在形式上,马槽的形态粗犷简洁,表面依据木头的天然肌理配以铆钉,再配上18毫米厚的玻璃,不仅加工容易,所含家具功能一应俱全,在新天地的时尚环境中点亮一支烛台,喝上一瓶红酒,在现代环境中充分享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中式家具的冲突、对比之美。

四、结语

环境与设计关系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路基;设计;施工;周边环境

1 前 言

路基工程不仅是公路主体功能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对象。尤其是路基边坡和排水工程则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和视觉感受。它们起着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衔接和过渡的作用。环境保护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保持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公路路基设计作为环境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公路基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工作,对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影响密切,必须特别重视。通过对路基边坡、排水工程、周边景观建设的有效处理,将会使路基设计和施工与周边地块的环境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相得益彰。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和施工可以对周边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交通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各个方面的问题给予防治,让城市道路建设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下面笔者将分析城市道路的路基设计和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给出建设性的防治意见。

2 道路路基施工对于周边地块及环境的影响及防止

2.1 对周边水体、大气的影响及治理

城市道路路基施工会对周边的土壤、水体、大气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路基施工过程中,会改变一些排水体系的走向。并且,硬质路面还会对水体环境有不良的影响。②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在城市道路路基施工时期,建筑机械工作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建设运输车辆运行也会排放废气,施工车辆行驶所带来的尘土,这些都会在公路正式运营前就对周边的大气造成严重的影响。

解决对策:①加大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力度,严禁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渠中;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时,将淤泥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泥弃土运到指定地点,不任意堆放,不淤塞河道、水渠,做到不排放流入农田、引水渠或引水沟中。②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工程,按照有关规定和洒水降尘制度。每天用专人专车进行洒水降尘,尽量减少大气环境污染。③根据大气环境保护要求,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等。④水泥采用袋装水泥,实行封闭装运,设专库存放,筑路材料在运输中杜绝洒落飞扬现象,防止空气污染。⑤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指定专人经常洒水保持湿润,避免过往车辆扬尘影响到周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⑥场内易吹散、飞落材料堆放采取相应履盖遮挡避风措施,减少扬尘。材料和土方组织运输时,为了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⑦筑路材料及土、石灰等堆放尽量远离居民区及河流、水塘等水域,必要时进行遮盖,防止污染空气和水体。

2.2 对周边土壤的影响及治理

城市道路路基施工过程中,会对道路区域的物理和化学环境造成改变。对于路基施工所产生的挖方断面,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坡面防护工作,在雨季容易引起塌方,导致水土流失,影响周边环境。此外,路基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较多,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周围土壤污染。

解决对策:①项目部根据工程各施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类工程预防措施。根据设计图和实际挖填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挖填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工程施工挖填土坡面的冲蚀;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土料场,做好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工作。②路基开挖时,选择好对地形、地貌和植被影响最小的施工方法,边坡挖好后,及时做好防护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植被破坏。③路堑和高路堤边坡、筑路开挖形成的土地及集中弃土、渣场地按要求及时种植花草、树木,岩质边坡栽植蔓生植物。④做好保护公路两旁古树名木和法定保护的树种工作,即使处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如有可能也要尽量保护。

水土保持的非工程措施是对水土流失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如何防治减少或避免水土流失,具体办法是:①在施工路段开挖区:做到分层一次开挖、装运,避免开挖松土停留和多次开挖、装运,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雨天不允许土方开挖。②施工路堤填筑区:采用分段分层填筑方法,做到堆土推平碾压一次过关,避免堆填土时间过长导致被雨水冲刷而水土流失,造成农田污染,填筑时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③在挖方余土转运时:做到准确计算挖、填土方量,合理调运,减少运距,以减少运土过程中的散失。④弃渣时:弃渣场从高处往低处集中堆放,做到填筑推平一次过关,达到堆填高度的区域,立即植树植草绿化,避免堆填土时间过长,造成大的水土流失。

2.3 噪音影响及治理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搞好平时机械维修保养工作;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解决对策:①运输车辆在集居民区行驶时,不许高声鸣笛,车辆机声保持正常,噪声符合环境噪音标准要求。施工现场严禁使用噪音超标不合格车辆。②压路机及桥梁施工时,尽量避开中午民众休息时间。

2.4 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及治理

路基施工的工程量较大,如果路基开挖的土石方、路堑防护及排水工程挖基和清淤土等随意堆置,会占据周遍地快的空间,并且影响道路的畅通。此外,路基施工的过程中,该路段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车辆的同行,如果路基施工的工期较长,会更加造成交通不便利。

解决对策:施工过程中,路基开挖的土石方等均需集中堆置,且控制在征用的临时堆渣场土地范围之内,堆置过程中做好堆置坡度、高度的控制及位置的选择;尽量将挖填施工安排在非雨汛期,并缩短挖填土石方的堆置时间;施工现场重要部位按文明施工要求设置围挡和警示标志;建筑材料及借方的运输将经过若干交通干线,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减少沙石料撒落,材料运输应量避开交通高峰的时间,确保城市交通的畅通避免交通安全事故。

3 道路路基设计中要体现环境保护原则

(1)路基设计中的周围的景观建设。为给司乘人员创造舒适的行车环境使公路与沿线自然、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在绿化的设计中要考虑了路基周边景观的要求。路基旁的绿化增加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开花植物,低路堤以观赏性植物为主、高路堤以乔木,较高的灌木为主进行立体绿化。使公路沿线有绿色。另外绿化构思要采用大块色、粗线条,以适应高速行车的观赏要求,并配置浇灌设施,以保植物成活。

(2)路基设计中要节约建设用地。结合我省公路行业的实际情况,从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入手,解决节约建设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在路基建设前期工作阶段.把握好线位走向,做好线位方案甄选,在管理方面,公路管理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用地问题,进一步明确责任,研究对策并制订相关制度,落实公路建设中节约土地和生态保护的各项措施。

(3)路基设计和施工应与城市规划和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有效利用原有地形,避免高填深挖,防止诱发地质灾害,并应充分评估对沿线重要建筑、城市设施和历史古迹的影响。路基设计前应进行调查和勘察,获取路基设计所需的各项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4)堆料场远离饮用水源、水井、河、渠、池塘等地表水体。混凝土拌和场、预制场、机械加工点均宜远离居民集中点,距离不得小于200m。混凝土搅拌站、堆料场、材料加工场应设在居民区的下风向。当无法满足时,应采取适当的防范和隔离措施。

(5)路基严格遵照设计要求,先防护后施工。路基、路堑边坡视高度、土质岩石风化程度及稳定情况,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锚固、喷护、浆砌片石坡面防护、草皮防护、砌筑挡墙及护面墙防护。挖方高度大的,按设计要求设置碎落台。路堤边坡视高度、填料性质、水文条件,采用护脚、挡土墙、拱型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护坡道、绿化等方式防护。

4 结 论

城市道路建设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固然重要,但是,与此同时必须要兼顾公路周边的环境问题。在城市道路路基设计阶段,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很自然的融入设计中,走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面对路基施工对周边动水源、大气、土壤等资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周边交通、景观的影响,应该采取防治结合的办法,在施工前做好预防工作,施工中加强环保意识,公路正式运营以后做好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将环境污染减至最少,最大限度保护和改善了周围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少云,张建巍.公路及城市道路路基施工技术[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吴红彬,马军委.浅谈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要点[J].华章.2010(10).

[3]吕志勇,王明秀.小议城市道路路基施工排水技术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4]欧秀英.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探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12).

上一篇:如何训练足球体能范文 下一篇:循证医学的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