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0:59:45

环境治理方法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评价

1概述

在勘查区范围内开展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核实工作,查明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特征、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定危险区范围。本文以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调查为实例进行浅析。

2地质灾害勘查方法

通过本次排查的工作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地面调查(包括1∶5万草测,1∶1万正测、原台账地灾点核实)、1∶2000工程地质测绘、数据库建设、地灾易发分区。

2.1资料收集与分析

(1)收集地灾现状及防治资料,包括:绥阳县最新地质隐患台账、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数据、绥阳县矿山地质灾害调查数据;(2)收集绥阳县相关基础地质图,地表水系分布图,气象、水文、地形、地貌资料;(3)收集社会、经济有关资料及遥感解译资料,将绥阳县地质灾害类型划分为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

2.2地面调查

野外调查工作采用1∶10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地面调查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遥感、地面调查、地形测绘、物探及钻探等手段,详细查明调查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以及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分布状况。总结调查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并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2.2.1新增地质灾害调查根据区域排查结果、群众报灾或地质灾害主管部门提供的信息,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严格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61-2014相关要求进行。对调查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应填写调查表,绘制素描图。标注在1∶10000地形图上,注明地层岩性、产状等地质要素。2.2.2现状地质灾害核查应全面收集、分析已有的各种相关调查成果和资料,实地核查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主要包括:(1)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地质灾害体现状变化情况及演化趋势预测;(3)危险区范围变化情况;(4)威胁对象变化情况;(5)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3工程地质测绘

1∶2000地质灾害测绘主要是针对典型灾害点,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的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详细查明灾害的位置、空间展布、发育、结构、变形破坏迹象等方面的特征,查明其影响因素。

2.4地质灾害调查及复核情况

本次调查复核了绥阳县原有的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新增了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合计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18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2.1%;崩塌27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8.2%;地面塌陷2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6%;泥石流2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6%;不稳定斜坡6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0.7%;地裂缝1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8%;崩塌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是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为中型的7处和小型的49处,分别占总数的12.5%、87.5%。共威胁465户2086人的生命安全,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935万元,以崩塌、滑坡灾害的险情为主。其中高位地质灾害为1处,为旺草镇萝柏村小坪组柏乡湾滑坡,占总数的1.8%,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为中型,共威胁22户8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地质灾害分布类型见图1。图1地质灾害分布类型饼状图

3地质环境条件及治理

3.1地质环境条件

(1)地层岩性上的分布特征。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内的碎屑岩分布区及软硬相间质岩类分布区,且主要分布于奥陶系中统十字铺组(O2s)、奥陶系下统宝塔组(O2b)地层中;在硬质岩组及软硬相间的组合地层和强风化地层中主要发育崩塌地质灾害,如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2)地形地貌上的分布特征。在地形坡度较缓的斜坡地带(坡度为20°~40°)主要发育滑坡类地质灾害。在地形坡度较缓的斜坡地带(坡度大于50°)主要发育崩塌类地质灾害,调查区内在高陡临空面的陡坡和陡崖地段发育崩塌的地形坡度一般大于50°。(3)地质构造上的分布特征。地质构造的综合影响分布:地质构造可控制岩层的岩体结构及其组合特征又控制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综合控制影响作用。调查区内断裂、褶皱地质构造发育,主要构造走向为近北东向、南北向,有利于地表水下切侵蚀形成深大河谷或峡谷等地貌。区内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发育,导致岩石破碎,在地形坡度大,在地形深切的区域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一般发育在地形坡度大、地形起伏大、深切河流两岸、地质构造发育区域,说明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发育情况对地质灾害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3.2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1)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发育于断裂破碎带及其影响区域内,受风化卸荷、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区内发育有深、大主控节理裂隙面。在地震、暴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该崩塌体沿深、大主控结构面发生整体崩塌变形。该类崩塌规模、一次崩塌方量均较大。(2)主要发育于软硬相间地层、互层、工程地质岩组区内,由于差异风化作用影响,薄层岩体底部易形成差异风化凹腔。一方面由于差异风化形成凹腔使岩体失去支撑,另一方面加剧区内岩体风化卸荷作用。在这种差异风化和累进性破坏作用下诱发了崩塌变形破坏。(3)发育于由页岩、粉砂岩、粘土岩等组成的软质岩层内,为较好的隔水层,其中粘土岩层遇水易软化,为易滑岩层,此外,因抗风化能力弱,风化产物力学性质差,缓坡处残坡积层厚度大,降雨天气易形成滑坡。

3.3地质环境治理方法

针对地质环境条件及地灾发育特征,在进行地质环境治理时通常采用切方工程进行降坡处理,在软弱地质环境地段针对不同的地灾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法。崩塌治理方法有:削方、嵌补、支撑、主动网、被动网、锚固等治理措施。滑坡治理方法有: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拦石坝等。泥石流治理措施:排导槽、谷坊坝及植树等。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主要有搬迁避让或治理两种方式,同时辅以位移监测仪器对地灾的位移进行监测,做到派专人随时进行监测,一旦有危险发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进行群测群防工作。

4结论

(1)本文通过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分析,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根据其特征进行工程设计从而达到治理地质灾害的目的。(2)利用先进的勘查方法对绥阳县境内的隐蔽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查明了岩土体结构。(3)通过勘查对县境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级,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向宁,吴俊,唐祺.地质灾害防治的勘察和设计工作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9(8):267.

[2]顾韶秋.地质灾害勘察方法与防灾策略研究[J].施工技术,2019,48(1):1501-1503.

[3]王寅冬.探讨地质灾害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17(8):80-81.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掌子面治理;采矿平台治理;废渣堆积边坡治理

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081-02

0 引言

京昆高速沿线保定段满城县境内周边建有多处建筑用白云岩矿山,矿山经多年开采形成多处残岩断壁、采矿平台、废渣堆积边坡及多处崩塌、不稳定边坡灾害隐患。矿山开采彻底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和景观,取而代之的是千疮百孔、弃渣漫山的人文景观,影响河北省对外形象。为改善京昆高速保定满城县境内段的交通运输环境,确保京昆高速安全运营,保定市国土资源局对其沿线建筑用白云岩露天矿山采取了关、停、并、转(搬迁)等管理措施,自2012年6月开始,先后开展了系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本文对相关矿山地质环境掌子面治理、采矿平台治理、废渣堆积边坡治理、绿化工程树种选择等方法与技术进行总结,对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与业内同行进行探讨。

1 掌子面治理工程方法与技术

保定满城县境内段建筑用白云岩露天矿山,因采矿活动形成的掌子面均为高陡岩质边坡,边坡高度一般为10m~100m,边坡角度一般为45°~75°,爆破开采在掌子面上形成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危岩体,易发生崩塌或掉块。

京昆高速公路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的距离一般在100m~1000m,部分治理工程局部位于爆破安全范围以内,因设计工作多回避爆破施工方案,工程中一般禁用爆破法施工。掌子面危岩清理及掌子面上种植池或台阶开凿等一般采取人工结合机械的手段,因未受爆破震动影响的岩层岩石坚硬,工作面高且狭窄,决定了在掌子面上开凿种植池或台阶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但治理工程涉及的掌子面均在高速公路的可视范围以内,掌子面的治理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体工程的治理效果。因此,掌子面治理工程既是工程的治理难点又是工程治理的重点,选择有效、合理的治理方法与技术十分重要。

1.1 掌子面危岩清理

1.1.1 危岩清理方法与技术 掌子面危岩清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残存在掌子面岩坎、岩腔或裂缝中的块石和碎石;二是受爆破震动影响或被裂隙切割形成的危岩体。工程设计一般根据掌子面的高度、危岩体数量和规模大小、坡面和坡顶松散物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清危方法和工艺。一般根据危岩实际情况,掌子面岩坎、岩腔或裂缝中的块石和碎石,设计采用蜘蛛侠人工清理方法,主要工具为撬杠和锹镐;受爆破震动影响或被裂隙切割形成的危岩体,因需清理量大,设计采用搭设综合脚手架人工清理方法,主要工具为撬杠和千斤顶。

1.1.2 上述清危方法优、缺点 人工结合机械手段清理危岩的方法,优点是投入少,比较安全。缺点是坡面的大块石、受爆破震动及裂隙切割形成的危岩体,因体积大、需清理量大,人工无法彻底清除,宜留下安全隐患。为彻底消除掌子面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对人工无法有效清除的较为集中的危岩体,建议设计之初即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写爆破专项设计,在保证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浅孔爆破法进行清除。

1.2 掌子面绿化工程 以京昆高速沿线(保定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二期项目施工A包为代表工程,设计掌子面绿化工程为在掌子面上利用凿岩设备等距(6m)开凿种植台阶,开凿台阶宽度一般0.6m,高一般0.8m,台阶上砌筑种植池,外缘用M10水泥砂浆砌筑水泥砖池壁,壁厚0.12m,高度0.4m,然后在种植池内覆土,前后栽植爬山虎两排,每延米栽植爬山虎幼苗5棵,以达到垂直绿化的目的(其他工程类似绿化方法为在掌子面上利用凿岩设备凿取种植池,“品”字形布置,种植池间距2m,行距不大于12m,种植池长、宽、深基本规格为1m×1m×1m,然后在种植池内覆土种植爬山虎。

工程实践表明,在高陡掌子面上利用凿岩设备开凿种植台阶,因岩石坚硬、施工空间狭小,施工十分困难。人工开凿台阶、台阶砌筑种植池绿化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掌子面全面绿化,绿化效果较佳;缺点是工艺烦琐、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存在诸多不可预见因素。

2 采矿平台治理工程方法技术

2.1 平台整理 设计一般要求根据采矿平台的现状,“因地制宜”,“随坡就势”进行平整,避免大开大挖,防止出现新的地质环境问题。平台整理以机械手段为主,辅以人工相结合。平台整理宜充分利用掌子面治理工程形成的废渣,粗粒铺垫于底层、细粒铺垫于顶层,回填废渣宜采用推土机分层碾压法,单次回填厚度不宜大于30cm,碾压遍数3~4遍,压实系数宜不小于0.93,废渣回填总厚度以不小于1m为宜,以为生物工程绿化提供基础条件。

2.2 覆土造地及植被绿化 采矿平台覆土造地及植被绿化工程,设计多采用全覆土造地生态重建技术。这种方法是完整基岩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最有效的方法,其工艺简单,易于实施,亦称客土法。即从异地运进土壤,覆盖在采矿平台之上,客土厚度一般60cm以上,以利于植物生根发芽、成活为原则。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空气环境治理;雾霾临界状态;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61-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机动化、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差,雾霾天气日益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同时,还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战略措施、技术措施加强雾霾治理,不断的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因此,文章针对空气治理中雾霾临街状态与治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雾霾临界状态

基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理论,可以将大气粒子看做在三维空间中的晶体,相邻晶格的大气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大气中还存在一些尘埃,这些尘埃可以随机的附着在大气粒子上,当覆盖的尘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大气粒子被称之为烟尘颗粒,并且密度超过特定数值后,便形成雾霾。也就是说,灰尘是随机而不是均匀的覆盖在大气粒子上,当大气粒子上覆盖了一些灰尘之后,会导致其表面积的增加,这样会吸收更多的灰尘,进而产生一种“优先连接机制”,该机制以“强度”为核心。显然,该系统符合无标度系统属性,若采用网络进行描述,可以将该系统描述为无标度、随机、复杂的网络,同时可以将雾霾当做是网络的同步逾渗现象,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假设在二维空间内存在一个排放源,其排除的气体在该空间内自由扩散,最后在空间中“消失”,随着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该空间依然保持“纯洁”,但是在某一瞬间,废气排放量达到某一值时,该系统突然变成废气所标记的颜色,此时该空间不再“纯洁”,随着废气排放量的增加,这种污染程度也逐渐的加重。以某城市为例,对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废气排放量以及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值得注意的是PM2.5,该指标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个观测变量,以前并没有该指标,参考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P小于0.01,两者的比值范围介于0.31-0.96之间,计算平均值为0.72,这样能够大致估算出该城市1983年-2013年的PM2.5值,然后调整与之相对应时间点的空气质量指数差异,能够确定相应的数值,具体如图1所示,

图1中,左边为正常坐标,右边对横坐标进行对数标度,横坐标表示废气排放量,纵坐标为空气质量指数,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其变化状况,将横坐标缩小1000倍,基于PM2.5、PM10获得的数据,该数据小于1。当废气排放量介于15000-17500之间时,出现一个拐点,该拐点后空气质量明显降低,由图1可知,我国空气质量依然处于临界状态,尚未完全形成雾霾。同时也表明,如果废气排放量进一步增加,空气中颗粒数量达到甚至超过该临界点,则会显著的降低空气质量,当废气排放量处于临界区时,空气质量也处于临界状态,一旦超过该临界,系统将会出现显著的二次相变性质。只要出现轻微的震荡,将会导致带起发生突变,该突变出现之后将会呈现非常明显的非线性滞后效应。这也表明,一旦形成雾霾,将会非常顽固,超临界状态的雾霾治理难度也相对较高。但是,基于逾渗理论,当废气排放量低于临界点时,其治理的可行性相对较高,这也给雾霾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三、空气环境治理中,加强雾霾治理的有效方法

1.治理雾霾的战略措施

1.1 创新和调整驱动能源结构。通过探索新材料、新型能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铺路,在城市公共设施照明方面推广和应用太阳能,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设施的能源消耗量。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推广和应用小型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电系统,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清洁、节能、环保。工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改进生产工艺,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这样能够显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环境容量,根据环境容量确定是否承接外来产业,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必须考虑产业转移,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应先。

1.2 全民参与。雾霾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科学家,每一个公民都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因此,应该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中,这是赢得空气环境保卫战胜利的重要战略决策。在同雾霾战斗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自我做起,如少抽一支烟、少放一点烟花爆竹、少开一天车、少浪费一张纸、少用一盆水、节约一度电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公民对雾霾治理工作的实际贡献,每天坚持不懈,势必能够获得空气环境保卫战的胜利。

1.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产业,可能存在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能耗等现象,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听之任之,将会导致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应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上述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改进,同时大力发展少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烟尘的产生与排放,同时还能够降低能源损耗,一举多得。

1.4 增大治理力度,加快环境整治进程。为了增大雾霾治理力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雾霾治理上升到法律层面,能够做到雾霾治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确定环境保护的优先法律地位,在环境质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其二,加强执法监管,由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监管人员,采用分管的方式,明确监管责任,保证相关部门在雾霾治理工作中各司其职,严厉惩治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加快环境整治进程。

2 治理雾霾的技术措施

2.1 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油烟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造成雾霾的直接因素。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已经成为降低和控制PM2.5排放的主要措施。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技术,提高燃油品质,降低含硫量,开发系能源,如甲醇、CH4,改进发动机,改善燃烧过程;尾气净化处理技术,尾气回收处理排放,采用三元催化器处理尾气。

2.2 煤烟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煤烟污染排放,应该采取以下控制技术:燃煤炉灶改造技术,餐饮行业依然采用燃煤加工食品,针对该种现象,应该对燃煤炉灶进行改进,采用石油、天然气或者电力代替燃煤;燃煤锅炉改造技术,燃煤锅炉的烟雾排放量非常大,通过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造成燃气锅炉,能够有效的降低烟雾排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空气环境治理中的雾霾治理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全民参与,集群策群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战略、技术措施,坚持不懈的做好雾霾治理工作,才能够见到实效,才能够呼吸道清新、健康的空气。

参考文献

[1] 郑小京,郑君君,李超.雾霾逾渗动力机制及临界态下大气的治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753-756.

[2] 杨新兴,尉鹏,冯丽华.治理雾霾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J].前沿科学,2015,9(35):24-26.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130-01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质上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尽管农村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取得了繁荣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实质上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如果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不仅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背离,同时也会制约我国城镇化建设。而为了更好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就必须借鉴世界各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发展途径,同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探索一条有效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道路。

1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生态环境实质是一个有机系统,伴随人类的介入,物质与能量实现输入、输出平衡。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人类的过分集中,使得大量资源集聚,而资源的集聚带来的是生态系统平衡的被打破,在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环境问题凸显,在某些地方甚至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而环境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具体如下。

1.1 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

城镇化建设实质上是立体化、多元化过程,在这一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在现实建设中,我国许多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上存在许多问题,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不能够从土地实际应用出发,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污染严重。在城镇化建设中,往往误解城镇化的实质和内涵,单一将城镇化理解为建筑设施建设,这使得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阶段明显脱节,造成大量公共资源浪费。同时,许多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成本过高,原有城镇土地没有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不切实际的规划方案、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凌乱的建设布局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从而大量空闲土地荒废。

1.2 新城镇规划布局不合理、水源、空气污染严重

新城镇建设往往使大量农村人口聚集到新的城镇当中,人口的大量聚集对水、土地等消耗需求巨大,同时人口大量集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废弃物过分集中使得自然排污系统无法消耗,从而不能有效分解。进而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口急速集中在新城镇之中,就需要我们对新城镇进行合理规划,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排污系统。同时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新城镇之中,使得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不断增加,大量废弃被排放。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管理力度不足、体系建设不到位

我国目前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一个环境问题关系到多个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而在具体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投入力度往往不足。伴随城镇化发展的还有工业化,政府部门由于受到不合理政绩观的影响,往往以GDP来衡量自身发展,而忽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和财政支出。而对企业来说,因为环境污染所遭受的惩罚和代价较低,相对于自身所得来说,破坏环境所得收入往往高于处罚金额,环境部门的不作为往往给环境污染企业带来一定发展漏洞,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困难。

2.2 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

法制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指导,然而事实上,我国环境法法规建设远远不到位,不能够对经济社会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法律法规的不足,就为违法环境活动助长了气焰,同时也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而有些违法行为尽管有所涉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缺乏有机协调性,使得执法力度不足,不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同时我国的立法范围主要集中在重要的环保领域,存在界定不明晰的问题,在惩治具体违法企业时,执法难度大。同时,我国目前具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为较早时期制定的,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和管理约束。

2.3 政府及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公民及政府部门环境保护意识往往不强,政府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建设,而公民对环保知识的熟知度更是有限。政府在实际过程中,只顾经济发展,对违反环境保护的企业大多纵容,是的整个环境治理困难加剧。

3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法研究

3.1 完善和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导者,要重视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为低下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必会影响到公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只有大力推动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将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坚持实施生态环境治理。

3.2 加强环境保护执行能力建设、提升城镇生态管理水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环保队伍建设不足严重无法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因此要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建设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环境监管单位。同时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知识武装实践,提升环境监管部门城镇生态管理水平。

3.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合理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发展,走新型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结合最新科学文化水平,创造和发展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孙铁翔.农村城镇化与政府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分析[J].城镇化研究,2012(5):67-68.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秦岭金矿 环境治理 环境污染 固体废弃物

灵宝市的小秦岭是我国主要的黄金产地之一,同时黄金开采事业也是小秦岭甚至是灵宝市的主要支柱产业,通过开采黄金,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足,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开采黄金不仅使山(岩)体受到破坏,威胁到整个小秦岭黄金矿区的整体安全,而且开矿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由于处理手段落后而胡乱堆放,严重影响整个矿区的生态环境。这样粗放式的开采方式不仅严重地威胁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山体受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的任务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导致矿山环境破坏的因素,提出具体对矿山环境治理的方案。

1 小秦岭金矿山环境出现的问题

1.1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段的河南省灵宝市西部,面积316km2。在小秦岭金矿开采之前,整个矿区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而且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整个地区内还随处可见珍贵的树木和古建筑群。60年代初,河南省地质局派遣工作人员对小秦岭地区进行矿藏勘探,发现了小秦岭金矿。从此,金矿就成了小秦岭地区的主要矿产,每年在小秦岭金矿开采出的黄金数量众多。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秦岭地区的大规模采矿活动,之前受到保护的珍贵文物和稀有植物遭到砍伐和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而且开采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废弃矿渣和开采过后废弃的尾矿。这些废弃物严重破坏了矿山的生态环境。

1.2 地质灾害频发

经过长时间的开采,小秦岭金矿已经形成大面积的废弃采空区。这样的采空区的存在破坏了山体内在的平衡,而且在整个小秦岭采矿区中,有不同程度的山体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的情况出现,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这些地质灾害不断发生,有关部门进行灾后修复和重建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3 矿区内地形地貌遭到破坏

小秦岭原本还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繁茂的地方,自然环境良好,但是长期的金矿开采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采矿后的废碴直接堆积到地表,废石中含有SiO2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在晴天时,废碴的粉末使得空气中的粉尘增加,对当地大气造成污染;在雨天的时候,由于废石堆放不合理,泥砂顺着雨水流进入江河,对当地的水体也造成污染。而且,废碴本身就含有毒物质,对附近的农田植物等也造成一定的破坏,对整个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 矿山环境破坏因素分析

2.1 矿山自然条件因素

小秦岭地区地质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岩石多是断裂、裂隙。另外,该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多集中在夏季,而且夏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一半还多,并且多为暴雨,最大降雨量26.2mm/10min(1960年7月22日),地表径流大,极易发生山洪。这些自然条件,极易使矿区随意堆放在沟底或沟谷两侧的废矿废渣流失,破坏和污染下游地区环境,给当地人民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灾难。

2.2 矿山开采利用因素

小秦岭金矿矿石平均品位在6~7g/t,也就是说每生产6~7gA金,就要开采1t矿石,还要包括4~6t脉石,如果露天开采还需要剥离废石6~8t,这将直接导致排放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另外,小秦岭的矿山开采技术还比较落后,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区岩石的性质认识不到位,而且有关部门对此的重视不够,在开采时还采用比较落后的开采技术,比如“放大炮”、“崩塌法”等方式,这样势必会造成更多的固体废弃物,将严重占用、破坏了土地资源,造成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当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研究还很薄弱,对于矿区开采之前的保护不到位,同时对于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理和深入的分析,在开采完成之后对于废弃的矿石和渣滓没有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导致对于废弃物的利用效率低下。而且有关部门并没有未雨绸缪,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矿区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在问题出现之后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来进行研究,导致矿区的地质环境复原和改善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2.3 矿山企业经济因素

小秦岭金矿开采企业除了几个大型矿山企业外,其余都为中小企业,还存在大量的民采,且这些矿山企业分布相对比较零散。空间上分散的矿山企业布局造成了范围宽泛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利于集中保护和治理。矿山企业整体技术装备落后,工艺水平落后,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这就造成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加剧了本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另外,小秦岭金矿矿山企业负担普遍沉重。企业为了在矿区进行开采,每年要向有关部门缴纳一定的税费。而且这些费用种类繁多,且数额不小。比如排污费、矿产资源税、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补偿费等等多达三十多种。而且有的金矿已经被过度开采,能够开采出来的资源已经不多,有的甚至是已经枯竭。但是企业开采所承担的费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有的企业已经无法承担如此的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并没有加大自己的投入,而且也没有建立矿区开采过后相应的的地质地貌环境的恢复,这样使得整个小秦岭矿区的开采和环境治理及恢复工作进展缓慢,整个工作也困难重重。

2.4 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因素

目前,在整个的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有关部门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解决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惩罚的制度,一些企业在进行矿区开采过程中,只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质量及规模。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和开采后的恢复工作丝毫不重视,而且大部分的企业重开发轻保护,这样的开采模式必然会导致整个矿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跟不上。而且,即使是这样,相关部门并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导致一些企业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粗放式的开采。对于那些不注重矿区保护的企业没有严厉的措施可以制止他们的行为,对于变现良好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这样一来就使得矿区的环境治理的速度远跟不上被破坏的速度。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以下治理矿山环境的措施:

3.1 地下采空区的治理

采空区是矿区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空洞,对于矿区中出现的采空区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对采空区中的支撑覆岩要进行填充,只有这样全部的填充,才能够彻底消除地基沉陷甚至塌陷的安全隐患。其中,对于采空区覆岩进行充填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注浆充填法、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等等。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注浆法,而且填充效果也最好。对于矿区出现的采空区支撑覆岩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进行填充。要根据采空区不同的情况开确定。比如,对采空区的支撑覆岩进行分析后决定采用注浆填充法。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注浆填充法。所谓注浆填充法,是指将一些胶状的材料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制,将配成的浆液注入到松散的采矿区内,浆液凝结硬化后,可以对采空区进行有效的支撑、堵塞作用,确保地质能够恢复原貌,不至于发生地基塌陷的情况。所以,不同的填充方法适合于不同的采空区,对于这些方法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3.2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的治理

矿山的山体或者岩体在开采过后,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理,很容易出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现象。而且这些地质灾害要想从根本上进行整治非常困难。以泥石流为例来进行分析。泥石流具有产生地比较集中,而且松散的固体物质相对来说比较充足,在雨水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松散物质,而且不容易清理的特点。如果矿区开采后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治理,暴发泥石流的时候,冲下来的泥石流就会危害农田以及道路,而且在严重时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山体崩塌和滑坡同样也比较难以处理,而且发生灾害时破坏力也较强。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明白了矿区开采完后不及时治理的后果。所以,为了防止出现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首先在进行金矿开采的时候,根据金矿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采矿方式,同时要合理科学的选择排土的场地,不能够像以往那样对这些废弃物随便乱堆乱放。其次,在对废弃物进行治理方面,应该着眼于整个的泥石流流域,不能够只看到眼前小范围的泥石流区域。在措施上。可以采用造林、排导、改土、蓄水、拦挡等各种措施来进行综合整治。

3.3 对固体废弃物的治理

由于对小秦岭金矿的开采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长期以来,导致在金矿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矿山尾矿。这些矿山尾矿中含有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要想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治理,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矿山尾矿。所谓矿山尾矿,是指原来的矿山在经过开采等作业后,主要的成分已经被开采收集走,矿石的其他的次要成分和一些别的材质的金属经过加工处理后也得到回收,但是尽管如此,还有一部分成分含有量很低的产物无法进行回收和利用,导致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这些无法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就叫做尾矿。对矿山尾矿的治理和利用,首先就是要对尾矿的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和再次开发。

其实尾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巨大的用途。它可以作为一些建筑物的材料、修路地一些石料等,以这样的方式对尾矿的固体材质进行利用。这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也得到了印证。除此之外,尾矿中产生的固体材料还可以作为矿区井下充填的一些材料。这样一来,会大大提高尾矿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开采率,同时又将尾矿资源填充在地下,以利今后重新开采、利用。

3.4 土地复垦与土地整理的治理

小秦岭金矿的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开采占用土地这样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小秦岭矿区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其他地区的矿山开采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我国的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占用的问题会破坏小秦岭地区的自然景观,造成其矿区内环境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我们都知道,采矿工业等这些采掘工业往往都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这样的开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矿区土壤和植被的稳定性,加剧被开采地区的水土流失,并且在开采过程中,由于露天作业,导致施工现场和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烟尘和粉尘,对空气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另一方面,在对矿区进行开采时,由于采用的手段比较落后,基本上还是爆破的方法。但是爆破时会产生剧烈的冲击波和噪声,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所以,通过对矿区土地的复垦和整治,可以提高被破坏土地的利用率。

所以,在土地复垦和矿区地表整治过程中,一方面要控制再次破坏土地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已经被破坏的土地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土地复垦、造田,尽快使生态平衡得以恢复,保护自然环境,使已经废弃的矿区土地再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3.5 其它治理

除了上面论述以外,我们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环境治理:提高矿业开发的准入条件;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强矿业生态环境保护;调整矿山企业布局结构,实现矿业开发向规模型、集约型发展;认真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切实转变和改进矿山管理方式;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相关的企业走绿色矿山的发展之路;探索多渠道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筹资机制,等等。

4 结论

(1)小秦岭金矿存在的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泥石流隐患、地表塌陷、地裂缝、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2)导致小秦岭金矿环境恶化,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矿山开采利用技术、沉重的矿山企业经济负担以及欠缺有效矿山管理制度;(3)提出了从地下采空区、崩塌、泥石流、固体废弃物、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等方面对小秦岭金矿矿山环境进行治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邢永强.小秦岭地区泥石流发生趋势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7(8):20-23.

[2] 邢永强,郑钊,赵鸿燕,曹希强,张洪波.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成因、危险性评价及其防治[J].中国水土保持,2007(8):43-46.

[3] 王丽红,周青.生物入侵对城镇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及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46-58.

[4] 袁洪锋.我国水环境问题与人口、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分析[J].人口学刊,2001(5):10-15.

[5]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5-65.

[6] 张江华,杨梅忠,徐友宁,等.金矿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影响分析[J].黄金,2008.29(1):49-51.

[7] 郗金标,何源,许景伟,等.论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树种选择[J].防护林科技,2004(3):26-58.

[8] 鲁敏.北方吸污绿化树种选择[J].中国园林,2002(3):20-50.

[9] 苏经宇,周锡元,樊水荣.泥石流危险等级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3(2).

[10] 谭炳炎.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数量化综合评判[J].水土保持通报,1986(1).

[11] 邢永强,章煜.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灾害特征、分布情况与防治对策[J].河南理 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5):372-376.

[12] 陆尚旭.河池地区江河水质污染现状评价及防治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4 (2):41-43.

[13] 莫世江,刘勇,张鹏飞,等.岩溶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与保护[J].云 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9(5):24-27.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河流;人工湖泊;水环境治理

引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促进了城市人口的流动与聚集,提高了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功能也在逐渐向贸易型、服务型、消费型等综合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道路上,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水环境的污染恶化。水环境的建设发展对生态环境平衡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就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界都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不仅仅会影响城市进程的发展速度,更加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出现,所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是不可估量的,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文章主要针对城市河流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河流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建筑物群体的不断出现,河流覆盖面积在逐渐地减少,在此情况下,依托于城市发展建设而出现的人工湖泊工程成为了市政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水利工程之一。近年来,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导致了城市人工湖泊在发展中水污染现象极其严重,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打破了原有城市发展的生态水平衡系统,现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城市发展人工湖泊水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对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人工湖泊水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人工湖泊水环境污染恶化将对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从工业角度而言,不仅仅会增加其成本,同时还会影响产品质量,导致产品整体购买力下降。从农业角度而言,盐碱地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农业收成下降,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从环境角度而言,会破坏河道排水功能的使用,导致土地沙化,干枯,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水利设施而言,会导致混凝土钢筋腐蚀,影响使用寿命,增加维护开支,从而影响水利工程的效益。同时,饮用污水更加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早期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多以河流为依托,汇集在河流流域附近,这使得河流流域内的土地有着较为悠久的开发与利用历史,在长时间的土地开发过程中,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结构的失调都是得人类各种生产生活行为较为明显的作用于河流水环境,河流流域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这种河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会直接表现在人工湖泊区域内陆生植物、水生生物的破坏当中,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资源的自然增殖受到较大影响,最终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2 河湖水污染的原因

2.1 污染物大量排放而处理率和达标率较低

在城市工农业生产中,工业污染是生活中的主要污染,对其资源环境以及人们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中将未处理的水、气等污染物大量排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生态平衡以及自然环境水资源的发展。农业面临逐年负荷增加的状况,农作物化肥的大量使用也破坏了地表水的质量,针对这些污染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导致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2.2 河湖水量减少,稀释自净作用降低

在许多河段由于水量减少,无多余的清水去稀释污水,污水量大于径流量。如黄河甘肃段污径比为3.6,河南三门峡段为6.7,山东利津段为10.4。海河流域也是如此,河流水体自身的净化作用基本没有,水环境容量基本为零,甚至由于河道干枯,各种污染物大量进入河道,导致多种污染之间“复合污染”,使河流的治理更加困难。

3 水质环境影响分析

一般来说,城市河流人工湖泊的水质环境质量会受到来自面源与生活生产两个方面的污染影响。一方面,人工湖泊,尤其是靠近农作物耕作生产的人工湖泊,农药化肥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在未被农作物吸收的条件下会流入地表,进而在土壤侵蚀作用下影响人工湖泊的水质质量;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在不断建设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类工业、生活污水最终都会流入湖区,这种有机污染会较为明显的改变人工湖泊水体内Do含量,各种N、P元素也会给各种微生物、有机物的形成提供温床,最终使城市生活区下游河流变黑变臭,严重威胁人工湖泊的水质质量。

4 城市河流人工湖泊的水环境治理方法

4.1 加大生态绿化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工湖泊绿化与其城市发展保持一致,可以在人工湖泊附近进行绿化建设,改善人工湖泊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美化城市,真正意义上将绿化环境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突出城市发展的地域特色以及季节观赏性。

4.2 重视鱼类资源保护,恢复水生生物对人工湖泊的保护

水生生物的发展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人工湖泊的生态平衡,为其湖泊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所以相关部门以及有关人员必须加强鱼类资源的保护,进行人工鱼苗的养殖,形成多样性的湖泊生态湖,同时还要加强对捕鱼行为的监督控制,解决人工湖泊因鱼类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生态失衡现象。

4.3 重视湖区生态环境建设,明确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需要成立相关部门对人工湖泊区域内的各种生态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分析湖区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环境的发展方面,明确水环境保护的工作侧重点,进而构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

4.4 控制城市污染的排放,及时处理并加以控制

笔者认为面源污染与生活污染作为影响湖区水质条件的最基本污染来源,需要从源头上对其加以治理与控制。我们不仅要严格控制湖区上游沿岸农作物在耕作过程中各种农药化肥的使用,还应当在湖区与河流之间设置相应的截水排水管网,最大限度避免湖区遭受地表侵蚀污染水体的危害。

5 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同时对新时期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要求。城市河流人工湖泊作为当前城市发展与完善中的关键建设项目之一,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文章对城市河流人工湖泊的各种水环境保护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兴中,金宜亮,于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

[2]孙丽娜,刘晓敏,陈星.河道整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3]高硕学,董立东,葛鸿旗,等.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立法;环保教育;垃圾“分类处理”;环保NGO

继2013年廊坊市政府对重污染天气Ⅲ级黄色预警信息的多次,及环保部对廊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公布(超标天数比例为63.9%),本市的环境治理再次成了廊坊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日本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最终取得了“双赢”。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社会对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结合廊坊实际,找出动员廊坊全体市民全社会积极参与环保的有效措施。

1 日本政府提高环保社会参与程度的方法

1.1 完善国家环境立法体系

为确保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环保,日本政府不断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如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等。1970年制定了防治公害的6部法律,并对原有的8部相关法律进行修正。80年代,针对高技术污染问题,“新阳光计划”、“月光计划”开始实施。90年代,确立了“环境优先”原则。2003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从学校、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强化生态伦理与环境法制教育。

1.2 开展“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

在日本普遍使用“环境保健”而不是“环境保护”,一字之差折射出对环境的尊重和重视。

1.2.1 学校环境教育

日本政府早在1971年就决定在小学课程中增加有关公害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和理念,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必修课。孩子们还走出校门,参观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等。

1.2.2 家庭环境教育

为培养孩子们从小“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周六、周日妈妈们自发领着孩子到草坪捡纸屑垃圾。给他们看环保方面的书籍、电影等。

1.2.3 社会环境宣传教育

政府设立了节能日、节能月、节能检查日,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许多社区都有环保教育中心,如东京的板桥区环境中心是向社区的全体居民免费开放的。有的还有环保示范餐厅、人类自然博物馆、屋顶花园等;在宾馆、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资料。

1.3 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

节能环保是一项人人有责的公益事业,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

1.3.1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细致、到位的政策引导。从1980年,政府逐步执行垃圾分类。上胜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为帮民众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政府在居民区划定“垃圾指定丢弃处”并设有监控镜头,发现未按规定扔垃圾的,由专人追踪到户并将垃圾退回。严重违反者可能被视为犯罪。

(2)激励制度。建立困难家庭买分类收集桶的补助金制度。日本上野原市为鼓励市民减少垃圾和分类处理,对家庭购置电动垃圾桶设立了补助金制度。还设立资源回收奖,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

1.3.2 推动公众绿色消费

日本非常重视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运用经济杠杆来促进民众对环保的参与度。如为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实施低排放车认定制度。消费者购买通过认证的车辆,可享受不同幅度的车辆购置税和使用税的优惠;购置以天然气为燃料或混合动力车等低公害车辆的公共团体,可得到政府的补助金。其中的川崎市为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给予价差1/4 的补助,以及停车费、高速公路费等方面的优惠。

1.3.3 开拓畅通的环保参与渠道

政府为市民开通了畅通的环保参与渠道,保证了民众的监督权。如日本地方政府对与环保相关的信息都保持公开的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公告及时了解到环境政策的规定以及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贡献情况;通过参与听证会、递交居民意见书来对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1.4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环保

政府主要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引导企业转型,使其完成了从被动治污―主动治污―积极强化环境责任、提高企业生态环保形象的路线转变。

1.4.1 特别会计制度

日本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方面都会充分考虑对环保的投入。如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这类建设和运行费用高的环境基础设施方面都是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行。由于是政府行为,因此能做到污染物的最大无害化。

1.4.2 税制改革

对于从事环保设备的企业在税收方面加大设备折旧率、减免固定资产税等税收优惠。如川崎环保城落户企业使用指定节能设备,可选择设备标准进价30%的特别折旧或者7%的税额减免。

1.4.3 补助金制度

对于将3R技术实用化、技术开发期在两年以内的新企业,政府补助率最高可达费用的2/3。以川崎为例,环保城内的企业在引进节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方面,得到了政府给予的相当于总投资额50%的补助。

1.4.4 融资制度

对从事减少废弃物产生、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研究开发等活动的民间企业,可享受政策贷款利率;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单位可以简化贷款手续,延长偿还期限。

1.5 鼓励民间环保NGO组织的发展

目前日本的环保NGO在1.5万个左右,主要活动为推广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开展环境教育等。如从事废纸再利用的环境NGO,推动了白色度70再生复印纸普。政府通过多种途径鼓励环保NGO发展。1998年颁布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降低了NGO法人的准入门槛。在资金方面扶持,NGO的活动资金中政府扶持资金和补贴高达9.9%。

2 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廊坊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近年来,廊坊市把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在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来看环保现状还不乐观,市民、企业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很差。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社会全民对环保参与的经验值得廊坊借鉴。

2.1 完善环保立法、加强环保执法

廊坊市对环境问题的处理在法制上明显滞后,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白色污染”治理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等。廊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本市的法规政策,确保环保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可法律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化工厂不按规定排污、火电厂脱硫设施不达标、垃圾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等。因此廊坊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要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使其在治理环境时同公安、税务一样有更多的权威性。

2.2 完善环保教育方式

廊坊市民的环保意识不高,与政府对环保教育的宣传不到位有关。今后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通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途径来创新环保的宣传方式。如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学馆等一些公益场所开办体验式教育,促使市民加强忧患的环保意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墙报等工具加大环保的社会宣传力度。

2.3 制定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环保

与传统行政命令式的环境管制相比,经济激励政策对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效果更明显。廊坊市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的预算投入,用于鼓励有使用价值的新工艺的开发研制,并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减少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对引进的先导型能源设备、对企业采用的高效实用技术予以补贴并简化贷款手续等。

2.4 注重政策细节

注重政策细节及衔接,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政策效果,一些细节的疏漏就可能导致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如我国包括廊坊在内,对于垃圾也进行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但是分类不够细致,并且对哪些属于可回收、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没有详细说明,居民没有学会分类,导致分类失去了实际意义。借鉴日本做法,廊坊市政府制定分类手册,免费发放给市民。通过小区摄像头监督、舆论压力及奖赏、补贴等鼓励措施,保证垃圾分类能顺利实施。

2.5 确保公众参与渠道多样化

政府应积极拓展环保公众参与的渠道。借鉴川崎市经验,设立由政府官员、节能专家、居民代表和企业人士组成的“公益协会”,研究廊坊的节能目标和实施计划;开展社区环境对话,建立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建立全国性的环保NGO协作网,组织NGO及志愿者搜集环境信息,向市政府、人大、市政协提交有建设性的环保方案。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全体民众的努力下,廊坊最终会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治理、全民参与、根植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保网络,实现生态廊坊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窦林娟.日本提高环保社会参与程度的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6(6).

[2]齐依南.试论环境优先原则:以廊坊市为例[J].才智,2009(17).

环境治理方法范文第8篇

1重庆市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1.1初步形成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在贯彻落实国家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基本法规的同时,制定了《重庆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和《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暂行规定》、《重庆市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1.2初步形成了规划控制体系市国土房管局于2000年起,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的原国营6大矿务局片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工作入手,逐步开展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2005年,组织编制完成了《重庆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2008年8月,市国土房管局又组织了废弃矿井的专项调查工作,目前正在编制《重庆市废弃矿井治理(专项)规划》。2009年2月,市国土房管局又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城周矿山植被恢复子规划》,将其纳入《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中。为了对重庆市5大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进行土地整治、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编制了《重庆市五大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1.3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市国土房管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环保局于2007年2月出台了《重庆市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了全市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此外,重庆市还建立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恶化趋势,加强了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

1.4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初见成效重庆市陆续开展了许多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给当地的社会、生态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如九龙坡区华岩镇云峰村废弃工矿地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新增了大量的耕地,缓解了人地矛盾,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再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梁山四方井矿区的植被恢复治理,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系统;北碚区三汇二矿和三汇三矿的矸石山治理,有效地防止了矸石山的滑移,保护了矸石山对面的大片茶园不遭破坏,保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依旧突出重庆市矿山企业95%以上为乡村集体或私营小型矿山,这些矿山企业普遍存在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问题。

2.2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不足重庆市矿业开发历史悠久,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新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有的甚至十分严重,目前还缺乏治理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欠账太多,资金缺口较大。

2.3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法规制度不健全虽然重庆市初步形成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但是仍缺乏一些配套的、可操作性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制度。

2.4矿山开采和治理技术有待提高矿山开采和治理技术不能适应环境保护与整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份小型矿山开采方法、废渣、废水治理方法落后;二是土地复垦与还绿工程先进技术与方法推广不够,矿区的开采与土地复垦不能实现同步;三是缺乏专业的矿山环境治理的专业队伍、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体系。

2.5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有待进一步查清目前,重庆市仍有很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未进行实地调查,因此,还有待开展系统的基础调查工作,全面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状况。

3保护对策及建议

3.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矿山环境治理有法可依加快相关法律和规章的制定,建立起配套的矿山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与矿山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使矿山环境治理法制化。

3.2制定系统、科学的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全市矿山生态环境综合防治规划,并纳入当地社会和区域经济的计划中,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矿产利用开发方案中也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努力使矿山环境治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3.3加强对矿山环境治理的监督和管理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统一各方权、责、利的关系,加大监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加强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向上级汇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监管效率。

3.4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奖惩措施,促进综合治理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矿山环境治理资金,加强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将矿山环境治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比例。配套完善环境治理工作的奖惩措施,对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做得好的矿山企业应予以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与奖励。

3.5创新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机制完善“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机制,解决不欠新账的问题,对于历史遗留早已废弃的矿山,由政府牵头组织落实治理,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2]。

3.6依靠科技进步,树立典型示范工程,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在矿山环境治理方法上,要敢于改革创新。可以组织矿山环境治理的专业队伍,鼓励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矿山环境治理的科研工作,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体系,开展不同矿种、不同地区的治理研究,树立典型示范工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经验。

3.7实行承包责任制,加快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矿山环境治理要因地制宜、因矿制宜,充分发挥乡镇、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政治优势和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把一部分小型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承包给当地农民,全面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上一篇:科学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英语启蒙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