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系统范文

时间:2023-12-07 01:44:12

景观系统

景观系统篇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运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Some of its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principle, patch-corridor-matrix principle, the landscape pattern such as principle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guidance. I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ill be applied to,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s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不仅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也在显著扩张[1]。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显而易见。如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等[2]。这些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也受到影响。因为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塑造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采取形式和达到效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4].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学者Troll通过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5]。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6]。简而言之,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7]。

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势在于集中了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精华,克服了两者的弱点,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对空间异质性的管理[8]。

2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2. 1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 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 是指一个景观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形状) 在空间( 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 或强度)[9].景观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以及功能异质性, 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10]. 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11].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12].

2. 2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 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类型、大小、形状、边界、动态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13]。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灭绝等有重要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14]。斑块的形状则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15]。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16]。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17]。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廊道可分为三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18]。在城市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 way)、绿道(green way)和灰道(gray way)。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19]。绿道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型要素,即种植廊道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20]。而灰道就是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21]。

基质,又称衬质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22]。

2. 3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 往往是指空间格局, 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与格局不同, 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23]. 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 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24].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 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2)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 (3)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25].

3.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26]。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27]。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 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28]。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缺乏生态性思考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只强调了“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却相对忽视了生态性的思考[29]。

4.2 绿地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绿地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4 项[30],单以4 项定额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缺乏科学理性,难以反映真实性[31]。

4.3 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及忽视绿地生态性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往往依附于城市结构,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并未因生态性需要而优先考虑城市绿化用地[32]。

4.4 城市绿地系统编制、法制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33]。

4.5 城市绿地系统缺乏城郊之间的完整统一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34]。

4.6 缺乏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35]。

5.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36]。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3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以点―线―面的形式共同构成城市的绿色体系[38]。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在城市范围,公园、风景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都是以缀块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绿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这个景观单元的基质[39]。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40]。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41]。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42]。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43]。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 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44]。

5.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5.1.1 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45]。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46]。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47]。

5.1.2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48]。

5.1.3 独特性原则。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49]。

6.总结

基于生态学的相互关联思想,运用地理学的规划方法,综合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既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50]。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绿地规划融合原理对城市绿地各种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绿地景观格局,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

参考文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 28

[3]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4]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6]R・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哈滨. 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框架[ J] . 生态学进展, 1998, 5( 1) : 23- 33.

[10]王仰麟.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 J] . 自然资源译丛, 1991, 36( 4) : 43- 49.

[11]李海丽.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关注公路景观设计[J]. 现代企业教育 , 2008,(12)

[12]肖英, 刘思华. 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09,(02)

[13]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J].华中建筑,2001,19(3):59~60

[14] 隋艳.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9,(08)

[15] 郭玮, 张硕新.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6,(01)

[16] 卫凌志, 牛月波.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 民营科技 , 2008,(07)

[17] 傅立群.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葫芦岛市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 2007,(04)

[18] 吴兴琼, 张绿水. 浅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4)[19]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20] 夏娃, 黄守敏.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趋势[J]. 中国林副特产 , 2007,(05)

[21] 宗跃光.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22]唐东芹,傅德亮.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 J ]. 中国园林, 1999 (3) : 40 - 43.

[2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高峻,杨名静,陶康华. 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J ]. 中国园林, 2000 (1) : 53 - 56.

[26]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27]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8]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 ].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1) : 9- 14.

[29]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30] 王煜倩. 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8,(07)

[31]李敏.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J ]. 建筑学报, 1995,( 2) : 148-157.

[32]许克福.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7,5(2):39~41

[33]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4]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35]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

规划,1999,23(8).

[36] 姜允芳, 刘滨谊, 石铁矛. 城市绿地系统多学科的协作研究[J]. 城市问题 , 2009,(02)[37] 刘婧, 张培, 孙峻峰. 成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3)[38]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39] 李小龙. 金溪县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 2008,(12)

[41] 江阜家.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 2008,(11)[42] 郝本泉, 杜潇, 赵磊. 浅析现代居住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J]. 科技致富向导 , 2008,(24)

[43] 夏林. 浅析景观设计中生态价值的体现[J]. 国外建材科技 , 2007,(02)[44] 陈连波, 张国军. 浅谈生态位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8,(02)[45] 王萍. 景观设计须遵循自然辨证法[J]. 艺海 , 2008,(03)

[46]林耕, 夏青. 创造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深圳特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J ]. 建筑学报, 1997,( 12) : 37- 39.

[47]李嘉乐. 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 J ]. 中国园林, 1993 (4) : 42 - 43.

[48]赵慎,陈尔鹤. 园林生态学刍议[ J ]. 中国园林, 2001 (3) : 8 - 10.

[49]谷康,江婷,苏同向.城市绿地系统的地方特色初探[J].中国园林, 2005(12):36- 40

[50]张惠远,倪晋仁. 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 J ]. 城市规划, 2001 (7) : 15 - 18.

[51]王进,陈爽,姚士谋.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6).

景观系统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水利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水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到离堆公园的园林建设,都江堰景区处处渗透着水利文化的影子,水利文化就是都江堰景区的灵魂。例如,鱼嘴分水堤的创建,它不同于传统堤坝,为拦水的横“一”,是一个分水的竖“1”。就是这个“一”字写法的简单变化,在人类治水的历史中却经历了血与泪的洗礼与磨练,这个变化昭示了在人与水的关系中,人类终于站起来了,掌握了主动权,变水患为水利。这种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大禹,并将其发扬光大。竹笼和杩槎在水利工程的建造中的运用,也是都江堰水利文化典型的代表。竹笼以柔克刚、聚少成多,在都江堰治水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二,园林文化。是人们在利用空间进行审美时,构筑建筑物、栽种花木、掇山理池等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它包括建筑小品、假山、人工池、动物以及安排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和思想。作为风景名胜地的具有景区,园林文化在离堆公园、二王庙、玉垒山公园均有体现,而离堆公园尤为突出。其中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一处假山的堆叠,还是一丛花木的摆放,都非常讲究。其中众多的川派树桩盆景的离堆的亮点。比较遗憾是后来修建的堰功道一改中国传统园林的幽深、曲折为平直、对称的西洋园林风格。二王庙和玉垒山的园林建造也十分出色。作为道教建筑群的二王庙因地制宜,布局严谨,建筑杰出,为川西道教宫观的代表。而玉垒山各处建筑的建造也非常注重与环境的配合。

其三,祭祀文化。是人们为表达对于不可征服神秘力量的敬畏而形成的仪式、节日、禁忌,并因此修建的寺庙、神坛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江堰景区的伏龙观、二王庙、城隍庙均包含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内容。除此之外,二王庙的庙会、都江堰放水节等节日和活动都蕴含大量祭祀文化。

其四,其他文化。此外,都江堰景区还有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

3.2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主要包含水利文化、祭祀文化、园林文化、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诸方面。但由于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涉及面较窄,与景区核心文化价值关系相对疏远,因此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主要集中于水利、祭祀、园林三方面。其地位分述如下:

3.2.1水利文化为核心

由于水利文化涉及都江堰景区的大部分地区,而且是都江堰景区的核心魅力所在,所谓“拜水都江堰”,这里的水其实准确来讲就是“水利”!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甚多,水文化发达区域也应以长江中游平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而水利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则都江堰当仁不让。因此水利文化在景观文化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3.2.2园林文化为依托

红花也要绿叶配,再有文化底蕴的名胜如果没有美景点缀,也是不够完美的。都江堰景区植被覆盖率高,奇花异卉、亭台楼阁、山溪盆景点缀其间,使其更加耐看,增加了景区的魅力。游人在或走或停之间,美景满眼、步移景异、美妙异常。离堆公园、二王庙、金刚堤、玉垒山公园均有园林做背景。因此园林文化为都江堰景区文化系统的依托。:

3.2.3祭祀文化为皈依

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敬神、庙会、放水节都是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二王庙、伏龙观都是为了祭祀都江堰的修建者的。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表达了当地先民淳朴的感恩心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郎的生日、六月二十六李冰的生日,人们都要在二王庙举行隆重的庙会,将他们当神仙进行祭祀。从宋朝起,每年清明放水节,地方政府高官要亲自主持都江堰放水大典,沿袭至今,形成了一个盛大的集会和节日。这些祭祀文化对于弘扬水利文化精神,净化和升华旅游者的精神世界都有莫大的好处。这就如同宗教旅游者的朝觐一般,可以升华旅游者的精神。因此祭祀文化为景观文化系统的皈依。是我们建立景观文化系统的目的—增智益神、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在开发旅游景区时高屋建瓴,从文化的深度解读旅游景区。而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需以水利文化为中心,园林文化为背景,祭祀文化为皈依。

参考文献

[1]查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W.麦金托什.旅游业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

[2]李琼英,方远志.旅游文化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

[3]刘敦荣等.旅游文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9.

[4]陈宗海.旅游景观文化论[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5]杨济中.“秦修都江堰”的十大疑点[EB/OL]./product.free.10008640.1/.

景观系统篇3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7年04期

景观系统篇4

关键词:城市交通景观;和谐发展;景观策略

1 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景观设计中不变的通则。在城市交通景观中,结合场所特征,车行和人行的空间关系充分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不同需求,反映各种不同意识形态,进而吸引人,并给人以深刻的城市交通景观印象。

1.2 文脉传承原则

城市交通景观通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历史、人文属性的场所空间常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城市个性的展示点。遵循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通过景观手段及措施,保护、凸显极具地方特色的景观,使之成为城市交通特色的载体和反映城市面貌的窗口。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4大支柱之一,城市交通景观的发展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结合绿色交通,将绿色、生态理念植入城市交通景观中,倡导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可实施性原则

城市交通景观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景观、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满足设计寻求的前提下,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合实际地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 景观策略

2.1 文化策略

2.1.1 城市雕塑――文化地标。城市雕塑打破城市的呆板和拥挤,使城市文化环境得以升华、延伸。立足城市文化,设立不同属性的城市文化主题雕塑,突出表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2.1.2 城市街道――文化界面。城市街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街道建筑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界面。城市景观与交通的和谐发展不仅局限绿化,还应注重街道建筑界面与附属设施的文化表达,更能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2.1.3 设施小品――文化要素。市政设施小品是现代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元素。它服务于城市交通,又影响着交通的机能和形象。1张椅子、1个电话亭、1个公交站这些景观细节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作为城市名片反映着城市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氛围。

2.2 形象策略

2.2.1 城区入口――形象展示窗口。城区入口作为形象窗口带给人城市的第一印象,通过提亮景观绿化、景观构筑物等的形式,打破疲劳,唤醒感官,给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感受,是城市形象重点打造的关键点。

2.2.2 景观大道――形象展示界面。景观大道是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主要界面之一,是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景观大道结合城市自然、历史和文化等要素,规划设计城市景观。

2.2.3 旅游路线――形象展示路线。旅游路线景观是城市形象展示带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直接影响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单纯注重单个景点的保护和建设,同时应该提升沿线游览感受,打造精品集美旅游路线,从而提升旅游品质,促进集美旅游消费。

2.3 生态策略

2.3.1 道路绿地――城市生态廊道。结合城市交通设计的带状绿地,不但能提供舒适的交通环境,同时形成城市生态廊道,起到串联生态斑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2.3.2 道路海绵――城市雨洪管理。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景观手段,与市政雨水、污水等系统相结合,完善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

3 结语

景观系统篇5

1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与专家系统(ExpertSystem,ES)的结合已发展成地理研究方法中的新一代研究模式。目前,国内外专家对GIS与ES相结合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知识表示、空间知识发现、推理机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采用GIS与ES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及景观的评价。近年来,公路景观环境的评价技术大多用3S技术进行评价,而将ES引入到公路景观评价中将使未来公路景观评价更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本文运用模糊评价法对生态景观进行评价分析,介绍了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的一些基本概念,描述了公路景观评价系统的基本结构,公路生态景观评价中涉及到大量的模糊数据和模糊规则,主要说明了模糊推理机的实现以及基于可信度的多维模糊推理的执行过程。 2GIS与ES相结合的应用现状 2.1应用现状 大多GIS与ES结合的应用主要停留在数据库查询、空间数据的简单分析和成果输出显示上,而对于复杂、抽象、不确定、模糊与动态变化的空间问题无法提供足够的决策支持,缺乏知识处理和进行启发式推理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引入知识处理、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为GIS提供一种模仿人类思维推理逻辑的采集、组织和使用知识的方法,并且进行综合分析和对空间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有效工具[1]。 2.2GIS与ES的结合形式 目前,GIS与ES相结合的形式分为:松耦合和紧耦合2种形式。通过表1说明这2种结合方式的联系。 2.3GIS与ES的结合内容 ES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库和推理机,在与GIS一体化中,知识库-推理机模式成为现在的研究基础。知识库中知识的特殊在于地理学知识内容极其丰富,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自然属性的多维特征。地理学研究是以单要素因子为基础,如坡度、坡向、土层厚度等。单要素因子是时间与空间的函数,如坡度P可表示为P=f(x,y,z,t),其中,x、y、z是空间坐标;t是时间坐标。由此可知,一体化后的知识库比纯粹的专家系统复杂。现阶段在GIS与ES一体化中所应用的推理、控制策略,采用的大多是唯一、确定性推理方法,如三段法、溯因法、归纳法等。 3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 3.1模糊集合的定义 在经典集合论中,论域是要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对象全体组成的一个普通集合。模糊集合的定义是论域U={x}上的集合A,可由隶属函数μA(x)表示,μA(x)在闭区间[0,1]中的取值称为x属于模糊集合A的隶属度,若隶属度越接近1,则x属于A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即论域U={x}上的模糊集合是指U中元素的x具有某种特征或性质的元素集合,论域元素总是分明的,但元素x属于集合A的程序是不分明的,因此,集合A是一个模糊集合。如果论域U是有限域,即U={x1,x2,…,xn},则U上的任一模糊集合A可表示为:11221()/()/()/()/nAAAnnAiiiAμxxμxxμxxμxx==+++=∑L其中,μA(xi)是xi属于A的隶属度。如果论域U是无限域,则U上的任一模糊集A可表示为:()/AxUAμxx∈=∫,∫不是积分符号,是表示无限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的符号[2]。 3.2模糊知识表示 3.2.1模糊命题 含有模糊概念、模糊数据或带有确信程度的语句称为模糊命题。它的一般表示形式为:xisA或者xisA(CF)其中,x是论域上的变量,代表所论对象的属性;A是模糊概念或模糊数,用相应的模糊集及隶属函数刻画;CF是该模糊命题的确信度或相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程度,既可以是一个确定的数,也可以是一个模糊数或模糊语言值。模糊语言值是指表示大小、长短、轻重、快慢、多少等程度的修饰词,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的模糊语言值集合。 3.2.2模糊规则 模糊规则的一般形式为:ifEthenH(CF,λ),其中,E是用模糊命题表示的模糊条件,它既可以是由单个模糊命题表示的简单条件,也可以是由多个模糊命题构成的组合条件;H是用模糊命题表示的模糊结论;CF是模糊规则的可信度因子,它既可以是一个确定的数,也可以是一个模糊数或模糊语言值;λ是规则的阈值,用于指出规则可被使用的限制。 3.3模糊匹配 为了确定规则的条件是否可与证据模糊匹配,需要对2个模糊集A和B计算匹配度δ(A,B),若δ(A,B)≥λ,则认为A与B匹配[3]。 3.4带可信度的多维模糊推理 规则if(x1isA1)∧(x2isA2)∧…∧(xnisAn)thenyisBCFE。求多维模糊推理的结论可信度CF的步骤如下:首先选择组合条件与多个证据的模糊匹配方法,求得组合条件与多个证据的总匹配度δ(E,E’),总匹配度的计算方法为:'(,')min{(,)1,2,,}iiδEE=δAAi=nL若δ(E,E’)≥λ,则规则的前提条件与证据可匹配;否则,不可匹配[4]。 4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区域地理规划方案评价的重要方法,它既适合于可直接量化的评价指标,也适合不能直接量化的评价指标,特别适合后者[5]。该模型的主要步骤如下:(1)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集F,F=(f1,f2,…,fn),即评价指标体系由n个指标组成。确定每一评价指标的评价尺度集E,E=(e1,e2,…,em),即给每一评价指标分为不同等级并赋分值。评价指标集可以是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集合。(3)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集W,W=(w1,w2,…,wn),即权重集元素数为n个,与评价指标个数相同。(4)按照已经制定的评价尺度,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即使对同一个评价指标的评定,由于不同评价人员可以做出不同评定,因此评价结果只能用第fi评价指标做出第ei评价尺度的可能程度的大小表示。这种可能程度称为隶属度,记作rij。因为有m个评价尺度,所以对第i个评价指标fi有一个相应的隶属度向量Ri,Ri=(ri1,ri2,…,rij,…,rim),i=1,2,…,n。替代方案Rk的评价指标集的隶属度,可以用隶属度矩阵Rk,表示如下:在矩阵Rk中,元素kkijijdrd=,d表示参加评价的专家人数,kijd指AK替代方案第i评价指标fi做出第j评价尺度ej评价的专家人数。可见,rij值越大,说明对fi做出ej评价的可能性越大。(5)计算替代方案Ak各评价指标的得分。计算如下:Sk=RkET(1)其中,ET为评价尺度向量的转置;Sk=(S1k,S2k,…,Snk)反映了Ak方案各单项评价指标得分。它可进行多个替代方案各单项评价指标间的比较,能提供许多有用的决策信息。(6)综合评价——计算替代方案Ak的综合得分,确定其优先度:Nk=WST(2)利用Nk的大小,可进行多个替代方案优先顺序的排列,为决策者选定方案提供直接依据。#p#分页标题#e# 5公路生态景观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系统基本结构 本文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分为人机接口(用户接口和专家接口)、综合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知识库、推理机、知识获取及解释程序7个模块组成。系统的结构体系采用GIS与ES相结合,能加强和完善GIS的系统功能,即采用智能控制界面和应用启发式推理,利用专家知识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咨询。整个系统在主界面菜单控制下运行,各模块能独立运行。本文系统程序采用Delphi7.0为整个系统开发平台,SQLServer2000为数据库,GIS由SuperMapObjects支撑[6]。系统基本结构如下:(1)综合数据库用于存放事实及评价过程中的初始数据、求解状态、中间评价结果、假设、目标及最终评价结果。(2)知识库是建立和维护本应用程序中与评价及恢复有关专家知识、经验等,此知识库中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得分值、图像、图片等知识,也构建了与空间数据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3)知识获取程序,专家通过人机界面将新的知识和经验或改变了的知识和经验输入到系统中,由系统对其归纳整理的过程。(4)推理机,包括推理过程中需要的规则集,根据评价模型的具体特点,目前采用的混合式模糊推理,原因是本系统要在评价的基础上给出恢复方案,由此需要结合正逆2种模糊推理方法。(5)空间数据库是将研究区内的地形地貌通过电子地图的方式存储到计算机中,在实施评价及恢复的过程中,根据推理机得出的评价及恢复方案,将空间数据库中的内容做适当调整,最终显示在输出给用户的电子地图上。(6)解释程序,将评价的过程通过解释处理程序将其显示给用户,利于公路生态景观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和初学者能够从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得到直观学习。(7)人机接口,将专家和用户的输入信息翻译为系统可接受的内部形式,把系统向专家和用户输出的信息转换成人类易于理解的外部形式,系统的应用界面是友好的人机接口界面。 5.2模糊推理机的实现 由于本系统中有大量的模糊规则,如“若两侧绿化树种好,则评价的评价结果为5”等,而且该评价又是由两侧绿化树种由其下层多个项评价的综合组成,每个下层项对两侧绿化树种评估结果的影响重要性不同,即按照不同的评价模型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价权重值。要得到合理的公路生态景观评价结果,需要对所有的下层项进行分别评价,最后综合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5.2.1推理机的构成 本文系统中的推理是基于知识的推理,是选择知识和应用知识求解问题,在此知识库和推理机是基于知识推理的基础和核心。本系统推理过程涉及的知识分为6类:(1)自然属性数据:用户输入在自然属性数据库中的自然属性数据;(2)模型数据:系统利用原始数据进行数学模型分析求得的结果或瞬时数据;(3)交互数据:推理机运行时要求用户输入的数据;(4)动态数据:推理机匹配规则时获取的中间结果,它们仅存放在动态缓冲区中,用来进一步推理或解释推理结论;(5)空间数据:将各种地理信息要素以图层形式实现;(6)多媒体数据:有助用户、专家对待评价处的情况进行立体、客观的了解和分析。 5.2.2推理工作流程 本文系统中的推理机工作过程为根据界面输入改变的综合数据库中的事实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进行匹配。选出所有成功匹配的规则并计算可信度值,根据冲突消解的策略选择综合数据库中没有的规则结论及可信度传播值,作为新的事实和事实的可信度加入综合数据库中,并将得出的评价分值逆向输入推理机中以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激发解释器将得到的评价结果解释为供决策者决策使用的信息。算法的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推理过程是一个求解问题的过程,问题求解的质量与效率依赖于求解问题的策略,即推理的控制策略。在本文系统中的推理机采用2种推理方式,即正向推理过程和反向推理过程。正向推理工作过程是:根据数据库中给出的已知事实,正向使用规则,即把规则的前件同当前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匹配,选取可用规则,若有多条规则可用,则按冲突消解策略从中选择一条规则执行,将执行规则的结论添加到综合数据库中,直至问题求解或没有可用规则。反向推理工作过程是:根据在数据库中给出的假设,反向使用规则,即把规则的后件同当前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匹配选取可用规则,若有多条规则可用,则按冲突消解策略从中选择一条规则,将该规则的前件添加到数据库中,直到问题求解或没有可用规则,推理即结束。 5.3GIS与ES的结合实现 本文收集了公路景观评价的专家知识和经验、景观破碎度的确定、景观评价系统的评价步骤、评价方法、评价模型等进行整理、分类。研究构建与空间数据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对评价模型、呈现景观破碎度的确定模型等的模型研究。建立与以上评价方法、知识表示方法和模型相对应的推理方法、推理机等的模块,基于景观评价技术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建立专家评价系统,并对景观信息进行评价。 6结束语 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以GIS和ES为核心的生态景观评价系统在公路生态景观协调发展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GIS与ES的结合不仅能够加强和完善GIS、ES的系统功能,也为GIS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和咨询,为ES的应用提供了完善的空间数据信息。

景观系统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除了担负着城市交通的作用,还起着展现城市景观和联系城市各个景点的景观廊道与景观方向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一样,必须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把握城市人群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通过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特定手段,对城市人群的视觉经验和生活实践进行构思。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意义

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角度而言,景观既可以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与地面风景风光, 又可以指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集审美性和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地表可见景观景象。对于人类社会活动来讲,景观具有一定的可辨识性、空间异质性以及生态规划设计的可重复性,对于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审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东西方环境设计理念的渗入为现代城市区域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蓝本。因此,景观构建设计者应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较多的经济价值因素、生态价值因素以及美学价值因素,通过特定的生态价值理论体系对具有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进行规划设计,以此重塑和优化地理区域与生态系统。景观布局设计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化城市道路的多元化功能需求,从根本上体现“安全、舒适、快捷、美观”的设计理念与指导性原则。

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 性质与功能相适应

性质与功能不同的道路所产生的路网也是不同的,因而现阶段的市政道路都有着其独有的特色。同时,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对于环境景观元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道路附属建筑、雕塑、绿地的风格及其设计特点而言,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点。

2、 道路景观设计应突出车辆的安全感

“危楼不可居,危栏不可依”,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安全的重要性,如果行车中无法保证安全,道路也没有美感可言。因此,安全感是道路景观设计的前提。司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会产生压迫、压抑等不良感受,此时更要保障道路的安全感。

3、 道路景观设计应强调路边的色质感

道路和沿线的绿化、构造物等的色调搭配等都会影响道路的景观设计,好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欢快的感受,可以消除在行车中产生的压抑情绪和疲劳感。

4、 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3 方面要素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并尽量加强对于自然要素的运用,从而让道路景观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观中去。个性化设计原则是指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城市自身的形象特点与文化进行协调分析,并加强对于城市个性化元素的应用,以充分展现出城市的特色。

三、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系统整合的策略

1、利用道路两旁空间,设计出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景观

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很少有人工设施的。所以,必须营造出大自然的生态系统。首先,要抓住植物本身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将它们的特点搭配合理。其实,根据植物的特点可以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都应有自己的功能,比如像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等空间进行合理地转换,会让游客感受到神奇、梦幻。设计者还要利用好植物的时序性,让生态道路四季都不逊色,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春季呈现鸟语花香、夏季浓荫盖地、秋季枫叶如火、冬季银干琼枝,这样就会让景观呈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达到了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另外,植物本身就有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设计者要合理安排不同的植物,让净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达到最佳。

2、充分结合道路周围的环境特征

在规划和设计道路景观时,要充分结合道路周围的自然环境特点,科学划分不同的行政区域,将道路划景观规划设计分成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具体的道路景观设计路段,以一些具有突出特点的建筑物或者构造物为中心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程度地实现道路景观的点、线、面协调统一,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3、确保道路路线流畅

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不能妨碍道路的正常交通出行,因此要尽量保持道路路线的流畅性,给驾驶员以开阔的视野,使道路和自然地形地貌协调统一,全面兼顾道路两旁的河流、湖泊以及树木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禁出现高填深挖的现象,在规划和设计道路横面时要是道路的边坡造型和周围景观相互适应,并且要尽量减少道路纵面上的挖、填等措施,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

4、道路节点的规划和设计

道路节点主要包括道路交叉点、停车场、步行广场、步行天桥、地下通道出口和入口等,加强对道路节点的规划和设计,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些节点必须是人眼可以观察到的形态,属于城市道路空间转移形成的结合体。其次,这些节点必须是易于被人们记住的城市道路场所。在进行道路节点设计的时候,要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和人们对节点的需求,将有些道路场所节点设计在较为醒目的地方,并提高必要道路设施在节点空间中的存在意义。

5、道路两侧绿化带的景观设计

道路绿化包括行道树、分车带、中心环岛和林荫带四个组成部分,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条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设计道路两侧绿化带还应根据周边地块的使用功能区别对待。周围有厂矿和仓库时,应种植高大密林,树种多以抗逆性强、抗污染为宜;周围为人口稠密居住区时,适宜种植浓荫、开花、有香味等植物,紧凑空间资源;如果周边是行政办公、学校、机关地区,设置绿色廊道,建立绿草地,提供污染程度低、噪音相对小的步行环境。

6、 树种植被配置的设计

道路绿化配置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行道树种多以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侧重落叶类,讲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理念,栽种适宜此地的生长的树木。树木大约种植二到四排,多根据绿化隔离带的宽度设置,株距选择以乔木生长情况确定,幼苗时可加密种植,以后再间疏移种。隔离绿化带较宽时也就种植观赏花木、观叶植物,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植被配置设计时一定要讲求平面上简洁有序,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季节性。如果人行道宽度较大,可考虑草坪、绿篱、花坛、行道树等多种形式,树木的种植间距不阻挡视线,在品种搭配上,应充分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对于商业步行街,不宜采用高大的树木,可局部放大处种植一些遮荫树木供行人休息、停留即可。道路交叉口可采用小乔木和灌木、花、草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种几何图案或变形设计。

总之,城市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涉及到对原有景观的保护、利用、改造及对新景观的开发、创造,设计时应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提出保护有价值的原有风景,创建新的景观及组成要素的建议,它不仅与景观资源的审美情趣及视觉环境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它的规划、设计还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永久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乐超.浅谈景观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09(20)

[2] 刘端阳.中部中小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随想[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6)

[3] 韩金玲.浅谈北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9)

景观系统篇7

[关键词]航空模型;航拍技术;景观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1.019

国内对景观评价的研究主要在美学、生态学和地理学领域展开,其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即基于艺术欣赏和批评视野的美学评价、基于生态学的景观生态评价与基于地理学的景观空间评价。无论哪种类型的景观评价,其结果的效度都与被评价对象资料的搜集程度有关。对一般景观项目的设计、管理、资源评价与影响评价来说,鸟瞰是获取评价对象全局性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和形式。就鸟瞰图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来看,获取这种全局信息的方式有3种。一是卫星的遥感监测。在一般景观项目的评价中,人们最熟知的卫星遥感形式为Google Maps技术。随着其精度的提高和地图资料的丰富,它越来越成为景观评价中一种获得鸟瞰性全局资料的低成本方式。但是,因受地面GPS控制网的设置精度和地面卫星数据处理的时间限制,有些区域缺少必要的地形资料或者地形资料精度不够,从而影响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二是人在低空飞行的飞机上航拍、航摄和航测。这种传统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对象进行自主选择和实时观测,技术成熟。但运营成本高,着陆点要求高,不宜用于面积相对较小或日常性的景观项目评价。三是地面评价与测量数据的3D虚拟呈现。对地面评测数据的三维建模和场景模拟,可以用来对景观对象进行动态演示或全局评价与预测。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的提高,这种依托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软体的评价方法,已经成为景观评价的主流方式之一。其不足之处在于,地形评价和测绘费时费力,不能对景观对象进行实时观测和评价,对附着于地形之上的景观元素形态和演化缺少有效的表述。而近十多年,随着民用无人机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数字微波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无人机为平台对景观项目进行评价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其优点在于:具有快速而机动的响应能力,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数据定位能力,低廉的运营成本。[1]但是,由于我国《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2003 年5月1 日起施行)规定,将无人机用于民用业务飞行时,须按照通用航空飞行管理,这样就限制了无人机在景观评价中的实际应用。航空模型在搭载能力、滞空能力、长航时都有了很大改善,为景观评价技术革新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从而带来了景观评价系统的新变化。本文拟构建一种基于航模航拍技术的景观评价系统,以期丰富景观评价的方式方法。

一、航拍技术对景观评价的作用机理

1.景观评价的函数模型

景观评价是人们对景观对象做出的合乎特定目的或标准的复杂性知觉判断。其内涵包含2个层面:一是对景观对象的判断过程;二是综合观察、计算、咨询和评估方法的复杂分析过程。我们知道,景观评价结果会随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式或技术方法的不同而发生动态变化,是一个变量集合。因此,若设定景观评价结果这一变量为f(ER)、景观评价主体这一变量为f(LE)、评价标准这一变量为f(ES)、评价技术与方法这一变量为f(MT)、评价客体这一变量为f(ET),则景观评价的函数模型就可表述为:f(ER)=∑(f(LE),f(ES),f(MT),f(ET))。自1960年代以来,景观评价逐渐形成4大学派,即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基于4个学派的景观评价呈现出3种类型。(1)侧重对景观对象,即评价客体变量f(ET)的详细描述,强调景观美存在于客观景观之中,认为评价结果依赖于专家对景观对象描述的程度。(2)侧重对景观评价主体变量f(LE)的研究,强调评价主体心理偏好对景观评价结果的作用。(3)将景观评价主体和客体这2个变量结合起来,将公众平均审美度的测量结果与景观对象的景观构成分析结果对应起来,建立两组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这种对应关系作为景观评价的标准。[2]然而,对于微观层面上的任意一个具体景观评价实践来说,这就意味着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固定的景观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函数关系,依托于主客体的评价标准也已固定下来。这样一来,景观评价结果就取决于评价技术与方法这一变量。也就是说,获得评价对象的信息越是全面、准确,评价结果的效度也就越高。

2.航拍技术的作用机理

正是基于上述结论,人们在对景观做出评价的时候总是努力进行评价技术的革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航空器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观赏视角以后,空中观测和空中拍摄就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景观资源评价技术。虽然空中飞行载体由飞机发展到无人机、航模飞机,传统航空拍摄技术也发展到了数码航空摄影,但是,航空拍摄技术对景观评价过程的作用原理还是一致的。航空拍摄技术给人们的观察方法带来了3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俯视观察的角度,易于全局性观测,能提供景观对象的整体性评价;二是借用机载平台进行空中动态观察,易于人们对景观对象的四维空间整体评价;三是能够实现实时观测,更加灵敏地把握景观评价的时机。随着图形图像传递技术的发展,即时性的景观俯视观测成为可能。上述这些观察方法的变化直接带来了新的景观评价结果,进而将景观俯视观测作为景观评价的一项标准,进一步作用于景观评价过程(其机理如图1所示)。

二、基于航模航拍技术的景观评价系统构建

一般来说,对景观对象的评价遵照如下程序来进行:景观评价对象的确定景观评价样本的抽取与数据获取景观数据的处理数据参数的评价分析。而将航空模型作为平台,采用航拍技术来进行景观评价时,这一程序就可以描述为:地面固定参照系统图形图像采集系统图形图像传输系统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系统评价参数指标分析与构建系统。由机模型采用遥控飞行,模型飞机的飞行姿态和照相机、摄像机的控制水平直接决定了获取景观评价对象数据的效度,因此,控制系统是上述评价程序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和保证。上述程序和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1.地面固定参照系统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告诉我们,要想获得高精度的航拍影像或照片,在硬件条件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飞行高度。但是,这样一来景观图像的幅度势必会缩小,要获得景观对象有价值的全景资料就需要将N幅影像或照片进行拼接。而需要强调的是,航拍的图片或影像与顶视图虽然

图1航拍技术对景观评价的作用机理

图2基于景观评价程序的航拍技术系统工作原理

非常接近,但是图幅会呈现出不同的透视变形,这就为图像拼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如果不对地面的起飞点和控制点进行合理的编码,势必给图像后期处理带来很大麻烦。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提出建立地面固定参照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在地面或者地下预先设定一些参照点,凭借直升机模型的垂直起飞特性来获得相对固定的景观图像;其次,在同一时间同一参照点上进行多次拍摄和测量,获取同一区域或点的N幅图像和数据;最后,分析图像的偏移和误差,采用数学平均的方法获得相对精确的图形或数据。将不同时间同一参照点的拍摄图像进行比对,可以很好地进行景观对象的监测,适宜于景观对象的动态评价。为此,笔者将这一系统分为地面固定参照物系统和参照点坐标与编码系统。前者是由地面人为设置或自然具有的代表性参照物组成,后者是由每个参照物的坐标和标高数据及各参照点的序号编码组成。依据对景观资料精度的要求不同,上述固定参照系统又表现为2种不同形式:地面主要标志点参照和地面网格定点参照,如图3所示。

前者适宜获得相对自由的图像资料,可满足人们对景观对象的直观审美评价;后者适合获得高精度的航拍数据资料,用于景观对象的理性分析评价。

2.图形图像采集系统

简单来说,图形图像采集就是将摄影或摄像设备装载于空中飞行平台上,对地面进行空中观测或拍摄。这一系统由航空模型系统、摄影与摄像设备系统和云台设备系统构成。采集数据的精度依赖于航空模型系统和摄影与摄像装备系统的性能。航空模型的飞行稳定性、平衡性、易操控性、搭载能力和滞空时间越好,数据的精度也就越高;摄影与摄像器材的设备重量、有效像素、传感器、水平解析度等参数越好,数据的精度也就越高。航模航拍实践表明,获得稳定且高质量的图形图像资料的关键,在于航模处于动态飞行过程时摄影摄像器材性能的发挥程度,也就是说这两者的匹配与协调程度。

从采集数据的最终应用来看:一是用来对景观对象进行直观、动态观测与分析;二是用来做景观设计与规划的成果表现内容或素材。前者的基本原理是:航模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对景观对象进行拍摄,并实时传输到地面显示设备上,以供评价者使用。只要将摄影设备有效固定在航空模型上,通过操控

图3地面固定参照系统示意图

飞机模型的飞行姿态来获得资料即可,资料精度主要依赖于图像设备的拍摄性能。后者的基本原理则是:从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要求出发,通过航空模型的悬停和摄影摄像器材的固定,来获得更为稳定的拍摄姿态,通过GPS定位、地面参照系统定位、高度气压计定位、红外线测距等,来确定飞行坐标和高程,然后将采集数据进行处理,以作为景观分析或地形绘制与设计的依据。就笔者和课题组进行的航模航拍试验来说,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直升机模型(特别是四旋翼直升机模型)的悬停性能,将装载有高度气压计、红外测距仪、数码相机等的云台设备固定在航模上,利用设备获得不同地面坐标点的同一高度的图形图像数据,然后将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后作为景观分析或测量的依据。

3.图形图像传输系统

受航空模型的承载力限制,图形图像传输设备系统要具备性能好、重量轻、体积小、模块化的特点。图像和数字等信号的传输被认为是无人机航空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3]图形图像传输系统由图像发射、图像接收、计算机和传输指令系统4个部分组成,旨在同步接收摄像头所拍摄的景观对象顶视图,满足人们对景观场地的测绘或评价需要。在这个系统中,地面人员可以借助遥控系统控制航模的飞行姿态,来及时调整拍摄角度,确保获得优质的场地鸟瞰图,然后将有价值的图形图像储存起来,或者采用计算机的无线网络传输给其他用户。

目前,无线影音传输系统技术成熟,产品种类繁多。笔者和课题组的航模航拍试验中采用的是FPV 5.8G 2000mW 航拍无线图传系统。该系统由8频道2000MW发射机和8频道接收机组成,作为一款专业FPV航拍无线图传设备,系统工作频率为5645~5954MHz ISM频段,体积小、功耗低、重量轻,以无线、同步传输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所获得的图像实时、连续、无失真,其空旷传输距离达到8公里以上。实验证明,该系统能较好地满足景观评价的航拍需要。

4.航模航拍控制系统

航模航拍控制包括模型飞机的飞行控制、航拍器材的拍摄控制和航空拍摄数据的传输控制。按控制指令发出主体的不同,航拍控制又可以分为地面遥控控制和航模自动控制2种类型。受航空模型飞机体积小、承载力小的限制,无人机航拍控制系统通常由控制设备系统和控制软件系统组成。控制设备由地面控制设备和机载控制设备组成,机载控制设备又由飞行控制设备和拍摄控制设备构成。无人机应用的控制设备具有小型化、集成化、重量轻、性能好的特点。比如,恩施州宏图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产的NCG―1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包含了机载飞控、地面站、通讯设备,使用简单方便,控制精度高。[4]美国AP40自动驾驶仪集成了所有传感器和GPS接收机,主板尺寸75 mm×40 mm×25 mm,总重30 g。控制软件系统是实现人与机、机与机之间控制指令发出和接受的接口,通常分为嵌入式控制软件系统和地面站系统软件系统。前者实现飞行航线监测与控制、飞行姿态解算与稳定、航迹偏差校正、数码相机控制、飞行数据记录、数据接口测控、模块状态检测、意外情况处理等功能;而后者主要实现飞行前的航拍任务与航路规划,实时显示飞行区域航拍数据、飞行参数、航迹与航向等参数,航拍与飞行任务调整与控制等功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用航模航拍的技术手段对景观对象进行评价时,上述控制系统的实现主要靠功能强大的控制系统套件完成,只要按照任务要求操控好控制软体即可。

5.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系统

对景观场地的景观评价通常有3个用途:一是用于景观资源评价,即对景观对象进行的景观元素分析和美景度测量;二是用于景观对象的日常监控与管理;三是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分析和地形设计评价。在景观评价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航拍搜集的资料转化为3种形式,即影像、位图、矢量图。人们将景观资源评价、景观监控形式又分为直观观察和理性分析2种。当航拍的影像或者优质照片被用于直观评价时,数据的处理可以简化为符合地面参照系统的资料过滤;当航拍资料用于理性分析时,航拍数据的处理系统主要由位图拼接系统和矢量图构建系统组成。

(1)位图拼接处理

获得高分辨率景观图像的途径:一个是提高摄像器材的精度,另一个是降低飞行高度,而降低飞行高度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图像尺幅变小。为了对景观对象进行全局观测与评价,就需要将这些单帧图像进行合理拼接。由于事先在地面上确立了地面固定参照系统,且运用直升机模型的悬停技术进行航拍,因此只要使飞行器在高度气压计的引导下按照相同的绝对高度进行拍摄,并使相邻图像之间产生重叠,然后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就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全景图像。另外,也可以将这些图像打印出来后进行裁剪拼贴,然后蒙上硫酸纸对其进行拷贝,在绘制过程中确定好主要的特征点,并适度进行变换处理。运用这些简易的拼接方法完成的图像,能满足景观元素识别、景观植物长势分析、景观空间衍变、景观生态变化、景观边界数字化的基本要求。但是,要想获得较为精确的航拍全景图像,就不得不用到图像配准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将同一场景在不同拍摄条件下的两幅有重叠区域的图像进行处理,从几何上校准参考图像和待配准图像,用数学描述将一个图像像素的坐标系X映射到一个新坐标系Y中,并对其像素重新采样配准。[5]将这种图像配准算法应用到图像处理软件和程序中后,人们便可获得较为精确的全景图像。比如,在PhotoshopCS2.0以后的版本加入图片自动拼接的模块,输入“文件(File)自动(Automate)照片合并(Photomerge)”的命令,就可以轻松实现图片的拼接功能了。像Canon PhotoStitch 3.1、Autostitch 2.185等都是功能强大的照片拼接程序。

(2)数据矢量化处理

矢量图构建系统又分为景观场地平面矢量图构建系统和三维场地矢量图构建系统2种类型。前者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将航拍所获得的优质顶面图进行剪切后保存为位图文件,并将其导入AutoCAD软件当中,建立好单位和衬底图层;然后,选择画面上典型参照点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和实际场地上对应参照点间测量距离相对比,求出比例;最后,运用参照缩放命令,对光栅图像进行1GA6FA1缩放,随后进行线条描绘,从而获得平面化的矢量图。[6]这种矢量图的最大不足就是缺少景观地形的竖向参数,但是为一般的景观平面分析和设计提供了便利。后者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将高度气压计、激光测距仪借用云台设备固定在直升机模型上,选择地面固定的参照点,用高度气压计获得该点的绝对高度,激光测距仪获得该点的相对高度,将绝对高度减去相对高度求出该点的地形标高;其次,将地面固定参照点的X、Y和地形标高数据Z输入Surfer软件之中,运用软件的等高线命令创建一个基于地面固定参考点系统的等高线图;最后,建构三维空间的矢量图形。

6.评价参数指标分析与构建系统

景观评价作为人们对景观对象的一种知觉判断,其结果往往会受到景观评价参数的制约。也就是说,评价参数指标系统构建得越完善、越科学,人们所获得的景观评价结果也就越正确。为此,景观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至少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一是景观评价主体对景观对象的偏好参数指标。也就是说哪些景观元素能引起评价主体的审美判断,以及什么样的审美判断。二是景观对象的元素组成、景观空间形态、组织类型、景观结构等参数指标。三是景观对象的客观参数指标和景观评价主体的偏好参数指标结合后形成的选择性评价参数指标。参数指标系统通常由参数系统和标准判断系统组成。前者是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指标,参数内容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后者则是将这些参数内容进行量化,以确定不同参数数值对应的评价结果,便于人们依据指标系统进行景观对象的定性评价。一旦在航拍技术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特定景观项目的评价参数指标系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不同时间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把结果填入参数指标系统,以获得对象的景观评价。这种比对方法用在景观对象的管理维护和监控中非常有效。而对于不同的景观对象来说,由于人们对景观对象的判断标准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该指标体系的价值主要在于参考作用。如果将这种指标系统和逻辑判断编制成特定的应用程序,就可以简便而高效地完成景观评价参数的自动比对与判定。

三、结语

航空模型(尤其是直升机模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可以垂直起飞,易于景观场地的定位;体积小、飞行灵活,一定的承载力能满足日益小型化的照相、摄像器材和发射器的要求;起飞不受场地地形限制,便于地面人员的操控和地形匹配;价格低、可重复使用,大大降低飞行与测控成本。正是基于上述原因,1980年代以来,航空模型由航空模型比赛的竞技领域拓展到了景观规划、城市规划、文物保护、资源评价、生态监控等领域。在景观对象的评价中,特别是对景观资源的监控性评价来说,将航空模型和航空摄影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景观鸟瞰数据的获取,借用图形与图像软件技术,可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分析结果,更容易获得正确的景观评价。特别是随着数码摄影与照相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遥感控制技术、模型飞机动力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航空模型在景观评价中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瑞升,孙涵,林宗桂,等.微型无人机遥感影像的纠偏与定位[J].南京气象学报,2005(5):632.

[2]陈宇.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3):12.

[3]晏磊,吕书强,赵红颖,等.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6):67.

[4]恩施州宏图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技术集成方略[EB/OL].(2013-09-24)[2013-12-20].http:///index.php?_m=frontpage&_a=index.

[5]廖斌.基于特征点的图像配准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8.

景观系统篇8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patch)、廊道ccorridor》和基质(matri)等景观要素构成的,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homogeneity),外部具有相对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景观要素。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的斑块浑然一体,增加斑块连通性,成为斑块闻物种迁移的屏障。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二、关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一)要重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 关于城市公园系统

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进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因此,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同时美化了环境,丰富了城市景观。

2 关于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化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拼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拼块,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是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的一部分。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提供了可能。

3 关于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

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既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二)要搞好城市的景观生态建设

1 关于斑块建设

城市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注重景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多样性的实现还可通过多种类、多风格的小游园和街头绿地的设置及专类园和湿地公园的营造来实现,既丰富了景观,又完善了功能。

2 关于绿色廊道建设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宽度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联结。在市区内,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行政福利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增加连通性。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消除热岛效应,冬季设置防风林带,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

3 关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中心保护地、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40%,10m2,6m2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型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是不能有效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要求的。

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工作,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城市空间开发和加强自然保护,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与生态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结合起来,将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成为一体。

总之,在景观生态建设中,关键是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提高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是以物种多样性为重要前提的。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乔、灌、草复合结构以及阔叶、针叶混交林在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杀菌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树种。同时,注意植物群落的时空结构,不仅空间层面上多样,而且不同季相景观多样。因此,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设计种植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配置,使之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又能形成完美的植物景观,成为具有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植物群落。

上一篇:景观灯光范文 下一篇:环境景观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