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范文

时间:2023-11-11 15:28:19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篇1

免疫细胞学是免疫学与细胞化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免疫学理论基础上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细胞或组织中定位抗原或抗体。免疫组化技术是用标记物或显色物标记的抗体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的抗原,从而达到诊断和研究疾病的目的。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临床病理研究与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因其反应步骤多,影响因素复杂,质量控制已被越来越多的病理技术专家重视。2008年全国病理学技术进展和应用研讨会上提出将质控应用到免疫组化技术上。本文对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化质控管理进行了探索,现介绍如下。

1 标本的固定

为了更好地保持细胞和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防止组织自溶,必须对标本进行固定。标本固定的好坏是影响病理诊断的关键,同样也影响免疫组化的结果,所以固定是质控的首要也是关键步骤。影响标本固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①标本离体后固定不及时:一般离体标本要求15 min内必须固定[1],最好是在手术室由专业的护士将离体的标本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立即放入质量浓度40 g/L中性甲醛内,固定液的用量为标本体积的5~10倍。而目前本院手术室做不到这一点,这就要求病理技术员在接到标本后要及时固定,不能延误时间。但是在手术室和路上延误的时间不能控制。因此,呼吁临床医生应和病理科联合起来,将标本固定地点放在手术室,以使标本及时固定,减少因固定不及时而出现的诊断困难。②标本固定的时间:40 g/L中性甲醛渗透速度一般是2 mm/h,随着时间延长速度会逐渐减慢,增加浓度反而会降低渗透速度。一般手术标本用40 g/L中性甲醛固定的时间以12~24 h为佳,最长不要超过72 h;如穿刺标本可用AFF液固定2~4 h。有研究显示,用40 g/L中性甲醛固定1周后的标本,其组织抗原几乎不能被检出[1]。但是,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有人催发病理报告的情况,他们希望病理科的报告最好像检验科那样早晨送下午就能拿到。这种情况下只有缩短制片程序,包括固定时间,这种操作只会增加病理诊断的风险,埋下误诊的隐患。③固定液的种类及浓度不恰当:免疫组化检测常用的固定液有40 g/L中性甲醛、40 g/L钙甲醛、40 g/L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等。穿刺标本可用AFF液固定。固定液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因组织固定差而导致组织抗原丢失或易出现非特异性背景染色,从而影响免疫组化结果。EDTA是用于骨组织脱钙的螯合剂,因在脱钙过程中对组织的破坏性小而得到广泛使用,缺点是脱钙时间太长。④标本固定时处理不当:如淋巴结组织往往因包膜没切开,影响了固定液的渗透,而使组织固定差。大标本因没切开固定,而使标本固定不匀等,都可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我们接诊了很多低级别医院来会诊标本,都存在以上问题,因固定差而直接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及诊断。

2 切片与烤片

免疫组化检测的切片厚以3~4 μm为宜,淋巴结组织可行2 μm厚切片,太厚影响染色结果和诊断。因免疫组化反应步骤多,易出现脱片现象,需要将载玻片处理后方可使用。处理方法:先将载玻片用肥皂水洗净后,放入清洁液中浸泡12~24 h,清水冲洗2 h,蒸馏水洗5遍,体积分数0.95乙醇浸泡后,用干净的绸布擦干,再挂胶。挂胶方法有很多种,如: APES、铬矾明胶液、多聚赖氨酸等。切片裱片要完整,不能有气泡,烤片时温度不能过高,65 ℃烤30 min即可进行染色。烤片时间过短易造成脱片,温度过高或过长可破坏抗原。

3 减少或消除非特异性染色

组织中非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的阳性染色称为非特异性背景染色。最常见的原因是蛋白吸附于高电荷的胶原和结缔组织成分上。常见的消除方法有:①在滴加第一抗体前用体积分数0.02~0.05山羊血清或牛血清封闭组织上带电荷基团,而除去与第一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此种方法一般用于不需抗原修复的抗体或内源性生物素较高的组织效果佳。②体积分数0.03~0.06过氧化氢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认为体积分数0.05过氧化氢处理10~15 min的效果较好。③洗涤过程中用高盐缓冲液冲洗切片,也是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之一。方法是将磷酸缓冲液中加入10 g/L的氯化钠(pH 7.4)。④稀释抗体浓度,但必须通过阳性对照来掌握稀释的最佳浓度。我们的实践证明,应用北京中杉试剂公司生产的PV9000二步法试剂盒,可有效地避免内源性生物素造成的非特异性染色,且操作简便。

4 抗原修复

免疫组化在病理学上的应用常因甲醛固定等因素影响造成抗原失活。解决因固定包埋导致抗原失活的问题有3个途径:①开发新型抗体以识别甲醛固定后的组织抗原或提高免疫组化试剂的灵敏度;②用改良固定液取代甲醛;③挽救因甲醛固定而失活的抗原,即抗原修复。而后者因方法简单而增敏效果显著,在病理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抗原修复是影响染色结果的最关键因素,目前最常用的是加热煮沸法,少数用酶消化法。加热抗原修复是1991年由SHI等最先报道,其机制是通过加热打开了组织抗原因甲醛固定所引起的抗原表位的交联。修复的方法有高压法、微波法、水浴法等。英联邦免疫细胞化学室间质控组织(UK NEQASICC)进行的有105家实验室参与、历时两年的研究结果显示,ER、PR染色偏弱是由于微波加热时间不足与实验中操作控制不当所致,强烈推荐使用高压抗原修复[2]。国内也有专家研究表明,目前抗原修复最突出和最顽固的问题是修复不够。各种修复方法染色强度比较,高压法>水浴法>微波法。抗原修复液常用的有枸橼酸缓冲液(pH 6.0)、EDTA缓冲液(pH 8.0~9.0)等。在2008年全国病理学技术进展和应用研讨会上周小鸽教授做了以下实验(图1):A类抗原在任何pH条件下,修复效果都很好;B类抗原在低和高pH时,修复效果好,但在中等pH时,修复效果很差;C类抗原随着pH的增高,修复结果越来越好。如果实验室只想用1种修复液,又能兼顾3类抗原,就可选择图中3条曲线最靠近的区域所对应的pH值,此处所对应的pH为8.0~9.0。因此,他认为高pH修复液比低pH修复液更好。我们认为高压修复具有压力稳定、受热均匀、阳性检出率和阳性强度高、背景着色少等优点,对核染色阳性的抗原用pH 9.0的EDTA修复液效果较好,胞浆胞膜染色阳性的用pH 8.0的EDTA抗原修复液修复的效果较好,但如果采用pH 9.0的EDTA在高压修复时易脱片。高压修复的方法是:先将高压锅内的修复液煮沸,将切片放入高压锅内,将压力加热至最大(105 kPa)1~2 min,加热功率不要大于1 000 W。有研究表明,Ki67与P53在使用电磁炉加热时,随着功率的增强,阳性强度反而减弱。我们认为只要功率在800 W左右,不管是电磁炉还是电炉加热对免疫组化的结果影响都不大。

5 标准化实验对照

免疫组化对照实验的设立在免疫组化标准化中是极其必要的。随着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病理医师的诊断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医生对染色结果要有正确判断,同时也对病理技术人员提出了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的要求,这不但是对病人负责,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阴性对照是用确定不含有待测抗原的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组织,阳性对照是对照组织中含有已知的抗原[3]。我们认为在日常工作中设置阳性对照最关键,通常是用阑尾来做阳性对照组织,因为阑尾中含有多种组织成分如上皮、淋巴组织、平滑肌、间质、神经、血管、间皮等。

图1 3种抗原不同pH条件下修复效果(略)

总之,要做出好的免疫组化结果,除了要求病理技术人员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临床,服务于病人。

【参考文献】

[1]王小亚,崔全才. 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7.

[2]王伯沄. 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920.

免疫组化篇2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调控和多步骤发展的复杂病理过程,其中细胞增殖失控和凋亡的失衡是肿瘤的一个基本特征,细胞增殖是一个被高度协调机制控制的基本生物过程,人体复杂的调控机制负责胚胎的正常发育、伤害和感染等的调控,一旦调控平衡被打破,就可能产生肿瘤[1]。而Ki-67即细胞核相关抗原,属于非组蛋白,是一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增殖标记之一。Ki-67作为标记细胞的“生长指数”,用来衡量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与恶性肿瘤的发展、转移和预后高度相关[2]。Ki-67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往人们常通过人工方法对阳性反应强度进行判定和通过人工计数阳性细胞占全部细胞的百分率来对阳性反应分布进行半定量的记录,不但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受分析者的主观影响很大,难以进行客观评价。近年来随着图像分析仪(Image analyser,IA)的出现及其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Ki-67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3],由于Ki-67定量分析仅用阳性细胞数占肿瘤细胞的百分比即PI指数来衡量[4],所以用图像处理能有效的避免人工计数所带来的主观影响。

1 图像处理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在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中,开始许多人应用图像处理对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5],发现能较好地反映病理图像与DNA量的关系。国外也有学者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非常接近[6],所以图像处理技术慢慢的在医学中盛行。如核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正电子发射体断层成像、单光子发射体断层成像、病理学以及细胞学所应用的显微医学图像或细胞图像。图像处理系统既可用于病理诊断,又可用于基础研究。图像处理应用于病理诊断可以提高诊断质量,而免疫组化作为常规病理方法很难判断的肿瘤的性质分期的辅助方法,对于诊断结果非常重要。由于免疫组化染色需是通过病理切片的着色情况来判定结果,而人眼对相同强度单色光的主观感觉不同,必将会影响对结果的判定。应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则可避免这种主观感觉的偏差。国外Figueido RJ等在研究脑组织血管病变中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免疫组化染色时应用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染色的着色分析和形状分析[7],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亦有学者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免疫组化图像进行分析研究,使免疫组化图像实现数字化处理。

2 在免疫组化中的图像分割法

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自动分析免疫组化彩色图像,辅助医生准确观察和定量检测免疫组化显色反应强度[8],为了准确分析彩色图像中不同的区域,图像分割是关键的一步,其结果影响后续定量检测的准确度测的精度。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是目标表达的基础,对特征测量特征提取及度量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图像分割及其基于分割的目标表达、特征提取和参数测量等将原始图像转化为更抽象更紧凑的形式,使得更高层的图像处理和理解成为可能[9]。图像分割是指把图像分成各具特征的区域并提取出感兴趣的目标的技术。图像分割是从图像处理到图像处理的关键步骤,也是进一步进行图像理解的基础,分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图像处理的结果。通过图像分割可以提取出图像中用户关心的目标并为以后的图像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在进行免疫组化图像的分割时,往往用单一的方法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常常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图像的分割。纵观国内外关于免疫组化图像分割的研究,免疫组化图像的分割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一种通用的图像分割方法,也不存在一种判断是否分割成功的客观标准。各种文献中提到的免疫组化图像的分割一般利用细胞图像特有的统计特性、图像中细胞及细胞的轮廓、边缘和纹理等视觉特性进行分割,传统的分割方法可分为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基于边缘检测的方法及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此外还有一些结合特殊技术的分割方法(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割方法、基于小波的分割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法和基于C-均值聚类算法的免疫组化彩色图像分割方法)。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迅速的发展及图形图像技术的日渐成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免疫组化分析方法相结合推动免疫组化研究由定性向定量的发展,使诊断更科学,更准确。所以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免疫组化图像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细胞进行识别、分类和定量测定,为诊断提供理论基础和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为病理诊断、分型分级、预后判断,及病因、发病机制探讨等方面创造条件[11]。图像处理系统具有精确可靠、重复性好、高效快速等优点,因此在免疫组化甚至医学图像处理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向靖,陆友金.Ki-67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706-707.

[2]刘大伟,刘星,刘初晴,等.Ki-67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保健学,2012,08:583.

[3]Abrams DC,Facer P Bishop AE,et puter assisted stereological quantification Program:Open-Stereo[J].Micro Res Tech,1994,29(3):240.

[4]廖美琳,林振琼,周允中,等.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1):30.

[5]邹伟,朱红,殷拥军,等.原发性肺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DNA含量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癌症杂志,1997,7(1):18.

[6]田娅,饶妮妮,蒲立新.国内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动态[J].电子科技大学,2002:485-489.

[7]Akhtar M,Tulbah A,Kardar AH,et a1.sarcomatmd renal cenca rcinma the chrornophobe connection[J].Am J sug Pathol,1997,21(10):1188.

[8]谢凤英,姜志国.一种免疫细胞图像非监督分割方法[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2,12,7(4):23-25.

[9]开颜,吴军辉,徐立鸿.彩色图像分割方法综述[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5, 10(1):1-10.

[10]韩思奇,王蕾.图像分割的阈值法综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4(6):91-102.

免疫组化篇3

【摘要】:本文对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种类和功能作了简单的介绍,并阐明了目前病理学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基因蛋白产物,该方法简便、快速,是对原位分子杂交法的一种补充,起相互印证作用。

近几年来,癌基因一直是肿瘤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检测方法较为复杂,尤其作为肿瘤病理的常规诊断项目较难全面推广应用,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是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来检测癌基因蛋白产物,该方法简便、快捷,而且是对原位分子杂交法和原位PCR方法的一个补充,起相互印证作用。

(一) 癌基因

1. C-erbB-2癌基因蛋白

癌基因C-erbB-2又称neu或Her-2,是人类肿瘤中发生改变频率最高的癌基因之一,该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扩增可见于多种肿瘤。Her-2常作为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指标,可利用Her-2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靶分子进行生物治疗。

2. ras癌基因病白

ras-p21癌基因病白的表达与肿瘤预后、浸润、转移有关,是肿瘤发生的“启动基因”。目前ras基因主要用于肺癌、胰腺癌、结肠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研究。

3. c-myc癌基因蛋折

c-myc基因作为核调节蛋白是一种核内的转录活化因子,在Burkitt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和神经母细胞均有表达,c-myc基因与白血病关系密切,对白血病病程、疗效评价和预后均有一定意义。

4. bcl-2癌基因蛋白

Bcl-2是最先在造血系统肿瘤中发现的原癌基因,它通过抑制细胞死亡而参与肿瘤的发生,研究中发现在许多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均有表达。

(二) 肿瘤抑制基因

1. Rb基因

(1) Rb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Rb基因是突变与失活和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2) P53抗癌基因蛋白

P53基因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P53基因的突变或缺失是许多肿瘤发生的原因,是肿瘤发生中肿瘤异常的共同的靶,其阳性表达可作为肿瘤预后判断的标志,阳性率越高提示该肿瘤预后不良。

(3) nm23癌基因

nm23是一种转移抑制基因,研究表明nm23基因与肿瘤高转移能力、易复发相关,nm23阳性表达与肿瘤转移负相关,可以判断病人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4) P16癌基因

P16癌基因是一种新型的抑癌基因,P16蛋白可能是预测胰腺癌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P16蛋白也是诊断宫颈癌主要的标记物之一。

免疫组化篇4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兽医诊断 应用分析

中图分号:S8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94-0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国际上简称为IHC,是依靠组织化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兽医诊断技术,其主要的原理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把抗体当作特异性染色的主要载体,并且把相关的物质标记在抗体分子中,以便在显微镜下对抗原抗体进行全方位仔细的观察,最终达到对细胞和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和定位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现和发展使得传统兽医诊断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传统病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免疫信号和形态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就对兽医诊断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IHC可以在石蜡切片、冰冻组织和细胞制品上检测组织中种类广泛的病原,以及对活体动物中病原的检测,亦可用于对动物体内病原的动态分布、半定量等研究。此外,IHC还可对固定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原位检测抗原分子,是其他任何生物技术难以达到和代替的,它能在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同时原位显示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形成新的检测系统。虽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但由于不能在组织和细胞内进行明确的定位而限制PCR在病理组织学上的应用。该文就着重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我国兽医诊断部门有一定的借鉴。

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体的检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兽医诊断过程中,尤其是在兽类传染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类传染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有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病原体,比如:病毒、细菌的种类,还能检测出某些不能在体外分离培养的病原体和病毒。我国著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专家周春宇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检测鹅细小病毒的间接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这种检测方式的发明使得鹅细小病毒对兽类组织器官和细胞的抗原定位检测更加清晰明了[1]。除此之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同一检样品病原比的检测和识别过程中,国外研究者曾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某养殖场公牛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检测了90头死于心肌炎的公牛感染组织,每个标本都使用了4种抗病原体,即:嗜血杆菌病抗病原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病原体、牛支抗病原体、溶血性曼氏杆菌抗病原体。大约有65头牛在心脏受损中发现了嗜血杆菌,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只有4头,从这几组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嗜血杆菌才是导致公牛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也有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到犬瘟热病毒、衣原体等病毒很难在体外分离,并且培养起来非常费时、费力。也有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兽类组织切片中活着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性弧菌,发现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出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性弧菌的位置,大大节省了实验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把兽医诊断检测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所以说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不但能够减少兽医诊断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兽医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2]。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机体的定位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我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起步比较晚,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精确地测量出病原体的含量,但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却能使得病原检测变得更加直观清晰,还可对病原体进行准确定位。比如: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犬类传染性肝炎病毒定位在细胞核内,能够把狂犬病病毒定位到细胞质当中,这是传统的兽医诊断所达不到的技术高度,使得原来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狂犬病有了治愈的希望。我国著名免疫组织化学专家陈海军曾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I型鸭肝炎病毒的间接免疫酶染色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I型鸭肝炎病毒导致鸭死亡的组织器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I型鸭肝炎病毒在死亡鸭的肝、心、盲肠、直肠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都是阳性,这个实验可以清楚看出I型鸭肝炎病毒主要分布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当中[3]。

3 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

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是兽医诊断动物传染病的基础,能够为动物发病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养殖业控制动物病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对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主要利用生物学技术、免疫酶组化法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能够清晰明了地观察到病原在组织细胞中的生长动态,也就能观察到病毒从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的扩散过程,有助于兽医研究疫病发病的原因和过程。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能检测出肉眼病变不明显的组织内的病因发病过程和状态[4]。

4 结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应用在医院诊断过程中,还应用在兽医疫病疾病的研究过程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分子技术和遗传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使得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越来越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大,该文通过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体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病原机体的定位,病原在机体的动态分布研究,希望对兽医诊断发展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万美梅,孙彦伟,林乃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兽医诊断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3(6):94-97.

[2] 孙亚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鸡三种病毒性肿瘤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4.

[3] 庄金秋,梅建国,沈志强.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2(9):70-75.

免疫组化篇5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病理学;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分化尚未明确,以往根据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的多样性表现被诊断为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近年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其特定抗原和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标记,研究结果对胃肠间质瘤的组织起源、病理诊断标准和生物学行为仍然存在分歧。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胃肠间质瘤(GIST)并描述了这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1]。本文通过对一组胃肠间质瘤的回顾研究,以提高对间质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1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患者为男16例,女8例,中位年龄 51(29~72岁)。胃 13例,小肠及结肠 8例,肠系膜3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及发现腹部包块等。

1.2 病理学标准 GIST良、恶性判别采用 Lewin[2]的标准:即将 GIST的恶性指标分为肯定恶性指标和潜在恶性指标,从而将 GIST分为良性间质瘤(无恶性指标)、潜在恶性间质瘤(仅具备 1项潜在恶性指标)、恶性间质瘤(具备 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 2项以上潜在恶性指标)。肯定恶性指标为:①远处转移(经病理证实);②浸润邻近脏器。潜在恶性指标包括:①胃间质瘤>5.5 cm,肠间质瘤>4 cm;②胃间质瘤核分

裂数>5/50 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就具有潜在恶性;③肿瘤坏死明显;④核异性大;⑤细胞密度大;⑥镜下可见黏膜固有层或血管浸润;⑦上皮样间质瘤中出现腺泡状结构或细胞球结构。24例中良性 3例,潜在恶性 7例,恶性 14例。

1.3 方法HE染色 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北京中衫公司即用型第二代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广谱试剂盒。免疫组化二代二步染色法标记CD117、CD34、SMA、S-100 蛋白。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观察 ①大体形态:GISTs 肿块可单发或多发,体积大小不等,小者为黏膜下或肌壁间结节,大者为肌壁内肿块或向腔内生长,可继发黏膜溃疡,也可向浆膜侧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肿块边界较清,但无真包膜,多呈膨胀性生长。良性间质瘤3例,瘤体一般较小,直径 2~4.6 cm,平均直径约3.5 cm 切面实性灰白,质地韧。潜在恶性间质瘤7例,体积较大,直径3.5~10 cm,平均直径约6.5 cm,切面实性灰白或灰红色,或伴出血囊性变,质地较韧;多数瘤组织边界较清楚,有 2例与 周围组织有粘连。14例恶性间质瘤瘤体大,最大直径20.5 cm,最小瘤体直径4.5 cm,平均直径约11.5 cm,5例累计浆膜外、肠系膜或大网膜多发瘤结节,切面灰白灰红色,质地细腻呈鱼肉状或脑回状,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②组织学形态:GISTs瘤细胞形态主要为梭形和上皮样形。大部分梭形瘤细胞排列呈束状或交织状,灶性可呈车辐状、栅栏状及围绕血管呈器官样排列。上皮样形瘤细胞主要成弥漫片状、巢状和腺泡状排列,多数瘤细胞胞 界较清楚,细胞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或呈镰刀形,可出现胞质空泡化,似印戒样细胞。本研究 24例肿瘤中梭形细胞型 13例(54.2%),上皮样细胞型5例(20.8%),混合型 6例(25%)。

2.2 免疫组化染色表型 免疫组织化学抗体 CD117阳性定位于肿瘤细胞细胞质或细胞膜呈棕黄色或棕褐色,CD34定位于细胞膜、SMA定位于细胞质、S-100 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CD117 与 CD34 阳性瘤细胞一般呈弥漫或片状分布,而SMA与 S-100 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24例GISTs 的 CD117 阳性21例(87.5%),CD34 阳性19例(79.2%),SMA阳性10例(41.7%),提示平滑肌分化。S-100蛋白阳性2例(8.3%),提示神经分化。CD117 和 CD34 共同表达 16例(66.7%),CD117 单项表达4例,CD34 单项表达3例。

3 讨论

1998年,GIST的分子研究有了重大突破。Hirota[3]等发现大部分 GIST表达 C-kit基因蛋白KIT(CD117),C-kit基因有功能获得性突变,而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和雪旺氏细胞肿瘤无 C-kit基因突变和 CD117蛋白表达。故 GIST的概念迅速发生重大改变,现在 GIST特指胃肠道间叶肿瘤(GIMT)中C-kit基因蛋白(CD117)表达阳性,组织学呈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肿瘤。目前对 GIST的认识是:GIST只是 GIMT的其中一种类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与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脂肪瘤、脉管肿瘤等 GIMT并列。

由于 Cajal细胞与 GIST体同样表达 CD117和/(或)CD34,两者在超微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有学者认为 GIST起源于[4]Cajal细胞。但有学者认为[5]GIST来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的间质干细胞,其理由主要是间叶干细胞广泛存在于消化系统的各部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这样可以较好地解释 GIST不仅可以发生在胃肠道,也可以发生在肠系膜、网膜和腹膜后等消化道外,而且有如此高的发病率,免疫表型的表达多样化。

C-kit基因是 H24猫科肉瘤病毒 kit癌基因的同源物,位于人染色体 4q12-13。C-kit基因的产物是 Ⅲ型酪氨酸激酶,编码 47kD的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即 C-kit受体(CD117)。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 Cajal细胞都表达 C-kit,黑色素细胞、生殖细胞及造血细胞也有表达[6]。CD34 是一种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标记物,内皮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可阳性表达。

近年来,大量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CD34和CD117在GIST中均有高表达,本组病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87.5%,且其阳性表达不受组织学类型,良恶性及部位不同的影响。CD34阳性表达率79.2%。本组所研究的大部分病例(87.5%)表达CD117,且CD34阴性的GIST病例CD117几乎全部阳性表达,提示CD117是比CD34更敏感的指标,CD34及CD117的阳性率并不能对判断间质瘤的良、恶性起决定作用。但也有报导CD34在鉴别中间性及恶性GIST方面较CD117更为敏感[7]。本组病例SMA, S-100只在恶性,潜在恶性病例中散在表达而良性无一例表达(见表1),提示SMA,S-100免疫表型可作为鉴别GIST良、恶性参考指标,即间质瘤向平滑肌或神经分化多恶性度高。

参 考 文 献

[1] 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Am J SurgPathol,1983,7(6):507-519.

[2] Lewin KJ,Riddell RH,Weinstein WM,eds.GastrointestinalpathologyandItsClinicalImplications.NewYork:Igaku-Shoin,1992:284-341.

[3] Kindblom LG,Remotti HE,Aldenborg F,et al.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 show phenol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stitiall cells of Cajal.Am J Pathol,1998,152(5):1259-1269.

[4] 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VirchowsArch,2001,438(1):1-12.

[5] VannucchiMG.Receptors in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dentification and possible physiological roles.MicrosdRes Tech,1999,47(5):325-335.

[6] 张凡,赵春临,张谢夫.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医药论坛杂志,2007,12(083):119-121.

免疫组化篇6

【摘要】 目的 总结 鸡胚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操作经验。方法 应用常规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发育时期的鸡胚石蜡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早期鸡胚发育中的相关抗体的表达定位准确,背景清晰。结论 注意鸡胚免疫组化的操作要点,有助于提高鸡胚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质量。

【关键词】 鸡胚;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

鸡胚材料因其价格低廉、 经济 实用而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广泛应用于肿瘤学、中药学等研究领域[1]。而免疫组化方法是常用的病 理学 技术,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形态学支持[2]。但由于市面上针对鸡的特异性抗体较少,在做鸡胚的免疫组化时常用鼠、兔或人等市面上易于得到的抗体,因此常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着色等问题。笔者在对不同时期的鸡胚石蜡组织切片进行常规的he染色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时,发现了一些鸡胚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实验室种蛋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种鸡场。鸡胚孵化第3~8天,每天取5~10枚。将鸡胚内容物移入结晶皿中,小心取出胚胎,用生理盐水冲洗。整胚浸入4%(φ)多聚甲醛固定4~24 h。常规石蜡包埋,5 μm/片石蜡切片。

1.2 方法

1.2.1 he染色 切片常规用二甲苯脱蜡,经各级乙醇至水,苏木素染色1~2 min,自来水冲洗10 min,盐酸乙醇分化30 s,自来水冲洗5 min,水洗返蓝,伊红液染色30 s ~1 min。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脂封片。

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切片脱蜡至水,3% h2o2 室温孵育30~45 min;约95 ℃ 的枸橼酸缓冲液(ph 6.0)中抗原热修复10~20 min;正常山羊血清封闭45 min后加一抗(兔抗神经纤维抗体, millipore),工作浓度1∶200,4 ℃ 过夜;pbst洗涤3次,每次10 min;滴加hrp标记的二抗(山羊抗兔igg,北京中杉公司),工作浓度1∶100,37 ℃孵育30 min;pbst洗涤3次,每次10 min;dab显色5~10 min;苏木素轻度复染,中性树脂封片。阴性对照不加一抗;阳性对照为小鼠脑石蜡切片。

2 结 果

对不同时期的鸡胚石蜡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发现鸡胚组织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即使同一时间段里鸡胚的发育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与鸡蛋受精的时间不同有关。由图1a可以看出,5日龄鸡胚组织的细胞核被苏木精染成淡蓝色,而细胞质呈粉红色至红色。同时还发现在鸡胚眼眶视网膜位置可见褐色的沙粒状颗粒。如图1a箭头所示。

对不同时期的鸡胚石蜡切片进行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在较大日龄的鸡胚中才有少量表达且主要表达于鸡胚脊索神经元的胞浆内,呈不同程度淡黄色,细丝状,如图1b箭头所示(图1c为阳性对照:小鼠脑皮质神经元)。神经丝是构成神经元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之一[3], 是神经细胞的中间丝,由l、m、h 3种蛋白组成。神经丝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组织及其肿瘤中,是神经元的标志[4,5],其功能与轴突的管径和神经传导速度有关[6]。在发育过程中,l和m在动物出生前数天开始表达,h则是在出生后才出现[7]。同时在鸡胚眼眶视网膜位置亦可见褐色的沙粒状颗粒,如图1d箭头所示,结果与he染色结果相似。同时由于鸡胚早期发育过程中造血组织丰富,亦容易出现白细胞、单核细胞着色,见图1e、f。出现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漂洗片子时未洗干净或者用血清封闭得不够以及dab显色时间太长等所致。后经过不断的摸索,对操作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改进,如通过充分地漂洗,控制dab显色时间,延长血清封闭时间,用3% h2o2 处理切片等,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非特异性着色。如图1g、h、i箭头所示。

a.5日龄鸡胚组织he染色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色素沉着(如图中箭头所示);b.神经丝蛋白(nf)在10日龄鸡胚脊索神经元中的表达; c.神经丝蛋白(nf)在小鼠脑皮质神经元中的表达;d.5日龄鸡胚组织nf免疫组化染色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色素沉着;e 、f.5日龄鸡胚组织nf免疫组化染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着色;g.经改进实验方法后,5日龄鸡胚组织nf免疫组化染色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无明显色素沉着;h、i.经改进实验方法后,5日龄鸡胚组织nf免疫组化染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无明显着色

3 讨 论

在进行鸡胚石蜡组织切片的he染色和神经纤维抗体neurofilament m免疫组化实验中,发现了鸡胚免疫组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

(1)特定部位易发生色素沉着:在he染色和免疫组化中,发现在鸡胚头部常见深褐色的沙粒状颗粒环绕眼眶部位。极易误解为免疫组化的阳性反应。实际上是鸡胚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了染液所致。鸡胚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一般为单层矮柱状细胞。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含有大量粗大、圆形或卵圆形黑色素颗粒,胞质内可见吞噬体。因此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易于吞噬染料而导致假阳性反应[8]。见图1a、d。可能是由于漂洗片子时未洗干净或者用血清封闭得不够以及dab显色时间太长所致[9-11]。因此在染色前最好充分观察常规切片,了解he 和免疫组化的染色情况,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地洗涤、切片。本实验中将 pbs漂洗的时间由常规的5 min改为10 min;同时在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时间为5~10 min,即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免疫组化染色效果,见图1 g、h、i。否则背景易上色,见图1e、f。(2)易出现间质着色:鸡胚发育中间充质组织非常丰富,因此免疫组化时易出现间充质组织着色。间充质着色的原因很多,如抗体与组织中的蛋白质因蛋白疏水基团相互作用形成非特异性的连接而着色,又如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常常渗出到组织间质,很容易与抗体结合,造成间质着色;抗体不纯或抗体被污染也可出现间质着色。遇到此种情况可以适当延长血清封闭时间,或选择单克隆抗体等以避免一些非特异型的结合。(3)易出现细胞质着色:胞浆着色局限在细胞内,间质无着色,看上去与真实的免疫反应着色几乎一样,很难区别。主要原因是发育中的鸡胚细胞胞浆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还有内源酶,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单核细胞中的细胞色素等。这种原因造成的着色,可以通过延长血清封闭和3%过氧化氢?甲醇溶液处理切片的时间来解决。本研究将石蜡切片用3% h2o2处理的时间延长至45 min,同时将山羊血清封闭的时间延长至45~60 min后,发现可以减轻白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着色,如图1h、i。(4)不适当的组织处理也可能出现细胞核着色,如组织在二甲苯或缓冲液里浸泡时间太长、操作过程中组织变干、微波修复液的ph值和修复时间不当或修复过程中修复液留下太少,未没过组织等。解决办法是应严格按照操作常规进行工作。还有一个因素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一抗的浓度是否合适,这关系到能否做出阳性结果。

总之,鸡胚材料虽然应用广泛,但鸡胚组织毕竟不同于一般成熟的组织,要想做出理想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不容易。因此在鸡胚免疫组化过程中,需根据鸡胚组织的特殊性,对常规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中相关的步骤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延长pbst洗涤的时间,封闭时间以及3%双氧水?甲醇溶液处理切片的时间等,才可有效地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做出漂亮的免疫组化图片。

【 参考 文献 】

免疫组化篇7

关键词:猪;PCV2;PRRSV;混合感染;HE;IHC

中图分类号:S858.28;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421-03

Immunohistochemical Diagnosis of the Swine Naturally Coinfected with PCV2 and PRRSV

CAI Shuang-shuang1,WANG Li2,LU Yan-yun2,SHI Lu-lin2,GU Chang-qin2,ZHANG Wan-po2,

CHENG Guo-fu2,HU Xue-ying2

(1. 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 Yichang 443000,Hubei,China;

2.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Pathology observation and two kinds of viruses detection in tissues were carried out on 7 swine tissue samples suspected to be natural PCV2-PRRSV coinfection. The embedded tissue was sliced continuously for H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ABC staining. The observation was recorded by using NIS-Elements high-resolution colour graphic analysis system.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mainly were proliferative necrotizing pneumonia, necrotic lymphadenitis, mucoenteritis, body in lymph node, and hepatic sinus mononuclear phagocyte proliferation. PCV2-PRRSV mixed infection(3 cases) and PCV2 infection(2 cases) were shown in the result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ABC staining. In the natural infection, PCV2-PRRSV coinfection was more common. 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infection with separate infe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Key words: swime; PCV2; PRRSV; coinfection; HE; IHC

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严重阻碍养猪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其病原分别为猪2型圆环病毒(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PCV2和PRRSV对养猪业真正的危害并不表现在其单独感染时,而是由于其免疫抑制作用而导致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自然感染病例中,最为常见的是PCV2-PRRSV混合感染,PCV2-PRRSV混合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抑制病极为相似,很难表现出典型的特征[2]。仅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很难对PCV2-PRRSV混合感染作出诊断,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方法作出综合诊断[1,2]。

该试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了PCV2和PRRSV在7例疑似PCV2-PRRSV自然混合感染病猪组织中的分布,并结合组织的病理变化特征对混合感染病例作出诊断,了解PCV2和PRRSV混合感染的致病特点,为PCV2-PRRSV自然混合感染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组织材料 1份已知未感染PCV2和PRRSV的肠组织石蜡蜡块,1份人工感染PCV2、1份人工感染PRRSV和1份人工PCV2-PRRSV混合感染的共4份肠组织石蜡蜡块,以及来自于7头疑似为PCV2-PRRSV混合感染病猪的组织石蜡蜡块均为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病理实验室保存。

1.1.2 试剂 抗PCV2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600)、抗PRRSV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600)均由华中农业大学何启盖教授惠赠,多聚赖氨酸和即用型SABC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方法

将保存的组织蜡块作连续切片(厚4 μm),一份备作常规HE染色,一份备作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应用NIS-Elements高清晰度彩色图文分析系统采集图片,进行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E染色结果

肺组织可见间质性肺炎,肺泡壁增厚,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有坏死脱落的细胞及巨噬细胞(图1A,B)。

淋巴结组织可见多个坏死灶,皮质部淋巴细胞缺失,局部有成团的中性粒细胞,小梁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小结内可见大量的巨噬细胞,细胞质内有圆形均质碱性的包涵体(图2A,B)。

肠道组织可见肠绒毛脱落,肠腺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化,黏膜血管扩张,黏膜上皮脱落,固有膜内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淋巴小结增多,淋巴小结内淋巴细胞缺失(图3A,B)。

脾脏组织白髓内淋巴细胞减少,可见吞噬异物的巨噬细胞。

肝脏组织肝窦明显增宽,巨噬细胞明显增多。

2.2 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结果

在7头疑似PCV2-PRRSV混合感染病猪中,经检测,3头猪的组织样本为PCV2-PRRSV混合感染(42.86%),2头猪的组织样本为PCV2单独感染(28.57%),2头猪的组织样本没有检测到病毒(28.57%),检测到阳性信号的组织器官主要是肺、淋巴结、肠道、脾脏和肝脏。

肺组织中,PCV2强阳性信号出现在肺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图1C),支气管黏膜上皮也可见阳性信号,有些核也被着染为黄色;PRRSV阳性信号出现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可见肺泡腔内坏死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强阳性信号(图1D)。

淋巴结中,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可见PCV2强阳性信号的包涵体(图2C);PRRSV强阳性信号出现于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图2D),偶见核着染。

肠道组织中,浆细胞、肠腺杯状细胞细胞质和黏膜上皮内PCV2强阳性信号,淋巴小结内巨噬细胞细胞质可见阳性信号(图3C);浆细胞、肠腺潘氏细胞和黏膜上皮内可见PRRSV强阳性信号,淋巴小结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可见阳性信号(图3D)。

脾脏组织中,脾小体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可见PCV2弱阳性信号。

肝脏组织中,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可见PCV2强阳性信号。

3 小结与讨论

该试验中感染病猪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出现了PCV2-PRRSV混合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增生性坏死性肺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坏死性肠炎、脾脏脾小体淋巴细胞缺失和肝脏肝窦增宽、巨噬细胞增多,并且在淋巴结巨噬细胞内有均质碱性包涵体,这些病变是PCV2-PRRSV混合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特征[3,4],而且在PCV2-PRRSV抗原检测均呈阳性的病猪与PCV2抗原检测呈阳性的病猪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到PCV2抗原主要出现在肺、淋巴结、肠道、脾脏和肝脏,但是并没有在肾脏组织中检测到PCV2抗原;检测到PRRSV抗原主要出现在肺、淋巴结和肠道,但是在脾脏中未检测到PRRSV抗原。该试验检测到PCV2和PRRSV均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内,主要的感染细胞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但是不在同一个细胞内,PCV2在淋巴结形成包涵体的巨噬细胞内,而PRRSV出现在另一些巨噬细胞内。肺组织内,PRRSV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巨噬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细胞质内。分析认为PCV2和PRRSV侵入猪体,分别进入不同的巨噬细胞内定居增殖,由于大量的巨噬细胞受侵害,致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产生[5-8]。

在肠道内检测到PCV2和PRRSV的报道早就出现[4,5]。该试验结果发现PCV2分布在肠腺杯状细胞,而PRRSV分布在肠腺潘氏细胞、上皮细胞内,在淋巴小结不同的巨噬细胞细胞质内分别检测到PCV2和PRRSV,由此可以证实病毒经肠道排毒,除了肺和淋巴结外,对肠道组织进行IHC检测也可作为确诊PCV2-PRRSV混合感染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蔡承如,商佑军,蔺 芳,等.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的检测[J].中国兽医科学,2009,39(8):702-706.

[2] 孙艳永,刘智俊,王 泽,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Ⅱ型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6):755-758.

[3] 温永俊,吴国军,蔡雪辉,等.猪圆环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对仔猪致病性的评估[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 29(5):336-340.

[4] FENAUX M, HALBUR P G, HAQSHENAS G, et al. Cloned genomic DNA of type 2 porcine circovirus is infectious when injected directly into the liver and lymph nodes of pigs: characterization of clinical disease, virus distribution ,and pathologic lesions[J]. J Virol,2002,76(2):541-551.

[5] HARMS P A, SORDEN S D, HALBUR P G, et al. Experimental reproduction of severe disease in CD/CD pigs concurrently infected with type 2 porcine circovirus and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J]. Vet Pathol, 2001, 38(5):528-539.

[6] 李燕华,郭 鑫,杨汉春,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共感染猪组织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的分布[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1):9-12.

[7] 吕艳丽,杨汉春,郭 鑫,等.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2):14-18.

免疫组化篇8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女性生殖道肿瘤应用价值

阴道、外阴、宫体和宫颈等是主要的女性生殖道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这些部位所引发的肿瘤其确诊是较为容易的但是由于某些肿瘤在形态学上具有相似的特征而且还有些肿瘤病变的良性和恶性难以判断而运用免疫标记对其进行诊断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的几率免疫组化是一种应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即抗原抗体反应其利用抗原与抗体相结合的特异性利用化学反应使得同位素、荧光素、金属离子和酶等用来对抗体进行标记的显色剂显色从而实现对蛋白质和多肽等组织细胞的内抗原的定量、定性和定位。

资料与方法

11年7~8月对某社区1名已婚女性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资料年龄~69岁按年龄将其分为个年龄段记录为A、B、、D四个组别其中66岁17人(9)分为D组。

方法:由妇科医生对后穹隆或宫颈进行刮片用95乙醇固定送病理科HE常规染色操作运用巴氏V级分类法对其进行镜检诊断若查见癌细胞和查见可疑癌细胞的按阳性病例处理阳性病例在内膜和宫颈处取材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结果

本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1名已婚女性中其检出阳性的概率8有1例切片查见为疑似癌细胞经活检证实均为良性病变其中1例判定为宫颈鳞癌9例判定为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例查见为癌细胞:其中有1例慢性宫颈炎和子宫内膜状腺癌;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宫颈鳞癌;1例更年期子宫内膜和宫颈中度非典型增生见表1。

讨论

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异性抗体逐渐显现使得多数疑难肿瘤得以确诊单纯依靠HE染色对肿瘤进行病理诊断其中有5~1的病例难以依此做出肯定的形态学诊断但免疫组化在对未分化或低分化肿瘤进行鉴别和诊断时其准确率高达5~75因而免疫组织化学在女性生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

外阴是Paget病常见病发部位。85的外阴Paget病属性为原发性但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部位的恶性病变而导致在临床治疗中对外阴Paget病原发或继发的属性判定是十分重要的多数研究表明若外阴Paget病属性为原发性。其细胞表达为AM5、EA和7若表达为PR、HER-、GD-P-15、ER和AR则为阴性。外阴上皮内肿瘤可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近9的外阴上皮内肿瘤为未分化型其病变与HPV感染相关而分化型与HPV感染没有关系后者与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而前者有可能是多灶性生殖道肿瘤。免疫组化p16和p5可对二者进行区分未分化型p5阴性弥漫性表达p16而分化型与之相反。

女性生殖道宫颈和大部分其他部位的肾管腺体的标记物多为D1D1在宫颈中肾管的残留大部分表达为腔缘阳性而其他类型的良性宫颈腺体病变极少呈类似表达。但是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虽然表达阳性的部位非腔缘但是依旧可呈D1表达可看出官颈腺癌D1表达呈阳性的特征并不能当作为中肾管诊断的依据。inhibin、valentine、AR和calretinin等也可以作为在恶性和良性中肾管病变以及中肾管腺体中的呈不同程度表达的标记物而mace、PR和ER一般呈阴性表达。在对良性宫颈腺样病变进行中肾管来源确诊时最具价值的标记物为ER、valentine和Dl的组合在中肾管腺体中valentine和Dl呈阳性表达而ER呈阴性表达。

女性生殖道肿瘤的类型多种多样且形态学重叠多且复杂免疫组织化学在对这些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免疫组织化学在外科病理诊断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常规HE诊断在短期内依旧是无可替代的因而为了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在对肿瘤进行免疫标记和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与组织形态学相结合。而且目前免疫组化的抗体还未找到具有绝对性的特性因此免疫标记的选用要同时包含有阴性和阳性以帮助对肿瘤进行确诊。

伴随着抗体工程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于对女性生殖道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和诊断的免疫标记物越来越多相关医护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对免疫组化抗体彻底的掌握和应用才能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做出科学合理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孙大治,徐云庆,史蕾,等.新型免疫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76-78.

李青,周晓宇.免疫组织化学在女性生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9,6:571-575.

上一篇:提高免疫力范文 下一篇:迪安诊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