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00:52:25

免疫学教学论文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1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实验技能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实验技能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加大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操作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有意识的纠正错误的手法;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能认真思考,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学生对实验课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加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也得到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认可。当然,在两轮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1)实验资源的相对不足:在实验课时我们一般将三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实验,有的同学主动性不强,不能参与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而是看同组的其他同学操作。我们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2)实验内容不够充实:免疫实验总会有反应和等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总感觉无事可做。教师应该丰富实验内容,比如增加多媒体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来丰富实验的内容,让等待的时间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3)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要固步自封。临床免疫学检验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教师也要多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我们要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内容,精确分配实验学时,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投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完善实验考核机制。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检验人才。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2

一、食品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食品免疫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免疫学就是利用免疫学的知识,将天然存在或人工加入的有益成分更好的利用起来,探索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途径的学科。基因工程方式调整食物组成成分和服用含有免疫物质的食物是食品免疫的两种方式。特殊食品的生产、食源性过敏原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都要依赖于免疫学知识,这些都是食品免疫学的研究核心。食源性过敏原标签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国家法律的健全,侧面也反映出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很大。[3-4]食品免疫学属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多门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课程讲义的安排

参照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安云庆主编的《免疫学基础》,按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考虑34学时的教学时间,编写《食品免疫学基础》讲义主要包括7章的内容:1)绪论(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的应用);2)抗原(概念和特性,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医学上重要的抗原);3)免疫球蛋白―抗体(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4)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5)免疫应答与机体免疫力(免疫应答简介,机体免疫力);6)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超敏反应概述,I型超敏反应,食物过敏概述,食物过敏途径与影响因素,食物过敏的预防);7)免疫学检测法(抗原抗体反应与非标记免疫分析,免疫标记技术及分析应用)。该讲义形成了以免疫系统为基础,免疫应答为理论,抗原抗体为主线,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为重点,免疫学检测为应用的授课体系。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采用多媒体随时增添辅助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便捷等优点,正在被授课教师广泛使用。[5]它可以将多种素材融合一体,直观化、条理化的将知识展现出来,在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对先进仪器设备及操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在使用这一手段时,可以随时将学生记录较为完整的课堂笔记、画得好的图片,选择性的插入到课件中,展示给下一届同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将收集的生活实例及时补充到课件中。例如:在“食品过敏的预防”这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食品致敏性标签是避食食物致敏原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的唯一办法”,[6-7]笔者就将某饴糖不同时期糖纸上的一句话拍照,对比分析让同学感受食物致敏原的标识标注的区别。该饴糖在不同期糖纸的提示分别为:“(可能含有少量果仁成分)”和“过敏原信息:含有牛奶、大豆,此生产线也用于加工含有榛子的产品”。

2、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逐一认真点评

大学教学常见的方式还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但学生往往缺少主观能动性,过多依赖。在本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8]在教学内容接近尾声,学生对本专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他们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笔者也曾适当为他们列举了若干供选择),查资料,写课程“论文”,到讲台上为大家上课,教师则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其“论文”中的合理部分,也分析指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9]学生的“论文”涉及内容很多面很广,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平时大量阅读专业文献。从学生的课程“论文”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学生这方面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让学生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使得从未上过讲台的学生体验了讲课的滋味,体验到备课之不易。这也使他们对教师多了几分理解,添了几分敬意。很多学生认为这种尝试使他们受益匪浅,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答辩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信心。[10]

3、考试形式灵活,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是促进形式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没有一定的压力,学习动力就会不足。但由于对考试的认识不同,有的学生仅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而考试,这样势必造成高分低能。我们期望的学生不只是能学好一点专业理论的学生,而是希望通过各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要会学习,会提出问题并设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将来他们面临的科研、生产,时刻会有新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的有限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素质,这需要在平时进行训练。为了使考试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对学生的考分分解为三个部分:课堂笔记占15%,实习内容占15%,课程论文(如前所述)占10%,期末考试占60%。课堂笔记反映学生的记录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在期中期末都要认真查阅每个学生的课堂笔记,为部分学生纠正错误,包括意思理解偏差,关键性数据错误甚至错别字。这样做能知己知彼,便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虽需花不少时间,但却是教师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的一种体现。学生看到教师认真批阅过的笔记,心中自然会多几分敬意,记录也会愈加认真。课程实习让学生实际操作,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是很重要的。通过对课堂教授和实?环节的改革,可以从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实验结果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实验教学在食品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期末考试并不神秘,尤其是综合题,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将所学主要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需要认真复习全部内容。

四、结语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在课堂内容的传授方面,业界涌现出了多种方法,如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试行的被称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方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医科院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然而对于医学背景知识匮乏的食品专业学生,这种教课方式缺乏应用空间。此外,还有较为流行的“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eference-Induced Self-Education,RISE)”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将文献探讨课程作为免疫学讲授的重要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种教学方式,对于研究生来讲.不失为一种好的授课方式;但对本科生而言,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后不再从事科研工作,这种授课模式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4

摘要:

“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交叉性、实践性强。我们将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应用于“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用微信引导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提供交互学习环境、评价学习效果,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引导学生讨论,初步实现微信辅助的“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免疫学;微信;混合教学

“免疫学”课程是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生物、医学和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借助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的力量,逐步构建一个便捷、轻量级的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课前知识的获取、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内化,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1“免疫学”课程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免疫学是一门多边缘、多交叉的学科,在抗体生产、检验检疫、医学检验、农业研究、微生物研究、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向中都有大量应用。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人类和动物疫苗、生物制剂、免疫细胞等免疫产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每年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免疫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在后续多门课程和生产实践中运用免疫学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缺乏实践基础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复杂、枯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思路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内化,是“免疫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免疫学技术”和“免疫学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00余名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后续多门理论、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应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学科的研究思路、应用实例和最新进展。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免疫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6理论课学时+16实验课学时(理学)或48~64理论课学时(医学)。作为地方高校,在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减少总学时、压缩理论课学时的趋势下,目前广州大学两个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各设32学时,未设置实验课时。教学学时不足、缺乏实验课设置引发了不少问题:“免疫学”的不少内容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分析和拓展,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多而分散的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容易遗忘和混淆;课堂外也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和知识内化水平低,很难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免疫学”的知识和技术。

2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价值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2015年1月,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过5亿,与QQ并驾齐驱,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社交沟通工具。据《微信2015年数据研究报告》统计,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18~26岁的青年,20%的微信用户是大学生,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高用户黏性使微信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用户在微信上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号(41.1%),80%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根据我们在广州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小范围调查,98%以上的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每日多次的使用频率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辅助移动教学的平台工具,微信特别适合免疫学这类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我们建立了“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在微信上浏览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参与度。通过微信开展移动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无需安装新软件,学生通过查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参与学习,学习和社交可以无缝对接,无疑会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触频率;教师通过微信官方网站或微信手机版便捷地管理、控制移动教学的全过程。微信的手机版、PC版和网页版界面简洁易操作,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体验和乐趣。

2.2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智能化的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教师课前用微信推送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上由课前思考题引出课堂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将课堂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用微信进行快速的实名制投票和小测验,可以代替传统的课堂点名,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课堂的凝聚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3.1使用微信的功能,让所有学生加入“免疫学”课程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让全体学生加入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微信平台中能有效地识别用户(学生)的身份信息。我们设置了“免疫学”课程的“微信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对于“微信教学班”,教师在第一次课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免疫学”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或者搜索的方式加入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同时要求学生向微信公众号发送姓名、班级、学号,在微信群中修改昵称,便于教师在微信管理后台中建立起身份识别信息。

3.2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启发性学习

我们选择紧扣“免疫学”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在本科生专业课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课程进度,通过微信平台按时间点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形成主动利用微信平台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重点、难点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我们将“疫苗接种”内容按知识体系的先后和难易程度分为相互关联的4个模块:疫苗接种原理、抗体和细胞介导的保护作用、免疫接种和疫苗制备。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在课前推送课程进度、资源列表、思考题和学习任务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疫苗接种”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明白需要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资源。有了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重温科学发现的过程、接触学科前沿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用EdwardJenner发明牛痘接种的故事和现代多种疫苗的特征引入重要概念,用感染后抗体和细胞介导免疫的时间轴动画形象地介绍抗体和细胞与感染作斗争的过程,让学生简单地讨论、总结,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历程将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此时通过微信推送小测验,引导学生总结、思考疫苗的特征。最后以当前广泛使用的Salk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例讲解疫苗制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在课堂讲授的最后,通过PPT和微信推送的形式,针对4个模块的内容给出拓展阅读的链接,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lsevier等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查阅的效果在下一节课上通过提问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对“疫苗接种”感兴趣的同学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程大作业,作业评分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3.3通过微信群提供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在“免疫学”课程微信群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与讨论,将学习与日常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从单向传授变为多向交流,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希望私下提问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留言,教师通过查询留言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比如,课堂教授和微信推送使不少学生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浓厚兴趣,超过60%的学生在微信平台、微信群中参与了讨论,近20%的学生就亲友的疫苗接种史、疫苗的生产流程撰写了课程小论文。

3.4按需推送图文、视频、语音等免疫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借助微信初步实现了“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根据教学目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其形式包括微课视频、动画、图片、语音、文字等,其内容除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理论课堂上因学时不足难以兼顾的拓展内容。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免疫学”课程的教师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了不同深度、广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有“作业”“课程资料”“拓展资料”3个栏目,每一个栏目下有若干子菜单,例如“课程资料”栏目下有“参考书”“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技术方法”子菜单,学生点击后会收到推送的图文、视频、音频等消息,再根据学习需要选择阅览或参与互动。“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栏目承载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学习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课程内容,如实验操作视频、前沿技术、学科进展等,可以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拓展资料”和“课程资料”中的“技术方法”里,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点击学习。

3.5用微信跟踪、控制和评价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用微信辅助

“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量化。我们设置了问卷、测验、作业、讨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借助微信的投票、链接外部网页、自动统计的功能,每学期收集1~2次问卷、4~6次随堂小测验结果,通过微信群的消息记录和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结合1~2次大测验和1次大作业的成绩,综合评价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用微信平台收集反馈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学习进度的限制,能降低学生参与的门槛和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内提交问卷、测验、作业,主动获取学习资料,在微信群中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生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环路”。第一堂课建立起的实名信息保证了所有学生在课程微信平台上进行的操作都是实名制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在管理后台上查到统计信息,获取学生参与交流协作、提交作业测评的数据,了解学生使用课程微信平台的频率和参与讨论、测验的结果,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对知识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这种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践的结果显示,“免疫学”课程“微信教学班”的大多数评价指标优于“传统教学班”。

4总结

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初步尝试。我们在多年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殊性,用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设计构建相应的免疫学课堂支撑系统,并结合实际课程研究该支撑系统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影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显示,微信能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微信教学班”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绩。微信也特别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全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虽然我们将微信初步应用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部分结果,但还需要优化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如何促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极少部分学生不习惯用微信辅助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微信学习的群体中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微信的力量提高“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逐步实施“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2]宁熙平,郝刚,吴鸿.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植物学课程教改结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3):13-16.

[3]林娟,周选围,吕红.翻转课堂在大学通识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6-11.

[4]陈婷,施菁,崔勤敏,等.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5,(4):13-15.

[5]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6]王晓玲.微信与QQ支持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7]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92-95.

[8]腾讯科技,企鹅智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微信的“影响力”———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EB/OL].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变态反应和免疫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渗透下,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显示出和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息息相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紧密联系等一系列特点,加之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优化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把握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和关键。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例如免疫应答是基础免疫学的核心内容,以往学生反映本章理论深奥,难以掌握,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将每一种应答的基本内容设计为图表进行归纳,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提炼为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对其他次要内容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情况,推荐一些新版专著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作为参考,以开阔其思路和视野。这样,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精辟讲解,使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动性。

2 改革免疫学理论课教授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医学免疫学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或者有的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学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讲免疫学绪论时,我们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然后简单回答,最后小结免疫学与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等息息相关,以此说明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章节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3]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非常重要。在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切忌上课当“打字机”。第二是要求做好笔记。因我们所选教材的内容丰富、繁杂,有时一次课涉及多个章节内容,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或做得不好,课后将难以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第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第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因为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前边所学内容进一步为后边的内容打下基础,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学习“欠帐”越多,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第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4 引入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在学生对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我们采用PBL教学法[4],进行病例讨论。讨论课前将病例及问题发给学生,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例,列出“初步考虑病人患何病?”、“发生机理如何?”、“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如何预防?”等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在PBL教学课中,围绕病例所提出的问题,首先由组长作中心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再由教师提出新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和引导,如果仍不能解决,则由教师解答。PBL教学课结束前几分钟内,教师做总结归纳,强调一下重点和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3 改进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的开设很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学生在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对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开展课外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查找文献,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计划,亲自动手完成相关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写成论文。比如以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为主线,安排了血清IgG的提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等一系列实验。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日后进一步深造及科研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4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效轻松的课后复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医学免疫学的内容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我们利用学院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自学和复习。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反复观看。同时,可以利用网上提供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测验,检查学习效果。对还没有掌握的内容再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教师工作强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5]。2006级学生医学免疫学期考成绩为(80.32±16.46)分,2005级学生期考成绩为(72.78±21.75)分,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18,P<0.01),2006级学生医学免疫学期考成绩比2005级学生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对免疫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静,毛立群,牛秀珑.医学免疫学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71-572.

[2] 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3] 樊晓晖,杨海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120-121.

[4] 谭海珠,杨棉华.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5(5):48-50.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免疫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免疫学研究型教学课程建设项目资助(2007-20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5-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性强,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明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免疫学是一门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认为免疫学深奥、难学。如何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动手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一直是我们探索与改革的重点。经过多轮的调研、实践与反馈,本课程组探索了一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开放式考试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免疫学理论的研究型教学

1.1 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多媒体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而且在传统的教学尤其是合班上课中,经常出现“原理概念满堂灌”的现象。在这种课堂中,教师从头到尾唱主角,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是否听懂;学生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较差[1]。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的转变,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将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转变,让大学生走上讲台,而老师则主要起好引导作用[2]。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成功地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在这种“参与式”教学中,课题组教师结合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热点、动态以及与免疫学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拟定了一些主题,如“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器官移植”、“奥运会违禁药物”、“艾滋病”、“疟疾”、“有机磷农药”等,并将学生分组,自由选题,通过课后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拓展式学习,安排两学时的时间由每组学生推举代表讲解各组制作的PPT。在参与式教学中,台上的学生或娓娓道来,或热情洋溢,将理论学习联系科研或生活实际,通过科学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的归纳与分析,最后都能提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台下的师生参与讨论与点评,收获都很大。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将教师的课堂灌输变为学生课后拓展、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学生上讲台,师生互动,教师转变角色,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基础上,而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多年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并通过课外学习延展了课堂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我们在教学中将我院熊立仲教授提出的“千问计划”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或课后查找资料来回答问题。有的问题虽然是目前暂时回答不了的,但为他们以后探索研究这些问题播下了种子[3]。

1.2注重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内容调整与更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免疫学课程过去主要讲授免疫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技术,根据教学大纲的框架来实现既定的目标。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完全按照以前的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我们根据课堂需要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打破“重近代经典内容、轻现代新科技知识”的传统,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更要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免疫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加大新内容的份量。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免疫学相关研究内容和成果引入课堂,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乐于创新的精神和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

表1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调整

同时,通过单独设置免疫学实验课,对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了间接法ELISA实验,并采用酶标仪对ELISA结果进行检测,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新颖性。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则强调实验顺序的连续性、实验内容的密切衔接(见表1)。在免疫学实验中,学生以基因工程技术超表达的蛋白为抗原,以小鼠和家兔为免疫动物,每班每人都能得到抗血清制备和ELISA检测的实验技能训练,加深了对免疫学方法原理的深入了解。

2.以科研课题形式设计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将实验内容与科研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毕业论文和兴趣小组等科研活动有机融合

免疫学实验内容被整合成一个综合大实验后,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是一种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一体的初步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研探索者的角色融入到实验中,加强了实验的科研训练目的。在课余,我们还注意收集一些能用免疫学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某些教师想用表达的蛋白来免疫获得相应抗体、某个研究生正在制备抗血清用于免疫印迹杂交、某些SRF项目正在研究的对象可作为抗原等,将学生正在接触或即将接触的科研课题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免疫学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会更能有准备地上好免疫学实验课,避免为了做实验而实验,为了修学分而做实验的消极态度[5]。

2.2以自身血液为标本,与社会实际加强联系,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

在间接法ELISA孵育等待的过程中,我们穿插安排了血型鉴定的兴趣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亲手采集自身血液,研究自己的血型。实验完毕后将本班同学测得的血型做一统计,并与献血、中国的血库供应情况、血型改造等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这个与自身相关的兴趣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为科研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第一次实验课上,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并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对于即将迈入大四,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写论文比写一般的实验报告要难。因为,前言部分需要他们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材料与方法部分要求他们了如指掌;实验过程中要求观察更加细致全面;所有实验结果要求及时实事求是地纪录;实验后要求对结果运用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等关系去推理分析,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讨论各种本质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关于本实验或整个综合实验的本质的完整的认识。如此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能较好地激起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了研究型教学的目的[6]。

3.实行开卷考试,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科教学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考试改革。生命科学的一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闭卷考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是通过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弊端。因此,本教学团队结合我院考试改革的要求,在考试方式上做了一些改革,对免疫学开卷考试进行了一些尝试。考试题目结合当前农业、医学、环境和食品等领域与免疫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针对瘦肉精的安全检测或禽流感病毒的检测等,如何建立快速灵敏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在考试内容的灵活性和题目的多样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全面地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结语

为社会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是我校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理念。免疫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开放式考试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已在我院共70个自然班(四个本科专业、连续七届)的免疫学课程中应用。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中我们发现,参与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的兴趣,为学生的科研探索播下了种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转变了角色,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卷考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进一步强化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教材编写和特色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红. 研究型教学视野下教师角色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9(1):2226

[2]盛清,张耀洲,丁海琴,等.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1, 1(2):1418

[3]段德君, 柳俊, 江珩. 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效[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7:8788

[4]李著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5457

[5]刘海燕.研究型大学构建“以研究为基础”本科教育的策略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37139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7

1、PBL与CBS相结合教学过程总体设计和实施

免疫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大部分。在实施PBL与CBS相结合教学过程中,针对免疫学教学大纲和护理学的专业特点,教研室重点选择了基础免疫学中的绪论、抗原、补体3章,临床免疫学中的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两章。由教师提出重点讨论问题和案例,由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集中答辩、教师辅导答疑等过程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对其余章节的课外讨论和答疑,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设问的题目必须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或者从具体的临床病例中提炼问题。好的设问可以起到“诱饵”的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免疫功能时提出思考题:“免疫是一把双刃剑,免疫何时是保护机体的,何时会对机体造成病理损伤”。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免疫学现象,更形象生动地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在讲授补体的调节时提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补体为什么不会攻击正常组织细胞”,在讲授补体的功能后提出“如何理解介导天然免疫的补体分子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一座桥梁?”又如,在讲授抗原一章时,选择1例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甲亢病人病例资料,将其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抗甲状腺药物种类、剂量及用药周期整理归纳为病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科书、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等讨论归纳,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半抗原,什么是完全抗原?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粒细胞减少的表现有哪些?相应的护理策略是什么?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运用于具体的临床病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到临床免疫学部分,先由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附属医院收集超敏反应疾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肿瘤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治疗、移植免疫(肝移植、角膜移植)等病例,所选病例诊疗过程要记录详实,病历内容应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应具备完善的影像、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资料。案例中问题的设计要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提问题需简单明确,并循序渐进地深入,同时注重相关基础及临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通过已有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及课后查阅资料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在授课前1周,教师将典型病例的资料发给学生,并向学生说明在本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5人或6人自由分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之前学习的免疫学基本理论分析讨论病例资料,查找教科书、参考文献或通过网络等完成病例中涉及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以案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围绕案列讨论是知识再现和巩固的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随机从学生中指定主持人,由主持人控制讨论进度,主持人带领大家将病例资料总结归纳,按照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逐一板书列出,给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学生则围绕初步诊断进行讨论,制订治疗和护理措施。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免疫学基本原理推导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分析讨论的同时学习新的免疫学知识。讨论完成后每个学习小组派1名代表进行汇报讲解,其余学习小组对该组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辩论。最后,教师指出各观点的分歧和不足,以及讨论中容易忽略或遗漏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在讲授移植免疫时,对该类疾病选择了1例肝移植术治疗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术后并发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急性排斥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供体肝会在受体内发生肝坏死,导致移植失败。排斥反应的处理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用药。因此,肝移植术后需要护理人员严密及时关注病情,病人的一般情况、腹部体征变化,有无明显腹胀不适等。一旦发现病人有急性排斥反应的症状,应及时采取血标本送检,监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并及早使用免疫抑制剂。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血糖变化,维持内环境稳定。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除了要求学生应用免疫学原理阐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之外,重点要求学生针对其症状和体征要早期发现,拟订出急救方案、同时阐述护理措施及所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促使学生不仅将免疫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还要查阅学习内科护理学、药理学和健康评估(或诊断学)等课程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2、PBL与CBS相结合教学的体会和实施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2.1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针对典型病例去查阅教科书、相关参考资料或同学间讨论,涉及到疾病的多方面、多个学科知识的融汇,学生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会发现知识的欠缺,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病例材料分解为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讨论再整合并整合多学科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以一个“准护士”的身份在参与病案讨论,并做出护理诊断和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6]。PBL与CBS相结合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护生早期的职业导入。

2.2需要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对课堂知识充分熟悉,而且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了解最新的临床科研进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授课中的问题设置、计划安排、节奏的控制等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对讨论进行耐心指导,调节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反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3需要构建和更新病例库

由于医院住院案例具有真实性,同时具备丰富的疾病相关资料,学生能通过这些信息获得大量知识。进一步构建了临床免疫学教学病例库,教师可以从病例库中任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应用于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此法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学生在课上学习兴趣高,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与临床相关科室密切联系,获得完整的案例信息,同时熟悉整个案例的诊疗过程,以便应用于课堂教学。

2.4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

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图书馆文献资源和上网条件要求都很高,这就限制了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建立了免疫学网站,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此教学互动平台进行讨论并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扩大藏书量,添置必要的教学与实验设备,并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便捷的条件。

2.5需要小班授课

传统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采取大班上课,教学手段单调,通常是教师抱着课本讲,学生抱着课本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很难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心劳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而PBL与CBS相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围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或者从具体的临床病例中提炼问题进行讨论,为了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讨论中来,需要进行小班授课。但小班授课对教学资源要求高,这与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存在着矛盾,还需要进一步教学实践来解决[7]。

3、小结

PBL与CBS相结合,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免疫相关疾病联系起来,使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准护士”的身份参与诊疗,有效地把所学免疫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护生的学习效果。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对护理专业免疫学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对于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

免疫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64-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于疾病机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是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免疫学又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推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免疫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可以这样说,是创新精神贯穿于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将使得学生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与免疫学现象的发现者、免疫学理论的创建者、免疫学知识的传授者产生对话与共鸣。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传统的教育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是教育中的权威,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创新。在每一课的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应备创新教育的插入点,要把自己在免疫学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中,引领学生做一名创新思维的开发者和培育者。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生态环境,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放下“权威”,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定势,这样才会出现“抗体侧链学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经验定势,唯此,才会有单克隆抗体的发现。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从众定势,如此,才会有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延长生命。

三、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1.免疫学概论:创新精神培养的第一课

免疫学概论是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第一课,以自己的个人魅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博得更多的学生的喜欢,进而喜欢免疫学课程。

免疫学概论系统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创新精神的感性认识。例如,经验免疫学时期,“牛痘”的发明和应用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帮助人类在全球范围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科学免疫学时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抗体侧链学说”、“免疫网络学说”和“克隆选择学说”等确立了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中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PCR的基因克隆、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及受体等理论的阐明,不仅使人们深入了解诸多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的本质,而且昭示了现代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次次的重大创新性发现贯穿了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阐述免疫学的每一个历史性阶段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是免疫学发展的原动力。

2.免疫学概念和原理的建构:创新精神培养的融入点

免疫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的创新创造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及其科学成果的介绍,这些材料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发掘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家和他们著名的科学实验,用大师们超常的创新思维来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在讲授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时,要有意识地把创新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概念和原理的建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更为具体和形象。例如,在介绍树突状细胞时,可以告诉学生树突状细胞在被发现后的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如今一跃成为“明星细胞”,为什么呢?学生不但会饶有兴趣地学习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更能激起他们更深入地研究这群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肿瘤免疫学治疗等领域,实践为癌症患者造福的愿望。如能再结合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拉尔夫?斯坦曼,一直以来都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状细胞的免疫疗法给自己治病,使得其生命得以延续至颁奖前三天才去世,更能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免疫学实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免疫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实验教学情景,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例如,在做B淋巴细胞融合实验时,可以提到该技术发明的基础是“克隆选择学说”,该技术本身由于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想体验一下这个为生命科学带来奇迹的实验。

免疫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免疫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为学生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等。教师可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4.免疫学讲座:创新精神培养的“现在进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乐道免疫学辉煌的创新历史,这往往是回顾性的,是免疫学科的“过去完成时”,那么,免疫学科的“现在进行时”是什么?是否还是保持着青春焕发的创造力?通过讲座形式及时将免疫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尽可能地和学生展开讨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堂授课中提及了Treg细胞是T细胞功能性分类中的一个亚类,就可以开设一个讲座,讲授和讨论Treg细胞在疾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更能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很大的启发。

5.免疫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演练

免疫学教师接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组,或者指导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研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课外研究性学习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实验操作等过程,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参考文献:

[1]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上一篇:化工制药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