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

时间:2024-01-02 16:43:01

免疫学研究课题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1

摘要:

“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交叉性、实践性强。我们将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应用于“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用微信引导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提供交互学习环境、评价学习效果,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引导学生讨论,初步实现微信辅助的“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免疫学;微信;混合教学

“免疫学”课程是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生物、医学和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借助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的力量,逐步构建一个便捷、轻量级的互动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课前知识的获取、课堂知识的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内化,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1“免疫学”课程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免疫学是一门多边缘、多交叉的学科,在抗体生产、检验检疫、医学检验、农业研究、微生物研究、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向中都有大量应用。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人类和动物疫苗、生物制剂、免疫细胞等免疫产业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每年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关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免疫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在后续多门课程和生产实践中运用免疫学原理打下坚实基础。“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缺乏实践基础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把复杂、枯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思路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知识内化,是“免疫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免疫学技术”和“免疫学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每年200余名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后续多门理论、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大学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应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学科的研究思路、应用实例和最新进展。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免疫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36理论课学时+16实验课学时(理学)或48~64理论课学时(医学)。作为地方高校,在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减少总学时、压缩理论课学时的趋势下,目前广州大学两个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各设32学时,未设置实验课时。教学学时不足、缺乏实验课设置引发了不少问题:“免疫学”的不少内容在课堂上只能一带而过,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分析和拓展,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多而分散的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容易遗忘和混淆;课堂外也缺乏教师的直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和知识内化水平低,很难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免疫学”的知识和技术。

2移动社交媒体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价值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2015年1月,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过5亿,与QQ并驾齐驱,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社交沟通工具。据《微信2015年数据研究报告》统计,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18~26岁的青年,20%的微信用户是大学生,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高用户黏性使微信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用户在微信上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方式是公众号(41.1%),80%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根据我们在广州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小范围调查,98%以上的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每日多次的使用频率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辅助移动教学的平台工具,微信特别适合免疫学这类知识点繁多的课程。我们建立了“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一两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在微信上浏览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参与度。通过微信开展移动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无需安装新软件,学生通过查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参与学习,学习和社交可以无缝对接,无疑会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触频率;教师通过微信官方网站或微信手机版便捷地管理、控制移动教学的全过程。微信的手机版、PC版和网页版界面简洁易操作,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体验和乐趣。

2.2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丰富、智能化的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教师课前用微信推送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上由课前思考题引出课堂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微信群中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免疫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将课堂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用微信进行快速的实名制投票和小测验,可以代替传统的课堂点名,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课堂的凝聚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3.1使用微信的功能,让所有学生加入“免疫学”课程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是让全体学生加入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微信平台中能有效地识别用户(学生)的身份信息。我们设置了“免疫学”课程的“微信教学班”和“传统教学班”。对于“微信教学班”,教师在第一次课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免疫学”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扫二维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或者搜索的方式加入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同时要求学生向微信公众号发送姓名、班级、学号,在微信群中修改昵称,便于教师在微信管理后台中建立起身份识别信息。

3.2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功能,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启发性学习

我们选择紧扣“免疫学”课程特色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课堂内外的学习内容。在本科生专业课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根据课程进度,通过微信平台按时间点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形成主动利用微信平台自主学习的习惯,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重点、难点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我们将“疫苗接种”内容按知识体系的先后和难易程度分为相互关联的4个模块:疫苗接种原理、抗体和细胞介导的保护作用、免疫接种和疫苗制备。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在课前推送课程进度、资源列表、思考题和学习任务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疫苗接种”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明白需要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资源。有了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重温科学发现的过程、接触学科前沿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课堂上教师用EdwardJenner发明牛痘接种的故事和现代多种疫苗的特征引入重要概念,用感染后抗体和细胞介导免疫的时间轴动画形象地介绍抗体和细胞与感染作斗争的过程,让学生简单地讨论、总结,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展历程将4个模块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此时通过微信推送小测验,引导学生总结、思考疫苗的特征。最后以当前广泛使用的Salk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为例讲解疫苗制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在课堂讲授的最后,通过PPT和微信推送的形式,针对4个模块的内容给出拓展阅读的链接,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lsevier等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查阅的效果在下一节课上通过提问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对“疫苗接种”感兴趣的同学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课程大作业,作业评分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3.3通过微信群提供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

在“免疫学”课程微信群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与讨论,将学习与日常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从单向传授变为多向交流,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希望私下提问的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留言,教师通过查询留言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比如,课堂教授和微信推送使不少学生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浓厚兴趣,超过60%的学生在微信平台、微信群中参与了讨论,近20%的学生就亲友的疫苗接种史、疫苗的生产流程撰写了课程小论文。

3.4按需推送图文、视频、语音等免疫学资源,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借助微信初步实现了“免疫学”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化。“免疫学”课程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多而复杂。根据教学目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其形式包括微课视频、动画、图片、语音、文字等,其内容除了免疫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理论课堂上因学时不足难以兼顾的拓展内容。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免疫学”课程的教师在微信公众号中提供了不同深度、广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有“作业”“课程资料”“拓展资料”3个栏目,每一个栏目下有若干子菜单,例如“课程资料”栏目下有“参考书”“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技术方法”子菜单,学生点击后会收到推送的图文、视频、音频等消息,再根据学习需要选择阅览或参与互动。“课程课件”“课下思考”栏目承载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学习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课程内容,如实验操作视频、前沿技术、学科进展等,可以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拓展资料”和“课程资料”中的“技术方法”里,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点击学习。

3.5用微信跟踪、控制和评价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用微信辅助

“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量化。我们设置了问卷、测验、作业、讨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借助微信的投票、链接外部网页、自动统计的功能,每学期收集1~2次问卷、4~6次随堂小测验结果,通过微信群的消息记录和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结合1~2次大测验和1次大作业的成绩,综合评价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用微信平台收集反馈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学习进度的限制,能降低学生参与的门槛和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在“免疫学”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内提交问卷、测验、作业,主动获取学习资料,在微信群中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对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师生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环路”。第一堂课建立起的实名信息保证了所有学生在课程微信平台上进行的操作都是实名制的,教师可以方便地在管理后台上查到统计信息,获取学生参与交流协作、提交作业测评的数据,了解学生使用课程微信平台的频率和参与讨论、测验的结果,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教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对知识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这种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践的结果显示,“免疫学”课程“微信教学班”的大多数评价指标优于“传统教学班”。

4总结

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和实现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初步尝试。我们在多年教学的经验基础上,针对“免疫学”课程的特殊性,用目前主流的移动社交媒体软件微信设计构建相应的免疫学课堂支撑系统,并结合实际课程研究该支撑系统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影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微信辅助“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显示,微信能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终有效地提高了“微信教学班”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绩。微信也特别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全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虽然我们将微信初步应用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部分结果,但还需要优化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如何促进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极少部分学生不习惯用微信辅助学习,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微信学习的群体中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微信的力量提高“免疫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逐步实施“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2]宁熙平,郝刚,吴鸿.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植物学课程教改结果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3):13-16.

[3]林娟,周选围,吕红.翻转课堂在大学通识课程“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6-11.

[4]陈婷,施菁,崔勤敏,等.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学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5,(4):13-15.

[5]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44-47.

[6]王晓玲.微信与QQ支持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7]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92-95.

[8]腾讯科技,企鹅智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微信的“影响力”———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EB/OL].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2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方法;综合实验;探索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带动性、支柱性的前沿学科,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人类及动物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生物制药及肿瘤的生物治疗等领域。目前,在全球已经批准上市的生物类药品中80%以上是免疫工程类制剂。免疫学对现代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百年来,因为免疫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性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学者就有20余位之多。免疫相关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以及现代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领域内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目前,免疫学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仍然日新月异,免疫学相关理论本身存在着较多的重点和难点,而与免疫相关疾病种类繁多,机制复杂。在医学和生物学相关本科专业中,《免疫学》和《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一直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同时,简单的示教式实验也无法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更多的免疫学相关技术。因此,我们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免疫学教学团队从2011年起,就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其中的教学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大小班授课;②模块式教学;③研讨型教学;④参与科研实践。

1大小班结合的研讨型理论课教学

传统的教学都是大班教学,从头到尾由老师灌输式讲授,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那种模式下,大学的学习跟中学阶段几乎没有本质区别。为此,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一贯式讲授方式,采用了大小班结合的模式。

首先,我们将《医学免疫学》分为了四个学习模块:①免疫系统;②固有免疫;③适应性免疫;④临床免疫。每个模块设置8个学时。前两次课(4个学时),由具有丰富免疫学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进行大班讲授(学生总人数40人左右)。主要讲授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免疫学相关基本概念、各模块的基本框架内容。而后两次课的教学则有年轻老师分小班进行。40人分为四个小班,每班10人,然后分成3~4个学习小组。每个模块的大课结束以后,根据相关模块的内容,我们分发了10个左右的思考题。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这10个思考题进行自学和资料搜集。学生分组准备思考题的答案。我们要求每组学生准备两道左右的思考题,用PPT、板书、视频等手段来准备答案。在小班研讨课上,各组学生对思考题进行讲述,小班老师则参与讨论,对学生讲授的材料进行点评和补充。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平时成绩优秀的奖励(学生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比例)。

以"免疫系统"模块为例。大班课上,教授主要以传染病与疫苗的故事来展开免疫学发展的历史。进而讲授免疫学主要的相关概念,概要介绍了机体的免疫相关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并概括了免疫学的基本功能。基于这一模块的具体内容,给小班研讨课留下了以下思考题:①近20年来,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或者正在流行哪些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②现有的婴幼儿计划内免疫接种所涉及的疫苗有哪些?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疫苗?目前还有哪些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尚未有人用的疫苗?③讨论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功能失调的后果;④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相互关系;⑤抗原的定义及抗原的特性;⑥抗原表位的概念,以及抗原表位的类型;⑦趋化因子的概念和功能;⑧粘膜免疫系统及其与疫苗剂型的关系;⑨几类重要的免疫细胞;⑩抗体的网络学说及其意义;

以上这些思考题,涵盖了免疫学发展历史、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等。学生通过一到两周时间的课余自学,寻找相关资料,分组准备PPT、板书和视频资料。小班研讨课上,每个班的同学都准备了较充分的答案。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轮流担任某个思考题的主讲,其他组员进行补充。而小班老师则在学生陈述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学生有错误的地方,老师会着重进行讲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加强了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堂讨论,相关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很多教科书没有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老师也能通过互联网资料得到,并在研讨课上进行讨论和分享。这样的研讨型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两个教学周期后,我们对相关学生进行了教学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两个教学年度80名学生,有68人(85%)给与好评,8人(10%)给与中评,只有6人(7.5%)提出了改进意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参与授课的资深教授和年轻老师打了5分或者4分的高分(满分5分)。其中代表性的学生反馈意见如下:"大课概论,小课细讲与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创新的,能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讨论表达能力。支持!";"大课概论和小课细讲与问题讨论这一模式很实用,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很好。";"大课以老师讲课为主,小课学生讨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今后的科研也有一定的作用。" 而学生提出的改进意见主要集中在大课授课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完善;还有建议学生也参与思考题的设置等等。这些意见,我们教学团队在今后的实践中将一并予以考虑。

2免疫学综合实验的实施

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传统的免疫学教学实验仅仅涵盖了免疫细胞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制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简单几个教学示教试验,不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免疫学相关技术和实验技能。我们在40人教学班里进行了免疫学综合实验的改革。①延长实验课总课时,我们的免疫学综合实验总课时设置了126学时,每周一整天,7学时,共18 w。②学生分4人一组,进入到本研究院的各科研实验室(10个独立PI(首席研究员)的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每组学生会分到一个免疫学相关的小课题,在科研实验室的讲师和技术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相关实验组成的小课题,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

与传统的免疫学教学实验相比,进科研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有以下一些优势:①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小课题;②会学习到分子克隆、蛋白表达、细胞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细胞增殖活化等众多相关实验技能;③会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整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课题目的、材料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通过这样的综合实验训练,学生将对理论课上所学到的免疫学基本知识和技术有进一步的强化和理解。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3

近年来,我国沿海海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名优养殖鱼类以及贝类、虾、蟹等特种水产动物的养殖模式,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然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水产动物的疾病随之爆发,而作为防治疾病主要对策的抗生素所导致的耐药性和食品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使得通过营养手段增强水产动物免疫防御机能,提高抗病力的研究成为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之一[1]。

水生生物疾病的防治依赖于免疫学理论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产养殖业迫切的需要高校能够培养出从事水生生物免疫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在青岛农业大学,水生生物免疫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的指定、授课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探索等方面,努力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利用实验教学,以其培养出现代水产养殖产业的新型人才。

1 课前准备

备课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包括教材的选择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1.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基本参考和依据。免疫学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不同的专业有其合适的教材,如果教材不合适或者缺少教材,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2]。免疫学方向的教材很多,与水生动物免疫学相关的教材有肖克宇主编的《水产动物免疫学》(中国农业出版社),杨汉春主编的《动物免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等等。肖克宇主编的《水产动物免疫学》是现在水产养殖学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优点是,该教材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不同分类地位的水生生物的免疫学方向的研究成果,详细的概述了水生生物的免疫学方向研究进展;缺点是,该教材中的免疫学理论体系介绍的过于简单,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理论基础打的不够牢固,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中难以有效的提升。杨汉春主编的《动物免疫学》是生物大类各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优点是,该教材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介绍的比较透彻,比较适合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阶段学生掌握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这两方面内容的需要;缺点是缺乏常见的水产动物的免疫学理论知识。经教研组研究决定把杨汉春主编的《动物免疫学》制定为学生用教材,但是又根据《水产动物免疫学》一书,整理了常见的水产动物免疫学理论知识的补充教材。

1.2 提前了解学生

提前了解好学生,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可以通过课前谈话,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因而可以因材施教;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可以有的放矢。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需求出发,调整教学内容,防止知识点过多,过深;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确定讲解尺度,防止学生跟不上教学思路与进程;从学生的学生习惯和学习方法出发,设计教学方法,防止学生不能学以致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即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拥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以及人生的价值观等,认真准备教案使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教案的内容包括授课方式;授课方法和手段;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作业、讨论及辅导;课后小结和参考资料等。

3 说课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4

1免疫学理论知识及技术发展迅猛,设置的课程应与时俱进

基于《免疫学技术》课程知识体系逻辑性强、技术方法多样以及理论和技术进展快的特点,课程教学的整体指导思想必须在强调对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同一理论下技术开发的多样性,以及免疫学传统理论技术与相关学科现代技术结合,促进免疫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免疫学功能检测中的应用,并结合学科前沿进展进行适当拓展和补充,注重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增加CD4+T细胞亚群Treg(天然调节性T细胞)、Tfh(滤泡辅T细胞)、Tfr(滤泡调节性T细胞)分化发育等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扮演的不同功能研究;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细胞亚群分化发育标志分子及功能的检测。

2联系实际,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免疫学与医学密切相关,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运用临床实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将掌握的免疫学知识用于解答临床相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课“讲授法”可以问题为牵引的启发式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维逻辑的方向,尤其是对临床相关复杂病例的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的指导。这一部分知识很多都可能是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点,更多的是指导教师工作经验的累积,教师在平时的科研及临床实践中应善于总结,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素材。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重技术性与连贯性,如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技能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及连贯性,启发科研思维。如第一次实验课选择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分离及纯化技术;第二次实验课可以选择流式细胞仪检测或分选细胞亚群;第三次实验课可以选择细胞亚群功能检测如增殖能力检测、分泌细胞因子检测、细胞活性检测,CD8+T细胞杀伤功能检测等[3]。

3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医学免疫学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从而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应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的情况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假如存在学生对知识点没有理解、理解错误的情况要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对于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课后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对实验的评价和建议归纳总结用于改善教学效果[4],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4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信息化教学道路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应注重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员的学习潜能。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授之以“渔”,通过各种方式使学员明确如何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读、小组讨论、总结发言、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员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课后通过与同学、老师讨论,利用网络或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以扩大对该知识点的认识,认真体会如何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免疫”,并锻炼自己独立学习免疫学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阔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物投影仪的运用为学生模仿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形象了解实验步骤,实际操作更易上手;多媒体课件及互联网的利用创造了一个在功能、时间和空间上交互的崭新环境,使一些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知识,缩短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此外,学生利用虚拟教室,在自学巩固的同时又能实现课下与教师的互动,真正做到“互动教学”。利用课堂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符合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5实现真正意义的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理论和实验的学习,学员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的特性和生物学作用、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免疫学诊断要点和防治原则;具备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专业课程的必要免疫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思考和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为最终实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术、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勇于创新的医学人才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以问题为牵引的启发式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员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员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临床相关复杂病例的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医学免疫学相关知识,培养对医学免疫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养成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未知的良好习惯,初步具有科研和创新意识。为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实现真正意义的能力培养。总之,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肩负着运用最新技术手段结合国际科学前沿理论知识对疑难疾病的诊断,掌握国际前沿医学领域做原创性的科研工作的使命,高等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结合,实现真正意义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田易,杨霞,倪兵,等.军队医学院校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体会[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1):124-126.

[2]杨霞,郭玲,王莉,等.医学免疫学创新实践意义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44-145.

[3]胡迎春.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选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6):704-706.

[4]杜冰,任华,祁灵,等.免疫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3):404-405.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5

针对上述问题,王福生教授带领课题组密切结合临床,对123例慢性乙肝合并肝癌的病人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实验研究。通过与21例肝硬化患者和47例健康人比较,发现肝癌患者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数量异常增加,分别是健康人的2~10倍和肝硬化患者的1.5倍以上,并且随着肝癌的发展,调节性T细胞增加的程度也越高。值得关注的是,课题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增加的调节性T细胞可以显著影响肝癌病人的存活时间,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低,病人的存活期较长;反之,调节性T细胞水平越高,病人的存活期则越短。此外,通过进一步临床实验研究,他们证实病人体内异常增加的调节性T细胞可以与自身的CD8T淋巴细胞直接接触,从而破坏CD8T淋巴细胞,使之失去有效的抗肿瘤效应,从而促进了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国内外专家认为,王教授所带领研究的课题设计严密,密切结合了国际前沿的免疫学最新进展,对大量临床病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阐明了调节性T细胞在肝癌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而且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还可用作评价肝癌患者疾病进展的一种临床指标,同时,该成果还为肝癌的免疫细胞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孜孜以求

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王福生教授第一次发表令医学界关注的论文了,王教授近几年来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16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38篇,影响因子总分大于180(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影响因子总和为150分),特别是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Gastroenterology》、《Blood》、《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研究论文,同时,王教授还分别担任着中华肝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诊断学杂志》、《中华肝脏病学杂志》、《肝脏》以及四种英文杂志编委、《传染病信息》副主编、同时担任《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流行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Human Immunology》、《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J Immunolg》、《Gastroenterolog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堪当大任

承担众多国家重点课题

近5年来,王福生教授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分别担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负责人、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和军队“十五”攻关重点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等总共10余项。目前,王教授所在的实验室分别与国内外多个第一流的实验室和专家开展艾滋病和肝炎的合作研究。

近年来,王教授还多次参与病人会诊,应邀参加国、内外病毒性肝炎和生命科学领域大会,2003年“非典”在我国肆虐之际,王教授挺身而出,承担了首都抗击“非典”的重要任务,而其后在广东和香港的考察中,王教授与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陈竺部长等著名专家一起赴香港特别行政区交流传授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领导的一致肯定。此外,王教授4年来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80多次,并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分别荣立全军三等功2次、总后勤部优秀党员、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等各种荣誉。

锐意进取

率领团队勇攀医学高峰

现在,王福生教授直接负责的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病毒性肝炎、肝癌及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免疫学特点研究及新型免疫治疗方案的研发。目前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已拥有一支具备很强的科研攻关能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生物治疗研究中心拥有着非常完善的仪器设备,并且构建了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先进的综合性科技平台。

在科研方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中心的实验室面积达1200平米。同时,该实验室还有GMP中试车间和生物安全实验室,据王教授介绍,该实验室目前有科技人员达40余人,其中高职研究人员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人,同时该实验室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进修生10余名,特别是为临床培养了大批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中心始终以提高病毒性肝炎、肝癌及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诊治水平为目的;坚持科学问题来源于临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也依赖于临床的科研方针,以肝病、艾滋病为导向的研究发展模式,密切联系临床难题开展攻关。研究中心与第三0二医院临床六科合作,走出了科研与临床治疗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免疫细胞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构建了完善的免疫细胞治疗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平台。目前已完成CIK细胞免疫治疗肝癌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3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乙肝和肝癌的治疗性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在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关领域创新性的发现和应用成果。

不懈努力取得国际声誉

王福生教授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着26项部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如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科技部973课题(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发病机制、临床预警和转归的基础研究),两项国家科技部973分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军队“十一五”重点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6

关键词:动物免疫学;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14-02

引言:

《动物免疫学》、《兽医免疫学》是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免疫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学科,而动物免疫学作为免疫学的一个分支,也已渗透到兽医学及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兽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含:

1.免疫诊断。例如,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血清学检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动物疫病的诊断。

2.免疫预防。疫苗免疫已经成为防控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四种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

3.免疫治疗。例如,对发病个体进行抗血清被动免疫的紧急预防治疗。然而,由于《动物免疫学》具有理论抽象难懂、知识点分散繁多等课程特点,加之与《兽医传染病学》、《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渗透交叉,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

自主学习教学法基于美国心理学家Carl R. Rogers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引导学习者独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免疫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对免疫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本文作者主要根据切身经历的中美高校兽医学院《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通过比较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为我们《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通过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笔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SU)学习工作期间,选修过兽医学院的《兽医免疫学》与生物学院的《免疫学》两门课程。与国内的《动物免疫学》课程相比,美国《兽医免疫学》课程,明显更加强调互动教学。最简单的一点,国内上《动物免疫学》时,虽然老师也会提醒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按教材满堂灌,学生预习与否对上课影响不大,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然而,在美国《兽医免疫学》或者《免疫学》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免疫学相关问题的探讨。老师会通过连续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根据预习所自学内容分析、讨论这些问题,这一问答教学方式使得课前预习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学进程。因此,课前预习已成为美国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二、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增强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美国本科生学习《兽医免疫学》和《免疫学》课程时,教师主要是通过实例教学完成重点免疫学知识讲解。常用的实例来源包括:

1.最新发表在免疫学相关顶级杂志上的研究内容。通过最新研究结果探讨,讲解课程上要介绍免疫学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并加深理解。

2.通过给学生提前发放将要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经典文献或者案例供学生自学,再在课堂上进行特定案例探讨。

3.通过介绍由于免疫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介绍免疫学知识点。具体案例如:(1)在谈到先天性免疫缺陷(SCID)时,通过讲述气泡男孩David Vetter因为患有SCID,在与世隔绝的气泡内生活了12年的故事,使大家对SCID留下深刻的印象。(2)在谈到疫苗的作用时,通过讲述1979年天花消灭以及2012年牛瘟扑灭的例子,说明疫苗免疫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3)德国医学家Emil Von Behring因为发现抗体并建立血清疗法而在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免疫学家Bruce A. Beutler与法国生物学家Jules A. Hoffmann由于在天然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与加拿大免疫学家Ralph M. Steinman关于树突状细胞在获得性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共同分享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伟大的科研成就,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三、通过任务安排使学生自主完成部分教学内容

KSU本科生在《兽医免疫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与国内学生相比,所需自主参与完成的教学任务明显较多。例如,任课教师会选择部分重要知识点,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安排3―5名学生为一小组,完成某一知识点的自主教学任务,组内人员分工完成相关资料查询、教学课件准备,并以PPT形式向所有学生口头汇报。其他学生可在课堂上提问,由该组学生解答。任课老师需在他们完成自主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帮助,并做相应的补充,以获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需要自主选择一个较为感兴趣的免疫学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资料,写一份关于该问题或者知识点的综述报告,老师会根据综述报告完成情况,给予点评并打分。自主教学与综述报告都是期末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兽医专业本科教育需要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高校都从海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师资力量上,双语专业课教学已经完全可能实现。为推进我校兽医专业本科生的双语教学改革,建议先采用小班试点制,对部分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双语专业课试点班的顺利进行需满足如下要求:

1.试点班学生必须主观支持对《动物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试点班学生还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2.专业课教学必须采用双语教材,可以选用较为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并辅以现有的中文教材。

3.试点班任课老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与外语水平,可以侧重在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中选择合适的专业课老师进行试验性教学。

4.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上教师可多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部分教学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五、小结

有效进行问答教学、实例教学、自主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必将有助于提高《动物免疫学》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实施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配合,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对任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切实做好《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工作,需要根据生源水平、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与中国学生目前更加适应的传统教学法等相互结合,循序渐进地改善《动物免疫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汉春.动物免疫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9.

[2]朱建中.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科研意识的引导[J].基础医学教育,2002,4(4):299-299.

[3]雷程红,余佳琳,姚刚,等.案例教学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66-68.

[4]余祖华,丁轲,程相朝,等.任务教学法在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7):966-968.

[5]李任峰,王三虎,田香勤.动物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3):150-153.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eaching-learning Model of Veterinary Immunology in United States

CHEN Nan-hua,ZHU Jian-zhong *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Abstract:Veterinary Immunology is a course full of abstract concepts and plenty of knowledge.Here,based on our previous experience,we compare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ing of Veterinary Immunology between Colleges of Veterinary Medicine in both China and United States,and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reform the current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including interactive teaching,case-based teaching,self-teaching,and bi-lingual teaching.The purpose is to mobilize self-learning and enhance interests and enthusiasm for Veterinary Immunology.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7

关键词:PBL;医学免疫学;教学评估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方法。但是,由于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知识抽象,概念多,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与其他的基础医学课程如医学遗传学、医学微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联系紧密,而且与临床的皮肤性病学、肿瘤学、传染病学和内科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因而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对于临床实践意义重大,故而是医学院校学生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

我国传统教学采用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导,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灌输的知识和体系。这种教学方式长期是我国教学的主流模式,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若干个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一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某些方面的不足。鉴于此,我们在本校2012级中医临床7年制1班引入了这种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和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2012级中医临床七年制2个班级。其中1班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引入了PBL方式教学模式,2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

⒉研究方法

PBL教学实验班首先由教师系统讲授几章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引入5-6个与医学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综合性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学生协同自主学习,分工协作查找相关文献,给出每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答案,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和汇报,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对照组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本门课程结束后4周采用同一份医学免疫学试卷进行考试,制订好参考答案后由教研室其他教师进行阅卷工作,阅卷结束后我们对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分析。

二、结果

医学免疫学试卷卷面满分100分,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实验班和对照班级最终考试成绩和得分都呈正态分布,但是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有差异,结果如下所述。

1.试卷综合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知识面涵盖了《医学免疫学》教材12个章节所有内容,题量适中,题型合理,难度中等。通过对试卷的系统分析和统计,计算出各个题型相应的得分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2012级中医临床七年制1班和2班医学免疫学考试试卷

[题型\&分值\&平均得分率\&实验组\&对照组\&名词解释\&15\&13\&12\&单项选择题\&25\&23\&21\&多项选择题\&20\&16\&10\&填空题\&10\&8\&7\&简答题\&20\&18\&15\&案例分析题\&10\&8\&4\&合计\&100\&86\&69\&] 注:平均得分率=该题目所有学生得分综合/学生总人数

综合分析表1的结果,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好于对照班级,从试卷具体题型的完成情况来看,实验班级学生的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得分率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级。

2.考试成绩对比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人数各为43人,总人数为86人。在课程结束后均参加了闭卷考试,无人缺考。对原始考试成绩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图中显示,实验班级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级,80-89分数段人数也较对照班级多,并且不及格人数为0;而对照班级大部分学生得分都位于70-79分数段,90分以上的仅有2人,考试成绩明显要较实验班级差。

三、讨论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同样的一套试题,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得分率有明显差别,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这些综合性不强的题型两个班级的得分率相差不大,但是在综合性比较强的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就出现了较大的分差,尤其是综合性最强的案例分析题,两组的分值相差是最大的。从最终的各分数段学生人数来看,实验班级90分以上人数远多于对照班级,得分在80~89分之间的也远多于对照班级。

由此可推断,PBL教学模式是将典型的问题引入学生的学习,学生要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解决这个问题,无形之中就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和获取大量的课外知识,而学生在搜集这些课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方能解决问题。

而在PBL教学过程中引入的综合案例往往是多个学科的结合和知识渗透,一些案例与临床联系紧密。因此,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医学免疫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对于学习其他课程,特别是临床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觉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通过PBL的教学实践与实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查找资料和获取相关知识,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搜寻文献资料的任务;自己动手制作针对案例的PPT汇报课件,自己上台阐述观点。通过这个过程的自我学习,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使用PPT等软件、克服害羞胆怯心理以及与同伴开展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但是,我们在实施医学免疫学PBL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知识,要对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比较熟悉,而我校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没有医学背景知识,这影响了医学免疫学在全校的推广,这就需要从事医学免疫学PBL教学的教师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二是部分学生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参与度也不够;三是教材的局限性,我们目前使用的是传统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材,与PBL教学模式不相适应,这给我们的PBL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曾常茜.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93-1195.

[2]黄亚玲,刘亚玲,彭义香,等.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4.

[3]谭海珠,杨锦华.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5(5):48-50.

[4]叶湘漓,雷立芳.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34-35.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资助项目(NO.15);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资助项目(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资助项目(NO.1);2011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JJ3106);2012年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NO.201209);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4年湖南省卫生厅科研资助项目(可稳定遗传的转EGFP基因的日本血吸虫株的建立)。

免疫学研究课题篇8

教学内容设计的多元化

目前,现行的几种教材都是以医学免疫学知识为框架,有些内容不适合没有医学基础的食品专业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优化,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之形成一个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框架。首先,应将最经典的免疫学基础教材中的相关重点章节作为教学重点,剔除偏重于医学预防与治疗方面的内容,可将部分章节作为参考阅读材料。同时,适当增加与食品科学联系紧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着重学习抗原、抗体、补体系统、超敏反应,及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的与食品相关的检测技术。要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查找与食品相关的免疫技术的最新前沿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备课时多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将疫苗事件、检测瘦肉精,农药残留引进课堂,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不拘泥于教材,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对教学内容作出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充分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收集多媒体素材,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感性素材。免疫学的一些概念及原理,较抽象,难理解。对于一些免疫反应机制,如超敏反应的类型、抗原递呈等,可以运用动画来阐述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更具体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对于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引入一些实验录像,或者实验过程图片,有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述免疫检测技术时,利用动画或实验录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一些实验课中没有安排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同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动画和图片上传至学院网站,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就食品免疫学这门学科来说,教学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比喻法、联想法、对比法、实验法等等,使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学习兴趣也更高。

免疫学中涉及到的理论非常深奥、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是要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应多查阅资料,多学习新知识,以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不错的参考书与专业网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自己去主动收集资料,寻找答案。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外,还需有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了解和学习食品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根据食品营养专业的专业特点,适当改进实验内容,使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由于实验教学时间有限,要重点开展一些重要的实验,如抗原抗体沉淀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抗原制备与动物免疫等。若时间与条件允许,可增设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这是食品营养安全科研领域以及食品检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实验,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实验技能。

以大作业为主的课后实践

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方法远比掌握科学知识更为重要,食品免疫课程强调面向实际应用,以综合型、设计型实践大作业来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大作业,让学生查找并撰写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食品或功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分小组讨论共同研发一种免疫食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后期的毒理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并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在教学中联系科研,让学生参与进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接触学科的前沿,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食品免疫学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而又晦涩难懂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SJYB15-02;长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上一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方法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范文